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十篇

时间:2023-03-30 22:43:22

石钟山记篇1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异 同 比较研读

无论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是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历来是古代文言散文的必选篇目。两文的作者同为“唐宋散文家”之一,而且两文在教材中也常常被编排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将这两篇“记”进行“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我们发现,两文在写作时代、谋篇布局、主题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各领。

一、写作年代大体相同,凸显了同中有异的文学主张

《游褒禅山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正是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志得意满,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之时。《石钟山记》作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及“乌台诗案”而被贬后的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途中。两文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30年,但都是写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以欧阳修为首的北宋诗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糜文风,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已取得彻底胜利这样一个大背景。王安石和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深受诗新运动的影响,文学创作趋于成熟。两人都批判那种“力去陈言夸末俗”和“以艰深文其浅陋”的辞章家习气,[1]注重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和理性的说服力,可以说这两篇“记”就是他们文学主张与写作实践的体现。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他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糜的文风,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刻镂、绘画也”,“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2]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对文章实用性重视超过其艺术性。[3]《游褒禅山记》不以写景状物见长,而以立意超卓取胜,就是他文学主张的鲜明体现,也是他“思想性格的侧面写照”(《古文鉴赏辞典》)。此文写作四年之后,即嘉v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中央集权。[4]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终于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可以说,他那种力排众议、锐意变法,虽屡次罢相,但每次起用后都义无反顾的精神力量,正与这篇游记中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交相辉映。

跟王安石仅仅把文章看作器皿上的装饰品不同,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认为作文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下同),提倡文学创作中的独创精神。又强调“求物之妙”,即追求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神妙之处。[5]他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6]作为“五记”之一的《石钟山记》(其余“四记”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借景说理,可读性强,正是他文学主张实践的结果。相比而言,在艺术性上,可以说《石钟山记》超过了《游褒禅山记》。文中对石钟山夜景描写生动,形象感人,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这是苏轼对古代散文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说《石钟山记》是苏轼“诸记出者”,说它写得“潇洒自得”;刘大评价此文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特点。[7]

二、叙议结合写法相同,记游议论各有侧重

两篇游记都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因事见理,卒章显志;且层次清楚,结构严密。但两文在叙议结合的具体安排和侧重点上又有不同。

《游褒禅山记》除最后补写外,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元结构,重点在分析说理。文章在简要记叙游前洞和后洞的经过后,用“于是余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议论。作者因此联想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遥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把照明一样。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下来,否则徒然让人讥笑和遗下无穷遗憾。这是作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可是还没有完,作者又由“余于仆碑”引出了“学者”应采取的“深思”而“谨慎”的治学态度。因此,整篇文章的重点在议论说理,逻辑严密而又自然流利。

《石钟山记》首段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提出问题并点明游山的动机。中间一段记叙游山,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探访考察的经过。同时运用了写景、状物、拟声的描写方法。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以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末段以议论照应开头,交代作记的原因和感想,水到渠成。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三段文字是议从记发,记从议起,穿插描写,紧密结合,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总体上是“议论―记叙―议论”的回环链型结构,重点在于记叙、描写夜游石钟山的经过和景物。

此外,作为游记,两文都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同游的人,但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又有不同,前者是在文末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同游的四人和写作时间,而后者则是在文中,即游山前交代时间和同游的人。

三、主旨异中有同,治学精神一致

《游褒禅山记》通过游褒禅山的经过,着重阐发了两个观点: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要不避险远,知难而进,反对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并指出要达到崇高的目的,除了有崇高的理想(“志”)和足够的能力(“力”)之外,还必须有坚定的意志,不随人而止,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辅助。在“志”、“力”、“物”三个条件中,尤其是强调了“尽吾志”的作用,“志”是第一位的。二是从所见的仆碑而联想到古书残缺不全,以讹传讹者甚多,因此做学问的人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人云亦云。

《石钟山记》作者带着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的疑问,通过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并就此发表议论,提出凡事必须“目见耳闻”而不可主观臆断的正确主张。这不仅是作者身临其境,实地考察,辨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一种感悟,而且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尽管他的考察不完全正确。

《游褒禅山记》的第二个观点与《石钟山记》的观点体现了相同的思想,即在治学和做学问的态度上必须谨慎、躬行,要有不迷信前人、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的精神。因此,两篇游记散文所表达的主旨异中有同,治学精神一致。

四、语言明白畅达,风格各树一帜

王安石和苏轼同属于北宋散文大家,他们的文章语言大都明白畅达、朴素自然,但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和文学主张的差异,语言风格各树一帜。

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游褒禅山记》第一自然段按照由山―院―洞―碑的顺序记叙,行文简洁,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记叙游华山前洞和后洞的经过,也是非常简洁的;然后由自己“不得极夫游之乐”引出下段的“余有叹焉”,进行严密的说理。经过几次转折,层层深入地论说“余之所得”,结构严谨,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这是与前文所述的他的文学主张有关的。故而他的游记不是为“记”而记,而是借“记”以说理,更没有那种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苏轼既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又注重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作用,因而形成了他文章语言恣肆的风格。《石钟山记》写夜游石钟山一段突出地写了骇人的怪石、夜鸣的栖鹘、涵淡澎湃的波浪声;还相应写了人的心理反映,“心动欲还”、“舟人大恐”,渲染阴森可怖的气氛,使人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声绘形,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十分逼真,正如他自己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8]而这段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正为末段“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因此,又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由于阅历丰富和学问渊博,苏轼能突破前人在文章方面的种种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意境。这就使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达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境界。

北宋后期的苏门诗人陈师道曾云:“韩退之(韩愈)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耳。”(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道出了宋代散文长于议论的一个普遍特点。这两篇游记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2][5][6][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1,35,54-56.

[3]莫砺锋主编.文学鉴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第1版:108.

石钟山记篇2

这还是早几年发生的故事。

新时代随时都会出新鲜事。就拿鄱阳湖跟长江交接处所谓江湖锁钥之地,离九江不远的石钟山风景区来说,它既不像一水之隔的庐山那样名扬四海,又的确不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那般迷人。可就这样一个弹丸之地,这天竟来了一个外国的志愿者,那是一个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的日本小伙子,名叫德田俅,是个在中国一所大学里学汉语的留学生,他说他不要一分钱工资,食宿自理,愿意利用整个暑假,在风景区当个清洁工,每天在景区里捡垃圾。

有知内情的人说,这个日本小伙子来石钟山当志愿者,颇有点当年唐伯虎为了秋香把自己卖到华府为奴的味道。说是他们在读汉语课文时,读到苏东坡的名篇《石钟山记》,老师为了让这些外国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带这些留学生到石钟山实地旅游。当时接待他们的是景区里的导游小姐陶菲儿。就那样一次个把钟头的走马观花,石钟山给他们什么样的印象不得而知,倒是这个陶菲儿把德田俅的魂勾了去。所以,学校里一放暑假,这个日本小伙子就直奔石钟山。要知道,陶菲儿号称湖口镇上一枝花,人家可是去年全江西青春年华导游小姐比赛的第三名!也许德田俅也知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所以刚开始的这几天,他除了远远地看着带队上山并向游客介绍当年石达开在这里如何打得曾国藩跳江的陶菲儿的倩影,更多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人站在清浊亭上,望着浩淼的江湖发呆。石钟山下,为了修造鄱阳湖大桥,正在进行地质勘探,有一台钻机成天在隆隆地响着,使得作为石钟山一奇的浪激山石发出如同巨钟鸣响般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德田俅的努力有了回报,在跟景区里的上上下下混熟后,他跟陶菲儿的接触多了起来。可是,这事八字还没有一撇,陶菲儿家里就起了大风波,陶菲儿的父亲听到些风声,说女儿在跟一个日本人谈恋爱,就气得险些要把老大的巴掌甩到女儿那张千娇百媚的脸上。

陶菲儿的家境跟她的相貌很不相称,她们家只是浔阳江上一个有着捕捞证的普普通通的渔户,家里有一大一小两只木船,那艘大一点的船是全家起居用的,常年漂泊在九江到湖口的江段上,有时也进鄱阳湖,在老爷庙和鞋山一带转转。拖在这条木船后面的那只小渔船只是他们家的生产工具,撒网收网都离不开它。陶菲儿直到进县城读中学和职业学校时才离船住到学校里,工作后在湖口镇上租了间房一个人住。只有在家里的船泊在石钟山下时,她才会回船去看看爸妈,比方今天。也正因为她这次回船,才会发生那场风波。

二 先杀家后打鱼

原来,陶家并不是浔阳江上的渔民世家,陶菲儿的爷爷陶宝忠还是当年国军第四方面军王耀武将军麾下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92军101团的副团长。1945年4月中旬,穷途末路的日寇发动了也许是侵华战争的最后一仗:向湘西的门户雪峰山地区发起猖狂进攻。仗打得无比惨烈,最后鬼子什么便宜也没有捞着,他们损兵折将,退了回去。其中进攻龙潭司的那个大队的鬼子只剩下不到一半人,他们退回原驻地九江。尽管他们损失那么大,可他们居然还押回了包括陶宝忠副团长在内的七名俘虏。回到九江,他们按上司的命令,把七个俘虏押到湖口的石钟山。自从1938年鬼子占领九江和湖口后,石钟山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山的周围拉起了铁丝网,山顶修起了炮楼,任何人不经许可是不得接近的,那里已经成为鬼子的一个重要驻点。

陶宝忠的夫人得知丈夫被俘并被押往湖口的消息,急得什么也不顾了,抓了几条金条,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从衡阳老家赶到湖口,看有没有办法救出丈夫。她怀里的襁褓,自然就是陶菲儿的父亲了。

陶菲儿的奶奶用金条铺路,先买通了在湖口很有名气的汉奸王先生。那时鬼子败局已定,王先生也正在谋后路,他答应一定帮这个忙。第二天他就到旅馆里找到陶夫人,说那七个国军战俘已被鬼子押进石钟山的“肚子”里当“马路大”了。

王先生说,从苏东坡时代,就知道石钟山肚子里是空的了。到了明嘉靖25年,更有一个叫罗洪的人,在那年的隆冬时节,江水大落,石钟山临江的山脚露出一个洞口时,亲自从那个洞口钻进石钟山的肚子里,看到有个巨大的石室,石壁上竟刻有“丹房”两字,古人还在里面炼过丹哩。可是在平常年景,那个洞口被淹没在江水下,所以真能进石钟山的肚子里去的人倒也不多。自从鬼子把石钟山圈为禁地后,听说他们在昭宗祠后的石壁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向下修了条甬道,直通那个石室。可是,包括王先生在内,就没有一个中国人进去过,谁也不知道鬼子在里面搞什么名堂。王先生说,上个月,从东北的关东军本部,来了两个穿着白大褂的老鬼子,石钟山要塞区司令德田大佐亲自陪着那两个老鬼子钻进石钟山的肚子里就没有上来过,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勤务兵送下去的……直到这一回,七个国军战俘被押下去当了马路大……王先生说,他听说过,在关东,鬼子搞了一个试验毒气和细菌武器的基地,叫什么731,他们把战俘弄去打上细菌针做试验,那些做细菌试验的战俘就叫马路大,难道他们到这石钟山底下也来搞这名堂了?

这一来,陶太太可担心死了。挨到第五天,王先生来了,他见着陶太太,眼圈红红的,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说:就在先前,他们刚忙完活,鬼子叫他带了几个伪军去埋死人,他们每人发了一只口罩,上了一辆大卡车,车上是已经捆扎停当的七个芦席包……在车上,经路上一颠,七个死尸中竟有三个人发出声音来了,原来他们还没有死绝呢。可是在鬼子明晃晃的刺刀下,他们谁也不敢造次,途中,有个芦席包开始说活,他虽有气无力,可话讲得异常清晰。反正车上的鬼子也听不懂,就由他自说自话了。那个芦席包说,他叫陶宝忠,是湖南衡阳人。有谁愿意做好事,就替他把这最后的几句话捎给他的家人。他说,他们七个人被关在那个地狱深处,鬼子不给吃不管喝。那个石室中间有一潭清水,他们七个人实在渴得受不了,就爬过去喝那潭里的水,可在喝了那水之后,一个个都上吐下泻起来,并且发起了高烧。这时还有两个穿白大褂的老鬼子在一边做着记录……鬼子是在用我们做试验啊!陶宝忠说,他们关在那个地狱里,还能听到外面的江涛声,灯光下,他们也能看到,石室中间那个水潭有一条水道通到外面的大江,中间只隔一道闸门。显然,鬼子在这潭水里养了许多高致病的痢疾菌。老天,如果他们把闸门一提,那还得了啊!陶宝忠用尽最后的力气,喊出一句话,他说:好心人,请告诉我的家人,等我儿子懂事后,跟他说,鬼子实在太歹毒了,别的姓氏咱管不着,但我陶氏后人,世世代代,与倭寇不共戴天!

王先生说,陶宝忠说完这些话,就断了气。车开到一道山弯里,早有人在那里挖了一个大坑,七个芦席包被扔进坑里,上面再撒上石灰,压上土……

当天傍晚,长江边上,出现一个抱着个襁褓的女人。她在江边,见到一艘小渔船,船上有一对青年渔家夫妇。她先把两条没用完的金条送给那对渔家夫妇,再留下那番话。她说,她的儿子就叫陶记仇,让他长大后记住父亲母亲和所有中国人的仇……最后,那个女人说,她要追寻她丈夫去了……等那对渔家夫妇反应过来,那个女人早就消失在夜幕里了……

从这以后,陶记仇就在那对渔家夫妇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为浔阳江上一个打渔的好手。那渔家夫妇自己生的头两个孩子都没有带大,后来,陶记仇与比他小12岁的第三个小妹结成夫妇,直到他42岁那年他们才有了宝贝女儿陶菲儿……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他生父生母留给他的那番话,已经刻印在他心里了。今天听说女儿在跟一个日本人谈恋爱,他怎能不气得暴跳如雷呢?

三 夜游石钟山

陶菲儿眼泪汪汪,忙向父母表白,这是没有的事。陶菲儿说,那个日本人并不是如同外界所传的说他是为我而来。看看他一个人站在清浊亭上的神情,总是那样心事重重,他那双眼睛底下还有一双眼睛啊!

女儿说到这里,父亲突然心里一动,陶记仇老汉睁大眼睛,忙问:“慢着,你说,那个日本小白脸名字叫什么德田俅?”

女儿点点头,父亲在船舱里站起来了,他的眼睛望着船舱外面黑沉沉的夜空,反而显得更明亮:“当年驻守石钟山要塞的鬼子司令,就叫德田大佐,你爷爷就是死在他手里的。你们那个小德田你说不是为你而来,那他是冲着石钟山来的?这老少两个德田,他们是同一家人吗?……我查过,1945年8月,在湖口的受降仪式上,那个德田大佐是最后一个双手托着腰刀走下石钟山的……国军接管石钟山要塞后,几乎是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那条通到石钟山肚子里的甬道。显然,德田在离开石室后,让他的手下把甬道堵死、甬道口做了精心伪装。听说,国军为此还专门审问过德田,他一口咬定根本没有什么甬道和地下室。那七个国军战俘是关在昭宗祠里病死的。后来因为百废待举,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那个什么王先生呢?他总知道一些事的……”陶菲儿问。

父亲苦笑着摇摇头:“你知道,我那时只不过是个襁褓!……我知道这一切之后,是去查过。那个汉奸和去埋那七个芦席包的伪军在回来后,几天之内无一例外地得了痢疾上吐下泻死了。也许是日本人灭了口……反正,那个德田和那伙鬼子在被遣返回日本后,这事就再也没有人提起……算起来,那个德田大佐要还在世,有九十多了吧?你们那个小德田要真是他们家的人,恐怕也只是老德田的孙子辈。他爷爷派他直奔石钟山,只怕是老东西叫他孙子来帮他擦他自己来不及擦的屁股,只要不是谈恋爱,我不反对你跟那个日本小白脸交往。你去把他的老底掏出来!你该干什么,该怎样去干,你自己知道……”老父亲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到这时候,女儿才说出一件事。她说,德田俅知道她是个渔家女,几次提出来,要借她家的小船,他们一起学一回苏东坡,也来一回夜游石钟山。他也想学明朝嘉靖年间的那个罗洪,从江边钻进石钟山的肚子里……

听到这里,陶记仇就对女儿吼起来了:“那你还待着干什么?还不快去跟那个日本小白脸夜游石钟山?”

就这样,七月既望水波不兴白露横江的浔阳江上,出现一叶扁舟。渔家女陶菲儿一手划着桨,另一只手掏出手机在给德田俅打电话,让他到江边等着。

四 一夜风波

小船来到石钟山下。这时候,两个人在月光下看见的一切,什么文字也不如大文豪苏东坡描写的精确了: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陶菲儿胆子本不大,这时不由得浑身汗毛直竖,即便找到那个洞口,借她一个胆子,她也是不敢进去玩的……

(下转11版)

(上接10版)小船靠岸,陶菲儿让德田俅上岸自己回旅馆。她再荡开桨,让小船转个弯,向湖口自家那只大船停泊处驶过来了。

可就在石钟山靠长江面的那片怪石滩马上要从她视野里消失时,陶菲儿看到有个手电光在那儿晃。她把桨一横,立刻停住船。她看见,德田俅根本没有回去,这小子见长江水位低,人已经可以从山脚的石滩上攀爬过去了。他见陶菲儿的船已经走远,就挽起裤腿,打开手电,贴着石壁,一步步攀爬过来。先前他可比陶菲儿仔细得多,他似乎已经看到那个被落石堵了一多半的洞口了。再说,即使要进那个石室,他也不愿意陶菲儿在身边,这事看起来他压根儿就不想让陶菲儿知道。

而在拐角处,陶菲儿把身子贴在舱板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她想起父亲的话了,她心里也在发毛,德田家的人究竟要到石钟山干什么?

就在这时候,他听到远方的德田俅发出一声让人毛骨悚然的惨叫:“不好,出事了!”

陶菲儿奋力划起桨,小船飞快地向出事处靠过去。

月光下,德田俅脸色苍白地靠在一块石头上。手电筒已经落在一边,他双手死死地抱着自己的右脚……

陶菲儿跳下船,快步靠近,捡起手电筒,她看见,在他的脚边,有一条已经被他踩死的银环蛇……

她利索地找了条绳子,把德田俅的膝关节扎了起来。然后在手电光下,用一块尖利的小石头扩大他小腿肚上的伤口。只见她毫不犹豫地把嘴巴贴上去,一口又一口地把毒血吸出来……最后,她把他弄到小船上,在单手划桨的同时,另一只手掏出手机,打通了120……

五 天不从人愿

由于被毒蛇咬伤后采取了及时正确的措施,由于湖口人民医院抢救及时,他现在已经没有危险了。

单人病房里很静,德田俅靠在病床上,睁大眼睛,看着窗前的那张桌子上,趴着为自己折腾了一整夜的陶菲儿,她现在已经睡着了,好像还能听到她一声声的鼻息。他第一次知道,美女的鼾声也会这么好听。

他害怕她醒来,因为她醒来了,他没有办法跟她说话。自己来石钟山的目的,能告诉她吗?爷爷啊爷爷,你让孙子好为难啊!

其实,陶菲儿很快醒来了,她一直惦记着自己泊在轮渡码头上跟救护车对接的那只小船,父亲还等着它去收网。

陶菲儿走了,等她把小船划回,父亲果然已经在晨曦里等她。看到父亲的脸色,没等父亲发问,陶菲儿把这一整夜的事轻描淡写地说了一遍。她说那个日本小子避开她,想一个人钻进洞去,结果没等他走近洞口就被毒蛇咬了,她不能眼看他死是不是?所以忙到现在……

父亲一听,瞪大眼睛半天没做声。等女儿去上班后,老头子决定不去收网了,他抓了只手电筒,立刻跳上女儿划回来的小船,向着石钟山划去了。他已经决定,要抢在那个日本小子前面,先去石钟山的肚子里探个究竟。

到这天中午11点,湖口县五套班子的办公大楼里,县委报道组那两个秀才正在为今天的报纸上登出来的日本国的那个什么小泉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气得迟迟不肯去食堂时,办公室的门“咣当”一声被推开,一个60岁开外的渔民风风火火地撞了进来。老头子先做了自我介绍,他说:“我叫陶记仇,这两天江里水位低,石钟山下那个明朝人进去过的洞口尽管已被坍下来的石头堵死一多半,今天上午他还是搬开那些石头钻进去了。你们想,我在洞里看到了什么?小鬼子占了咱石钟山七八年,他们把那个石室改造成一个细菌武器的实验室了!我在那里面看到了不会亮的电灯,在我的手电光下,我看到沿着石壁摆开的架子上,排满了烧瓶、试管、天平和种种试剂,还有满满两大本的试验笔记。我看见石室中间那个池子通向大江的的水道的闸门已经被提起。显然,细菌已经被他们放到大江里了……至于当年那场鬼子处心积虑想在我们的长江下游制造的瘟疫为什么没有发生,我实在百思而不得其解。还有,同志们,我在那个地面上,看见三具极度扭曲的尸骨,也许这是他们最后一批马路大了。临死前他们经受着怎样的痛苦,可想而知的……同志们,这可是鬼子的又一个罪证啊!我没敢轻举妄动,一点都不敢动,退了出来,又搬来石块,把洞口堵死了,就急急赶来找你们……”

两个秀才呆住了。

还是那个年纪大一点的老成。他说:“这有可能是个轰动全世界的大新闻。咱们先别急,大江的水这几天还不会涨,这事得好好合计一下,去几个人,带什么东西进去。老同志,能告诉如何跟你联系吗?这两天,这事要严格保密,哪怕跟自己的家人也别说。我们得准备好好的,至多三五天,我们好好地进去!小泉,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于是,陶记仇老汉只有等了。

五天后,陶记仇老汉接到报道组那个秀才的电话了,让他划了船,最好大一点的船,去码头接那一大帮子人,带他们去那个石室。到了码头上一看,好家伙,长枪短炮、蓄电池打光灯,男男女女上十个人,连宣传部的副部长都来了。还好,他早有准备,用的是他们家那艘大船。船绕着石钟山转了半个圈,就到了那片石滩下。刚走到那个洞口前,陶记仇立刻傻眼了:“天!怎么会这样?”

六 鱼死网破计划

大家看见,那一堆石头的缝隙里,流出了许多已经凝固了的水泥浆。气急败坏的陶记仇老汉砸开一块石头,里面已经被水泥堵得严严实实。原来,石钟山下,作为九江——景德镇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的鄱阳湖大桥由于工期紧迫,就在这两天开始了灌浆,高压水泥浆源源不断地向地下灌。而石钟山下到处是空隙,水泥浆就沿着空隙填满了这个石室……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座古人的丹房,日本人罪恶的细菌武器基地,那触目惊心的种种罪证,就这样被我们自己用水泥浆销毁了!

陶记仇老汉瘫坐在石滩上,他脸色一片惨白。人们能听到他喃喃的自语声:“我父母把我取名叫陶记仇,目的是叫我记住他们的血海深仇。可是,上天偏偏要我不要记仇……”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桨声,陶菲儿划着小船载着刚刚出院的德田俅从岬口那边转过来了。

看到眼前的一切,陶菲儿向德田俅说:“德田俅,现在你该满意了吧?也许这一切,正是你做梦都想办,可你无力办到的吧?”

德田俅的脸一片苍白,他转过身,慢慢向着大家跪下来了。烈日下,响起他不失流利的汉语表白:“我这是代我的爷爷向你们、向所有的中国人下跪,可能他本人不想这么做,但我在中国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我到石钟山这些日子的经历,告诉我,我们日本人必须,也应该这样做。我爷爷在石钟山待了七年多,他是当年石钟山要塞的司令,在这里,他对中国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也许罪证可以被岁月或因为一些别的偶然因素湮没,但我今天要讲的话,完全可以作为证言而留给世人。我爷爷跟我说,1945年初夏,我们的帝国败局已定的时候,日本陆军本部的一小撮包括我爷爷在内的死硬分子制订了一个极为秘密的鱼死网破计划,并由我爷爷来实施……”

人们忘记了酷暑,大家都在听一个罪人的后代幡然悔悟后的陈叙。

七 “我们要杀两亿中国人!”

德田俅说,那时,他们东北的731细菌部队有了一项成果:他们培养了一种具有最强的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志贺氏痢疾杆菌。一般的痢疾杆菌在流动的自然水里很难存活,而731的这种产品只要温度适当,比方在夏季的流动自然水里不仅能存活而且能繁殖。甚至一般的城市自来水厂的漂白粉也奈何它不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痢疾杆菌如果与夏季江河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单细胞藻类共生,它的繁殖速度更加惊人。于是,在1945年初夏,帝国败局已定,731已在毁尸灭迹时,有两个专家悄悄地携带了那种痢疾杆菌的种菌植株,辗转来到石钟山,在德田大佐苦心经营的那个地下密室的那一潭水里放养繁殖起来了。他们先后用了三批马路大来做试验,它的杀伤力是惊人的。

德田俅说,他读过他爷爷的日记,他爷爷德田大佐常常一个人站在清浊亭上,面对脚下异国的锦绣河山发出感叹:上天是何其不公,如此富饶的土地,偏偏要赐给愚劣的中国人!而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和民族,却偏偏只能挤在弹丸之地。应该把中国人统统杀光,再由我大和民族来接管这片土地……为了这个目标,他愿意当天皇的马前卒!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他要亲手把这个瘟神放出去,让中国最富饶的长江下游和长江三角洲的两亿人死光光!凡喝了石钟山以下的长江水的中国人都得死!他们还会通过人与人,互相传染……虽然日本成了战败国,但你战胜国的中国要比我更惨,这就叫鱼死网破!

可惜时间对于他们紧了一点。最后那几天,因为实在干系太大,那两个731来的老头借故逃了,石室里只剩下德田大佐一个人。他是在美国人在长崎扔下第二个原子弹后,大约过了10分钟,提起那个闸门的。在提起那个闸门时,德田大佐在心里说,我这里虽然没有爆炸声,可我这个闸门的威力要远远超过那两颗原子弹!

接下来,该销毁这个石室里的一切了。他想找火种烧掉那两大本试验笔记,可就在这时,已经有沙石从甬道上滚下来。再不上去,哪怕只耽搁一分钟,他就会被活埋在这地狱深处。他冒着滚下来的土石被砸的危险,跑出甬道口。这时石室里的一切,他一样也没有来得及销毁。

八 静静的石钟山

石滩上,所有的人都听得心惊肉跳。

“可是,你爷爷所期望发生的那场大瘟疫并没有发生,这是所有的资料都可以作证的!”报道组的那个秀才一边擦汗一边问。

德田俅望着他说:

“是的,我爷爷回日本后,一直关注着中国发生的一切。他们几个死硬分子甚至准备了许多清酒,只等中国的瘟疫大流行时好好庆祝一番。直到有一天他们到琵琶湖里钓鱼,发现湖里有许多鲢鱼根本就不吃他们的鱼饵时才恍然大悟。到这时他们才知道什么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才知道什么叫吉人天相了。原来那些年在长江,日本炮艇横行,几乎就没有渔民敢在长江里捕鱼,江里的鱼就特别多,那鲢鱼可是专门吃浮游生物的,从石钟山下流出去的单细胞藻类和痢疾杆菌的混合物还没等它们繁殖,就成为鲢鱼们的美餐了!那对人高致病的细菌对鱼儿可一点作用也没有。这个情况,就是731的专家和我爷爷他们在这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石滩上的人这才发出笑声。

“这以后,石钟山那个石室里来不及销毁的那一切就成为我爷爷那伙人的心病了。他们认为,那一切要是被中国人揭露出来,对我们日本国的形象将是个很大的损害,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德田家族的声誉。所以,老人在中风后躺在病床上,仍是一天到晚念叨着石钟山,大有那批罪证不销毁他死不瞑目的架势。我爸也跟我说,你反正在中国读书,有工夫就去石钟山转转,如果方便,你就钻进去把那两本记录烧掉,反正,这也不损害中国人的利益,也不犯中国的法律,这样也能让老人死得安生点,何乐而不为呢?我也看出来,要让我爷爷那样的死硬分子转变观念是很难的,前几年,他们那几个老头聚在一起,还开口圣战闭口圣战的。好在,现在像我爷爷那样的人现在是死一个少一个了。现在的石钟山,成为一个美不胜收的风景区了,这有多好!

还有石钟山的人,那心眼就是金子铸的,我一个外国人,被毒蛇咬了一口,她就不顾一切地救我。我今天要不把我知道的一切说出来,我还是人吗?我说出这一切,是想让我们大家记住这个历史的悲剧,记住我们德田家族留给世人的一个笑柄,让今后的千年万年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事……”

石滩上响起一片掌声。陶记仇老汉笑着说,看来我老都老了,还得改个名字……

石钟山记篇3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因为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终于揭开了谜底。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从此扬名天下。

两座钟山又以下石钟山较胜。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众多,历史上早已成为旅游胜地。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名篇手书,古迹甚多。石钟山主要名胜古迹有30余处。其中,昭忠祠在石钟山顶,是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彭玉麟等奉上谕建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祠分前庑、后庑,面对江湖,视野开阔。曾国藩、彭玉麟均有手书碑刻存此,曾、彭等为祠撰写的长短联达百余副。另一景点忠烈祠。又名太平遗垒、昭忠祠。太平军曾在此驻扎,建造营房堡垒。1956年,为还历史本来面貌,这里被改名为太平遗垒,1986年又被改名为忠烈祠,现为历史文物陈列馆。忠烈祠的西面是报慈禅林,它由僧房、戏台、大雄宝殿、海岛、前院、后院组成。报慈禅林始建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是彭玉麟为报答慈恩请僧侣诵经敬佛之所。在石钟山的西北面是浣香别墅,它分为前后两幢,前幢名“听涛眺雨轩”,后幢名“芸芍斋”。前幢有座空院,院内两廊墙壁上镶嵌着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碑刻。此外,石钟山著名游览景点还有英雄石、碑廊、梅花厅、上谕亭、桃花涧等。

石钟山处在湖江分界处。它的两侧,一侧是鄱湖,其水色深绿;一侧是长江,其水色深黄。而山体本身苍翠,被夹在这一绿一黄的中间,形成“诸色并陈,各领风流”的气势。再加上山体上的建筑体,呈现给人们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在月夜,另有一番情趣。游客可以选择乘船观赏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瀚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清浊分明……

石钟山记篇4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成都新都人,1511年,年仅23岁考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1524年他因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礼议之争”而得罪嘉靖皇帝,谪戍到云南永昌郡(今保山),虽精神上饱受压抑,但他毅力坚强,一生刻苦学习,勤于着述100余种,赞誉为“明世记诵之博,着作之富,推滇第一”,“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杨升庵一生聪明正直,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勇斗邪恶,他说“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受到云南人民的崇敬和喜爱,杨状元在昆明、保山、大理的传说故事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明嘉靖庚寅(1530年)年春,杨升庵回四川葬父返回永昌,亲人生离死别,情绪低落,途经大理时,大理才子李元阳知他内心忧伤,便邀他同游大理胜景,一起散散心,来抚慰他心里的伤痛,俩位翰林院的大才子沿途吟诗作对,留下许多描绘大理山河胜景的诗文,直到今天的文人还津津乐道。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嘉靖五(1526年)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仗义执言,受同僚排挤,借故回归大理,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理学巨儒”。话说俩大才子来到了沙溪古镇,沙溪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自唐朝以来一直很兴盛,进入古镇兴教寺,恰逢寺内两棵海棠盛放,花气袭人,艳丽而不娇媚,升庵眼前一亮,十分喜爱,联想自己又大为感慨,就挥毫题壁: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金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李元阳看他忧伤心情难以好转,便连对两首来慰籍升庵:意浓姿淡浣新红,山馆相逢二月中;区别要君重着眼,野桃篱杏烂成丛。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兴教寺乃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寺院,大殿内供有《五方佛》,有《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迦逻大佛母》等二十余幅精美壁画,信仰阿吒力的李元阳便见机用佛理来劝慰升庵。

升庵和中溪离开兴教寺之后,前往古镇西北坡的“南天瑰宝”石钟山石窟,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国、大理国佛教密宗阿吒力的朝佛圣山,这里有佛、菩萨、明王、护法、南诏王、母阴、梵僧、波斯武士等内容丰富、独特的密教曼陀罗(佛坛)并排供奉,杨升庵也是大开眼界,心情大好,听石钟寺的和尚说:“石钟寺北面有一天然巨石,形状如牛,也值得一观”。两人游兴正浓,便邀请老和尚引路一同前往,爬到石钟寺对面,见山势雄伟,奇石开花,有一巨石酷似雄狮蹲卧于石窟崖顶,不吼自威,真乃佛法无边也……。几个人气喘吁吁攀爬到了石窟崖顶,登高远望对面的“观音岩”石窟,又别有一番景象,仿佛是人间仙境, 真是“谁云宇内无西竺,始信人间有洞天”,李元阳甚是激动,爬到狮子头顶刻字题名“狮子岩,中溪”。几个人感慨一番,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山涧处,有一巨石横卧山间,有头、有角、有尾,活像一头大水牛,大家指指点点,赞口不绝,杨升庵也左看右看,几天来,从苍山洱海到石钟山,与李元阳一路游玩,吟诗作对,又有佛法点悟,心有所得,便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石牛诗》:怪石生来恰似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牧童吹笛难入耳,耕夫任鞭不回头;只因鼻上无绳系,天地为牢夜不收。李元阳看出他已经想开,他是以石牛自喻,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看来是不会向皇帝低头认错,回到京城做官了,真是不枉此行也,甚是欢喜,俩人在石钟山题了10多副对联才离去。

事隔32(1562年)年后,已经65岁高龄的李元阳重游沙溪古镇和石钟山石窟时,甚是怀念杨升庵,感慨二人同游石宝山时,相知相惜,吟诗作赋,是何等畅快,可叹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升庵已成故人,又在兴教寺题诗两首:太史成都杨滴仙,昔游同赋海棠篇;今日重来花树老,回首春风三十年。三十年中人事改,升庵垠溪皆不在,纵然拈笔更题诗,山水萧条失光彩。在石钟寺题诗: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构飞阁,崖窟层层可闭寰;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数;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来到狮子关石窟崖,看到上次与升庵一起来时刻的字,颇为感慨,此去不复返,作为密宗阿吒力教徒李元阳,对圣山、石窟依依不舍,于是攀上悬壁,又题字“嘉靖壬戌翰林庶吉士中溪李元阳同游五人过狮子关”。后又整理成《石宝山记》。

石钟山记篇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肥水)北对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按肥水之战时,前秦苻坚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即此山也。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

八极

古时谓八方极远之地。《准南子·墬形训》:“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八骏

以谓周穆王之八骏马。《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则云:“(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内翅。”则匪特名号迥异,其行迹更出以想象。古来袭用八骏泛指好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骏等。

八仙

民间有关八仙传说不一,多有变化.明朱有燉杂剧《八仙庆寿》中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至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即《东游记》),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代民间所传之八仙,即本此为说。又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四、风僧寿,五、蓝采和,六、元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元壶子,亦异闻也。”又晋谯秀《蜀记》以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为蜀之八仙。查唐代杜甫有诗名《饮中八仙歌》,看起来“八仙”之说,早始于唐。现代约定俗成的说法八仙是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铁拐李。

八仙过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四游记》,其书凡四种,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传》。“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是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又据《东游记》,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韩湘子以花蓝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各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渡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园古今杂剧》有《争玉版八仙过海》一剧,即演斯事。民间图案多有采用此典,参见本网之《中国传统民俗图典》。.

八阵图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人奔山上,则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淘洒堆积,迨今不动。”又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谓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东吴陆逊为诸葛亮神奇阵图所困、终被诸葛之岳父黄承彦引出之事,查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无此一说,当是齐东野人之语。按八阵图遗迹有三:一在陕西沔县东南;二在四川新都弥牟镇;三在四川奉节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已记之,但云“累细石为之”,岁月消损,磨灭殆尽。初无神话描绘,皆为后来所增饰。

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按八卦以“一”与“‐‐”符号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其名曰:乾(三阳)、坤(三阴)、震(上二阴下阳)、坎(上下阴中阳)、艮(上阳下二阴)、巽(上二阳下阴)、离(上下阳中阴)、兑(上阴下二阳)。

石钟山记篇6

钟云舫《振振堂联稿》专列有药草类,集药草联共70副,涉及中草药多达158种,堪称药草联的颠峰之作。

吴忻在《振振堂联稿・叙》中记钟云舫“自幼为祖母珍惜,祖母卧病十二年,继以父病五年,必亲侍医药”,又言“乃年未三十,以酒故染痰饮症,不可治”。钟云舫在《振振堂诗文联三稿・序》中也称:“我病也,九死而一生。”为长辈及自己长期寻药求医的过程使他多识百草,术精岐黄,为药草联的创作奠定了药物学基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钟云舫受被革职的江津县令武文源诬告,由重庆府收质解至省城成都,囚禁于提刑按察使司待质所,一押三年。身陷囹圄,长夜难眠,钟云舫只得用撰写对联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同时抒发胸中的不平,药草联就此诞生。在《振振堂联稿》药草类小序中,钟云舫这样写到:“癸卯、甲辰、乙巳,三载羁成都,一顶南冠,无书籍可翻撷,每苦夜长,因索枯肠,取药名及四书成语,编辑成对,藉以消遣,虽无甚意,然可以志一时之痛,故存之。”

钟云舫巧妙连缀中草药名以成药草联,用来写景、咏物、叙事、抒情,内容十分广泛。

1 写景

在写景方面,钟云舫借药草名描绘山水林石、四时风景,色调鲜明,意境深远。

例如:“霜信冬花红了叶;石流寒水碧成渠。”

冬花早在深秋的浓霜中红艳了叶子,冷泉流经山石碧澄了渠水。在江津方言中,“信”与“杏”音同,“渠”与“茄”音同。对联巧妙粘合“霜杏”、“款冬花”、“红蓼”、“石榴”、“寒水石”、“毕澄茄”六味中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深秋景色图。红叶碧水,深秋景物色调鲜明,改“蓼”为“了”,改“澄”为“成”,使“红蓼”、“毕澄茄”两味中草药中的形容词“红”、“碧”活用为动词,意境更加深远。钟云舫的弟子郑埙赞日:“此置之名人集中,亦的是佳句。”

写景类药草联还有“雨余风化六月雪;云片山遮八角峰”、“泽下山根,大风云起石;芒消冰片,清苑水回香”、“归板不留行,千里云峰六月雪;回香都念子,独摇寒水一枝篙”、“雨余梁木湿;云起石山遮”等。

2 咏物

在咏物方面,钟云舫借药草名揭示事物特征,具体生动,形象感人。

例如:“清苑仙桃,夏枯冬不老;茅山玉粥,早食夜来香。”

题咏“仙桃”、“玉粥”二仙品之不同寻常,“仙桃”夏日枯萎而冬日繁荣苍翠,“玉粥”早起饮食到夜里仍口齿留香。“冬不老”为“冬青”俗名,江津方言“粥”与“竹”音同,联中含“仙桃”、“冬青”、“夏枯草”、“玉竹”、“枣实”、“夜来香”等中草药。

咏物类药草联还有“老鹳草乌鸡子白;杜鹃花蕊雁来红”、“三把菰七厘八角;五谷米百合六升”、“香澄酥奶千钟乳;路挡蔷围一丈红”、“黄金同绿豆蔻仁;白纸化红花粉草”等。

3 叙事

在叙事方面,钟云舫借药草名叙述事件,形式新颖,引人入胜。

例如:“父子牵牛,各耕元熟地;野人勤菜,同薅山豆根。”

田家父子牵牛耕地,郊外农人薅豆育菜。江津方言“耕”与“根”音同,“野”与“苡”音同,“附子”、“牵牛”、“葛根”、“熟地”、“苡仁”、“芹菜”、“同蒿”、“山豆根”均为中草药。钟云舫缀合八味药性无关的中草药来叙农家耕作之事,真可谓联络精妙,串合有情。

叙事类药草联还有“藁本粘连,择写千张故纸;云台拜将,因陈十大功劳”、“十姊妹穿连针线包,苦教全归知母;红姑娘素薰花蕊水,香颜合色胭脂”、“蜀帝皇,使君子,来服木贼草寇;密陀僧,降真香,归身大佛灵仙”、“朱总管,猛力千斤,箭羽没石;青箱子,胸穷百部,远志凌霄”等。

4 抒情

在抒情方面,钟云舫借药草名抒发自己抑郁之情和高远之志。药草类小序中钟云舫所题“可以志一时之痛”者多指此类。

例如:“久屈覆盆,惶祈使君速断;陈年衔石,雅怜妇子将离。”

巧借中药名抒发了含冤入狱的抑郁愤懑之情,上联言受屈日久,祈请官府尽快断狱,下联言含冤多年,可怜妻儿远在异地。其弟子郑埙评日:“一生坎坷,触物皆形惨状。”江津方言“速”与“续”音同,“衔”与“寒”音同。联中涉及了“酒曲”、“覆盆子”、“黄芪”、“使君子”、“续断”、“陈年酒”、“寒水石”、“雅连”、“附子”、“将离”等十味中药。

石钟山记篇7

当我见到寿山石雕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先生新创作的寿山石雕《钟馗嫁妹》时,就被其完美的形式所吸引,驻足良久,欣赏之余,不免产生巧夺天工之叹。

“钟馗捉鬼”见之于《梦溪笔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记载。画家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而后来的“钟馗嫁妹”是“钟馗捉鬼”的衍生。寿山石雕《钟馗嫁妹》作者,正是根据民间这一传说,利用一块寿山石之掘性坑头石创作“钟馗嫁妹”的。

寿山石之掘性坑头石,系散落于坑头洞一带的块状独石,质稍坚,微透明,多为白色、灰白色或黑色,肌理多有“元宝金砂”。这块掘性坑头石白、灰白、红色皆有,尤其黑色块面大、色泽黑亮,故作者依形造势、寻色取“巧”,以黑雕钟馗和以灰白色雕年轻女子。作品整体形象鲜明生动,对比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雕塑创造的主题、情感、形象的表达淋漓尽致。

这件作品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比手法在不经意中发挥出应有的美感和动人的魅力。作者在雕刻时特别强调整体的概括力。就总的效果而言,五官强调写实,语调相对柔和,既有钟馗刚性的一面,也有女子柔性的衬托。人物前后,似有背的姿态,而细致刻划女子的娇羞与无奈,上半部精雕细刻,下半部简洁概括。在整体上流动中展现形体组织上扭合转换的律动。作品显露出来的对比十分鲜明,高与低、黑与白、刚与柔、虚与实、前与后、粗与细等,形式上的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石钟山记篇8

天钟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宗教名山,清宝山举人蒋毅复曾在《游天钟山记》中称:“天钟山高峰插云,深涧夹雪,巨石摩空,寒瀑奔腾,白石清泉,山花红然”。可见当时就已经藏秀于山、名声在外了。只不过到了民国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山寺坍塌,旧址荒凉,才变得寂寥无闻。如今,经过修建之后的天钟山又恢复了当年的气度,它虽不像富春江那般温婉秀丽,也不像龙门古镇名声在外,但却是一个寻幽揽胜的好去处。

沿溪而上,一路上的快乐邂逅

去的时候,已是此次富阳之行的最后一天,大伙都累得有点人仰马翻的意味,怎么也提不起劲来。本以为这是一趟苦旅,倒是天公作美,临行时下起了零星小雨,为我们驱赶走盛夏的酷热。

穿过九曲桥,便是山的正门。微雨后的天钟山,空气清新得让人难以适应,仿佛要洗净你的肺,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觉得心旷神怡起来。或许,每一个进山朝拜的人,都要接受这么一次洗礼吧。

还未上山,先听到哗哗的水声,一泓清泉从山谷中跌跌撞撞地流出。溪边芳草萋萋,野花独自开放着。溪水清澈无比,水底的游鱼、卵石皆清晰可见。导游说,这里的溪水没有受过任何污染,当地人是直接饮用的。于是,我们也忍不住弯下腰来,掬上一捧,果真是清凉甘甜,直沁人心脾。

沿着潺潺的小溪一路上行,路上偶遇一只小松鼠,像是从电影《冰河世纪》中跑出来的,拖着个毛绒绒的长尾巴,蹦蹦跳跳地过山道。我们几个不速之客不由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它。谁知道到后面,这样的惊喜不断,不管是水中悠游的小白蛇,还是四处觅食的麻雀……这些深谷中的小精灵,仿佛在用泰然的姿态向我们宣誓,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天钟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野生动物繁多,幸运的话,还能见到野猪、兔子出没的身影,不过不用怕,大部分野生动物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抬头上看,对面不远处的山峰上巨石擎天,那就是著名的岩山。古时,山农不堪官府地主的压迫剥削,高举义旗在山头上立寨造反。据说,山顶上还有一泓永不干涸的泉水及城堡遗址。远远望去,屹立山头的那几棵墨黑的树木,仿佛就是向天呐喊的古代英雄不屈的英姿。

山谷远眺,绵延的富春江……

天钟山的山势并不陡峭,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没有攀爬的艰辛,有的是观景的乐趣。

没走多久,便到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谷。缭绕的水雾在谷中弥漫着,不知名的野花落了一地,让人犹入仙境。回头远望,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山脚下,富春江在静静地流淌。此等入画的美景,让我不禁在原地呆立半晌,久久才回过神来,仿佛刚刚真的羽化成仙,与这充满灵气的山水神谈了一番。

穿过一条约三十米长的人工索桥,便到了“转马亭”。传说这里是观音菩萨助朱元璋脱险的地方。当年朱元璋兵败逃到天钟山,仓皇中行至转马潭边,眼看追兵将至,急得仰天长叹。天钟院的观音菩萨在莲花台上作法,潭水边的岩石顿时化成豆腐似的软石。追兵的马蹄深深陷入软石中,慌忙勒转马头,退下山去,朱元璋成功逃脱。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俯身看去,潭底的石块上,果真有一个碗口大的石窝,呈倒“U”字形,酷似马蹄印。

“织筐潭”在转马亭的上方,潭水绿如翡翠,经过水冲刷后的卵石光滑圆润,随意地散落在潭的四周。潭上的激流飞瀑,丝丝缕缕地在半空中飞舞,仿佛就是织筐中倾泻而出的雪白的棉线。

天钟山的大部分古迹,都有一个与明皇帝朱元璋有关的传说。关于“神仙石屋”,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吕洞宾游览天钟山,避雨至崖石边暂息。谁知雨越下越大,吕洞宾于是用力一撞,岩石向内凹进。岩中有一线泉水汩汩外流,但无法入口。吕洞宾怅然曰:“神仙难饮石屋水。”后朱元璋打仗到此,口干舌燥,急于觅水,见神仙所题勃然大怒:“神仙难饮石屋水,我偏要饮个够。”大明天子金口开,岩上立即形成一个小石盆,积满甘泉。自此后,这汪泉水永不干涸,如遇大早,也够数百人饮用。

如今的“神仙石屋”,已是很多游人驻足纳凉的地方。石屋向内深深地凹进去,呈一个半拱形的石洞。里面阴凉舒适,小小的石盆里漾满了泉水,喝一口仙水,清清凉凉,还带有点甜味,整个人仿佛都神清气爽起来了。据说喝此水还有个规矩,只能口对泉喝,或是口对石盆边沿喝,千万不能用手捧水喝。当年有人不听劝,用手捧水喝,结果仙水竟然断流三个月以示惩罚。

继续往上走,没过多久便会看到一个大的休息区,里面有木头做的秋千、摇椅等。坐下来吹吹山风,听鸟儿在林间欢叫,斑驳的光影打在身上,感觉时光就如天上的流云,飞逝如梭。原来在苍茫的时空中,我们也只是山中的几株忘忧草而已,渺小到可以忽略。

天钟禅院,访山中隐士

徒步上山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被誉为“小天竺”的天钟古道场。这里群山环绕,连绵的山峰就如八瓣莲花,而“天钟禅院”就像是花蕊,点缀在莲花之中。两条清溪在寺前汇合,沿左右叠嶂的山势,曲折而下,注入富春江中。

“天钟禅院”旧名“崇福庵”,有说是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也有说是唐贞观年间建造的。比较确切地的说法是元朝至正年间由道信和尚募捐重修,后经清道光、咸丰两朝重修后,规模不断地扩大。

据清康熙《钱令旧志》载:“天钟山,上有天钟院,四山迂回,似列屏障,俗称小天竺。每逢十月二十七日,龙灯、狮子、竹马、瞻礼朝拜者数千人。”可见当年香火的兴旺。

石钟山记篇9

第二天,4人醒来赶紧清点一下物品,这才意识到除了随身衣服外,史佩莱还有一个笔记本和一只表外,什么都没了。这时,他们又想起史密斯,因为他有知识,点子多。现在下一步该做什么呢?他们决定备些干粮,先能生存下去,再沿海岸,或深入内陆探险。

他们吃完早饭,潘克洛夫和布朗一起到森林里去打猎,记者留下照顾篝火,同时随时准备帮助纳布。出发前,水手将手帕撕下一块烤成半焦布,保存起来,一旦篝火灭了,可用它引火,因为它很容易着火。

早上9点,天阴沉沉的,刮着东南风。布朗和水手绕过石窟的拐弯处,向河的左岸走去,进了树林。潘克洛夫从树上扳下两根粗树枝,做成两根棍子。潘克洛夫看看地上,发现有动物脚印,认为可能有猛兽,提醒注意安全。但没发现人类留下的痕迹,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在太平洋任何岛屿上,有人更可怕!

树林里很多果子都不能吃,只有喜马拉雅山和四五十米高的大枞树。这时忽然飞来一大群美丽的锦鸡。“锦鸡肉很好吃。”布朗说,“它不怕人,可以走近收拾它们。”俩人走近那些锦鸡,抡起棍子,疯狂横扫过去。锦鸡呆呆地任凭人们打落在地,等到明白过来,想飞走的时候,地上已经堆了100来只了。水手用藤条将它们捆成两串,背着继续前进。忽然一动物从身边跑过,吓得俩人大叫,但没看清是什么东西!

3点,林里又飞来一群松鸡。水手说:“松鸡逮不着,只能钓。”“和钓鱼一样吗?”水手点点头,用藤做线,用刺槐的刺做倒钩,钩上扎条大毛虫做诱饵。他们做了几个,放在松鸡窝旁边。俩人躲在树后耐心等待。过了半个钟头,几只松鸡回窝,它们边走边找东西吃。水手瞪着两眼,撅着嘴,气也不敢出。只见他轻轻拉了几下绳子,虫子好像活了似的。松鸡扑过去啄食毛虫,连钩吞了下去。水手敏捷地把绳子一抖,有3只被钩住了。俩人高兴地叫着跑过去,把它们逮住。布朗高兴得直鼓掌,他是第~次看见用绳子钓鸟的。

因为天色不早,俩人背着猎物,沿河边往回走,6点多钟才回到石屋。

凌晨喜闻狗叫声

这时,记者正在海边眺望。东边大块乌云正向头顶上飞快扩散过来。水手说:“记者先生,看来今晚要起风暴了。”记者点点头,帮忙把猎物送进石屋。水手开始做饭。他们把大串的锦鸡留到第二天,将两只大松鸡拔了毛,叉在棍子上,在火焰上烤了起来。

晚上7点,纳布还没有回来,大家很不安。布朗想出去找,但天黑不见五指,记者和水手劝他等明天再说,现在不要单独行动。布朗两眼泪汪汪的,只好同意。

天气果然变了。狂风裹着倾盆大雨从东南方吹来,奔腾澎湃的巨浪冲击着礁石,发出巨大轰鸣声。旋风在河口和峭壁间打转,通道里的烟被顶回石屋,呛得3人泪水直流。已经8点了,纳布还没有回来,大家只好先吃晚饭。饭后,各人回到角落睡觉。

凌晨2点,酣睡的克洛夫突然被推醒。记者俯身说:“外面好像有什么声音,你仔细听听!”

水手细听一会儿,跳了起来:“狗!是狗叫……”

“是托普!是托普!”布朗一醒就叫道。于是3人;中出石屋。外面风雨交加,周围漆黑一片。水手潘克洛夫回屋抱来一捆干柴,点起火把,同时吹起口哨。不久,一只狗跑进石屋,果然是托普。奇怪的是托普精神头十足,身上没有一点泥巴!布朗拍拍它的头,它用脖子来回磨蹭少年的手。布朗说:“托普来给我们领路了,快去找史密斯先生吧!”水手和记者一致同意。他们仔细盖好灰堆里的火炭,又添了几块木柴。水手用手帕把几块松鸡肉包起来带在身上,跟着狗向外走去,后面紧跟着记者和少年。

外面风雨正急。过了悬崖以后,3人停下喘了口气。这时候潮水上涨了,在狂风推动下,滔天巨浪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过来,撞在礁石上,声音震耳欲聋。

6点天亮了。离开石屋已有七八千米了。这带海边没有悬崖,只有一堆堆凌乱的山石。树木三三两两地丛生着,树身向西倾斜。这时托普开始变得非常焦急,它跑到前面去,又跑回来,好像求他们走快些似的。然后它一直向沙丘里跑去。5分钟后,托普在一沙丘下的洞口停下,对着洞口响亮地叫了起来。

3人立即走进洞里,发现工程师史密斯躺在草铺上,纳布跪在他身边。

史密斯神秘得救

水手急问:“先生还活着吗?”?纳布没有回答,3人脸色都变了。记者赶紧解开史密斯的衣服,把耳朵贴在他的胸前细听一会,说:“还活着!快,拿水来!”

布朗一听,立即出去,在不远处发现一小溪,因没有盛水器具,就把手帕浸满水,跑回山洞,用湿手帕的水挤到工程师的嘴唇上。冷水的刺激,史密斯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话。纳布赶紧给主人检查身体,发现他全身没有一点伤痕!水手马上用自己的绒衣给史密斯按摩全身。半小时后,史密斯渐渐恢复了知觉。

“太感谢了!幸亏你们及时赶来,要不我就把主人埋了!”纳布激动地说,“昨天傍晚,我在沙滩上发现许多脚印,就跟着脚印走了四五百米,最后天黑了,是托普把我带到这儿。看到主人那样,我吓呆了。赶紧把托普带出洞口,指着南方,叫它去找你们。它果然把你们找来了!”伙伴们对史密斯身上没有一点伤痕,而且能走这么远路,都感到很神奇!

史密斯终于睁开了眼睛,认出了4个朋友,又无力地握了握朋友们的手。水手说:“先生,我们已找到一间石屋,生着火,还有吃的,待会儿把您抬回去。”记者又把几个人的经历讲给史密斯听了。

“怎么!不是你们把我救到这里来的?”史密斯一脸惊讶,用微弱的声音问。记者、水手和布朗一听都惊讶不已!水手说:“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我被卷到海里时,托普从气球上跳下来,咬住我的衣服,拖着我游动。突然一股激流把我们冲走,我挣扎了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直到刚才醒来,什么都不知道。你们在海边没发现有人的痕迹吗?”工程师问。

“没有。”史佩莱摇摇头说,“假如有人把您救了起来,不会把您扔下不管的!”

“你说得对。”工程师又对仆人说,“纳布,现在那里还有脚印吗?”

“有,”纳布说,“在雨打不到的地方都有。”

“潘克洛夫,请把我的鞋拿去和脚印比量一下,好吗?”水手立即和纳布、布朗出去比量,鞋和脚印完全吻合。“看来,我患了梦游症了!”史密斯说。

12点,4人将史密斯扶上刚做好的担架,向海滨出发了。下午5点半,回到了石屋。然而,狂风暴雨使这里完全改变了:火灭了,屋里的东西也都被破坏了!

布朗托普逮水豚

火灭了,布朗和水手不知咋办。记者安慰说:“没事,工程师有办法!”在大家心目中,工程师懂科学知识,有智慧,是无所不能的!现在他就在海藻堆上睡着。

布朗和纳布抓回一大堆茨蟹,还捡来很多营养丰富的海藻。“大家先对付着,等先生康复后就好了。”水手说完急着想生火,便叫纳布找些干燥地苔,用石块砸火星,但点不着;又用两块干柴玩命摩擦,希望把动能转化为热能,让木材燃烧起来。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毫无结果,水手气得把木块掼在地上。布朗捡起木块继续摩擦。水手大笑:“孩子,你吃撑了吧?”

“不,我是活动身体取暖,不是取火,嘿嘿!”布朗冲着水手怪笑。

当晚无事。第二天早上8点,工程师醒来,见伙伴们都围着自己,就问:“有吃的吗?不是有火吗?”

“火原来有,现在没了!”于是水手把这两天的事说了一遍。“那我们想办法吧!”工程师说。布朗递上蛤蜊和马尾藻,说:“对不起,先生,只剩下这些了。”

“谢谢,孩子!够了。”史密斯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饱后,他抱着两臂说:“朋友,你们昨天抬我回来时,我似乎看见西面有一座高山,是吗?”“对,那座山很高。”史佩莱说。“好,明天我们就登上山顶,看看这里是荒岛还是大陆。没别的事了吧?”

“有,要想办法生火!”水手说。史密斯没有回答,想了一会儿说:“我估计气球至少飞了1万多千米,现在我们可能在南太平洋的岛上。如果是荒岛,只能想办法长期住下去了。”

“先生,您爬得动吗?”布朗很关心。

有东西填饱肚子就行,孩子!工程师说。

这天,工程师和记者留下看家,纳布、布朗和水手到森林里抓猎物、捡柴火。他们各备一根木捧,跟着托普往树林里捕猎。因为没有路,水手走几步就折断一根树枝做记号,以便回来时辨认。找了一个钟头,都是些小鸟,还没靠近,都被托普吓跑了。

布朗眼尖,发现一棵南欧松,松子很好吃,大家正吃着,纳布突然小声说:“听!托普逮到什么了!”3人立即跑过去,见托普咬着一只野兽的耳朵,在搏斗。这只野兽像猪,70多厘米长,深褐色,趾间有蹼。布朗说是水豚,是啮齿类动物中最大的。3人正要靠近,水豚却挣脱托普的利齿,跳进旁边一个小水塘不见了。托普跟着冲进水塘一顿扒拉,也没找到。“等会儿,它会出来呼吸的。”布朗说完,3人在水塘边把守着。几分钟后,水豚果然把头伸出水面。托普立即扑过去咬住它,拖到岸边,3人一顿乱棍便将它打死。

水手把水豚扛在肩上,看看太阳,已经不早,大家哼着小曲往回走。多亏托普带路,他们很快就到达河边,还顺便捡回一大堆干柴火。潘克洛夫像以前那样,做个木筏,把水豚、柴火放在上面,让它向石屋漂流。刚到拐角处,3人望见石屋有一缕轻烟袅袅升起,就扯开嗓门欢呼起来,向山下跑去!

工程师妙法生火

几分钟后,3人就回到石屋里的篝火前。“怎么样?有收获吗?”记者打招呼说。

“太棒了,今晚可以大撮一顿了!”水手非常兴奋,又问,“谁生的火?”“太阳!”记者说。

“您带放大镜了?”布朗问史密斯。“没有,我做了一个。”史密斯回答说。原来工程师和记者各有一个表,工程师把两个表上的玻璃卸下,粘在一起,中间灌满水,就成个放大镜了。水手竖起大拇指:“太妙了!记者先生,这事一定要记下!”

“已经记下了。”记者说完,和纳布、水手一起,将猎物收拾洗净,架在火上烤了起来。

晚餐非常丰盛,大家对水豚肉赞不绝口,再加上马尾藻和南欧松的松子,每人吃得满嘴油光光的。因为明天要登山远征,所以吃完晚饭,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吃完早饭,7点半,每人带根木棍,从石屋出发。他们艰难地穿密林,过草甸,10点半来到那座山前。这山有两个火山锥,其中一个有七八百米高,锥顶较平,山下有许多拱柱似的乱石,像个巨大的爪子站在地上,趾间就是峡谷,谷里树木丛生。它侧边的火山锥,像顶歪戴在耳朵上的圆锥帽。这里到处是乱石、玄武岩和浮石的碎片。枞树稠密的枝叶,把峡谷遮盖得一丝阳光也没有。在湿地上,布朗发现有些大型动物的足迹。水手很是担心。由于道路曲折,障碍太多,路程变得很远,到12点吃午饭时才走了一半路。

下午1点,他们朝西南方往上爬,走进一浓密的灌木丛。有几对锦鸡在树荫下拍着翅膀。史佩莱飞起一块石头,居然打死了一只。离开灌木带,又攀爬一段70度陡坡。水手突然喊道:“有绵羊!”果然,在10多米处有6只羊状动物。布朗说那是摩弗仑羊。6只羊呆呆地看着人们,突然一惊,立马逃得无影无踪。水手向羊群挥挥手,怪声怪气地说:“小心,慢走,改日再见!”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接近5点的时候,他们才达到第一个火山锥的山顶,大家决定在这里宿营。趁天未黑,史密斯让布朗陪他一块去打探明天的路。俩人走了20多分钟,意外发现一个深洞,是个火山口,火山爆发时岩浆就从这里流出。现在凝固的熔岩形成一层层天然阶梯。这是座休眠火山或死火山,俩人放心地往上爬,从顶峰出来的时候,已是晚上8点。他们四处张望,周围一片昏暗,分不清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海洋。这时,远处突然透出一丝微弱光芒,待乌云散去,竟是一钩新月正在西沉!月儿倒映在水波上,荡漾不止。

石钟山记篇10

激情燃烧的岁月,

幸福是盘小火慢炖的“红烧肉”

石钟山和妻子祁周虹的相识很像一部喜剧片。那时,石钟山是文艺出版社的实习生,而小他4岁的祁周虹却已是该出版社的编辑。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石钟山恭恭敬敬地叫祁周虹“老师”,而祁周虹则大大咧咧地和大家一样叫石钟山“小石头”。“我毕竟比你大4岁,‘小石头’‘小石头’地叫,你也好意思?”熟悉后,石钟山不满地抗议。可祁周虹不理他那一套,还喊得理直气壮:“这样喊亲切嘛,有利于消除我们之间的隔膜。”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理论无效后,石钟山只好由她去。

不过,话虽这么说,石钟山很快找到心理平衡点了。在此之前,石钟山早已从事创作多年,小说、散文也写了不少,在圈子里也算有些名气,所以,当他拿出新作给祁周虹看时,祁周虹硬生生地给看呆了:“‘小石头’,以后你也帮我看看我写的东西吧。”“看可以,但你不许叫我‘小石头’,要叫就叫‘老石’。”石钟山板起一张脸,故作正经地摇头晃脑,随即,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因为一个绰号的争执,一朵叫“爱情”的花儿在两颗年轻的心中绽放了。可惜没多久石钟山实习结束,被分配回了原单位沈阳空军某部。直到3年后,这种两地相思的状态才结束。回到北京后,石钟山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祁周虹去登记结婚。可欢欢喜喜地领完证回来,还没到家,两人就吵架了:石钟山想买点糖果庆祝一下,而祁周虹认为买糖果不实惠,还不如买点饼干。结果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两人就“水到渠成”地当街吵了起来。

结婚第一天就不欢而散,事后,石钟山觉得自己太不男人,可又不好意思主动道歉求和,怎么办?看着黑着脸的妻子,石钟山抓耳挠腮半天,终于想出一个“法宝”:下厨!他炒上一桌子菜,再赔上一张笑脸,妻子自然就不好意思继续生气了。果真,等到石钟山摆出一桌子菜时,祁周虹再也忍不住笑了:“谁稀罕你这东北菜?红烧肉肥腻腻的,一盘青菜还炒得汤汤水水,我不吃!”说是不吃,人却坐在桌子前一直没挪窝,第一次“斗争”就在这一盘红烧肉中结束了。

婚姻是一门磨合的学问,两个很个性又一直分居两地的人走到一起,注定会有个争执、融合的过程。婚后的最初几年,石钟山总会为一些小事和祁周虹吵架,比如饭前洗不洗手、饭后是先收拾碗筷还是先出去散步,吵架的理由几乎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婚姻生活的现实版。每次吵完之后,石钟山又会深刻地反省自己,然后再以实际行动为道歉手段,为祁周虹烧上一盘红烧肉……“以前我特别讨厌红烧肉,后来居然习惯了,而且三两天不吃还想念得紧,这就是吵架的结果。”16年过去,祁周虹回想当初的情形总会忍不住地笑。

一盘红烧肉是两人婚姻磨合的结果,也是两人相依相扶的见证人。在写出《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原著《父亲进城》之前,石钟山创作上一直处于低谷期。看到情绪低落的丈夫,祁周虹心疼不已。一向不下厨的她主动跑进厨房烧了一桌菜,温言软语地安慰丈夫:“我觉得咱们现在住的这小房子挺好!至于写作嘛,就像烧这红烧肉,该小火慢炖的时候就得小火慢炖,着急了不是糊了就是夹生了!”

在祁周虹的细心劝慰下,石钟山渐渐想通了,便沉下心来慢慢找感觉。不久,小说《父亲进城》诞生了,随后,“父亲系列”小说的陆续发表,石钟山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

2000年初的一天,石钟山正在家埋头起草创作提纲,忽然,桌上的电话响了,居然是导演张纪中打来的。张纪中在电话里兴奋地说:“钟山,你的《父亲进城》我是坐在马桶上一口气读完的,写得太好了!我要将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放下电话,石钟山骑上自行车直奔菜场,赶在祁周虹下班之前做好了一桌子菜,正中间的是一盘香喷喷、红艳艳的红烧肉……

这部片子,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经过8年的小火慢炖,石钟山一飞冲天了。而在吃完那顿美味的晚餐后,夫妻俩相视一笑,做出一个决定:生个孩子。

看不到你的眼泪,

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石钟山的女儿末末和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是同时孕育的。2000年12月3日,当《激情燃烧的岁月》开拍不足一个月时,末末就出生了。“双喜临门啊,我就被那么‘燃烧’着成了父亲了。”一说到初为人父时的情形,石钟山一张开始长有沟壑的脸就写满了骄傲与得意。

女儿出生前,石钟山大大咧咧,毛手毛脚,还稍带点文化人的臭脾气,对小孩子的哭声极不敏感,甚至还有点厌恶。可等到末末出生后,那哭声竟成了让他“奋斗”的号角。那时祁周虹产后体虚,奶水不足,末末只能喝奶粉。白天石钟山精力足还好应付,可晚上就难熬了。末末一晚上要吃三四次,而石钟山泡奶粉的程序又极其细致,所以,每次等到石钟山烫好奶瓶、调好水温、放入奶粉时,末末早已等得大哭不止。这哭声让石钟山心疼至极,为了让女儿能早点喝到奶,3个月里石钟山每晚都是和衣而卧,随时警醒,没睡过一个囫囵觉。3个月后,末末从一个6斤半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十几斤的胖丫头,而石钟山却整整掉了十几斤肉,成了“标准型男”。

为了女儿能健康快乐地长大,一向民主的石钟山变得像“石光荣”一样专制,每天晚上一到20∶30,他就关掉电视、电话、手机和灯,和妻子陪着孩子一起睡。“有这必要吗?大家行动轻点就是了。”面对石钟山的“霸道”,祁周虹哭笑不得,可石钟山却毫不让步:“早睡早起好嘛,再说,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太久,我准备给末末买新房子住了。”

2002年年初,石钟山果真在北四环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改房。为了让女儿住得更舒服,他将阳台封起来做成了自己的书房。阳台临街,楼层又矮,每天吵得慌,可坐在那里创作的石钟山却安之若素。朋友们见了故意取笑他,他也不反驳,只是跟着笑:“只要没吵到末末,我就是坐在大马路上也能写得安稳。”

那年年底,因为保姆一次偶然的失误,末末得了重感冒,小小的身子烧得滚烫滚烫,嗓子也因此而哭哑了。女儿的啼哭让石钟山眼圈红彤彤的。因为病痛,末末睡不安稳,他就抱着20多斤重的女儿一圈一圈地在走廊来回走,等到女儿睡熟了,再抱着女儿在床上斜靠着躺一躺。祁周虹心疼他太累,让他将末末放在床上睡,可石钟山坚持不肯:“末末身体不舒服,一放就会醒,一醒就会哭,我宁可自己累点,也不想看到她哭鼻子。”说着说着,他先泛出了泪光。

女儿这次重病后,石钟山开始思索着找个“可靠的人”来照顾女儿。偏巧那时“非典”流行,思来想去,石钟山提出让祁周虹辞掉工作:“小祁,你辞职回家照顾末末吧!她再这么病一次,我非心痛死不可。再说,现在‘非典’闹得厉害,你的安危比较重要,挣钱养家的事,我来。”见丈夫说得如此严肃与动情,祁周虹不好再说什么,只好答应辞职回家,当起了“后勤部长”。

祁周虹辞职回家后,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石钟山身上。此时,《幸福像花儿一样灿烂》正需要改编成电视剧,所以,石钟山每天的工作量大得惊人,可再怎么忙,他每天都要给女儿讲故事,陪女儿睡觉,还开始为女儿写书。“小祁已经回家了,有些工作可以让她做嘛。”朋友们见他每天火急火燎,都纷纷劝他,可石钟山却一笑了之:“从小我带末末比较多,她很依赖我,一天看不到我就伤心得哭个不停。有一次我出差2天没回家,她抱着我的拖鞋硬是整整哭了2天。所以,我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让她因为看不到我而哭鼻子。她一哭,我的心就跟着哗啦啦地碎一地;她一笑,我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36岁得女的石钟山在女儿面前温柔成了一根软软的青藤,所以,每每提及此事,祁周虹总会半嗔怪半骄傲地说:“男人就是善变。末末出前生,他还信誓旦旦地答应我有了女儿以后我第一,女儿第二。现在呢?女儿第一他第二,我成了他们父女之外多余的人。”

幸福三人行,

我的幸福没有终点

末末一天天大了,可石钟山能陪在她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火暴银屏,石钟山越来越忙了,等末末7岁时,石钟山连回家给女儿讲睡前故事都成了奢侈。正因为无法时时陪在女儿身边,石钟山对女儿有些溺爱地宠,只要女儿提出的要求不那么过分,他都会满足。比如给她买几本图画书,让她偷偷吃祁周虹不允许的零食。可女儿天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所以,常常这边石钟山刚做了“地下工作”,那边就被末末“出卖”了。这还不算,石钟山有时还会被这对母女一阵取笑。

一次,末末想吃冰淇淋,就趁晚上陪石钟山遛弯的空当悄悄提出了要求。石钟山二话没说,买了一个30元钱的冰淇淋球给她。可吃完后,末末回家就向祁周虹“告密”:“爸爸今天给我买了个冰淇淋球,我让他给他自己也买个,他不肯,还说不想吃。可我吃的时候他坐在旁边一直看,我看他哪里是不想吃,分明是小气,舍不得花钱!”一席话,惹得祁周虹大笑不已,而石钟山呢,作势要倒,旋即跟着大笑。

因为女儿,石钟山不仅对祁周虹管得紧了,对自己也严格起来。2008年年初,考虑到自己之前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因为诸多原因反响不如预期,石钟山决定成立影视演艺工作室。“想让自己的东西拍成影视剧后保留原汁原味,就必须参与到整个改编工作。这样才能相对保证质量,这也算是我事业的又一个扩展吧。”石钟山决定在新剧《幸福还有多远》中初步试水,参与了改编、拍摄的部分工作。6个月后,由他任编剧、导演、制片人的《幸福的完美》也顺利开机了。石钟山的事业,由此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虽然事业蒸蒸日上,可家中那一大一小还是牵动着石钟山最细微的神经末梢。只要一回家看到妻子女儿情绪高涨、欢天喜地,他就觉得踏实,觉得生活有奔头;可只要这两位稍有不安,他就紧张得心神不宁,哪怕是小小的感冒都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心情。所以,石钟山对妻女看得很紧,特别是祁周虹,只要他认为不妥当的、不安全的事,他就专制地不许祁周虹“越雷池一步”。末末上幼儿园后,祁周虹便抽空考了驾照。可等到末末上小学了,石钟山还没让她摸过一下自家汽车的方向盘,总找各种理由拦着。祁周虹等得不耐烦,生气得跟他争执:“女儿喜欢玩,你又没时间陪,我要是练会了不就方便多了?”可石钟山比她更有理:“女人开车就是不行!我宁可把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想你出事。男人有时候是很脆弱的,你不要挑战我的极限!”就因为这句气势汹汹的话,到现在为止,祁周虹都没能开上车。

不仅如此,石钟山那颗焦虑的心更是早早地飞到了几年、几十年之后,他操心末末上学太累,操心将来老了怎么陪祁周虹,怎么给末末带孩子、管家务……

2009年5月的一天,石钟山突然看到一则消息:英国研制出一种延缓衰老的针剂,正在试验阶段。他立刻兴奋地打电话给祁周虹:“小祁,听说英国研制出了一种延缓衰老的针剂,我要多挣些钱,到时候咱们俩打上一针,这样就可以多陪末末几十年。”祁周虹听了,笑得眼泪差点掉出来:“真是老糊涂了,真要操心,就操心操心末末今天的家庭作业!”

因为祁周虹一句话,石钟山还真“操心”起女儿的学业来。“六一”儿童节,石钟山在博客上撰文《童年快乐》向女儿表决心:“现在的孩子,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课外班,作为父亲,我深为自己不能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愧疚。我能做的,只是不在分数上与孩子过于计较。当然,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能够真正地快乐起来,那将是我们共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