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开头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17 14:55:17

龙开头的成语

龙开头的成语篇1

1、悦目赏心:意思是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成语接龙有神人共悦,悦目赏心,心上心下;

2、悦目娱心:意思是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成语接龙有神人共悦,悦目娱心,心上心下;

3、悦心娱目:意思是使眼睛感到舒适,使心情感到欢娱,指看见美好的事物感到身心愉快;成语接龙有神人共悦,悦心娱目,目下十行;

龙开头的成语篇2

喊开头的成语接龙:喊冤叫屈,屈己待人,人才辈出,出师有名,名我固当,当机贵断,断章取意,意致纵横,横行直走,走马看花,花前月下,下笔如神,神兵天将,将无做有,有如皦日,日久岁深,深知灼见,见机而行,行若无事,事修傍兴,兴邦立事,事不过三,三复斯言,言不诡随,随车夏雨,雨意云情,情窦初开,开诚相见,见制于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龙开头的成语篇3

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才路、路无拾遗、遗文逸句、句斟字酌、酌盈剂虚、虚废词说、说嘴郎中、中冓之言、言行一致、致之度外、外柔内刚、刚肠嫉恶、恶衣粗食 、食不充饥、饥附饱扬、扬威曜武、武断专横、横征苛敛、敛影逃形、形影不离、 离本趣末、末节细行、行若无事、事不宜迟、迟疑未决 、决一死战、战火纷飞、飞砂走石、石火光阴、阴差阳错、错彩镂金、金兰之契、契合金兰、兰摧玉折、折节读书、书不释手、手足异处、处之晏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头徒跣、跣足科头。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龙开头的成语篇4

杨穿三叶、叶公好龙、龙驰虎骤、骤不及防、防不及防、防不胜防、防患未然、然荻读书、书不尽言、言必有据、据鞍读书、书不尽意、意出望外、外方内圆、圆顶方趾、趾高气扬、扬长避短、短兵接战、战不旋踵、踵迹相接。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龙开头的成语篇5

劳燕分飞、飞云掣电、电光朝露、露宿风餐、餐云卧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龙开头的成语篇6

1、伟绩丰功、功名富贵、贵不期骄、骄奢放逸、逸兴横飞、飞龙在天、天成地平、平淡无奇、奇技淫巧、巧夺天工、工力悉敌 敌国通舟、舟车劳顿、顿足捶胸、胸无成竹、竹马之友、友风子雨、雨宿风餐、餐云卧石、石火电光、光宗耀祖、祖功宗德 德才兼备、备多力分、分甘同苦;

2、伟岸霞光、光明磊落、落落大方、方骖并路、路不拾遗、遗臭千年、年复一年、年富力强、强兵富国、国计民生、生不逢时、时不我待。

(来源:文章屋网 )

龙开头的成语篇7

1、炫玉贾石,石赤不夺,夺眶而出,出尘不染,染苍染黄,黄尘清水,水碧山青,青出于蓝,蓝田生玉,玉石俱焚,焚琴煮鹤,鹤立鸡群,群龙无首,首鼠两端,端本正源,源远流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分文不取,取信于民,民怨沸腾,腾蛟起凤,凤毛济美,美女簪花,花说柳说,说黄道黑,黑灯瞎火,火光烛天,天壤悬隔,隔年皇历,历历可数,数白论黄,黄袍加身,身外之物,物换星移,移樽就教,教学相长,长年累月,月晕而风。

2、炫玉贾石,石沉大海,海北天南,南船北车,车水马龙,龙腾虎跃,跃然纸上,上雨旁风,风趣横生,生

(来源:文章屋网 )

龙开头的成语篇8

2、进退两难;

3、难以置信;

4、信心倍增;

5、增光添色;

6、色胆包天;

7、天经地义;

8、义愤填胸;

9、胸无大志;

10、志同道合;

11、合纵连横;

12、横眉怒目;

13、目瞪口呆;

14、呆若木鸡;

15、鸡尸牛从;

16、从头到尾;

17、尾大不掉;

18、掉以轻心;

19、心神不安;

龙开头的成语篇9

阜:

释义: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

组词:

1、殷民阜财。殷:富足。阜:多,盛;丰富。使百姓富足,使财物丰富。亦作“民殷财阜”、“殷民阜利”。

2、物殷俗阜: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3、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4、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龙开头的成语篇10

关键词:壮族 地名 称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86-01

壮族一词,据史料载,有“乌浒”、“俚”、“僚”、“Z”之称,称“僮”始于南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1955年,根据总理提议,把“僮”改为“壮”,统称“壮族”,沿用至今。

广西平果县旧城、海城、凤捂、榜圩等乡镇壮族居住地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其指事表意,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壮民族文化。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等。本文以广西平果县旧城镇为基点,辐射海城、凤捂、榜圩等邻近乡镇,对地名称谓进行小考。

一、以“那”命名

“那”壮语意为“水田”,与水田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那”字作开头来命名。以“那”字起的地名其实就是充满稻作文化气息的。“那文化”这一概念是由壮族著名学者王明富提出,得到了原中央名族大学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的论证并肯定,主要是指壮侗语民族地区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民间生活和习俗,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

二、以“龙(弄)”和“巴(岜)”命名

龙(弄)和巴(岜)为同一个意思。龙(弄)是旧城镇、海城乡多数人称山弄的壮语;巴(岜)为榜圩、凤捂一带的称山弄的壮语,即榜圩壮话。无论是榜圩壮话,还是旧城壮话,壮语的“龙”或“巴”均为山沟、山坳等意思,不是传说中的“龙”和“凤”中的“龙”的意思。网上传说以“龙”命名,是针对“那”而言,表示“穷”的意思,这是不科学的。用龙(弄)和巴(岜)名称作标记的地名,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

以“龙”命名,是山民命名村屯名的一种习俗。一般与山沟、山坳连在一起的地名,多用“龙或弄”字作开头。如海城乡新民村11个自然屯中,就有8个自然屯的屯名带“龙”开头。如龙翁、龙力、龙烟、龙梅、龙荒、龙全、龙领、龙合等自然屯,占72.72%。这个村的龙领屯与龙梅屯的交界处就存有大量的方解石,平果县海城乡的新发方解石场年产3万多吨的矿粉,开采的矿石就源自于这里。“龙”表示“穷”的意思,不攻自破。旧城镇带“龙”的村屯也普遍存在,如龙坤、龙肥、龙沙、龙王、龙漏、龙康、龙仙、龙贤等村屯。以“龙”命名,造就“龙”文化,也有些人士提出,但没有实施。

以“巴”命名,榜圩镇小微突出。“巴”壮语意为荒凉的山。与荒凉的山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巴”字作开头。如榜圩镇的巴足、巴鲁、巴达等23个村屯都用“巴”字作头命名。旧城镇以“巴”命名的村屯名较少,只有岜独、岜香、巴布等几个村屯。

三、用“圩”字命名

“圩”,壮语意为圩集。与圩集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圩”字放在后面。平果县用“圩”字命名的一般都指现在的圩集地。如,圩海指海城圩,圩城指旧城圩,圩捂指凤捂圩,圩榜指榜圩等,全县12个乡镇,都这样称呼。至于那些原来曾经是圩集地的,如今称呼的时候,仍然保持原来的称谓不变,如海城乡万康村的利济屯,原来这里就是一个圩集地,现在虽然人们不去那里赶集了,但在称呼上仍然保持称呼其为“圩利”,即利济街的意思。如此称呼,是对曾经是圩集地的一种文化记忆。

有圩必有街。有些圩集地面积不大,往往“圩”也称谓为“街”,如“海城圩”可称为“街海城”或“街那海”。圩集地占地面积大的,就有几条街的称谓,如榜圩镇街区,就辖新胜街、东城街、前进街等。

壮族以“圩”有关的重要文化节,即“歌圩”。 歌圩是壮族的歌会和歌节,是壮族民间歌谣的载体,是嘹歌传承的重要场域。赶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是壮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以“六”命名的地名

世间林林总总的地名中,有一些地名很特别,不能望文生义,只有用壮族语言含义去解释,才能确切地了解其真正的意思。如冠以“六”字的地名,旧城镇六达村6个自然屯,以“六”命名的占50%,即六朋、六康、六宏等。六宏屯,成立那沙乡后,把“六”改为“绿”,就沿用至今。榜圩镇,“六”字作头的地名也有,如六里村7个自然屯中,带“六”字头就有六卜、六里等屯名,村委会驻六里屯。海城乡以“六”命名的村是“六作”村,以“六”命名的水库位于北部丘陵地的绿梨、六塘、六锦等中、小型水库,这些中小型水库,养着海城乡大部分的居民,功不可没。六,在壮语中是“丘陵”的意思,不是汉语中的“六”义。

五、用“百”字命名

“百”,壮语意为河口、山口、路口等。与河口或山口、路口连在一起的地名,一般用“百”字作开头。如榜圩镇辖的百吉村,位于榜圩镇驻地东部3.5公里,地处半石山区,东临凤梧乡,南与紫塘村接壤,西与隆足村毗连,北与永旺村相接。全村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辖百坤、百硬等9个自然屯。民国时建制平治县敦厚乡称百吉村,1952年由百吉、永旺两村各取一字合并建成平果县第七区吉旺乡,1958年建社时称百吉、永旺大队,1962年又合并称吉旺公社,1967年复称吉旺大队,1984年10月分出另立百吉村。

海城乡的主要河流百布河水系,就是以“百”字作头命名的。该河源头位于两山的凹口之中,她贯穿海城全境,流入旧城、凤捂、榜圩等乡镇。据说该河流入红水河,沿岸子民都依靠他来滋养。

除上述所说的以外,还有其它取名特点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所述,虽然只是旧城、海城等几个乡镇的壮语地名的基本面貌,但其地形地貌乃至自然生态都与平果县内壮族区域地名传统称谓基本相同,不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也非常突出。这些地名的命名规律,它既促使壮族后人继承先人的精神力量,又促M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和增强壮民族的国家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