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7:32:19

月是故乡明作文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1

月是故乡明作文(一):

月,总是给人以家的感觉。月,照亮了漆黑的夜。人们说“月是故乡明”,今晚,我觉得家乡的月亮分外明亮。我情不自禁捧起了皎洁的月光,与家人一齐欢度今年的中秋节。

仰望天空,我看到了月的影子,她正在向我们招手,冲我们微笑。我们打开象征着团员的最重要的中秋美食——月饼。映入我眼帘的不是那美味的月饼,而是那五颜六色的饼盒。从盒子的图案中,我看到了人世间最美的祝福,不是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的,而是用心来传递的。圆圆的月饼正像那圆圆的月亮,带给人们团圆美满的祝福。

吃着月饼,赏着明月,我仿佛看见了月宫中嫦娥和玉兔正在忙碌的身影。嫦娥在翩翩起舞,玉兔在赶制月饼,是她们正把月亮对地球完美的祝愿带给人间。

不一会儿,伴着习习的晚风,一盏盏孔明灯升上了天空,小小的孔明灯带着人们的祝福,飘向了远方。看那几盏飞向月球的孔明灯必须会代表人类捎去地球对月亮的祝福。浩渺的太空,月亮、地球永远相伴!

月是故乡明。月,总是给人以家的感觉!月光里,我虔诚地许下了我的祝愿……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

中秋月圆,月影摇摆。树叶在月光下,“沙沙”地响着,就像是亲人在轻轻地呼唤。宁静的夜晚,月朗风清,总能给我一种纯净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轻盈美丽。故乡的月亮,如同被施了魔法一样,总能牵动我的心思。

永远是这样一个个温馨的夜晚,游子们就像把思念捏成了一个圆圆的月亮,看着月亮,想着故乡。他乡的月亮虽大,虽圆。可仅有心中故乡的月亮最美,最明亮。对于身在他乡的异客,中秋是对家的思念,是对团圆的期盼。

圆圆的月儿天上挂,圆圆的思念过银河。心中的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大树,永远不会老去;而故乡的月亮,是一潭盈盈的秋水,永远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月影婆娑,照着思乡的人入梦,别怪月亮虽小,却能把你驮到故乡的身边。在梦中,你又见到了故乡的月亮,它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迷人……

望着故乡的月亮,我也醉了。月亮里的嫦娥仙子,你也在看我吗?你可知,你白色的衣裙,已随风拂过了我的额头,我仿佛也乘风,飞过了那浩然的云河,和你相会在故乡的圆月中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故乡的月亮啊,你照亮了千万人回家的路……

月是故乡明作文(三):

随着时光的流逝,中秋节来到了人间,月的故事又开始了。

一声声甜蜜的问候,一盒盒好礼的相赠,我踏上了归途,去奶奶家。

也许是因为干活吧,奶奶并不在家,我走上乡间小路,来到田野,大声喊着:“奶奶,我回来了!”我看见了奶奶,飞奔过去。奶奶挺直了腰,抹去汗水,问我:“怎样就回来了”我答道:“中秋节到了呀!”中秋节,也的确不错,奶奶开了家门,收下了月饼,可不忘,让我先尝一个,便取出一个给我。我就剥开,咬了下去,啊!又是那种感觉,童年的感觉,甜甜的,我吃着月饼,好是欢乐!

天渐渐暗了,一轮明月挂在了星空,远方百年古树发出沙潲声,模糊得伟进耳朵,此刻,月亮越来越亮,银白相间,分不出哪个是嫦娥,哪个是玉兔。哦,这个像是,可一转眼,不,那个也像是。“广寒宫”一下子是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今夜,月明星稀,小时向往的圆月,又再次出此刻我的眼前,不知上头还会有些什么。是谁又递给我一个月饼,也是那么圆,也是那么甜。

爸爸也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哪个虫儿在那儿不停唱歌,是在那儿赏月吗狗也不敢出声,家家户户的灯亮着,在月光下闪闪动人。月亮不停把月光洒向大地,啊,分不清是月还是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四):

又是一轮坦荡无垠,浩瀚无际的明月。温柔的月光一点一点地融入我飘逸的思绪中,注入我童年温馨的梦。我蓦然回忆起当下的时光来,那故乡的月,那故乡的柳绿花红,那故乡的风土人情,让我刹那间打开思绪的闸门,一种莫名的愁绪袭上心头,吞噬了寂寞,驿动了心扉。

前些时日,我亦身在故乡,却心于他处,今夜在这明月焕发的重生光影中,依稀嗅到故乡的那褪尽奢华,纯朴奇异的芳香,最终我仿佛重归拥入了故乡的情怀。诗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悠远的思绪里,我好像又见到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在随风摇曳着静谧的黄昏,那一簇簇奇葩异草,会心的轻笑,一如往昔淡去的流年,澄澈的南湖水荡漾着层层涟漪;岸边茂盛的白杨树,高低错落,或是在山道旁,在陌生的街角,萧瑟的风扫过。纷纷飘落的是秋叶般苍白的记忆,还有那隐蔽在树林间的故居,在傍晚时分升起袅袅的炊烟,在枝叶间漂泊游荡。

故乡啊,你那经春风秋雨洗礼的一草一木,你那受风土人情品味的苦辣酸甜,你那天边皎洁的月色浓缩了我多少枯萎的记忆,纯白的思念,这是无声的歌,这是无字的稿。故居傍山,山依寥湖,那顷清冽如笙箫的云龙湖。曲线光滑的水岸夹杂着芦苇,杂草,以及满地乱爬的伞形的牵牛,更多的是些不晓称谓的野花,缠绕着这水岸,如我们的记忆就地扎根,相映成趣。

伫在湖岸,眼下的月夜变奏着旋律融化成黄昏。我仿佛看见渔舟唱晚,银鬓麻衣的渔者撑着竹排,竹排四周紧跟着一群矫健的鱼鹰,鱼鹰衔来鲜活的鲫鱼,衔来渔者的生活,在暮色中,我翻然醒悟,这微雨江南的景致怎会显此刻江北呢?故乡的月是清幽的,是含蓄不尽的。每每明月高照的夏夜,人们三五成群,或在庭前,或于柳下,他们说古道今,谈风情,谈老辈们的故事,笑语不断,连绵如云烟,掺和着此起彼伏的蛙声,真不逊于欣赏一场热闹的歌剧。直到月儿升到柳梢头,故乡的大地才恢复宁静,而这种宁静也酝酿了我浓浓的乡情。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在栈桥旁,我对故乡无法割舍的依恋,却无处停泊。仅有把这些完美的情愫,寄托给那一缕清凉的晚风,寄托给这一脉晶莹的月光吧。它会载着我厚厚重重的情思,把一袭热忱的问候带给故乡那静静的黄河水,碧透的云龙湖,那颤动在花瓣上的滴滴晨露,那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

我用力阖上眼睛,感觉两行泪水滑落,不眠的心脏也潮湿了。斑斓的月光渗过朱窗溢满酒杯,月色虽然完美,我却久久未能入眠,空长叹这千载白云,恍若一梦……

月是故乡明作文(五):

又是一年中秋节,一家人坐在一齐吃月饼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平常呀!可是这样一件小事,却是多少游子只能在梦中发生的事呀!

一年有十二个月圆之夜,可是仅有中秋节的月亮是最能令人想起故乡,想起亲人,想起和亲人在一齐度过的那些完美时光,想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古人对月亮完美的幻想,可是中秋佳节的月亮不一样于以往,它代表了游子想念故乡掉下的眼泪,还有母亲对孤身在外孩子的无线牵挂,更是母亲给孩子点燃的回家路上的一盏明灯。母亲、游子,你们可曾看穿这轮洗尽铅华的圆月中亲人对你们浓浓的思念之情呀!

我们此刻还很小,所以我们就像是小鸟一样每一天都能和父母在一齐生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吃月饼很平常,可是人们往往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如何珍惜这份宝贵的亲情,等到失去去了才会明白这么一件我们小时候看似再平常可是的一件小事等到我们长大了到异国他乡去工作求学,我们就会体会到此刻的生活是多么完美。

月圆之夜,我们不光从明月中看见了游子的思乡情,更看到了我们此刻所拥有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珍惜。

月是故乡明作文(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想不到,此时的我,也竟要与月、影为伴。我抬头一望,白露依旧是如此之纯净,而月也是如此之娇美。然而,一个固执的声音却穿过了我的耳畔: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啊,尽管有康桥明媚的柔波,尽管有夏威夷热情的沙滩,尽管有加利福利亚明媚的阳光,但,这些都远远抵不上家乡的那一轮明月。不是因为什么,只因仅有它才能拨动游子心头上的那一根弦,而这一根弦,名曰思乡。

思乡是的,正因它,才使得文人骚客们心存余悸,才使得那原本虚渺的景象在他们的笔下“柔情似水”,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小调,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惊世之作!

月,自古以来,便是家的代名词。月升月落,时间的流逝,有如白驹过隙,然而,流逝的时光,带走的是年少的稚气,挥之不去的,还是心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而今晚,月色正浓,身处异地的游子们,不知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感慨万千呢

离家已有些时日了,不知我那年迈的老母亲身体是否安好不知她是否还时常伫立在家乡的那一座小桥前,等待着她的儿女

想到这,我的心中一片酸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那能千里共婵娟的明月,能把我的思念,深深地寄给我的母亲。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用它表达了自我的情感。而我想说得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苦短,又有多少个月明的日子人在世,莫在于珍惜每一个有月相陪的日子……

月是故乡明作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立刻就到中秋节了,此时此刻我更加思念我的故乡,记忆中故乡那又大又圆的明月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记得在故乡过中秋节,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欢聚一堂,可热闹了。大人们都在忙着准备各种美食有:家乡特有的火腿月饼,石榴、苹果等各式各样的新鲜水果,还有核桃等干果和瓜子。此刻,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能够吃自我喜欢的食品、玩自我喜欢的游戏,大人们不再追问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变得无拘无束,感觉十分的自在、欢乐。

我最喜欢的是晚上到滇池边赏月。只见月亮慢慢的爬上西山,冉冉的升起,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将滇池照的像一面银光闪闪的银盘。这时老人们会对孩子们讲起嫦娥奔月那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大人们泡上一壶喜爱的普洱茶,一边品茶,一边赏月,孩子们则在草地上欢笑着追逐着,银色的月光洒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也撒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月是故乡明”,我常常梦到故乡赏月的场景,我也看到了他乡的圆月,但总觉得不如家乡的圆月,好像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想,那是因为少了家乡亲人的味道呀!

月是故乡明作文(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揭开那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美丽的笑容。

银色的月光洒向金黄的田野,田野的稻谷望着月儿,也露出灿烂的笑,风一吹,稻谷互相摇摆着,像泛起一层金色的波浪。禾苗在银辉下由嫩叶走向辉煌。还有披着白纱秋装的冬瓜在湖光的照耀下显得硕大无比。

皎洁的月光洒向清澈的小河,河水在花影的点缀下静静地流淌着,鱼儿在水中跳跃。一阵风掠过,小河蒙上了一层细细的轻纱,更加迷人了。她用那不尽的甘乳哺育这块土地,养育着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银辉的月光的引导下,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了柚子林。柚子的枝叶密密的像口含母乳的孩子慢慢的吮吸着精华。一棵棵柚子树牢牢地扎在地上,树上的柚子已经成熟了,像一个个黄澄澄的小皮球,又好似一个个胖娃娃,正在冲着你笑呢。

这个夜晚月光如水,我和着月光又来到了街道上,看见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玩累了,跑累了,坐在椅子休息一会,继续玩。几个大人仰望挂在蔚蓝色天空的白玉盘,仿佛在盼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什么时候能归来

啊!家乡的月依然那么明亮,家乡的景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了,那样令人神往,家乡真是个令人梦牵魂绕的地方呀!

月是故乡明作文(九):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我想着在北京念书的大哥,就坐在了窗前,看着明月,心里默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想他乡的哥哥此时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心境。

那一轮洁白的明月,高高地,寂寞地挂在天空上,许多的星星点缀了它。它不像太阳那样夸浮,也不像流星那样瞬间出现,它只是默默无闻地站在天空上,照亮夜晚的大地。许多人喜欢描述月亮,古代的诗人常以月亮为诗,现代人还以月亮写文章,谱曲子。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例子。

我到过异地他乡,看到过在那里看到的月亮,虽然都是亮亮的、圆圆的,但无论走到那里看月亮,我始终都觉得还是故乡看到的月亮很明亮。看到月亮,我仿佛看到故乡,看故乡的老友(这是身在外地时),突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不一样于往常的凄凉,这种凄凉浓浓的、涩涩的、甜甜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在心田里流淌。看到月亮,就开始像故乡,我真想哭!我以往拿家乡的月亮与他乡的月亮比较,但在我心中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是最亮的。

每次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几个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树”……每看到月亮,就想:“嫦娥在月亮上也很想故乡吧!”这时,又想到,还是故乡好!

月,还是故乡的明;水,还是故乡的甜;景,还是故乡的美,人,还是故乡的好!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因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及不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

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芳草青青的学校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教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即使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能够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能够是悠悠的啊;学校说不上多么与众不一样然而因为自我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她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我的那份偏执的认知。(纵横文学whzh-cw)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明白,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完美,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为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样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出现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而许多的不完满与平凡,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霜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一):

小时候每每吟诵“月是故乡明”的时候,总觉得费解,明明月亮就是同样的月亮,却为什么会有明暗的比较?明明是思乡,却又为何写得这样朦胧与怅惘?

中秋十五夜,是属于团圆的日子。这夜,诗人确只能形影相吊。应对着深夜,应对着秋露打湿着中庭的桂花,应对着月光照射到庭院,清冷的露珠沾湿了桂花树,诗人在低头上月的同时,不能不神驰意远。月宫凄清,由此怅惘于家人离散,满腔秋思无处排解,只能道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喟叹。

同样的日子里,同样的月,同样的情。诗人李白独酌一樽清酒,邀月为友,对影成三人。此时的环境是凄凉的,此时的心境也是孤独的,寂寞的。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在天上相见。一回首,猛然发现仅有自我一人飘荡于此,“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于是在心灵深处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情感波澜,而那份思念之情却又更显得浓重与深沉。

古人每每怀才不遇或人生跌宕起伏的时候,月很自然地就成为倾诉的对象。由此,对“月是故乡明”有了这么一点初步的认识,联想自我目前孤独的处境,家或许就是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归宿。

人小时候的那点迷糊,也许上学后有了那么一点了解之后,但真正的感同身受,还是在离家之后。

这次中秋节没有回家,以前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齐过这个节日的时候,因为一向都生活在一齐,所以脑海中那种团圆的概念并未怎样构成,只记得晚上大伙要在一齐赏赏月,吃吃月饼而已。而今,当我身处异乡,过真正一个人的中秋时,那种想念之情喷涌而出,仿佛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而在这时爸爸妈妈的一通电话,就像冬日里的一把火一样,刹那间温暖了心灵。我最终体会到,不是故乡的月亮真的比其他地方圆,而是加之在游子身上那种思念之情,才给了她主观上的定义。

我想以后无论怎样,中秋节我都会想办法回家,因为在这样团圆的日子里,“月是故乡明”嘛!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抬起头,凝视那洁白的月亮,嘴上不自觉地轻声吟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故乡的月亮看起来更温暖,虽然月亮仅有一个,可是故乡的月亮好像更明亮些。一阵甜蜜的暖意袭来,这月光,好亲切,好温柔!为什么在异地他乡时,这月亮,却是冷若冰霜,可望而不可即呢?

提起我的故乡,那是一个小城市,拥有青山绿水和大海,令人流连忘返;拥有一轮冰清玉洁的明月,恍如人间天堂。传说中的苏杭美景,在我心中也不如我的家乡大连。

每一年中秋节,我都会坐在家中,欢欢喜喜地帮大人做事,那样貌仿佛自我就是大人了。我与表哥总是睁大眼睛,想看看月亮里是不是真的住着嫦娥和玉兔?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捧着望远镜看那可爱的明月,真是开心无比。每次看月亮,都认为那是一个圆圆的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圆盘,一伸手就能摸到。月亮有如笼着轻纱的梦,我在这梦中尽情的玩耍着。童心与月亮之间,真的没有距离。

儿时的欢笑,幼稚的遐想早已如那西沉的故乡明月渐渐逝去,埋藏在故乡那一方明月照耀的净土中。我长大了,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却从未改变。转眼中秋节又要来到,我将依然残留的那份天真烂漫取出,抬头看着明月,心里依然渴望能亲眼看见玉兔蹦蹦跳跳地捣药。我笑了,这笑和月光一样亲切、温柔。

心中浓浓的乡情永远不变,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更是如此。我的心中,还是固执地认为“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三):

透过一层层乌云,月亮躲在里面,穿过一滴滴雨,我仿佛能够看见那载着我童年记忆的故乡。我思念着的,不仅仅有那儿的景,更有那儿的人。

我的第一故乡,那是我的爸爸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更是我最爱的地方,而它的名字叫西鲍。据妈妈所说,我在七八个月之前,全是由爷爷奶奶带的,长大了一点才回到妈妈身边。这点我不大记得了,但我却忘不了五六岁时与邻居家的童童姐姐一齐玩一个午时;偶尔比我大好多的子怡姐姐也会和我们玩,她教我唱歌,教我认字。我还记得那时候大人们老叫我的爷爷“麻子爷爷”,但我不允许大家这样叫爷爷,可是他们继续这样叫。之后听大人们说我那时跑进油菜田里生了一下闷气,天黑了才回家。

我的第二故乡,是一个叫戴南的小镇,我在那里度了我的幼儿园漫长时光。我那时像一个假小子,除了我的头发是长的,还有几条漂亮的舞蹈裙和波点小皮鞋。我每一天都喜欢在小区里疯玩,直到妈妈回家。我总能交到朋友却总忘了对方到底是谁。可是我也有不欢乐,因为幼儿园里总有一个女孩儿说扎漂亮辫子,穿好看鞋子是臭美。可是我是女生,女孩子爱美不是天性吗?

我觉得我永远最不想忘记的便是我的第三故乡--山西忻州了。自2011年去了忻州,如今我对忻州的了解,甚至比对我真正的故乡兴化还了解。我忘不了五台山脚下的寺庙与山顶的美景,忘不了我的教师,更忘不了我的朋友们。我的小学语文教师,妈冯,她是我的启蒙教师,她让我们一个班六十二个人爱上了读书,让我们的字写得异常好看--我们自豪阅卷教师判卷时的赞叹“这必须是冯教师教的孩子,字真好!”我们的冯教师真好,毕业时忻州最好的三所中学,我们班就有大约二十个考上了,其中十三个免考,要知忻州是山西最大的城市,共录取二千五百人,而报考的有一万多人哩。我在那里有了许多知心朋友,他们是我提高的目标,也是我悲痛时的安慰。“世事茫茫难自料”就当我好不容易也能够免考上那三所中学之一的师范附中时,就当我以为能够留在朋友身边之时,爸爸却又将我送回这个江南小城。这一去不知将来还可不可能回到这个承载我最多回忆的地方。以前呆在山西的时候,抬头看月亮会想念江苏的小城,而如今却只思念那儿的人了。半个中国,将我与他们隔离了。

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你是我的依靠,可我回不去了,不管哪儿,也不再是我记忆里的故乡。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四):

夜里,一轮明月嵌在漆黑的天空。月亮,总是会让客游在外的游子思念起家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无不如此。

今日春天,我和同学们离开了家,去基地进行训练,5天不能回家。刚到基地时,我兴高采烈的,没有想念家,但时间一长,我就异常想念家了。我真想让每一天都跑的快一点,可时间没有变快,反而像变慢了似的。这五天如同过了十几天一样。

今年暑假,我去北京游玩。虽然那也可是是5天,可是北京离家太远了,刚去北京时我在心里仍是对家有些舍不得,虽然之后几天,游玩时的欢乐把我对家的思念的心境赶得无影无踪了,但再次回到家时,我却觉得家是那么亲切。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啊!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五):

中秋节是每个游子回家团聚的日子。在异地的中秋的月亮就是没有家乡的月亮圆亮。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就是为什么外国的西餐,异地的各种各样的美食,远远及不上家中母亲烧的一道小菜,因为菜里充满母亲的味道。

家乡那高高的小山,小山上长满碧绿的小草,高大挺拔的树木耸立在山上。山下小溪哗哗的流淌着,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小溪旁的羊在小溪旁喝水。这些景色仅有家乡才有啊!

家乡是自我出生的地方,那里有很多自我童年的回忆和时光,就像老舍一些作家。

老舍赴英国,任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在英国时期,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我是个北京人。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我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我家的宁静……。总之,老舍表达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北京是最好的,哪里都比不上。

莫言曾到过香港、澳门,家乡离那些地方很远。他家住在山东。在异地也留恋自我的家乡,因为那里有他的童年回忆和家人。

许多的完美,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是因它激起人们心中深处的回忆,正如那异国的月亮。同样都是圆的,却和家乡的月亮不一样,而许多的不完满与平凡,也并非我们看得见。

家乡的月亮圆又圆,同样的月亮在不一样的地方,给人不一样的想法,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异地给人带来一种普通的感受。在家乡和家人一齐吃个团圆饭,给人带来一种幸福和睦的感受,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家人的一种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仅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亮的。每个人都有家乡都有家人,但陪伴他们的日子却很少,仅有在这一年一次的中秋节回家陪伴家人。

中秋节,多回家看看家人,陪伴家人过完这完美的中秋节。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六):

当海子嘹亮地喊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的心底有一个小小的回声---我的故乡。每当柔软而鲜亮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每当浪花在岸边青色石板上画出一个黎明时分,我的故乡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开了。柳枝编成的船篷上旋绕出夏蝉的长鸣,老木屋布满苔藓的砖块上倒影出幼童的笑脸,承载着我所有幻影和梦的贝壳也日复一日变得圆润、柔软。

走在大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是被拉长了的声音在空气中传递着热情与真诚,身心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爆米花的味道洋洋洒洒地飘荡在空气中,似乎甜蜜已被吸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鸡、鸭、鹅都欢快地从喉咙里迸出一个又一个音符,混合着泥土气息在风的吹拂下愈演愈烈。电线是就在头顶上的,似乎天空与人的距离被拉近了,一伸手就摸到柔软的云朵。燕子是就在屋顶上的,停在屋檐的翅膀光洁而明亮,留下乌黑闪光的色彩。偶尔会有飞机呼啸着穿过云层,在天空中留下一道笔直的划痕,会有稚童边跑边说“我先看见的是我先看见的”,然后跌跌撞撞朝着那远去的方向奔跑。无数欢快的身影济济攘攘在大人们的眼中定格成一帧帧幸福照片,看见它们仿佛就看见了自我的过往。

我伸出手,仿佛就能抓住昨日。那时,我每一天站在古桥边的老榆木下,在树干的苍老却遒劲的皱纹中记录我的成长点滴;那时,我的哥哥姐姐们围坐在一齐告诉我东镇西镇哪边的樱桃甜,哪边的冰糖葫芦好吃。十七岁的我,已学会淡漠地看弟妹们尖叫着在滑梯上你推我搡,而七岁的我却也曾清晰真实地尖叫过。故乡仿佛是一本巨大的手绘刊物,记载了我十七年来的每一次欢笑和每一滴泪水,而此刻我最终能够平静地一次又一次阅读它。

然而故乡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事物上升发展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这一点故乡的人们都已欣然理解。交通线通了,数据网普及了,人们的生活越发简单明亮。我的故乡在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力下日渐高大,最终在人们眼前投下了一片广阔的亮彩色的光影。“逝去的将会变成永恒”,本着这样一种心态的我也欣喜故乡能在这个世纪日益赶上时代的潮流。科技的琴弦的鸣响已传到了人们的耳旁,现代生活的水平正在门口欢欣地迎之后人们。

太阳渐渐西沉,晚风徐徐地轻抚过河岸,整个水面一片宁静,在夜色的衬托下荡漾出一丝惬意。此时万籁俱寂,一点儿人声也没有,惟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静静地谱写出这一方土的美丽。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七):

又快到中秋节了,又和往常一样,家人又能欢聚在一齐了,过一个幸福圆满的节日。

在这段日子里,我经常拿着天文望远镜,去阳台观赏月亮,月亮嵌在天边,像一个洁白的大玉盘,有时月亮是弯的,像一条香蕉船,据我观察,每上半月的月亮是朝左弯的,每下半个月的月亮是朝右弯的,十四、五、六月亮又大又圆,在寂静的夜晚我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仿佛看见了嫦娥带着玉兔在奔月,嫦娥优雅的身姿令人们陶醉。

皎洁的月光照着我,我闭上眼睛,不知名的小虫忙碌地飞着,它们是否在欢度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呢?那月光照着正赶回家的人们,给人们点光明,人们心里暖暖的。月亮也称的上是一盏明亮而又温暖的明灯。

夜晚我躺在床上,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窗台上。窗台宛如镀了银,这时我想起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使我更热爱自我的家乡,更喜爱那美丽的月光了。

要不怎样说“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月亮是美的,也是明亮的。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八):

皎洁的月光洒满了阳台,一轮圆月高悬在天上。我和爷爷、奶奶吃过晚饭,来到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奶奶讲着小时候听来的中秋月亮的故事,爷爷跟我对起了描述月亮的古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叮铃铃,叮铃铃,客厅的电话铃声响起,我赶紧跑过去接电话。

原先是远在四川成都的爸爸打来的电话。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您那儿月亮圆吗?”“当然圆啦!”爸爸高兴地告诉我。“爸爸,我和爷爷正在对诵描述月亮古诗,您也来一段描述月亮的古诗好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爸爸毫不犹豫地来了两句。我紧追不放地要爸爸再来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听奶奶说,爸爸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诵这首古诗了,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会背诵。于是,我就问爸爸:“低头思故乡,您思念故乡什么呀?”“我想爷爷奶奶,想你,想故乡的亲人呗!”爸爸语调好深情好亲切啊!

是啊!,人是故乡亲。爸妈最牵挂的是我,但最放心不下的是奶奶的身体。原先奶奶关节炎经常发作,看医生不见效果。爸爸就上网淘宝,购买了药物护膝,经过一段时间服用,治疗效果明显。奶奶贫血了,他从网上淘来了阿胶浆,经过一个疗程的服用,奶奶脸色开始红润了,人也有精神了。奶奶的肾结石是爸爸最担心的。因为奶奶的右肾结石2002年在东至动手术后,这个肾功能基本萎缩,而左肾发现结石已有十多年了,经常出现便血,如果这个肾出了问题,直接危及奶奶的身体健康。爸爸下决心要奶奶到成都大医院做手术。在去年做手术的过程中,爸爸一向陪伴在奶奶的身边。手术后的奶奶身上出现浮肿,爸妈坐在两旁为奶奶按摩;奶奶身体虚弱出汗,他们就用热毛巾不停地擦拭。我的爸妈这种尊老孝亲的拳拳之心,深深影响着我,感染着我。我已长大懂事了,我要帮奶奶做家务,减少奶奶的家务负担,以实际行动感恩家人,回报社会。

今日,爸妈虽然没有和我们在一齐过中秋,但电话说亲情,共享明月光,这不是最好的中秋“团圆”吗?你看,爸爸和奶奶的电话正聊个没完,用这种特殊方式表达浓浓感恩之情……

月是故乡明作文(十九):

时光如流水,一去兮不复返。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呢也完成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了。目前居住在美国。

在2042年的一天,我吃过晚饭,趴在阳台上看起了月亮。看着看着,却想起了远在异国的父母亲。掰起指头算算,大学毕业后,已经有。。。。。。于是,我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回到中国去!回到房间,收拾好了衣物。也不管白天黑夜了。我来到楼下,拦下一辆出租车,向机场飞奔而去。

坐上飞机,我不禁感叹了起来:2042,交通发展的可真快啊,航班多了这么多,都好像公交一样了。一会儿功夫,我便回到了中国。看到伟大的祖国,我不禁失声叫了出来:“啊,中国,我的母亲,我最终投入你的怀抱了”。由于过度开心,我在下机时竟不慎摔了一跤。但我并没在意,因为我已经拦下一辆出租车,向我的故乡驰去了。

很长很长的时间后最之后到了我的家乡。下了车,我不禁大吃一惊。这,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我陷入了一片深沉的迟疑状态,但又从中反应了过来。对,这就是我的故乡。仍是那个小巷,只是多了几栋高楼;仍是那个门口,只是多了些绿化。来到门口,按响了门铃,一时的激动不知从何而起。门开了,开门人是个老年妇女。啊,她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母亲吗一时间泪流满面,快速的将母亲抱在怀里。啊,二十年过去了,母亲的怀抱仍是那么温暖。晚饭时,母亲做了一桌子拿手好菜,全是我爱吃的:土豆布丁,紫菜蛋汤,肉炒黄瓜和清炒卷心菜。我津津有味的吃着,二十年,这菜的味道永远不变。

晚饭后,母亲带我来到了儿时的卧室。呵,还是老样貌,一点也没变。书柜上的长毛绒小兔,墙壁上的米奇老鼠,枕边的布袋熊……真感到那是的我天真可爱。我轻轻地合上房门,来到了阳台上。我再一次的看到了洁白的月亮,但却觉的以往的月光从为像今日的月光那么皎洁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

月是故乡明,是呀,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的。上次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齐回到了奶奶家。

夜幕降临,月亮如银盘似的挂在空中,那天雾很大,月亮好似在和白色丝带玩耍,使人仿佛进入了缥缈的仙境,如痴如醉。月亮上的那个影子,不是捣药的玉兔吗!那是广寒宫!我进入了一个童话里的世界。我们搬出贡桌,朝着月亮的方向摆上月饼,放上花和各种水果,又点上一柱香,寓意为花好月圆。

我们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爷爷给我们讲了关于月饼来源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个叫刘伯温的人为了推翻当时的蒙古人的统治,便想出一个妙计:他传言吃月饼能够躲过天灾,预防瘟疫。然后,他便开始出售月饼,当人们把月饼吃到一半时便会发现一个纸条:阴历8月15日起义。8月15日这天,人们就以火把为信号,把当时的统治者打得屁股尿流。所以中秋节吃月饼一向沿袭到今日。我心想:“那个人可真聪明,我也要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中秋节已经结束了,我期盼它的下次到来。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一):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年幼无知的我已渐渐长大,而我的家乡也随着我的成长,悄悄变化着。

记忆中,家乡是那么的朴素,那么的平凡,以至于我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她。是从什么时候起,发现她的不一样呢?或许是乡村公路的修建,使我们不再踏着泥泞的小路去学校吧;或许是街道两旁映入眼帘的绿色,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单调吧;也或许是那晚间矗立着的一抹亮光,照亮了回家的路吧;更或许是临近年关,那突然热闹起来的人潮吧……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听着从外地务工回来的亲戚描述外面的世界,心向往之。我明白大城市里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有如画的旅游景区,更有未知的机遇和挑战。我不止一次地想要出去看看,看看那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如他们说的那样完美。然而,在我还没有机会行动的时候,又有人告诉我说,外面的世界再好,也不及家乡的一抔土、一汪水,因为我们是在家乡水土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那里是我们的根,系着我们的情。

我不解:“既然家乡这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走出去呢?”他说:“你看到他们出去,难道没有看到他们回来吗?不管多远,他们都会在春节踏上回家的路,忙碌了一年,仅有在家里才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因为‘月是故乡明’啊!”

我点点头,闭上眼睛,细细感受着家乡的一点一滴,那些不曾关心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逐渐清晰:加宽的街道,拔高的楼层,让小镇看起来更加的神清气爽;各式的商店,多样的商品,使小镇逐渐变得热闹非凡;往来的车辆,忙碌的人们,把小镇装点得愈加繁华……

或许,等我长大了,不用去外面的世界也能够体味到以往向往的那种生活,因为家乡时刻在变化着、发展着,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新鲜与活力,并让我们为之魂牵梦萦,因为那句——“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二):

今年是2034年,我30岁,在南国明珠------桂林做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眼下,正值中秋放假,我决定回老家安阳去过中秋节。

走在桂林街头,看到路两边郁郁葱葱的桂花树,我不由的想起小学学校里的那几株桂花树:“这些年过去了,那几株桂花树还在吗?”动车飞驰在神州大地,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两千里外的家乡:我小时候学习生活的学校还是老样貌吗?那几株桂花树还开着花吗?想起小时候欢乐的学校生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母校去看一看。走下列车,我顾不上回家,立即打车赶到钢三路小学。

20年过去了,学校的校门还是老样貌,灰白色的教学楼显得有些老旧。教学楼前,那几棵桂花树还在,比小时候显得粗壮了许多。眼下,正值桂花盛开。满树白色的小花挂满枝头,浓郁的香味勾起了我的回忆。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萧瑟的秋风把桂花吹落了一地。我们几个爱美的女孩,总是一放学就跑到桂花树下,捡起刚落在地上的新鲜的桂花,用纸包好,带回家做桂花香水。我们先把桂花压成花泥,然后在放进洁净的水中浸泡。等桂花的香味渗入水中,捞出花瓣,一瓶正宗的桂花香水就做好了。看到那落在地上的花瓣,我不由的想起和同学们们一齐捡桂花,做香水时的欢乐。我们经常会互相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香水最香。

往前走,来到学校东楼的后面。呵!想起来了,这个幽静的角落可是我的秘密基地。我的秘密基地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的秘密基地是用来藏东西的,而我没什么东西可藏,就常来那里说说自我的心里话。有时,考了100分,压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便飞快地跑到那里,喊几嗓子,哼上几句,宣泄一下自我心中的兴奋;有时,挨教师吵了,我就悄悄地来到那里,安静的待一会,想想自我为什么错了;有时,自我被欺负了,我就会跑到那里,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释放一下自我内心的委屈……这儿,可是我的小天地!空荡荡的乒乓球台旁,我仿佛又看到儿时那个爱哭、爱笑的可爱女孩。

学校南墙边是休闲活动区,那里有鱼池和体育器材。鱼池里有锦鲤,锦鲤活蹦乱跳的,十分可爱。课间,我经常来那里看鱼儿嬉戏,看着它们自由自在的在水中游来游去。活动区经常很热闹,那里有单杠、双杠、攀登架……可是由于我之后上了高年级,上下楼用时太久,所以我上体育课时才去玩会儿。我最喜欢玩双杠,最喜欢在双杠上玩倒挂金钩呢!我把双脚挂在双杠上,头朝下,手按在地上。记得又一次,戚惠同学把我从上头拉下来,让我摔了一跤。我在旁边同学一阵“哈哈”的笑声中,灰溜溜的溜了。也不明白,这“小妮子”此刻干什么!

学校西北角有一片小树林,和记忆中的没什么两样。冬日里,那里幽静清冷,异常安静;雪后,我和小伙伴们来那里堆雪人,打雪仗。春天来了,各种树的枝条都吐露出新芽,那新芽嫩绿嫩绿的;没几天,那里便成了绿的海洋,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那里寻找春天的脚印。夏天到了,那里绿树成荫,葱葱郁郁的树枝把那里搭成了一个巨大的凉棚;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林间嬉戏,捉小虫,吓唬枝头唱歌的小鸟。秋天来过,小树林树上的树叶一片片变黄了、变红了,五颜六色的,十分漂亮。眼下,还是满眼的绿色;可是,那种绿没精打采的。树下,几片已经变黄的叶子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仿佛又看见那个在小树林间嬉戏的熟悉身影。

天渐渐黑了,一轮皎洁的满月悄悄挂上夜空。月光清亮如水,发出柔和的光辉。望着夜空中那轮明亮的月亮,回忆着童年那些欢乐的往事,我不仅仅想起那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三):

月,升起来了;夜,愈加浓了。皎洁的月光,像一潭死寂无波的水,悄悄地跳进我的小屋。冰冷的灯光从窗中射出,充满了寒意。

在幽幽月光的抚摸下,小屋睡去了,桌椅睡去了。我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也让它睡去了。人生就那么多变,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喜欢独自坐在窗下,守着那黯淡的月光。

无数星辰在闪烁,仿佛是游子的目光,探索着故乡的情,故乡的梦。似乎月亮也伤透了心,慢慢地移动着。突然星光抖落,我的脸颊上落下一串碎泪。

望着明月,似乎心灵的时间在逆转。去年中秋节时,远在千里的外婆捎来家乡的特制月饼,我拿起月饼,咬了一口,眼前仿佛隔了一层纱,一片雾,眼前的事物模糊了。泪水从眼中流出,擦过脸颊,落到了地上。

心雨飘洒,月光像外婆慈祥的目光,抚摸着我的脸,那么柔,那么顺。我轻轻地走到户外,抬头举手,尽情地享受着月光的沐浴。耳边回响起了琵琶曲《平沙落雁》,那广阔,平静的乐声,我多么想生活在这安静、祥和的意境中啊!多想变成月亮身边璀璨的群星啊!

月光下,遥望故乡的方向,我把万缕思念藏在心头。猛抬头,明净的天空,月儿仍挂在天穹,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洒下,是那样柔和、那样纯洁,那样多情。此时,这轮明月也必须照着故乡,亲人也必须在仰望着明月。

明月啊!请带上我深深的思念之情,捎给我的故乡,捎给我的亲人。故乡啊!请相信,我将会回到你身边,成为一颗璀璨的星辰。让故乡明月更加耀眼。

哎!又是一个难眠的月夜。要等到何时,我才会安祥入睡……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四):

10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了,大家都明白中秋节要吃月饼的,所以大家都有品尝月饼的习惯。

中秋节当然吃月饼的了,月饼有各色各样的,有双黄的,莲蓉的,草莓的,哈密瓜的等等,可是就要看每个人的口味了。我喜欢吃双黄和莲蓉的,这两种月饼吃起来香甜可口,嚼起来很甜很好吃。此刻很多大酒店都出售中秋月饼,维也纳酒店也就是海湾酒店就出售了中秋月饼,只要有拿月饼的卡来就能够换到香甜可口的月饼了。除了吃月饼以外,还有赏月,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最圆的,所以我们除了吃月饼以外我们还要赏月,在花好月圆的月光下,我们吃月饼会吃的更开心的。有楼顶的住户能够上楼顶去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但如果有的住户没有楼顶就能够在靠窗的角落里赏月。

我很开心这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能够吃到好吃的月饼,又可好好的赏月了,今年的中秋节必须十分的开心,肯定是个好日子了。

月是故乡明作文(二十五):

空旷的山谷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子;小小的村子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屋。泛黄的墙壁,腐朽的木桩,陈旧的先人遗物,都提醒着我岁月在它身上刻下的沧桑,仅有大门上方的牌匾——“淳华第”三字依旧那样鲜亮、雄浑。

又是一年丰收季,我回来了,故乡。望着果实累累的柿子树,金黄广阔的稻浪,笔力坚挺的“淳华第”三字,我的回忆如古朴的书页般掀起……

三岁时,我常常跑到太婆的屋子里,吵着要糖吃,太婆总是蹒跚着起身,给我端来一碟子糖,然后静静地泡茶。看我心满意足地吃完糖,就给我倒上一杯茶,慈祥地说:“囡囡,喝些茶,不然会蛀牙,囡囡有了蛀牙就不那么可爱了……”我总是心满意足地靠在太婆身旁,听着她的絮叨。

四岁的夏天,我又一次回到了淳华第。山里的蚊子总是肆无忌惮地叮咬着我幼嫩的皮肤。外婆看到我身上一个个肿起的包,心疼极了。于是,她每一天都到山上去采摘金银花,然后熬成药汁,细心翼翼地涂抹在我身上被蚊子咬过的地方。金银花汁效果很好,我被蚊子咬过的地方很快就好了。

七岁时,我们全家人回家乡过年。每一天外公都领着我参观“淳华第”中那些先人的遗物,给我讲它们见证过的历史,外公教导我必须要勤奋攻读,不要辜负先人们在天之灵的殷殷期望。夜晚,望着满天繁星,外公与我笑谈三国,那如雨的战鼓声声敲在我稚嫩的心中,而那如雷的马蹄声“嗒嗒”就永久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金戈铁马的豪情里,连明月也似多了几分热度,闪耀出一片灼灼的光华,洒在青山绿水间。

九岁时,太婆去世了,我终究没有见到她最终一面。每次站在淳华第前,我的耳边总会依稀响起太婆温柔地唤我“囡囡”的声音,想起她给我讲过的故事,想起她慈爱的笑容,想起她苍老的面容,想起她的糖,她泡的茶,还有对我无比深沉的爱……

无论走过多少路,无论看过多少山,无论望过多少月,“淳华第”上的那轮明月,会永久地闪耀在我的记忆里,永不黯淡。

· ·

· ·

· ·

· ·

· ·

· ·

· ·

· ·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2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3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不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她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为了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秤,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4

【关键词】彭邦祯:月之故乡;有感

诗读得多了并非坏事,但时常面对一些相去不远的东西,再好的诗在看诗人的眼里也会由最初的传奇化为平常。说是平常,并非诗的光辉不再,一首好诗的魅力是永恒的,之所以归于平常,是因为读诗之人的心潮不再因之大起大落,诗人的情思与读者的意致相融为隽永的宁静和谐。

人真是贪婪的动物,总是在不断品味过往永恒的落寞中,期待未来永恒的出现。故而读到台湾诗人彭邦祯的《月之故乡》时,身心为之一颤,耳目为之一新。久闭的乡思心潮,也因这一泓活水的涌入而重添无限生机。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作于1977年圣诞夜,是诗人在美国纽约长岛的湖边所见、所思、所感,是万般情愁乡恋一倾而出融注笔端的心华。

思乡,是每个民族每个人共有的情怀,更不消说飘零半生,家园如梦的中国诗人彭邦祯了。

诗人的感知最敏锐,情思最丰沛。台湾已是异乡,今又寄居美国,故乡更是遥远。在这圣诞佳节之时,湖月相映之境,孤悬海外的诗人必然会有“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的感慨吧。强烈的失落感和流亡意识涌上心头,便凝结成这首看似淡然而意蕴无限的《月之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是诗歌最温暖的情怀,中国如是,世界如斯。万千佳丽中,彭邦祯以一首《月之故乡》,推陈出新,其独特的审美感受给予思乡诗歌一种意想不到的美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剖析,是灵魂的写照。诗人彭邦祯于圣诞之夜,异域湖畔,览天边明月而触景生情,写下此诗。词虽浅,然意深而韵美。击节吟咏,恰到好处。

水有源,木有本。“看月亮,思故乡”,诗人拷问的是月之故乡,又何尝不是“我”的故乡呢?月亮的故乡尚不可捉摸,明月相思,“我”的故乡又在何方?大陆?台湾?两地都有“我”的足迹,一如水中有月,天上也有月,可故乡依旧咫尺天涯。“以心写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诗人以单纯的意象组合成诗,赋予原本普通的景物以哲理之思,让人读来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惆怅无奈之感,平添许多“天涯何处是归程”的哀愁。

与一般文学体裁比较,诗歌更讲究凝练性。“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明·吴乔《围炉诗话》)这样看来,《月之故乡》确是一坛上好佳酿。整首诗仅两节,九句,五十四字,寥寥数个意象交合,却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幽深的意境,诗人郁积多年的思乡之情、漂泊之苦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无我之境,人惟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显然,《月之故乡》属于后者。其时,诗人不满台湾当局的政治现实却又难以抗拒,在异域佳节观明月而引发相思之情,心潮突涌,却又不能恣意宣泄,只得将内心深处蕴藏的期盼两岸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的愿望,通过朦胧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来,颇具凄怆幽苦之壮美。反复品读全诗,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在这里,诗人写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一时一地的感受,更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呼声。

诗人选用一个最古老的意象——月亮,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思恋之情。没有刻意雕琢,恣意铺陈,仅凭一怀热忱,将当时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记录下来,诗情却漾于字里行间,丰富而曲折。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失为上品之作。

诗共两节,结构上存在两个明显的跳跃:第一节诗人由天上月跳到水里月,再回环往返,形成一种深邃飘渺的意境。第二节又是一个跳跃,“看月亮,思故乡”,由月及人,再由人望月到人思乡,最后又完成水中月到天上月的空间转换,至此收笔,引人无限遐想。整首诗在字词句上承接自然,有跳跃却不突兀。品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不知所终的天涯羁客,正柔肠百结的沉浸在对寂寥乡愁的倾诉里。

诗人自己曾说过:“只要当一首诗能达到致人性自然的尊严,理性自然的和谐,感性自然的飞翔时,它就是其真实自然的存在!”而《月之故乡》正是诗人这一艺术理念的表证之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彭邦祯选取即时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单纯的意象,平易的词句,创造出无尽的韵外之致。这是异国他乡里的借月思乡,诗人更是徘徊在“故乡是大陆还是台湾”的两难境地,于是两处相思,两种缱绻,或许少了些历史感,却不乏人世之沧桑,甚至更多了份哲理之思。

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愁绪随处可见。李白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号称“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曾醉倒多少游子!

彭邦祯的《月之故乡》或许也得到了李白的灵感。一样的凄清之夜,一样的清辉似霜,一样的举头望月,李白直抒胸臆,难耐处处为家处处不是家的凄凉,彭邦祯缘物表志,不安故乡如水中月雾里花的悲怆,后者的内蕴更为深挚,有家国之思。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5

洱水源头鸟吊东,天真浪漫忆童蒙。

山歌隐约穷愁外,社戏依稀嬉笑中。

久别蓬门游子意,曾经沧海远帆风。

乡音未改鬓如雪,喜见新天覆浪穹。

――《乡思》

1980年清明,族侄归乡探亲,返昆后谈及家乡近况,先生听后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想起美丽的家乡,想起天真浪漫的童蒙时代,写下七律《乡思》。先生的家乡凤羽在洱海源头的鸟吊山下,坝子东驰天马、南翔仙鹤、西耸罗坪、北舞雪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凤羽河如一条玉带由南自北流去,这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是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桃花源。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先生五岁入村塾,十岁读小学,他永远忘不了学堂里挨戒尺,跪石子,拿逃学的情景;忘不了看社戏,听山歌时浓浓的乡音;更忘不了母亲在菜油灯下一边打草鞋,一边补衣服,听自己背书的日子。“曾记少年骑竹马,犹闻嬉戏扬鞭声”(《忆旧》1996年4月)。先生十岁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教养,因不懂事摘了邻家的果子,先生曾挨母亲细竹条子的教训,因书背得好,先生常得到母亲荷锄归家时带回小动物的奖赏,先生常常想起青梅竹马时一同放牧牛羊的少女,时时依恋村西那个怀中飘着浮萍的池塘。“忆少年嬉戏不知愁,赤足濯清流”(《八声甘州・述怀》,1982年11月11日)。在村子旁的清溪边,先生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在小溪边架小桥、造磨房、学栽秧、搬石子、挖泥块,当流赤足,尽情玩耍。

1985年6月14日,先生填《念奴娇・故乡情结》:

凤河依旧,杨柳岸,映带满江风月。阡陌纵横,千幛里,绿水青山翠叠。洞号清源,山名鸟吊,妙境称双绝。樵歌渔唱,桃源深处名邑。

青梅竹马童年,荷锄初学稼,蓑衣斗笠。苦读寒窗,尽五更,一唱雄鸡激越。生性愚顽,求田问舍事,早羞言说。沉浮人海,冰心一片空阔。”

先生在《茶马古道上的桃花源凤羽》自序中这样说:这是十年前我年近古稀时写的一首词,题为《故乡情结》调寄“念奴娇”。这里说的故乡,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凤羽包大邑。词中所写的都是凤羽景色,有凤羽河、清源洞、鸟吊山和四面环山、阡陌纵横的坝子,这就是被徐霞客誉为桃花源的凤羽。我在上大学之前的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风俗民情,也包括这里乡亲们的悲欢离合,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如今离开家乡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对故乡仍记忆犹新,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这种感情已成为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情绪。

先生远离桑梓,工作繁忙,不能常回乡探视,但时时心系故园。

凤河依旧柳荫荫,昔日悲欢何处寻。

惟有罗坪山上雪,年年岁岁化甘霖。

――(《罗坪山》)

1987年4月某日,先生突然想起家乡凤羽河畔的依依绿柳,想起罗坪山顶皑皑的白雪,写下《罗坪山》。清明时节,春风春雨,桃红柳绿,按照习俗,家族人等相约到山上祭祖上坟,先生小时候常常在上坟前一夜激动得难以入睡,第二天早早起来砍好柳条,吃过早饭后便相约小伙伴,戴着柳帽,高高兴兴地和大人一起到山上的小松林里上坟祭祖。如今,先生远居省城,时逢清明,不能到先祖坟前叩头作谢,又得不到家人的音信,只有凝视窗外,细吟:“和风细雨清明节,乡情脉脉音书绝”(《忆秦娥・清明前后》1988年4月15日),借此寄托思祖怀乡之情。

1994年6月4日,年过八十的台北大学李先庚教授退休后,和旅台乡亲合资,在自己家乡洱源邓川鸡鸣村建“先庚古文书馆”,张文勋先生为之写《题先庚古文书馆》七律诗一首,彰其爱乡倡教、捐资建馆义举,并以“洱海扬波游子意,苍山落日故人情”与先庚教授同抒乡情。

白发童心旧梦多,穷乡僻壤发清歌。

菜花香里莺声乱,杨柳青青凤羽河。

――《凤羽河情结》

17岁前,张文勋先生一直生活在家乡凤羽,凤羽河畔的田塍中留下了他割草劳动的足迹,罗坪山的林海里飘荡着他伐薪放牧的歌声。年事渐增,身处他乡,早晚云月、四季景物,都会触动先生的思乡之情。阳春三月,凤羽河畔杨柳吐绿,凤羽坝中菜花绽放,鸟雀在林阴间争鸣,蜂蝶在花丛中飞舞,布谷声中,农人在耕地播种,青草地上,村童在追逐嬉戏,先生又在怀想故乡的春天。

虽然回不了故乡,但大理秀丽的山水常在眼前闪现,亲切的白族乡音时于耳际萦绕:“云浮潭底影,鹰戏水中天”(《追忆大理清碧溪》1976年中秋日);“深泉古树迷蝴蝶,峭壁清溪醉杜鹃”(《叶榆写生》,1981年3月下旬),先生追忆清碧溪,向往蝴蝶泉;“披霞戴日乱云堆,凤眼龙睛破石开”(《苍山龙眼洞凤眼洞》1980年10月16日);“望夫云现狂飙怒,浪激水开现石骡”(《白剧观后》,1981年1月15日),先生心驰龙眼洞,神往望夫云;“家园何处是,常忆叶榆城”(《赠客寓台湾诸乡亲》1998年元旦);“巍巍三塔今犹在,杨柳依依洱水情”(《苍洱风情》,1979年春),先生遥想风花雪月,情寄三塔洱海。

张文勋先生因讲学或开会之故,也偶有回大理的机会,每次回来,总在百忙之中抽空观赏故乡的山水,看望家乡的亲人,将浓浓的乡情寄寓于诗篇之中。

1986年11月下旬,应大理州人民政府的盛情邀请,张文勋先生回下关参加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30周年庆典活动。“玉宇琼楼天上有,人间自有点苍山。”11月20日,先生登上团山公园,在望海亭上,先生远眺银苍、俯瞰玉洱,怀古人之业绩,赞家乡之妖娆,兴之所至,写下《登团山公园》。庆典活动结束,先生迫不及待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家乡洱源凤羽。村口的大青树下,起凤小学的师生和父老乡亲早已在那里等候迎接,满头银发的张文勋先生含着热泪,投入了故乡温暖的怀抱。

一别家乡四十年,蓬门斗室尽依然。

亲朋故旧来相问,总角依稀白发边。

――《还乡》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先生于1948年考入云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瞬间已有四十多年了。步入家门,四十年前的蓬门依旧、斗室尚存,先生走进当年给母亲背书的房子,抚摸着放学回来时坐等母亲荷锄归家的门槛,依稀往事,尽在眼前。亲不亲,家乡人,听说张文勋先生回来,四乡八营的亲朋故旧纷纷前来看望,大家挤满堂屋,嘘寒问暖,其乐融融,载笑载言。

1991年9月,由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联合主办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两个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下关召开,先生前往参加,并以“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在大会上致精彩的开幕词。晚上观看完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先生感到“真淳最是民家俗,入夜犹闻花上花。”(《竹枝词・唱白族三道茶》);住在苍山饭店,久违的苍山月隔窗朗照,先生心潮澎湃,难以入睡,口占“解人最是苍山月,夜半清辉照眼明”(《苍洱故乡行》,1991年9月4日)。会议结束,张文勋先生同省内外学者专家到自己家乡洱源凤羽考察白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凤羽街的乡亲们用木瓜鸡和大麦酒招待归乡的游子和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先生倘佯古镇曲巷石径,小憩农家庭院台坎,深感乡亲们的热情好客和质朴善良,当即吟成“木瓜野味烧鸡熟,脉脉乡情满浪穹”(《凤羽街乡亲家作客》,1991年9月中旬)。

“碧水扬波天作画,苍山锁翠鸟为歌。”1995年,五月的大理山青水碧、百花齐放,26日,先生和运熙、谷融、中玉等诸贤达到大理考察,就便陪诸贤畅游洱海。天公作美,气候宜人,流连于故乡秀丽的山水中,先生向客人讲述西洱河的沿革,介绍上下关的风景,心情格外舒畅,写成《陪运熙、中玉、谷融等诸贤达畅游洱海》。

1996年4月,先生应邀到大理师专讲学,时逢三月街民族节,在有关人士的陪同下,先生参加开幕式、逛大理古城、游金梭岛龙洞,还回家乡凤羽登大王山,深感“乡音入耳乡情醉,一草一花足动容”(《登大王山》)一路写成组诗《还乡诗草》。

1999年1月17日,先生应邀参加“洱海源梅花笔会”,因故未成行,得知家乡以梅致富,欣喜至极,题诗以赠,诗中有云:“而今不作孤芳客,叫绿子肥富万家”(《题洱海源梅花笔会》)。

如今,张文勋先生已著作等身、翘楚学界,但仍不忘当年就读过的母校。1986年应邀参加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30年庆典,先生于29日回到起凤小学,题赠:

地灵称起凤,人杰出寒门。

桑梓腾飞日,梗楠应满园。

――《题赠母校起凤小学》

八年过去,先生想起回母校时父老乡亲和师生相迎的感人情景,回忆当年就读小学的艰辛岁月,又于1994年4月10日追记,写《踏莎行・回母校起凤小学》。也就在1986年参加建州30年庆典回家乡的时候,尽管时间紧,但张文勋先生来到洱源一中,探访当年曾在其中就读初中的母校,并在第二年母校赠送的碧桃开花时写七绝诗:

小楼昨夜忽东风,吹绽碧桃一树红。

灼灼其华花似面,乡情脉脉梦魂中。

――《题母校赠碧桃开花》

1987年,大理一中举行110周年校庆活动,收到请柬,先生“难忘四十年前,正书生意气,壮志拳拳。负笈榆,云阶苦读,读书不负华年。”(《望海潮・苍洱恋》),写《沁园春・母校大理一中一百一十周年校庆》,以示祝贺。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6

关键词:诗歌 意象 解读

朗朗明月高悬夜空,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明月的诗句数不胜数,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她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又成为永恒的象征。她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失意文人的笔下又成了失意的象征……在此,我就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出如下浅陋的解读。

一、“月亮” 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也许此时此刻正和自己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对亲人、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 “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类似的诗还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徐桢卿《月》)等,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的事物了。

三、“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她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总能引起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她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探索。

四、“月亮”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美的象征。

如《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构成一种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构成一种雄浑高古之美,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五、“月亮”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文人墨客还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之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此外,“月亮”还寄寓了边人的悲愁。这在李益的诗中表现较为突出。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7

月明星稀,抬头望着这明月,心中满是惆怅,

记忆里还残留着在家乡过中秋的温热,这些年来,在陌生的城市,与陌生的人擦肩,怀恋的却是故乡的玩伴;游览不同的景色,走在陌生的土地,想着的还是家乡的小路;中秋了,看着形形色色的满是新意的月饼,味蕾上跳动的还是曾经阖家团圆时充满温情的月饼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熟悉的泥土,所有的心情在此刻,化成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故乡,我亲爱的故乡,离家的游子,想念你……

你看那轮明月,没有一丝残缺,多美好啊,我的心何时能像明月这般无缺?月盈如水,涤尽心头的感殇:执笔,抒尽望月殇,挥墨,绘尽思乡情。

素年锦时,浅浅时光,我们被岁月吞噬,被年华摧残。

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想念故乡的人,故乡的水,我亲爱的玩伴们,中秋到了,我多么渴望能与你们再相见,吟诗作赋,坐看山水轮流,诉说着年华最美,幸福最长,唱着青春不老的歌谣……

月光笼罩着大地,枕着月光眠,睡梦中,我看见的故乡的月亮,呵,最明不过故乡月,最恋不过故乡人。

回到童年,回到团圆的中秋——

静静庭院,簌簌叶落,夜晚时分,搬上小床,来到院中,一家老小,沿床而坐,轻言且笑,其乐融融,赏着明月,吃着月饼,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

现在的我们,各奔东西,即使是团圆佳节,又能有几次真的团员,被生活磨砺着的我们,还有那份热情,不顾一切,走上归乡的路吗?

年年中秋,年年孤独,盼有明月相随,明月却不予理睬,寂寞中秋,自悲凉……

中秋了,我爱的人儿们,愿清风给你们捎去安康,愿彩云给你们带来幸福,愿你们的能够记住,你们的身边,有位友人在给你们送来祝福:月是故乡明,人是相聚欢,流年的信笺上,我为你们写下:愿明月常在,望幸福永驻!

忘不了故乡的明月,淡不了对故乡的情,我恋心与明月,随光照向故乡土……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8

关键词:乡愁诗 阅读 写作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情结,乡愁文化浸润着汉文化的特色,而乡愁诗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骊珠。

1.读乡愁新诗:物已契合,领悟情感

几度夕阳红,多少月明中。在时空的隔离带,天空牵系了多少望乡的眼眸,脚下疯长了长长的乡愁绿草地。对故乡、故国的思念,总是缘于对故乡物、故乡人、故乡事的长相思、长相忆,魂牵梦绕难割舍。正如台湾散文家刘墉在《童年的故事》所感喟的:故乡,这是一个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名字,她可以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更能指儿时的竹林、草原和小溪、蝉鸣和鸟语的地方……

王国维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也。”对故乡的思念,乡愁,必须有一个沾染了故乡乡风土气的具体的物,故乡,一草一木总关情。“诗言志”。诗歌主要特征就是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诗中的具体形象。这“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诗歌中的“意象”是注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指导学生阅读乡愁诗,体会诗人灵魂深处的乡愁,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目、联想、想象诗中所采撷的意象、风物。

乡愁诗人或离乡或去国,衔着故乡的叶笛吹箫着月白风情、孤影阑珊的思乡心曲。他们中以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两位影响最大,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余光中享有“台湾诗坛祭酒”之称,席慕蓉本是画苑才女,诗画双璧:他们的乡愁诗最具代表性,道出了千万游子沧桑心曲。他们的乡愁诗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轻灵婉转的意象、纤淡的画面意境而深深地定格在读者的情感河床上。

余光中的乡愁诗:

《布谷》:阴天的笛手 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 嘀咕 嘀咕苦苦呼来了清明 和满山满谷的雾 那低回的咏叹调里 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 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 一路按季节飞来

席慕蓉的诗也飞出不尽乡愁: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除余光中、席慕蓉的领头、扛鼎之作,像《乡色酒》、《三个月亮》也流传甚广。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在余光中的《乡愁》中,诗人却采撷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定年代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什――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形象。以时间的变化为顺序,分别对比人物的四个阶段,把诗人肺腑深处的呼唤、乡愁投射于具体的物象上。

他的另一首乡愁诗作《布谷》比《乡愁》还要乡愁。看,无论是物象的撷取,还是乡愁的缠绵绯恻,如泣如诉,都有过之而不及。“布谷”这个“阴天的笛手”、“清明”时节、“江南秧田的水意”……都是作者故乡江南(湖南衡阳)的风物。自然是一件件风物手有余温、却遥不可及,让人乡愁顿生、霪漫。

读乡愁新诗,把握了意象,一切美的情感都如春水方生一盈漫起来,放电影一般在读者的面前闪现,故乡的一景一物都会在读者的眼目中灵动起来,不用讲学生就懂了,就得到了灵魂的静化、升华,甚至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2.写乡愁新诗:采撷物象,点化乡愁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愁诗最能感动人心,而且对离开画图时代不远的中学生更是易学善写。诵诗、作画、吟诗,常常是诗歌教学最理想的方式,乡愁诗由于她的绘画美,更能让学生接受,在仿的基础上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乡愁新诗来。

都说:诗歌最爱少年。让少年爱上“缪斯女神”,老师是“红叶”、“冰人”,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无拘无束、情趣盎然地写,从最基础、最好学的写起。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9

——题记

曾记得,有人说,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那么,家乡的月又如何呢?是否更悠,更美?

但是,如果偌大的天空只有一轮明月,未免显得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月亮总会有什么东西作陪衬,最多的景物便是山水,例如“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真是数不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江南丘陵上,水多,山也多,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色,我是常常可以撞见的。

古往今来,月是美的,不过八月十五的月更美,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于我这个深处异地的人儿,中秋节时总是望月思乡。上回的中秋夜,我没能回乡。记得,那晚的月儿姗姗来迟,也不如往常那么圆,那么亮,不知是没有化壮,还是为我们那些游子孤身一人而伤心落泪掉了妆。那时,我想:月,家乡的月是否也如此的“缺”呢?不,不会的。家乡的月儿一定特别得圆,特别得亮,一定正撒下一缕缕淡光,给人们送去一片片情思。那会儿,我才真正懂得“不到异乡看看,不知道故乡的美丽”。

的确,在那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那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那碧波万顷的漓江,巍峨雄奇的庐山上,这些月亮可以说是美妙绝伦。但是,有人说,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远远不及他心中的那个小月亮。你能说他不懂欣赏么?不,这只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10

对于我来说,付出一些也是难免的,但是我付出的太多、太多了,甚至把故乡、父母、朋友都陷了进去,我好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想入非非。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笛声清幽,让我无法抗拒,笛声美妙,让我沉醉到底,笛声远扬,浩浩荡荡,好似千军万马来袭,让我远追而去。“月是故乡明”不错,我爱故乡,我更爱有月亮的故乡。

冬天是美的,美是让人陶醉,它的美是一种毫不保留,毫不掩盖、彻彻底底的美,不像春天靠露珠来装饰,夏天靠绿叶来陪衬,秋天靠硕果来掩盖,冬天什么也没有,但是它很美,白色的美, 干冷的美,就好似故乡一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畅往,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云雾缭绕,像一层面纱遮住了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故乡。

冬天是无情的,它不讲任何私情,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北风呼呼的刮,求它把自已的思念带给故乡,它说不,白雪漱漱的下,求它把自己的思念带给亲人,它说不,我没有办法,只有沉醉于痛苦和紧张中。

我爱故乡,故乡的歌,故乡的人,故乡的面貌,不管什么样的故乡,我都爱它。

作者:杜国伟

通讯地址:涉县索堡中学(23)班

邮编:056402

电话:3922018

时间:二00七年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