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十篇

时间:2023-03-13 18:57:59

冬夜读书示子

冬夜读书示子篇1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以为。

12、浅:肤浅,浅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译文:

陆游勉励儿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佳话。

创作背景

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鉴赏

特点概述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诗词解读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作者简介

生平概述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亡,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冬夜读书示子篇2

关键词:少教多背 古诗 案例

案例描述

早自习的铃声一响,我便步入教室对学生说:“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话音一落,每个学生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开始了一天的晨诵活动。不到20分钟,我批阅完了作业,一放下手中的笔,有学生就抢着跑到面前,让我来考。

师:你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生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古人学问无遗力”中的“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1: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就是从不偷懒,用尽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师: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余遗力吗?

生1:(有点羞涩)还没有。

师:你天资聪明,只要不余遗力,就一定能成大器。老师给你的背诵打100分。

师:把你的书给我,我看你在课本上批注了些什么。

生2:双手把书递给老师。

师:(仔细看后)你读了“少壮工夫老始成”这句诗后,想到了哪些富有这种哲理的诗句?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你批注得很认真,联想到的这些诗句也很贴切。120分。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什么意思?

生3: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常常比较浅薄,要深刻的理解知识,就一定要亲自去实践。

师:“浅”是肤浅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

生3:“绝”可以理解为“浅”的反义词,可以理解成“深刻”。

师:你把书本上学到的哪些知识拿在生活中实践了一番?给老师举一个例子。

生3:书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暑假里帮爸爸妈妈拔麦、拉麦、碾麦后,才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既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那我们就不必要读书了,直接到生活中去学习好了。你说老师说的对吗?

生4:不对。只有读书,才能识字,古语讲,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了,可以阅读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陆游的意思是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你把《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境描述一番。

生5:冬天。深夜。屋子里很冷。陆游和子聿仍在读书。子聿有些困顿,想要休息的时候,陆游便对子聿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子聿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伸了个懒腰,继续坚持读书。读着读着,子聿问:“爸爸,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得深刻?”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给你100分。

师:你背诵《观书有感》。

生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6:有一块方形的半亩大小的池塘,水很清澈,像一个展开的大镜子,天空中的光亮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晃动。

师:为什么这池塘里的水很清澈?

生6:因为有上游的活水不停地流到这里。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读书有感》,为什么没有写书,而写的是一块池塘?

生6:作者把读书的事比作观看池塘。读书就像看池塘,越读心里就越明亮,明亮得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清澈,明亮得像一面镜子。因为书中会不断地涌出新鲜的让人兴趣无比的知识。

师:给你120分。

案例评点

1.规定时间与内容,让学生树立时间与效率意识。“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这句简短的话语传递出诸多信息:明确了背诵的时间,规定了背诵的内容,提出了检测的办法――考。其实,这句话还透露出了“一功两得法”――同一时间里,学生把课文背会了,老师把家庭作业批改了。

2.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彰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形。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背诵的方法,也没有规定背诵的地点,学生自由选择背诵的空间、背诵的方法,完全处于自主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互不干扰,专心干自己的事。

冬夜读书示子篇3

城南小学六(1)班

虞浩男

《冬夜读书示子》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立,少壮工妇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让人迷恋,书让人振奋,书也叫人难忘。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里一般,书会让人的知识海洋宽阔一大步。

来到新华书店门口,店牌上那狂草样字迹,显示出如写者一般的宽阔胸怀与自由奔放的性格。

走进门,虽然时间还早,但人也不少啊!有的在挑书,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还有的则耐心地等待孩子看完回家。

穿梭在各个书架之间,为不打扰他人,我就踮起脚尖走,书店的书总类繁多:少儿文学、幻想文学、科学读物、青年学科、校园小报、少儿读物……我仿佛来到了知识的海洋。

突然一声“砰”,把我从幻想世界拉了回来。原来,是不小心重重地踩到了地上。这时,我的脸马上红了起来,觉得非常尴尬,但看看四周,大家仍在埋头专心地看自己的书,他们仿佛已经投入到书的世界里。他们不正是和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吗?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停止看书,反而会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精神更加集中,让人无可侵入,坚不可摧。

冬夜读书示子篇4

1、 目不窥园 :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2、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3、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4、 朝乾夕惕: 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5、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6、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7、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8、 茅塞顿开: 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懂得了有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9、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手不释卷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1、 夙夜匪懈: 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12、 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13、 博大精深: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14、 百读不厌: 形容文章或书籍写得非常好,再读多少遍也不厌读。

15、 朝斯夕斯: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16、 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17、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着作上。

18、 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19、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20、 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

21、 目不转睛: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22、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23、 夙兴夜寐: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24、 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25、 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6、 十载寒窗: 载:年。指长期苦读。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27、 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28、 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29、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30、 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31、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32、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33、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34、 只争朝夕: 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35、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36、 专心致志: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37、 宵衣旰食: 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或学习而辛勤地工作或勤奋努力读书。

38、 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39、 囊萤映雪:出自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着名学者。

40、 学而不厌: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好学。

41、 悬梁刺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形容刻苦学习。

42、 十年寒窗: 在寒窗下长期刻苦读书,形容闭门苦读时间很久。

43、 攻苦食淡: 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44、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45、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46、 精益求精: 好了还要更好,永无止境。

47、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48、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冬夜读书示子篇5

在《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雪”字,作“■”,有人认为这就是天降鹅毛大雪之形。许慎把“雪”解释成“凝雨说物者”――“凝雨”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雪是水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的;“说”是“悦”的借字,所谓“瑞雪兆丰年”,雪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雪”:“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绥绥”是繁密而下的样子。从他的解释中,我们仿佛隐约听到雪簌簌而下、压弯寒枝时发出的声音。

除了“雪”字,古人还用“霰”来表示颗粒状的飞雪。《说文》中说:“霰,稷雪也。”稷为小米,霰则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释名》中说:“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这亦是《楚辞》中“霰雪纷其无垠”的意象。鲁迅先生曾在《野草・雪》中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说的正是这种叫作“霰”的雪。

在古代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不已的精灵。雪是雨的凝结,《小雅・采薇》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有岁月流逝的无名伤感,用“雨”作为下雪的动词,也体现出“雪”和“凝雨”的关系。有意思的是,鲁迅在《雪》中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的寓意。

雪是丰年的使者。尽管有杜陵野老眼中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也有林冲上梁山时“雪下得正紧”,给征夫孤旅带来了无尽悲凉之感,但对农耕为业的国人而言,雪带来的信息,总是来年的喜悦与丰收。许浑在《对雪》中说:“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贵族歌舞不休,赏雪贺丰年。虽然煊赫欢腾,却不免离我们远了一些。而真正触动人心的,则是那些贫寒士人的衷肠。宋代诗人王禹的《对雪》是这样写的:“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夜读酣眠后的开窗见雪、披衣出户的漫天飞雪,与我们曾经的读书生涯,何其相似。王禹尽管贫居俸少,却由衷地为丰年祝贺,在亲兄弟的数杯相酌中,隐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忧天下的仁者气度。闻一多在他的《雪》中他写道:“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件大氅,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这包裹天下的一夜大雪,凝聚着同样温柔敦厚的士子情怀。

雪更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神似初霜意如雪,目若秋水韵为冰”,这冬日中的晶莹,不仅可以形容美人的“皓腕凝霜雪”,更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恐怕不仅是咏雪,也寄托了对那种既纯且美的理想人格的怜惜咏赞。而含义更为深刻的雪,则在《庄子》的《知北游》中:“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此处“雪”为动词,意为清洁,但应当与雪的本义相引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让你的内心疏朗通达,在雪与水的涤荡下,澄澈不已,直至纯粹之境。

冬夜读书示子篇6

那一刻,下着雨,那一夜,他正在家访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看到,只有那黑沉沉的天幕,遮蔽了所有的真相,大地无言,默默的流着清泪亲吻着他殷红而渐冷的生命……

他个子不高,略胖,平时腆着大肚皮边走边扭头说一定要运动,可篮球场上极少见他的身影。厚镜片后的眼有点肿胀,一笑,眯成一条缝了,他说这是生活辅导老师的标志。厚嘴唇常嘣出令人发笑的话,幽默风趣,哪里有他,哪里就有笑声和快乐。他,就是绥宁八中的生活辅导袁冬海老师。在绥宁八中周边十里范围内, 一提起他, 熟悉他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个好老师、好男人,甚至会黯然落下伤心的泪。的确,从到绥宁八中工作的第一天开始,袁冬海老师一直就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耕耘着,不分白天黑夜,不顾疲乏劳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一种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美德。他的一腔热血,感染了许多人,感动了许多人,更多的人,在心灵深处感激他。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此刻,他离我们却那么的遥远。

1977年袁冬海老师出生于绥宁县唐家坊镇湖塘村,父母务农,家境贫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不怕苦不怕累,从小就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这些良好的品质让他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与众不同。2007年秋天,他来到了八中,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了他的家。大家都清楚的记得他为这个“家”所做的点点滴滴,他确实是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每一个清晨六点十分,他浑重有力的声音准时从广播悠然响起:同学们,起床了,请大家抓紧时间洗漱,准时赶到操场做操,准时赶到操场做操……每次做完早操,学生们习惯了袁老师的“必修课”----十分钟训话;早自习课,如果有学生没读书,他会催你快点;吃早餐的时间到了,可别跑,食堂门口站着“便衣警察”式的他,一手拿纸,一手拿笔;有时早上小扫有个别学生想偷懒,他如约而至,递扫帚,一起扫;经常在早读的时候碰到他,扫视着整个教室,谁不读书谁准挨批;上课时,别分心,不然会被他请到办公室来个思想彻底大反省,他说道理,让人心服不敢抬头;有时候学生打架了,他对这个耐心教育,对那个也耐心的教育;有时,他在操场自己一个人用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偶尔学生深更半夜外出上网,他独自一人打着手电筒到街上的网吧去寻找;经常听到他提醒自己的学生,天气冷了,多穿衣;晚上,有时熄灯后的宿舍有人讲小话,他轻轻的敲门,轻轻的劝;经常看到他的房间到凌晨一两点还亮着灯,他在操场巡视……不禁然中,想起他那肿胀的眼睛,想起那爽朗会心的笑,他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脑际中。

袁冬海老师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他为人友善谦和,和每一个同事的关系都处理的很融洽,从不争强好胜,还经常帮助别人。他喜欢看书写作,文学经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2007年的教师学科考试,他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在学生管理方面,他不仅仅能吃苦耐劳,还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和教育方法。2008年4月的一天早上,贺全同学的家长急冲冲的跑到学校说自己的小孩子骑着摩托车不见了,请求老师协助寻找。袁冬海老师一听到情况,连早餐都没顾的吃,马上向家长询问情况。经了解后,便立马行动。那一天,天公不作美,雨一直下,并且很大。冒着寒雨,袁老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先到瓦屋乡、官路村的网吧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又返回学校向学生了解情况,经分析,贺全同学已经离开本镇。不顾辛苦亦不顾自己衣服的湿冷,袁老师又驱车赶往黄土矿乡、红岩镇、武阳镇,下午三点多终于在武阳镇的一家网吧门口找到了那位学生。当时,贺全正准备将摩托车以1000元的价钱卖给网吧老板,拿到钱后准备独自赴广州打工去,情况非常紧急,不妥善解决恐怕后果严重。经袁老师的耐心说理教育和周旋后,最后还是将学生和摩托车都安全的送到家长的手中。学生家长见状,十分感激,拉着袁老师正滴水的衣角,连声道谢。这一次寻找,不仅减少了物质损失,重要的是挽救了一个不懂事的学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有人笑他这么拼命的干简直就是傻子一个,深更半夜的不睡觉,身体垮了不值得,饿着身子去找人,得了胃病谁心痛?少操点心吧。他听了只是淡淡的笑,没有多说什么,眼睛里写满了执著与信念。同事问他为什么只是笑呢,他说没别的就喜欢当老师,这样干事觉得踏实。他一直这样的工作着,一天也没有改变,这样的日子里,他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容,这种笑,让人觉得很灿烂很光彩。说实在话,生活辅导工作是一个很需要耐心、爱心和毅力的工作,相对于其他的工作,它显得更要操心费力一些。这一般人觉得吃力的工作,在他的眼里却充满了快乐,他做的很投入也做的很好。在袁冬海老师的努力下,绥宁八中的生活辅导工作更上一层楼,学校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管理进一步的规范化,校风校貌有了进步,违纪的学生少了,很多以往爱吵闹的学生被感化了,喜欢读书的学生更多了,学风也越来越浓……校内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一切与袁老师的无私奉献和辛苦操劳也是分不开的。

袁冬海老师是优秀的,他是同事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他也是学生的引路人、好老师、保护神,他的身上洋溢着身为人师最淳朴的爱,关爱学生、以校为家,他是一个好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可是,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这句话在袁冬海老师身上却让人感到悲痛不已?为什么?

2009年3月7日,永远也忘不了这个灰色无情的日子。

那一天是星期六,整整一个上午,袁冬海老师都在和初一年级的男生一起搬床板、扛铁架,他汗流浃背,面色疲惫。没有来得及休息片刻,他就准备利用下午的时间去周边的网吧看看。他打电话向贺校长请示,因为那天是周末,学生可能会趁机到网吧去上网,如果网吧有我们的学生,顺便家访一下。以前,在红岩乡、武阳镇就发现有我校的个别学生在偷偷上网或流荡。请示过后,袁老师骑着摩托车出了学校的大门……

冬夜读书示子篇7

一、称呼

夏 夏天 夏日 夏季 夏令 暑日 暑天 炎天

立夏 三夏 九夏 初夏 孟夏 季夏 仲夏 残夏 炎夏 盛夏 苦夏 夏眠 夏蛰 夏收 收夏

二、描写夏天的词语

初夏:夏季开头的时节。

伏天:夏季极热的时候。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例:“今年的伏天太旱了。”

酷暑、酷夏、炎暑、:极热的夏天。例:“酷暑严寒无所惧。”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三伏:暑伏分初、中、末三个阶段。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例:“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夏:指夏季的三个月。三夏,也是夏收、夏种、和夏管的统称。

盛暑:大夏天。

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例:“时值盛夏,工作时候,要防止中暑。”

暑天:夏季炎热的日子。

夏令:夏季。夏令,也指夏季的气候。炎夏:炎热的夏天。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暴热:很热。例:“入夏以来,天气暴热,小苗都快旱死了。”

炽热:极热。例:“炽热的阳光把地下的沙石晒得烫人。”

炽燥:炽热干燥,燥热。

火热:火似的热。多用来形容太阳的热度。例:“火热的太阳当空照。”(也形容人心或关系、或斗争,如“火热的心”。例:“火热的太阳当空照。”)

酷热:极热。例:“热带气候白天酷热,夜晚也不凉爽。”

闷热:天气很热,气压低,温度高,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快。例:“南方的暮春已有点闷热,人们穿着早早地换了季,和我们相比,似乎在度两个节令。”

湿热:又潮湿又闷热。例:“我住在山中的地窖于里,冬天还显得暖和,夏天湿热得很。”

炎热:很热。多形容天气。例:“夏日的炎热并不使我们感到焦急,使我们着急的是飞机飞得太慢了。”

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含极热的意思。例:“赤日炎炎似火烧,稻谷禾苗半枯焦。”

燥热:干燥闷热。多形容天气。有时也形容室内的热。例:“入夏以来,无风无雨,天气燥热。”

炙热:形容很热。多形容太阳。例:“窗外炙热的斜阳,照着莽莽的草原,却看不见人影,使人感觉到进入了原始地带。”

灼热:象火烫着一样热。

火辣辣:形容酷热。例:“太阳升得老高;火辣辣的热带炎阳燃烧着原野。”(也形容因被火烧或鞭打等产生的疼痛的感觉和形容兴奋、焦急、暴燥、害羞等情绪。如“疼得火辣辣的”等。)

热辣辣:形容热得象人烫一样。多形容太阳。例:“太阳晒得人热辣辣的,十分难受。”(也能形容人难堪的感觉。)

热腾腾:形容热气蒸腾的样子。

三、夏天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本《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暑来寒往〖解释〗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沉李浮瓜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浮瓜沉李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槁苏暍醒使枯槁者复苏,使中暑者苏醒。形容苦难者得救,重获生机。

露钞雪纂谓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

暑往寒来热天过去了,冷天来到了。形容时光的流逝。亦作“暑来寒往”。

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沉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后以“暑雨祁寒”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冬夜读书示子篇8

二十四个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先人高度智慧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寒暑变化与农时季节的规律和特点,不仅对古今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疾病防治乃至养生保健,也都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每年的“四立”和“两分、两至”,就是古人十分注重疾病防治和讲究养生保健的节气。不仅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对节气很熟悉,而且在世界各国定居的众多华侨之中亦广为流传。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加以探讨。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有关节气内容的是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里,对节气就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诸如,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的头一个节气是立春;盂夏之月即农历四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秋;孟冬之月即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冬。又如,仲春之月即农历二月“日夜分”,实指春分;“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实指惊蛰;季春之月即农历三月,“时雨将降”,实指谷雨。仲夏之月即农历五月,“日长至”,实指夏至;又说“小暑至”。孟秋之月即农历七月,“凉风至,自露降”。仲秋之月即农历八月,“日夜分”,实指秋分。季秋之月即农历九月,“霜始降”。仲冬之月即农历十一月,“日短至”,实指冬至。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和《吕氏春秋》所提到的节气仅有10多个,说明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据,《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夏历即农历正月为立春、惊蛰;二月为雨水、春分;三月为谷雨、清明;四月为立夏、小满;五月为芒种、夏至;六月为小暑、大暑;七月为立秋、处暑;八月为白露、秋分;九月为寒露、霜降;十月为立冬、小雪;十一月为大雪、冬至;十二月为小寒、大寒。由上可知,西汉时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春3个月的节气顺序与今天不同,当时正月为立春、惊蛰,今则为立春、雨水;当时二月为雨水、春分,今则为惊蛰、春分;当时三月为谷雨、清明,今则为清明、谷雨,次序完全颠倒。其他9个月的节气顺序则与今天一致。

到了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就表明,东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今天便完全一致了。

大凡二十四个节气,均各有其特定含义。立春即春季开始;雨水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雨量将逐渐增加;惊蛰表示蛰伏于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将被雷声惊醒,冬眠随即结束;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和春季的一半;清明表示气温回暖,草木开始返青;谷雨则降雨明显增加,谷类作物得雨而善于生长发育;立夏为夏季开始;小满则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水稻等秋熟作物即可播种;夏至则表示夏季白昼最长的一天已经到来;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大暑表示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白露系指天气转凉而夜晚空气中的水汽易在草木上形成白色露珠;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和秋季的一半;寒露表示气温渐低,野外露水更多而有寒气;霜降指天气转冷而晚上出现白霜;立冬为冬季开始;小雪则北方开始降雪;大雪则天气更冷,下雪量更大;冬至表示冬季自昼最短的一天已经到来;小寒表示严寒开始,大寒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应当特别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洛阳(东周和东汉的都城)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标准制定的,故以中原地区的节气较为准确。其他地区则可能相对地提早或推迟。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运动,一个回归年运行一周。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从春分点(黄道与赤道的交点)算起,从0°-360°为一周。从0°开始,太阳在黄道上向东移动,每15°为一气,其中十二个气叫“节气”,另外十二个气叫“中气”。如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其他依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间排列,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基本上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

反映寒冷暑热变化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来决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毫无关系。有人以为二十四节气既然很古老,那就是由阴历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古代并非单纯采用阴历,实际上用的是阴阳合历。阴历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就是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合拍和同步。从单纯的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分布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则日子比较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上半年一般是每月六日为节气,廿一日为中气;下半年则是每月八日为节气,廿三日为中气。

为了帮助记忆,有关人员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其次序组编成一首歌,便于人们熟读牢记。其歌词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冬夜读书示子篇9

我和春把婚礼定在了1999年的6月18日。那天正好是我和春在深圳开始恋爱的日子。

我和春是大学同学,1978年春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那所著名大学时,春是全班最小的“小不点”,才16岁;而我以28岁的“高龄”做了班上的老大。就在我入学前的那个冬天,我的儿子出生了,我给儿子取的名字叫“冬”。

比起那些年轻的同学,我更多了几分紧张――作为父亲,我必须尽义务。冬的母亲是上海人,我们在热带灌木丛中相识,美丽的西双版纳不仅把我的青春留下,也留下了我热恋的记忆。后来,我回到了北京,她回到了上海,再后来,她来到北京,并且很快生下了儿子。儿子出生前,她接到了父母的电话,要她到美国定居,接受祖父的家产,善良的姑娘征询我的意见,我沉默。这无休止的沉默让她心烦意乱。然而,除了沉默,我没有选择。我是独子,年事渐高的父母身边不能没有我;而我又实在不忍心看着她失去那么好的机会。孩子满月后,她走了,她说将来会接孩子和我。我拒绝了。她流着泪说一定会来的。入学后的那段时间,是我最狼狈不堪的日子,我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在学校,一半在家中。但是我完全没有把学习和家庭的事情处理好,学习成绩很糟糕,家里也搞得一踏糊涂。

“杜仲做爸爸了!”这个消息很快在班里不胫而走。这是辅导员解红透露给同学们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帮助我这个狼狈不堪的‘父亲’同学。其实,从那个时候起,真正给我关怀的就是解红。解红年龄没有我大,却做了我的老师,刚刚25岁的她是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她第一次到我家做家访时,见到了我哭闹不已的儿子和心力交瘁的老母亲,就决定把她的力量贡献给我家一部分。这力量包括了工资收入和时间精力。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没有征求我的同意,也不在乎我的拒绝。时光荏苒,半年后,当孩子咧着小嘴叫解红‘妈妈’的时候,我和父母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由于冬的因素,我和解红的接触多了,谈话自然不像浪漫的大学同学们那样仅仅局限在空洞的事业和理想上,我们拥有着冬这个生活的根基,我们的话题更多是在冬的身上,冬的健康,冬的成长……解红为冬倾注了全部的母爱,这对于一个尚未谈婚论嫁的姑娘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我情不自禁地把解红拥入了自己的怀中,热泪滚滚……因为冬,我和解红的心走到了一起,我们相爱了。我的父母首先对我们的决定感到欢欣鼓舞,其实母亲早就暗示我解红是个多么好的姑娘!比冬的母亲不知要贤慧多少倍!杜仲和解红恋爱了!这个情况,被班里的同学察觉,也被他们欢呼和拥护,包括渐渐长大的春。我清楚地记得,春在听说我们恋爱后,羡慕地看着我说,杜仲大哥,我要吃喜糖啊!

我和解红计划在我大学毕业后就举行婚礼,由我和冬与她组成一个完美家庭……然而,不测风云影响了我们的进程。在大学毕业前夕,解红被命运之手打倒了!由于政策的原因,她失去了做教师的资格!这不是解红的问题,是时代留给解红们的悲剧――工农兵学员不被承认学历!这样一位对自己衷爱的事业倾注心血的追求者忽然被剥夺了资格,意味着怎样残酷的打击!解红病倒了!在我和冬的鼓励和期待下,解红渐渐恢复了健康,但是在离开冬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的目光变得忧郁了……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中央级新闻单位做编辑和记者。当我和解红谈起婚姻的时候,解红深沉地说:杜仲,我要继续深造!直到我的大学学历被承认,请理解我……我在惊愕中理解和敬佩着解红。但是我们的爱情却像一艘搁浅的航船停滞不前了。

春毕业的时候是带着对我和解红的祝福走的,她回到了南方,到了深圳市政府,负责经济工作。我和解红都为春高兴,希望她能够在那个重要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解红在我微不足道的帮助下,践诺了自己的誓言,在夜大继续深造,并在两年后圆满地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当解红拿着毕业证书兴致勃勃地来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要求调离资料室,登上讲台的时候,系主任不无遗憾地说,新的政策又下来了,本科生不能登讲台,要想在咱们这样的高等学府取得讲课的资格,必须是硕士学位,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

解红没有哭泣,当她平静地把情况向我说明后,我的胸中却汹涌澎湃了。以解红的性格,她一定不会服输,肯定会继续求学深造……果然,当我极尽温柔地向她表示自己和冬的心愿时,解红不容置疑地说:我要读书!我说读书深造和我们成家并不矛盾啊?解红说:不,杜仲,要做我们就做最好的,不能遗憾……这个时候,解红哭了,身体抽动得很厉害!伤心至极的悲哀。

春来来往往地进过几次北京,因为宣传上的事务,我和春的接触较为密切。那天相聚,春充满柔情地对我说,我真正地接近你!从心里接近你!感受你!你是我们真正的大哥!是可以依靠的大山!春说,在深圳的日子里,紧张的工作后,她就一个人在房间里幻想……幻想着和我共同读书、共同探讨生活和前途,共同把一个个夜晚制作成迷离的仙境……她总是找各种借口到北京出差,每次都有两个目的,一是工作,二是看我。我想起很多时间春都用一种幻想的目光向我询问,为什么我和解老师还不结婚呢?我总是尽可能地把答案说清楚,但是春似乎根本就不能理解,总是喃喃地说: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我就不会这样……感情触角并不迟钝的我,并没有感觉这就是春放出的试探气球。如果不是我和解红之间的危机加深,我想和春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解红以顽强的毅力考上了研究生,我为解红的精神感动,但是我也深深地忧虑着,假如生活再一次给我们制造了障碍,我们的爱情会有结果吗?我们的爱情是不是太过于脆弱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操纵着我们的命运,我和解红的爱情果然再一次经受考验――也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

冬的母亲突然出现了,她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出现在我的家庭。我们已完全陌生了。分手后,我们曾经通过几次信,她邀请我到美国生活,被我拒绝后,再收到她的信时,信封里塞的是离婚协议。离婚是促成我珍惜与解红爱情的根本动力。但是没想到,这个离婚的阴影会让我付出又一次爱情的代价。冬的母亲是来接冬到美国生活的。我坚决反对!期间,她一次又一次地对我和父母展开思想攻势,努力劝说,仿佛寒流对秋日的不懈打击……我动摇了,不是为了自己而动摇,而是为了冬的前途而动摇。但是我却忽略了解红。我过于相信我和解红的爱情,却忽略了催生这爱情的基础原本是冬的存在。当冬被我的前妻带离这个家的大门时,我和解红的爱情大厦失去了基础……就在冬离开我家的这个夏天,解红研究生毕业。我提着酒到解红的宿舍和她一起分享成功后的喜悦,解红一口都没有喝,她说,她没有喜悦,因为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远……我说,后面的路我们一起走。她摇头,只说一句:冬已经离开了我们……我的心仿佛经历了初冬的霜冻。解红给我看了一张表格,那是一张报考博士研究生的登记表……

那样的晚上,我的心无法拒绝春的爱情――

春还在独身,28岁的年龄早已跃过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但至今没有接受任何一个男人的爱情。当我和盘托出与解红的困境后,春给我斟上满满一杯酒,举杯邀饮,我们饮得酣畅淋漓。春红红的脸更加灿烂,兴奋地对我说:杜仲,这杯不加冰的酒就是我的爱情,既然你和解红老师已经越走越远,请你接受我的爱情!

我愕然不知所措。春随后把脸深深地埋进我的胸膛,喃喃地说:我早就想把我的脑袋埋进你的胸膛,把我的身体融入你的身体……

我的脑海中漂浮的全是解红。解红的笑容,解红的愁绪,解红的痛苦,解红的温柔……我对春说,你在我的怀中,解红在我的心里。春无哀伤,只说,我一定走到你的心里……这是1989年。

我不得不面对两个女人的爱情。一个是渐渐远去的解红,一个是已经走近的春。我却无法忘怀解红,无法忘怀在我最艰难的日子里,解红以她女性博大精深的胸怀接受了我和我的儿子。无法忘怀她以处子之身,抚育了我的儿子,同时也照耀了我。我也无法阻挡春的爱情。她在深圳那个新兴而蓬勃的都市,以惊人的毅力,顽强而寂寞地等待着我的到来。就像一个守望者,守候着一片属于她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而非凡。

1989年6月18日的夜晚,我努力克制着自己,以尽可能平静地口吻对春说,我必须爱我的解红,哪怕等她10年,春也不容辩驳地说:我也等你10年!

我在深夜离开了春。我不想让这支爱情的花朵过早地开放在无心赏识的夜晚。如果属于我,10年后它会开放得更热烈更浓重更鲜艳!如果不属于我,那么就由属于他的人去采摘吧。

这10年中,我等待着解红,就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焦渴地等待着归期。解红考了几年博士,终于如愿以偿,但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已如秋之落叶,所剩无几。当我和解红最后一次坦白爱情,解红仿佛回忆着一件越来越遥远的事,淡淡地说,你为什么还不结婚?她仿佛忘却了我的婚姻正是因为缺少了她那一半才如弦月般残缺不全。而她在学业上的进取,竟然成了她唯一的追求!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我们在一起时寡言少语,甚至没有了回忆的心情。

我最终接受了春的爱情。那时,解红已经博士毕业,成了我们曾经就读的高等学府中的一名讲师。在解红毕业后,我和春携手去看望她,并且把我们相爱的事实向她坦露时,我忽然看到了解红的惆怅和茫然……许久,她木然地把一张照片从身份证中取出来,交给我,那是一张冬的幼儿照片,已经有些发黄了……我再也控制不住,流泪跑掉了。

为了春,我离开北京来到深圳。我和春把婚礼定在6月18日,6月17日这天,我和春分头把这个迟到的好消息,告诉我们的朋友,接受他们遥远的祝福!我首先拨打了解红的电话,电话却久久没有人接。电话打到北京同学那里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得知解红已经病重住进了医院。据说她是在讲课的时候晕倒在课堂上的,据说她早就知道自己患了病,但是她依旧如期站在讲台上。

冬夜读书示子篇10

一、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

古诗《咏鹅》配有一幅生动优美的插图,教学时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形象化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因此,在初读古诗之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细细观察之后便纷纷举手:

生:图上画了几只大白鹅,有红红的脚掌,它们在水中高兴地游。

生:图上画了一棵绿绿的柳树,很好看。

生:图上画了山,多美啊!

师:绿绿的柳枝细细长长的,真美;湖水又清又绿,多漂亮;远处的山坡一座连着一座,像波浪一样,也很好看。谁能说说大白鹅哪儿美?

生:白白的羽毛美?脖子长长的、弯弯的,很美。脚掌红红的,真漂亮。

师:大白鹅伸着脖子在干什么呀?

生:在说话;在唱歌;在游玩。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用心,说得真是棒极了。

通过以上学生的发言,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观察中所展示出来的个性。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观察的感受也就不同。我们要珍惜、培养学生的这一独特个性,创造机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研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问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这课,我先让学生看课文听录音后,问:“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吗?”学生在我的追问下,才搬用书上的语句来做答:“青蛙、刺猬、熊、蛇都不见了”“满天飘起了雪花”“湖面变成了大玻璃”“人都变胖了”。对话呈一问一答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以“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成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瞧,学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思维活跃,对话得以较好地展开。

生:我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把青蛙、刺猬、熊、蛇变没啦。它们都跑到洞里睡觉啦。

生:这叫冬眠。冬天来了,天气很冷。一些动物就一直躲在洞里睡觉,一直睡到春天才醒。乌龟会冬眠,蝙蝠也会冬眠。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乌龟》时,问爸爸什么叫冬眠。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能学着读课外书了,真好!谁接着说?

生: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冬眠?

生:因为它们没衣服穿怕冷躲到洞里去睡大觉。

生:唉,把动物变没了,树林里就不热闹了,真没意思。

生:不会,还有小松鼠,它不怕冷。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贯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才会让学生有了真正的内心感触。

三、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让我们遵循“性由天成,促其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用童稚的心去体会,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充满想象的儿童化语言去创造吧。低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天真烂漫,但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层次地加以领会。教《小小的船》这课,在学生看图、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意境,激发想象,发展个性,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师:同学们,请看这美丽的夜空(出示夜空图),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想一想,这“闪闪的星星”像什么?(播放《小小的船》乐曲)

(学生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

生:星星像灯。

生:星星一闪一闪的,像萤火虫。

生:星星像眼睛。

生:星星像饼干。(学生都笑了)

师:怎么说星星像饼干?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包饼干,一个个饼干都像星星,可好吃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真有心!猜猜丁丁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可以看到星星和天。

师:对呀!那么,假如是你坐在月亮上,你想看见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生:我想看看天上的白云,摸一摸它。

生:我想看看看天空是不是真的很大。

……

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完《太阳》之后,我提出:围绕“月亮和太阳”这一单元主题,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

生:我想画太阳。

生:我要背有关太阳和月亮的谜语,回家考考妈妈。

生:我想学会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生:再找一些写太阳的儿歌读一读。

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其设计的个性,由课内到课外,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