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古诗十篇

时间:2023-04-05 07:10:10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篇1

1、意思是: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2、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来源:文章屋网 )

古朗月行古诗篇2

关键词:古诗;学前“储蓄”;矫正

一年级学习古诗,我们发现学生能流利地“朗诵”,但我们细究字词,总能发现学生不屑的目光。我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发现他们在课堂上不耐烦,和他们学前时的教育“储蓄”不无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当再次相遇《静夜思》时,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矫正:

一、运用媒体,矫正已有的“偏见”

《静夜思》学生都会背。这样的内容,在课堂中怎样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这样引领学生进入古诗境地:

师:播放古香古色的音乐,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他在想些什么呢?……

师:电脑博士说,有小朋友把古诗的题目念错了……电脑博士悄悄说,我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后鼻音和平舌音全读准了呢!

多媒体的运用,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具体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感受到了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学习内容尽管是样的,但是学习方式确实如此趣味十足,于是一开始上课,就趣味十足。

二、趣味诵读,矫正缺失的“诗情”

学生对于古诗的认识,仅仅是能朗读、会背诵,而且很多时候的朗诵其实是“唱读”。

1.设计趣味游戏,有效识字

一年级伊始的学生“能”背诵,而不“会”背诵。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都不分,更有甚者n、l不分,可谓错误百出。一年级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识字。准确认读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因而在学习古诗时,我尝试着让他们用游戏形式,在不知不觉中读准前后鼻音,轻松、愉快地识字。

2.对仗生情趣,古韵入课堂

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美。《静夜思》中这种对仗更是明显。如,“举头”对“低头”,“望明月”对“思故乡”,还押ang韵。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节奏、韵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在朗诵当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律美。

3.示范诵读,动情吟诵

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创设情境: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远离亲人的李白,看到这么冰冷的月光更加孤独、冷清了。教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学生模仿朗诵。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生字,还要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韵律、节奏,更要让他们有朗诵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抛弃原先古诗仅是读一读、背一背的观念。

三、相遇意象,矫正迷失的“诗意”

很多古诗内容和现在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太大,他们很难与诗人感同身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呢?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你知道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写作时间?学生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生:我知道“夜”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师:你从诗句的哪些地方看出是写“夜”呢?

生:“床前明月光”的“明月”。

师:诗人看着明月,会思念谁呢?……

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因而他们在朗诵的时候不再毫无表情地唱读了。

上述仅仅是个人在一年级古诗教学中,对遭遇的学前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篇3

新桥小学XX年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二、 活动时间

比赛时间:XX年4月3日下午2:00

三、地点

新桥小学前楼小广场

四、 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献给清明节的歌

五、 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新桥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

2、比赛分组:比赛分一、二、三年级三个组

3、比赛内容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经典古诗等国学经典书目中自选。

4、比赛形式:

1、以个人诵读为基本形式,鼓励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参加展示活动;

2、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参加展示活动,人数为10—30人,每个节目时间3-5分钟为宜。

六、报名方法

由参赛单位班级报名。

报名时间:4月1-2日。

七、奖项设置

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个类别奖励,每个类别按比赛组别奖前三名。

八、 活动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取得效果,新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组委会。

组委会主任:张现霞 顾兴娟 续宗学 杨西昆

评 委 成 员:王晓宁 翟明霞 曹春梅 曹光泉

陈夫宝 李翠苹 续宗君

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国学经典

诵读比赛报名表一

填报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联系电话:

学 校

姓 名

性别

年级

组别

朗诵题目

朗诵时间

有无配乐

指导老师

(1位)

请给现场诵读拟写30个字以内的开篇序语: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

——清明节古诗词诵读节目串词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清明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男(乙):当春日的暖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乙):当清明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男(甲):字字珠玑,

女(甲):句句经典!

男(乙):声声诵读,

女(乙):津津有味。

合: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新桥小学“感受经典——中华古诗词大朗诵”现在开始。

女(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一年级表演的节目《古诗词诵读画鸡春晓静夜思三字经》。

男(甲):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同样,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请欣赏二年级为我们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 雪》。

男(乙):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忠报国”的故事吗?你们了解“莫须有”的典故吗?一曲《满江红》之所以千年传诵不衰,不仅仅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好句,更因为我们从这首感情激扬,气势磅礴的词中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气节。有请三年级二班为我们朗诵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女(乙):春花秋月本来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可是面对亡国之恨,反而更加增添了诗人的许多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细品诗人写情愁。请欣赏四年级二班朗诵的《虞美人》。

男(甲):诵读“大江东去”,我们激情荡漾,神游“故国英雄”,我们真情流淌,想起“三苏父子”,我们豪情满怀。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的配乐朗诵《赤壁怀古》。

女(甲):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看到它是美丽的,品味着蕴含在诗句中的意境,我们同样感到它是美丽的,如果把它谱成曲子,唱着它,我们更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请欣赏由三年级三班表演的《古诗歌曲联唱》。

男(乙):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有请五年级一班为我们朗诵《古诗词名句集锦》。

女(乙):天地有四方——东南西北,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聪明的诗人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同体验寄寓在四季的不同风光中。是啊,赞美四季就是赞美我们美好的生活。请欣赏由五年级二班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四季之歌》。

女(甲):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母性,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母爱,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欣赏六年级一班的古诗联诵《游子吟》。

合:今天,畅游在诗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今天,站立在诗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朗朗的诵读声还将继续回荡在我们的校园上空,中华经典必将伴随我们代代相传。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纪念清明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比赛活动总结

古朗月行古诗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朗朗上口的语言,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滋润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乐章。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我巧妙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例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配画、音乐诵读的录像,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想象、体会、感受诗中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意。于是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了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学生感受了诗的意蕴,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自然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了。

二、感受诗情,走近诗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些精选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每一首古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诗作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情感的喷发,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做到了让学生“走近诗人”。只有走近诗人,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思想,感受诗作的境界。如教学《示儿》时,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认识陆游,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比刻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现在都说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灵动的课堂,那么我们的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应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在中华古老文化的韵致中徜徉。

三、入情入境,读出意境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中华古诗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诵读。读诗之法“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诗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背诵古诗文,可以是出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具有古典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每天让学生多听听。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唱会经典古诗。

例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可配上一曲悠扬悦耳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学生朗读熟练后,再引导学生比赛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学生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成诵了。诗歌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觉读诗是件快乐的事。

四、日积月累, 积累诵读

古朗月行古诗篇5

教育的改革创新严格要求小学语文古诗词背诵,老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但是很多老师仅仅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量,只知道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奴隶,没有兴趣可言。也因如此,很多学生都对古诗词的枯燥背诵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甚至害怕古诗词的学习,更不必讲古诗词的美感了。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以及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所有的古诗词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在教育改革创新下,在人文教育的环境下,老师需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注重人文教育,进行成功的古诗词教学。

1.依据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学习诗词

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依据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事迹做详细的探究,进而走近诗人,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区区20个字就设置了独特的意境,使得无数的江山骚客品味深思。老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详细地认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进而发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中唐,这个时候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离开朝廷。白雪纷飞,鸟雀无踪,杳无人迹,体现了孤舟寒江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贬职后孤独以及悲愤的心情。当然,我们针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对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的讲解要简单易懂。

2.通过阅读初步认识诗词

诗词本来是以吟唱的方式说出来,因此它符合乐曲的韵律,需要押韵以及平仄,字、句都相对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可以感知到古诗词中的优美韵律以及前后呼应的押韵。老师需要仔细指引学生朗读,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掌握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老师应该变成学生朗读的指导者、推进者。比如,某老师在进行陆游的《示儿》教学时,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朗读指引:初次阅读,讲解写作背景,知道诗人的“悲秋”心事;仔细阅读,知道诗人的遗憾所在,理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研究式阅读,了解诗人的信念,理解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确定悲伤的阅读基调;仔细阅读时指引学生用悲怆的语气展现诗人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忧心;研究式阅读时指引学生用坚定的情感展现出诗人为祖国呐喊的义气,进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3.设置相应的情境再现诗歌

所有的古诗词都蕴含了优美的情感。老师可以以配乐朗读、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情境,指引学生大胆想象,再现诗词形象。比如,在进行李白的《静夜思》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夜冷清的画面,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缓慢地阅读诗词,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月明星稀、诗人靠窗思念家乡的情景当中,这样诗人孤独的情感就得以展现出来了。又比如在进行苏轼的《春江晓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意境画出一幅相符的春江图,进而感受诗人对春景、自然的热爱之情。

4.利用“诗眼“”词眼”进行诗词教学

在古诗词中“诗眼”“词眼”是理解诗词意境的关键,老师应该学会在诗词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抓住“诗眼”“词眼”进行探讨,既可以体现诗词的关键所在,也可以免于一字一句的讲解。比如,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来回思量,放弃了“来”“过”“入”“满”,而使用了“绿”,进而生动地展现了万物争春的现象,再指引学生感知自然,了解诗人想要重返政坛的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深刻感叹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

5.结合老师的指导走近诗词

古朗月行古诗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堪称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典诗歌则是诗词曲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最为人所喜闻乐见,其中许多篇目和诗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这些古诗,一方面大都语言浅显通俗,篇幅特别短小,比较易于记诵;另一方面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能够愉目,品之可以赏心,所以古往今来相当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的古诗作品,作为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载体,也作为向小学生传输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这一特有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古诗之美,体味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享受古诗之美。

一、 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再在大屏幕上出示诗人与孟浩然告别的画面。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整体感知了诗文的诗意。

二、指导学生感知文本,解析古诗语言之美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他将语言文字玩弄于纸笔之间,“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你细细地看:“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露”、“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紧紧配合,何等整齐,何等匀称!你轻轻地诵,舒缓与激越,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此外,对句之间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有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功夫,学生对诗句妙处也能体会个八九不离十了。

三、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意味

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苏轼曾有“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朗读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分析是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好,朗读又是分析的补充,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美、语言美。

笔者认为朗读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很多种,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竞赛读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听读的时候专心致志,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享受古诗的熏陶,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反复吟诵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古朗月行古诗篇7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2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3 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5 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出重音。

6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古朗月行古诗篇8

1.了解背景知识,感受人文情怀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人文教育活动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处在认知、感知世界的阶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掌握古诗词蕴含的内在情感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往往会用直接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他们的语言简洁、富有童趣。完全不符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为了弥补小学生的这一缺陷,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出发,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需要全方位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创作情感等角度出发,使古诗词语言变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教师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小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当中,去深刻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思想感悟。作者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把经历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的过程。教师需要借助背景知识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促使小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人文情怀。例如,教师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需适当指导学生了解辛弃疾所处的年代背景,以及辛弃疾的基本情况。辛弃疾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词风刚柔并济,词中多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这首词中,辛弃疾提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刘裕和廉颇,借歌咏历史英雄,表达了自己渴望成就“弓刀伟业”的雄心壮志。

教师借讲解古诗词背景知识,让小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另一种风貌,可以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良好品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让小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让小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搜集整理成果,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语言文字,热爱优秀文化

古诗词的文字和语言凝聚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经过不断尝试所确定的,也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从中发现古诗词蕴含的人文情感,并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古诗词,指导小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字词的涵义和特殊寓意。例如,杜牧《泊秦淮》的首联中最独特的字为“笼”字,一个“笼”字就完美的描绘出烟雾笼罩寒水和月光笼罩沙滩的意境。用两个“笼”字勾画出了秦淮河上烟雾弥漫、月影婆娑的景象,把“烟、月、日、纱”四个景象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幽静之感,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忧愁的情感。在分析这首诗时,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耐心品味诗中的字词,体会每一个字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深入品味这些用词,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产生了热爱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分析某一古诗词用字精妙之处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字词进行深层次分析,深入体会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3.开展朗读活动,熏陶人文情感

古朗月行古诗篇9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代诗歌种类丰富,既有古代诗,又有近体诗,还有词曲等。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心灵,提高文化素养。在进行古诗教学与赏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情朗读、反复吟咏

语文课堂与其它课堂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有琅琅的读书声 。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古诗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最适宜朗读。教师朗读时要字正腔圆,充满感情,讲究语言的轻重缓急,注意节奏。要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其中的美感。学生自由朗读时应强调吟咏,要读出诗味来,还可以分小组读,男女学生分读,或举行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等。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说明朗读技巧,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朗读古诗之前,必须整体感知,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对能突出表达主题的部分,朗读时要用重音处理,语调要高;对叙述部分可用平和的语调;对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应充满激情,用高昂的语调;而对悲痛诗句,则要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如读《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沉郁忧愤的语气,读《望岳》这首抒情诗应用热情奔放的语气来说,读《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应用轻快流畅的语气来读。只有饱含感情和适当的语调来读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听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这方面要注意: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做到不读错字,别字,不丢字,添字,不颠倒,重复,这是进行朗读的前提,也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2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停顿则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3朗读时还应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快慢,并借此表达一定的感情,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总之,要搞好朗读,必须做到正确的思想感情与完善的语言技巧相结合,并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作为教师,要通过范读经常对学生进行指点,耐心辅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她的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来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来;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还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也可让他们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第三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的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的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论世,透彻理解

古朗月行古诗篇10

关键词: 语文味 古典诗词 朗读 品析 穿越

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审美功能,无论是吟咏诵读还是品词论句,既有音乐美,又有文学美。可是在现实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么一笔带过、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闲置、舍本逐末,只是要求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以简单的作者介绍代替“知人论世”,以串讲和翻译取代了品词析句,这种没了“语文味”的课堂使得古典诗词的教学一步步陷入尴尬、低效的境地。如何还古典诗词课堂语文味?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朗读指导——变“囫囵吞枣”为“细嚼慢咽”,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音韵美。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读”和“背”,导致的恶果必然是把字写错,背过就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包括读出节奏、读出缓急、读出感情。

早读课是古典诗词诵读的最好时机,可是我们听到的“书声琅琅”中有多少朗读是读准了字音并读出了感情的呢?这种只求声音洪亮不重朗读质量的“囫囵吞枣“式的朗读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更别说体会古典诗词中的人情美和意境美了。“读”历来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它能够让学生从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在这一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中,教师的范读和导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在讲授《春望》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无非就是:“国家破碎了山河还在,城里长满了荒草,鸟鸣花落,一片破败的景象。战火连绵,久未和家人联系,家书特别珍贵,心中忧伤白了头簪子也插不住了。”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大致感受诗人的感时伤世,却无法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此,我进行了范读: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有意在“破”、“在”、“春”、“深”字上拉长音并重读,意在引发学生对“山河依旧国家却一片萧条破败,春天来临却看不到繁花似锦、春意盎然”之景的想象与对比;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两字最容易让人想到鸟语花香,可是在这首诗里却是“花溅泪”和“鸟惊心”,于是该两字的拉长音调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强烈的反差,而“溅泪”和“惊心”的重读则有助于学生对花、鸟的拟人化手法的理解;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延续了三个月,足见战争之惨烈;家书胜过万金,足见对家乡和亲人是否平安的牵挂之深,“连”和“抵”的拉长音调、“三月”和“万金”的重读,可以传递这种惨烈和牵挂;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感伤之情的强有力表达,动词“搔”和“不胜”的重读可以引起学生对诗人感伤之情的共鸣。

可见古典诗词的朗读,节奏的停顿和语速的快慢及字词的轻重读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斟词酌句——变“望文生义”为“举一反三”,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语言美。

古典诗词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而能流传下来,可见它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艺术魅力,而且有人生的魅力。可是古典诗词教学却游走在语文教学的边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且用读与默代替古诗词的斟词酌句,常见的教学流程是:读诗正音—作者简介—名句强调—串讲意思—分析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诗歌的教学变成了诗歌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诗歌内容的分析;诗歌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星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增长了厌恶、反感情绪,进而排斥及逃避。

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国的百科教学之本,虽然现代诗派别纷呈,但是在艺术性、凝练性、音乐性、思想性等方面,无一达到古体诗词的高度,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都要有所领悟,必须溶进文本,斟词酌句,方能体味其中的妙笔妙味之所在。无论是余映潮老先生“解说注释—描述诗联—品析字句”式的教学思路还是胡立根老师的“物象—诗人形象—情感”式的品诗过程,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把品词析句作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一言以蔽之,没有词句玩味的古诗词课堂是没有语文味的课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通过字斟句酌品出诗意和诗味?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1.换字法,即通过更换同义字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准。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钱塘湖早春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色表达诗人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最有代表性的早春之景,这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可是由于古汉语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望文生义,把“乱”理解为“杂乱”,把“没(mò)马蹄”理解为“马蹄不见了”,不但没有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诗意全无。于是我试着把“乱”字改为“杂”字,把“没”字改为“盖”字,让学生读一遍:“杂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盖马蹄。”学生经过这种比较能发现“杂”是多而乱之意,而“乱”是种类繁多之意;“盖”字没有生命力,只有“遮盖”之意,而“没”能体现小草萌芽绿黄一片刚好遮过马蹄的景象,两个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早春一派生机活力之景。

2.描述法,即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在这几句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如果不介绍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则学生无论如何是体会不了这几句诗开阔而壮大的诗境的。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曹操的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展现了几幅大海的图片:有波澜壮阔的,也有风平浪静的,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问学生:“该怎么用自己的话描述曹操的这几句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曹操此刻看见大海的心情是自豪的,他感觉大海的壮阔就如他的人生一样,虽变化莫测却前途不可限量。”还有的说:“曹操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他感觉日月在大海中穿行,银河的璀璨也点缀着大海。”诗歌的意境慢慢凸显。尊重学生的体验,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要求。

3.比较法,即通过同一诗人不同诗的比较异同,加深对诗人和诗歌的理解。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同样是体现词人旷达乐观生活态度并流传千古的哲理名句,前者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后者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又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乃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前者虽然诗人此前考进士落榜,却依然豪情万丈,表现了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后者是诗人“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字所作的,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怀。通过这种求同存异的比较,学生能更好理解诗词包含的深刻内容,进而再现诗词反映的厚重而广博的历史画面。

三、古今“穿越”——变“含英咀华”为“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的课堂充满人情美。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要在诸因素的互动中展开。要实现这些互动,首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而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借助古诗词与诗人古今“穿越”,就是“动”起来的一种有益尝试。

古典诗词不论是反映现实,歌咏志趣,还是抒写性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音韵、语言的享受,更有诗人的形象和情感的熏陶。可是时空的久远,严格的格律,极少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穿越”指不受地球的时间、空间与思想的束缚,请作者“来”到现代为自己的诗歌“代言”或让学生“回”到古代与作者“对话”—这种“来”与“回”,既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又是阅读与写作的对接。当然在“穿越”之前教师必须提出要求:(1)符合诗歌的情境,想象要合理;(2)有具体的对象,不能泛泛而谈;(3)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4)有理有据,感情真实诚恳。如学生在《读东坡诗,品人生路》中写道:“每次漫步惠州西湖,总能想像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得与洒脱;当明月爬上窗棂,又总会托腮想象你欲乘风归去却留恋人间的矛盾与无助,今夜月圆,你与子由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吧?且让我为你唱一曲《我的好兄弟》,愿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能如同你俩情比金坚!”

这种“穿越”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是开放的课堂,既能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近诗人,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又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克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畏难情绪,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录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语文味”的重要因素是课堂上要充满浓浓的情趣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情趣和氛围,需要教师营造,无论是朗读指导带来的音韵美,还是斟词酌句体验到的语言美和古今“穿越”产生的人情美,都需要老师的激情投入和知识储备,让古诗词课堂因老师自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而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8.

[2]李少勇.怎样读懂古典诗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8).

[3]赵红昌.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奏[J].学周刊·A,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