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不似向前声十篇

时间:2023-03-14 20:02:21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1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很显然是写给友人的,可以想见这样一副图景:诗人夜宿清幽绝尘的骆氏亭,因日间阴霾的天气而想到夜里或可听到雨打枯荷之声了,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寂寥和凄清。这一份凄清便是李商隐诗的特色。

朱鹤龄云李商隐诗“沉博绝丽” 。其实不独李商隐,晚唐诗人的诗都约略透露出一些“丽”的气质来,只不过各有所重而已。李贺之“丽”偏于诡奇,杜牧之“丽”偏于俊逸, 温庭筠之“丽”偏于浓艳,李商隐之“丽”编于凄清。鲁迅也说“王簪山清词丽句,你敢比肩” ,这“清词丽句”大抵不错。李商隐诗中的凄清美更能体现他诗的特色,读来哀婉、缠绵,却不幽怨,这使得他在晚唐社会的衰颓凋败中犹如一朵仙苑奇葩盛开在涧边幽谷。

二、咏雨凄清之美

李商隐的诗咏雨的很多,读来让人觉得满眼的凄清萧瑟。这种凄清萧瑟之感最直接最明显是源于诗人摄取的一系列凄清萧瑟的景物。

一颗善感的心,一生坎坷的路。使得诗人对那些衰飒凄凉的风物特别关注,似乎这寂寥冷落的事物更贴近他孤凄索寞的诗人情怀。于是凉夜、落花、清秋、残月,箫音便都入了诗,而最能体现李商隐诗凄清美的便是雨,尤其是夜雨。

李商隐写夜雨从表象上说着重于写感觉。 他似乎生来就有一种纤细锐敏的感情,他把这雨看得极尽透彻又极尽空灵,而且因为这雨应和着心境和际遇,所以更倾心于那一种凄清得使人惆怅落寞的美。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 分。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微雨 》

这一首写夜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初随林霭动”重在视觉。夜临了 ,随着林霭的浮动,微雨悄然飘洒,似见又似为夜的黯淡融着,好象一缕雾气,一片夜露,终难辨识。“稍共夜凉分”和“窗迥侵灯冷”则重在写触觉,待雨丝触及肌肤,又有似夜凉,屋内的灯火明明灭灭的,透出隐忍的凉意,主人虽垒得离窗很远,却也分明感觉到了。“庭虚近水闻”,则重在听觉,庭院空了,夜也静了,方可依稀听到近处水面极细核微的淅沥雨声,仿佛有人声乃至一切杂声相掩那微雨都是不肯入耳的。

诗人没有直接去写雨,是从周遭的事物和周 围环境起笔,写出了静夜中变得极为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微雨之神韵自然溢出。这首《微雨》,从意象的组合上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主人公在静夜中感受着微雨和凉意,冷落孤清之感顿生,灯火的明灭又格外添了几分寂寥。然而却又很美,因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传递给了读诗的人。

槭槭度瓜园 ,依依傍竹杆 秋池不自冷 ,风叶共成喧 。——《雨 》

这很显然是诗人的咏雨抒怀之作,首联直接从视觉听觉入笔,雨是槭槭的,如落叶之声,雨是依依的,如怀人之情,轻柔飘荡着。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 ,说是“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秋池因这场雨平添了些许凉意,风声、雨声和风雨吹落树叶的声音相杂相和,听似一片热闹喧嚣,实则不然。这“共成喧 ”三字极尽妙处,它不但细致地描绘出细雨飘落在池塘里,洒落在风叶上所带来的凄凉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也从这表面的热闹中透示出诗人一片苦冷悲愁的心境,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各种感觉,显得空灵迷濛,好象诗人也沾了满身满心的雨。

三、咏雨诗之背景

李商隐咏雨之作,大抵都作了客居之中,诗中很明显流露出客子思乡的况味,这与意象的凄清相映相合,构成了整体意境的凄清美,同时也增添了诗的凄清意韵。

李商隐陷于牛李党争,终不得脱。为生计不得已,为前程不得已,从大中元年起,他先后追随郑亚、卢弘止、柳仲郢漂泊于桂管 、徐州 、巴蜀一带,三次为幕僚,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漂泊生涯中,思乡之苦自是饱尝殆尽了。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使宵送书雁,应为稻梁恩。——《雨 》

这是前面引到的《雨》的颈联和尾联,秋雨由疏而密了,傍晚时分,雨中一只传书的鸿雁独飞着,诗人不由得忆及故乡和亲人,渴望鸿雁能够为他带来远方的消息,然后再寄去他一纸书信。以遣满腔愁怀。诗人并没有提到亲人和故乡,然思乡之情却融合在秋雨秋风中,系缚在一只鸿雁上了,不得触又不得脱的是凄凉孤苦之心。

远书归梦雨悠悠,只有空来故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

这是诗人中年暮游远地时所作,看情形颇似桂幕。远书久疏,归梦难成,客居寥落的秋夜更生凄怆之感,阶前的红树和青苔本来在素秋的萧瑟当中是一道极美丽的景致,然而在这样的愁怀凄苦之中也显得清冷无味了。“雨中”、“月中”似非一夕,诗人将所见所感与回忆中景色交融在一起,实是暗示念远怀人 已非一日一夕之事了。这雨是泛泛地写,但却凝结了多时相思之苦,大概曾有多个这样的雨夜入月夜,使旅人客居的心理压力日见其重、其浓。

滞雨长安夜,戏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滞雨》

因为羁留在长安的夜雨中,独对残灯,终生一种客愁。想象故乡此刻也应是云封水浸,方有“归梦不宜秋”之慨。姚培谦语“大抵说愁雨 ,皆生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实在这种思乡的苦处是没有一时一刻的停歇,凄楚之意陡增,“运思甚曲,而出以自然”。

诗人咏夜雨并非单纯的吟咏,而是和他自身的遭际、身世结合起来,并且又倾注了他全身心的落寞情怀。试想,为人宾客,日间为人所用,忙碌中无暇念及于此,夜里闲下来,对着窗外飘洒的细雨,自会生出一份客居异地的乡悉,且剪不断,理还乱,无以排遣,遂有《风雨》之作。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遥想郭震当年以一《宝剑篇》 名威天下,自己今日竟零落飘沦到这个地步 被人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沦落幕府之中。怀才不遇之慨叹一径发出,这秋夜叶落风雨的景致便很自然地同人间风雨的严酷情势联系起来。解忧要新丰美酒,可是穷困潦倒的诗人只有念念不忘的份儿了。于是只有借凄苦的言辞以解满腔愁绪,写下了许多咏雨诗,雨由疏而密,由小而大,恰恰应和了诗人遭际不幸日深。

由于经年累月的羁泊流离,对这夜雨的感触就更深更敏锐了。就连一些近似雨声的节奏都能引起诗人的一翻凄苦联想。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碟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无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草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踏青时节,日暖簧暖,笙歌清悦,本来一片大好春光美意,可是“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悉人到酒边” 。美好的春意也逗人羁愁。就连新滩的流水也不能解悟人的心意,而作出一副风雨凄凄之态。诗以乐境乐主写衰思,渲染凄楚的处境,以轻快简捷的笔触写郁闷不展的愁怀,实是素日夜夜苦听风檐夜雨声,念念于归之心久了,新滩的流水声听在耳里也便成了风檐夜雨声了。这里连幻觉都加入了。一种似幻似真,似梦似醒的悲凄惆怅跃然纸上,这更能揭示出诗人不幸的精神内涵。

四、凄清但不萎靡

李商隐诗虽然有一种凄清美,读来只觉满心的苦涩,满眼的无奈,可是却并不消沉、萎靡。这种凄清的美是从意象和意境中体现出来的。

李商隐的咏雨诗也体现了这一点。李商隐的咏雨诗不单纯是咏雨,而是夹杂着他的平生遭际,所以就格外显出凄清的韵致来,但是这种凄清却并不使人惘然、沉沦。象前面提到的那首《风雨》,虽然凄苦无助之情已然写尽,但是读其首联“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暗用郭震《宝剑篇》之典,显然透示出自己对初唐盛世的心向往之和壮志不已渴望济时匡世的迫切心情。尾联“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又是用典,借马周落拓而终有幸遏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郁勃难明之际又流露出自己渴望得志的用世热情。这篇《风雨》,读来颇有几分李白《将进酒》的豪放了,只是气势显得沉郁了些,这也是商隐之凄清所在。

而另一首十分有名的咏雨诗《夜雨寄北》则更能流露诗人的这种审美理想“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抒情短章以深夜灯前为场景,外面夜雨涨满秋池,巴山、夜、雨、秋,他这一连串含着寥落、凄清、缠绵,萧飒之味的意象,以一个形象而传神的“涨”字连缀,诗人客居中的相思之苦和寂寞之情似乎也随着“涨”了起来,本来凄楚至极了。可后二句扣住夜雨,从这种悉绪怅怀中却生出一幕遐想:远日重逢,今夜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与情都会成为西窗之下剪烛夜谈的话题吧。虽然归去尚“未有期”,但想到可以在重逢的欢欣愉悦之中畅叙往事,似乎今夜的雨也不那么凄冷了。似乎雨夜也添了一丝红烛之火燃起的温馨,似乎寂寞的心怀也得到了几许排遣。

诗人虽然客居异地饱尝了客居之苦,却并没有自叹自怨,而是始终期待着那份也许很远的美好的到来,在这份期待中,他或许把这份苦楚亦当作一份隔着帐帘的美好来咀嚼,享受着,于是苦和凄清也便多了一份迁回的美丽况味。

五、结语

在李氏诗中,这种凄清美始终伴随着他对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凄清之下,并不显得苦涩,伤感和消沉。这大概正是其诗厉来为不得志之人,客居之人所吟咏不止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2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3

【关键词】情景 别离 知心 迁谪

《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长期以来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被人们广为重视和传承。所有教辅资料都重点紧紧围绕音乐描写进行鉴赏,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更是要求只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这让我很难理解和接受。况且整个高中教材所选唐诗三巨头之一的白居易的诗就仅此一首,而李、杜二人的诗在高中五册教材是一个独立的诗歌单元,教参对白诗作如此要求很难让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毋庸质疑,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描写音乐的极品,成为千古绝唱,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后人评价是“摹写声音之至文”。

浔阳楼楹联云: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从景、情、意三方面提醒我们,这是我们教学和鉴赏本诗的根本。据此,本文便从“别离醉”、“知心泪”、“迁谪恨”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其一、别离醉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甚至咏叹离别能够“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从古到今,离别都最能让人感慨万端。

《琵琶行》的第一节写白居易给他的朋友送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秋季相送格外难堪;此时又秋风飕飕,落木萧萧,秋花惨淡,秋夜漫长,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又复之以夜色苍茫暗淡,江水迷蒙凄清,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于是心情也倍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诗人在开篇缘情写景,触景生情,象高明的丹青手,浓墨重彩,多层意象叠加,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这对挚友的分手是何等的艰难。

凄清哀婉的送别本已让人辗转伤怀,进入了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但诗人却还要不断的渲染。“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写迁谪之人相送,主、客二人失意,情形倍加难堪,使人读来沉郁苍凉;而酒宴前又没有歌女侍应、管弦相和来渲染依依惜别的感人气氛,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只有感慨万端,一醉方休了;偏偏此时又暗暗地传来了低沉抑郁的旋律,仿佛整个天宇都被笼罩在压抑伤痛之中,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瞬间都达到了顶点。

一首诗,如果既包含了诗人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

本诗开篇,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创设出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去感受意象的斑斓色彩及其背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知心泪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许”传达了千百年来人们渴望沟通,渴求理解,希望呼唤与被呼唤的共同心理。

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久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这本是针对诗歌而言的,但他所提倡的新乐府诗,是一种可以入乐的声诗。《琵琶行》就用诗歌的旋律,写出了音乐的旋律,又从音乐的旋律中传达出感情的旋律,它聚合着演奏者的情感和诗人欣赏时的感情。正是这声情,这旋律搭建了通向知音的桥梁,让琵琶女和诗人敞开了心扉,用彼此全部的真诚与理解去奏响了一曲心灵的和声。

《琵琶行》的心灵和声、知心苦泪,首先表现在主客二人情感的和谐默契上。

诗人遭贬江州,又逢与客别离,离愁难以排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此时此景,主客二人谁都提不起兴致。去者浪迹天涯,归途杳杳;留者前途未卜,心绪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见义,客人下马,主人也下马;客人登舟,主人也登舟;主人举酒,客人也举酒;主人因无奏乐饯行感到难堪,客人也因无奏乐别离感到别难。“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让主客二人同时转移了离别的痛苦,一个忘记了归家,一个忘记了启程。其灵魂间的默契,情感间的共鸣,心息间的相通,让人感到他们二人游丝般的神魂交融是多么细微,慰勉是多么熨帖。

心灵和声、知心苦泪。主要表现在诗人与琵琶女感同身受、情意合一上。《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凄悲之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诗人听完琵琶曲嗟叹不已,此时又听她自述身世,更是叹息不定。同是沦落天涯的不幸之人,只要心灵相通,何必一定要曾经相识!一个“同”字,说明每个人的经历虽然是独特的、具体的,但对某种情景或者经历的感受,却可以是相通的。“同”是诗人从琵琶女的演奏曲和自述身世后获得的一种心交神契的美感和喜逢知己的快意,是心心相印、彼此共鸣而获得的慰藉。于是,诗人也推心置腹地向琵琶女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此,诗人已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诗人与歌女,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一个“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一个已“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一个则“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白居易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更是借此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琵琶的旋律契合了彼此心灵的贴近,而他们心灵的真正沟通还在于互道生平后的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同经历、不幸感受的灵魂被燃烧了起来,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共鸣中演绎了一出千古传诵的充满哀婉之情的知音故事。

心灵和声、知心苦泪。还表现在听众被琵琶女音乐的声情所同化上。“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写所有那些移船靠近来听乐曲的人们都像着了魔一样,在乐曲的余音中悄然无声,以至曲终而人犹醉。这里甚至还有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似乎也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发的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是琵琶女听了诗人的一番真诚的倾诉后十分感动,她久久地伫立着,然后退回原处,重新坐下来拨弄弦丝,音乐变得更加急促而凄凉。而这凄凉的音乐又与刚才的不同,满座的听众被感动得低声啜泣。如果“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只是受音乐艺术美的感染,那么“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就是在了解琵琶女身世和内心世界后情感的契合了。

其三、迁谪恨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还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于是有人就趁此诋毁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遂被贬之为江州司马。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次年他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

白居易本来怀有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也才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之后演绎出的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并从琵琶女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漂泊流浪之意渐渐浓稠,于是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继而琵琶女借琵琶曲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来宣泄她隐藏在心头的幽愁暗恨,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演奏结束时“四弦一声如裂帛”,这裂帛,是琵琶女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贬官九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孤独寂寞,举目伤怀。其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它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也是他蔓生迁谪之恨的缘由。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4

——题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掩藏着一份寂寞,而藏在这寂寞背后的,则是一份惊心动魄的美丽。读下诗人一首首无比美丽的词句,我不禁惊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寂寞才造就了诗人如此惆怅凄然的诗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凡人知?”

他有着别人羡慕不来的家世,却只能把深深的寂寞埋在内心的深处。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的是平淡朴实,是仅仅相伴了两年的妻子。然而这愿望却如世人眼中的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的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他有着不羁的性格,本是无意娶妻,无奈之下却意外得一红颜知己,他的满心欢欣自是不必多说。但好景不长,仅是短短的十一年,她便身染恶疾,不久便病故离去,苏轼一度的为她颓废,无心于诗词默默地为她种下三千棵柳树,直到十年后梦中惊醒,才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其中种种,又怎是看不穿的呢?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深深地表达出了诗人哀婉的爱意,往后六十多年,陆游一直把唐婉埋在心中,对唐婉的爱却是从未淡去,直至他死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任由儿孙搀扶着再游沈园,去回忆那一幕幕的往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孤独,王位上的苦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是李易安心中孤独的写照。

寂寞也是一种美丽,孤单的美丽,就像是夕阳下落寞的身影,几度惆怅?几份婉然?虽形单影只,但还拥有心中一份无法触及的美丽。

忽逢寒意

眼迷离

似见心中情

雨惆怅

花婉言

心寂寥

悲笑凄然几丝梦

苦言不尽情落寞

解愁肠

度思量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5

关键词:审美心理;凄婉;感伤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词承晚唐五代的文风已形成的绮靡婉约之风,当时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词的地位是不及诗的。自古"诗以言志",诗歌承担了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统,严肃,而词还刚刚发展,还未背负过多的意义,不妨轻松一点,随便一点,这就在词风方面给了宋代文人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开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词人所写内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这可为宋代词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写性情,况且在诗歌的古近体方面,唐代诗人已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诗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难了。这些为宋代词人在词的领域开拓创新创造了条件。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三、秦观的个性性格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同是屡遭贬斥,身处逆境,秦观和苏轼两人的性格及展现的词风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而秦观则有所不同,其词风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迢迢""淡淡"等叠词的使用渲染一种惨淡的美,"怕天明"是怕梦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种深沉的哀伤。最未一句的"残月""带三星"读来让人顿生凉意,词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梦令》中,"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词中之景"落花飞絮"给人一种漂泊无根,荒凉冷清之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浮雨打萍"相似的意境,"孤馆悄无人"是孤单冷清的,此情此景,"无绪"是最恰当的情绪,词人又用"五更风雨"的凄清把这种情绪点染到极致。其《千秋岁》中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时逢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凄凉之意。 在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性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

纵观秦观之词,不难看出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凄婉的艺术特征。而其词的词风又是与宋代特定的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相关联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第81页。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6

论文关键词:柳永,《雨霖铃》,阐释,评析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为宋以后慢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词从士大夫的狭隘中回归到了市井细民的生活中,扩大了词境,转变了词风。柳永的词写得有真情实感,通俗易懂,在当时就风靡全国,“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从皇帝到市民都争唱柳永词,妓女乐工更是以能得到柳词为荣。年轻的柳永在家乡福建崇安学成举业后便往京城应试,因屡试不第,长期留连市井坊曲,与乐工歌妓打成一片,写了大量咏妓词,第一个站在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位置上为她们歌唱,为她们呐喊,也与妓女有了一定的感情。《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与妓女离别时所写。词的上片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凄切”,使整首词都笼罩在凄惨的气氛中。“寒蝉”,蝉之一种,鸣声凄厉冷清。《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一句交待了离别的季节,在清秋寒蝉凄鸣的时候,当是深秋时节,在这个季节中更有亲人团圆的中秋节,可是词人却在这样的美好季节里与心上人离别,而且是在一个深秋凄清之时告别。“长亭”写离别的地点,古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文学艺术论文,“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意即此处一为别,归期杳杳,写离别之地点,进一步写离别之凄惨。一“晚”字更显出这凄惨之烈,“晚”是万类生灵归巢之时啊,主人公却要在这归巢之时离别,人生之无奈更无以言说。在这特定的凄惨的离别时间离别地点中,闪出了一丁点希望:“骤雨”这雨下得好啊,在这傍晚时分下这么大的雨,可以不走了,至少今晚可以不走了,今晚还可

以和心上人“偎红依翠”。可是“骤雨初歇”,雨停了,希望立即破灭。人生就是这么无奈,有了一点希望,希望常常被无情粉碎,正如李煜所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消失得太快了,快得让我们来不及心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城郊外。“帐饮”,设帐摆宴饯别。“无绪”,无情绪,没心情,心情黯淡无光。这酒实在不是滋味,实在难以下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雨霖铃》是柳永在京城受到沉重打击之后,苦无出路,不得不远涉江湖,与情人分别时所作。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初读此词,心就像江南淅沥缠绵的秋雨打湿了一般,一种失重的悲伤和凄怨难以自禁地袭上心头的感觉就会没有着落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这里是对船的美称,以美酒兰舟这些美好的事物衬托出离别之凄惨、无奈。“催”交待船家心情之急切,一边是留恋,一边是催发,雨停了,天晚了,船家催发了,一步一步紧逼,留是留不下了,“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2]千情万种,千恩万爱,此刻不得不分开,不得不出发。“催发”还暗示着行程之遥远,相见之无期。留恋处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恋恋不舍的主观情感与催促开船的客观形势之间尖锐的冲突,下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才因此而更加触目惊心”。[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手拉着手啊,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哽喉咽。“这两句细腻、真朴、感人,描摹离人的绵绵儿女别情,五内俱焚的复杂心态,酣畅淋漓,妙至毫颠。”[4]“执手相看泪眼”这一细节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一方面柳永与歌妓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歌妓追求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主要的是柳永与歌妓在大道上执手相看泪眼,已完全不顾及士大夫的含蓄蕴籍,完全沦落为浪荡公子,要知道,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文学艺术论文,男女之间更不得在公众场合拉手泪眼相对。当然封建士大夫也做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但那是在暗处,不是在明处,更不是明目张胆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并把它诉诸文字。难怪晏殊要说柳永“公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尘”。是啊,封建社会容不得真实,他们需要的是伪善、权术、阴谋,这些东西“常常表现在假面的告白之中,而绝少作为内心的抒情独白袒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华民族的含蓄、自我克制这样一些美德和与此有联带关系的麻木忍受这样一些缺点,也何尝不与沉重的压迫有关”。[5]柳永能够把他的真情实感如实地书写出来,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坦率,这正是词人柳永的可贵之处,也是柳词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柳永“这一离别形象和传统爷娘妻子走相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什么家国之感,没有什么道德之思,也没有什么家庭之责,它有的是纯粹的男女风情之愉悦。设宴饯别的主人上是纯粹的大众愉悦的对象——歌妓……对这一对象,大众的责任只需甜言蜜语,千金酬一笑足矣……它走向下层贫民的审美趣味,追求的是内心的愉悦和实实在在的快感满足,这样的风情离别,有着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惨痛,这种惨痛更具有现实性、功利性”。[6]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是设想。“想想男女主角的身份和境遇。同是沦落人,君心似我心,写出来唱出来就教人难分彼此了。”[7]“去去”是去了又去,表示行程之遥远,同时也暗示着不愿去也得去,不得不去,为什么不得不去呢?为了蜗角功名,为了区区名利,游宦成羁旅。“千里烟波”写前途之遥远,之渺茫,加之后面之“暮蔼沉沉”更是黯淡一片,更衬托出那离愁如烟波之深广,如暮霭之浓密,离愁层层递增。字字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随景生。“楚天”指行者要去的南方。船一起航,就只剩下了“泪眼”、“烟波”、“暮霭”,心情之凄然可以想见,前途之渺茫可以预卜。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充溢毫端。

上阙主要写饯别时恋人间难舍难分的长亭离别图,抒发离情别绪,写得缠绵婉致,意旨绵密。

下片写离别后孤独寂寞之种种设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由个人的离别场面转向离别人的普通感受,由个人的感受写出普通哲理。这是词有点有染中的“点”。接下来词人用景来渲染心中之情,这些意象如“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淋漓尽致地渲染离情别绪。江淹曾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离别而已矣”。生离死别本已令人黯然神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何况离别在这凄冷寥落的清秋时节,万物萧条,人何以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写尽了凄凉孤寂之情景。“酒醒”呼应上阙“无绪”,尽管无绪,还是喝醉了,喝醉了好啊,离别是就少了一点缠绵,少了一点痛苦。但是今宵酒醒后,面对寂寥的河岸,凄风袭来,冷月挂在杨柳梢头文学艺术论文,不见了心上人,不见了汴京的繁华与烟花酒地,独自一人孤身苦旅向天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俗,因“柳”与“留”谐音,取其“惜别”之意。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实甫《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更是借助杨柳把离别写得透彻淋漓。柳永将情境置于岸边残月柳树下,组成了一个美丽凄清孤零的境界,这一境界“更加使人悲生寒心,寒增悲意;更觉得凄冷难耐,苦痛难忍。”[8]对“杨柳岸”这一千古名句,也有不以为然者,如明俞彦《爰国词话》:“子瞻词无一语着人间烟火,此自大罗天上一种,不必与少游、易安辈较量体裁也。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何物袁绹,妄加品骘,后代奉为美谈,似欲以概子瞻生平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外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9]清冯金伯《词苑萃编》亦沿此说:“况‘杨柳岸’句,又本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只改二字增一字,焉能独擅千古。”此不足为训,改前人句而顿生色者,成为千古名句,自古及今,举不胜举,仅李白杜甫就例不可数。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分别之久,相见无期。“应是”是设想,是离别人设想别后之漫长难挨的孤寂日子,“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10],因为离别后纵有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子虚乌有。于是词人万般无奈地感伤地呐喊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有良辰美景,有千般柔情,万般蜜意,从今以后又对谁去说呢!这样的结束,蕴含着无限的意味,“使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这种离愁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11]

柳永《雨霖铃》意象鲜明,景景含情。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以凄清的意象抒写离别的愁苦,层层扣进,曲折回环。运用白描手法极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状清秋之景,达伤别之情,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刻画人物神态,生动传种,“几笔勾勒文学艺术论文,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2]点缀渲染,意境深邃,清刘熙载《艺概》:“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反复渲染,相互烘托警句闪烁,意境全出。

词人选用《雨霖铃》曲调,声情婉致。《明皇杂录》、《杨贵妃外传》载:“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选用这一词调声情哀婉的特点来抒写一对恋人的离别情绪,显得声情并茂,柔婉凄恻,如泣如诉。

声韵凝噎,文情交融。《雨霖铃》韵脚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为入声字,而多为舌齿音字,且不属一个韵部,读起来气流受阻不畅,有凄噎之感,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大量使用舌齿音字,如“蝉”、“凄”、“切”、“对”、“长”、“亭”、“骤”、“初”、“歇”等造成一种急促、凄厉、掩抑的“声情”,从而更好地与“文情”相协调,相一致,更好地表达哀怨,悲离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李林圃.体验阅读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以《雨霖铃》为例[J]. 现代语文,2008,1.

[2]张文光,刘党桦.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J]. 现代语文,2006,2.

[3]王兆鹏,姚蓉.柳永词[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刘寒松.奇章秀句精工英雄巧思——柳永《雨霖铃》艺术手法浅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龙杰.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J]. 语文学刊,2010,12.

[7]刘占泉.柳永《雨霖铃》研究[J]. 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8]陈华.从《雨霖铃》看柳永对宋词的贡献[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9]唐圭璋,词话丛编[C]. 中华书局,1986.

[10]何乔锁,陈采霞.最是黯然销魂的别离情——柳永《雨霖铃》赏析[J].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11]张贺龙.柳永《雨霖铃》赏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7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8

从“柳浪闻莺”进去,还是好好的天气,云淡风清一片祥和。千株垂柳万种风情,袅袅娜娜的低声细语。只是刚到湖边,雨就开始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不知谁说过“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无缘得见夜西湖,雨西湖就已经使我沉醉了。雨中的西湖,如盛装的贵妇,自有昆明湖比不了的气势。既有烟波缥缈的浩荡,又有端庄淑静的情态。雨将游人渐渐驱散,只剩下了湖水与远山。整个天地似乎一下子都安静下来了,空空荡荡的。西湖似乎就是我一个人的了,她似乎就是专注的为了等我,不知道等了多少年。如今我到来了,她还是这个样子,不惊不喜,只是将一片天地都留给了我一个人。湖水拍打着堤岸,发出一阵阵的响声,伴着沙沙的雨声,时空已经变的模糊起来了。雨从天空滑下来,扎进湖中,画了几个圈,就溶入水中不见了。周围一片的凄清,冷冷的,我的西湖还是静静的在那里,不言不语,不悲不喜。

远处的雷峰塔在烟雨蒙蒙之中显得那么的小,只模模糊糊的露出一点影子,在小山和树丛的遮映下像是海市蜃楼里的画,在飘摇的风雨中显得更加的凄凉和落寞。湖面也没有什么游船,只有无边的雨丝和无尽的水气在天地间流淌,荡漾。风吹来,把水气推开,又有无尽的水气扑过来,无穷无尽。此时此刻,忘了身在何地,时间已经凝固,一座堤,一座桥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传说。绕着湖,撑着伞,慢慢的行走,时光似乎已经驻步,方向感也早已迷失,只觉得步步都是景,不知道该在哪里驻足,也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只是不停的走。雨越来越大了,四周越发显得有点凄清了。游人已经散尽,从“花港观鱼”进去后,不知道怎么就找不着方向了,绕来绕去都看不到人的影子,风雨交加,湖里的水也波涛汹涌起来,狠狠的击打着堤岸和礁石。一种凄凉的味道立刻冷冷的涌上心头,随即蔓延遍我的全身。忽然间有种想哭得感觉,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前尘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多少不愿与不甘,多少悲欢与遗憾,在这风雨里被无限的放大,又都随着风雨去了。满心感叹,多少流年。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9

1、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伴随着岁月的轮转而成长着,不管我们如何的去摆脱,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于是,我们就在这样不轻易的成长中,编制了一段段凄美绝伦的故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过客,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一路走来、我始终一个人。

2、一次转身,一场烟火,再没有回不了的青春永驻,徒留下淡淡文墨书香,那是你曾在我心里最深的伤。

3、眼泪,最终会让人明白,婚姻,不是俩个相爱的人过一阵子,是俩个不讨厌的人过上一辈子,在感情的坟墓里柴米油盐。

4、孤鸿独醉残阳里,声声荒凉声声凄。忧愁与谁诉?老头不管人憔悴,且尽平生酒一杯,未饮心先醉,两行心酸泪,往事飞灰。独自凄凉人不问,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山低,愁染长发千万缕。

5、往事如烟,似水华年,我的脑海只剩下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过往,岁月也尘封不了这忧伤的相册,残风起,败花纷飞落,人瘦花黄,独自凄凉。

6、无声的夜悄然蔓延,不知不觉,岁月寂静的伴着一个个夜晚擦身而过。尘世的风,带着宁静的倦容,撩动了尘封的心弦,吹疼了我记忆深处的落红,轻易的俘获了我荒芜的流年,抖落了一地的记忆尘烟。我迷茫的伫立窗口,却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寂寞。

7、寒冷的夜,心也是如此的凉,呼吸的那么疼,把爱藏在心头,迷茫岁月的伤痕,悲愁在徘徊,凄美在吟唱,曾经的情早已不是怀念,而是深深铭记。

8、岁月的印迹,已将一颗苍老的心埋葬,仿佛在那场记忆里,不曾快乐的感动过!依附一份准备好的感恩,围着生活打圈,没有遗憾,只有一份未来得及释怀的共勉。

9、无声的夜还在蔓延,思念的风夹杂着落寞和孤独把心灌满。我依然伫立窗前,掩饰了自己的迷惘,埋葬了真实的向往。

10、听着那些伤感的曲子,思念仍然是那么疼,漆黑寂静的寒夜,独坐屏幕前,多想你能如往昔那般心疼轻轻叫我一声宝贝,给我一句温情的话语,多想看看你含情的笑脸。

11、时光如水,一梦千年。迷迷糊糊的,不知在这条布满荆棘的人生长路上兜转了多久,还没来得及、向那些在我生命里涌动过人儿说声“再见”,便一一的、被岁月的洪荒无情的卷走,散落成一地的斑驳,零乱的排列在岁月的长河中。

12、你的一切,我都记着。这辈子对你的想念,从此刻开始,永不停止。

13、那些幻梦终究会消失,回忆深处总是心酸铺满河床,深怕夜色的浓重勾起我无尽的相思。曾经的欢愉流逝在岁月长河中,留给我的仅是残余岁月里,那抹旧日时光。

14、人生、本是一个轮回,一个让人铭记了却又遗忘的轮回,记得太真、伤的也就越深,不如顺其自然,任时光去漂白那些记忆,让一切随风,忽近忽远……

15、故事的帷幕,终究逃脱不了悲寂的收场,那些辗转在流年里的身影,如今,已然在岁月的风声中、一一的走远,不留一丝回忆的足迹。

16、演绎一份承诺,彼此变得陌生后,记忆还有多少留守!原来,幸福来得太容易,是为了散得更快!

17、我的眼眸里再没有了昔日的光彩,忧伤的神情恰似今晚的夜色,浓重而深邃!

18、现实,总让我触目惊心,翻阅尘世过往,一阵阵心疼不已,潜藏在时光的行程,低着头迈步,背负着厚厚的行囊,让我觉得呼吸时那么的难,这冲诉着尘间红尘气息的地方,我,不愿再待下去,离开,还有我的容身之所吗?哪里才是我的归处?

凄凄不似向前声篇10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题记

胭脂泪,留人醉。

胭脂泪,留人醉。血泪淌,君问天。人说生命是斜晖衬夕阳,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孤歌的漂泊:

貂禅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风沙,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窦娥赴刑场的怒火,是白娘子被压塔下的凄苦……都说红颜薄命,但这无疑都是一种美,一种保函不悔不渝的凄美,唯一的色彩暗含背后的厮守。凄凄美美,蒹葭采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的痴,这种美他或可凄,或可悲,独属的唯一,追求的新,平淡的味,令后辈几人曾忘,“何人云端起舞,让我望穿秋水。”不论伊人的美,只谈佳人的心。

轮回渡,孰言知。

轮回渡,孰言知。君心向,怒斩天。仰泰山之高,穿时空隧道,身在接天的怀抱年轻的心跳,同步在骄傲,云中圣贤的微笑望,蜿蜒黄河水,相聚东入海,龙出涛尖与浪尾,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自醉饮邀月相伴的孤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醉美,似那:相思,相见别时难,只因,相望而时叹!独具的色彩壮美,为他所装扮,为他所隐藏,更为他所谱写,所谈,行乐悠悠,生死看淡,红尘往事,正因有才轮回才辗转不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种壮美,他令人声叹,虽不如红颜的凄美,但正是男儿的英魂,边疆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大军压进,独守其城,明知会忘,细想黄金台前的誓,家中父老的托,决不贪生而退,此时与友的豪情的壮语,下刻或见其君的尸魂。军心所向,与君共赴,这种美,他终不悔。

这种种的美,流露人间的情,轮回所转,胭脂泪所倾,相依相伴,凄凄相随,默默相望,这一种美丽演绎多姿的人生,正如那命运所谈,命,不过是失败者的借口,运,不过是成功者的谦词,梦别星辰,凌云舍我其谁!子当为我击筑,我愿为子高歌的畅情,这种美总让人说不出,道不尽,倾不完,明明就在眼前,伸手去触时却摸不到,捉不住……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