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蛮腰伴奏十篇

时间:2023-03-25 22:54:38

小蛮腰伴奏篇1

一天晚上,苏小妹来到哥哥书房,见坡正紧锁双眉,对月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便逗趣地问道:“大哥今天又在想些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让小妹为你分忧。”坡见她到来,说道:“我刚想起一上联,若你今晚能对出下联来,我就佩服你的聪明。”小妹笑着说:“哪来的上联,要对一个晚上?快说出来吧。”只见坡拿起笔,一边在纸上写着,一边高声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坡书罢,便对小妹道:“小妹啊,这下看你的了。”说完,便闭目养神起来。苏小妹本聪慧非常,一听这个上联,就知道这上联用了“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三个词牌名。词牌镶嵌巧妙,工整自然,前后照应出彩,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飘飘出尘的仙子用白皙细长的手指持着碧玉箫,在清风中吹奏出舒缓优美的曲调。这样的机巧与优美,实不易对。苏小妹撅起了小嘴,说道:“大哥啊,这也太难了吧?”

正在这时,小丫环梅香手捧香茗到来。只见她细腰若柳,娇态盈盈,而一双玉脚正穿着一对小红绣鞋,步步含娇,在月光下看得格外真切。这时候,小妹灵机一动:“有了!”她来到哥哥的书案前,随手拿起笔,在纸上一挥而就,即兴赋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走来步步娇

下联同样有“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名,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令人遐思无际。坡见小妹片刻间便想出这工整的下联,不由叹道:“巾帼不让须眉,小妹才华过人,真乃女中豪杰啊!”

【博闻馆】

小蛮腰伴奏篇2

你是什么样的身材

梨形身材

身材像一个大鸭梨,上半身瘦弱,下半身比较丰满,尽管有修长的手臂和纤细的腰肢,也难掩肥臀和粗腿的尴尬,因此视觉上重心下沉,显得个子不高。减肥难点:腰腹、臀部、大腿、膝盖、小腿、脚踝。

苹果形身材

苹果形身材往往浑身均匀地肥胖,看起来脖子粗短,肩圆背厚。减肥难点:腰线区域、四肢、后背。

纺锤形身材

整体感觉像个纺锤,脂肪重点集中在腰腹,应该相对容易瘦下来。减肥难点:腰腹。

萝卜形身材

看上去就像一只正在生长的大萝卜,沉重的上半身被细细的腿支撑着,感觉有点失重,像会随时被风吹倒。减肥难点:肩部、手臂、背部、腰腹。

你适合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瑜伽

适合身材:梨形身材、苹果形身材、纺锤形身材、萝卜形身材

瑜伽健身备受人们的宠爱。瑜伽不仅仅是冥想、打坐或者高难度的柔体动作,更是精力集中于内心世界、通过意识来引导行为的自然保养科学。在瑜伽50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如今最广受欢迎的是哈他瑜伽和八支分法瑜伽。

瑜伽从古印度发展至今,模拟了各种动物、植物的姿势,在肢体的舒展、拉伸、扭转、平衡中,循序渐进地锻炼骨骼、肌肉、韧带以及调理内脏器官。配合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从而达到辅助减肥的功效。

拉丁舞

适合身材:梨形身材、纺锤形身材

拉丁舞刚柔并济,动感十足,在腰腹为中心的扭摆中发挥个人想象,跳出大胆、热情、奔放、性感的感觉。拉丁舞的手位、脚步、扭动方式和幅度没有硬性规定,每个人都能跳出自己的风格。跳舞姿态要立腰、挺胸,尤其挺胸可以夸张一些。

跳拉丁舞时要露出一截小蛮腰,从心理的刺激来看,为了展示自己平坦结实的腹部,通常都会收紧肌肉,在这样的状态下跳舞,既不会发生肌肉拉伤的现象,也不会觉得非常疲劳。

杠铃操

适合身材:苹果形身材、萝卜形身材

杠铃操是一项比较快速的瘦身运动,它把杠铃和健身操进行了组合,是一种强度低、但十分有趣的健身方法。有氧杠铃操在英文中的含义是“身体充电”,可选择适当重量的杠铃,配以节奏感强的音乐,在自己和同伴的呐喊声中运动,不断为自己注入活力。

小蛮腰伴奏篇3

1)说唱;湖北说唱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湖北小曲是我国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在丰富多彩的说唱音乐曲中如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等具有地方特色浓郁、说唱音乐特点鲜明的时调小曲类说唱音乐。由于发音吐字的区别形成了湖北小曲中的外江与内河两个流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旋律生动质朴,颇具艺术感染力。

2)汉剧,是中国汉族戏曲的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汉调”“楚剧”、两种叫法。它是湖北地方主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一带。其中剧种之一旧称“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调,汉二黄和黄腔。流汉行于湖北豫陕湘粤闽部分地区,并形成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流派。其汉河派成为汉剧的主流。汉剧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现今影响较大的有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弹吉它的姑娘》等。

3)花鼓戏,属于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这里所说的湖北花鼓即荆州花鼓戏,在旧时称“花鼓子”,也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统称“中路花鼓”。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沔阳、天门地处湖北中心江汉平原腹地,同属汉水水系,亦同天沔语系。于2005年,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

4)湖北渔鼓,原称沔阳渔鼓 ,源于道情,是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自清末以来,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阳渔鼓广为流传,沔阳渔鼓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自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被定名为“湖北渔鼓”,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最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湖北民间乡土气息。它尤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湖北渔鼓的初期是在沔阳渔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表现。旋律唱腔曲调主要由沔阳一带的〔打麦歌〕、〔薅草歌〕等民歌曲调脱胎而来,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湖北地方特色的曲调。再结合当地方言韵调,整体的音乐风格具有节奏明快、曲调高亢等特点。其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但是曲牌的组织与其他牌子曲一类的结构形态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曲头和曲尾。

湖北渔鼓共有五大音乐唱腔: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他们以唱为主,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其中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湖北渔鼓的表演形式包括单口唱、对口唱和唱渔鼓三种。新中国成立后,融入二胡、京胡、扬琴等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演唱,在长期的演唱实践过程中,形成沔阳派、天门派、潜江派三种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阳派唱腔以平稳、质朴、温柔淳厚见长,称为平腔渔鼓;天门派以泼辣、风趣、热情、高亢见长,称为高腔渔鼓;潜江派则显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5)编钟乐舞,1983年8月湖北省歌舞团运用偏钟素材创作的“编钟乐舞”,用歌、乐、鼓、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金、石、丝、竹、匏、土、茸、木”,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响,把古代荆楚人民的艺术风貌、盛楚乐章历史地再现于舞台。《编钟乐舞》的创造构想来源于1978年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钟乐舞》以屈原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所作的诗篇作为整个舞剧的创作核心,其中许多舞段都各具特色。《钟磬古乐》展现了楚国乐舞仪式,《祭祀乐舞·迎神》反映古代楚人信鬼神、兴祭祀的风俗,《古乐演奏》《房中乐》再现了楚国的宫廷仪式,特别是《大礼·楚宫宴乐》,突出表现了楚人“翘袖折腰、长袖善舞”的舞风。《乐歌·橘颂》《农事组舞》等一系列舞蹈片段表现了先民们的辛勤劳动,在整个舞剧之中也有表现出楚国战士们威武之风的《祭祀·国殇》《武舞·出征》等,显示出了楚人“尚武”的精神。

《编钟乐舞》以风格浓郁的古乐舞反映出了楚国文化的绚丽多彩,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作品中还透露出楚文化的高度文明和精神风貌,有着超出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不愧为“八音和鸣,走出屈子乐章,气势雄伟,再现楚人风情”的泱泱大作。

湖北民间音乐的总体形态特征从人文的角度产生了“水和诗的音乐”、“蛮横之乐”、“乐观之乐”。以江汉平原为主体的湖北省是中华大地真正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它西临四川、陕西,北靠河南,南临湖南,东依江西,便捷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湖北省“九省同衢”的良好交通环境,长江贯穿南北也形成了湖北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构成了湖北特殊的文化态势,地域的交流促成了文化交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湖北民间音乐具备着跨地域性特征。

1)湖北民间音乐是水和诗之乐,是对其地域和音乐相融合的青睐,三峡、长江、洪湖、汉水这些承载音乐、传承文明的载体作为浪漫主义的另一表现形式,不能不说水资源对音乐的性格是一种造就;湖北民间音乐是“水”的音乐,是“诗”的音乐。因此我们说湖北民间音乐是“水和诗的音乐”。

2)在历史上的楚国被称为“南蛮”之地,一方面,楚国地处偏南方;另一方面,楚国连年的征战造就了楚人蛮横的性格特征,在许多民间音乐的题材中都反映出了这一特点;历史上所述“蛮横”之义有两方面的含义,它一方面道出了楚人的“蛮”的性格魅力,一方面也指出了

湖北民间音乐的“蛮性之美”。从现存湖北民间音乐诸多品种中,人们可以轻易的发现这一特点——“蛮横之乐”。

小蛮腰伴奏篇4

关键词 城步苗舞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城步苗舞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贯穿在舞蹈课中。城步苗舞极具邵阳地区的民族特色。在表演风格上既粗矿又细腻,同时热情奔放.朴素大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娱乐身心,是宗教、音乐、美术、舞蹈和民族武术特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宝庆地区苗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城步苗舞不仅具有精湛的技艺技巧,而且它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历史典故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通过多年来的挖掘和整理。城步苗舞如今已进入大学及部分中小学的课堂,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脱颖而出。

苗族是一个在歌舞中生活的民族,歌舞对于他们来说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千百年来,苗族的歌舞在祖祖辈辈中传承发展,它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细致地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独有的的生活习俗。城步苗舞的风味极具山野风,既有古朴、粗犷的一面,又能表达自己民族最真挚、纯朴的思想,也最能使人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城步苗舞的历史悠久,早在大唐盛世,城步苗舞的独特魅力就名闻天下,连远在日本的史料都有记载。在当时的京城引起轰动。《唐史·南蛮曲苗舞传》载:“一人作鼓笙,如竹节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从城步苗舞的原始、古朴的风貌即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城步苗舞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丧葬祭祀、恋爱婚姻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文字无法记载,自唐代代起才载入史册。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舞台经验,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传统的苗族鼓舞的一般造型动作和身形步伐:

城步苗舞是以木鼓组合为伴奏乐器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一般在苗族传统的节庆时举行。城步苗舞分为生产劳动类,祭祀祭祖类和娱乐游戏类三大类。生产劳动类城步苗舞鼓点生动激烈,节奏张力强劲,落差起伏大,且不失生动趣味;祭祀祭祖类城步苗舞木鼓鼓点匀称有力,节奏舒缓苍劲,形式庄重肃穆;娱乐游戏类城步苗舞木鼓鼓点繁琐复杂,速度力度变化跳跃性大,既轻松活泼又幽默风趣。

在祭祀祭祖类城步苗舞鼓中,男性的基本动作是以头,腰,手和脚的大幅度前后左右摆动和踩踏,这样能很形象地表达出庄严肃穆的意境,女性的基本动作是一般以胯部的扭动和胸腰的挺屈为主,男性和女性整个舞蹈组合能给人们以热烈磅礴的气势和富有蓬勃朝气,充沛的生命活力。

在生产劳动类城步苗舞鼓中,男性的基本动作是以手和脚的上下前后左右淋漓尽致地挥舞和踩踏,这样能很形象地表达工作劳动的意境,女性的基本动作大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梳头”、“巧妇织锦”、“绣花挑花”、“包头洗面”等等有趣的名字,这些动作一般都非常文雅、端庄。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吃鼓藏”(鼓社祭)时举行。其鼓点繁多,节奏铿锵多变,音律各不相同。表演时由鼓手伴奏,男女舞者随鼓点节奏起舞,舞姿干净利落,舞蹈动作幅度大且规范优美,层次分明,既粗犷奔放,又和谐洒脱,具有浓郁的山地风情。独具神韵的台江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木鼓舞动作特点是踏4/4、3/4拍进行,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上,和谐统一。该舞蹈以“甩同边手”为其特点,它一反常人出左脚甩右手的习惯。但通过侧身变形半转体跳,使不协调的动作在舞蹈中达到协调,给人以美感。舞时,头、肩、腰、胯、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中约莫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扭转甩动的幅度宽为最佳舞姿,动作古朴粗犷,洒脱奔放。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按“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程式,逐步展开,推向高潮。全舞蹈大至可分为五个自然部分,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组成。

小蛮腰伴奏篇5

锣鼓花灯俗称地灯或转转灯(只限于在堂屋、院坝表演)。锣鼓花灯在黔东土家地区广泛流传,现在仍是主要演出形式。经常使用的只有小锣、大锣、钹三大件。锣鼓花灯的伴奏均用打击乐,表演者按打击乐节奏的快慢而起舞。开场锣鼓一起,灯班首先在主人家门前唱开门调(或喊词牌),然后进入堂屋,在热烈音乐中,唐二双手舞长腰带(有的是左手舞腰带,右手执蒲扇,或右手执牛尾巴),在“嗨”的一声中出场亮相。首先开始“聊白”(音liǎ白),满口乡音诙谐逗人,大量使用土家地区的扯谎歌为基调,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又称见子打子。如唐二某段:“聊个白来聊个白,聊个白来了不得,三岁下湖广,四岁下常德,我在常德楼上歇一夜,虱子跳蚤咬来了不得,我左一摸,右一拍,摸条跳蚤十斤多丝线套水牯,犟都犟不得,若是大家不相信,唐二我口内出。哎,我们是来恭贺主人家过闹热年,还是请干妹子(男扮女装)出来一起跳个灯呗!”唐二向内喊:“妹妹要得不?”干妹子内应:“哥哥,要得!”唐二说:“要得就好,打响器(打击乐器)的打响器,帮唱的帮唱多,我们就跳将起来呀”紧接着响乐起,干妹子在唐二的逗引下,翩翩起舞出场。锣鼓类花灯由唐二、干妹子二人表演,以《大呀哝调》、《小呀衣调》、《开门调》、《大闹红灯》等八十多个调为主;每唱一段词后,锣鼓衔接下段词,众人帮唱,气氛热烈异常。表演特点是:唱时动作小;唐二与干妹子表演似微风吹柳,似江上波浪,一起一伏,手上动作配合有“水上浮飘”、“蝴蝶抬水”等;脚上动作有“半边月”等。打击乐伴奏时。动作大,而且舞蹈的动作比前面唱时快一倍,唐二与干妹子动作粗犷、热烈。手上动作有“黄鹰展翅”、“黄龙缠腰”等;脚上动作衬“大团圆”等;上述“大”与“小”的动作形成对比。锣鼓花灯的表演以逗趣为主,主要体现在说白与动作上。说白,大量使用乡村俚语或幽默讽趣,或插科打诨,特别民间化和地域化,如唐二在表演中的某段话:“你看我妹妹好乖哇,头梳得黑油油的,口似樱桃多好看哇妹妹,不要怕笑,今天,我们来跳舞灯”在动作上,唐二紧紧围绕干妹子左转右转,如“犀牛望月”、“顺水推舟”等动作都体现了逗趣场面。

二、丝弦夹锣鼓花灯

丝弦夹锣鼓花灯在锣鼓花灯基础上发展了一步。但锣鼓灯舞的内容、表演动作都没有改变,由于有二胡的进入,展示了它丝弦的伴奏作用。丝弦夹锣鼓花灯同样由唐二、干妹子二人表演。在音乐上都有它完整的曲牌,再加上“套打”(弦乐演奏时,锣鼓随节奏同步进行,常出现在过门音乐里),为表演奠定了基础,丰富了表现力。如唐二请干妹子出台,与锣鼓灯舞的出全两样,前者是直接逗引出场,而丝弦夹锣鼓花灯的出场,要有对话、演唱的过程。如:“嗨,唐二本姓唐,说个媳妇脚又长,一步跨在官舟坝,两步走拢新景场。三十六人扶进屋,七十二人抬上床,上床就是一泡尿,屋里淹起水塘塘,要不是我唐二跑得快,差点去见海龙王!哎,大人细妹不要笑,只因我唐二命不好,东找西找,找了个笨婆娘!笨婆娘啊看灯的让开堂子,帮唱的帮唱,打锣鼓的打起,拉二胡的拉起唱!”唐二在优美的“游台”音乐中表演一段后,说白:“嗨,光是我唐二,还跳不成体统,还是请干妹子出来,我不如向里打听一声(向内喊):干妹子在家不在家?”干妹子内应:“哪个来了?”唐二答:“哎,天字出头一点点。”干妹子内应:“啊,为夫来了!”唐二紧接着说:“对对对,为夫来了。”干妹子:“哥哥,你喊我有哪样事广唐二:“恭贺主人家新年快乐,我们来跳段灯好不?”干妹子:“我怕笑!”唐二:“笑,我们把门关上!”音乐起,干妹子在堂边(后台)唱“梳妆调”,紧接唱“出台词”,边唱边舞出台,曲调优美细腻,动作轻柔婉转,朴素大方。据老艺人介绍,过去耍灯全靠锣鼓敲打,现在跳灯有“筒筒”伴奏,唱起来优雅,跳起来自如。丝弦夹锣鼓灯舞有《出台调》、《梳妆调》、《四平腔》、《四平夹垛子》、《六送相公》等一百多个调子为主伴奏。还有曲牌音乐,《游台》、《装烟倒茶》、《大开门》、《小开门》、《落地金钱》等二十多个。丝弦夹锣鼓花灯在锣鼓灯基础上发展而来,除保留锣鼓花灯一整套表演形式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进入花灯。如《探妹调》、《祝梁调》、《五绣》、《十绣》、《送郎调》、《雪花飘飘》等五十多个调。这些内容大都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为丰富丝弦夹锣鼓灯舞的表演增色不少。如民间小调《五送郎》的唱词:一送情哥窗子边,打开窗子望小星,月亮还在云中跑,星星还在跟月行。二送情郎枕当头,打破灯盏倒了油,打破灯盏是小事,打污奴家花枕头。唐二与干妹子在表演这段内容时,主要以“顺水推舟”的舞蹈动作为主,体现了难舍难分的心情,犹如蝴蝶双飞,飘然自如。

三、打钱杆夹花灯

打钱杆俗称打道钱杆。土家人打钱杆,边唱边敲打,唱词都是祝运、贺喜、奉承之类的话,如民间《贺灯》调:八十公公来看灯,牙齿落了又要生。八十婆婆来看灯,头发白了又转青。务农之人来看灯,五谷丰登六畜兴。行商之人来看灯,一本万利生意兴。自从花灯恭贺后,兴旺发达享太平。人们听惯了钱杆音乐,学会了拍打钱杆的动作,就不知不觉地搬进了花灯、傩堂戏里。钱杆进入花灯后,丰富了花灯的表演手段及表演内容。打钱杆舞蹈的动作灵活轻巧,每个拍打动作都与音乐紧密配合,节奏不乱。不论是击地,还是拍打胸、背、臂等部位,舞蹈动作变化无常,整个身体在运动中,前后左右,横顺上下来回拍打,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打钱杆由二人表演或集体表演,动作按规定做完后,在音乐反复的同时,动作随即反复,打钱杆被花灯吸收,作为烘托热烈场面之用。钱杆夹灯的表演形式是:两人打钱杆,唐二和干妹子出场跳花灯舞,花灯表演则随钱杆音乐而进行。表演时,两钱杆形成十字型,两种表演形式交错穿花,各显风姿。

四、花灯歌舞夹花灯戏

主要是以花灯小戏为主的剧目,插入部分锣鼓花灯、丝弦花灯的表演形式内容。如《迎客》、《绣荷包》、《好唱祝英台》、《双拜年》、《巧英晒鞋》等,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剧目,唐二要求与干妹子跳灯,或干妹子嬉戏书生跳灯,跳的动作都表现了锣鼓灯、丝弦灯舞蹈表演形式。黔东北土家族地区花灯舞蹈综合了以上几种形式,从最初的锣鼓花灯,到现在的灯夹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了。据嘉靖《思南府志》记载:“蛮缭杂居,音语各异,信巫屏医,击鼓迎客。”“唱歌耕种。”据《思南府续志》载:“祈年则上元龙灯,神会,社会及各庙斋醺。”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花灯和高台戏的演出活动。“遗意迎春,则扮台阁演古戏文。”这些记载都说明花灯艺术在几百年前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在黔东北土家地区花灯表演有盘灯表演:有“灯从仁宗皇帝手内起,戏从唐王国内生”之说。又如唐二唱词中有:“待听听来且听听,把门君子听原因:六百盏来天星灯,六百盏来地星灯,六百盏来人星灯,六百盏来木星灯,六百盏来驱邪灯,六百盏来扫瘟灯传说王母娘娘眼睛昏,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黔东北土家族花灯灯舞的风格流派各有不同,有的花灯节奏舒展,动作轻快,风格偏柔;有的花灯节奏强烈,动作粗犷,风格偏刚;有的花灯节奏欢快,动作跳跃热烈,在风格上体现了刚柔结合。至于按各灯班的表演形式,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总的说来,唐二表演滑稽、粗犷;干妹子表演侧重抒情、叙事,这一点各地相同。黔东北花灯主要是双人表演,有的节目也有三人或四人表演。因此,主要特点体现在唐二、干妹子的表演上。

小蛮腰伴奏篇6

关键词:《十八学士》 唐诗演唱 古乐演奏 文人舞蹈

《十八学士》是一个由唐诗演唱、古乐演奏和文人舞蹈三种形式结合的的综合传统民间曲艺节目,流传在今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南部和湛江市吴川市西部亦即鉴江平原的 “上院李氏”族人集中居住地区。这个节目重现了唐天宝年间,李白辞官离京时,十八学士设宴送行的故事和情景。

据流传地民间世代相传:唐玄宗年间,诗人李白向玄宗辞官还山。离京之日,文人学士设宴相送。席间,众学士或放歌,或奏乐,或起舞,场面壮观动人。与李白同时的李晟(后来官封西平郡王)据当时情景整理并命名为《十八学士》的艺术形式,保留于王府。南宋景定年间,李晟廿二世孙李承元任化郡(今化州市)通判期满,卜居于郡南三十里的上院(今化州市犀湾村),《十八学士》遂于李氏族人中流传,至今已历七百余年。

这种传说,至今没有找到典籍记载,但是,因为《十八学士》的内容和形式与李白故事以及李氏历史名人李晟、李承元等人的地位和经历丝丝入扣,所以,化州、吴川地区的群众--尤其是李氏族人(包括粤西三大李:上院李、三柏李和华山李,现在分散在各地的总人口有百万之众),对此深信不疑。

近百年来见诸文献记载的主要有《茂名市志》①和《化州县志》②。另外,中共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01年所编写的《化州英烈》也有记载③。《茂名市志》和《化州县志》也记载了建国以来,这个节目曾多次参加地区、市、县的文艺汇演或比赛获奖的事实。

一、《十八学士》的表演形式

现在的表演,包括四个情节,也是四个表演先后的程式:

第一部分:1.赐金还山:鼓乐齐鸣,在“赐金还山”匾引导下,李白和十八学士登场亮相,然后入座。很有喜乐气氛,时间大约8分钟。2.诗酒酬唱:李白和十八学士咏唱唐人诗词歌曲,主要为李白咏牡丹的《清平调》三首。时间大约10分钟。3.设宴饯别:十八学士齐奏古曲《风云会》,席间众人起舞,时间在10分钟左右。4.鼓乐送行:众学士以行奏《风云会》的形式送别李太白。这个情节往往与其他游行队伍相始终,时间较长。

这个节目的四个部分,可以根据需要而灵活变化,有以下四种具体形式:

一是舞台表演形式。舞台表演时,一般是演出上文所说的第1至第3个情节。1.赐金还山:突出一种喜乐气氛和绚丽场面,十八学士化古妆,着唐代衣冠登场。表演大多是仿照粤剧中的人物亮相方式,音乐也是采用现代常用传统乐曲如《一锭金》《大开》等。这种气氛和艺术,很像民间喜闻乐见的粤剧开幕折子戏《六国封相》《八子贺寿》等。2.诗酒酬唱:十八学士登台亮相后入座,开幕前已经站位于后排的演员开始咏唱唐人诗词歌曲,十八学士持十八般乐器,一起伴奏。期间,李白与众学士也参与独唱或者齐唱。这些歌曲可多可少,视表演需要而选择,但是李白的《清平乐・咏牡丹》三首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如《阳关三叠》《别董大》等著名送别诗以及李白名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等,也是常用曲目。 3.设宴饯别:十八学士吟唱以后,众学士齐奏古乐曲《风云会》,众人纷纷随音乐起舞。舞蹈有两节,第一节由两名宫妆女子起舞,一人持酒盅,一人持碟子和牙筷,这段舞蹈舒缓温雅,两套特殊的道具既有即景的乐趣,又可敲击出与众不同的铿锵乐声。第二节:酒酣兴烈之际,十八学士也纷纷持剑把盏进入舞团,这节舞蹈多以二学士表演为主,风格豪放,醉态可掬,可以率性而为,很有特色。另外,两名梨园女弟子也以一段古典舞穿插其中,刚柔结合。此时,情节进入高潮。

二是游行表演形式。时间是在农历正月乡下的“年例”佳期,或乡村游神赛会之日,表演时间往往是白天。《十八学士》表演队夹在诸神菩萨和彩服持械的功夫(武术)队之中一起游行,场面十分壮观。游行队伍庞杂,各个村庄有各自的音乐和舞蹈,《十八学士》演出队也要有十八人之数,持十八般乐器,化妆,着古装,在诸般鼓乐声中齐奏《风雨会》,两名宫妆在队伍之前起舞,学士之中也有即兴起舞者。这时不受时间和场地约束,随游行队伍行进,舞蹈动作可以更加灵活,因为锣鼓乐声嘈杂,游行表演一般没有歌诗咏唱。

三是舞台和游行表演形式。这种形式按全本演出程式进行,即在夜晚的舞台演出后再继续游行演出。化州、吴川地区,有在农历“年例”夜晚菩萨出巡和篝火游行的习俗,每当这些日子,《十八学士》演出队则在入夜之时,先在舞台演出节目的前面三个情节,等待游行队伍到来时再随队游行表演。

四是堂会形式,当地人叫做“入屋做戏”。在旧时,一些有头面的人家每当有添丁、做寿、新居落成等大喜日子,就会请来乡中艺人,登门表演《十八学士》。现在人民生活改善,很多农户经济上承担得起,因而这种形式越来越多见。堂会形式一般是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表演,也有在大屋子的厅堂上演出。可以按照主人的要求增加内容和延长演出时间。

二、《十八学士》的音乐演奏和唐诗演唱

1.演奏。舞台编排是打击乐居后排中间,以板、鼓指挥节拍,乐人取坐姿、高位。两旁是萧、大笛等吹管乐器,乐人取站位。两旁则为歌唱者,手持玲、盅等打击乐器一边歌唱一边摇击以助拍子,取站位。在板、鼓前面两侧,一为扬琴,一为古筝。舞台右列是弹拨乐的琵琶、三弦、月琴、秦琴等,左列是拉弦乐的胡琴、高胡、南胡、椰胡等。主曲一般以合奏为主,单乐器独奏者较少。有引子的曲子,则由箫音引起,曲调激昂上扬时,以大笛和锣鼓伴奏。

2.演唱。因为这个节目来源于李白离京宴别的传说和故事,所以节目演唱的歌曲都是唐人诗词,几百年来,语言变异,前人怎么唱,没有文字可考,按照近百年来的传统,都是当地乐人谱曲和配乐,用广州话演唱。歌词中,《清平乐 咏牡丹》三首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如《阳关三叠》《别董大》等著名送别诗以及李白名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等,有时也会唱与李白同时的诗人或者玄宗“十八学士”的作品。因为这一点,使得《十八学士》节目的内容和技艺可以不断改变和更新,而且可以调动艺人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唐人诗词所配的乐曲,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传颂为主要要求,曲子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从目前情况看,《十八学士》的歌曲风格有向粤曲小调靠拢的倾向。

演唱有三种形式:一是独唱,以剧中人李白为主要歌唱者,如《咏牡丹》《菩萨蛮》等;二是独唱、伴唱、混唱结合;三是合唱,如一些送别诗,则是十八学士齐唱。十八学士既是乐者,又是歌者,所以全场都是边奏边唱。演唱原来都是男声。解放以后,增加了一些梨园女弟子的剧中人,承担舞蹈和独唱或男女混唱的任务。

三、《十八学士》的主乐曲《风云会》

《十八学士》的主乐曲《风云会》,七百多年来,一直是以工尺谱的形式流传,目前艺人们已经把它翻译成简谱。《风云会》的曲名,有歌颂唐玄宗与李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之意,又表达了李白与良朋分别之际的留恋之情。

《风云会》的板式是由散板引子带出一板三眼的正曲,中速偏慢。宫调为突出传统五正声的羽调式,似以表现忧婉之情。旋律则在中低声区迂回徘徊较多,偶尔上扬,也似以表达伤感之情。曲调平稳,呈现传统文庙、宗室音乐的雅乐之风。乐曲由四个曲调组合而成,其间用“合头”形式衔接,以连接四个情节,使全曲连贯而流畅。而由“合头”连成一道完整乐曲,正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典型特征。可见现存这个乐曲是古乐曲经过长期的民间改造而来,既有古代文人雅乐的中正平和传统,又有现代民间音乐的喜乐活泼风格。

流传地的民间艺人传艺时,经常会从很质朴的角度讲对《风云会》乐谱的感受:1.此曲有35个小节,回环演奏,其中有18个小节的结尾两拍都是相同的两个音符,以“工工”(简谱的33)、“士士”(简谱的66)为最多,反复缠绵,似乎表现心中挥之不去的某种情结。2.全曲没有表示悲伤情调的变音即半音的“乙反”音符(简谱的74), 这是唐宋时期贵族(宫廷)音乐的特征之一。3.全曲除了终结时的两拍以外,都没有两拍相连,又似乎是从古琴曲变来。以上这些,都是工尺谱才能表现出来的韵味,所以演奏者必须要经常吟诵工尺谱,要烂熟于胸,方能领略曲子和剧情的意境。同时,在演奏时必须要以弹拨乐为主,打击乐只能起调节节拍和气氛的作用,拉弦乐以定弦“士工”弦(即简谱63弦)的胡琴为主,其他乐器不能抢音,更不能拉长音。

四、《十八学士》的特色乐器

1.长鼓,这种鼓的主体为烧制的陶器,与古籍《礼记》中记载的“土鼓”和现代壮族人使用的陶鼓的形状和作用都很相似。现存的长鼓长约50公分,重约十斤,圆形,腰部中空而狭小,两个口子一头大,一头小,均以牛皮连绒毛蒙盖,大的一头中空如,口子约20公分,敲击时,声音洪亮悠长而低沉,发音如“碰”,小的一头口子约10公分,声音短促而清晰,发音如“匹”,所以土人又把长鼓叫做“匹碰”或“大匹碰”。乐人用带子连接两头的扣子,跨在胸前,手持皮板敲击大口,以手掌敲击小口。长鼓主要起到渲染气氛和协和节拍、声调的作用。长鼓出自宗庙,在《十八学士》流传的化州、吴川两市乡间的祭祀活动中,现在还会出现这种长鼓,乐人、乐声和场面庄严肃穆,与《风云会》有相同的风格,对人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演奏者多为老艺人,敲击时神态安详,垂目低眉。

2.胡琴,现有的胡琴为手工制作,主轴短,木制,长约60公分,为常见高胡主轴的三分之二左右,音筒各面均为木制,以牛筋为直弦,以马尾毛为弓弦,定弦为“士工”弦(即63线)。胡琴的乐音雄浑低沉,有苍凉之感。持胡琴演奏的,一般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3.摇盅,实为饮宴时用的酒盅。表演《十八学士》时,一位年轻宫妆女子左右手各执一对,下面的盅正直,口子朝上,上面的盅斜向,盅口朝下,舞蹈时手指放松摇动,两盅碰击而发出乐音。“摇盅”这个词,在《十八学士》中是名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所摇的“盅”,二是“摇盅”技艺。

4.击碟,与“摇盅”性质相似,女子左手持一只碟子,右手持一双筷子,也都是宴席上的用品,碟子一般是瓷质,筷子最好是象牙筷。舞蹈时,舞者以右手的筷子敲击左手的瓷碟,主要用来敲击节拍协舞。碟子质地好而舞者手上功夫好的,也可以敲击出清晰好听的声音来。和“摇盅”一样,“击碟”也是名词,也有两个含义。

五、《十八学士》的舞蹈

《十八学士》的舞蹈有两节,每节时间都是《风云会》演奏一次的时间。第一节是两个宫妆少女的宫廷舞,演员着宫妆,一持“摇盅”,一持“击碟”,因为手持盅、碟,肢体身位都要保持平衡,动作幅度较小,舞姿舒缓文雅,速度较慢。盅、碟的摇击要以舞蹈乐曲节拍一致,二人动作一致,节奏感较强。这节舞蹈,是模仿送别宴会上学士们在宴席间随手拈来饮宴用品起舞的情景,也保留有上古西北地区贵族“击缶助酒”的古风。据说解放以前的舞者一直都是男妆,直到1953年,《十八学士》节目参加当时的湛江地区汇演,接受了主办者人的意见,舞者才选用女演员。此节舞毕,音乐作《风云会》第二次演奏,两位梨园少女和两学士演员出场,男演员一人单手持剑,一人双手执酒壶和酒杯,模仿李白和学士们的醉酒和醉剑的情态,动作各异,大开大阖。二少女则以古典舞穿插或共舞。鼓乐声中,四人共舞的场面十分热烈,把节目推向高潮,舞台表演结束。

六、《十八学士》的演员

因为《十八学士》 是由唐诗演唱、古乐演奏和文人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结合的综合音乐节目。所以演员也必须具备这三种技能。其中,“唱”是人人都要会的,而且,包括李白在内,起码要有三至四人能够独唱。“乐”的要求则是每一位演员起码要熟悉一种乐器的演奏。舞蹈的第一节是两位女演员的宫廷舞蹈,现在的舞姿已经戏曲化,舞姿舒缓温雅,技艺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摇盅”“击碟”的姿势要平稳自然,盅碟要击出节拍,摇出真正的乐音,实际上都不容易,演员要经常练习腰身、平衡技术和手技。第二节是学士狂舞和少女的古典舞,男演员或持剑,或执盏,要舞出狂态、醉态来,舞技更要比较专业。在这种场合中的少女古典舞必须与“醉舞”配合,风格要一致,四人共舞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个节目的核心角色是独唱和舞蹈演员。

《十八学士》之名,本来就来自唐玄宗年间李氏远祖――“诗仙”李白离京宴别的故事和场面,而且节目的演出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鬼神民俗、民间喜庆相关,因而演员要有敬祖先、礼鬼神、从风俗的心理,气氛要严肃,表演要文雅。演奏、舞蹈和歌唱要中规中矩。一些老艺人说,演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进入文人宴会情景,要有唐宋文人雅风;二是高声诵唱乐曲的“工尺谱”;三是歌、乐要烂熟于胸;四是演奏和歌唱要缓慢含情,不忘李氏陇西故地和古乐的苍凉。具备此四者,才能领略其中韵味。

注释:

①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名市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86页。

②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化州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2-823页。

③中共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内部发行:《化州英烈》,2001年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1]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名市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小蛮腰伴奏篇7

《赵飞燕别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的技巧,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并能控制呼吸。明朝艳艳生的小说《昭阳趣事》有幅木刻《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宫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宫人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像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与桨。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碧琼轻绡,在船之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飞燕越舞越飘飘,欲乘风归去之态,舟至中流,大风忽至,飞燕随风扬袖旋舞,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令宫人拉住赵飞燕,怕叫大风吹走了!宫人两手握住飞燕双履。赵飞燕索性在宫人手上随风飞舞。因此后世传说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后来,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特地为她大兴土木之工,花巨资为她筑起一座华丽的“七宝避风台”居住。

霓裳舞

即《霓裳羽衣舞》,曲李隆基所创,杨玉环主跳、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让人惊艳不已。。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女舞》, 晋 则《白纻舞》、《幡舞》、《肩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乃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惊鸿舞 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赞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惊鸿舞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也略有提到。当时剧中说,惊鸿舞相传为梅妃所作,后经纯元皇后编排,纯元皇后曾经凭借“惊鸿舞”一舞动天下,现为莞贵人甄嬛所舞。

剧中,甄嬛(莞贵人)随着沈眉庄(惠贵人)的琴声,安陵容(安答应)的歌声翩翩起舞,不料却被旁人说成“美则美矣,毫无新意。”正在甄嬛因“惊鸿舞”而冥思苦想时,允礼(果郡王)悠扬的笛声传来,给甄嬛带来了灵感。甄嬛随着果郡王的歌声继续跳着,舞曲结束,皇上龙颜大悦。后来,甄嬛因为果郡王的死而受伤,甄嬛心凉,再也不能为心爱之人“惊鸿一舞”。

“惊鸿舞”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爱情的开端。《甄嬛传》插曲

演唱:姚贝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注:《甄嬛传》里惊鸿舞的歌词出自于曹植的《洛神赋》

白纻舞 白纻舞有独舞和群舞。唐代李白的《白纻辞》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的句子,既然是“独立”那一定是单人起舞。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5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通常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结束后,这些舞女还要向观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白纻舞是一种起源于汉末的舞蹈,舞者着白色舞衣,质地细腻,色彩洁白,如同蓝天上轻轻飘动的白云,而且袖子很长。白纻舞的动作以手和袖的功夫见长,步法分轻缓和快节奏。当节奏开始时,舞者轻轻起步,两手高举好像白鹄在飞翔。舞者有时折腰转身,有时脚步轻移,舞姿飘逸,舞衣洁白,光彩照人。舞蹈者还善于运用眼神,含笑流盼,如诉如怨,产生了勾魂摄魄的魅力。白纻舞发展到后来,舞衣已经不再局限于白色。

根据古籍记载,白纻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吴国统治着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出产纻布,特别是江西宜黄,盛产纻麻,也盛行用纻麻织布。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繁。

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句子,便是说的用清唱伴舞。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句子,则说明这种舞蹈的音乐伴奏有时还很丰富,要用筝、瑟、笙、竽等多种乐器。正是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翩翩起舞,献出她们的妙技。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而且先在民间流传,所以早期风格清新健康。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豪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熏染,变得妖艳起来,正如唐代杨衡白《纻辞》中所说:“芳姿艳态妖且妍。”在豪门大宅中,流芳散雪的舞女,共同构成豪华宴会的场景。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在红烛照耀下一派珠光宝气,闪烁不定。他们的妖冶舞姿使朱门王侯们四座欢乐,但在她们心中,却埋藏着盛年流逝,供人欢乐的悲哀情绪。他们的低徊叹息,被许多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于是就有了“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之类的悲凉诗句。

绿腰舞 软舞《绿腰》,也作《六幺》、《录要》,或称《乐世》,为女子独舞。

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为《霓裳》后《六幺》。”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

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先为霓裳后绿腰。”的句子。

李群玉诗写观《绿腰》舞之近感: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tiáo )翠,婉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zhù )。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ěr)时流盻(xì),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么》。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得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么》,大概为别名。《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现在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态:“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美丽的南国佳人,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象翠鸟,象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么》舞的场面。画中舞者穿着长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象正要从下向两边分开,长袖正欲飘起。而韩熙载敲着羯鼓伴奏,观者有的拍板,有的击掌。虽然这只是舞蹈的一个瞬间的描绘,但亦非常传神。 宋代,《绿腰》舞依然流行。欧阳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的诗句。

长袖折腰舞 从其“翘袖”与“折腰”的特点来看,应无疑是楚舞。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最庞幸的夫人,定陶(今山东定陶)人。

戚夫人自幼生活在民间,会弹瑟击筑,能歌善舞,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娴静温婉的性格,美妙的歌喉,博得了好“楚声”的高祖的青睐,宠幸无比,两人常在宫中以“弦管歌舞相欢娱”,而戚夫人“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官齐声高唱,声入云宵”(《西京杂记》)。

据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西京杂记》)。

高祖死后她的情敌吕后幽于永巷,断其“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侧中,命曰‘人彘’。”(《史记·吕后本纪》)落得香消玉碎。

她的“翘袖折腰之舞”长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舞姿已在河南南阳和山东曲阜的汉画像石中发现。

南阳画像石上有两个细腰的舞女,甩动长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后折腰,而是向右侧折腰,两袖向左侧甩,呈现翘袖的姿态。山东曲阜画像石上同样是女子双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长袖细腰,其中一个正向右侧身折腰,向右扬甩袖,甩袖的姿态与南阳画像石稍有不同。由此可见,“翘袖折腰之舞”舞姿形式多样,它象是一颗宝石,在楚舞艺术的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元稹《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破了。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柘枝舞 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着名「健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宋继承唐,宋的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

跳柘枝时,舞女穿着五色绣罗的宽袍,头戴胡帽,帽上有金铃,腰系饰银腰带,舞蹈开场一击鼓三声为号,随后以鼓声为节奏,柘枝舞动作明快,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时,注重眉目传情,眼睛富于表情。

剑器舞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孙大娘,经常表演的舞蹈有《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和《霓裳羽衣舞舞》等。但最拿手、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剑器浑脱舞》。

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剑舞 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 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 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

何为剑器浑脱。剑器,当时武舞曲,亦即健舞曲(与健舞相对的还有“软舞”)。舞者执剑而舞(一说舞双剑),表现雄武、战斗的势态,似为独舞。其衣服、音乐也有记载:“舞衣五色,曲中吕宫”,“女伎作雄装”,用西凉乐伴奏。浑脱,亦属武舞,舞态跟剑器舞一样壮观。剑器与浑脱合起来的舞蹈就叫“剑器浑脱舞“。究竟这种舞蹈表演起来是个什么样子,而今已无缘一看了。幸喜有一些史载作注,诗文作释,墓俑作证,人们还可以顺其笔迹,旁观远视。杜甫描绘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生动诗句,也是他激动不巳的观后感。从中人们可以领略到这位女舞蹈家健美的舞姿,高超的舞技.豪放的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舞蹈之概貌,也跃然于眼前。你看,台上剑光闪闪,如日落大地;舞姿矫健轻捷,如同群仙驾龙飞翔一般;舞蹈开始时,前奏的鼓声顿然休止,好象雷公停止了震怒;舞蹈结束时,手中的剑影却如江海面上平静下来的波光。哪粗犷雄壮,惊魂动魄,竭力抒发战斗豪情的舞蹈,使台下的观众看着如山失色,神怡目眩,觉得连天地都旋转起来了。

孙大娘是史料记载中多处可见的擅长剑舞的好手,描述公孙大娘舞剑中较具象的有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主要是讲公孙所舞的剑舞《剑舞》。其中生动描述了当时的表演情景:公孙大娘穿着经过艺术加工的美丽军装,舞姿稳健娑爽,杜甫笔下形容:舞者在进退回旋之间,在急促飞快的舞动中,显现条条光芒,伴着隆隆鼓声,来到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者均为之变色。

公孙大娘还擅长跳一种叫《裴将军满堂势》的剑舞,所谓“满堂势”可能是一种位置调度很大,舞蹈时充满整个场地,动作豪迈、灵活,技巧很深的舞蹈。

其他补充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着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世德舞德胜舞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朝鲜乐:

蒙古乐

回部乐

番子乐:藏族乐舞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

缅甸国乐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着名的舞蹈作品很多,仅在上面所列出的一些,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着名的舞蹈作品。这里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作简单的介绍。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三、《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四、《东海黄公》是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蠃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五、《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小蛮腰伴奏篇8

今年8月15日,笔者恰在东京,故决定亲自前去“观看”日本右翼的拜鬼闹剧。

这天,我赶到靖国神社时已近9点,没能赶上“观赏”小泉的表演,但日本右翼分子和受其蛊惑的国民、政治家、二战老兵及其遗族的表现却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深感中日友好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拜人数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从九段地铁站出口一直绵延至靖国神社,到处都是前往参拜的行人。九段地铁站内有几位值勤警察,出口方向警察就更多了,还设有几道栅栏,这在其他地铁站是很少见到的。靖国神社周围更是俨然一般,警察林立,戒备森严,执勤的警车、消防车也随时待命,印有太阳旗的飞机警惕地在神社上空巡回飞行。神社四周的道路上,防爆警察左手执盾牌,右手握警棍,头戴钢盔,脚蹬皮靴,沿途巡逻,以防不测。果不然,就在靖国神社门口,几位牛高马大、长相凶恶的右翼分子对一位仗义执言的老者出言不逊并以武力相威胁,幸好警察迅速赶来,及时制止,才避免一场“血案”的发生。

在通往靖国神社的大道上,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大道中央的日本陆军创始人大村益次郎铜像背后,早有日本遗族会摆好了放有宣传材料的排排座椅,搭起了“慰灵”会场举行纪念。在通往神殿的大道上站满了等待参拜的日本国民,有人拿着鲜花,有人双手合十,有人不时向神龛投掷硬币,对着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神殿顶礼膜拜。参拜大殿的左边站满了一排排正在摄影的记者,右边则成了由警察指挥着参拜完毕的人群转向其他地方的甬道,于是神社内越来越挤。见证近代日本对外军事扩张的游就馆门前则排起了长队,战马、信鸽、军犬的浮雕前照相机的灯光闪烁不停,一些临时搭建的简易灵棚内设有二战时期某师团或某军事学校人员的接待处,还有人放飞鸽子,发表演讲,不知是为了祈祷和平还是缅怀大日本帝国的“荣光”,从上午到下午前来参拜的国民持续不断。

右翼团体早已占据了参拜大道两边最有利的位置,受其蛊惑的青年男女身穿统一制服,分别绣有大日本爱国党、大日本爱国政治联盟、义勇护国会等标志。他们打着“要中国人、朝鲜人反省四千年侵略和虐杀的历史”,“严命中国归还尖阁列岛()”“支持小泉首相参拜”等恶意标语,利用配有高音喇叭的宣传车,不停地向参拜者和周围的行人呼号。试图篡改侵略历史者则到处向行人散发否认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的传单,妄图否认这一铁证的史实。精明的商人则在路边摆起小摊,以低廉价格贩卖颂扬日本军国主义、鼓吹日本民族主义、否认侵略战争责任以及仇视亚洲邻国的书籍,借机博取右翼分子的欢心和赚取商机。

二战老兵和部分青年遗族的恶劣表演更容易激起人们对日军凶狠、残暴的记忆。在参拜大道的右边,几位青年身穿军装,手拿军号,不停地向行人吹奏日军的冲锋号。一位身材矮小、佝偻近90度的大龄青年腰挎军刀,在一位老年琴手的伴奏下,吱吱呀呀地哼唱着二战时期的歌曲。还有位青年遗族身着军服,腰杆笔挺,竭力把日军的“威武”发挥到极致。有些二战老兵尽管已经衰弱不堪,却仍不时地表演战争歌曲和展示那时的武器装备,引来周围行人的驻足观看,犹如“欣赏”游就馆内的“废旧枪炮”。中午时分,一队十人左右的海军老兵,排着两列纵队,举着军旗,扛着步枪,踏着正步,吹着军号,在神社正门前停下,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和拍照。此队尚未解散,又一队全副武装的陆军老兵,从后边越过海军老兵,大踏步地开进了神社内。近代日本军队中“陆主海从”的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至今未变,所以这些陆军老兵还是那样的霸道、蛮横。

相比之下,尊贵的国会议员则显得“文明”了许多。他们乘坐豪华轿车,径直开进神社内的议员临时休息室,等凑够一定的人数后集体参拜。右翼分子、各国媒体记者、观客虽然心情各不相同,却都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观赏”议员们的表演。两个小时过后,好不容易才凑够几十人的规模,其中既有年近花甲的老者,也有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既有东京本地的议员,也有远自冲绳的议员。他们按顺序排好队,在神道人员的引领下进入神殿内部大厅。途中,个别右翼分子激情地向他们打招呼,各国记者(主要是日本记者)把摄像头对准他们拍个不停,他们也报之以点头和微笑,似乎已坦然地甩掉历史记忆而昂首走向参拜的祭坛。

小蛮腰伴奏篇9

    武丑的武打风格主要表现为:快速、火爆、迅猛。节奏明快、 跳跃,讲究干净麻利脆。 武打一般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种。 徒手武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把子”。它的基本套路有: 手串子、拿法、走跤、摔跤攒、摸拳等。其中“手串子”运用得 最为普遍。 尤其是《打瓜园》,整整有七套“手串子”,现在也有只打五 套的演法。可以说把“手串子”的招数发挥尽致,像“豆腐扯”、 “双拍腿”、“三搭叉”等等。这七套“手串子”有鲜明的节奏变 化,它大致可分为,疯、戏、爱三个层次。先说“疯”:陶洪听说 自己的爱女被人欺负,立刻怒满胸膛,一心要为女儿出气。因此, 撞见郑子明,不容分说便打在了一起。这二人都是火爆性格,再加 上棋逢对手,所以要打得近似疯狂般的酣畅。再说“戏”:经过较量,陶洪发现郑子明虽然勇猛,但并非自己对手,于是就想戏耍戏耍他,看看他到底儿有多大能耐?表现出这老头虽然身体有残疾, 可性格却很活跃,童心未泯。因此,这时采用慢节奏的处理方式, 并伴以节奏变化灵活的“马腿” 锣鼓。还运用了“捉迷藏”、“踹 屁股座子”等趣味性十足的身段动作加以调节气氛。最后说“爱”: 多次交锋下来,陶洪越看郑子明越可爱。这小伙子明明打不过自己,却仍不肯服输。这股子愣头愣脑的傻劲儿,让陶洪打心眼儿里喜欢。因此,接下来的打法甚是轻松,只不过是点到为止而已。因 为,陶洪此时心里已有了招郑为婿的念头,他怎忍心伤着自己未 来的爱婿呢? “摸拳”和“拿法”在新《三岔口》中有集中表现。先要说 明一下,老《三岔口》中没有“摸拳”的武打,是张春华和张云溪两位先生在改编老《三岔口》时新创作的。“摸拳”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挺有黑夜感的,这很符合剧情。因此,在打这套拳时,要 特别强调“摸”字。通过“摸”来表现黑暗中厮杀的意境,用“拳” 来表现武打的激烈。“摸”是虚,“拳”是实。这种虚与实的交融, 既惊险又有趣,独具魅力,引人入胜。 “拿法”近似于武术的擒拿术,主要以“锁拿”腕、肘、肩、 胯、膝等大关节来制约对方。适合于近距离的搏斗。把这种武打 运用在《三岔口》中也很是恰当。 “走跤”能表现人物的轻巧、灵活,在对手身上飞来跨去如履平地一般。它由一些单独的技巧组合而成,如“过包”、“转包”、“穿心前扑”、“捧提”、“坐肩提”、“跨肩”等。在组合时,得根据剧情的需要,可多可少,但必须惊险、连贯。《九龙杯》一剧中就有 这种武打。 器械武打,即通常讲的“把子功”。它的基本套路有:单刀枪、 单刀两杆、单刀拐、对单刀、刨双刀、峨嵋剌、攮子等。器械在运用上更要求如“刀切菜”似的爽快、迅猛,处处给人以威胁感。 特别是“单刀削头”,尤其要狠、要准。尚长荣先生曾对我说: “看你老师(指张春华)的戏,只要他那‘一绕两绕削头’,我就过 瘾了。”翁偶虹先生也在他的论文集中评论叶盛章说:“他的‘单刀削头’,不是一般的扁刀掠过,而是立刀直劈,不用说观众看着 惊险,就是与他合作对打的演员,也常常捏着一把冷汗,以‘碰着 死,撞着亡’的怨怼之言,引为警惕。”

    叶盛章先生虽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但我们从他的嫡传弟子 张春华先生身上不难看出师承有自的叶氏风范。在他主演的《九龙杯》一剧中就有一套“单刀枪”。那种武打的气势,果真如疾风骤雨般的激越,但见那飞舞的刀光布满了整个舞台。最后腾空打起一个“飞脚”,紧接着“一绕两绕削头”,真是又狠又准,解气又提神。

    “单刀两杆”用于《白泰关》;《三岔口》中有“刨双刀”和 “对单刀”的武打;原本《时迁偷鸡》中打“双刀棍”,后来张 春华先生觉得“双刀棍”过于通俗,便改用比较别致的“单刀拐”了。以上这些刀的用法,都要求狠、准、快。钝刀子割肉是武丑最忌讳的。

    二、跟斗与腾跳

    武丑的跟斗与腾跳虽不繁难,却都是“高精尖”的。因为,它要表现的都是些能飞檐走壁、爬山越岭的人物 。

    跟斗与腾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翻个儿的,而后者则是不翻个儿的。跟斗与腾跳也是一种艺术语汇,它可以帮助演员准确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武丑跟斗与腾跳的基本风格是:轻、绵、漂、帅、溜。要达到这种标准,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实现。

    武丑的跟斗有大小之分,其中又以小跟斗为主,大跟斗为辅。 因为,时迁、朱光祖、杨香武等人物,都是善于攀墙越脊、穿房入户的,而且他们通常在夜间出门行动,所以那些轻灵的小跟斗就显出了优势,很适合用来表现他们纵、跳、窜、越、闪、展、 腾、挪的高超本领。相形之下,那些大跟斗就显得有些笨拙了。假如运用不恰当,就会有损人物形象。据说有一位青年演员在《时迁盗甲》中设计了一个“跺子三百六扑虎”,表现时迁飞越墙垣。 结果,他翻的“跺子三百六扑虎”,落地又重又响,先不说破坏 了静夜的气氛,试想,聪明的观众一定会提出疑问,如此一声巨响,难道徐宁家的人全是聋子吗?当然,并不是说绝对禁止用大跟斗,要看用在什么节骨眼,是否得当。比方说在“群档子”、 “过城”等场合,或者是《挡马》中焦光普改扮成马童后,大跟斗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武丑常用的小跟斗是所有跟斗中最基础、最普通的。诸如: 小毛、倒毛、单蛮子、加官、案头等等。由于这些小跟斗过于简 单,好象不用多练就能掌握。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恰恰就是这些小跟斗,能有力地表现人物轻似狸猫、绵似无骨的绝顶神功。张春华先生常跟我说:“这些小跟斗看似简单,其实可不好练。你必须把这些最一般的玩意儿,走出不一般来,才算本领到家。”

    这话一点也不假,初练“小毛”、“倒毛”的人都知道,总会磕着后脑勺,而且还会发出冬冬的响声。因此,在训练时,必须掌握“提气”、“掖头”的要领,再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达到绵软、轻巧的标准。

    下面我就挑一些最常用的小跟斗和腾跳来加以阐述:

    “双飞燕”要求高起轻落,在空中拍手和拍腿要清脆。《九 龙杯》杨香武“走边”时念“练就一双飞毛腿”,及《盗银壶》 邱小义“走边”时念“飞檐走壁称绝技”,均以“双飞燕”的腾 跳动作配合,来表现人物身轻如燕的功夫。 “飞脚倒毛顶”要求“飞脚”起得高,“倒毛顶”起得绵软, 落地无声。《盗银壶》中邱小义飞越帅府墙垣时用的就是这一小跟斗。 “单提回案头”要求麻利、轻灵。“单提”的脚一点地,马上得回“案头”,就像皮球一样有弹性。《盗银壶》中邱小义在太保 庙朝拜时,就用这个小跟斗来表现他的幽默和玩世不恭。 “虎跳加官”接“案头小毛双飞燕”要求轻、帅、溜,一气 呵成。这串小跟斗在《盗银壶》中表现邱小义疾走如飞的势态。 “拧丝扑虎”要求快而圆;“小毛三角顶”要求绵而溜。在《时迁偷鸡》“摸黑”的一段戏里,用这些小跟斗来表现时迁戏 耍店家的情景。

    “倒腿虎跳”要求如车轮一样快速;“乌龙绞柱”要求张弛有度,起伏有序;“圈旋子”要求平稳而有速度。这些小跟斗与腾跳可用于《蒋平捞印》的水中捞印舞蹈。

    “冒小翻”要求轻巧中透利索;“单旋子”要求平而溜,哪儿起哪儿落;“串飞脚”要求既轻又溜。这些小跟斗与腾跳在很 多戏中适用。武丑的跟斗中还包括各种“下高”,如:“云里翻”、“台蛮”、 “台扑”、“直体(折腰)”等,这些都是武丑行当所必备的基本功。

小蛮腰伴奏篇10

1、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2、当雨点落到地上时,会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还有的落在已经汇集了不少雨水的水洼里,就像一条美人鱼优美的跳了进去,溅起了一串浪花,形成了一圈圈的波纹在水面上荡漾开来。

3、忽 然,雷声大作,倾盆大雨直泻下来。我马上跳进房去,关紧窗户,从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 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罩在屋顶上。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小溪。院子里,郁郁葱葱的白 杨树枝在雨中欢快地抖动着,地面上一个个大水泡就像一粒粒大珍珠,随水四处飘溢。

4、风,也伴着雨,一齐在空中飘舞,风也和雨一样,一会儿温柔地像一个小绵羊,吹打在身上,那种感觉,是人工不能做出来的;一会儿,它不知道怎么呢,凶狠得像一个冰棍,吹打在身上,冰凉而又寒冷。

5、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后面的暴雨便犹如撕缰的烈马咆哮而至,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胆战心惊。密集而硕大的雨点落在地上,不一会来自各家的雨水就在我家门前汇集形成了一条小河结伴向前奔腾着,簇拥在一起显得非常团结。

6、大雨哗哗而下,仿佛是无数个跳伞员从空中降落又似千万个响箭从空中直泻而下,水花四溅。雨儿随风飘荡,一会儿扑进河妈妈的怀抱,在河面上留下一圈圈小涟漪,泛起连绵起伏的波浪,随着河水潺潺流去;一会儿沐浴着花草树木,使植物们快速生长,花瓣上,树叶上,缀满了无数晶莹透明的小水珠;一会儿给大自然妙笔生花,房屋上,马路上,被冲刷得一干二净,成了一个油亮油亮的世界。

7、过了一会儿,雨停了,雨洗过后的草地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下过一场大雨,空气也清爽得好像要把人的肺也给洗干净似的。被大雨冲洗的路面,映着银色的路灯,仿佛是一片透明的水晶世界。

8、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乌云压顶。行人的脚步变得急促起来。说时迟那时快,豆大的雨点一个接着一个地砸了下来,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路上的行人开始狼狈不堪,四处奔逃,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没一会儿,主力部队到了。雨点像一颗颗炮弹似的落下来,狂轰乱炸,“哗啦啦,哗啦啦”,打得树枝弯下了腰。路上的行人也寥寥无几,只剩下了衣衫尽湿的“落汤鸡”。可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军队开拔,风神卷着乌云向别处奔涌而去,雨也随之小了,停了。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如水洗过一般的湛蓝。

9、一大片乌云飘到城市上空,刹那间,电闪雷鸣,一阵小雨从天而降,这小雨带来了秋天的凉爽,赶走了夏天的炎热。()树木的根贪婪地吮吸着这甘露,渐渐地,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哗哗哗”雨声惊醒了午睡的人们,一阵阵寒意向我袭来,连打了几个喷嚏,这大雨给大地洗了个澡,空气更清新了,树叶更绿了,就连鸟儿的歌声更加动听。

10、雨越下越大,像瓢泼,像倾盆。大雨落到池塘里,池塘泛出了一个个小“酒窝”,大雨打在树叶上,把树叶姑娘的衣服洗得一尘不染。

11、夏天的雨真是与众不同,就好像是夏姑娘那黄豆大的眼泪似的,顺着她那刁蛮、火辣的脾气,说下就下,且爆发力极强,让人猝不及防。看地上,雨狠狠地敲击着地面,泛起数不清的水泡,好象是夏姑娘正发泄着心中的不快。再看看天上,更是不得了,天上的乌云就像脱缰的天马,如潮水一般滚滚而来,吞噬了整个蓝天,不留一丝空隙。时不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长空,随后伴随着一阵爆炸似的雷声,可见夏姑娘的愤怒已经到了及至。

12、一阵风过后,天就暗下来,原本白色的云彩变成了青灰色的,转眼间,豆大的雨点落下来,开始很稀疏,然后越下越密。窗外的树叶被打得“啪啪”直响,树下的小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噼哩啪啦响个不停。路人有的戴着帽子往家赶,有的打着雨伞漫步……雨越下越大,雨珠落在地上溅起一层水花,一层薄薄的水雾平铺在地面上,窗外的景物变得朦胧了。雨,真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13、我走在大街上,一朵朵乌云把太阳遮住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好像在“开会”,忽然,一阵大风吹来,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大街上的人群好像感觉到准备下雨了,纷纷加快了脚步,有的快速的回家,有的躲在公交车站牌的雨棚下,还有的去伞店买伞。风越吹越大,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演奏雨前交响曲,突然,天空闪过一道白光,紧接着一声响雷,就像一颗炸弹在远处沉闷的爆炸,然后,风雨交加,雨继续下着。

14、一阵倾盆大雨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如丝般的毛毛细雨,虽不大但密集,给人一种身处云端的感觉。能见度变低,让人看起来像雾像雨又像风,像雾但却没有下雾时给人的迷茫感,像风却没有刮风时使人感觉到的摇摆不定,我只感觉到了细雨中空气的清新。

15、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的一样,看那空中的雨真像一面大瀑布!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

16、大大的雨点藩在汽车车顶,房顶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组成一首《雨中狂欢曲》,雨点打在盛开的花伞上,嘭嘭嘭的如同敲在一面鼓上!大树木小树当摇铃,沙沙……沙沙……,在风中扭动细腰与小草、小花一起跳起舞来。大雨过后,则安全是另外一幅景象,鲜花把自己的花瓣抛在地上,小草、树叶含着圆圆如珍珠的泪,好像在伤心雨姑娘的离去。

17、轰隆隆,轰隆隆,雷公打响了他那庞大的鼓,那声音震耳欲聋,令人十分害怕。雨悄悄地来了,起先是黄豆般的小雨,像一个姑娘在为大地按摩,过了十几分钟,雨大了起来,变成了倾盆大雨,这雨像一个粗壮的男人在捶打着万物。

18、刚关上窗户,雨就像从水盆里泼出来似的,只听到“哗啦啦”的声音,这声音像大自然的赞歌,让那些几天没喝水的花草树木“痛饮”一顿。接着,我又听见雨点抱打窗户的声音,滴答――滴答,这种音乐富有节奏,听了之后,会让人心情愉快,再加上“青蛙歌手”的呱呱声,让这首曲子变得更加生动、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