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十篇

时间:2023-03-26 15:30:29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1

上个星期,我们班举行了一次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

辩论会上,同学们一字不漏的听别人说,好抓住“漏洞”一举反驳对方,我是反方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辩论会开始了。两名小主持人走上讲台,宣布第一环节“陈述观点”正式开始。正方派出了两名资料甚多,朗诵甚好的小将;而我方资料甚少,能将更少,所以只能以资料多少来评由谁上台陈述,秦溯岭上去了,还差一位,大家齐呼我的名字,而我不想上去,后来,陈老师对我投来了信任和气愤的目光,我才知趣的带着我的资料走上了讲台。正方的资料多得令我的脚都发抖了,我越来越没有自信,直至我们这方的一位同学念出了很多错误,旁边的一位仁兄——第三环节的反方总结者实在忍不住了,才借了我一份比较多的资料,待我念时,正方的一位同学专门来捣乱,弄得我哭笑不得,最后,还是我“坚强的耳朵”帮助了我,为我赢得了一片掌声。

第一环节结束,第二环节“唇枪舌战”开始。首先应是正方发言,可正方不知从何说起,我心里自然暗暗叫喜。正在这时,正方的名将——班长发了言:“我们说的开卷是开好卷,不是开坏卷,对于好卷来说,应该是开卷有益!”反方沉默了一会儿,“可我们说的是开坏卷啊!,再说了,你们的观念是‘开卷有益’‘而不是开好卷有益’!”反方反驳道。正方被问得哑口无言。“那坏书也有好处的呀!比如说如果遇到了书中的错别字,哪天被别人发现了,他应该会纠正你的错误啊!这样印象兴许还会深刻些!”“那万一没人发现呢?”“总会有人发现的呀!”……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2

[关健词]行政程序;程序权利;卷宗阅览权

AbstractTherighttolookingupdossierisakindimportantrighttoparticipatinginadministrativeprocessofprivatepartyinadministrativeprocess.Itishelptoputintoeffecttheprincipleofadministrationpublicandcontroladministrativepowerandadviseprivatepartyprivatepartyinadministrativeprocesstoaccepttheendofadministrationpower.Therighttolookingupdossierisfirstdiscussedinthepaper,secondthesubject,scopeandwayofrighttolookingupdossierarediscussedemphaticallyandthewaytoprotectrighttolookingupdossierofprivatepartyinadministrativeprocessisputforwardintheaspectofconstitutionprocess,administrativeprocessandadministrativelitigationinthelastpaper.

KeyWords:administrativeprocess;righttoprocess;righttolookingupdossier

一、卷宗阅览权界说

卷宗阅览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在参与行政程序过程中,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与行政案件有关联的卷宗材料之权利。卷宗阅览权是知情权谱系中的一项子权利。它是“司法程序中‘武器平等’原则在行政程序中的体现。”[1]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可以知悉行政主体掌握的对自己不利的资讯,可以在行政主体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为自己申辩,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西方法学理论上,卷宗阅览权可以溯源到英国自然正义理论。自然正义理论所衍生出的规则之一是公民有受公正审讯的权利。为了确保审讯的公正性,受不利指控的一方有了解对方提出的案件事实及其理由的权利。丹宁勋爵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审讯往往必须包括‘让争议当事人纠正或驳斥任何有损于他们观点的事情的公平机会,……如果被听取意见的权利要成为有价值的真正的权利,它必须包括让被控诉人了解针对他而提出的案情的权利。他必须知道提出了什么证据,有些什么损害他的说法;然后他必须得到纠正或驳斥这些说法的公平机会。’”[2]因此,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具有法理依据的。

通过法律确认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是现代法治行政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法治的理念是制约权力,保护权利。这是任何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法治理念。虽然在公民的权利谱系中,卷宗阅览权是一个很小的权利,但对于一个正在形成法治社会的中国,确认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卷宗阅览权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行政公开原则。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公开本身的意义正如英国大法官休厄特所说:“公平的实现本身是不够的。公平必须公开地、在毫无疑问地被人们所能看见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至关重要。”[3]在行政程序法中,确认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是细化行政公开原则的方法之一。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行政主体便失去了封闭行政案件材料的权力,行政主体制作行政案件的档案始终处于一种随时要向行政相对人开放的状态。只要属于法定公开范围,行政主体要加塞“私货”是极其困难的。行政主体要面对行政相对人随时就行政案件材料提出质问,并给出合乎情理的回复,否则,行政主体可能在行政相对人对其行政决定所做出的法律挑战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通过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使行政公开原则的法理凝固为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权利,从而规范行政程序主体的行为。

2.约束行政权力。就人的本性而言,任何权力者都不喜欢在受支配者的注视下行使权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更多的权力,并且没有任何人愿意投票赞成通过一项旨在要求个人自我克制的条件。”[1]自20世纪以来,行政权扩张在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领域中汇成一股无法遏制的趋势。行政权扩张的后果之一是行政权在内容上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政权的基本内容从羁束行政转变为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权构成了现代行政权的核心。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依据赋予其权力的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法律目的、精神、原则、范围和行政合理的法治原则,基于客观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行政行为的权力。由此可见,自由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权力”。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可以随时了解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依据,及时抗辩行政主体违法及不当行使行政职权,从而约束行政权力。

3.说服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认同的前提下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的依据是否为行政相对人所接受。如果行政相对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行政主体运用权力依据的怀疑,那么在行为上必然表现出-口头的或者心里的-对行政权力的不服从。这种不服从损害了行政权力的实效,也减损了行政主体的威信。因此,“权力的成功运用就在于使一个人不仅乐意而且带有美感地服从他人的目标。当然对权力的最高明运用就是使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受控于人。这是制约权力应取得的最高成就;信仰不是使服从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意志行为,而是成为一种公认行为的、正常的、自然的流露。”[2]卷宗阅览权的功能在于,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可以了解到将来可能成为行政决定依据的一切材料,并可以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反驳对自己不利的一切材料。虽然这种反驳可能无法将所有对其不利的材料排除在将来行政决定的依据之外,但既然行政相对人事先已经了解到了这些材料,并给出了反驳的机会,那么行政相对人就有了准备接受这一不利于己的行政决定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是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的内在条件。

二、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内容

(一)卷宗阅览权的主体

卷宗阅览权的主体是指依法有权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卷宗档案材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3]卷宗阅览虽然是行政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可以向任何人公开。为防止与行政案件无关的人利用卷宗档案材料损人利己,干扰行政主体的正常行政管理秩序,卷宗阅览权的主体应当有一个适度的限制:

1.行政案件的当事人。[4]行政案件的当事人与行政争议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他有权查阅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材料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即满足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8条规定:“当事人及如为该不利益处分将有害自己利益之参加人(以下在本条及第24条第3项称”当事人“等),自通知听证时起至听证终结止,得向行政机关请求阅览有关该事件调查结果之笔录或其他证明该不利益处分原因之事实之资料。行政机关除在损害第三人利益之虞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外,不得拒绝其阅览。”[1]韩国《行政程序法》也有类似的规定:“自有听证通知之日起至听证结束之日为止,当事人等可向行政机关要求阅览或复印关于该案件之调查结果之文书及该处分相关之文书。此时,除其他法令限制公开之情况外,行政机关不得拒绝。”[2]

2.行政案件的第三人。第三人是指在行政程序开始后由其申请或行政主体通知其参加行政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认为正在处理行政案件与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联的,有权申请参加行政程序;行政主体认为对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会对其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知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意味着其在行政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合法权益。为了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确认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有卷宗阅览权在法理上是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的。因此,行政程序的第三人应当与当事人一样,也享有独立的卷宗阅览权。

3.当事人的人。当事人的人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的委托或法律的规定,以当事人的名义在委托权限或者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加行政程序,依法从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活动。当事人通过委托或者根据法律规定,将包括卷宗阅览权在内的行政程序权利委托给人行使,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因此获得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人不得利用卷宗阅览所获得的资讯材料,从事有损于当事人合法权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活动。

(二)卷宗阅览权的范围

卷宗阅览权的范围是指享有卷宗阅览权的人可以查阅卷宗材料的范围。这是关系到行政相对人能否切实享受卷宗阅览权的问题。行政主体在行政调查中取得的案件材料是否都必须纳入行政相对人的查阅范围,我认为:

1.凡是与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都属于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的范围。这是确保行政相对人充分行使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原则。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的目的是了解行政主体掌握的、与其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以便他能在行政程序或者将来的行政诉讼程序中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目的,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应当是全面的、彻底的,旨在保证行政相对人能了解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

所谓“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应当是指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卷宗材料。因此,一份卷宗材料是否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有关联性,既不能由行政主体单方决定,也不能让行政相对人说了算。一个基本的分界线是,卷宗材料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成为行政决定理由的一部分。

2.凡是行政相对人不得查阅的卷宗材料应当由法律明确列举。一般情况下,可以查阅的卷宗材料范围越大,行政主体的权力受到约束的力度也就越大,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是,有的卷宗材料因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一旦为他人知悉,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这部分卷宗材料应当排除在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之外。

然而,这个排除范围应当如何确定呢?我认为,首先,它不能由行政主体自己来确定,也不能为其确定一个原则任其自由裁量。它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加以确定。因为,如果将这个范围交由行政主体自己确定,那么最终可能会使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范围由法定的原则变成法定的例外。其次,这个范围应当是列举式的,即行政相对人不能查阅的卷宗材料必须是明确的、个别化的,如“人事档案”、“外交政策”、“金融秘密”等,最好不要设置可以由行政机关解释的“兜底条款”。[1]通过法律以列举的方式确定卷宗阅览的排除范围,其不言而喻的优点在于:卷宗材料只要没有明确列入排除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行政相对人都有权查阅。

(三)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

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是指行政相对人实现卷宗阅览目的之各种具体方法。从各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和行政实践看,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主要有:

1.复制。复制是行政相对人通过复制技术将查阅到的资料复制成副本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复制可以分为全部复制和部分复制。为了确保复制副本的真实性,行政主体应当在复制副本上加盖公章。为了防止行政相对人滥用卷宗资料复制权,行政主体可以向行政相对人收取适当的复制成本费用。

2.摘抄。摘抄是行政相对人根据需要摘录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摘抄也可以分为全部摘录和部分摘录。因摘抄内容不如复制那么直观,也无法确保其内容与原件的一致性,因此,如行政相对人有要求,行政主体有义务给予真实性的证明。如行政相对人需要某一部分材料作为其用于申请其他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主体可以在摘抄材料上盖章,以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

3.查阅。查阅是指行政相对人查看而不作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行政相对人有时并不需要复制、摘抄卷宗,而只要求查看有关资料,因此,只要能够看到卷宗材料也就满足了其行使卷宗阅览权的要求。如行政相对人要求查阅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引用的某一具体规范性文件内容。

关于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1.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为了确保行政相对人有效地行使卷宗阅览权,同时也为了不影响行政主体正常的工作秩序,法律应对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做出必要的规定。基于对卷宗材料有序管理的要求,卷宗阅览的时间应当限于行政机关的办公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非办公时间行政相对人不得申请查阅卷宗材料。为了便于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材料,行政主体应有卷宗阅览的场所,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必要的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设备。

2.卷宗材料利用的限制。卷宗材料只能被行政相对人用来在本案中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其他用途应当为法律所禁止,尤其是证人证言,如行政相对人利用复制、摘抄所得的对其不利证据材料,威胁、利诱证人,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3.卷宗阅览权行使的时间限制。一般来说,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的任何阶段都有申请查阅卷宗材料之权利。如德国《行政程序法》没有规定阅览卷宗的开始时间,因此,可以理解为行政相对人从行政程序一开始就可以申请卷宗阅览权。[2]但是,行政相对人毕竟与本案件处理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让其过早地了解有关卷宗材料,可能妨碍行政主体正常行使行政职权。如在调查程序阶段,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应当给予必要的限制,因为行政主体调查取得的卷宗材料可能成为其继续查证的线索,或者行政主体取得的证据材料是否最后用于本案的处理,也没有做出最后决定。这些不确定的卷宗材料如果让行政相对人知悉后,可能会为其隐藏不利证据提供了条件,或者成为威胁、利诱证人的依据。因此,对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行使时间做出必要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

三、卷宗阅览权的程序保障

卷宗阅览权是行政相对人的一项法律程序权利。对于程序权利的保障,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程序法具有实体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我们至今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法理上讲,对于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程序上的法律保障。

(一)宪法程序的保障

宪法程序一方面作为制约政府权力的一种法律力量,存在于国家权力互动关系之中,确保政府的权力具有正当性,另一方面宪法程序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力量,可以阻止政府恣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正如赖曼所说:“尊重和保护人类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作为一个正当政府的最主要条件。如果一个正当的政府能够持续而有效地监控其正当性条件,那么它也就能不断对‘人民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这一问题作出回应,并在其实践中确立这一问题的答案。”[1]从实践看,对于“人民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最好的回应莫过于通过宪法程序确立和保障公民的权利。

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是一部实体性的宪法。宪法没有直接规定了公民卷宗阅览权,也没有规定公民的知情权,但从宪法的有关规定看,公民的卷宗阅览权也是有间接宪法依据的。[2]不过,从我国目前宪法的状况看,通过其保障公民的卷宗阅览权显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我国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导致如下两大问题:其一,公民不能通过宪法规范主张权利保护。当法律没有将公民宪法确认的权利加以具体化之前,公民不能依据宪法规范向国家机关主张其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并获得法律保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宪法确认的公民享有的国家赔偿请求权。[3]其二,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评判法律、法规和规章合法性的依据,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大行其道,公民为宪法所确认的基本权利被政府通过违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变相剥夺,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形同虚设。这两个问题最终都只能通过宪法诉讼程序才能得以解决。

2.我国宪法是一部实体性宪法,缺少程序规范。所谓“实体性宪法”是指它是一部主要确认了公民有什么基本权利,规定国家机关有什么权力的宪法。实体性宪法的特点是,它只确认了公民有什么权力,规定了国家机关有什么权力。至于公民如何享有基本权利,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方面的规定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国家的权力得不到应有的制约。正如季卫东所说:“从中国现行宪法条文上看,需要改进之处的确不在少数,但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原则性宣言倒未见得与西方的章句相去多远。问题是,这些权利义务根据什么标准和由谁来确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什么场合以及按照什么方式进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规定(包括程序法的各种具体内容和实体法中的程序性配件,以下笼而统之简称‘程序要件’)却一直残缺不全。”[4]因此,虽然我们可以从宪法的若干规定中推导出公民的卷宗阅览权,但是,如何从宪法程序上确保公民的这一权利,在宪法上却找不到任何宪法依据。

因此,我们应通过修改宪法增加相关的程序性条款,确保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如知情权等充分实现。

(二)行政程序的保障

当宪法缺少程序来保障公民的卷宗阅览权时,通过行政程序达到这一目的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法律路径。行政程序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应保障人民在程序上之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政机关涉及其权益之决定过程中,并非消极仅是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决定之客体,而是应使其得以参与程序,俾有效表达其意见与行政机关沟通,以积极维护其权益,如此才真正落实人民基本自由权利之保障。”[1]从法治国家发展的路径看,凡是行政程序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权利也就越有保障。

然而,“中国历史上缺少民主与法制的传统。作为现代民主和法制的重要保障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一直是一个‘空白’。改革开放之初,立法主要注重改革开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巩固改革的成果,更多地着眼于建立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偏重于行政机关及其相对人实体性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规定,即使有些程序规定,也大多与实体法相结合,零散而不系统。”[2]虽然我们进行了20多年的法制建设,但这个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观。有的法律对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作了个别规定,[3]在行政实践中,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的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如行政复议法规定了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卷宗材料,但对行政相对人是否可以复制、摘抄则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仅只有查阅卷宗材料的权利,那么卷宗阅览权对于行政相对人可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有的卷宗材料如果不给予行政相对人复制、摘抄,使行政相对人掌握一定的书面材料,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就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材料进行陈述、抗辩。因此,通过行政程序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至少我们需要做到:

1.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中国需要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这已是关注中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人们的一种共识。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已将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列入议事日程。“经过历时十年之久的酝酿、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议,估计再花两三年时间,《行政程序法》草案将被提交立法机关。”这是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应松年教授的预言。[4]将行政相对人的如卷宗阅览权等程序权利确认于一部较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典之中,可能有效地确保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

2.完整地确认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卷宗阅览权应当由主体、范围、行使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行政程序法如确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必须就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行政复议实践中,不少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第三人申请查阅卷宗材料时,只允许申请人、第三人查阅,不准复制、摘抄,理由是行政复议法只规定申请人、第三人的卷宗查阅权。虽然行政复议机关的这种做法有悖于行政复议立法的宗旨,但从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似乎行政复议机关作这样的理解也是无可指责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法律规定了一个不完整的公民权利所致的结果。今后行政程序法制定时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行政相对人行使行政程序权利。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行政相对人行使行政程序权利无疑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减损行政效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具有程序权利意识的行政相对人。因此,他们尽可能会从不利于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权利角度去适用、解释法律条款,客观上形成了不利于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权利的外部环境。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改变这些陈旧、落后的人治观念,将行政相对人作为独立于其行政职权之外的主体,而不是任其行政职权可以支配的客体;尊重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客观上是有利于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

(三)诉讼程序的保障

诉讼程序的保障是指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的法律救济。行政诉讼是一种事后的法律救济程序,它借助于司法审查权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以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我国的行政诉讼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从而达到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目的。[1]虽然我国的行政诉讼环境不尽人意,但是与10年前境况相比,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通过现行行政诉讼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我认为是可以达到目的。不过,从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看,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予以必要的关注:

1.单独就卷宗阅览权被侵害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申请阅览卷宗材料,行政主体无正当理由,或者以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为由拒绝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或者拒绝行政相对人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等。对此,行政相对人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呢?我认为,从卷宗阅览权的性质看,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行政主体拒绝行政相对人申请卷宗阅览权是一种行政程序行为。对于行政程序行为,“原则上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仅得以对本案实体决定不服时一并声明。”[2]也就是说,对于行政主体拒绝行政相人卷宗阅览申请的行为,行政相相对人只能在对案件的最终决定不服而提出行政诉讼的时,作为一种要求撤销该决定的理由之一提出。

2.行政主体同意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材料申请,而与此相关的其他公民或者组织认为查阅卷宗材料可能侵害其权益的,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我认为,只要其他公民或者组织认为行政主体同意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材料申请侵犯其合法权益,并提出了相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如有关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准许阅览卷宗的程序行为侵害其他商业秘密的,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我国的行政诉讼是一种主观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准许阅览卷宗的程序行为侵犯了国家机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但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向有关国家机关检举、控告,由有职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止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我国的行政诉讼法需要增加“给付判决”和“禁止判决”。[3]对于行政主体无理拒绝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申请的行为,法院可以通过给付判决,强制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提供卷宗材料,供其查阅、复制和摘抄。对于行政主体准许阅览卷宗申请而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情形,法院可以通过禁止判决,禁止行政主体公开卷宗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同时也可以保护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

[1]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3][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3页。

[2][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权力的分析》,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3]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4]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广义上应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但这里的“当事人”仅指行政相对人,不包括作为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我国台湾行政法学理论上也有这样的观点,参见汤德宗:行政程序法,翁岳生编:《行政法》(2000年版)第888页。蔡茂寅、李建良等合著:《行政程序实用》,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8页。

[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447页。

[2]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557页。

[1]这种立法方式在我国现在的立法中是比较常见的。虽然它顾及了行政执行的能动性,但不分领域、对象、立法目的等采用这种立法方式,实际的效果可能会给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借口,而对于行政相对人却可能是“苦海无边”。

[2]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29条规定:“(1)主张或维护参与人权益有必要时,行政机关应准许参与人查阅有关行政程序的档案。在行政程序结束之前,对于行政决定的草案以及直接的准备工作档案,第1句不予适用。依据第17条和第18条具有代表人的,则只有代表人有权查阅档案。(2)提供档案将影响行政机关完成任务的正常进行,或公开档案内容有损联邦或州的利益,或依据法律或依其性质,特别出于对参与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当对档案保密的,行政机关无义务提供档案以供查阅。(3)查阅档案在管理档案的行政机关进行。个别情况下亦可在某一其他行政机关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国外的使馆或职业领事机构进行;档案管理的行政机关还可作出其他例外处理。”

[1][美]杰佛里。赖曼:《宪法、权利和正当性的条件》,载[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8—17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1982年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国家赔偿请求权,直到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实施后,公民这一基本权利才得以落实。

[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廖义男:《行政程序法草案之重要内容(一)-适用范围、行政处分与法规命令》,载《行政程序法草案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法律系编,第10—11页。

[2]张春生:《中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前瞻》,载《海峡两岸首届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行政程序法论文集》第24页。

[3]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23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

[4]参见:《行政程序法将要“规范”政府行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0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3

中国分类号:F091.91: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0—8691(2000)04—001—0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无意中为后人设置了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经济学难题。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在未来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这段话的完整表述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2页。)100多年来,围绕这道难题,人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求解,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即便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难题,也仍然是可解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的本质基础上,找到科学解答它的突破口。依笔者所见,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命题,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与此相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了解答这道难题的最佳突破口。

一、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吗?

马克思上述命题的提出,确实是令经济学界人士深感困惑的。不难看出,马克思阐述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那段话,包含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这一逻辑结构肯定性前提的是“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它主要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私有制。这种形态,以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小农经济最为典型。从社会视角看,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由于彼此缺乏内在联系,呈现出一种极度的涣散性,互不相属,各自独立,老死不相往来。这就如同马克思描述的法国农民一样,“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而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而造成他们这种涣散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693页。)这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原始和古典意义上的私有制,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由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0页。),封建社会提供了这种古典私有制发展的全部条件。

无疑地,这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他自身的物质手段,并进入其否定性的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这是一种在生产的充分社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古典个体私有制相比,它实现了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意义。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累的生产资料,从而大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255页。)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它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矛盾不断激化。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的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这样,“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1页。)这预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的即将敲响,从而实现所有制形式上“否定之否定”式伟大变革,即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显然,马克思认为,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情。但问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立“个人所有制”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从经济学视角看,“个人所有制”是大体可与“私有制”划等号的。但马克思对此又作了明确的区分,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又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的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注:法文版《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不幸的是,马克思所作的这种区分,目前尚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可从理论界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三种代表性意见中看出来。

第一种意见是: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其主要证据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在未来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此种意见,把个人所有制等同于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即私有制。第二种意见是:“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这两种意见均是马克思所明确反对的,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绝非“劳动者的私有制”。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此说似失之笼统,未抓住“个人所有制”的真义。若这样不加区分,马克思就是要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基础上重建公有制,这是一种同义反复,无疑是说不通的。

上述三种意见(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一文。)的一个共同缺陷是从单纯的经济学视角来看问题,对个人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关系进行简单化处理,结果越闹越糊涂,导致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科学命题种种混乱不实的误解。作者的愚见是: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它同时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若换个视角,从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关系方面来透视它,可能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效果。

二、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集体主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还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模式。当然,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但后者亦是前者的凝结和反映,并在人际交往实践过程中内涵了前者。就后者而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甚至用交往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代名词以突出其作用,而生产关系的这个方面是常常容易遭到忽视的。

事实上,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必然内涵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模式,所有制是属人的所有制,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同时意味着不同社会的人们在谋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地位、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来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趋势的那段名言所展示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程,可合理地解读为人们利益取向上“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集体主义”的擅变过程。在“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分散地属于互不关联的小私有者所有,小块的土地及其产出,简单的手工作坊,成了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人格的对象化的证明。小私有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结合体,在缺乏普遍有效的社会联系的情况下,小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在观念上的必然反应就是自私自利,就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建国之后,在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指出:“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为一切言论行动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页。)显然,是很清楚小私有制与狭隘利己心之间的天然联系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作为“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把小私有制条件下的古典个人主义推到极端,变成了极端利己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建立了发达的私有制形式,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必然地、自发地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极端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必然成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突出特点。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以及货币关系)的发展,同普遍贿赂、普遍收买是一回事。普遍现象,表现为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活动的社会性质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在这个阶段,“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它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把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都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来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8页。)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之下,“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卷,第354页。)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促使资本家异化为追逐利润的机器,为谋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勾心斗角,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由此“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成为公认的信条。这种利益取向上的极端利己主义,具有强烈的性,它严重恶化了人际关系,激化了社会矛盾,带来了“人对人象狼一样”的战争状态,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末日情节”,敲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道德丧钟。

由此,“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一否定,“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想形式,内在地包涵了人们利益取向上的集体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在共同体的基础上使社会利益重新公正地回归到真实的个人提供了基础;同时,个人利益的公正实现及其创造性能力的不断发挥,又使社会整体利益处于无限的增长过程之中。劳动者掌握了生产资料,自主地支配着自己的命运。公有制的组织,既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又是人们社会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中心,在这样的集体里,连接着人们的不仅是共同的生产目标和任务,还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观念。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在联合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在此过程中,人们之间虽仍然存在着各自特殊的利益矛盾,但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根本利益上是完全同一的。并且,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成为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把每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了。真正的公有制,必致力于劳动者个体福利的最大实现,把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公有制,是作为劳动者个人之自由联合的集体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并作为公有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人所有制。这二者的结合,必然使集体主义成为人们利益取向上的基本原则。对此,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反之,“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卷,第175~176页。)他要求:“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卷,第337页。)

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而言,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共同体尚处于低级形态,尚未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自由人联合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并存、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及由此所必然带来的人性的物化,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种种不公正现象等,都使现阶段人们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并对集体主义原则的主流地位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必须明白:只要我们仍然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只要我们仍然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作为利益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反之,若从集体主义退回到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将是民族精神的大倒退,必不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首先必须对集体主义的涵义有着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此,我们不妨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理解的。

三、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准确表述

在考察公有制与集体主义关系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名词作点语义学的考察,无疑是有趣而必要的。社会主义(SOCIALISM)本意为人们在经济交往中,以社会共同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归宿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主义相反,它体现的是典型的社会本位主义。它把人不仅当作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并在自由联合的共同体基础上实现成员间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合作,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共同体的形成,“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因此,社会主义内含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类即社会关系的重新协调,内含了个体利益的一致性,一句话,内含了人们利益取向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建立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与“社会主义”相比,“共产主义”(COMMUNISM)一词则突出了所有制形式,其核心在于人们对社会生产、生活资料的共同占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即抛开其异化的私有制形式,而保留其有价值的内容,即“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并转而为社会之“共产”。就财产公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才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由此,社会成为人们存在的“一般性质”,“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主义行为。这样,社会就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122页。),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成为个体生存的温暖家庭。正是因为洞察了“共产”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最高形式,而社会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则是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然环节。版权所有

不难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集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它在私有制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私有制社会存在的只能是以利益冲突和阶级对立为特征的“虚幻的集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虚幻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作了经典的区分。他首先批判了私有制社会中“虚幻的集体”。第一,这种“集体”不是人们自由的联合。他指出:“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集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83页。)第二,这种集体不是由真实的个人组成的。“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83页。)与此相反,真实的集体是“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83页。),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273页。)其一,集体是个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82页。)其二,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有机体,集体离不开个人。“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83页。)显然,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与个人是水融的关系。对此,马克思警告到:“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这无疑是发人深思的。由此反观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不顾生产力落后的实际,片面追求所有制形式上的“一大二公”,而忽视公有制集体的属人性质,僵化的运营模式,压制了人的主体性,结果把集体与个人人为地对立起来,集体成为从个人中产生又反过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压制人的主体性的异己力量,一定意义上变为“无人”的虚幻共同体。我国传统体制下缺乏活力的国营企业,是这种虚幻共同体的典型表现。这种“无人”的虚幻共同体,与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对集体涵义的正确理解基础上,人们利益取向上的集体主义原则也就不难把握了。集体主义的本意在于确立一种合理协调人群关系的普遍利益准则,既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性关系,又突出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中社会普遍利益的优先地位。事实上,个人与集体是密不可分的,集体是个人存在的社会形式,个人是集体的细胞,无集体的个人和无个人的集体都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正因如此,集体主义内含了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真正的集体必然代表社会广大成员之个人利益,并以合理有效的社会组织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需求。因此,集体利益所在,就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所在,而背离集体利益的特殊个人利益,必然会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是根本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格格不入的。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4

当我站起来时,心想揣了一只小兔子,七蹦八跳的。虽然这次辩论我们辨得难解难分,不分上下,但是却让我知道看书一定要有选择,要看好书,杜绝不良书籍,将来报效祖国!!

“铃~~~~~~”清脆的上课铃打响了,一场关于“开卷是否有益”辨论会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开始了。当我站起来时,心想揣了一只小兔子,七蹦八跳的。我先发制人:“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量,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对日后的说和写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方陈晓莹咄咄逼人说:“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这点我们不能否认。然而,现代社会的我们却**了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阅读得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

她说完后,大家想起了掌声,只见有的人点头,有的人小声地议论。我也不甘示弱:“对于好书是有益处的,这点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论证的是:所谓的坏书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处呢?对于读书的益处来讲,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学会几种写作方法,几个词,甚至认识几个字。这些都是读书的益处,没法否认的。因此不论它有多坏,在所谓的坏书里至少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再不济也能认识几个字。这能说它无益吗?”陈晓莹又说:“假如许多少年看了不该看的书,走向犯罪之路怎么办呢??”我们组的陈开山立马站起来说:“电视上犯罪的青年都是不看书而去网吧等地玩游戏造成的!!”对方呆若木鸡,无言以对。

我和陈晓莹你一言我一句的争辩了起来,大家能补充的补充,找资料的找资料,最后老师要我们总结一下。我说:“书是人类的朋友!”陈晓莹说:“有些书会让人遭到损害!!”

虽然这次辩论我们辨得难解难分,不分上下,但是却让我知道看书一定要有选择,要看好书,杜绝不良书籍,将来报效祖国!!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5

我们分为两组,分别说自己对开卷是否有益的想法。我们班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两组分别是正和反,正方认为开卷有益,反方认为开卷可能无益。

反方说:“开卷无益,如果看了不好的一些小说,可能会沉迷在小说的故事里,不能自拔,回让我们学到不好的东西。而且事实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小孩看了这种书,以为人死了可以做天使,就跳楼自杀了,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看的人入迷,就天天看,天天做白日梦,别的什么也不做,从而让学习下降,人也开始变坏。

正方说:“开卷有益,读书使人进步,让人变得文明,让我们的祖国变成文明的国家,也让我们进步,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和这个世界的丑恶,让我飞上天空,下入海底,让我们了解很多好玩的东西,读力偶啊名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体会更深,让我们学到名人身上的优点和品质。所以读书是绝对有益的。

最后,老师对我们总结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读好书是绝对有益的,读坏书是无益的。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6

    章剑生

    (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卷宗阅览权是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一项重要权利。它有助于落实行政公开原则,约束行政权力和说服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的行使结果。本文从界定卷宗阅览权的概念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卷宗阅览权的主体、范围和方式等基本内容,并从宪法程序、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的对策。

    [关健词] 行政程序;程序权利;卷宗阅览权

    一、卷宗阅览权界说

    卷宗阅览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在参与行政程序过程中,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与行政案件有关联的卷宗材料之权利。卷宗阅览权是知情权谱系中的一项子权利。它是“司法程序中‘武器平等’原则在行政程序中的体现。”[1]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可以知悉行政主体掌握的对自己不利的资讯,可以在行政主体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为自己申辩,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西方法学理论上,卷宗阅览权可以溯源到英国自然正义理论。自然正义理论所衍生出的规则之一是公民有受公正审讯的权利。为了确保审讯的公正性,受不利指控的一方有了解对方提出的案件事实及其理由的权利。丹宁勋爵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审讯往往必须包括‘让争议当事人纠正或驳斥任何有损于他们观点的事情的公平机会,……如果被听取意见的权利要成为有价值的真正的权利,它必须包括让被控诉人了解针对他而提出的案情的权利。他必须知道提出了什么证据,有些什么损害他的说法;然后他必须得到纠正或驳斥这些说法的公平机会。’”[2]因此,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具有法理依据的。

    通过法律确认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是现代法治行政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法治的理念是制约权力,保护权利。这是任何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法治理念。虽然在公民的权利谱系中,卷宗阅览权是一个很小的权利,但对于一个正在形成法治社会的中国,确认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卷宗阅览权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行政公开原则。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公开本身的意义正如英国大法官休厄特所说:“公平的实现本身是不够的。公平必须公开地、在毫无疑问地被人们所能看见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至关重要。”[3]在行政程序法中,确认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是细化行政公开原则的方法之一。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行政主体便失去了封闭行政案件材料的权力,行政主体制作行政案件的档案始终处于一种随时要向行政相对人开放的状态。只要属于法定公开范围,行政主体要加塞“私货”是极其困难的。行政主体要面对行政相对人随时就行政案件材料提出质问,并给出合乎情理的回复,否则,行政主体可能在行政相对人对其行政决定所做出的法律挑战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通过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使行政公开原则的法理凝固为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权利,从而规范行政程序主体的行为。

    2.约束行政权力。就人的本性而言,任何权力者都不喜欢在受支配者的注视下行使权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更多的权力,并且没有任何人愿意投票赞成通过一项旨在要求个人自我克制的条件。”[4]自20世纪以来,行政权扩张在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领域中汇成一股无法遏制的趋势。行政权扩张的后果之一是行政权在内容上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政权的基本内容从羁束行政转变为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权构成了现代行政权的核心。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依据赋予其权力的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法律目的、精神、原则、范围和行政合理的法治原则,基于客观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行政行为的权力。由此可见,自由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权力”。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可以随时了解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依据,及时抗辩行政主体违法及不当行使行政职权,从而约束行政权力。

    3.说服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认同的前提下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的依据是否为行政相对人所接受。如果行政相对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行政主体运用权力依据的怀疑,那么在行为上必然表现出——口头的或者心里的——对行政权力的不服从。这种不服从损害了行政权力的实效,也减损了行政主体的威信。因此,“权力的成功运用就在于使一个人不仅乐意而且带有美感地服从他人的目标。当然对权力的最高明运用就是使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受控于人。这是制约权力应取得的最高成就;信仰不是使服从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意志行为,而是成为一种公认行为的、正常的、自然的流露。”[5]卷宗阅览权的功能在于,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可以了解到将来可能成为行政决定依据的一切材料,并可以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反驳对自己不利的一切材料。虽然这种反驳可能无法将所有对其不利的材料排除在将来行政决定的依据之外,但既然行政相对人事先已经了解到了这些材料,并给出了反驳的机会,那么行政相对人就有了准备接受这一不利于己的行政决定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是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的内在条件。

    二、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内容

    (一)卷宗阅览权的主体

    卷宗阅览权的主体是指依法有权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卷宗档案材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6]卷宗阅览虽然是行政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可以向任何人公开。为防止与行政案件无关的人利用卷宗档案材料损人利己,干扰行政主体的正常行政管理秩序,卷宗阅览权的主体应当有一个适度的限制:

    1.行政案件的当事人。[7]行政案件的当事人与行政争议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他有权查阅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材料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即满足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8条规定:“ 当事人及如为该不利益处分将有害自己利益之参加人(以下在本条及第24条第3项称”当事人“等),自通知听证时起至听证终结止,得向行政机关请求阅览有关该事件调查结果之笔录或其他证明该不利益处分原因之事实之资料。行政机关除在损害第三人利益之虞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外,不得拒绝其阅览。”[8]韩国《行政程序法》也有类似的规定:“自有听证通知之日起至听证结束之日为止,当事人等可向行政机关要求阅览或复印关于该案件之调查结果之文书及该处分相关之文书。此时,除其他法令限制公开之情况外,行政机关不得拒绝。” [9]

    2.行政案件的第三人。第三人是指在行政程序开始后由其申请或行政主体通知其参加行政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认为正在处理行政案件与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联的,有权申请参加行政程序;行政主体认为对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会对其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知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意味着其在行政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合法权益。为了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确认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有卷宗阅览权在法理上是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的。因此,行政程序的第三人应当与当事人一样,也享有独立的卷宗阅览权。

    3.当事人的人。当事人的人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的委托或法律的规定,以当事人的名义在委托权限或者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加行政程序,依法从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活动。当事人通过委托或者根据法律规定,将包括卷宗阅览权在内的行政程序权利委托给人行使,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因此获得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人不得利用卷宗阅览所获得的资讯材料,从事有损于当事人合法权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活动。

    (二)卷宗阅览权的范围

    卷宗阅览权的范围是指享有卷宗阅览权的人可以查阅卷宗材料的范围。这是关系到行政相对人能否切实享受卷宗阅览权的问题。行政主体在行政调查中取得的案件材料是否都必须纳入行政相对人的查阅范围,我认为:

    1.凡是与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都属于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的范围。这是确保行政相对人充分行使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原则。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的目的是了解行政主体掌握的、与其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以便他能在行政程序或者将来的行政诉讼程序中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目的,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应当是全面的、彻底的,旨在保证行政相对人能了解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

    所谓“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应当是指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卷宗材料。因此,一份卷宗材料是否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有关联性,既不能由行政主体单方决定,也不能让行政相对人说了算。一个基本的分界线是,卷宗材料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成为行政决定理由的一部分。

    2.凡是行政相对人不得查阅的卷宗材料应当由法律明确列举。一般情况下,可以查阅的卷宗材料范围越大,行政主体的权力受到约束的力度也就越大,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是,有的卷宗材料因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一旦为他人知悉,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这部分卷宗材料应当排除在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之外。

    然而,这个排除范围应当如何确定呢?我认为,首先,它不能由行政主体自己来确定,也不能为其确定一个原则任其自由裁量。它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加以确定。因为,如果将这个范围交由行政主体自己确定,那么最终可能会使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范围由法定的原则变成法定的例外。其次,这个范围应当是列举式的,即行政相对人不能查阅的卷宗材料必须是明确的、个别化的,如“人事档案”、“外交政策”、“金融秘密”等,最好不要设置可以由行政机关解释的“兜底条款”。[10]通过法律以列举的方式确定卷宗阅览的排除范围,其不言而喻的优点在于:卷宗材料只要没有明确列入排除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行政相对人都有权查阅。

    (三)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

    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是指行政相对人实现卷宗阅览目的之各种具体方法。从各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和行政实践看,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主要有:

    1.复制。复制是行政相对人通过复制技术将查阅到的资料复制成副本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复制可以分为全部复制和部分复制。为了确保复制副本的真实性,行政主体应当在复制副本上加盖公章。为了防止行政相对人滥用卷宗资料复制权,行政主体可以向行政相对人收取适当的复制成本费用。

    2.摘抄。摘抄是行政相对人根据需要摘录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摘抄也可以分为全部摘录和部分摘录。因摘抄内容不如复制那么直观,也无法确保其内容与原件的一致性,因此,如行政相对人有要求,行政主体有义务给予真实性的证明。如行政相对人需要某一部分材料作为其用于申请其他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主体可以在摘抄材料上盖章,以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

    3.查阅。查阅是指行政相对人查看而不作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行政相对人有时并不需要复制、摘抄卷宗,而只要求查看有关资料,因此,只要能够看到卷宗材料也就满足了其行使卷宗阅览权的要求。如行政相对人要求查阅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引用的某一具体规范性文件内容。

    关于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1.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为了确保行政相对人有效地行使卷宗阅览权,同时也为了不影响行政主体正常的工作秩序,法律应对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做出必要的规定。基于对卷宗材料有序管理的要求,卷宗阅览的时间应当限于行政机关的办公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非办公时间行政相对人不得申请查阅卷宗材料。为了便于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材料,行政主体应有卷宗阅览的场所,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必要的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设备。

    2.卷宗材料利用的限制。卷宗材料只能被行政相对人用来在本案中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其他用途应当为法律所禁止,尤其是证人证言,如行政相对人利用复制、摘抄所得的对其不利证据材料,威胁、利诱证人,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3.卷宗阅览权行使的时间限制。一般来说,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的任何阶段都有申请查阅卷宗材料之权利。如德国《行政程序法》没有规定阅览卷宗的开始时间,因此,可以理解为行政相对人从行政程序一开始就可以申请卷宗阅览权。[11]但是,行政相对人毕竟与本案件处理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让其过早地了解有关卷宗材料,可能妨碍行政主体正常行使行政职权。如在调查程序阶段,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应当给予必要的限制,因为行政主体调查取得的卷宗材料可能成为其继续查证的线索,或者行政主体取得的证据材料是否最后用于本案的处理,也没有做出最后决定。这些不确定的卷宗材料如果让行政相对人知悉后,可能会为其隐藏不利证据提供了条件,或者成为威胁、利诱证人的依据。因此,对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行使时间做出必要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

    三、卷宗阅览权的程序保障

    卷宗阅览权是行政相对人的一项法律程序权利。对于程序权利的保障,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程序法具有实体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我们至今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法理上讲,对于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程序上的法律保障。

    (一)宪法程序的保障

    宪法程序一方面作为制约政府权力的一种法律力量,存在于国家权力互动关系之中,确保政府的权力具有正当性,另一方面宪法程序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力量,可以阻止政府恣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正如赖曼所说:“尊重和保护人类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作为一个正当政府的最主要条件。如果一个正当的政府能够持续而有效地监控其正当性条件,那么它也就能不断对‘人民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这一问题作出回应,并在其实践中确立这一问题的答案。” [12]从宪政实践看,对于“人民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最好的回应莫过于通过宪法程序确立和保障公民的权利。

    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是一部实体性的宪法。宪法没有直接规定了公民卷宗阅览权,也没有规定公民的知情权,但从宪法的有关规定看,公民的卷宗阅览权也是有间接宪法依据的。[13]不过,从我国目前宪法的状况看,通过其保障公民的卷宗阅览权显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我国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导致如下两大问题:其一,公民不能通过宪法规范主张权利保护。当法律没有将公民宪法确认的权利加以具体化之前,公民不能依据宪法规范向国家机关主张其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并获得法律保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宪法确认的公民享有的国家赔偿请求权。[14]其二,宪法不能成为司法评判法律、法规和规章合法性的依据,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大行其道,公民为宪法所确认的基本权利被政府通过违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变相剥夺,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形同虚设。这两个问题最终都只能通过宪法诉讼程序才能得以解决。

    2.我国宪法是一部实体性宪法,缺少程序规范。所谓“实体性宪法”是指它是一部主要确认了公民有什么基本权利,规定国家机关有什么权力的宪法。实体性宪法的特点是,它只确认了公民有什么权力,规定了国家机关有什么权力。至于公民如何享有基本权利,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方面的规定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国家的权力得不到应有的制约。正如季卫东所说:“从中国现行宪法条文上看,需要改进之处的确不在少数,但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原则性宣言倒未见得与西方的章句相去多远。问题是,这些权利义务根据什么标准和由谁来确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什么场合以及按照什么方式进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规定(包括程序法的各种具体内容和实体法中的程序性配件,以下笼而统之简称‘程序要件’)却一直残缺不全。”[15]因此,虽然我们可以从宪法的若干规定中推导出公民的卷宗阅览权,但是,如何从宪法程序上确保公民的这一权利,在宪法上却找不到任何宪法依据。

    因此,我们应通过修改宪法增加相关的程序性条款,确保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如知情权等充分实现。

    (二)行政程序的保障

    当宪法缺少程序来保障公民的卷宗阅览权时,通过行政程序达到这一目的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法律路径。行政程序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应保障人民在程序上之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政机关涉及其权益之决定过程中,并非消极仅是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决定之客体,而是应使其得以参与程序,俾有效表达其意见与行政机关沟通,以积极维护其权益,如此才真正落实人民基本自由权利之保障。”[16]从法治国家发展的路径看,凡是行政程序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权利也就越有保障。

    然而,“中国历史上缺少民主与法制的传统。作为现代民主和法制的重要保障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一直是一个‘空白’。改革开放之初,立法主要注重改革开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巩固改革的成果,更多地着眼于建立各个领域的基本制度,偏重于行政机关及其相对人实体性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规定,即使有些程序规定,也大多与实体法相结合,零散而不系统。”[17]虽然我们进行了20多年的法制建设,但这个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观。有的法律对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作了个别规定,[18]在行政实践中,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的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如行政复议法规定了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卷宗材料,但对行政相对人是否可以复制、摘抄则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仅只有查阅卷宗材料的权利,那么卷宗阅览权对于行政相对人可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有的卷宗材料如果不给予行政相对人复制、摘抄,使行政相对人掌握一定的书面材料,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就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材料进行陈述、抗辩。因此,通过行政程序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至少我们需要做到:

    1.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中国需要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这已是关注中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的人们的一种共识。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已将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列入议事日程。“经过历时十年之久的酝酿、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议,估计再花两三年时间,《行政程序法》草案将被提交立法机关。”这是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应松年教授的预言。[19]将行政相对人的如卷宗阅览权等程序权利确认于一部较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典之中,可能有效地确保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

    2.完整地确认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卷宗阅览权应当由主体、范围、行使方式等几个方面组成,行政程序法如确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必须就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行政复议实践中,不少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第三人申请查阅卷宗材料时,只允许申请人、第三人查阅,不准复制、摘抄,理由是行政复议法只规定申请人、第三人的卷宗查阅权。虽然行政复议机关的这种做法有悖于行政复议立法的宗旨,但从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似乎行政复议机关作这样的理解也是无可指责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法律规定了一个不完整的公民权利所致的结果。今后行政程序法制定时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行政相对人行使行政程序权利。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行政相对人行使行政程序权利无疑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减损行政效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具有程序权利意识的行政相对人。因此,他们尽可能会从不利于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权利角度去适用、解释法律条款,客观上形成了不利于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权利的外部环境。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改变这些陈旧、落后的人治观念,将行政相对人作为独立于其行政职权之外的主体,而不是任其行政职权可以支配的客体;尊重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客观上是有利于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7

关键词:竣工资料 分包管理 项目管理 长输管道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作为长输管道实体工程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体现项目管理的综合水平[1],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管理效益。传统的EPC等管理模式下,竣工资料从收集到管理,其特点及方法均已日趋成型[2、3]。但是,针对分包管理模式下的长输管道工程竣工资料的管理方法,却鲜有描述[2]。江都-如东天然气管道(泰兴-芙蓉段)项目(以下简称江如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在分包管理模式下运作的项目之一。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分包管理模式,项目部在开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验收移交阶段,对项目竣工资料管理进行了改进,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手段,为及时、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地完成项目竣工资料归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竣工资料的组成

竣工资料是一种以文字、图表、声像等手段记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所形成的一系列文件的组合,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真实记录,是工程归档文件的前身。它将管道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以工程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都认可的形式记录下来,能够真实地再现施工现场情况,是建设项目部进行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建成、投产后生产运营、维护、检修及改造、扩建的主要依据和必查文件资料。

一般情况下,施工文件根据项目划分,按单位工程组卷。长输管道项目单位工程一般划分为线路工程、场站工程、定向钻穿越工程。每个单位工程的施工文件按照企业资质、施工管理类文件、综合资料、施工记录、HSE文件、施工总结、竣工图、声像资料等类别组卷,每一类别文件可组若干卷。每一卷施工文件要编制案卷外封面、案卷内封面、卷内目录和卷内备考表。

组卷内容以线路工程为例:

第一卷:企业资质、施工管理类文件

包括:竣工档案编制说明;合同(协议)文件;企业资质;施工组织设计及批复;施工技术方案及批复;业主管理文件一览表;监理单位管理文件、指令及回执一览表;来往函件等。

第二卷:综合资料

包括:原材料检验、复验文件;自购设备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原材料材质证明;零部件目录、图纸;有关技术重要往来函件等。

第三卷:施工记录

组卷时,表格按照工序先后顺序,同类表格按照介质流向顺序排列,可分为若干卷。阀室应单独组卷,可组若干卷。

第四卷:HSE文件

包括:管理类文件、作业类文件。

第五卷:施工总结

对工程概况、施工过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

第六卷:竣工图

竣工图按专业和管输介质流向顺序排列,设计变更通知单复印件附在竣工图中进行组卷。做到原图与变更单相互标注参见。

第七卷:声像资料

反映工程概况和建设过程中重要场合、重要事件、重要场景以及重大设备开箱验收等过程。

二、竣工资料管理流程及常见问题

1.竣工资料管理流程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流程见图1,具体管理流程将依据项目特点及业主的不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图1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的一般程序

2.竣工资料管理常见问题

2.1综合管理文件原件不齐全

施工单位资料管理疏忽或专业负责人员更换频繁等原因造成原始文件丢失[4]。

2.2.工程资料、质量保证资料等收集不齐全

施工单位急于满足施工进度,施工过程中,忽视对施工资料的审核、收集或由于相关负责人员的更换时移交不齐全,造成最终工程资料的不齐全。另外,项目部物资管理部门对自购材料的验收、资料收集的归口管理,存在管理漏洞,导致资料的欠缺[5]。

2.3.施工资料填写、竣工图编制不规范

项目部在管理过程中,在责任、内容、深度等方面,对竣工资料的编制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施工资料填写、竣工图编制不规范[5]。

2.4.竣工资料提交不及时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使竣工资料收集阶段的耗时过长,影响到竣工资料管理程序的按时运行,最终导致竣工资料归档工作的延期进行。

三、江如项目竣工资料的程序管理

针对竣工资料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江如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根据分包管理模式的特点,分别从工程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验收移交阶段,对竣工资料的管理进行了程序管理上的改进。

1.工程准备阶段

1.1.建立竣工资料管理组织机构

竣工资料管理组织机构组成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竣工资料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分包单位负责人、分包单位竣工资料负责人、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编制人员。组织机构的建立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层次分明、权责明确。

1.2.编制竣工资料管理细则

项目部依据业主下发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参照相关规范要求,编制本项目的竣工资料管理细则。细则内容包括竣工资料编制过程中各专业相关表格划分、填写格式要求、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体计划等。管理细则的编制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指令统一。

1.3.对分包单位进行竣工资料编制培训及交底

项目部依据竣工资料管理细则,针对分包单位的竣工资料编制工作进行专业的培训、交底,培训及交底内容包括竣工资料编制的业主要求、项目部要求、相关规范要求、资料审核、移交要求等。培训及交底旨在使竣工资料程序管理过程中,项目部与分包单位之间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2.工程施工阶段

2.1.竣工资料的编制、收集工作与施工同步,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定期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进行阶段性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资料内容是否与施工同步、资料相关表格是否齐全、编制内容是否完善、准确、符合格式要求等。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审核、收集周期为15天/次。旨在使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与实体同步、实时可查。

2.2.制定竣工资料收集、移交台账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竣工资料审核合格部分,定期(15天/次)进行竣工资料的统一收集、存放,避免工程后期竣工资料的缺失,并建立相应的收集、移交台账,台账内容包括:移交单位/部室、移交内容、验收结论、竣工资料编制人及负责人、验收人员及负责人、日期等。台账的制定旨在使竣工资料的收集工作程序管理明确,责任清晰。

3.工程验收移交阶段

3.1.制定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规划

项目部根据项目工程完工情况,依据业主竣工资料提交日期要求,编制项目竣工资料编制、组卷、审核、归档工作总规划,总规划内容包括:各分包单位竣工资料移交日期、负责人、主管领导;项目部各相关部室竣工资料移交日期、负责人、主管领导;项目竣工资料编制、组卷计划、负责人、主管领导;以及项目竣工资料的监理审核、业主审核、归档审核日期。项目竣工资料编制总规划的制定旨在使项目竣工资料的归档工作能够按照业主要求有条不紊、如期完成。

3.2.编制项目竣工资料总目录

工程验收阶段,工程施工任务已经完成,项目部根据业主对竣工资料的时间,进行竣工资料的编制、组卷工作,项目竣工资料负责人按照业主要求编制竣工资料总目录,并下发各编制人员。总目录包括:各单位工程划分、各单位工程内分卷目录、分册目录、册内组成内容划分及编号等。项目竣工资料总目录的编制旨在使项目竣工资料编制工作责任清晰、进度可控。

四、总结

长输管道项目竣工资料管理是一项系统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各个专业部门的复合性工作。尤其是在新型的分包管理模式下,要及时、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地完成项目竣工资料归档工作,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竣工资料过程管理的改进与更新,创新管理方法,使其能够促进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广文;《浅谈国际管道项目竣工资料控制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270,02,2011.

[2]李国明,王孟辉,黄高优,张雷,刘耀坤;《EPC管理模式下施工承包商竣工资料的收集与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10,36(增刊).

[3]梁建国,张志民,张文江;《EPC管道竣工资料管理特点与管理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9,35(增刊).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8

一、吕志宏在讲话中指出:编史修志,资政育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们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党史研究,他们在治党治国治军和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科学总结并成功运用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从历史高度看问题,党史工作是一件继往开来、关乎全局、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大事,也是一个成熟的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的要事。我们作为党史工作者,应该为从事这项高尚的工作而自豪,为推进这一项豪迈的事业而献身。他强调,党史工作涉及征编、研究、宣传、教育和管理等众多方面。在诸多工作中,编写正史举足轻重,可谓党史部门各项任务中的第一要务。经过前些年的努力,我省党史一卷已经编写出版。编写党史二卷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他要求,在党史二卷编写工作中,一要深化认识,把握方向。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要论断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建国后29年来党的执政实践和历史经验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坚持为党编史、为党立言的正确方向,使党史二卷成为以史鉴今,促进执政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力作;二要深入研究,资政育人。以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建国后29年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二卷中的重要内容作专题研究,对二卷中反映得还不够充分的内容,进一步挖掘资料,同时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成果转化,更好地资政育人,服务大局,推动中心工作;三要总结交流,共同提高。二卷编写是一项探索性工程。富阳等省试点单位走在前列,成绩可喜,经验可贵。这些经验和办法应当认真总结,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借鉴作用。省委党史研究室要在承担省本级二卷编写任务的同时,积极履行全省党史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能,精心指导,热心服务,悉心把关,推动市县党史二卷编写工作不断深入,促进党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金延锋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富阳党史二卷编写工作的经验,并强调:大家在学习、借鉴富阳党史二卷编写经验的同时,不要照搬照套。其他地方的党史二卷,对富阳卷要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她对2007年全省党史二卷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吕主任这次会议的讲话精神,切实把二卷编写作为党史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要深刻领会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二卷的写作要求,真正把“成绩写够、错误写透、评价公正”贯穿于二卷写作的全过程;三要充分借鉴富阳党史二卷的编写经验,切实发挥试点单位的示范作用;四要加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五要做到“静心不浮躁,精心不攀比”;六要加强指导,形成合力,互相促进。省本级除了继续抓好二卷试点单位的指导工作外,还要加强对另外8个市的指导,努力搭建交流平台,继续开好党史二卷编写工作座谈会,加强交流、集体攻关。市一级要把对县(市、区)党史二卷编写的指导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适应各地编写工作的需要。县一级要加强对各部门专题征编工作的指导。

三、富阳市史志办公室的代表从编撰党史二卷要具备的条件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主要经验有两条:首先,要求从事二卷编写的同志坚持自觉学习党史业务知识,至少从中央到富阳,从本地到外地,各级各类的党史书籍,都要想办法找来看一看,既可以了解历史大背景,掌握不同地方的情况,又可知道别人是怎么写的,各有什么利弊,从而借鉴好的经验,少走弯路;其次,党史工作者积极参加党史业务学习班或业务培训班,是做好理论准备的一个有效途径。他们的体会是:资料征集和专题研究是编写二卷的基础;当地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二卷编写工作的有力保证;一个好的编撰班子,是编写好党史二卷的关键;认识上的到位与否,是能否启动和编写好二卷的重要环节。

四、参加全国二卷编写工作研讨班的同志介绍说:在12月举办的全国二卷编写工作研讨班上,学员们听取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以及有关部、局专家学者的讲课。总的精神,是要求各地在编写党史二卷时力争做到“成绩写够,错误写透,评价公正”。所谓“成绩写够”,是针对这段时期犯错误多,不能因此而讳言成绩,不能以为讲成绩多就是为错误辩护,更不能理解成是对错误的谅解、淡化。实事求是地把成绩写够,是科学态度。对29年的各方面成就,在二卷中要有充分反映。所谓“错误写透”,即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在工作上、指导思想上,犯过错误,有些是严重错误。错误不能回避,且要实事求是地写透。不仅要弄清楚错误内容,而且要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总结教训,避免重演,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评价公正”,就是要依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6条对建国后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和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体评价。正确把握好:不能把这29年的历史说成全是错误;这29年与以后的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把我们党能够自己纠正错误这一点写充分;要正确理解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写出这段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另外,中央党研室领导在讲课中曾多次列举、介绍了浙江省党史二卷的编写情况,充分肯定了浙江采取的由各级党委全面发动,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做法,应该说是对我省党史二卷编写工作的一个有力促进。

五、参加此次座谈会的代表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编写党史二卷是现阶段党史工作的第一要务,二卷编写是否需要专题基础,如何组织指导专题撰写,如何修改完善编写纲目,编写二卷要不要开门办史、如何开门办史,如何处理好保证质量与保证进度的矛盾,如何加强业务指导;2.对编写人员少、理论基础差、地方特色难找、资料深化细化难、事实史评难等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部分解决的办法;3.对加强指导,增加学习培训名额和机会,省、市、县密切联系,互通有无,增强交流,分片研讨,省、市的二卷纲目是否可以提供给下面参考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4.全省党史二卷编写工作的进展情况:省本级已全面启动二卷初稿撰写工作,基本确定编写纲目,继续组织完成有关专题的撰写任务;宁波已写出书稿;温州、湖州、绍兴已正式启动二卷写作;杭州完成4本专题集;嘉兴、台州都已出版专题集;金华、衢州、舟山、丽水正在查阅档案或组织专题撰写。县(市、区)中,富阳党史二卷已正式出版,萧山等8家单位写出了书稿,其他大多数单位正着手编写专题,拟定纲目,查找资料,准备启动编写工作。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9

正方中的一位同学说:“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不读书,社会就不会发展。”

反方立即站起来反驳,“汉代的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着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

正方也不屈服,连忙说,爱迪生小时候也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实验,才发明了电灯。

反方似乎要把手中的资料统统说完似的,站起来,一句一句地说,郑板桥说过,读过万卷书,心中无适主。

开卷是否有益的资料篇10

一、语序不当

常见的语序不当主要有多重定语语序不当、多重状语语序不当、定语和状语次序错位、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虚词位置不当、分句间次序不当和主客倒置等八种类型。

例1.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2015高考安徽卷第17题B项)

解析:按照逻辑关系,应该是先培养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然后才能使其“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该项表述不合常理,属于分句间次序不当。

例2.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2015高考江苏卷第2题B项)

解析:该项中“接受”“理解”“掌握”三个并列词语的排序不当,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先理解,再接受,最后掌握。并列词语在语病类试题中是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要准确判断它们之间在概念上是否存在交叉、包含关系或不合事理。

二、搭配不当

现代汉语的语句都有一定的搭配规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特定的搭配规律。搭配不当主要有六种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搭配、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

例1.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2015高考山东卷第5题A项)

解析:该项中,“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句有误。因为“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只有状况好,才能够保证行车安全;如果状况不好,就不能保证行车安全。“状况”分两面,而“安全”是一面,属于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可以在“的状况”前加“良好”;或去掉“保证”,并在“安全”前加“是否”。

例2.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2015高考广东卷第3题D项)

解析:“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一句中,动词谓语“维护”带两个宾语“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维护权益”是可以的,但“维护”与“要求”显然不能搭配,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合理要求”;或在“合理要求”前加上“满足”。

例3.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4题C项)

解析:该选项中的“能”是一面词,而“好坏”是两面词,一面对两面,前后不能搭配。有两种改法:一面对一面或两面对两面,即“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或“能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介词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残缺。成分赘余,从赘余的成分上看,包括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和修饰成分赘余;从赘余的性质上看,包括堆砌词语、词义重复、画蛇添足等。

例1.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D项)

解析:该项中“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的主语是“国家”;“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应该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后一句句首没有主语,让人产生误解,属于主语残缺。应在“因加大了惩处力度”前加上“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例2.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2015高考安徽卷第17题A项)

解析:此项属于成分残缺类型中的宾语残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一句的谓语“解决”之后没有与之衔接的宾语,应该在“上涨”之后加上“问题”。

例3.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2014高考江西卷第4题B项)

解析:此项“确实可说堪称不易”一句中的“堪称”是“称得上”的意思,与“可说”在语意上重复。可删掉“可说”或“堪称”。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的常见类型有:①句式杂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杂糅在一起,导致语意不明确。②中途易辙――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造成结构混乱。③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④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导致结构混乱。⑤滥用介词――“了”“被”等,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例1.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2015高考浙江卷第4题C项)

解析:该项中“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将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拼凑在一起,即“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和“也照样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明显属于句式杂糅。可删去“为”和“吐槽发声”,或删掉“脱不开”。

例2.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2015高考四川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中“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将两个不同的句式糅合在一起,一个是颁奖典礼“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一个是颁奖典礼“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所以,本句属于句式杂糅,任意保留其中一个句式即可。

例3.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2015高考湖北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的病症类型为中途易辙。“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的主语应该是“《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而第一句的表述为“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这样一来,前面句子中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就不能作后面句子的主语了。可将“了”改为“的”。

五、含糊不清

含糊不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有歧义。所谓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却令人捉摸不透,不能让人明白其中到底讲了什么。所谓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的理解。

例1.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2015高考山东卷第5题D项)

解析:该选项中“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在表述上含糊不清,“身患重病”既可以理解为限制修饰“工人”,也可以理解为限制修饰“女儿”,到底是“工人身患重病”还是“女儿身患重病”,让人理解起来很费劲。

例2.2015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2015高考江苏卷第2题D项)

解析:该选项第二分句中的数量词“近30个”的修饰对象不明,造成句子有歧义。可以理解为是“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又也可以理解为“近30个领导人”。

例3.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2014高考山东卷第5题C项)

解析:该项中“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到底是“在银幕中的他”还是“生活中的他”,表意不明,令人费解。

六、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主要有八种类型:①概念不清――主要指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②列举不当――主要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工人与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③前后矛盾――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④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当;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当。⑤不合事理――指句子表达的语意与正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⑥照应不周――一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二是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⑦强加因果――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⑧主客倒置――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例1.“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2015高考天津卷第4题A项)

解析:该选项中“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造成逻辑混乱。“历史资料”与“历史图片、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属于主从关系,同交叉关系一样,不能并列使用。可删掉“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