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件分析十篇

时间:2023-03-15 03:39:58

心理案件分析

心理案件分析篇1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女性杀人;行为学及心理学

[DOI]10.13939/ki.zgsc.2016.22.281

1 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

2015年8月10日,某区刑侦大队接到××镇派出所电话报称:“该镇A村X组的村民李某报案称其兄长李××(43岁)出门几天,今天在树林中被发现,已经死了。”

1.2 现场勘验

现场位于西至A村、东至B村的一条村间公路边上,该公路中间为灰白泥沙路面,两侧有草丛带,路南侧为菜地和树林,路北侧为树林。该路北侧树林有一缺口,缺口内地面为杂草及枯叶,自该缺口沿公路向西145米为李××居所。死者位于树林缺口处内地面上,头朝西南方向、脚朝东北方向,距公路路基150米,上半身呈仰卧位,下半身呈左侧卧位。

1.3 尸体检验

衣着检验:死者上身穿深色长袖T恤(第二颗纽扣脱落粘附在皮肤上),T恤双上臂前侧及胸腹部见黏附有灰白色泥土。死者下身穿蓝色牛仔裤,拉链完好、呈敞开状态。牛仔裤右侧臀部外侧、裤裆部前侧及双裤管前侧均见黏附有灰白色泥土。双脚穿休闲鞋,双侧鞋底及鞋边缘均见灰白色泥土,在牛仔裤右侧口袋内检见一部黑色手机及黑色钱包一个。

尸表检验:尸斑呈近樱红色,尸僵已缓解,右前额部见一长3.5 厘米挫裂创,创缘较整齐,创角上锐下钝,未见明显组织间桥,两侧创缘伴有明显挫伤带,创腔深达颅骨,左颞顶部见3.0cm×4.0cm头皮挫擦伤,枕部见5.0cm×5.5cm范围散在性头皮挫擦伤。双侧眼眶布满蛆虫,左侧眼球结膜见点状出血斑,角膜重度浑浊,右侧角膜轻度浑浊,瞳孔隐约可见,直径为0.6cm。左下颌部及颈前区见散在性、凌乱且不规则性表皮挫擦伤。

解剖检验:死者右前额部头皮下见5.0cm×6.5cm类长方形血肿伴出血,颅骨未见明显骨折,顶枕部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颈部浅层及深层肌肉出血,左侧舌骨大角骨折;心脏表面见点片状出血斑;胃内容物为乳糜状,量约250克。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死者胃内容及心血毒化检验,未检出常规毒物及酒精成分。

2 分 析

2.1 死因及性质

死者右前额部损伤未致颅骨骨折,颅脑损伤不严重;颈部损伤特征符合掐扼所致,颈部浅、深层肌肉出血,舌骨骨折,具备机械性窒息损伤基础;球结膜、心脏见点状出血斑,指甲发绀,血液暗红色流动性,尸斑近樱红色,具备窒息死亡尸体特征表现。综合分析,死者颅脑损伤非致命性损伤,死亡原因系机械性窒息,系他杀。

2.2 过程及方式

死者体表腔隙部位布满蛆虫,基本可排除烈性毒物中毒可能;胃内容物排除常规毒物中毒可能、生前非酒醉状态;衣着完整,生前处非睡眠状态。死者头部、颈部分别受外力作用后,窒息死亡,其额、颞顶及后枕均有损伤,有明显生活反应,不符合窒息死亡后再次遭受外力打击作用所致。分析死者系神清状态下,颞枕、额部依次遭受暴力,进入昏迷或限制行为能力状态,后遭掐颈,窒息死亡;一人可以完成。死者衣裤上的泥土集中在双手、鞋部、双膝部及双大腿前、胸腹部前侧,而身后干净,而死者下颌部、颈部的掐扼损伤符合死者仰卧状态形成,说明其遭受头部打击与遭受掐颈非处同一位置,前者在路面,后者在树林。

2.3 嫌疑人刻画

死者青壮年,体格强壮,遭受打击时意识清醒,无明显抵抗伤,颅内损伤不重,说明其被袭击可能性大且头部所受外力不大;死者下颌部及颈部损伤多而凌乱,胸腹前有挫擦伤且衣服上有泥印,说明凶手曾骑跨死者掐颈,或曾对死者胸腹部踩踢。上述动作反映凶手“心狠而手不辣”,力量较弱,决心不大,多余动作繁多,存在泄愤行为及心理,作案手段较“猥琐”、不“大气”,符合女性杀人特征。

2.4 侦破情况

案件侦破后,嫌疑人为死者妻子,体质弱,长期积怨对其丈夫生杀意,尾随死者趁其路边方便时用木棒从后面打击死者第一棒,死者准备反抗,转身后又被打击一棒,死者反抗能力减弱,前倾倒地,后被嫌疑人拖到现场,跪在死者身上,双手卡颈10余分钟后离开。

3 讨 论

女性杀人在各类凶杀案件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力小,为了实现杀人的结果,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预谋。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性格和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杀人的动机以家庭矛盾和情杀多见,侵害对象也多以家庭成员或者以感情对象为主。本案动机即为家庭矛盾激化。[2]

女性作案选择的作案场地大多位于室内,或非常熟悉的室外场所,常为女性居住点或经常走动之处。因女性犯罪一般具有发泄某种愤懑情绪的报复性,且大多具有恶逆变倾向,即先是受害人,后转为加害人,这导致杀人过程中体现出郁积情绪的集中爆发,同时由于女性作案方式的攻击性、暴力性、灵敏性差,因此除非针对小孩、老人等力量较弱的对象,女性较少采用力量型犯罪,杀人方式以投毒、勒、扼、捂或请他人协助多见,而如采用力量型犯罪时,作案过程必然是突然地、爆发性的、攻其不备、难以防范的,其选择的致伤工具都是具有巨大杀伤力、可以一击致命的工具,若没有此类工具,常常选择偷袭或突然袭击。本案嫌疑人即尾随死者,在居所不远处熟悉地带持木棒进行突然袭击,后进行掐颈。

由于女性对自身(杀人)能力的不自信,唯恐死者不死或反抗,加之长期积压的怨愤心理,导致其在杀人过程中或完结阶段常伴有多余动作,如实施的连续的致命动作,疑似精神病人所为。在有的案件中,可以看到死者在受到致命打击后又受到相对轻微的损伤,如扼颈、掐颈等,很多行为给人以“多此一举”的感觉,或表现为“小家子气”。本案中,有致伤工具“木棒”的存在,掐颈杀人纯属多余,有泄愤及不自信心理。

女性杀人案件确有一些共性可供参考,但仅就个案也不是所有特点均可以全部反映,同时女性作案时个体差异和受外界条件影响因素亦较明显,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光照.法医毒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周玉.转型期女性犯罪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75.

[3]肖兴政.犯罪心理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案件分析篇2

关键词:地理画像;圆周假设理论;觅食理论;热点成像;情报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8

从微观层面讲,地理画像是对系列案件或特殊个案中的犯罪人基于地理位置特征的心理画像;从宏观层面讲,地理画像是对特定时空里的一类或多类犯罪现象基于地理人文特征的动态分布与变化趋势特点的分析。

一般来说,地理画像是一种犯罪情报分析方法。它通过研究系列犯罪案件或涉及多个地点的单一犯罪案件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案件发生地点之间的关系,判断作案人可能居住的地区范围、作案人继续犯罪的可能地点。在犯罪情报分析中,分析人员将已掌握的有关案件的时空、地理方位等信息在地图上“共时”展现出来,运用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圆周假设理论、觅食理论、热点成像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获得增值情报,为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提供帮助。

1 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圆周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西方犯罪情报分析理论中著名的“圆周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一个连续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点的分布规律,大致判定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具体做法是:在地图上标出两个相距最远的犯罪地点,做一条连线,并以此连线为直径,在图中画一个可以包括这个犯罪嫌疑人已知的所有作案位置的圆,在多数情况下,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就在这个圆周里,而且很有可能在圆周中心的区域。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约翰・达菲杀人案例,了解一下圆周假设理论在实际侦查中的应用。1982到1986年间,英国伦敦地区连续发生了多起、杀人案件,伦敦警方及时进行并案侦查,但由于犯罪分子的作案地点不停变换,警方未能发现有效线索,一直未能破案。后来,伦敦警方尝试采用地理画像分析法,将几年间获取的有关案件要素(犯罪地点、时间、案件特性等)详尽的标注在地图上,并予以分类关联,分析罪犯的作案规律,推测罪犯大致落脚点所在的区域。

针对图1,根据圆周假设理论,我们可以看到:1982到1983年间,发生了3起犯罪案件,这3起案件的案发地点都靠近圆周的中心区域。由于犯罪嫌疑人在早期犯罪期间,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实施犯罪,所以圆周中心区域就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1984年此区域没有发生案件。1985年有十多起案发生,案发地点也由中心区域(落脚点)向四周扩散。犯罪区域的扩大,说明罪犯随着作案次数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暴力。甚至在1986年,不仅发生了多起案件,在犯罪圆周的边缘区域,还发生了三起杀人案件。

将犯罪嫌疑人两次最远处作案地点之间连线,并以连线为直径,画一个圆周,就可以把所有的作案地点包括在内。犯罪嫌疑人的住所大致处于圆周的中心地带,这与“圆周假设”理论基本吻合。若以犯罪分子的居住地为起点,根据大致的方位,将发案地点连接起来,就会发现,在早期,犯罪分子主要在靠近自己的居住地的周边作案,到了后来,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从居住地出发,放射状向四周散开。由此可以推测出犯罪分子是沿着公路或铁路远行,选择到离家较远的地方作案,然后再按原路返回居住地。破案后的调查表明,警方的推测基本符合犯罪嫌疑人的行动,他开始时在其住所附近作案,而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步向外扩展,到离家较远的地方作案。

根据地理画像提供的有效情报,伦敦警方推测出了罪犯的落脚点的大致区域,使得侦查范围大大缩小。而约翰・达菲是在警方划定的2000个重点排查对象中的唯一一位居住在发案区中心的嫌疑人,分析人员又结合后续情报线索,最终将其抓获。[1]

2 地理画像分析法中的觅食理论及其应用

“觅食理论”(foraging theory)本来是行为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肉食动物为了获取猎物,逐渐形成了一种捕食策略或日常活动路径(也即觅食的线路);肉食动物在这种日常活动路径中能够以更少的体力消耗更容易地获得猎物。将觅食理论引入地理画像,也就是将系列犯罪案件的作案人视为一种“捕食者”,认为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与普通人一样以可预测的和常规的方式进行活动,并在连续作案过程中形成一种选择侵害目标或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模式。

觅食理论包括机会理论、日常行为理论和犯罪风格理论。

心理案件分析篇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人类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辅助案件的侦查审理。本文通过介绍一起侵犯财产罪案件,从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阶段、认知综合法编题阶段、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论述了犯罪心理测试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论述案件的测试过程时,同时提出了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以及认知综合法编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最终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辅助之下,侦破案件。

【关键词】

侵犯财产罪案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认知综合法编题;实测操作

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向被测人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理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判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事件关系的心理检测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则是心理测试技术在犯罪案件侦查审理中的应用。

199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PG-I”型心理测试仪在山西、山东办理疑难案件并获得首次成功,之后多年的办案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成果尤其突出。其中武伯欣教授提出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使用认知综合测试法进行编题,是武伯欣、范刚教授等人在应用隐藏信息测试(CIT测试即犯罪情节测试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案测试及心理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测试方法。实践证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更加成功。原因在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测试的是作案人的心理痕迹,除非作案人大脑受伤出现失忆的情况,否则心理痕迹永远不会消失,作案人在作案时对特定动作特定情绪都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消减但终生不会消失,在一定的环境和话语引导下便会重现。

1 案件情况及前期调查介绍

2013年4月,某市纪委收到该市房产局转递的一封举报信,信中讲述了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伪造房屋建成年代、偷逃国家税款、隐匿百姓上千万集资款的情况。举报人称,2000年该市某建筑工程材料公司职工与本单位签署了“职工集资住房协议”,按照“拆旧房搬新房,增面积补差价”的原则,约定每家每户集资5—10万元作为新建家属楼的集资款,同时将原有住房按照1比1面积退还给单位,并于2006年取得房屋所有权证。2011年,举报人因为房屋纠纷调取相关房产档案时却发现当初签订的“职工集资住房协议”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并附有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签字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后经调查该建筑工程材料公司153户职工的房产档案均出现了这种情况。

举报信中说明“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的甲方为某实业有限公司,经查该公司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时间为1998年10月8日,但是协议签订时间却是1991年3月7日,并且该协议中的产权调换是指等面积拆兑,不存在补偿差价的情况。另外该建筑工程材料公司的职工家属楼实际竣工于2001年,然而在“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中却注明该家属楼竣工于1992年。2006年该市颁布的“关于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中明确指出“1993年前建成的房屋,减半缴纳税费及免除相关罚款”。由此可见,作案人通过调换“职工集资住房协议”和“拆迁房屋产权调换协议”隐匿了职工的集资款,并采用篡改家属楼建造时间的方式,利用相关政策,偷逃国家税款。举报人在信中主要针对在“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上签字的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邸某、段某、杨某进行了举报。

该市纪委接到举报信之后立即投入调查。通过调查得知,2006年该市“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流程为:相关单位向房地产交易中心提交问题处理申请书,房地产交易中心首先对文件进行审核,经查审核人员为魏某(女);审核确定文件没问题之后,由房地产交易中心文件传送人员赵某将文件送给负责该地块的勘丈测绘小组组长;勘丈测绘小组对地块进行实地勘测丈量,与文件中相应内容进行核实,确定无误之后签字。举报信中提到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上所签的3个名字确为房地产交易中心负责勘丈测绘的人员,但是3人分属不同小组,按照当时分工,邸某所在的小组正是负责事发地块的勘丈测绘,而段某和杨某属于另一个勘丈测绘小组。经询问,三人均不承认在勘丈审核表上签过字。通过对每个环节负责人的询问,了解到实际的情况,2006年在进行“解决房屋所有权发证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时,由于工作内容较多,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各个勘丈测绘小组并没按照原分配进行勘丈测绘,而是随机进行的,事发地块的勘丈测绘则是由并不是负责组的杨某和段某进行的。段某口述说,赵某将文件交给他之后,他将文件交给了本组组长杨某,这在他的工作日志上有记录,并回忆起,勘丈测绘之后杨某将文件交给了产权处的蓝某。杨某则说他不记得自己是否把文件交给蓝某。而蓝某则否认杨某曾经将文件交给自己。

该市纪委对有段某、邸某和杨某签字的“某市房屋所有权登记调查勘丈审核表”进行了笔迹鉴定得出结论,该审核表上的名字不是段某、邸某和杨某所写。由于事件发生时间已久,电子信息已无从取证,相关人员又各执一词,调查一时陷入僵局。于是在5月份,该市纪委决定采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侦破本案。

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案件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以分为六大阶段,即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阶段、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阶段、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测后综合评判分析阶段、测后谈话与讯问阶段。以下主要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论述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侦破该案件的过程。

2.1 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

该案件的测试并不是简单的测试哪个人说的是真或哪个人说的是假,也不是简单测试审核表上的名字是谁写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要测试的是整个案件的真实情况,要通过语言刺激唤醒作案人的心理痕迹。

在进行动态分析的时候要严格遵守以下的原则:

1)对事不对人原则即在结案之前对所有的被测人要一视同仁,主测人要保持中立,不要受前期调查的影响,在本案中更要注意不能完全相信举报人,也有可能是举报人因为某些原因对被举报人进行诬陷;

2)顺时序原则,任何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时空序列下完成的,利用各种已知的信息,遵循记忆的规律按照案件发生的时序来分析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3)入流不陷入原则,测试人员在参与案件的同时不能陷入前期调查的原有框架里,只能参考前期调查的信息,对疑难案件另辟蹊径进行分析从而使案件柳暗花明;

4)重发散思维、忌聚合思维原则,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由于前期的侦查,测试前测试人并不是并列无差别的被测人,主测人不应受侦查影响产生主观判断,测试时被测人的顺序更不能按照重点嫌疑人和一般嫌疑人进行区分,主测人应该从不同的方向、角度进行辐射性想象和联想,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案件事实存在的可能性逐一进行分析,而从中甄别真正的涉案人;

5)重逆向、辩证逻辑原则,针对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来说,侦查人员或一些检察机关容易陷入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是指要将问题辩证的一分为二看待,例如该案件中,首先要证实举报信的真实性,排除被举报人被陷害诬告的可能性,逆向思维是指“反其道而思之”,侦查人员不仅要考虑对嫌疑人不利的信息也要考虑对嫌疑人有利的信息。

对该案件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如下:

首先,由于该案件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所以作案人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多人作案,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而且可能每个人并不了解其余环节的作案人是谁、作案情况以及作案方式等。

其次,从顺时序的角度考虑,主犯是怎样产生作案动机的、怎样策划的、怎样买通各个环节的人、最后怎样偷梁换柱作案成功,如果存在从犯的话,从犯又是怎样被主犯联系上从而被说服协同作案。在程序上,审核材料的人、负责勘丈测量的人以及最后拿到文件的的人依次都做了什么,每个环节都发生了什么,各个环节之间又是怎样进行交接的。

第三,要考虑具体的作案人数,是否每个环节的负责人都参与了作案,参与案件的人是否得到了好处以及得到了什么好处,或者参与案件的人是否受到威胁。

2.2 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

编题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核心内容,成功的犯罪心理动态分析之后,编制一套系统客观的测试题是测试成功的重要保障。编制一套好的测试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编题时要剔除动态分析过程中的主观臆断,将剖析犯罪人的心理痕迹与现场的物质痕迹结合起来,从而使编制的测试题符合作案人的认知特点。

2)通俗易懂原则,测试人员编制的题目必须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原因有两个,第一,被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被测人理解题目。其次,语句简单可以减少被测人理解问题本身的时间,从而尽快唤醒被测人对案件的认知。

3)同一性原则,即所有被测人使用同一套题目进行测试,保证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

4)中性公开原则,测试题目不能使用刺激性语言,要使用相对比较中性的词语。同时题目要避免倾向性,保持中立,以保证题目的科学有效性。公开是指整个测试过程是公开的,并可以进行拍照、录像等,办案人员可以参与讨论、修改具体题目,使测试题更加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案件的真实情况。

5)情绪动态性原则,案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变化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时,案发前、案发中、案发后也是一个动态连续不断地过程。所以出题也要注意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

6)无暗示性原则,测试人员不能针对某一个人出题,不能有暗示性,要保持公正,针对整个案件出题。

一般案件,测试题目的编制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组是自我认知的题目,导入题(被测人姓名年龄)、因素动机题、SKY题、作案时间题、作案人数题、作案人自身特征的认知(如性别年龄地域等),第二组是非法犯罪过程题目,作案时间、作案人与被害人的现场互动、作案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案件细节,以及案后各种逃避活动(逃跑路线、清理现场、赃物转移、对付商量等),第三组是现实心理状态题目,一般2组,包括后悔心理状态题、愿望心理状态题、认罪心理状态。

题目的编制基本如上所述,但是根据不同类型案件,主测人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题目的编制要灵活,不能机械化,文中所讲案件的测试题目编制为:第一组为自我认知题目,包括导入题、作案人数、作案人性别、SKY题、作案人身份,第二组是非法犯罪过程题,包括提交申请材料环节的情况、勘丈测绘环节的情况、在勘丈审核表上签字的情况、事后处理情况,第三组是现实心理状态题目。

2.3 实测操作与同步观察评图阶段

测试室布置在中性场所,简单舒适安静即可,室内温度保持在16℃—28℃之间。本次测试使用的仪器为CPS—2040,主要指标是呼吸、皮电、血压,其中皮电在鉴定结果中占60%,呼吸占20%,血压占10%。对与本案有关的6人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邸某、赵某的图谱没有特异性相关反应,从而被排除,杨某进行了两次测试,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皮电指标变化迅速,对部分目标题题目有特异性反应,例如“这件事,是清楚当时什么人联系的吗?”“这件事,是清楚和什么人有关系吗?”等。魏某负责文件的审核工作,测试过程中阻抗值在340—420之间,超出了正常范围,对关于作案人自我认知、作案各个环节尤其是审核环节以及现实心态的目标题都有不同程度特异性反应。段某测试过程中阻抗值在330—500之间,也超出了正常范围,在部分目标题上,呼吸脉搏皮电均有特异性相关反应。蓝某在测试过程中,耳后部位发红,问到相关问题时出现规律性打嗝现象,呼吸出现屏息、呼吸抑制深呼吸的现象,对每组的目标题基本都有特异性相关反应,对“这件事,是有人指使干的吗?”“审核表上的签字,是有人冒名签的字吗?”“是清楚干这件事的人得到什么好处了吗?”等目标题,蓝某的皮电图谱斜率骤然升高,持续时间加长。

2.4 测试结论

结合测试过程对图谱的评判、被测人的外显特征以及测后的综合评判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人赵某(男,52岁)、邸某(男,51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全部目标问题上无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排除此二人的涉案嫌疑。

2)被调查人段某(男,37岁)、杨某(男,52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部分目标问题上有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认定其为上述案件的局部知情人。

3)被调查人蓝某(男,41岁)、魏某(女,37岁),经同一套题目重复测试,发现其在有关目标问题上有显著相关特异心理生物反映,据此,心理测试可认定此二人系上述案件的涉案人。

【参考文献】

[1]武伯欣.中国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

[2]周荣.试析信用社内盗案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4).

[3]徐小飞.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4).

[4]顾红梅,刘占坡,孙祁.一起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实测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3).

心理案件分析篇4

网络密度是体现了网络图中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高频关键词整体网络密度为0.1824,较一般社会网络密度小,说明在档案学研究领域中,集群不明显,有多个分散的研究热点。

整体网络平均距离分析

网络平均距离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平均距离约小,说明节点之间的关系越密切。高频关键词网络平均距离为2.265,表明了每个关键词只需要通过大约2个关键词就能够相互作用,档案学高频关键词网络图符合小世界效应,能够对研究热点做出快速反应。

整体网络凝聚力分析

网络凝聚力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凝聚力指数与网络紧密程度呈正比,高频关键词网络凝聚力指数为0.472,表示网络紧密程度适中。

个体网络中心性分析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中心性是研究网络中行动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包括节点的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性三种。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中心性分析。

1度数中心度度数中心度表示与某个节点直接相连的频次,点度中心度越大,与其相连的节点也就越多。节点点度中心度为7.43%。从图1中可以看出,档案管理、档案学、档案工作等高频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绝对点度,说明这一直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等具有较高的相对点度,频次增长快,反映了数字档案成为了研究热点。

2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反映了节点在整个网络的中心程度,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网络中间中心度为28.25%。从图2中可以看出,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网络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接近性程度。接近中心度计算结果显示,高频关键词网络不连通,关键词之间距离无穷大,无法计算接近中心度。

4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是指网络中关系密切的行动者形成一个次级团体,揭示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刘军的介绍,采用了k-丛分析,参数k为4,N为10,分析结果见图3和图4。K-丛分析形成了8个次级团体,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数字档案馆等关键词在每个次级团体中均有出现,这表明档案学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具备规模性、系统性。从图4中可以看出,8个次级团体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研究热点较为集中。

档案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通过NETDRAW软件,对整个网络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档案管理、档案馆、档案工作、档案利用、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和档案学等,这与宗乾进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将2000~201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选取每个阶段词频位于前30位的关键词,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利用netdraw将关键词节点以可视化图形呈现出来,以探讨档案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转化过程。2000~2011年以来,档案管理贯穿全过程,研究热点从电子文件元数据、数字档案、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政府信息公开发展。

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档案学研究中,对档案管理持久、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我国档案事业工作更快更好低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也随着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数字档案馆等热点展开、深入。近几年来,档案服务意识逐渐增强,这也与网络技术一并推动了档案网站的研究。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也不断向前推进。

总结

心理案件分析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方法档案安全

中图分类号:F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54-01

一、疾病控制中心的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疾控中心改革的原因,科室变动较大,管理人员兼职,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每个科室设1名兼职档案员,在收集及管理中不尽相同,为了工作方便,材料往往在个人手中,使档案归档的不完整性突出。加强疾病控制中心的档案规范化管理势在在必行,根据《档案法》及档案管理规范规章,根据行业特点、工作性质,有理有据的制定部门和单位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达到规范化标准,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

1、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前提是抓好上级发文的甄别和本单位公文制发环节。办理文件过程必须按程序标准进行,存档的文件,必须保证文件内文字字迹清晰、鲜明,文件真实、连贯性性强。

2、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好文件的归档。为了疾病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利用的最大化、查找方便化和案卷的完整化,保证“以本单位形成文件为主”,上级与同行单位文件为辅这一工作原则,并且重点明确对文件和资料进行分类归档。

3、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案卷的整理质量。案卷整理以利于分类、检索、利用,按照本单位制定的档案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档案质量标准。根据单位经济情况,提升档案计算机技术,逐步实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程序,利于档案有效利用。

4、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利于单位阅档和借阅。建立健全档案借阅制度及程序,按照规章制度制作 “档案借阅登记表”,为查阅、借阅档案的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对档案信息利用效果要进行及时的跟踪、统计,并进行电话回访,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效果的反馈机制。

5、档案的安全是档案管理的保障,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加强重点设施安全排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明确责任,措施到位,确保档案的安全性。

二、加强疾病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疾病控制中心档案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档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首先着手规范统一了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报告、防治方案、规划、总结;监测点、防治点数据记录等有关材料;其次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防治工作记事、照片、录像、总结等文件材料提升;第三是对疫情报表和统计材料;环境卫生监测材料强化征集;第四扩大了射线防护、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图表、专题调查、总结报告、仪器制作有关材料,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测定及劳动条件评价、职业病防治;急慢性职业中毒报告、报表及统计数据等卫生档案的管理。

(1)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纳入每年考核目标,老师责任,建立档案考核办法,把档案工作完成情况与个人挂钩,使档案工作人员更有责任心。

(2)凡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直接性系统整理,组卷。必须保证归档材料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系统性。

三、档案规范化管理后的收效与成绩

1.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使档案入档齐全,管理有序,提高了疾控的声誉,促进了疾控中心的发展。在国家实验室的评审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档案。

疾控中心档案资料齐全、系统,给科技人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近几年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部级刊物430余篇,省级刊物330余篇,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利用档案资料有关。如“青岛市食物中毒案例分析”,“青岛市慢性病发病动态分析”等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其中“青岛市流感流行特点分析”以及“青岛市艾滋病的探讨”等均在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分析规律,并结合近年的发病新动向,开展研究工作。.对疾控中心186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技术档案,为全面、系统反映出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在人才使用考核、评审职称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1.疾控中心领导重视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关键。由于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才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在办公用房和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增加对档案工作的物资和经费的投入,这是搞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2.档案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档案工作的根本。搞好档案工作,一定要规范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档案分类编号等。健全档案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内容易操作,规范划一。

心理案件分析篇6

关键词:宏观鉴定理论;档案鉴定;鉴定主体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in Netherlands, Canada and Australia,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links of archival appraisal and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cro—appraisal. Meantime, this paper draws 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ppraisal subject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cro—appraisal, hoping to bring some references and revelation for our country in practice of archival appraisal.

Keywords:Macro—appraisal theory; Archival appraisal; Appraisal subject

宏观鉴定理论改变了以往档案鉴定单纯以文件本身内容的微观价值判断为基础,以文件保管期限表决定档案处理结果的档案鉴定模式,向宏观意义上文件社会价值、文件形成机构职能鉴定方向转变。围绕社会结构与国家战略宏观意义上的价值鉴定分析,价值主体由文件形成者及国家利益为主向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与社会民众群体利益倾斜。档案鉴定主体代表谁的利益会影响到我们所留存的社会记忆的结构以及档案价值发挥的水平。“谁能代表全体利用者的利益公正地挑选和评价档案?谁能为未来选择历史?”[1]这是我们着手分析档案由谁来鉴定,分析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划分的初始化问题。

1 荷兰宏观鉴定实践:PIVOT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荷兰的宏观鉴定实践走在世界前列。荷兰的PIVOT(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New Transfer Period),是基于实施缩短移交时间而开展的档案鉴定项目。该项目“站在宏观的高度,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通过鉴定文件的生成背景来鉴定文件。具体地说,是通过鉴定政府各个领域的职能来鉴定执行该职能时所生成的文件”。[2]从文件形成背景和所属部门职能对文件进行鉴定,这是一种典型的宏观职能鉴定观:以文件来源机构为核心,综合分析文件形成背景、职能性质、内容等特点,系统地开展鉴定工作。

该项目保管方案的制定流程如下,“‘三方咨询’ —民众的网上评价—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Cultural Policy)部长批准—荷兰政府报纸(Dutch Government Gazette)出版生效。其中,‘三方咨询’ 环节是由利益相关者来研讨并决定某职能的命运,至少包括以下几方: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国家档案专家”。[3]

“三方咨询”作为保管方案制定的起点,对档案鉴定起着根本性的抉择作用。相关政府机构的专家、相关机构的文件实践管理者及国家档案专家这三类主体,能够从国家战略利益、机构利益及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利益出发,对需鉴定文件作“同时空”的咨询式、研讨式的裁决。这种咨询鉴定模式,兼顾了社会记忆的延续性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满足、机构职能利益的考量以及社会潜在利用者的涉及。

民众的评价被鉴定体系所吸纳,民众的意见与建议被鉴定者所考虑。这是在宏观鉴定思想下挖掘社会档案潜在利用群体、满足社会利用需求及发挥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三方咨询方案的有效补充。民众对三方咨询的结果可以进行评价,把自己的利用需求传递给鉴定主体。国家文化政策理事会部长的批准以及荷兰政府报纸的出版生效,是对三方咨询及民众评价后的鉴定保管方案的处理结果。部长批准表明最终保管方案生效,并利用政府官方媒体“荷兰政府报”进行公开。社会参与度的加强,有利于鉴定标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的保持。

综合上述项目中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荷兰的宏观鉴定实施模式从鉴定主体到鉴定主体的补充,都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持社会记忆的延续,维持鉴定标准的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妥善的保管方案的制定。同时,加入了民众鉴定这股新的鉴定主体力量,为宏观鉴定的社会价值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 澳大利亚宏观鉴定实践中档案鉴定主体组织与职能划分

心理案件分析篇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及其实践教学的不足,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软件工程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从精选案例、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四方面,给出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同时,指出案例教学是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实施的,以及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软件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

1引言

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动态的,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差异性,学生学习具有情景性、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不是由老师强迫性地灌输,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获得新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1]。教师要根据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设计理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法于1910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被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精心选择案例,案例往往是真实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2]。通过案例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可靠的结论,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软件工程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理论化和升华[3],因此,只有将具体软件工程实践引入课程教学,才能使教学生动具体,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课时数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教学中很少采用案例教学甚至没有案例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知识难以弄懂,即使似乎能够听懂,也是似懂非懂,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4]。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课程涉及的原理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5],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教学观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在软件工程的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来源于实践的真实软件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6,7],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今后的软件开发中,解决实际问题。

3精讲软件工程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在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下构建新的知识,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在其前面已开的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教师在利用案例讲解前,必须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感性的认识,以便在今后利用案例讲解时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来理解案例,从而更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实施软件工程案例教学之前,精讲软件工程理论是必要的。讲授理论知识时,教师是知识的呈现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对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内容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精讲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尽可能使学生对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案例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式、启发式、对比式、小结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4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必要的工具和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用案例建立“情景”,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再建立“协作”,让学生成为实现“情景”的主体,自己动手做,必要时,教师和同学之间互助与合作。然后,建立“会话”,综合所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练习,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之间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最后,学生实现“意义建构”,掌握所学知识。

4.1精选案例

案例是建立学习“情景”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才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效地进行案例教学[8]。目前,软件工程中不乏成功案例,但对于具体的教学来说,还要注意由简到繁、粗细结合等教学规律,精选若干个符合学生水平、真实的小案例和1—2个综合案例。小案例侧重于重要知识点的讲解,综合案例则贯穿课程始终,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实际软件开发中涉及的任务、方法、技术和工具。精选案例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目的性。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及其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管理、维护的方法、技术及其工具。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使得每个小案例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涉及的各个重要知识点,综合案例则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的能力。(2)真实性。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中的真实软件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软件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管理、维护的过程。(3)代表性。案例所涉及的软件规模大小、内容、方法、工具等都必须具有代表性,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今后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4)启发性。案例本身蕴含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够获得启发,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5)生动性。案例本身必须是生动具体的,这样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积极地解决问题。另外,精选案例时,教师还要考虑案例涉及的关键信息、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恰当评价等。

4.2案例分析

教师在精心准备好案例后,就要在课堂上进行案例的讨论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与学生同样地位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样,也能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教师要认真倾听、适时肯定和鼓励,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当学生没有思路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围绕案例涉及的问题逐个地讨论、分析、解决,实质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总之,通过案例的分析讲解,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弄懂了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点,也知道如何将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中去。软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比如,数据流图、算法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类图等等在软件开发中就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因此,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案例分析更注重分析过程,而不要过多地强调结果。事实上,在这样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更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相互讨论研究,才可能在发言中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头头是道。总之,只要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有逻辑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就是成功的。

4.3案例总结

当一个案例讨论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软件工程涉及的案例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对各种答案进行有效的优缺点分析,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还要肯定学生分析的亮点和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指出分析中的不足。在总结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问题的本质,结合具体实际,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案例是用来说明原理和方法的,最终都要归结到总结案例所涉及的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案例分析的作用。在案例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重新审视案例、总结归纳、消化提升,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报告书。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真正实现“意义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4.4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查。(1)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比如:对相关知识是弄懂了还是模糊不清,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思路了还是不知从何处入手,对软件开发过程是有了清楚的认识还是不知所措等等。(2)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有时,案例教学后,学生还是不能准确评价自己。事实上,仅有学生自身的评价也是不够的。这时,教师有必要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生对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总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基本可以判断案例教学效果,从而能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法。

5结论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构建软件工程的案例教学法。一般来说,先使用传统教学法讲授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案例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概念、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开发、管理与维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该方法也要求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教学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较好,并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管理与维护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活动。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胡俐蕊 阳建中 陈国斌 单位:钦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4]袁维新.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0):57-62.

[5]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01):48-50.

[6]张霞,谢桂芳,李盛欣.“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17(05):31-32.

心理案件分析篇8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7-02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实际犯罪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后分组进行汇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及意义

1.前提条件。案例式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将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在选取案例时,根据不同犯罪类型挑选典型案例,引导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案例和分析案例,引出所要v授的知识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2.意义。应用案例式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对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与讨论,不但增强了主动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法医专业学生会觉得犯罪心理学知识晦涩难懂而且枯燥,而案例式教学可以展示给学生们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通过对犯罪现场的仔细勘察,分析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及伤者或者尸体的伤情分析犯罪嫌疑人遗留的心理痕迹并进行犯罪心理画像,为最终破案提供线索及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很有兴趣,为以后的工作做到很好的铺垫。

二、案例式教学的实施

实施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如果人数较多会影响教学效果,实施案例式教学时,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案例以三种主要形式进行运用:

(一)讲授型案例

1.讲授型案例的适用条件。顾名思义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这种案例适用于理论知识点较为固定单一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这对我们准备的案例要求并不高,仅仅是有简单案情描述的案例就可以。

2.讲授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教师选用合适案例,并配以图片,自然引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在讲授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学理论,提到刺激-反应论中经典的条件反射论时如何让同学们能把它与犯罪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青少年犯罪的简单案例,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联系起来,吃食物时开灯或打铃(多次)单独开灯或打铃引起唾液分泌反应,这说明,经过强化作用,灯光或铃声的刺激与唾液分泌的反应之间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系,下面利用一个青少年实施的案例,在少年犯张某性成熟背景上(无条件反射),加上淫画等不良刺激经多次强化行为(反应、条件反射),这就把青少年案件的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形成很清楚明白的跟同学们讲授出来了。

3.讲授型案例的作用。教师就把基础理论知识穿插到了实际案例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晦涩的基础知识用常见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利于掌握。

(二)讨论型案例

1.讨论型案例的适用条件。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旁进行引导与最终的点评和归纳,这种案例适用于综合性的犯罪案件分析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各论部分部分。准备的案例必须全面,有详细的案情资料,现场照片或者视频资料等。

2.讨论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案例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学生分组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1]。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准备好案例,以免出现课堂失控及混乱。可提前一周把一个真实的关于青少年犯罪案例相关的案情资料、走访调查记录、现场勘查照片、尸表检验照片、尸体解剖照片等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并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性、团伙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青少年犯罪会呈现出如此突出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该如何来解答这个问题[2]。

2.讨论型案例的作用。真实案例分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贴近实战,既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检验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三)模拟型案例

1.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条件。这类案件主要以学生分角色模拟并还原犯罪现场,教师作为观察者,以及最终的点评者。适用于综合性的案件分析及最终的考核,可以与其他科目综合,设置情境。准备案例不但要案情背景资料、现场照片、人员、环境等要素要齐全,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较好。

2.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方式。这类案例实施相较于前两种,稍微有些难度。比如讲到情绪性犯罪时,我们首先设置一个入室盗窃被主人发现的情境,然后让同学进行情模拟,按照情境设定,情境一:主人发现后大声呼救并报警。情景二:主人害怕,任由盗窃者实施犯罪行为。情境三:主人大胆与盗窃者发生搏斗。由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进行发挥,观察不同情境下,不同犯罪分子的反应,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再由盗窃者扮演人员讲述心理过程,两种心理分析相互印证。最终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

3.模拟型案例的作用。模拟情境教学法,创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不同的同学演绎,得到不同结论,学生可体会到犯罪分子的心理,有些案例只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激发,通过模拟不同情境训练,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型案例,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察。

三、完善案例式教W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犯罪心理学教学,但仍需完善和改进。尤其一些典型案例甚至是照片,收集过程中公检法的顾虑,会导致收集到的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其次理论课应用的教材是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的《犯罪心理学》,针对的并不是法医学的本科生,针对性不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案例式教学法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3],需尝试进行调查问卷、教学反馈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68-69.

[2]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46-147.

[3]韩旭,史金娜,孙宇辉,等.妇产科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87-388.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riminal Psychology

YANG Rui,HAN Xiao-hua,LI Li,NIE Sheng-jie,GAN Jian-jun*

(Forensic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

心理案件分析篇9

【关键词】自杀 法医病理学 死亡方式

一、案例资料

(一)一般情况

性别:236例自杀者中,男性107人(45.34%),女性129人(54.66%),男女之比为1:1.21。

年龄:236例自杀者年龄在12~81岁之间。其中20岁以下53人(22.46%),21~30岁26人(11.02%),31~40岁16人(6.78%),41~50岁25人(10.59%),51~60岁40人(16.95%),60岁以上76人(32.20%)。

(二)自杀原因

236例自杀者中自杀原因多为自身疾病、精神心理障碍和婚恋纠纷,其他原因还有家庭纠纷、工作学习压力和畏罪等(表1)。

表1 236例自杀案件的自杀原因

(三)自杀方式

236例自杀者中,常用的自杀方式方式为高坠、服毒和自缢。其他方式有切颈腕、自溺、电击、自焚、自爆、煤气和卧轨(表2)

表2 236例自杀案件的自杀方式

二、讨论

(一)常见自杀原因

本文分析结果显示,自杀原因居第一位的为自身疾病,因病自杀者多为癌症或长年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患者因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此类自杀者年龄普遍较大。第二为精神心理障碍,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可想而知。由于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患精神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多,这也是要引起社会重视的突出问题。第三为婚恋纠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离婚率逐年升高,婚外情、第三者引起的婚恋纠纷导致的自杀越来越多。近几年,青少年和老年人自杀比例呈不同程度增大[3],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20岁以下自杀者多为独生子女,其自杀多与家庭溺爱,学习压力大,早恋或心理调节及社会适应能力差有关。60岁以上自杀者,多因体弱多病,长期承受病痛折磨,不愿继续给自己和家人增加痛苦和负担有关。同时,自杀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1:1.21,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这主要与男女两性的心理特点有关,男性性格比较粗旷坚强偏于理性,女性则温柔脆弱偏于感性,因此,女性比男性更易沉缅于纷繁复杂的家庭及感情的漩涡里而不能自拔,情绪易变而难以控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同时成立自杀危机干预中心,以降低自杀率。

(二)常见自杀方式

自杀方式多种多样,自杀者往往选择痛苦时间短、见效快、易实施,自杀工具易得到、体表损伤轻的方式。本文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高坠、服毒和自缢方式的占据前三位,这是因为这几年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高楼林立,给高坠自杀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毒物(如农药,杀鼠剂等)应用广泛而易得到,且见效快,使很多自杀者选择此类自杀方式。自缢的工具易得到,且体表损伤轻,也成为自杀者经常选择的方式。

(三)自杀的法医学检验

在日常检案中,对自杀案件的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停尸闹丧,上访缠诉,在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会给法医工作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处理自杀案件,法医应注意的是:①现场勘查要认真,如现场是否封闭,现场是否凌乱,是否有暴力侵入迹象,是否有遗书,有无搏斗迹象,财物有无丢失,现场有无形成尸体损伤的条件等。②尸体要做全面细致的检验,判断尸体的损伤与自杀方式是否相符,做好记录,拍照固定,包括无损伤的正常部位,以便事后复核,还便于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工作陷于被动。③要全面调查取证,深入了解案情,认真综合分析研究,做出科学结论。自杀案件的社会调查取证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在社会中生活,思想活动通过言语表达,在调查中经常发现群众对自杀者生前轻生思想的流露或一些反常现象是有一定察觉的,这可给研究自杀案件提供重要证据。在分析研究时要抓住案件性质这个重点,审查自杀依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合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就会正确的认定自杀案件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希钢,刘力,等.自杀案件的法医学统计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1).

心理案件分析篇10

1.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春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能力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在灾害天气影响下的广州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必要性,而系统建设应按照应急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应急预警评估和辅助决策分析等功能。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包括空间基础数据、气象基础数据和各种应急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同时,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手段;提供数据更新维护手段,使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处理信息。2.建立突发事件预警评估功能,实现从大量预警信息中过识别和提取具有指向性的信号征兆,通过信息征兆关联性及危险性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对气象灾害、运输点及周边区域的乘客滞留量、交通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和交互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建立异常天气预警体系、交通流量预警体系、各交通运输点人群聚集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等,为应急管理人员掌握风险的形式、危害程度和预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支撑。3.建立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并进行危险区界定、疏散路径规划等空间分析,为决策者的应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空间决策支持。4.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对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载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公众网、短信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日常安全信息、应急信息等进行快速。5.建立预案管理功能,支持预案制定、审核,以及预案应用,同时提供预案和预案维护等操作。

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开发环境为2008,开发语言采用C#。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平台使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与处理基于ArcGIS9.3中的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表现层,不同层次包含现场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平台等组件(图2)。现场决策指挥平台主要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救援的模型库,包括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这些模型库基于综合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实时天气条件、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周边环境等信息融合,模拟预测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范围和危险程度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应急数据整合、空间分析、预案数据管理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服务。不同信息服务通过XML标准通讯协议实现传输和共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并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协同可视化、交互分析环境提供现场的相关信息展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复合性应用,如交通场所周边区域监测与乘客滞留量预估等功能。同时,结合对现场监测点所反馈的异常状况,实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报警或自动定位和图文切换,并根据对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实时提供疏散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功能,以及救援预案的表示、存储与检索功能,形成基于地学模拟的空间决策依据,并进一步与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相结合,提供综合应急指挥功能。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故对数据的组织、整合及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系统综合数据库平台由气象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构成:(1)气象基础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以及由温度、降雨、气压匹配于气象观测站空间位置生成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数据等。气象观测数据在时间尺度上是动态变化的,在空间上与气象站匹配。(2)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所有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和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设施等基础地理要素,以及专题地理数据,例如公安消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空间要素。(3)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交通运输场所的运输组织数据,包括计划表、运力和停运/延误数据等,以及乘客滞留量、人员流量变化监测数据,为系统的乘客滞留监测、预警评估、乘客进站控制、安全疏散和安置等决策分析提供支持。(4)应急资源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应急人员、救援队伍(如医护、消防、公安武警等)和救援物资数据(如医疗、御寒、食品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社会资源,如社工人员和慈善团体等。(5)应急专家数据库支持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评估、分析和判断,从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调整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应急专家数据库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决策技术、案例分析、事态发展演化等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2.1应急指挥模块

应急指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一方面提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整合与监控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对应急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具体来说,应急指挥模块由应急信息管理、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与指挥和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构成。应急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综合管理,包括语音、文本、图像等数据。应急预案启动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情况下,如火灾、治安,或因电力设施故障等其他原因造成人群聚集、人员伤亡、乘客被困等非正常情况,根据对事件评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指挥功能实现在指挥、监控应急预案执行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图形化显示分级响应流程,同时提供相应的应急人员、物资等资源的调配方案;决策者根据应急响应流程,向各应急组及现场指挥部发出指令,部署协调救援工作,并根据各应急小组及现场指挥部对事件发展及应急情况反馈,进行效果评估。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基于应急指挥模块,通过对各方动态信息掌握、整合分析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事件的变化,并对预案的执行做出相应的变更。

2.2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图文一体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提供路径规划决策、疏散指挥决策和人员调度决策等功能。路径规划决策功能根据救援物资、人员和事发地区道路等情况,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距离、时间等,合理规划出应急救援路径,使得救援力量最快或以最佳路线达到救援目标,或者对疏散、救援、处置等多种运动物体提出优化目标,以有效组织这些应急行动的运行,避免行进方向相互冲突(图3)。疏散指挥决策功能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结合事发地地理空间特征、乘客聚集特点和事故现场动态数据反馈,提取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通过地学模拟的乘客疏散组织形式,实现乘客疏散指挥,并在电子地图上勾画出人员疏散路线和方向。人员决策调度决策功能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地点及周边环境直观表达,把公安、消防、卫生等救援队伍调动起来,结合路径规划分析和疏散决策将救援队伍快速布置到相应地点,并明确各专业队伍在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应急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指挥作支撑。

2.3应急预警模块

应急预警模块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出预警。系统基于应急分级模型按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分级模型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事件的类型、滞留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事故的预警等级进行界定。

2.4气象监测模块

应急系统提供接口实现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通过导入的气象数据,包括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等,应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地图上标示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分布及数据记录,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的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地理数据对站点气温、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通过“反距离加权”空间数据内插法使离散的雨量监测点转换为连续的分布趋势面。

2.5信息查询与模块

应急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围绕关键区域和突发性事件地点的相关信息的查询,用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决策者提供详细地理空间、人员、运力、天气、交通、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等信息。查询功能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实现关键区域或事故点周围应急队伍、卫生医疗机构、危险源、防护设备、救援物资的分布及布置信息查询,同时提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浏览和查询。而信息功能是应急管理系统向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载体包括互联网、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为多种方式,根据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春运应急信息进行,如应急响应级别,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受影响区域和乘客滞留状况等信息。

2.6预案管理模块

预案管理模块具体包括预案制定、预案应用和预案管理三部分。预案制定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查询和修订以及预案制作,预案审核等功能。预案应用包括预案查询、预案演示、预案调整、预案调用、预案更新等功能。预案管理包括预案和预案维护等功能。其中预案能将已完成的预案给相应的应急小组,预案将采取责任部门主动下载的方式,并对责任部门可访问预案的权限控制。预案维护具备对已完成预案进行调整修订的功能,此功能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并记录调整过程和内容。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