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十篇

时间:2023-04-02 21:04:29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1

关键词:“一字千金” 典故源流 典故变体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先进文明的代表,繁荣昌盛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动荡,精美绝伦的文章都是人们所景仰和敬佩的,其中也不乏出现许多赞美这些诗文的典故,如“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妙笔生花”、“一字千金”等。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典故就是最炫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我们应当致力于其研究,让其所倡导之精神延续下去。

一、“一字千金”典故溯源

[一字千金]yi zi qian jin

[典源]“一字千金”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盂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又《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注引桓谭《新论》:“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刘安)。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又王献之曾写字给一老母卖,得钱千金,见王献之《自论书》。

一字千金,赞誉诗文精美绝妙,价值极高,或文辞极其精练。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也形容书法作品的珍贵。初唐诗人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个字,都督阎伯舆用千金求一字。唐代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唐代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亦作“一字值千金”。宋代戴复古《望江南》:“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清代戏曲家李渔《意中缘》:“‘一字值千金’是说文理值钱的意思。”《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一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对著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二、“一字千金”典故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自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在那时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典故三: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典故四: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三、“一字千金”变体形式考察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秦相国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使其众门客合著《吕氏春秋》,让人将书公布在秦都咸阳城门之上,并悬挂千金,宣称能删改一字的予以千金重赏的故事。后用此典称誉诗文精妙,不可更改,价值极高,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延伸了许多典型。

“一字千金”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汉代王充所用“言金”,南朝用到“一字千金”。

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

陆机所拟之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时期,随着语言及文学体裁的发展,“一字千金”典故的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频率远多于南北朝时期,并出现了“千金字”、“一字千金”、“金悬秦市”、“挂秦金”、“吕相金”“一字直百金”等变体形式。

市阅千金字,朝开五色书。

秦相之一字千金,叙其嘉应。

金悬秦市,杨子见而无言;纸贵洛阳,陆生闻而罢笑。

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貌愧潘郎璧,文惭吕相金。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孥肉屈强。

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宋辽金元时期“一字千金”使用不似唐朝广泛,但也有衍生出新兴变体形式,如“一字百金”、“唏价咸阳市”等。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不应太玄草,唏价成阳市。

明清时期是“一字千金”典故出现的又一高峰期,这期间“一字千金”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同样也出现很多新的变体形式,如“千金咸阳市”、“吕览千金市”、“国门悬吕览”、“金悬咸阳”、“秦市悬书”等。

岂有千金成市字,犹馀五石惠生瓢。

即收吕览千金市,直换成阳许座城。

从此国门悬吕览,听他辨舌骋仪秦。

辛卯荐贤书,金悬成阳市。

长门卖赋司马,秦市悬书吕韦。

言古诗,则日(十九首),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

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2

关键词:《潜夫论笺校正》;饰;校饰;装饰

近代学者彭铎先生校正的《潜夫论笺校正》一书,在清人汪继培研究的基础上,集前人之大成,对《潜夫论》进行了很好地整理、训释。然对于汪继培注释的某些不妥之处,彭先生并没有发现,甚至沿袭了前者的错误。其中的某些错误很多学者已撰文阐明,如何亚南《<潜夫论笺校正>拾遗》。[1]我们发现:《潜夫论笺校正・浮侈》中“饰”一词,汪注似有不妥,而彭先生亦未发现。本文从大量语料以及其词义来源方面对此词的研究略陈已见,如有不妥,祈请方家达士指正。

《潜夫论・浮侈》有“今者既不能尽复古,细民诚可不须,乃u于古昔孝文,衣必细致,履必獐麂,组必文采,饰袜必此,饰车马,多畜奴婢。”[2]133一句。《潜夫论笺校正》中汪继培注云: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校饬厥文”,徐广曰:‘“校”一作“祓”,“祓”犹“拂”也。’汉书作“祓饰”。此“”字疑“文”之误,即上所云“车舆文饰”也。墨子辞过篇云:“饰车以文采。”说苑反质篇侯生谏秦始皇亦云:“衣服轻暖,舆马文饰,所以自奉,丽靡烂漫,不可胜极。”[2]130①

汪继培认为此处的“饰车马”应为“文饰车马”。彭先生注“铎按:作‘文饰’是。”彭先生也认为此处“”为“文”之误。但从语境来看,似非“文饰”。汪继培认为“文”即上面的“车舆文饰”。其所指上文为“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车舆”、“文饰”皆为名词成分,而“衣必细致,履必獐麂,组必文采,饰袜必此,饰车马,多畜奴婢。”整句话中,每四字或五字明显为谓词性成分。从语法性上来讲,汪继培所讲“”为“文”之误的理据是因为上文有“车舆文饰”一语。而彭铎先生也认为应为“文饰”,似乎彭先生也错误地认为汪继培的理据正确。

当然,《汉语大词典》“文饰”有“彩饰”义,此义于此处也是讲的通。但似乎此处的“”并非“疑‘文’之误”。《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饰”,但“饰”为“装饰”义于佛经语料中颇为常见。用例如下:

1.梵志懊恼,避座与之,七宝饰,极为精妙。(西晋・竺法护《生经・佛说譬喻经》,T03-107c)②

2.周匝围v有好七重栏J,七重行树,七重交露缦缦,七重宝楼,皆悉紫金诸杂饰。(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六年勤苦行品》,T03-513b)

3.复以八万四千龙象布施,皆用金银饰。复以八万四千匹马布施,皆用金银鞍勒自副。(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T02-644c)

4.于此处起塔金银饰。从此东下五日行到b陀卫国,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处。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金银饰。(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T51-858a)

5.施设办已,大施于是乘大白象,七宝饰,钟鸣鼓,作倡伎乐,千乘万骑,导从前后,行大御道,往诣城门。(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大施抒海品》,T04-405b)

6.其河两岸有诸妙船,杂色可乐,七宝所成,金银琉璃、颇梨赤珠、车玛瑙等,庄严饰。(隋・^那崛多等译《起世经・蟮ピ街奁贰罚T01-315b)

上述语料中,“饰”皆处于以“金银”、“七宝”等物处理某些事物的环境中,可推测为“装饰”之义。以“装饰”义放入上述原文,语义颇顺。又有对文可证,如:

7.八万四千车,皆以金、银、琉璃、颇梨、宝饰,覆以师子、虎、豹之皮,若白剑婆罗宝杂饰,以为庄严;八万四千四宝床,杂色O种种茵蓐,柔软细滑,以为饰,丹枕锦被,置床两头,妙衣盛服,皆亦备有……(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相义》,T25-142b)

文中“饰”、“杂饰、“饰”对举,又处于同样语境,所以三者语义应相近。

古人对于“饰”也有解释。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入法界品之六》说:“饰,为饰。故云饰也。(T54-452b)。

从语义、对文、古人注释三个角度来看,“饰”为“装饰”义甚明。以“装饰”义来解释《潜夫论・浮侈》中“饰车马”,语义颇顺,语法上也满足整体谓词性的要求。但是,从语料来看,“饰”多见于佛教文献中,佛教文献之外,只有《潜夫论・浮侈》一个孤例。似乎此词使用范围有限,因而汪继培与彭铎先生才不知其义,误以为《潜夫论・浮侈》中此词为“文饰”之误。

而“饰”为何有“装饰”之义?《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皆认为“”同“校”,不误。又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陆氏释文多俗字》:“《说文・手部》无字,汉碑木旁字多作手部,此隶体之变,非别有字。”[3]黄征《敦煌俗字典》收录的“校”字的俗字为,[4]194字形颇似“校”。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弟七》“校,度也,字亦以较为之,又作。”[5]这也侧面证明了钱氏的判断。

“”同“校”,又有异文可证。如:“阿难!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象,金银校饰,络用宝珠,齐象王为第一。”(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T01-23a),此例同例4语境相似,前后语法成分的组合关系亦似。“”同“校”当不误。

故而“饰”应同“校饰”。《汉语大词典》“校饰:装饰。”“校:装饰。”则“校”“饰”连文。而“校饰”于文献中颇多用例。如《南齐书・舆服》“三公诸王所乘。自四望至平乘,皆铜校饰。”[6]

然“校”的“装饰”义从何而来?考察“校”的各个义项,我们认为可能是由“考察,考核”义引申出“装饰”义。“考察,考核”必然涉及到对物品或人的评价,对于其不是很完善者,则有装饰的必要,故而由“考察,考核”“装饰”,词义引申理据甚明确。所以“校饰”即是“装饰”义,又“校”同“”,故而“饰”亦有“装饰”义。颜洽茂先生认为“校”有“装饰”义是因为在“校饬”一词中受“饬”相因生义的影响。[7]264“校”本身有引申出“装饰”义的可能性,若真受“饬”的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校”的向“装饰”义引申的速度。但“校”产生“装饰”义是否完全因为“饬”相因生义的影响,我们暂且存疑。

综合来看,“”起初似为隶书讹变之误,但后来为人所接受,作为“校”的俗字而存在。“饰”多见于口语化程度深的佛教语料中却在史书等正统文献中未见似乎可证明这一点。总之,“饰”义同于“校饰”,为“装饰”义应不误。所以,《潜夫论・浮侈》“饰车马”同“校饰车马”,为“装饰车马”之义,而非汪继培与彭铎先生所言“文饰车马”。(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为了说明问题,引文与原书一致。对于标点,亦未作修改。

②本文佛经语料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T后数字为册数,第二数字为页码,a为上栏,b为中栏,c为下栏。

参考文献:

[1]何亚男.《潜夫论笺校正》拾遗[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3).

[2]彭铎.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汉语大字典编委.汉语大字典[M].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875.

[4]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6.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3

首先我们进行了博物馆日活动讲座。讲座的内容多姿多彩。先讲解了钟表馆,里面有许多展品:有金碧辉煌的象拉战车、有神奇的向上滚钟、还有最能体现出古人智慧的机器人写字,我也最喜欢它,它仅仅是一个钟表,表上的机器人却能写出两行毛笔字,据说它的创作过程持续了好几年,这实在是太神奇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故宫旅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1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我特别想了解古代宫殿的建筑,也想知道古代帝王们的生活环境。

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我高兴极了。

走进故宫的大门,“哇!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说:“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哪的还在后面哪!”我们首先参观了故宫的建筑模型和它的建筑构建。我知道了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部木质结构,而且所有的木质构架没有一个钉子。宫殿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黄色的琉璃瓦,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壁辉煌的色彩。我观察了所有的宫殿,发现这些宫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几乎贯穿了整个市区。它的气势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们从御花园一直游览到太和殿,真是叹为观止呀!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还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子撑着楼顶。其中,围绕在御座的6根直径为1米的大柱子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这仅仅是故宫的建筑,而殿中所摆设的稀世珍宝又是数不胜数,妈妈说:“这些珍宝仅仅是一部分,蒋介石逃到台湾时掠走了宫中的许多珍宝,还有一些流失在国外”。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阵疼痛,我为这些宝物的流失而感到难过。什么时候这些失去的珍宝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台湾和大陆尽快团圆,宝物尽快回到家园。

故宫一游使我流连忘返。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让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万古流传。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2去年暑假,我游览了向往已久的'中国首都北京。

北京,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我去北京看到了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北海;十九世纪最大的贪官和坤的恭王府;世上历史最悠久、

最大的宫殿故宫博物院;观似巨龙的八达岭长城;死气沉沉的十三陵;充满勃勃生机的海洋馆……

最让我难忘的就要数故宫啦。故宫建于1420年,是汉武帝的儿子,也就是永乐皇修建的。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故宫也叫“紫禁城”,因为当时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都不能比自己的宫殿高,所以都建了平房,又称“平房之都”。

一走进故宫我就看到了一面高大雄伟的午门,走过午门,我就见了太和门。穿过太和门在我眼前呈现的是一做红墙黄瓦、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太和殿是过去皇帝上朝的地方。走近一看,它分为三层,屋顶上分别雕刻着十一只珍禽异兽。我再往里面看:里面的摆设跟电视里一模一样。

走过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然后才更衣到太和殿。

中和殿的后面是保和殿。我凑近一看,活见鬼了!怎么什么都没有?听导游说,这是以前殿试的地方,只有全国前十名才能到这里来,让皇帝亲自给他们出考题,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离开了“考场”我们又来到了乾清宫。乾清宫是明代十四个皇帝和清代两个皇帝生活过的寝宫。

后来,我们又到后面参观了皇帝的御花园,皇后的寝宫等许多地方。要出故宫了,我恋恋不舍地感叹道:“这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啊!”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3金秋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妈妈和我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我高兴极了。

走进故宫的大门,“哇!这里真大啊!”我情不自禁的说。妈妈说:“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哪!”我们首先参观了故宫的建筑模型和它的建筑构建。我知道了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全部木质结构,而且所有的木质构架没有一个钉子。宫殿为青白石底座,高大的屋脊,黄色的琉璃瓦,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壁辉煌的色彩。我观察了所有的宫殿,发现这些宫殿都是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说:“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几乎贯穿了整个市区。它的气势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们从御花园一直游览到太和殿,真是叹为观止呀!在故宫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三大殿”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远望去犹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第一座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还

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子撑着楼顶。其中,围绕在御座的6根直径为1米的大柱子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基上,前有造型优美的仙鹤、炉鼎,后面是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壁辉煌,既庄严又富丽堂皇;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这仅仅是故宫的建筑,而殿中所摆设的稀世珍宝又是数不胜数,妈妈说:“这些珍宝仅仅是一部分,蒋介石逃到台湾时掠走了宫中的许多珍宝,还有一些流失在国外”。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阵疼痛,我为这些宝物的流失而感到难过。什么时候这些失去的珍宝能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我更期盼着,期盼着台湾和大陆尽快团圆,宝物尽快回到家园。

故宫一游使我流连忘返。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受到破坏,让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万古流传。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4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姓肖.大家可以叫我肖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去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大家对故宫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角各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皇宫的形式修建的,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明清在此进行统治的时间长达5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到当中.

现在我们前面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它的屋顶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一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店里的等级越高.

请大家随我来,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它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过了这儿,再往前走就是保和殿,明清时这里叫做谨身殿和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保和殿.其名称来源于太和殿相同.都是积极和太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清朝时在此宴请王公大臣,乾隆五十四年后在此殿试.

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在故宫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首都人民的祝福告诉大家和朋友们.谢谢.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5故宫,一个神秘的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历史源远流长,他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次重游。

8月26日,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天安门广场,我老远就看到一座高大宏伟的红色建筑,上面最显眼的就是正中间挂着的---画像,画像两边是宋体的黄色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的。城楼下面是三个巨型的门洞,踏过门洞前方的汉白玉石阶,我们从正门走进了故宫。

我感觉最宏伟的建筑是太和殿。太和殿真大呀!金碧辉煌,气势非凡。据资料显示,北京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俗称金銮殿。它的功能也不小,它不是用来上朝的,而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或重大会议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宫的文物展览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文物,让我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最精美的是官窑制作的长颈瓶,色彩艳丽,体态优美,高贵典雅。最有趣的是佛像,好多佛像不止一个头,浑身上下长满了手和脚,不可思议。最吃惊地是官员们的奏折,都是用毛笔写的,字都很漂亮,难道他们也像我一样坚持练字吗?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4

一段:“血肉横飞”式——这是骂人的外家功夫。以金戈铁马,横冲直撞;以大刀阔斧,正面交锋。杀得性起,便以快刀斩乱麻,青菜萝卜,一概抄斩。虽是痛快淋漓,但自己亦会头破血流,故云“血肉横飞”。是谓一段。

二段:“两面三刀”式——这种骂人,稍高一级。花言巧语,指桑骂槐,颠其黑白,指鹿为马,而尽量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亦不妨挑拨离间,穿凿附会;然后吹其毛,求其疵,再以两面三刀割之祭之,但绝不可语带下流。

三段:“金蝉脱壳”式——这种骂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或故弄玄虚,或信口开河,或虚与委蛇,或顺手牵羊,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但与二段不同者,就必须删繁就简,而最后图穷匕见,巧发奇中。骂完了人,却又置身事外,不负责任,无睹后果,谓之“金蝉脱壳”。

四段:“按图索骥”式——骂人艺术到了四段,自己先要有相当学识修养。故骂人时可以详征博引,引经据典,而海阔天空,却又周密详尽,将上下古今3000年,金章玉句,谈得头头是道。文中不妨多嵌几只“金牙’(夹入英、法、日文),故看来学贯中西,气势磅礴,然后以万流归海之势,中间突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使人无从阻挡,无从招架,无从反驳,故云“按图索骥”。可列之入四段也。

五段:“阡陌纵横”式——自己务须壁垒森严,无隙可击。其文不但有“横的移植,纵的继承”,而且曲折迂回,声东击西,使人目迷五色。文字间藏龙卧虎,时而奇兵突出,时而妙语双关,使被骂者防不胜防,腹背受敌,只觉得草木皆兵,无以为战了。

六段:“巫山猿啼”式——到了六段,已是名家高手,不再正面冲突。使被骂者有如困于巫山蜀道,上有千岩绝壁,下有万壑争流,而又如层峦叠垒,云谲波诡,光怪陆离,变化万千;而鬼斧神工,猿啼声声,使被骂者只觉天昏地暗,心魂懊丧;而又进退维谷,故云“巫山猿啼”列入六段。

七段:“野人献曝”式——骂人艺术到了七段,则任何人的铜墙铁壁,亦可摧枯拉朽,但看来却是轻描淡写,妙手空空。被骂者挨了一掌之后,绝不流血,亦不痛痒。不料数10年后,修养够了,才猛然省悟,不由大叫一声:“气煞我也!”吐血而亡。谓之七段。

八段:“分花拂柳”式——骂人功夫,到八段,实已归真返璞。虽其已具有惊天动地、旋乾转坤之力,但其文已另有天地,而且诗论公允,谈笑间抑扬顿挫,若符节合。因其已具真知灼见,信手拈来,皆是深含哲理,以道服人,游刃有余。谓之八段。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5

刚进故宫大门——午门。一个人山人海的大操场出现在眼前。我们身边的导游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午门的历史。原来午门是皇帝暂杀犯人的地方。我们一边走,导游一边给我们介绍。他告诉我们故宫一共有900多个操场,还说出了故宫的一些主要建筑的历史,让我对故宫更加青睐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故宫旅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1今天我跟妈妈参观了故宫。在我小的时候,我的记忆中恍惚有一些记忆好像我去过似的,但是那时候还不懂事,只是觉得单纯的好看,被家人背了一圈后就出来了。现在我大了一些,明白事理了,终于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故宫”的含义了。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听导游说:“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一进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我买了故一张故宫的全景图,十元钱,不过是手绘的,这样还有点意义,所以我认为这十元钱的地图也不是白买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我又来到了御花园细致的观察了一下,根据字面理解御花园应该是皇上观赏用的花园,果然是这样。一进去就看到一株老树,我猜这株树应该活了一百年多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树,就是不见花。我想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所以这个季节没有花吧。

今天,我参观了故宫。我了解了祖国的文化,了解了历史。今后我还要了解,了解一切一切。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中国,长大为我的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2号称“天下第一宫殿”的故宫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一片72公顷的热土上。传说,这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宫殿。

穿过朱红的大门,跨过门槛,三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傲对碧空,在阳光的交相辉映下,显得格外挺拔。它们就是名闻遐迩的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与保和殿高大雄伟、飞檐凌空,屋檐上刻着金色的细条纹,就连上面的吉祥物也熠熠生辉。这两座大殿捍卫着中间的太和殿,衬托出古代帝王的威严气息。

步行一会儿,一座大殿立刻挺立在眼前,这就是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它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殿前有两头铜狮,左边是头雄狮,脚踩着一个彩球,神态威严,目光炯炯;右边是头雌狮,脚踩着一头幼狮,神态安详,两眼凝视远方。这对青铜雕塑是中国最大的狮像,他们好像守护着太和殿。殿下又一块很大的空地,上面灰砖斑驳,那是以前官员早朝的地方。

穿过金水桥,几根擎天柱矗立在我的眼前。柱子高约6米,金光闪闪,每根柱子上雕刻着一条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的蟠龙,龙口前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大殿的中央是镀金宝座,后面衬托着屏风,它就是历代皇帝的专座。宝座两旁的香炉虽不再青烟升腾,芳香四溢,但似乎能感到烟香袅袅地弥漫了整个大殿。抬头仰望,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正大光明。据说,这是清朝首位皇帝康熙登基后,希望国家的前途光明正大而即兴挥毫写下的。看着这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仿佛听到了康熙皇帝早朝的声音。那声音,好像还久久地在巍峨的太和殿里回响……

渐进渐深,来到御花园,我看见了无数颗参天古树。它们虽然饱经了无数个峥嵘岁月的洗礼,干枯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把整个御花园点缀得犹如仙境一般。

故宫之旅接近了尾声。迎着落日的余辉,我望着那参差起伏的古老宫殿,它们好像镀上一层金边。我的内心无比澎湃,随后打开了遐思的宝盒……

如果说北京是世界东方一条崛起的巨龙,那么故宫就是龙口吐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3北京故宫,一个神秘的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历史源远流长,他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次重游。

8月26日,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天安门广场,我老远就看到一座高大宏伟的红色建筑,上面最显眼的就是正中间挂着的---画像,画像两边是宋体的黄色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的。城楼下面是三个巨型的门洞,踏过门洞前方的汉白玉石阶,我们从正门走进了北京故宫。

我感觉最宏伟的建筑是太和殿。太和殿真大呀!金碧辉煌,气势非凡。据资料显示,北京北京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俗称金銮殿。它的功能也不小,它不是用来上朝的,而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或重大会议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故宫的文物展览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文物,让我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最精美的`是官窑制作的长颈瓶,色彩艳丽,体态优美,高贵典雅。最有趣的是佛像,好多佛像不止一个头,浑身上下长满了手和脚,不可思议。最吃惊地是官员们的奏折,都是用毛笔写的,字都很漂亮,难道他们也像我一样坚持练字吗?

午后,我们走出神武门,离开了北京故宫。北京故宫里的一景一物仍在我眼前闪现,我感慨万千:感叹皇家的威严,感叹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感叹祖国几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是多么的宝贵。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4暑假里,妈妈带着我去北京旅游,游览了长城和北京许多名胜古迹,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参观北京故宫了。

经过天安门,映入眼帘的是北京故宫的城门,进入城门一个庄严绚丽的宫殿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这里曾经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距今有580多年的历史了。

我见过上海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游览过苏州园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雄伟壮丽的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着巍峨壮观的宫殿,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画和金光灿烂的瓦顶。北京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黄琉璃瓦顶,白石底座,雍容华贵,气势磅礴,像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有人说天下美景尽在北京故宫,并不夸张。

北京故宫,美不胜收的陈设,虽然没有水、电等现代生活的设施,但是中外游人都为它别具一格的特色,而不远千万里前来观赏。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游人似乎已经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几千年、几百年前,见到了古人,嗅到古人的气息。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找一个代表性建筑,那就是北京故宫,华丽不失庄重,肃穆不失神采。而如果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寻找一个象征,那么还是北京故宫,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喧嚣都能在那里找到注解。

一座世间仅有的皇城,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汇集了中华大地古往今来无数的奇珍异宝,凝结了能工巧匠们几许血汗、几许泪水……直至今天,北京故宫始终见证着历史的进程,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5今天,我们史家小学的5·9班荣幸地代表全校学生去参加博物馆日活动。本次目的地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北京故宫。

首先我们进行了博物馆日活动讲座。讲座的内容多姿多彩。先讲解了钟表馆,里面有许多展品:有金碧辉煌的象拉战车、有神奇的向上滚钟、还有最能体现出古人智慧的机器人写字,我也最喜欢它,它仅仅是一个钟表,表上的机器人却能写出两行毛笔字,据说它的创作过程持续了好几年,这实在是太神奇了!北京故宫游记

然后我们主要讲了珍宝殿。那里隐藏着千万亿的财富北京故宫游记。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的财富呢?因为它里面的珍宝个个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就说皇后的头冠吧,就用了九百多颗珍珠三百多颗红宝石以及表面上覆盖了翠鸟的羽毛,你能说那不是无价之宝吗?

该到讲座的放松时间了!北京故宫游记我们两校各显才艺:先由他们表演了京剧,唱得跟成年人差不多,细小的嗓子里竟能爆发那么洪亮的声音,还有腔有调。我们也不甘示弱,由近十名同学现场表演书法,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等“小书法家们”都写完了展示的时候,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可在表演之前辛苦的练了一个星期。在有奖竞猜中,我们学校派出了六个人,他们学校派出了十八个人,分别进行竞猜。我校以一分的成绩战胜了他们北京故宫游记,毕竟重在参与,给了我们参赛者每人一个奖品。

我们参观了一会儿北京故宫就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它的大门北京故宫游记北京故宫游记。我没想到北京故宫会这么有意思,下次我还会来的。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6

过了断梁殿,拾级而上,只见石阶两侧井然有序地摆放着60几面金光灿灿的吉祥锣,每个锣上都贴着喜庆的红色祝福语。我看见其他游人正兴致勃勃地敲着锣,我也凑上去敲了起来。我在人群里卖力地敲着锣,“铛铛,咚咚”,真有趣啊!这时,妈妈跑来对我说:“晶晶,你没看见前面的牌子吗?每个人应该在自己出生年份的锣上敲3下,来年一定会交好运!”我仔细地观察了锣,锣上还真有出生年份呢!我赶紧找到了自己出生年1994甲戊年的锣,看着锣上的祝福语“永保常春”,我拿起锣锤子,在锣上敲出了响亮的3下,这样锣上的祝福语就一定会应验的!

敲完了锣,我们就去观赏虎丘的名胜古迹。

一路往山上走,我们目睹了虎丘十八景——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亭、五十三参、云岩塔……这些名胜古迹都有着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真迹。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比萨斜塔——云岩塔,云岩塔就是建于宋代的平面八角砖塔,共有7层,高47.5米,重下往上望,一眼望不到塔顶。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如今成为了和比萨斜塔相媲美的世界第二斜塔。可惜由于历史悠久,我们不可登塔参观,于是我们只能在塔底下拍了许多精彩的照片,留下这精彩的一瞬间。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7

关于词牌的研究,字词产生以来就一直未曾间断。唐代崔令钦《教场记》曲名表中记录了开元、天宝年间教场所演奏的二百二十四曲。后来,考稽唐诗宋词的,大都溯源于教坊曲。到南宋初年,王灼所著《碧鸡漫谈》五卷,从卷三至卷五较详细地论述了词曲的源流、演变。词牌的考证自此成了词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明代杨慎《词旨》六卷。其卷一“词名多取诗名”诸条则是专门探讨词牌来源的。继之又有都穆的《男豪居士诗话》、郭绍孔的《词谱》等续作为《词旨》作了补充。到了清代,毛先舒又在此基础上推衍增广而写成《填词名解》。此书专门解说词调、词牌。考证各调的始创造者与调名的缘起。此书所释词牌记三百八十一个(不包括毛自度曲十五调)其中有些解说虽未尽可据,但作者在解释调名时,兼得了各调的创调情况和音乐特点,这对了解唐诗宋词的构成和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之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问世的《钦定词谱》一书,乾隆时汪汲在《填词名解》的基础上写的《词名集解》都对词牌进行了解说。

词牌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一、“词名多取诗名”。明代杨先慎在《词旨》中指出“词名多取诗名”,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词最早是可以歌唱的诗。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内容写的就是渔夫,其调名也是【渔歌子】了;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写的就是对江南的怀念。

二、采自古人的诗句。如【点绛唇】来自江淹的“白雪凝穷貌,明珠点绛唇”。【满庭芳】采自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柳宗元“满庭芳草积”。

三、以事命名,包括即事命名和以典故命名。即事命名的如【荔枝香】。据【唐书】、【唐礼乐志】记载:唐明皇驾幸骊山,适逢杨贵妃生日,乐队在长生殿演奏新曲,这时恰好南方进献荔枝,香满一室,于是这新曲便定为荔枝香】。以典故命名的,如《金人捧玉盘》。据王琦《汇解》引《三辅黄图》说,汉武帝造神明台,“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捧玉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胥服之,以求仙道”。【金人捧玉盘】便是以这一典故命名的。此外【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牌也属于这一类型。

四、以人命名。如【兰陵王】,据【隋唐嘉话】记载,北齐文襄王长子兰陵王长恭,勇猛无比,但长相似妇人,自嫌外貌不足威敌,于是戴上面具闯入敌阵,其部下为其高歌【兰陵王】助阵。唐教坊为此编了【兰陵王】乐曲。此外,【念奴娇】、【谢秋娘】(又名【望江南】)也属这一类。

五、以物命名。如【滴滴金】。滴滴金是一种名。据史铸《菊谱辩疑》载:南方有一种,由花梢引露滴入土便可生根繁育,【滴滴金】这一词牌便是以这种命名的。此外【一萼红】、【合欢带】等也都是以物命名的。

六、以地名、宫室园林命名。如【八声甘州】、【六州歌头】六州、甘州均系地名;以宫室园林命名的如【沁园春】是以汉代冰水公主园命名的。

七、以流传的歌谣命名。如【踏歌辞】。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宫女每到十月十五日便相互挽手用脚打拍子唱:“赤凤凰来。”之后相沿有《缭踏歌》、《踏歌行》、《踏谣娘》等,按照这一流传的歌舞曲调所填词取名《踏歌辞》。

八、以句式特点、韵脚、字数命名。以句式特点命名的,如【字字双】。据《才鬼录》记载,“唐有中涓宿农妓馆,见童子捧酒寻三人至,皆古衣冠,相谓曰:‘崔常侍何来迟?’俄一刻至。凄然有恨别之状,固共联词:‘床头锦衾斑复斑,架上衣裳殷复殷,空庭明月闲复闲,夜长路远山复山’。词中句句迭字,故得名。”又如【三字令】,因词通篇用的是三字句式而得名。以词中韵脚命名的如【声声慢】因句句都是以“声”字收韵,故名。以字数命名如【十六字令】,全词十六个字,【二十字令】全词二十个字。

九、以乐曲特点命名。如周邦彦【六丑】。据载:周邦彦新制词调名【六丑】,皇上问其命名依据,他回答:此词犯六调,皆生生美者,然极难歌”,这正如“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又如【尉迟杯】,此调粗犷激昂,正像尉迟敬德喝酒用大杯一样,故名。

十、用词中一句命名。如【如梦令】。【如梦令】又名【宴桃源】、【忆仙婆】,原是后唐庄崇自度曲。原词是:“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弯歌风,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日落花烟重。”以词中“如梦,如梦”命名。

十一、以风俗服饰命名。如【菩萨蛮】、【苏幕遮】。据《词旨》云:“【菩萨蛮】西域妇髻也,盖以其金冠缨络,蛮妇而似菩萨也。【苏幕遮】西域妇帽也,盖马周缘覆肩,帽沿而以幕也。

词牌中的“令”、“近”、“引”、、“慢”、“犯”等字是什么意思呢?凡词牌中带“令”都是小令,如【十六字令】、【三台令】等,词分长调、中调、小令,凡在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凡词牌中带“近”、“引”、、“慢”的,如【梅花引】、【祝英台近】、【扬州慢】都是较短的曲子,长不过百余子。据王伯良《曲律》云,“慢”是登场的首曲,北方叫“楔子”,南方叫“引子”。“近”是“过曲”,用在戏剧的慢词与对白之间。梁启勋在《词学》中解释 “引”字时授引徐诚庵的话说:“凡调之有引字者,乃引而伸之之义,字数必多于原词,如【千秋岁】七十一字,【千秋岁引】则八十二字矣。”“犯”有“吸取”、“借用”的意思,《曲律》说“犯有二义,一月犯宫调,二曰犯他调句法”。《历代诗余》也说:犯,乃歌时假借别调依调。”“四犯”,就是合四调而成。

一般来说,词牌带“慢”、“近”、、“引”的比不带的字数要多,但有个别词牌带与不带几个字没区别,如【江城子】与【江城子慢】、【诉衷情】与【诉衷情近】、【千秋岁】与【千秋岁引】字数上没区别。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8

关键词: 抗战 陪都 古典诗人群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

抗战时期陪都古典诗人群体蔚兴,各种群体雅集结社频繁,古典诗歌的脉络在陪都重庆绵延不绝。诗人的雅集活动彰显了陪都时期诗歌创作的存在样态,诗歌创作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具有“群”功能的社会行为,让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在新诗蓬勃兴起的压力下获得旧体诗群体的认同。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群体或以地缘,或以学缘,或以职官相区分,形成规模不一的群落,如果说“壬午年重九雅集”是以职官为关系网络形成的诗人群体典型的话,?譹?訛本文关注的“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便是以地缘为关系网络的雅集群体典型。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举行于1943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因是上巳后一月,故称展上巳。此次雅集地点在重庆七星岗,雅集者共四十二人。雅集以兰亭序文分韵赋诗,后集为《癸未七星岗展禊诗录》。“癸未四月三日,渝州西郊七星岗展禊,以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二字分韵。”?譺?訛雅集诗歌本为诗人群体的应景之作,往往雷同而乏新可陈,然正是这种相似才可窥见诗人的群体心态。此次雅集赋诗呈现出一种对于地域的偏好,较为集中于会稽、重庆、南京这三个地域概念,诗歌中的地理名词透露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当下心情以及未来期待,可由此切近陪都古典诗人群体在1943年的心态。

一、招邀雅禊仿兰亭:会稽—重庆

陪都癸未展上巳的雅集,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的癸丑上巳兰亭雅集。兰亭雅集因兰亭序及诗成为千载之下文人追摩的风流的典范。上巳修禊也成为一种文人诗歌活动的常态,历代绵延不绝。时至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活动也盛而未衰,修禊赋诗也是古典诗人们的习惯延续。当然,此时修禊相较于兰亭之会已经时过境迁,诗人们对于兰亭修禊的追怀也有了当下的陪都心情。在诗人们的诗歌中,兰亭之会的会稽与当下的重庆,成为一对对举的空间概念。

雅集文人不少曾游览会稽兰亭旧址,所以当下的空间对比是记忆中的会稽山和陪都的七星岗。“昔余游会稽,兰亭展清眺。曲水但陈迹,流风怀逸少。今情挟古欢,异代有同调。山城隐冈峦,七星长炳耀。群贤盛江左,声气剧虎啸。”(简易,得少字)记忆中的会稽山风景秀美,羲之风采宛在。而现在的陪都山峦叠嶂宛,七星岗也层峰如翠,让人怀想浙中山水。而此时陪都的人文景观更让人有当年兰亭群贤的联想。俞友清的诗歌也包含了这样的时空追怀:“髫龄游会稽,临风仰昔贤。山秀风物佳,人以地灵传。中年客南北,饥驱人事牵。未忘山水游,蜡屐意忻然。海上动干戈,吴门染腥膻。挈子仓皇逃,西行百忧煎。清秋入三峡,神女拥髻妍。何来古巴州,谋生溷市廛。潇湘多词客,邂逅识钝禅。长沙王君祖柱。同抱孤僻性,喜结文字缘。展禊招良朋,冈畔七星联。禁酒断杯■,■就茶塌烟。我辈穷书生,祓愁擘吟笺。荷戈虽无力,同仇志弥坚。旦夕收两京,高咏归来篇。休明谱铙歌,狂欢唱凯旋。觞咏继兰亭,乐见泰平年。”(俞友清,得贤字)这首诗歌更清楚地交代了这种空间置换的原因。会稽山在记忆中是一种美化的乌托邦,有着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美幻。但是战争的烽火却很残酷,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所以入巴蜀的经历变成一种逃难,加上到重庆后诸事不易,有“谋生溷市廛”之谓。但是所幸陪都的诗友尚多,于是雅集的活动成为客中的慰藉。诗人们的诗歌雅集成为互相激励并坚定战争取胜信念的机会。于是,诗歌最后又回到对兰亭雅集代表的祥和悠游的文化活动的向往之中。

在上述诗人们心中,兰亭雅集被幻化为一种文化乌托邦,他承载着诗人对于田园牧歌似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幻境,是诗人们的一种隔着时空的遥远想象。和这个会

兰亭相对的是陪都重庆,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生存困苦的环境,这种对举中,诗人要树立的是一种理想的概念。但是兰亭的时代背景如果被拉近了看,也是“尚想永和年,亦非太平日”。(沈兆奎,得毕字)如果剥离幻想的沉醉,我们回到东晋的现实,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所以在这样的时空对举中,会稽和重庆又有了不一样的空间感悟,且看雅集诗歌:“癸丑溯永和,癸未客重庆。遥遥千载下,禊事同斯盛。会稽与渝州,禹踪互辉映。遭时虽■,嘉会且觞咏。清谈岂伊误,涕泪何须迸。但使心国家,风起中流榜”。(林德符,得映字)对于诗人而言,对两个雅集行为的比附,也是对两处时空的比附,癸丑和癸未,会稽和重庆,相似的是修禊之盛,不同的是修禊之人。晋代文人常常遭到清谈误国的讥评,但是诗人却要扭转这样的印象,心系国家便是文人风流的根本,这样的论调与当下的陪都抗战便融为一体。傅醒华的诗也持相同论调:“笑傲沧州五岳摇,伊谁夺得兰亭最。清谈误国永和时,长使千秋伤束带。我辈巴渝敌忾同,殊途共策皇图泰。乾坤终古几悲秋,卧听松涛传万籁。”(傅醒华,得会字)诗人们对于东晋文人的清谈终难释怀,但是时空转换下的陪都文人却担负了更多的家国责任,他们致力于出谋划策,也抱有同仇敌忾之心,文人所承担的是一种努力开泰平的重任。

一旦意识到兰亭雅集背后的文人无奈和当下诗人们所应有的担当,诗人们的诗歌就变得更为激昂和刚果一些:“我偕诸燕集山城,偏向新亭悼风景。不羡夜宴桃李园,要识渡江风鹤紧。嗟哉吾党二三子,东方生数三为准。好将华林射马文,换作凯旋铺地锦”。(曾大椿, 得岭字)诗人对于渡江风鹤的体认,也是对于当下战争情势的思考,这是所谓“吾党二三子”所必须懂得的社会状况。因为雅集诸人并非纯粹的文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民国政府的官员,他们对于战争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心态和反战态度,将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黄立也写道:“十年尝胆共黔黎,重庆而今忆会稽。甲■五千屏越北,貔貅百万振巴西。群贤赓举兰亭禊,三峡长留杜甫题。指日凯歌须纵酒,一觞一咏醉如泥。”(黄立,得稽字)这首颇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风采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有着兰亭精神的影子,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于兰亭的文人风流,而是来自昔日越国的三千将士吞吴的豪情。那种在越北和巴西的空间对举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意图援引的历史精神。

会稽和重庆,相距着遥遥的时空,诗人们在这两个空间中进行着自己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思考,兰亭雅集带给后人的是一种文化的怀想和现实的行动力,而对于兰亭雅集的历史背景开掘,也让诗人在时空的对举中获得更多抗战胜利的信念。

二、招邀湖湘客:湖南—重庆

陪都的雅集诗人身份决定了雅集的样态,至于诗人的地域身份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陪都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意味着一种去地域化的特征,诗人们的汇集是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地域迁移,当时陪都被认为是“人文荟萃”,涵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而古典诗歌的诗人群体构成,有着地缘的传统,但是我们关注到陪都雅集常常不具有地缘的明显特征,陪都这个特殊文化空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往往在按照新的关系网络建立诗歌联系。但是我们也要追问,传统的地缘关系对于陪都这样一个开放的更为多元的文化空间来说,其意义真的就淡化至此?

在对癸未年展上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缘在陪都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网络编成机制,尤其对于向来倚重传统的古典诗人群。参与这次雅集的人数为四十二人,参与诗歌创作的为九十五人,其中湖南籍人士四十八人,湖北籍人士十一人,湖湘籍人士占此次雅集的大半。对于这种地缘身份,诗人们在诗歌中已有所涉及。“晤言多喜来三楚,俯仰何由托一丘”。(成惕轩 得修字)注曰:“与会者多湘鄂人。”“招邀湖湘客,裙屐各纷萃。”(李澄,得禊字)诗人们自己也关注到主体群体的“三楚”“湖湘”身份。

在诗人们的空间观念里,重庆和湖湘再次成为一组对举的概念。当湖湘作为故乡的概念出现,重庆作为一个战时的栖息之所,其间的空间转换就成为了一种思乡之情的表达因由。 “年来见性供伊兰,糙米藜羹可作餐。随分勉劳螳臂力,遂心犹羡鹿皮冠。巴山一脉千峦障,字水平流百尺澜。湔■及时莫惆怅,故园东望独凭栏。”(凌惕渊,得兰字)在该诗中,交代了陪都生

活的一些细节,“糙米藜羹”的餐食,可见在重庆战时生活的不易。巴山蜀水的景色虽然足供湔■,诗人也自道“莫惆怅”,但是最后一句故园东望却把一种客中的心态刻画无疑。凌惕渊为湖南长沙人,供职于重庆上清寺交通部总务司,诗中重庆和湖南的空间转换就在乡思东望的一瞬间。

龚声溢写道:“结侣登高冈,天风醒宿酲。兰蕙吐芳菲,修竹正青青。麦秀盈畴野,康济我庶蒸。长江天际来,蜿蜒下沧溟。日夜涛声急,若为鸣不平。回首望荆楚,兵戈正纵横。烽烟迫霄汉,四海苦飘零。观彼累累冢,恻然念忠贞。疾风识劲草,千古留香馨。慷慨发我歌,湔■继兰亭。”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呈现为一种对于故乡战事的关切。回首荆楚大地,此时正是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在尸骨遍野的故乡,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进入了诗人想象的视野,他的悲歌慷慨成为了对忠贞之士的褒扬。让诗人联系起重庆和故乡的是长江之水,宛若鸣不平的涛声让诗人将空间置换于长江彼岸的故乡。

对于重庆和湖湘而言,这是两个对举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举的文化概念,因为陪都的人文之萃是历史的被迫,而湖湘的文化传统,从屈原忠贞到楚歌婉转,都是一种经历了历史积淀的文化因子,在这些流离播迁的湖湘文人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烙印。向惺写道:“骚人千载缅灵均,荆楚自昔英才富。”(向惺,得又字)在重庆和湖湘的空间关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的对比。

“大雅久不作,颓波日以坠。安得追风骚,淫蛙息鼓吹。欲浼象教力,元音期广被。忆昔江汉滨,名流多荟萃。俯仰无古今,瑰奇抒妙思。南风今不竞,韶■嗟谁嗣。”(程保华,得事字)这首诗歌沿用了传统的文道一体的观念,认为诗歌的风雅与淫哇关系到世道的盛衰,而如今的九州烽烟,正是和大雅不作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责任便是扬■风雅,诗人很自然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湖湘诗歌传统中。在诗人的回忆中,荆楚之地便呈现出和战争时期相对的一种文化的清明状态。那时名流如鲫,且古今入怀,妙思无穷。现在却是风雅衰微,道无嗣响。

湖湘文化传统中既有屈原、贾谊的文采风流,也有楚虽三户亦可亡秦的民风激越。故而当重庆和湖湘成为对举的文化概念时,湖湘的文化历史积淀固然为陪都诗坛的浓墨重彩,而湖湘的尚武精神在此时也颇为切合实际。林德符写道:“况乃湘泽间,英灵非遐■。先政有遗型,文教武功并。辞赋思屈贾,虾烈多剧孟。即今三户存,已然百战劲。”(林德符,得激字)对于文教武功的强调,使得湖湘群体在陪读充分地发掘出了自己的群体价值溯源。这也成为他们在陪都的一种精神支撑。王祖柱也写道:“烽火暗湖■,虏骑窥巴丘。道污国亦痱,坐蒙不祥羞。列座多楚士,三户切同仇。停杯感苍茫,击筑发商讴。愿言祓氛■,重奠旧金瓯。胜践追永和,■歌生绸缪。”(王祖柱,得修字)重庆正在发生的战火纷扰成为激发诗人产生空间跨度的缘由,“虏骑窥巴丘”写的正是当下的抗战之实,所以在座的具有三楚身份的诗人应该也必须怀有当年那种三户同仇的情感,这是抗战时期一种需要被强烈唤起的爱国热情。当三户同仇的概念因为抗战的现实被从历史的抗秦转换为抗日时,湖湘这个地域化的概念也被消弭在抗战的爱国情绪中。

湖湘和重庆这两个地域概念在雅集诗歌中成为一种切入陪都诗人群体地域化概念的极佳途径。虽然陪都并不需要依赖地缘来建立诗人的关系网络,但是传统的地缘关系却能让诗人们强化自己的地域身份,熟悉的湖湘文化背景,带来的是共同的诗歌宗尚、共同的话语背景以及共同的朋友圈子。这便是维系古典诗人群体关系的重要因子。

三、愿早还行在:南京—重庆

在雅集诗歌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域概念就是南京。重庆作为陪都,其政治地位相对应的城市便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了。南京作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其诗人群体本就丰富,雅集活动也于春秋佳日在金陵山水间上演。当这些雅集活动移植到陪都,不知在诗歌中会如何呈现?  且看黄右昌之诗:“我昔旅金陵,爱梅等爱竹。吟梅冕国花,抛砖期引玉。中有王子(钝禅)诗,意远词芬■。浩劫典籍沦,孤本犹在篾。忧乐天下心,游豫岂关独。纷吾去首都,板荡天地覆。倾侧扰攘间,崎岖入巴蜀。筚路启山林,蓝缕开■屋。射隼盼高墉,浩歌响幽谷。荏苒逾六载,河山犹未复。”(黄右昌,得竹字)在该诗中,金陵和重庆的关系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南京的

梅花让人留恋,钟山本是王气所钟,但是战争来临也不得不迁都西南,而诗人们也不得不纷纷入巴蜀。“崎岖”一词道出蜀道之艰,也透露了诗人的入渝心态。诗人已经在重庆生活了六年却始终未能等到战争胜利。但是希望还在,所以在诗人雅集诗歌的末尾写道:“来岁聚石头,修禊钟山麓”。这种畅想支撑了诗人艰难的陪都岁月。

苏启良的诗歌也在战火纷飞中寄托着乐观的向往:“沧海正横流,烽烟来北地。鲸浪起东溟,势欲移神器。天西有高楼,建瓴如泰岱。江汉双带流,四方具形势。沃野称险塞,中兴惟此利。名士过江来,新都成暂憩。倏忽吾春秋,乡关多苦思。觞政集兰亭,赓绍前朝事。风景颇不殊,河山终有异。日夕望东旋,收京同饮至,人定可胜天,莫洒新亭泪。”(苏启良,得地字)所谓的沧海横流,烽烟北起,写出了战时的乱离,而重庆正是乱中暂时栖止的最佳去处,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战略考量都是作为陪都的最佳选择。所以才有了当下“名士过江”的情况。陪都虽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思乡之情和对于国家战乱的苦思。所以在重庆和南京之间产生了一种空间的向往,那就是还都。诗人的笔触也坚定而充满希望,“人定可胜天”。于是诗歌的空间便转移到长江之尾的南京。

吴学衡的诗歌也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六载春光羁旅情,昔游胜地忆神京。寻芳玄武樱桃熟,泛艇秦淮风月清。别后江山怜折柳,樽前烟雨怯啼莺。明年白下同修禊,收取鲸鲵见太平。”(吴学衡,得清字)对于南京这个地域概念而言,它既存在于记忆中,是秦淮风月,也是玄武樱花,这是旧京的美好图景;它也存在于未来,诗人希望能在第二年回到南京,在那里相聚雅集。在记忆和未来之间,需要完结的是战争。

卢前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细节的想象力:“南山不满眼,云气何■。闻歌春梦婆,去年落岭外。梦中长江水,嘉陵一衣带。流过我家时,莫涛益澎湃。儿正望爷来,老母倚门待。坐我涟湖上,■底发深慨。悬知朋簪乐,尚有挑菜会。胜事未及与,随缘掉书袋。更琢五七言,写此流民态。献我海■吟,愿早还行在。”这首诗颇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空间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让诗歌更具有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从前容纳的是爱情,此时容纳的是亲情。诗人看到了盼望父亲归来的孩子,看到了倚门相望的老母亲。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己之亲,这是千千万万战争中分离的家庭。诗人还看到了朋友们的聚会,那也是无法参加的了,诗人全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三吏三别之后的民间疾苦。诗歌最后,也是以回到南京作为收束。

如果说会稽—重庆这对空间概念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那么金陵—重庆这对空间概念更多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追怀固然能带给现实以动力,而未来的期望也能带给现在以温暖。我们回望历史,知道1943年的雅集之后,并不能在“明年”便还都金陵,但是却也距之不远。1943年的战争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候,也即将进入尾声。所以金陵的地域空间置想就带有一种积极的色彩。“金陵明岁会,举国共期之。”(钟德基,得之字)“明岁会金陵,中兴颂必有。”(龚张斧,得有字)在一种期待中,雅集的作品完成了它的空间想象。

会稽、湖湘、重庆,这三个地域概念的关系在《癸未七星岗展上巳雅集诗序》中可以得到发掘:“巴子故国,天眷在西,名士过江,衣冠麟萃。爰于癸未夏四月初三日命俦选胜,分韵赋诗,都九十四人,各有所述,数帙山阴,襟题汉上,古今异体,兼善其长。竞病无余,顺以为次,观乎南金东箭,荆楚多材,亦有玉洁兰幽,闺闱挺秀,马工枚速,王后卢前,各摅襟怀,俱呈芳润,扬风■雅,相期调协工商;念乱忧时,故知语多悲愤。可怜渝水,竹枝半是,新亭涕泪,固已同笙磬之清音,极玄黄之大观矣。”

该序对雅集缘由交代颇详细,也历数了陪都重庆的文事之胜。陪都文采所萃,不输王扬卢骆;而终究是名士过江,难免凄楚,这也道出了陪都癸未展上巳雅集的情感基调。而所谓的“数帙山阴”“新亭涕泪”则奠定了癸未展上巳雅集的历史基调,重庆与会稽相对举,陶抒历史胸怀。而“荆楚多材”也涉及了此次雅集的群体地缘关系,颇见此次雅集兴会的空间背景,重庆于湖湘构成了一对地域的关系,可以追索陪都诗人群体的地缘结构。而名士过江,终盼还都,这正是身在重庆心念南京的所在。此次雅集赋诗,便呈现如上的时空转换观念,可以此观察陪都重庆的诗人群体的心态。■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9

关键词:黄梅戏 《千金诺》 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两百多年发展历史,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从农村“草台”到都市剧院,黄梅戏显现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形式富有生活气息,唱腔优美,旋律动听,以安庆“官话”为基调的念白具有亲和力,不像京昆剧种过多地讲究程式规范。新编黄梅戏《千金诺》围绕“诚信为本”的理念讲述了清末名妓赛金花“一诺千金”的传奇故事,剧中展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描绘了特定年代主人公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一、根据剧种风格特色,突显人物形象

剧种风格特色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各剧种都有独特的板式和唱腔的润色规律。黄梅戏源于民歌,流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长江两岸地区。表演风格载歌载舞、自由灵活,以“三小戏”和表现“才子佳人”的情感戏而著称。唱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花腔”表现生活小戏为主的各种曲调,互不套用,并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锣鼓。二是随着剧情的延伸和人物增多,正本戏中的唱腔曲调就需要丰富,出现了平词、二行、三行、火攻、八板等板式,这为更好地适应人物情感变化、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音乐是戏剧的灵魂,《千金诺》体裁为悲剧,全剧的唱腔音乐力求以情动人,让观众在细细品味优美旋律的同时感悟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但仅有唱腔音乐还不足以表达人物复杂情绪变化,故而增加了背景音乐和大段的描写音乐。之所以用背景音乐,一是烘托人物情绪,达到煽情的效果,让观众贴进人物心理,与人物一起体验生活。二是从人的心理感应来说会产生一种重复感和连续性与人物产生共鸣。而描写音乐的处理一是要深挖赛金花的情感,二是在音乐声中烘托起全剧的高潮,三是通过音乐提升人物的形象价值和剧目的内涵价值。所谓戏断情不断、情断意不断、意断魂不断的要领正在于此。结尾音乐的处理没有直白地告诉观众人物的命运归属,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描绘心中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演员首段开唱前设计为长达1分钟的描写音乐,让观众迅速走进规定情境,在音乐的烘托下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让观众感到悲切之意,体悟出赛金花的人格品性,凛冽寒风中孤苦一人饱含热泪寻找往昔的深情厚谊。幕后叫板“夫君”继而踉跄上场寻找墓碑,在重拍的音符中一步一挪到坟前而且在挪动的过程中继续呼喊着“夫君”,三次呼喊一次比一次有力度,字字铿锵有力,饱含浓浓深情,第一句唱腔设计成不用过门引入,而是采取描写音乐戛然而止紧接顶板唱,颇见演员的演唱功力。这段唱属于平词唱腔,不仅仅向观众交代了时代背景、环境气氛,更主要的是交代了赛金花的前半生,让观众知晓赛金花上场后人物清晰的行动目的。

戏曲唱腔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唱能把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状况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该剧的核心唱腔处理为3个层次来展现,前面运用中速节奏,尤其是第一句处理为一个高音,力度要求极大,喷口要求极强,深层次地表达了赛金花内心的苦楚与疼痛。中间采用哭腔,情绪由激动稍转为平缓,赛金花思绪万千回忆身世,演员此刻的内心视像颇为丰富,作为母亲她想认下女儿可自己的身份会给女儿的一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思前想后艰难抉择隐姓埋名、漂泊他乡,自己承担所有的苦难。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母女间割舍不断的亲情得下多大的毅力才能割舍,但正因如此才能突显赛金花独特的人物艺术形象。唱腔艺术处理上要求除了情绪的表现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更要使唱腔能体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表现戏剧矛盾冲突。演唱不仅是唱词表层的表述,而且是唱词深层的挖掘,运用演唱的一系列技巧使语言更具有穿透力,将角色语言行动的真实动机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给观众。

最后的唱腔采用了稍快节奏的处理,外刚内柔,演员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是不统一的。人物演唱之时心中滴着滚烫的热血饱含深情的一气呵成,唱腔段落前后分明,节奏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板式设计成了中――慢――快的处理效果。通过音乐充分揭示了赛金花的内心流程,成为她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细腻、准确、科学地揭示出她内心情感的起伏,成为刻画她独具个性人物形象的基石。

二、设计典型性格动作,展现人物形象

舞台上典型动作的捕捉是表现人物形象有力的手段,是激发观众情绪最迅速、最有力的方式。《千金诺》将通过典型动作的设计来突显赛金花爱、恨、情、愁等多种情绪。

(一)抚碑与跪磋动作

前后两次抚碑表现出赛金花对丈夫的爱意与思念,抚碑动作虽然相似但力度、分寸却不尽行同,表达的意境也有所区别。开场,作为一介女囚孤苦伶仃地来到坟前,心中苦水顷刻释放,此时抚碑的幅度要大,动作要干净利落,演员在哭泣声中运用颤抖的双手像抚摸丈夫宽厚的臂膀一样抚摸着石碑。而剧目结束时,人去楼空、人去心死,赛金花守住了承诺,人物并没有直接下场而是在凄凉幽怨的背景音乐烘托下走到坟前蹲下轻抚墓碑上的铭文,此时动作幅度要小,力度要轻,意在与丈夫做最后的惜别,真挚的情感、夫妻间的情深此刻越发显得感人,抛却之前所有心事、看透世间的一切。而程式动作跪磋的使用似乎在告诉观众赛金花对丈夫的真情实意。每一跪都是在回忆她们之间的美好,每一跪都是发自人物内心深处的呼喊。其实戏曲表演中的做功较之抒情的唱更能够直接地表现人物在戏剧情节中的行动,展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更具有戏剧性的特征。

(二)戏曲指法与推磨动作

从人物性格出发是导演构思典型动作的基础。作为一个心强命不强的女人,作为一个状元夫人与清末名妓双重身份的女人,作为一个出访欧洲会一口流利外语与三次失败婚姻的女人。说出坚守承诺的话语时配以动作手势定会增加表演的可视性,而戏曲的“指法”运用恰恰展现了赛金花的人格魅力,展示出女人坚强的一面。剧本层层推进,以重重困境阻挠母女的相见。戏曲程式仅是一指,但一指的分量与含义却意味深长。作为母亲内心何尝不想见到女儿,但她却明白守住承诺的重要性。“一诺千金”字字掷地有声,似乎在告诉人们诚信为本的理念。这种处理显得有节奏、有层次、有力度,让观众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变化。而当母女第一次碰面时,似曾相识的互相打量设计为“推磨”的动作,在推磨中让观众看到母亲对女儿的爱,将母女情深的心理状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十月怀胎、牙牙学语,赛金花心如刀割,“推磨”动作的设计既能表现两种人物不同的身份,也能体现人间的真情。

三、 分析挖掘情感层次,推进人物形象

导演的构思应着眼于布局和表现情节故事的整体,而其中关键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处理好演员的情感层次对于推进人物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戏曲表演中没有“情”便没有人物性格色彩的变化,没有人物思想感情的层次发展就没有戏剧情节的推进。

当赛金花痛断肝肠说出会坚守诺言的时候,演员必须完全用“情”来统领她的动作和表演,必须细致准确地划分情感层次,“一不进洪家门”说得干脆,语气坚定,作为女人她是脆弱的,她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但她鼓足勇气选择了“不”。“二不见洪家人”语气比前者更强烈,赛金花内心十分煎熬,想到过去与如今的不同境遇,在强调“门”字的基础上更强调“人”字。“三,烧香盟誓,不得再认女儿德官”,可以说这句话说出时候似乎她在乞求上天怜悯自己,声音是哽咽的、双手是颤抖的、身体是僵硬的,她说出了最不愿意说的话。人世间母女情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割舍的,赛金花的内心是经过多么复杂激烈的斗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亲情与诚信中抉择,这三句话情感是层层推进,字字刻骨铭心。

根据剧情的发展,演员一定要抓住角色贯穿全剧的心理线索,要有节奏、有层次地把人物的性格塑造好,真正好的一出戏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对于高潮的处理安排。戏曲表演的高潮是指情感的高潮,是人物思想情感发展的饱和点。远望女儿离去的背影,此时赛金花面对舞台天幕继而转身冲向台口,双手平托大声说出:“天作证、天作证,我赛金花守住了承诺!”

可以说在此时戏达到了最高点,人物情感得到最有力的鲜明强烈的外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结合强烈的音乐效果来突显她的性格,使表演鲜明、强烈、震撼人心,并且精确的调度在运用中也能时时显现出动感、美感、画面感、雕塑造型感。

四、创造独特导演语汇,丰满人物形象

戏的开场设计成音乐声中缓开大幕:(1)运用两处定点光铺排在坟墓和枯树上,由点及面让人感受凄凉之感。(2)慢慢推起冷色光由弱渐强打在枯叶上呈现整个环境气氛。(3)推起全光引主人公上场。实际上光的变化是观众的心理过渡变化,让观众走近规定情境、走进剧情,为人物的上场做好铺垫。

一字千金的典故篇10

1.来源种类多样化

(1)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是典故的宝库,许多典故来自文学。讲英语的人常常引用莎士比亚作品里的典故,例如,“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等。汉语中常说某人是猪八戒,意思是他很像《西游记》里那个鲁莽粗疏、追求享乐的猪八戒;还有“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等。

(2)来源于神话和传说。整个西方文学和艺术都深受希腊和罗马神话的影响。如“A Herculean task” 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汉语典故“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均来自民间传说。

(3)源于。许多英语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例如“a messiah”(弥赛亚,指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者)来自《圣经・旧约全书》;有些汉语典故如“临时抱佛脚”来自佛教。

(4)源于体育或文娱活动。有些典故来自体育或文娱项目,如英语典故“to not get to first base”(没有取得初步成就)来自美国流行的棒球;汉语典故“马后炮”“ 舍车马,保将帅”与中国象棋有关。

2.结构固定且内涵深刻

英汉典故的结构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更改。而且典故意义不能靠单个的字或词来确定,它是整体的,内涵精深,耐人寻味。如“Black Friday”不是字面上的“黑色星期五”,而是“极为不顺利的日子”;“胸有成竹”也不是胸部长出竹子来,而是表示事前有充分而全面的考虑。

3.喻体选取相似

英汉典故中都有以人设喻的,如英语典故“Hamlet ”指复仇者或充满矛盾的人;汉语典故“诸葛亮”指足智多谋的人。以事物设喻的,如英语典故“kick the bucket”表示“一命韬簟钡囊馑迹缓河锏涔省安缀R凰凇痹虮硎疚⒉蛔愕乐意。以地名设喻的,如英语典故“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指的是“徒劳无益”的意思;而汉语里的“垓下之围”表示“英雄的穷途末路”之意。

二、英汉典故的差异

1. 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英语典故的结构非常灵活,构成的字数不固定,有长有短,短则一字,长则一整句。如“Ark”(避难所)、“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等。相反,中文典故的结构相对固定,多数为四字结构,只有极少数字数较多或以句子形式出现。如“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

2.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东西方的有很大差异。在西方,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圣经》不仅是宣传教义的经典,而且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著作。人们在作品或讲话中常常引用《圣经》里的典故。如“the gift of god”(上帝的礼物)比喻聪明或才智,“death in the pot”指暗藏的危险等。佛教是中国信徒较多的宗教,有许多汉语典故来自佛经。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领悟等。

3.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英国本土四面临海,历史上其航海业闻明于世。英语里有许多典故与海水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表示“挥金如土”的意思。我国地处亚洲大陆,千百年来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土地有关的典故,如“拔苗助长”“沧海桑田”等。

三、小结

总之,英汉典故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中英民族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英汉典故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日常的书面或口头交流中,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典故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