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答辩状十篇

时间:2023-04-11 18:08:22

二审答辩状篇1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开庭审理前不提交答辩状的不良后果,致使司法实践中,不提交答辩状成了一般状况,而提交答辩状却成了特例。不提交答辩状成了被告隐藏观点并在法庭审理中突然袭击的基本策略。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在诉前准备程序中能充分沟通以保证诉讼效率和公正,我国法律应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即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后的一定期限内不提交答辩状的即丧失提出答辩意见的权利,法官应当依据原告的起诉和证据进行判决。

一、我国关于答辩状的法律规定

关于答辩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该条虽然规定了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时限,但没有明确规定被告在此期间不提出答辩状的法律后果。而且从该条内容看,被告的不答辩不会影响法院的审理程序,所有的程序都仍然按法律既定的程序进行,因此,被告即使不提出答辩状也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可以照常行使答辩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尽管该司法解释用了“应当”一词,但由于其对不提交答辩状的法律后果也无任何规定,因此,该条规定在运行中成了倡导性的条款。被告不提出答辩状,对其权利依然没有什么影响。

由此可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被告可以不提交答辩状,不提交答辩状对被告没有任何不利影响,更不会丧失答辩权。

二、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制度的问题

由于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审理前不答辩的不良后果,致使司法实践中,不提交答辩状成了一般状况,而提交答辩状却成了特例。这导致了很多问题,此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

1.答辩突袭妨碍了司法公正

实践中有些人不是不能提交答辩状而是出于诉讼策略的考虑,在开庭前故意不进行答辩,在开庭时再进行答辩“突袭”。原告的意见和依据在起诉时就已经很明确,被告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对抗的理由、法律依据和证据。在被告不依法提交答辩状的情况下,被告的观点和理由却成了秘密。由于原告在开庭时的答辩突袭,被告丧失了深入研究被告答辩意见的机会,很容易导致在法律依据上没有深入的认识,在证据上没有充分的准备,甚至直接导致败诉。

我国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但规定了证据失权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由于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原告在无法获知也无从揣测被告观点的情况下,就会丧失准备相应证据的机会,进而可能造成败诉的结果,这对原告来说是不公正的。正如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突然袭击不仅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而且使法官亦无从准备,如果双方之诉讼能力有强弱之差别,一方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另一方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面对突然袭击,这种案件审判的结果,是辩护律师强者获胜,而正义却被淹没。”

2.被告不答辩使得法庭审理焦点不明确,导致庭审效率的低下

要提高开庭审理的效率,就必须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合议庭成员在开庭前“应当认真审核双方提供的诉讼材料,了解案情,审查证据,掌握争议的焦点和需要庭审调查、辩论的主要问题”,但由于被告可随意不提交答辩状,往往造成法官无法庭前掌握争议的焦点。进入庭审后,要求法官在几分钟内的一轮诉、辩之后立即归纳出争议焦点是不现实的。因为焦点不明确,庭审调查难以围绕实质内容,致使庭审节奏缓慢。

3.被告不答辩,导致原告举证没有针对性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该规则第四十三条进一步规定“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在被告依法提交了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原告可能可以推测到被告答辩的观点,也有可能无法揣测被告提出这些证据的真实意图。在对被告观点把握不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证据失权有些原告不得不将收集到的一切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全部提交给法庭。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在庭审中,相当多的无关证据占用了大量的庭审时间。

三、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可以修改现行答辩状制度

被告没有在答辩期间提出答辩状有以下几种原因:(1)出于诉讼策略的考虑,不提出答辩状。这种情形故意的不作为,而且是基于理性的考虑。(2)因没有什么不良后果而怠于提交答辩状。(3)没有能力准备答辩状。我国地域宽广,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有一些人因为交通不便、文化素质或其他原因而没有能力提交答辩状。其中,前两种情形都与我国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有关。由于缺乏答辩失权的压力,答辩人提出答辩状的主观积极性也就差得多。第三种情况的存在是我国没有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的一个原因。但也不能因此而在制度设计上允许所有的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对于因文化素质而不能提交书面答辩状的可以向起诉状一样,以口头形式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录在案并向原告送达。对于因交通不便等其他原因不能提交书面答辩状的可以规定一些特例的方式免除其不答辩的消极后果。前两种情况是我国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有必要构建答辩失权制度,强制其提交答辩状。

2.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是完善审前准备程序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十分重视审前程序的完善。虽然英美的审前准备程序具体做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当事人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准备是全面而充分的,双方当事人在庭审前可获知对方的观点和证据,而一旦进入审理阶段,原被告双方都不能再提出新的观点和证据。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审前程序加开庭审理程序的审判模式。但由于我国答辩制度的缺陷使得证据失权等审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因各种制度不能相互配合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诉讼公正。证据失权制度和答辩失权制度都是审前准备程序的组成部分,我国法律仅规定证据失权制度而不规定答辩失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原告平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四条,在开庭审理前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会失权,原告不知道对方的防御方法因而不能有针对的提出相应证据就要失权,这是对原告是极其不公正的。按时提交答辩状是权利义务平等原则的要求,是民事诉讼法证明规则的要求,是发挥民事诉讼程序基本作用的前提。我国应针对现行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国外相关规则为借鉴,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答辩制度。

四、外国的答辩失权制度

答辩失权,即被告答辩权利的丧失。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了答辩失权制度。从各国立法情况看答辩失权有两种具体的做法:一种是确定答辩状提出的期间,当法定的答辩状提出期间届满后,被告就丧失答辩权。答辩失权的直接法律后果是法院将答辩的不作为视为被告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采取的这种做法。如《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2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被告人应当在接到传唤状和诉状20天内向对方当事人送达答辩状;第8条第二款规定被告的答辩应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应以简明的措辞对每一请求作出答辩,并应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加以自认或否认”“否认应明确地针对否认的主张和事实。”并在第8条第4款规定,对必须回答的诉状中的事实主张,除关于损害赔偿的金额数的主张外,在答辩状中没有否认,即视为自认。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事诉讼制度则规定,被告人应当在受到令状后的14天内提出答辩状(抗辩状),原告再针对被告的答辩状(抗辩状)在14日内提出答复书。如果被告没有答辩期间提出答辩状时,原告可向法院的司法常务主任申请不应诉判决,以判决被告败诉。法国和德国也有类似规定。1976年12月,德国民事诉讼法第331条第3款规定,如果被告没有将其抗辩的意向通知法院,法院就可根据原告的特别请求,缺席判决原告胜诉,这种请求可以作为起诉状的一部分提出。

 另一种做法是,有管辖权的法院在案件受理后即确定当事人双方出庭的第一次期日,在第一次期日时,要求被告到庭并提出答辩状。没有在第一次期日到庭或到庭后不提出答辩的,及丧失以后答辩的权利。奥地利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被告必须在第一次期日中对原告的起诉状提出相应的答辩状,如果在该期日没有提出答辩状的,被告将丧失抗辩权。日本也有类似规定。

上述国家中无论属于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均将争点的整理视为准备程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达此目的,各国先后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答辩失权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

五、对我国答辩状制度的构想

我国现行答辩制度的缺陷已经显而易见。有人针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把答辩看成是一种权利,并贯穿诉讼的全过程的做法提出应把答辩规定为一种义务,不答辩即违反义务,因而应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纳的仍是答辩是一种权利的做法。笔者认为,提交答辩状是被告的一项权利。为了避免权利滥用从而妨碍诉讼,可以采取答辩失权制度。所谓答辩失权即若被告不按法律规定的期限行使答辩权将会导致答辩权的丧失。这比将答辩看成是义务更符合我国一直把答辩看成一项权利的习惯。

关于答辩失权制度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综合各国的情况来看,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第一种做法更符合我国的需求。英美等国确定答辩状提出的期间,当法定的答辩状提出期间届满后,被告就丧失答辩权。该模式将能一次解决的问题绝不分成两次。这样可以使法庭准备阶段和审理阶段真正独立,促使双方在开庭尽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因而更有效率;第二种做法不能解决被告不提交答辩的问题。我国现行规定是法庭审理前可以不提交答辩状,因而被告一般不提交,如果以后规定在第一次口头辩论前可以不提交答辩状,那么又会出现被告在第一次口头辩论前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只会无端的多处一个口头答辩程序。

答辩失权制度除应当包括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即丧失提出答辩意见的权利,法官应当依据原告的起诉和证据进行判决的基本规定外,还应包括以下几项具体内容:答辩状的形式应既包括书面形式又包括口头形式。只有既不提交书面也不进行口头答辩的才会导致答辩失权的效果;在答辩期限上,确立答辩失权制度时,我国应规定比15日长的答辩期限。由于不答辩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直接导致被告败诉,所以应给被告留较长的准备时间,笔者以为至少在20天以上。原告的起诉一般是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考虑的,被告的答辩也不能仓促为之;为避免虚假答辩,必须规定答辩行为对以后辩论行为的约束力,在没有特殊事由的情况下,不得推翻原来的答辩状。否则变更后的答辩无效。

六、结语

答辩失权制度不是一项单独的制度,提交答辩状只是审前准备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项审前准备制度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率。因此,法律在确认答辩失权制度时,证据失权制度也要作必要的调整,证据发现等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跃彬.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民事审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21.

[2]密尔顿.德.哈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上海文学院法律系译.法律出版社,1998.103.

[3]范跃如.从比较法看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04.

[4]李祖军.民事诉讼答辩状规则研究.法学评论,2002,(4).

[5]李汉昌.美国民事审前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1998,(6).

二审答辩状篇2

提交答辩状是被告或被上诉人的民诉权利,但当前,当事人提交答辩状制度却在立法上过于笼统、限制不足,在司法实践中或被束之高阁,或被用来进行“诉讼偷袭”。在《民事诉讼法》新司法解释出台,并对审前准备阶段做出具体规定的背景下,提交答辩状对证据交换、争点固定的指引作用不可替代,因此,立法有必要从丰富提交答辩状的形式、明确提交答辩状时限、借鉴大陆法国家做法合理规制不提交答辩状的法律后果及强化法官释明权角度出发,对我国的提交答辩状制度进行改善。

关键词:

提交答辩状;现实困境;司法重构

一、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价值解析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拥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原告或上诉人按照法律的要求,在状或上诉状中列明诉讼请求及事实根据、理由,为被告或被上诉人应诉提供了指引。同样,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才能体现平等的基本原则。作为文书往来的体现,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弥补资源优势引起的信息不对等,防止“诉讼偷袭”,也有利于法官集中、高效地审理案件。

二、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现实困境

(一)立法现状。我国在提交答辩状的立法较为笼统。《民事诉讼法》第125条就当事人基本信息、提交期限以及逾期后果三个方面对被告提交答辩状做了规定。第167规定了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期限。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证据规定》)第32条对答辩状的应有内容做了更全面的概括,答辩状应“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以上几个条文基本构成了我国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制度的全部框架。

(二)司法现状。我国当前大量的诉讼活动中,不提交答辩状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导致我国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阶段功能弱化的重要原因。提交答辩状作为审理前的准备程序之一,其价值之一在于帮助审判人员提前整理可能的争点,促使庭审能够集中、高效的运行。实践中,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所承受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微乎其微,当事人将不提交答辩状作为一种诉讼技巧,如此难免导致争点的整理与固定迟延,审前准备阶段的目的相应落空。

三、提交答辩状制度的改善

提交答辩状作为审前准备阶段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对提交答辩状进行明确、合理的架构。

(一)答辩状的形式。由于我国尚未实施律师强制制度,因此对于当事人必须进行书面答辩实质是一种苛求,而口头提出答辩状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就答辩状目前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类推民事诉讼法对状形式的规定,这也有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行使。

(二)提交答辩状的期限。关于答辩期间的设计,笔者认为应该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整体期间设计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司法实践。2015年2月4日开始实施的最高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庭前准备阶段的举证期限进行了限缩。所以,笔者认为提交答辩状的期间也应该相应的缩短。与此同时,对于被告或被上诉人因为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等特殊情况下,法律应允许其通过说明理由来申请延期提交答辩状,经过审查符合条件的,法官予以准许,但延长的期限不得高于法定的举证期限。

(三)引入答辩失权制度。从诉讼效率、公平正义及诚实信用等方面出发可以证成我国引入答辩失权制度正当性及必要性,笔者不再赘述。但问题是,我国抉择何种模式?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例中对答辩制度大都做了严谨细致的规定,它们在答辩失权的规定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表现为该制度均由答辩规则及不及时答辩的后果规则组成,但是在具体进路上则大相径庭:德国关注逾期答辩能否在随后的诉讼阶段甚至开庭时提出,强调的是失权的事中要件审查;英美则从广泛意义上的不应诉出发,先基于逾期不答辩的事实做出不应诉判决从而直接判定被告败诉,但允许当事人事后申请撤销程序。①笔者赞同借鉴德日的答辩失权制度,即当事人应该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内提交答辩状,答辩状限定了当事人在庭审过程的事实主张范围;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或逾时提出的事实主张,应经法官进行失权审查。一方面,结合诉讼程序来看,英美法国家奉行的陪审团制度,要求诉讼进行要遵循集中审理原则,因此,在审前准备程序中,会通过调查取证程序、审前会议来固定案件争点。如果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将导致诉讼无法进行,所以英美法会通过不应诉判决进行阶段性结案。大陆法国家奉行职权主义模式,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虽然将争点的固定延伸至庭审过程,但法官仍可依职权来消除程序瑕疵。我国在诉讼程序上与大陆法国家相仿,法官有较强的职权来主导诉讼过程。虽然我国诉讼模式正在由职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过渡,但这样的转变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我国的诉讼模式仍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呈现出职权主义模式的特征。因此,大陆法关于答辩失权制度的立法例更加契合我国的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借鉴何种答辩制度尚需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法治环境,衡量当事人利益。英美法系在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下会做出不应诉判决,原告获得胜诉,虽然通过此种惩罚手段实现了诉讼效率,但无疑会牺牲当事人实体性权利。为此,英美法也确立了异议制度,旨在恢复当事人丧失的陈述机会。大陆法对于逾期提出的防御方法,经审查不符合失权要件的,仍会被作为裁判基础,甚至在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下,也并不必然导致在此后的程序中丧失提出抗辩的机会。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陆法对答辩失权的立法例应作为我们借鉴的不二选择。

(四)强化法官释明制度。释明制度是指在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资料含义不清或者法律效果不明确时,由法官通过发问、告知等方式,让当事人对不清楚、不明确的诉讼资料进行补充。②我国《证据规定》第3条仅从原告的举证方面解释了法官的释明制度,无论从立法规范还是司法实践来说,我国的法官释明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我国司法现状及现实状况来看,与其把法官释明当做一项权利不如将其视为一项义务更容易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因为法官释明制度体现了法官审判权对于当事人诉权的保障,通过法院中立的协助可以弥补当事人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诉讼过程中能力的欠缺。尽管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于诉讼主体地位,但是如果“当事人的处分可能因为知识的缺乏、能力的差异而无法正确行使,当事人可能未声明、声明不清楚或者声明不当,或者所主张并经过证明的事实与其所声明的权利不一致时,若法院判其败诉,对当事人而言较为残酷,诉讼的正当性无法体现”。③因此法官有义务向当事人释明提交答辩状制度。

四、结语

二审答辩状篇3

    离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其一为行政方式,夫妻签订离婚协议,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其二为诉讼方式,夫妻一方坚持不离或虽同意离婚,但对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达不成协议的,应该通过到法院起诉的方式来解决。

    一、协议离婚。

    《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当事人离婚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

    (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二)本人的结婚证;

    (三)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离婚协议书应当写明双方当事人的离婚意思表示、子女抚养、夫妻一方生活困难的经济帮助、财产及债务处理等协议事项。协议的内容应当有利于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离婚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应当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注销结婚证。 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起,解除夫妻关系。

    二、诉讼离婚。

    对于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的离婚申请,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判决离婚。对于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受理的离婚,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但两种方式只能选择其一。

    到法院起诉离婚,当事人首先要向法院递交《民事诉状》(关于格式,您可以在本站“法律文书”中找到),诉状中应注明离婚的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民事诉讼法》第110条)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并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

    定期开庭。

    法庭审理后,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依法判决。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二审答辩状篇4

在一审法院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或一审法院判决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向原审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副本,在提交上诉状的次日起7日内交纳上诉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七条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审答辩状篇5

要:官事诉讼审前途序既然法院的职业程序,又是当事人的诉讼程序;既独立于庭审程序,又和其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理程序。官事诉讼审前途序对全部官事诉讼程序的保持运转有着重要的功效,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摘要:保障程序公平、革命诉讼效益、强化争辩功效、增进纠纷合意解决。但由于观念、设计等原因,本国的官事诉讼审理程序却存在目标的一元性、主体的单一性、内容的假想性和效劳的匮乏性等缺点而不具有表面上的意义。因此,应从以下*个范畴作为基本切进点以完善本国的审理程序摘要:安装预审法官政策、正义配置审前处处的权利任务、树立强迫被告答辩政策、树立证据开示政策以和安装审前会议政策。摘要:审前途序政策价值处分完善官事诉讼审前途序,是指法院受歌星例后至开庭审理前,法院和当事人进行官事诉讼活动所遵守的一连串步骤和规定。它是官事诉讼的一度重要环节,是法官开庭审歌星例和对事例编成裁判员的环境和房基。审前途序具有以下特征摘要:(一)独立于庭审程序。审前途序是对法院和当事人围绕开庭审理所进行的这一连串特定活动的启动和终结方法、法律结果等的政策化规定,它和庭审程序所属不同的诉讼阶段,各自的目标、任务不同,功效也不同。审理程序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二)和庭审程序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理程序。审前途序是庭审程序的过滤器、分检器,超出审前途序将不合合开庭环境的事例截流在庭审程序事先,对符合开庭环境的事例进行分流,离别输送到不同的繁简庭审程序中。(三)重要具有程序法上的意义。法院在程序意义上审查诉讼人才、整歌星例事实,采集证据、固定争执焦点等,而不能最后、直接地解决事例实体新题目。但象样对审理行动进行必要的参和,如调查、采集必要证据,对事例进行调停等,因此审前途序具有特定的实体审理的性质。(四)既然法院的职业程序,也是双方当事人的诉讼程序。审前途序在法院的主持监督下,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和,为当事人之间直接沟通需要沟渠,为当事人觉察事实和提出证据需要各种机会和手腕,它是法院和当事人之间三方互动的进程。审前途序在全部官事诉讼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效和位置。但“就像看戏,众人只重视台上演员的举手投足、剧情演绎,而不重视台前的排演和预演一样,庭前途序在诉讼程序探究中是一度容易被疏忽的程序”.因此,充分熟悉审前途序,想象其在政策设计上如何更加正义,并赋予其应部分独立位置和内容,对当前官事审理方法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客观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一、官事诉讼审前途序的政策价值官事诉讼审前途序是基于开庭审理的集中、继续审理原则请求而建构的,它对全部诉讼程序的保持和运转起着重要的功效。一般认为,这一政策设计具有以下重要的价值。首先,保障程序公平。“正义是全球政策的重要价值”,实体公平是官事诉讼希望的终纵对象,而程序公平则是实体公平的保障。程序公平集中体现在“同等设备”,即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具有同等的诉讼位置、抗议手腕和机会。而审前途序的重要内容是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充分的诉讼人才的采集、开示和交流,保证书双方当事人在公然、妥当“信息”的房基进步行争辩、质证,从而保证书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公平应用,完成开庭审理中双方抗议的同等性。“审前准备程序的重要矛头指向法庭的突然埋伏,突然埋伏不断使对手当事人措手不和,并且使法官亦无从准备,并且双方诉讼才能有强弱特征,一方是具有增加阅历的辩护律师,另一方是法律院校初出茅庐的生手,面对突然埋伏,这种事例的审理原因,是辩护辩护律师强者获胜,而正义却被沉没。”其次,革命诉讼效益。为防止反复工作、频率低下的弊病,很多法院推出了“一步到庭”、“直接开庭”的庭审方法。初愿无疑是好的,但客观后果并不幻想。由于在直接开庭的事情下,对于很多单纯的事例,双方的争点都是超出法院审歌星例的同时予以明白的。假如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往往措手不和、准备不足,原因是必需休庭,再行准备,再行开庭。开庭变化证据和争点沟通的形成手腕,形成“准备——开庭;开庭——准备……”反复进行的模式。这样,当事人增多了为进行诉讼活动所征收的费用,法院也徒增了审理本钱。假如先进行审前途序,再予以开庭审理,则有有利节俭以下诉讼本钱摘要:一是因充分的审前准备而敏捷、简略的开庭,防止在庭审中无结束、竭力地理询和争辩,庭审调查无法把握力点甚至失控,从而减少无需要的耗费。二是因审前准备而使那些未进进开庭审理的事例,国度因此而节俭的那部团结庭审理的耗费。再次,强化争辩功效。审前途序中,当事人必需提出自己的诉讼觉得和证据并告诉相对手,否则,虽然在庭审中提出,法院也不予采信。这种时间保障和失权后果保障,使适当事人争辩权的行使由正式开庭审理阶段扩大到审理前的诉讼准备阶段,使当事人的争辩和其内容更具有表面意义。

同时,审前途序也能保障在全部诉讼进程中公平地召唤作为当事人的冲突主体,保证书冲突主体有足够和充分地表达自己愿看、觉得和恳求的手腕和行动时间。在审前途序中所形成的“争辩人才”既对当事人具有桎梏力,也为法院的开庭审理和审讯构筑了环境和房基,从而革命了当事人的诉讼主置和参和诉讼的积极性。最后,增进纠纷合意解决。诉讼专业属之初,因信息和证据尚未充分公然,当事人对事例的熟悉往往观察全面,加上告讼原因难以预感,所以双方抗议水平观察激烈。超出审前途序,当事人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互相交流诉讼材料,围绕信息和证据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容易形成共叫。事实上,在事例的争点和证据明白以后,裁判员的可能性原因已基本象样准确估计,诉讼的胜败大致象样预感,审讯的脚步声已明白可闻,所以当事人往往会想象实体好处和程序好处的大小轻重,衡量审讯和和解的利弊得失,从而选择合意的方法解决纠纷。在本国官事审理实务中,调停被视为是富有特点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当事人之间采集交流信息、证据和收拾明白争点的表面性审前途序,使得“鼓动调停”、“久调定局”等不正常景象仍然广泛存在。超出健全本国的审前途序,必将对法院调停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基本性反应。二、本国官事诉讼审前途序的处分证据《官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的规定,本国审前途序的重要内容有摘要:(1)向当事人投递诉讼文件,如状和答辩状副本;(2)成立审理机构并告诉当事人诉讼权利任务;(3)审理法官认真审查诉讼人才;(4)审理法官调点采集必要的证据;(5)其他必要的准备,如追加当事人、移送事例等。立宪意旨取决超出必要的审前准备,使审理职员懂得事例的根武术情,把握事例争点和必要的证据,和时解决庭审前呈现的各种新题目,保证书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总体而言,本国的审前途序还不具有真正的表面的意义,重要存有以下缺点摘要:

第一,目标的一元性。本国审前途序的设计目标是审理法官全面、准确地察明事例事实,规定实用的法律。即以尽对真实的觉察作为基本的政策设计理念,请求法官积极地参和庭前的证据调查活动,以当事人争讨论例的事实是不是基本明白作为衡量开庭审理的重要尺度。这种一元性的目标疏忽了当事人的自动诉讼行动,如法官象样在无当事人参和的事情下对事例进行表面性审查,依职权调查证据,独自规定本案的审歌星物等等,其权利的行使基本没有限制,容易对事例的熟悉先进为主,使庭审程序情势化。由于在时间、内容、方法上基本不受限制,审前途序混杂和清晰了和开庭审理两个不同诉讼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使各自功效错位。第二,主体的单一性。现代各国官事诉讼,均夸张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和参和性,把重要由当事人来进行审前准备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不论证据的采集、开示,还是争点的收拾、规定,均重要由当事人完成。但本国审前途序却基本上是法院守法行使职权的活动,体现的是法院的审理职能。审前活动的内容、范畴和方法完整由法官指挥、克制,并直接进行。作为争议主体的双方当事人仅起配合功效,成了“配角”。同时法官的庭前活动也是在相对查封的事情下进行的,一般不向当事人公然,更谈不上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这种审前途序的唯一性体现了浓重的职权学说颜料,严重压抑当事人的程序主置。其弊病有二摘要:一是使法官和当事公民权利任务配置错误,严重偏离当事人。全部审前途序竟然都是法院的职业程序,当事人基本上不参和,顺有利安顿当事人的积极性和自动性,妨碍了当事人有限的权利任务的行使和履行。二是法官包揽全部审前准备职业,不断义务超重,并且由于权利没有制约,极易滥用。法官在审前途序中参和得越深,职权越广,就越容易形成先进为主的思想定势,引起法官**,更顺有利调查事例事实。第三,内容的假想性。从表盘上看,本国审前途序的内容相等广泛,审理职员既要全面调点采集证据,又要审查核实双方当事人需要的诉讼人才,以至事例事实得以全面察明。但揭开关于审前途序规定客观的面罩,象样觉察几无表面内容,重要表示为摘要:(一)答辩缺乏针对性。法院将原告诉状投递给被告时,并不将原告的证据同时投递被告,被告仅能就诉称的事实进行辩护,无法就证据事实展开答辩。(二)争点难以形成,诉讼无法框架。在审理实践中,被告在答辩期内基本不提交答辩状,使原告对被告的思辩理由无法预知,无从准备。(三)法庭审理对象不规定。由于答应当事人在法庭争辩终结前随便转变诉讼恳求,提交新的证据,法庭审理对象不规定,“漂流审”景象屡屡呈现。第四,效劳的匮乏性。表面意义的审前途序均含有双重效劳摘要:一是失权效劳;二是对庭审的潇洒力。而本国官事诉讼法对此却无相干的规定。本国诉讼专业自由次序学说,当事人象样在一审言词争辩终结前的任何阶段提出新的觉得和证据,甚至象样在二审、复审程序中提出,不受诉讼材料必需在审前阶段提出所限。在审前准备阶段,从被告范畴而言,答辩被视为一种无任何桎梏的权利,被告象样选择在15天内答辩,也象样选择不答辩,被告决不会因此受就职何顺利的法律结果。由于审前途序的准备内容对当事人和法院均无表面的桎梏力,当事人象样在庭审中提出新的证据和诉讼恳求,使得庭审程序又在进行施展审前途序的功效;有确当事人造延误诉讼,特意小半一滴地提出诉讼人才,甚至特意将一些关头性的诉讼材料放在二审中提出,使得一审程序难以施展其事实审的功效,甚至变化二审的“审前准备”。而诉讼材料的随便提出又引起法院裁判员的反复转变,严重危和法院裁判员的巩固性和权威性。由于没有从基本上厘清庭前途序在全部诉讼程序中的独立位置、希望的价值对象以和这些价值对象的构成因素,没有从全部诉讼机制的客观立场出发透析、设计审前途序,所以不可防止地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故亟需加以完善。三、本国官事诉讼审前途序的完善政策上的缺点以和传统模式的弊病,使得对官事诉讼审前途序的改造和完善具有必要性。联合本国国情和公安审理客观状态以和国外先进的立宪阅历,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个范畴作为基本切进点来完善本国的审前途序。1、安装预审法官政策。专设预审法官来机构、指挥和监督当事人弥补、更改诉讼恳求,采集、提交和交流证据,收拾争点等审前准备职业,使开庭法官从审前准备职业中脱离出来,不单方接触当事人,集中精神搞好开庭审理,消除预断,公平地从中裁判员,革命庭审频率,增进审理公平。在旧有环境下,可鉴戒国外先进阅历,加强立案庭的职员配备,扩充办案职员,由立案庭法官和书记员共同负责审前准备职业。审前重要职业是摘要:对疑难单纯的事例,机构当事人收拾固定争点、提交和交流证据等庭前准备职业后,移交业务庭办理;对简略明白、应当准备就能集中审理的事例可直接提交业务庭,进进审理程序。这样,既能防止庭审法官先进为主,又能保证书庭审精致、高效、顺畅地运转。2、正义配置审前处处的权利任务。既要法官参和,又要弱化其在庭审中的功效,其非经当事人申请不得调点采集证据,也没有全面察明事例事实的任务。要赋予当事人诉讼主置,树立以当事人造主体、法官为主导的审前途序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以当事人的诉讼活动为重要内容,以当事人作为推进诉讼进行的重要力量,其对审前途序的表面内容具有建议权,如觉得什么事实并需要哪些证据撑持或反驳;法官具有程序指挥权,重要机构、监督当事人双方进行诉讼活动,其对审前活动的日程、次数、建议采用诉讼保全、先予履行等姑且性周济措施具有建议权。要防止矫枉过正,在防止法官先进为主的同时,也要防止当事人滥用审前途序,以取得延误诉讼的目标。3、树立强迫被告答辩政策。仅请求原告提交状给被告,使被告能充分懂得原告的诉讼恳求和计策,而不强迫被告提交答辩状于原告,使原告无法把握被告的觉得和态度,这种做法违背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同等原则,造成双方抗议平衡,某种程序上是放任当事人搞诉讼偷营,使公安公平的完成打上倍数。因此,应将被告人提交答辩状规定为一项诉讼任务,对于被告不将诉讼置于对应的措施。具体请求是摘要:被告人必需在事例、受理阶段提交包括对原告诉讼恳求基本态度、诉讼理由、证据人才等内容的答辩状,以使原告在审前懂得被告的和事例关于的信息人才。假如被告不守法答辩,则意味着其对原告诉讼恳求、事实和理由的承认,从而在庭审中丧失攻防诉讼手腕的权利。4、树立证据开示政策。必需转变现行的证据随时提出的做法,明白规定在审前法定期限内,双方当事人必需交流各自所部分和本案关于的证据和信息。当事人采集的证据无正当理由未经审前交流的,不予质证和认定,即承担证据无用结果。法院依职权调查、采集的证据也必需在审前出具给双方当事人,并在庭审中质证以前方能作为裁判员的根据。超出这种政策,确立失权效劳规矩,以便集中开庭审歌星例,防止诉讼偷营,真正完成诉讼的“同等设备”,完成双方攻防不稳。5、安装审前会议政策。为解决审前途序被当事人滥用而引起的诉讼延误和审前费用过高的弊病,加强法官对审前途序的领导、监督和治理,确保审前途序顺利、充分地完成,针对本国当事人法律高素质不高和不履行强迫辩护律师政策的现实状态,我们可鉴戒美国的审前会议政策,以进一步完善争点和证据收拾程序。具体做法是摘要:由立案庭法官和书记员机构双方当事人参和审前会议,明白和固定诉讼争点,修正状和答辩状,对诉讼恳求进行自认,保全证据,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和开庭审理的日期,尝试调停等等审前准备职业。其特征是在法院主持下,处处当事人进行非庭审式的会商,面对面进行觉得、事实,证据和法律实用的交流,以回纳小结关于存在争议的部分和不存在争议的部分,明白事例的诉争焦点。审前会议原则上仅开一次,会议开端后应制作思路,径行进进庭审程序。

二审答辩状篇6

    主体

    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只能是本案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加人无权就管辖问题向法院提出意见,也不得以此为借口不参加诉讼。提出异议的当事人一般是被告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人,故而不会对管辖权提出异议;当然,在发生移送管辖后,原告有权向受移送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由于其在诉讼中居于辅助一方当事人的地位而不具有异议权。

    时间

    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必须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并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否则异议无效。超过法定期间,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当事人在此期间提出异议后又要求撤回的,法院应予允许。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追加了案件当事人,他们的管辖异议权不受“提交答辩状期间”的限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被告因未收到起诉状,不能书写答辩状,因此管辖异议不受答辩期间的限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不存在争议的双方,所以,不存在“提交答辩状期间”,管辖权异议也不受限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人民法院裁定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如对一审管辖权有异议,在二审期间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这种异议不应受“提交答辩状期间”的限制。

    形式

    诉讼管辖异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亦应允许。异议书既可以随答辩状一并提出,也可单独书写。

    提出

    管辖权异议书应向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受理该案的法院对该案进行实体审理以前,应先审议当事人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就对该案是否有管辖权问题作出书面裁定。

    对于满足上述形式要件的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应慎重地进行实质审查。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由受诉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经审查认定异议不成立的,则裁定驳回。在审查决定作出前,应停止对本案的实体审理。

二审答辩状篇7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审答辩状篇8

一、两者的定义不同。民事答辩状是指被告和被上诉人针对起诉的事实和理由或上诉的请求和理由进行回答和辩解的文书,它是与民事起诉状和民事上诉状相对应的文书。

二、两者的内容不同。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二审答辩状篇9

关键词:控方;辩方;辩诉交易

一、辩诉交易背景简介

辩诉交易,又称辩诉谈判或辩诉协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提起控诉的检察官为了换取被告方作有罪答辩,提起比原来指控更轻的罪名或者减少指控罪名,或者允诺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建议为条件,与被告方在法庭外进行协商谈判而形成的一种司法制度。在交易的整个过程中,控辩双方进行多方位的讨价还价,被告人所作的有罪答辩是建立在检察官三项有利于自己的允诺基础上的,该三项内容具体体现如下:第一,指控交易,是指检察官撤消非直接相关的指控,允诺提起比原指控罪名要轻的罪名来对被告人进行指控,以获取被告人的有罪答辩;第二,罪数交易,是指在被告人犯有数罪的案件中,检察官只对其中罪或部分罪名进行指控,以获取被告人的有罪答辩;第二,刑罚交易,是指检察官以同意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建议,以达到对被告人降低处刑幅度为条件来取得被告人的有罪答辩。一经达成协议,案件就不需要再进入实质性的法庭审理阶段,法官只须确认协议双方是否完全出于自愿、协议的内容是否真实,并在判决中体现协议的内容。在这一审判程序中,由于检察官和被告的“实质性交易”行为主导了案件的处理结果,法官的判决主要依据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因此将其称之谓“辩诉交易”程序。

二、双方的争论与笔者的观点

辩诉交易制度的支持者认为对于辩方是有利的,因为辩方可以选择不进行辩诉交易,如果他们选择了,那么这个选择的结果比进行庭审肯定对于他们来说要好一些,否则他不会选,选择多总比选择少要好一些。帕累托理论观点认为一个由双方自由达成的合同对双方肯定都有利,能改善双方的状况,辩诉之间的协议毕竟也算一个合同,这个理论为辩诉交易对辩方有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还是有学者指出辩诉交易的胁迫性特征,他们认为,辩方的决定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对于控方的威胁的一种回应,就像是在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实际上只对发出胁迫行为的那一方有利。

笔者也认为辩诉交易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制性,不是被告人自愿的选择,违反了契约自由的原则,使被告人陷入一种威胁购买的交易状态。不参加辩诉交易的被告人,一方面担心被检方打击报复,遭受更严重的刑事处罚;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辩护律师的压力,结果导致在辩诉交易中被告人不得不为。在辩诉交易中,检方显然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会提出以比本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更为严厉的处罚作为威胁。具体来说,检察机关是唯一代表公共利益对违犯刑法侵害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有权提起诉讼的机关,它具有专业性和垄断性的特征,这此为检察权的自由裁量和滥用提供了条件。检察官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证据或者“莫须有”的证据来与被告讨价还价,给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被告不做认罪答辩,将对被告进行更为严厉的指控,逼迫被告做出并不公正的辩诉交易。检察官也可以做出明知法官不可能同意的较低的量刑承诺,换取被告人做出认罪答辩。

三、笔者观点背后的原因

刑事案件中辩方对于影响庭审结果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他们不知道公诉人所掌握的所有证据和公诉人会进行什么指控,也不能估计他们所受的刑罚会是什么,所以,他们既不确定被定罪的可能性也不能确定刑罚的严重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同意进行辩诉交易,即使认识到控方做不到让每个嫌疑人都进入庭审。虽然每个刑事案件仍然包含一个公诉人和一个嫌疑人,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公诉人不断在从事这一交易,同一个公诉人要面对不同的嫌疑人,这些嫌疑人是分散的,并且之间没有合作,那么即使公诉人的资源限制再严重,也能使自己的威胁有效。公诉人就像一个垄断组织,市场上只有他在出卖“辩诉交易”,但是嫌疑人则像一个又一个个体经营者。与垄断者相同,公诉人是有足够的能力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成果的。如果垄断者不肯以一定的价格以下出卖货品。一个又一个的经营者也没有能力去抗衡。只要嫌疑人不能联系做出集体的行动,那么公诉人就算资源再有限,也能起到威慑作用。打个比方,公诉人哪怕只有一颗子弹,嫌疑人有很多个,当公诉人一个一个对付嫌疑人时,嫌疑人即使知道他只有一颗子弹也会害怕。 转贴于

对于辩方整体来说,辩诉交易对于他们来说更不是一种帮助,因为如果他们能够共同拒绝接受控方提出的交易条件,他们的状况都会更好。如果单独来看每一个案子,当然这种威胁是可信的。在一个案子,对于一个嫌疑人来说,公诉人的确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使嫌疑人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进入庭审的威胁成为现实,但是公诉人在特定时间内是要与很多嫌疑人进行交易的,比他真正能够带入庭审的人要多得多,事实上,他不可能把对于这些嫌疑人的威胁都变成现实。认识到这一点支持者地观点的缺陷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辩诉交易不是一种增加的选择,而是一种替代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庭审不可能发生,只在一小部分情况中发生,所以它替代了不诉讼的选择。由于公诉人的资源限制,这些嫌疑人不会都进入庭审。所以,辩诉交易并不是对嫌疑人的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瑞华著.比较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9).

[3]张建伟.辩诉交易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0).

二审答辩状篇10

1、首先要写委托人的姓名,性别及有效身份证号码。

2、其次要写被委托人的姓名,性别及有效身份证号码。

3、然后写委托人因为什么 情况不能办理什么事宜将委托被委托人办理。

4、落款处要记得注明委托书有效日期。

5、最后委托人签名以及写委托书的日期。

公司委托书范本(一)

XX公司:

兹委托长江七号先生前往贵公司全权代表我公司办理YY相关事宜,敬请接洽为盼!

长江七号先生在我公司委托权限范围内所签署的文件和协议,我公司予以承认并愿意承担因此造成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委托有效期自20**年2月15日至20**年2月28日。

特此委托

被委托人身份证号码:

**公司

公司委托书范本(二)

委托人姓名: 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受委托人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邮编:_________

委托人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委托人与 XXXXX(单位、个人)的 XXXX业务中,作为委托人的取货人,其权限为全权,即:全权收取委托人有权从XXXXX(单位、个人)收取的全部货物。

委托人:

受委托人:

公司委托书范本(三)

委托人 : *** 公司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受托人 :姓名 *** 律师事务所 律师

地 址 : (邮编: *** )

电话:

传真:

E-mail:

现委托受托人 在我单位与 ** 案件(案号: *** ,以下简称“本案”)中,作为我 单位在本案 一审程序及二审程序(如有)中的诉讼人。自法院收到本《授权委托书》之日起,我单位撤销原对于 *** 律师的授权, *** 在撤销授权之前的行为有效 (针对变更人的情形)。

具体权限如下:

1、受托人在本案一审程序中的权限为:

特别授权:代为提交答辩状;代为提起反诉;代为提起管辖权异议;代为申请财产保全;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代为收集、提供证据;代为出席庭审、陈述事实和辩论;代为质证;代为参加调解和进行和解;代为受领相关法律文书;代为签署以上所述及的法律文书(包括但不限于答辩状、反诉状、财产保全申请书、和解协议等)。

2、受托人在本案二审程序(如有)中的权限为:

特别授权:代为提起驳回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代为提起上诉或进行答辩;代为承认、放弃、变更上诉请求;代为收集、提供证据;代为出席庭审、陈述事实和辩论;代为质证;代为参加调解和进行和解;代为受领相关法律文书;代为签署以上所述及的法律文书(包括但不限于上诉状、答辩状、和解协议等)。

此外,受托人有权采取对委托人有利的一切法律行为,委托人对此均予认可。本授权委托书的效力至本案一审程序及二审程序(如有)终结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