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工程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7:18:43

评工程师论文

评工程师论文篇1

我校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方面,采取了分层分级的监管机构,首先学校、院系级、专业教学部三级管理部门,执行着决策与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等功能。我校由学校教务处质量管理科牵头成立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督导组,在院系下同时设立院督导组,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成立了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学校管理规定与要求、论文相关工作的决策、决议等。成立了论文评议委员小组(包括有开题评审组、盲评评审组、答辩评审组、答辩委员会和评优委员会),主要负责论文的盲评、答辩、终评和评优等指导和决议工作。成立了论文工作组,主要负责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工作的布置与实施、总结等。

2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与机制体系

2.1健全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

我们编制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手册中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导师互选办法和程序,开题、评审和答辩,以及各阶段提交资料时间安排与规定等,明确了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和这种资料格式规范等。该手册对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指导性作用。

2.2强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科研水平

我们为了提高体育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能力,在教育部关于本科课程设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开设科研能力培养方向课程,如《科研与方法》、《统计学》、《评价》、《办公自动化》等,还开设了课外实践课程《信息存储与检索》、《方案设计》等,这课程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集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撰写等毕业(设计)论文诸多环节贯穿于其中。

2.3完善机制,论文实施教评分离制度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审和答辩采取教(指导)与评价分离制度,做到在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完全回避制度。在评审阶段,我们采取统一盲评。答辩也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同时在答辩时不能让答辩委员知晓导师信息,答辩没有通过的学生,则须修改后进入第二次补答辩。

3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管与防范体系

3.1论文质量的前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前期监控、管理与防范是指监控和防范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之前的一些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我院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前期工作都是在大学生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主要有导师遴选、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撰写以及开题等工作。为了确保导师质量,我们规定只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讲师才有资格申请担任指导老师,再由论文工作领导组对导师资格、科研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遴选合格导师。遴选合格的导师与学生进行导师互选。每年11月份由导师指导学生选题,确定题目报评议委员小组评审,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论文工作组、学院督导和学校督导审查备案。题目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修改者,须提出申请报批方可。导师按照要求下达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每年12月份由4个评议委员组成小组进行开题报告会,开题通过者备案,未通过将进行再次补开题。

3.2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中期监管与防范是指开题之后到提交盲审论文之前,这阶段对论文题目更换、导师更换、撰写过程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很多高校开题之后,学生离开学校疏于管理,造成论文无法按期保质完成。我院在次年3~5月份要求学生必须回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除了指导记录外,还实行每天学生指纹签到打卡制,杜绝代签虚报到校情况。按规定时间提交论文第一、二稿和定稿到工作小组处,每阶段稿件由评议小组审核,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撰写工作。对出现签到缺席4次(8学时)和未按时提交论文稿件者,只能参加补盲评和补答辩。在整个过程中做到环环相扣与监控。

3.3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

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后期监管与防范是指论文的盲评和答辩等情况的监控、管理与预防性防范。校督导和院督导全程监督个环节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完成本阶段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盲评和答辩工作安排,评议委员负责具体盲评和答辩的评审以及评优。盲评和答辩均采取集中评审、导师回避制度。在盲评和答辩过程中控制委员间分值差<10分。除了答辩不通过外,其余每组末位2位论文采取末位集中评议淘汰制,实现组别间答辩标准尺度把握差距的最小化。

4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风险防范与监管的评价体系

4.1建立四阶段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层层把关的、由导师、盲评、答辩评审、评议委员(终评)等四阶段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每个阶段评价标准不一样,考查学生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角度不一样。在某一个阶段评价不合格,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将反馈评价意见给学生和导师,学生根据意见,结合自己论文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再次提交评审,如果第二次评审仍不合格,不再进行后面阶段评审,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将不予以合格。在体育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每个阶段分值比例为导师占20%、盲评40%和答辩评审40%。评议委员(终评)不占具体分值,但是评议委员(终评)为最终审议,也有评议分值和修改分值的权利。

4.2建立论文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

评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工业工程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对策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成果的质量,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反映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从90年代初才开始创办,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教学条件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以及在师生中的相关调查,对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科特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较难。

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国外一般把工业工程划入工程学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具有交叉性、拓展性、目的性、人本性、综合优化性等特点。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选题时绝大多数都选择撰写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主要使用理论性的文章作文献,相对容易取得,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进行深入调研,花费的精力多,得到的资料少,导致论文选题难。

2. 水平较低,创新不足。

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很多人对它不了解,导致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没有对它太多地关注,只是因为填了“服从”才学习这一专业的,所以相对来说生源的质量差一些,他们一般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但深度不够,往往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对遇到的问题缺乏自己新的想法和思路,创新能力不强,容易造成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内容雷同等现象,往往是总结或重复别人的工作。在做理论性较强的题目时,论述空泛,基本概念含混笼统,甚至结论与论述脱离或与现实矛盾。做实践性较强的题目时,论述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经验层面,不能深入进去,提出有价值的对策与措施。

二、影响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影响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己不努力,就很难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从学生这个方面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有:

(1)主观上努力不够

有的学生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存在着“做好做坏都能毕业”的错误思想和突击完成毕业论文的侥幸心理[1];另外,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面临毕业,寻找就业机会需要花费时间,找到就业单位还可能会被要求在单位实习也要占用时间;还有的学生为了复习考研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造成了毕业论文实际有效时间的缩短,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2)客观上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分不清主次,缺乏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还有的学生文献查找能力不强,外语水平较差,计算机应用不够熟练,造成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教学双边工作中的另一主体,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除了靠其自身努力以外,还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从教师这个方面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有:

(1)主观上重视不够

由于地方高校规模扩大,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出现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数过多的现象,如果再碰到一些责任心不强又不愿花太多精力的教师,学生的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工业工程专业是个新办专业,教师很多是半路出家的,所以对这个学科改革前沿的理论和知识,教师本身也许并不太熟悉,因此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

(2)客观上评价不准

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与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关联,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中所体现的敬业精神、学术道德与水平、诚信标准等也是知易行难的问题,很难体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这也影响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3.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对论文质量最后把关的监管者。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每所高校基本上都制定了毕业论文的检查、考核制度,但往往执行时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受就业率的影响,在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上会网开一面,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也加大了指导教师的管理难度。

三、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有:

1. 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责任意识。

做任何事最求“认真”二字,有了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较强的责任心,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便水到渠成。高等学校要真正牢固树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如果把毕业论文不合格(即没有达到合格毕业生要求)的毕业生送向社会,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校的声誉。高等学校要做好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动员工作,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以及毕业论文的各项检查、考核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2.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控体系。

一项好的制度可以起到约束和示范的作用,所以高等学校要结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选题工作、对指导教师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时间安排、监督与检查、答辩工作、评分与评优、存档等内容制定相关的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教师和学生。当然,制度的制定只是完成了一小步,关键还要能严格遵照执行制度,学校要为执行制度提供便利条件,才能形成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3. 注重全过程管理,把好论文质量关。

要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必须加强全过程管理,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毕业实习要“沉下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绝大多数是从实习企业带回的。而且,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就是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沉下去”。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工作,对那些能满足实习要求、提供资料翔实并且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习效果较好的单位,学校要与他们保持长期联系,请他们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通过认真的实习形成感性认识,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

(2)毕业课题要“选得准”

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设计或研究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应该分三步走:第一,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就由每位指导教师先确定选题的范围,教师在选题时难度要适中、工作量要饱满;第二,专业系的教师坐下来对题目初审、互相交流和沟通,认真审查选题工作量和深度是否符合学校规定,并保证连续三年时间内的选题不重复;第三,在学生实习之前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选题。这样做的好处是,选题后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熟悉课题,并且带着问题去实习,有利于资料的收集。

(3)论文撰写要“钻进去”

经过科学的选题、认真的实习、教师任务书的发放,学生头脑中对论文可能就有了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一定要“钻进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专业研究现状,工业工程专业的论文尤其要结合实习企业运用所学理论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填写开题报告。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及时向指导教师请教、交流,保证学生能按计划有步骤地撰写毕业论文。

(4)论文评价要“严且准”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成绩的客观公正,让学生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严格而且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论文成绩按毕业论文工作流程可分解成四部分,即平时考核、教师指导、教师评审、论文答辩。要保证论文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杜绝人情分,同时,要细化评分项目,设置科学的评分标准,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论文的质量。

4. 做好抽样评估,注意信息反馈。

为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高等学校应该建立毕业论文抽样评估制度。抽样评估分二级学院自评和学校评估两阶段进行。各二级学院在毕业答辩结束后要聘请专家在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对本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估,抽样比例为本学院毕业生人数的15-20%。学校评估抽取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学校层面的评估最好是匿名的,可以在校内组织专家评估,也可以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评估结束后,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各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及时奖优罚劣,以巩固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提高市场适应能力的主要市场实践渠道。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对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评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地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准确地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特点,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面广,从工作层面来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从工作性质来看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主体的工作,有多元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工作的综合反映,从整体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可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工作层次和不同工作对象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评价,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设计(论文)成果、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6个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学生工作和答辩情况以及从设计(论文]成果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由此可构建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主要评价内容组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质量评价两大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包括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文字表述、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在内,是衡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保障。

1、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由设计(论文)正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价就是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评价主要应是对设计(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选题的正确性,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评价,其次考虑对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的评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好了题目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否选好题就要看选题的正确性与否,而选题的正确性主要反映在选题是否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否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是否明显等等方面。在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中主要应考虑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否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评价中主要应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表述概念是否清楚、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在规范要求方面主要是评价文字表述、图表质量、文本格式、外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如设计(论文)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述层次是否清晰,文字是否流畅;图表制作是否精确、优美: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外文提要是否正确清楚,参考文献是否丰富,其他资料是否齐全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文献综述文字数量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也是评价的要素。另外,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应对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形成外文翻译稿,对其的评价应考虑外文文献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密切程度、译文准确性、字数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2、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评工程师论文篇4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评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杨泽林(1970-),女,河北赤城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耿光华(1953-),女,河北阜平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考试和毕业论文有效性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903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84-02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专业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语言写作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深化毕业论文有效性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甚至有学者提出要取消充斥“掺假”成分的毕业论文,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也是当前本科院校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有些学生选题大而空,漫无边际。为求有内容可写,贪大求广,如此只能蜻蜓点水,概括肤浅,接触不到问题实质。例如有学生选题《探析宋词的艺术特征》或《浅析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难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论析。有些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所论已是多年前别人论及的旧题,如《论苏轼的豪放词风》《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词风》,只能步人后尘,人云亦云,发一通宏论,毫无新意。

2.论文写作缺乏科学性。在撰写过程中,有的论文观念新颖、思想敏锐,但结构紊乱、层次不清、表达不畅,是写作、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很用功,常请教、勤修改,但论文质量仍然提不高,是理论思维能力较差;有的论文选题有意义,材料也很丰富,但缺乏新意、没有深度,是研究、创新能力薄弱;有的论文看起来不错,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一调查整段都是从网上下载的,是态度浮躁懒惰的表现。

3.论文整体缺乏规范性。首先是格式规范性问题,很多同学引用参考文献不规范,不注出版社、出版时间、不注引文页码等等。有的同学整篇论文,结构不合理,段落不衔接,错别字多,不注重细节,格式出现较大偏差。其次是专业性差,论文中出现专业用语的错误,专业术语表达模糊;再次,论文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英文摘要错误较多,反映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这将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学生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就业压力造成的时间冲突。学生忙于求职、考研、考公务员,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情绪比较浮躁,很难将充足的精力投入毕业论文写作。其次是重视不够造成写作态度敷衍。上述的时间矛盾必将会导致精力不能集中,由此衍生无法重视论文写作以致态度敷衍。第三是科研意识淡薄造成缺乏创新思维。长期的应考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不能开阔知识视野,谈不上创新思维,只会大量借鉴他人观点,人云亦云,毫无自己见解。

2.教师方面的原因。首先,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扩招后,某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对指导论文教师也有相应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难以保证质量。其次,教师缺乏责任心,要求不严格。在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的环境中,部分教师既要应对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指标,还要面对职称评定、兼职班主任工作及家庭事务,以致放松了责任心,对指导工作投入精力不足,与学生见面交流少,造成个别教师指导过程不够细致深入,工作量不足。第三,教学中不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部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而不注意教学的潜心钻研,更新知识能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注重借鉴各家之所长,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状态,而不会辩证思考、自主探析,缺乏创新思维。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性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思考,挖掘教学潜力,制定有效性策略,开拓管理思路,努力探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新途径。

1.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为此,首先,要在院领导、指导教师中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领悟此项工作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精心部署,周密计划,拿出切实可行

的方案措施以保证论文的有效质量。于是学院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全体毕业生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下发文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意见、教师分工安排、论文规范格式要求等文件,以形成院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筹建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召开各学科组会议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计划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学习、考试、考研、教育实习和就业招聘与写论文工作往往交织在一起,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对此我们采取拉长毕业论文工作链条的方式,科学地处理了毕业生考研、就业与写论文工作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期中开始,先在各学科教师中讨论确定本学科研究内容,征集论文选题,填写《论文选题征集表》下发各班级,然后采取“师生双选”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完成选题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写开题报告,完成提纲拟定。再利用寒假使学生进一步梳理论文思路,和指导教师通过电子邮箱保持联络,撰写初稿,这样既能保证教师指导到位,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完善,为真正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提供时间保障,以避免出现往年中间实质性工作时间不足的情况。

3.强化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其中包括:指导原则、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环节及时间安排、选题原则与要求、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要求,评阅细则,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及论文的评估要求等都作出具体规范措施。另外制定出一套系列表格,如《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与格式要求》《指导教师检查及答疑记录表》《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记录》《本科毕业生论文成绩评定细则》《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细则》等,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管理要求,以此形成一套严格管理制度,分别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论文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有章可循,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要求有了可操作性,同时十分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切实抓好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及评分等主要环节。实践证明,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制定论文质量检查、评阅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以中期检查和抽样评估作为质量监控的手段;中期检查教师须认真填写《检查答疑记录表》,重点检查了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问题,并了解师生互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落实到位。还有《中期检查记录》的实施,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记录。这样会有效遏制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为此,还进行抽查评估,评估的比例为学生人数的15%左右,专家组对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抽查评估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另外,在论文成绩评阅、质量评估过程中,为了成绩的公正客观,保证论文的高质量,我们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对毕业论文的“学科互换评审”和“论文匿名评阅”。这样是为了借助不同学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再进行一次集中、深入的评阅和检查,从更开阔的视野提出建议和评判,也是对指导效果的考察。互评方式:即在原指导教师评阅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交流评审,互换教师再做出评阅,给出评判分数。这样一方面会使评阅成绩更具科学性与公正性,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互相学习、相互督促检查作用。匿名评阅策略:即将学生论文脱离本指导教师进行匿名传阅,达到论文评估具有一种多元性和约束力的评判效果,以便从多个视角对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进行审视和评价,从而克服指导教师个人视角和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其所写的毕业论文质量能再上一个档次。

5.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毕业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严格操作答辩规程也关乎论文的质量效果。于是我们将严格管理、规范化要求贯彻于论文答辩的过程,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强化学术氛围。毕业论文答辩是指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面对面地对答辩委员会成员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有“问”也有“答”,还可以“辩”,这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次极好机会。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是让学生逐一答辩还是抽取学生答辩,曾使我们犹豫,逐一答辩必然耗费精力和时间,最终我们选择了前者。按照规则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答辩,且要有答辩记录。学院成立了答辩委员会,学生终评成绩经答辩委员会确定等级。各学科组成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学院院长或主管院长任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各答辩小组的组长基本上都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这一系列严格要求强化了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如果论文工作不扎实、不充分,答辩就有可能通不过,从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经过答辩,学生论文质量公开化了,直接影响到了指导教师的声誉。教师无形中也加强了对自己指导学生的要求。

评工程师论文篇6

【论文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高校均建立了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国内诸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显现出一些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施阶段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出学校对教师工作表现和产出的评价,是关系到教师这一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绩效评价即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将教师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与岗位职责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岗位要求的结论,进而指导教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所开展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如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所进行的分析,而缺乏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整体设计的相关研究,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的确定以及目前研究较多的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多方面问题,还包括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反馈机制的建立,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规范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通过研究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来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指导高校开展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评价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开展对教师绩效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包括:

(一)评价目的研究

一般来说,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只有当高校教师评价是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统一,并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时,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协调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奖惩性评价,并且在评价时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评价的目的成为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对某一主体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也日趋增多和完善。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它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对评价对象后期的薪酬、福利水平和职位调动等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基础的相关管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却往往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相关人员为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打分,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绩效的一种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缺乏相应沟通,使得被评价教师处于被动局面,形成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不对等的制度。同时,在评价结束后,评价结果也不能及时地反馈给评价对象,而只是由相关管理部门依据这一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人事管理,这样就不能起到引导教师改进工作绩效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评价内容研究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评价其工作绩效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繁多,而不同学科对教师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加之教学岗和科研岗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别,目前高校评价教师绩效水平时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评价,注重教师实际工作成果,如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等。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绩效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的成果上,还应包括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关注工作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工作过程,以此实现教师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统一,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评价主体研究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易量化,目前往往通过学生和考评专家组对教师进行评价。然而,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打分时会给老师一个较为平均的分数,这样就使得上课效果有很大差别的老师们之间的绩效评分却拉不开档次。对考评专家组成员来说,虽然在进行评价时能从较为专业和理性的角度进行打分,但是由于对评价教师上课风格的不熟悉或者出于工作上的竞争性,在评价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主观偏差。因此,在对评价主体进行选择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主体要素的特点,力求多渠道、全面的开展对教师的绩效评价。

三、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不同发展方向,在指导教师评价过程中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它们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并进行有机整合的。前者强调了社会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后者则从教师自身出发,寻求其内在的发展动力。[4]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从本国的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出将两种教师评价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既关注教师实际工作绩效,又注重教师这一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和需求的评价体系。结合前面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下面从绩效评价流程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改进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准备阶段

在决定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首先进行绩效评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即将要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一)确定绩效评价目的

绩效评价目的的选择,不仅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也为后期评定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在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既是为了监督检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是为了教师内在发展能力和需求进行评价,以此来对整个绩效评价工作制定相应安排。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检验,可以督促教师注重工作的完成效果。在对教师内在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时,则关注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只要其个人能力与之前相比有所进步,就能获得激励,这也使得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选择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有:360度考核法(孙静,王蕴等,2007;秦亮生,2007;廖荣碧,2009;吕宜之,2010;曹江培,2010),模糊层次分析法(苏宁红,2007;成江晨,葛明明等,2009;黄晗,2010;),KPI评价法(唐玲,2009;王燕华,2009),平衡计分卡(郭彩琴,张正义,2006;易元红,2008;程芳,2009),DEA评价法(刘和旭,2006;韦晓英,陈军义,2008)。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均需事先制定一个针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上,应由相关学院的教研室和行政管理人员针对岗位的特点,通过被评价教师的自身参与,确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评价时,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双向沟通的方式,即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时将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三)确定绩效评价内容

在确定教师绩效评价内容时,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结果,也要注重对导致教师工作结果的过程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时,应给出专业知识能力、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只关注专业知识能力这一单一的评价维度。同时,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综合使用,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来保证评价效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筛选绩效评价主体

由于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在对评价主体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着重选择那些与被评价教师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来进行评价。在确定好评价主体后,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大对被评价教师的动员力度,使他们理解绩效评价工作对他们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流程,从而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

(五)实施阶段

在教师绩效评价实施阶段,需要着力解决好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作为个体,考评者会由于之前对被考评者的印象或者基于个人某一方面的主观认识,而对被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给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这将大大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可信度。为了消除偏差,绩效评价管理部门应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就对各评价主体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使其认识到评价结果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在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学校还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会影响有关老师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开展。

(六)反馈阶段

绩效评价工作仅仅是对教师这一主体进行管理的手段,最终目的仍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目前部分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之后,就直接将结果封闭起来,而不与被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教师的绩效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绩效评价的反馈和结果的有效应用是提高被评价主体工作绩效的关键,学校在教师评价结果出来后,应通过绩效面谈,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被评价教师,使其了解自身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扬长避短,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来对教师绩效水平的改进进行追踪,最终实现教师工作绩效的提升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以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来看,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没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但仍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栋,蒋亚东.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业务流程再造[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 刘利,许秀川,王钊.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误区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

评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2-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展示。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商贸外语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从事外贸业务、跟单、质检、货运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必须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内容、评价标准到管理环节都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

(一)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

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有效指导着各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但许多高职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仍然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大多数学生脱离实际工作闭门造车,敷衍了事。教师指导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评价标准也过于学科化。毕业设计(论文)应是学生融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高职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创造实践的能力,需要整合多门学科长期的学习、培养和训练,例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使用相关工具、方法、途径来设计等等。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集合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大课程模块的合力,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此外,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从校内学生实践到校外实习,都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二)毕业设计(论文)应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理论为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是基于工作过程习得的知识,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来源于工作又对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简单的“心得体会”或者“工作总结”的升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它倡导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相关理论依据的指导下,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作过程中的任务

每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对象、方式、地点和工作流程不同。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过程,就算是同一工作岗位,在不同的企业、不同情境下工作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指导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在毕业实习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与未来工作接近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主题。所谓典型,是指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过程能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过程应体现其结构的完整性、内容和形式的代表性、在企业全盘工作中的关键性和完成任务的方式、结果的开放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同伴合作、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学习是一种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必须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因此,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在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实践,促进自身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倡导学生团队合作、企业专家和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在参与工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找企业师傅和指导老师探讨解决问题,进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改革

随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商贸类专业群的毕业设计(论文)逐步向轻理论、重实践过渡,同时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等。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商贸专业群基于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设置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三大课程模块,逐步推进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案例报告、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具体业务的跟单处理、单证处理、某笔业务物流流程优化设计、出口报关流程优化设计等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己发现工作问题,在教师团队和企业专家引导和帮助下寻求解决方法,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能力,于此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源自商贸类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要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相融合。例如,本人所在的院校对商贸类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三个步骤:首先,在第五个学期下半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调查和分析方法等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其次,在第六个学期上半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取材,收集整理实践资料。最后,在第六个学期下半学期实习即将结束时,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中建构知识。

(三)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评价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评价高职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应该是多种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多项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校内教师,还应积极采纳企业一线师傅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局限在专业的学科化评价,而应融合岗位工作的标准和准则。

(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院校毕业设计(论文)都是由校内教师全程辅导学生的选题、论文撰写、答辩准备等。这样的辅导不全面、不客观,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因此,除了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和内容,还要注重毕业设计(论文)辅导方式的改革,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集中性辅导变为融入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辅导,把校内教师的一人辅导变为校内教师团队,教师和企业一线师傅相结合的综合性辅导,集合学生团队的合作、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此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也应该跟进。我们应充分利用开放互动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站,实现学生跨时空、跨区域,多方位的交流、互助和协作学习。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不定期进行实地调研,加强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借助全方位的力量进行弹性管理。

总之,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集合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以及企业的配合。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与实践,保证企业专家的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成为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工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评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评工程师论文篇9

一、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自身优势 

(一)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 

相对在职人员而言,大学生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从第七学期开始很多高校的课程就较少了,甚至开设完毕了。因此,只要大学生关注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利用相关时间,就可以为撰写优质的毕业论文提供时间保证。 

(二)身处高校,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一般的大学图书馆都拥有一定量的藏书,且有校园免费电子数据库,为大学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渠道。 

(三)配有论文指导教师 

在大学本科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到答辩论文指导教师都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都可以求助于其论文指导教师。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自身劣势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现象严重 

根据笔者对学生论文5年的统计来看,重视论文写作的学生不到20%。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通常会忙于择业或准备考研,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写作;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由此很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根据以往学生毕业论文的通过情况(通过率几乎100%),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随便找点材料整理成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通过的,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选题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应用性 

据笔者5年的统计,约有50%的学生在既不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仅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出现选题过大、过难等情况,难于开展毕业论文资料的搜集和撰写;约有70%-80%的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等等,结果抄袭现象甚为严重,缺乏创新和应用价值。 

三、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拥有的机会 

(一)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学生综合实践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以专业化的知识应用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论文是造就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应用型院校的发展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二)本科院校评估都很重视论文质量指标 

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项目,毕业论文是评估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性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各本科院校都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四、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面临的威胁 

(一)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的转化,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相对不足,尤其是发展较快的经管类专业。据调查,目前经管类论文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均学生数超过10人,无奈之下一些低职称、低学历的老师也承担了论文指导任务,影响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2、教师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目前,地方高校急于发展,造成高校年轻教师多,而职称评定要求又较高,因此,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教师常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指导教师只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基本上要求少,缺乏毕业论文的长期阶段性检查。 

3、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虽然部分指导教师有指导资格,但很少参与科研,甚至不会做科研,本身缺乏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指导。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本学科的科研很多,但由于部分学生的选题超出了其研究的范围,结果指导水平也受到严重限制。 

4、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据调查,约有半数的论文指导教师认为经管类毕业论文不用做实验,到最后一个月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平时对于学生论文方面的指导不积极,甚至表示论文都会通过的,消极应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甚至连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和指导评语都由学生本人发表。 

(二)学校方面 

1、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不够、监控乏力。许多地方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认定评价停留在论文的格式、字数、参考文献数目等客观因素上,在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论文成绩评判过于宽松,答辩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督导委员评价和学校领导评价等多主体检查评价相比,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控乏力。 

2、信息资料保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毕业论文的需要。部分地方学校刚刚花负债迎接完教育部评估,图书馆常因办学经费的问题,研究资料更新不快、缺乏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电子数据库设备少、上机浏览费用较高;寝室校园网络普及率不高或失修问题严重等等。 

(三)外部环境方面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校的扩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毕业生毕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学校鼓励学生外出择业,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不关心,所有这些方面都制约着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消极认识问题,可通过激励和约束双重途径,端正他们的态度。对学生而言,提前一学期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强调撰写毕业论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获得学位和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对教师而言,通过定期召开论文指导工作会议,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强调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事关教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津贴补助和评优晋级等相挂钩;设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奖,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多渠道缓解指导教师相对短缺问题 

1、对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的学生做出免于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规定。在学生学习阶段,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撰写相关论文,并以第一作者,通常可认为其已经能用本专业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水平。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部分缓解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2、聘请校外单位师资力量。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一些校外单位人员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一方面,这些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论文指导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过程诸环节的管理,学校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时间安排、选题、开题、中期指导、毕业论文的评定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将质量标准、评价依据等都予以具体化。 

(四)狠抓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讲座、报告、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要把选题限制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论文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上,使选题贴近实际。其次,在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应组织校内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论文指导检查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最后,改革论文评审、成绩评定和答辩管理。在指导教师给定成绩后,还应由2名以上的教师在不知道指导教师给定成绩的情况下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采取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成绩,即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定、论文评阅老师评定、论文答辩五部分成绩构成,学校对五部分成绩评定分别给予详细的标准和赋予相应的权重。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回避,避免主观因素对答辩成绩的影响。对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该严则严,绝不通融。 

(五)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 

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学校要认真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评优活动,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并把优秀率控制在答辩学生人数的5%之内。对于获得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构建新的适合于地方企业用人和就业需要的毕业论文实践新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新模式。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论文与就业结合起来,使毕业论文撰写紧密结合毕业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也可以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以理论研究为主,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七)加大图书馆和校园网的资金投入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教师资料室也尽可能地向毕业生开放,同时延长图书馆开发的时间。通过校企合作尽可能地争取资金,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信息搜索渠道。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评工程师论文篇10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五、工程硕士完成“开题报告”后,交给导师审阅通过后,确定开题报告会议的时间和邀请的专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