虚幻与真实十篇

时间:2023-03-23 08:3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虚幻与真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虚幻与真实篇1

让他不敢相信的是,XboxOne版本的NBA2K14新名单已经出来了,里面现有球员的交易已经被更新了,比如说塞迪斯・杨和安东尼・本内特都已经到了森林狼,但是里面还是不包括新一届的新秀。“这绝对是一个技术失误,在新的平台下的游戏看上去真到连汗毛都看得见,但是却连一个新球员都加不进去。”

拉文也和许多狂热的NBA2K谜一样,在等着新版本的2K15进入市场,或者说在等着新版本的球员大名单进入游戏。尽管大部分人都会自创一个“自己”来玩,但是拉文说他还是想看看游戏当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看看大众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水平,而之前的消息称拉文的能力值大概会在75左右。(最终结果他是72,但是拉文说他不在乎,他要是玩得不爽了,就把自己调成99。)

“我不能算是个游戏高手,我只是爱玩。”他说,“我一开始玩得是NBA2K,后来NBAlive做出来了扣篮大赛,还有慢动作功能,你可以先胯下100次,然后转体3600度再扣篮。我玩扣篮大赛绝对是高手。哦,发大招的键位是什么?是XYXY,然后那里面的人就会拉杆无数次。我到后面根本就不玩常规赛了,只玩扣篮大赛,绝对是国家队的水平。”

1995年出生的拉文确实是个诚实的孩子,在游戏中比赛一开始他就落后了,然后他就在比赛当中熟悉自己真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队友。“他比较……慢热,”卢比奥错失了一个简单上篮之后他说。“卢比奥应该剪头发了,我绝对会当面跟他说。他应该搞个大光头,像个汉子那样。”

就算在NBA2K里,这支球队的阵容他都完全不熟悉,他也开始通过游戏来评估各个球员的强项与弱势。“32号是谁?”在图里亚夫投进了一个空位的8英尺跳投之后他问道。“恩,这是个好投手,以后应该安排他多投底线跳投。”

他狂骂自己手里的J.J.巴里亚(不过他之前确实指出说巴里亚在代表波多黎各打美国队的时候表现得绝对是没话说),然后在科里・布鲁尔投进一个三分之后又陷入了对他无尽的崇拜中:“没想到他三分投得这么美如画”。当然他主要的兴趣集中在他很有可能要一起并肩上场的球员身上,比如塞迪斯・杨。“他太紧张了,”他在杨错失了一记空位投篮后解释说。“这还是他来森林狼的第一场比赛,耐心点。”

但是拉文没想到拯救自己球队的那个人是凯文・马丁,他在游戏里投进一个又一个的三分,帮助球队追进比分。之后拉文采取了犯规战术,送了蒙塔・埃利斯上罚球线,然后他在那里把手柄从天上摇到了地下,几乎都挤出水来了。他想要通过制造振动对埃利斯的罚球造成影响。

这就像真实的季前赛一样,结果并不重要。对他们来说,游戏,尤其是体育游戏,是一种想像的寄托。这是一个放大了许多倍的真实世界的投影,每个人都能管理自己的俱乐部,或者完成自己打比赛的梦想,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扎克・拉文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还不止是玩篮球游戏。“我还玩棒球――比如说TheShow,等等很多。”他说,“我棒球游戏玩得很不错,我会玩生涯模式,造一个自己。我一般是一个外野手。拥有力量,速度,和抢断能力。”

他以前也会在NBA2K里造一个自己,他说,“但是现在我不再玩MyPlayer模式了,因为我要去玩现实生活版了。”

不过,即使拉文就这么玩下去也是挺好的。看到他精心按照自己的喜好制造一个“自己”,然后被森林狼选中,和其他球员一起竞争上场时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两个拉文,真实的和虚幻的,都是同一支主队,然后看看哪个拉文的发展会好一点。

虚幻与真实篇2

18世纪对中国最负面的评价还是来自英国。

英国在18世纪已经进入工业革命阶段,自信满满。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笛福(1660~1731)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英国冒险家开拓“新世界”的殖民者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创造新生活的故事,使他声誉鹊起。他还创造了《鲁滨逊二次漂流记》,这次的旅行来到了中国的南京和北京。10天的南京行,使鲁滨逊觉得,尽管这个城市人口繁盛,但是同英国相比,则毫无可称道之处:当我把这些国家的可怜的人民同我们国家的相比时,他们的衣着、生活方式,他们的政府、宗教,他们的财产和荣耀,几乎不值一提:

“他们的建筑,拿什么同欧洲宫殿和皇家建筑相比?他们拿什么同英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进行普遍贸易?他们的城市在财富、坚固、外观的艳丽、富足的设施和无穷的样式上,有什么可与我们的城市相比?他们那停泊了几艘帆船和小艇的港口,如何同我们的航运、我们的商船、我们巨大而有力的海军相比?”“我们的伦敦的贸易量就超过他们全国一半的贸易量;一艘配备80架枪炮的英国、荷兰或法国军舰就能摧毁所有中国船只。”“中国没有一个设防的城镇能够抵挡欧洲军队一个月的炮轰和攻打。”“当我回到家乡,听到我们的人民在谈论中国人的力量、光荣、辉煌和贸易这类美好事情时,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就我所见,他们显然是不值一提的一群人或无知群氓、卑贱的奴隶,臣服于一个只配统治这种人的政府。”

笛福还借鲁滨逊的北京之行,贬低中国人的道德。他们进京跟在一位总督的随从队伍中,每天有充足供给,但要按市面价格付账。还有另外30个人,也以同样的方式随队旅行。总督借此大赚一笔,因为国家无偿供给他旅行用品,他则有偿提供给旅行者。中国人除了像这位总督这般的贪婪,也很傲慢,富人喜欢摆架子,蓄养众多奴仆来卖弄;普通平民也很傲慢无礼。

笛福没有到过东方,他的鲁滨逊在华游历是编纂加创作而成,但早在马嘎尔尼来华前半个世纪,一位叫安森(Baron George Anson)的英国船长,在其环球航行途中,有过在澳门和广州(1742~1743年间)停留的经历。1748年出版的《环球航行记》(A Voyage round the World,in the years 1740~1944),根据安森及其下属的航海日志编纂而成。其中对中国的描述,来自他们的亲身见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18世纪后半叶欧洲人打量中国的眼神。

1742年11月至1743年4月,安森在澳门停靠了半年,因为船只损坏和需要补给,向广州官员申请雇人修船并购买补给品。起先,安森没有获得中国官方的许可证,因此被严格禁止购买任何货物或请中国人来工作。英国人为此评论说,中国地方官特别喜欢颁布各种禁令,用触犯刑法的办法收取罚金,是中国官员常见的生财之道。

中国官员欺软怕硬,甚至官贼勾结,这也是英国人从亲身经历得出的印象。舰队在澳门时,一位因生病而乘小船上岸活动的英国官员遭到殴打和抢劫,安森立刻知会中国官员,地方官态度冷淡地表示若查获这些贼,将惩罚他们,但他根本就没有行动。后来英国人从一群来卖供应品的中国人中,认出了那天的一名首犯,于是安森将他扣留。当中国地方官前来交涉时,安森态度强硬地威胁说可以将这名罪犯击毙,于是地方官立刻从高高在上变成卑躬屈膝地恳求安森放人,甚至很快又来了好几位地方官,许诺一大笔赎金请求放人。安森揣测,这些地方官吏与窃贼之间肯定互通情报,狼狈为奸,怕事情闹大,广州知府拿他们问罪,故而苦苦哀求安森放人。

但这种官民同盟也有因分赃不匀导致破裂的情况。安森的旗舰丢失一根中桅,打听不到下落,只好以重金悬赏,结果很快就有地方官通报说他手下有人找到这根中桅,安森派船取回中桅并如约付给这些人酬金。安森许诺这位地方官一份单独的酬劳,并托一名牙人转交,不料牙人将钱私吞。于是一天早上,那位地方官找借口登船,于谈话间问起安森是否再次丢失中桅,安森明白该官吏是为钱而来,就问他是否从牙人那里收到钱。双方都明白牙人做手脚之后,安森答应再付一笔,地方官却回答不必,因为第二天他派人把那位牙人抢劫一空。

安森也一口咬定欺诈和自私是中国人的习惯或天性。安森1743年7月自澳门驶往广州并一直停泊在广州河口,这时终于获得总督许可能够自由购买日常消费品,但还需为返回英国的航程准备充足给养。中国人卖给安森供应品时,在增加分量方面所耍的花招令人难以置信,比如给鸡鸭填喂石块和沙砾,给猪肉注水,给活猪喂许多盐迫使它们因口渴而大量喝水。安森买上船的禽畜因中国人做手脚而很快死亡,当它们被船员扔下船时,尾随船后的中国人就会抢为己有,寻机再次出售,因为中国人不避讳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凡此种种,足见中国人的性格并非天主教传教士们神话般描述的那样,他们显然与耶稣会士所说的一切美好品质的模范相去甚远。

《环球航行记》的编者根据安森等人的描述评论说,中国人所自命的文雅道德其实只是外表举止有度,而非内心诚实和仁慈。中国人一贯注意压制所有激情和暴力的征兆,这算是一种道德,但中国人所不加克制的伪善与欺诈,对人类普遍利益的伤害常常大于鲁莽粗暴的性情所造成的伤害,因为鲁莽与粗暴并不排斥忠诚、仁慈、果断,也不排斥其他许多值得赞扬的品质。一个人在抑制较为粗野和狂暴的激情时,往往导致自私性格膨胀,所以中国人的怯懦、矫饰和不诚实,或许多少应归罪于该国如此盛行的沉着镇静和外表得体。

安森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帝国宪法还是政府的一般命令都不易贯彻。中国虽然人口众多、富饶辽阔,自诩其文明智慧,却还是被“一撮鞑靼人”用10年左右就征服了。而且清帝国仍在不断遭受各种反叛暴动和边境骚乱,这正是由于居民的胆小懦弱和缺乏适当的军事管理。安森曾经因为迟迟不能被广州总督接见而在10月13日勇闯广州河,径入广州城,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英国人由此得出结论,仅安森这一艘旗舰的军力就胜过中国整个海军力量。广州是中国的主要海军力量驻防地,但这里的战船载重仅约300吨,船上最多4个人,装备8~10门炮,其中最大的一门只能发射不超过4磅重的炮弹。而中国商船也无法抵挡任何欧洲武装船只的进攻,它们从整体到部件都不结实,船上不配加农炮(cannon),这就是说,政府既不为商船配备可观的火力,也不提供较好的造船法以保护它们,此亦中国政府不健全的又一证据。

总之,这篇《环球航行记》一出,立时成为畅销书,并大大改绘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比如1748年12月刊的《环球杂志》立刻有人对游记做出反应,称赞安森船长做得好,迫使整个对英国国旗表示尊敬,这是一件莫大的快事。

虚幻与真实篇3

摘要:《务虚笔记》是一部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布局上都具有独特魅力的小说,是史铁生先生的心血之作。这部小说不仅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我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翘楚之作。本文从《务虚笔记》的“实”与“虚”两方面入手,阐述笔者对于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务虚笔记;实与虚

一、《务虚笔记》中的“实”

(一)体现真情实感

史铁生曾直言,小说都是虚构的,不能务实。然而,在《务虚笔记》当中,作者却经常以“我”的身份出现,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这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写作之夜》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这段文字简直可以看作是史铁生先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态度和观点,是他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类似这种的文字可以说遍布《务虚笔记》全文,无时无刻不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二)体现真实体验

很多时候,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投射,与作者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务虚笔记》也不例外。在这部小说当中,有很多人物和情节都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例如,在《务虚笔记》这部小说中有好几个身患残疾的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和情感上的困难。了解史铁生的读者都知道,他本身也是一位残疾人,虽然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对他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而史铁生在书中这些虚拟的残疾人身上,将他个人的真实体验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是本书又一写实之处。

(三)体现社会现实

任何一部作品都要依托一定历史背景而存在,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务虚笔记》也是如此。这部小说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主要的写作背景,通过塑造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和时代思潮。例如,文中人物Z的叔叔就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他的经历和个性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他信奉共产主义,拥护共产党,在党的召唤和指引下参加了学生运动等一系列活动,是那个时期全体进步青年和革命人士的代表和缩影。

(四)体现人生哲理

《务虚笔记》所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奥和丰富,这是它与其他小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它让我们认识到,史铁生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通过与书中人物的对话,展现了史铁生对于人的“本我”的认识,以及关于人与人、人与世界乃至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书中他针对“我能离开别人而还是我吗?我可以离开这土地、天空、日月星辰而还是我吗?”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自我追问和探寻,体现了他渴望突破“小我”、实现“大我”的哲学价值和信念。

二、《务虚笔记》中的“虚”

(一)元虚风格

元虚构法是小说当中比较常见的手法,在小说当中,史铁生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真实可信,而是大胆的将这部小说当作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这种刻意将作品与现实隔离的风格,让整部小说摆脱现实的束缚,凌驾于现实之上,使文笔更加自由和洒脱。

(二)语言空灵

《务虚笔记》的语言是十分具有美感和独特风格的,犹如高山上的雪莲和严冬中的寒梅,让读者感觉到清澈空灵的气息。而这种语言上的“高处不胜寒”也让整部小说更具虚幻色,是“虚”的最直接和最细节的体现。

(三)人物虚幻

《务虚笔记》中的人物都没有名字,也没有对他们外表、性格等的具体描写,在书中他们只是一些代号而已。这应该是作者刻意为之,就是为了使这些人物更加虚化,解除对他们的限制,让他们自由的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之中,他们高矮美丑,全凭读者的自由想象。

(四)情景虚设

《务虚笔记》开创了很多“虚”之先河,而情景虚设,也是《务虚笔记》的首创之一。在小说当中,有很多类似的情景,出现的却是不同的人物,展现不同的情节,用虚设的情景展示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

三、《务虚笔记》中“实”与“虚”的融合

(一)由实入虚

史铁生是一个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都十分丰富的人,他将自身真实的经历和想法,经由合理的想象和布局,融入到虚幻的故事当中,实现由实到虚的过渡。正如他自己所说,他重视的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心情的真实,可见,这些虚幻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在现实社会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真实存在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的,人们都不可避免的与之有相似之处,小说中的虚幻实际上是现实中的真实的投射和缩影。

(二)由虚入实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情节是虚构的,甚至连文中的“我”都是虚构的,表面上看去,他们是独立于现实而存在的。然而,史铁生自己也说“这些人物我不去塑造他们,而是他们来塑造我,他们之间的融合与重叠,成就了我。”

(三)虚实融合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能忠实于现实,它就缺少根基;如果不能超越于现实,它就缺少灵气;如果不能作用于现实,它就缺少价值;可见,找到“虚”与“实”的平衡点,实现虚实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则做的很好。

首先,语言之虚与实。《务虚笔记》的语言是华丽而虚幻的,史铁生描绘了一个“梦幻之城”,城中的人们个个字字珠玑,口吐莲花,而道出的,却是人世间的众生百态,情感中的酸甜苦辣,生活中的喜怒悲欢,可见他最终还是用超脱凡尘的“痴人妄语”,描绘烟火人间的“柴米油盐”,这种语言上的虚与实的融合,让小说虚幻而又真实,让作品更有文学价值和语言魅力。

其次,人物之虚与实。《虚无笔记》中的人物无名无姓无样貌,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人物,然而,由于不受文中描述的限制,读者反而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每每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邻居、校友、恋人、亲人等身边人的影子,可见在人物设置上,史铁生用彻底的“虚”,实现了完全的“实”。

再次,情景之虚与实。初读小说的时候,感觉这其中的情景出现的完全没有合理性,一团混乱。然而真正读懂了小说之后,又发现这些情景出现的如此自然和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些情景几乎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出现或在脑海中闪现过,他们是我们对未来的期盼或对过去的怀念,是我们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可见在情景之上,史铁生也完成了虚与实的完美融合,让小说突破了情景的限制,提升到精神上心领神会的至高境界。

最后,思想之虚与实。史铁生一方面说小说是虚幻的,一方面也说小说中体现了他的情绪和思想,那么如何将而这结合起来呢?虚幻的人物,虚幻的情景,虚幻的对话都只是思想和现实的载体,史铁生正是将这些因素不断淡化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抽丝剥茧,一针见血的体会到他的情感和态度,让这些虚幻的事物体现真实的思想。

结束语:综上所述,史铁生是我国最有哲学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作家之一,而他的这种哲学思想和文学素养在《务虚笔记》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将虚与实和谐统一起来,让二者相互辉映,让作品更加具有梦幻主义魅力和现实主义价值。(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务虚笔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虚幻与真实篇4

【摘 要】顾城诗歌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它显示了诗人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带给诗人的幻灭感和虚无感。

【关键词】“空幻”;童真;幻灭;精神表征

顾城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诗具有同时期“朦胧诗”以象征暗示主题的共同特征,但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童话”色彩,因此,在当代诗坛他又被誉为“童话诗人”。从生活到诗歌,顾城一生都活在自己所构建的“童话”世界中。他的“童话”并非指一般意义上面向儿童,富有童真稚气,情节引人入胜的虚构故事,而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成年人用孩童般的情感所构筑的幻想世界。他努力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觉,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在其中放飞幻想的翅膀,尽情地表露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纵观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初期的《星月的来由》、《我的幻想》、《太阳照耀着》,到后期的《麦田》、《你在等海水吗》、《回家》等,可以看出,顾城的诗歌具有孩童般纯真自然却又渗透着成年人淡淡的忧郁哀伤,体现一种幻想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艺术格调。

诗人沉迷于梦幻的世界中,明知是幻想是“空”的,却不愿放弃继续幻想,并以诗歌创作实践和孤岛生活环境的刻意营造彰显诗人执着寻梦的姿态。笔者将其诗歌中体现的这种风格称为“空幻”格调。它是时代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作者天真敏感富于幻想的心灵产物。在特征和内涵上,“空幻”格调不等同于存在主义者眼中的虚无主义和道家的虚空理念,它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者极度悲观绝望的情感困惑中,也没有显示出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它表现的是一种孩童般的纯真,既有对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的臆想世界抱有极大的幻想和热情,又带有因时代历史落差、理想信念落空而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哀愁和忧郁,最终却又不愿放弃继续追逐梦想的执着和任性。“空幻”不仅是顾城诗歌的艺术格调,也是诗人精神气质的写照,分析其成因和特征对解读顾城诗歌和解开诗人的死亡之谜有重要意义。

“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的始终,它表达了诗人孩童般的天真梦幻被现实击得粉碎后却无法释怀,继续执着于梦想追求的情感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幻美与死灭、欢快与感伤、童真与理性相交融的思想内涵。纵观顾城全部的诗歌创作,“空幻”格调是其诗歌一种显著的艺术风格。相对而言,顾城7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与现实的联系还比较密切,现实色彩比较浓,如写于1976年7月的《地震》,是对当时地震灾害的描述。再如1978年作者以木匠工人的身份进入木工厂工作,与自己热衷的文学编辑工作无缘,调任编辑亦为身处单位其“所有制”级别过低而遭到阻碍,有感于进则不得出的处境,诗人写了《闲笔五则》,“嘤嘤笼中雀,有翅不得飞。空啼断肠声,望巢几时归。”这与左思的《咏史》诗中感怀空有才能抱负却不得舒展的哀怨心境多有相似之处,它写出了顾城当时因工作生活不如意的现实感受,与现实主义风格接近,但顾城整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刚开始诗歌创作,如《我的幻想》、《幻想和梦》、《银河》等,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在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如《神说》、《麦田》、《日历》等,“空幻”的格调十分显著。“空幻”格调展现了诗人“梦幻世界”的坍塌所带来的幻灭感,它是时代环境与诗人心中的理想信念相冲突的心灵写照。顾城是一位终生都活在自己“梦幻世界”中的诗人,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任性的孩子,执着追寻“幻想”的美,因而他的追寻和反叛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宿命色彩,但诗人并没放弃对幻想的热切追逐。“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永恒的生命,没有人判定过它们是否真实的并存,永恒与生命的并存是诗人一种理想,虽然美,却近乎一种幻想,生命是美丽的,但生命总要归于沉寂,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诗人却执着而热情的抗拒着被化为灰烬的宿命,憧憬着虚幻的永恒,最终“幻想”要灰飞烟灭。“我在时间上徘徊,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挖一个池沼,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的落日里,寻找金色的蝉蜕。我热爱我的梦,它像春流般温暖着我的心。我的心收缩,像石子沉入水底。我的心膨胀,像气球升向蓝空。让阳光和月色交织,令过去与未来融合,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化为奇彩光波。早晨来了,知了又开始那无味的歌。梦像雾一样散去,只剩下茫然的露滴。”(《幻想与梦》)诗人的幻想是美的,像奇彩光波一样耀眼,然而在时间指向上不属于当下,最终要像雾一样消散,化为茫然的露滴。

顾城与海子等诗人一样,是活在自己“梦”中的诗人,即使明知自己的“幻想”终归会破灭,也不愿回到世俗的现实生活中来,精神个性的特殊性让他们早已习惯“幻想”世界的生活,“幻想”的世界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生命得以存活的精神支柱,一旦“幻想”被彻底毁灭,诗人的生命也会随之消逝。顾城与海子之死从根源上讲就在于此。对幻想世界的想象是诗人呵护自我、对抗世俗、反抗宿命的一种方式,虽然能暂时缓解自我精神的困境,平衡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但经不起时间与物质的考验,最终致使诗人滑进更深一层的悲剧境地中。

“空幻”格调是诗人本真情感的流露在诗歌中的显现。它源于外在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隔膜冲突导致的孤独感和虚无感,是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整体感知。“我是一个凡人∕我站在阳台上/观看世界∕我不能再向前行进一步∕使孤独得到解脱……”(《雪的微笑》)“阳台”阻碍了“我”与世界的交流,成了“我”与世界的屏障,因而孤独成了我无法摆脱的情感体验。“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远与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飘忽不定的关系导致“我”情感判断出现了不确定的“空幻”感。这种“空幻”感的形成既有外在现实条件的影响,又与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密不可分。“太阳照耀着冰雪∕冰雪在流着眼泪∕它们流到了地上∕变成了一汪汪积水∕太阳照耀着积水∕积水在逐渐干枯∕它们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团团云雾∕太阳照耀着云雾∕云雾在四方飘荡∕它们飘到了火道∕变成了一个个空想。(《太阳照耀着》)“冰雪”虽然晶莹剔透,但是经不起太阳的炙烤,“冰雪”的融化、“积水”的干枯、“云雾”的消散都是源于太阳的照耀,最后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是外在条件对梦想的摧毁扼杀。

“幻想”犹如“我”梦中的情人,在时间观念上是指向未来的美好的东西,但与当下的时间相冲突,“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我”无法跨越这二者的界限,因而“我”只能隔岸相望。这是“幻想”本身的虚幻特点所在。“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顾城的诗歌中犹如一首首洋溢着梦幻色彩的成年人童话,充满着欢快和感伤的色彩,将追求“幻想”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失落感,最终却又不甘心“幻想”的破灭而又继续执着去寻梦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看,顾城是在幻想的接连破灭中不断的建构自我幻想的世界,“空幻”格调贯穿顾城诗歌创作始终。可见,“空幻”格调是顾城诗歌显著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顾城. 顾城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虚幻与真实篇5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虚幻共同体的论述

共同体又被称作集体,但是共同体强调集体的共同性或公共利益。共同体有自己的成 员共同的目标、声誉、利益和行动。但是,共同体的目标、声誉或名义有时会被某些人 利用而脱离其成员的利益和目标,甚至成为损害其成员利益和价值追求的东西,从而成 为虚幻的共同体。在进一步分析虚幻共同体之前,我们先看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对虚幻共同体是怎么论述的。

1.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 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 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8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第37—38页。后者翻译的意思有一定出入:“正 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 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 形式。”)虚幻的共同体存在的原因在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在私人利益 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公共利益和国家都具有虚幻的共同体的性质。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的发 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分工的发展 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 时,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 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1](P37)

在私有制社会中,“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 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 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1](P273)如果“共同利益”是同各个个人所追 求的自己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异己的”,那么这种“共同利益”实际上也就不是真 正的共同利益了。

2.虚幻的共同体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说“……特殊利益始终在真正地反对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这些 特殊利益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来对特殊利益进行 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1](P38)

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各个个人所构成的集体只能是“反对另一个 阶级的联合”,只能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它不能从根本上普 遍地代表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对于被支配的阶级和个人来说不具有真实性合理性。 但是,凡符合虚幻共同利益的观念和行为,由于其在根本上符合共同利益承担者亦即统 治者的特殊利益,因而总是得到统治者的倡导与支持。

在阶级社会,个人利益往往只有在虚幻的共同体中才能得到肯定和满足,个人只有在 虚幻共同体中才能打开通向最终自由解放的道路。个人要驾驭“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 ,“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1](P84)虚幻共同体在一定范围内又有合理性的 一面。

3.真实共同体与人的自由

“虚幻的共同体”中的“虚幻”,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共同体”不仅指“国家”, 还指其它的集体,如政党、民族、宗教组织、社团等。与虚幻共同体相对的是真实的共 同体。真实的共同体,又称为“真实的集体”。

“虚构的集体”如果消解,克服了它对于个人的异己性、外在独立性,则成为“真实 的集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无法离开集体,离开集体个人就无法实现自由:“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 有个人自由。……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 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 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实的集体的条 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P84)“真实的集体” ,就是各个个人“自己的联合”(而不是出于某种外力强制的联合),并在这种联合中各 个个人能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现实的人与人的共同体

在判断共同体是否具有虚幻性质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把现实的人的利益是否实 现当作基本价值尺度和理论出发点的。如果共同体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是异己的、对立的 、矛盾的,那么这个共同体就是虚幻的。在阶级社会,国家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 与各个人对立,尤其是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国家“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 的桎梏。”[1](P8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同样表述了国家的虚幻性质:“‘现 代国家’是一种虚构”。[1](P313)

说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也许很多人不能接受:国家不是有自己的名字、国旗、国徽 和各类实体结构吗?国家领导人不总是在国际舞台上为他们的国家说话吗?怎么会是虚幻 的呢?国家是否虚幻,与人们对它的设定和它的实际运行有关。如果国家被设定为“全 民国家”或“为人民服务的国家”,但在实际上没有做到,那么,这种设定的国家就是 虚构的;如果国家被设定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现代国家一般这样设定),但实际上没有 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那么,这种设定的国家也就是虚构。这种说法,是站在个人 利益或现实的人的立场做出的判断。当站在国家的立场出发,就会认为国家是永远的实 体,不符合国家利益的个人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应当消灭的,而不管这种国家本身是否 合理,因为坚信它永远合理。——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出发点不同,世界观、历史观不同,对共同体的虚幻性的判断就不同。马克思恩格斯 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现实的人,即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生产的个人。他们认 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 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P67)“社会 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 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 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 表现自己。”[1](P29)人类历史的这个前提虽然很简单很清楚,但是,不坚持唯物主义 历史观是难以发现的。从观念和上层建筑出发,而不从事实出发,就不能发现或不能认 定这个事实。

黑格尔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出发点相反。他认为,国家是独立的主体,是至高无上的 伦理实体,“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国家比个人更高,它不是保障个人幸福 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马克思曾经信奉黑格尔,把国家看成是精神的体现。在《莱茵 报》时期他曾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批判私人利益,但他很快发现国家和法被降低为私人利 益的工具,转而对黑格尔进行批判,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私有财产决定国 家的思想。“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 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3](P250-25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 格斯对社会历史的动力有向下追溯,落脚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中国历史上也有民为 贵、社稷次之,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在实际上贯穿到底。当国 家政权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时,每个国民都应该维护它;但由于忠君思想和国家至上思 想的影响,国家政权应该改变时许多人仍然维护它,象曾国藩、李鸿章对清政府的态度 那样,这是中国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

人的共同体与共同性不同。共同性寓于个性之中,每个个性上必有共同性,二者是不 可分割的。而共同体和个体可以是两个物质实体。共同体可以不体现个体,个体也可能 实际上游离于共同体之外的。如,公共财产或公共利益往往被某些私人占有,不能归个 人支配或使用,甚至被个别人用来侵犯更多的个人利益。又如,几乎所有的政党都“把 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1](P38)把公共利益设定为自己的利益追求,但是, 实际上不少政党没有起到维护个人利益的作用。

说共同体可能是实体,与共同体的虚幻性并不矛盾。在有些情况下,虽然共同体是某 种实体,但它是名不副实的实体。个体可能冒充共同体之名为自己某私利。譬如,“公 共利益”这个名,按其本义反映的是某范围内的人共同对某事物的需要的满足关系,或 多个个人与他们所需要的物质对象或精神对象的一种共同关系。但是,在现实中,这个 “容器”被人乱用,经常只能代表某部分人的利益,使它徒有虚名。人们作判断,有时 以名为中心,有时以实为中心。人们常常用名装实物,可有时装进去的是实不符名的东 西;有时人们不顾名这个“容器”的容量和职能,胡乱把什么东西都往里放,以至于使 这个“容器”变形,或是装的东西变质而改变“容器”。

人们对某物具有的共同所有的关系经常被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所阻断。人们经常把应 然的不现实的东西与既然的现实的东西混为一谈;把设定的、应然的、名不副实的“共 同体”当作既然的、现存的共同体。这除了认识论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私人利益 企图掩盖自己的既得利益,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合理化合法化。

国家具有虚幻性,不意味着轻视国家的作用。虽然国家具有虚幻性,虽然国家与私人 利益或特殊利益存在矛盾,但它的存在对私人利益或特殊利益的维护与协调是必要的。 如上所述,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打开通向自由的道路。“没国哪有家”,这句话也 是很有道理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国家产生、发展。在未来社会它最终是会 消亡的。

三、虚幻共同体理论对理解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理解“三个代表”关键在与时俱进,尊重现实。对于现实,我们可以有两种态度:改 变它和维护它。马克思主义注重改变现实,我们的党已经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在当前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的情况下,我们注重维护现实,但也不放弃发展现实。坚持“ 三个代表”包含着对现实的尊重。改革开放后,正象人们的服装有简单的蓝、绿等颜色 和样式转变得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一样,我国的社会阶层也迅速分化。在社会阶层分化较 严重的情况下,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现实选 择。

1.执政党难以代表现实的全民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国家具有虚幻性。根据这一思想,当前我国也不例外。按说 ,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为消除国家机关的虚幻性质提供了的制度保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应该都是国家公共利益的代理人,他们的工作应该体现全民的意志。但是,应然不等于 既然。现实中,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领域中多种经济成分多种阶级并存 ;国家政治生活中借真实的共同利益之名谋取特殊利益的个人和团体大量存在,个人利 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国家机关具有虚幻共同体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让中国 共产党代表现实的全民利益,是“强人所难”,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务实的。

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幻共同体存在的客观原因,在阶级存在的情况下私人 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不可避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允许按资分配,“一切合 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按资分配意味着资本占有者可 以取得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某些富的人越来越富,贫富分化问题可能会突出。富裕 阶级和阶层企图在国家机关寻找、收买代理人,努力使国家机关的决策对他们有利。不 少国家机关或政党中的个人也有不同于全民的利益追求,容易形成与全民利益不一致的 特殊的意志。三个代表要求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求共产党保持高度 的文化自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构筑坚强的政治堡垒,保持崇高理想,不 致迷失方向。

2.“三个代表”可以克服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某种“虚幻”

要使现阶段党的决策符合每个人的利益,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党正在通过种种努力 ,试图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既包括眼前利益,也包括长远利益。实 现眼前共同利益的程度如何,主要看所谓的共同利益所满足的个人利益的数量和质量; 实现长远共同利益的程度如何,则要看所谓的共同利益的发展趋势是否与个人利益的发 展一致。“三个代表”正是试图在这两个方面解决问题的。

从眼前看,公共利益所代表的个人利益越广泛,它就越真实,因此,中国共产党就要 努力代表最广大或最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看,共产党要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 还要使它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相一致,以便使共同利益能够长远保持。“三个代表 ”强调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基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而提出的。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才能始 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在企业中贯彻“三个代表”要注意克服虚幻,避免私人资本控制党

在公有制企业中贯彻“三个代表”,主要应使党能够正确代表企业主人即全民或集体 的利益。全民或集体作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人总要选一定的人来代表和行使自己的权力, 但是,代表者在行使所有者权力的时候,总是遇到问题。其原因在于现实中公有制企业 的主人具有强烈的虚幻性质。公有财产表明的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所有者与物的一种 关系,表明的是具有所有权的各个个人对财产的各个所有权的一般,但是这种一般反映 的不是纯客观的一般,而是人们设定、认定的一般(尽管总是基于现实的基础)。同样, 公有制企业的主人的权力的实现要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是要看企业的真 正主人即全民或集体的意志或利益与主人的代理人即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行为是否一致 。公有制企业的主人成为虚幻的原因主要在于:①民主管理的渠道不很畅通,“主人” 中各个个体的意志难以表达;②管理者总有私利且缺少法律约束和体制约束。因此,在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在以后的改革中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在私有制企业中党的组织蓬勃发展起来。部分地区,如河 北邯郸市的私营企业主有不少还做了自己企业的党支部书记。笔者问到:如果企业的决 策和党的决策不一致时究竟听谁的?几位当党支部书记的私营企业主无言以对。凡是在 私营企业的人都要听业主的,否则就会被开除。业主也不会录用或留用不听自己话的人 。在私营企业的党员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只听业主的,不听党的呢?这并非杞 人忧天。私营企业主的利益与全民利益、党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甚至经常不一致,因 此,私人利益侵犯党的利益、公共利益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在经济上受私营企业主控 制的党员同志,能不能不受资本的控制,保持党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一个要经受实践考 验的问题。我们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首先使之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坚持三 个代表。在组织上还要察其言,观其行,及时清楚不合格党员。

4.在贯彻实行“三个代表”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和民主建设

在贯彻实行“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和民主建设;只有法制和民 主建设加强了,才能更好地贯彻实行“三个代表”。

政党不是抽象的,它总是被具体的人掌握,在缺少法制和民主监督的情况下难以体现 全体党员或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者个体很容易从自己的“洞穴”出发,私心杂念、七 情六欲很难避免。企业经营者也总有超越自身利益界限的冲动。这种私心杂念或冲动既 可来自生理的方面,又可来自心理的方面。从生理的方面讲,每个个体都在获取物质和 能量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意识对它们进行约束。而从心理的方面讲,每个个体都有 表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有无限发展的趋势。这两方面的冲动到了共产主义也不会消 失,它们是人之为活体的表现。因此,必须有法律进行界定和约束。这种界定和约束不 仅仅对总是力求突破界限的人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共产党员,对于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也 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被告知了法定的行为范围,就会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这样 可以节约他们在确定其行为合法性时的花费,可以使它们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主意味着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力和利益,让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的机会。 在现时代,鼓吹纯粹专制的人很少了,但是,借口个体资格不够或客观条件不成熟排斥 民主的现象很多。“资格论者”认为阅历少、见识低的人不配参与决策,往往鼓吹精英 政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资格,而在于民主如何施行。人们不知内情时,应该被 告知;告知后仍不清楚时,有权委托一定的人代理行使权力。如果实施民主的中间环节 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民主也就成为虚的了。“三个代表”的贯彻过程,应该是民主日益 发扬的过程。在民主不发达的情况下,代表者难以获知被代表者的意思表达或利益要求 ,被代表者也无法对管理者实施监督,公共权力就容易脱离被代表者成为独立的力量, 侵害被代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虚幻与真实篇6

关键词:《红楼梦》;太虚幻境;大观园;有情世界

纵观整部红楼梦,书中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贾府,现实世界中的这个贾府是腐朽肮脏的。

但是作者又不仅仅停留于这个现实世界之上,而是通过自己才情的展现塑造了一个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有情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生活上是丑陋的邪恶的。薛蟠打死了人却优哉游哉毫无忌惮任由贾雨村乱判糊涂案;王熙凤用毒计将看上自己美貌想要调戏自己的贾瑞整死,为了三千两银子弄权铁栅寺拆散一对夫妻闹出两条人命,用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导致其落入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窘境最后只能选择吞金而死;贾雨村以拖欠官银的罪名把不愿出卖自家的扇子的石呆子惩治得不知死活,并成功把扇子全部抄来送给贾赦;贾琏在王熙凤生日之时与鲍二家的被逮个正着,导致鲍二家的羞愧自缢而死。贾府的纨绔子弟不正经念书,每日间“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渐渐无所不至”。因此焦大在撒野中骂出如今生下的都是些畜生,“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只不过“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而已;柳湘莲之所以拒绝尤三姐也是认为“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两句断语是通过他人之口对贾府中这一代人肮脏行为的总结。这个世界是肮脏而丑恶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作者没有把笔力停在这个世界里,而是竖立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即太虚幻境以及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大观园,这个世界的构建体现了作者的最高理想。

在《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起到的却是统摄全篇的作用,太虚幻境的完整塑造主要是在第五回,《红楼十二曲》、“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几个关键词也是以一种看不见的形式牵引中众人的命运。太虚幻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中,这个所在“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这里的仙子“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她们的职责“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里焚的“群芳髓”香是“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喝的“千红一窟”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饮的“万艳同悲”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这个太虚幻境是清净女儿之境,男人被视为浊物,是不允许来此的,因此,宝玉被吓得“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以现实生活为主体来说,太虚幻境涵盖了人间万象,包涵了世间万物之情,是作者的一种大理想大情怀,所有的薄命女儿在这样一个宏伟的神话框架下缓缓进行她们的故事,太虚幻境死女儿们死去之后安放灵魂的场所,所以太虚幻境这清净女儿天堂般的幻想境地,是作者心目中女儿最理想的归宿。这也使得小说有了一种一种深厚的哲学感和寓意感,在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统摄美好灵魂的去处所在,但是,这个去处却不安放男性的灵魂,有觉悟的男性如甄士隐柳湘莲等最好的归宿便是顿悟之后出家为道,进入宗教世界进行他们的修性。所以,从小说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太虚幻境是始,也是终,一切都是处在一个圆圈之中,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回到起点;从以世俗生活为主体来看,太虚幻境是作者理想的终点,是作者塑造的一种诗意的哲学的境界,是悲情命运完结之后最美好的归宿。

太虚幻境是一个超越于凡尘的理想中的彼岸世界,相应的,作者还在凡间塑造了一个尘俗世界相对应的女子至上的理想中的世界,即大观园,大观园是理想中的有情世界在人间的投影,是圣洁的阴性世界的象征。在大观园里,女儿们的生活简单纯粹,黛玉葬花、湘云醉眠、香菱学诗,她们如此自由畅快地展示自己的才情,散发生命最本质的活泼只怕也只可能存在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大观园里面的女儿们虽然性格迥异各有追求,但各个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她们真实而诗意地享受自己的青春时光。作为居住在大观园内唯一的男性贾宝玉,他同样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大观园完全是一个作者塑造的理想的有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除了古今第一淫人贾宝玉之外,居住的是一群才色双全的女儿,而贾宝玉对她们的态度也是意而不淫,超越一般男女之情,而达到了人类之情的最高境界。鲁迅就说过贾宝玉对于大观园女儿“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中国小说史略》比如金钏儿受冤而死宝玉心中不畅,所以在妹妹玉钏儿送来莲叶羹时假装不好喝哄玉钏儿亲尝莲叶羹以近其心;龄官蔷薇花架划蔷字时痴迷局外的宝玉,以致下雨之时只提醒花架下的龄官忘了自己在淋雨;宝玉把晴雯惹恼之后任晴雯撕扇子以博红颜一笑;在遭遇凤姐撒泼之后受辱的平儿来至怡红院,这使得宝玉有机会再平儿面前稍尽片心,竟认为这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宝玉在自己挨打之后仍担心地上的余气未散热坏前来探视自己的黛玉,一片真情溢于言表。

周汝昌在《红楼梦与“情文化”》中认为宝玉天性是处处以痴情体贴别人,不但以情待有情之人,即无情不情非情之人之物之事,亦同以此真情至情待之。这种“真情至情”就是古往今来最崇高最圣洁最伟大的情。再加上贾宝玉先天就带有一种否定男性的自愧意识而走向女儿崇拜,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于是女儿国大观园便因此具有了与现实恶浊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理想世界的象征。与作者描述的贾府大观园之外的世界相比,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世界大概如作者塑造的理想世界太虚幻境一样,是作者塑造的远离腌尘世的一个理想的有情世界,这个世界与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有情世界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相信情,相信真情能超越一切世俗力量,成为人类最本质的追求。

作者通过对太虚幻境和大观园的塑造,完成了作品中有情世界纯真生活的展现,是作者的一种纯真希望,是美好生活的盼望,也代表人类对真情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2]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4]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虚幻与真实篇7

关键词: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魔幻主义 现实主义

1.《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原因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以虚构的小镇马贡多为阵地,对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有着复杂关系的家族进行了一番现代文明、现代意识的审查和检阅。从一个家族就能感受到整个民族的伤痛,从一个小镇找出整个社会的诟病,都是通过这种审查和检阅完成的。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每件事都是可以相信的真实的存在。它的荒诞、虚幻都是有节制的,有逻辑的,并不是单纯表现扭曲变态的人物和心理感受。如奥雷良诺上校的预示功能等,这些都是一种原始信仰上的真实存在。

作者马尔克斯从现实走向历史、历史生活中、人心最私密的深处,挖掘出整个拉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孤独。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种孤独是对西方文明的高度概括,从它的原型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创世纪》中的创世神话开始,带着对蒙昧无知的伊甸园的净土世界那种纯真和纯洁的怀念之意。在这样一种饱含深度和广度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共生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拉丁美洲整个民族文化中渗透着的魔幻性与现实性。其实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思想在拉丁美洲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生根的主要原因。由于“它适应和根植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因此魔幻现实主义才能在拉丁美洲大地上繁荣昌盛。马尔克斯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转而创作了这部《百年孤独》,写作内容满眼都是现实中的不可能,但是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精神的人都能看出马尔克斯所描写的人物和景物就算有着超自然、超想象的现象,也是建立在拉美民族的原始意识的基础上的,也是符合拉美民族社会思潮的。

2.《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本质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近似荒诞的方法反映严峻的现实内容与真实情况,展现了一幅19世纪拉美的风情画,形象地表达出了当代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人间正义之爱的向往和期待。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中展示的虽有些荒诞离奇,但其中又包含很多形象具体真实的构思元素,让人深思。这部《百年孤独》成功的关键是用了魔幻的方法进行刻画和撰写人物形象,从而反映出了令人沉思的历史内涵和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马尔克斯借用此方法表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使这一流派在小说史上流传不朽。

其实马尔克斯最真实的想法是想通过虚虚实实的方法映射哥伦比亚的现实状况,在文字中反映反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拉美意识”,同时这部作品还是作者建立乌托邦式的社会的一个美好愿景的缩影。马尔克斯通过岁月的磨砺、挣扎、反思和探索,以“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思想进行斗争,让人们恍然大悟,开始重新探索拉丁美洲,并进行悲剧历史现实的反思与证明,从而完成拉美的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及人民思想上的真正自由。然而,他的魔幻创作并没能真正揭示该如何拯救拉丁美洲的政府和人民,也没有体现出历史在前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终只是空想了许久的结果,所以终究变成了梦幻,同时是一种现实,这是一种在魔幻中被歪曲的现实主义的世界。

3.《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产生的思考和启发

在给马尔克斯的颁奖词中瑞典文学院是这样评价《百年孤独》的艺术造诣的: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领进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映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得准确性再现出来”。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想和创意,把新闻报道般的真实性和这部小说荒诞的幻想性相结合,把真实的世界朦胧化,从而反映了拉丁美洲现实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在拉美人的世界里,理想与现实的世界不是两个互不相通的领域,相反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拉美思维模式,使得马尔克斯反映了一部百年家族孤独的历史回录。

马尔克斯塑造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的内心思想动态,塑造了很多小说里的性格特立独行的人物性格。由于《百年孤独》是基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的精神塑造的,并且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运用其中,也建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独有的世界,从而使《百年孤独》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瑰丽作品。

参考文献:

[1]乔・拉・麦克默里.阿莱夫和百年孤独:世界的两个缩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

虚幻与真实篇8

————凡尔纳与笔下的真实

像空气一样,我终于在梦幻与美好中畅游了,我宁愿不走出这样的虚无,可就是这样的梦幻,总能够让我感到无限的真实,我还能有什么言语潜藏在心底拿来描述了呢?诺底留斯号的神秘也将代我从凡尔纳的心中了解。

梦幻中,描绘的是天马行空,金雕玉楼过而又不失自己自由的梦想,或许多少的闭目冥想,都只是空想,是一掬细沙,我们都能够想,而举起笔斟酌三番,纸上横穿过的只是淡淡的墨迹,写满了你我同样复迭的梦,我在行走中被麻木,被对未来浓厚而又潜藏的心所冰冷,在梦幻中,戈多来了,又走了,我在无数沾满空白的黑字纸上寻到他们的影子,,可梦幻是一扇窗,当散尽了无数的光和热之后,黑夜便来了,我便寻不到它。

直到诺底留斯号的神秘缓缓潜进我心底。

我才又静静踏上路途,在诺底留斯号的甲板上寻到梦幻之感了。

凡尔纳笔下的文字总是能使我寻到梦幻之感,就算是平凡的铅字或水字都是呈现以一种令人翱翔的梦想。他之所以用挥动的笔杆使文字都跳跃起来,是因为在独具特色而又合乎情理的梦幻之中,他才能够完成自己多少的梦想。我就站在诺底留斯号潜艇的出发点,与1866年,凡尔纳将这艘神秘而并不存在的心灵载物放置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让无论哪一个角落的人们记住了凡尔纳这样一个能够将虚构描绘的如此真实的人儿,事实上,这些都是真实的,在这追寻不到梦幻的夜里,心灵渐渐像莲一样展开,露出青嫩,这曾经梦幻已不再标上科幻的名号,而愈来愈真了。

我便能从梦幻中看到同样的真实。凡尔纳将梦幻与虚幻团成包裹寄在自己每篇精心酝酿的写作中,浪漫的色调与离奇穿梭交汇其中,若是将你我的梦想虚构成一片荒漠。而对未来的幻想则是荒诞的了,是荒漠沙尘包笼的一滴水,但在凡尔纳的纸上淡淡写下的也绝不会是怪诞的空想,当我站在诺底留斯号上时就已明了,他的潜艇承载了他对水下生活的向往,是科学的基本推理与语言。你和我,在提笔想象时落了足,凡尔纳,用巧妙的笔预言了几年甚至百年的梦想。这是我身临最真的感受了,原来,登月,太空飞行早已在凡尔纳的文字中隐隐暗藏了。

他带着我走进了心灵世界,那个充溢这神秘的阿里纳斯的精神世界。

凡尔纳的一生几乎是在书堆中度过的,也许书的熏陶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他笔下创造的人物也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法国生物学家阿里纳斯也不例外,当他发现了诺底留斯号之后,便于尼摩船长经过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神秘事件,用海底沉船里的百万金银支援着陆地人民的正义斗争。

与诺底留斯号一起环游阅历一番之后,才明白,凡尔纳终究不仅是要以文字来表述梦幻的,它还有着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着的心,也许你了解了,甚至比我还要深刻,但我只知道,反抗压迫的尼摩船长,正是以正义的阳光笼罩的。他启示了我们从每个缝隙透露到Fantasy当中去,消散去了那些锁砸的空想,凡尔纳正如一位父亲,呵护这他梦想与真实的交汇。

虚幻与真实篇9

在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抬起头,仰望星空。看那里,七颗星星连在一起,连成了美丽的北斗七星。星星在做梦,它在幻想成为黑夜中最闪亮的。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璀璨的星星,点缀了斑斓的梦幻;璀璨的星星,编织了我璀璨的梦。

在梦中,我插上了一双翅膀,任自己翱翔。我飞过高山,飞过河流,我看到了山的深沉,看到了水的温柔。我在高山上俯视大地,一切变得渺小,脚边浮云轻盈透明,看那远方的景色,群山环绕,云雾迷蒙,感觉好似仙境一般。但尽管置身如此美景之中,高山依旧不语,何等的深沉!我来到河边,伸手感受那流动的温柔,滴滴水珠串成道道水痕,在我的指间匆匆经过,顿时感到清凉之意。再看那飞泻而下的瀑布,一点点积蓄力量,等待到时的一泻千里。但尽管自己如此辉煌,也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流淌,只为汇聚成广阔的大海。

我的翅膀不会感觉到疲惫,我的梦想不会被摧毁。我尽情的做梦,做自己那美丽的梦。

然而,梦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每当我们做美梦的时候,总是要被现实的冲击波教育,家长会让我们明白,梦是不现实的,梦是虚幻的,不能沉浸在自己构造的美丽之中,做事要脚踏实地。这正是否定“仰望星空”的理由,因为梦是虚幻的,所以不会成真。于是,当我们的美梦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早已被爸爸妈妈所封杀,直至“幻想”彻底消失。久而久之,我们便不去做那些所为无用的梦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坚持梦想的人也随之减少。每个人都是实际的,无人再去追求自己那些美丽的幻想,那些被泯灭的,美丽的梦。

可是,没有梦的现实真的就是美好的吗?无法想象,没有梦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在盲目的做事,没有一丝情感,没有一点感情。所有人变得冷酷麻木,机械的完成着那些“任务”。这样的世界,就是所谓“脚踏实地”的真世界?!

虚幻与真实篇10

关键词:体育电影 虚幻与真实 奇观 艺术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6-03

伴随着18世纪末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成新兴中产阶级的产生,也导致社会对大众文化商品与服务的渴望。电影,这项由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包括以展示动态视觉影像的体育电影成为社会大众支配休闲时间的选项之一。体育电影是电影艺术家们借助电影这个表现形式来以各种体育项目的技艺表现结合夸张的故事情节,把运动项目搬上银幕,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可以转播运动现场比赛情况。但是,电影重在情节故事、运动艺术;电视重在实况记录,缺乏剧情与艺术虚构,精神层面表现力较弱。过去相关体育电影的研究,多讨论体育电影所表达的文化意涵、社会价值观以及由角色塑造象征国家精神的英雄形象。体育电影始于纪实功能,却随电视问世而偏向以虚构剧情为发展主流。电影文化植根于真实现象,造就电影殊的虚幻与真实间的融合与影射。因此,文章以电影本身发展的脉络为切入点,探究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价值追求及虚构与现实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国产体育电影运动内涵的诠释及艺术表现提供比较素材。

一、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价值表现

1.体育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电影《工厂下班》并成功放映,酥镜缬暗牡生。电影发明人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在1894年便以拳击为题材内容拍成短片《The Leonard-Cushing Fight 》。1897年罗伯特与吉姆的重量级拳王之战被拍成长达60分钟的影片,成为美国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片 (feature-length movie) 。[1]拳击能够成为最早的运动电影,是因为拳击受到当时的中低阶级及劳工阶层的喜欢。拳击赛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观众追捧,因此到1907年,总计制作出超过100部的拳击电影。[2]棒球是继拳击之后被拍成电影的又一运动种类。第一部棒球电影《The Ball Game》是两支新泽西队的比赛,1898 年制成短片。1909 年当爱迪生制作公司拍摄由Ernest Lawrence Thayer 著名诗作《Casey atthe Bat》改编的同名电影时,由于内容为虚构而非记录球赛实况,被视为棒球电影的重要里程碑;而1915年由纽约巨人队选手Mike Donlin 主演的《Right off the Bat》则被称为第一部棒球电影长片。[3]

1927年之前的无声电影时代,片中基本靠演员们的丰富表情与肢体语言表现剧情。“运动”提供了展现肢体动作的绝佳元素,“喜剧”则是带有夸张的肢体表演。电影《巴特勒战争》及《城市之光》中,均出现拳击的造型及片段。但不同于日后体育电影强调英雄形象及胜利主义,两片中的拳击选手被塑造为类似丑角人物,且不具备卓越的运动能力。两部影片批判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状。[4]Crawford (1988) 认为,在无声电影时代最具“运动感”(athletic sense) 的体育电影是《爱情长跑》。电影中的主角以跨栏、跳远、撑竿跳、掷标枪等多项田径运动的技能,完成剧情中的英雄救美的任务。由此,现今体育电影中常见的展现良好运动技巧打败强敌获得胜利的剧情架构隐约成形。随着美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体育题材电影在1930―1939 年间总计生产并发行165部,其影片中的体育项目内容除了拳击、棒球外,还有赛车、赛马、美式足球等。

当声音以及颜色等技术陆续被应用于电影后,体育电影开始摆脱喜剧调侃风格,转而通过剧情叙事与角色刻画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例如1942年《洋基的骄傲》是以美国棒球名人堂选手Lou Gehrig 生平故事为题材拍成的传记电影。影片虽然虚构成分较多,但刻画了Lou Gehrig 在球场上正直、 勤奋、谦逊、朴实的人物形象。体育电影中的主角开始被赋予英雄的地位并成为美国体育精神代表及学习的典范。[5]体育电影发展在经历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后,开始具备反映社会的矛盾和不同阶层的观念差异,进而审视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精神的能力。另外,美国体育电影强调胜利主义,让观众通过体育的题材,对国家与社会产生认同,进而引导人们向社会某项专业工作去发展。[6]

2.体育电影表现主题内容

电视的出现替代了电影的某些功能。如前述,体育电影在早期发展时,具有新闻报道功能及纪实功能,但当电视开始制作体育新闻以及转播赛事后,体育电影为了生存走向虚构剧情、艺术创造的发展趋势。当电影产业受到电视的冲击后,体育电影制作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显著减少。但由于体育早已成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题材贴近现实世界及观众记忆,加上具备有利于银幕化及表现力的特质,使得体育电影在电影发展的各阶段中,持续受到美国电影工业青睐,成为维持美国所谓文化价值宣传的工具之一。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体育电影以展现社会时尚、描绘现实生活为主。以拳击运动为主题的《洛奇》《愤怒的公牛》,以棒球运动为主题内容的《北达拉斯队》《天赋》等,反映了以运动为职业的美国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以表现时尚为主题、并重新向喜剧风格转化的体育电影,如《空中大灌篮》《疯狂教练》等。21世纪初,体育电影由喜剧风格逐渐转向描述生活,激发励志精神。如描绘生活的《女生出拳》《爱情与篮球》等。[7][8]

3.体育电影价值表现

美国体育电影的励志以个人奋斗为核心,并将之与生命的尊严、个性化的诠释紧密相连,即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所谓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而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是指对体育关切人的生存、关切人的意志和成长的叙事,通过体育,显现人对自由意志和生命伦理的追求。”[9]另外,目前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主要模式是:以体育素材为剧情主线,辅以电影主角的爱情、家庭、社会生活,以喜剧场景为点缀,在有限的影片时间里激励观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唤醒人们的运动激情,力求表达真实、激昂的体育电影新理念。[10]因此,美国体育电影受美国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影片中也反映美国至上主义。美国体育电影在传播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候,不断传播美国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和美国式生活方式。 [11]因此,不仅体现狭隘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美国人文化独大的场域,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是不符的,应予以批判。总之,美国体育电影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主题为描绘体育生活场景、以体育手法表现喜剧、弘扬美国的民族精神。

二、 体育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透析

(一)虚幻与真实相互游离的动感艺术

1.体育电影是真实生活的精神需求

体育与电影均游离于虚幻与真实之间,两者虽然都从真实出发,所不同的是,体育的虚幻意义来自观看者的赋予,而电影虚幻的本质则为参与者(创作者)及观看者的共识。体育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双重个性,因为人们常将体育视为美好的回忆或一项娱乐消遣形式,并由此转移或减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现实是所有电影的原始素材”,电影将日常生活的真实转化为银幕上的真实,造就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现象。观看者通过电影缓解对现状的压力或不满,暂时逃避现实。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所以成为体育及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经济恐慌造成了社会及经济生活的不安。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体育世界中的英雄及高超技艺的视觉刺激帮助人们暂时脱离生活中的压力及忧虑,从而成为人们精神慰藉的避难所。体育电影继承了上述两者的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本质。

2.体育电影是真实体育的艺术表现

体育电影通过电影表现、转换及变化真实生活中的体育种类或运动员,因此其与真实世界存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体育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放弃追求“模拟真实”的境界,例如以真正的球员担纲演出、真实事件作为叙事背景或是明星选手的真实人生作为剧情架构,或是将虚构人物置入真实赛事及球队。[12]体育电影对现实高度拟真的特性,往往让观影者在当下忘却电影为虚构叙事作品,进而沉溺于情节、角色、背景的设定之中。然而,真实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仅作为构思产生的部分条件,而非目的。判断体育电影优劣的主要依据,并非真实程度,而是该社会或文化本质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在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中,当所拍摄人物对象非全国或世界高知名度者时,如《心灵捕手》(The Rookie) 中,以35岁高龄争取进入大联盟的Jim Morris,或是在《豪情好家伙》 中,身材、球技平凡却一心想进入美式足球名校――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的Rudy Ruettiger,是剧情呈现与真实相符的体育电影:虚幻与真实的奇观的程度很少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环。例如,《梦幻成真》中八位在1919年世界大赛因集体收钱放水而被永生禁赛的芝加哥白袜队球员鬼魂,《魔幻大联盟》里借助天使的力量转弱为强的加州天使队,或是在《小鬼魔鞋》中因拾获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球鞋而拥有无人能敌篮球技巧的小孩。体育电影中以虚幻想象为创作手法者,为取信于观看者,常于剧情中穿插真实的人物/球队(如球员迈克尔・乔丹、加州天使队)、事迹(如黑袜事件)等,或明确交待发生的时间、地点刻意造成观看者心理上的真实感觉。“真实”在此仅是一个外在的框架,剧情发展过程中,并不受限于“真实”。一方面扩张虚构想象,但又营造细节以求逼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有e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形态。观看者决定体育电影的虚幻和现实,当虚幻被接受与相信,便摇身一变成为现实。

(二)体育电影是一种视觉奇观再现

体育电影无法具有竞技场上感受瞬间真实比赛场景的,但提供给观众的却是或许比现实比赛场景更完美的虚幻世界。对比观看电视比赛转播或是现场观看比赛,观看体育电影与以上两种形式的观看获得的感官体验有明显的不同,可视为“真实的视觉奇观再现”。这里“奇观”指经由不断的符号影像过程后才得以被消费、参与的生活各个场景的再现。当媒体影像进入人类文明社会后,透过媒体的放大,奇观现象变得更具艺术感染力,电影运用视觉和听觉效果扩张触发观影者对剧情的想象,塑造奇观以吸引观影者进入影院,体验艺术,并带来票房利润。体育电影除了重现体育与现实生活所具备的奇观现象“精湛的运动技术、气势宏大的比赛场面”、现场观众及变换的戏剧性的过程场面之外,利用镜头与剪接强化比赛张力、运用特效技术夸大运动技能、穿插磅礴强烈的音乐及外景衬托主角强大的内在意志及外在运动技能,以及设计音效(如观众呐喊声、运动员心跳、呼吸声等)强调表达层次。例如,《火战车》中主角冲刺时钉鞋的磨地声、终点压线时的慢动作配上以小号声为主具节奏感的电影配乐,营造出运动的力、美及荣誉价值。即便体育电影缺乏比赛转播所具备的应时性与不可预知性,体育电影仿真与再现真实,以奇观收服观影者的感官并融入眼前所见的影像世界。电影科技将运动场面转化为充满视听觉震撼及想象的奇观感受。

三、结语

体育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是随着科技手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真实与虚构艺术形式的使用,使得观众眼见不再为实。电影中所呈现的比赛场面精确复制真实生活中坐在赛场观众席观看比赛的感觉,以致令观影者感到紧张及兴奋;仿佛身临其境。体育电影以动感视觉、叙事结构等手法通过奇观景象抓住大众心理使其折服。体育电影应用了超现实世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使其具备娱乐效果,更展现当代社会的体育价值观,进而表现出当代的主流思想,提供人们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作为体育文化产品,在当今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体育电影不仅带给人们高超运动技能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作品表现的运动信养和文化价值观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2] Streible, D. Fight pictures: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M].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3] Jones, G. “Down on the floor and give me ten sit-ups”[J]. British sports feature 2005.

[4] 汤普森.电影百年发展史:前半世纪[M].廖金凤译.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分公司,1998.

[5] 张世强、张世泽.美国棒球电影发展的文化省思[J].体育与科学,2010(1):37-43.

[6] 张军,尚志强. 美国体育电影的文化透视[J].体育学刊,2009(1):44.

[7] 刘国相. 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107.

[8] 尚志强,黄斐跃. 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

[9] 叶志良.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体育影片的叙事伦理[J].当代电影,2008(3) .

[10] 黄璐,兰健等. 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