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最佳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5 10:30:32

重阳节最佳诗句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流程:板块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师:什么是佳节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统佳节,你最喜欢过哪个佳节?

2.师:每逢佳节来临,我们就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欢聚一堂,度过这快乐的时光。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心的,但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3.读题,理解课题,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古诗中的一句,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指名读诗

3.过渡:王维的诗就像一幅画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品悟文本

(一)了解为何“思亲”。

1.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是多少?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15岁——离家时年龄小;两年——离家时间久)

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谁能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3.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程,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4.这就是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背井离乡 举目无亲 冷冷清清 孤孤单单

孤独无依等)

5.请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第二自然段,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节日是指什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4.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

(1)理解“兴高采烈”,能不能把兴高采烈换一个词?

(2)理解: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5.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6.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齐读句。

7.师:看着别人一家团圆,那么开心,小王维呀,你此时心情如何?(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

8.正是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1)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3)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三)品悟“思亲”之情。

1.过度: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2.诗人王维想到了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3.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师引读: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如今,我们……

(四) 感受“思亲”之心。

1.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未来,想到了兄弟们,想到了现在自己的孤独,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2.出示古诗:指名读

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块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某些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能举例说说吗?(边防战士、海外学子、华侨、台湾同胞等)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2

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九月九日为“重九”,也就是“重阳”。自汉代,老百姓就有重阳登高祈福、饮酒、插茱萸、吃糕的习俗,如今重阳又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赏菊饮酒,成为民间传统习俗。《西京杂记》中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云令人长寿。”

赏菊及饮酒,源自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隐居南山,视为知己。每至重阳,南山坡上处处野菊绽放,芬芳如云,他欢喜地采下,回家酿制酒,自酌自饮,好不逍遥。“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文是心境的渗透,只因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便记住了菊,也记住了陶渊明。

明代鲁渊《重九》诗:“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已知建德非我土,还忆并州是故乡。蓬鬓转添今日白,犹似去年黄。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文中表达了离乡老人在重阳节这天,仰望长天一行行归雁,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就更深了一层。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重阳序上赋白菊》,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可谓,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年龄只是一种标记,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李清照的词轻慢温软,灵动飘逸,充满意韵。《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里的黄花即黄菊。重阳佳节,正是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而此刻陪伴她的只有美酒与黄花,丈夫远在异地,这让李清照倍感孤独与凄清,思念如潮水,侵蚀着她的心,风疏雨骤,草木摇落,整个人憔悴比黄花还要消瘦。

我国有悠久的种菊历史。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古人们早已懂得把作药,或食之。汉代就有了饮酒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说:“汉习九日饮酒以祛除不祥。”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说:“饮菊酒,令人长寿。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酒。”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3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重阳节喜悦之情>

重阳节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歌与喜悦。诗人孟浩然就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整篇文章轻快活泼,洋溢着农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宁静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中,表现出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喜悦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赏美丽景色。

重阳节思亲之情

重阳节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思亲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在两篇作品中深切表达出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令人恻然。

重阳节忧愁之情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4

关键词:永叔元宵;东坡中秋;漱玉重阳;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90-03

作者简介:王波平,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一、永叔元宵:浪漫气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

1.寻春不遇之憾

美景不常,韶华易逝,自然之理;佳人难遇,佳期难约,生活之情;人生的许多故事皆产生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凄美和哀婉之中。最妙者,莫若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包含两个撩人心魄的情节:一为寻春遇艳,实许多游玩、赏景者之出行初衷或隐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一为再寻不遇,好不容易碰上了心仪或眼亮的对象,可惜擦肩而过,凝睇含眸只定格在脑海深处,总想重现那最动人的一幕,“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姜育恒)。寻春不遇的遇合承载了太多的人生体验:在不经意间与至美相遇,然有意去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最痛者,无如陆游的《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此诗醇味如窖藏了四十年的女人红,愈迟愈酽,“翩若惊鸿”的美丽影子,一直定格在四十年前的春波桥下倒照中,已成为一种幻美,一个行将入土的人去凭吊一个香消已久的她,真挚纯情的恍惚已溶进那滴伤心泪中而浸润读者心灵了,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称此诗为“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沈园诗中“惊鸿照影”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瞬,属历久难忘的痴情记忆,可叹:“曾是”者不可再现,“非复”者无从把握。最仿者,有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之《永遇乐》,此三词皆写元宵节,在热闹、风流之时,却有落寂、惆怅之感,诚如守岁之际“除年”,恐惧与愉悦并存、灾难与浪漫同在(像电影泰坦尼克沉没一样)。辛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长街巧遇,也只能是千寻万寻的一种安慰或幻觉;李词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州盛日,那只能是牵肠挂肚的一种遥望或难忘。欧词中“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留下的只能是一份追忆,一份想象,一份沉淀内心的诗意浪漫。

2.含蓄蕴藉之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词清丽婉约,绮思无穷,人生不能两次重复同样的灯光月影,多的是物是人非、旧情难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画,是一副写意画,淡月挂柳枝,伊人影绰约,“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回忆江南之春的旖旎与妩媚,绰约多姿的不仅是山青水秀,更有二十四桥的清丽,依然玉人倚桥,银辉洁白,箫声依稀,婉转悠扬。景,是月下小景,朦胧、浪漫而不失清新,如边城美境一样,所要展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纯粹田园牧歌般,清新且健康、宁静而优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词含蓄蕴藉,空灵澹荡,诗意盎然,激情浪漫,储蕴着太多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轻)。其含蓄蕴藉之意韵,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如此意韵,一似王昌龄与辛渐之情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似李白与孟浩然之情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江流情深、绵长悠远、浩瀚无际,冰心玉壶、晶莹透明、明澈清空,人物一体、情景一致、天然浑成,了无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这种含蓄之美,在绘画上有“深山藏古寺”、“十里蛙声出山涧”之妙,在文学上有“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陆机)之韵,在音乐上有“别有忧愁旧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之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间是黄昏,属诗人吟咏的时段,地点在柳林,是诗歌诞生的温床。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朦胧幽约、清丽柔美,“月”成为爱情的见证,是美好的象征,“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张先)。

二、东坡中秋:人伦关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又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兄弟之情

此词序情由为“作此篇,兼怀子由”,兄弟之谊乃为词之初衷。苏轼、苏辙本兄弟情笃,一直相互关切有加,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哪怕分贬儋州雷州时亦通关怀。作此词苏轼为密州太守,与弟苏辙已六七年未见,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权可弃情勿移,兄存真弟有意。兄弟之情恰如月之特征(其一):明月姣好。月明之状似兄弟之亲密情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月之溶溶,情之融融。

2.亲人之思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明月寄相思,千里永无忆,亲人之思恰如月之特征(其二):明月多情。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永在家门口。月亮本没有感情,但有感情的诗人却喜欢移情于物。有两句咏月诗句构成的绝妙好联: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力的宇宙之谜,自屈原发问,至张若虚,在独特的空间(春、江、花)探寻月的真谛,画意、诗情、哲理皆具,月之空灵朦胧、情之真挚缠绵、境之深邃邈远俱在其中,到苏轼,于特定的时间(中秋)阐释了月的含义,画意是“月有阴晴圆缺”、诗情是“人有悲欢离合”、哲理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是中秋圆,人是中秋亲,此意一经苏轼中秋词确定便经典,中秋思亲成为对月抒怀的永恒主题。

3.人生之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有许多缺憾,唯有一点未变,即心中依恋依然,诚如月之特征(其三):明月无私。唐代曹松在《中秋对月》中热情地讴歌月之无私: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不曾私照一人家”地银辉清洒,有联语恰如: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千里共婵娟”,可谓神交,涵盖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阻隔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间错失,消淡了,浓烈了共勉,三句诗异曲同工而意味深长。“但愿人长久”,祈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将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词作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逢佳节,正是词人情感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倍思亲,正是词人情感最直露,也是最深沉的体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致深厚,境界深闳,将难尽之情尽于意象之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余韵无绝。

三、漱玉重阳:情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夫妻之爱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而作的一首离情词。李清照屏居青州,写了许多镂心刻骨的思夫词,情致沉致,离思凝重,熟知者如《一剪梅》写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写了“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包括此词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都写到了一个“愁”,愁情所在实为夫妻之恩爱。易安居士以女性作家的独特体验,感知和透析着这种铭心刻骨、难以消遏的情感,并将之用高超的“文艺”(文学艺术)付诸笔端,让相思的缱绻之情,终日凝眸,才从眉头消除,却又钻入心头,心中的离愁别苦欲言又止,不忍又无法排释,宁宁丁丁之间,让读者感同身受,吟咏间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感染和难忘的审美享受。据载,此词托人寄给赵明诚后,他用三天三夜作了50首同词,后请好友陆德夫、刘评赏这51首《醉花阴》,而陆、刘二人挑选为佳者,恰恰就是李清照写的那首,赵明诚也由衷感慨,只说了八个字:“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这也是李清照为慰藉思夫之情的呢喃语。词中“销魂”为绝,销魂者两端,一者在感官,为当下,一者在情致,属回味。感官者,乃所在,销魂,春宵一刻值千金,销魂一夜夜难眠。李清照还在体味与丈夫的亲昵抚爱中,可惜不能却适逢佳节,只得寄去爱意十足、亲昵万端的词句,希望外出的丈夫早日归家,小别胜新婚,好鸳梦重温。有此艳念,难怪杨雨教授认为李清照是“色鬼”(和酒鬼、赌鬼)。情致者,属爱之余意。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离别是痛楚的,别后是黯然的,诚可谓“幽细凄清”,恰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是细微的、深沉的、浩荡的且别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写出了重阳节的全部黯然,佳节属重阳,情致愈感伤,其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以人喻菊。用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思妇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物我一体,创意极佳。一般以花喻人,易安却一反常态以人比花,选不求丽、自甘素淡的为比,既有以花衰比人老之意,又切合重阳之节令蕴义,更寄予了自己高雅之情操(东篱把酒本是高士陶潜之独好)。第二点,人比菊瘦。人瘦胜于花黄,极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离思,给人以余韵绵绵之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之缠绵,含“独立小桥风满袖”(刘希济)的落寂,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杜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之凄清,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之悱恻。第三点,人菊瘦致。是重阳节精神象征,“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写菊也致本词“情深词苦,古今共赏”(唐圭璋)。瘦,是人形,是菊状,更是人之心态和花之姿态。瘦者,病旁,心境之无绪需调理;瘦者,叟声,心态之老成要激活。

2.相思之念

九月九日,节属传统,相聚登高,插茱萸,饮酒。人们用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来冲淡节日中祭祀、禁忌、祈福等宗教内涵,来冲淡积压中日常生活中的悲凉和无助,慰藉心中的思念,有王维念亲、润之念境和漱玉念情之时。念亲之时,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哀伤幽怨的神色中一瞥充满温情的目光,“佳节”既是事实现状,也是自己孤独无依情感纽带所系。“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在一个悲伤的节令里,人们追逐着快乐,用快乐来掩饰自己对时光的恐惧。这种快乐,包含着团聚和亲情,蕴藏着和谐与温馨。念境之时,“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换了人间”是核心主题,凝结了生活的内涵,真切而形象,具有普遍而悠久的意义,成为节令的一个情感标志,感慨岁时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念情之时,李清照“佳节又重阳”,却令人神伤:昔日形影相随,一道把酒赏花的心上人,此时却远隔云山,梦魂难通。别时的热语、别后的彩笺,总是要我不要为分别而热泪盈眶,不要因牵挂而愁损柔肠,妨害了健康。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莫道不消魂”,这是对往日呢喃耳语回味的断然回答,这是实在抑制不住的内心情感潮水般的乍然迸射。重阳夜阑,伫立,长夜漫漫,愁思绵绵;西风穿室,卷动珠帘,玉肌消减,身段荏柔,帘外菊瘦,弱不禁风。

参考文献:

[1]吴惠娟.李清照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2009.

[3]荣斌.李清照[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7.

[4]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6.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5

诗歌史上,较早写寒食的是初唐沈缙谟胨沃问,沈缙凇逗食诗》(《艺文类聚》引为李崇嗣)说: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写灭焰藏烟的寒食佳节,异乡作客的不平静心情,是较早的咏寒食之作,他还有《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篇抒怀归之情。宋之问写有三首寒食诗,皆抒发佳节思乡念亲之情。如《途中寒食}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诗说:“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由寒食节折柳插门之俗引发故园之恋,也是较早的寒食名作。“沈宋”之后,随着人们对寒食、清明佳节的重视,诗中寒食之作也多了起来。如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卢纶有《寒食》《舟中寒食》,王建有《寒食行》,张籍有《寒食看花》《寒食后》《寒食忆归》等,中晚唐时寒食诗作既多且好,如韩有《寒食》、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元稹有《寒食夜》等等。宋代游乐文化兴盛,寒食诗也相应发达起来,张耒有《寒食日作二首》、杨徽之有《寒食寄郑起侍郎》、陈与义有《寒食》等等,不可胜数。寒食诗除记咏节日活动外,更多的是抒发异地思乡之情。从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诗到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从宋代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到元代耶律楚材的《庚辰西域清明》,莫不如此。也有借寒食述苦寒境遇者,如杜甫、孟云卿等都有佳作。而黄庭坚的《清明》诗更借介子推之贤讥讽人格卑劣之属,曰“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算是别具匠心了。清代李渔的《清明前一日》和洪N的《寒食》诗则极尽故国山河破碎、战争血雨腥风之惨烈,痛发悼先人、哀民生之悲怆。寒食、清明的内涵,因传统的承扬、当下处境的变更和士子的寄兴感发而丰富。

因为寒食、清明二节相连,因此诗中也是交错写来。如张籍《寒食后》:“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思任《扬州清明曲》:“寒食游春共借名,扬州分外作清明。”名为两节,实融为一。而且同它类年节岁时诗作一样,寒食、清明诗的鲜明特点也是紧紧围绕节日活动内容取材立意,抒发置身节日文化氛围中的种种情思与感怀。寒食禁火三日,所以诗中就有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杜甫的“佳辰强饮食犹寒”“愁看直北是长安”类的抒写。寒食节的中心活动是踏青扫墓,所以诗中以祭扫为内容的也最多,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帝京岁时纪胜》说:“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同是祭扫活动,南方人与北方人大不相同。北人重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明・谢肇J《五杂俎》)。所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高翥《菊集・清明》)。不仅“寒食家家出古城”,祭扫祖墓,而且“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甚至“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视不添新土之坟为绝后之坟。而南方人清明祭扫则“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间主客无不颓然醉矣”,更以踏青游乐为主。“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元稹)“早起篱门卵色天,犬声落落鹊声传。踏青人出村无雨,上冢船回树有烟。”(清・钱载)就是写踏青游乐场面的。这类诗以王思任《扬州清明曲》七首最传神。如“梅花烟岭接邗沟,日暮隋冈已畅游。漫把甜红俱罄倒,还留余兴上迷楼”。可见同是清明扫墓,南北活动内容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仅如此,寒食、清明活动还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大致说来,唐宋寒食节尚秋千。《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也说唐代“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析津志》载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皆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这种秋千戏在诗中多有反映。如韩诗:“侧侧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又如韩“寒食花枝月午天”,“娇羞不肯上秋千”。这种描绘给人轻灵雅洁之美,它大大提升了清明的节日氛围。但到了明清时代,清明之俗转尚风筝,扫墓之人“各携纸鸢(即风筝)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帝京岁时记》)。诗中对此也多有吟咏。如王思任:“绿女红儿踏踏肩,游人目语各心然。莫只平山看跌博,且来法海放风鸢。”借写扬州人清明放风筝之俗,劝勉好男儿当搏击长空。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写有“花信阑珊欲禁烟,晴云骀荡暮春天。儿童新解中州戏,也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则负载有民族交融的气息,超出了民俗的范围,可谓寒食、清明在地域和民族意义上的双重拓展。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6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缓、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活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柳枝、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对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陲海涯。这末两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文化常识】

诗歌与重阳节

“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7

2014年3月12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

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 “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8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意义深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重阳节优秀演讲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重阳节优秀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们:

你们好!

“飞火流霞迎盛世,欢歌笑语贺华章”。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橘红橙黄、金桂飘香的日子里,温馨的“国际老年节”刚刚离去,我们又迎来了传统的“重阳节”。在此,我谨代表四面山管委会、四面山森管局,向在座的各位老年朋友们道一声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祝愿,同时也祝愿森管局的300多名职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重阳节和国际老人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尊老敬老的重要习俗,国际社会从1991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

近年来,在江津市委、市政府、四面山管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你们的大力支持下,森管局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是我们森管局人的骄傲。

“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过去,你们在岗位上以满腔热血,为四面山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四面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光辉的业绩。今天,你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四面山6000多父老乡亲服务,为新华集服务,为四面山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旅游的腾飞谱写了新的篇章;当年,你们用心血和智能浇铸了四面山,为我们铺就了今日继续前进的道路;现在,你们继续保持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乐观积极的精神,对森管局的事务十分关注,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支持,从不提过分要求,从不添点滴麻烦,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质和大局意识,表现出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尊重。对此,我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发展速度,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去年,江津市委、市政府将四面山森林经营所、四面山采育场合并成立了江津市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宏伟目标,标志着四面山的旅游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为森管局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新困难、新挑战。我们需要并渴望能够继续得到你们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四面山管委会的正确领导,有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能够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团结和带领全体职工共同为打造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奋斗。

“最美莫过夕阳红”。祝愿在座的老领导、老前辈、森管局的全体离退休老同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最后,我用一首诗来献给大家:九九重阳金光照,万紫千红大地明。人老不失戎马志,余热生辉耀九重。振兴四面心不老,祝与青松永同龄。

重阳节优秀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同时秋季也是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如今他们老了,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谢谢!

重阳节优秀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天高气爽,人寿花香。彩云追月,桂花飘香。

不久,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当然,在重阳节之际,我们可以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这份情怀,如灿然的傲菊,馨香弥漫。老年人也曾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也有深深地爱呀,当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心中那份感动不能自己;还有那一对年约六旬的老人身着大红的运动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让人羡慕;当然也有流浪在街头的老人,一脸人生的苦涩,和那渴望相助的眼,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

现在我们国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尊敬老人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尊敬老人的学校是进步的学校,尊敬老人的学生才是文明的学生。尊老爱老,我们责无旁贷。新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尽力为老人做好事。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想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自己身边的老人一份什么样的祝福呢?也许会说上一句祝福的话,也许会给他们倒一杯水,也许会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他们都会倍感欣慰!

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时代,便是老年时代。孔子说他自己年至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祝所有的老年人重阳节快乐,祝福我们可爱的前辈如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阳红!

重阳节优秀演讲稿4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队的陈曼希。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重阳节优秀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中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演变至今,许多习俗已经不再,但是尊敬老人这一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因此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来纪念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可以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一些好事,可以在这个周末和父母一起带上一些礼物拜访他们,也可以关心一些社区中的孤老,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

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作为北京路小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安慰。因此,我提议,请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的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

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让敬老、尊老之风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个座,遇到老人过马路主动搀扶老人,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对老人多些文明礼貌,多些宽容体贴……让我们的老人感受到温暖、幸福,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阳光,永远是春天!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9

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作国旗下讲话,我讲话的主题是《重阳敬老话说美德》。

明天,是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也叫老年节。在唐诗宋词中,有许多的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佳作。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王维在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作为一名学生,更要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心老人, 多为他们着想。

在此,我向大家发起倡议:在家里,对待老人要有礼貌,多陪陪老人,多跟老人说说话,散散步,给老人盛饭、夹菜、倒茶,让老人在晚年不会感到孤独。在外,我们要学会礼让老人,给老人让座,排队时遇到老人,也应让他们先排,看到老人迎面而来,我们要让出路让他们先走,给老人们最大的方便。

重阳节最佳诗句篇10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这天,我们应该尊老敬老,听长辈的话。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我们更应该孝敬,听从长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这一点。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学会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长辈。就在这天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家里为长辈做一件孝心事。这天我早早得写完了作业,思考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到底该为长辈做什么呢?这时奶奶突然对我说:“午饭要延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我的脑际——为什么非要奶奶煮饭,我自己难道不可以吗?正好我可以让奶奶尝一下我的手艺。虽然我只会做蛋炒饭,但我认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克服。

说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厨房,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鸡蛋,还有剩饭,又从碗橱里拿了几个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盐。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锅里放油,在等待着油煮开时,我们还可以把蛋敲开。油煮开了,我们就可以把调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饭了。炒饭很简单:先放少许油,再把饭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时候放少许盐,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饭一起放入锅内,一直不停地翻炒!

饭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们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饭了吧,我好饿!”我并没有和奶奶说我已经煮好饭了,因为我想给她一个surprise。当奶奶来到厨房时,看到桌上的饭时,非常震惊,便问道:“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说道:“对啊,没事儿干,而且我肚子好饿啊,所以就做了。”奶奶听了非常开心,便说道:“我的孙女长大了嘛,都会做饭了!”我满怀信心地说:“那是当然!”中午,我们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谈笑风生。这天我们聊了许多。

做菜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蛋炒饭,蛋炒饭做起来看似很简单,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油煮开后,把饭倒进去之际,油有可能会跳出来,所以很容易烫伤。洗碗啊,洗衣服。都不是一件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