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诗集十篇

时间:2023-03-23 02:01:58

林徽因诗集

林徽因诗集篇1

关键词:语言艺术;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起于诗歌。邵燕祥认为:“在艺术上,与徐志摩、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人写得最好的格律诗相比,也是没有愧色的。”[1]其诗歌内容侧重表现个人世界,注重诗歌意象,语言以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为主要特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洋溢着对爱、美的诗意信仰,集中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语言艺术。

闻一多曾把格律诗创作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诗歌外形上,具有建筑美的审美特点。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每句10个字,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由于她互通文理,她用那文艺笔法写的建筑学论文与富有‘建筑美’的诗歌,同样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所爱读。”[2]这种建筑美又不仅限于诗歌外形的表现上。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她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 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3]作为诗意的建筑家,她常以古建筑为诗歌意象,《人间四月天》中的“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建筑美的诗歌外形下,也呈现出音乐美的内在流动。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aba韵,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但这种押韵,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本来就讲求韵律,比较‘上口’,由她自己读出,那声音真是如歌”。[4]在句式上,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林徽因的诗歌的语言风格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清莹婉丽、典雅优美,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学、建筑、美术的审美视角和风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中西方审美风格的融合。“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5],诗人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审美理念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注释:

[1]邵燕祥.林徽因的诗[A].林徽因选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陈钟英,陈宇.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A].林徽因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A].林徽因文集(文学卷)[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4]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A].林徽因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嘉良、颜敏.中国现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林徽因诗集篇2

1983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的编纂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20世纪50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去访问金岳霖先生,这时他已88岁高龄。

我们找到位于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的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的宽扶手大沙发里,戴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

当我们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有些黯然,用浓重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儿信息。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不相信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样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八月的忧愁》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1936年。事隔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一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

他慢慢地兴奋起来,兴奋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了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林徽因的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来,大概以前从未见过,痴痴地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却一言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儿求情似的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儿,赶忙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我先向你们道个谢!”

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他们对中西文化的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朋友很多,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的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很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偶尔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林徽因也对他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妻子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他会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3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找金岳霖做评判。

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先生。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时的种种琐事,讲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我发现他称赞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我们取出另一张林徽因的照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当时徐志摩也在伦敦……忘了告诉你们,我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

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油滑……”后来我们才领会,他这里的“油滑”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她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和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徐志摩总是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为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襟怀与品格。

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慢慢地说:“林徽因在同仁医院去世。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林徽因1955年去世。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但追悼会的规模和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有几分冷清。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文字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里的“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金岳霖的“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由此可见一斑。

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慨不已。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一件事,也算有所收获。有个金岳霖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去劝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由此我联想到金岳霖,对他的终生未娶,产生了新的感悟。

1983年末,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我们送他几颗福建水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来,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近30年的林徽因“神会”了。

我们又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迟迟不开口。就这样,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停了一下,他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头,沉默了。

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他寄望自己辞世后,在另一个世界里进行两个灵魂的对话吧。

第二年的一天,听到广播,说金岳霖先生去世,我顿感怅然。

林徽因诗集篇3

“她的文学天分很高,但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事上,文学是她业余的爱好。她在文学上不能说有不得了的成就,算是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吧。 ”止庵这样形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

文学是她拿来玩的

林徽因的家世十分显赫,父亲林长民在民国时期是颇为有名的人物,曾赴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后回国从政,最高至司法总长,当时恰好梁启超担任财政总长,二人结为好友,林徽因 19岁时,双方就为她和梁思成定下婚约。

“林徽因都不是小资了,是大资。她跟梁思成去欧洲,根本不用拿钱,带着梁启超给大使的信,那边的大使就负责接待了。梁启超在当时是独大的人物,林徽因爸爸是民国总长,梁启超也当过总长,都不是一般人。 ”止庵说。

1925年,林长民在和郭松龄的交战中死于非命,当时林徽因只有 21岁。后来是靠着梁启超的帮助,林徽因一家才维持下去,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梁思成也决定学习建筑,是梁启超资助二人赴美攻读建筑学的。

在止庵看来,虽然林徽因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但文学对她来说不过是业余爱好。“现在能找到的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很少,几十首诗,几篇小说,一个没写完的剧本,仅此而已”。

从上世纪 30年代起,林徽因在《新月》、《北斗》、《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但始终没有结集出版。止庵最早看到她的诗作就是在《新月》杂志里,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才有她的诗集出版。“当时觉得她的诗跟徐志摩他们很像,但是女性气味很重。林徽因的诗很好,但很难说是不得了的。”

真正让她树立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在自家客厅里定期举办的沙龙。

“有点学英国伍尔夫那个沙龙。这个沙龙是京派文学的核心。但她只是提供了这个地方,她当时的地位,属于文学的活动家,组织者,甚至可以说是文坛盟主。”止庵非常肯定林徽因沙龙的作用,但也强调她并不是一个作家。

“林徽因这人是什么都能干,她的本职工作是建筑家,卓有成效。她从事文学活动属于玩票,所写诗、散文、剧本数量不多,尽是精品。但严格来说她并不算一个作家,她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止庵说。

空有才情 遗憾早逝

林徽因的另一个闻名遐迩的传闻就是与徐志摩的故事,这段故事始于父亲林长民与徐志摩的交往,1919年,爆发后,时任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的林长民受到总统徐世昌的斥责,被罢免了公职。1920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来到英国,恰好结识了在剑桥留学的徐志摩,林长民与徐志摩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当时,罗素的《婚姻与道德》一书影响极大,林长民和徐志摩在交谈中发现双方对书中爱情观的看法非常一致,于是约定来一场“恋爱游戏”,林长民扮作有妇之夫苣冬,徐志摩扮作有夫之妇仲昭,双方彼此爱慕却只能以书信传情。就这样,两个大男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互通情书。

徐志摩从一开始就喜欢林徽因,要为她与怀孕的张幼仪离婚。林长民看出来了,但他知道徐志摩不是自己未来女婿的合适人选。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中国。

不能否认,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往对她本人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他们的诗歌同属新月派,作品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浪漫色彩。但在止庵看来,两人的感情比当下盛传的要纯洁的多。

止庵曾在微博里反对将吕碧城、萧红、张爱玲、石评梅概括为“四大才女”的说法 ,他的解释是“几大才女这种说法没文化,只知道这四个人就拼成四大才女。要是数,民国能数出 40人,为什么非挑这四个呢,就是因为所知甚少,所见甚低。吕碧城1883年出生,张爱玲 1920年出生,互相差着辈儿呢,都是说的便宜话”。

“吕碧城是更老一辈的,是最早的职业女性。她曾是袁世凯的秘书,早期从政,后来又经商,有了钱就出国游历,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女性。但她还是偏老派的,主要作品还是词,同时还是个佛教徒,用英文翻译佛经。”止庵说与吕碧城相比,林徽因是一个新时期的女性。

而萧红呢,“萧红和林徽因是两极,没受过什么很好的教育,她的写作是萧军教的,萧军也不是读书出身。林徽因受过非常好的教育,以文字论,林徽因的文字比萧红讲究多了,但萧红是有天赋的作家,所以能写《呼兰河传》这种根本不守规矩的作品”。

至于林徽因的“死对头”冰心,止庵的看法是:因为冰心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学上,所以在文学上成就比林徽因高。

作为女性,林徽因在止庵眼中已经接近于完美了,但止庵并不否认她也有缺憾:“她有肺病,死得早,而且容貌很快就损毁了。”1930年起,林徽因就得了肺病,一直到她去世都为病痛折磨,她留下的照片几乎都是年轻时候的,晚年照片很少。

林徽因诗集篇4

关键词:《一首桃花》;《再别康桥》;创作特点;艺术表现

歌曲《一首桃花》选自中国歌剧《再别康桥》,这是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这部由水儿(陈蔚)编剧,周雪石作曲的小型歌剧于2001年2月在北京文艺小剧场公演,当年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该剧音乐创作技法带有近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元素,其风格包含特定的历史因素和人文特色。

一、《一首桃花》的诗作特点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在香山疗养时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借物于情诗。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朴素真挚,细腻纯净的情感,还抒发了自身对大自然对生命无尽的想象,同时这情感与想象中透露着很多哲理的思考。在诗人林徽因的眼里,大自然似乎就是上天创作的美画,她喜欢毫无保留地去吟颂赞美它,所以在她笔下桃红柳绿湖光山色都是那么充满灵性。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将林徽因归于“新月诗人”,但她很多作品确实带有“新月派”所提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特点,像《一首桃花》就是如此:“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它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当我们看到这些清丽的文字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普普通通的桃花在诗人笔下瞬间变得那么灵动和飘逸,充满着清新脱俗的美,尤其是诗中“那一树的嫣红”“露凝的娇艳”“一瓣瓣的光致”……这桃花似乎就像是画中静溢而多情娇美的少女,她笑盈盈栖息于春风拂动的桃花枝头,温柔地掠动耳际的碎发,惬意地绽放着她的美丽,肆无忌惮地牵动着她内心的思绪。“露凝的”“玲珑的”“柔的”“匀的”“淡淡的”这些形容词的运用似乎给这幅美丽的画作增添了无限的风采,让人感觉那么晶莹剔透,精致唯美。《一首桃花》中林徽因选择了很多生动悦耳的词汇,例如“朵朵”“一瓣瓣”“一瞥”等,让人读来就像音乐般轻盈流畅动听,富有节奏感,又如:“花”“话”“艳”“眼”“息”“里”

“迹”等韵脚字押得恰到好处,读起来玻玻上口,这无一不体现了作品的音乐美。在诗人的笔下那静态的桃花与“春说的一句话”“柔的匀的吐息”这些动态的描述相融相通,共同展现了和谐而轻盈的音色,让人心矿神怡。林徽因既是诗人又是赫赫有名的建筑学家,自然她的诗作会带有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像《一首桃花》虽然篇幅不长,但全诗长短句排列错落有致,是以感情的跌宕起伏与音节的和谐来构成诗歌的形式:首先它以基本规整的四句“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来表现眼前的实物,晕染了淡淡的情愫,而后它又以自由的五小句“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来凸显动态的画面感同时行发内心急切的情绪,最后它又以规整的“它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多情的痕迹”来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字里行间充分显现出了一种建筑的美感。总之林徽因笔下的《一首桃花》唯美精致的文字,和谐轻盈富于节奏感的音节和错落有致又不失色彩的建筑诗行将新月派中的“三美”主张体现得淋璃尽致。

二、音乐的旋律特点分析

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是由作曲家周雪石先生所作.,他为这个小剧场歌剧特意量身定做了一个小型的室内乐队以突出他所写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音乐旋律。这部歌剧在音乐旋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没有采用一般中国歌剧惯用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背景,也没有沿用西洋歌剧中为突出人物性格所写的曲调,而是吸取我国二十世纪初黄自,青主,赵元任等作曲家笔下的艺术歌曲的营养,不断创新,打造了一条既符合高雅音乐的特点又符合大众通俗审美的不寻常道路。周雪石先生曾经说过:“音乐要好听,要人心,靠什么?靠的是优美的旋律,完备的技术和真挚的情感,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玩技巧,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怕人家说你简单。”(引自钱仁平《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确实,他笔下的旋律虽然简单但不乏雅致,虽然清淡但不乏深刻的寓意,它始终带给观众的是内心的共鸣,还有无时无刻都存在的真挚的感动,就像歌曲《一首桃花》:首先作曲家从诗歌本身出发,让诗意自由地在音乐旋律中流淌,它的音乐线索是以林徽因为主题的,这个主题除了在歌剧的开始部分出现过外,再次出现就是这第五幕的双清重逢林徽因的咏叹调《一首桃花》了,在剧中它以徽因的原型出现。

三、《一首桃花》在歌剧中的艺术表现力

《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第五幕双清重逢中林徽因的咏叹调,编剧巧妙地运用了林徽因的同名诗作,使得这首作品的创作极好地体现了诗与歌的相融。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去掉了繁复,抛弃了浮躁,潜心追求纯净之美的小剧场歌剧,它无需华丽的渲染,只是用一个个简单的场景和精致的细节来表述那份隽永真挚的情愫。而第五幕场景中的《一首桃花》似乎就是用女主角林徽因深情的吟诵来挖掘她内心的那份纯净。此刻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诗人对情境的感叹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与人生的期盼,她摒弃了雕琢,刻意和夸张,只是以一种朴素,含蓄,内敛的表达呈现出了新的艺术意蕴。细细地品味《一首桃花》的意蕴,发现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用简单的诗行来表达作者细腻真实的情感从而在歌剧中塑造一个立体而知性的女性形象。准确地说就是女主人公富有诗意性的情感表达渲染了整部歌剧,使得歌剧的人物色彩更加明朗而生动。我们知道歌剧使文学作品从简单的文字表达形式蜕变到由多种艺术门类综合形成的特殊形式,如当我们只读到林徽因这首简单的小诗时或许我们关心的是这首诗所阐述的景象和表达的字面内容,然而对于欣赏歌剧的观众来讲, 观众的审美情趣一定会集中在主人公所演唱的歌曲中,通常主人公在演唱咏叹调时最善于表达的就是内心的情感,而承载这种表达方式的就是主人公的咏叹调了,人物内心活动越丰富情感表达也就越生动,歌剧作为一门以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最擅长的就是人物情感的表达,所以咏叹调不仅能很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还能带来生动鲜明的情绪色彩。

【参考文献】

[1]金湘.困惑与求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郑娟.充满诗意的人生一试论林徽因和她的诗歌[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3]于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林徽因诗集篇5

正是基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提出了把北京改造成新中国首都的建议:第一,北京市应当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第二,必须阻止工业发展。因为它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第三,严格保持紫禁城;第四,在老城墙里面的建筑物要限制在两层到三层;在城西建造一个沿南北轴向的政府行政中心。只可惜除了保留紫禁城这一条得到采纳外,其他的都被政府否廖。彭真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对梁思成说:“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梁思成大吃一惊。他不敢想象,那个烟囱林立的北京城,那对于他太陌生了,也太遗憾了。

其后,北京城的面貌便开始了自明清以来最大的演变。古城墙全被拆毁,除了保留南面的前门和北面的德胜门以及东南角楼,其余的城门楼子也都被夷为平地……梁思成在他一生的最后20年里,一直遗憾地关注着这一切。在当时的北京,他恐怕算最心疼的一个人了。尤其城墙的拆毁,对于他肯定比拔牙还要痛苦,但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梁思成一直认为,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能否认历史,更不能切断历史;只是在当时破旧立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中,他的声音太弱小了,很快就被推土机、起重机的喧嚣给淹没了,但这弱小的声音也是很宝贵的,历史会感激他的。真难得他能保持局外人般的清醒,也许不是清醒,而是出于对北京城似乎狂热的爱。

梁思成在“”期间曾遭受揪斗,据说,他当时胸前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字写着打了一个大大的“黑字”:“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为此,他踉踉跄跄地游行。但他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最终还获得了姗姗来迟的肯定。他的老友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结尾时记载:“梁思成于1972年1月9日逝世,终年七十岁。十四年后,在本来该是他八十五岁生日之际,清华大学举行了对他一生事迹的纪念会。一大批同事、学生、家属和朋友,以及一些官员参加了会。面对差不多七百名参加者,约有四十人致词颂扬他的人格和成就。”

梁思成出身名门,他是梁启超之子。但他又是北京之子――北京忠实的儿子。他虽然对中西建筑文化了如指掌,并且曾经留学美国,但他在北京,一直喜欢住在老式的四合院里。靠近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三号的一座四合院,就是他和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的旧居。

林徽因原是“新月派”诗人,后受夫君影响在建筑学方面也有造诣。她参加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国徽的设计。1948年,女学生林洙是梁家的小客人,林徽因经常给她讲北京城的规划,谈建筑,培养了她对建筑的兴趣。林洙一直记得,林徽因特意向她看了哪些北京的古建筑,最喜欢哪几处,她回答最喜欢天坛和太庙,因为天坛经过长长的神道,到达仰视晴空的洁白的圜丘,真正给人以通向天堂的感觉;太庙门内的大片古松是那么宁静肃穆……

说来也巧,林徽因病逝七年后,林洙成为梁思成晚年生活的最后伴侣。她一直认为:“林(徽因)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生活的领路人。”

林徽因是1955年离开梁思成也离开这个世界的。用美国学者史景迁的话说:在寒风凛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庞大城墙颓然倒塌之时死去的。

史景迁为《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写了“前言”:“我还看到,思成和徽因一道,乘火车,坐卡车,甚至驾骡车跋涉于人迹罕至的泥泞之中,直至最终,我们一同攀缘在中国历史大厦的梁架之间,感受着我们手指间那精巧的木工和触手即得的奇迹,以及一种可能已经永远不可复得的艺术的精徽。”对于梁思成与林徽因而言,古代建筑不仅是历史大厦的梁柱,也是艺术的祭坛。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华,估计留下过不少照片,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报纸上。其中一幅是他4月23日抵达北京后拍摄的,画面呈众星捧月之势:以白发、白胡须的老诗人为中心,其余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父林长民……他们的身后是密集的树丛与花盆。仅仅依靠这模糊的背景,无法确切地辨别摄于什么地点。是故宫、西山,还是北大校园?似乎都有可能,总之是在北京吧。

出于礼貌,还是别有深意?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这三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交相辉映。在泰戈尔的另一侧,站立着未来的优秀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

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20世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在来北京之前,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至泰戈尔见到林徽因本人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里的月老,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泰戈尔倚老卖老,很仗义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可惜,一番好心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没有答应。

这段感情虽是徐志摩单方面的,已足以感染作为旁观者的泰戈尔了,他相信自己面对的是中国的一位“情圣”。年轻的诗人即使在单相思,也依然喷涌出照亮夜空的岩浆与烈焰,这燃烧的激情,本身就是无字的诗篇。泰戈尔甚至比林徽因更快地读懂了这份意思。

而林徽因未尝没有读懂,并非心如止水,只不过作为传统女性,她不得不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冷静:徐志摩是有过婚史的男人,他的浪漫令女人们着迷,他的多情又令女人们畏惧……

其实早在两年前,徐志摩就亲口向林徽因求过婚,并表示愿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这是善良的林徽因无法做到的事情,甚至比让她爱上一个人更难。即使徐志摩真是所向无敌的“情圣”,也闯不过林徽因这道关的,毕竟,这是一道林徽因自身同样无法闯过的关:她有着先天性的禁忌与顾虑。林徽因选择了那张与泰戈尔合影里的另一个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她后来果然成了梁启超的儿媳,而且,1928年正式举办婚礼。

徐志摩还是于1922年3月离婚了。梁启超作为其恩师,闻讯后特意写了封信加以谴责,劝诫徐志摩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徐志摩给恩师复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她,那是命该如此。”

其实,泰戈尔代徐志摩求情时,林徽因已“名花有主”,因而,老诗人的努力也是徒劳的。泰戈尔只能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罢了。他特意为林徽因赋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林徽因诗集篇6

安徽政协副主席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被免职

据新华社电,鉴于严重违纪,涉嫌犯罪,依据有关规定,日前召开的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第十三次常委会议撤销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资格。同时决定,免去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职务,报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备案确认。

原兰州市长张玉舜涉嫌巨额受贿受审

备受关注的原兰州市市长张玉舜涉嫌受贿案,近日在甘肃省定西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人指控:被告人张玉舜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非法收受人民币35万元、美元6万元,构成。张玉舜当庭陈述说,公诉人指控的问题是存在的,也是他在“”期间主动向中纪委坦白交代的;但将问题的性质定为受贿,他不服。法院将择日宣判此案。

河南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受贿被立案调查

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终止的报告,终止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此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已接受其辞去全国人大代表职务的请求。根据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提供的情况,因涉嫌经济问题,收受贿赂、礼金数额较大,已构成严重违纪违法。有关部门于今年3月对其立案调查,目前此案正在调查中。曾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社会

佘祥林获45.7万元国家赔偿

社会影响巨大的冤犯佘祥林平怨昭雪后提出437万的国家赔偿日前只得到45.7万,而385万元的精神抚慰金因为没有法律依据而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佘祥林说:“虽然与我在今年5月11日提出的437万元的国家赔偿申请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能够走出今天这一步,还是应该值得高兴。”其律师周峰表示,他目前正在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接洽,协议中由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支付的256994.47元应该很快就能拿到,至于协议中由京山县政府支付的20万元家庭生活困难补助金,什么时候能够拿到则不明朗。

文娱

郎昆再导2006年春晚

2006年春晚总导演的竞标工作一直低调进行,原本计划一周后出台结果,但是两周仍无消息。9月1日竞标结果出台,最终确定2005年春晚总导演郎昆成功蝉联,结果出来后,郎昆就第一时间飞往沈阳盛邀赵本山。明年春晚总导演的竞标在央视文艺中心的文艺部和戏曲・音乐部共六位导演中展开,虽然2005年春晚总导演郎昆表现不错,但他参与这次竞标,已经是打破了头一年的总导演不参加第二年的竞争的央视老传统。可以说爆出了“大冷门”。

李小洛、苏浅、唐果联袂推出《我的三姐妹》

近日,中国70后诗群代表性女诗人李小洛、苏浅、唐果的三人合集《我的三姐妹》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部女诗人合集,是2005年国内诗坛的一件盛事。苏浅的诗歌“从容平易,精准深邃,出色地控制住了诗歌中的非理性因素,以安稳形成震动”;唐果的诗歌“诗风新锐,语言独到”;李小洛“刚柔相济,以少有的理性硬度和思想拷问直接挑战人的灵魂和中国女性诗歌的过去”。《我的三姐妹》的结集出版是当今诗坛女性诗歌的一次强势组合,对于记录和研究21世纪初中国女性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

活动

内蒙古怡斋诗书画研究会庆祝建会20周年

曾由国家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担任首席名誉会长,被新闻媒体和群众誉为“塞外兰亭”的内蒙古怡斋诗书画研究会,2005年8月迎来建会二十周年纪念日。

近日,该会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怡斋二十年书画作品展”、召开了纪念大会和书画理论研讨会、编纂《怡斋翰墨》书画作品集、印刷《怡斋书画》会刊等,受到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党、政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书画界同仁的赞赏,同时也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北京、台湾、美国、韩国等地数十个书画团体发来函、电祝贺。

二十年来,该会坚持“二为”方向,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下工厂、去农村、到边防、为基层群众送字画、助学、助残、赈灾献爱心,赢得工农兵和基层劳动者的交口称赞。该会有许多会员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大展中获金、银、铜奖。1997年和2000年集体创作的7米、33米书画长卷,获全国展集体金奖并被国家博物馆及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收藏。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内蒙古自治区的书画较高水平。该会人才济济,艺术实力雄厚,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在国内外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记者李万波)

林徽因诗集篇7

关键词:明册页;方元素;徽州歙县;士商交游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4-0138-010

一、高罗佩藏明册页《方元素荣归纪念册》述略

《方元素荣归纪念册》(下文简称《纪念册》)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藏之明代册页,该册页封面为青黑底、黄绿花锦绫,内页所裱宣纸以白色为主,间有蓝、绿、粉诸色,部分印有暗花。《纪念册》以“左司马汪道昆跋”起首,共收录包括汪道昆、黎民表、吴国伦、潘之恒、王世懋、王穉登、朱多炡、田艺蘅等八十二人赠诗凡一百零四首,另有尺牍一份,书画清单一份。赠诗及尺牍之接受者均为方元素。该册页现存于荷兰莱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高罗佩特藏室。

方元素何许人也?册页诸诗的创作因缘是什么?创作年代又为何时?高罗佩从何处觅得这一册页?针对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开始一段文化探秘之旅。

对于方元素的身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智超先生在出版于2001年之《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1]一书中已作了细致而又深入的考证。方元素,徽州歙县岩镇人,名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1]23-24除黟江外,尚有别号兰皋、莲池、思玄等。促使陈先生开展这一繁琐艰巨工作的起因是一批明代手扎——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之《明诸名家尺牍》(1),这些尺牍实为方氏收藏之亲友手札名刺,与笔者发现的册页应同为十六世纪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歙县商人(2)方用彬之私人文书,这一点可据尺牍之“方元素识语”推断:

余昔弱冠,志在四方,盖欲纵观山水,广结英俊。间有交游文酒会,每得翰墨,辄之,永以为好也。……余自少迄今,三十余载,所游南北京省,历览名胜而交诸文士大夫,结社题咏及往来书翰,不啻盈几箧矣。久之,虑将湮没为蠹鱼残食,于是兴怀感事,遂检点分类校定。其柬牍诗词,凡字文俱妙者,装为数帙;其短刺手札,简约精绝者,亦裒成数帙;至夫礼请辞谢之贴,皆名公高士之讳,犹不可弃,亦编成集。因叹世之雅好文墨者鲜矣,余固珍袭,喜其华藻,故片楮不遗,非敢与张于堂而炫耀者相比。何则?吾且贮之笥中,异时传诸后代,使之知余生平重交谊、宝翰墨之谆切也如此。宜深念之,当保惜之。万历庚子岁腊月余日,世儒生方思玄直叙书于竹林园之清音阁中。(钤印:“五石瓠”、“思玄生”、“方元素氏”、“清音阁印”)[1]1-2

由此可知,方元素所编之文书应有三类:柬牍诗词、短刺手札、礼请辞谢之帖,“曾集诗文翰牍,汇成六册,以为家珍而贻后嗣。”[1]3而哈佛所藏材料经日本藏家重新编排,其中“日、月、金、木、水、火六册为柬牍,土册为短刺及礼请辞谢之贴,诗词部分已不存”,[1]2-3诗词部分并非陈先生所云之“不存”,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确认莱顿大学发现之《方元素荣归纪念册》正是当初方氏所编文书中的诗词一类,只是怀疑此册页并非诗词类中的唯一一册,因为方元素亲友方弘静的《素园存稿》、黎民表的《瑶石山人稿》、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类稿》、李英的《历游集》、吴守淮的《吴虎臣诗集》等文集中多有赠方元素诗,然而有一部分未见于莱顿所藏之册页,故推测这并非方氏所编唯一一种诗集,应还有其他一册或诸册未知流落何处。

《方元素荣归纪念册》中八十二位赠诗者除袁景休、吴邦达、释本暘和南、吴周成、汪淮、邬宪等人外,大多可见于哈佛所藏之尺牍。批诗文翰牍康熙年间仍为方氏后人保存(3),后尺牍手札流落到日本,为铃木氏收藏于“乐山堂文库”,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购得。(4)而莱顿藏册页则在汪道昆跋右上侧盖有荷兰文“LEIDEN SINOLOGISCH INSTITUUT”(莱顿汉学研究院)的印章,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莱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接收高罗佩藏书后所盖之印,又于第一页姜鸿绪赠诗右侧钤有“身无媚骨家有藏书”印一方,此应为方氏藏书印。而封底内页则钤有白文印章一枚,为“东宗一字曰正纯”,此印下方又有朱文印章一枚,曰“泽泻”。“泽泻”为中药名,明人有以中药名入印之爱好。这几枚印章说明该册页并未与尺牍一起为铃木氏所收藏,但高罗佩于何时、何地得到该册页,笔者查阅了高罗佩自建藏书目,未曾找到该册页的信息,因而有待进一步考证。

册页被藏入莱顿东亚图书馆高罗佩特藏室后,因无人知晓方元素是何人以及这些诗作的来历,因而只在书卡上标注如下:“手稿。方元素友人在其致仕时所写之诗文集,前有汪道昆(1525—1593)跋。”[2]并根据“九华山静虚道人”余道溢题签之《奉送京元兰皋方老先生荣归》诗,将册页命名为《方元素荣归纪念册》。这张卡片中所含信息至少有两个错误:

一,方元素一生并未出过仕,既无入仕谈何致仕?方元素只在青年时代入监为国学生,这一点从《方氏族谱》及汪道昆《太函集·赠方生序》中可以得到确证。(5)因而关于方元素致仕(departure from his governmental service)之说是错误的。事实上,余道溢本诗《奉送京元兰皋方老生重荣归》亦与致仕无关:

我亦迹游穷,君何听子规。罗浮才驻足,郁水赋离诗。送别难分首,殷勤询会期。云横遮故国,月下有余思。

从诗中提及之地名“罗浮”及“郁水”看,余道溢可能是在广东送方元素回乡。综合考察方元素的诗文翰牍,方元素至少南下广东两次,皆与黎民表(6)有关。一次是师从黎民表学书法,有汪道昆《送方元素之岭南访黎阁老惟敬》、潘之恒《送元素之岭南谒黎中翰(中翰旧识元素都中)》、黎民表《送方元素还新安》等诗为证,又有元素族伯方弘静(7)详述其事云:“在燕尝师事黎秘书,秘书归南海上,乃泝江湖,踰岭数千里从之。秘书为书陶诗,未毕而逝”;[3]323一次是凭吊黎氏墓,有朱多(火麗)《送元素丈之岭南吊黎秘书先生墓》、吴守淮《奉送方元素社长再游岭表二首》等诗为证。故可以肯定余道溢所云之荣归一定不是致仕而归,据其辞气,可能为首次访黎而归。

二,检点册页内容,会发现标题“方元素荣归纪念册”名不副实,涵盖不了册页所收全部赠诗之内容。册页中的一百零四首诗大致可分四类:

燕台骧首诗。研读此类赠诗,可以断定“燕台骧首”为一幅画,故为题画诗。“观其诗,知‘燕台骧首’为一画卷,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及求千里马之故事,画一天马昴首于燕台之前以自喻。由此可见方用彬青壮年时之抱负及求功名之心。用彬选择此题,尚有其特殊之原因,一为其目的地正为北京,一为其家乡岩镇西南,正有山名天马。”[1]44以胡应麟《燕台骧首为方元素题》为例:

赤骥画桃花,长鸣逐暮笳。

霜蹄穿大漠,电影涉流沙。

伏枥心期壮,登台意气遐。

秋风闲十二,早晩向天家。[4]

此诗清楚地点出“燕台骧首”为一幅赤骥画,作者借题发挥以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咏竹里馆诗。“竹里馆”似亦为一幅或一组画,元素舅郑柏在赠诗《竹里馆》识语中云:“山中羽仲示竹里图并道索诗之意,聊模写一首,媿薄恶不足厕诸詠也。呈上裁之。元素贤侄大雅。”“羽仲”指元素族叔方宇。另,方元素居所因多种竹可能亦名竹里馆,其友邬佐卿在手札中有“足下日坐竹里馆操觚染翰,詠荒柴于辋川,采芙蓉于芳渚,大愉快哉”[1]349云云。另有朱多(火爯)“方生里中开别馆,垣墙四顾青玉满”、田艺蘅“遥寻竹里馆,径造此君轩”等诗句亦可为证。竹里馆中另有一楼名“清音阁”,这一点可由上文已引之方元素识语确证,识语题署为“万历庚子岁腊月余日,世儒生方思玄直叙书于竹林园之清音阁中”,万历庚子为1600年,此时方元素年近耳顺,估计对壮游之事已有心无力,便家居整理亲友墨翰编辑成札,于清幽之竹里馆与友人神游,尽享“芳园佳丽百花明,山拥春湖片玉清。多少亭台看不尽,偏从洞口听碁声”[5]之乐。

壮游赠别诗。方元素屡试落魄(8),无缘仕途,但为人豪侠,喜交名流,多有壮游。方弘静曾云:“余姪用彬好游,家故饶也,而以游贫。其游也,以成其名也,非若司马氏所谓熙熙攘攘者也。”[3]323元素一生曾造访过岭南、北京、豫章、南京、麻城、大梁、山阴等地,每次出游,亲友赋诗相送;每至一处,又遍访当地名人征诗,作文酒之会,因而多有赠别之诗。如方宇《送元素社姪之岭南谒黎秘书三绝句》、高维岳《方元素返宛上辱见访并贻以诗因次答之时元素将行》、曹昌先《秣陵逢元素云将游豫章谒参知黎公》(9)、闵龄《奉送方思玄社兄入楚》、汪元功《送外兄元素词丈重游大梁》、汪乾贞《岁暮送方元素同君在之山阴》等,不胜枚举。

亲友往来、庆贺酬答诗。如元素得子,其丰干(10)社友程本中(11)赠诗《喜元素举子》庆贺;元素患病,其友丘坦有诗《诗问元素病》;文友雅聚,吟诗唱和,遂有汪衡《同丘长孺、方元素集潘隐玄宅共得俱字》。万历庚辰(1580)方元素新楼落成,亲友前往观赏祝贺,遂有方尚赟《元素悬壶室落成同赋》及方大汶《登元素丈悬壶阁一首》。此外还有友人答谢元素惠赠或造访诗,如释本暘和南《谢太学方兰皋先生赠八分书》、王廷极《奉训方兰皋词长惠予佛面竹杖诗一章》、赵任《泊舟金陵上河方元素过访因以笔之》;更多的是寄托亲情、友情的赠诗,如闵龄《浮玉山房对雪寄方元素》、郑柏《客星查》等。

尽管“方元素荣归纪念册”名不副实,但为讨论方便,本文权用此名指称该册页。那么,《纪念册》诸诗写作于何时?通读册页,发现只有七首诗记有确切时间:一为汪乾利《对雪寄黟江渔父》落款“己巳暮冬日弟乾利具草黟江先生兄丈大雅”;二为杨一洲《燕台骧首诗二章黟江先生大雅求正》落款前标有“万历己卯九月十日”;三为署名“方壶山人”尚赟之《元素悬壶阁落成同赋》标有“万历八年庚辰正月”;四为署名“黄南山人大汶”《登元素丈悬壶阁一首》标有“万历庚辰孟冬既望”;五为朱多炡作于癸未仲秋晦日之赠别诗;六为元素密友闵龄《甲申春日江上寄怀 方元素时客岭南》;七为陆君弼赠别诗识语“戊子冬日白下别方元素先生”。由此可知,从己巳(1569)到戊子(1588),册页所收诗作的时间跨度至少有二十年,且按题材作了大致归类。

二、商人方元素与士人之交游

在对《纪念册》作了概览后,有必要再回到方元素这一个中心人物身上。方元素的商人身份,陈智超已从方氏族谱及其经商活动等方面作了深入详实的考证。元素本“富家翁子” ,祖岩相、父尚求皆为富商,元素子承父业,又喜吟诗、作画、治印,故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晚明文化阶层盛行收藏、鉴赏的风气投资经营字画及文房四宝等文化类商品,《方氏亲友手札考释》中有多通手札尊称其店为“宝店”、“宝肆”或“宝铺”。《纪念册》中亦有供货清单一份可用作佐证:

万历七年九月十五日在南京付吴梦竹兄诸物并录于后

郭熙山水一幅 三两

唐寅题画一幅 一两

徵明茶图一幅 一两

赵年楷书一幅 五钱

收乞

郭熙为北宋著名画家,唐寅及文徵明皆名列“吴中四才子”或“吴门四家”。由此清单亦可推知,方元素壮游四方结交名士的另一重要动机为开展商业活动。

一个籍籍无名的文物商人,一生最大的荣誉便是“国学生”,尽管“迹其生平,博学能文”[1]14,如果缺少了闳儒大僚的引领及推荐,方元素仍无缘得遇如此多的名流巨卿(12)乃至皇族宗室,也就不会有数量庞大的手札、名刺、赠诗流传至今。那么,这个闳儒大僚是谁?汪道昆是也。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高阳生,别署太函、南溟等,徽州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福建按察使、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仕终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富于文韬武略,诗才超群,精通音律,有《太函集》、《大雅堂乐府》等作品集传世。那么方元素何以得识汪道昆?这可由汪道昆《赠方生序》首句“郡中诸少年介二仲来谒,乃从里社得方生”[6]句找到答案,二仲指其亲弟汪道贯(字仲淹)及汪道会(字仲嘉)。道昆年长元素十七岁,从此两人开始了近四十年的交往。

为提携同乡后学方元素,汪道昆做了至关重要的三件事:一是鼓励其业儒,二是将其推荐给自己的文友同年,三是吸纳其入诗社。

汪道昆首先鼓励方元素业儒,“余尝语生‘翩翩者也,与其从里俗为富家翁子,无宁折节为儒。’生闻余言,洒然有慨于中矣……元年冬,生入太学。”[6]当元素屡试不第,沮丧哀叹“余小子驽下,将焉用之,安事宾矣”[7]时,道昆又多有激励,由此,元素倾心向学并拜于道昆门下为徒。尽管方元素最终并未通过举业入仕,然而游学燕台、师从道昆的这段经历也为其交游士林奠定了文学及人脉基础。

其次,汪道昆极尽提携奖掖之能事,对方元素寄以厚望,并将其推荐给当时的名公巨卿。方元素与黎民表、黎邦琰父子二代的交往始于道昆之玉成,这一点可由汪道昆题于《纪念册》首页之跋为证:

元素经余籍司马门因交秘书,书法文氏,世以八分取重,其后则皆推毂秘书。秘书谢归,元素挟筴而请綦南海。于时秘书仙仙乎务行乐,仅得陶诗四章,委蜕而归,鸿濛遂为绝笔。……[8]

此跋虽未具时间,但因提及黎民表仙逝,故必定题于万历十年(1582)之后。由此可知元素早年就经汪道昆介绍师事黎公,交往颇频。当元素南下广东从师黎元素习书法时,汪赋七律《送方元素之岭南访黎阁老惟敬》相赠:

结客当年国士风,黄金散尽任途穷。关河暑雨千山外,驿路梅花五岭东。岂谓骊珠探象冈,将因雀跃问鸿濛。殷勤为报渝洲处,草土余生涕泪中。[9]

可惜黎公早逝,不然这对师生还可能演绎更多佳话。黎公去世后,元素与黎家之情谊并未中断,册页中多有诗提及元素游豫章拜会黎邦琰。如曹昌先《秣陵逢元素云将游豫章谒参政黎公》、程道南《送方元素游匡庐兼访黎大参用韵》等等。黎邦琰,字君华,号岱舆,广东从化人,黎民表长子,嘉靖四十年举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右参政。

汪道昆跋中提及黎民表为元素书陶诗四章,民表所书之陶诗又为元素结交文坛泰斗王世贞(13)及其弟王世懋(14)创造了因缘,《方氏亲友手札考释》收有王世贞致元素函:

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检出奉上。方杜门谢客,不一一。乡生王世贞顿首。太素方先生足下。(15)

方元素得请王世贞题字,最大可能亦是经由汪道昆的介绍。汪道昆与王世贞为同年进士,两人名位相当,过从甚密,且有“两司马”之称,“海内之山人词客,望走噉名者,不东之娄东,则西之谼中。”[10]故汪道昆向王世贞举荐方元素的可能较大。很可能经由王世贞,方元素又结识王世懋,世懋有五言诗《燕台骧首为元素先生赋》相赠,署“王世懋”,钤“讬意玄珠”、“礼官章”印。

嘉靖四十五年六月,汪道昆自福建巡抚任罢官回乡,家居有闲,遂“窃称诗谼中”[11],组建丰干诗社。(16)“丰干即今西溪南”[12],是个依山傍水的秀美村落,“吾家丰水上,秋色绣林皋”[13],故被采用为社名。作为盟主,汪道昆遴选包括方元素在内的里中才士,“遂盟七君子,为会丰干。七君子则孝廉陈仲鱼,文学方献成、方羽仲、方君在、方元素、谢少廉、程子虚。会吴虎臣将游江淮,愿以布衣来会。”[14]这七君子皆出自徽州本地,除陈仲鱼(陈筌)(17)中过举外,其余六人汪称其为“文学”,也即国学生或府县学生员。献成、君在分别为元素族兄方策、方简,羽仲为元素族叔方宇,“谢少廉为歙县人谢陛,万历《歙志》篡修者。程子虚为程本中,吴虎臣为吴守淮。”[1]5这批人集中在汪道昆麾下受学,“诸君子孳孳本业,徒以其余力称诗。才人人殊,要皆不淈于法”,[15]而汪“以归省入谼中,诸君子介二仲以诗为贽,余受而卒业,盖洋洋乐之。”[15]

汪道昆因在嘉万年间政坛、文坛具有重要地位,且其丰干诗社前有王寅(18)“天都社”为先导(19),后有吴可封、罗远游等为后劲(20),故对徽州人才之盛、文治之昌功不可没,更对方元素等数代邑中学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里中文士在道昆麾下结社谈诗论道,已蔚然成风,浸淫在这种时风中的方元素即便以商为业,然其文人情怀始终一以贯之。

除汪道昆、王世贞昆仲、黎民表父子外,如以《纪念册》为考察对象,方元素结交的名士大致可分以下五类:

一为皇族宗室。《纪念册》收录署名“六书生朱多(火爯)”、“南州朱多炡”及“友弟朱多(火麗)”诗各一首,朱多(火爯)(21)赠诗首联为“方生里中开别馆,垣墙四顾青玉满”,(22)一看而知是咏元素竹里馆的;朱多炡(23)赠诗名为“方元素度领就黎秘书学书诗以送行”;朱多(火麗)(24)题诗名曰“送元素丈之岭南吊黎秘书先生墓”。(25)三首诗主题各异,但皆为元素出游途经豫章索诗而题赠的应酬之作。

除诸王孙外,《纪念册》还收有署名“秀岩李言恭”及“东夏李言恭”之五律各一首。(26)李言恭,字惟寅,号秀岩,盱眙人,岐阳武靖王李文忠(明太祖外甥)之裔孙,袭封临淮侯。“国朝武臣希习文事,独李临淮惟寅,崛起勋胄中,恂恂折节,海内人士,宗附如归。”[16]以武臣而喜文事,故方元素等文士得与李言恭游,李《青莲阁集》中另有一诗《胡茂承、陆伯生、俞公临、张英甫、方元素过集苍玉馆得春字》[17]亦提及方元素。

二为士大夫。除上文已提及之汪道昆、王世贞兄弟、黎民表父子外,方元素尚结交各个层次的士大夫多人。其中不仅有任职徽州的地方官,更有以才学称世的士林名流。

元素监生、儒商的身份及其与汪道昆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方氏家族在歙县的影响力,皆为他结交徽州地方官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以彭好古(27)为例,彭曾任歙县知县,累官至山西道御史。据陈智超考证,万历十六、十七年彭好古执政歙县期间,当地连遭天灾,好古殚精竭虑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度过饥荒。因当时歙县出现过一茎五穗或七穗的麦子,方元素曾以《瑞麦颂》为题,向王寅、佘翔、程懋功等人征诗,编《瑞麦诗集》以颂好古美政。[1]82由此可见方、彭关系之密切,因而《纪念册》亦有彭好古题赠元素七律一首,吟咏“旁香斜连渭水涔,万竿摇玉郁繁阴”的竹里馆,落款“彭好古伯篯甫”,钤“彭好古印”。全椒知县佘翔(28)亦有《燕台骧首题赠方元素》七绝及咏竹里馆五律赠元素,“谁家多种竹,一望尽苍絪。别馆开丰水,幽人入辋川”等句,点明了元素别馆位于丰水之畔并种竹之特征。该诗下署“凤巢佘翔”,钤“居巢令印”及“百里侯印”。因元素为国学生,故与歙县分管文教之官员田艺蘅(29)接触更多。田艺蘅既为负责歙县文教之训导,“性又好客,自邑中衿绅以至韦布之士,稍有文名者,日招至之。”[18]可以想见元素等辈乡邑才俊与田艺蘅切磋诗文、共商歙县文教事业之情景。田亦有五律咏竹里馆诗收于《纪念册》中,署名“香宇田艺蘅”,钤“田子艺氏”及“世儒堂印”。

除以上这些地方官,方元素在游历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结交了许多士林名流。方元素结识吴国伦当经由其族叔方尚贇(30)的介绍。(31)吴国伦(32)与李攀友、王世贞等并称“七子”,有《甔甀洞稿》等著传世。方尚贇为云游四方之山人,与吴国伦割席分粒近十余年,并为吴校点《甔甀洞稿》等著作。由此推断元素结识吴国伦当经尚贇牵线。《纪念册》收有国伦诗《燕台骧首赠方元素》一首,署名“国伦”,钤“吴明卿印”、“大方伯章”。元素结识丘坦(33)估计经由汪道昆之引荐。丘坦豪侠多才,善书工诗,与公安三袁、李贽、汪道昆兄弟都有交往。方元素存有丘坦五律《答元素诸作》及七律《诗问元素病》。(34)观其诗义,可知元素与丘坦多有诗文、书信往来。方元素与张尧文(35)之交往缘于张起死回生的传奇经历,时人如朱孟震、潘之恒对此事多有叙写(36),元素惊叹此事之奇,向王世贞、徐桂、曹昌先等多人征诗以记此回生传奇。[1]202张尧文因而亦题七绝咏竹里馆诗一首赠方,钤“文防之印”、“太守之章”。

《纪念册》还收有范涞、潘之恒、汪元功、高维岳、凌琯、方万山、余孟麟、赵任、管稚圭、胡汝焕、周良寅、彭翼、濮渐、吴希周、倪章、吴文龙等多位士大夫之赠诗,兹不一一列举。

值得一提的是胡岳松之《方元素太学赴戚大将军幕府》诗,诗中“从来逄掖贵,何事却从戎。耻学诸生态,长怀国士风。驰驱冲朔雪,结束佩吴鸿。阔视天山小,高谈幕府空。田畴趋塞上,王粲在军中”(37)等句反映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方元素与抗倭名將戚继光(38)不仅有交往,甚至还可能短期在其幕府当过幕僚。

三为盛行于晚明的山人及布衣诗人。

山人本为高卧林泉或躬耕山野之隐士,然而到了明代,山人与隐士之本义渐行渐远,甚至逐渐成为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伪君子的代称。沈德符因而感叹:“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辈,以诗卷遍贽达官,亦谓之山人。”[19]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明代山人并非都是奔走于将门相府、依附于达官显贵之辈,其中亦有“殊奇逸迈,不可驾驭,犹之千里之马,自任驱驰,不猥猥为人役趋”[20]的高士。

如文徵明后吴门山人中最负盛名的王穉登(39),工诗善书好交游,以诗名接交士大夫,万历十四年(1586)曾与汪道昆、王世贞、屠隆、汪道贯等在杭州共举“南屏社”,曾有《南有堂诗集》、《吴郡丹青志》等著传世。王穉登又善书法,钱谦益《列朝诗集》曾云:“穉登妙于书与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估计方元素亦慕其大名前往乞诗,穉登因有五律《竹里馆诗为元素先生赋》赠方。(40) 《纪念册》尚有王寅、郑九夏、康从理、方大汶等山人赠元素诗。

布衣诗人皆为不愿入仕、以布衣终老的文人。如婺源沱川人余养元,与其弟余羡元皆布衣以诗文鸣江南,世称“星江二其”。元素慕其诗名而索诗,养元有《送方元素之岭表访黎惟敬五言排律一首》相赠。另如沈明臣(41),一生作诗七千余首,与王叔承、王穉登同称为万历三大“布衣诗人”,有《丰对楼诗选》、《越草》等著传世。沈明臣亦有五律一首赠元素。

四为画家、书法家。方元素经营书画笔砚等文化类商品,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与诸多知名画家、书法家交往,进行艺术品的鉴赏或交易等活动。

如《纪念册》中《燕台骧首二章》的作者杨一洲,“字伯海,江都人,为诸生有声,山水小幅绝佳。性喜游,足迹遍五岳。故笔锋具灵秀之气”[21],谢茂秦因称其“画逼辋川工,王维信可同”,元素与其有较密切的交往。又如吴县人姚俊(42),工诗善画,所画山水苍润入格,与袁宏道、王穉登等人皆有交往。姚亦有七言绝句赠方元素。属于这一类的友人还有吴万春、程道南等。

五为与元素同病相怜的不得志之诸生。因方元素本人科举失利,壮志难酬,故其与不得志之诸生的交往最为频繁。吴守淮(43)、闵龄(44)及程本中(45)皆具文才而失意终生,他们与元素既为比邻之友,又是丰干同人,故交往颇多。守淮有七律《奉送方元素社长再游岭表二首》,署“南邨社弟吴守淮顿首具草”。闵龄有《题方元素竹里馆》、《甲申春日江上寄怀方元素》等五首诗题赠元素,落为“社弟闵龄”或“友弟闵龄”。程本中与元素同为太学生,因屡试不第遂放纵声色。本中有《喜元素举子》赠方,署名“社弟程本中具草”。此外,还有梅守箕、盛时泰、王廷极、胡宗儒、张正蒙、陆弼、胡岳松、梅台祚等多人之赠诗收于《纪念册》,或咏竹里馆,或题燕台骧首画,或酬谢留别,不一而足。

除以上五类文人外,方氏家族内亦多文士大夫。对方元素交游士林影响最大的亲属无疑是其族伯方颐静、方弘静兄弟及族叔方尚贇。方颐静(46)曾任江西建昌府学训导及赣州府石城县教谕,故对元素结交豫章名士必有引荐、推动之力。《纪念册》录有颐静赠诗《送元素姪游岭南用汪司马韵》,署名“敬之”。方弘静为颐静弟,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弘静为方氏家族中唯一的进士,且官职最高,寿享期颐,因而在族邑具有极大影响力,对元素的期望也颇高:“知汝能轻万里游,炎方今不异中州。三年纫铗弹关塞,十月梅花度岭头。问字向依黄客老,题诗因忆紫薇楼。海珠白射时堪雇,为听潮声绕槛流。”方尚贇则促成了元素与后七子吴国伦等辈诗人的交往。

三、明嘉万间士商交游的社会、文化因缘

方元素一生交游极广,除《纪念册》中八十余人外,如结合《方氏亲友手札考释》中涉及诸人一并考察,会惊诧于其精力的旺盛及人脉的众多。方颐静曾叹其“尔本耽奇慕侠风,囊倾知复为诗穷”,因而成为名动一时的儒商。然而是什么动力促使其游走于士林甚至以游而贫亦在所不惜呢?这一问题须从提升地位、创造商机、文化熏染诸方面加以综合考察。

由科举而入仕求取功名以遂治国平天下之志者,自古便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帝国栋梁。徽州自唐宋始便文风昌盛、崇尚科举,明代更是私塾遍地,书院林立,才俊辈出。然而科举毕竟只垂青于少数幸运者,方弘静曾云:“世际休明,邑之应试者几三千人,其与进于庠者七十人耳,而有力者求之且数倍,窭人子幸遇者,间亦什一,非卓尔不群,神明所助,不可冀也。”[3]336此言形象反映了科举之难及徽人对举业的热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方元素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汇入科举洪流。据陈智超考证,方元素“直至四十七岁(万历十六年)时,尚未放弃举子之业。”[1]934举业是个漫长而又艰苦的事业,除寒窗苦读外,寻求士林名流的指点与举荐亦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元素经由汪道昆推荐,北上太学,拜师黎民表,多与海内名士唱和当亦有这方面的动因。然而久试不售的窘境使方元素最终不甘心地选择了经商作为谋生之道。尽管徽州具有浓厚的经商氛围,但商人四民之末的社会地位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定势。从方元素识语自署“世儒生”之举看,他显然始终以文人自许,并不情愿侧身于商人之列。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知名度,元素肆力诗文,结社里中,周游四方,攀结宗藩世子、高士名臣,用崇学明道的形象来弥补自己在举业上的缺憾,以达到“交游半海内,声誉满长安,操觚士咸喁喁向风争趋附”[1]639的境界,同时亦希望以邹鲁之风传承子孙。可惜元素二子并未圆乃父之梦,长子彭龄只止步于邑庠生。

寻找并创造商机是元素交游士林的另一重要动因。业贾所获商业利润的回输使徽人有余钱及余闲收藏鉴赏古书文物。“今徽歙在江以南号为名郡,民以富相矜,转毂天下,家有金穴,至比千户侯,而上者比落附郭,不可枚数。”[3]232而徽州自宋始便多有私家藏书,如南宋绩溪人胡仔(47)藏书极富,其采撷各家诗作而编撰之《苕溪渔隐丛话》就达百卷之巨;明初歙县方富祯、方銮、方大治一族,累世积书,乡里称“万卷方家”。[22] 徽州独特的文物鉴藏传统在晚明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方元素本人就藏有多种古籍善本、法帖诗章,(48)其友吴守淮“负绝异之资,父故饶,虽少孽,犹分钜万,即挟资豪游江淮吴越间,斥买重器,珍藏法书名画,橐垂罄矣。……又斥买经子史集千余卷以归,橐若洗矣。”[23]另有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亦记曰:“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所得甚多。其风始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24]这一时风是方元素选择经营文物商品的主要原因,而收藏鉴赏古书字画文房四宝者多为文士大夫及贾而好儒者,故元素奔走了大江南北广交士林名流的另一重要动因是搜求商品、寻找商机及开展贸易。元素每次出游必随身携带文物古书、字帖笔墨等物,其友朱宗吉在给元素的尺牍中提到:“近日闻足下小试陶朱,玩弄造化,其所得墨迹画帖,日益富矣。”[1]451另有赵敦夫尺牍中“原墨四斤已发去一斤,白金四钱谨送上”[1]394云云亦可为证。此外,元素广求名人公卿世子题诗作画鉴章,这种艺术品因此而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意蕴,自然能获得高额利润。[25]

徽州以诗会友、崇文重教,文会诗社盛行的文化氛围亦是方元素广结士缘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南宋始,作为“朱子阙里”的徽州,儒风昌盛,成为人文渊薮之地,彬彬乎多肩圣贤而躬实践之文士。元未明初,徽州“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于远山深谷民居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故四方谓东南邹鲁。其成德达才之出为当世用者,代有人焉。”[26] 徽州浓郁的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多私塾书院、多诗社文会、多文士学者、多书史之藏上,这四多实有内在因果关系,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对方元素等辈邑中才俊起到了示范、鞭策作用,也为他们结社题咏、广交文士大夫创造了极好的契机,提供了最好的平台。此外,以诗会友、舞文弄墨亦是方元素辈文士型商贾自娱、娱人的方式,元素友吴良梓(49)曾云:“余适有管鲍之遇,往来吴越齐鲁燕赵之都,出入布帛盐策之场,十有五年。信于言,俭于己,以故长揖而归。年五十九,菲衣薄食,咸子之养。雅好小诗,虽不能追名流取声当世,亦足以畅幽情、涤烦襟也。”[27]而元素以“竹里馆”、“燕台骧首”、“瑞麦颂”等为题四处征诗,编成诗集,不仅“得观名贤琰翰”[1]352,亦“足以发公之壮节之虚心”[1]352,何乐而不为?

综而言之,提升社会地位、开展商业活动及徽州东南邹鲁的独特文化氛围是促成儒商方元素与士人展开广泛交往的内外因。而从士林名流一方面来讲,他们中的许多人如申时行、汪道昆、许国等本为商人子弟,与商贾具备血脉亲缘;即便没有这层关系,由于明代后期商人地位的提升,士商相互渗透、交融现象的普遍,他们也非常乐意与方元素这类具有士魂商才的文化商人作文酒之会,馈赠仪礼,互留诗章,同鉴宝物。以商治生、以文为魂的方元素仅是明嘉万年间士商交游潮流中的一朵浪花,然而以一斑而窥全豹,这一个案折射了晚明徽州士商互动、对流乃至合流现象的普遍,方元素也是以商养文、以文促商、贾而好儒的新型文化商人或商贾文人的最好范例。

注释:

(1)《明诸名家尺牍》凡7册,分别标有日、月、金、木、水、火、土字样。共有书信733封,名刺190张,账单一份。据陈智超统计,这批手札最早写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最迟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历时长达34年。参见该书导言。

(2) 陈智超综合考察方氏所藏之手札,认为其在从事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从事商业活动,拥有店铺,主要经营砚墨、书画、古玩等文化商品,因而将其定性为“儒商”。参见《考释》“方用彬及其亲友”,第8-11页。

(3) 参见方元素外曾孙吴期祚识语:“厥后余扆臣二舅父暨诸侄辈家移海陵,故里旧物,忽被贼散,余二舅父概不之惜,独寤寐不忘者,此元素公遗册耳。阅丁巳冬,余母代检贼剩残书,附鸿函出,他俱乌有而遗册仅全,余二舅父不啻百朋之锡。”后署“康熙戊午花朝日澄溪愚外孙吴期祚拜识于南梁之萍舟”。转引自《考释》“导言”,第3页。

(4)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藏书印中记录收藏时间为1955年12月3日。

(5) 据《方氏族谱》记载,方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参见《考释》“导言”。未见提及其有出仕经历。而汪道昆《赠方生序》亦只有“元年冬,生入太学”之记载,据陈智超考证,此“元年”应指神宗万历元年,也即1573年,当时方元素三十二岁。参见《考释》“导言”,第3页。

(6)黎民表(1515—1582),字惟敬,号瑶石、罗浮山樵、瑶石山人等,广东从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累官河南布政参议。万历七年(1579)致仕。隶书师文徵明,行草俱入妙品。善画,写米家云山,景象深远。尝纂修广东、从化、罗浮诸志,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吴旦称“南园后五子”。

(7) 方弘静(1517—1611),字定之,号采山,歙县人,嘉靖二十五年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历官南京户部右侍郎。方元素族伯。

(8)谢陛致方元素手札有云:“且屡试落魂,一时知交乍离乍合,与足下何异?” 《考释》火册,第932页。谢陛(1547—1615),字少连或少廉,歙县人。

(9) 此处之黎公为黎民表之子黎邦琰。黎邦琰,字君华,号岱舆,嘉靖四十年举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右参政。

(10) 诗社名,由汪道昆发起组建。

(11)程本中(1547—1584),字子虚,安徽歙县人。

(12)与方元素来往的文坛名宿有王士贞、汪道昆、胡应麟、黎民表、吴国伦、王穉登等,明宗室成员有朱多炡、朱多(火麗)、朱多(火爯)等。

(13)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累官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并为“后七子”领袖,攀龙死后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弇州山人四部稿》等传世。

(14)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洲,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有《王奉常集》传世。

(15)《考释》日册,页17。此处上款为“太素”而非“元素”,陈智超疑为王世贞笔误。

(16) 丰干组社时间有三说,徐朔方《汪道昆年谱》有“隆庆四年(1570)”说,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有“隆庆三、四年”说,陈智超、何宗美则持隆庆初年或元年说。本文采信隆庆元年(1567)说。

(17) 陈筌(1535—1576),休宁县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

(18)王寅(1506—1588),字亮卿、仲房,号十岳山人,歙县王村人。能诗善画,精通古文辞,曾与方弘静、陈有守等组天都诗社,还曾游胡宗宪、戚继光幕发挥其文韬武略。有《十岳山人诗集》传世,曾赠元素七绝一首,落款为“十岳山人寅为绍湖王将军书拟黟江大雅一笑”。

(19) 《歙事闲谭》卷十三记载:“《黄山志》王寅传:嘉靖壬寅重九,倡社天都峰下。践约者,为程自邑诰、程汝南应轸……合王仲房寅为十六人。乃效谢灵运邺中七子、颜延年五君咏,为十六子诗。”页421。

(20) 《民国歙县志》卷十《人物志·诗林》:“吴可封,字唐叔,丰南人,守淮从子。工诗,与罗远游、程松圆交好。吴孔嘉、吴日宣为序其集,称为丰干社后劲。”《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民国歙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页404。

(21)朱多(火爯),字君霖,号六书居士,为宁王权七世孙,世居豫章。

(22)该诗署“六书生朱多(火爯)草”,钤“朱氏巍父”印,《纪念册》。

(23)朱多炡(1541—1589),字贞吉,号瀑泉。明宗室,弋阳王孙,爵奉国将军,封地豫章,善诗工绘,尝变名“来相如”,尝与李维桢、彭翼等组南州社,并与汪道昆交往密切。

(24)朱多(火麗)亦宁王权七世孙。

(25)该诗署“友弟朱多(火麗)具草”,《纪念册》。

(26)李言恭前诗钤“军曲侯印”,后诗有上款“赠方君元素”,钤“允谦”、“大棘山樵”印,《纪念册》。

(27)彭好古(1551—?),字伯篯,号熙阳,湖广麻城人,万历十四年进士。

(28)佘翔,字宗汉,号凤巢或凤台,福建莆田人。嘉靖三十七年举人,曾任全椒(今属安徽)知县,有《薜荔园集》传世。

(29)田艺蘅(1524—?),字子艺,钱塘人,著名古文家田汝成之子。曾任歙县训导。博学多闻,有《留青日札》、《大明同文集》等传世。

(30)方尚贇,字仲美,号方壶,歙县岩镇人,元素族叔。

(31)方尚赟长年在吴国伦处游幕,并为国伦校点诗文集。

(32)吴国伦(1524—1593),字明卿,嘉靖二十八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河南左参政等职。

(33)丘坦,字长孺,麻城人,官至海州参将。

(34)丘坦诗署“丘坦具草”,钤“丘坦之印”、“字长儒”二印。

(35)张尧文(1544—?),字福吾,新淦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泾县知县、南兵部主事、池州知府等职。

(36)朱孟震《朱中丞全集》说部《河上楮》卷一《回生传》、潘之恒《亘史》外编卷二《回生传》、施笃臣小说《张侯回生传》对此均有叙写描述。

(37)胡岳松:《方元素太学赴戚大将军幕府》,署“友弟胡岳松顿首具”,《纪念册》。

(38)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人,曾任蓟镇总兵、广东镇守等职,明代抗倭名将及军事家。

(39) 王穉登(1535—1612),字百谷,长洲人。

(40)该诗署名“王穉登”,钤“清时白士”及“游方之外”印,《纪念册》。

(41)沈明臣 (1518—1596) ,字嘉则,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鄞县(宁波)人。

(42)姚俊,字叔义,号玄散道人,吴县人。袁宏道有诗《姚叔义》,参见《袁中郎全集·袁中郎诗集》,第19页。

(43) 吴守淮,字虎臣,号怀隐,歙县溪南人。富商之后,极具诗才,曾入丰干社,然失意终生。

(44)闵龄,又名伯龄,字寿卿,歙县岩镇人,有诗才,广结交,身世坎坷。

(45)程本中(1547—1584),字子虚,歙县人。

(46)方颐静(1515—1589),字敬之,号环山,歙县人。

(47)胡仔(1110—1170) ,字元任,自号苕溪渔隐,安徽绩溪人。

(48)《考释》中的许多书信透露出元素友人向其借阅《白雪楼诗》、《黄庭经帖》等古书,说明其藏书之丰。

(49)吴良梓(1522—?),字长公,歙县丰南人。有五言排律《方黟江先生西游豫章访黎使君赋此相赠》录赠元素,署“吴良梓拜稿”。

参考文献:

[1]陈智超.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后文简称《考释》.

[2]v. Gulik[方元素荣归纪念册]Fang YS: Manuscripts. An album of poetry and essays handwritten by friends of Fang Yuan-su on the occasion of his departure from his governmental service. With a preface by Wang Tao-k’un(1525-1593).

[3]方弘静.《素园存稿》卷十八《题黎秘书书陶诗册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21册,齐鲁书社1997:323.

[4]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三六)[M]//四库全书“集部”第12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页226.

[5]方用彬.题坐隐园//《坐隐先生订谱》竹部//汪廷纳《坐隐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88册,647.

[6] 汪道昆.《太函集》卷三《赠方生序》,黄山书社2004:72.

[7]《太函集》卷三《赠方生序》,黄山书社2004:73.

[8]汪道昆.左司马汪道昆跋.纪念册.

[9]汪道昆.送方元素之岭南访黎阁老惟敬.纪念册.

[1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汪侍郎道昆”,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441.

[11]汪道昆.《太函集》卷七十二《丰干社记》,1481.

[12]许承尧.歙事闲谭(卷五)“丰干社”,黄山书社2001:159.

[13]《太函集》卷一0九《寄丰干社诸君子》,2332.

[14] 《太函集》卷七十二《丰干社记》,1481.

[15] 《太函集》卷七十二《丰干社记》,1481.

[16]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国朝》,中华书局1958:358.

[17]参见李言恭.《清莲阁集》卷八,《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二十三册,北京出版社2000.

[18]万历《歙志》传卷一《令宰》.

[19]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中华书局1959:585.

[20]方承训.方鄈邺复初集(卷三二)《詹山人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88:197.

[21] 《丛书集成新编》五三,新文丰出版公,1985:398.

[22]参见杜诚、朱万曙主编:《徽学百题》,28.

[23]万历《歙志》卷五《文苑》,40.

[24] 吴其贞.书画记[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2.

[25] 参见许敏.试析明代后期江南商贾及其子弟的文人现象——从方用彬谈起[J].明清史,2005,(6):27.

林徽因诗集篇8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来源:文章屋网 )

林徽因诗集篇9

林徽因在和金岳霖交往过程中,相互间产生了爱的火花,苦恼的林徽因,沮丧地问梁思成:“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思考一夜的梁思成第二天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金岳霖事后听林徽因转述此话时,感叹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如果把梁思成比作是宏大的结构,那么林徽因就是灵动的飞檐。他俩的组合犹如一件艺术品,谁还能忍心破坏它呢?金岳霖不得不退出,选择与他们终身为友,不再横刀夺爱了。从此,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爱着林徽因、守候着林徽因。爱不一定要牵手,爱不一定要占有。

一九三二年,金岳霖搬到北总布胡同“择林而居”,与梁家同住一处的。梁家住前院,是大院;金岳霖住后院,是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七七事变”后,金岳霖和梁家有过短暂的分离,但他“一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似的。”他利用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休假机会,一路跋山涉水到四川南溪李庄看望梁林夫妇,其时林徽因已患严重的肺结核卧床不起,且梁家生活极度清苦,金岳霖便买来小鸡饲养,盼望小鸡长大下蛋给林徽因补身体。多年后,当林徽因再次卧病在床时,金岳霖总是每天下午三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热茶,或者送上一块蛋糕,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带两个孩子去玩耍。只有悉心的照顾,毫无非分之想。问世间情为何物?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它既浪漫而又从容,它既梦幻而又真实。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林徽因与世长辞时,金岳霖嚎啕大哭,悲痛万分。在贤良寺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的眼泪一直没有停过。次年六月十日,金岳霖邀请故交挚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但并没有说为什么请客,直到宴席开始才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时举座唏嘘,感叹不已。用情之深、之专,无人匹及。

晚年的金岳霖和梁家的后人生活在一起,一同度日,长幼有序,其乐融融。梁家的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喊他“金爸爸”,俨然一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没有回到家,他会不断问保姆“从诫回来没有?”或问“从诫几时回来啊?”关心、护犊之情油然而生。金岳霖爱着林徽因,也爱着林徽因的全家。金岳霖早已融入梁家,无论是林徽因的生前还是死后。

为了结集出版林徽因诗文,了解作者生平,当编纂者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以便写上准确的图片说明时。他接过照片凝视着,竟一时无语凝噎。许久,他才情不自禁地地央求道:“给我吧!”当年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而又不像绅士的英俊才子,如今已白了少年头,年轻时的爱情依然充盈其心里,面对此情此景,又有谁不动容?

“浅浅深深都是爱,眼波文采两嫣然。小花高塔同声唱,你是人间四月天。”金岳霖终其一生都在独爱林徽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任何女子能取代他心中的林徽因,他爱的执着、坚韧、纯粹,这种只有灵而没有肉的爱情,更令人感动。

林徽因诗集篇10

关键词:徽派;园林;艺术;自然

一、徽州简介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境以北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已划为江西的婺源,则以其完美的原生态环境,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并非现在部分人理解的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二、徽州园林的特点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诗。这个曾让汤显祖“一生痴绝”的徽州,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徽州黟县的宏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村中有明清古民居1300多幢。旖旎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民居祠堂交相辉映,犹如画中的乡村。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之处的便是宏村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环绕于村旁的层峦叠嶂的翠峰就是这个巨大的古典园林的围墙。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徽州建筑师唇齿相依的。没有徽州建筑,徽州园林就不完整统一,没有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就形单影只。徽州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桥坊柱碑哪一样不是建筑实体,哪一样不是园林的肌体,反之,徽州园林又处处衬映着徽派建筑的美。所以说,徽州建筑之于徽派园林是万分重要的元素,徽州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也对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徽州园林与徽州建筑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故有人往往将其合称为徽州园林建筑。

到达徽州的第一站便是黟县的宏村。宏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功能和造型的“牛形村落”,村中有明清古民居1300多幢。旖旎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民居祠堂交相辉映,犹如画中的乡村。来到宏村,在铺满古老石板的寻常巷陌中转上两圈,在遍布村落的大小水圳中捧起一捧清凉甘冽的水洗去脸上的尘埃,又或者在美丽的月沼旁眯起眼小憩片刻,这次地,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整个宏村在我心中便成了一个气势宏大的古典园林。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之处便是它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如果一定要为它划分一个范围,那么环绕于村旁的层峦叠嶂的翠峰就是这个巨大的古典园林的围墙了吧。总之一句话,整个宏村就是一个“天地合一的园林”。“剑琴榭”为宏村汪氏古宅“乐山书屋”的后院。“乐山书屋”原名“丁华堂”,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逾数百年沧桑,饱经人世巨变,其间曾一度败落,满目残垣,几毁一旦。书屋建筑以“剑琴榭”、“平康居”和“三英堂”为主体结构,形成融楼亭廊榭、山水诗画于一体的园林式民居。剑琴榭是其中最为别致,最独具匠心的后院。院落虽然不大,但是却是花卉盆景,四季如春;小桥流水,山石如画;半廊半榭,灼灼生辉。远借群山之景,近引月沼之水。再现了古人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有诗赞云:“手中亭廊掌中榭,一样玲珑别样情。山落庭院留得住,水入小塘去无声。”

三、徽州园林的风水

提起徽州园林不可不说的就是其浓厚的风水特点,风水,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计成在《园冶》中对于风水选址问题作了十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风水思想在传统造园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徽州的水口园林就是这种风水思想在徽州传统园林中的具体体现。水口是指某个风水地中水流去处。徽州人在“天地为庐”的思想支配下,将某些经过良好围合的露天空间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与灵魂。讲究聚族而居的徽人特别重视水口地带景观的建构,在村落的出入口即“水口”地带建造园林,供村人游玩憩闲,所以称之为水口园林。徽州水口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景构筑与风水理论结合的最好的一种园林形势。徽俗中水口象征着时间和财富,建村时水系关系到人丁兴旺、财富聚散。古徽崇尚风水理论,将其融入规划建设之中,是为徽派园林重要特征。唐模水口规划独特、建筑精细,充分利用障空补缺原理,以古树、亭台、牌坊、小桥等加以镇锁。唐模的水系构成是在檀干溪上筑坝垒堤,抬高水位,引水入村,供村人生活之用。同时村中水圳密布,不仅生活生产用水方便,还有防火、排污等功能。

四、徽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对比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中国江南文人园林,它们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除了与文化渊源有关之外,还与明清时期徽商对两地园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哲学思想不同,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又存在本质区别。徽州园林着重于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偏向对称、饱满的规整形态,单元空间中轴对称,组合空间层次分明;扬州园林则着重再现自然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呈现不规整的自由形态,单元空间不对称,组合空间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流动性。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有相似之处,但本质特征是不同的。徽州园林是儒家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以秩序美见长的园林。扬州园林是文人隐逸思想影响下的以自然美见长的园林。一部瘦西湖园林发展变迁史向人们展示了扬州文化对城市园林建设的影响、体现了扬州城市水系沿革的阶段性、代表了扬州不同时期的园林建设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人类从调整自身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服务人类,人与自然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同存的演变历程。其对于探索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水系沿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扬州新园林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五、徽州园林所形成的徽派体系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徽州建筑师唇齿相依的。没有徽州建筑,徽州园林就不完整统一,没有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就形单影只。徽州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桥坊柱碑哪一样不是建筑实体,哪一样不是园林的肌体,反之,徽州园林又处处衬映着徽派建筑的美。所以说,徽州建筑之于徽派园林是万分重要的元素,徽州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也对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徽州园林与徽州建筑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故有人往往将其合称为徽州园林建筑。州园林名冠天下,而且其中有很多园林,就是由当时富甲江南的徽商所建,其中多有徽派园林的风韵,而这檀干园,便是徽州园林的最佳代表了。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 名不虚传了。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 徽派建筑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六、结论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徽派古园林多种多样,各式各样的园林把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装点成一座大园林。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城如在野”,“山水引入家”。它之所以量大势宏,极尽精雕细刻,极尽曲径通幽之妙,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徽州山水美,为它师法自然提供了可能;其二是徽州文化底蕴厚,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奇思妙想;其三、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样,就让我们今天还能享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荻. 小城镇公共中心环境设计[D]郑州大学, 2004 .

[2]谢宏杰.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

[3]钟旭东. 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5 .

[4]钟文. 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湖南大学, 2005 .

[5]张志云. 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6]汪亮. 徽州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 .

[7]田晓军.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8]郑淼.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