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我十篇

时间:2023-03-23 17:11:35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篇1

“心累”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负面刺激的应激反应,是不良情绪的心理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现代价值观念的变化,受名利、金钱、爱情、事业、家庭、竞争等方面的困扰,产生了恐惧、怨恨、愤懑、不平等负面的情绪,从而使人们出现了“似病非病”的不良状态,称之为“心累”。这些不良情绪使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大脑指挥的各个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出现亚健康状态,可使免疫力下降,让病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长时间用脑,引起大脑血液及氧气供应不足而出现脑力疲劳,表现为头昏脑涨、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消除脑力疲劳的办法是到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地方,通过有氧运动或适宜的体力劳动,让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运动和劳动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强度及灵活性和均衡性,使头脑清晰、耳聪目明、动作灵活协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并可延缓大脑细胞的衰老进程,改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能力,使人体的整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运动和劳动能增强食欲,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多,加快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使胃的排空时间缩短,减少便秘,提高健康指数和生命质量。

“心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心理疲劳。即由于心理受到剧烈或持久的劣性精神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神经过敏、易被激怒、有孤独感、常失眠等。对待心理疲劳的最佳方式是适当地调节情绪,及时宣泄或通过心理治疗加以缓解。下面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第一,不要抱非分之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也充满着各种诱惑。对任何事情不要抱过高的期望,一切应顺其自然。想事情,既要从好的方面积极努力,又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力争做到趋利避害。凡事为自己留一点余地,不妨做最坏的打算,当结果不像预料的那样糟,反而会有意外惊喜。

第二,创造一种好心境。心境就是一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好心境就是保持一种愉快、恬静、舒畅的好情绪;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对困难、挫折及疾病的侵扰,有坚韧和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会战胜困难实现既定目标。学会宽容,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周围值得赞美的人和事,而不是斤斤计较、横挑鼻子竖挑眼,要理解人,帮助人,学会宣泄和为自己减压,让心灵充满阳光。

心理自我篇2

实践证明,任何身体疾病都有其精神因素,因此,怎样缓解和消除精神因素对人体的消极影响,调节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保证身心健康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

自我合理宣泄 宣泄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将积聚在心里的痛苦、忧愁、委屈、遗憾等发泄出来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宣泄分合理宣泄和不合理宣泄两种,合理宣泄又可分为倾诉、痛哭和写日记3种方式:

1 倾诉。是指将心中的不愉快理智地向亲朋好友尽情地诉说出来,以便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同情、开导和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很容易使机体组织紊乱和发生障碍,而且容易复发旧病。一个人如果有话或事总是窝在心里,既不说,也不道,老是生闷气,时间长了,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憋”出病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把憋在心里的话或事淋漓尽致地诉说出来以后,就会觉得精神上轻松了许多,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这就是倾诉所起的积极作用。我们常说的“心里有话(事)不吐不快”是有一定道理的。可见,倾诉是自我保护和避免心理损伤的重要宣泄方式。

2 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在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度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当某人遭受到极大的委屈和不幸的时候,痛哭一场往往会收到积极的心理效果。哭能够把心中的郁闷通过声音、眼泪和表情释放出来,把由于委屈和不幸而在身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眼泪排泄出去,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讲,短时间内痛哭一场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痛哭是短时间的,是委屈和不幸达到极大程度时的痛哭,而不是遇到一点小的挫折就哭哭啼啼,因为如果是这样,不仅达不到宣泄的目的,反而对身体有消极影响。因此,对痛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掌握,发挥它的积极效果。

3 写日记。有的话和事可以向亲朋好友直接去说,有的话和事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便去说或不宜公开,而又想说出来、释放出来,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借助于写日记,即将心中的不愉快通过写日记这种形式发泄出来。日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它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一定的保密性。通过写日记既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值得提倡。

此外,宣泄的其他形式还有唱歌、吟诵、弹奏、绘画、练书法,等等。将废旧物品打砸一番,出出气、解解恨。也可一试。但是,宣泄必须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违法宣泄虽然能起到宣泄作用,但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是应当制止的。违反道德的宣泄也是错误的,尽管它能起到宣泄的作用,但毕竟是不正当的宣泄方式,违背了道德准则,是不可取的。还有的人不分时间和场合,随时随地宣泄,这也是不提倡的。

自我情志转移 情志转移是指当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其目的就是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摆脱消积情绪的影响,使自己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用兴趣和爱好占据自己的心理,主导自己的情志。当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摆脱引起不愉快的人、事及渊源地,并且不要沉湎于某件事而不能自拔,应当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者做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如散步、种花、养鱼、书法、绘画、下棋、打牌,集邮,垂钓,聊天、听音乐、看演出、逛商店、游公园,打球、做操、游泳、滑冰、探亲访友等。

可见,一个人除了要有事业上的追求以外,还必须要有某种文娱或体育爱好,更需要有自己的情趣,这样不但可以调剂情绪、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身心也健康很有益处。

自我理性升华我们每一个人在主观上都希望自己处处顺心、事事如意,但是客观上并不是一切都尽如人意。当一个人遭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怎样对待挫折和不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自甘潦倒,悲观失望,灰心丧气,在懊悔和叹息中消沉下去呢?还是理智地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找出挫折和不幸的原因,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中继续搏击,做生活的强者,在逆境中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化不幸和挫折为前进的动力?显然,我们应当选择后者。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和美好的追求。这样的人无论现实生活何等艰难、所处的环境何等险恶,他们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充实的,这也正是人的希望之所在。

自我适度让步军事家指挥战斗讲究攻与守、进与退。能进攻的就进攻,不能进攻的就要退。如果想的只是进攻而不考虑退守,往往会使自己走向绝路。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是如此,一些挫折和不幸暂时无法解决,痛苦、气愤和遗憾又无济于事,甚至会导致更大的不幸。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做一些必要的让步。“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收回拳头是为了有力地击出下一拳,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两步。适度让步就是有限度地让步,可以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解脱,缓解矛盾,减轻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心理健康益处很大。

自我遗忘一件事已经做过去了,不论做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就不要再想它了,特别是不愉快的事,更不要长时间的去想、去回忆。“言完事过如云散,何必三思绕心缠?”当然,人是有思想、记忆和感情的,要想使自己对过去的人或事一点也不去思考和回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大脑对自己的意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们要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努力强迫自己少想和不想过去的人或事。不去反复回忆当时不愉快的情景,直至把过去遗忘掉。

心理自我篇3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这是军旅歌曲《当兵的历史》中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唱着悠扬的歌曲,怀揣青春的梦想,我们满心欢喜地踏入了心仪已久军校的大门,从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成为了一名军校学员。时光荏苒,一晃三年多过去了,我们从一名新兵变成了一名老兵,从一名新学员变成了即将毕业的一名老学员。在这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们高兴与焦虑同在,梦想与担心共存,入学时“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忠诚可靠,竭诚奉献”的庄严承诺记忆犹新,那么,怎样才能不负自己的誓言和军校四年的培育,毕业后尽快融入、适应、胜任部队的工作而建功立业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毕业学员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查漏补缺,只争朝夕,夯实业务素质基础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更好地适应部队工作,多出佳绩,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技术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为了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必需首先搞好查漏补缺工作,并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至毕业的最后一天。

第一是查漏。三年多来,我们完成了共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时间有限、事务繁杂,我们可能把通过考试或取得好的分数当成了第一位,而对课程的地位、作用、性质认识不足,系统性也掌握不够,知识内容可能有盲点,学习方法也不一定最优,特别是“踢开头三脚”的实践课技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基本信息应用技术不一定熟练掌握,现在应该在头脑里放放电影,根据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脉络梳理,找出自身缺项和短板。

第二是补缺。在查漏的基础上,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根据最后几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对淡忘或盲点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的进行科学的专项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在毕业前的专题和论文撰写中或毕业联考或综合考核中,要注意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体,提炼出精髓,贯穿应用中,争取在能力上有一个提升,缩小与部队、岗位工作之间的差距。

二、端正态度,满怀信心,尽快适应角色变换

首先要从观念上、思想上、工作上、意识上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转变。大学毕业后,我们突然间由知识学习者成为各项工作的落实者,由单一受教者成为日常事务的执行者,对全新的工作岗位、繁杂的工作头绪和陌生的特别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极易产生失落感甚至恐惧感,担心领导交办的工作干不好、日常事务不胜任、所学知识用不上,导致信心不足,甚至裹足不前。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自信力,具有敢打、敢拼、敢闯的思想准备和奉献精神,能干的工作抢着干,困难的工作努力干,不会的工作学着干。其次要以边学习边积累边提升的原则,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书本教程向技术经验的转变、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聪明才智,展示自身素质,以端正的思想态度和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当中。

三、加强实践,善于学习,提高实际任职能力

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许多专业理论,但毕竟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死知识,由于在校学习期间与基层部队接触较少,没有实际岗位工作经验,没有在实践中的运用与体会过程,既使具有再强的理论素质与功底的毕业学员,也代表不了你一定将会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个人自学、经验借鉴、他人带教、工作实践等多个方面加强学习,更多的与他人M行沟通交流和学习请教,及时为自己充电。之前的书本知识已经为我们尽快进入角色打好了铺垫,我们要在新岗位上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查找自身的不足,带着问题去学,带着信心去看,带着谦虚去问,带着疑惑去想,同时,还要立足岗位,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学历高并不代表着工作能力强,更代表不了业务素质硬,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面子,虚心向各级领导、身边同志,甚至是班长、士官、普通一卒学习请教,以此来培养自己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当经常对照前一阶段领导交办工作的开展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反省,在每次的工作任务中勤总结、勤积累,以此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更好的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

四、团结协作,牢记使命,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心理自我篇4

晓雅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网络媒体工作已经三年了。晓雅的日常工作需要长期面对电脑。现在虽然她才二十七岁,但是已经跟很多中年人一样,有了一种身心都很疲惫的早衰综合征了。因为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晓雅经常感到不仅是眼睛疲劳,还会觉得头部发紧,精力不足,心累得要死,而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下降了。人家随便问她一个问题,她都要半天才反应过来。晓雅对以前喜欢的东西都很难提起兴趣了。她觉得工作总是没有新意,没有变化,令人感觉乏味,自我感觉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弱,创造力和事业心也几乎磨得没有了。虽然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又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高潮期。

■心理分析

从晓雅症状可判断,她患有心理早衰症。早衰是指人并非老年者,身心状况却似老年一般。心理早衰的主要特征:经常感觉“心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也开始下降;对生活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开始多疑、敏感,在小事上经常与人争执,不够宽容;固步自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和激情;对新生事物难以接受,很难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创造力。心理学研究发现,76%的人在体质衰老之前,都有心理衰老的迹象。心理早衰不可怕,但也不容忽视。

晓雅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进入了现在的公司,整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机器(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缺乏与人交流,这是她缺乏生活热情的主要原因。尽管早就出现心理早衰的迹象,但因为没有身体疾病发生,晓雅仍旧忙于工作,忽视身心保健,最终导致心理早衰。

心理早衰的人生活简单随便,还常常表现出工作、生活缺乏主动性,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等,这会直接导致正常人际关系的失调。

由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QQ、MSN等聊天沟通工具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这种架设在虚拟空间的网络通讯,虽然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空间阻隔,但也“偷走”了人们直接真实沟通如打电话、见面等的机会。人们习惯了这种剥离了面对面交流的礼仪的沟通方式,对直白、切中意图的交流熟稔于胸,一旦面对人群,顿时变得无所适从。有人甚至不愿与熟人见面,严重者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确实,电脑在给人们的体力减轻负担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不少长期面对电脑的人,呈现出一种心身早衰现象。

■心理处方

延缓或治疗心理衰老的良药主要靠自我调节。针对晓雅的情况,建议:

首先,晓雅要正视心理早衰,要防止由此导致身体早衰,以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拥有快乐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包括常回家与家人多交流,和朋友一起出去喝咖啡、到郊外游玩等。与亲朋好友谈谈心里话,既可联络感情,又可抒怀。另外,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你放松身心,而且还可以让你有个愉快的心情。

第四,注意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看书、养花、打球、唱歌、跳舞娱乐等,以丰富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五,积极参加一些由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生活的多样性。

心理自我篇5

一、自卑的概念

自卑(inferiorit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自卑是个体在自我认知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否定态度。自卑存在于人类所有个体身上,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自卑的个体可以将自卑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从而打破自我局限,成功地超越自我;而有的人则会被自卑感吞噬,将自卑渗透到人格之中,形成自卑情结|,它会剥夺人的行动能力,使个体陷入心灰意冷、万事皆休的无助状态。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心理非常普遍,自卑心理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孤独体验,无论自卑对个体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从个体主观感受方面来讲,自卑心理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严重的自卑心理还会让个体陷入无助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着力于改善自卑心理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

自卑心理的形成因素的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1)自卑的形成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是个性形成的先天因素,是由人类的遗传决定的,在人的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刻,对生活中的事件反应敏感,当经历压力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其他几种气质类型的个体差,从行为习惯和归因风格来说,这类个体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形成诸如“能力太差没办法”、“我就是不行” 的错误认知。

(2)个体成长的不良环境也是自卑形成的一个重要成因。每个人的个性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才得以形成,而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如情感忽略、体罚和虐待等会严重威胁幼儿的内心安全与人际信任。自卑的人往往也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方式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的同学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往往有着潜在的敌意,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温和的甚至是顺从的,但在内心深处真正的行为动因则是对人际关系不信任,害怕被人不接纳。

(3)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形成自卑感。社会比较是个体确认自我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身处密集生活空间,与周围人的社会比较几乎时刻伴随着大学生。这种对比既包括了身材相貌,也有家庭出身、经济能力,还包括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普遍比较关注,有些条件较差的同学也会因此形成自卑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异性交往的时候畏手畏脚,甚至演变成社交恐惧。

(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督促自己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然而如果理想太过“丰满”,就容易与“骨感”的现实形成较大落差,当目标太过遥不可及就演变成了前进的阻力。因此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要结合自身实际,使其具有可行性。

四、大学生自卑心理应对

(1)树立正确的自卑概念。由于认知局限,导致有些大学生谈“自卑”色变。改变自我的前提是正视自我。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愿或者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卑往往和“不好”“弱势”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会整日沉浸在自己不如人的消极认知中,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同学为了平衡内心,竭力掩饰自己的自卑感,甚至表现出自大和咄咄逼人的架势,更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封闭自我逃避社交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但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自卑感越来越重。因此个体应该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能辩证的看待自卑,认识到自卑对人的促进力量。

(2)用实际行动来对抗自卑。自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有整体性也有具体性。在自卑的行为表现中,其核心是否定自己,这其中既包括全面的否定自己,也包括个体就某些具体方面否定自己,诸如学业、人际、身体特征、性格、特长等(1)。对于大多数引起自卑的因素来说,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进行改善的,诸如学习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勤学好问来提高成绩,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而获得改善。

(3)利用补偿心理克服自卑。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是一柄双刃剑。有些人利用自卑超越了自我,有些人则被自卑打倒。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2)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积极的补偿心理能推动个体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个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自卑理论的提出者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因身体缺陷而深感自卑的人,但也是这种自卑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巨人。

(4)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减少心理落差。当个体把生活目标定得太高而难以实现的时候,就会限于不满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很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这种盲目的高要求高标准。这类学生在性格方面往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标准过于严苛,一旦目的未达成就会陷入自责自罪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树立目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心理自我篇6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问题;自我管理

当前中职学校招进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应届和往届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而且其中不乏品学皆差的双差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也会给学校管理甚至给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了解中职生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现状,结合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力图对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认为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方面

中职生刚经过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年龄大致在15~18岁之间,还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心理的基本特征对于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造成许多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情绪容易波动和多变,使中职生遇事容易冲动,自制力差,耐挫力弱。

2.成人感的增强,独立性的发展,使中职生产生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尝试性,但由于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不能正确区分冒险与勇敢、执拗与顽强的界限,从而诱发“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中职生的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校地处部级贫困县,我校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县城周围的农村。在农村,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父母的不良影响。父母亲或其中的一方思想道德素质或心理素质差,他们的品质、修养、习惯和作风对子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显然,父母亲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会“遗传”到子女身上。

2.缺乏教育。父母忙于发展经济,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中职生自我管理的许多心理问题,如缺乏时间观念、逆反心理强、目标缺失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3.溺爱。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或家中只有两个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许多男孩子自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他们长大后我行我素。这样的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差,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非常突出,特别表现在自制力差和耐挫力弱这两个方面。

4.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年来,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由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怀,与父母的障碍加深。另外,很多留守子女受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照顾多,隔代教育使他们容易放纵自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亲子关系不完备和家庭教育功能失调,使留守子女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变得普遍而又深刻。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校环境如教育体制、办学思想、管理制度、教育方法以及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我校学校环境的考察可知,学校环境对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普教的体制管理职教,以对学生过分的纪律约束与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考核教师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严重制约着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与心理问题的解决。

2.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往往偏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从而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过激行为。

3.课程内容的难度较大,与中职生普遍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形成很大的反差,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自卑、懒惰、迷茫。

4.师生关系中的对立成分较大,这可以从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活动中反映出来,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充当着对立型师生关系的角色。师生相互厌恶与反感,造成双方戒备、紧张、对立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并对学生的自我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四、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指的是除了家庭、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中职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压力的影响。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铁饭碗”初步被打破,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使中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会舆论(中职生在社会舆论上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现)的压力以及以上压力对他们造成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更加具有社会性。

心理自我篇7

一、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集体意识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班级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划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但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制定分解目标。

(1)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学习风气、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我班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班级管理原则,开创“小组学习,大组管理”的模式。每个小组都讨论制定了学习、纪律、路队等目标,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每一项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月一统计,评出优胜组,期末按目标评出各项最佳小组。

(2)纵向目标。纵向目标是指依托《青少年自我管理手册》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期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如期末考试动员会,我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达标目标:首先,年级组争一保二;其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能制定个人目标;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达到个人及班级目标,并制订个人训练计划。结果全班基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500分以上21人,为分校全年级第一,学生个人成绩最多提高47分。

二、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我班为此设立了“班花”“手套”等特色职位。“班花”主要工作包括定期浇花、保证阳光照射等工作;“手套”日常工作指监督课间操跑步戴手套。

1.建立“小组学习,大组管理”体制。

大组下辖三到四个小组。小组分学、卫生组长、纪律组长和仪容仪表组长四个职位,除管理工作外兼任语、数、外和副科组长,负责日常预习、作业和过关工作。大组设大组长一名,全权负责本大组课堂展示、主题班会展示以及卫生、纪律等各项工作。

2.建立多N委员会,保障“组际竞争”。

心理自我篇8

一、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

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

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足以作为表率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有既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二)来自工作、学习和竞争的压力

教师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长。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

2.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问题。即使是节假日,教师也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3.要求高。内部要求往往反映在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教育能力等的评估上,外部要求主要反映在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评价上。

(三)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冲突

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理想角色,而其现实角色却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按劳取酬,利义并重”的价值观念向传统的教师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原本平和的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心态失去了平衡。同时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轻视教师职业的错误观念,少数地区还出现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这两种角色的巨大反差,常常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和压抑感。

(四)教师性格脆弱或耐受力差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正是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清高自居,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实,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耐受力较差的教师心理冲突、无所适从、怨声载道,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二、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机制,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1.改革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关注教师的情感、价值及工作环境,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例如,学校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设置校长热线电话、教师意见箱,建立教师的心理卫生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让教师有地方诉说苦衷与烦恼,发泄不满与怨言,使其心理危机能够得到缓解、消除。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机制,通过心理辅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和心态,妥善处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完善评价制度,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要逐步探索、构建和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定,全面、合理、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避免只看点不计面的片面评价。正确运用竞争机制,慎重对待聘任制、末位淘汰、按学生成绩取酬等具体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实施。对于工作确实较差的教师也要酌情留有退路,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教学中,要给教师自,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敢于发挥、敢于创新,让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心理失衡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教师仍属于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偏远山区或乡镇的基层学校,不仅工资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仅55%的学生家长尊重教师这一职业。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有鉴于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4.建立心理测试制度,保证教师从教素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除了要有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心理测试能够有效杜绝那些有潜在变态人格的应聘者成为人师。因此,笔者也认为,为保证教师的从教素质,有必要建立心理测试制度,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招聘新教师时,要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确保每一个教师都是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行为表现规范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二)增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1.设计恰当的“理想自我”。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自己的实际情况;另一个是“理想自我”,即通过努力将来要实现的“自我”。有些教师无视“现实自我”的客观情况,总是追求尽善尽美,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其结果往往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所以教师要善于反思: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要直面人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畏各种冲击和挑战;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个性,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关系,集思广益,与他人携手愉快地工作。可见,设计符合实际的“理想自我”极为重要。

2.改变思维方式,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心理。因此,只要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各不同”,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进而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良好的状态。

3.客观评价并悦纳自我,善待别人。教师应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积极善意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4.养成宣泄不良情绪的习惯。不良情绪是心理上的垃圾,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我们每天都可能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及时合理地把它宣泄出去,就会迎来心理上的一片晴空。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强行压抑不良情绪,好像减轻了焦虑,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内心的情绪纷扰却没有解除,这样做,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适当地打开情感的闸门,尽情地宣泄不良绪,及时地清除心理上的垃圾。

5.在乐交善处中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由于晋级、奖金分配、评优和工作等原因,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现象也时常发生,给教师带来了不良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适应。应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计较,要有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在交往中,努力做到以诚相待,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别人的行为,这样,才能与教师,领导、学生保持良好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少教师由于长时间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身体和心力透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生命、生活质量,应加强体育锻炼。

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国力的增强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教师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分析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及时地消除或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心理自我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自我教育 自我心理教育

[作者简介]毛小波(1974- ),男,湖北应城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88-02

心理教育指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自我心理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品质、完善自己个性的重要途径。

在制约人的心理发展诸因素中,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因素只是外因,而自我认识、自我活动、自我教育才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常常表现为外部心理知识、技能的灌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这些在心理发展中显得相对滞后,效果不够明显。要想获得明显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悟和自我实践。“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说明了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有着鲜明的心理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但同时,由于生活经历的缺乏,其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及意志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思想矛盾和不良情绪反应,此时就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能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现实生活中,不时出现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让我们揪心,深思其根源,找出对策,努力助其走出困境。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很好地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时光,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帮助他们自如面对各种心理问题。

一、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指主体通过各种方法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控自己的心理,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自身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其意义在于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自我心理意识训练

自我心理意识主要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和反应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依据,自我心理意识强的人能够随时监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做出反应。通过内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地进行反省评价,追究自我过失,以期弥补。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自身心理状态,明确目前健康状况,知道心理状况良好时应该保持;当心理状况不良时,应该怎么做,我能够做什么,多从自身找原因,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理,能够做到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

(二)自我积极暗示

自我积极暗示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内部语言及体态语言、信念、预期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暗示就好像给人贴了一个标签,当人自认为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消极的命令会给人消极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人就会失去斗志,失去信心,放弃努力。反之,积极的命令会给人积极的指令,我是一个定了目标就能实现的人,经常这样想,经常对自己有这样的暗示,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积极效应。作为社会个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变换环境、自我对话、自我安慰、写日记、默念座右铭等方式, 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达到改变心境、正视现实、树立信心、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效果良好,现实生活中应多进行积极的暗示, 尽量克服消极的暗示。

(三)自我心理锻炼法

1.自我强化法。通过对自我心理目标进行强化,这是自我心理教育的核心部分。自我心理目标的确定与强化,对于自我心理锻炼动因的诱发具有不可低估的效应。在进行强化训练的过程中,自我心理目标的确定必须适度,以自己承受能力的范围为度,且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在目标追求过程中,既要注意总体方向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目标的分解,并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演讲时的紧张心态调整,可以制定阶段性的目标,通过演讲对象人数的控制来逐步提高演讲者的适应能力,并及时以互动的方式进行强化,最终达到在任何场合下演讲都能从容应对。

2.自我激励法。指大学生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刺激和鼓励,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待人处世。自我激励对于增强个体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连续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体在完成了一个预定的目标后,可以获得胜任感、成就感、自我尊重感等情感体验,从内心感到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手段进行自我鼓励,可以使自己保持乐观奋进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因此,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激励是非常有益的。

3.自我调适法。大学生活节奏较快,各种变化较多,大学生必须主动适应客观环境,这就需要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在现实生活中,情绪不仅能影响智能的发展,而且改变人的理智,使人失去客观的态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都要避免消极后果的出现,这就必须有超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能够提高和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采取自我鼓励法、转移注意法、环境调节法等来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感,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

4.自我超越法。大学生要想在自己生活环境中扎下根基,有所作为,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实现自我超越。一个人如果真正想要致力于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然会竭尽全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超越目前的状态,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真正实现自我超越。

5.自我完善法。自我完善使自己呈现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明确如何运用自己的独特之处,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多种表现形态,有虚荣心、嫉妒心、自卑、妄自菲薄、窘迫、胆怯、畏缩、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同时也有自尊和他尊、责任心和义务感等,后者是自我成熟的表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实践,不断完善自我。

二、自我心理素质训练

现代大学生能够对自我的心理素质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做到了然于胸。大学生心理自我评价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分析和判断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运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自己的实际进行对比,做好经常性的总结,进行自我监督,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激起心灵的震荡,产生积极进取的力量。要学会广泛地听取意见,学会自我批评,锻炼自己自觉自强、竞争进取的积极品质。

大学生能够通过内观来进行心理品质和心理过程的自我监控。内观是通过自我洞察,引起情感反应,进而改变自我中心主义认知模式的一种心理咨询和辅导方法。通过内观,能够使主体有勇气反省和面对自己的内心。在实际内观、反省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能真正解决心理困惑、促进自己的心理和谐发展。

内观实际上是对自身言行和心理状态进行监控,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心理行为正常,给予自己一定的强化,使其更加巩固;如果出现了思想波动或者行为上的偏差,通过自我监控及时发现,能够通过有意识地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认识和情绪,是精神还是生理出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一直表现为高效心理品质。

(一)自我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并非天生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品质,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品质等。心理品质的优劣反映出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品质好的人处理问题的速度与效率都呈现正向趋势,自我效能感高。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只有对心理品质进行自我培养,使自己的心理品质达到大学生的应有水平,才能充分应对大学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情。

1.记忆品质的自我培养与训练。(1)锻炼自己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相关的材料可通过寻找异同点来比较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通过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调动心智器官和心理机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多种感官充分作用于记忆对象,能够形成全息印象,实现感知觉互补,最终牢固地记住记忆对象。(3)加强自己对知识的再认与回忆的能力。心理实验证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即在没有完全熟记材料以前,就试图回忆材料,回忆不起来时再进行阅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记熟为止。有利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薄弱环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难以记住的地方。

2.思维品质的自我培养与训练。(1)思维灵活性的训练。通过多变的环境,培养自己的适应性能力,做到对变化的外部环境能够迅速应付,跟上时代步伐;同时能够有效地变换思维方向,摆脱惯性和消极定式对自己的影响。(2)思维的敏捷性训练。通过训练自己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迅速地发现那些不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多用怀疑和审慎的眼光看待问题,训练自己快速反应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3)思维的独创性训练。通过远隔联想训练和换个角度思维等方法来训练自己思维的创新能力。

3.情感品质的自我培养与训练。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人的情感也需要培养与训练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包括信仰的树立、品德的修善、性格的陶冶、精神的充实等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情感的品质特性如强度性、稳定性、灵活性、细腻性、偏好性、层次性、效能性等进行塑造、调整和改变。通过情绪宣泄和后果惩罚来提高情感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当各种负面情绪超过一定限度仍不能缓解,就需要考虑宣泄一下,可通过合理适度的方式及时进行宣泄,达到情感上的平衡。通过对后果进行预测以达到预防和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

4.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与训练。意志品质优良的人一般自制力较强,能够理智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驾驭自己的主人。在训练中可以通过自定目标,并全程监控落实,不断提高自己自制力。

(二)自我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是构成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无论简单的行为还是复杂的行为,都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通过它可以检验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经过反复自我行为训练,对自己以前不敢干的事,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对某种恐惧、紧张的活动,经过训练也可变得习以为常;懦弱的性格经过锻炼也会变得刚强起来。心理行为训练就是从胆量、身体潜能、友情信任、团结协作等方面反复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我行为增强等方法完善自己的心理行为。

自我心理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导他们积极适应生活、学习,促进其主动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开发心理潜能、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位大学生都要加强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训练,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潜能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出发,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幸福、乐观、自信、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毕晟.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2]陈都良,王菁.中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意义及有效性策略[J].学术空间,2009(7).

[3]崔景贵.心理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杜春平.大学生自我意识问卷调查及分析[J].科技向导,2011(15).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李继宏,韩登亮.论自我教育的缘起及心理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7]李琴.大学生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疏导[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8]李晓梅.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9]刘艳,张文超,龙云玲.内观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

[10]麻艳香,蔡中宏.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1]王栋.高职大学生自我教育指导的心理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

心理自我篇10

>> 大学新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自我和谐及疲劳感关系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自我心理干预的研究 重庆大学生时间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求职心理的分析及自我调整 城轨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联系分析及思考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自我调适对策 高校教学秘书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 大学新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教师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策略 大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及自我调控 浅谈护士的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节 校长自我心理保健的要素及方法 中职院校学生自我妨碍心理动机及干预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我调适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师之自我成长分析 过度自我批评的心理分析 老人易失眠 自我能调节 异功散合玉屏风散防治脾虚易感小儿的疗效及探讨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7-03.

[2]罪的定义是?[EB/OL].,2010-11-25.

[8]中国人矛盾的处女情结.[EB/OL]..

[13]杨师,陈巍. 人员人格因素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l5(4),228.

[14]章春明,王旭,王建伟,等. 人群高危干预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1):105-108.

[15]赵中鹏.北京连发少年案.内蒙古法制报,2011-10-27.

[16]范军,黄晓静.落入“上瘾”这张网.人生与伴侣:新养生,2007(7):24-25.

[17]金宁宁. 一例癖的心理分析.健康博览,2007(4):52-53.

[18]李寅.妻子怀孕丈夫:你如何面对未出世的孩子. 北京晚报,200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