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十篇

时间:2023-04-04 23:52:40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1

前几天,在我和一位同学身上发生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想知道就来听我讲吧。

有一天,我在讲台上玩游戏,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略名)不知道被谁推了一下,撞到了我,我很生气,不一会,我称他不注意,一下子推过去,把他推到了讲台下,他气得脸通红,大声说:“放学我在花园等你!”我一下子很后悔,想:“他不是故意要推我的,我为什么要故意推他呢?”我偷偷瞟了他一眼,看到他的脸通红,看样子很生气。

放学后,我站在花园里等他来,可是,没想到,他来到我身旁说:“刚才那件事就算了,我们还是做好朋友吧!”我一下呆住了,没想到他会说出这种话。许久,我才说:“好吧!我们做好朋友吧”就这样,我们一路说说笑笑,直到十字路口,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舆情引导 原则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过程后,我国迎来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及人口都高度密集的单位,突发事件数量也呈现急剧增加态势。

频繁出现的高校突发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校舆论危机都在提醒着我们,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理工作,已经不能仅从监管和控制来解决了。需要从突发事件成因入手,建立有效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这一概念,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有学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指在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校园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也有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综上概念,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指:由自然、人为、社会因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校园和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紧急事件。无论从哪一种定义,都可以看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危害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的特点。

二、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类

(一)不可抗因素

不可抗因素主要是指如战争、地震、火灾、恶性疾病等。此类因素发生时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伤亡事件。

(二)个人因素

大学生本身的心智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直接导致了,多数大学生遇事容易冲动,将小事化大,最终酿成大祸。

(三)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甚至部分学生的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当中过分的溺爱和强调个性化,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遇事喜欢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四)学校因素

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教师、辅导员配比严重不足,管理制度陈旧。这一系列的失衡都直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五)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最具热情的群体,也是最易受蛊惑的群体。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青年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学生,引发,借大学生之名对高校,间接对政府施压。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现状及剖析

(一)快速性

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普及率高,这就导致了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消息会快速传播,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二)被动性

多数的高校突发事件第一消息源并非高校官方,甚至不是事件当事人,多是学生之间的小道消息传播,进而引发的关注。这直接导致了后续官方跟进时对舆情处理非常被动。

(三)指向性

当学生、教师或是与高校有关的人员引起突发事件,或是参与到了热点事件中时,在一段时期内大部分网友会因对学生、教师或是与高校有关的人员的不满而将矛头指向高校,进行攻击。

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舆情控制中之所以如此被动,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内的事件相关部门间推诿、扯皮,丧失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校相关部门“官本位”的行事作风,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同媒体打交道,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多数高校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使得事件发生时的高校官方无法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综上分析,高校突发事件出现后,在负面舆论形成之前,高校和媒体应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由于舆情引导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而高校和媒体应注意引导舆情时的方式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让公众了解信息,发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而高校要做的就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二)真实性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应的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

(三)主动性原则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应快速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方面,校方应积极联系教育管理部门、媒体和相关部门、机构做权威信息,将公众的关注重点引导至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提升高校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校方还应借媒体之力获得舆论引导后的公众反映,共同制定好下一个阶段的引导工作方案。

(四)一致性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工作应由专人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校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五)多样性原则

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应建立不同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同一突发事件,在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引导重点和方式。针对舆论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公众反应,也应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

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运用上述原则有效进行舆情引导,一方面,可有效化解由突发事件演变而来的高校舆情危机。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促进事件的解决,维护高校和谐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汪路勇,方文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3,(12).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华,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校园安全危机日益凸显,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当代的大学生们大都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关注社会发展,但同时又有着这个年龄特有的热情和冲动。高校内部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转化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甚至产生国际影响。因此,必须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而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和预警机制的定义及可行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主要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围。本文所说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出现的给师生带来紧张、恐惧和压力,用惯常处事方法无法解决的危机事件,它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的特点。所谓的突发性,就是指高校突发事件通常是突然爆发的,在高校管理者的意料之外,而且发展迅速,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同于常规事件的处理,一时无章可循,需要管理者马上对这非常规事件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预知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起因往往是某个偶然性因素引发的,而这个引发因素通常又是隐藏在众多的事件之中。伴随着现在网络和通讯的普及,潜在的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令学校和老师很难及时掌握,并作出预判。后果严重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更有严重者还有可能带来人身伤害和年轻生命的消逝。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是很多事实表明多数高校突发事件事前是有前兆有苗头的,因此也是可防、可控的。高校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对身边潜在危险学生的交流和监控,了解潜在危险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变化,依次可以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扼杀危险于萌芽之中。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目的就是提升应对效果及资源使用效率,从一开始就对危机进行识别判断,及时发现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三、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宏观层面的一些措施和机制

1.颁布高校相关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后来联邦政府又制定了《校园安全法》,用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也同样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健全了学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设,使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目前针对校园安全的法律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各大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无法做到到有法可依,有律可查,因此出台相关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加强高校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驾驭能力。首先高校管理者自身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校应该着力宣传并增加学校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严格履行相关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到底”的原则,切实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这种应急预案应该是操作性强的方案,应该尽可能地把能想到的突发事件罗列其中,并设定好解决措施加以演练。最后,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校级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以保卫处、学工部、后勤部门、医疗部门等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有效的制度网络体系。

(二)微观层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机制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作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首要出发点。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管理方式,把“以教师和学校利益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安全为中心”。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学生的安危冷暖,面对学校出台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详细认真的解释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政策动向,尽量使学校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能惠及学生的利益。同时,还要转变管理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是个性极强、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他们充分要求维护自身的平等性、主体性以及独立性,对于违背自己意志或者侵犯自身权益的事件比较敏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间要建立起不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多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深入学生的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应把在校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和党员纳入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体范围。学生党员和干部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来源于学生,整天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又是学生中表现积极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其他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典范,同时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去发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带有突发性的征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作为校园里的主人和高校突发事件参与者和被影响主体,大学生参与到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来,有助于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使渠道更加畅通,从而有效地使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人们无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选择,同时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高校也是如此。高校应该通过宣传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表扬先进批评后进等教育和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学生盲目冲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教育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来加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制定完善的校规校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一种规范的空间中活动,使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学生盲目冲动的破坏性行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4.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快捷的信息网络。高校应该在学生入校时,建立学生的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等,同时应该继续完善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年绩点、奖惩情况以及学习和学业情况。高校管理老师应该定期补充学生的在校记录和排除和排查学生突发事件隐含。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非常规性和难预料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学校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社会各界以及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就会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平衡,使系统回复到原始状态,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则会使突发事件恶化和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加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和良好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应对套路仍没有根本改变。对此,高校必须建立灵敏高效、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从院系深入到专业、班级的情报情报信息监测网络。同时设立各个监测哨点,由专人随时监测网络上的各个环节,搜集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映的情况及时解决。

5.重视素质教育,构建个体的心理和谐。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当前,一些高校毫不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一哄而上开设许多“热门专业”来迎合社会上的某些需求,而学校的人文环境、课程设置和管理水平上却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结果是课程专业增加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是少之又少。每年的心理将康普查也流于形式,一些学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疏导,长期积压对学校的工作和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管理主体要用爱心和责任感接纳学生的有关心理和学业方面的咨询,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应对挑战和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峰,黄德杰.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机制研究,科教导刊,2012(1)

[2]章清,金劲彪.新时期高校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3]吕丹阳,刘堂灯.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4]马春娟.浅析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预警机制建设,高教研究,2012(1)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4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服务;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7-03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作为知识传承、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学生群体个性化趋势明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为增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危害均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对高校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年教师作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具有活跃的思维、事业的冲动和初为人师的事业感,他们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近、沟通融洽,常常能以自己的言行在课堂教学、实验指导、学生活动和野外实习中与学生同行感染和影响学生,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成长教育机制,既有利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也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提供了现实保障,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和特点

一般来讲,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原因引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事件均称之为高校突发事件。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类型

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采取不同的应急管理措施,这是各国高校应急管理的共同经验。根据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五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学校周围及隶属单位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受损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高校成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政治性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治安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和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大规模非法集会、游行、请愿、罢课等事件。五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如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心理障碍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教学或管理运行不良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社会转型期特点在高校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来,高校自身的快速发展、高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频发状态。综观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除具有一般的突发公共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敏感性等特点外,又因高校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区域的边界性。与政府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不同,高校只需处置和应对其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这种特性决定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往往是有边界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地会延伸和触及社会,但大多数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仍然仅限校园内部。

2.影响的社会性。高等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高校通过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和媒体等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引发公共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校的声誉和效益,还可能通过一些途径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受众的复杂性。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其社会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在高校内部和学校周边,除了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还存在着文化层次不同、利益目标不一致、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的各类人群,因此社会层面的各种矛盾也大量存在于高校之中。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自身可能引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并处在突发公共事件当中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外部突发公共事件间接影响的冲击,因此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就存在非常复杂的一面,往往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

4.处理的紧迫性。虽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无论是最终走向严重危机还是“转危为安”,其发生的临界点是无法预测的,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或麻痹大意。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调配各种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否则将导致事件持续时间更久,恢复更慢,对师生心理健康损害大,届时以高校自身的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

5.诱因的心理化。无论就学生、教师还是高校其他人员而言,高校人才智力密集,是高学历人群的聚集地。但同时,高校人员自我认知情境复杂、较敏感、情绪化、易冲动等个性特征往往会引发各种暗藏的心理问题,成为主要和常见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诱因。

6.传播的网络化。近几年来,网络介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通过网络曝光的,并经过网络大肆传播、升级,由于大多数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和经验,信息公布不及时,致使谣言伴随着网络跨时空和地域传播,让高校陷入舆论的被动中。

二、青年教师在高校学生培养和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战线上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既往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安排中,主要承担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职能,同时会有部分人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和学生管理上的作用发挥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切入点,这不仅对学生成长不利,也对青年教师成长不利,最终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致使高校成为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缺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青年教师的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从青年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看,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他们担负着教书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各种各样有用人才的重任。他们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纽带,对于完成高校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青年教师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更应该本着对学生高要求的原则,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青年教师所承担的社会重任方面出发,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性要求上多下工夫。“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青年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知情知心的益友,要从热爱学生,把握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深入学生,熟知青年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学生等方面入手,提升能力,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二)青年教师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角色

青年教师是高校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青年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队伍相比,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课堂、实验室,学生管理和活动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高校预突发事件的现场,在及时控制和清除学生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因而,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就不仅仅是防范问题的“疏导者”和发现问题的“警示者”,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和应对问题的“参谋者”。青年教师从自身成长和服务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积极加入到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当中,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发挥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三、搭建青年教师融入学校整体公共服务的平台的载体

在高校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中,地方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家庭都具有重要的责任,树立联合防范共识,建立健全联合防范机制是做好公共危机防范最好的办法和措施。作为高校,如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配合学校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绪疏导、安全教育工作等,必须建立青年教师有效融入工作的载体和途径。

(一)搭建青年教师融入学校公共服务的平台

当下,青年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任务,但是作为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两个角色同样重要,青年教师在“育人”工作,特别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发挥作用应该具有明确的职责。一是学校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青年教师职责,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成才,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的公共服务中明确职责,制定学生管理服务目标。二是青年教师自身要厘清角色定位,发挥恰当的作用来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三是搭建青年学生与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的平台,探索积极有效的载体,采取先进快捷的沟通方式,营造教学互长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得到指导和成长,让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树立危机意识和预防为主的理念,做好预防工作,是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高校危机管理从事后救火式的管理变为事前主动防御管理的新要求。

1.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青年教师应配合学校的各级组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的管理。这些管理工作包括利用青年教师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贫困生工作,以及其他学生事务工作。利用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沟通融洽的特点积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各团体中主要学生骨干联络沟通的作用,悉心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使学生把动态信息和学校各级组织和部门反馈沟通,争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课堂内外的交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授课和解惑当中,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交流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生的潜意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可以有效应对相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同时,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骨干信息反馈队伍,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方案。

3.培养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授课工作及与学生的交流活动,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防范危机事件的实战演练,指导学生掌握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基本常识,以使学生在危机事件中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科学自救和互救。

(三)完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

建立与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防范和应对长效机制,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使高校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提高学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教师应对高校危机事件提供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以书面的形式将长效机制固定下来,使青年教师的应急工作有根有据,这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利于和谐安定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事实证明,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的高校突发事件面前,只要牢牢坚持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独特作用,有效提高高校师生的危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教育服务的管理体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就会以最平稳、震荡最小、代价最低的方式得到妥善解决,高校安全稳定和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就能切实得到维护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安文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王宏伟,何鹏.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226—228.

[3]曾一兵,徐春峰,黎文普.浅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18—119.

[4]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5

关键词: 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307-02

0 引言

目前,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突发事件频发,据统计留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占留学生突发事件的52%。突发事件的含义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事件的发生、发展速度很快,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二是指对于发生后的事情难以应付,必须采取不同寻常的处理方法才能够妥善处理。本文以一起留学生自杀未遂事件为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论证建立、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危机处理管理机制的意义,既是维护高校稳定、社会和谐的保障,又是留学生合法权益、生命安全的保证,以及如何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管理机制。

1 案例概述

某高校来自赞比亚的硕士留学生,刚到学校时活泼开朗,与留学生相处很好,一年后,由于是英语授课,基础课薄弱、与老师沟通难,有2门功课挂科,使他感觉学习压力很大,越来越不愿意与别人交往,留管老师发现苗头后多次与他沟通,并与代课老师联系单独为他补习来缓解他的学习压力,可是效果不是很好,他越来越孤僻,经常为一点小事与人发生争执,总感觉有人要谋害他,甚至认为同宿舍的学生是某一组织派来谋杀他的间谍,每天生活在恐惧中。赞比亚驻华使馆官员来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使他感到学习压力很大,一时想不开,独自1人在宿舍用水果刀企图自杀,在腹部捅了一刀后被同宿舍学生发现,立刻通知值班老师一起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后经精神病专家诊断该生患有严重精神妄想症,已经不适合在校学习,经使馆和家人同意,办理休学回国。

2 引发事件分析

通过以上自杀事件分析,上述留学生由于的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向这种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率已占留学生突发事件的52%,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和留学生的生命安全,如何做到减少和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保证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必须找出根源,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对该事件分析,导致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种。

2.1 客观因素 由于地域差异,与他人交流缺失,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难以适应是造成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留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域、文化差异使留学生之间难以沟通;留学生作为涉外人员,按照中国涉外人员住宿管理规定,严格与中国学生分开居住,留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严格,有来访登记制度、限定开门关门制度,同中国学生交流机会少;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学分制与国际不接轨,使留学生同老师产生隔阂。

2.2 主观因素 造成留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有很多,有的留学生自身性格、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其对环境的不适应,不能够很快融入环境,尤其是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时间观念差,经常迟到,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主动融入中国学校文化,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前面的学生就是因为如此,在中国一年不学习汉语,不主动同中国学生交流;有的留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汉语水平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心理压力较大;有的留学生由于语言的障碍,生活和学习中许多问题无法解决,产生心理问题;还有,有的留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同,学习困难,自身在其国家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够,尤其是来自亚、非洲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消极的心理因素,时间久了无法释放造成心理疾病。

3 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3.1 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保证留学生的心身健康,可以有效的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沟通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流并相互理解信息的过程,其目的通常是激励或者影响他人的行为。跨文化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能主动解决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跨越文化差异的门槛,实现跨文化心理适应过程。作为留管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并提高跨文化对话能力,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留学生有效的实施科学管理,调动留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他们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是要求留学生能够主动同老师沟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搭建老师与留学生、中国学生与留学生沟通的桥梁。

3.2 建立、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预防手段,可以减少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首先,做到预防为主,制定突发事件预案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与留学生日常沟通制度,制定专人作为联系人,可以是愿意担当、具有语言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经过外事培训的在校中国学生或者留学生,联系人给予激励机制,促进联系人随时了解留学生的状况,对于不正常的留学生老师可以及时给与心理疏导,有必要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如监控系统,建立留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对高位学生展开监控。做到留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早干预的原则,快速反应使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再次,建立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和程序,建立应急处理制度。加强留管干部对应急事件的处理专业认识和培训,在突发事件处理程序上做到快速反应、密切配合、及时上报、妥善安置的原则,提高突发事件处理效率,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总之,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管理机制和科学的预防手段,做到有效预防、迅速应对、妥善处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是留学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系高校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留学生合法权益、生命安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顾嘉租.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6-01

一、处理突发事件要及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看来,百分之百做到不产生学生突发事件,对于我们来讲,有些强人所难。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事件的初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并及时向领导汇报取得帮助,把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减到最小。例如,2003年的一个晚上9:00多钟,我们接到电话,得知学生和附近村民发生了纠纷,有一些肢体上的推搡,现在被数百村民包围,随时可能发生殴斗。接到电话,我们第一时间拨打了110电话,然后立刻打车赶往现场,车上简要向学院领导汇报了情况和采取的初步措施。到了事发地点,我会同110巡警及时做村民工作,但当时的情景是近百名村民把我们4,5个人围起来,群情激昂,那些村民似乎也没有把110放在眼里,这样的情况下,我立刻答应村民的所有要求,如:赔钱(但数额待商量)、道歉,去医院,然后我们才得以脱身。这个事件中,大家很清楚,村民们文化水平不高,学生人数处于劣势,不管谁对谁错,学生的人身安全遭到威胁,首要是要保证学生安全,而且事件的发展已经超过我个人所能左右的范围,所以我拨打110,要求巡警保护学生安全,及时向领导汇报。事后,由学校领导出面,和当地村民交涉,赔偿的数额也减到了最低。

二、主动防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突发事件发生了,我们去处理,哪怕处理的再漂亮,也是被动的做法,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应该想办法从源头上去堵截,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1)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事实证明,有些事件确实是无法的提前预判的,但不能预判不等我们坐等它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机制,将常规要求制定成工作流程,从而保障校园平安,对潜在风险进行防范。比如对食堂饮食安全、宿舍防火,校园交通等可以制定相应的严谨科学的操作规程来管理,经常开展相关的演练,从制度上做好根本保障。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动态。要防止突发事件,就必须掌握学生动态,我们和学生之间必须有一个畅通及时的信息通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状况。最常用的一种通道就是学生的情况报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通道。但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都比较自我,不是凡事都喜欢和老师打交道。学生的报告意识需要通过的引导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关心同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报告的积极意义,报告不是告密。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及时向学校汇报情况,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使使我们能占据主动,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的预防、处置突发事件。例如,今年09级有一名新生出现了心理异常,最先就是班级的一名学生向老师汇报了情况,老师立刻找该生谈话,了解情况,联系了家长,及时就医,经诊断该生确实精神异常,于是建议她办理了休学手续,消除了可能的隐患。其次,利用网络掌握学生动向。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其实利用了网络的资源。2003年6月份,我在上网时候,发现在QQ上有少数民族学生召集搞同乡会,发现这个情况,在汇报了领导后,通过合理解释,制止了他们的集会。

(3)积极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在工作中,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关注学生,平时就应该和家庭多加联系,和家长配合,共同来进行教育。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很可能来自学生家庭。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于消除学生自身不稳定因素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增进双方的友谊,万一学生发生突然情况,家长也对学校有一个基本理解,避免过激言语和行为。同时我们也要第一时间向家长通报情况,力争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一起同做好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

(4) 公布信息,引导舆论走向是今年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做法。隐瞒真相无助于突发事件处理,反而突发事件可能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越传越走样,最后甚至引起学生恐慌,影响学校的秩序、声誉。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第一时间内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及时澄清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大会、学生骨干会议等方式;也可利用学院主页、QQ群、广播等媒介及时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澄清事实。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广大学生对发生在学校的重大事件有知情权。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2008年因奥运火炬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学生传的沸沸扬扬,有的甚至想去参与,于是我们立刻召开各班主要干部,学生会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大会,会上通过读报纸,看幻灯,宣读有关文件等方式介绍了家乐福事件起因,背景,呼吁并组织学生通过合法途径宣泄爱国主义情感,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三、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7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以及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个体面对困难情境,他原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面临的困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称之为心理危机。

所谓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采取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帮助他从心理上解除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恢复心理平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帮助个体或群体减轻心理压力,降低极端心理恐慌和异常行为甚至是自伤或伤人的危险性;二是使其恢复心理平衡,避免出现严重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三是提高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促进心理健康重建,帮助适应新生活,使其在未来面对危机时能更加成熟。

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包括了危机发生之前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机制和发生之后的善后机制,这些相应的机制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学生心理创伤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大多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到其中,这充分说明了积极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可以降低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

高校中的突发事件,表面上看是突发爆发的,实际上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学生始终处于欢快和愉悦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之中,那么,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就不会将学校眼前的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景和突发事件联系起来,而由于突发事件缺乏明显的征兆,如果稍微不注意就难以被及时发现。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高校当中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能够减小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高校是广大青年聚集的地方,备受社会舆论普遍关注,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立刻会成为媒体和社会的核心内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则会在突发事件爆发的同时,通过科学、规范、细致的工作,疏导当事人及周边人群的恐慌情绪和异常行为,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降低突发事件的扩散力和影响力。

3.科学运用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利于提升突发事件的复原力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会使一部分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下降,从而使被感知的信息出现误差,容易导致人的恐慌情绪的产生。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需马上了解当事人的身心状况,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亦可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沙盘心理游戏等方式方法进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减少由于恶性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心理障碍等,由此尽快恢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措施

1.注重早期预防,建立预防机制

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三早”体系即“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在开展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过程中,可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班级心理动态月报告、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跟踪反馈等工作,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深入细致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可能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准确地确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制定应急预案,一旦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处理。

2.重视事件处理,及时进行干预

注重早期的预防并且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能够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应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开展相应的救援工作,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到“救援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同步、同时进行”,明确干预的方式方法,及时介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化解学生中的烦躁情绪和恐惧心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突发事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要注重选择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避免由于干预措施的不当而给学生造成不当的心理压力。

3.重视善后处理,建立善后机制

除了做好前期预防和事件发生时的处置之外,善后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真处理好善后工作,才能更好地缓解突发事件给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危机。高校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应该对突发事件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对事件进行认真的总结,看在对事件的处置当中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对于遗漏或者疏忽的地方是否还有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补救。同时,要尽快建立起突发事件的恢复系统,尽快地开始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三、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频率有所上升,给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应的心理危机,严重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构建高效突发事件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应以学生的活动作为重要的载体,将学校的教学课堂作为重要的平台支撑,要以学生的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骨干的功能作用服务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问卷调查、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校园心理剧、心理影片展播等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水平,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多能力,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人淞,陈朝新.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刘德海,屈丰安,常成德.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1).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8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事件;高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事件,2011年重庆近500名大学生抗议事件、2012年南京江宁女大学生发微博自杀事件、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学生跳楼事件、2013年台湾立法院大学生静坐事件、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校庆百余名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14年常州大学生救落水儿童遇难事件、2014年河南大学生张琳琳失联事件、四川大学生曾利君失联事件、南京大学生高秋曦失联事件、重庆大学生高渝失联事件、山东大学生林方冠失联事件,2015年东北大学食堂中毒事件,2015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故意投毒事件等。使得社会舆论不断增加并趋于恶化。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期,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急剧的分化和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高校作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关注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成分,不稳定的高校运转机制往往会引发恶性事件的来袭,不仅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及和损失,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舆论,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所以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研究分析有待提上日程。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分类分级阐述

本文根据2007年8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由于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分级并不完全统一,绝大多数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级,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其按三级、五级或更多级别划分。加之国家规定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较为模糊,各地区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也存在差异,本文结合部分行政法规的分级方法和特有的大学生群体现状,将突发事件的分级按如下标准划分:

二、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总体现状及分析

根据各大网站收集整理的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共发生1338起,其中自然灾害类9起,包括地震8起,其他自然灾害1起,事故灾难类538起,包括火灾135起,车祸200起,溺水133起,触电51起,其他事故灾难19起,公共卫生事件类86起,包括食物中毒85起,其他公共卫生事件1起,社会安全事件类726起,包括被骗248起,被偷107起,打架52起,自杀225起,失踪77起,其他社会安全事件17起。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社会安全事件发生频率最高,发生频率约占总体的54.26%。

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是否值得重视?通过整理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并绘制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见图1.1)。 在图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118起,2011年发生147起,2012年发生122起,2013年发生192起,2014年发生242起。2015年538起。发生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在2012年有下降趋势,但是幅度不大,在2012到2015年的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共有以下几点:1.西方腐朽落后及霸权的思想文化深入内地,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迷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注重文化输出,在一些正面的思想价值观传入的同时,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通过互联网技术传入我国,作为支撑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首当其冲。2.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多发引起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迷惘。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物质发展速度大于文化发展速度,使得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各种社会问题频发。而大学生在此时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在面对多种不健康的社会问题时,会影响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3.高校外环境复杂使大学生行为失格。大学是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复杂不安全的环境时,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行为。4.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且不能与时俱进。这是个问题多发的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中国发展同样也日新月异。这时高校应紧跟时代脉搏让学生能毕业就于社会接轨,只有学生思路明确才不会有思想迷惘的问题,做到心无旁骛。与此同时,大学数量与师资力量成长不成正比,使部分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图1.1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

近六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来说,由于我国高校大多地处城市,地理位置较优,加之很少有诸如地震等能够影响到校园的突发事件,所以这类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只有2013年、2014年四川和云南地震以及海南台风发生几起突发事件外,其余时间基本趋于平稳,而公共卫生事件类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则呈线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基本逐年增多,但增长缓慢。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因其起因复杂、种类繁多不呈线性变化,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与发展,也成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我国,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突发事件次数的发展趋向并不关心,他们更注重这些突发事件是否有可能发生于自己家庭,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某些严重后果。通过整理近六年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分级绘制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等级数量比例图(图2-2),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突发事件一级比例已达到整体比例的42%。如2010年6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发生的“倒闭门”事件导致1600多名独立学院的学生强烈维权、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因虚假招生宣传造成600余名“计划外”学生上访索学历事件等。因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探索、成熟的过程时期,维权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思想并不完全成熟、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常以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与此同时不能冷静对待问题、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对于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常“束手无策”等因素,导致了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社会安全类事件频频发生的状况。由图表可见四级突发事件比例占35%,位居第二。此外二级和三级突发事件的比例较少,分别为8%和16%。宏观分析总体数据可知,大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结果较为极端:事件影响微小或影响巨大。

三、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局部分析

通过分析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走势图(图1.1),可以看出,事故灾难类和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次数较多,基本影响着总体走势,根据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类统计表(表2-1)以及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类统计表(表2-2),可以看出,近六年,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车祸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最多,发生200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37.2%,占总突发事件的14.9%,火灾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其次,发生135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25.1%,占总突发事件的10.1%,溺水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第三,发生133起,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24.7%,占总突发事件的9.9%,触电和其他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最少,分别发生51起和19起,分别占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的9.5%和3.5%,占总突发事件的3.8%和1.4%。当今大学生真的毫无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吗?从培养大学生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我国高校基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校园危机课等关于校园安全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高校对这种课程基本都是采用授大课、考察课的授课方式,即几十人或几百人同时上课。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难以做到全面获取学生们的反馈信息,加之由于上课人数众多,又采取考察课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用担心期末考试成绩,难免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心不在焉,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教室靠后排的位置看电影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使得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校园危机课等课程形同虚设,缺乏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完整性也存在缺陷,没有全面的涉及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使得有些突发事件来临时,超出学生们自身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应对。

近六年,社会安全事件类中,大学生被骗事件发生次数最多,发生248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34.1%,占总突发事件的18.5%,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次数其次,发生225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31.0%,占总突发事件的16.8%被偷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第三,发生107起,占社会安全事件类突发事件的14.7%,占总突发事件的8.0%,打架类、失踪类和其他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较少,分别发生52起、77起和17起,分别占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7.2%、10.6%和2.3%,占总突发事件的3.9%、5.8%和1.3%。产生如此之多的突发事件,除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外,往往还伴随着大学生行为上的缺陷,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高端”产品随之而来,而作为大学时代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攀比行为,然而为了达到攀比的目的,极易产生一些无知的行为,如北京某大一学生羡慕同学用iPhone6,偷其手机并向自己转账五万余元,最终被逮捕。另外,大学生在行为上的缺陷还体现在虚荣心上,如2015年5月11日江西省南昌市某大学偷窥同寝室学生密码盗窃被罚。除此之外,由于“90后”大学生“初入江湖”,对社会事物敏感,易冲动,导致的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打架斗殴行为频繁发生,给学校和自身都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而大学生被骗事件往往是因为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通道,聚集了大量的信息。大学生面对“广袤无垠”的信息库,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各种信息的冲击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混乱、难辨真假。进而引发一些非理性的举措或沉迷于不良信息之中,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诱因。

根据收集的近六年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数据表,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突发事件每小类每年的发生次数基本分布均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现将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进行整理并绘制成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柱状图(图2-3),可以发现,在2010年到2013年之间断断续续出现过两起失联类突发事件之后,在2014年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瞬间凸显出来,并增长迅速,大学生失联类突发事件作为突发事件中的“新兴”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分析附表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目前,不少社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大肆招摇撞骗,甚至公然抢劫。而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则成了其主要的瞄准目标,而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的为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传销组织也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人生思想阶段,开始为大学生频繁的洗脑,骗取其财物甚至是强行关押,更有甚者,某些不法分子谋取到相应利益后,为了掩饰其罪行,往往将大学生绑架或杀害处理,给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高校还欠缺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和管理在我国,高校内大都设有校园管理规定以及保卫处机构,其中大都包含了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但是,还未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面对校园内繁多复杂的管理,校园管理规定以及保卫处机构的职责也大多在于维持校园高校各项体制的正常施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专业,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也大多为几条条款,内容简单粗略,可执行性较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也只是应急性的应对,甚至要依靠警方来解决,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后果没有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还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没有快速畅通的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同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使有关部门不能及时的获取突发事件产生的情报信息,各处置部门和机构不能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无法及时扑灭突发事件产生的“源头”。甚至还会陷入被动,造成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我国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而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却大都偏重于专业的实习应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少之又少,使得我国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和应急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演练流程,极易产生慌乱,甚至还会连带起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在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安全设备的使用知识也极为匮乏,拿消防器材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和消火栓。虽然有的学校在安全教育中会讲解道这类器材的使用,甚至是在同学面前演练,却并没有让学生们实际操作,造成突发事件来的临时,学生们操作慌乱,自信心缺失或者根本想不到这类器材的使用,使得各种安全设备形同虚设。

最后,我国法制的缺失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出台,而关于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也大多侧重于全社会的稳定,几乎不涉及关于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只有第三十条强调了对学生的应急教育,而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更是没有涉及到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条例,对社会具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也较为模糊,详细的突发事件应急标准则授权于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而各省市也大都响应国家预案,制定的法规基本侧重于社会的稳定,忽视了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重视。此外,在各大高校内部也缺少专门的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规章。大多只是在校园管理规定中提到一些关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办法以及禁止使用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物品的禁行规定,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进一步恶化的原因。总而言之,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还不够重视,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使得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人才的孵化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突发事件凸现出来,给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引发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因素方方面面,将其分析并加以归类,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存在着心理与行为上的缺陷,加之学校方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教育的有效性缺失,致使不能彻底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强。从国家层面来讲,大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的法律缺失,社会上人们对道德的放纵,也往往导致大学生突发事的发生。从近五年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大学生单纯、不成熟的性格也往往演变出其他的突发事件兴起,正如2014年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兴起,不仅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引发了十分严重的社会舆论,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本文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分析来看,大学生突发事件正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且变得愈加复杂。大学生作为21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国家繁荣的新鲜血脉,大学生突发事件值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海捷.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机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2]周兰胜.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

[3]王浩.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J].辽宁警专学报,2010,(1).

[4]马宾.大学生突发事件成因与预警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7]娄钰华.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分析[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0,(3).

[8]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解与配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9]张建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0]定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王才领,王绍让,程四俭.美国高校危机管理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9

关键词:小学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机制

一、小学突发事件概述

1.小学突发事件的界定及内涵

所谓的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意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指的是突然发生而且发生的事件造成一定伤亡或者损失的,给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事件。而所谓的小学突发事件,指的是在小学校园中受社会、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突然发生的,不以转移管理者的意志为目的,同时又对校园的秩序以及小学生的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

2.小学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影响

小学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样性、突发性以及不确定性。多样性指的是小学突发事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情景下的事件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突发性指的是,尽管事件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质变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的演变是十分迅速的,同时学校方面也很难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救治的机会;最后就是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突发事件的变化方向、发展原因以及造成后果的不确定性。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来说很难对这种事件进行把握和预测。

二、小学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1.学生思想的因素

先是小学生的思想因素。尽管国家近年来的教育一直推崇的是以人为本,不过部分学校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缺乏以及盲目对升学率的追求,形成了以围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是留给了学生的考试以及主课等科目。部分区域的教学口号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进一步导致了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卫生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以及学习竞争过于繁重的双重影响,都可能成为导致危险性后果的直接原因。

2.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学校的安全通道的设置应该和本区域的学生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旦有人员集中的现场出现时,不至于发生拥挤踩伤或者是坍塌等之类的事件。通过相关的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有将近60%的学校,都会在上下课的过程中发生楼道拥挤的现象。此外,学校的建筑是否达标、供水标准是否安全以及相关配置是否牢固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事故。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受此影响也非常大。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文化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文化正处于和西方文化冲突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加之网络现在如此发达,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正在感染着小学生。加上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上当受骗,往往在回家的路上就可能出现特殊情况。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中发生的突然事件,有一半都是发生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

三、加强和改进小学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策略

1.完善小学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一是控制事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以后,相关领导人一定要针对事态的性质进行及时的控制,力求把事件的危害性降至最低。随后,还有及时地将事件报告至上级部门,请求上级部门的介入。

二是调查研究。事件处理妥善之后,针对事件的调查工作务必及时进行。力查事件的产生原因,统计事件的发生各种情况指标,如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情况等,做好进一步的防范工作

三是制度对策。通过对事件的分析讨论后,结合上级部门的相关指导,及时的制定相关的对策,不能应付了事。最好是听取专家的相关建议,通过对策的制定,力求突发事件的尽快解决,把危害降至最低。

2.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防控教育

一是要强化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发现了正在酝酿的突发校园事件时,一定要尽快通知上级部门,同时通知公安部门。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做好相应的疏离和应对工作,尽量把事件在萌芽状态就消除掉。

二是要加强日常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的被教育机构所接受,同时人们更加重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现代教育中,需要在小学生中植入更多的人性关怀,积极引导他们对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认识。

3.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应急机制

一是协调功能。当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各个利益群体会分别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所以各种基于利益的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管理机制,把各个利益群体有机的协调在一起,使它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是规范功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是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更加合理化,避免出现发生突发事件时混乱的局面。

四、总结

小学突发事件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的发展。今后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学校和政府都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切实从源头上做好小学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力,邢娟娟.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预案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1).

[2]刘伟,张万红.高校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02).

[3]徐海捷.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秦浩.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谢钢.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1.

[6]敬海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和对策[J].前沿,2010,(15).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篇10

例: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三张奖券分别用X1,X2,Y表示,其中Y表示那张中奖奖券,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六种可能:X1X2Y,X1YX2,X2X1Y,X2YX1,YX1X2,YX2X1,记C={X1X2Y,X1YX2,X2X1Y,X2YX1,YX1X2,YX2X1},用A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用B表示“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

课本解法一:AB表示“第一名同学没抽到中奖奖券且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括X1X2Y和X2X1Y这2个事件,A包括X1X2Y,X1YX2,X2X1Y,X2YX1这4个事件,则P(B|A)=n(AB)/n(A)=1/2.

课本解法二:C包括了6个事件,P(AB)=n(AB)/n(C)=2/6,P(A)=n(A)/n(C)=4/6,P(B|A)=P(AB)/P(A)=1/2.

下面我们介绍第三种解法.

第一名同学既然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就只考虑剩下的两位同学和一张中奖奖券,记为Y,一张非中奖奖券,记为N.两位同学不放回地抽取,一共包括NY,YN这2个事件,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指NY这1个事件,概率为1/2.

显然,第三种解法更易理解。这种解法把条件概率P(B|A)表示为A发生后剩余的含B的基本事件个数/A发生后剩余的基本事件总数.

实际上,很多条件概率都可以用这里提到的第三种解法解题.如:

1.6名同学参加百米短跑比赛,赛场共有6条跑道。已知甲同学排在第一跑道,则乙同学排在第二跑道的概率是多少?

这题理解为既然甲在第一跑道,那剩下5名同学分别排在剩下的5条跑道,那乙要排在第二跑道,是全部的1/5.

2.1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不放回地抽取2次,每次抽1件.已知第一次抽出的是次品,则第二次也抽出次品的概率是多少?

这题理解为既然第一次抽出次品,那剩下2件次品和7件正品,第二次抽出次品是9件产品中的两件,为2/9.

3.盒中有9个球,其中4个白球,3个黄球,2个黑球,从盒子中任意取出1个球,已知它不是黑球,则它是黄球的概率是多少?

这题理解为既然不是黑球,则是3个黄球和2个黑球,那它是黄球是剩下的5个球中的3个,为3/5.

那是不是所有的条件概率都可以用这里介绍的第三种方法解题呢?再来看一道例题.

已知一个箱子中装有3个红球和2个黄球,一次摸出2个球,在已知它们的颜色相同的情况下,求该颜色是红色的概率?

解:记摸出的2个球颜色相同为事件A,摸出的2个球是红球为事件B,由于事件A发生的同时,事件B也可能发生,故用课本给出的条件概率定义解决:

n(AB)=n(B)=C32=3,n(A)=C32+C22=4

所以,P(B|A)=n(AB)/n(A)=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