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诱惑十篇

时间:2023-03-21 10:55:54

行善的诱惑篇1

【关键词】诱惑侦查 “陷阱抗辩理论” “ 正当程序抗辩理论”

一、概述

诱惑侦查最早应该追溯至法国大革命时期,不过对这一侦查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的应该是在美国,而我国关于诱惑侦查的概念是从日本学界直接引入的。目前而言,虽然诱惑侦查在我国立法以及其他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犯罪案件侦破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了诱惑侦查的手段,而理论界也对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诱惑侦查是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出现的,它的出现主要是针对一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型犯罪。这些新型犯罪由于在技术手段、组织性以及隐蔽性等方面都比传统犯罪更具有先进性,传统的侦查手段在他们面前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而诱惑侦查却能较为有力地打击这些犯罪行为。对于诱惑侦查的考量,实际上也就是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进行衡量,既要赋予诱惑侦查在我国的合法地位,保证其在打击犯罪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发挥,又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规制,防止其被滥用而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达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

二、美国对诱惑侦查的规制

美国当局在意识到不受制约的诱惑侦查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后,开始考虑如何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使其既能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一些特定案件的侦破,又不至于继续扩张其自来的危险性。在通过一系列的判例之后,美国逐步形成了“陷阱抗辩理论”和“正当程序抗辩理论”来对诱惑侦查进行制约,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发挥诱惑侦查的优势,将其适用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美国对诱惑侦查的规制理论主要是通过几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判例形成的,他们主要是1932年的“索勒斯违反禁酒法案”、1958年的“谢尔曼提供案”、1973 年的“拉塞尔制造、贩卖案”和1978年的“托戈制造案”。这几个判例使得诱惑侦查的规制理论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则体系。

三、英国对诱惑侦查的规制

诱惑侦查在英国可以说有着相对久远的历史,“在英国,诱惑侦查称得上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侦查方法。”在这长时期的发展之中,虽然诱惑侦查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一些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之中,这就引发了法院对于由于采用诱惑侦查的方法所产生的圈套问题的关注,但也仅仅是一种关注,法院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抗辩的理由。诱惑侦查在英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被放任、被容忍的对待方式,在英国的司法上,对于诱惑侦查长期表现出一种任意化的倾向。直到出现“R.v.Sang 案”之后,英国的诱惑侦查才逐步走向法律规制的框架之中,而且在制定法以及普通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尽管在英国没有赋予诱惑侦查实体性抗辩的地位,但是无论从制定法还是普通法上,英国都对诱惑侦查规定了明确的救济方法,即法庭可以依据程序正当性的原则来排除侦查人员提供的证据,也可以滥用程序为由来终止整个诉讼活动。可以看出,英国对于采取诱惑侦查方式侦破的案件的规制还是非常严格的。

四、德国对诱惑侦查的规制

在德国的刑事司法领域之中,采取诱惑侦查的方式来侦破案件的频率相对是比较高的,但是诱惑侦查如果使用不当,其本身的一些缺陷就会凸显出来,这时就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对诱惑侦查进行控制,压制缺陷,进而更好地发挥优势。德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在国家法律法规中占得比重较大,而且受到较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惑侦查也是一样,德国主要是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来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

首先是从实体上对诱惑侦查的实施限度、适用的案件范围以及实施的依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其《刑事诉讼法》的第110条中规定,秘密侦查人员只有“在采用其它方式侦查将成效渺茫或者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才准许派遣。”

其次是从程序法的角度对诱惑侦查进行了规制。实体法对诱惑侦查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是仅仅符合实体法的规定时并不必然会启动诱惑侦查,此时还需要符合程序上的要求。第一是要经过检察院的批准;第二是一种特殊情况,即侦查人员在执行任务期间必须进入一些不允许公众出入的住所或者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嫌疑人派遣侦查人员的,必须要经过法院的批准才能实施;第三则是对形式上的要求,无论是检察院还是法院,在批准派遣侦查人员的时候必须采取书面的形式而且要附上期限。

无论是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德国都对诱惑侦查的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就赋予了诱惑侦查以法律依据,也是诱惑侦查逐步走入法制化的表现。

五、小结

如上所述,诱惑侦查制度在域外各国的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从而各国有了一系列针对其的规制措施。同时这个制度在西方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没有限制到逐步限制的过程。事到如今诱惑侦查也逐渐被我国的侦查机关所广泛使用,但与国外此种制度的设计相比,我国对此制度的限制规定很不完善,与西方各国相比立法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诱惑侦查制度,以弥补其显现诸多不足。防止其被滥用。

参考文献:

[1]吴丹红,孙孝福.论诱惑侦查[J].法商研究,2001.

[2]杨志刚.美国诱惑侦查法理的新近发展及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05.

[3]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J].法学研究,2002 .

行善的诱惑篇2

【关键词】 诱惑侦查;法制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00-01

一、诱惑侦查的适用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侦查人员在实施诱惑侦查时,必须严格遵守诱惑侦查使用案件的范围和对象,同时还必须履行相应的申请手续,遵守程序的规定。而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适用违法的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

(二)相当性原则。 侦查人员采取的侦查手段应当与所调查的犯罪行为相当。

(三)最后性原则。 侦查机关只能在其他侦查方式已经穷尽或都不可能有效时方可采用诱惑侦查方式。

二、诱惑侦查的适用主体

诱惑侦查是一种侦查手段,应该由享有侦查权的侦查主体来实施。在我国,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享有侦查权能够实施侦查行为的权利主体有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部门、监狱侦查部门、军队保卫部门及海关缉私局。具体而言,在现行体制下我国有权使用诱惑侦查手段的人员应该是上述侦查机关中合法行使侦查措施的侦查人员及其控制的辅助人员,如特勤人员、线人等。

三、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对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作如下规定:有关贩卖、假币、物品、盗版光碟,出售增值税发票,武器交易等隐蔽性很强的无被害人犯罪案件。这类案件因无明显的被害人,运用常规侦查方式来发现犯罪线索、收集证据极为困难,为了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故应将此纳入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案件。如一些职业性的、持续性的犯罪,或者有组织地实施的重大犯罪,也可以有条件地使用诱惑侦查;必须是使用诱惑侦查的负面影响较小的案件,对于政治性或职务性犯罪不适用诱惑侦查。

四、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

对于一些发生非常频繁的有特定被害人的案件,虽然对象尚未明确,但其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有的甚至超过了预备阶段达到了犯罪既遂,适用诱惑侦查仅仅是为了抓获犯罪嫌疑人,对其适用诱惑侦查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如系列犯罪中,虽然犯罪嫌疑人尚未明确,但犯罪行为证据确凿,侦查人员可以实施诱惑侦查行为,诱使系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从而现行抓捕。

五、诱惑侦查的适用程序

一般情况下,侦查机关应当将适用诱惑侦查的对象、适用的范围和已经获得的证据等具体案件情况写成书面报告,详细说明适用诱惑侦查的原因,先报侦查机关的主管领导审查和批准。侦查机关的主管领导同意并签署该申请书后,应当将该申请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报检察机关审查和批准。检察机关如果同意适用诱惑侦查,应当3日内以书面形式做出同意诱惑侦查决定书或不同意诱惑侦查决定书。同意诱惑侦查决定书中应当明确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范围、适用方式等具体内容,侦查机关收到决定书后应当严格按照决定书中所确定的内容适用诱惑侦查。

六、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控方对于诱惑侦查的使用范围以及审批程序的证明在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辩护方来说,要想举证证明控方的行为显然并非易事。可以说,从侦查人员实施诱惑侦查行为开始到被诱惑者“上钩”,进而实施犯罪行为这一整个过程,侦查人员既是执行公务的司法工作人员,又是被诱惑者实施犯罪行为的目击者。而在实施当中,一般是直接依靠被告人的口供来证明被诱惑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很少对诱惑侦查人员进行取证,更不用说将诱惑侦查人员的证言提交法庭了。实际上,作为特殊的“目击证人”,对于诱惑侦查合法性的证明,在客观上需要实施诱惑侦查的行为人即警察出庭作证。

(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明确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时间和内容。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时间:在审查阶段,检察机关可依职权对侦查机关在实施诱惑侦查时的实施主体、使用范围、适用对象、批准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在审判阶段,也可由被告人或辩护方律师对非法采取的诱惑侦查而获得的证据提出异议,由法官进行审查。排除的内容包括:非法的侦查主体通过诱惑侦查获得的证据不能被采纳;非经过必要的程序批准所实施的诱惑侦查所获得的证据不能被采纳;在超出诱惑侦查使用范围的案件中使用诱惑侦查所获得的证据不能被采纳;在诱惑侦查中使用了未被批准的特殊侦查手段所获得的证据不能被采纳。

(三)完善侦查监督制度。在诱惑侦查中,鉴于侦查手段的特殊性,加强对诱惑侦查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诱惑侦查全面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系,尤其是引入中立者的监督,由于中立者本身与诱惑侦查案件的双方都无利害关系,所以它的监督更具公正性,有利于诱惑侦查的依法进行,也有利于对被诱惑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龙宗智,何家弘.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2]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行善的诱惑篇3

道德学习是学生道德生活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网络信息、价值多元等,使我们的德育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又要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引导是以主导的价值趋向,帮助学生自主的道德建构。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难以分辨是非善恶。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所迷惑,容易遭到突发事件,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目前德育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身边的种种诱惑,学会采取正确方法抵制不良诱惑;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的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并学会保护自己,使自己健康、安全地度过中学时代。

在学生逐渐适应、熟悉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展望未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正确地分析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身处的社会有精彩、新奇,充满着无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正确的对待诱惑,善于利用诱惑促进自己,取得进步。但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生机勃勃,他们探索人生,幻想未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思维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与同龄人的影响,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

曾经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糖果分给一个班的学生并告诉他们在他回来前不能吃。很多学生无法抵制糖果的诱惑把糖果吃了,只有几个学生忍着没有吃。结果,这几个学生到后来成就了一番大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生活甚至危害生命健康的不良诱惑。因此,要学会分辨不良诱惑,并勇敢地战胜它。

学生身边有哪些诱惑呢?(1)荣誉的诱惑。学生渴望成功与荣誉,想得到掌声与鲜花,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诱惑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但应通过正当途径和刻苦努力,比如合理的竞争、参加课余辅导等。这一方面说明学生身边的诱惑不全是不良诱惑,有些诱惑能使人奋进努力,共同提高。(2)钱财的诱惑。现在是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对金钱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要穿名牌、吃西餐钱是必不可少的。对这种诱惑,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是需要钱,但必须通过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获得。通过法律知识传授让他们知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不能非法占有他人财产。(3)网络游戏的诱惑。游戏机作为一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娱乐方式有一定的功能,但玩过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学生无法把握度的问题,我们不主张学生去网吧、游戏机室。(4)黄赌毒和的诱惑。有人把一只青蛙放入滚烫的油锅里,青蛙以令人惊异的速度逃离了。而把青蛙放入冷水中再慢慢加热,青蛙在水里感觉很舒服。当水越来越热,青蛙意识到危险时为时已晚。这个故事说明有些诱惑是在不知不觉中侵入我们身心的,有的学生认为吸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却不知道吸烟是吸毒者的后备军。现实生活中黄色书刊、黄色网站、黄色信息台遍布于学生的周围,对学生的影响是严重的。

行善的诱惑篇4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2-0140-02

摘要: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对于行政执法部门的“钓鱼式”执法的要求还是空白。文章从“钓鱼”执法概念的解析入手,分析了“钓鱼”执法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和方式。文章介绍了“钓鱼”执法在美国、英国以及我国的立法沿革与发展。第二部分从性质、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针对对象上来分析“钓鱼”执法的特征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钓鱼”执法;依法行政;诱惑侦查

一、“钓鱼”执法的概述

(一)“钓鱼”执法的概念。

“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钓鱼”执法虽然在我国理论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认为“钓鱼”执法就是行政机关采取一定手段诱惑无违法意图的公民实施违法行为,然后对该公民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是刑事司法中的诱惑侦查手段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运用。

(二)各国有关诱惑侦查的立法概述。

1.美国关于诱惑侦查之立法。

美国于二战期间,为了防止间谍破坏活动,诱惑侦查作为特殊的侦查手段开始适用于反间谍活动,之后,适用范围又从查禁、同性恋、、违反禁酒令、贩毒等犯罪逐步扩大至侦缉恐怖活动、行受贿、窃取产业情报案和追查赃物等犯罪。为了侦缉这类犯罪,侦查人员便屡屡在侦查中以给犯罪嫌疑人提供实施犯罪的机会或某种便利条件,频繁地实施诱惑侦查。然而,自30年代始至今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认定陷阱抗辩标准。不过,学术界和司法界基本上认可二种标准:主观标准说和客观标准说。出于抚慰民情、尊重人权的需要以及提高追讼成功率的考虑,美国司法部于1981年制定了《关于联邦调查局秘密侦查的准则》。这一基准实现了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对诱惑侦查的规制。目前,美国转向强调以宪法的正当司法程序原则来规制诱惑侦查,确保司法的公正与廉洁,保护公民权利。

2.英国关于诱惑侦查之立法。

在英国,诱惑侦查在司法界与学术界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诱惑侦查属于秘密且带有欺骗性的侦查行为,也就是属于最隐密的侦查行为。英国在 1969年到2000年初,无论是警察与刑事证据法还是其他立法,都未对诱惑侦查行为进行系统的法律规制,仅有英国政府内务部的有关犯罪及侦查相关事务的规定中的一些条款涉及到诱惑侦查,如其中有条文规定:

(1)警方的任何成员或人都不得劝说、引诱他人实施犯罪行为。

(2)如果一名警方人给警方提供这样一个信息,即某人有进行某种犯罪的意图,警方因此认为警方应参与其中以获取证据,那么此时警方才能参与。

(三)我国诱惑侦查的实践和构建。

1.诱惑侦查在实践中大量被适用。

由于我国现行的立法并未对诱惑侦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便使诱惑侦查在使用上基本处于无控制的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诱惑侦查适用对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2)诱惑侦查适用案件范围混乱。(3)诱惑侦查适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限制及监督机制。

2.诱惑侦查法律制度的构建。

我认为对于诱惑侦查,应在其实施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及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加以规制:

(1)诱惑侦查实施的主体。

诱惑侦查实施的主体应当定为法律授权的侦查机关、侦查人员以及他们的委托人,普通的公民一般不允许实施诱惑侦查行为。

(2)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

一般来说,凡是过分强调镇压犯罪的必要性的国家,均对诱惑侦查的对象采取比较宽泛的主张;而凡是强调人权保护、程序正当的国家,均对诱惑侦查采取严格限制的主张。弱化其犯罪意识,甚至会产生一种不利于其改造的消极心理,因此,任何形式的诱惑侦查都不宜适用于未成年人。

(3)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

诱惑侦查手段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侵犯普通公民合法权益的危险,所以,在引入诱惑侦查时,有必要对其适用范围加以明确规定,以防止在侦查实践中任意扩大其适用案件的范围,从而避免滥用侦查权侵害公民权利的弊端。因此,诱惑侦查手段所适用的案件范围应界定为社会危害性很大,采用常规的侦查手段难以侦破或难以取证的刑事犯罪,不包括一般的治安行政案件。

(4)适用诱惑侦查的审批程序。

我国很多的学者主张借鉴德国的经验,由检察院来对是否实施诱惑侦查进行审查批准。其理由是检察机关是不参与侦查活动的第三者,能够更加公平客观的判断诱惑再次是否合法可行。但是我认为,从我国的刑事诉讼实务来看,检察机关承担诱惑侦查的审批职能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检察机关已经承担太多的监督、检察职能,检察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负担更多额外的职责。其次,侦查机关使用诱惑侦查要报检察机关批准,取得批准书后方可实施诱惑侦查,这个审批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警力,不符合效率原则。因此,我建议诱惑侦查的审批权还是保留在侦查机关内部,但要提高审批的级别,由办案单位的负责人审批,并向上一级部门备案。

二、“钓鱼”执法的特征

(一)从性质上来看,“钓鱼”执法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是特定的行政主体为执行有关法律规范,依照法定职权,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钓鱼”行政执法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而诱惑侦查是指“为了侦破某些极具隐蔽性的特殊案件,侦查人员或其协助者,特意设计某种诱发犯罪的情境,或者根据犯罪活动的倾向提供其实施的条件和机会,待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或自我暴露时当场将其拘捕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 [2] 与前述的诱惑侦查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诱惑侦查属于刑事司法行为。

(二) 从主体上来看,“钓鱼”执法的实施主体具有特定性。

“钓鱼”执法的“钓鱼”者必须是享有行政调查权的公务人员或行政人,与一般的群众举报相区别。有些“钓鱼”行政执法的诱使者是一般公民,但其主观上是受行政主体的委托而进行的,其所实施的行为并不是一种自发行为。

(三) 从主观方面来看,“钓鱼”执法的实施者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钓鱼”执法是特定的行政主体为破获特殊案件而积极主动地采取诱惑性手段,在案件调查阶段,被诱惑者的整个活动过程处于行政主体的严密监控之下,违法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就是被诱惑者被抓之时,所有的调查取证工作也几乎同时结束,而且往往是在违法现场。这是“钓鱼”执法的最大优点。

(四)从客观方面来看,“钓鱼”执法的手段具有诱惑性。

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享有行政调查权,行政调查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暗中进行。“钓鱼”执法是指行政主体在案件的调查阶段采取了诱惑调查的手段,即通过采取各种诱惑性手段,如提供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种种客观便利条件等,引诱被调查对象进行行政违法活动。正常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明查暗访不使用诱惑性手段。是否采用诱惑性手段是一般行政执法与“钓鱼”行政执法的最主要区别。

(五) 从针对的对象来看,“钓鱼”执法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相对人,不论其主观上有没有违法意图,但不包括已有一定证据证明有违法行为的相对人。

如果行政主体在有一定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违法行为但一直无法将其抓获的情况下,采取诱惑性手段将其抓获。然后以原先已有证据证明的违法行为对其作出处理,此时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并不是“钓鱼”行政执法。因为在该种执法行为中,诱惑性手段本身仅仅是一种抓捕手段,行为人将来所可能受到的惩罚源自其以前的违法行为,而与因被诱惑所实施的行为无关。

三、从“钓鱼”执法事件所得启示

(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是依法行政与依法行政理念的树立。其中包含在法治国家中依法行政至少应具备的要求:第一,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取得、运作及其监督都要依法,严格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第二,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坚持依法行政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好地做到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因此,合法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这三项要求是现代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基本理念。其次,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是时展对行政机关的要求。

(二)切实加强和完善对行政权、执法权的多层次监督机制。

《行政处罚法》规定:“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钓鱼执法”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根源在于权力的运行与行使不能受到有效制约,使得相关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敢于肆无忌惮地实施违法执法行为,肆意侵犯公民权益与公共利益。因而,对于遏制包括“钓鱼执法”在内的各类违法执法行为而言,最为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敢、不能实施违法执法行为。

(三)取消财政按比例返还行政罚款的做法,铲除“执罚经济”滋生的土壤。

“钓鱼执法”实质上是一种“执罚经济”,即通过非正当乃至违法执法的手段侵犯公民权益为自身谋取利益。而相关执法部门之所以会奉行“执罚经济”,是因为其能通过罚款获得利益。唯有彻底取销各地当前依然存在的财政按比例返还行政罚款的规定,才能从源头上消弭部分执法部门奉行“执法经济”的诱因,从根本上消除包括“执法钓鱼”在内的各类违法执法现象。

(四) 完善相关立法。

出现“钓鱼执法”事件,除了滥用执法权、监督机制缺失,部分原因还在于现行一些法规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有的已时过境迁,相关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因此,相关机关立法要及时跟进。

(五)行政执法应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

政府部门的执法不仅简单的是一个执法部门的行为,在社会公众看来它是代表政府,代表国家的行为。当一个政府行为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相抵触的时候,必然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此次“钓鱼”执法事件,社会普遍争论的焦点就是政府部门执法的方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违背社会道德的行政行为,不是一个好的行政行为,也不是一个恰当的行政行为。所以,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仅要依法行政,还要尊重社会道德。

总之,依法行政要求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做到依据法律法规来办事,行政执法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一切超越法律之上的行为都要为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就体现它防止行政部门利用公权力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龙宗智著.《理论反对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86页]也有学者称之为诱饵侦查、陷阱侦查。

[2]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行善的诱惑篇5

拒绝诱惑

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小说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我突然明白:

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失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张子善、、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追求,抛下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

失误问诊

该片段从三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出发,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拒绝诱惑。然后承接中心论点,以举例证明的方式加以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解决方法,结束全文。文章中规中矩,语言有气势,但文章在论证中全部运用了反面材料,这固然能突出要拒绝诱惑的原因,但也给人一种以偏概全之感。因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反面的典型事例,还有正面的事例,所以,如果能在反面事例之后“换”一个角度,从正面论证,就可以使观点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可将原文第七、第八自然段进行修改,来一个“转身”,从正面切入进行论证。

【升格片段】

然而,历史并非只有这些,生活也不是只有这些。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我们更应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欧根尼的“别挡住我的阳光”等抵制诱惑的心态;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焦裕禄、孔繁森等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包起帆、李素丽等选择了坚守和奉献。他们之所以为人称颂,就是因为他们的高尚品德让诱惑无处容身。

这些勇敢的人,敢于拒绝诱惑,做自己思想的主宰和行为的主人,让诱惑在如火炬般的思想和似钢铁般的意志面前无可奈何!

行善的诱惑篇6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身边的种种诱惑,知道诱惑的促进作用和不良诱惑的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对诱惑成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应理智对待不同的诱惑,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良诱惑造成的危害。

难点:对各种诱惑的识别。

【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

【教学准备】

苹果、橘子、糖果等食物;Powerpoint课件;讨论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拿出苹果、橘子、糖果等食物。当你看到它们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

设置本活动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对食物的观看,让学生明白诱惑就在我们身边,继而自然地切入主题。

二、搜寻身边的诱惑

你认为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诱惑?

提示: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方面。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自身实际,体验感悟并搜寻身边的诱惑,给学生展示机会。

三、火眼金睛辨“诱惑”

如何正确看待身边的诱惑?

1.辩证地看待金钱诱惑。(小组合作)

(1)获取金钱的途径或方式有哪些?请举例一些事例?

(2)在上述事例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

(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2.辩证地看待网络诱惑。(小组合作)

(1)列举网络有哪些诱惑?(我们上网主要做哪些事情?)

(2)每次上网的时间大概有多次?主要在什么地方(网吧还是家里)?

(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

(4)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哪些坏处?

(5)怎样看待网络?

3.分析等不良诱惑危害。(小组合作)

(1)你知道有哪些吗?通过哪些途径知道?

(2)吸食有哪些危害?

(提示:可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等方面)

(3)怎样正确对待的诱惑?

4.分析等不良诱惑危害。(小组合作)

(1)你知道哪些方式或方法?

(2)有哪些危害?

(提示:可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等方面)

(3)怎样正确对待的诱惑?

5.其他诱惑(小组合作)

(1)我们选择哪一种或几种诱惑?

(2)这些诱惑有哪些危害或益处?

(3)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诱惑?

教师进行点拨、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辩证认识金钱诱惑和网络诱惑,认识“黄、赌、毒”是一种不良诱惑,应予以抵制,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自评质疑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觉得本节课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设置本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互判,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五、结语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诱惑。

希望诱惑能成为大家前进的动力,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而不要成为大家前进的阻力,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对本课的归纳和升华,引导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地面对各种诱惑,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教学感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以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观念的更新与碰撞,教法的创新与整合。这节课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特别是二次合作(小组重组)进行,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节课教师运用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学习、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行善的诱惑篇7

一、适用行政诱惑调查的条件特定

1、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主体特定

行政调查的首要原则是职调查原则,这一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行政调查必须遵循法定的权限规则,即一定的行政调查只能由相应的行政主体来进行。行政诱惑调查属于职权主义调查,其实施主体理应是享有行政执法权之主体,而不能是其他任何公民和组织。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行政执法中情况确并非如此,在上海查处“非法营运”车辆过程中,实施引诱、使被调查人落入陷阱的往往是公民“钓钩”,这些“钓钩”由“钓头”招募的,用来实施引诱行为,使司机落入诱惑调查中,“钓头”则直接与交通执法部门接触。而现实中由这些“钩子”群体实施的诱惑调查行为就确产生了不少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完善对行政诱惑调查主体的规制。

公民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影响。第一,“钩子”群体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不择手段实施诱惑行为。公民只有在有利益可沾的情况下,才会积极地去实施诱惑调查行为,据有数据表明,执法部门一般与“钩头”谈好,抓一辆黑车给500元,200元归钩头,200元给钓钩,100元作为执法人员的回扣。 并且在上海部分地区的交通执法部门还推出奖励举报制度,对举报“黑车”成功的公民可获得百元现金奖励。在此制度下,从而催生了以“举报协查”为业的人员,职业、半职业协查人员数量增多。“那些专门靠诱惑调查吃饭的人容易不择手段诱人实施违法行为”, 由此所造成的这种负面影响必须受到重视。第二,公民因实施行政诱惑调查而造成的伤害问题。如曾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某日中午,一辆轿车驾驶到某某城市修理厂门口时,被执法人员围住,僵持一段时间之后,执法人员砸破驾驶员处的车窗玻璃,试图强行打开车门,不料此时司机拿起刀具,向坐在旁边的女乘客的颈部和胸部连刺两刀,经抢救无效,这名女乘客不幸身亡。后经查明,这名司机乃是涉嫌非法营运的“黑车”司机,事发前这名女乘客正是在帮助某区执法部门查获“黑车”搜集证据。死亡的“女乘客”是“一名从事举报的协查人员”。但是对其死亡性质的认定则存在问题,将其认定为“因公死亡”有些难度,因为她本身的行为与交通执法部门并无法律关系。对公民由此而造成的伤害问题又该如何认定呢?这就是由公民实施诱惑调查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但是,从客观上看,由公民实施诱惑调查确实对查处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查处“黑车”过程中确实创下不少功劳。龙宗智教授也指出:公民的行为动机不决定行为的法律性质。也就是说,无论公民是出于维护法纪的责任感,还是由于为获举报奖的利益驱动,都不影响其行为的合法性。因为法律不同于道德,它针对的只是人的社会行为,而不是他的思想动机。这与为索赔而打假系合法行为同理。而且国家应当鼓励而不是抑制公民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综上,行政机关是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主体力量是毋庸置疑的,这是行政机关所享有的权力,同时也是行政机关应尽的义务。但是,在行政诱惑调查的过程中,能否借助普通公民协助实施行政诱惑调查?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由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限性,在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单单凭借行政机关的力量,可能无法完成调查任务进而使其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有权行使强制力使公民协助调查,参与调查的领域限于举报、提供线索等,而不能是不择手段地实施引诱、诱导被调查人实施违法行为。同时,在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情况是行政调查机关无权应对或无法应对的,根据国家机关各部门分工合作及互相配合原则,行政调查机关也可请求其他机关和部门给与协助调查。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规定》:主管机关可以授权其下属机关主持调查,也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代为调查。奥地利《行政程序法》规定:主管行政机关可委托公设鉴定人或法院调查。

2、行政诱惑调查适用情形特定

鉴于前文对行政诱惑调查价值的分析,“机会提供型”诱惑调查具有正面价值,“犯意诱发型”具有负面影响。所以,对行政诱惑调查的适用情形,在法律上应该明确排除“犯意诱发型”诱惑调查的适用,限于特定的“机会提供型”诱惑调查的适用。因为,有学者对“机会提供型”诱惑调查的合法性还尚存疑问,但对“犯意诱发型”诱惑调查不具有合法性是确定的。 同时,在刑事领域,世界上各国的做法都是,在法律上承认“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对“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合法性持有否定态度,在此种情形下,被诱惑人享有陷阱抗辩之理由。在行政调查过程中,如果允许犯意诱发型行政诱惑调查,就意味着社会上的任何公民和组织都有可能成为被调查的对象,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漫无目的、随机地抽取被调查人,这样的法律实施是不理性的,也不能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所以,将行政诱惑调查只限于“机会提供型”诱惑调查,也就意味着,只有在有一定证据证明被调查人有违法行为嫌疑时,或虽没有实施违法行为,但有迹象表明已经具有违法意图的,才能实施行政诱惑调查。只有这种行政诱惑调查才是对已经存在的违法行为的反应,目的是为了恢复已遭破坏的社会秩序,或使准备实施的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中,这能既保护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节约执法成本。但这里会产生的一个难题,那就是行政调查主体如何判断被调查人员在此之前已经具有违法意图。对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论及,从学理上,根据主观与客观标准,可以明确地区分在行使行政诱惑调查之前被调查人是否具有违法意图,但在实践中,判断被调查人是否具有违法意图,只能由行政调查主体进行判断,而且必须在实施行政诱惑调查之前判断出其是否有违法意图,之后行政调查主体才能决定是否实施诱惑调查,这就使判断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我们知道,被调查人是否具有违法意图,是一种主观心态,我们也不能要求行政调查人员能探知到被调查人员的主观心理,因为他们不是心理学家,不能知晓被调查人在何时何地会有违法意图。所以,行政调查人员要判断一个公民是否具有主观违法心态,只能从他实施的行为进行推知、进行判断。在行政诱惑调查 之前,行政调查主体根据其他方法获得的相关信息,被调查对象正在或准备实施相似的违法行为,从而判断其具有违法意图。这种判断一般适用于违法行为具有连续性和反复性特征。另外,由于行政特点决定,在行政程序中,对行政事实及证据的认定证明标准可以低于诉讼程序。同样,在行政诱惑调查程序,行政调查执法主体对被调查人是否具有违法意图的判断标准,也不能像刑事程序中的那样严格,只要达到合理、可以具体指明嫌疑的程度即可。马怀德教授在他《行政程序立法研究及其理由说明》书中提到,“行政机关对事实的认定可以采用自由心证原则”。也即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主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形成确信的一种证据制度。 在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程序中,对被调查人员是否具有违法意图的判断,是一种主观思维过程。行政执法人员通过一些行为迹象的存在为前提,运用行政执法的经验、良知和理性对被调查人员进行判断,而不单凭“自由”心证判断。这与追求程序正义与“保障人权”理论是相适应的,本质上与行政程序法一致。

二、行政诱惑调查的程序限制

制定程序规则是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调查行为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无论何种类型的行政调查,符合程序规则是法治主义的必然要求。“法治与程序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程序,法治的理念与要求无法转化为法治规范;没有程序,法治的规范与原则无法转化为法治现实”。 行政调查与公众的权利密切相关,行政诱惑调查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调查方式,更容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对行政诱惑调查加以程序上的规制,对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有着重要意义。行政诱惑调查是行政调查主体采用的一种特殊手段,其程序规则的限制与一般行政调查规制有相同之处、也有特别的地方。

1、启动程序

对行政调查的发动一般有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发动和依申请决定发动两种启动模式。我国有关法律对行政调查的发动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8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受理报案、控告、举报及投案后,对认为属于违法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国外许多行政调查立法规定了行政主体依申请发动行政调查的类型。如《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24条规定:“提出的申明或申请属于行政机关负责调查的范围的,行政机关不得以申明或申请本身不准许或不具理由而拒绝接受”。在日本,法律也授予权利主体一调查请求权,如《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第93条规定:“当消费生活用品的安全性存在问题,认为有可能对一般消费者的生命或健康造成危害时,任何人可以向主务大臣提出申请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主务大臣在收到申请后作出决定进行必要的调查”。

行政诱惑调查属于职权主义调查,根据职权主义原则,行政诱惑调查的发动应当由法律赋予行政调查权的行政主体依职权进行。但是,由于行政执法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的有限性,社会上行政违法现象的增多,且隐蔽性强、复杂程度高,行政诱惑调查也不排除依申请决定发动。行政违法现象与广大民众直接接触,公民可以了解到一些行政调查主体无从了解的信息,在此情形下,公民向行政主体申请进行行政诱惑调查,行政主体必须对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启动行政诱惑调查手段。但是,在启动行政诱惑调查程序之时,必须注意的是,行政主体必须穷尽其他调查手段,当其他一般调查手段不能达到调查之目的,方可适用行政诱惑调查。行政诱惑调查的运用虽然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收集到更多行政违法行为的证据信息资料,但倘若运用不当就容易造成对被调查人的伤害。所以对行政诱惑调查的运用必须慎重,当其他一般的行政调查方法能够达到调查目的的情况下,一般不启动行政诱惑调查,行政诱惑调查的发动只是作为最后一种调查手段。

2、批准程序

行政诱惑调查程序发动之后,还必须得到相关机关的批准之后,才能实施。行政机关执法人员认为对于某个案件需要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按照正常的行政程序立案,然后根据案件的具体性质制定行政诱惑调查的方案,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案件的性质、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必要性及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时间、地点和人员,如何进行“诱惑”,是否需要其他机关部门协助等。制定完成行政诱惑调查之后,报请有关机关批准。鉴于行政诱惑调查的非公开性及容易造成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行政诱惑调查的批准机关应该是实施行政诱惑调查的上级机关,且必须规定严格的审批程序。

但是,不管是由上级行政机关审批、还是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都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控制行政权远达不到由中立的第三方法院控制行政权的程度。国外的对行政调查的实施采取“法官令状主义”值得我们借鉴。所谓“法官令状主义”是指调查的实施需要需要法官签发检查令或搜查令方可进行。 法官令状主义源于美国宪法第四条修正案的规定:公民的人身、财产及自由不受非法侵犯。所以在涉及对公民住宅、人身进行强制检查时,必须由法官签发搜查令才可进行。这一规定原本只在刑事程序规定,直到近些年来,美国法院通过判例逐渐将其援用到行政报告、行政检查及行政调查等问题上。 我国宪法第37、39条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用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侵入公民住宅。”这一规定一般被理解为对刑事诉讼行为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只是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搜查需要严格的令状,而对轻微的违法的现场检查或人身检查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审批程序。 随着我们对人权保障的重视,行政调查的恣意性及行政诱惑调查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权益的损害性,可以借鉴“法官令状主义”在行政程序中的施行。但是考虑到行政程序的特殊性,对行政调查及行政诱惑调查,不能按照刑事程序中的严格规定,而采取“有限的法官令状主义”。对于一些特殊的行政调查案件,需要采用特殊方法的,由法院或法官作出决定是否批准行政诱惑调查的实施。法院处于超然的、中立的第三方地位,以司法权控制行政权,避免行政内部的审查与批准流于形式,对行政权的行使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能更好地保护公民及其公共利益。

3、实施程序

在获得批准之后,行政诱惑调查的具体办案人员应当及时实施行政诱惑调查,并遵守一定的步骤。

首先,表明身份。表明身份,是指在进行行政调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主动向被调查人员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包括工作证件、授权证书以及其他证明文件,以证明其具有进行行政调查的主体和行为资格。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在实施调查之时向被调查人表明身份,其行政法的意义在于,通过表明执法身份,从外在形式意义上说明执行公务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使被调查人产生协助调查义务,如果事实上被调查人妨碍执行公务,则可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其相应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从宪法意义上讲,是公民知情权的内在要求,促使公民由以往的纯粹客体向积极行使参政权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公民参与 行政管理的程度,积极地推进了行政民主化的实现。但是,在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其表明身份的时间与一般行政调查稍微有不同。在一般行政调查过程中,行政调查主体往往是在进行调查之前、准备进入调查时向被调查人表明身份。而由于行政诱惑调查非公开性,行政执法人员通常是通过隐瞒身份进行调查,才能获得真实可靠充分的证据。因此,在行政诱惑调查之前就不能向被调查人表明身份,以免暴露真实身份收集不到证据资料。但又因为表明身份极其重要性,它是行政程序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行政诱惑调查若不遵守这一程序,其调查结果的正当性就会受到怀疑。所以,实施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应在调查完毕、作出后续的行政处理决定之前向被调查人表明身份。这样一方面遵循行政程序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实现行政调查之目的,符合程序合法性、结果合理性的要求。

其次,说明理由。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必须向行政相对人说明其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因素、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公益等因素”。 向被调查人说明理由是保护公民知情权和参政权的体现,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能够获得被调查人的理解、支持与协助, 实现行政正义的有效途径。“给予决定理由是行政正义的一个基本要素,因为给予决定的理由是正常人正义感所要求的,这也是所有对他人行使权力的人一条健康的戒律”。 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行政调查主体在作出后续行政处理决定向被调查人说明理由,可以缓解被调查人的抵触情绪,更好地配合行政执法人员完成相关的调查取证工作。随着现代政府执法方式向文明执法方向的转变,行政程序过程中的说明理由就能充分体现从“暴力执法”向“文明执法”的转变。行政执法人员不是使用暴力强行执法,而是服之以理,这样的执法结果更具有信服力,提高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程度。而不是像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上海非法营运车辆过程中,强行拔下被诱惑司机车钥匙,不向被调查人做任何解释,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使被调查人在不知情与强迫下对行政处罚决定签字。如在孙中界案件中,在没有向孙中界说明任何之理由时,行政执法人员就拿出调查处理通知书、扣押证等凭证要求其签字。而当孙中界看到“该车无营运证擅自从事出租汽车业务”的字样后,就拒绝在上面签字,拒签之后的结果是孙中界被要求不得离开,直到孙中界要上厕所,万般无奈之下,才签了字,执法人员才让其离开。

再次,听取当事人意见。听取当事人意见,尤其是在行政主体要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行政决定前,必须听取当事人意见,这不仅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调查程序中获得相关案件事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给予当事人主张权利和提出申辩的重要机会。听取当事人意见作为一项调查程序的基本制度在各国或各地区行政程序法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2条也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调查结束之后,向被调查人作出不利行政处理决定之前,必须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意见,以期实现“最低限度的公正”,最低限度的公正概念源于这样一种信念:某些程序要素对于一个法律过程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不可放弃的。这些程序至少包括:程序无偏私地对待当事人;在行使权力可能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不利影响时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表达意见和为自己利益辩护的机会;以及说明理由。 我们仍以上海孙中界钓鱼执法事件为例,倘若行政调查主体在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能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给予其表达意见的机会。行政调查主体就能获悉当事人并非正从事非法营运,而是心存善念,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得知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行政调查主体结合相关证据可能不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也不至于导致孙中界自砍小指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为自己的助人为乐行为而感到万分遗憾,冲击了广大公民的道德情感。也就不会发生交通执法部门公开向孙中界道歉并向其提供赔偿。这也足以充分证明行政诱惑调查过程中,听取被调查人的意见的重要性,一方面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三、加强行政诱惑调查的法律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由于行政诱惑调查这种方式的特殊性,若使用不当,不但不能保护其他公民及社会公共利益,还容易造成对被调查人权益的侵害。所以,当行政诱惑调查损害被调查人的合法利益时,就必须有一个救济途径来保障处于权力弱势的相对方。然而,综观我所查阅的资料,很少有关于行政诱惑调查法律救济的,谈及较多的是行政调查的法律救济。尽管在理论上对行政调查的法律救济有所论及,但学者们对于救济的方式还是持比较单一的观点,对行政调查的救济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形:第一,对不作为违法的行政调查,行政相对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履行之诉;第二,对乱作为违法的行政调查,行政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第三,对行政程序违法的行政调查,则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若违反程序轻微,对相对人权利影响不大的,则不能向法院提讼;反之,如果行政调查严重违反程序,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对人可向法院提讼,法院应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作出撤销行政决定的判决。

从我国对行政调查法律救济的学理阐述来看,我国行政调查的救济方式不仅在法律上没有获得相对的独立地位,在理论上,依然将行政调查看作是后续行政行为的附属行为,行政调查作为行政过程的一个阶段,行政调查的瑕疵并不一定会对行政结果造成影响,只有行政调查存在重大瑕疵时,才影响到具体行政决定的法律后果,才涉及到法律救济问题, 否则相对人则无途径寻求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在日本,则有一种观点着眼于行政调查的相对独立性,特别重视对行政调查的事前救济。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他们认为行政调查违法将导致具体行政决定的违法,但对行政调查的救济也重视事前与事中的救济。应松年教授在《行政调查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一文中,也提到行政调查的救济方式应该多元化,除了事后的司法救济,应该引入申诉、听证、异议等制度等事前救济措施,才能更切实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于行政诱惑调查,根据前文的论述,认为行政诱惑调查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它虽为行政程序过程的一个阶段,但具有程序独立性的价值。由于行政诱惑调查的隐蔽性、非公开性和职权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侵犯到行政相对人的隐私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守法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当然受法律保护,当这些权利被侵犯时,必须有可供救济的渠道。

1、加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

抵抗权,是指公民所具有的、在必要的时候抵抗或不服从国家法律所产生义务之权利。从行政法层面讲,“抵抗权就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基于公权力所作出的行政决定,有权进行抵制或不履行行政决定所设置的义务”。 在刑事领域,诱惑侦查理论主要源于英美法系的“陷阱抗辩”理论,所谓“陷阱抗辩”,是指在美国的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如果认为自己受到追诉的行为是因为警察设置的“陷阱”而诱导所致时,可以提出“陷阱抗辩”,要求法院驳回公诉或者宣告无罪,法院依据一定的标准审查被告人的“陷阱抗辩”是否成立,如果有证据证明“陷阱抗辩”成立则被告人无罪,反之亦然。由于刑事领域中的诱惑 侦查与行政领域中的诱惑调查,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对于类似的上海“钓鱼执法”案件,我们可以借鉴刑事领域“陷阱抗辩”。对于行政执法人员的诱惑调查,如果被调查人认为行政执法人员所采取的引诱行为明显超越职权范围而使自身行为违法,则行政相对人可以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行为提出异议,要求行政机关提供采取诱惑调查手段的法律依据。司法机关依据主、客观标准,对行政执法人员之诱惑调查行为进行审查,以确定被调查对象是否构成“陷阱抗辩”。

2、加强和完善行政诱惑调查的司法审查

司法程序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程序,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审查阶段又是司法程序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对于任何案件都必须重视司法审查。在行政法领域,最为权利救济最后保护屏障的司法审查,对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对于诱惑调查取证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对于上海“钓鱼执法”案件,司法体制所能够采取的诉讼技术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依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关行政程序的规定,对于违反行政正当原则的予以变更或撤销;另一种是“以主观方面”为对象,借鉴刑事领域中的诱惑侦查理论,对“钓鱼执法”从实体方面进行司法监督。

理论上,目前多观点认为对诱惑调查手段的审查一般应当从实体方面进行。如有的看法认为:对“钓鱼执法”的司法审查对象应从“程序方面”转换到“主观方面”。因为,按照程序违法的最终审查结果只有两种:一是“不允许重做”,二是“允许重做”,前者会损害行政诉讼功能的实现,后者涉嫌忽视程序独立价值和诉讼价值;而从主观方面进行司法审查,能更好地区分“犯意诱发型”诱惑调查与“机会提供型”诱惑调查,进而在司法过程中界定“钓鱼执法”的合法边界,从而使“钓鱼执法”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健康运行。 也有的人认为:对于诱惑调查取证行为应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审查。

本文亦认为对于行政执法人员采取诱惑调查手段,应结合主观与客观方面进行审查。

(1)主观方面的司法审查

首先,确认被调查对象是否有违法意向。对于被调查者是否有实施违法行为的倾向和意图,不但可以从被调查人的陈述中加以判断,还可以从被调查人是否积极寻找实施违法行为机会进行判断。如果被调查者早已具有实施违法行为的意向,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实施违法行为的机会和条件,而当行政执法人员在诱惑调查过程意为其实施违法活动提供相关的环境条件时,被调查者在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了违法行为。法院对于这种调查取证的审查方式可以放宽,因为,这种情形下被调查对象的主观恶性大,以此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其次,审查被调查对象对诱导行为的反应。被调查对象对于行政执法人员的引诱行为是乐于回应还是拒绝,是因为道德良知而接受抑或是受利益的驱使而接受。例如本文在引言中的案件一,张军因为路人胃疼而接受了行政执法人员的“诱惑”,这种反映人类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的行为可以成为阻却违法的原因。如果被调查者本无违法意向,只是在行政执法人员的积极引诱之下才产生的违法意图,则可参照“陷阱抗辩”理论而结合客观方面进行审查。

(2)客观方面的审查

由于主观审查的主观意识较强,法院在进行主观审查时比较难把握,所以应结合客观方面的审查。

首先,主体资格之审查。行政诱惑调查的主体是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行使诱惑调查取证。其他人员、组织未经法律授权及委托不得采取诱惑调查手段取证,如果是其他人员或组织利用诱惑手段所获取的证据行为,法院应认定为违法。

其次,诱惑手段之审查。在刑事诉讼中,“陷阱抗辩”理论的客观标准,认为陷阱抗辩之成立不应取决于被告人是否具有犯罪倾向,而应当以政府诱惑侦查活动中所采用手段的诱惑程度为尺度。由于手段的客观性更强,在认定的过程中易于把握。因此,在对行政诱惑调查手段的司法审查过程中,法院应当重点审查行政执法人员所采用的诱惑手段是否超过必要限度,是否违背比例原则等相关方面进行审查,从而确定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行善的诱惑篇8

摘 要: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程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自主学习是否意味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而系统构图三步学习卡正是实现教师有效引导的一个载体。

关键词:系统构图三步学习卡;自主;有效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程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呢?是否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而系统构图三步学习卡正是实现教师有效引导的一个载体。学生运用学习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还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不良诱惑说“不”》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是在上一框内容《身边的诱惑》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学会对各种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为了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设计了《对不良诱惑说“不”》的系统构图三步学习卡,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环节:初构――目标导引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懂得不良诱惑是可以战胜的,掌握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自我控制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导学提纲:

1.不良诱惑能战胜吗?

2.如何才能战胜不良诱惑?

3.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4.尝试构建初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本框所学内容,尝试创建初构图,理清脉络。)

第二环节:精构――合作探究 答疑解惑

温故:

回忆上一框所学内容,想想,不良诱惑对我们有哪些危害?(提示: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并补充在初构图中。)

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以下内容。(提示: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简要写出答案,准备班内交流。)

1.阅读课本中的故事,思考:

(1)船长奥德修斯靠什么使船只顺利通过了海峡?

(2)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在一次法制报告会上,学生代表小王和服刑少年小浩分别作了发言。

小浩的忠告:兄弟姐妹们,千万不要登录不健康的网站,千万不要沾染黄、赌、毒――假如你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下署名“觉醒”的文章――《黄赌毒害了我》,这是我的真情感言。

小王的承诺:是啊!不良诱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以此次报告为契机,共同营造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珍惜青春年华,远离不良诱惑,远离不健康网站,好好学习,明辨是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浩由学生变为一个服刑少年?(至少写出两个)

(2)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以怎样的实际行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将小王同学的承诺变为现实呢?(提示:可结合材料链接举例说明。)

[材料链接:七年级的小王同学,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游戏厅,里面传出了人们打游戏发出的叫喊声,他好奇地停下来张望,这时他的好朋友小刚走过来请他进去玩,小王做出了如下选择:①婉言谢绝小刚的邀请。(婉言谢绝法)②想象不能抵抗不良诱惑可能带来的后果。(联想后果法)③转身离开。(避开诱因法)④告诉自己该回家写作业了。(专时专用法)]

3.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我们一起探讨。

展示说图。

在完成探究后,相信你对所学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补充、完善初构图,并请同学们大胆自信地展示、解说自己的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本框所学内容,补充、完善初构图并展示、解说,内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

第三环节:再构――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

一项研究表明,近几年全球范围青少年吸毒率明显下降。专家分析稻莺笕衔,青少年吸毒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电脑游戏、网络、掌上游戏机、聊天工具等在青少年中的风靡。专家认为,这些原因导致青少年见面和聚会大幅减少,他们可以在家里玩联机游戏、网上聊天。而青少年最初的吸毒大都是在聚会时发生。

对此,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网上,从而避免吸毒行为的发生。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再次深化对本框所学内容的认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

当堂检测:

1.作为青少年,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该( )

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 ②提高自己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 ③生活中不被假象所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④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制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周五晚上,七年级学生小冬接到朋友小云的电话:“趁你爸妈出差,今晚我们去网吧玩通宵游戏吧!”小冬婉言拒绝,并劝小云也别去。你认为小冬的做法( )

A.正确,这是拒绝不良诱惑的表现

B.错误,这是不重视友情的具体体现

C.正确,中学生应该自觉抵制网络,远离游戏

D.错误,中学生多玩通宵游戏,有利于开发智力

在学习卡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目标设计活动

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标。我们的活动设计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我在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环节所预设的问题就是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第一题对应的学习目标是懂得不良诱惑是可以战胜的,掌握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和技巧;第二题对应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控制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就可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设计的学习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不管是学习目标的设计,还是学习活动的设计都要从学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要设法创设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凸显教师主导作用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把学习任务“抛给”学生后,就置身事外,成榭翁没疃的一个旁观者的话,那无疑是从一个极端(教师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也就没有意义可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本框及前面所学内容与学习卡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有效对接,以解决在开卷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不知问题问的是什么,该从何处下手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一些关键词语记录在学习卡上,以便于学生课下归纳、整理、复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提高学习卡的利用率。

4.发挥构图活动效果

构图活动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对外展示的一个亮点。作为此项活动的一个“宣传员”,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构图能力,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构图活动,在构图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等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升构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其意义与价值要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获得。而学习卡就是构图活动的一个“载体”,我们在学习卡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构图活动效果,由学生自己独自设计的不太完整的初构图到师生共同填补、完善的精构图,再到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完整的再构图,构图要贯穿始终。

对于学习卡的设计和运用才刚刚开始,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需要去一一化解。不过,我坚信,只要我们肯迈开研究的“步伐”,用心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学习卡一定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一定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行善的诱惑篇9

关键词诱惑侦查 刑事诉讼 法律规制

诱惑侦查(encouragementdetection),是一种特殊的刑事侦查手段,起源于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上世纪5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随着1979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刑事诉讼法的诞生,在我国诉讼法学界针对诱惑侦查合法、非法的争论就一直不休。但是实际上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案件、黑社会案件、贪贿案件等隐蔽性较强的犯罪,已经采取了诱惑侦查的方法来侦破案件。因此,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将诱惑侦查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笔者认为,在对诱惑侦查进行法律规制以前,首先要清楚何种情况属于诱惑侦查。

一、诱惑侦查概念之界定

诱惑侦查,一般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实施或者暴露犯罪行为,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根据国外的学术研究,一般将诱惑侦查分为“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两种类型。目前我国法学理论者也大都赞同此类分类。

“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是指在被诱惑之前,犯罪嫌疑人己有明显犯罪倾向或对其己有合理的足够的犯罪怀疑,而对其采取诱惑,实施侦查的一种侦查类型。这种诱惑只是强化其固有的犯罪倾向或加速其暴露犯罪意图,促使其尽快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若对其不加诱惑,犯罪同样会发生,只是程度不同或时间先后的问题。由于在诱惑过程中,仅只提供一定的情境、条件和机会,所以叫“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这是侦查机关对于拘捕被诱惑者所设的一种谋略,是因形造势。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诱惑侦查不会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产生主导作用,也就避免了引诱清白者犯罪的弊端。

“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顾名思义,是指在“嫌疑人”完全没有犯罪意图的情况下,通过侦查机关或特情人员假想“嫌疑人”有犯意而设置诱饵,引诱其产生犯罪意图并进行实施,或者虽有犯意,但犯意较少,通过诱惑而产生更大的犯罪,然后将其拘捕。由于“嫌疑人”的犯罪,都是通过引诱而产生,所以叫“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现实中,许多国家对这种类型的诱惑侦查持否定态度。日本判例认为侵犯了公民的人格自律权,是违法的。在美国,则被认为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构成非法搜查并予以排斥。我国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是非法的。“对原无犯罪倾向的人实施诱惑,引诱其形成犯意,并促使其付储实施”,是非法的侦查行为。

笔者认为,在我国如要设立诱惑侦查制度,应将其范围仅限制于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因为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是引诱本无犯意的人去实施犯罪行为,从刑事实体法角度来看不符合罪责自负的原则,无法追究诱惑对象的刑事责任,从程序法角度来看则有违正当程序原则,侦查活动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应将其排除。

二、域外诱惑侦查制度的相关规定

我国历史上也曾经有类似诱惑侦查的案例,《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又患令史赃污,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得犯立斩。”这种方法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极其类似,然而由于这种诱惑侦查方法在实施上很大程度依赖于皇帝本人,因此并未形成系统的侦查方式而为后世所遵循。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诱惑侦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已有了相应的判例及法律规定。

(一)英美法系国家之规定

在美国,诱惑侦查最开始使用于fbi侦破间谍案件,后扩大在查禁、同性恋、、违反禁酒法、贩毒等犯罪的侦查中,后来又进一步扩展到恐吓、行贿、受贿、窃取产业情报和追查赃物等案件的侦缉中,以至于一些本无犯罪意图的公民也陷于被诱惑犯罪的危险边缘。在1932年发生了sorrells违反禁酒法一案,联邦最高法院以侦查人员的行为构成诱人犯罪的“陷阱”为由撤销了原判决,首次对诱惑侦查提出了“陷阱抗辩”。在1958年的sherman提供案中,联邦最高法院也以类似于sorrells案的理由撤销了地方法院对sherman的有罪判决,该案则标志着“陷阱抗辩”法理的形成。而在1978年的twigg制造案中,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院首次以正当程序抗辩为理由否认了执法机关诱人犯罪的侦查行为的合法性。美国“陷阱法理”的核心在于肯定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同时排除犯意诱惑型诱惑侦查,认为这种方式构成诱人犯罪的“陷阱”违反了宪法的相关规定。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已经将诱惑侦查方法大量运用于刑事侦查中,判例中法院始终拒绝将其作为一种抗辩事由。这实际确立了对于圈套取得的证据的普遍的许容性。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司法上对诱惑侦查普遍采取放任、宽容的态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受《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人权法院判决的影响,在rvsang案之后,英国才真正开始对诱惑侦查进行法律规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诱惑侦查法理。

(二)大陆法系国家之规定

二战后的日本,为了阻止国内兴奋剂犯罪的泛滥,开始在缉毒中实施诱惑侦查,后扩大至侦缉不法武器交易、和盗窃邮件等类犯罪。为防侦查机关滥权,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限于正在实施犯罪或有犯罪倾向的人,以保障宪法所保护的包括个人隐私权和自律权在内的人格权不受侵犯。日本立法承认诱惑侦查在侦缉、武器交易等隐蔽性犯罪中的合法地位。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创设了秘密侦查员制度,允许警察机构的官员利用为他们安排的、有一定时间性和经过了更改的身份进行侦查。比较两大法系规定我们发现,大陆法系国家有限认可诱惑侦查的必要性并严格而明确地限定,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制则相对宽泛。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随着诱惑侦查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深入,在有限范围合理运用诱惑侦查并予以严格规制已是共识。

三、我国诱惑侦查制度之法律规制

诱惑侦查制度在我国目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界,一方面司法实践中存在诱惑侦查行为,而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关于诱惑侦查的规定却漏洞很大,没有对该制度进行系统的法律规制,而诱惑侦查的手段如果不加以限制,会很容易被办案人员滥用,从而侵犯到被诱惑者的人权。目前,我国对于诱惑侦查的规定主要包括:1984年公安部《刑事特情工作细则》,细则中对特情的使用作出了极为原则的规定,包括对特情的选择、建立、领导使用、监督考核、审批程序等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情使用起了较好的约束作用,但是其作为侦查机关内部制定的内部规则一方面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同时也规定没有将诱惑侦查纳入到规范的运用程序中去。我国最新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五条指出“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取特殊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对诱惑侦查制度进行法律规制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诱惑侦查的适用范围

第一,只能适用于性质严重的案件。对于情节轻微、恶性不大的案件不宜使用。因为诱惑侦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于普通轻微案件,动辄使用诱惑侦查,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而目会侵犯公民权利,容易使普通公民认为侦查机关在进行“钓鱼式”执法。第二,诱惑侦查的实施,必须是在其它侦查手段都己使用而无法奏效情况下的最终选择,并且应尽量避免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第三,必须是重大的无被害人案件及少数特殊案件。通常这类案件包括制贩毒、制贩假币、重大走私、非法武器交易、有关国家安全、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等等。其他一些特殊案件如系列案、系列抢劫案等也可以使用诱惑侦查,但须经过严格审批并不得诱发犯意。

(二)诱惑侦查的侦查主体

诱惑侦查的侦查主体应包括侦查机关人员和受侦查机关委托的其他人员。诱惑侦查所针对的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组织性,侦破困难,如果侦查主体的实施人员被限制在侦查机关范围,针对个别案件的侦破中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动员广泛的民间合作者,如一般公民、线人甚至是有前科的人或者犯罪集团内部为了立功而参与侦查的犯罪嫌疑人等,只要他们接受侦查机关的合法委托,都可以参与到诱惑侦查程序中来。这些民间合作者由于职业上的特点,往往接触到社会各种形形人员,他们能利用职业的优势比侦查机关更易接近被诱惑人从而取得其信任,能达成预想的目标。当然这些受雇于侦查机关的民间合作者必须在法定程序下,听从侦查机关的主持和指挥并只能实施有限的诱惑行为方式。

(三)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

诱惑侦查的适用对象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诱惑侦查适用对象要与诱惑侦查适用的案件范围相结合起来,该对象必须是诱惑侦查适用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第二,有合理的迹象表明,对象正在、己经或将要实施非法行动;或从事非法行动的机会已经形成,因此有理由相信,任何人被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都会倾向于从事打算中的不法行为。第三,该对象不是属于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人,有时候也可能涉嫌参与一些严重犯罪,但由于其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抵制诱惑的能力比较差。使用诱惑侦查可能会强化其犯罪意识,不利于其成长发育,也不利于其日后的改造。

(四)诱惑侦查的程序控制

诱惑侦查的程序控制包括事前审批程序、事中审查监督程序和事后救济程序。

1.事先审查程序,考虑到我国公检法三机关的职权设置,以及适用诱惑侦查的部分案件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隐蔽性,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需要保密,因此由侦查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实施即可,但是应当由市级以上的侦查机关负责人审批,如果涉及影响重大,犯罪性质严重的案件,必须由省级侦查机关负责人批准,由上级侦查机关由上而下进行监督。

2.事中审查监督程序,在现行实务操作上,也存在检察机关实施诱惑行为的机会,因此,为了避免诱惑侦查被滥用的可能性,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可以检察机关作为实施诱惑侦查的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根据侦查机关的审查批准报告予以备案,并监督整个诱惑侦查活动,如果认为诱惑侦查程序违法或者与侦查机关提交的审查批准报告不相符,可以建议侦查机关暂停实施,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改正,并将提交书面报告,如果侦查机关未在期限内提交书面报告或者检察机关仍然认为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行为不合法,则建议侦查机关终止诱惑侦查程序,侦查机关可以向检察机关复议,复议期间中止诱惑侦查,检察机关的复议决定,侦查机关应当执行。

3.事后救济程序,包括实体性制裁措施和程序性制裁措施。实体性制裁措施主要侧重于对非法实施诱惑侦查的主体追究其行政责任,其中情节严重的可以考虑追究其刑事责任。程序性制裁措施应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联系起来,如果在诱惑侦查的过程中所做行为违反合法性规定,可以将所收集的证据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出案件审理。

(五)制定对诱惑侦查主体的特殊保护措施

从事诱惑侦查行为的主体由于诱惑侦查行为的特殊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与犯罪嫌疑人进行直接接触,而对于黑社会犯罪、犯罪等组织严密、成员众多的犯罪案件,无论案件得以侦破还是诱惑侦查失败,诱惑侦查的主体以及其家人往往成为犯罪分子报复的头号目标。因此需要对其本人及家人亲友实施特殊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持续时间要长,情况复杂的还可采取更改身份,变迁住址等做法。防止出现保护不利挫伤诱惑侦查主体积极性的情形。

参考文献:

[1]金星.论诱惑侦查.吉林大学.2004.

[2]李昌坷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龙宗智.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探析.人民司法.2000(5).

[4]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行善的诱惑篇10

当我想到这个演讲题目的时候,当我把“正气浩然”和“人民法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心中油然想起这样一个人物:虽然跨越了千年时光,他的名字仍在青史熠熠生辉,他的故事还在民间悠悠流传。原创:生前,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身后,人们为他建祠立庙,树碑立传。

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他是谁了,对了,他就是一代廉吏、清官楷模──包拯。虽然他没有驰聘疆场的盖世战绩,也没有博大精深的名篇巨作,但他却超越时空,朝复一朝,代复一代,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和爱戴。为什么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具有救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具有断案如神的智慧谋略。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刚直不阿的居官信条,具有清廉似水的品德情操,具有盈贯天地的浩然正气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说过:“法官的职责不是实现法律,而是实现公正。”法官角色定位中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决定生杀予夺,抑或是明判分毫归属,都昭示着人间的是非善恶,弘扬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不仅要有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道德操守,更要有一种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气只有这样,法官的眼睛才会蔑视特权,法官的双手才会扶持弱小,法律的锐剑才能所向披靡,正义的事业才能一往无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拒绝诱惑。

诱惑是“美丽”的,大到金钱、美女、名车、豪宅,小到吃吃喝喝、小恩小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撩拨着我们的神经,诱惑着我们的心灵。但是,诱惑的背后却是陷阱,犹如一杯诱人的鸩酒。

诱惑是可怕的,它是促使一个人跌下深渊的无情杀手。让我们睁开自己的一双慧眼,看看已经跌下去的那些贪官污吏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会让我们明白,保持节操一身、正气满腔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重要一代烟王褚时健,烟雾迷眼,私分公款,结果铁网高墙,遥无尽期;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侵吞公款,晚节尽失,锒铛入狱;原连云港市连云区法院院长黄松仁面对千娇百媚的“杭小妹”,难以自恃,成为美色俘虏,最后竟渎职枉法,沦为罪犯

也许有的朋友认为,我们只是吃点喝点,或收点小礼小品,根本犯不到这些贪官污吏的地步。但是要知道,只有“勿以恶小而不为”,才不致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呀贪官也并非生来就是坏人,原广西贵港市副市长李乘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出身布衣贫,自幼讲诚信。少年怀壮志,半世苦艰辛,与民谋福利,积极兼勤奋”。于是一个农村放牛娃,无钱无势无背景,全凭自己的勤勉与努力,岁就当上了地区团委副书记,岁就当上了玉林市委书记。后来,正因为他不拘小节,抵挡不住形形的诱惑,从接受吃喝到收受礼品,索要财物,一步步蜕化变质,结果是:“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沦为犯罪身”。他最终发出的感慨是:“功名利禄如粪土,富贵荣华是浮云。如君能出帮赉手,脱胎换骨重卧薪”。朋友们,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