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阅读答案十篇

时间:2023-04-07 02:39:06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场;观察 思考

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空间存在,生态学上称之为生态场。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不是鼓励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并以场的形式实现。1本文借用这个概念,分析一下语文阅读教学时空范围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本文探讨的“语文阅读”,是相对狭义的,特指学生利用在校的教学时间进行的短文阅读训练,主要目标就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能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这个阅读教学,学生能够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语文阅读生态场,包括以下一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学生、教师、阅读材料、阅读题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了解。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产出比低

学生喜欢阅读吗?当然喜欢。没看见许多学生挑灯夜读,偷偷摸摸读,下课读,放学读,尽管常常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可是痴心不改。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让人无奈:他们不务正业。学生喜欢的是没有题目的阅读、不用考试的阅读,一旦阅读与考试联系起来,就会让人生厌、无所适从。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则语文笑话是这样的:几个老师在争论《西游记》中是谁牵的马,谁挑的担2。有办公室同事(非语文老师)突然问正在争论的语文老师,猪八戒和蜘蛛精洗澡的时候,看见了几条腿?语文老师是不敢回答的,因为蜘蛛精必定是八条腿,可是猪八戒喜欢的是两条腿的美女。天哪,救救可怜的语文老师吧。语文老师也得出了结论,名著阅读一旦和考试联系起来,就是名著苦读了。语文考试中的怪题怪答案不胜枚举。

更可恨的是,语文学习效率低,投入产出比低。数学、物理等能力型学习、考试,学生只要掌握一种类型题目,就能触类旁通;历史等记忆性学科,学生只要下功夫记,记住了多少,考试一般就能发挥多少,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学习却不是这样,花了功夫,往往不见效果,即使在考试前做了不少阅读理解题,考试没有考到(一般是考不到的),就会没有多少效果。学生对那些看得见的学习,自己能把握的学习,能够投入持久的热情,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而对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则重视程度不够。

2.教师:课堂教学不充分,有限的课堂做了大量无用功

每天一节语文课,学生得不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是针对语文考试做了大量无用功,师生浪费了大量时间识记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答案,枯燥而低效,虽然师生都明白答案永远背不完,但是谁能不背呢?万一考到了书上的题目,如果教师没有讲到,或者学生没有记住答案,分数就会比别的班级低很多。于是大多语文老师宁可舍本逐末,而不能放弃那些并没有太大用途的讲答案、记答案的无用工作。

叶圣陶先生讲,课文无非是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是通过教学课文来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积累目标,能力提升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以通过“教”而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被语文老师当作教学的目标,于是“课文”永远都讲不完、教不完,学生疲惫,教师也疲惫,可是离开了老师学生什么都不会。悲!

3.阅读材料:教考脱节,导致师生无处适应

语文老师常常抱怨:我讲的人家不考,人家考的我讲不到。对于课文的详尽分析,教师既把课文当作教学的例子,也把课文当作教学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课文教学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拓展训练,导致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涉及到的面不广。学生读得少,操练得少,既没有掌握解题方法,也没有提高解题水平,到了考试的时候,信手随写,全无章法,得分自然就很低。

语文教学的乱象就在于此。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期末考试会考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付出了却可能得不到回报。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面对这样的考试,师生最功利的做法就是花大量的时间在课文的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并且缩短学生对其他材料的阅读。

4.语文考试:教学是小语文,考试是大语文

现在的语文界,说的是大语文,做的是小语文。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小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教材,教学形式主要是对课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教参),学生学习的途径以识记为主,偶尔伴有语文的能力训练。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又变成了“大语文”。随手翻出一份语文试卷,没有不是大语文的。以一份2012某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除作文外,70分的语文试卷,只有18分是直接出自书上的,即第1、2、3题是考字词和诗文名句默写,共18分,是小语文。其他题目都应该大语文,第4题,名著阅读,是大语文,考试内容是《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共5分;第5题,语言运用题,也是大语文,3分;第10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两个句子,共4分,也是大语文的范围。最让师生为难的是,还有16分是所谓的课内阅读题(文言文8分,第6、7、8、9题,现代文8分,第11、12、13题),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及书本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老师必须要讲透、练足,才有可能做得好,否则不容易得分。这样一份试卷,既兼顾到课文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又突出学生能力为先的发展目标。可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却很难做到。

思考:眼中看树木,心中存森林

后识字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单独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重要学问。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当然不能把阅读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而要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生态场中的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来思考,就像农学家研究生态场中的阳光、雨水、土壤及作物的相互作用那样,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等成功探索,给语文老师以启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不要眼中只有树木而没有森林。几篇课文、几本教材毫无疑问只是树木,然学生喜欢阅读,拥抱森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2

想要培养学生的“四项全能”全面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经过教师在长期的培养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完成的。下面是我的几点浅见。

1.善于听

首先是听老师的讲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认真的去对待。现在,许多的学生,在听课时都喜欢搞小动作,开小差,没有兴趣上语文课,以为只要平时认真做作业,认真读书背书就可以把语文学好了。事实并不如,要扎扎实实地把语文学好,就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解。怎么听。然而,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或者没有深入到老师的层次上来。还有的不会听,把上课仅仅看成是记录老师的讲话,结果没有一个重点,搞得自己一团糟,懵懵懂懂又过一节课!

听是说的前提。如果想让学生用说话、写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两条途径:教师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认真听,再复述。这种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善听的能力的。例如:在教学《山村的早晨》这篇课文中,我首先提出问题:这幅“水墨丹青”描写了山村的哪些景物?哪些人物?这些景物怎样?人物都在干什么?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山村的祥和、静谧。同时,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画出问题的答案。播放完录音,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要求自告奋勇举手发言,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看发言的同学是否把答案全找出来,如果没找出来的请你们找出来。同时要看看谁的眼睛最明亮,把同学说漏的找出来;谁的耳朵最灵活,能够听的最认真、最清楚;谁的脑袋最有智慧,能把答案说的通顺,完整……我一提出要表扬,马上又很多学生坐得更端正,竖起耳朵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等发言的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接着其他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每次他们回答完毕,我都表扬他们:第一,能够认真听录音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二,能够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第三,能够尊重别人,认真听别人讲解!经过我三番五次的表扬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好像都美滋滋的,随之表现得也极佳。当我在讲台上再次分析,讲解课文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洗耳恭听,好像在倾听一首美妙的音乐,如痴如醉。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再听课文时就更入情入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而且在情景交融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敢于说

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说话方面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的习惯。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哑口无言,或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简单的口语交际中,说话顺如流水,但真正在课堂上叫他说的时候,就哑口无言,或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

因此,我在教学《翠鸟》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读出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这句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秀满了褐色的衬衫。”先概括写“翠鸟”的颜色,再具体写怎样鲜艳。按这种形式,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怎么样,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说,有的学生说,他家的小猫,有的说校园的教学楼,还有的说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这样,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 接着我让学生细读课文后,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受启发的、语句最优美的片段,说出对这些片段的感受,创设出人人发言,各抒己见的氛围,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场景”和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用语兴趣,轻装上阵,言之成理即可,同时在每次上口语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日积月累,在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兴趣盎然、妙语连珠,彰显语文教学之本色。

3.乐于读

在引导学生读时,还要以乐于“博览群书”为宗旨。读书不仅仅是读课文,还应该饱览课外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低年级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选择一些如童话、笑话、幽默等读物的材料,如人物传记、时事报道、重要历史事件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千古名句都说明了“多读”的道理。然而读书多了,不消化、不吸收,那就是读死书。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一定要在“化”上下工夫,深入领会其含义,细致追究其底蕴,把书的内容掰开、揉碎、细嚼、慢咽、品味、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行。薄书能读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厚书能读薄,着意培养自己的概括力,只有创造性地“吃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左右逢缘。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吸收更多的知识养分,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运用自如,妙笔生辉!

4.勤于写

关于写,我觉得随意写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是,要是写好的话就比较困难了。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记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阅读积累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

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中考 现代文阅读 解题方法

叙事类文章是中考必考的文体之一,而且在现代文阅读中占的分值较高,涉及的考点有标题、表达方式、顺序、线索、内容、详略、人物、环境、词语、句子、写作方法、情感或主题、结合材料探究等十几个。归纳起来有四大类题型:概括类、理解类、知识类、开放类,这里单就概括类题目的做法进行指导,希望对同学们中考有所帮助。

概括类题主要考查语段内容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概括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等。

【方法指导】

一、语段内容概括

1.例如:归纳课内叙事散文《我的老师》选段的内容――“我”假期舍不得离开蔡老师。

选段: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中心句)。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点燃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方法:抓中心句。

2.又如:归纳课外记叙文《借你一个微笑》第五段老师用“计”的内容――老师(人物)采用“迂回”战术没有答应性格内向(起因)的李俊的要求(经过)。

第五段: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来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我这两天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方法: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文章内容概括

1.请用一句话归纳《规则的美丽》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我在澳大利亚一次去看企鹅的途中遇到当地举办摩托车赛,本以为会塞车,结果交通秩序井然。)

2.《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讲了三个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参考答案:A.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沃伦・巴菲特帮助她进入晚宴现场并成为主角。B.沃伦・巴菲特帮助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的小女孩露西进入晚宴现场。C.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莎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的晚宴。)

3.回忆《我的叔叔于勒》,列出情节提纲。(参考答案:飞利浦夫妇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方法:抓六要素(以写人记事为内容概括),格式“主体(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结果”。

三、概括文章思路

1.重温《十三岁的际遇》,请根据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情感线),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

向往北大――()――()――依恋北大(参考答案:礼赞北大、感激北大)

方法:1.抓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把握住线索,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时间线(《老山界》)②空间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物线(《枣核》)④事线(《拔掉那颗蛀牙》)⑤情感线(《十三岁的际遇》)。

四、中心思想的归纳

方法:1.看标题:记叙文的标题有的暗示了中心,如《热爱生命》、《生命与和平相爱》;有的揭示了文章的线索,如《背影》;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如《送行》。

2.看议论抒情句: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相关。如《枣核》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表达(抒发、赞美、揭露、反映等)了……

【实战演练】

读《一双脚上的修养》完成所设计的练习: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拖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具体措施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也许可以很好地掌握老师所讲的各个知识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可能因为读不懂题目而下不了笔。还有许多时候,小学生做错题也是因为不会审题,没有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就盲目开始计算。所以审题对学生解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自己在做题时,总是会出现读不懂题,答非所问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答案的正确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太注重一节课上所传授的知识点的数量,而忘了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没有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不一样,导致教师在念完题之后,那些反应快的学生回答出了答案,教师就以为全部同学都能回答出正确答案,就对这一知识点一笔带过了。然而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没有读懂题目是什么意思。这种快速的课堂教学,使得那些题目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以致恶性循环。其二,学生自身没有对自己审题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因为自己审题出现偏差而导致的错误,总是解释为自己没看清题,自己马虎大意。可实际上粗心马虎背后暴露的正是审题能力的薄弱。如果总是不去正视这个问题,必然会使审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有所退化。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习惯,因材施教,加强对每个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二、训练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具体措施

1.学会读题是正确审题的基础

小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起来一字一顿,速度较慢,而且理解能力不太好,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读题方案,比如可以教学生大声朗读、默读、轻声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审题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醒学生不要想当然,要看全题目,不要在读题中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式。如一次数学考试的考试题:13个8相加是多少,请选出以下错误运算。A.13×8,B13+8,C.8×13这道题当时很多学生都选择了A或C,原因就在于他们读题时没有看清楚关键字“错误”,想当然地以为题目是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2.学会理解是正确审题的关键

只看清楚题目还不够,还需要将题目内容在脑海中加以理解。首先需要对题目中涉及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清晰、正确的理解。比如数学题目中经常涉及的“翻了一倍”“增加到”“增加了”等等。如应用题:(1)某果园农场去年收苹果144千克,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6千克,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144+26=170(千克)。(2)某果园农场去年收苹果4吨,今年比去年增加到8吨,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8吨)这两道题目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关键是对题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的意思不理解,也不能区分。所以很多学生把第二题列算式为:4+8=12(吨)。所以就要求同学们课下一定要掌握好数学术语的含义及应用。

3.反复推敲是正确审题的保障

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重对每个字的推敲,尤其是反映数量关系的关键字句的推敲。只有理解了它的含义,才能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六年级修补312本,比三年级多修补39本。三年级修补多少本?”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六年级修补的多还是三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三年级多修补39本”这个关键句,仔细推敲得出“312本比三年级修的多39本”这个关系量,从而就好解答了。另外,在得出答案之后,还需要重新仔细检查,将答案带入题目之中,推敲是否符合题意。

参考文献:

[1]郑梅娟.读题、审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4(08).

[2]苏程.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3]王晓瑜.浅谈小学数学主动审题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基础课程 同伴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5-02

目前,基础课教学因资源限制仍然采用大班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课堂学习效率较差。为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同伴教学法,应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同伴教学法理论

同伴教学(简称PI)是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马祖尔创立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题,借助计算机投票系统或选项卡片,组织大班课堂教学,变传统单一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f作探究。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在大班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同伴教学不只是先进行讲授,再进行讨论这么简单。教师需要阶段性的向学习者抛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概念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常见的困惑于误解有关,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形成和组织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来达成共识。小组的讨论通常能够让学习者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帮助那些在一开始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小组同伴清理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的学生进行最后的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适当的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解释或是拓展延伸。

二、同伴教学法组织实施

PI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回答两个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在正式上课时将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教师在进行很短时间的讲授后,给出一个概念测试题并依此为核心开展组织教学。学生得到问题后,首先要独自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将个人的答案提交。学生答案在指定时间内全部提交完毕后,可利用计算机汇总学生的答案,显示出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接下来教师即可以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0% ~70% ,教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几分钟:邻座的同学相互讨论、解释自己、说服对方、反省自己、批判对方或彼此添加信息相互支持,这是一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是一个精练概念的学习过程。在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被要求再次发送个人答案,在发送前学生会重新思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做出个人的新判断。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多于70%)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精讲概念,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如果回答正确的人数少于30%,教师依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详细阐述,然后使用另一个测试题再次评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实施的步骤大致如下:

1.指定课前阅读,让学生了解授课内容。

2.要求学生回答两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及一个附加问题。

3.老师分析学生的作答及反馈,借此设计、安排授课内容。

4.正式上课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先简单讲述主要知识点。

5.提出一个概念测试题目,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讲述的知识点。

6.学生思考后,使用课堂表决器或答题卡选择答案。

7.教师根据回答数据统计结果,判断是否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正确理解概念。

8.若仅有30% ~70%的学生掌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9.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再次进行作答,如果大部分学生(超过70%)都答对,老师则可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相关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0.如果答对的人数仍未达到70% 以上,老师则需要再次解说,并提出一题类似的新概念测试题,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每次课都按照此顺序进行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重复地将有问题的概念解释清楚,或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老师和学生所做工作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

三、实施同伴教学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实施同伴教学法(PI)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对互动问题的设计要求较高,只有合适的题目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或许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努力探索。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做好它。二是课堂上讨论时间的把握较难。三是要求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能不停地思考、即时地表达。

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效果,比较可行的方法有:

1.激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阅读是课前预习所必需的,因为学生不是很重视,所以需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促使其完成阅读作业,比如记分的阅读小测验。为了确定学生确实做了课前阅读作业,每次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3-4题的阅读小测验,并把阅读小测验与额外加分挂钩,使部分学生在期末成绩之外还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学生能够自我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另一个策略是在学期一开始就给出一份课前阅读作业清单,然后反复强调清单上所有内容都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即使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部分)。为了强化这一点,教师将选择列在清单中但在课堂上跳过的问题中的一个作为期末考试题。

2.解决落后传统进度问题的方法

在实施同伴教学法初期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告诉学生将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某一次课比计划慢很多,教师要跳过一些不重要的部分,这部分的知识就依靠以下三个途径来完成:(1)学生的课前阅读;(2)每周的讨论环节;(3)课后作业涵盖这部分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要利用下次课的部分时间来强调一些重点,并做一次额外的概念测试。尽管课程表安排得比较紧凑,但不乏有松懈之处,教师可在其中安排一次复习课予以弥补。

3.改变课程的评价内容

让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考试来反映这门课程的价值体系和目标。考试的试题中有一半是概念性的且是课堂上提出的和阅读测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显得很简单,但是学生通常会发现他们比标准的测试题要难。于是在进行了第一次考试后不久,学生开始体会到课堂测试题的价值,这样渐渐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参考文献:

[1]王学芳.尊重教育规律再谈士官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改革[J].科技向导,2012,17:137.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6

关键词:阅读 答案 完美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一些在考场中失利且充满疑惑的学生,有时我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要说爱你真的不容易吗?”其实,考场语文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基础不扎实、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尤其强调审题不精、偏离题意 、盲目求新、立意肤浅、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这确实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都得出了有一定高度的、科学的结论,并已经成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理念和依据,特别关于积累、阅读、写作三个方面的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及考试技巧等相关的文章和论著可以说琳琅满目,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示。

那么,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2012年中考结束后,我的女儿也经历了语文考场失利的困惑和遗憾,至少能考130分的语文试卷却只拿119分,看着手捧成绩单抽泣的女儿,耳畔回响着考场失利的学生及家长那伤心和无奈的叹息,我开始了深深地思索。几天后,我找到了三名与女儿情况相似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重新做了那份试卷,并且和他们一起利用参考答案来进行评分,我们议评结合,结果每位同学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阅读题的打分中,孩子们和我争论很强烈,而且他们观点一致,集中在“这个题不该扣0.5,那个题不该扣2分……”通过沟通,我发现其实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是理解的,主题把握还是到位的,分析问题思路也是对的,怎么会被扣分呢?事实上,这份试卷的标准答案他们在考试后就看过了,那又为什么基本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至少被扣0.5分呢?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任务的我,此刻确认有一个至关重要但看似细微、常游离于师生视野之外的重要备考环节,就是答案呈现的问题,确切地说怎样用语文的语言来表述完美的答案。这也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语文的语言是规范的、完整的、审美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阅读题目的答案自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阅读成果,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美”。

怎样追求语文答案呈现的 “完美”呢?

“完美”是一个哲学问题。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的概念,词典里解释为“完备美好”。司马光早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有这样的阐述:“至於庐舍饮食,无不尽心为之驱处,使皆完美。”笔者认为,在以语言表述为呈现形式的语文的“完美”解释为“完整、审美”比较恰切。下面我仅以“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为例谈谈追求“完美”的几点想法:

首先,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完整”。“完整”的近义词――全部、全面,反义词是――片面、纰漏。这就要求阅读的答案要全面,体现在句意、内容、采分点的全面。因此,语句的完整应该是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最基本的追求。

近几年的考试中,学生失分最多的是“文字性表达题”。很多同学由于忙于答题,一目十行,对文本内容和主题没有完整的把握,导致断章取义、顾此失彼,对题干结构和得分点没有审清,所以回答的内容不全。

如:阅读文段,概括“神曲”的特点(不超过15字)(4分) “曾经一首《忐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蹿红大江南北,被人们称为歌坛“神曲”,创下了歌曲流传速度最快的奇迹。这几年里,迅速蹿红的歌曲不在少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歌手和音乐人抓住热点话题来制作歌曲,和人们的生活、思想紧密联系,所以短时间被人们接受不足为奇,但一首歌曲火爆之后很快就会消失或被新的“神曲”所替代,也就出现了红一曲就不见踪影的遗憾,这也说明了一点,“神曲”一般只注重市场需求和短时间的商业利益,并不在歌曲的艺术化和经典化上下功夫,如果说现在的“神曲”都能称之为经典歌曲的话,人们也不会长久地翻阅当年的“经典老歌”。

甲生答“流传速度快、只注重市场需求、商业利益”;乙生答“迅速蹿红,抓住热点、消失很快、重商利益”。从两生的答案呈现中,我们不难判定失分的原因:甲对文本解读片面,与乙相比少了“迅速蹿红”的原因。乙相对甲来说在表意完整的基础上追求表述句式的完整。但两者都审题不完整,忽视附加条件(不超过15字)。那么作为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答案呈现,而且要求具体字数,满分四分,我们就一定想到采分点全面和词句的完整。我们可以再打磨乙生的答案为:“迅速蹿红,抓住热点、消失快、重利益”,按照答案要求答对四点就得满四分。当然,也有学生答案为“迅速蹿红,抓热点、消失快、重商利”,亦可得满分,因为该生在以文本为本的基础上回答出了“神曲”的四个特点,同时满足了附加条件。

同时,我们在阅卷时还发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备考前做了大量的阅读,可能因某个句子、段落内容的相似对考场阅读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或者因对问题答案有十足把握而随意抛出,使得语义表述不完整、语句歧义、残缺、重复,甚至有明显的错别字,如“选文答案中的“重需求”写成“重须求”,“重商业利益”写成“重商业力益”等低级错误我不再列举,语文答案中任何一点的随意和纰漏都会导致失分。阅卷老师会对你的语文基础和考试态度做出怀疑或否定的判断,所以每题至少被扣0.5分也不足为怪了。因此,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内容和表述的准确、完整。

第二,语文阅读答案的呈现要追求“审美”。“审美”是语言教学追求的较高境界,其核心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什么是美呢?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和实践是基于语言的学习,更是审美的交流和体验。坦率地说,一张张写满文字的语文试卷融入了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一份份渴望高分的答案能否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和审美感受,关键在于表述答案的语言的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用词要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体现语言的艺术。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我们再以前面选文为例分析,其实“神曲”的特点应为五个方面:迅速蹿红、抓住热点、很快消失、注重商业利益、注重需求。我们不难确认丙学生的:“蹿红快、抓热点、消失快、重需求、重利益”为满分答案。这样是先概括出特点,再打磨文字,力求表述的呈现内容全面,词句整齐养眼,阅卷老师的主观感受是:该生语言表述能力强,追求答案的准确、全面和审美。再如一中考试题:“学校文学社创办《青春》文学刊物,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励志青春”教育,请你为这一刊物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义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60字左右。我们看学生甲的答案:同学们,我们应该励志青春、自强不息,认真阅读《青春》这本文学刊物;学生乙的答案:“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她将伴你走向成熟。《青春》的宗旨是:反映同学心声,展示青春风采,提升语文素养。让我们共同培育《青春》这棵幼苗吧!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乙的回答在充分体现题干要求的基础上,生动诠释了“青春”的内涵,并将刊物喻为一颗幼苗,形象的描绘了《青春》的活力,并召唤同学们共同培育,语言表述极富审美色彩。相形之下,阅卷老师怎能不给乙满分呢?学生乙答案呈现内容残缺,语言表述苍白干瘪,缺少智慧,如同大地少了阳光,枯燥乏味,阅卷老师失去欣赏的乐趣,又怎能建立起审美体验呢?

“审美”还体现于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书写要规范、富有美感。作为组成语言的“文字”,是一门书法的艺术,同样会给人带来审美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故意“为难”他,他可能就会“难为”你,所以,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看了有一种愉悦感,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阅卷老师作为以试卷为依托的审美主体,他们通过品评学生答案在大脑中呈现直觉审美体验,同时进行判断打分。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7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使用赏识教育

在英语课堂中使用赏识性评语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占着非常重要的份量。而高中课堂教学中,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学习内容的深入,很难再像初中那样有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很难提起学生的兴奋点。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赏识性评语如You speak very well. Your answer is perfect. I'm glad to hear your answer.Your answer is right.Boys and girls,please listen to him and repeat.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得信心十足,理解和记忆效果也很好。因此,有针对性地使用赏识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忘记伴随他们的畏难情绪,采取和老师合作的态度,共同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

二、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充分运用赏识性评语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写训练也是英语日常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阅读训练,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准备一些阅读材料供课外阅读提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至三篇有关文学作品、科普、广告类的短文,并在训练课中轮流与同学们一同分享阅读材料,教师在学生分析讲解时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赏识性的评价,如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good. Your story is so interesting.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并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在写作训练中书面写作是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训练的情况以外,对作文如何评价也应该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只是给学生简单的A、B、C或者优、良好等,或者简单地纠正语法或拼写上的一些错误,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评语。许多教师认为写评语很麻烦,况且学生也不一定认真看老师写的评价语。而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评语中能够对学生在语句运用甚至书写方面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积极的影响都是难以想像的。Your handwriting is better now.Your exercises are very tidy. You have made a lot of progress in your work.这些赏识性评语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在眼里。虽然这些评价语表面上来看,在学生整个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个很微不足道的部分。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越来越小,学生也就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老师,进而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作为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使用赏识性评语

尽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但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每个学生的特性以及心理特征,及时捕捉学生在会话、发音、写作、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即通过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甚至可以做些夸张的评价。这一点正是我们架起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前提之一。例如:班级有一名男生性格怪僻,很少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在问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时从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他知道答案,便及时叫他回答。他迅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立刻给予肯定性评价Your answer is perfect!通过几次鼓励,他现在已经能够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8

儿子的问题比较特殊,不是他不想学,或者不愿学,而是他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答题思路跟老师“不合拍”。举例来说,儿子上小学时,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课文讲述一只信守承诺的小鸟,答应次年春天给大树唱歌。当大树被砍伐做成火柴之后,它依旧按时飞来对着灯火歌唱。课后的问题是:你想对这只小鸟说些什么?

标准答案大概是:小鸟,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它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光明还在。我学习你的诚信,欣赏你的锲而不舍……

儿子的答案却是:小鸟,大树已经不在了你还唱什么歌呢?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已经产蛋生子,你抛下自己的宝宝,千里迢迢飞回来,你忘记了做母亲的天职,这是多么愚蠢啊!

我曾仔细看了儿子的答案,问他何以断定这只小鸟不负责任。儿子说:“课文的描写让我断定这是一只候鸟。候鸟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越冬。所以我可以肯定,这只鸟在一年中已经做了妈妈,有了宝宝。我看电视知道鸟类的迁徙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还可能遇到不良天气或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还要适应沿途不熟悉的新环境……所以,我觉得这只鸟妈妈九死一生地跑回来,只是为了跟一棵被砍伐的树唱歌,很愚蠢。”

语文老师却为我儿子的答题思路特意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更不反对他们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课文里从没讲到小鸟生蛋做妈妈等内容。所以孩子的想象毫无根据,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我儿子面临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变过。仔细琢磨一下,儿子的答案未必全无道理,只是他太直接、太露骨、太孩子气。所以,他写的答案就像《皇帝新装》里那个诚实孩子的发言,不招人待见,常常得零分。

儿子经历了好几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都被他气得够呛。高考在即,如何帮助儿子适应高考,已经刻不容缓。

辅导孩子的语文阅读,真是个巨大难题。我这个文学硕士、期刊专栏作者也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我不想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诚实的品质,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帮助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怎么办呢?我联想到一个游戏,游戏中的玩家必须将自己装扮成外星人,他的行为举止必须刻意往“正常的反面”来发展。

我跟儿子说:“你课外阅读可以天马行空,但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时,就要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式就像玩游戏,你暂时‘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然后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来对待这些题目。”接着我给他举了个古诗解读的例子,“‘千里黄云白日曛’,看到这句诗,你的第一反应估计能跟雾霾扯上关系!”他听了立即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我问他:“那假如外星球没有雾霾,假如空气质量很好,你想想‘黄云’会是什么?还有这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一听是不是觉得写诗的人在吹牛皮?但同样的,假如外星球上人很少,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呢?”儿子边听边频频点头。

我接着告诉儿子:“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因为它不是那么实际和直接。文学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进入这个世界,你最好当成进入了一个外星球,不能用地球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相反,你要学着去理解‘外星文化’,用外星人的方式来沟通。”然后我又以刚才的两句古诗来跟儿子举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想象一下,自己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里落日黄云,旷野苍茫,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你会怎么想?”

儿子兴趣盎然,十分配合,装模作样地喊:“好恐怖啊,快跑啊!”

我笑了,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感觉,你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形容,或者说用语文老师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该怎么说呢?”

儿子说:“让人感到很凄凉,好像置身风雪之中,有无限的离愁别绪!”

我立即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知道,儿子已经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只要调整思路,他就能表达得很好。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我告诉儿子:“高适正在送别的友人,是当时最著名的董庭兰乐师。董庭兰在当时可是大明星,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如果你换到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高适并不是在阿谀奉承,而是在鼓励自己的朋友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你不觉得正是因为他俩是好哥们儿,所以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吗?所以才没有文人的酸味吗?”

儿子哈哈笑了起来,他听懂了我对古诗的解读。也难怪,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古诗词的情境,真的需要让他们有“参观外星球”的感受才可以。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渐渐懂得了加工自己的“第一答案”。

比如他的“第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想写诗又写不出来的感情”,他会自我审视一番,然后改为“表达了作者心中饱蘸着众多情感,千头万绪,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前一个答案,是儿子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一定会给低分甚至零分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我让儿子试着多用几个成语,多用几个他正在学习的词汇,然后写得“文绉绉”“朦胧含蓄”甚至有点“不知所云”。有趣的是,这样的答案常常能得高分甚至满分。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人先写母语,然后用外语将母语翻译出来的过程。在刻意训练儿子加工“第一答案”一段时间之后,他考卷上的阅读题答案里没有“大白话”了,也没有匪夷所思的“异想天开”了,得分显著提高。当然,儿子在家写作业时会边写边跟我吐槽,把他的“第一答案”告诉我。这些“第一答案”都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给我日常写作平添了不少灵感。

我想,与我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不会少,因为应试教育给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束缚”,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承认的,但我们又不敢彻底为孩子解开这个“束缚”。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9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 物理教学 分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68-02

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马祖尔创立的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以下简称PI)是使用专门设计的用于揭示学生错误概念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测试题,借助计算机投票系统,与学生互动的大班课堂教学,变传统教师单一的讲授为针对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学,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目前,美国约有50多位教师已经尝试了同伴教学法,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高中、社区学院、大小的公立学校等,这些教师都报告了学生在成绩和理解上的进步。

PI教学法旨在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我们在教学中,应用了马祖尔教授的PI教学法的思想,但不是全盘套用,这是由于中国的学生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不同,中国的学生在国内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下,习惯于教师主讲式教学,并且不愿意提出问题,不习惯与老师交流和同学交流。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不愿去深入思考,而是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另外,教室还没有计算机投票系统,直接应用PI教学法也存在困难。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纳了PI教学法的理念,将该教学法的思想融于我们的教学中。

一 应用PI教学法的合作学习,处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PI教学法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常规时间内,教师出概念测试题,具体安排如下:提出问题1分钟;给时间让学生思考1分钟;学生提交自己的答案(任选的);学生说服同伴(同伴教学法)1~2分钟;学生提交修改的答案(任选的);反馈给教师:答案的得分情况;讲解正确答案2分多钟。

物理新课程改革涉及学生选修内容较多,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选内容多有不同,对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数学生学过,而少数学生没学过时,非常适合应用PI教学法。这些内容在教学上如果按常规讲授,学过的学生感觉重复,如果不讲,没学过的学生会缺少知识点,后续课程受影响。我们应用PI教学法,首先布置学习内容,给出学习目标,提出和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去自学,然后在下次课给出概念测试题,并要求他们在座位周围与同伴讨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辩论中思考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在讨论中,会起引导作用,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学会提出各种问题去“难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在解答过程和“难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学到比直接讲授更多的东西。这样没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增加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都有收获,还活跃了教学气氛。如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却是物理新课程改革后的选修内容,按照上述方法完成教学,当讨论“在冰面上的摩擦力可以忽略时,人如何离开冰面时”,同学们特别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PI教学法激励学生课前预习增强其学习信心

预习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哪些内容对自己是难点,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而有些内容通过预习中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课上学习重点内容时精力更集中,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做课前的预习,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促使其完成课前预习。PI教学法可以检验学生是否预习。这时所出的小测验题,仅仅是为了检测是否做了课前预习,并不检测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因为,这类题学生只要预习了,就可以回答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增强信心是大有益处的。如在学习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先出了这样一道测验题:

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矢量式;

B.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标量式;

C.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矢量式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下化为三个标量式;

D.B、C说法都对;

E.A、C说法都对。

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生不必阅读课本就能答对,可节省时间,没学过的学生阅读过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增强了信心,并可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 利用PI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主讲的授课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授课模式,也是授课的主要模式,它适用于讲授物理学中的定律、定理、建立的模型、解题的思路,以及物理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打牢基础,可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我们的授课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单靠教师一人讲授是不行的,一味讲授往往会导致学生机械的接受,而较少的动脑思考。主讲中穿插PI教学法形式的小测验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为有利。我们利用每一个学生都不甘落后的心理,进一步加深小测验题的难度,其目的就不单单是激励学生课前预习了。因为辩论时都希望自己胜利,测验时都想得高分,所以他们会课前认真预习,不懂时会在私下交流,这正符合PI教学法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PI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课前阅读,还可以引起同学间的讨论。首先事先告诉学生下次课测验的阅读范围,再上课时作记分的阅读小测验,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篇10

在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分析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和结构,使学生做到胸中有数,临场应变;而且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策略和技巧,以提高解题能力。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它是问答的载体;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的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一)文字型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材料题型。可分为两类:记叙性材料和论述性材料。记叙性材料多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而论述性材料则考查分析、说明、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所选的材料极其广泛,多是从经典著作、档案文件、传记方志、历史文献、铭文碑刻、报纸杂志等资料中摘取的片段材料,也可以是诗歌、小说、故事、日记等文学作品,既有文言文材料、现代文材料,还有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字材料。

(二)历史图片、图表型材料

历史图片、图表材料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实际上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主要分为:

1.图表型材料

数据统计表主要包括表格、坐标轴图、柱状图、曲线图、圆形比例图等。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数据化,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同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2.图片材料

图片主要包括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在考查学生读图和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图与文和文与图的转换能力,同时又因图片的艺术美感而增强了试题的人文性。

(三)混合型材料

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表材料。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应试策略和技巧

笔者主要就文字型材料介绍解题的策略。

第一步:读——先读设问,再读材料

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找到答案。

例题1:

材料:“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问题:材料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在本题中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然后去读材料。

第二步:找——获取提示信息

获取信息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找”有效信息,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

例题2:

材料: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问题:材料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本题中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读”,找到了有效信息,即“加入家庭妇联、新婚姻法颁布”。

第三步:联——融会贯通,与知识挂钩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另一类是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

读、找、联三步都离不开设问,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设问并根据设问选择解题途径和方法。

例题3:

材料: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

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另一方面“联”——材料与教材知识挂钩,结合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即材料+教材=答案。

第四步:答——流畅成文。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注意答案要“三化”,即:要点化、条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