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代表作十篇

时间:2023-03-21 10:21:26

岑参代表作篇1

被告人:岑树柏,男,48岁,汉族,广东省恩平市人,原系恩平市江洲镇粤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副经理,住江洲镇农林街3号。1994年12月3日被逮捕。

被告人岑潮作、岑树柏因破坏选举一案。由广东省恩平市人民检察院向恩平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恩平市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审理查明:

1994年8月中旬,被告人岑潮作得知恩平市江洲镇将于同年9月13日补选镇长,即产生用贿赂镇人大代表的方法当选江洲镇镇长的念头。尔后,被告人岑潮作串通被告人岑树柏先后多次纠集岑金良、岑均灵、岑连亨、岑洽慈、张伟联等5人(均作其他处理)到江洲镇海景舫酒家和岑潮作家中,密谋策划贿赂江洲镇第11届人大代表,让代表选举岑潮作当江洲镇镇长一事。岑潮作表示愿意出钱贿赂镇人大代表,岑树柏表示愿意积极帮助岑潮作分别贿赂东北雁智区、永华管区、中安管区、锦江糖厂等单位的镇人大代表,并商定江洲镇47名人大代表中必须贿赂半数以上,以确保岑潮作当上镇长。同年9月10日,两被告人通知岑金良等5人到岑潮作家中,将岑潮作预先准备好的各内装有人民币1000元的22个信封袋交给岑金良等5人。随后,岑金良等5人分头赂赂各自联系的镇人大代表,并要求代表选举岑潮作当镇长。岑潮作还亲自贿赂6人。合计行贿金额34500元。9月13日江洲镇召开第11届人大第3次会议补选镇长,选举结果是:47名代表投票,镇长候选人岑金远得23票,岑潮作得15票,无效票6票也写上“岑潮作”姓名,弃权2票。由于岑潮作、岑树柏的贿选行为,致使镇长选举无法依法进行。破案后,追缴回贿赂赃款24700元。

上述事实,有同案人和受贿人的供述、证人证言、物证照片及追缴回的赃款证实;二被告人亦供认不讳。

岑参代表作篇2

关键词:岑参,高适,诗,比照

 

穿越历史隧道,我们走进西部中国,走进盛唐边塞。面对她的辽远、神奇、瑰丽和浑茫,我们怎能不泪流满面,血脉激荡。西部,古老苍凉浩渺的西部,永远将成为我们心中一方神奇的圣土。而以歌咏、烛照大西北历史生活、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总数达2000余首的唐代边塞诗,“是一座大蕴量,高品位的富矿……其厚重深广的内容,充沛激越的感情,雄奇壮观的意境,光鲜生动的形象,别具一番风韵情致,扣响了古今多少读者的心灵之弦。”(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其中,蔚为五音繁绘,异彩纷呈的盛唐边塞诗,是这一时期边塞诗发展达到繁荣顶峰的重要标帜,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当时诗坛的主流。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王之涣、李欣、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这一浪漫主义诗风的重要流派》“大漠穷秋赛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雄浑深厚、悲壮淋漓(高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雄阔苍劲、壮逸悲凉(王之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神奇、浪漫豪放(岑参),无不给后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盛唐诸多边塞诗人中,岑参与高适是对边塞生活体验最深、成就也最高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在这方面足可比肩,堪称“双壁”。科技论文。但他俩的边塞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和侧重,可谓各有千秋。

岑参(715-770),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不幸早亡,岑氏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八载,岑参充安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岑参今存边塞诗约70首左右。《唐才子传》说他“累佐戍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可见他的不凡经历,这为他写出风格独具的边塞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未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到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科技论文。直到天宝八载,年近五十的高适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又不甘心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打黎庶”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从此,他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边塞名作。

同为盛唐边塞诗的著名作者,岑参与高适的共同点是:二人边塞诗都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但他们的不同是更为明显的,下面将作以简单比照: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岑参的诗始终贯穿着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以表现边塞的雄奇瑰丽与奇情异彩为圭臬,在他的如椽大笔之下,有轮台九月随风乱走的一川斗石;有赤焰烧云、炎氛蒸空的边地热浪;有胡天八月一夜盛开的“梨花”;有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肥的边地奇景;有“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出征声威;有“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边地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图;也有异域的风习、特产、军中戍者的思乡之情等等,无不表现出边地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高适的诗重在表现他对边事的忧虑和对士卒的同情。这是岑诗所缺乏的内容。“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在《蓟门五首》中,他描写了士卒的游猎生活,也歌颂了士卒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他也对士卒的久戍不归表示同情:“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当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虏的生活作比较后,更感到非常愤慨:“士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而他作于开元二十六年的被后人誉为盛唐边塞试“压卷之作”的代表诗《燕歌行》,以其深刻的艺术概括力,表现了他对边塞征战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将军的大意轻敌,士兵的浴血奋战,胡骑的强悍迅猛,思妇的孤苦凄凉,都写得历历如绘。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军营生活;“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出了士兵思得良将,稳定边塞,不再有战事发生的心愿。科技论文。

由此可见,高诗内容主要以战争残酷、士卒痛苦、将帅骄奢为主,充分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这比起岑诗的雄奇瑰异来,沉郁得多,也忧悯得多。

再从艺术形式上来比照考察。岑参诗不但追求内容的“新奇”,而且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充分体现出一中出人意表的“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不仅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而且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诗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如他那首杰出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即是最好的佐例,它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实在是一种创新体式的典型杰作。而从岑参另一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我们还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其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高适边塞诗在形式上则以现实主义为主调,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唐人殷幡《河岳英灵集》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杜甫说他的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并且赞美他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实在很切合他的诗风。

通过以上分析比照,我们可以看出,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别,若援引明代陈绎曾分别以“尚巧主景”和“尚质主理”(见胡震亨《唐音癸签》)之说来作为对岑参、高适诗风的评价,当是很恰切具体的。

岑参代表作篇3

1、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

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3、七绝圣手:

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

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参考答案: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岑参代表作篇4

关键词:高岑;平生经历;才情气质;边塞诗比较;岑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84-01

1.家道环境、秉性气质的影响

家道环境、秉性气质的不同应该也是造成高适、岑参边塞诗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高适,出生仕宦家庭,其祖父高侃为高宗时的显将,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户;父亲崇文,位终韶州长史。然而至其一代,家世日渐衰败,无奈的困顿迫使他躬耕田垄以求自存。生活虽为窘迫、艰苦,如"兔苑为农岁不登,雁迟垂钓心长苦",[1] 但这培养了自己坚韧的毅志品格。贫寒的生活使诗人充分接触、体味了底层人民的心声与愿望。关注民众疾苦、深寄怜悯之情自觉地被反映他的作品之中。

岑参,生于名门望族,权倾当时,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皆官至宰相,其父亦两任州刺史,后因政治变更,导致家道的逐渐沦落。父亲的早逝更加剧了家境的困苦、衰败,这种昔荣今悴的巨变深刻触及了诗人的心绪,激发了他立志苦学、追求功名的抱负。唐代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言他:"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其从兄的影响,诗人或隐居嵩山少石,或隐居终南,耽于山水、逍遥自适。此时期的山水描写,也显露出"语求奇警"的特色,直接影响了其边塞景物描写的路数。

2.出塞经历、写作心态的作用

家道的中落,激触着诗人高适、岑参强烈的功名理想,这种动力更主要是得源于复兴家业的那份责任感。高适拓落而尚节义的性格使之更充实、更深刻地关注社会的现实,而岑参那疏旷逍遥的秉性,使之对自然山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愫。同时,不平凡的出塞经历、异域的人生感味,不仅深化了他们内心微妙的波动,而且砥砺、提纯了他们的诗风。

2.1高、岑不同的出塞经历。高适因为长安求仕失败而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种生涯开始于开元十九年(731)。此时燕山一带正有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盛唐边境的战事,他入幕从戎,希望能在战场上博得名利,然而结果是抱恨而归,流露出"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的无奈。[2]然而却加深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增广了其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同时,沉沦下僚,真实地体味了下层百姓的悲惨处境,无形中揭示了盛唐时代的阴暗面。这也培养了高适诗歌的现实情怀和精神。

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唐以来的诗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诗人意气昂扬地选择了从军安西的旅程,奔赴安西虽然必须经历无尽的艰苦,翻越那荒旱的沙碛、戈壁。他虽然勤于公事,但仍郁郁不得志,"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3]功名不就的体验使诗人产生隐遁的念头,此后他徘徊于官场与山林之中,过着逍遥自适的生活。然而,诗人总是眷眷不忘身登显位的理想。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又应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辟召,从长安出发,途经凉州、玉门关、莫贺延沙碛、伊州、西州,远赴庭州,而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仕途的平坦,生发着诗人开朗、高昂的情绪,这直接作用于他那些豪气横溢的七言歌行。所以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岑参表现出对生活的崇高信念和欢乐情绪,渗透出激昂慷慨的精神。

2.2高、岑不同的写作心态。以上诸多因素无论是家道环境、秉性气质,抑或是出塞经历都直接感染着、震荡着诗人的创作心态。通过驰骋疆场、杀敌请缨来成就功名、身登显位,以振兴沉沦许久的家业应该是他们一致的理想。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在根本上导致了他们诗风的不同。

高适一生有着三次出塞的经历,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天宝十二载,诗人受到哥舒翰幕府判官田梁秋的赏识、举荐被辟为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此前诗人宦海沉浮、几经周折,受到漫长的磨难与煎熬。这种痛苦的经历深刻地作用于诗人的内心,促使他敢于直面现实,正视矛盾。所以他的诗风尚质主理、浑厚粗犷、多胸臆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风貌。

而岑参的边塞经历较之高适应该是更为平坦一些。他虽有失意的困闷,但都能得到有效的排遣、化解,自然山水无形中成为他的挚友,每有不快,诗人总喜欢与山水为伴,抑或是在山水中寻求奇趣、发现美丽。所以诗人虽有短暂的沉闷,但是仍对人生充满憧憬、向往,乐观、高昂的情调不言自露。诗人的边塞诗多把笔墨重点放在对边塞军旅生活的异景奇情和绝域风光的歌咏、描绘上。所以岑参的诗风尚巧主景、奇峭远逸、热情奔放,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

2.3高岑创作的通变论。所谓的"通变",即在继承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恰如刘勰所言"变则其久,通则不乏。"[4]如果从"学"的角度来考察,高适更多接受汉魏风骨的作用与陶染,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謇谔。隐轸经济策,纵横建安作。"《而岑参则更多地摄取了六朝以来诗歌的风貌,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总结而言:"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5]

参考文献

[1]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别韦参军[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本文涉及的高适诗歌所依据的版本,即为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

[2] 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校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

[3]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安西馆中思长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4.

岑参代表作篇5

对于一位致力于探索艺术真谛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人生最好的季节。在岑其已经走过的道路上,处处显示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艺术的大爱。这些无尽的大爱绵绵不绝,让他的人生处处绽放光彩。

无论是清丽雅逸的观音,空明冷峻的山月,还是气势恢宏的峻岭,岑其的画作风格多样。作为画家,岑其之爱,是对艺术世界的大爱。

岑其7岁学画,这30多年来,岑其在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画领域都有涉猎,并在海内外举办了十余次个人画展,他尤喜画“观音”,其观音画以亲切自然、仁慈雅逸的风格驰名中外;近年来,他又特别倾情于黄山、庐山,长时期地流连于黄山、庐山吟诗作画,在担任赣州市文化顾问后,赣州秀美古朴的自然景观的浸润,使他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岑其对绘画的热爱源于他对人生的一种美好憧憬,得益于家乡的美好河山和大地灵气之恩泽。慈溪市逍林镇桥西村是岑其的家乡(岑其把桥西两字颠倒了一下,以西桥作为自己的号),桥西村并不富裕,但山清水秀、生态优雅,一条不太宽的河像绸带似地绕村而过,青砖小屋、依依杨柳、挺拔的古樟树,使桥西村这个弹丸之地充满诗情画意。

1983年春,15岁的岑其到杭州逸仙美术学校学画,开始了他画家的梦想。美丽的西湖,诱惑不了他的心,诱惑他心的是中国美术学院,那儿汇聚着一大批优秀的画家。这一年里,岑其开始向来校授课的中国美院教授朱恒、山水画家孙永等学画。

进美校不久,岑其对课堂上教授教的那些小鱼、小虾、石头和蜻蜓等基本功画腻了。他决定从唐宋学起,把古人的名字画彻底临摹一遍,然后再“出来”,以祖国壮丽的山河为师……但在岑其的灵魂深处,有着一种极不安分的反叛心理,他不很情愿走学院派这条道,下决心要走自学和遍访名山大川相结合的道路。他要在社会大学画下心裂般的震撼:画的双眼,要不会流泪;画的人脸,要永远仁慈地微笑;画的山川,要永恒有生命力;画的天空,要永远追求光明。

回到乡村,他根据恩师朱恒、王伯敏所教字画的鉴定方法和特点,收藏民间字画,以供自己学画所用。他找来一些印有古画的刊物进行临摹。先是追踪宋范宽的笔墨,后学张大干、吴湖帆、谢稚柳。画人物时,他追踪陈老莲、任伯年、张大千笔意,精工高古,所画仕女风情万种、神采动人;画观音时,慈祥端庄、栩栩如生。他的花鸟画灵秀隽雅,宁静舒展,有段时间尤以荷花和墨竹见长。

19岁那年,他开始临摹唐宋大画。他花的气力最多的是,两幅8尺的仿古大画。一幅是仿唐伯虎《抱琴归去图》,据说当年唐伯虎整月才完成。岑其笔快也神,仿此画时,连续六天六夜几乎未睡。为找到感觉,他竟关了电灯,点起50支红烛。在烛光下,他临摹得极细,比他大3岁的罗赛琪和比他大9岁的复员军人黄百琳,也从隔壁村跑来观画,有时一看一两天不回家。还有一幅是《仿宋人范宽雪山楼观图》,更是花费了岑其不少心血,连以后出去访名山大川,他也抱着画去。周谷城先生生前曾见过此画,深感19岁的岑其笔力不弱,还在此画上写下:“出入宋元,发扬传统。”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挚爱,使岑其得以成为著名花鸟大师陆抑非先生入室弟子。陆先生还告诉岑其,学画必须学好字,而学书画最重要是研习前人作品,还要不断看前人的诗书文章,提高自己的学养,要想真正领会中国画的精髓,就应从唐宋画派学起。那时,他有幸看到了真正的宋画,并被其传承出来的恢宏、雄浑的气势所折服。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岑其的艺术之路就这样从这种觉悟中起步。

岑其在名师的指点下进步快,渐渐明白了中国画的精髓,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一次次琢磨,一点点领悟,一步步精通。他的观音画就是在经年累月的感悟和苦练中日臻完善的,他所画的观音亲切自然,有“中国第一观音”的美称。岑其先生说,他之所以能把观音画的如此传神与他的佛缘有关。“其实提倡佛学就是提倡和谐,提倡慈善。我19岁就在育王寺归依佛门了,当时并不是为了画观音,这一切好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不是我为了画观音去拜佛,那没有用的,画观音要在心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岑其的山水画创作也在他对山水的体验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他画黄山、画庐山、画赣南的山水,画里面充满自己的独特感情。对于一个视绘画艺术为生命的画家来说,没有比庐山更能让他情动心动了。是的,只有这样的仙山圣地,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达到顶峰。

2007年8月,岑其受聘为赣州市高级文化顾问。他以赣州自然山水为题材的画作也呈现新的风采。岑其说,赣州特有的韵致,唤醒他新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在生日之际写下了《四十岁亲吻赣州》的诗篇,声称自己启开了另一个生命。目前,他已创作了100余件关于赣州的书画作品,230余篇关于赣州的诗词文章,今后,他将围绕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新农村建设三个主题创作更多更精彩的作品。而《赣州之恋》诗文集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平市长亲自为其题字还作序,为岑其努力和成绩作了鼓励和肯定。

多年来,岑其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还应邀到了美国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很成功,不但赢得了赞誉,而且全部展品均都以不低的价格卖出,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喜悦。

酷爱文物收藏,尤喜名人书画。怀着对艺术品的鉴赏之心,他的大德堂闻名收藏界。岑其之爱,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的大爱

岑其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非常尊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需要社会个体的努力与实践。对于祖先流传下来的珍宝,岑其是从心里喜爱的,他也在挚爱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一次陪岑其去看望国内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岑其边看边咨询各种知识。当看到主人挂在床前的一副对联时,岑其反复推敲联中词语,并对联中人物进行考证。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修炼,岑其的收藏品日益丰富,一批宋、元、明、清佳作秘藏于大德堂,让人刮目相看。

岑其的经历印证了一种观点:一个收藏家需要一种天赋。

岑其在回忆自己的收藏经历时,经常会提及少年时代的两件事,这两件事佐证了岑其对艺术品收藏的天生的敏锐和洞察力。20世纪80年代初,民间收藏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一次,当时才15岁的岑其在街头看到有人在出售一张红木画案。他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卖主叫价270元,当时岑其只有50元钱。画案的主人认识岑其的父亲,就让他先把画案搬走。在当时,肯拿270

元去换这样一件令人看来不值几文的东西,绝对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翌年,这张画案被人以4500元钱买走,把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不久,岑其又看中了摆在老街半年多无人问津的一件旧家具――一张民国初期的红木床,他竟以800元买下了它。1987年,年仅19岁的岑其已拥有了4万元资产,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他的财产全是通过旧书画、旧家具的变卖挣来的。

从15岁就开始投身收藏的岑其,如今已经熟谙书画收藏及经营之道,他总结了从事这一行业最重要的素质:一是悟性,包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后天的文化修养;二是品德,诚信、坦荡、谦逊、平和,这是经商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三是会画画,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岑其的目标是在成为一个大画家的同时,成为一个大收藏家、大画商。关于大画商,岑其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大画商要有大企业家的眼光,懂得经营之道,会欣赏、会鉴定,能够发现作品的价值,甚至于通过自己的经营提升艺术家的地位,最终对整个艺术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如今,岑其的书画藏品数以千计,从古代的赵孟、沈周、张灵、董其昌、陈洪绶、禹之鼎、王原祁等到近现代的林则徐、弘一法师、吴昌硕、黄宾虹、吴湖帆、潘天寿、张大千、陈之佛,一直到当代的陆俨少、谢稚柳、周昌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许多行家叹为观止!

一个职业收藏家,往往会特别钟情于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并作为自己的收藏标志,岑其除尽力收藏海上花鸟四大家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唐云的花鸟画作品外,特别酷爱刘海粟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大师晚年时期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神逸》、《黄山七十二峰》、《泼彩黄山颂》和《红梅》等。对刘海粟的作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岑其也要想方设法争取搞到。北京、上海的许多收藏界人士因此都称岑其为“刘画痴”,国内任何一个上规模的书画拍卖会,只要有刘海粟的作品参拍,岑其都会去参加,并常会以最高的竞拍价拿下,屡屡让卖家和拍卖师惊叹不已。

收藏海老的作品,岑其称得上全国之最、世界之最。鉴此,他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出版一本《刘海粟精品集》。1998年,在刘海粟先生去世4年后,他带着自己所收藏的海老作品去拜见刘海粟先生的遗孀夏伊乔。1999年,夏女士专程来到大德堂,当岑其收藏的海老的100余件真迹出现在她眼前时,她简直不敢相信,岑其手中的海老作品的数量竟有如此之多。岑其请夏伊乔女士为他将来的书名题词,夏女士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六个字:刘海粟精品集。

岑其确实是个慧眼独具的大师,并正在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的计划,成全自己的梦想,引导整个书画市场重新认识刘海粟作品的真正价值。

在岑其的所有书画藏品中,赵孟烦的一幅传世名作《鸥波亭图》被他称作是自己的镇堂之宝。这幅画有着这样一段美妙传奇:2000年春天,岑其在国外认识了一位韩国收藏家,他有一幅赵孟的作品准备脱手。赵孟是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作品传世很少,极其珍贵,如果这幅水墨绢本画《鸥波亭图》是真迹,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韩国人开出了售价:30万美元,(约合260万元人民币),并希望立刻成交。这是岑其收藏经历中最为艰难的一次选择,因对这幅画真假的把握他只有七分,一旦买下,如若被确定是赝品,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出手:“我觉得值得为此冒一次险,因为这个诱惑太大了。”

回到国内,岑其拿着画直奔北京,找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这位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对《鸥波亭图》足足鉴赏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抬起头笑眯眯地对岑其说:“小伙子,你弄到了一件难得的宝贝。”岑其听了这句话,兴奋得差点晕倒。杨新先生也为岑其高兴,并欣然为这幅画题词:“性命可轻,此宝难得。”去年,一位收藏家为《鸥波亭图》开出了1500万元的收购价。岑其却一口谢绝,他说:“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收藏角度来看,它都是无价之宝。我是个职业收藏家,需要一件镇堂之宝,所以,不管谁出再高的价,我都不会脱手。”

对书画的收藏,岑其有一个独特见解,收藏的结果不是金钱的积累而是视野、胸怀的不断开阔,所以他要以一种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考、果断的行为、敏锐的目光,引领书画艺术品市场的主流。这不是野心,而是一种艺术境界。

有六个楼面的大德堂是岑其的寓所,也是他供奉古董、名画的地方,他以大德堂主自称,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沐手焚香、泼墨挥毫,累了,写两行诗,或者拿出他的心爱宝贝细细品玩,那是文化人的岑其;楼梯的墙壁上,挂满了他西装革履、与各路英豪谈笑风生的照片,那是穿梭于世界各地忙于经营的社会活动家岑其。然而,无论是哪个岑其,德,始终是他恪守的信念,艺,始终是他心中的最爱,只有德艺双馨,方可成大器也。如今,投资2000万元,占地6亩,已精心筹划了6年的大德岑其书画艺术馆准备在家乡建造。德,始终是岑其恪守的信念,有德,有容,方可成大器。成大器,才是岑其的终极目标。

岑其非常看好宁波书画市场的前景,他认为:艺术馆落成后能带动宁波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我的愿望是要将好画留在家乡,为家乡建设文化大市作贡献,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的注入和律动,始终会是一个缺憾!”为这一梦境的实现,6年来,岑其含辛茹苦、倾其所有。眼下,大德岑其书画艺术馆已具雏形。岑其又开始了他更高的追求,将目光瞄准浙江、瞄准全国……

岑其喜欢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用韵律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岑其之爱,是对美好生活的大爱

岑其从来没有想过成为诗人,但他却一口气出版了11本诗集。1993年,岑其的第一本诗集《芊芊情思》在四川出版,那年他25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岑其就开始诗歌创作,但他并没有刻意去做诗人,也没有跟随什么主流或时尚,而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兴致所至,无拘无束,尽情挥洒。岑其写诗,早些时候多短章,如心灵火花,一闪一闪;近年则喜淋漓挥洒,有时一觉醒来,一口气写下数百行,如山峰连绵,起伏不绝。

他的诗从容,缠绵,直率,充满伤感。这与他长期漂泊的经历有关。他已“习惯于孤独沉思后的快乐/习惯于漂泊中展示纯粹的情感”,这种快乐与情感,在他的诗中反复吟咏,使人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

岑其的诗,敢于剖析自己的灵魂,揭示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即使是一闪即逝的某种意念,他都会用艺术的真实来记录,使读者受到一种震动。在不经意的叙述中,时时有警句跳出来。岑其的诗形式上写得很随意,不喜雕琢,但实质上却有思想的灵魂,

让人在轻松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严肃的启示。他的爱情诗,既有山涧田野里传来的民歌般的朴素与开朗,亦有港台流行歌曲中哀情的缠绵与感喟,有的则使人如临宋词般清丽的意境。

岑其的诗,大都在旅途中仓促随手写成,就像画画搜集素材进行写生,他在诗中记录的是内心的景象,他还未暇进行整体的布局与提炼。但是,正在这种没有匠气与雕琢的氛围中,岑其的诗如清澈流动的小溪,让读者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与纯净。

岑其写诗,会写自己的感情。“在现代的社会里生活人会很累,写诗是释放心灵,不为发表,只为生活。”岑其这么说。但是,岑其的诗,并不是只局限于自我的无病,而是包含大爱,包含对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大爱。面对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岑其在数次捐款的同时,还走访灾区,发表了一组为灾区祈祷的心灵之曲。“请醒来吧/眼前有一片希望的光/每一滴泪水都不能轻易的流下/用无数双手/托起无数个生命/我相信生命的赞歌在此/不断地奏响。”这种情怀,已经超越一个诗人,而成为圣者的情怀,成为智者的情怀。

岑其热爱慈善事业,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其中。岑其之爱,是敢于对社会负责任的大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岑其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对待朋友总是一副热心肠。朋友有难,他会倾囊相助,即使被假朋友骗过,他还是依然不改乐于助人的习惯。对于自己的老师,对于自己的朋友,他都是坦诚相待。他曾经谈到他的老师刘海粟:“我只能讲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学他的人生态度,对海老的无私、他的包容、人品我们可以继承。”

培养高尚的人格,对社会有所作为,还体现在岑其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上。岑其常说,慈善是一种责任,一个对社会、对周围人有责任感的人才会理解慈善的真正涵义。近年来,为了他热爱的慈善事业,岑其广泛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在宁波、杭州、淄博、北京、九江、赣州等地举办作品专场拍卖或慈善画展,并设立多项助学基金,捐助款达到1000余万(连物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赞誉。

大爱无声,大爱有情,岑其爱他生活的土地,更爱滋润他创作灵感的土地。谈到他目前生活与工作的赣州与九江,他说,作为两市的文化顾问,他将为两市做好三件事:用3至5年的时间,在赣州所有县(市、区)各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投资成立文化中心,为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通过实物辨赝识真、提高鉴藏知识的交流场所,为繁荣和推动赣州收藏、文博事业的发展,在九江庐山脚下投资2000万元筹建“庐山美术馆”,并在北京等地举办大型画展,将赣州、九江的美景推向世人。

岑参代表作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鉴赏《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味边塞诗特有的情怀,研究边塞诗的共同点。

2.通过诵读交流,品味语言,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边塞诗歌的艺术境界与情感风格。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查阅法、讨论法、诵读法、对话法、讲解法。

【教学资源】

1.网络平台,《唐之韵》;

2.多媒体展示课件;

3.学生古诗记忆的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问题,安排活动

课前活动,了解学情:

(一)对学生学习前的情况进行部分采访调查,问题如下:

1.一提到边塞诗,你想到什么?你喜欢边塞诗吗,为什么?

2.读过高适和岑参的诗吗?高适和岑参在课本上的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二、展示目标,学法指导

在师生交互空间展示平台,展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鉴赏《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味边塞诗特有的情怀,研究边塞诗的共同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边塞诗的抒情特点,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3.学会从“意象”“情感”“抒情特点”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4.引导学生领会诗中体现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

(二)学法指导:

1.收集边塞诗,温故知新。

2.参考相关注释,理解两首诗的诗意。分组合作从意象、情感、抒情特点的角度,参考老师的微课进行分类总结。

3.对各组展示的成果进行讨论评价质疑。组长对疑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

4.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按照自己的理解,挑选代表做微视朗诵展示,为堂上学习后再展示做好准备。

三、借助Pad,开展活动

1.参考相关资料,知人论世:

了解两位作者,知人论世。通过网络平台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用三个词简明扼要的写下你对作者的印象。

2.分组解决同学间质疑的问题,分为意象组、情感组、手法组、诗意理解组。

3.负责不同任务的小组针对同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4.课前预习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注释,在字音、词意、句意理解上还有不清楚的吗?请写出来。

(2)赏析诗歌的角度一般有三个:意象、情感、手法。从此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找出自己的疑问。

(3)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写出原因。

(4)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5)边塞诗意中的情致和我们当前的中国梦,强国梦是否有关联?请在留言版跟帖留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文本,明确要求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从盛唐风骨赏边塞豪情——以高岑诗歌为例”。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从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盛唐啊,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文化上较为开明,军事上有了强大的边防,精神上有了高度的自信,不少唐朝人以守戍边疆为骄傲,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高适和岑参的两篇代表作《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二、初步感知,尝试诵读

1.首先初步感知诗歌,尝试诵读。生试读一首,师范读一首。

2.阅读一段评价。(投影展示)

边塞诗人是唐朝强大帝国的仪仗队,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边塞诗派也叫高岑诗派。高适、岑参生活年代大致相同,都有着多次的出塞经历,高岑边诗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意境雄浑,格调悲壮,都具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大家请注意这样的评价,说高岑的边塞诗意境雄浑,格调悲壮,还具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你们同意吗?

如果老师不认可,你们能用理由来说服我吗?

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试着品味语言,用诗句来证明这样的评价是正确的。

3.同学们上次课已经根据课前预设的一些问题,借助Pad查阅资料,通过网络平台把各自的想法在师生交互空间里跟帖留言展示。那么我们接着就是要用Pad浏览同学们在平台上的留言和老师对问题的回复,找出对你有帮助的信息进行整合升华,得出自己的见解。

三、师生交流,互动生成

(一)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解决这三个问题:

(投影展示)

哪些句子表现意境的雄浑?

哪些句子表现格调的悲壮?

哪些句子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挑选大家最感兴趣、最有深刻体会的诗句,用诗句来证明这样的评价是正确的。

(二)讨论要求:

1.学会倾听作品,倾听老师的声音、同学的声音,参考相关资料。

2.学会交流,把所感所得尝试说出来,每小组派代表发言。

(三)交流展示,师作点评。

四、再次诵读,感情共鸣

通过讨论学习,我们更喜欢哪首诗呢?

生展示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

五、主题概括,拓展探究

课前老师作了一道开放题:你觉得边塞诗风中的豪情和当今的中国梦强国梦有关联吗?请说明理由。

根据留言,老师出了个上联:

“忆高岑诗风品英雄豪情壮强国之梦”

我们尝试根据两首诗的主题基调对出下联来。

请同学们用Pad在留言板展示。

六、课外练习,总结规律

1.课后总结边塞诗的意象特点和思想内容。

2.完成习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和《军城早秋》

七、板书设计

《从盛唐风骨赏边塞豪情》

1.意境的雄浑

2.格调的悲壮

岑参代表作篇7

集权专制是一种不幸的制度,它把大多数人置于被奴役和侮辱的地位,尽管它也曾经带来过社会的稳定乃至经济上的繁荣,但已经不为启蒙之后的人们所容忍。不过,在那种不幸的制度下,赫尔岑却是极少数幸运的人当中的一个(他后来的不幸应当说是自己惹来的)。他出身在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生下来就是一个公爵,家里有六十多个奴仆侍候日常的生活,不管年事多高的人都低头折腰称呼他老爷。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庄园,在那里,有数百农奴在太阳底下为他们一家艰苦劳作,他只是收割最后的果实。小时候,有两个保姆日夜照料他的个人生活,一个是俄国人,一个是德国人。他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从社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对他人尊严的贬抑和作践,你是高贵不起来的。贵族地位的崇高是因为有了奴隶的屈辱铺垫。一旦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得承担自己生活的全部,包括那些低贱琐碎的部分。早在童年时,在享受着人上之人的宠荣的同时,赫尔岑也看到了奴隶的悲惨命运。他在《往事与随想》里写道:“身为农奴并意识不到自己的农奴地位,这是可怕的;它如何扼杀和摧残农奴仆役的一生,压制和麻痹他们的灵魂,我见得多了。”他给我们叙述了这样两件事情――

赫尔岑的三伯父是一个参政官,终身都在驻外公使和朝廷大臣的任上度过。他有一个厨师,此人勤勤恳恳,从不喝酒生事。参政官曾把他安插到御膳房学习厨艺,之后,他加入英吉利俱乐部,挣了一份家业,结了婚。一天,在圣母大教堂做完祷告之后,这位厨师请求以五千卢布的代价替自己赎身。参政官拒绝了,说“待到我死后,你不必付钱便可获得自由”。厨师从此精神颓丧,郁郁不乐,头发一下就变白了,而且,他开始酗酒。被俱乐部辞退之后,公爵夫人雇佣了他。但在惜钱如命的公爵夫人那里,他受尽了折磨,终于有一次隐忍不住,操着鼻音对夫人说:“在你光辉灿烂的躯壳中,隐藏着一颗多么阴暗的心灵啊!”多年之后,参政官终于去世,他获得了人身自由,实际上是被抛弃了。最后,流落在外,不知所终。

参政官还有一个家仆,是一个文员,被送到一个医师那里学习。这个青年很有天赋,很快就掌握了拉丁文和德文,医术也不错。在二十五岁上,他爱上一个军官的女儿,隐瞒身份与她结了婚。后来,妻子发现自己成了农奴,无法忍受这种事实,与人私奔了。医生从此沉默寡言,整夜在外面游荡,后来服毒自尽了。

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情,显然感动过赫尔岑公爵,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经常谈论仆人,特别是农奴的道德严重败坏。的确,严格地说,他们的行为不足为训,他们的精神堕落也很明显,只要看他们对一切都逆来顺受,很少反抗,就知道了。”(《往事与随想》,第一卷,P23)但他并不认为贵族就比奴仆高尚多少,“贵族与奴仆的区别如此微不足道,正如他们的名称之相似一样”(俄语中贵族和奴仆的发音相近)。他指出:“剥削者把仆人和奴隶描摹成放荡的野兽,是为了转移别人的视线,扼杀自己良心的呼声。我们不见得比老百姓高明,只是表现方式比较温和,更善于掩盖自己的私心杂念罢了。我们的欲望轻易就能得到满足,经常不受约束,因此看起来不那么粗野,那么刺眼。”(同上,P26)

应该说,赫尔岑对贵族的道德批判是深刻的,但是,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使人对他这种批判的真诚产生质疑。

1834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管理处供职的赫尔岑,因为参与了奥加辽夫等人的学习小组被拘押,并在九个月后流放到彼尔姆省(在同批犯人中是属于较轻的)。在流放时期,赫尔岑始终保持贵族的身份,还是省级政府机关的官员。在到达彼尔姆的第二天,他和省政府的门卫一起去租房子,在以意想不到的便宜价格谈下了一个大房子,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房东老太婆叫住了他:“我忘了问你,你自己养奶牛不养?”出于贵族的本能,赫尔岑几乎是神经质地作出反应:“对不起,我从来不养奶牛!”尽管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流放犯,老太婆的问题还是“使我吃惊,我甚至感到了侮辱”。作为贵族公爵的他立即走人,连房东“那我可以供应你新鲜奶油”的话都不作回答。一路上,他“一直觉得不自在”,心里还在嘀咕:“我到了什么地方,像个什么样子,居然有人怀疑我可能养奶牛”(《往事与随想》第一卷,P242)。一句“你自己养奶牛不养”的问话,就像泼到他身上的粪水,让他有了洗不干净的玷污感。赫尔岑被贵族角色的同化可谓深矣。

在《往事与随想》一书中,赫氏两次重复了这个细节。在该书358页,他写道:“对彼尔姆,我印象不深,我只为租房子接触过一位主妇,她问我要不要菜园,自己养不养奶牛!从这个问题,我就可怕地觉察到,我的地位一落千丈。”看得出,这件小事对他的刺激有多大,养奶牛这样的劳动对于他是何等的侮辱和伤害,不然他不会那么耿耿于怀。由此可见他对自己作为人上之人的贵族身份是何等珍重,对农民和奴仆这样的阶层是何等蔑视。他反抗专制制度的依据是什么?不就是人道主义吗?但他的人道主义看来只能在贵族范围内来加以理解,作为人道主义理想内涵的平等、自由、博爱等,不知不觉中已经加入了阶级的限制。很难设想,当革命把公爵变成一个平民的时候,他的立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让我闻到了赫尔岑身上散发的腐朽气息。在这件事情上,赫尔岑甚至显得有些卑鄙了。

1840年初,已经在弗拉基米尔结婚生育的八品文官赫尔岑回到莫斯科,后又因对警察机关出言不逊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省当参议。在诺夫哥罗德最后的日子里,按照他的说法,他的心绪十分躁乱。“正在这时,我发现我的使女生得非常漂亮……她也猜到了我的心思!……一切本可以到此为止,机会却使我欲罢不能。这种机会随时都存在的,特别是当我们不想避免的时候。”(《往事与随想》第二卷,P99)

1842年,赫尔岑一家重新迁回莫斯科。一天深夜,他从外面回来,使女卡捷林娜给他开门。“她看起来刚刚离开床铺,两颊红通通的还没有苏醒”,陶醉于她的妩媚,赫尔岑“本能地、半意识地把手伸到她的肩上,围巾掉下了……她啊了一声……她的胸脯了”。这个清晨,卡捷林娜让赫尔岑体会到“当一个人忘记了一切,沉浸和陶醉在自然中的时候,那是多么美好啊……”(同上,P100)

挚爱着赫尔岑并把他视为偶像的妻子纳塔利娅,对丈夫的事情有所风闻并产生了怀疑。纳塔利娅情绪十分低落,这令赫尔岑愧疚不安,他决定向妻子供认事情的全部。他体会到妻子的痛苦,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离她几步远的地方。而情敌又是谁?她是牺牲在谁的手中?在这样一个女人手中,这个女人可以倒进任何一个男人的怀抱……”同时,赫尔岑还为自己开脱:“如果这个女人不是轻佻的女人,那么什么事情也不致发生。”

为了对得起妻子的忠诚,而向妻子忏悔,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因此把因为社会制度的缘故屈身于自己尊严之下的另一个女人加以糟践,说她是可以倒进任何一个男人的怀抱的女人,甚至把自己道德堕落的责任推诿于这个无辜的弱者,却不是一个正人君子的行止。显然,赫尔岑根本不把曾经给他带来过幸福的女人当人,不把她当作与自己的妻子一样的女人来对待。他妻子的痛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卡捷林娜,后者的痛苦是天经地义的活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或者说,对于他而言,不存在卡捷林娜痛苦这样的事情。可见,控制赫尔岑公爵精神的仍然是奴隶制的意识形态。我们不得不问,他所倡导的神圣的价值观,到底与卡捷林娜这样阶层的人有多少关系?而且,我们只能这样认为,他的人道主义中的人的概念,不涵盖卡捷林娜这样地位低贱的人。在赫尔岑那里,作为奴仆和农民的人的身份还没有得到认可,人格的尊严也没有树立起来。在当时的俄国,像卡捷林娜这样的人占大多数,如果将她们排除在概念外延之外,人道主义还能够称为人道主义吗?如果对农奴生命没有起码的尊重,对奴隶制的愤怒和反抗就显得抽象和难以理喻了。

显然,赫尔岑在批判社会的同时,未能对自己的立场和动机加以反省。从《往事与随想》所叙述的情况看,赫尔岑生活的时代,俄国人对沙皇的统治已经产生普遍的不满,“十二月党人”事件也产生广泛的影响。老百姓“大多站在受害者一边。到了西伯利亚边境,‘流放犯’一词消失了,换了‘不幸者’的名称。在俄国人民眼中,法庭的判决无损于一个人的声誉。从彼尔姆省到博尔斯克,一路上都有农民把克瓦斯、牛奶、面包放在小窗,万一‘不幸者’从西伯利亚秘密逃亡,随时可以取食”(《往事与随想》第一卷,P266)。在这种状况下,做一个不同政见者尽管会受到当权者的迫害,却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和道义乃至物质上的支持,因此有一种光荣感――这是俄罗斯民族最为珍重的人生价值。在国内时期,赫尔岑其实并没有多少出格的表现,他的第一次流放,是因为参加学习小组,对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次流放却是因为无关大雅的批评警察机关,罪名多少有点子虚乌有。他与专制制度的正面交恶,是在他流亡欧洲,置身于沙皇权力范围之外的安全堡垒里时才开始的。这时候,批判在带来荣誉的同时,却不随之带来危险或其它副作用,不管这种批判是多么激烈。事实上,这种对沙俄体制的激烈抨击,已经成为他本人在欧洲社会存在的合法性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批判者并代表着正义的赫尔岑本人,也自然而然地和批判的对象划清界线,把自己置于被批判的范围之外,成功地逃离了自己火器杀伤的扇面。

赫尔岑刺痛那些对他抱有敬意的人们的心的,还有他在流放地维亚特卡的一桩风流韵事。在彼尔姆还没有真正呆下来,赫尔岑就与另一个流放者对调到维亚特卡。在那里,他与一个从外地迁来的不幸女子相遇,而这种相遇对于这名女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年仅二十六岁,不知什么原因嫁给五十多岁老人的梅德韦杰娃,会弹一手钢琴,容貌十分惹人喜悦。赫尔岑与她暗送秋波,常有纸条往来。在她丈夫病重的时候,赫氏更是殷勤备增,频频向她示爱,在老人的和咳嗽声中把他的妻子“紧紧地、紧紧地搂在胸前”。尽管她一再提出:“我满足了你的要求,现在放我走吧”,他还是不甘罢休。然而,就在他们的缠绵持续了一个月后,当梅德韦杰娃可怜的丈夫一命归天,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的她满怀渴望地期待赫尔岑关怀的时候,公爵大人却撤回了自己的怀抱,他解释说“我不是对她漠不关心,决不是”,因为他的心变得“疲倦和衰颓了”,“我的爱情之火熄灭了”。尽管她“目光常常带着不安的探询神情,停留在我的身上”,期待着他的回应,但他还是一直在回避,并保持着可怕的沉默。

被赫尔岑描绘成恶魔的省长秋法耶夫,对梅德韦杰娃的姿色早就垂涎三尺,看她现在孤母寡女无依无靠,以为机会来了,便向她伸出的魔爪。梅氏在这种情况下十分无助,因为“她的孩子们的命运握在他手中”。实际上,迫害已经开始,孩子们的补助申请被断然拒绝,房东和店铺掌柜讨账也“特别坚决”,俄罗斯的辽阔并没有给她任何出路。情急之下她向赫尔岑和另一个流放者诉说了自己险恶的处境。赫尔岑依旧没有任何帮助的表示,他依然保持着金块一样沉重的沉默,倒是与他分住同一幢房子、与梅没有任何情缘的维特贝格决定冒一切风险搭救她,毫不犹豫地让她搬到自己家来住,尽管这位流放者家庭负担很重,生活比赫尔岑不知要困难多少倍。但赫尔岑宁愿让自己相信,梅在他那里可以安然无事,因为“这个流放者的道德力量就是这样,他那不屈不挠的意志,那崇高的精神面貌,那无所畏惧的语言,那蔑视一切的笑,连维亚特卡的舍米亚卡(古代俄罗斯一个残酷的王公)本人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往事与随想》第一卷,P368)。此时,同住在一个屋顶下的赫尔岑只是暗暗地问自己:“为什么她偏偏遇上我这个意志薄弱的人?”他开始喝酒,并在污浊沉闷的炎热中等待清新的气流――纳塔利娅(赫尔岑的堂妹兼未婚妻)从莫斯科发出的信。

尽管赫尔岑后来承认,梅德韦杰娃“没有欢乐的一生是我最后摧毁的”;尽管经过漫长的回避、沉默和自我开脱之后,在结束维亚特卡的流放之前,赫尔岑最终熬不过自己的良心,写信向梅做了忏悔,并取得了这个善良女人的原谅与祝福(仿佛有罪的是她),但对梅的回忆一直都使他感到痛苦,特别是若干年之后,当他听说了梅凄凉早逝的时候。从这件事情来看,即便是对近似于自己社会地位的人而言,赫尔岑的人道主义原则也没有得到实际的贯彻执行。

1861年,托尔斯泰出游欧洲,他很早就想结识享有盛名的赫尔岑了。那天,他来到赫尔岑在伦敦的寓所,通报说是有一个俄国来访者想拜见赫大人。赫尔岑拒绝会见。于是他不得不递上自己伯爵的名片。楼上很快就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赫胖墩的身体几乎是从楼上飞下来的。这让托尔斯泰感到惊讶,在他的想象中,赫尔岑的身材应该是非常伟岸的。

比起青年时期的赫尔岑来,同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五十岁以前的生活,堪称腐败和罪恶。但在五十岁之后,福音书唤醒了他内心沉睡多年的神圣情感,他明白了自己的罪过。于是,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学校,并解放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亲自下地和农民一起劳作,把自己的财富用以赈济灾民,将自己的著作权奉献于社会,为此不惜与自己的妻子发生痛苦的冲突,最后在年近九十的时候还不得不离家出走。我们不能说赫尔岑是一个小人、庸人,但相对于托尔斯泰而言,他实在算不上一个巨人。作为较早觉醒的十九世纪俄国贵族,赫尔岑的上述行状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当人们把赫尔岑抬到巨人的位置上让我们景仰时,却让人看出他身上并不光辉,甚至有些丑陋、溃烂的部位来。我相信,如果我们不是把他当巨人看待,这些部位就不会那么刺眼。就像蹲在地上的猴子,我们看不见它猩红的屁股。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深刻无比,凌厉之极,仿佛正义女神的化身,似乎只要由他来任事,种种问题就能够彻底解决或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但仔细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举止,以及所担纲的事务,你就发现并非那么回事。他们的批评不过是借刀杀人,不会损伤自己的一根毫毛。他们诅咒、,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照样暗渡陈仓,不会有半点犹豫含糊。他们实际上是各种罪恶现象的同谋和潜在的案犯。还有,在一些不小心就出了名,甚至享誉天下的人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他们所说与所行南辕北辙,自己却不觉得这种状况有什么妨碍。还有更多的人,他们雄辩滔滔,在有关世道人心的诸多问题上都能和你谈到一块,仿佛天涯知己一样,但在日常生活的行履处,你会发现,你们谈的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古代圣贤的知行合一;想到过于泛滥的社会批评与过于荒疏和虚假的自我检讨;还想到已经作古一百多年的赫尔岑,他被当作棍棒来使用。于是,只好把他请出来,表明对社会和他人的批评不是那么容易开口,负责任的真诚的批评对当事者是有要求的,并没有要挖先人坟墓,不让他老人家安息的意思。

社会的黑暗固然恐怖,但人性的狰狞也十分可怕,况且这两者之间还有某种因果循环。当今之世,人们视野开阔,思潮纵横,辞令多多,到处都有批判的武器,在把自己藏进安全的掩体里之后,要对社会不合理现象和他人的丑陋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在是太容易了。但转过身来,在夜深人静时省察自己潜意识深处隐秘的行为动机,并对自己的人生立场加以清理的人却实在太少了,而这恰恰是社会批判的资格准入,也是社会批判进入建设实践的前提。实际上,在这个方向上,中国文化有深厚的传统资源。儒家以“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日三省吾身”。而修身,是个人心性的修养,也是对个人立场的清理,包括清除遮蔽心灵,使其昏昧而不得明正的一己之私,即所谓“格物”(格除物欲)。人类最愚蠢也是最聪明的支点就是挪不动的私人立场,倘若没有对这种立场的彻底清理,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公义的例外者,在各种堂堂皇皇的原则规范之上赋予自己特殊的豁免权。当众多个人都赋予自己特殊豁免权时,那些貌似庄严神圣的原则规范,在实践中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

岑参代表作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岑参边塞诗中作家展现的自我生命价值的追问,探求边塞诗内核流动着的生命意识,即:人生需要社会层面的“有为”、文化层面的“融合”与精神层面的“超越”。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生命意识

诗歌在唐代出现了无比繁荣的景象: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生活的广度,都标示着我国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企及的高度。许多诗人走出故土家园策马边塞大漠,将边塞战争和风土人情写入诗中,创作出了许多情辞慷慨、意境雄浑、诗风悲壮的边塞诗,他们以开阔的视野、激荡的胸怀、磅礴烂漫的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情怀对盛唐精神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作为唐代边塞诗歌杰出代表的岑参,其诗作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生命意识使之卓然屹立于诗坛,显出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艺术气质,明代徐献忠曾言:“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本文试从岑参边塞诗的生命意识角度进行作品内涵的讨论,以期对其作品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一、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肯定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国富力强的时期,对外战争的胜利是常态,这使得社会各阶层包括知识介子在内的成员都感受并表达着个性张扬、自信高涨的时代情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他的《草原帝国》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心理的:“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让作家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情绪,岑参也不例外,他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有着非常翔实的边塞生活体验,对边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有了直观的认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相融合,他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岑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力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展现的是在严酷的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博弈过程中,人通过感觉、思维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审视。作家在这场伟大的博弈中书写了自己的心灵轨迹,大致构成了“思乡心中悲摧万里寄语平安——艰辛更见慷慨磨砺铁骨铮铮”的心理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岑参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与肯定,我们可以在具体诗作中触摸他血脉的跳动: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49年,即唐玄宗天宝八年,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所作。“碛中作”,顾名思义即写于大沙漠中的诗。茫茫大漠中的行走,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浪迹天涯无所归依的生命失重之感,更何况这样的煎熬已经“辞家见月两回圆”了。诗人回顾两月以来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生命的渺小无力之感就更加强烈,而这样的一片思乡之心全然寄托于一轮圆月之中,在这广袤的苍穹下,又究竟该怎样安放这一缕乡愁呢?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离战火最近的塞外,这家书的可贵恐怕也胜过万金了。常含热泪的双眼无法望尽连接着游子与故国的道路,马上匆匆的一面,不能让诗人用笔墨尽诉思念,那就干脆不用笔墨,为我捎带句口信报声平安吧!不用繁琐冗长的唠叨,“平安”二字既让家人安心,更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能为亲人所做的一切。西出阳关,奔赴沙场,舍弃了家中的安逸闲适,离别了至亲的妻儿,所为何求?是要功成名就封妻荫子,还是要千古流芳万世敬仰?诗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用自己全副身心的跋涉,超越一切苦难不为换取个人的私利,而是有一种更高卓的理想在支撑着他;“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自我有限的生命融入塞外广阔的空间中,让其尽情释放出热力,以期超越时间的限制,达到生命的扩展,这就是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们对盛唐精神的彰显,在积极进取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的勇气。

二、殊方异域的切身感知与体验

岑参走向了边塞,从某种意义上讲岑参也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中,那么他从大自然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造化又给予了岑参什么样的馈赠呢?

(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繁华富庶的都城到了纵马驰骋的大漠,边塞的生活与诗人的长安有着太多的不同:长安的伟大是帝国、是权威、是城阙巍峨,是风情万种的当垆胡姬,是诗人金龟换酒的潇洒浪漫;塞外的独特是大漠、是风沙、是公侯干城,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辽阔,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歌慷慨。岑参诗歌中有关边塞生活的描写显得立体而丰富,这里有诗人打开了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的军营环境:“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这里有“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温暖而流动着绮艳之色的将军营帐;这里有“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的令人心旌摇曳的舞会轻歌……一切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感受的新奇易使作家以一种“他者”的视角来关注描写对象,使他用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来看待呈现在眼前的各种文化,进而发掘出其为人熟知但淡漠了的某些特质——大漠中严酷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人们远离彼此,反而使各种文化突破了隔膜,更宽容友善地被人们接纳,于是,作家笔下出现了各种族之间互相来往,共享欢乐的动人情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即便是纪律整饬肃穆庄严的军队中也流动着一种脉脉的温情,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对边塞生活真切地体验消弭了文学传统中征人出塞的凄苦无助,让边塞的一切人与事都获得一种异域的亮丽色彩,让我们从以往战争的血腥与苦痛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这广袤天地间的生命状态,在这样的审视中,作家放弃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强势文明的霸道,敞开心胸接纳生活中的新挑战:“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这发自内心的一种归属感让生命无论是从外在的装饰,还是到内在生活习惯的自觉遵守,都表现出一种贴近本土的接纳和认同,这是一种拥抱全新生活后的喜悦与自得,是一份生命从容不迫的气度与担当。

(二)宇宙自然的相互对立与统一。生活激发了岑参新的生命热情,而自然造化却启示他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生命的本真: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造物主仿佛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将极寒与极热两种极端的现象奇妙地收藏在边塞,尽管这两种美之间反差如此巨大,但它们却又统一于奇幻妙曼、极致狞厉的审美感知中,险远之地的大美,是造物主对“有志者”的馈赠。雪夜风吼、飞沙走石,热浪逼人、暑气难当,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笔下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人与自然相互照应,自然的奇美与战胜险阻到达此地的人的精神之美相得益彰,争相交映。

三、生命意义的智慧感悟及人生价值的高卓超越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依存关系,即人类一切活动都基于自然界这一基础;工具关系,即自然是人类开发、探究、征服的对象;精神层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平等对话、交流的对象。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生活.的表层描述上,他立足于自身和天地自然的精神交流,探索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哲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远的拓展,感悟自然并与之平等对话: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经火山》)

西汉贾谊作《鹏鸟赋》说:“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揭示了人与自然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岑参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诗作中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万物的出生、成长、毁灭无不是一次锻炼,天地在它展开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过程中使生命脱去了虚妄与狂想、盲目与无知,渐近一种澄明通透的境界。烈焰腾空,尽显天高地阔,万物锤炼,集全部阴阳于一地,这举世无双熊熊燃烧的火山成全了生命的精诚、纯粹,于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智慧感悟生发开来,推动着诗人完成人生价值的高卓超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与其他苦于征戍、悲切叹惋的作品不同,岑参的诗歌没有“雨雪纷纷连大漠”和“心事一杯中”的苦痛,这滴水成冰苦寒逼人的时空中,诗人的注意力聚焦到了最富代表性的风雪上,常人眼中狞厉峥嵘的景象因岑参内心的喜悦与温暖,化为了怒放的春天的花朵,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着想、造境俱称奇绝。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而友人在大雪纷飞的崎岖路上渐行渐远的足迹,更交织着诗人惜别的不舍与不尽的情思,那翻飞的一抹红艳就如他胸中激荡的热情在暴风雪中向我们传递出诗人生命的温暖,而这温暖跨越千年仍能被我们感知。这股生命的热力最终在边塞大漠开出了最圣洁的花朵:

其状异于众草,势笼众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日,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优钵罗花歌并序》

这被称为“优钵罗花”的植物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山雪莲”,雪莲花美,雪莲花奇,它生得风骨凌然,在远寒孤僻之地傲霜斗雪;它生得自在随性,不因冷遇就放弃了绽放生命的光彩,这样的形象实在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智慧感悟及人生价值的高卓超越最成功的建构。我们不必去塞外寻找这么一株风姿卓绝的花朵来同诗人笔下的“优钵罗花”一辩高下区分虚实,因为它绽放的土地是心田,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意义的人才能在心中将它播种,用自己生命的热力浇灌它、培养它,使它绽放出世上最妙曼的风姿。《石州诗话》曾指出:“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贯穿在作品中的所谓“奇气”,实则就是充斥在作家生命中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岑参代表作篇9

关键词:大果山茶(Cammellia magnocarpa);高温高湿;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S5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678-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9.019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Stresses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mmellia magnocarpa

LAN Fanga, LIANG Ya-yib, WANG Xiao-fengb, GAN Feng-qiongb, HUANG Rong-shaob, ZHU Wen-zhib

(a.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b. Agricultural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ree years of Cammellia magnocarpa and Camellia oleifera‘cenxiruanzhi’ as samples,after processed by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the water content, membrane permeability, MDA content, POD activity, PPO activity, soluble sugar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of leave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under different stresse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compared with C. oleifera ‘cenxiruanzhi’,the ability to maintain moisture and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C. magnocarpa were higher; The activity of PPO and POD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C. oleifera ‘cenxiruanzhi’. Under the two treatments,the averag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of C. magnocarpa was 16.60,15.08 mg/g respectively,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 oleifera ‘cenxiruanzhi’;MDA content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 oleifera ‘cenxiruanzhi’ too.

Key words: Cammellia magnocarpa;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茶油又名茶子油、山茶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脂[1],油茶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和华南地区[2]。在生活中茶油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食用油,为食用油的珍品,含有硒类物质[3],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4,5],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部分茶油是从油茶子中提取,但是目前油茶的产油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民种植油茶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油茶产油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山茶属植物大果山茶(Cammellia magnocarpa)在油茶品种的产量、产油量等方面表现突出[6],按茶树种植密度1 110株/hm2计算,每公顷可产鲜果32 767.20 kg,产油1 028.02 kg[7],收获时单果油脂含量为(13.58±3.36) g[8]。大果山茶产油量高,经济效益显著,适合在广西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此,试验对比了在高温高湿环境胁迫下,大果山茶与国家审定主栽优良品种岑溪软枝油茶生理特性的变化,以期为大果山茶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广西藤县天平镇罗漫山的大果山茶林三年生植株,以岑溪软枝油茶三年生实生植株作对照,各取12株进行试验研究。

1.2 高温高湿处理

2013年6月将参试植株置于人工气候室,按照表1的条件进行高温高湿处理。处理r间为0、24、48、72、96、120 h。每株茶树样品称取6份,每份0.5 g,分别装于封口袋备用。对叶龄相似的样品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将两种茶树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

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叶片相对电导率采用电导仪测定[9];POD和PPO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10];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法测定[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9];丙二醛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10]。试验中所有指标均以鲜重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是标志植物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在高温高湿胁迫下,其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组织的抗脱水能力[11]。从图1可以看出,在处理A下,岑溪软枝油茶苗在前2 d叶片的相对含水率在60%左右,但第3天开始含水率下降速度加快,第3天叶片的含水量为43.05%,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蔫;第4~5天叶片含水量低于10%,失绿发黄萎蔫。大果山茶在前3 d含水量均在60%左右,第4天含水量才下降,下降至36.94%,远远高于岑溪软枝油茶的9.76%。第5天叶片才开始呈现出发黄萎蔫失绿的生理状态。在处理B下,岑溪软枝油茶在第0~5天叶片相对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第0~2天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水萎蔫现象,第3~5天叶片出现干枯发黄现象;大果山茶苗在第0~5天叶片相对含水率呈现较缓的下降趋势,第0~2天叶片没有明显失水萎蔫现象,第3天叶片有轻度萎蔫现象,第4~5天叶片也同样出现失绿干枯现象。表明在高温高湿胁迫条件下,大果山茶植株抗脱水能力强于岑溪软枝油茶。

2.2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膜透性的影响

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具有选择通透性的屏障,当植物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时引起细胞裂解,电解质外渗[12],植物细胞膜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用电导率法测定植物膜透性的变化,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生理指标之一。细胞相对膜透性大,表示受害重,抗性弱,反之则强。

从图2可以看出,处理A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第1天处于最低点,第1~5天叶片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第5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最高;大果山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缓慢平稳下降再迅速上升,第0~3天缓慢平稳下降,第3~5天迅速上升,其中第3天处于最低点,第5天叶片相对电导率也最高。在处理B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第3天叶片相对电导率最高;大果山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平缓稳定再升高,其中第4天叶片相对电导率最高,第0~3天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不大。

大果山茶在两种高温高湿胁迫下前2 d其叶片膜透性变化幅度均不大,说明其细胞膜没有明显受损;岑溪软枝油茶在两种高温高湿胁迫处理下膜透性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但变化幅度都较大。两者对比,在高温高湿胁迫下大果山茶较岑溪软枝油茶抗性强。

2.3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岑溪软枝油茶在两种高温高湿胁迫条件下其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处理A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最后增长较明显;在处理B下变化趋势平,说明其叶片最后均受到损伤。大果山茶植株在两种高温高湿胁迫条件下其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也有差异,在处理B下与岑溪软枝油茶与处理A下的变化趋势相似,其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不断升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受到外界的影响越大,说明其叶片最后可能受到了损伤;而大果山茶在处理A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较处理B表现得稍平稳些,表明该高温高湿条件可能仍属于大果山茶的承受范围。

2.4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较强的亲水胶体性质,影响着细胞的保水力,植物通过可溶性蛋白质的主动积累来降低渗透势,进行渗透调节[11]。在处理A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其中在第1天出现最低值;大果山茶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在处理B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平缓变化再上升,大果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缓慢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两种处理条件下大果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平均值都比岑溪软枝油茶大,说明岑溪软枝油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受到高温高湿胁迫的影响更大。

2.5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POD活性的影响

POD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能有效清除H2O2,在外界胁迫下叶片POD活性增加并发挥了保护酶的功能,植物体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越高抗逆性就越强,对于逆境的忍受能力就越强[13]。催化这些对植物自身有毒害的过氧化物(POD底物)的氧化和分解以维持自身的正常代谢,从而诱导了POD活性的增加,其活性高有利于细胞在不利的条件下清除自由基并减轻伤害[14,15]。从图5可以看出,大果山茶植株在两种处理下其POD活性最后2 d较第0天有所降低,暗示其叶片细胞可能出现受损,说明其抗高温高湿性能不能连续持续多天。岑溪软枝油茶在两种处理下其POD活性均较低且变化幅度小,暗示其叶片可能受损较为严重,说明其对高温高湿胁迫的抗性较弱。

2.6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PPO活性的影响

PPO作为一种氧化还原酶在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催化单酚羟基化为邻二酚,二羟酚氧化为邻醌,也可促进伤口愈合[16],以抵抗病原w进一步侵染健康的植物组织。所以准确测定PPO活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图6可知,在处理A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PPO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幅度较小,活性都低于100 U/g;大果山茶叶片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第2天的最高,达660 U/g;同时,大果山茶叶片PPO活性明显高于岑溪软枝油茶。在处理B下,岑溪软枝油茶叶片PPO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也是基本保持持平,前3 d活性值也都小于100 U/g,在第4~5天出现的微小增长是由于此时植株叶片已经出现干枯,处理时间的变化对其PPO活性无影响;大果山茶PPO活性先微升再微降,然后再迅速升高,接着又迅速下降,其中第3天出现最高值,大于450 U/g;大果山茶叶片PPO活性也明显高于岑溪软枝油茶。

2.7 高温高湿胁迫对油茶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丙二醛(MDA)是植株体内脂质过氧化最重要的产物之一,也是衡量植物遭受外界胁迫的重要指标[17]。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由于植物在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会增加,因可溶性糖吸收峰与MDA吸收峰相近,故在测定MDA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从图7可看出,在处理A下,大果山茶叶片内MDA含量先微降再平稳上升,说明其第0~3天抗处理A下的抗高温高湿能力稳定,可能仍处于其可承受范围;第4~5天植株才出现受损现象。在处理B下,大果山茶叶片MDA含量一开始迅速上升再平缓上升,暗示大果山茶在处理B下的植株可能受损,不能长时间处于这种胁迫下。岑溪软枝油茶植株在两种处理下其叶片内MDA含量均先上升后降低,暗示其可能在两种处理下植株皆出现受损,说明其均不能长时间处于这两种高温高湿处理下生长。

3 小结与讨论

在高温高湿胁迫下,大果山茶和岑溪软枝油茶三年生植株对胁迫的表现有所差异,在两种不同程度的高温高湿胁迫下,通过对植物细胞中含水量和膜透性测得的数据得出,两种油茶的细胞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所增加;同时通过对比MDA含量发现,大果山茶的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强于岑溪软枝油茶,大果山茶对高温高湿的抗胁迫能力更强。

当植株受到胁迫时,其内部的酶系统发挥保护作用来抑制内部过氧化的发生,在两种不同胁迫条件下,大果山茶的保护酶POD、PPO活性高于岑软枝油茶数倍甚至是数十倍,说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胁迫下,大果山茶的抗逆性比岑溪软枝油茶强。岑溪软枝油茶在两种高温高湿胁迫下其PPO的活性均变化不大,暗示其叶片可能受损,说明其抗高温高湿能力较弱。在两种不同程度的高温高湿胁迫下,大果山茶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均高于岑溪软枝油茶,说明这两种物质可能在大果山茶抵抗高温高湿胁迫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植物的耐湿热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状,生理指标的选择及耐湿热性评价方法是准确鉴别植物耐湿热性的主要前提。用各种指标走向及综合趋势来观察判断大果山茶幼苗生长状况特性,以利于选育出所需要的抗性品种。大果山茶具有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的特点,除此之外该品种更是宜林荒山开发不可多得的优选项目。本文为今后南方夏季高温高湿气候下大果山茶的选择应用、环境的绿化应用及人工栽培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展开对其幼苗在高温高湿下的生理抗性特性研究势在必行,以此选育出具备高温高湿抗性的大果山茶品种,以适应其在广西的复杂种植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 丽,吴雪辉,寇巧花.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油脂,2010,35(3):10-14.

[2] 王平盛,虞富莲.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J].茶叶科学,2002,22(2):105-108.

[3] ZHAO H,HUANG J,LI Y,et al. Natural variation of selenium concentration in diverse tea plant(Camellia sinensis) accessions at seeding stage[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6,198:163-169.

[4] 陈梅芳,顾景范,孙名堂,等.茶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其机理的探讨[J].营养学报,1996,18(1):13-19.

[5] 马 力,陈永忠.茶油的功能特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8):82-84.

[6] 黄荣韶,唐津平.特高产油茶――大果红山茶[J].大众科技,2008(3):102.

[7] 蒲 琦,黄荣韶,张平刚,等.藤县大果红山茶形态特征与经济性状调查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5):467-470.

[8] 甘凤琼,蒲 琦,黄荣韶,等.大果红山茶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的积累[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8):1839-1841.

[9] 炳松.现代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0] 汤章城.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江苏:科学出版社,1999.

[11] 潘 文,张芳秋,张卫强,等.高温高湿胁迫对红花荷等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3):1-6.

[12] 王 飞,马金玲,秦丹丹,等.小麦耐热及热敏感基因型在高温胁迫下膜透性及膜脂组分的差异[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21(8):904-910.

[13] ZANG D,WANG C,JI X,et al. Tamarix hispida zinc finger protein ThZFP1 participates in salt and osmotic stress tolerance by increasing proline content and SOD and POD activities[J].Plant Science,2015,235:111-121.

[14] 王启明.干旱胁迫对大豆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4):918-921.

[15] 郑小林,董仁瑞.水稻热激反应的研究Ⅲ.高温对水稻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4(6):435.

岑参代表作篇10

1.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题)

《选读》:选自《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四月,诗人岑参受北庭都护封常清延揽,入封常清幕任北庭节度判官,六月随封常清至北庭。九月,封常清西征阿布思余部,岑参赋此诗送行。

案:《选读》注释未涉写作时间和背景。

“奉送”对象为封常清。《唐诗别裁》诗题“奉送”下有“封大夫”三字,封大夫即指北庭都护封常清。《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天宝十三载三月,“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阙下,斩之。甲子,以千里为金吾大将军,以封常清权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轮台九月风夜吼”,天宝十三载九月,封常清出兵北庭西征。“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岑参六月随封常清至北庭,九月赋此诗送行。

出师之地在北庭。北庭,即庭州,治金满县,旧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里北庭古城(吉木萨尔即金满之维语音转)。北庭古城遗址东半部尚有残垣,南北长约五六里,东西宽约三里,气势宏阔,内城尚有西门残址。惟城内被挖掘破坏已尽,遍地碎瓦片,坑坑洼洼,遍生骆驼刺。内城西壕中有大片白草。此即当年封常清出兵处。

作于同时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走马川行》内容相近。《轮台歌》:“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犁,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走马川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两诗皆云“轮台”、“金山西”,复言“西出征”、“西出师”,可见所写实为一事。征伐对象则为阿布思余部,说详下。

2. 走马川

《选读》:走马川即左末河(今新疆车尔成河)。

补注:川,平川。指可行走马的北庭川。

案:旧注谓“走马”即“且末”、“左末”,说误。车尔成河在南疆,金山、轮台在北疆。“轮台九月风夜吼”必不能使车尔成河“随风满地石乱走”也。河渠之中,石虽亦浑圆,但因流水冲击,沟槽满布,实难“乱走”,亦非“满地”,故“川”应训为平川,而非河川。

走马川指可行走马的平川,即北庭川。北庭川之名见《宋史》王延德《使高昌记》:“时四月,师子王避暑于北廷……地多马,王及王后、太子皆养马,放牧于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北廷川长广数千里,鹰鹞雕鹘之所生,多美草,不生花。沙鼠大如兔,鸷禽捕食之。”此所谓北庭川,即指今天山以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一狭长平川。其地多雨雪,杂草遍布,一望无垠。

“一川碎石大如斗”,指天山北麓北庭川之碎石。今自米泉东行,公路沿天山北麓沙漠边沿地带,碎石遍布,绵延数百里。石多浑圆少棱角,为万古冰川推移而成。近山处有大如牛、马者,稍远亦有如猪、如羊者,再远则如斗、如升、如拳比比皆是,更远,则“平沙莽莽黄入天”矣。因在平川之中,较圆之石在大风中因地势南高北低而转动自属可能。故岑诗作“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川名既曰“走马”,必据北庭城不远,而碎石只山麓甚多,故“走马川”应指近山之处。

3. 雪海

《选读》:泛指西北边疆的苦寒之地。

补注:雪海即雪山。此指天山雪峰。

案:“雪海”不是泛指。“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雪海”应有固定的地域范围。

《旧唐书・地理志》:“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戌。傍碎卜城五十里,至热海。”《通典》卷一百九十三:“杜环《经行记》云:从安西西北千余里有勃达岭,又北行数日度雪海。其海在山中,春夏长雨雪,故曰雪海。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 可见雪海范围很大,西至热海(今伊塞克湖)。雪海,应在天山至伊塞克湖之间,此地区唯有山岭,并无湖泊。天山因终年积雪且广阔无垠而名雪海,故唐人所称雪海,其实不是瀚海而是雪山。

岑参《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可见雪海应距轮台不远,必在北庭川可视范围之内。故“走马川”旁之雪海,应为今吉木萨尔南之天山雪峰。自吉木萨尔南望天山,清秋晚照,金光四射,雪峰叠嶂,东西连绵数百里,正与海浪无异,宜称雪海。此种景观,古今无异。

4. 平沙

《选读》未注。

补注:指天山北沙漠,即今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案:今准噶尔盆地多沙丘,然近天山处则颇平坦。山脚下多巨石,稍远有碎石,再远则平沙无垠。可谓“平沙莽莽黄入天”矣。

今自阜康至吉木萨尔,公路穿行于平野和山脚之间,吉木萨尔与北庭古城间稍有碎石,北庭古城之东、西及北三方,惟有莽莽平沙。此景正与岑诗所写吻合。

5. 轮台

《选读》未注。

补注:指北轮台。此诗中之轮台代指北庭都护府所在地。

案:轮台有汉唐南北之分。“轮台九月风夜吼”中的轮台指北轮台。即唐设置的庭州轮台县。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确址在今乌鲁木齐市拉泊古城(这一点有争议,不赘述)。

此诗中之轮台代指北庭府城。岑诗中北庭、轮台多并提。《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余”,题为“赴北庭”,而句为“西向轮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题为“赴北庭”,而句为“轮台路”。《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白发轮台使”,题为“北庭罢使”,句为“轮台使”。《北庭与宗学士道别》地为“北庭”,句为“忽来轮台下”。以上各诗可以说明,“轮台”即北庭府。

复以情理揆之。“羽书昨夜过渠犁,单于已在金山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军书告急应至北庭府城,自不当至轮台县,北庭大军主力瀚海军即在北庭府城内,出师亦应发自北庭,而不应发自轮台县。“汉家大将西出师”,主帅出征,也应发自北庭府城,不应发自轮台县。轮台在北庭西南百里外,大军不能行至轮台后方称“出师”,故诗中轮台即北庭城。

6. 虏骑

《选读》:敌军,古代贬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虏。

补注:指反叛的阿布思残部。

案:注释隐去西征具体对象,显得空泛。

封常清天宝十三载之西征,对方究为何者?检索史籍惟有阿布思余部。阿布思原为突厥西叶护,天宝元年(742)降唐,赐名李献忠,累迁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因不甘居安禄山下,禄山恨之。十一载(752)安禄山征契丹,奏请李献忠与俱,李献忠惧为所害,请奏留不随行,不许,李献忠乃掠仓库叛归漠北。十二载(753)五月,阿布思为回纥所破,乃由漠北西向,往依葛逻禄国。北庭节度使程千里以书谕葛逻禄国,其叶户乃执阿布思送北庭。十三载(754)三月,程千里献阿布思于阙下,斩之。

阿布思之余部叛逃游击路线,由朔方至漠北,为回纥所破后窜逃金山(今阿尔泰山)西,依葛逻禄方向,与封常清西征路线完全吻合。阿布思并无大罪过,被斩之后,其部下数千尚在北庭西北,当有反叛迹象。封常清代程千里为北庭节度使之后,肩负平叛之责,故有西征之举。此次西征,当为扫荡阿布思残部。

7. 车师

《选读》:安西都护府的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

补注:唐代北庭为汉代车师后国所在地。车师西门,即北庭城西门。

案:“车师”,汉西域国名,汉宣帝时,其地分为前后车师。前车师地域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唐初为高昌国。唐太宗李世民取其地西州,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治交河城。

《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国,王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里,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三十七里。”车师后国的地域,在今博格多山脉北麓至奇台西南,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庭古城)在二地之间。故北庭称车师,北庭西门称车师西门。

8. 献捷

《选读》未注。

补注:此为拟想之词。此次西征,封常清不战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