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船西舫悄无言范文

时间:2023-03-20 02:4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船西舫悄无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张九龄)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白居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作者:张若虚)

篇2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篇3

1、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

4、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惊风吹起塞鸿群,半拂平沙半入云。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10、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11、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12、平易近人,人心归之。

13、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14、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裳寒谁与共?

15、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1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1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8、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19、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21、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22、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23、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24、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6、傅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2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9、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30、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3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3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33、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

34、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35、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3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9、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40、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1、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3、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6、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47、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48、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49、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

50、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51、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5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6、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57、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58、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59、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60、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6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6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6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6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6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67、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68、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6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70、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71、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72、随富随贫旦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73、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74、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7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76、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77、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7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79、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80、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81、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8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8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8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85、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8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7、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8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89、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90、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91、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9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93、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94、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95、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96、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97、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98、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篇4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以上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2) 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3)适当地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篇5

2、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3、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篇6

关键词:琵琶行;音效美;音律美;音韵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广阔世界有如四季般绚丽斑斓;白居易的《琵琶行》正如一支奇葩绽放出无限光彩。中国古代描写音乐,或侧重描绘演奏效果,如“声动梁尘”“响振林木”; 或运用比喻加以渲染,如“累累乎如贯珠”,“昆山玉碎凤凰叫”;或突出演奏时的环境气氛,如 “露脚斜飞湿寒兔”。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集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人物情感于一身的诗歌并不多见,其展现的音乐世界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笔者拟就对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进行比较,讨论两种译本所呈现的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音乐世界。

一、融情寓乐:《琵琶行》的音效美

《琵琶行》一诗中,主人公三次听乐,三次感受不同的音乐效果。开篇沉浸在主客惜别的悲凉气氛中,当作者 “忽闻水上琵琶声”时一下子就被迷人的乐声所吸引。再次听乐是歌女出场弹奏,“东船西舫悄无言”,寂静的环境衬托出乐声的迷人。第三次听乐,仍由歌女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作者将乐声、听众及听众的情绪一层层递进深入的描绘,表达了乐声的效果感人。三次听乐,三次感受。无意听之为之惊,倾心听之为之迷,醉心听之为之感,可谓惊人、迷人、感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许译文:Silence reigned l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 We saw but autumn moon white in the river’s breast.

杨、戴译文:Right and left of the boat all is silence- We see only the autumn moon,silver in midstream.

此句写琵琶曲的演奏效果。演奏结束,万籁俱寂,众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难以自拔。杨、戴将“悄无言”译为“all is silence”,似归纳总结,略显平淡。在“江心秋月白”这一景观的表达上,杨、戴直译“江心”为“midstream”,无甚特别之处,但将“白”则意译为“silver” 不仅将白的意思表露无遗,也暗含冰冷的气氛,与月亮发光的现象相吻合,同时也揭示了琵琶女的悲凉处境。与之相较,许译文将“东船西舫”译作“left and right of the boat,east and west”,景物涵盖四面八方,目之所及,尽在其中。“悄无言”以silence为主语,再辅之一谓语动词reign,语意隽永,耐人寻味。“江心”译作“river’s breast”,让人不禁联想到明月倒映在江水的同时,也印在诗人的心里。景、情、乐相互交融,更加突显音乐的美妙。

二、以声喻声:《琵琶行》的音律美

音乐诉诸听觉,听之有声,视之无形,无限美妙尽显在指尖。《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擅长以声喻声,即用熟悉的音响来比喻乐声。作者用诗的语言,正面集中描写了琵琶乐曲的起伏变换过程。诗中琵琶声音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或粗重急骤,或轻细委婉,或清脆圆润,或婉转流畅,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呜咽,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声音间层次分明,音调上区别明显,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令人应接不暇,就如刘勰所言,“寂然凝率,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音乐的美妙绝伦可见一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许译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杨、戴译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的形象,使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使诗歌更富韵律;使用精妙的比喻使诗歌更具穿透力,比如用“急雨”比作乐声的繁密,用“私语”比作乐声的幽细,并将其形象的比拟为“珠落玉盘”,把抽象难摹的音乐描绘成触之有体,视之见形,听之有声的具体实象,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杨、戴将“嘈嘈”、“切切”两个拟声词译为动词“wail”和“whisper”,略显单薄;将“急雨”和“私语”译为“pelting rain”和“soft confidences”,pelting一词形容雨大之极的状态十分准确,但却缺少动态美感;将“嘈嘈切切”译为“wailing and whispering”押头韵,对仗工整。通读一遍,此译文忠实、准确有余,而意蕴却有所欠缺。而许译文则相应的把“嘈嘈”和“切切”译为动词词组“loudly thrummed”和“softly tinkled”,将难以言传的语言声音之美形象化,使音乐更有张力;把“急雨”和“私语”译为“pattering rain”和“murmuring strain”, patter一词将大雨滂沱的气势以及“珠落玉盘”的霹雳啪嗒声也一并写活了,虚实相映,动静相宜,听觉与视觉相辉映。

三、以诗入诗:《琵琶行》的音韵美

“音美”对诗歌翻译十分重要。诗的音乐性,是和意义、意像、比喻等一样,成为诗人传达诗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翻译诗歌应尽量传达出原诗的“音美”。而诗的音乐性,最主要表现在押韵上。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表达了‘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情趣。”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所以在保持原诗韵律时,不可强求原诗韵律和译文韵律的一一对应,而应注意译语韵律的优势再现原诗的“音美”。

对音、形问题,许渊冲用形象的语言解释道:“以诗体译诗好比把兰陵美酒换成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了白开水,白开水虽然可以解渴,但在人们需要高级精神饮料的时候,白开水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了。”诗歌翻译,既要做到不因韵害意,又要做到无凑韵之嫌。如果译诗能真正符合“三美”的要求,实现“三美”有机统一,这样的译诗就达到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传神。

1.巧用头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许译文: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杨、戴译文: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两个译本都能体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但许用m音表达出厚重的质感,用s头韵体现轻盈的质感,实则更为精妙。译者根据英文发音的特质体现出与原文相类似的效果。

2.使用尾韵

尾韵是最重要的,也称为韵脚,指的是词尾音素重复,如till 和still,在诗行的末尾押韵。许译文的精妙之处在于译文的整体与原诗在韵脚、音部及句数上基本保持一致,这种内容与风格高度协调一致的译文实属难得。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许译文:Deep in the night I dreams of happy bygone years,

And woke to find my rouged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杨、戴译文:All late at night,dreaming of her girlhood,

She cries in her sleep,staining her rouged cheeks with tears.

原诗讲述歌女回忆儿时不幸遭遇时的悲伤心情,经历时间有多长,伤心就有多久,泪水也止不住地一直流。许渊冲的译文都采用-ear的尾韵,原诗中并无韵律,而是无中生有,颇具创造性和流动性,year和tear两词的选用更添一丝伤感。

3.谐元韵

谐元韵是指词中重读元音重复,亦称元音迭韵。比如great和fail.在《琵琶行》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许译文:Without flute songs we drank our cups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杨、戴译文:Drunk without joy,in sadness they must part;

At the time of parting the river seems steeped in moonlight.

就押韵而言,许译文运用了尾韵“t”及谐元韵 [a:](heart和part),同时又暗含分别之苦痛在心中之意。许译文更是进一步阐释诗人难以言表之痛的情感写照。

金人王若虚评价白居易道:“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①《琵琶行》一诗无疑称得上这一评价。在此诗中,无声中尽显有声之美,长歌中穿插短促停顿,诗画中蕴含繁复之音,波澜起伏,情韵交织。许译文和杨、戴译文在展现《琵琶行》的上述特点时各有千秋,但就表现诗中的音乐美,音效美,音律美而言,则许译文更为忠实。但毋庸置疑的是,二人的译文对于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大有裨益,可谓是“千古绝唱沁心扉,抑扬跌宕普新曲”。

注释:

①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年,第97页。

参考文献:

[1]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

社,2006年

[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

[4]潘炳新,李正拴主编.翻译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7年

[5]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年

[8]杨宪益,戴乃迭.唐诗(古诗苑汉英译丛)[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01年

[9]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0]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篇7

关键词:琵琶行;琵琶演奏描写

白居易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琵琶女弹琵琶,诉身世,从而感慨地写下了千古名诗《琵琶行》。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题思想。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琵琶及琵琶声音的描写是相当出色的。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清代张维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并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佳话,更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千古绝唱。他是如何将琵琶这种难以名状的抽象艺术描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其中关于音乐描写的手法。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琵琶女先轻轻地拨弦,琵琶悠悠发出声音,声音不多,曲调未成。可琵琶女想说的心事仿佛已经随着琵琶声欲语还休。接着弦弦掩抑,那微微颤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动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难尽,只有连绵不断的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女那拨动琵琶弦的手指灵活地在弦上跳动,时快时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弹成了。

琵琶大弦的声音像急促的雨声,小弦的声音像窃窃的私语。错杂弹了一阵声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转而又像黄莺的叫声在春花下滑过,婉转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涩了声音又冷。然后声音渐渐没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强调出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也是经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开始演奏,声音铮锵。如打碎的银瓶声和迸出的水浆声,又似骑士骑马突出刀枪碰撞的声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拨手指划过四根弦,其声音像撕裂了一缎巾帛。

声音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声描绘得生动无比。读完此段诗,那时快时慢,时急时促,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吭锵,时而冷涩,时而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可见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多高。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无论是以人衬声还是以景托声,都属侧面描写,都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诗人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综上所述,《琵琶行(并序)》能成为音乐描写的只应天上有的千古绝唱,得益于诗人综合运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以声喻声),运用通感(以形绘声)。侧面描写:以人衬声(包括以演奏者的动作神态及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声),以景托声。

篇8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定义简单,魅力却不可小觑。古诗人们在创作中将各种描法巧妙运用,使诗歌摇曳生姿,韵味无穷,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过五官感知如听觉、视觉、嗅觉等,视角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色彩对照如明暗、红绿、冷暖等来对客观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诗歌中

篇9

很明显,对这些知识性语言,我们一读就能做出评判,对“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样的存在性语言,我们的智力好像遇到了困境,它与“别离情”、“边愁”到底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呢?这么平白如话的语言竟让人费解,让人一时觉得缺乏词汇。智力遇到困境的地方就是耐人寻味的地方。琵琶舞蹈,叠换新曲,但永远换不掉的,是《关山月》曲子所表达的那种“离别情”,永远听不完的,是“撩”得人心烦意乱的“边愁”,这别离情,这边愁,到底愁到何种程度?恐怕作者自己也是一言难尽的。这时候如何表达这种难以表达的意思呢?作者的办法是:避难就易,机智地放弃对这种说不清道不明情绪的“直陈”,转而描写眼前的环境,用“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为全诗作结。这是在知识显得乏力、智慧不能到达的地方,转而求诸存在,直接把“当下的”、“眼前的”、“现实的”镜头推给读者,让读者去“直观”。

运用这办法,看似在困难处退了一步,但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由知识到存在的超越,从而引领读者从“理解”走向“感受”、“体验”,于是,诗歌便不再是我们需要凭借智力去阅读的东西,而是我们可以“生活于其中”的东西了。于是,我们就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体验对诗歌做出不是科学性的而是存在性的把握。这别离情是一种怎样的情?这边愁是一种怎样的愁?我们虽然无法用准确的知识语言表达,但我们却能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存在,感受到的境界:那是辽阔苍茫的关山,那是绵延万里的长城,那是长夜如水的月光,那是浩淼无穷的空间它澄澈而朦胧,具体而渺远,空灵而雄浑,冲虚而盈满然而,这仅是对这种空间存在的描摹,若问别离情、边愁到底如何,我们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仍然有种说不清的惶惑。也许,明天,让我再读这首诗,所得的感受又不完全是这样了。根本的原因是“,高高秋月照长城”说的是一种存在,在把握“情”、“愁”等心理状态时,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是无法用准确的科学知识语言做概括的。这就是这类诗歌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秘密。无穷的艺术魅力往往不在主题的高深上,而在表达主题时不是运用科学知识性语言去“直陈”,而是运用存在性语言去描写,描写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环境空间。对于主题来说,这些描写都是侧面描写。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俯拾皆是,比如王维的著名的《送元二至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从题目和诗的内容上很容易读到的信息是:时间、地点、送别、劝酒、被送的人及去向等,这都是科学知识性语言,一读就懂,不是诗意隽永的地方,尽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因为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别离之情而成为千古名句,但它毕竟是明白如话的文字,不会让人品索玩味费尽思量,真正让人玩味不尽的倒是诗的前两句的“起兴”式描写。渭诚的早晨下着细细的雨,打湿了路上的尘土,从客舍里望出去,新春的柳枝泛着青青的光。在这个空间里,相别的人儿到底是什么感受呢?是凄清?是悲凉?是伤心?是依恋?是孤寂?这个初春的早晨,这个下着小雨的早晨,这个地面上潮湿的早晨,这个柳枝已经变得暗绿的早晨,这个树枝上挂着水珠的早晨,到底给这两个相别的人儿一种什么滋味呢?我们觉得有点说不清,只能感叹诗句的耐人寻味了。这里,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含不尽之意意在言外,状难写之景景在眼前的妙处。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完琵琶女美妙的琵琶曲子之后,作者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就把这种口不得而言之的不尽之意寄托给空间存在,落在了环境描写上: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尽管作者已经对琵琶女的琵琶曲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但人类的语言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穷的,已经描写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的琵琶曲是那么美妙动听,但有些感受肯定是作者无法描写出来的,怎么办呢?作者将笔锋轻轻一转,把此时此刻的环境推给读者,把此时此刻的空间存在推给读者,让读者仍然回味无穷,仍然留恋往返,感受着琵琶女演奏的美妙效果——清清的江水,静静的船只,明净的月亮,辽远的夜空这境界多么宁静,多么空灵,多么邈远,多么澄澈,而你,和作者一样,就笼罩在、沉浸在、陶醉在这宁静、空灵、邈远、澄澈里,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

作者:郑伟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篇10

我喜欢听民族音乐,这主要是指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和江南丝竹之类。因为它具有清、微、淡、远的特点。

我国唐代是盛行音乐、舞蹈的。当时有很多有名的乐师,亦早已有多种乐器。人们熟悉的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一直传诵国内外。它描写弹琵琶的女子通过琵琶的弹奏倾吐感情。“转轴拨弦三两声”,“弦弦掩抑声声思”,开始抒发感情。接着,“轻拢慢”“说尽心中无限事”,直到一曲终了。琵琶声停止了,但这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出现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这样的环境里,给弹琵琶的人和听琵琶的人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静穆的空间,由于都吐露出胸中的陈怨结气,消减了耿耿于怀的块垒,这比长久压在心中不发泄总要好些。尽情地袒露心境并无损于健康,相反,这种吐露对减少心中的郁闷是有益的。

传统乐器除琵琶之外,还有古琴,即七弦琴,古琴音域广、音色美,表现力极为丰富。南宋时浙江有好几位古琴师,曾创作了《潇湘水云》,《步月》、《秋雨》、《鸥鹭忘机》、《幽人折桂》、《拘幽十操》等名曲。琴的风格技巧,称为琴德;琴的运用形象、构成的意境,称为琴境;琴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称为琴道。如果琴的德、境、道三个方面表现得好,则对鼓琴人本身和听琴人的身心都大有益处。

我听中国民族音乐,就那些传统名曲来说,如《将军令》、《雨打芭蕉》、《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等,听后身心有一种宁静、舒坦、开阔、安谧的感觉。比如听《花好月圆》,甚至能唤起我遥远的回忆,好似回到了青年时代上学读书时的环境,使我似乎年轻起来。又如听了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似琴非琴的筝声,柔和宛转的淙淙声,分明是流水,使我想起远方的好友。“高山流水有知音”真是不假!又比如听二胡等乐器奏《听松》,豪放有力,使人心胸宽广,并有奋发前进的感觉,常常因此而想到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松子声声打石床”的意境,令我忘俗。我特别爱听的是《春江花月夜》。从十五六岁时听到如今望九之年,可谓百听不厌。以琵琶、萧、胡琴等乐器大合奏,我的身心极大地受益于它,当我忙时,心烦意乱,如果抽时间听一两遍《春江花月夜》,就自然而然地松爽起来。如果我在工作中、旅途中听到它,我就会全神贯注昕几段,这样头脑就格外清新。

我深感中国民族音乐能使我心除烦扰,消块垒,宽胸怀,坚意志,心情畅快;对我身则清头目,舒肝膈,健脾胃,和气血,茶饭添香。音乐确实有益身心健康。是否如此,请知音人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