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27 01:41:26

采薇古诗

采薇古诗篇1

采薇,被浪漫化的民族悲剧

《采薇》诗很美,可是诗背后的故事却一点都不美。诗的主角是一个中原农夫(也可以理解为可能的任何一位农夫),他被侵略中原的游牧民族整得有家不能归,终日凄凄惶惶,经年累月在野地采摘“薇”这种野菜过活,后来,连薇也采不成了。“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稍微有点想象力的读者,也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个无解的悲剧。

薇这个东西,其本身也带有悲剧色彩,虽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将它列于菜部,并注明“气味甘、寒、无毒”,而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的“救荒本草”里也写到野豌豆,并绘有全草图,云:野豌豆“救饥:采角煮食,或收取豆煮食,或磨面制造食用,与家豆同。”但根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薇含有复杂的慢性毒成分,能麻痹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草香豌豆(Lathyrussativus)相似。也就是说,当中国的百姓遭遇灾年,没有食物而靠采摘“救荒野豌豆”而食的时候,已经可以与饮鸩止渴划上一个约等号。

据说前几年有一位读《诗经》入迷的女孩,专门千里迢迢跑去首阳山“采薇而食”,结果悲惨中毒,差点断送了性命,回来后一把火将《诗经》烧成了齑粉。这件事也许可以当做寓言故事看,但被浪漫化的悲剧是一脉相传的。

有史可查的最早采薇者

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不知道是神经病发作还是出于什么难言之隐,好好的孤竹国国君不当,非要跑去渭河流域西伯侯的地盘岐山找姬昌要饭。好消息是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好歹如愿以偿来到了岐山;坏消息是他们前脚刚到,后脚姬昌就咽气了。当他们看到姬昌的儿子姬发扛着老爹牌位出发要去讨伐商纣,哥俩的神经病又发作了。他们像多年之后的唐僧伯伯一样把姬发拦住:发仔,你老子死了连个葬礼都不搞,就这么带着一帮凶神恶煞的马仔出去砍人,而且砍的还不是别人,乃是我们英明的君主纣王。你真是个十足的不孝不义王八蛋!

姬发的马仔们怒了,心说你这两个半死不活的老乞丐刚刚吃了我们给的一顿饱饭,就翻脸不认人,连我们老大也敢训,不把你们给剁了,我们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举起兵器就要往他们头上招呼。姬发赶紧拦住:他们也是江湖上享有仁义之名的人,让他们走吧。言下之意是说,杀了他们,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会说我们残忍,放了他们,他们这样的老神经病也扑腾不了多久了。

伯夷和叔齐愤愤不平离开了,很快,姬发就攻下了朝歌,迫使纣王用实际行动给后人示警:玩火很危险,随时会丧命。消息传到伯夷、叔齐耳朵里,两人就像死了老子(真死老子那阵恐怕还没这么伤心)一样嚎啕大哭,然后发誓:周朝的老大不孝不义,周朝的食物自然也是不孝不义的,为了老叫花子的尊严,这不孝不义的玩意儿大爷们不吃!

伯夷和叔齐挣扎着跑到首阳山,饿得不行了,抓起路边一种叫薇的植物就塞进肚子里充饥。他们实在不知道,薇虽然别名“救荒野豌豆”,但其通身有毒,尤其是花期和结实期毒性最大,如果不善加烹制,人服食之后必然慢性中毒,毒入肺腑,便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昏睡,用不了多久就彻底解脱……

传统文人不识“薇”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许多传统文人也目不识“薇”。

首先是《尔雅》,大名鼎鼎的《尔雅》将薇和蕨混同,认为那是同一种植物,这显然是不对的。证据就在《诗经》里,《诗经》里既有“采薇”,也有“采蕨”,可知这不是同一种植物。

到了南宋文人赵彦卫那里,他在《云麓漫钞・卷五》中说到巢菜:“汉东人以豌豆苗为菜,云蜀人以为漫头,号‘巢菜’。以坡诗求之,良不诬。今临安人目之曰豆菜,连角子卖,则知豌豆苗,即‘巢菜’也。”这里,赵彦卫搞错了两处,第一、他把豌豆苗,即豌豆尖搞成了巢菜,第二、他把四川人吃的小巢菜搞成了巢菜,即大巢菜。

还是陆游认真,没有以“坡诗求之”,就“良不诬”。想是他长期在四川工作,又是浙江人,对巢菜了解得比较清楚,他在《老学庵游笔记》里说:巢菜分为两种,大巢与小巢,大巢是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名漂摇草,又叫野豌豆。杭州市上大小巢两种都有卖,滋味也差不多。豌豆开白花,野豌豆却开紫花,本来很有点不同,但是在菜场上,一般人就很难区别了。

但是,陆游其实仍然没有全部弄清楚,他把豌豆苗当成了(大)巢菜。大巢菜就是薇菜,而豌豆却是至少在秦汉以后才传入中国的,这显然与《诗经》的记载不符。不过,无论豌豆也好,薇也好,小巢菜也好,都是豆科植物,它们的果实很相象,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本草纲目》说:“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也是有点稀里糊涂。

到了现在,我们四川本地的著名学者流沙河先生竟也在《书鱼知小》一书中,将薇菜弄错,认为那就是灰灰菜。

灰灰菜名听起来灰不溜秋,其实它在古典文献中也非常有名,古诗中称作“藜”的便是。字典上解释说:“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藜仗。”这在古诗中常有出现,比如“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徐步转斜阳”、“垂白杖藜抬醉眼”。不过让人纳闷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怎可为杖?灰灰菜虽然大的可以半人高,但粗不过手指,而且疏松柔弱,当柴火也嫌它不经烧的。莫不是古人的幽默?像民间说的“拄根麦杆子当拐棍儿”?也罢,藜菜并非本篇主旨,容后有空再谈。

采薇未必采“薇”

小时候常听祖父说“60年的故事”,其中有一则便与“采薇”有关。

当时村口有一位周姓的中年鳏夫,他有两个儿子,小的刚满6岁,大的也才10来岁。他们一家三口一天的口粮大约就是两块半大不大的红薯。老周只能每天跑到地里挖些蚯蚓,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再摘点折耳根之类的野菜,勉强给家人充饥。

他的大儿子(姑且叫他大周吧)实在饿极了,有一天跑去把生产队的蛋鸡偷来吃了,这一下捅破了天,无数顶大帽子压过来,老周哪里招架得住,很快就在又病又怕中死去。

自知闯了大祸的大周带着弟弟离家,偷偷跑到了深山里去,让人惊奇的是,他们居然活了下来。

很多年之后,大周在40岁左右结了婚,做了父亲。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听见儿子背诵《采薇》这首诗,就问背的是什么。儿子解释给他听。大周听完之后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这文章“写得真好”,儿子不明所以,大周就骑车跑到山里,摘了一大把野菜回来,告诉儿子:当年如果不是这些薇,我和你二爸早就饿死在深山里了。

实际上,大周兄弟赖以为生的野菜根本不是薇,而是蕨菜。

但是,谁又能说他们不是采薇者呢?

倘若哪天有人唤我“采薇去”,我一定欣然应从。

采薇古诗篇2

【关键词】 高中 古诗词 五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9-01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因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吟咏,初中古诗词教学重点是吟咏和初步理解,而高中古诗词教学就要在吟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运用的表达手法。这就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适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 “五环教学法”环节一:一个问题的引领

一个问题的引领即课堂导入环节。但此环节不仅关注课堂的导入,更加关注的是问题的引领,此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下面以笔者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诗经》中的《采薇》为例来说明。

《长相思》“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这本书——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展示这本书)那么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谁的作品呢?有人会背整首词吗?(生回答)

和纳兰性德同时代的曹寅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

《采薇》“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

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的诗句?同学们说的以上诗句表现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复杂情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对“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的总结:“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两节课设计的一个问题的引领,不仅关注了课堂的导入,更是这两节课的重点,也是这两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

2 “五环教学法”环节二: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个思考的空间即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自主学习环节。此环节既保留了传统古诗词教学法的吟诵、整体感知环节,更增加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设计一道题目,制造无干扰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

《长相思》“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充分阅读文本和吟唱。

(2)自主学习问题——划出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采薇》“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学生朗读。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2)自主学习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对“一个思考的空间”的总结:此环节重在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对诗歌有总体的感知,并通过一道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题切入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给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 “五环教学法”环节三:一个交流的平台

“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即合作探究环节。此环节提供给学生的题目很关键,要能够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此诗的鉴赏重点。虽然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要先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作答,然后再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更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后的探讨交流,这样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交流。

《长相思》“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采薇》“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对“一个交流的平台”的总结:此环节不仅真正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更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 “五环教学法”环节四:一个检测的契机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即当堂检测环节。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认识。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的总结:非常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的总结。《长相思》作为边塞诗,其中的思乡情感和对军旅的厌倦情感是边塞诗中很普遍的情感,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过这方面的题。所以附上一道高考真题来检测。《采薇》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几乎囊括了后世边塞诗表达的所有情感。所以课堂上重点分析了本诗的情感后,附上一道以检查边塞诗情感为目的的当堂检测题是恰当和有效的。

5 “五环教学法”环节五:一个规律的总结

一个规律的总结即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此环节,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强化,让一首诗变成一个规律。

《长相思》“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边塞诗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答案: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

《采薇》“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总结边塞诗的情感。(答案:1思乡念亲之愁

2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3从军生活的艰苦

4对敌人的仇恨

5对久战不休的厌倦和历尽艰辛的苦涩)

采薇古诗篇3

火维荒茫地轴倾,下有积水潜鲲鲸。鳌身翻澜山为崩,金乌下啄狞龙腾。狂鬚奇鬣万族朋,巨神日月双手擎。夸娥愁思乌戢翎,老鱼战死风雨腥。长彗下扫千里惊,浅洲一席块为城。蛮儿夷女奇卞缨,大舶映天日百程,怒帆吼风战飞鹏。舟中之人怪眉睛,兽肌鸟舌髻翘撑。万金明珠络如绳,白衣夜明非缟缯。以有易无百货倾,室中开橐光出楹。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補陀真人一铢衣,攀膝夜坐花雨飞。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海师跪请颡有胝,番禺宝市无光辉。流传人间入吾手,包以百袭吴绵厚,择人而归今子授。烂然光辉子文章,清明无垢君肺肠。比君之德君勿忘,与君同升白玉堂。

文潜诗原以简淡平易为特色,间或有清隽疏秀者,亦不脱质朴。但这一首却风格特异,竟光怪陆离如李长吉。大约这一件玻璃瓶的确来历不凡,持之以赠同门晁补之,又更多一点儿感情色彩。不过细绎诗意,缤纷的文字之下,依然是写实。比如起首数句虽一片险怪奇异,但描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即造物在海陆之交建起一座城,于是有“蛮儿夷女”生长于斯,于是大舶扬帆,载百货,至番禺,为商贾。“補陀”即普陀,“兜罗”,兜罗绵也,此形容持瓶之手,设想琉璃瓶曾是观音手中的杨枝瓶。“昆吾宝铁”指刀,“雕春冰”,形容琉璃瓶以刻花为装饰;“包以百袭”云云,见其薄也,“非石非玉色绀青”,“表里洞彻中虚明”,则其质莹彻而微泛天青。虽然古诗文说到“琉璃”处未必皆指玻璃,但此诗中的琉璃为玻璃,则无疑问。据诗中的形容,可知这是一件来自大食国的伊斯兰玻璃瓶。

阿拉伯世界在两宋之际与中国交往甚密,由史籍所见,可知大食商人的势力乃居蕃商之首。交通之路线,却又与此前经由西北的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不同,此际多改道南部海路。因西北之路先后为辽、西夏、金所阻,商贸不易,而东南沿海地区则长期以来相对平稳。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九夷八蛮,罕所通道。太宗时,灵武受围,因诏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后可由海道来。”“灵武受围”,指太宗时西夏数攻灵州;灵州后属西夏,时在宋真宗咸平五年。文潜诗“大舶”云云,“番禺”云云,均为实录。辽宋墓葬与寺塔地宫都曾发现过伊斯兰玻璃器,其中也有数量不算太少的玻璃瓶,如河北定县北宋静志寺塔地宫[1],如辽陈国公主墓[2],又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3],安徽无为北宋塔[4],天津蓟县独乐寺塔[5]等塔基均出土了形制近似的伊斯兰玻璃瓶。这是可以知道年代的几例。此中以太平兴国二年封藏的定县静志寺地宫所出为最早,中有一件高颈刻花玻璃瓶,高九点八厘米,淡蓝透明,平底,折肩,瓶颈与腹与底,均以刻花的手法装饰几何花纹,为伊斯兰玻璃瓶中常见之式。独乐寺塔基出土的一件,高二十四点六厘米,亦折肩、平底、细高颈,平口外翻,瓶颈与肩刻几何花纹。经化学检测,知道它属钠钙玻璃,与一般伊斯兰玻璃的成分相似,其式样也与同时代的伊斯兰玻璃瓶一致。塔内同出有辽清宁四年纪年的舍利函,几例中,此件时代最晚。张耒诗所咏大食琉璃瓶,在辽宋遗物中得到印证,千年以前曾令“番禺宝市无光辉”的琉璃瓶,果然玲珑晶莹。

中土的玻璃制作虽起始很早,但同瓷器等相比,却始终称不上发达,玻璃器在生活中便不是很常见,舶来品自然更不易得,诗所谓“择人而归”,是不轻相赠与也,也可见其珍罕。玻璃瓶常见于佛事,多用来珍重置放佛舍利。不过此类很少见诸吟咏。唐宋诗歌或提到玻璃瓶用作盛酒,如北宋孔平仲《海南碧琉璃瓶》:“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秋天常在眼,春水忽盈掬。莹然无尘埃,可以清心曲。有酒自此倾,金樽莫相渎。”诗歌也偶言用玻璃瓶来观赏游鱼。五代徐夤《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句有“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雾薄罩来分咫尺,碧绡笼处较毫厘”;南宋吴芾则有诗题为“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不过此玻璃瓶,很有可能是一种桶形杯。定县静志寺地宫的出土器物中,有一大一小两件直桶形的玻璃杯,小者浅色无纹,大者色蓝,有简单的竖线磨纹[6],而地宫中发现的大中十二年《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中则说到,大中二年发旧塔基时所得有“瑠璃缾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水色凝结”,可知两件玻璃杯,当日乃称作缾(瓶)。在出自宋人之手的一轴《观音》图中,可以见到与之相近的杨枝瓶[7]。“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琉璃瓶歌本来有着想象的依据。这样一种瓶,却是九世纪伊斯兰玻璃器中的流行式样,《波斯的玻璃》一书中著录的一件,可作比照[8]。而中土发见的细颈刻花或磨花伊斯兰玻璃瓶,即如前面举出的几例,在它的本土,原有专门的用途,即盛放蔷薇水。今藏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件细颈刻花伊斯兰玻璃瓶,原出土于埃及福斯塔特遗址,此瓶日人由水常雄著录在所编《世界玻璃美术全集》中[9],而在作者的另一本书《香水瓶》里,则明确指出此为蔷薇水瓶[10]。又安徽无为塔基出土的高颈磨花玻璃瓶,也著录在前举《全集》中,作者推测其亦为蔷薇水瓶,而由大食输入中国[11]。

蔷薇水与琉璃瓶,同时出现在五代,《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周世宗显德五年九月,“占城国王释利因德漫遣其臣萧诃散等来贡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言出自西域,凡鲜华之衣以此水洒之,则不黦而复郁烈之香连岁不歇”。至于两宋,文献与诗歌作品中,蔷薇水与琉璃瓶均屡见不鲜。《宋会要辑稿·蕃夷》与《宋史·外国》之部多有蔷薇水入贡的记载,前者所录来自三佛齐,三佛齐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当日它的物产多来自大食;后者则是大食以蔷薇水贡献宋廷的纪录。原本用作盛放蔷薇水的伊斯兰玻璃瓶发现于辽宋遗址,与文献的记载正相符合。

释典称香水为閼伽水,“本尊等现前加被时,即应当稽首作礼奉閼伽水,此即香花之水”(《大日经疏》十一),“由献閼伽香水故,行者获得三业清净,洗涤烦恼垢”(《如意轮念诵仪轨》),是供佛,原为香水的一大用途,塔基中发现的蔷薇水瓶,自是奉佛之物。

不过蔷薇水亦为世间所爱,它更是女子妆奁具中的尤物。张元干《浣溪沙·蔷薇水》:“月转花枝清影疏,露花浓处滴真珠。天香遗恨罥花鬚。 沐出乌云多态度,晕成娥绿费工夫。归时分付与妆梳。”只是词中未言蔷薇水置于何器。周必大淳熙元年致刘焞书中提到以“海南蓬莱香十两、蔷薇水一瓶”为赠(《文忠集》卷一九),董嗣杲《蔷薇花》诗云“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而虞俦《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二首则描写最清楚,其一云:

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

其二:

美人晓镜玉粧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蔷薇露,两宋时亦或指酒,如杨伯喦《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帖,更以薇露送之》,此“薇露”,即指“重酿宫醪”。不过虞诗所云,则“香水”无疑。王侨卿,即王东里,侨卿为其字。漕,路转运使之简称,职掌一路利权。蔷薇水大约曾经有过香满五羊的一时之盛,北宋郭祥正因有诗云“番禺二月尾,落花已无春。唯有蔷薇水,衣襟四时薰”(《颖叔招饮吴圃》),颖叔,即蒋之奇;徐积闻蒋颖叔得广帅,曰“广为雄蕃”,“初至,蛮酋必以琉璃瓶注蔷薇水挥洒于太守”(《节孝集》卷三十一),可见时风。侨卿持赠虞俦的蔷薇露,当来自大食,故“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铁围山丛谈》卷五所谓“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刘克庄《宫词》因有旖旎凄楚的拟喻之辞:“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辽陈国公主墓所出伊斯兰玻璃瓶,正是蔷薇水瓶的式样,当初瓶中所盛,大约便是蔷薇水,而辽与大食,本也频繁往来[12]。

由虞诗中的第一首,又可知调香也是蔷薇水的功用之一。宋陈敬《香谱》所列香方,便屡屡言及蔷薇水。如“李王花浸沉”:“沉香不拘多少,剉碎,取有香花蒸,荼蘼、木犀、橘花或橘叶,亦可福建茉莉花之类,带露水摘花一盌,以甆盒盛之,纸盖入甑蒸食顷,取出,去花留汗,汁浸沉香,日中暴干,如是者三,以沉香透润为度。或云皆不若蔷薇水浸之最妙。”这里所说的蒸花取汁,其汁,便是香水。来自海外的蔷薇水究竟数量有限,于是有了很多代用品,“李王花浸沉”所列,即代用之方。杨万里《和仲良分送柚花沉三首》“薰然真腊水沉月,烝以洞庭春雪花”,“锯沉百叠糁琼英,一日三薰更九烝”,与陈氏《香谱》所述正是一事。杨氏又有《和张功父送黄蔷薇并酒之韵》一诗,句有“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旋偷金掌露,浅染玉罗裳”。此虽比喻之辞,以咏黄蔷薇,但“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却是实情,《铁围山丛谈》卷五亦称“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不过中土的制香之法,实已包含了制作“香水”的蒸馏技术,陈氏《香谱》中的“李王花浸沉”是其例,而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中更有一则很是详细的纪录:“永嘉之柑为天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绝胜,以笺香或降真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旁,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徹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密封,其香最佳。”此虽言制香,但其中提到的蒸花取液的蒸馏术,与大食国蔷薇水的制法,似无不同,大约如蔡绦所说,只是以香花有异,而其香终不及。

元代仍有西来的琉璃瓶和蔷薇水,且不时传送着中西交流的消息。吴莱《娄约禅师玻瓈瓶子歌秋晚寄一公》“玻瓈瓶子西国来,颜色绀碧量容桮”。又于伯渊【仙吕】《点绛唇》“胭脂蜡红腻锦犀盒,蔷薇露滴注玻璃瓮。端详了艳质,出落着春工”,则妆具中物也;张昱《次林叔大都事韵四首》“无端收得番罗帕,彻夜蔷薇露水香”,依然舶来品也。不过新疆若羌瓦石峡宋元时期玻璃作坊遗址出土的几件高颈凹底玻璃瓶,淡绿色,半透明,高十七厘米[13],所取式样仍与大食蔷薇水瓶近似,恐怕也以盛放香水为宜。而此际新疆地区或亦能制作瓶装的蔷薇水,其影响当直接来自中亚,丝路的重新开通,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明代亦然。陈诚通使哈烈,在《西域番国志》中记其所见云:“予于丁酉夏四月初复至哈烈,值蔷薇盛开,富家巨室植皆塞道,花色鲜红,香气甚重,采置几席,其香稍衰,则收拾 炉甑间,如作烧酒之制,蒸出花汁,滴下成水,以甆瓯贮之,故可多得。以浥酒酱(浆),以洒衣服,香气经久不散,故凡和香品,得此最为奇妙也。”《西域番国志》成书于永乐年间。哈烈,即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明张凤翼《窃符记》第二齣:(末扮内官捧瓶上),“颜恩奉如姬命,送蔷薇露与夫人”;(旦起立接科),“冰洁,似仙掌露华莹澈,泻金盆不羡,兰膏飞沫,清冽,这鼻观氤氲,胜百和炉中香夜爇。”这一瓶蔷薇露出自宫中,似暗示其非寻常之物;明蒋之翘《天启宫词》亦有“蔷薇露噀熨宵衣”之句,两事均在明末。蔷薇水郁烈之香,依然不绝如缕。

至于清,“蔷薇水”之名反而鲜见,而多以波斯文的对音即“古剌水”为称,六十年代马坚先生曾有专文论及,见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附录《古剌水》[14]。

[1]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页47,《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八期。有关玻璃瓶的详细说明,见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页421,《考古学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又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净众两塔地宫文物》,页20,载《地下宫殿の遗宝》,出光美术馆一九九七年。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陈国公主墓》,彩版一四:2,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3]《考古学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图版六:2。

[4]《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简介》,页77,图九,《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5]《中国文物精华》(一九九七),图版141,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6]《地下宫殿の遗宝》,图49、52。

[7]《故宫宝笈·名画》(一),图75,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五年。

[8]深井晋司、高桥敏《ぺルシアのガラス》,图版60,淡交社一九七三年。

[9]由水常雄《世界ガラス美术全集·1》,图208,求龙堂一九九二年。

[10]由水常雄《香水瓶》,页31,图47,二玄社一九九五年。

[11]《世界ガラス美术全集·4》,图67;又由水常雄《ガラスと文化 その東西交流》,页163—164,日本放送出版协会一九九七年。

[12]马文宽《辽墓辽塔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兼谈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页738—741,《考古》一九九四年第八期。

采薇古诗篇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由古到今安排了六首诗歌,借助网络,从这些诗歌入手,带领孩子们叩响诗歌的大门,进入诗歌的海洋,上至诗经,下至现代诗歌,由点到面,系统感受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诗歌鉴赏学习,建构了网络环境背景下古典诗歌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诗歌学习资源库,促进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一、利用网络资源,由点到面地进入诗的世界

(一)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

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采薇》一诗时,通过网络,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从《诗经》这部诗集入手,了解大量资料,并结合《采薇》原诗的朗读来加深理解。这样,靠网络的学习,学生理解了《采薇》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二)运用网络,以“一诗”带“数诗”

学《采薇》时,引领孩子们上网查询,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感受我国诗歌的源远流长。学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借助网络做一次“走近杜甫”的诗歌鉴赏。先让学生从网络上了解杜甫的相关资料,再鉴赏他的一系列诗歌,如《望岳》《登高》《赠花卿》等。有了网络,我们快速地由“一个点”推开“一个面”,张开诗歌学习的大网,学生收获的是累累硕果。

二、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诗歌活动

我们主要借助网络,在班级网站这个平台上,通过“网上学习”和“网络交流”两种形式来进行操作。

(一)网上学习诗歌,尽情遨游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大组研究一个板块,每组自主地学习,学生上网时,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讨论之后,由各组组长收集、归整。

以宋词部分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宋词”这个主题展开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如下的学习过程:

1.选择内容:学生凭兴趣从自己喜欢的一个角度去自由选择内容,选择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汇集所有资料,进行有效选择,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3.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整理本组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汇报材料制作成PPT或者网页等,展示给同学,到班级网站的专门页面中和同学们交流。

(二)网络交流创作,尽显风采

借助网络,专门开辟一块“发表园地”,让喜欢诗歌的同学有一个施展特长的空间,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采薇古诗篇5

民族团结课上,回族学生给我们展示的一节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民族的悲哀,博大但是与底蕴已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但是作为汉族的我们呢?中打到一切牛鬼蛇神,破除所有封建迷信。我们求的神,拜的佛就这样成了“泥菩萨”。二战以后,地球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人类的脚步第一次踏上月球时,当遥远的太空第一次展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所有自然中不可知的美好想象,所有被赋予神迹的事物所带给我们的信仰和寄托,就这样不着痕迹的弱化了。从最开始的“敬鬼神而远之”到现在的无神论,中国人的信仰就这样在科技的进步中不见了。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享受到很多,也让我们承受了很多,我觉得时代在召唤信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在召唤信仰。而流淌在中华大地上5000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一个切合点,传承发扬起来。

这时,我看到《采薇》,不得不说非常不喜欢人教版这样“断章取义”的肢解这些美文。我打算尝试运用儒释道的精神禅意去衔接这首诗。“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不奢求能达到什么效果什么目的,只是想给孩子们一点感觉,给他们打开这一扇能够固守内心的窗。

开始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们去找相关的资料,这是一个宽而又宽的范围,能找到什么,等获得什么,这就要看每个学生的立意点,敏感度了。在预设感悟情感的问题的时候,我突发其想应该让学生去按照哲学命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到到哪里”去思考。还有预习时候的说图,想象场面,还有查找相关的诗句......这些都零零散散的布置下去了,我的网也就这样没有边际的撒了开去,能捕到什么?我实在是不敢想象!

我开始战战兢兢的预设自己的课堂,学生也陆续在我的空间留言,或许他们不懂,但是他们确实感受到了很多复杂的情感,而且在他们不自知的情况下,说了很多我们觉得有道理但是又惊讶万分的话!

像是轮回一般,他们的感悟因为深刻而开始“空”,我开始把他们往回拉,往这首诗歌的具体意境中拽。

我觉得这节课最应该的流程就是读,说,赏析。比较专业的赏析在我们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很在行了。但是,这样就要造成在课上至少拿出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书写,讨论。我改变了这种策略,打算继续冒险尝试。

开始上课了。

一、导入时,我直接出示一张“春柳”的图片,学生说感受。

这个时候板书:柳乐(快乐)

接着,顺势而出:100年前李叔同的《送别》1000年前柳永《雨霖铃》1500年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指名读,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进入离别的情境中。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共同点。是的,都有柳,古人折柳相送,别离苦。(板书:哀)

这时,我引题: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根源就在3000年前的《采薇》

二、我读一遍,学生正音,分平仄。

齐读,想象诗的画面。

学生说,补充。

三、小组合作。

出示文本中“我”去和归的两幅图,并命名《爱别离》《求不得》。结合诗句、图画下的题目,任选一幅图,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准确、通顺、优雅的语言进行描绘。(提示:何时?何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此前,学生已经查找了相关的佛教七苦,甚至有学生给我留言:求不得分两种,一是得到复失去,一是可望不可及。那么,对于诗中的形象“士卒”呢,到底是哪一种?还是兼而有之?

很顺利。小组汇报,评价。其中,马宝庆同学在“求不得”环节中开始补充到:采薇,采的是思念,而这思念就像薇菜一样,在心底有最柔嫩的开始,慢慢茁壮成长,最后蔓延开来。对于这个士兵,他想留在家里,却不得不走,这是过去不可得,他在战场上想要回家,却回不去,这是现在不可得,当他终于踏上归途时,对于家人是否存在的恐惧,对于前途的渺茫,这是未来不可得。由于狁之故,让他得不到亲情,爱情,友情,由于狁之故,让他得不到现在的团聚。这使得“我”如同野生的薇菜一样,生死枯荣,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一种经历,或许,红尘不可留恋。

其实,采薇本来就寓意相思。我还没说,他已经敏感的觉察了出来。掌声开始响起,他一边说,我心里在大声喝彩!这次评价的机会,我没留给学生,自己抢了过来。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激动:我送马宝庆一个字:禅!送他两个字:禅意!送一个不贴切的词:博大精深的马宝庆!(学生开始笑)

接下来,孩子们都开始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到袁有辰小组时,他们起来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从军离家见杨柳,

春风轻轻把柳吹。

薇菜把把我来思,

想要返乡卸甲归。

无妻无子无父母,

回乡途中雪纷纷。

天空有泪为我流,

载渴载饥行路上。

落叶归根心凄凉,

我心伤悲谁体会!

掌声再起。他骄傲的问,谁能给这首诗歌起个名字,大家开始热闹起来了,有的说《泪纷飞》,有的说《别离》,有的说《思乡》,听到这我灵机一动,应该倒过来,学生念到《相思》。袁有辰说,老师,我们决定用《相思》这个题目。好吧,我很荣幸。

最后,出示汉乐府《十五从军行》,学生开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采薇》。

一咏三叹的读。

悲伤的情感已经融满了课堂。

开始总结,我回到了课的开始,柳本来是美的,让人愉悦快乐的,而用这样美的事物承载哀伤的情感,这就是反衬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随后出示《采薇》的填诗训练。学生的表现很不错,都知道要把寓意相反的四字词语填进去。

于丹说,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也许这才是我们的信仰。

采薇古诗篇6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身,领会诗人用典意图。由于诗歌使用典故,这给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下面集录了一些诗歌中常用的典故,以期对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能有所帮助。

(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5)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东山高卧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梁园吟》)

(7)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

(9)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2)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3)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陆游《闲游》之三)

(14)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5)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归去来辞》)

(16)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7)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用以代表贪残掠夺。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8)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后将其比作书信。“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19)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士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20)商女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21)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

采薇古诗篇7

第三节课:谦虚,进步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不知道是不是古人“云”的啊,抱歉啦,学员们)人人都知道要懂得谦虚,才会让自己能够进步。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同学自认为了不起,非常骄傲。不错,骄傲是可以的,但不能自满。的《沁园春·雪》当中就这样说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见十分骄傲与自信,但他没有自满,才为人民谋得了幸福。下面给你们讲个故事:

诗涵公主

诗涵的父亲是天使国的国王,从小诗涵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国王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以后能够继承皇位,从小她就开始学习琴棋书画。1岁,诗涵学习唐诗宋词;3岁,学习古典舞;5岁,学习古典乐;7岁,开始学习弹古筝;9岁,学习画画;11岁,学习书法。所以说诗涵可谓是才女。诗涵每样都学得精通,使她的父亲十分骄傲,逢人就夸诗涵。也可以说,诗涵从小就是在别人的夸耀中长大的。诗涵原来不以为然,但夸的人越来越多,诗涵渐渐“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铛“了。诗涵经常对同学们夸耀:“我什么都会,比你们好呢!”同学们刚开始是很服诗涵,但她一直这样说,同学们渐渐反感起来,没人愿意和诗涵玩了。诗涵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角落,偷偷地哭泣着,还不知道为什么。

一天诗涵又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落泪:“为什么她们都不和我玩儿了呢?我做错什么了?”一个善良的仙子从她身前走过,看到诗涵公主在哭,好心走上前去问:“公主,您为什么坐在这儿哭呢?”诗涵擦干眼泪,抬起头,对着仙子说:“我的同伴都不和我玩儿了,我这么优秀,她们为什么不理我了呢?”仙子见一时解决不了问题,就坐在了诗涵的身边,和她聊起了天来:“您的确很好啊,那些公主们为什么不理你了呢?你平时都对她们说了些什么呢?”听到这话,诗涵破涕为笑,骄傲地对着仙子说:“我就是对她们说:‘你们应该向我学习,我什么都会,经常受别人表扬,你们不会的来请教我。’就这样啊!”听了诗涵的话,仙子已经明白为什么了,她拉着诗涵,来到了公主们玩的地方。

那些正在游戏的公主一见到是诗涵,“轰”地跑开了。仙子拦住她们:“你们为什么要走呢?为什么不和诗涵玩呢?”一个公主说:“哪有,是她自己那么骄傲,经常夸耀自己!”诗涵听了这话,羞愧地低下了头。仙子见诗涵有悔改之意,便低下头,对诗涵说:“诗涵,你愿不愿意对她们道歉,成为她们的好朋友呢?”诗涵想了想,怯怯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骄傲了。”仙子又对公主们说:“你们愿不愿意和诗涵玩呢?”那些公主们想了想,点了点头,拉着诗涵的手,让诗涵加入了她们的游戏。很快,便传来诗涵快乐的笑声。

从此,诗涵再也没有骄傲了,她总是虚心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很快成为了学校中人人都喜爱的好公主。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做以前那个诗涵,还是现在的诗涵呢?相信大家都愿意做现在的诗涵,嗯,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取长补短,做一个优秀的好公主!今天没有作业,大家回家好好复习,学习五课之后就要考试了哦!

问答环节:问:考试怎样考?难吗?

答: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考试并不难,但是比较复杂,分为两节课考,第一节口试,也就是要大家简答,第二节笔试要将试卷和答案全部交上来。内容全部选自前面五节课,所以只要有好好听课,就可以考出一个好成绩啦!

问:作业不写行吗?

答:作业你不写当然可以,但你的考试成绩会扣5分哦(考试成绩满分50分,口试25分,笔试25分,30分以下为不及格,不及格的同学要重读原阶段)!

采薇古诗篇8

这一期的智囊悦读与大家分享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佳作《草木缘情》,另一本是智囊传媒与人民大学出版社联袂推出的管理新书《碎片化时代――重新定义互联网+商业新常态》。

图书出版市场上描绘植物的书籍种类繁多,尤其是各类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而《草木缘情》却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出发,为我们描绘了其中的植物世界,可谓“搭建起了自然科学与文学之间的一座鹊桥”。

碎片化时代,如何以变应变?《碎片化时代――重新定义互联网+商业新常态》一书的作者史蒂夫・萨马蒂诺被誉为是科技和商业领域思想领袖,他在这本书中综合了商业、技术和人类学知识,展示了技术是如何引领世界变革的,大数据、游戏化、众筹、比特币、3D打印、社交媒体、混搭文化等将永远改变商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本书堪称关于技术革命的企业生存指南。

这两本值得细读的好书通过智囊悦读微信群每周一期的“好书连连抢”到达幸运群友手中,几位幸运星品读佳作之后也没忘了“做功课”,在这里,我们就将他们的读后感与大家共享。

悦读之美,一草一木皆是诗

北大资源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董晓东

收到这本由农艺及土壤博士写的书,我真的被震撼了!作者潘富俊(窃以为这人就是个高富帅!你看啊,人家名字里都解释了:貌似潘安,富可敌国,英俊潇洒)将中国的古典文学著作统统翻个遍,将其中关于植物的描写一一统计、解析,从名字到分类,甚至到植物图片,可谓用心良苦。单单第二章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就大量列举了历代诗集中的诗歌数量和涉及的植物数量,并统计使用频率,排出了前10名。仅这一个统计就需要作者遍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辽金诗》《元诗别集》《明诗别集》《清诗别集》等历代诗集的共849368首诗,最终统计出植物数量为3081种,统计出各代使用数量前十名的植物,如宋代的前十名就是竹、柳、梅、松、荷、茅、茶、菊、桃、桑。真心好玩,是茶余饭后,消遣时光的绝好手卷。图文并茂,逸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如果平铺直叙的介绍这本书,那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无趣的事,所以,咱们来个东施效颦,写点关于音乐里的植物的事!

生于解放前后的人一定都知道一首歌叫《蔷薇处处开》,这首歌在20世纪80年代还曾被“砖家”认定为“黄色歌曲”(认定标准参考中央音乐学院藏书《如何鉴定黄色歌曲》),殊不知,这歌其实是由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黎锦晖先生作词作曲的。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创始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开创了中国白话歌词的先河。在这首歌中,他用蔷薇比喻情窦初开的女孩,描写她渴望爱情但又浑身带刺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歌曲旋律婉转轻松,节奏弹性十足,给人青春活泼之感。当时由金嗓子周璇首唱,一夜红遍大江南北,解放后由邓丽君翻唱的版本再次红遍神州大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流行歌曲。

当年张爱玲也是听过这首歌的,还在她的散文《谈音乐》里这样写道:

“所以听到一两个悦耳的调子像《蔷薇处处开》,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从西洋或日本妙了来的。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房间里倒还没熄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谈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锐叫,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性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是绸绢的蔷薇,缀在帐顶、灯罩、帽檐、袖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

按照潘博士的路子,下面是介绍植物。曲中的主角――蔷薇喜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往往密集丛生,满枝灿烂,微雨或朝露后,花瓣红晕湿透,景色颇佳。

蔷薇约有200种,广泛分布亚、欧、北非、北美各洲寒温带至亚热带地区。中国产91种。中国最常见的品种有野生玫瑰(Wild Roses)、传统玫瑰(Old Garden Roses)、现代月季(Modern Garden Roses)、杂交茶香月季(Hybrid Tea)。蔷薇在中国已有悠久栽培历史,远在1630年王象晋作《群芳谱》,1688年陈子作《秘传花镜》,1708年汪灏作《广群芳谱》,均已有蔷薇、月季花、玫瑰花、木香花的记载。

最后,让我们以这首老歌的歌词节选来结束这篇观后乱感吧!

《蔷薇处处开》 黎锦晖 词/曲

蔷薇处处开,蔷薇处处开

春风一阵一阵慢慢吹来

鲜花密密排,鲜花密密排

瞧这样艳丽决不可以采

人人爱又爱

他带刺揪下来

哎哟 哎哟 哎哟 哎哟

痛得热泪洒洒流满腮

……

砸碎一切!

资深传媒从业者,义合成玉器公司合伙人

许枫

读《碎片化时代》的过程,颇有意思。历时近半月,断断续续,或于旅途中,或于酒店里,或于各色餐桌旁,其间,史蒂夫先生仿佛一位经年故友,蛮霸地抢占了我所有零碎时间,娓娓道之,冥冥中他感应到一股关于世界未来的脉动,暗潮涌动。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一本关于碎片化的书,奇事乎?不尽然,现在,我们还有多少阅读体验不是如此呢?

是什么切碎了我们的时间?被击得粉碎的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时间吗?

蒸汽轰鸣,电花四射,两次伟大的革命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时代,物质生活由之极度丰富。为此,我们付出了什么?世界从此只属于某个精英小群体,可称为工业家,或资本家。一切生产要素皆交付其手中,甚至包括人类自身!任由他们按照工业化的思维,设计一套模板把人类改造成可以量产的生产工具,褫夺其独立生产的能力。在这井然有序规范森严的体系里,人性逐渐沦丧。史蒂夫在书中用最为尖锐的笔触,阐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还好!互联网普及了,以极低的准入标准、廉价的适应成本,度卷全球,如同三千年前耕牛动地铁器开荒,人间一切阡陌终将被破开,被砸个稀巴烂。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教育,乃至社会风气,一切的一切都将会被砸碎!人类必将迎来另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一如三千年前的夜空!

采薇古诗篇9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采薇古诗篇10

[关键词]《燕歌行》 双重旋律

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极力渲染战争的场面,可谓是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诗人在小序中点明的“感征戌之事”,其中所“感”之一,是表达战士思乡盼归之情。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于是就产生了家庭离散,男怨女旷这方面的情绪,而这也是《燕歌行》古题的本义。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燕歌行》,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至此,诗歌就产生了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

在《诗经》中《小雅,四牡》里边曾经存在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这种格局非自《燕歌行》始。《毛诗序》解释这首诗的涵义说:“思归者,私思也;靡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这解释值得重视,因为它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矛盾。也就是“私恩”与“公义”的矛盾。正是诗歌抒情主体存在“私恩”与“公义”不能两全的矛盾,才产生了“伤悲”的情思,回荡诗中,令人难以遗怀。这可以称为双重旋律的战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