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钾的化学式十篇

时间:2023-03-31 11:44:05

硝酸钾的化学式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1

关键词:溶解度;中学化学;质量守衡定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20-01

例题1:T℃时,把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蒸发掉10克水后恢复到T℃时析出1克硝酸钾晶体,另一份蒸发掉15克水后恢复到T℃析出2克硝酸钾晶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持T℃,若将原溶液蒸发掉25克水,可析出3克硝酸钾晶体;

B、保持T℃,若向原溶液中加入2克硝酸钾晶体,便形成饱和溶液;

C、 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

D、原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

解:将原溶液分成两等份,蒸发溶剂后均有晶体析出,则剩余溶液必为饱和溶液,只是两份饱和溶液的质量不同。根据质量守衡定律有下列关系式:

原溶液的1/2—10克水—1克硝酸钾=饱和溶液(Ⅰ) ①式

原溶液的1/2—15克水—2克硝酸钾=饱和溶液(Ⅱ) ②式

由于饱和溶液(Ⅰ)的质量大于饱和溶液(Ⅱ)的质量,故①式减去②式得:

饱和溶液(Ⅰ)—饱和溶液(Ⅱ)=5克水+1克酸硝钾。

同温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相减,相当于把饱和溶液分出一部分,余下溶液还是饱和溶液。得出:饱和溶液(Ⅲ)=5克水+1克酸硝钾。选项C正确。

将①式加上②式得:

原溶液-25克水-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Ⅰ)+饱和溶液(Ⅱ)

同温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相加,相当于饱和溶液混合,必然得到饱和溶液,有:

原溶液-25克水-3克硝酸钾=饱和溶液(Ⅳ) ③式

选项A正确。

将③式变换:原溶液-(25克水+5克酸硝钾)+2克酸硝钾=饱和溶液(Ⅳ)。结合硝酸钾的溶解度:25克水+5克硝酸钾也形成了饱和溶液,整理得:

原溶液+2克硝酸钾=饱和溶液(Ⅴ)。选项B正确。

该条件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67%,故原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6.67%。选项D错误。

例题2:某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为30克,向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加入m克无水硫酸铜,搅拌静置,析出硫酸铜晶体n克,则m与n的关系是 。

解:根据题意得:原饱和溶液+m克CuSO4=饱和溶液(Ⅰ)+n克CuSO4·5H2O

整理得:原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Ⅰ)= n克CuSO4·5H2O—m克CuSO4

饱和溶液(Ⅱ)= n克CuSO4·5H2O-m克CuSO4

饱和溶液(Ⅱ)=(160n/250-m)克CuSO4+90n/250克水

结合溶解度得:100:30=90n/250: (160n/250-m)

n=250m/133.

例题3:在某温度下,向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镁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无水硫酸镁,可析出3.15克MgSO4·nH2O.则n值为 。

解:根据题意有如下关系:

原饱和溶液+1克MgSO4=饱和溶液(Ⅰ)+3.15克MgSO4·nH2O

原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Ⅰ)=3.15克MgSO4·nH2O-1克MgSO4

饱和溶液(Ⅱ)=﹝3.15×120/(120+18n)-1﹞克MgSO4+3.15×18n/(120+18n)克水

结合质量分数为25%,得:

﹝3.15*120/(120+18n)-1﹞:(3.15-1)=25% n=7

例题4:已知某一价金属硫酸盐R2SO4在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3%。向一定质量的该饱和溶液中加入2.6克无水R2SO4,结果析出21.3克R2SO4·10H2O晶体。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解:根据题意有如下关系:

原饱和溶液+2.6克R2SO4=饱和溶液(Ⅰ)+21.3克R2SO4·10H2O

饱和溶液(Ⅱ)=21.3克R2SO4·10H2O-2.6克R2SO4

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

饱和溶液(Ⅱ)=﹝21.3×(2x+96)/(2x+96+180)-2.6﹞克R2SO4+ 21.3×180/(2x+96+180)克水

结合质量分数为36.3%,得:

﹝21.3×(2x+96)/(2x+96+180)-2.6﹞:(21.3—2.6)=36.3%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2

A.铜和锌[WB]B.镁和铁

C.镁和铝[DW]D.锌和铝

对于这类题型,学生不易学,老师不易讲。我们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老师讲授。平均值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平均值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数,把它们加起来,然后除以它们的个数,所得的值,叫平均值。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数值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值比平均值大,一个值比平均值小。如一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是60分,那么这个班级中最少有一位同学数学分数低于60分,最少有一位同学的的数学分数高于60分(当然全班都是60分的例外)。因此,我们可根据这一原理解决化学中的类似问题。

首先我们来比较常规方法与平均值法

例1.已知有一硝酸铵样品,经测定其含氮量为36%,那么样品中可能含有那种杂质()

A.碳酸氢铵[DW]B.硫酸铵

C.氯化铵[DW]D.尿素

【典型解法】:一个一个的带入计算。

以A碳酸氢铵为例:

设硝酸铵的质量为[WTBX]m,碳酸氢铵的质量为n,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式如下:

m×14×214×2+1×4+16×3×100%+n×1414+1×5+12+16×3×100%=(m+n)×36%

m×35%+n×17.7%=m×36%+n×36%

m×(0.35-0.36)=n×(0.36-0.177)

因为硝酸铵和碳酸氢铵不能为负值,所以上述等式不成立,不能选择A答案。

依照上述方法,我们可以依次排除B、C答案,选择D答案。解题步骤如下:

设硝酸铵的质量为a,尿素的质量为b,由题意我们可以列式如下:

a×14×214×2+1×4+16×3×100%+b×14×212+16+(14+1×2)×2×100%=(a+b)×36%

a×35%+b×46.7%=a×36%+b×36%

a×(0.35-0.36)=b×(0.36-0.467)

硝酸铵和尿素的值都可以是正值,等式成立,所以可以选择D答案。

【平均值法】因为我们知道硝酸铵是混合物,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那么混合物中必然有一种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36%,另一种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36%。而混合物中一定有硝酸铵,它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则我们必须选择质量分数大于36%的化肥。通过计算:A,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7%;B,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2%;C,氯化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2%;D,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7%。因此我们选择D尿素。

例2.已知不纯的铁56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1.8克,则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A.镁B.锌C.铜D、铝

【典型解法】一个一个带入计算。

以A为例:

设镁的质量为m,铁的质量为56g-m,由题意知:

m×224+(56g-m)×256=1.8g

m×(112-128)=-0.2g

因为镁的质量不能为负值,所以A不对。

采取相同的方法可以排除D铝。

设锌的质量为a,则铁的质量为(56g-a)。

a×265+(56g-a)×256=1.8g

a×(265-256)=-0.2g

a=40.4g

所以B锌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选择C铜。

【平均值法】不纯的铁56g可以产生1.8g的氢气,我们可以认为1.8g的氢气是平均值,因为56g的纯铁可以产生氢气:56×2/56=2g,大于1.8g;则另一种杂质56生的氢气要少于1.8g,假如每种金属的质量都为56g,根据计算我们知道:A,镁产生的氢气为56g×2/24≈4.7g,不选;B,锌产生的氢气为56g×2/65≈1.7g;C,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产生的氢气质量为0g;D,铝产生的氢气为56g×3/27≈6.2g,因为纯铁产生的氢气为2g,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小于1.8g的B和C。

根据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典型的解法既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易理解,而平均值法计算量少,学生又容易理解,平均值法的优点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就具体利用平均值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例3.已知某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若使其质量分数变为30%,则可以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A.水 B.硝酸钾固体

C.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

D.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混合后的30%看作平均值,而已知混合物中一定有20%的硝酸钾溶液,20%小于30%,所以我们只要选择大于30%的硝酸钾溶液就行。A,水为0;B,硝酸钾固体是100%;C,质量分数为10%硝酸钾溶液;D,质量分数为25%的硝酸钾溶液。所以,答案选择B。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3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 复硝酚钠检测 步骤 效果

复硝酚钠属于一种药物添加剂,具有促进生物生长的作用,在鱼虾养殖业中应用较多,实验室研究显示该种药物不具有强烈毒性,但是长期使用含有复硝酚钠的水产品,也会导致体内毒素不断积累,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为此,要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判断其含量是否超标,气相色谱法比传统方式更具优势,具有使用价值。

一、气相色谱法检测复硝酚钠的具体步骤

本次实验中使用型号为Agilent7890A气象色谱仪,并配有检测器、高速离心机、超声波清洗仪、旋转蒸发仪等设备,选取检测药物包括硝基酚钠标准品、2-甲氧基-5-硝基苯酚钠标准品、邻硝基酚钠标准品、乙酸乙酯、酸性氧化铝等,试验用品准备妥当后先取5克样品,调和均匀后放入50毫升的离心管内,再滴入约15毫升的乙酸乙酯,采用漩涡转动方式混合1分钟后,以每分钟4000转的速度离心运动10分钟,将上层的清液提取出来,装入离心管内,将乙酸乙酯滴入残渣中再次提取清液,并取5毫升乙酸乙酯进行淋洗。随后在乙酸乙酯中添加4毫升规格为0.1mol/L的碳酸钾溶液,旋转1分钟混合均匀后取每分钟4000转离心运转10分钟,并将碳酸钾层放置50毫升的离心管内,再取4毫升碳酸钾溶液进行二次提取。

将标准溶液进行衍生化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先按照试验标准取一部分溶液,放置在比色管内,再添加6~8毫升的碳酸钾溶液,采用试样衍生化的方式重复操作过程,并将碳酸钾层转移到规格为25毫升的比色管中使用。气相色谱柱使用型号为DB-1701毛细管柱,试样的进入温度为250℃,检测器的温度为300℃,刚开始测试温度控制在120℃,当持续15分钟后可升到180℃,接着延续20分钟后,温度可再升至250℃,并将此温度延续5分钟;采用氮气作为载体气体以及尾吹气,气体流动的速度每分钟控制在1.5毫升,进样时不必实施分流,吹扫与放空每分钟保持60毫升。

二、气相色谱法检测复硝酚钠的效果分析

运用气相色谱法可以更加准确检测出水产品中的复硝酸钠残留量,在提取溶液的选择上,要结合药物的化学特性进行分析,主要有乙腈、丙酮、乙酸乙酯,前两者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同时可以在反应中促进蛋白形成一定沉淀,这也就意味着在提取的同时还伴随有杂质的出现,所以干扰性强,并且浓度的控制因素极不稳定,还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但是乙酸乙酯比起二者的毒性非常小,可以保证在完成提取过程的同时,利用萃取方式来转移邻硝基酚钠,将剩余的溶液进行浓缩后再与碳酸钾溶液混合,因此在该试验中使用的是乙酸乙酯来提取目标溶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回收率,并且由于浓度的不同,萃取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净化方法的选择关系到检测含量的精准度,在班次试验中主要验证的是酸性氧化铝与正己烷的净化成效,并对比起对溶液的回收率。当缓冲溶液中含有大量脂肪酸,则将导致萃取结果中出现果冻状沉淀产生,进而会给后续操作步骤造成负面作用,从而干扰衍生化反应的顺利实现。但是脂肪酸可以在乙酸乙酯中消融,使用碳酸钾进行萃取时,也会带出一部分的脂肪酸,从而形成脂肪酸钾,所以选用的净化液为酸性氧化铝,先将乙酸乙酯净化后再取适量正己烷净化碳酸钾溶液,这样就有效避免生成脂肪或者脂肪酸,降低检测的干扰性。结果证明经过净化之后的回收率也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最大值可超过93%,净化亦能避免水产品在进行衍生化过程中出现乳化的问题。进行衍生化反应之前要确定好衍生化试剂的类型与方法。根据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等综合因素判断,最为理想的衍生化试剂为乙酸酐,反应的时间较短,并且成本较低,但它也有局限性,对部分硝基苯酚不能进行衍生化操作,在使用时注意适用范围。

通常情况下,衍生化试剂的具体用量和最终的反应物存在正相关,也即反应物随着试剂量增大而增加,超过规定的限度,则硝基酚钠、邻硝基酚钠等的生成量就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不会再出现升高现象,因此用量可以控制在200μL,这时可以充分发挥试剂的化学作用,同时也节约了应用成本。控制衍生化反应的过程关键在于对温度的掌控,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衍生物的生成数量也直接受到影响。在反应的初始阶段,生成物的产量基本保持在特定水平,衍生时间不断推移也促使产量不断降低,例如在40℃条件下,进行10分钟的化学衍生反应,衍生化产物的质量要高于常温下同等时长的反应。但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超过15分钟,生成量的波动也比较大,这时在常温下实行衍生的成效更佳,所以为了达到环保的标准,让试验本身更具有科学与参考价值,选择常温条件也是综合多数情况做出的选择,时间保持在10分钟左右。

本次研究中创设的色谱条件允许范围内,最后检测得出最高限为5μg・kg-1,还有部分酚类化合物在浓度比较低的环境中,不具有较稳定的回收率,最终证明硝基苯酚类型物质最大限量是10μg・kg-1,研究者选用的水产品为草鱼、鳕鱼以及对虾,将混合后的标准溶液添加到试验样品中,依据事先设定的试验步骤进行操作,最后计算出较为精准的回收率,化学反应回收率越高证明添加量越多。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气相色谱法可以准确检测鱼和虾中残留的硝基酚钠、邻硝基酚钠含量,最适宜限度为5μg・kg-1,最大限度为10μg・kg-1,线性范围控制在6~100μg/L,采用该种方式的回收效率可达83.4%~93.2%,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孔霁虹,臧恒昌,王彦厚.气相色谱法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中的乙醇残留量[J].食品与药品,2014(02)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4

关键词:硝酸铵 硝基复合肥 比值控制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O623.71+3

一、引言

解化集团是有着50多年光荣历史的硝铵生产老企业,近年来,在生存压力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在硝铵的改性方面作了大量工作,2002年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硝铵的改性工作,生产颗粒状硝酸铵钙和粉状、团粒状硝磷酸铵等硝基复合肥料。随着全国生产企业生产粉状、团粒状硝磷酸铵的增多和粒状硝基复合肥市场需求,为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力,2010年1月决定采用熔融高塔造粒法工艺,生产农用颗粒硝磷酸铵、高浓度三元复合肥。

二、硝基复合肥工艺简介和控制系统选定

硝基复合肥装置生产方式主要以高温高浓度的硝铵溶液为载体,配入适量的粉状磷肥和钾肥,在高温的条件下通过一、二级混合均匀制得流动性能好的料浆溶液,由造粒喷头均匀喷洒,在降落的过程冷却而形成固体颗粒成品。

在复合肥连续的生产过程中,工艺需要控制的参数很少,控制简单,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关键是原料的配料控制和一些温度的控制,各种原料按照配方的需求,需要硝酸铵、磷肥和钾肥按一定比例混合,一旦比例失调,将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人工给料是不能满足生产能力大的连续性生产要求,而且劳动强度大;常规仪表控制系统,需要仪表种类多,故障率高,控制方式老化,控制方式修改机动性差,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不相符。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集中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系统。该系统将若干台微机分散应用于过程控制,全部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由上位管理计算机监控,实现最优化控制,整个装置继承了常规仪表分散控制和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优点,克服了常规仪表功能单一,人-机联系差的缺点,既实现了在管理、操作和显示三方面集中,又实现了在功能、负荷和危险性三方面的分散。因此控制系统选用的是浙大中控的ECS-100集散控制系统, DCS控制系统配置:一个工程师站、一个操作员站、一个控制站。配料控制采用多物料比值控制系统,固体物料的测量控制采用电子皮带给料秤控制,液体测量控制采用电磁流量计和调节阀进行控制,以使生产安全正常进行。

三、比值控制系统原理简介

比值控制系统是一种物料量随另一种物料量而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实际生产过程的不同要求,复肥给料控制系统选用双闭环比值控制方案 ,是在单闭环的基础上,增加主物料流量的闭环控制系统,构成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双闭环比值控制除了能克服单闭环比值控制的缺点外,另一个优点是提降负荷比较方便,只要缓慢的改变主流量的调节器的内给定,就可增减主流量,同时副流量也就自动地跟踪主流量,增减副流量,并保持两者比值不变。

四、硝基复合肥比值控制系统设计

4.1控制方案选择

工艺控制要求是97%的硝铵溶液经终蒸发后进入一级混合槽加入磷肥和添加剂混合后进入二级混合槽加入钾肥混合,配制成合格的溶液送造粒喷头进行造粒,要求比值在操作画面上可以操作设定和修改,根据工艺控制要求,需保持硝铵溶液、磷肥、添加剂、钾肥按一定比值进行连续生产配比控制,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硝铵量为 a 、 磷肥量为 b 、 添加剂量为c 、 钾肥量为 d

磷肥量的比值为: b = K1(a+b+c+d),钾肥量的比值为: c = K2(a+b+c+d)

添加剂量的比值为: d = K3(a+b+c+d)

在控制方案中硝铵流量控制系统是主流量控制回路,磷肥流量控制回路、钾肥流量控制回路、添加剂流量控制回路是副控制回路,磷肥、钾肥、添加剂流量随硝铵流量按一定的比值变化,只要缓慢的改变硝铵流量的调节器的内给定,就可增减硝铵流量,同时副流量磷肥、钾肥、添加剂也就自动地跟踪主流量,增减副流量,并保持两者比值不变。

4.2 比值控制系统的实现

硝基复合肥装置DCS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大中控ECS-100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的中间过程计算及控制都是由计算机功能模块来实现的。图形编程把控制方案用各种功能模块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双闭环比值控制,控制程序组态按工艺设计提供的比值计算公式磷肥量b = K1(a+b+c+d)、钾肥量c = K2(a+b+c+d)、添加剂量d = K3(a+b+c+d)进行组态,计算结果作为各副调节系统的给定值,进行调节控制。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存在的问题

硝基复合肥装置进入投运试车阶段。试车过程中比值控制系统投自动控制后出现控制不稳定,主回路硝铵流量控制稳定,而副流量磷肥、钾肥和添加剂流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而且无规律,无论如何调整PID参数也不能使流量稳定下来,比值控制系统不能投自动。

5.2 解决方法

对组态程序进行仔细分析,组态程序是按工艺提供的比值计算公式磷肥量b = K1(a+b+c+d)、钾肥量c = K2(a+b+c+d)、添加剂量d = K3(a+b+c+d)进行组态的,在这个公式里K1、K2、K3比值是操作给定的,可以说是已知的,而主流量硝铵量a、磷肥量b、钾肥量c、添加剂量d均为测量值,是变化的。因此在每个副控制回路中引入的变量太多,以至于干扰太多,造成副回路控制不稳定。解决方法是简化比值计算公式,每个比值计算公式中只存在一个变量主流量硝铵a ,计算结果分别作为磷肥量、钾肥量、添加剂量控制回路的给定,以控制副流量磷肥量、钾肥量、添加剂量。简化的比值计算公式重新组态、下载后,将比值控制系统投入自动控制,主流量硝铵控制稳定,副回路流量磷肥量、钾肥量、添加剂量控制稳定,不再出现大的波动,控制曲线几乎成一条直线,控制效果明显。

6. 结束语

比值控制系统在硝基复合肥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保证了硝基复合肥的稳定生产,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在硝基复合肥的生产过程中较为成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为硝基复合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了保障,硝基复合肥的竣工投产为解化创造了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5

农村住房内外墙很多都没有涂刷石灰和水泥,即是“裸墙”。这些房子墙体上长出了“白毛”,且年久潮湿的火砖旧建筑裸墙表面上大多出现了长“白毛”现象,老人说自毛是“硝”。

“白毛”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形成的?“白毛”对墙体有何影响?我对此进行了如下实证研究。

二、“白毛”是什么物质?

我把采集的“白毛”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它,各取所得溶液3毫升于4只试管中,做如下实验。

实验1:向待测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有少量气泡产生,沉淀大多不溶解,这说明“白毛”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少量碳酸根离子。

实验2:向待测液中加入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这说明“白毛”中含有氯离子。

实验3:取少量待测液,用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呈黄色,表示“白毛”中含有钠离子。

实验4: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白毛”,“白毛”被点燃。这说明“白毛”中含有硝酸盐。

综合上述实验可知,“白毛”是几种无机盐的晶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有硫酸钠,少量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碳酸钾、硝酸钾。

三、“白毛”中的无机盐的晶体来自哪里?

一种可能是墙体和水泥中含有硫酸钠,少量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碳酸钾、硝酸钾,砖受潮后这些盐便溶解为溶液,因为水分在火砖体表的蒸发形成微小水流,把这些溶液向外渗出到墙的表面,水分蒸发而结晶成为晶体,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白毛。

另一种可能是泥土中的无机盐被水溶解,这些溶有盐的水在毛细作用下把这些外来的盐类“运”到墙面,随着水分的蒸发盐类结晶形成晶体即“白毛”(长毛的地方都是在潮湿的墙壁下部,说明这种可能性大)。 第三种可能是“白毛”为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火砖中含有可溶性盐吗?

为了探索“白毛”的形成机制,我做了如下实验。

把红色砖磨成细粉放入水中加热(促溶),冷却后过滤,在滤液中:

(1)滴入酚酞试液滤液显极浅的粉红色;(2)滴入AgNO3溶液,滤液有极少量白色沉淀生成;(3)滴入BaCl2溶液滤液有极少量白色沉淀生成;(4)滴入KSCN溶液,滤液显极浅的红色。

把砖瓦磨成细粉,做以下实验:

(5)把约20g的火砖研成粉末,放入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约30ml各种浓度的盐酸,检验不出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CO2,说明砖瓦中基本上不存在有碳酸盐。 上述实验表明:火砖是难溶于水的,火砖中含有少量的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组成的无机盐。即砖中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氯化物等盐类。

2.泥土中含有可溶性无机盐吗?

生产砖瓦一般用红粘土。查阅有关资料得知,红土中的游离氧化物包括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铝和游离氧化硅等。红土游离氧化铁可分定形和无定形两种,常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钎铁矿和胶体铁。湖北赤壁第四纪红粘土的游离氧化铁为4.5%~5.1%。但一般粘土产地不同大多含有杂质,如长石(K2O・Al2O3・6SiO2、石英(SiO2)、氧化铁、苦土(Mgo)、石灰石、石膏等矿物以及少量盐碱成分(No2CO3,Na2SO4、氯化物等)。

土溶液中阴离子一般是N03-浓度较高,其次是Cl+,和SO42-;阳离子中Ca2+和Na+浓度较高,而K+和Mg2+浓度较低。可见泥土中含有可溶性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钙、硝酸钾等盐类。

3.“白毛”是怎么形成的?

墙体土中毛细水上升引起的可溶盐迁移及重结晶而形成“白毛”。也就是水盐迁移而形成的。由水一热一风控制的一轮又一轮墙体表面结晶进程重复发生。

砖中的盐被水溶解后在表面结晶形成“白毛”。当高温生产砖瓦的时,粘土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对于粘土中的杂质,在煅烧时均失去水分。若水中溶有碱、碱金属碳酸盐溶液、无机酸或有机酸,氧化铝和无机酸或有机酸易生成易溶的盐,这些盐被水溶解、渗透、结晶(长白毛)。

四、研究结论

“白毛”是硫酸钠,少量氯化钠,硝酸钠、硝酸钾、碳酸钠、碳酸钾几种无机盐的晶体组成的混合物。

产生“白毛”的外部因素:

地面水通过毛细作用到达“白毛”带的水分,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这些外来的盐类,被因为水分在火砖体表的蒸发形成的微小水流运至表面,随着水分的减少,先发生结晶,结晶水合物膨胀,使火砖体表粉化,水分继续蒸发,结晶水和盐类分离,即风化,当结晶水也风化完毕的时候,火砖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末,俗称“硝”。

产生“白毛”的内部因素: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6

1 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中国南北土壤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的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碱性的钙镁磷肥;北方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多呈碱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过磷酸钙;连续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钙镁缺乏,磷肥宜选用碱性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既可调节土壤酸度,又可供应钙镁元素;有盐渍化特征的碱土、盐土,尤其是滨海盐土,宜施用磷石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2 针对植物营养特性选择肥料。植物种类、品种不同对养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养分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对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异,选择化肥品种应根据作物营养特点来科学选择。据研究,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一般蔬菜是喜硝态氮的作物,氮肥宜选用硝酸铵、硝酸钙等;鳞茎类蔬菜对硫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硫较多的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镁、硫酸钾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现缺钙症状(干烧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钙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酸钙;水果、茶叶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3 针对作物生育期选择肥料。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种肥选用中性高浓度的复合肥料,拌种肥一般选择专用性强的肥料;基肥可选用低浓度肥料,也可选用高浓度复合肥料;追肥多选用高浓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灌溉施肥及叶面喷肥时,要选用高浓度、易溶解、残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磷酸二氢钾及种类繁多的叶面肥等。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显重要。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激发原有腐植质的活性,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协调氮素均衡稳定、长效,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缓解施肥比例失调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4 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法。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部位有关,又与施肥技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育种方面,把低硝酸盐含量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是有意义的;在施肥技术与环境条件方面,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中氮的浓度和氮的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土壤中氮浓度越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过多。

5 使用专用、复合、特种肥。由于优质农产品对土质、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专用肥。例如,生产大蒜需要含硫较高的肥料,生产啤酒大麦需要减少氮肥的比例,生产500千克小麦与600千克小麦的配比不同。

果树施肥要进行叶色诊断,对症补充肥料。而且除氮、磷、钾肥外,还有各种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等。肥料的专用化、复合化、多样化是世界肥料发展趋势。

另外,针对人体营养需要可生产特种肥。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达0.149毫克/千克,是普通菜花含硒的75倍。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7

【关键词】水稻;合理施肥;原则分析

1.根据土壤的供肥性能确定施肥量

水稻一生中所吸收的营养元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供给,主要来源是土壤,其次是灌溉水中溶解的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层中藻类固定的氮素;二是当季肥料供给。在一般施肥栽培水平下,水稻一生中所吸收的养分,大约有2/3来自于土壤,只有1/3是当季施入的肥料。据N示踪法测定,水稻收获物中的氮素来自土壤的占吸收量的63.3%一66.8%。水稻对土壤营养的依赖程度与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及土壤肥力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首先应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量(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称为“以产定肥”原则),再在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的基础上,用下式计算出其理论上的施肥量:

2.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施用到稻田的肥料,能被当季水稻吸收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合理施肥还必须注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我国稻田化肥当季利用率的大致范围是:氮肥为30%一60%,磷肥为l0%一20%,钾肥为40%一70%。因而不同种类的肥料,其利用率高低差别较大。

(1)氮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应用N示踪法测定,氮素化肥表施的利用率,硫酸铵为45.4%,尿素为34.8%,碳酸氢铵仅为26.8%。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由于化学氮肥施入稻田后,在淹水土壤中经特殊的化学和生物转化过程后,有的为水稻所吸收,有的残留在土壤中,有的转化损失。用N测定的结果认为:稻田表施硫酸铵的氮素利用率为43%,残留在土壤中为22%,损失占35%。氮肥在稻田的损失途径主要是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以及氨的挥发等,因为铵态氮和尿素表施在稻田表土的氧化层,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一部分为水稻吸收利用,另一部分下渗到还原层,其中大多数被亚硝化细菌转化为氮气逸失,称“脱氮”。一般这种“脱氮”损失约为10%一15%,高的可达20%左右。铵态氮施用后还可因氨挥发而损失,其损失率变幅很大,一般为5%一50%,特别是挥发性强的碳酸氢铵,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即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此外,施入稻田的氮素也会因排水而流失,稻田施用化学氮肥后,若一天内排水,则损失率为10%一20%。至于稻田中的铵态氯因渗漏被淋失的量一般来讲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重点应是减少“脱氮”和挥发损失。在栽培实践中,常采用以下几项措施:稻田追肥尽量用硫酸铵、氯化铵、尿素等铵态肥料,忌用硝铵;提倡深层施肥(做成球肥,施入15cm根际);追肥后及时中耕,泥肥混合,施用氮肥增效剂等,抑制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活动,提高氮肥利用率。

(2)磷肥:磷肥利用率与氮、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水稻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一般为8%一20%,平均为14%。磷肥施到土壤后,很快和土壤中的铁、钙和铝等结合成难溶性的化合物,即发生磷的“化学固定”作用,这是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反应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磷被固定后可以减少由于淋失引起的损失,固定保存下来的磷素是微溶性的,它可以供给后季作物的吸收利用。

(3)钾肥: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主要受土壤对钾的固定能力的影响,土壤对钾的固定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粘土矿物类型和土壤酸碱度等。PH值高的碱性土壤固定钾的能力弱小,pH值低的酸性土壤固定钾的能力强。因而,钾肥的土壤固定率变化很大,一般在11%一77%,其利用率也会随之有很大变化。这一情况水田和旱田相似。水稻田经常淹水和干湿交替是否有利于钾的释放,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但较多的研究结果认为淹水和干湿交替可增加土壤溶液中的钾。

稻体中的钾绝大部分是水溶态,因此,水稻成熟期遇雨,稻株中的钾会大量淋洗入土中,这是稻田钾素循环的一个途径,但影响对水稻钾吸收率和钾肥利用率的准确估算。此外,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虽比硝态氮小,但比磷大,所以也有一定的淋失性。

3.配合施用各种肥料

(1)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仅对土壤的有机质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有效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循环和平衡,是提高土壤肥力和调节当季水稻营养条件相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由于各种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水稻施肥上,必须重视化学肥料间的配合使用,使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协调,互相促进,实现高产。

水稻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的比例大致是1.9:0.5:0.8—1.5,但在实际应用上,需考虑到当地土壤中磷、钾的供应能力,以及各种肥料施入土壤后可能被水稻吸收利用的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整。

4.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施肥力方式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一般将水稻全生育期的施肥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以水稻移栽至有效分蕖终止期作为前期,有效分蕖终止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中期,以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为后期。合理的施肥方式就是要按照各地的生态条件、土壤性能、品种特性、施肥水平和肥料种类,决定各个时期肥料的合理分配比例。我国传统的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在施肥方式上自然也形成了“施足基肥、普施面肥、早施追肥”的一般原则。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稻田施肥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以及对各个产量因素的主攻方向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施肥方式,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基肥、追肥的比重及其追肥时期和数量的配置上。

(1)“前促”施肥方式:也称“大头肥”施肥法,其特点是将肥料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施用,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蕖肥的方式。就氮肥而言,一般基肥占20%一30%,分蕖肥占70%一80%,后期求再追肥。在施肥和产量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这种施肥方法有利于保证一定的穗数而取得较高产量。但当施肥量和产量水平提高以后,这种施肥方法常造成过早封行,无效分蕖多,导致病虫害加重,抗倒伏性降低。一般情况下,对于全生育期短、前期气温较低的稻作类型如东北地区早粳稻、华北地区稻麦茬稻、南方早稻,可采用这种施肥方式。

(2)“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方式:在重视前期施肥的基础上,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控氮,后期适量补氮。这种施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重施肥法的不足,是保证水稻全生育期较合理氮素供应的一种施肥方法。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大、粒饱。需要指出的是,“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也只是一个施肥时期与数量的总原则,具体促、控、保的程度仍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具体运用时,“前促”是在有效分蕖终止期前施促分蕖肥,即施足基肥、早施蕖肥;“中控”即达到预定穗数后至穗分化期以前,—般停止追肥,结合水层浅、湿、搁管理,控制无效分蕖,使已形成的分蕖中储藏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促进根系发育;“后保”是指孕穗期以保花为主,施用穗肥,抽穗前后酌施粒肥,提高饱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

参考文献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8

关键词:玻璃球 二氧化硅 准确测值

0 引言

玻璃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是控制玻璃球生产工艺的关键指标之一,二氧化硅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玻璃球的质量。由于在测定过程中经常出现二氧化硅结果偏低而空白值偏高,不能正确指导生产。因此对原方法进行改进,并做了大量的实验,获得了准确测值。

1 测定原理

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二氧化硅,是根据可溶性硅酸在硝酸溶液中与过量的钾离子、氟离子作用,定量地生成氟硅酸钾沉淀,沉淀在热水中水解,生成氢氟酸,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求得二氧化硅的含量。反应如下:

SiO2+2KOH=K2SiO3+H2O

K2SiO3+2HNO3?圹H2SiO3+2KNO3

SiO32-+6F-+6H+?圹SiF62-+3H2O

SiF62-+2K+?圹K2SiF6

K2SiF6+3H2O?圹2KF+H2SiO3+4HF

HF+NaOH?圹NaF+H2O

所需试剂:

①氢氧化钾:固体

②氯化钾:固体

③邻苯二甲酸氢钾:固体

④乙醇:95%

⑤硝酸:1+1

⑥硝酸:密度1.42g/ml

⑦氯化钾水溶液:50g/L

⑧氯化钾—乙醇溶液:50g/L

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0.15mol/L

⑩酚酞指示剂乙醇溶液:10g/L

2 误差分析

由于玻璃球中二氧化硅测定结果经常偏低,而空白值偏高,无法获得准确测值,不能正确指导生产。经过分析这很可能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因此在以下几方面找原因:

2.1 仪器误差

对滴定管进行了校正,在误差范围内,因此可以排除仪器误差。

2.2 试剂误差

试剂不纯和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引起,样品熔融时发现熔融物向坩埚外爬,引起溅失,因此不能排除试剂误差。

2.3 操作误差

由于氢氧化钠滴定氢氟酸是强碱滴定弱酸,用1%酚酞指示剂乙醇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变色敏锐,终点明显,易于辨别,不会引起误差,因此可以排除操作误差。

2.4 方法误差

用国家标准GB/T1549—2008与原方法进行对比,发现药品配制、中和残余酸与原方法不同,因此不能排除方法误差。

3 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其原因,然后从试样处理、药品配制、中和残余酸几点入手,结合测定时影响因素来解决问题。

3.1 式样处理

3.1.1 试样处理不完全、飞溅、损失也是引起结果偏低的一大因素。

①试样在坩埚中未完全熔融或熔融时溅失,这是由于在熔融过程中温度掌握不好,没有及时摇动坩埚,使试样在坩埚底部结块,粘埚底。因此要在氢氧化钾刚开始熔融时就经常摇动坩埚,以免粘埚底、结块。

②由于以前熔融试样时所用的熔剂为分析纯氢氧化钾(片剂),因含水多且不纯,熔样时熔融物向坩埚外爬,引起溅失。改用优级纯氢氧化钾(颗粒状),并将熔剂加入量控制在试样20倍左右,有效的控制了熔样过程中引起的飞溅、损失。

3.1.2 转移熔融物时损失或坩埚中仍留有少量熔融物。

将熔融物加少量热水溶解后,用塑料棒将坩埚内壁、埚底试样搅拌均匀,一次加入塑料杯中,然后将坩埚倾斜,缓慢转动,同时用水和硝酸(1+1)少量多次地冲洗入塑料杯中,小心、细致地将坩埚洗净,以免试样转移损失。

3.2 溶液配制对比:

①原测硅方法中配制15%氟化钾溶液:直接称取15g氟化钾溶于100ml水中;而新标准GB/T1549—2008规定15%氟化钾溶液配制为:称取15g氟化钾置于塑料杯中,加入80ml水和20ml硝酸(2.f),使其溶解,加氯化钾至饱和,放置过夜,过滤到塑料杯中备用。(沉淀、过滤SiO2,减小空白,现已更正)。

②原方法中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0.15mol/L)配制:直接称取30g氢氧化钠,置于5L试剂瓶中,加水溶解后,稀释至5L,摇匀待标定;而新标准GB/T1549—2008氢氧化钠(C=0.15mol/L)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30g氢氧化钠置于500ml塑料杯,加200~300ml水溶解,移入5L塑料瓶中,用水稀释至5L,加入2.5~3g氯化钡,摇匀,放置数小时后再加入2~3g硫酸钠,摇匀,瓶盖装上钠石灰管,静置过夜,待标定。现已更正。

3.3 操作过程中,中和残余酸也是测定二氧化硅的关键步骤:

以前方法中用20%氢氧化钾中和残余酸,由于用碱过量,用酸中和速度慢,难中和且时间过长,有时需20多分钟,引起部分氟硅酸钾水解,使分析结果偏低,现在直接用新标准规定的0.15mol/L的氢氧化钠中和残余酸,不但快速,结果也较稳定。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更正,重新做实验与原方法进行比较。

3.4 分析步骤

①称取0.1g试样,精确至0.0001g,于银(镍)坩埚中加入2g氢氧化钾(优级纯),盖上坩埚盖并稍留缝隙,置低温电炉上熔融,经常摇动坩埚,在600~650℃继续熔融15~20分钟。(或者在煤气灯上熔至暗红色,并不断摇动,保持3~5分钟),旋转坩埚,使熔融物均匀地附着在坩埚内壁,冷却,用热水浸取熔融物于300ml塑料杯中,盖上表面皿,一次加入15ml硝酸(2.f),再用少量稀硝酸(1:1)和水洗净坩埚及盖,控制体积在60ml左右,冷却至室温,在搅拌下加入固体氯化钾至过饱和(过饱和量控制在0.5—1.0g),在搅拌的同时滴加入15%氟化钾溶液10ml,在低温下放置7—10分钟,使溶液沉淀,用塑料漏斗或涂蜡的玻璃漏斗及快速定性滤纸过滤,用5%氯化钾水溶液洗涤塑料杯2—3次,再洗涤滤纸及沉淀1次。将滤纸及沉淀放回到原塑料杯中,沿杯壁加5%氯化钾—乙醇溶液10ml及1ml(1%)酚酞指示剂乙醇溶液,用0.15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和未洗净的残余酸,仔细搅拌滤纸,并擦洗杯壁,直至试剂呈微红色不消失,加入200—250ml中和过的沸水,立即以0.15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同时作空白实验。

②结果计算

二氧化硅(SiO2)的质量分数〔w(SiO2)〕,数值以%,按公式(1)计算

w(SiO2)=■=■……(1)

式中: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浓度单位为(mol/L)

V——减去空白实验后的滴定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15.02——1/4二氧化硅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③精密度:重复性限为:0.25%再现性限为:0.30%

从表1、表2的测定结果比较可看出,通过对药品配制标准化;试样处理中选择纯度更高的溶剂;中和残余酸时选用标准中规定的浓度,有效地降低了空白值,使SiO2测定结果增加了(0.9-1.0)%。且分析结果在标样的误差范围内,消除了系统误差,说明结合新标准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4 结语

①试样处理应在实际操作中多总结经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

②当方法与国家标准有差异时,要以国家标准为准。

③在测定二氧化硅过程中,掌握好各个测定条件,以获得准确的测值。

④当测定值与真实值有较大的误差时,应分析其原因,根据产生原因采用适当而有效的方法,以获得准确测值。

⑤本方法适于测定二氧化硅含量小于98%的日常控制分析。其测定快速、准确。

参考文献: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9

科学施肥不仅是农户的经济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生产与环境安全。

中国农民最了不起的成就,是用世界上7%的耕地生产粮食,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当然也付出很大的代价,其一就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全国差不多5亿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其二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投入品,用掉了世界上35%的肥料。不合理的施肥在消耗肥料资源,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周边水环境的恶化等,一些大型水体的富营养化,发生水华和蓝藻大暴发,都跟流域内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肥料施用量过大有关。科学施肥能保障农业丰收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目前肥料应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根据大量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主要的问题是施肥不合理,约有1/3的地块施肥量不足,作物产量受到了影响;约有1/3的地块施肥量超标,主要是在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上,超量施肥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对农田环境产生了威胁。目前施肥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无机、轻有机,即是重视化肥的施用,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二是氮、磷、钾之间不讲比例与平衡,重视氮、磷肥,轻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三是速效肥料与长效肥料不配合施用;四是只管施肥,不管效果,不注重施肥时土壤水分、温度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无视不注重施肥方法。目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肥不合理,不宜盲目提倡“减肥”。

3.为什么说作物的营养特性是科学施肥的中心问题

作物是施肥的对象,首先要了解的是作物的需肥规律,不同的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地区产量水平不同,作物的需肥量也不相同。湖北省几种主要作物养分吸收量见表1,同一作物不同的品种,养分吸收量也有差异,比如杂交水稻养分的吸收量比常规水稻大。要根据作物需肥情况掌握施肥量。

4.为何要看土施肥

大量的田间试验表明,土壤本身能够提供作物60%~70%产量所需养分,土壤肥力是作物产量的基础。不同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气透水性能、吸附性能以及土壤养分含量都是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壤有肥有瘦,我们施肥短期目标是保障当季作物的产量,长期的目标则应该是培肥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以及沿江平原主要是潮土、灰潮土,西部和北部地区是黄棕壤,东南地区是棕红壤。湖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缺乏的占耕地面积的80%,土壤氮素水平一般,缺乏的占60%,土壤磷素水平上升较快,缺乏的占10%,土壤钾素水平下降,缺乏的占80%,硼、锌等微量元素水平下降严重,缺乏的占80%~90%。因此,从湖北全省大面积上讲,施肥的措施应该是“稳氮、减/控磷、加钾、补微”。

5.肥料搭配的基本原则

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两种,有机肥料养分全面,肥效长,但养分含量低,肥效慢;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养分相对单一,肥效快。二者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增进肥效,同时也是培肥改土,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在使用肥料时,应注意肥料的成分、含量,要根据肥料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用法。

6.氮肥有哪些品种?应如何施用

氮肥分为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铵态氮肥有尿素(虽是酰胺态氮肥,但在土壤中很快转化为碳酸铵和碳酸氢铵)、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能溶于水,铵离子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是速效性肥料,肥效比硝态氮肥稍长,可以用做基肥和追肥,施用的关键是深施覆土,防止氨挥发。硝态氮肥有硝酸铵(同时是铵态氮肥)、硝酸钾,其中硝酸根离子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容易被淋溶流失,用于水田时,易发生反硝化作用,以氮气形式挥发,施用时最好做追肥,不宜在水田施用。

7.磷肥有哪些品种?应如何施用

磷肥常用的品种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磷在土壤中移动速度很慢,而且容易被土壤固定,因此,磷肥应该集中施用,分层施用、制成颗粒或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磷肥均应作为基肥。钙镁磷肥是弱酸溶性磷肥,偏碱性,宜在酸性土壤施用。

8.钾肥有哪些品种?应如何施用

钾肥能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常用的钾肥有氯化钾(含K2O 60%)和硫酸钾(含K2O 50%)。两种钾肥均为速效肥料,因此施用时应注意底肥与追肥相结合施用。氯化钾有红色与白色两种,肥料效果没有差别。依据作物对氯离子的敏感程度选用含氯或含硫肥料。柑、橙、茶叶、烟草等为极忌氯作物,宜用非含氯肥料。其他多数作物都可施用含氯肥料,尤其是在雨水多的情况下。

9.复合肥料的优缺点是什么

一种肥料中含有氮磷钾3种养分中的2种或3种养分时,就统一称为复合肥料。通常把化学合成的二元肥料称为复合肥,比如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而用磷酸二铵为基础加入氯化钾或硫酸钾,或者全部由单质肥料经二次加工配制成的三元肥料称为复混肥料。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用N、P2O5、K2O的百分数表示,比如复混肥(16-6-18)表明,其中的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6%(折合P2O5)、18%(折合K2O)。

复(混)合肥料优点是:所含养分种类比较多,有效成分含量也高;颗粒比较坚实,无尘,粒度大小均匀,吸湿性小,便于贮存和施用;含副成分少,对土壤性质基本上没有影响;节省运输费用和节省施用劳力。

复(混)合肥料的缺点是:养分含量相对固定,难以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因此在施用复合肥时应注意,复合肥应作基肥施用、施用量不能太大、计算复合肥用量要以磷钾养分为准,不足的氮素可以用单质氮肥作追肥调整。

硝酸钾的化学式篇10

氯化物(Cl-)广泛分布于天然水中,但含量范围很大。未被污染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的Cl-含量一般在10~20mg/L,而在海水、盐湖中的Cl-含量则相对较高。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离不开氯化物,所以氯化物(Cl-)也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一种常见的无机阴离子。

2 地表水中氯化物的主要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2.1氯化物的来源

地表水中氯化物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两类。

2.1.1自然发生源

其一是水源流过含氯化物的地层,导致食盐矿床和其他含氯沉积物在水中的溶解;其二接近海边的河水或江水往往有时受潮水及海洋上吹来的风的影响,水中的氯化物含量就会升高。

2.1.2人为发生源

来自化工、石油化工、化学制药、造纸、水泥、肥皂、纺织、油漆、颜料、食品、机械制造和鞣革等行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的氯化物是地表水中氯化物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较低,但也是地表水中氯化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2氯离子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氯离子是保持人体细胞内外体液量、渗透压以及水和电解质平衡不可缺少的要素。氯化物含量过高时,可干扰人体电解质平衡,使人体细胞外渗透压增加,导致细胞失水,代谢过程出现故障。水中的氯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常常和相对应的阳离子(Na+、Ca2+、Mg2+等)共同作用,使水产生不同的味觉,使水质产生感官性状的恶化。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氯化物含量较高,不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破坏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使水质恶化,导致渔业生产、水产养殖和淡水资源的破坏,严重时还会污染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当其氯化物含量大于250mg/L,则不适合作饮用水。因此,氯化物作为109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的补充监测项目,越来越受到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视。

3 氯化物的测定方法

硝酸银滴定法GB/T11896-1989是基层环境监测站在实际工作中测定水中氯化物的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也都比较成熟。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设备太昂贵,硝酸汞滴定法使用的汞盐有剧毒而不被推荐。

4 测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用硝酸银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水样中的氯离子,银与氯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银盐,以铬酸钾指示终点。这个方法的特点是所需的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但由于必须有微量硝酸银和铬酸钾反应后才能指示终点,所以硝酸银的用量略高于实际需要量。

4.1熟悉方法原理

在中性至弱碱性范围内(pH6.5~10.5),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滴定氯化物时,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铬酸银的溶解度,氯离子首先被完全沉淀出来后,然后铬酸盐以铬酸银的形式被沉淀,产生砖红色,指示滴定终点到达。该沉淀滴定的反应如下:

Ag++Cl-AgCl

2Ag++CrO42-Ag2CrO4(砖红色)

4.2调节好水样的酸碱度

硝酸银滴定法不能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进行,酸性太强CrO42-容易水解,Ag2CrO4砖红色沉淀将出现过迟,甚至不会沉淀;碱性太强容易造成Ag的沉淀,所以适宜的范围在6.5~10.5。

4.3准确消除干扰物

遇到干扰影响测定,又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可以先了解一下其他项目的测定值,比如高锰酸盐指数,再按要求对水样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同时可以和水中的硬度作比对,因为氯化物高的水往往硬度也比较大。

4.4控制好铬酸钾指示剂的浓度和用量

在50~100ml滴定液中加入5%铬酸钾溶液1ml为宜。若铬酸钾浓度过高,终点出现过早,且溶液颜色过深,影响终点的观察:若铬酸钾浓度过低,终点出现过迟,也影响滴定的准确度。

4.5把握好滴定速度

空白要逐滴滴下,开始速度以每秒3-4滴为宜(注意要用力振摇),接近终点滴速以每次半滴为宜(轻轻振摇),以免过量,但也不能过于缓慢,整个滴定过程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完成。

4.6时刻注意颜色的变化

由于指示剂是有色的,再加上滴定过程产生的白色Ag沉淀,会影响分析人员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可以在锥形瓶下放一张自纸,以便于观察,同时也可采用做平行双样的办法来解决。

4.7硝酸银溶液的标定

在良好的保存条件下(避光、冷存),硝酸银溶液一般是很稳定的,可保存三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则应重新用氯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标定,但完全没有必要天天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