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的发明者十篇

时间:2023-03-28 13:53:12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1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主要方式

所谓幼儿园礼仪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说幼儿园工作人员为了将幼儿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方式,来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具备文明礼仪行为,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

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礼仪文化。具体来说,幼儿园应该借助于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来切实加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程度,让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从而更好地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增强幼儿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现代认同并不是纯粹地采取传统的礼仪规范来对幼儿进行管理和教育,而是说要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幼儿掌握与当前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礼仪文化,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符合现在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一般来说,幼儿都具备非常强的模仿性,他们非常容易模仿周围的人的语言、行为和动作。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都具备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保证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以及动作演示的过程中,都必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各个方面,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都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仪表举止,对于穿着必须做到简洁大方,坚决不能够穿奇装异服,避免幼儿受到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在和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既温和又严肃的语言,对于全班的所有幼儿都必须做到平等对待,如果发现幼儿犯了错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也不应该用粗暴的语言和动作来惩罚幼儿。

三、整合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构建家校合作制度

幼儿园必须整合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构建家园合作制度,才能够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切实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礼仪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借助“家长园地”宣传栏、礼仪小报等方式来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联系,家长们也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叙述他们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以及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境,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们也能够针对家长们所遇到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升幼儿园和家长们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效果,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与此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构建家园合作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礼仪教育讲座,来向家长们传授科学有效地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另外,幼儿园也应该借助举办家园联谊活动来帮助家长了解他们的儿女在幼儿园中的具体的表现情况,从而引导家长在家庭礼仪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礼仪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方式探索。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重视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来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使幼儿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莉.浅谈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2]申涛.幼儿礼仪教育促进品格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3]王颖.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

[4]申涛.幼儿礼仪教育促进品格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乡域文明程度为基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目标,在全乡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展示文明礼仪形象,使和谐理念行遍全乡大地,为建设“文明史家营”、“和谐史家营”谱写新篇章。

二、活动主题

学礼仪、展形象、树文明新风。

三、活动时间

2010年4月—11月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以宣传现代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媒体、宣传栏、标语、文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具有时代精神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宣传树立具有高尚道德情感、文明礼仪习惯的礼仪典型和礼仪群体,在全乡营造浓郁的文明礼仪风尚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开展以学习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培训活动。围绕广大群众在社交礼仪、文明素养、科普知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以村民学校、文化大院为平台,围绕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涉外礼仪等知识,组织乡级文明礼仪志愿宣讲团成员深入农村、社区、部队、企业、学校进行宣讲,以此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将礼仪文化渗透到思想意识之中,体现在举止言谈之中,进而促进全乡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超级秘书网

五、活动步骤

(一)宣传启动:2010年4月。

利用乡内媒体、宣传栏、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围绕“学礼仪,展形象,树文明新风”这一主题,宣传礼仪文化,传播礼仪规范,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率。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宣传普及礼仪知识。

(二)组织实施:2010年5月中旬至11月。

举办“礼仪知识大讲堂”。聘请宣讲团讲师、宣传骨干深入基层单位宣讲;依托村文明学校、远程教育网络等培训阵地,组织基层群众观看礼仪知识光盘;下发文明礼仪等方面书籍。各村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读书答题、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要将此项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切实摆上工作日程。要结合本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区分不同层次,突出重点人群。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落实工作任务。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3

关键词:仪式;生死;教育;功能;遗体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77-03

仪式常常作为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素材,国内外学者对其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殡葬活动的教育功能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做了相关论述。殡葬活动中的多类行为均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教育的素材、主客体、心理背景等性向未能明晰,遗体告别仪式是发挥殡葬活动教育功能的优良载体。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展现生死本质、促进生者理解死亡尤其是自己死亡的功能,此功能称之为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

一、仪式概说

(一)仪式的界定

“仪式”的内涵界定尚未得到统一,常常从观念、行为和物品的要素进行描绘;“社会行为”常常作为仪式外延内容的限定项,其外延涉及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多类研究领域。广义的“仪式”,被看作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化交流手段或既定内容的表演形式,也包括了人际交往的规范和行为,郭于华指出仪式“可以是特殊场合情景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1];狭义的“仪式”,专指宗教的仪轨形式。汉语中的“仪”具有准则、法度之意,“式”具有规范、标准、形式之意,“仪式”常常被理解为“礼仪的程序和形式”。本文所及之“仪式”均以此意为准,仪式是礼仪的内在程序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二)仪式的功能

依据近十五年关于仪式的著作和论文(含学位论文)的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以宗教、婚庆、生日、丧葬、成年等礼仪形式为对象,礼仪的功能界定为社会整合、心理缓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内容,这些关于仪式功能的描述从不同侧面对仪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仪式伴随、依赖人群关系的维护和重塑,必然引发仪式参与者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从人际关系视角着手凸显了仪式的人际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尤其是核心参与者在仪式所塑造的特定氛围中发生了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内容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对异于日常生活的事件(死亡、权责变化、身份转换)的心理缓冲功能,“仪式可以起到心理上的舒缓、化解、转移等作用”[2];仪式所承载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抵制了社会变迁的影响,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痕迹具备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有研究者以成年仪式、丧葬仪式为载体指出了仪式的教育功能,该功能虽非仪式构建的初衷和仪式存续的力量,但此功能是仪式客观现象的重要副产品,失却了神圣光环的当代社会背景下扩充其教育功能成为仪式内涵自我更新的依托,成为仪式外延拓展的重要途径。

二、遗体告别仪式在殡葬服务体系中的功能评析

遗体告别仪式是殡葬活动中仪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化,殡葬活动逐渐由职业化、专业化的人群来组织,这种组织过程在社会分工体系职业类型中属于第四大类之“服务业人员”,殡葬活动和相关研究的视角从服务关系上来描述更加切适于殡葬活动现状。

(一)遗体告别仪式概述

“遗体告别仪式”之称谓显露了此类仪式的内容――生者借用死者生命遗留物――遗体向虚拟中的死者道别,其功能包括死亡的再次认知、情绪疏导、社交情境载体、精神传承和生死教育等。遗体告别仪式指在特定场合、出殡前、与死者有一定关系的人基于生死的认知虚构所进行的特定诀别行为过程,一般由死者人际关系圈中的重要人物担任仪式的主持人或由殡仪馆专职司仪主持。“告别”的发生基于死者的认知虚拟,“告别”完成由仪式参与者再看死者“最后一眼”界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民、信徒等群体遗体告别仪式的组织在外在形式上有别,内在的认知基础――死者的认知虚构却都相似,这是考察遗体告别仪式功能的基本出发点。

(二)遗体告别仪式的开展现状

伴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化,殡葬服务体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殡葬服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养极大地提升,遗体告别仪式的地点、时间和参与者也发生了变化。遗体告别仪式由家奠背景逐渐转换到殡仪馆的公众环境中,其时间限定由盖棺前转换为火化前,参与者逐渐泛化。遗体告别仪式与追悼会并行于殡葬服务体系中,遗体告别仪式在参与者数量、参与者身份构成、环节构建等性向上均弱于追悼会而具有简洁感。遗体告别仪式一般由组织、默哀(同时奏哀乐)、死者生平介绍、致辞、三鞠躬、绕行遗体近一周观瞻告别、与丧属握手这几项环节构成。2013年12月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对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的开展做了界定,“党员、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送别仪式的,要严格控制规模,力求节约简朴”[3],即便是以勤俭节约为社会风尚的当今社会,遗体告别仪式仍旧以限定的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遗体告别仪式的功能评析

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项功能,仪式参与者尤其是与丧属的人际互动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整合;再者,遗体告别仪式扩充了生者对死亡感知的承载空间而起到了心理缓冲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也被现代殡葬服务继往开来。遗体告别仪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人格风范、社会公德为内容借用致辞、鞠躬等环节达成教育功能,需要着重地加以说明的是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现行殡葬活动中的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未能被明确化,未能加以提纯、优化,生死教育功能只是潜移默化地生成。是殡葬社会活动外在行为――遗体处理的功能的精神内核,遗体告别仪式功能确立的原因在于,遗体将以掩埋、火化、移动等方式发生存在形式的转变,直观地破除了死者尚存的幻象。传统殡葬活动借用遗体告别仪式为生者创造死后世界的假象获得死亡教育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基于“善意的谎言”,终究要受到生命现实的伦理谴责。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应该转向为死亡本质的揭露和生命意义的澄清。

三、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

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类功能,其中生死教育功能常常被忽视,需要对生死教育功能进行明晰和论证,对该功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殡葬仪式功能的发挥。

(一)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的理论

1.生命的本质

死亡常常作为生命的否定项用来描述生命的本质,殡葬活动也是人类感知死者、追求“真善美”的途径,“殡葬活动中的善,是指通过组织殡葬活动中达到人的生命的‘优死’”[4],殡葬活动也体现了人类追求善的努力。死亡的证据――遗体是“优死”良好的教育素材,该素材教育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基于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常常从生物学、社会学的两个视角加以描绘而偏于一隅,结合生命本质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将生命定义为:具有内在死亡功能、能够保持稳定性并通过子代延续自身稳定性的物质系统。基于此定义,生命获得了生物和社会性的统一,死亡是生命得以自我更新的必然途径。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者自身对生死的明晰,生命的本质是这种明晰的保障。

2.殡葬服务客体

基于著作、论文的文献分析和网络信息搜索,有研究者对殡葬服务客体界定为死者和生者,“生者慰藉、死者安息”的殡葬服务理念便是这种界定的表露,关于殡葬服务客体的论述有待反思。死者(遗体)只是殡葬活动的操作对象,遗体在生者的作用下是殡葬活动的物质载体但非殡葬活动的“参与者”,殡葬活动的参与者只是生者,“殡葬是活人按照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理解所设计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5],殡葬服务客体只能是生者。殡葬服务除了处理遗体的外显功能外,重要的内在功能包括对殡葬服务客体产生情感缓冲、社会关系重构、文化传承等内容,生死教育的功能伴随着这些功能存在。为了提升殡葬服务的教育功能,明确殡葬服务客体的内涵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3.仪式的功能

仪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被公认为主体内容,展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殡、葬、祭的过程,是历代延续的,有着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6],遗体告别仪式由传统美德、孝文化、祖先崇拜、鬼魂迷信、获得教育意义的展现,其间精华与糟粕共存。可以肯定的是,仪式所具备的教育效用是遗体告别仪式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对于生死本质的理解及其由之引发的生死教育功能是遗体告别仪式应该推崇的战略,应该作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范例来展示。

4.三鞠躬的载体效应

鞠躬行为源于战俘的身心状态,后来被形象化为祭祀所用,近代又演化为礼仪中的肢体规定。遗体告别仪式中的三鞠躬分别意含着敬畏天地、哀悼死者和抚慰家属之意,是生死过渡的现实化处理。遗体告别仪式是现代殡葬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三鞠躬作为遗体告别仪式的重要环节可以作为生死教育的载体加以开发和应用。

(二)遗体告别仪式的生死教育功能的实践

1.仪式指导思想的优化

死亡与生命的期望相背离,是人类不愿面对的属我事件,“人们对死者的眷念,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眷念,人们对死者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死亡的恐惧”[7],常常以他者的形式被感知和处理。死亡被隐蔽,生命意义的澄清受到影响,死亡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素材,我们称以死亡为素材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为生死教育。殡葬活动使得被遮蔽的死亡展现,尤其是遗体告别仪式所使用的重要“道具”――遗体成为死亡自白的物化话语,遗体告别仪式异于日常生活死亡被遮蔽状态的认知条件和情感氛围。遗体告别仪式具有多类功能,生死教育功能发挥的优势在于认知死亡的必要和死亡的无所逃避,遗体告别仪式可以、应该将生死教育功能作为主体内容加以认知和实施。

2.仪式参与者的身份界定

殡葬工作者不仅仅是遗体操作的行为人,还是仪式的组织者,通过遗体操作充实仪式内容对丧户进行生死教育,是生死教育的主体;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吊唁者不只是人际互动的从者,参与遗体告别仪式使得自己进入生死教育的初等阶段,在仪式场景中成为生死教育的“预科生”;丧户作为主要的生死教育客体,处于因至亲之死所致的心境不平衡状态,由之获得了解蔽死亡、认知生死的可能性契机,外在行为属于遗体处理的服务委托人,内在地却是应对生死课题的“学生”。

3.“三鞠躬”仪式的变革

“三鞠躬”环节是遗体告别仪式的主要内容,因其具有传统文化的遗传禀赋,参与者对此环节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同性;其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人际互动的外在形式,可以在其过程中负载丰富的教育内容;组织者在此环节中获得了秩序权力和师范能力,开展生死教育获得了师生间的关系认同。三次鞠躬被默认为敬畏天地、哀悼死者和抚慰家属的功能,“敬畏天地”因世界观背景的剧变而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哀悼死者”因偏离了人存在的境遇而异化了本身的作用;“抚慰家属”因不能把握生者的根本需要――自我生死认知而淡化了本身的效果。

三鞠躬的内涵和形式在生死教育意义的引领下需要进行变革,三鞠躬环节可以做下述变革。保证三鞠躬合理要素和积极功能的前提下,三次鞠躬可以附加教育内容的组织和施教:基于逝者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着贡献,引入逝者的悼词环节、赞颂逝者的颂词环节等,全体参与者“一鞠躬,谢别故人”;殡葬工作者在殡葬服务的其他环节也开展了遗体处理、心理慰藉、生死教育的相关工作,司仪需要引入社会意义和特定效果的陈述等,丧户、丧属和与丧者向殡葬工作者“再鞠躬,谢殡葬工作者”;第三次鞠躬的行为人是丧户,丧户不仅仅是感谢殡葬工作者和吊唁者进行对死者“最后的送行”,还是感谢吊唁者与殡葬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丧户的心理恢复和生命领悟,简短地引入吊唁者的作用概述等内容,“三鞠躬,谢吊唁者”。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EB/OL]./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4]孙树仁.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J].前沿,2011(24):179.

[5]王治军.论殡葬的生命教育功能[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39.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4

[关键词]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15-02

[作者简介]邹一军(197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其言行总是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良好的礼仪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能使学校的形象更加良好,能使家庭更加温馨,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而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大力进行礼仪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站在理论高度,明确方向,提升德育管理能力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从育人环境、办学制度、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等方面展开,以此来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依托学校德育,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2)增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建立文明礼仪评价体系。(4)形成文明礼仪校本课程。(5)建立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单有政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体执行人――班主任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理解、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重视教师理论的提升,坚持不懈地组织班主任老师系统地学习有关德育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等,以保证教师在研究中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可邀请礼仪教育研究的专家就如何撰写课题报告、如何进行问卷调查、如何制定文明礼仪规范、如何开展礼仪教育活动等做专题讲座,为教师课题研究导航,以此来促进师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体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

二、着眼教育广度,多种形式,打造师生礼仪教育

(一)以礼仪校本教材为依托,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江苏省文明办下发的《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的要求,编写了教材――《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分别从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这八个方面进行编排,选择不同年段学生遇到的文明礼仪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晨会课、班会课等作为礼仪教材学习的主阵地,让教材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逐渐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还开设了文明礼仪研究课。该课结合礼仪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课题研究的空间。学校里掀起了人人参与研究、个个贡献智慧的热潮,文明礼仪的校本研究之风深入到了每位教师的心中。

(二)抓好文明礼仪建设主阵地,促学生良好习惯形成

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要求,制定了《通师三附学生一日常规考评细则》,使文明习惯培养制度化、序列化、精细化,在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勇争上游的良好风气。

学校借助升旗仪式进行文明的传递,创新、优化升旗仪式的形式和内容,由班集体展示本班的文明礼仪新风尚。学校精心构建活动阵地,加强对橱窗、墙报、广播站、校园网络中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力求通过主题突出、图文并茂的内容宣传文明礼仪。学校还成立了一支由学生组成的阳光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的目标是“做‘三附’文明的倡导者,做‘三附’文明的先行者”。阳光志愿者用自身行动去影响、帮助和带动周围的人,为创建阳光、和谐、幸福、文明的校园贡献力量。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在校学习礼仪,家庭传播礼仪,社会实践礼仪”的方式,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如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每一天”“文明礼仪我体验”等活动。学校还编排了一套文明礼仪操――“我是‘三附’好少年”,学生在说、做、跳中演绎文明礼貌行为,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培养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

(四)家校携手,共促文明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自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及良好文明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要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为此,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举办家长讲座,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三、绘就美好蓝图,扎实推进,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在进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时,向着预计目标扎实推进,从礼仪知识的宣传,礼仪童谣的传唱,礼仪黑板报、手抄报的展出,到礼仪故事的演讲,礼仪小品的表演,礼貌用语的学习,再到礼仪行为的训练,礼仪操的推广,将活动的内容设计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教育的辐射面大,训练在知情意行上循序渐进,使文明礼仪的内涵不断深入学生心中,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应立足当下,为学生的终身谋求幸福。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共建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5

【关键词】图书馆;礼仪;服务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换句话说,只要有交际活动发生,就有礼仪的存在,它的标准是将职业道德与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既以德带礼,又以礼显德。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图书馆服务的硬件环境迅速接近或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图书馆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却相对滞后,成为阻碍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时期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对读者的服务不仅要完成读者的借阅诉求,更要通过这种交流和服务带来和谐,感到精神愉快,从而有利于读者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促进图书馆的进步和发展。

1 图书馆服务礼仪的内涵

1.1 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的职业道德标准。在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就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标准(试行)》。2003年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程亚男主编的《图书馆文明服务手册》面世。这两项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员从此有了正式的行为道德准则,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制定了行为规范,有助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提高,更有助于整个行业服务质量的改善。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图书馆服务礼仪规范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方法。

1.2 图书馆服务礼仪的基本内容。图书馆服务礼仪是图书工作人员在与读者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和读者的交往中,应该按照一定的职场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它的基本内容是:图书馆员的仪容规范、仪态规范、语言规范和岗位规范。仪容是指一个人的外貌,即个人衣着形象和卫生状况,以及在工作中达到什么程度可以被认为是适度。仪态是肢体语言的反映,泛指人们的身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姿势,分别表现为动作、表情与相对静止的体态。一个人的仪态直接展示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是一种外在美,细节体现修养,同时体现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形象。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窗口部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要求是:一 仪容:图书管理员应尽量做到统一着装,挂牌服务。不穿背心、短裤、拖鞋上班,女士不化浓妆。 二 仪态:亲切、自然、端庄。三 语言:“您”字领先,“请”字随口,尽可能运用普通话敬语。四 服务:查找图书、提供信息资源时,业务流程要纯熟,不要让读者久等。

2 图书馆服务礼仪中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1 主体和客体的界定。图书馆服务礼仪体现在服务礼仪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其中主体是指各种图书馆服务礼仪行为和服务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客体是指各种图书馆服务礼仪行为和服务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图书馆服务的中心内容是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保障读者的信息权利。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图书馆是各种礼仪行为和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可视为组织类型的礼仪主体。而在具体的服务活动中,实施具体礼仪行为的是图书馆员,他们又可被视为个人类型的礼仪主体。无论是组织类型的礼仪主体――图书馆,还是个人类型的礼仪主体――图书馆员,他们服务的礼仪客体都是读者。

2.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在礼仪服务中,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礼仪的提供者是任何作用的的主要方面,把握着礼仪活动的发展方向。例如图书馆员如果仪表端庄,气质高雅,学识渊博,有问有答,笑脸相迎,主动服务,并在接待中处处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就很容易建立起读者和图书馆员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关系,使读者愿意和馆员交流,愿意和馆员成为朋友,愿意请求馆员的帮助。这样,必将极大地促进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相反,如果图书馆员对待读者冷冰冰,谈吐粗俗,态度生硬,对读者不但没有丝毫吸引力、影响力,反而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样势必会大大影响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开发和利用,影响读者的借阅情绪和借阅效果,甚至影响图书馆的公众形象。良好的图书馆服务礼仪,有利于化解“读与借、阅”、“借与借、阅”之间的诸多矛盾,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反过来读者也应遵循一定的借阅礼仪。图书馆和阅览室是公共学习的场所,每一个读者在那里看书学习,要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不讲礼仪的读者也会给图书馆借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激化工作人员的态度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几种情况对比,可明显看到是否遵循礼仪规范对图书馆工作的造成的正负影响:(以作者所在的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

不遵守礼仪规范行为 影 响 遵守礼仪规范行为 影 响

穿背心、拖鞋进入图书馆 显得散漫 着装整洁、规范 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同时帮几个人占位子 阅览座位利用不充分、易产生矛盾 随到随找地方阅读 有效利用空间

书、刊上任意圈点、验算、涂改、撕割等 影响他人阅读 保持书、刊干净完整 有效资源共享

言辞过激、态度粗鲁 容易挑起事端 说“请”和“谢谢” 容易相互尊重

喧哗、打闹、大声接听电话 影响他人阅读 保持安静,出室接听电话 相互不造成影响

3 图书馆服务礼仪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1 图书馆服务礼仪是评估图书馆形象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在不同的图书馆间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数字化文献信息传递已不再是个梦想。因此,对图书馆公众形象的评价,已不再仅仅是以其馆藏文献的丰富程度为惟一标志,而是以其读者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深度为评估指标。图书馆服务礼仪是图书馆精神文明程度的外显,它最能直接地刺激读者的感官和渲染读者的情绪,可以说,读者对图书馆最初的印象就来源于他们对于图书馆服务礼仪的感性认知。良好的图书馆服务礼仪是图书馆树立最佳公众形象的基础,换言之,要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公众形象,服务礼仪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3.2 图书馆服务礼仪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外在体现。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读者都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图书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物化成果集散地,强调对“德”的要求尤为必要,而服务礼仪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个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对图书馆事业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学会通过恰当的形式把这种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热爱体现出来,即不仅要对每一个读者负责、对提供的每一本书、每一份资料负责、让读者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借阅诉求,才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的最高水平。

3.3 图书馆服务礼仪拓展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图书馆文明的载体,它直接反映图书馆的精神风貌,对广大读者有着潜在的陶冶、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具有良好道德、礼仪素养的馆员群体,共同营造的道德教化的氛围浓度越大,整体社会教化功能就越强。全体馆员在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中,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努力营造的文明阅读氛围,这一切不仅让读者跨进图书馆,首先在感官上就得到文明的体验和感受,还将对读者产生的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达到幽雅环境与浓郁文化氛围和谐统一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有助于提高读者自我文明的意识和文化品位。

3.4 图书馆服务礼仪优化了图书馆环境。由于图书馆服务礼仪的核心是对读者利益的尊重,也是图书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员关爱读者,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读者需求,使它成为自身认识、思考、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全体馆员对读者尊重的态度、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谈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热情的服务,不仅能充分展现图书馆员的职业风采,更给读者带来如沐春风的愉悦感受,唤起了相互沟通的欲望,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容易实现心理上的相容和交流。

4 结语

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己”,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图书馆是读者求知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工作是服务性非常强的职业,因此礼仪服务关系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图书馆是公众评价的好坏。因此提倡图书馆礼仪服务意识,可以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意识,培养职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塑造规范的仪容仪表形象,以达到提升图书馆整体素质形象、优化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彩云.图书馆建立[J].现代交际2008,11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6

三年来,笔者主持实施毕节市“六个三课题”《不同学段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题已于近期经市专家组评审结题。笔者认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礼仪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现就如何在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谈几点粗略看法。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都是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是这样做的:

(一)布置(包括班级布置),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

(1)设置“文明礼仪”宣传专栏。我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将中小学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要求书写在醒目位置,让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习惯。

(2)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

(3)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故事等。

(4)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

(5)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每周评出班级礼仪之星,学期再评出校园礼仪之星,填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

(6)严格规范教师言行。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言行,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先做到,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设置校园礼仪岗

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老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老师,你好!”“同学们好”“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

(三)设置校外文明礼仪监督员

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文明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

二、开展文明礼仪认知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文明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知道文明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文明礼仪准则的。

(一)明确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阅读一些文明礼仪故事,从文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文明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如:礼貌是儿童与青少年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二)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

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我们的仪表要求是什么?”等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礼节要求。如:“接 、听电话应该怎样做”、“就餐时应该怎样做”等。

(三)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文明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四)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

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

(五)制定《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

通过制定《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手册》包括四大方面: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等。

(六)礼仪进课堂

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三、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

(一)“礼仪岗”角色体验

我校充分运用各种庆祝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去体验礼仪中的各种角色。

(二)开展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

今年“六.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三)系列校外实践活动

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

(四)“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通过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 “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题目。

(五)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

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家庭教育和村社教育作用的共同发挥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7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 缺失; 归因 ;对策

新加坡的一位校长曾说过,“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国耻” 。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公民,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接受良好的文明教育。知廉耻方能知进退,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懂文明,有礼貌,堂堂正正的人,然后才是成名、成家,这是广大教育工作中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却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堪忧。从而社会上发出“青少年道德滑坡”的惊呼!本文将从现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缺失入手,探究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现状和缺失

虽然在总体上讲,学生的文明礼仪方面有值得可定的方面,但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诚信守时观念淡薄,不能按时、守时、诚以待人。

2.审美观念扭曲,奇装怪服、长发、染发、怪发,以奇为美。

3.网络道德缺失,因网络问题发生的纠纷不断。

4.自私自利、心高气傲,尊老爱幼、和睦同辈不够。

5.遵守社会公德有需加强,损人不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

6.好高骛远,难以脚踏实地。

7.爱慕虚荣,攀比现象严重,攀比成风。

8.勤学苦学不足,弄虚作假屡见不鲜。

9.法制观念淡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

10.交友尺度失衡,交友缺乏标准,甚至是饥不择食。

…… …… ……

二、造成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道德底线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击穿:“我爸是李刚”、“瘦肉精事件”、“小悦悦事件”、“留学生归国机场捅母”、“研究生、公务员打爹骂娘”等等恶性事件,比比皆是,不得不让人拷问:道德价值为何?要文明礼仪何用?

2.家长对子女培养目标的错位:“读好小学 读优质中学 读名牌大学读研留学”和“读好书 上好大学 赚大钱(做大官)”,文明礼仪对学生的发展处何地位?又如何能够坚守?

3.对学校的评价依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升学率绝对是重要的指标。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能抓好安全教育就不错了,还在乎文明礼仪教育?

4.学生的审美偏差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使得文明礼仪的教育难见成效。

三、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行动。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才能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也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应通过媒体、报刊、简报、板报、电视台、家长学校、社区座谈会、学生演讲、学生辩论赛、征文比赛、手抄报、专题美术作品展、专题音乐演出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形成共识,为文明礼仪的教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过程中,整合语文、品德与社会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在班会活动课上开展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美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歌舞、情景剧、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针对生活中出现的文明礼仪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中心校举行的“文明礼仪情景剧比赛”这个契机,随着学生深入地探究和挖掘生活中、校园中缺乏文明礼仪的种种现象,编排出了“争当文明监督员”的校园情景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得到了文明礼仪的教育。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大讨论,学“规范”, 明是非,识美丑,营氛围

“真理越辩越明”,所以应该大力开展“新时代是否需要文明礼仪?”、“传统的文明礼仪过时了吗?”、“新时代需要哪些文明礼仪?”等问题的大讨论,让学生从思想上、从内心深处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氛围本身就是一股教育的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制约性,进而让学生自觉接受文明礼仪,化外加为内驱,从而事半功倍。

同时要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在学生掌握“规范”的内容,明确“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的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运用“规范”待人接物,同时要加强对 “规范”的训练。通过训练,真正让“规范”成为学生内在的规范。如:全校性集合排队,进场秩序、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队礼、队歌、国歌、升旗仪式规范性等等。这样学生既有准绳,又有训练,就为全面的文明礼仪教育奠定基础。

(三)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约,开展行为规范评比,奖优罚劣、惩恶扬善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具有强制性,对违规者要有惩戒权,文明礼仪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统一思想、明确是非的前提下,就必须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约,对违规者给予制约和惩处,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制度和公约必须取得同学们的认可,实施惩戒时,必须让受惩者心服口服,并且留有余地。 同时,开展以仪容仪表、卫生、纪律、文明礼貌、诚信守时为主的行为规范评比,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使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开展。

(四)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文明礼仪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因此开展“日行一善”活动是比较有效地教育活动之一。“一善”就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要求学生尝试、并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善事”不一定是“大事”,是遥不可及之事,只要“善”就行!如:擦黑板、捡垃圾、帮助同学、提醒同学……,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久而久之,必成文明之美德,反之,在日常教育中也要注意“小恶”的纠正和整改,以免让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成自然”。

(五)改革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评价永远具有指导性。新课程所提出多元评价观、动态评价观都应该落实。要坚决杜绝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不管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评优评先、毕业鉴定等等都要考虑文明礼仪素养的评价,在评优评先时,甚至可以采用“一票否决制”,从而真正让学生重视文明礼仪的养成,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学生,评价他人和自我

文明礼仪素养的形成既是一个让外部评价和认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个体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让学生经历自评、他评、老师评价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应是“对事”与“对人”的有机统一,重点在于发扬文明,改正不足,扬长弃恶,目的在于促进和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七)注重家校、社会的联动,实现全面育人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8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大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言行举止则是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剂。因此,让学生接受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全面系统地养成文明礼仪风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自爱、他爱,提高共处、生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农村学生文明素质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偏低,有相当一大部分农村小生本身具有许多不文明行为习惯。造成农村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家庭环境、家长文化层次影响。农村学校地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优秀生源的流失,而今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多元素相互竞争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的、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期的小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一些小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常被另眼相看,因此,即使让座,也要看人,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小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3、学校思想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欠缺。国家虽然早就推行了素质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评定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放在学习的成绩上,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升学率。学生们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认识、交往和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在现实中及时得到检验和引导。学校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起步阶段,了解并掌握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自身成长及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整个国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具体做法: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还要加强。有的同学没有站直,手来回动,声音小,我就走到他身边鼓励他再做第二遍,第三遍,我边指导、边做示范给这名同学看,直到他站直抬头,声音响亮为止。最后进行全班训练,人人过关。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多方面渗透,促进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发展。

1、课堂教学主动渗透

在诸多教育途径中,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因为在各种途径中,教学的知识容量最大,计划性、主动性更强,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因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更强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结合教材《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并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并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各个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2、组织活动、“丰富”教育

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在校领导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例如:“三八节”开展回馈母爱、分担家务活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八一节”开展慰问老军人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十一”开展爱国情操教育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活动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显然效果要好。

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效益。首先,召开家长会。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遵守文明规范,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只有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校下一阶段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依据。

4、在活动中实践

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演小品、说相声、讲故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成立文明礼仪风采小队,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展示,为全校各班级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到电影院、敬老院等地进行“实习”。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化,逐步养成,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引导,注重过程。

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必须加强检查督导。我们可以设立了“红领巾”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使之自我完善。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学校制定出“文明礼仪评分标准”,班班对照“文明礼仪评分标准”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参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

四、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这就决定了文明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发展还不稳定,自制能力也较差,行为有时会出现反复,有时会有倒退的迹象,教师应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如,课间轻声慢步。学生在遵循这个要求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个别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总是有时不自觉地躁动起来。教师这时应多提醒学生,强化训练,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好动的缺点,信任学生能做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克服自身的缺点。有了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文明礼仪常规的要求。

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校园的风气和面貌,同学们不仅把文明礼仪体现在简单的口号上更是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拉起了社会的大手,共同创造兴华小学中心文明礼仪新风尚。

人的良好礼仪习惯和文明行为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明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少梅.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小学德育,2005(03)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9

一、礼仪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想要处事立身必须先从学习礼仪开始。在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将“明礼”列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1]。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内容较古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约定俗成的,还与现代的国际礼仪相结合。礼仪教育则是在现代礼仪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为了完成一定目的,有计划的对人们进行系统的完整的以礼仪道德规范基础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对人们道德进步与人格全面发展而施加教育的过程。

(一)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修课,它反应的不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精神面貌,还与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礼仪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礼仪教育根据其适用对象、范围的不同,大体可以被分为政务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等几个基本开支。其中商务、服务、政务礼仪是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守的礼仪,也称之为行业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则主要是以交往范围为依据,因此又可称为交往礼仪。

(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国家的文明程度通常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汉唐盛世,哪个繁荣的朝代不拥有出众的文明,礼仪是不或缺的一块。由此学习礼仪,礼仪教育就成为了努力振兴中华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自身美化、生活美化需要礼仪教育。社会的文明程度要提高,离不开个人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修养、形象是从个人的表情、容貌、服装、谈吐等方面的集合。礼仪教育恰巧在这几个方面有着详细的规范。《易经》中提到“君子以非礼弗履”[3],礼仪教育则是更好地教授人们规范地设计自己的个人形象,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养与风度。如果人人都以礼待人,那么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谐,社会关系会更加和谐,既美化了自身也美化了生活。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好精神文明需要礼仪教育。《左传》中说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体现出个人教养、素质的礼仪,是人类文明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礼仪程度,也往往反映着这个人、集体、国家的文明程度与整体素质、教养。荀子也说过:“人无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也就是说,要净化社会风气,乃至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礼仪教育。[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较高文明程度。十的召开,中国梦将在未来十年实现。这就说明了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国民会越来越富有,从另一角度就要中国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要有一个大的提升。2015年是实现千年古城———临海新崛起的攻坚突破之年,临海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趋势、新要求主动融入台州“一都三城”的新定位、新战略。个性化的礼仪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提高临海人民的素质,经济繁荣都深刻需要礼仪教育。

二、临海礼仪教育的现状

历史悠久的临海、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保留的许多遗址、古建筑是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素有“小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就如临海人民在婚礼习俗上依然遵循着做媒、送定头与送日子等礼俗。头年结婚的新娘到转年的正月初二还要特有的拜岁习俗。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高素养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地。要求学生将来担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就离不开礼仪教育。高校的礼仪教育的目标有二个:第一,让大学生知道并了解礼仪的发展史、规律,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教授规范的礼仪行为、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程度,如基本的会面、社交、求职、面试礼仪。根据学生的专业倾向教授不同的行业礼仪,如服务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台州学院2014年招生4000人,社交礼仪课有314人选修,其中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专题将近900人选修。台州学院生科院还召开了“大学生礼仪与交往”专题讲座。临海校区还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青春礼仪大赛的台州地区的选拔赛。除了以上的课程和讲座,台州学院的学生们还成立了礼仪文化传播工作室,均取得了良好的礼仪教育和传播的效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礼仪教育是提高中等技能实用人才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临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课程、技能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社会,开展各种礼仪活动。如成人礼,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明白成人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体现人生价值。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礼仪汇报演出。学生以日常礼仪为准则,展现了日常交际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这些活动丰富并巩固了礼仪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礼仪文化素养。礼仪培训机构方面,临海目前较为知名的礼仪教育公司———临海市风正礼仪文化有限公司,主要是为庆典、庆祝活动等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文化交流等,同时还举办一些礼仪培训。礼仪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礼仪修养,有了礼仪修养才能有良好的礼仪行为。礼仪教育虽然在临海各个学校都存在,但是破坏自然环境、随意破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也依然随处可见。由上可见,礼仪教育只局限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有关礼仪知识的活动,在校的学生们甚至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仪,认为礼仪只是简单的一些动作规范。更别说是社会上的老百姓,他们更是不知何为礼仪,为何要进行礼仪教育。目前,礼仪教育还停留在他律、重形式的阶段,机械地服从礼仪规范要求。所谓“家校合一,家校互动”,家庭和学校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而现在许多的学生在学校文明礼貌表现良好,一出校门就是“小皇帝”。当然,同时校园中也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不尊敬师长,缺乏基本的文明交往习惯等。归其原因,学校与家庭是脱离的,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品质素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模仿者。换句话说,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教养。父母、亲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这孩子。如果父母有着良好的文明礼貌,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要做好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将良好的文明的礼仪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每个人从小就将礼仪变成一种内在的自律行为。由于目前的礼仪教育都是拘于某种形势下,强迫人们去遵守礼仪文明规范,而不是出自内在的礼仪道德要求。[3]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也非反乎本性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完满。”[4]家庭礼仪教育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自觉自省,加强他们礼仪行为的自律,磨练个人的道德意志,把礼仪行为变成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教育为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学校的礼仪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渠道。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来合力规划并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将礼仪教育与多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其渗透到文化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在幼儿园阶段,就可以通过游戏,将礼仪教育应用于生活中,如主动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能够友善地和同学、同伴相处,做了错事能够主动道歉。通过日复一日地重复,使得在幼儿阶段就能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中小学阶段,除了继续将礼仪教育运用于生活中,还要让学生掌握学生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强化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而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就要将礼仪教育与交际学、伦理学、人际关系等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解文明礼仪的历史渊源,掌握礼仪的作用、功能,掌握个人形象礼仪、家庭学校礼仪、社会交往、求职面试等礼仪内容,并且做到学以致用。校园文化生活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台州学院举办的“大学生青春礼仪大赛”,参赛的学生通过这个比赛会主动去了解个人形象的重要性,而没有参赛的学生也通过观看比赛知道了仪态、仪容、仪表、服饰等礼仪知识,也明白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学校除了开展活动,还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栏、学校广播、校园网络等表现校园精神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学校礼仪教育过程是对礼仪知识全方面了解和掌握并加以实践的过程。如果学校礼仪教育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求外在的效果,就会使礼仪教育失去失效,将礼仪教育变成一句白话。[5]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可以通过丰富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等方式来达到礼仪教育的效果。

地动仪的发明者篇10

[关键词]德育;礼仪课程;青岛德县路小学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中国人的举止言行。然而,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许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说教,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应该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把懂礼貌、有礼仪、讲文明作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据此,青岛德县路小学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礼仪课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德县路小学将礼仪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学生成长特点,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成长中的礼仪需要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和形成优质的礼仪生活环境为宗旨,整合社会约定俗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准则和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礼仪素质”的专项生活培养。它开启了礼仪专题生活教育,并与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资源相融合,积淀了学校礼仪管理及礼仪活动的人文基础。

(一)礼仪课程的结构框架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是该课程的支架,是实现礼仪教育宗旨的途径和教材编写的依据。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礼仪育人,文明生活;三个构架,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六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礼仪本质特征、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礼仪的功能原则等),个人礼仪(言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礼节要求),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公务礼仪(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及礼仪技能),文书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方式),习俗礼仪(不同民族、国家的日常生活礼俗)。

(二)礼仪课程的管理系统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学校实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落实该课程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礼仪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

学校依托“红领巾礼仪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全面深化小学德育。“红领巾礼仪学校”有自己的《礼仪学校章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礼仪教育:一是礼仪文化建设(包括礼仪知识文化廊、传统美德文化廊、节日礼仪文化廊……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二是礼仪课程开发(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够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小公民);三是礼仪常规管理(主要通过礼仪护照手册签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先锋班级的评选,在全校营造文明礼仪氛围;通过人人争创礼仪小使者,培养懂文明、讲礼仪的小模范);四是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礼仪我先行、家庭礼仪我示范、社会礼仪我实践、教师礼仪我监督、节日礼仪我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得以有序、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材,挖掘生活

学校礼仪校本课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为与习惯”三个维度着手编制礼仪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生活化礼仪教育。学校编制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并结合“2008迎奥运活动”加入了“文明奥运”等礼仪知识,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第二,联系生活——确立养成教育和实践感悟的行动准则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网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图文并茂——符合儿童情趣和认知规律。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古今礼仪小故事、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任课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礼仪手册》分为两册,即低年级读本和中高年级读本,已经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岛市小学生中使用、学习。

三、礼仪课堂,融入生活

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四、礼仪签证,文明生活

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护照签证手册》在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礼仪教育的评价环节。该手册分“礼仪学苑”“礼仪家园”“礼仪特色活动”三大板块,分别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礼仪学苑”主题鲜明,目标明晰,如语言文明礼仪月、举止文明礼仪月、仪表端庄礼仪月、诚信做人礼仪月。学校又对每月当中的各周制订了明确的礼仪目标。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标为“坦诚面对自己,有错误及时承认,人人写诚信日记”;第15周为“信守约定,借他人物品及时归还,完成‘诚信在我心’礼仪创意作业”;第16周为“学习讲诚信,自觉完成作业;学会复习,进行学习诚信自查互查活动”;等等。同时,各中队还开设“礼仪银行”进行储蓄文明活动;学生自觉聘请父母为“礼仪辅导员”,督察自己在家、在社会的遵礼情况;各班还自主推选出“礼仪护照签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礼仪活动的自主管理组织,调动各分级负责人即班级小组长、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级部礼仪级长、礼仪学校校长等实施层层管理,督促反馈学生礼仪行为情况。

学校每周在礼仪校本课堂、中队会上召开“礼仪护照队会”,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周礼仪收获,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开“礼仪护照评审会”,由班级礼仪护照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个体的本月礼仪收获进行评定。队员先自主申报等级,并就自己的礼仪实践情况说明申报理由,然后班级管理委员和中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礼仪存款”进行清点,再由中队辅导员、家长辅导员、礼校小干部对本月礼仪目标的落实进行联合评定,评出星级队员。评定结果以礼仪星级的形式体现在礼仪护照上,由委员会成员签字认证,学生获得三星级礼仪护照后可获得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民主推选出一名当月“礼仪之星”,学校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公布在“群星闪烁风云榜”专栏中,让全校学生学习,并利用晨会时间请童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传播、实践文明礼仪。学校会在每学期末评选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学年末评选“文明礼仪使者”,使“创星评优”活动贯穿始终,让它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校园的盛事。

五、礼仪行为,践行生活

在规范学生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各种以学生为主的礼仪特色活动,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一)校园礼仪我先行

学校开展“我当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成立一个“文明礼仪宣讲团”,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通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学校开展了“我做一天礼仪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校园礼仪现状”等小课题活动,以“礼在行为、礼在语言、礼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待人、礼貌用语、遵守规范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实践。

(二)家庭礼仪我示范

学校结合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活动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围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体态端庄”“穿着得体”“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学校在社区宣讲古代尊老孝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的故事等),并设立礼仪宣讲活动记录卡,评选“文明礼仪标兵家庭”,从而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社会礼仪我实践

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并围绕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文明交通、文明乘车、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其中,学校重点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问题,让学生走进离家最近的各个公交车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礼仪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教师礼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