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次小实验十篇

时间:2023-03-19 01:29:06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1

故事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使用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角的认识》。

师: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4种做角方法:① 剪角;② 折角;③ 画角;④ 搭角。

师:请你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小组活动:先每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再在自己的小组中交流自己做角的方法。

师:你的角是怎么做的?

学生边演示,边说自己的做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生1:我用剪刀在纸上剪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生2:我用纸折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生3: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4:我的做法与上面的都不同,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生5:我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拉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生6:我用积木螺丝和两根积木条,钉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师:这些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故事二:做 “平衡”实验

使用教材:人教版第十册《方程的意义》。

实验准备: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各准备1台天平,1个50克,2个20克,2个10克,2个5克的砝码和一些橡皮泥,若干实物。

实验要求:任选其中的2个或2个以上的砝码,以及一些橡皮泥或实物,然后,把选中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做2—3次,把每次实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并用式子表示。

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实验结束,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第1小组:我们小组做了3次实验,结果是2次平衡,一次不平衡,写出的式子分别是:20+X(橡皮)=50;10+10=20;5+10

第2小组:我们小组做了2次实验,结果是2次平衡,写出的式子分别是:X(橡皮)+Y(自动铅)=50+5;50+

10=20+20+10+5+5。

第3小组:我们小组做了3次实验,结果是2次不平衡,1

次平衡,写出的式子分别是:X(铅笔)+10>20;X(若干橡皮)+

20 =20+10;Y(自动铅)

整理实验记录。

师:请大家把这些实验记录——每个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学生分类,教师整理得出:

等式——20+X=50 不等式——X+10>20

10+10=20 Y

X+Y=50+5 5+10

师:这些等式又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有的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生: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

从故事一中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只有二年级,但老师却确确实实地让他们当起学习的小主人,让他们自己寻找做角的方法,自己动手做喜欢的角。在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的动手实践,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整个做角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了角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数学经验。

在做角的基础上,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的角是怎么做的?”给了学生一个实践后的反思空间,学生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又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做出了自己想做的东西,于是,他们踊跃发言,纷纷把自己的数学经验表述出来:“我用剪刀在纸上剪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我用纸折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等等。此时,教师并不作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是在他们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这些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做了各种各样的角,充分的实践使他们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成功地提炼出这些角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故事二中,由于“平衡”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因此,在交流时,反馈出了大量的信息,如:20+X=50,X+Y =

50+5,50+10=20+20+10+5+5,10+10=20,2X+10>20,5+10

20……这些宝贵的资源都来自于学生的动手实践,在活动中,他们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双手做。亲身的经历,感悟“平衡”,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平衡”就是使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2

我打开课本,翻到第二课《摩擦起电》,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便有两三只手举了起来。于是,我加快了读书的速度。没过多久,我也把课文仔细地读了一遍。我立刻把手也举了起来。在举手的同时,我默默地思考着课文所讲的内容。又过了一会儿,老师看到大家举起了手,就说:“停,把书本合起来。”他又说:“什么叫摩擦起电?”许多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请了三位学生讲了。他们都讲对了。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老师又根据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也叫到了我,我立刻大声流利地回答起来。老师连连称赞我:“你回答得有创见,好,不错!请坐!”

然后,作为鼓励,在积极发言的学生中间挑选了四位发言有创见的学生到前面去做实验。我也被请到了。这时,我非常高兴,抬头挺胸走上前去。老师对我们说:“请你们各自选一个实验的项目做给大家看。”我们四个人便挑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项实验做了起来。

挑后,老师叫小明先做实验给同学们看。他拿起一块毛皮和一根硬,迅速擦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将硬橡胶棒放到一只装有锡铂纸的实验盒子的顶端上面。咦,奇迹果然出现了:下面的锡铂纸果然张开了。他自豪地对大家说:“这是因为硬橡胶棒上的负电通过顶端的金属把电传到了锡铂纸上,这两张纸带上同种负电,带同种电的物体相排斥,所以锡铂纸张开了。”“哗……”掌声、喝彩声顿时响了起来。连上课严肃的老师也笑了。

接着,我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同样到那个实验盒的顶端去碰了一下,锡铂纸也张开了。我说的跟小明的差不多,只是我说我的棒上面带的是正电。

第三次,由其他两位学生一起做。一个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另一个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然后各自靠近一个悬挂着的灯草球。啊,那小球立刻被吸引了过去。然后,他们同时把两个小球往中间靠拢。奇迹又出现了这时,两个小球好象两位亲密的小伙伴一样紧紧地靠在一起。然后,他们用相同的毛皮和橡胶棒摩擦,也去靠拢小球,小球也被吸引过去。他们也把两个小球往中间靠拢,可是,这一次两个小球好象是冤家一样死活不愿意靠拢,各自后退,离开了一定距离。后来,他们又换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这一次那两个小球和第二次的一样,死活不愿意靠拢。接着,一个同学说明了情况和理由,另一个同学作了补充。“哗……”掌声、喝彩声又一次响了起来。老师严肃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兴地说:“你们学得不错,实验做得又好,解释得又非常正确,很好!现在打开实验盒每人做一个以上的实验。其他的学生看后要评价,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让他改正。”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从盒子里拿起用具做起了实验来了。有的还从自己的铅笔盒里拿出塑料尺在自己的毛衣上面摩擦起来。接着,他拿起塑料尺靠近一些小碎纸。那一些小碎纸立刻跳起来跑到了尺子上面。

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同学们还继续做着手中的实验,大家都埋怨这铃声响得太快了,要是再迟十分钟、二十分钟那才好!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3

俗话说得好: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做成一件事一定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失败才会有成功!

参加这次“科学微电影”培训,我不仅认识了更多好朋友,学习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还让我学会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果不团结,我们小组根本做不好科学DV,更别说获奖和坚持到底了!

第1周,首先作自我介绍,我和杨展鹏组成“柯南小组”。老师教了我们怎样使用三脚架和推、拉、摇、移的拍摄方法。老师说:“学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想拍摄好的镜头就简单了。”

第2周,老师教我们怎样拍摄最好的镜头,捕捉最好的镜头,教我们怎么编辑电影。编辑电影看似件简单事,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一是捕获素材,二是编辑素材,三是覆叠素材,四是标题,最后就是分享了,分享后就可以导出电影啦。

我们小组遇到的最困难的是发放调查问卷、做的4次实验和编辑电影3个方面。我们计划做60份调查问卷。我们在蝴蝶园发放问卷的时候,遇到了很多人拒绝,有的说没时间,有的说我不懂,竟然还有的根本不理睬我们。

那几天深圳的地面温度可以烤熟一块很厚五花肉,而我们还要在蝴蝶园的大棚里发放调查问卷,这对我们真是个考验。虽说有一半的人拒绝了我们的调查,不过无论别人接不接受,我们从不抱怨,而且也会说声谢谢。我们坚信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慢慢地开始有人接受我们的问卷了,1份、2份、3份……最后我们完成了20份的调查问卷,我们用我们的耐力打赢了这场仗!

我们要做的是蝴蝶食性实验,这个实验我们一共做了4次才成功,第1次是在蝴蝶园内做实验。因为蝴蝶园太大,盘子又太小,味道也很淡,我们“蹲点守候”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一只蝴蝶来吃,实验失败了。于是,我们把实验改到室内进行。第2次实验因为味道太淡了,蝴蝶不理不睬,实验又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我们又改进了实验,煮了花椒水来吸引蝴蝶。第3次实验因为蝴蝶在盘子的水面上没有站脚的地方,吃的时候会掉进盘子里,逃出来的蝴蝶将花椒水撒了一地,有的蝴蝶干脆直接采食桌子上的花椒水。我们再次改进了实验,第4次我们加了海绵,蝴蝶才有了落脚点,才开始采食,实验在第4次才成功了!能成功让我很开心,因为我们又坚持到底了!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4

一、反思对实验的准备

每次上课前,都要准备需要的器材,但若只是把器材准备齐全,而不进行试做或精心设计,可能得不出预想的结论。特别是电学实验,上节课老师或是自己刚做过的实验,如果不重新检查一下导线、灯泡,可能就会出现差错或纰漏。例如,“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实验中,有时得出的结果误差会很大,该怎么处理,怎么分析误差,课前一定要想好。再如:“熔化和凝固”这个实验,我认为这是初中阶段比较难的一个实验,难在器材多、难在时间长、难在观察时间不好控制、难在实验现象(温度计)可视性不怎么好。之前我一直没成功做好这个实验,请教我校其他老师,他们也和我一样。于是我就想,难道是实验室的海波不纯,含有杂质?难道是温度计有问题?我曾经准备放弃这个实验,因为做不好这个实验可能会误导学生。但是我的性格是不服输的。在前不久上这节课之前,我又试着重做了一次,并且对着书上的器材照单清点。这次终于成功了。原来我每次在实验时都忽略了一个小问题――搅拌,因为我们物理实验室没有专门用来搅拌的小玻棒,在准备实验器材时就把它忽略了。我潜意识认为:加热试管,试管里放了温度计,再去搅拌,似乎操作不方便。这一次我用了一根废旧的铁丝代替搅拌棒。就这么一根废旧的细铁丝解开了我五年的疑团。经过分析我认为:此实验如果不搅拌,试管内海波受热不均匀,温度计没有与海波充分接触,上升的温度一直是水的温度。

可见,要做成功一个实验,实验前的准其起着决定作用,也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二、对学生纪律的反思

做演示实验,要么可视性差,只是前面几桌学生看得见,后面的同学就索然无味;要么趣味性强,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乱哄哄的,一时半会静不下来。对于可视性差的实验,通常我是把坐在后面的同学叫到讲台上来做我的小帮手,因为有学生参与,其他人也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气氛也调动起来了。而对于趣味性较强的实验,要先交代学生遵守纪律。

做分组实验时,学生看起来激情高涨,而实际上你仔细观察,有些在聊天,有的把实验器材当玩具,有的不按规则在乱做一通。只有很少的人在认真做实验。因此,做分组实验时,不要急于让学生进实验室,一定要在教室先交代清楚,做什么,需要什么器材,遵守哪些规定,完成什么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做有所得。

三、对创新物理实验的反思

因为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如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方向相反”时,学生对此很难理解,可以用扫帚在黑板上演示:往一个方向用力扫,会清晰的观察到扫帚的须偏转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再结合学生扫地的经历,分析后可得扫帚在扫地的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此摩擦力与扫帚的运动方向相反。可见,摩擦力的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是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经历和理解能力,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创设实验。再如:在研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除了课本上的实验还可以用“手掐人”来感受。同一个人同一只手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来掐,痛的感受很分明。如果用力一样,用指甲掐和用手捏,效果也是显然不同的。于是便可加深学生对影响压强大小因素的理解,并且难以忘怀。

四、反思物理实验的拟人化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5

实验课历来是比较头疼的课,虽然学生很活跃、很有兴趣,但课堂效果不好,人数多,很难个个指导到位,而生物课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次实验课,不经意的做法让我发现了教学上的“新大陆”。

二、案例描述

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是初中生物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以前这个实验也是比较让我头疼的,头疼的原因是在实验的指导和教学效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来学生多,二来学生中仍有一些“好动分子”,他们不会乖乖按要求做实验,甚至还会做小小的恶作剧。然而一次实验中不经意的举动,居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节课,开始实验的时候,秩序还不错,学生也很认真地听,复习完显微镜的结构并介绍了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步骤以后,我便让学生做试验,这个时候问题便又来了,有的学生撕表皮时提出了问题,并在那苦思冥想,还有些同学在那发呆,有的东张西望,尤其小华,当时我有些生气就去质问他,怎么不做实验,他说,早做好了,还演示给我看,我随口说了句:“没想到你这么厉害啊,可以教其他同学了。”接着就走开去指导其他同学。过了一会儿小华到处“瞎转”,我正想去批评他,结果看到小华是在指导其他同学,而且指导得有模有样的。那孩子也一脸很有成就感的表情。

看到这个场景,我突然想到班级里还有几个同学也跟小华一样,动手能力强却不太认真念书的,何不让他们也来一起指导同学们呢,既能帮助同学,也能发挥他们的强项,还能帮助他们激发学习的兴趣。

说做就做,我让小华把他们几个都叫来,然后说:“老师想请你们几个同学帮老师个忙,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他们有点受宠若惊的样子,赶忙都说:“好啊。”

我说:“看大家实验做得都很好,太多的同学需要老师指导,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想请大家来帮忙指导,怎么样?一人指导一组,有问题吗?”

说完他们很快便跑去各自分好的组帮忙指导。结果那一次课上得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很好。

这样不仅帮助了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让这几位“好动分子”通过这次实验,改变了他们以往的形象,让别人刮目相看,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促其慢慢进步。

这让我感慨良多。老师眼中的学困生,其实更需要关心、表扬和鼓励,他们也有他们的优点,只是他们自己尚未发现,需要身为老师的我们去帮助他们发现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自从那次以后,我每次上课都会尽量去发掘这些同学的闪光点,渐渐地我发现这些同学学习上变得更主动,也学会了和同学合作学习,当然上课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这都源于那次美丽的误会。我正是以此获得了教学上的“双赢”。

三、案例反思

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改下课程实施的核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课堂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尤其是那些平日里让老师头疼的“学困生”,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去鼓励、去多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盯着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乖学生”。学困生同样好面子,一旦选准学困生的优点,再适当加以引导和表扬,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3.在课堂上如何转化“学困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接纳每一位“学困生”个体,做到一视同仁,每一位“学困生”都是存在潜能的,等待着教师来开发。通过这几年的经验,我认为转化学困生应做到:

(1)找到优点,顺势引导

作为老师,不要一叶障目,只看到“学困生”的缺点,而应多多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引导和表扬,加以强化,使“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内心得到满足,自信受到鼓舞,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

(2)强化进步,感受喜悦;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合适地表扬,强化每一次进步,让“学困生”感受到他们的进步,感受到喜悦,慢慢树立信心,再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使“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全面发挥,其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愈来愈高,各种“学困生”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消失,学习成绩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转化“学困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不仅能转化“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还让“学困生”不再去影响他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班级的全面进步。而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们的爱心,发现“学困生”优点的“鹰眼”,持之以恒的耐心。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精心选配材料,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有一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判断铝箔尺、木制尺、塑料尺、棉线传播声音的效果。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金属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木制品,木制尺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塑料尺,塑料尺传播声音的效果好于棉线。第一次上课时,笔者用铝箔折成一米长的尺,配合木制米尺、塑料米尺、一米棉线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分歧很大,有的小组汇报铝箔尺效果最好,木制尺次之,塑料尺更次,棉线最差,有的小组汇报木制尺效果最好,塑料尺次之,铝箔尺更次,棉线最差。这个结局让实验无法总结,不得不组织精干力量再次验证,真如有的小组一样,木制尺效果最好,塑料尺次之,铝箔尺更次,棉线最差。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制铝箔尺的结构比较松散,传播声音发生振动时损耗很多,效果就差多了,哪里抵得过结构紧密的木制尺。第二次,我们用成晶铝合金尺做实验,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因此材料选择确需斟酌。

三、周密设计过程,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

周密设计过程,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周密制定实验的过程,为确保学生实验成功,实验前应做好知识的准备和必要的技能示范。有些实验有危险性,我们教师应在课前把实验先做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好实验记录,便于实验开展,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在学生制订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实验的先后程序和观察的重点,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的细致扎实,为学生成功进行实验做好铺垫。如在教学《摆》这课时,我们在分组实验前先请学生假设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有关,也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还有小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有关,在实验前必须与学生讲清,在假设条件确定后,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四、优化操作方法,丰富实验教学有效内涵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是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但我们学校实验室的音叉这种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无法看清水波的振动。为了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动,我们将这个实验也做了改进:用线吊住一个乒乓球,让乒乓慢慢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音叉的一刹那,音又的振动能让乒乓球甩出去很远,效果非常明显。《声音的变化》中有一个实验,敲击三枚长短不同钉子,观察辨别那一枚钉子发出的声音高,实际上,敲击钉子时,钉子的发声并不清晰,还有敲击物的声音,如果用铁尺敲击,铁尺也会发声,与钉子的声音和在一起,难以区分。这个实验最关键的是要让铁钉单独发声,所以我们改进了这个实验,让铁钉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铁钉受到地面(石质材料)的反弹,振动发出的声音清脆而单纯,大号铁钉发出“当”的声响,中号铁钉发出“咚”的声响,小号铁钉发出“叮”的声响,辨别声音一目了然。在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说出我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老师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新的实验方法好在哪;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可以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每一次老师修改了实验,并对学生说出想法之后,对学生都会是一种触动,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

充足的时间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研究时间、空间的支持。教师可以考虑集中使用课时,把学生的课外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经常性联络工作,尽量开放学生研究后的延伸空间。

如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一课中,学生做完试验,了解到金属传播声音速度快、质量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如果在操场上喊话对方因离得比较远,听不清声音,利用操场护栏(金属)喊话质量就高了。下课以后有不少同学争相到操场的护栏边进行喊话训练,这个实验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7

一天,我在田间发现了一对蚱蜢,一大一小,我下意识地将它们捉放进瓶了里。我想它们是害虫,便将它们扔进了装水的罐子里,然后密封起来。过了一会儿,发现那两只蚱蜢还活着,小蚱蜢爬在大蚱蜢身上,将大蚱蜢当做了船,而大蚱蜢把头扎进水里悠然地游泳。我很生气,就将它们的头都按进水里,它们仍安然无恙。

我脑海里蹦出了一个疑问:“蚱蜢的呼吸口在哪里?”我发现蚱蜢腹部有几个小孔,我猜想:这几个小孔应该就是蚱蜢的呼吸口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我决定做一个实验。

我从野外抓了15只蚱蜢,它们都体型相当,身体健康。我找了四个相同的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其中两瓶(A和B)倒入同量的自来水,另外两瓶(C和D)充入氧气。我抓了四只蚱蜢,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把甲的头放入A瓶的水里固定,乙的腹部放入B瓶水中固定,将c瓶中的丙腹部两侧小孔用小胶布贴住,D瓶中的丁不做处理。过了段时间,我发现A瓶中的甲和D瓶中的丁没有死,而B瓶中的乙和c瓶中的丙停止了生命活动。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我又将另外四只蚱蜢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仍与上次实验结果一样。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8

最近,一天晚上睡觉,我给儿子脱衣服时,儿子叫了一声,说是被针轻轻扎了一下,有点疼;脱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我告诉他是起“电”了,儿子很好奇,疑惑地看着我,我许诺他星期天做个有关静电的实验,儿子很高兴。于是我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碎纸屑、尺子、笔、塑料梳子、牛角梳子、毛巾、温度计,准备做三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一开始,我先让儿子观察直接拿尺子靠近纸屑有什么现象,儿子试过后没有看到有什么变化。我又让儿子把尺子在毛巾上来回擦几下后,再去靠近纸屑,儿子试了一下,发现了好玩的现象:这些纸屑被吸了上来。我告诉儿子这是因为尺子和毛巾产生了静电,是静电吸住了纸屑。

第二次实验是塑料纸“跳舞”。我先让儿子拿起塑料纸,然后再用右手的食指插入两层塑料纸的中间,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塑料纸,迅速地划下去。只见两片塑料纸迅速地分开,很像跳舞。我告诉儿子,这两张塑料纸会跳舞的原因和磁铁的磁性一样:异性吸引,同性相斥。

第三次实验是分别用两把梳子和毛巾摩擦后去粘纸屑。我用塑料梳子做实验时,发现它和尺子一样,很快就能吸住纸屑;而用牛角梳子做实验时,儿子发现牛角梳子不管怎样使劲摩擦,也不能吸住纸屑。我告诉儿子,这是因为牛角梳子可以防静电。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9

《橙子与气球》是我们从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当气球遇到橙子》中得到启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自主开发的教学内容。设计主旨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教学目标:

1.知道橙子等柑橘类的果皮汁遇到气球等乳胶类的东西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很大。

2.能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发现橙子遇气球爆炸的原因。

3.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关注生活科学很有必要。

教学重点:

知道橙子与气球相遇发生爆炸是由果皮汁与乳胶反应引起的,柑橘类的果皮汁都会有类似的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再观察交流,发现橙子与气球之间的秘密。

教学准备:

水果(橙子、橘子、柠檬、西柚、香蕉)、充气气球若干个、抹布、双面胶、记录表、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前段时间老师看到一则新闻,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今天带来了,你们想看吗?

2.学生交流。(播放新闻视频《当气球遇到橙子》)

3.提问:新闻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4.学生交流看到的新闻现象。

5.谈话:真的会这样?你们相信吗?

6.学生交流对新闻现象的看法。

7.师演示:切一片带皮的橙子,朝向气球挤压。

8.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现象。

9.谈话:气球真的爆炸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10.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橙子靠近气球,气球就爆炸了?难道橙子汁碰到气球爆炸的?……)

11.讲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橙子与气球的故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而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常常也是跟着兴趣走的,所以通过直接播放新闻视频以震撼的画面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通过演示“气球遇到橙子”实验用气球瞬间爆炸的现象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头脑中的风暴。】

二、实验探究,寻找“凶手”

1.谈话:刚才气球遇到橙子爆炸了,我们可以猜想谁可能是引起爆炸的“凶手”?

2.学生交流自己对橙子、橙子皮或橙子肉的猜想。

3.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4.学生交流,意识到可以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5.谈话:这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

6.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法。

7.谈话:你们的方法可以试一试,还有一些小细节来看一下该如何处理。(播放实验方法演示视频)

8.学生观看实验方法视频,交流、演示实验中该注意的事项。

9.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10.提问:从实验中你们找到“凶手”没?

11.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是橙子皮的汁引起了气球的爆炸。

12.小结:太意外了,气球爆炸的“元凶”竟然是橙皮汁!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性较强,但目的性较差。所以本环节以教师的“扶”为主开展了探究引爆气球爆炸的“凶手”到底是橙皮汁还是橙肉汁的实验活动,通过引导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实验动手前充分让学生动脑,探讨实验该怎么做?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播放学生实验演示的视频让学生从动态的视频中可获得启发,得以模仿,充分思维。】

三、拓展探究,发现原因

1.谈话:橙子是一种常见水果,新闻中奶奶吃橙子,剥橙皮时橙皮汁溅到气球上,引爆了气球。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水果需剥皮吃呢?

2.学生交流常见需剥皮的水果名称。

3.谈话:橙子的果皮汁会引起气球爆炸,其他可剥皮的水果果皮汁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呢?你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4.学生交流想法。

5.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样几种水果(展示5种水果实物),用它们的果皮来做实验看看。

6.(展示果皮图片、记录表格。)谈话:现在可不止一种果皮了,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

7.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法。

8.提醒:注意分工合作,把有同样现象的果皮放托盘外,没有的整理进托盘。

9.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记录。

10.提问:这次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11.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橘子、柠檬、西柚有类似现象。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气球爆炸是由橙皮汁引起的实验后学生们有了实验方法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加深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还有哪些常见剥皮的水果会有类似的现象呢?这里提供给学生5种常见果皮分离明显的水果:橘子、柠檬、西柚、香蕉、葡萄进行探究。实验以“放”为主,学生依然动手前先动脑,充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中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在不断地养成,分工合作,有序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整理。】

12.提问:为什么橙子、橘子、柠檬、西柚这类水果果皮都能引起气球爆炸呢?

13.学生交流,谈谈对柑橘类水果的前认识。

14.谈话:这些果皮会不会有共同之处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摸一摸,再挤一挤,闻一闻观察一下。(提醒:别对着自己或别人的眼睛挤!)

15.学生分组观察果皮。

16.学生汇报交流,发现这类水果的果皮表面都不太光滑,都有一些凹凸的“小疙瘩”,挤一挤“小疙瘩”里都冒汁水,有特殊气味。

17.讲解:橙子、橘子、柠檬、柚子这类水果它们都属于柑橘类水果。柑橘类家族成员可多了,出示其他水果实物(金橘、柚子、砂糖橘等)。柑橘类水果到底有什么本领会引起气球爆炸的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讲解。(播放视频《当气球遇到橙子》专家解释)

18.提问:听完专家的解释,你们现在明白气球爆炸是怎么回事了吗?

19.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贴板书。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因此在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发现橙子、橘子、柠檬、西柚这些水果果皮汁都能引起气球爆炸后,引导学生再动脑思考这些水果的共同之处,通过方法上先看摸再挤、闻,指导让他们观察发现这些果皮的共同表征,再结合动态的视频来解释气球遇到橙子爆炸其中的原理,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与注意力。】

四、巩固总结,课后延伸

1.谈话:假如以后生活中,你想吃柑橘类的水果,又想玩气球,你会怎么做了?

2.学生交流,意识到分开气球与橙子,注意安全。

3.谈话:你们都会现学现用,真厉害!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你们知道吗?橙子营养丰富很受人们的喜欢,可假如食用不当还会有许多事故发生呢,希望你们课后继续了解哦!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气球遇到橙子爆炸的原理后,能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能意识到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需要注意安全,做好防范这是本课目标的实现。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所以最后以橙子与牛奶不能同食的话题让低年级的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橙子与气球》一课我执教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感悟与困惑。面对困惑,我不断反思,主动研究,不断致力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第一次执教时,我顾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不管是在媒体的使用上还是小组活动的评价机制上都能尽可能考虑符合此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但在学生探究实验活动前的演示是以图片形式还是以视频形式呈现,板书是以图片形式还是文字形式上呈现有些纠结。于是第一次的执教中先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了尝试。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低年级学生感知以形象的、有趣的事物为主,所以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印象不深直接导致在具体的实验中几乎无视,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导入环节中上来直接演示了气球遇到橙子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总显得来得突然。带着这些困惑我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第二次执教时,我对第一次设计的导入环节、实验前的演示方法、板书呈现都做了调整。导入中我先以新闻事件开头,再来演示实验,这样不仅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受影响,而且话题的引出也显得不那么突然了。实验前的方法演示这次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也显得更形象了,所以学生们讨论注意事项时很细心,实验中大多学生都做到分工合作、认真记录、及时整理了。但在探究5种果皮的实验中还是出现了材料的多样使学生过于激动,几种果皮同时实验,最终搞不清怎么回事了,记录单上出现了不确定的混乱。所以实验注意事项到底该怎样呈现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成为我一直的困惑。

第三次执教时,我先对板书做了小调整,板书的文字部分表注了拼音,因为在第二次执教时学生认识了图片却认错了字,激动地把“柑橘类”读成了“甜橘类”。观察果皮的方法指导上不仅通过语言还用形象的卡通眼睛、手、鼻子图片来提醒学生们。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我做了更细微地调整,在每一种果皮的标签前对应着记录表标好了相应的序号,最主要的是这次我舍得在实验前、后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动脑、演示,比如气球怎样固定?为什么要轻轻固定?挤橙皮汁怎么挤?橙皮与气球相隔多远?在学生看完视频演示后除了让他们说还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评价,这样学生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印象深刻了,实验中的失误变得很少了,对于不怎么成功的第9小组,其他成功的小组先介绍成功的经验,再帮着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在分析原因中更让学生们明白了实验中分工合作的必要性。第2次实验中果皮图片和记录表先后呈现让学生来再次动脑讨论材料多了又该怎么做,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稍加提醒一下他们就明了一个一个按序号实验的必要性,实验效果很不错,对于唯一的一组认为葡萄皮也能引爆气球的情况,我通过演示和全体学生一起再实验用事实说了话。当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受兴趣的支配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关注课堂的生成有效转化为资源也是不可少的。这次执教中突发性的两次气球自爆让我恰当地化成对学生的评价与鼓励,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这让人很是欣慰。

我做了一次小实验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培养简单的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基本的科学观念。要做好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呢?我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做法。

一、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方案有序进行实验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所以科学课在动手操作这一项比其他学科占优势,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很想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实验做好。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实验场景怎一个“乱”字了得,实验的结果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缺乏有目的、有秩序地去完成探究实验任务。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对实验中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和猜想,没有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何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第一,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第二,了解实验的方法,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已经有了,有些实验方案则需要自己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要做什么?),了解实验方案(怎么做?),学生才能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都会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样样亲力亲为,而不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准备实验器材,担心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有困难,担心学生找不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无法完成课堂上的实验。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担心,只要你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到位,检查到位,学生基本上都会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器材的。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做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做了铺垫。学生在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消化实验的目的要求,无形之中养成了实验之前仔细研读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理解实验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分工,主动参与实验

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最佳途径。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等等。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特别是一部分女生,她们常常不愿意动手做,经我了解她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如何解决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活动呢?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其次,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动手做实验,轮流观察实验现象,轮流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这样小组成员就会主动参与实验。

四、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结论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各个成员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