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22:42:54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1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优化。首先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对于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的实验,保留了原有的经典实验内容,如基本操作实验、化学原理实验、定量分析实验。对于创新模块实验,将原来无机合成和提纯实验与分析测定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设计型实验,比如将硫酸铜提纯实验与铜含量测定实验整合,碳酸钠的制备实验与碳酸钠含量测定实验整合。其次,引进了一些贴近生产实际和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实验。比如,蛋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茶叶中微量元素的分离与鉴定等。

二、建立小组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各高校都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如问题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多层次互动型教学模式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全面开展面向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把课程学习由课上延伸至课下,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是目前大学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校实验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从实验预习、实验原理讲解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和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上。

1.课前预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对预习不积极,走过场,常常把实验教材的内容抄到预习报告上应付了事。由于没有深入思考,对实验原理没有深刻理解,因此难以达到预习的目的。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后,小组成员都积极合作,查阅文献,讨论学习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反复演练自己的讲解内容,同时对其他小组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工负责准备解答。这种带着任务去准备的预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齐头并进,大幅度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2.课上学生讲解和讨论

课堂上,主讲小组推举一人用10-15分钟时间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同组成员用10分钟的时间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这种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只有做了充分准备,讲解的同学才能准确地表达,其他小组的同学才能提出问题。老师对各小组表现的点评,更是激发了各小组深刻探讨实验原理和开展实验方案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讲解元素性质实验时,各小组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充分讨论每一个反应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各种产物鉴定的方法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中知道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才能被发现,并通过思考找出原因,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根据不同实验模块的不同教学目标,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学习。如实验课开课初期,学生提不出问题,找不到分析问题切入点,不知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验中应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进行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创新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3.实验操作过程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没有规范的基本操作,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在基础模块实验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基础,规范操作是关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大一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有:不会拿滴管,经常倒置,滴管伸到试管里,试剂用量普遍贪多,移液管用拇指操作,滴定管读数不是俯视就是仰视等等。同时还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如实验仪器随意摆放,实验台面又脏又乱,实验操作手忙脚乱,实验记录随意记载到纸片或书上等。针对上述问题,第一阶段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规范的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后续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严格管理,使规范操作固定下来,并指导学生注重细节,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形成实验结论。过去学生对实验结果讨论不重视,做完实验就完事大吉,也不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甚至抄袭他人结论。采用课后小组讨论模式,一方面,学生有兴趣比较各自的实验成果,在比较优劣的过程中对实验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能够对实验中的正常和异常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5.教师评价

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制定了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引入了小组学习奖励机制。比如,实验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内容。实验预习的评价主要根据小组讨论环节和预习报告书写情况给分,规定凡是被小组推荐讲解实验、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奖励加分,小组学习表现突出的小组集体得到加分。实验过程的评价采用扣分法,也就是先给每位同学实验过程分的满分,实验中如果发现问题,老师提出后让同组同学互相讨论纠错,每一位同学有两次纠错机会,第三次再错就会被扣分。实验报告分是根据报告完成情况给分。平时成绩采用上述评价措施,使学生重视每个实验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实验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实验硬件条件有限。比如,由于实验室不足,实验班实验往往与普通班统筹安排,因此难以保证所有实验按预定实验模块顺序进行,也难以保证对实验班学生开放实验室做探索实验。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大对实验班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采取优先安排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等措施。其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创新模块的比重。另外,实验班的师资建设也亟待加强。目前,教师对实验班教学认识不足。比如,对实验班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模糊,教师参与实验班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等。对此,学校应及时对实验班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实验班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便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学校对实验班教学也要建立考核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班教学改革,提高实验班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2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无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几乎全部属于基础无机化学范畴,主要强调理论和计算,而涉及无机化学实际应用的内容很少,难以全面反映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无机化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无机化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无机化学应用面窄,选择攻读无机化学专业毕业后工作难求等等,导致无机化学这一传统而又经典的学科领域,在研究生报考时反而受到了部分学生的“冷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机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我们于2007年春季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了应用无机化学课程。最初有49人选修,随后各年度人数激增,2008、2009年度分别为146人和174人,90%以上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并在授课内容安排及课堂效果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无机化学经典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并拓展了他们在应用无机化学领域的知识面。本文就该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授课内容及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1基本思想 设置应用无机化学课程就是要将无机化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示给学生。设置授课内容的基本思想如下: (1)课程主线突出,彰显无机化学特色。虽然无机化学的理论丰富多彩,但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具有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要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区别于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做到博而精。 (2)课程内容必须具有现代化特征。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成果及时地反映在教学中,重点阐述无机化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2-3]。 (3)课程内容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开设应用无机化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课堂所讲述的实用技术,必须面向社会的热点领域,重点讲解一些正在采用或将来有可能采用的实用技术。 (4)注重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将无机化学知识应用在材料、生物、环境、农业等领域,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作为现代社会的科技人员,灵活掌握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至关重要。因此,课程构建时既要注意丰富学生应用无机化学的知识,又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5)重在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喜欢新鲜事物。传统无机化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理论性强,注重原理和计算,这虽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但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应用无机化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中,我们通过介绍现代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重大发现和当前的科研热点,在让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无机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无机化学。 2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法 应用无机化学课程立足于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着重向学生讲授无机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无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结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考虑到这门课程课时有限,我们选择了无机化学在精细化工领域中的应用、无机纳米材料及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无机化学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无机化学与营养保健等内容进行讲解(表1)。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探讨无机化学经典理论如何在前沿领域应用。例如,无机化学中常见的溶度积理论,如果按照基础无机化学理论课上的理解,Ksp仅仅能用于判断沉淀溶解度的大小;而如果将该理论应用在材料制备上,利用化合物Ksp的差异可完成沉淀的转化,实现在Ksp大的材料表面包覆一层Ksp小的功能材料,就能够获得具有光、电、磁等特殊功能的核壳结构材料[4]。 将无机盐分解温度的递变规律应用到纳米材料的制备领域,可以降低前驱体的分解温度,同时大大提高目标产物的比表面积,这一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导电金属氧化物的制备等领域。再如,关于稀土元素的内容在基础无机化学授课中往往涉及不深,在应用无机化学课程中,我们在介绍稀土元素4f0~4f14独特亚层、大的原子磁矩、各向异性、丰富的能级跃迁、大范围可变的配位数(6~14)及有序变化的原子和离子半径等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由于这些结构特点所带来的优异的磁性能、发光性能、催化性能、生物性能等,并介绍了稀土元素在石油化工、农作物增产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该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课堂上偏重工艺及生产、应用实例的讲解,而基础课上讲解的理论则成为该课程应用的依据。另外,除了主讲教师授课外,我们还针对课程中的某些内容,邀请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比如,课程进行到无机纳米材料中的碳化学部分时,我们邀请专门从事碳材料研究的教师来讲解;在介绍无机纳米材料表征部分时,请从事无机领域微区分析测试研究的教师进行讲解。另外,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临近结束时,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无机化学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我们规定交流的内容要与应用无机化学相关,但可以不受教师讲课内容的限制。 这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师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为调整课程内容提供了重要信息。比如,2008年度在“无机化学与营养健康”一章补充的无机营养元素方面的知识,就是上一届学生课堂研讨时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尝试利用2节课的时间,进行一次应用无机化学的观摩实验,内容为浅色导电粉体的制备及其在抗静电涂料中的应用[5]。学生从材料的制备到实际应用,切身感受到了无机化学知识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以专家讲座、小组讨论、实验观摩为辅的教学模式,很适合21世纪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无机化学课程共计32个学时,2个学分,作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化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适合于大三和大四学生选读。#p#分页标题#e# 3效果分析与展望 通过应用无机化学课程,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应用无机化学,更深刻地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明白无机化学究竟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等。应用无机化学课程已开设三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结合授课后的研讨以及学生就业、考研等情况,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开设主要起到了以下几方面作用: (1)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均衡发展。无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是其他化学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很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利用其他学科无法解决时,往往还要依赖无机化学[6]。本课程通过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在不同领域巧妙应用的实例,填补了无机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领域的空白,使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有助于为无机化学专业寻找优秀接班人。无机化学专业的发展,必须有好的生源,作为今后学科发展的接班人。通过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无机化学,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到无机化学的学习研究中,为学科发展培育后备力量。 (3)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无机化学专业技术人才。从无机化学新材料的研发试用,到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都离不开无机化学经典理论的支持。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无机化工企业越来越多,对无机化学科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生只有对无机化学感兴趣,才有可能努力成为真正的无机化学专业技术人才。 (4)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的无机化学理论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本课程通过讲解无机化学在精细化工、食品保健、电子通讯、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无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利用无机化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 应用无机化学课程虽然取得了预期的开设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及时跟踪无机化学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在有限的课时内展示无机化学理论应用实例,开发新的无机观摩实验,协调好授课时间与所邀请专家的空余时间的关系,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努力解决上述问题,并根据课程研讨的结果,结合听课学生反馈的信息,向无机化学界的专家、前辈请教,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博采众家之长,以便将应用无机化学课程更充实、更生动地开展下去。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改革思路;课件制作;教学效果

我校《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位基础课,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承前启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思想有重要影响。但《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广大高等无机化学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广泛吸收国内外高等无机化学优秀教材的精华和全国高等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开发研制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等无机化学课件,对提高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等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我院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科学素质。根据上述的总体思路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着重介绍高等无机化学各分支具有开创性的新成果。 介绍当前高等无机化学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以使学生能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优化教学内容,研制高等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探讨高等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二、高等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根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生专业的需要,以研制高等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包括元素周期系和相对论效应、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热力学函数和无机物性质、分子对称和群论、过渡元素化学、原子簇化合物等章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践。开发多媒体课件要求以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课件开发力求①内容精练、重点突出;②界面美观、布局合理;③易于操作;④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探讨如何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探讨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切实提高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制作的高等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共包括5章内容,第1章元素周期系和相对论效应;主要讲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量;原子结构次级周期性及周期系中的相对论效应;第2章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主要介绍质子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软硬酸碱理论、非水溶剂酸碱理论;第3章热力学函数和无机物性质;晶格能与离子化合物的稳定性,键能与共价物质的稳定性及热力学性质和盐类的溶解性;第4章分子对称和群论;简单介绍一些分子的对称元素、对称操作和群论的基础知识;第5章过渡元素化学;主要介绍过渡化合物的电子光谱及磁性,八面体场配合物、平面正方形场配合物与四面体场配合物取代反应的理论区别;第6章原子簇化合物。主要主要介绍硼烷、碳硼烷的基本结构和成键方式;增补了高等无机化学实验16学时,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创新动手能力。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

三、高等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等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对高等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程突出了高等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开发了一套高等无机化学电子课件作为学生上课使用,逐步实现高等无机化学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有利于教与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之一。

四、高等无机化学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学生能很方便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能很方便地更新教学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高等无机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环节:

1、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 采取探索、研究型教学和学习模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交流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对部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如对称操作和群论的基础知识,原子簇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参考资料,怎样吸取知识的精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将多媒体技术与优秀教学资源有机结合,黑板与课件有机结合,满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兴趣,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建立立体化、现代化的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时教师有时难以把握授课进度和重点。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忙于抄笔记,课后利用拷贝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自由复习,提高了高等无机化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更加完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灵活。随时在课件制作中增加最新最前沿的进展内容。经过对教师授课思路的整理,更可能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任课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教学资源库中多媒体资源中的原始素材,如文字、动画或是录像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案和课件。

4、采用多媒体课件备课时间要比传统的备课花费时间更长,只要充分修改电子教案,充分认真备课,在讲上下大功夫,一定会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5、使用多媒体授课时,教学进度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教学进度要保持一致,多媒体授课节省时间,把剩余的时间放在内容分析上,举一反三,化难为易,这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6、课件必须授课教师亲自制作,亲自修改,用自己制作的课件上课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否则,采用别人的课件上课,自己又没有很好的修改,这样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使用他人课件上课,教师必须在认真修改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采用课件授课,翻页要慢,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二者有机结合,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成功关键。

8、每讲完一次课,课后及时修改课件,课后备课,效果更好。

五、总结

高等无机化学作为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位基础课,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研制好多媒体课件,用好多媒体课件上课、科研与教学相互渗透, 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致谢

本论文得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2010-R-17272)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金安定,刘淑薇,吴勇.高等无机化学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指向性”特点的形成及其面临的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37-40.

[3]孙汉文. 教材建设的原则与实践- 关于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6-108.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建议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媒体结合起来,再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这些媒体展示出来。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故该文就医学院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医学院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传统教学中,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公式、反应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只能依靠老师先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再讲解。书写过程费时费力,重复率高,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板书的结构、字迹工整清晰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了这些不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专心讲解无机化学知识即可。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解决了课时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也不需要分神费力的记笔记,集中精力听讲记下疑难点即可,课后可以重温课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无机化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因是假设理论,即使老师解释的再详细生动,学生看不到过程也很难理解。运用动画手段模拟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以及不同基团的影响,制作出动态的分子轨道杂化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的概念,从而使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演示,浅显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容易也更乐于接受[2]。

1.3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理论课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抽象,对于这些内容,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描述,大部分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离子键”时,我们使用三维动画模拟NaCl的产生过程,生动、形象的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加强其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内容设计简单缺乏更新

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一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视频应用较少,内容基本上是“教材搬家”或是对教材的简单总结,重点难点不突出,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较少提及,逻辑上设计不合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二是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的内容、选用的素材与教材内容不相适应。

2.2教师照屏宣科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激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注意搜集教学有关素材,课堂上使用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着实一名课件放映员,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

2.3“填鸭式”教学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效率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授课节奏过快,教师把时间都用在了面对计算机、操纵鼠标上,忽略了自己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缺少与老师的互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3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课件质量要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为实现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课件时,既要简单明了、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注意文字与图形、图片、FLASH动画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仅形象化、具体化处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授课方式灵活

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大学里就不需要老师,课件发给学生自己看就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负责信息输出,一个负责信息反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课件,保持清晰的讲课思路,灵活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流畅自如的讲解课件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随时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切换。其次,控制好讲课节奏,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公式等出现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之,无机化学是医学院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无机化学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建霞.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5,18(4):115-115.

[2]牟林,苏瑛.基础化学课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40-241.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5

(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How to Tell a good Introduction Class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XU Mao-ro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class the teaching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class.

【Key words】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class; Teaching methods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材料、高分子、环境、海洋、食品、环工及生物类等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使用的是严新、徐茂蓉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晶体结构、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电化学基础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64学时)。绪论课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能否快速适应、理解教学目标、抓住各章重点,并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绪论课的重要性并没有重视,要么照本宣科,要么随意发挥,毫无章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事实上,一堂精彩的绪论课往往是教师精心准备的结果。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是实施教学内容的前奏曲,贯穿整门课程。

1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绪论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堂课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大致的了解,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为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常迷茫,经常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二是化学基础差能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吗?

由于大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很少,因此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学这门基础课没有用,失去了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的动力。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应先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强调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能否掌握后继的各门专业课,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将来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产生必须学好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学应与时俱进,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各自专业,拓宽知识面,使其对专业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专业基础课确实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1]。

教师从绪论课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校的大一新生大部分来自本省,学生的化学基础,基础参差不齐。经调查,有些高考选修测试科目选考化学的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好;大约五分之三的学生选修测试科目没选考化学,其化学基础非常薄弱。面对那些基础不好、对化学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学习信心。依据前面教过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化学基础差,但是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好成绩的事实。在绪论课上,给刚学这门课的学生讲讲学兄学姐们的成功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并不难,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绪论课的目的正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我要学”、“愿意学”。

2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要求

讲授绪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教材的整体框架,揭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勾画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明确各章节教学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安排,以利于学生自主、灵活地学习相应的具体内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应将相应的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应如何学习该课程。另外,还应有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在考核时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等。

3 明确绪论课的特点并突出教学重点

有些教师的绪论课内容冗长,自己讲得累,学生听得晕,却抓不到重点,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作为教师在绪论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绪论课是对本课程的纲要性概括。要做到概括得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从而形成教学提纲。

其次,绪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总结性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故在教学中若将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取启发法、举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

4 注重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例如介绍精密度的表示时,联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标定实验,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结果的精密度,既了解了实验中对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要求,又加深了对表示方式的理解。促进学生认识到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大意义,以便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绪论课对整个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讲好绪论课,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讲好课程中的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工科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31,233.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专业认证;化学师范;地方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相关工作逐步在全国高校展开。笔者所在的肇庆学院积极响应师范认证号召,提交认证申请并开展了师范认证工作。肇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以“厚德、明智、博学、力行”为校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本文结合笔者在从事无机化学教学中所获得的经验,探讨师范认证背景下地方院校无机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

1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物质结构、反应原理、元素化学等多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1]。当前无机化学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2],需参考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和认证理念进行持续改革和改进。

1.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化学专业师范认证要求学生“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无机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其课程目标不应该局限于教会相关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化学教学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1.2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

无机化学从最微观的原子、分子、元素到宏观的化合物,从反应热力学到电化学、配位化学,从抽象的基本原理到繁杂的元素化学,这些知识是后续高阶课程的基石,也是化学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的专业基础。但是当前大多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繁杂,未对无机化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做合理选择与摈弃,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应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适当融入到教学中[3],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3未做到“学生中心”

由于教学内容繁多、学时有限、教学方法固化等原因,导致在无机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依然采取教师“满堂灌”的方法,未做到“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欠佳,难以达到“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

2师范类专业认证下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知识体系、思想和方法,更涉及师德规范、教学能力、综合育人、沟通合作、学会反思等多个目标的达成,需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从以下方面浅谈一些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措施(图1):

2.1更新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由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反应速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及三大平衡的基本计算,规范地使用化学符号和化学语言,并且使学生掌握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归纳如下: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化学学科知识与其它一些学科的相关性,学会归纳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具备运用化学专业知识解决化学相关问题、以及研究中学化学教学问题的的能力。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理性分析自我,获得化学相关职业发展的动力。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模式多样化

2.2.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通过线上模式开展无机化学教学,现如今可以部分延续线上授课的经验,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如下方式实施线上教学:课前: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雨课堂等,进行学习资料共享,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无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基础学科,互联网上有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包括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可供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中:在上课过程中,可利用学习app如雨课堂等,进行随堂测试,有助于学生根据当堂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也有利于教师分析学生测试结果,实时了解学习情况,并进行教学调整,对掌握薄弱的环节加以强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利用雨课堂进行随堂测试,相比于传统的给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而言,学生对课堂更加有参与感,而不是忐忑不安、害怕被老师点名,且全部同学均参与测试,学习效果更佳。课后:在每一章的内容学习完毕之后,可布置章节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后进行测试,巩固学习效果。此外,QQ群、微信群等可以作为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主要媒介,供教师和学生之间实时交流,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生因为内向不敢向老师当面提问的问题。2.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已经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6],然而在无机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不听课的情况。结合无机化学内容较多、课时紧张的基本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转变为课堂的主体:2.2.2.1课堂小结环节每节课的前五至十分钟用于总结上一节课的内容,在最初的几节课由老师示范如何进行小结,后续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小结。这样的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在课上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把控学生进行小结的时间,避免后续教学过程无法按时完成。2.2.2.2注重师生互动多媒体技术虽然给当今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使某些教师一味对着PPT照本宣科。应营造轻松的上课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一味采用“满堂灌”式的PPT教学[7],要结合黑板板书,利用板书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在课堂上以小组积分等互动的形式进行抢答式提问,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所提问题选择上,主要针对该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设置2~3个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已经采取相关方法,通过回答问题获得小组积分的方式,拉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期初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后期的教学更容易开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2.2.2.3注重自主学习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原因在于:(1)无机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知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2)无机化学课程知识点繁多,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需在课堂之外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和监督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如自学并总结无机化学下册《非金属元素的通性》章节,通过手写的方式提交作业,相关材料也可供学生后续复习使用。也可布置小组作业,指定话题范围供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如生活中常用洗涤剂的成分及去污原理、氢能的发展现状、碳达峰与碳中和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数据、调查统计等方式完成学习,最终以小组论文或课堂PPT展示等方式完成。

2.3持续改进

师范认证的理念之一是持续改进,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持续改进:(1)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等,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对课堂教学的建议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例如部分学生提出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后习题,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留出部分时间对错误率较高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2)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结合每一项课程考核得分情况,评估课程目标完成度。根据达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

3结论

无机化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化学师范生将来进入中学开展化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本文提出从更新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持续改进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目前实践效果良好,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互动增加,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丁丽娟,陈培清,赵宇侠.无机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01):105-106.

[2]郑泽宝,孙家锋,石智强,等.师范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20,48(5):182-184.

[3]朱亚先,匡勤,汪骋,等.化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厦门大学为例[J].大学化学,2020,35(8):1-5.

[4]郭家林,王雪静.金属有机骨架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59-69.

[5]李书肖.内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隐忧[D].曲阜师范大学,2010.

[6]杨树元,唐玲.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7):48-54.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7

1.1自我展示

无机化学教学共两个学期,在每学期的期初组织一次自我展示演讲。演讲题目自拟,以感人为最终目的;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参加,时间限制在3分钟以内。在自我展示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演讲最多的题材是对就业的困惑、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向往、自己最喜欢的人或最近最热点的话题等。演讲时间虽短,但是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由于演讲成绩取团队成员演讲成绩的平均值,所以在演讲前每个团队成员之间都会积极准备,彼此之间互相讨论和帮助,争取本团队成员都能在比赛中完美展示,共同获得好成绩,从而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学生授课

每学期选出部分无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配给各个教学团队,队长组织本队成员对分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课堂导入、主要教学内容、课后小节等。课堂要求互动和质疑,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扩展,授课时间要求在45分钟之内。教学形式不限,以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参与,监督和辅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准确性的把握。我们以学生主讲的无机化学理论课程设计为例:课前需要进行如下准备:①研读教材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②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知识扩展;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分工,以及教学互动环节等。④正式上课前,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在模拟教学中进行质疑,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指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不准确和不正确的地方。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辅助课堂教学,回答“小老师”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小结中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对学生的授课情况做简要的短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此环节中,团队成员的成绩依旧相同,因此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通过课外预习和资料的检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学的质疑过程对授课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与否、快速反应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也是考验和锻炼。

1.3撰写科研小论文

鼓励学生实时检索无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自学并撰写专业小论文。目前学生撰写的论文报告有“纳米材料”、“最新分离技术”、“石墨烯的应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应用”等。每个团队选拔出最优秀的论文,制作演示文稿,在第二课堂时间(每学期选择一个休息日)进行论文汇报。本环节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得到了培养,在文献检索、阅读过程中还拓展了专业视野。另外,通过学习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明确未来学习和工作领域的选择,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

2培养创新能力及操作性

2.1知识扩展

化学教育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师范性,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视野的大小直接决定其在未来中学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扩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的科研思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教研室教师会在教学的相关理论中引入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师自己课题组的相关科研成果。例如:在学习第五和第六副族元素时,教师把自己课题组最新制备的官能化杂多酸成果介绍给学生,重点介绍科研思想。因为科研成果为自己的老师研究所得,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离自己没有那么遥远,从而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培养科研思维,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2开放实验室

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

2.2.1开放本科实验室

每学期本科实验室开放两次,开放时间在期中,因为此时,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无机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已相对完善,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实验活动。参与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同学要先递交“申请书”,申请中写明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和设备、相关药品及材料。学生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反复实验,直至成功达到设计目的。每学期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设计大胆质疑,提出改进方案,并指明改造后的优势;②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学生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可对某个实验或某个实验步骤进行微型化设计;③在教师的介绍下与合作中学的一线化学教师共同探讨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参与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及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搞好中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渠道。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和实践操作性。同时还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2.2.2开放研究生实验室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整合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5]。以此为鉴,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后期,允许部分实验技能较强、勤思考、爱提问的同学参与到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工作中。对于刚进入实验室本科生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科研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学习国内外科研文献的检索方法、熟读科研文献、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理论和最新研究热点、掌握无机合成技术、掌握无机化合物制备及性质研究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参加研究生的科研组会并适当进行文献汇报。二是科研探索,在经历了基本的学习训练后,对于学习能力强的本科生,在保证不耽误本科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和研究生的监督下完成一些可行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目前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这些学生是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项目的主要申报者,也是未来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和其他学生相比,他们都会较早的制定人生规划,有目标、有理想、能吃苦、善于思考且动手能力强,而且在未来选择研究生报考专业时的目标更明确。

3结语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8

一、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工具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和学而设计。以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为例,借助移动APP,可以实现:(1)轻松管理班课。在任何移动设备或 PC机上,教师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2)随即开展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教师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实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学生的移动设备从此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4)跟踪评价学习进度。配套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获取每位学生的数字教材学习评估报告。(5)移动云技术全免费。面向移动环境的平台设计,iPhone、iPad、Android 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专属的APP和 PC 机版本,且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免费。

二、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移动客户端的教学APP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而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本身仍为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需要教师本人进行全面把握和悉心设计。

(一)计算机审计的课程框架。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工具,涉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审计机构的管理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审计的对象,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其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机构的核心业务,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隶属于审计机构的内部管理。因此,我院计算机审计课程共计4.5学时,重点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简述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简介会计师事务所的IT治理和IT部门管理,课程框架如上页图1所示。

(二)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涉及理论讲解、案例讲解、软件体验和现场教学。其中,移动教学贯穿始终,主要完成发放通知、上课签到、分享资源、课前调查、课中讨论、课后测试、成绩统计等任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端教学设计如上页图2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移动教学设计包括活动和资源的分类、名称及分组。其中,分组是指该活动或资源归属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哪个教学模块。计算机审计课程共包含4个教学模块,分别是“01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概述”“02计算机辅助审计”“03信息系统审计”“04审计机构管理信息化”。

三、移动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移动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加入。创建班课“计算机审计”,设置数字教材、学习要求、学习进度、考试安排等内容,将蓝墨云班课APP下载页面的二维码分享给学生,请学生下载APP,并使用邀请码进入计算机审计班课。

(二)上载资源并设置活动。打开蓝墨云班课的PC端访问网址mosoteach.cn,上传课件、参考和素材等资源,设置调查、讨论和测试等活动。其中测试用的题目,需要事先设置题库,包括题目的题干、题型(单选/多选)、选项、所属课程、所属章、分值、难度、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在上课前可以在手机端或PC端查看上传的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活动的设置都可以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进行,仅有少量活动的属性设置为只能在PC端进行,如分组的顺序。

(三)上课签到并开展活动。上课时,首先可以进行一键签到或手势签到,30人的班级基本可以在半分钟之内完成签到。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可以就课程内容开展小调查,教师可以实时看到调查结果。调查结束后,可以开启相应的讨论题目,以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内容讲解完成后,可以就讨论题目让学生开展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可要求每位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发言,完成发言的学生可浏览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点赞。完成点赞之后,可请获得点赞较多的学生(如前三名)以口头阐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完成后,可以开展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或课后测试,测试以学生掌握知识?c为目的,可进行多次,次数取决于教师的事先设定。

(四)课后点赞并查看班课数据。课后,教师可以参考学生之间的点赞情况和分享情况,就某一讨论主题,选定3―5名学生点赞,并为他们每人增加1―5个经验值,以资鼓励。教师也可以查看班课数据,包括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的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教师还可以查看班课的教学报告,包括教学周报、资源报告、活动报告和学情分析等数据,用数据记录教师的教学历程。

四、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在整个计算机审计课程中,课堂出席与参与占25%,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体验报告占25%,课程小论文占50%。借助移动APP进行课堂出席与参与的管理,有如下6大优势。

(一)过程管理。在教学时间压缩、教学内容膨胀、教师日程趋紧的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借助移动APP,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如随手实时完成上课签到,随时开放和关闭讨论题目,限时开放测试题目,自动记录学习结果,自动生成教学报告。

(二)引发思考。不少人诟病我们现在的教育,认为学生很会学习,但在独立思考、提出独立见解方面有所欠缺。在移动APP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活动或头脑风暴,引发学生对某一案例、某一现象、某一知识点发表看法,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让每个人发表观点,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思考。

(三)公平客观。在移动APP中,每位学生听课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被点赞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互评观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点赞,会影响教师的点赞,进而影响个人经验值,从而间接影响个人的平时成绩,所以学生会认真听讲、精心组织自己的观点、客观评价他人的观点,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语言组织技巧以及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成为现代组织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在移动APP中进行专题知识分享类讨论时,自然为学生之间共享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如在“讨论7:分享Excel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技巧”中,学生们就分享了快捷键、函数等审计工作中常用的Excel实用小技巧。除此之外,因课程中的讨论题目也是该课程期末小论文的题目,所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观点,不仅可以启发其他同学撰写论文的思路,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撰写论文提供素材。

(五)结果展现。数据展现已成为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发展为独立学科。在移动APP中,不仅可以按经验值顺序展现全班同学的排名,还可以按学号顺序显示其经验值。在班级排名中,可以“下钻”到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即经验值统计图,单击经验值总额,可以“下钻”到该学生的经验值积分明细界面。清晰明了的展现界面、实时反馈的经验积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增加助推动力。

(六)内容复用。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是当前信息系统研发所追求的目标。想要充分发挥移动APP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无疑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科研是当前众多教师的首要工作,他们自然希望在移动APP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设置一次、使用多次。为此,移动APP设计了班课复制功能,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师也可以自己的课程包,后经授权可供移动APP上的其他教师引用,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当然,本课程采用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些许不足之处,如当退出账号或更换设备时,学生的讨论数据会被转移到历史记录中,导致后面的学生无法为其点赞,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此外,不能设置学生在某次讨论中点赞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点赞的相对公平性。此外,该移动APP目前的版本还不支持多位教师协同上课的情景。

五、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要素

课堂管控,有如企业管控,首先需要设定好教学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点。在移动环境下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一)活动设计多样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根据计算机审计课程需要,笔者设计了4项课前调查、14次课中讨论和5次课后测试,总共23个活动(详见第113页表1)。

(二)开放时点精准化。移动APP中允许教师随时开启活动,随时结束活动。在计算机审计课程中,对于课前调查,设置为在调查开始前开启,在调查结束后结束,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于课中讨论,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前开启,在学生口头分享经验后结束,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表个人观点、浏览他人观点和点赞他人观点,从而达到随时互动、知识分享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后测试,设置为在课程讲解和学生口头分享经验都结束之后开启,在固定时间结束(如5道题10分钟,或两次课程之间的间隙),以保证学生参与测试的及时性与测试结果的公平性。

(三)?论规则明确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缺乏信息,反而往往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观点很容易被其他人的观点信息所淹没。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应尽量避免冗余信息。为降低信息查找难度,可以在讨论环节约定每位学生针对一个主题只允许发表一次观点,违反规则将无法得到教师的点赞,即无法获得额外经验值。

(四)点赞方式民主化。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表观点固然重要,但评价观点更为重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点赞,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逐一阅读其他学生的观点,以达到分享之目的,而且要求学生挑选出价值最优的2条观点,以达到评价之目的。学生的点赞也可以为教师的点赞提供参考,相当于点赞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经验值。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9

关键词:生物无机化学;医学院校;课程建设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新的前沿交叉学科,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利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策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从天然化合物或化学合成的分子中发现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物质,从而为生物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在我国首先成立了化学生物学系,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相继成立了化学生物学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之后,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也在全国高校中陆续成立[1-4]。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开设化学生物学专业的高校有18所,有综合性大学,有师范类、农业类等高校,医学类院校中,贵州医科大学开设了本专业。本校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包括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前沿与进展、化学生物学专业英语和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等。其中,生物无机化学是介于生物化学和无机化学之间的内容广泛的边缘学科,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与无机元素有关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学科。本专业各核心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复。为了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培养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集体备课环节,使本专业不同核心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熟悉各自授课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比如,《生物无机化学》第二章重要的生物配体中,有关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酶的一些基础知识在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中都有涉及,要突出本课程的侧重点进行讲解,即金属离子与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紧贴生活实际,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和学术思维。比如,第八章光合作用及其化学模拟中,放氧复合体的结构和放氧机理仍然是未知的,可以参考2017年8月25日和2019年8月2日分别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有关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的结构,2015年对放氧复合体的结构解析以及2019年10月19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氧气释放机理的详细解释,使同学们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另外,参考2019年4月2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有关岩石表面的“矿物膜”可以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与光合作用中铁和锰元素的参与密不可分的介绍,加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要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增加医学相关知识。比如可以将光敏剂拓展为光动力治疗在肿瘤中的应用,将抗生素对钾离子跨膜运输的影响拓展到钾离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理论教学要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通过测定小鼠不同组织SOD的活性以及重金属离子对SOD活性的影响,加深金属离子和酶的相互作用的理解。要融入国家发展理念和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社会意识。比如将光合作用化学模拟与清洁能源、环境生物无机化学相融合,引入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和实行垃圾分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理念。总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可以很好地促进该门专业课在医学院校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可以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在雨课堂慕课、微课视频和作业,加强师生互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书本知识进行模块化建设,整理更加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雨课堂调查问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有力地促进其在医学院校的发展。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篇10

1世界一流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创建于1891年,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捐资创办。学校坐落于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南部的Hyde Park,在密执根湖畔,距市中心七英里,占地211英亩。校园不设立围墙,是完全开放的。本科生一般在五千人左右,研究生在一万名左右,教师(Faculty)两千多名。学校主要包括本科生学院、四个研究生部:生物科学部(Biological Sciences Division)、人文科学部(Humanities Division)、自然科学部(Physical Sciences Division)和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 Division),还有神学院(Divinity School)、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法学院(Law School)、普里茨克医学院(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等六所专业研究生院。Argonne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并由芝加哥大学负责运行管理。

虽然芝大的历史远不如哈佛等一些东部著名大学悠长,但芝大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地包容了洪堡与纽曼两种大学理念,建构了独特而卓越的组织理念、研究理念和教学理念, 在科学研究与教学上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建校后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首任校长哈珀 (William R. Harper)的倡导下,芝加哥大学从创建时期开始就以研究型大学的姿态出现,始终注重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1907年,芝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博士成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1942年,芝大物理系教授费米(Enrico Fermi)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核裂变链式反应堆,将人类带入原子能时代。该校在1943年率先创办了全球最早的行政MBA课程,189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建筑学、文艺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任教和访问过的学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81位,是美国大学中拥有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目前仍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芝大任教。

在本科教育上,芝大构建了全美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通识教育理念。本科生在前两年必须修完校方指定的所有通识(General education)课程,后两年可以依自己的兴趣专攻特定的专业课程。直到今天,讨论式的教学法、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对原始经典及第一手文献的研读,仍然是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

2基于通识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属于研究生部的自然科学部。计算机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和科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B.S.)学位。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14门,B.A.还要增加3门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

2.1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每一个本科生包括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业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识课程具体分为下列三类:第一类是人文科学与艺术,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如何深入解析文学、哲学和历史类的著作以及如何以易理解的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它们,并且学习一种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第二类是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自然界进化、计算机与数学等,引导学生对多种形式的科学观察、科学推理和自然规律的威力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比较;第三类是社会科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哲理,展示社会科学如何通过想象和系统分析来阐明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并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除了以上三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芝加哥大学对本科学生还有外语和体育方面的课程要求。

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经典著作、基本理论与论著的研读,汲取人类历代文明所积累的知识精华,陶冶心灵,建立分析式、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并具有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写作技巧。因此,通识教育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对高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在大一安排跨学科的基础课学习,但一般比较注重数学、物理等学科,所涉及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芝大的通识教育相比。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丰富的文化与智力遗产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如果能够参照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增加一定量的系统学习,将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大有裨益。

2.2科学、系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芝大计算机系规模不是很大,研究上侧重于计算机理论与软件。专业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4门导论课,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I、II,软件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导论;2门程序语言和系统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图形学导论等课程;2门算法与理论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算法理论、形式化理论或复杂理论导论等;2门专业方向课程,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人工智能、高级系统、科学计算,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3门选修课程,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计算机课程中选修。

在计算机专业中,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以及新技术的融合等问题,一直是国内高校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分析芝大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系统化。这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芝大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注重基础理论。

安排了4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硬件相关的导论课。程序语言与算法理论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体系中也很强调这方面的课程。因此,基于通识教育理念,芝大计算机课程体系首先是重视学科的基础教育,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规律设置课程。

二是,将一些关键的、体系复杂的课程分成由浅入深的多门课程,并以此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结合,融合最新技术,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芝大,课程的编号分为10000系列、20000系列、30000及以上系列。10000系列的课程是通识教育、导论和入门课程,20000系列是只面向本科生的中等层次、高级或更高层次的课程,30000以上系列是研究生课程,某些课程允许本科生选修。围绕同一个理论或技术,常常在多个序列中开出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位:10000系列“浅、博”,即注重基本概念,而且涉及面广,常常包含最新技术的介绍;20000系列“常规、系统”,即对课程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论述;30000系列“深、新”,即对课程深层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读。30000系列的研究生课程中,除了部分对20000系列的深化课程,还增加了面向特定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分析的课程。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从整个计算机学科的角度进行系统规划,每门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之间的联系清晰合理。

由于笔者在国内承担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芝大重点旁听了“CS23500:数据库导论”课程,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这门课程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两次课,共10周,授课学时相当于国内的30学时。在学时上比国内同类课程少(我们一般在40学时以上);在内容上增加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技术部分,如触发器、数据库连接等,还大量增加了新技术,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半结构化数据与XML等――但对于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等都不涉及。笔者在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任课教师Nestorov教授交流课程内容安排时,他介绍说,数据库课程内容很多,芝大和斯坦福都将其分为两门课程:入门课程和高级课程。入门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理论,面向数据库应用开发以及最新的数据管理方法,课程面向应用,涉及面广,只面向本科生。高级课程是数据库技术理论的深入分析,包括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原理与技术等,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

芝大的这种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牢固掌握课程知识,还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上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及时反映出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程选择的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开放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芝大一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授课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我所旁听的两门课程――本科生数据库课程和Ian Foster教授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网络课程,选修人数都在十五、六人。上课地点是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教室,学生座位都是沙发式的大的软座椅。教师在第一堂课会把要求学生提问题、给反馈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讲课时不时地发问,引发课堂讨论;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教师会根据问题耐心解答,并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学生们很喜欢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Ian Foster教授课上经历的一次课堂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传输层TCP协议的拥塞控制。在讨论拥塞控制窗口大小的调整方法时,首先有两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着一名旁听课程的芝大计算机系教师也谈了自己的理解,却遭到了参与讨论的一个学生的反驳,随后这名学生和这位老师展开了争论。从这次课堂讨论中,我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听讲,而是积极主动地以批判式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在他们的意识里,老师和学生在科学面前是平等的,因此课程教学始终在一种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

在芝大,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课程,教师课堂讲授的只是课程的部分内容,学生还要自学部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章节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我所旁听的本科生数据库课程和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公布教学日历,上面列出了教学进度并给出每次课对应的自学内容。随着课程的进行,研究生课程还会指定一些课外阅读文献。学生要想把课程学好,必须在阅读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在芝大的中国留学生反映,这里学习一门课程压力很大,有的课程不天天挑灯苦读是很难通过的。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有限的课时涵盖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芝大课程的作业量也比较大。几乎每次课都有作业,每次作业都规定提交时间。这些作业包括笔头作业,也包括大量在计算机上调试的作业。对于每个学生的每次作业,助教都认真评阅。上课时,教师把作业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讲解一下,并询问学生是否存在问题。教师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认真检查,不仅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加强了师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另外,芝大教学中的课堂监督也比较严格,本科生课程大都安排期中考试。我所旁听的研究生课程每周都有随堂测验,测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综上所述,芝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激发课堂讨论、安排自学、课外阅读、作业、课堂测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生在多重形式的督促下,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不仅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此相比,国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角色。这不仅导致课时紧张,也没有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与校园资源

芝大非常注重学术交流,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讲座(Seminar)。为了吸引教师与学生参加,都免费提供甜点和饮料。计算机系的讲座每周都有,报告者大都由本系教师邀请。在春季,学校会将新教师聘任与学术报告结合起来。笔者在芝大曾多次参加即将毕业于MIT、斯坦福等名校的博士主讲的讲座,他们很多是申请到芝大工作。组织者会在报告后请听众填一份对报告者的评价表格,以供校方参考。

芝大的学术报告还常在教授的研究室进行。Ian Foster教授有七、八个研究生,学生们会在每周指定时间聚集在一起,由一位同学做本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报告,教授即使非常繁忙,也会挤出时间参加。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也是靠定期的个别交流进行。导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对学生提出建议,但不会安排具体的研究工作。

芝大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交流方式――每学期提供一、两次免费的Pizza 晚餐。学生们在指定的教室排队领取两块Pizza,一罐饮料,然后大家围坐在教室里或教室外的走廊中席地而坐,侃侃而谈。

在芝大学习和工作感觉很方便。首先是学校网络建得很完善,管理也很好。新入学的学生或新来的工作人员在报到注册时都会得到一个网络ID,使用这个ID就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免费无线上网。芝大的学校网站也成为人们交互沟通的最普通场所,学校的新闻以及各种讲座信息都在网上。课程也都有课程网站,教师在网站上教学日历、课件、阅读材料、作业、临时通知。芝大有六座图书馆,分别面向不同的学科领域――计算机系也有自己的一个小型图书馆。学校最大的Joseph Regenstein 图书馆环境幽雅,有带隔断的自习座位,座位下都有网线接口,也可无线上网。

5小结

短短一年芝加哥大学的学习生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芝大校园中现代化的建筑并不多见,很多建筑都有少则几十年、多则一百多年的历史,外观古朴典雅,内部整洁、舒适。无论是古老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每一处都很有特色。校园里由美国著名建筑家Frank Lloyd Wright 设计的Robie House被誉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成为芝加哥城市地标之一。整个校园虽然看上去素雅平凡,但细细观察却回味无穷,使人感受到芝大不张扬外表下的深厚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一贯追求的目标,或许我们能从芝大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uchicago.edu/about/histor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