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李白十篇

时间:2023-03-26 23:26:54

秋浦歌李白篇1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3、赏析:

秋浦歌李白篇2

有一节课学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刚讲完这首诗的表面意思,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提出疑问:李白的个子有多高?怎么会有“三千丈”长的白发?

他的提问引起一阵笑声,同学们七嘴八舌,对李白如何处理“三千丈”长的白发纷纷发表高见。

我也笑了,摸摸提问的孩子的头,说他爱动脑筋,很棒!我接着说,这是李白惯用的夸张的写法,先是故意把自己的白头发说得很长很长,长得让人吓一跳,长得让人不敢相信,一下子就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李白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说明第二句,说自己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愁苦呀,就像“三千丈”的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李白心中太多的愁苦一下子就说出来了,说得非常形象、非常生动。

学完了《秋浦歌》,下节课接着学《望庐山瀑布》,这下麻烦来了。

这首诗,孩子们都已学过,于是争先恐后地背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又兴致勃勃地说,这首诗也充分表现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那长长的瀑布不是从山顶流下的水,那简直就是银河从高高的九天落下来,你说神奇不神奇,壮观不壮观……

不料,我还没有说完,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站起来,打断我的话。他瞪大眼睛,极为认真地大声说道:“老师,你说得不对!李白的这首诗根本没有一点想象力。《秋浦歌》李白把头发夸张为‘三千丈’;十尺等首诗是在不同的时间写的,而我们碰巧在同一个时间段学这两首诗,产生“三千尺”和“三千丈”的对比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李白这首诗“没有想象力”这个结论,何况李白这首诗体现想象力的还是“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

秋浦歌李白篇3

2、《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浦歌李白篇4

1、下者飘转沉塘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唐、李白《蜀道难》。

3、下自成蹊。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4、下有渌水之波澜。唐、李白《长相思·其一》。

5、下则为河岳。宋、文天祥《正气歌》。

6、下马入车中。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7、下马饮君酒。唐、维《送别》。

8、下担捋髭须。汉、佚名《陌上桑》。

秋浦歌李白篇5

关键词:李白;皖南;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005-010

安徽省皖南地区,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与特有的人文雅韵,跟历史上许多著名文人结有缘分。其中结缘最深,以大量名篇为皖南诗歌树起光辉旗帜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作于皖南的诗,明确可考的有150余首,占其全集千首的六分之一,不仅数量大,而且绝大部分皆以皖南山水人文为歌咏对象,或与之有深刻联系,其中多带有皖南的韵味和气息,成为后代皖南诗歌学习继承的典范。由大诗人和山水奥区相结合所产生的诗歌,以及诗人在创作上所受的地域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即打算先简要介绍李白与皖南关系特别深的一些诗歌,再进而分析其风貌特征及其跟皖南山水人文的内在联系。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赐正。

一、李白在皖南的游踪与创作

李白在皖南的具体行踪,今天已不可能一一厘清。但一些重要行踪还是可以确定的:一、李白开元十三年(725)出峡,十四年乘船东下,至金陵、扬州,途经皖南沿江各地;二、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证明此前李白已寓家南陵;三、天宝十二至十四载(753—755),在宣州特别是秋浦一带长期居留,有“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等诗句可证;四、天宝十五载(756),因安史之乱,李白南下至宣城,有《经乱离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窜身南国避胡尘……昨日方为宣城客”)等诗可证;五、上元、宝应年间(760—762),李白因从永王璘遭流放遇赦放回后,至皖南依当涂县令李阳冰,卒葬青山。留有二孙女在当涂,说明去世后其家亦在皖南。为了获得对于李白皖南诗歌的整体印象,本节以空间分布的各重要景点和郡城县邑为中心,对其相关作品加以介绍。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在当涂的创作

李白写于当涂的诗四十余首。其中《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下途归石门旧居》、《临路歌》都是千古绝唱。《望天门山》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是从天门山江面的上游往下游眺望。东、西梁山(合称天门山)夹江对峙,当船循航道由上游驶近西梁山时,眼前的江面为伸入江中的山体所遮挡,江流似乎没有出路,须等船绕出西梁山时,前面才豁然开朗,在两山之间现出宽阔的江面。舟行中从山体蔽江,到江面突然展现,在感觉中犹如长江之水冲破了天门山的阻挡,这是顺流而下的体验,这种体验当然以第一次过天门山时最为新鲜,也最能激发诗兴。因而《望天门山》很可能是李白开元十四年(726)第一次沿江东下时所作,它与《临路歌》,正好分别是李白皖南诗的开篇和终篇。

天门山下游不远处就是牛渚矶(采石),李白名篇《夜泊牛渚怀古》以年少贫贱的袁宏自比,亦当是诗人较为早期的作品。诗云: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所怀之事,发生在东晋:袁宏幼时家贫,以运租为业。曾于牛渚秋江月夜,在船上咏诵自己所作的诗,为镇西将军谢尚所闻,大受赏识。从此,名声日高。这是发生在当涂牛渚的人文佳话。谢尚与袁宏打破身份贵贱的悬隔,借文学展开心灵沟通,为李白所神往,此诗无论写景写事,都受袁宏咏诗的佳话启发,牛渚的清江月夜,昔人的风流往事,在李白的笔下,都有一种悠然神远之致。清人王士祯赞赏此诗:“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所以能够至此,除了李白的天才之外,牛渚清秋月夜富有诗意的环境和动人的历史传说,都给了诗人灵感。

《横江词六首》亦写于牛渚,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展现牛渚春潮的壮观。诗中反复突出了几个意念:一个是“恶”:“横江恶”、“风波恶”、“恶风回”;一个是“渡”:“横江欲渡”、“哪可渡”、“郎今欲渡”、“公无渡河”;一个是“愁”:“一水牵愁”、“愁杀峭帆人”。此外,诗中还多处出现“风”、“浪”、“波”、“涛”等字,把横江风浪的气势写得比八月的浙江潮还厉害。这样描写,用意是说横江是他去“西秦”的最大障碍,因横江难渡而不免发愁。其实,这组诗也可能是李白较早时期的作品(津吏称李白为“郎”),诗中的“愁”有点虚,愁而不苦,愁而不深。嘴上说:“横江恶”,而笔下展现的景象,却是横江了不起。“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写得惊心动魄,实在是对横江深情而热烈的赞美。

(二)“我家敬亭下”——李白在宣州的创作

秋浦歌李白篇6

江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江浦琦认为,《尘世之歌》旨在表现作者对人间美好生活的讴歌和人生的感伤,地理性的表现是第二位的。因而作为交响声乐套曲新的中文版定名为《尘世之歌》,江指挥正是从“尘世的”着眼点宏观的把握音乐的意向。

第一乐章,“尘世悲哀的饮酒歌”。开始第一呈示部的引子张扬出悲情中的反抗精神,圆号吹奏的干净、粗犷,有爆发性。男高音以高亢通透的音色演唱出主部主题,仿佛从雪崩中冲出的雄鹰;一个欧洲的、一个中国的李白相通相融的豪壮性情。这一乐章并无多少悲愁的意味。圆号多次强劲复述引子旋律,呈现了江指挥的处理方式。演奏的激愤,正是诗中"天下无人知我心"孤独感的内心写照。

"秋天的孤独者"第二乐章,女中音杨清演唱中富含忧郁,但不失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渴求。她漂亮的中声区似甘淳的美酒,与d小调的温柔色彩相得益彰,令人陶醉。呈示部与展开部中双簧管动情的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叹息。第三乐章“青春”,是否李白的诗作目前尚未定论,但这不影响音乐的表达。唱词表现了文人书生们聚在一起饮酒习文,轻松愉快的气氛甚为浓烈。江浦琦也是本着这一精神来处理第三乐章,表现年轻人欢乐情境的。说过,“对我来说,写一首交响曲就是建设一个世界”。历来的说法,《大地之歌》是一部哀伤的作品。难道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欢乐?江浦琦的研究为人们了解打开了又一窗口:的精神更倾向于光明,热爱生活,只是表述方式不同。此乐章有作者本人生活的写照,再现了青年时的快乐岁月。第三乐章乐队演奏的极为传神,引子的长笛、双簧管流畅溢于激情,男高音演唱的轻快跳跃,充满灵性。"小小池塘,水光荡漾","身穿美服,痛饮琼浆,吟诗作赋,畅叙衷肠"。演唱中,木管与弦乐短促而有弹性的对位呼应,层次清晰。愉悦、畅快、和谐。

第四乐章继前乐章轻松愉快的情调,乐队演奏的含蓄深沉,表现马队的情景时,乐队奏的激昂生动、铿锵有力、意气风发。铜管弹性作的到位,打击乐和管乐组整齐一致。第五乐章,“春天的醉客”。小提琴与男高音的应对用短巧的运弓,增添了醉翁的情趣。顾平演唱的似颇有醉意,一种李白式的豪放而又诙谐。

第六乐章“告别”是该作品的主要段落。杨清委婉深情的演唱,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予音乐中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眷恋,也透出辞别尘世的遗憾和无奈。杨清对作品深切的理解,柔和飘逸的音色撩人心绪,艺术感染力较强,唱出了“待明春到来,花又重开放”美好生活永存于世的审美张力。

秋浦歌李白篇7

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秋浦歌李白篇8

1、别有天地: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出自唐代李白诗《山中问答》;

2、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出自唐代李白《大鹏赋序》;

3、白发千丈: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思过重而容颜衰老,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

4、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出自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

秋浦歌李白篇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90―0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课外背诵古诗词”部分,收录了李白的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诗后的注释是:谢I,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并列,称他为“小谢”。很多研究者又都认为,李白诗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I。但我们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包括唐代)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广为传诵,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大部分人包括当代学者朱东润、王运熙、刘学锴、裴斐诸先生皆认为是指谢I。理由有: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I与谢灵运同宗,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为齐人,所以世称小谢;“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清发”符合谢I的诗风,诗题中有提到谢I。此外,也有王琦、赵善嘉、熊飞等研究者认为“小谢”是指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而笔者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

其一,多数人认为“小谢”是专指谢I,并有例为证。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和维度来考察。其实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等等。而谢惠连素为李白所钦慕,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李白将谢灵运与谢惠连二人并提,而谢灵运是大谢无疑,可见其也是以谢惠连为小谢的,所谓“群季”之“季”意为“小”也。不仅如此,李白这首诗中的部分诗句的意境与谢惠连的《秋怀》诗有较明显的相似,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两诗所写之景相类似(秋夜、明月、长风,云雁),所抒之情相通(忧、愁、颓放)。正因如此,清人王琦为此诗做注解时,也认为“小谢”就是指谢惠连。而《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作为唐代最负盛名且以才气胜人的大诗人李白,不可能不欣赏与他同样有才情的谢惠连。反观谢I的诗歌,《诗品》云:“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 钟嵘认为,谢I诗歌起句往往绝妙,而结句却不能与之相称,原因是才力不足。单从才力来说,谢惠连是胜过谢I的,李白把谢惠连与谢灵运并提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后人误认为小谢是谢I,可能是因为谢惠连英年早逝,留下来的作品少,而谢I则作品颇多,影响力大所造成的。

其二,谢I在唐以前并无小谢之称,在唐以前有关谢I的史传诗评只是称其为“谢I”或“I”。如,钟嵘《诗品》称:“齐吏部谢I”,“I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述其文”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谓:“至如近世谢I、沈约之诗,任P、陆之笔,斯买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I。” 即使在唐代,也未见有称谢I为“小谢”的。如,刘长卿《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李商隐《怀求古翁》:“谢I真堪忆,多才不忌前。”而李白对于谢I,在其诗中或称“谢公”,或称“玄晖”,或直称“谢I”,也未见称“小谢”的。如,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明发新林浦,空吟谢I诗。”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I》:“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I望长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卿》:“曾标横浮云,下抚谢I肩。”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I清。”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吟谢I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I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I,门垂碧柳似陶潜。”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I,水澹望长安。”通过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以前(包括唐代),都没有称谢I为“小谢”的,这也就充分证明了“小谢”是谢惠连无疑。

其三,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封建文人,他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洲。” 做一个名标青史的政治家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一直都是以伊尹、姜尚、管仲、晏婴、范蠡、张良、诸葛亮、谢安等政治家自诩。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这种自诩之辞。如,“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姜尚)、“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谓”、“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鲁仲连)、“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张良)、“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诸葛亮)、“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在政治上,他认为自己即使做不了伊尹、姜尚、范蠡、张良,也要做“诸葛亮”、“谢东山”。谢I一生只活了三十多岁,与李白祈求长生的理想不侔;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谢惠连是个重情重义、情深意重的性情中人,这与李白的个性不谋而合。从谢灵运《酬从弟惠连》的“凌涧寻我室,散秩问所知”一句中可以看出谢惠连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从谢惠连《秋怀》:“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玩。宾至可命筋,朋来当染翰。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中可以看到谢惠连对政治的狂热躁进,这与李白的政治态度一致。因此,笔者以为李白是不可能以谢I自拟的。

其四,从谢灵运与谢惠连的情感认同与赏识共游的关系来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与前期同谢瞻等人的赠答诗相比较,丝毫不见玄言气息。该诗分为五章,第一章“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说自己在幽栖独处,心情苦闷时有幸结交了从弟惠连。第二章追忆与惠连一起的美好时光,“悟对无厌歇”一语足见真情。第三章“别时悲已甚,别后情更延”,写与惠连分开后的痛苦。第四、五章是写他希望惠连返归山,共赏盛春美景。最后一章的写景较他的纯山水诗更加古朴自然,不见雕琢。整首诗语言流畅,典故甚少,丝毫无凝滞之感,充分表达了对谢惠连的深厚感情。又如,他的《答谢惠连》:“怀人行千里,我劳盈十旬。别时花灼灼,别后叶蓁蓁。”两人于孟春时节分离,转眼间不见桃花灿烂,唯有桃叶蓁蓁,时光易逝,相思难抚。谢灵运不仅巧妙地借用《诗・周南・桃夭》的典故,而且表达出对从弟的无限相思,并且以自己的深情拓展了典故本来的涵义。“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璋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与其他贵族子弟一起“文章赏会”,辩难析疑、畅叙幽情,这样,时时督促、训导,时时切磋、碰撞,不仅是谢惠连,即便是谢灵运本人,其文学潜质都因此得到激发、锤炼和提高。从情感认同和共游方面,充分反映了二人的亲密关系和意气相投的特殊关系,这是谢I无法比拟的。

其五,从行文习惯看,李白的诗文,凡涉兄弟、叔侄关系,均没有将谢灵运、谢I放在一起言者。李白作品中,有多篇涉及兄弟者,言兄弟关系,多用大小谢、白眉、琼树等故事。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泾川送族弟》:“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均以惠连谓弟,以灵运自拟,而凡涉叔侄关系,却没有一例用谢灵运、谢I或大小谢作比者。如,《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复如竹林下,而陪芳宴初。”王琦注引《晋书》云:“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用阮籍、阮咸叔侄故事。《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谓叔父兄弟有如白眉,自己和叔父有如大小阮。《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亦用大小阮故事喻指叔侄关系,且李白以小阮(咸)自拟。因此,从李白行文习惯看,说他用大小谢故事喻叔侄关系,进而说他以谢I自拟是站不住脚且无根据的。

其六,认为“小谢”就是谢I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因为这首诗的诗题中有谢I二字,因而诗中的小谢自然指谢I。登谢I楼而缅怀谢I,似也在情理之中。但此诗却另有诗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假如以此为据,可能许多人就不会认为是谢I了。为什么同一首诗,又有两个不同的题目,且两个题目都没有错呢?这与唐人的习惯有关。唐人唱和诗,多同时收入唱和两方集中,如今较早的集本像宋本唐集就随处可见。李白在宣州谢I楼与李云、李华饯别之时写下的“弃我去者”这首诗,也同时收进了李白、李云、李华集中。李云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华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实际这两个诗题,都有与此诗内容不甚相符处,李白集所收者,才应该是正题;但李白集原收之题恰好佚去(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今所见者,却是从李云、李华集得来。而李云、李华集,又在《文苑英华》编定后佚失,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才是这样两个并不十分切题的诗题。

其七,从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来看,钟嵘认为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惠连其诗的重要特点是善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性情一并融入诗中,这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而谢I诗“其源出于谢混”,谢混诗“其源出于张华”,张华诗“其源出于王粲”,王粲诗“其源出于李陵”,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所以谢I也符合建安风骨的诗风。因此,“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一句话应该是称道三谢的诗风,自然也就包括了谢I,这就避免了诗题中登谢I楼不缅怀谢I了。然而,就“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说,“清发”一词极为重要,“清”意为清新,“发”意为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所以“清发”意为清新绮丽。这与谢惠连诗歌语言的清新绮丽极为相似,故这首诗中的“小谢”应是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

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参考文献:

[1](梁)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王利器.《颜世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秋浦歌李白篇10

意象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这里我们暂且分为两大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

①月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对月思亲,引发了作者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②柳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作为故乡的象征,柳树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之情。

③鸿雁

“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2.别离

①柳树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里的柳树表达的就是别离的伤感之情。

②芳草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无处不生的春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比喻离别的愁绪。

③长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是陆地上的送别之所。

④南浦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3.高洁

①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故其所喻之人品,属于清高一型。

②冰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③梅花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咏红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赞美了高洁的品格。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韩琦)时值深秋,寒气袭人,万花凋谢,惟有却五彩缤纷,傲霜怒放,在对比中显示了的高尚品格。

4.衰败

①草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的荠麦,一片荒凉。

②乌鸦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③燕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这里诗人借此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之情。

5.壮志

①大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气势的浩大正说明了诗人心中的壮志豪情。

②长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情怀。

③奔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奔流向海就不复还了,可见为实现壮志的决心之大。

6.爱情

①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现纯洁的爱情。

②燕子

“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张可久《清江引》)表达一种留恋、企盼之情。

③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尉目思。”(王维《相思》)这首诗本是作者送给好友李龟年的,据说天宝之乱之后,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主动容落泪。但是现在我们却通常用这首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恋相思之情。

④连理枝、比翼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鸟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7.悲伤,凄凉

①猿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小经注・江水》)这里借助猿啼表达一种伤感的情绪。

②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曲》)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③梧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令人好不凄苦。

二、象同意异

1.飞鸟

①自由

“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曹植《九愁赋》)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②孤凄无伴、漂泊无依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并不是所有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眼里,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也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2.青山

①故乡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赋平后送人北归》)“旧国见青山”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的想象: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惟有青山如故。青山白发,颜色对比极为洁净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回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②超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里作者把自己完全交托给了自然。“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

3.柳

①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三句,表达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思乡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许浑《咸阳城东楼》)表达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③愁苦

“试问闪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寥寥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的忧愁之深。

4.燕子

①爱情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临江仙》)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此诗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时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②时事变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踢《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则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阳忧伤。

5.水

①阻隔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②愁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都成为了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6.船

①漂泊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正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

②自由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飘荡的情景,传达出坦然闲适的心态。

7.小楼

①思念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李煜《临江仙》)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

②闲适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我们可以想象: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的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8.鹧鸪

①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