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十篇

时间:2023-04-05 08:00:17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1

关键词:《西塞山怀古》;人心所向;国家统一

《西塞山怀古》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作之一,是一首怀古诗。西塞山就是诗人怀古的地方,长庆四年,刘禹锡从燮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沿途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郊,俯视长江,地势险要,是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吴国设置了拦江铁索。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王于公元280年正月自益州(今四川成都)东征,沿长江向吴国首府金陵(南京)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东)接受吴国的投降。

吴国拥有长江天险这样的地势,还设置了拦江铁索,却毫无防守之力,诗人感怀往事,联系现实中政权的变更,得出结论――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是人心所向和国家统一。

前两联:“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四句叙述的就是当年的西塞山之战,诗人通过一些字词蕴含了自己的情感。“黯然”一词本指人的神情沮丧、低落,这里指在王的攻击下,吴国惊慌失措、兵败山倒,一片颓废。四句诗中还包含了三组对比:一是“下和收”。“下”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显示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收”,金陵是六朝古都,有一种金陵王气,而面对着王的军队,这种王气黯然消失,一下即收,既显示了王军队的强劲攻势,速度很快,也显示了吴王朝闻风丧胆的情态。二是“千寻铁索”和“一片降幡”。“千寻铁索”说明吴国的防御军事非常强大,但是再强大,最后换来的只是一片降幡。“降幡”,幡就是旗,但一般指下垂的旗,这里用降幡,很形象。同时还有形象和色彩上的对比,形象上:“千寻铁索”和“一片降幡”,一横一竖;色彩上:一边是晋军烧毁铁索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三是:“沉”和“出”。一下沉一高扬,形象地说明了吴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晋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前四句诗,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以及吴主投降的情形,其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险要的地形,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不堪一击。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往事”,往事不仅仅指西晋灭吴,三国以来,金陵经历了六朝,每个朝代时间都不长,每个朝代都在重复前人的深重教训,只可惜当权者却都没有看见。曾经的那些英雄们,那些当权者们,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了,唯一不变的就是西塞山和长江。“山形依旧枕寒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江水无言,青山依旧,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相识,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也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也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颈联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带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

诗人对那些历史教训,是有所感悟的,要政权稳定,除了要民心所向,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统一,诗人在尾联提出:“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要理解尾联表达的深意,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朝建立初期,统一四海,繁荣昌盛,刘禹锡是中唐诗人,这首诗是他在824年秋赴和州途中,经过西塞山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是当时的藩镇割据非常严重,唐王朝一直在努力维持着统一的局面。金陵六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严重,而那些藩镇割据的遗迹还在,“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苇之中。尾联既是诗人庆幸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到那时,唐王朝也会变成“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破败景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描绘古迹的目的,就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

参考文献: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2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面临三重困惑:生活困窘,仕途失意,生命质询。面对困惑,或求诸于内,或求诸于外。求于外时,那“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便很容易地和心灵搭建起了契合的桥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的时序更替盛衰荣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情感的寄托点,“春女感阳则思,秋士遇阴则悲”,于是,“伤春”“悲秋”便成了文人笔下最为常见的两大主题。

困惑的文人习惯于塑造一位儿女情长的闺中怨妇,通过她们“帘幕无重数”中“衣带渐宽”般的、对男人的钟情和苦恋来补偿作者生活、仕途诸方面的缺憾。同时维持自己作为男性的最后的自尊。(中国古代女性文人太少)而这种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流水落花”而倍感“红颜易逝”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看见“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反映。这是“伤春”系列的一大特征。

而“悲秋”系列则是文人毕竟不甘心的苦苦挣扎。他们渴望“沙场秋点兵”,但现实只能让他们“梦里挑灯看剑”。所以相对于“伤舂”系列的美人迟暮来说,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末路。刘禹锡《秋词》一诗中一言以蔽之:“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一反灰暗萧瑟的“悲秋”传统,色彩亮丽,实为“阳光”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目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到此处。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朗。

刘禹锡一生被贬远州达二十多年,并且是几次遭贬。二十多年“长安不见”。他有愤懑,有苦愁,但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乐观。也许正是因为贬谪经历才让他在巴山蜀水间能够接触“含思宛转”的《竹枝》俗歌,“乃依骚入《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童,教里中儿歌之,是盛于贞元、元和间。”(《乐府诗集》)于是,唐诗至刘禹锡处又别开生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贬谪并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当然这种原动力还是来自于他那健康向上的心态,他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话,又何谈什么文学创新!

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人物。顺宗李诵承大统之后,王叔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等特权阶层的疯狂围攻,特别是信任他们的顺宗因患重病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为宦官所拥立,于是王叔文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被朝廷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同马。

居朗州十年,他有幸被召回京城。十年后的京城已是人事全非,当年王叔文等人去台空。能被召回,应该俯首帖耳安身立命,但刘禹锡居然作了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

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执政自然不悦,将他远贬播州,朝廷重臣裴度以刘母年老为他求情,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这样在京城只作了蜻蜒点水似的停留的他又携白发苍苍之老母向连州进发。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极艰辛。这一去又是十四年。十四年里他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皆是远郡。

中古时期的唐代,广东四川等到地与今天恰好相反,相对于中原地区,尚属化外之地、蛮荒之域。其落后闭塞完全可以让迁客流徒受到足够的惩罚。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致君尧舜”是曹植、杜甫的理想,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的政治抱负。但刘禹锡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黄金岁月流放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了,当时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柳宗元有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连州刺史即刘禹锡)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可谓典型的“迁客心理”,刘禹锡同样也痛苦过,迷茫过,但没有失望,没有放弃。

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作为和州刺史的他再次被召进京。他一路北上,这年冬天到了扬州,和大诗人白居易相逢。冬天的扬州衰草迷离,雨雪霏霏……风,忽来忽去。远处瘦西湖上的台榭楼阁若隐若现,近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浪低水阔、帆影片片。离亭上这对命运坎坷的诗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这就是那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依然透着别人少有的亮色,特别颈联自是千古绝唱。

千山万水,直到文宗李昂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他才回到京城,这已距当初遭贬二十三年了!三月的长安草色氤氲、桃花烂漫。二十三年之后朝中人物别是一番景象。但当年权贵余威尚存,刘禹锡却视而不见,一首《再游玄都观》,“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因而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认为该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八个字是论诗,也是论人。遭贬二十余年终不屈服,蔑权贵,轻禄位。嬉笑自若,少有其匹!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3

一、借助标题,可以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

1.即景抒情诗

(1)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许浑);(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刘方平)、《滁州西涧》(韦应物)、《黄鹤楼》(崔颢);(3)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登鹳雀楼》(王之涣)、《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望庐山瀑布》(李白)。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997年高考诗歌《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图》即属此类。

2.伤时感遇诗

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叙述诗人遇到的人或经历的事。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枫桥夜泊》(张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此类诗歌以叙写诗人遇到的能触发某种心理活动和情感的人或事为主要内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写法。2000年高考诗歌《约客》(赵师秀)、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即是此类。

3.送别怀人诗

标题中往往有“送”、“寄”、“怀”、“忆”、“别”、“梦”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天末怀李白》(杜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效)、《留别王维》(孟浩然)、《梦微之》(白居易)。此类诗歌多以送别或怀念亲人、情人、友人为主要内容,抒写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表现对亲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时也表现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001年高考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2007年山东卷《出关》(徐兰)即属此诗。

4.咏物诗

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此类诗常以咏某一动植物来表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某种认识、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选元稹的诗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轼)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类。

5.咏史怀古诗

(1)以历史人名为题。如《蜀相》(杜甫)、《贾生》(李商隐)、《西施咏》(王维);(2)以遗址地名为题。如《石头城》(刘禹锡)、《赤壁》(杜牧)、《隋宫》(李商隐);(3)有“怀”、“古”、“怀古”、“咏”等词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越中览古》(李白)、《咏怀古迹》(杜甫)。此类诗歌往往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题材,或抒发诗人对世事巨变、物是人非、国家兴亡的慨叹,或总结经验、告诫统治者吸取教训,或讴歌历史人物,表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讽今、对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和《过华清宫》(杜牧)、浙江卷《乌衣巷》(刘禹锡)即是此类。

其他如边塞诗、宫怨诗、田园诗、题画诗等,标题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凭借这些语言标志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标题,可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标题明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书愤》(陆游)从标题看,“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再如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借助标题可知本诗抒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2.有些标题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再结合诗句不难发现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词《醉落魄・咏鹰》(陈维崧),从题目中作者吟咏对象“鹰”可以猜测出,本词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借助标题,能够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我们借助标题可以了解作品的表达技巧。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4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迁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从现存的二十余篇赋看,篇篇充满着恐、悲、伤、哀、怨、愤、忿,郁邑、愁苦、伤怀、永哀、忧心、轸怀、郁结、烦冤、怛伤、惨郁等字眼,可以说忧思与怨愤是屈原迁谪之作围绕的核心与主题。他忧,忧楚国之倾危,“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忧年岁渐老,功业无成;“恐美人迟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忧小人占先,闭塞言路,“恐导言之不固”(《离骚》);忧国势削弱,哀“民生多艰”(《离骚》)。他怨,怨怀王听信馋言,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馋而齑怒”(《离骚》)、背信弃义任性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不察实情亲奸远贤“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惜往日》),“与余言而不信兮,益为余而造怒”(《抽思》);怨世道不公,世风浇薄,善恶不分,嫉贤妒能,“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离骚》)。他愤,愤斥党人苟安偷乐,祸害国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离骚》);贪得无厌,嫉妒成性“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怀沙》)、“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颠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谄谀献媚,伪装作态,“外承欢之@①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哀郢》)。他甚至激愤地表示心底的绝望,要弃国而去,离都出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离骚》)。忧、怨、愤,既是屈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构成了屈原迁谪文学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倚相生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联系。忧而生怨,怨而生愤,怨愤之发便形成了《离骚》,形成了屈赋,形成了迁谪文学。这正如屈原在《惜诵》开篇中所说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怨愤精神是屈赋的灵魂,是迁谪文学共同的普遍特征。尔后千年中,迁谪诗文多不出此范围。

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长沙乃卑湿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谪住于此,自以为寿不得长,故引屈原自喻,追怀伤悼,写成了《吊屈原赋》、《fú@②鸟赋》、《惜誓》、《旱云赋》诸篇,宣泄他深沉的忧惧与怨愤: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③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以上《吊屈原赋》)

“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所贼”。“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以上《惜誓》)。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fú@②鸟赋》)

忧时忧国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一如屈原。不仅赋的抒情文体形式一致,而且许多语句词汇都相同。难怪从司马迁以来都并称“屈贾”。这说明,他的贬谪文学从情感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

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迁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迁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著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梁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迁谪文人。他在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泣下沾襟,亦复含酸茹悲,销落烟沉。”(《恨赋》),其中颇有身世漂零、畏惧忧戚之感。虽然少了激愤,但忧怨的传统基调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魏晋六朝因为时局动荡,迁播流徙与居官安位之间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在贬谪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对乏力,而没有产生出典型的迁谪诗文的话,那么有唐一代就是迁谪诗文的极盛时期了。大体因为李唐开国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快拉大,边鄙蛮荒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茹毛吮血的原始时代,而中原的富庶,尤其是京都长安的经济文化却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又由于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这一点与宋、元文人不同),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史载当过宰相的韦执谊害怕南谪,连岭南的地图也不敢看。(注:《旧唐书·韦执谊传》载:“初,执谊自卑官,常忌讳不欲人言岭南州县名。为郎官时,尝与同舍诣职方观图,每至岭南州,执谊遽令去之,闭目不视。及拜相,还所坐堂,见北壁有图,不就省,七八日,试观之,乃崖州图也,以为不祥,甚恶之,不敢出口。”韩愈《顺宗实录》卷八亦有同类记载。)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流放永华寺寄寻阳群官》)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可见,迁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这两个路数仍然没有突破屈原骚怨范围。张九龄以名相罢为荆州长史,便有瘴疠之叹,拘因之思,所作《感遇》诗三十九首,“托讽离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刘禹锡《读张曲江集》诗序),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古今评论家一般都承认“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施补华《岘yōng@④说诗》见《清诗话》)。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迁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

豪健:刘禹锡对“怨愤”传统的突破

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因为他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又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作官之后,又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有所作为,以日复千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注: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永贞元年附录据《云仙杂记》卷五所引《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的时候,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谪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异响。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⑤,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禹锡还有更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异乡的山水中,他常常是“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这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张说,也是大异其趣的。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他都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朗、夔男女的踏歌,更写得情趣盎然:“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而对这些蛮风俚曲,诗人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而且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亲临其境。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是不可能置自己被贬的痛苦于度外而深深爱赏异乡风情的。

他心中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献身的事业是正义可为的。刘禹锡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不是指望当朝有替君换相的人事变动,而是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这一点也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过其墓留题驿梁》)“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次邓州界》)柳宗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京兆凭书》)。在《献平淮夷雅表》中开篇即云:“臣负罪窜伏,违尚书@⑥奏十有四年。”虽然他们未必从内心真承认自己有罪过,但至少是口头上“检讨”了的。可刘禹锡的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这一点。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只有对谗言飞语的反击与嘲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

诗人自比真金,是建立在自知无罪的心理基础上的。他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迁谪文学的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的豪放又与李白的豪放不同,李白的“豪”更多的是一种疏狂,多带一种浪漫的乐观,刘禹锡则不同,他的“豪”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有着严缜的社会生活逻辑,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比如,刚遭贬谪,他就在《桃源行》中借渔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浊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传统。总结了“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和“主张其时”(《何卜赋》)的历史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表现了清醒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外贬中“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自觉地坚持美好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肖瑞峰先生曾把刘禹锡的豪健放在唐宋大家中进行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为‘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激愤;刘禹锡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刘禹锡诗论》),我以为此五子中与刘禹锡之风最为接近的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这种心理态势和人格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使得刘禹锡能以豪健风格打破迁谪的怨愤传统呢?

个性:刘禹锡打破怨愤传统的原因

从战国至中唐,上下千余年,为什么刘禹锡独能以豪健之风打破以怨愤为核心的迁谪文学传统,与其说这是中唐时代的赋予,倒不如说是刘禹锡独特个性的产物。

首先,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而稍值年长,便能自读医书,琢磨处方、磨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作为匈奴族的后裔,他豪爽的性格也许还有着遗传基因的先天秉赋。他在诗中屡屡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自己“少年气粗”。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犷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其次,他在南楚蛮乡有意地学习了屈原的精神传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刘禹锡贬来朗州,卜居招屈亭畔,与千年前在这里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成为近邻。同样的地理风物,同样的流贬遭遇,使得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屈原当成了仰慕、步武的对象。他后来在《刘氏集略说》里作了如此的自叙:“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高冠长剑”即指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诗句。他来到这“风巫气窳”,“华言罕闻”、沅澧横流、兰芷丛生的蛮乡瘴地,自不能不想起曾经在此仗长剑戴高冠披发行吟的屈原。在《竹枝词九首引》里他说得更为明了:“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实际上,屈原对他的影响远不只是民歌的采风与改写,如托物比兴的方法,哀怨悲愤的情绪等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是,刘禹锡继承更多的是屈原坚持正道直行、满怀美好理想的执着精神。在学屈方面,他是有异于柳宗元的。虽然他们同用比兴、同喜寓言,但柳宗元的屈骚精神更多些牢骚与怨愤、更多些忧戚与消沉,因此,他的山水文章赠答诗篇总觉出幽冷孤峭,难得有刘禹锡一样的生活热望与生命激情。

第三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美国学者AsherMilballer在《超越流亡》中分析说:流亡者“一方面,他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往日的生活日夜陪伴着他;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现实,适应新环境。他的生存取决于他解决这种两难处境的能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1994年《文学遗产》第4期53页)的确中国古代的谪臣都面临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难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不是忧郁生病就是愤懑而死。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而且这些都不是他最根本的调节方法。他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他能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努力地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去体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朗州写《武陵观火诗》,在连州写《插田歌》,在朗、夔写《畲田行》等都表现出他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采菱行》、《竞渡曲》、《踏歌词》、《竹枝词》等尽管以描写异地风俗为主,但同样表现出作者对百姓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作者能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参与其中,尽管很多时候他只是“马上郎”的旁观者,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了。他感受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这样他内心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消释了。于是他在贬地尽管有屈原一样的坚贞,但很少有屈原一样“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所以没有去投江沉沙。他成功地调节了自己在异境与逆境中的心态与生活,所以他总比屈原、柳宗元等人显得开朗、豁达、豪健。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刘禹锡当时已具备了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觉悟。他的介入百姓的生活一是出于他为官的责任感,二是出于对当地风情的喜爱。在情感上的同乐同悲显然还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他融进了百姓的喜怒哀乐,部分认同了异乡的生活环境,强化了从众的心理意识,减轻了自己的孤独忧伤。所以说这是刘禹锡能有豪气壮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刘禹锡能在贬谪中保持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还与韩愈的理解和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刘禹锡南下去连州贬所任州刺史,路经江陵,受到时在江陵担任曹掾的韩愈的热情款待。刘禹锡在长诗《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中生动描写了他们相会的情景:

故人南台旧,一别如弦矢。今朝会荆蛮,斗酒相宴喜。为余出新什,笑biàn@⑦随伸纸。晔若观五色,欢然臻四美。委曲风涛事,分明穷达旨。

他们曾是监察御史任上的老同事。尽管是在荆蛮谪地相逢,但仍很高兴,并抵掌畅谈饮酒诵诗。刘禹锡把这次受贬的故事原委都讲了出来,韩愈对刘禹锡的遭遇寄予了很大同情,认为他的被贬是“受诬”的结果。劝他不要消极沉沦,鼓励他“踣者思起”,不要“以箝口自绝为智,心甘受诬为贤”、“畏与怨,君子之所不处,子其处之哉?”(《上杜司徒书》)并用李斯被逐和邹阳被囚而后重用、大出政绩的史例来比拟开导,认为刘禹锡政治上还是有前途的。嘱他不要“畏”,也不要“怨”,当说的还得说,不能“qiǎn@⑧然自咎,求知于默”。这些话给刘禹锡的印象是极深的。以致经年之后,他在写给杜佑的信中还能原原本本地转述这些话。

韩愈在文学家中素以正儒著称,他的心性修养算是正统而且深厚的。在当时已经文名籍籍,而且又先有遭贬的类似经历。所以他的话,刘禹锡已视为不易之论了。在初经贬谪,十分沮丧的时候,朋友的理解鼓励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去正面以后的生活。而且这次谈话使他想通了许多人生穷达的道理。通达的思想和执著精神在后来的《秋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乃至在以后被贬的漫长的二十多年里,这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一直占据着他思想感情的主导方面,成为他诗文的主旋律。和韩愈的会面交谈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某一偶然因素常常会改变一生的性格或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江陵见韩”于刘禹锡之成为“诗豪”或许就有如此的作用。

第五,“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思想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他豪壮诗风的思想基础。认识是一切思想行为的根源,刘禹锡性格和诗风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在唐代的文学家中,刘禹锡是少有的思想深刻的诗人。唐代的诗人多,思想家少。而刘禹锡恰能二者得兼。且其理论水平之高,历代公认。他自己也曾在祭韩退之文中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祭韩吏部文》),他思想之深邃似有过于韩愈。事实上也是如此。他的《天论》三篇,洋洋洒洒,“理极纯正”,阐说圆融、议论精微,纵横捭阖,生动流畅,不愧精金粹玉之作。他所提出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命题,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火花,达到了柳宗元《天说》所没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也超过了韩愈的思想高度。他在《因论》七篇中又着重从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更为系统地阐扬了事物因果相关、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一是善于对纷纭复杂的事物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冷静、周全的思考,不孤立静止和偏激地看问题。他在《天论》中说:“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批评柳宗元文中有偏激情绪,所言道理不纯正,不能“尽天人之际”。在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的指导下,他往往能从消极不利的现实中找到积极有利的因素来慰勉激励自己,以此淡化他对困厄穷愁的伤感,开阔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诗中表现出一种通脱达观的态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人生不失意,焉能暴知己”等都是例证。能作如此辩证的思考,所以他不至于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那样因贬谪迁播而惆怅叹息,也不至于象杜牧那样完全放纵自己、游戏人生。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5

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

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

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

在政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

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凇保?鞍拖可?睦铩保ā短馀O喙?槿世镎?鲁尚√病罚┑仁?洌?妓得餍芯??康木???梢猿晌?谰玫娜松?且洹?BR>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 。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乡思的意境。

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

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f岩水不前。”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僦兄拧N匆购谘一瑁?薹绨桌似稹4笫?绲督#?∈?缪莱荨R徊讲豢尚校?銮??倮铩\凵m竹篾?,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诗人“恐”的心态,又与“愁”的情绪相交织。如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上游。”“樯带城乌去,江连暮云愁。”李端《送郑宥入蜀迎亲》:“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若仍以白居易诗为例,说到“愁”行三峡的,有《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赴命》:“见说瞿塘峡,斜衔滟???D延谘澳衤罚?展?狭?拧Q蚪欠缤芳保?一ㄋ??搿I交厝赭∽??廴胨凭ㄍ獭0逗铣钐於希?ㄌ?值胤?!庇帧兑谷膂奶葡俊罚骸蚌奶铺煜孪眨?股闲拍言铡0端扑?梁希?烊缙ゲ??D娣缇?似穑?为?荡?础S?冻疃嗌伲?哂阡??选!?BR> 使未能忘却都市繁华的旅人们心情受到极强烈的震动的,还有三峡地区的荒凉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烟。”又《自江州至忠州》诗:“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穷迓?揭啊!倍济栊戳苏庖磺樾巍?BR> 三峡所独具的神秘文化景观,特别是巫山神女传说,也往往使过往的诗人文士于江风峡雾之中,体味到特殊的文化感应。

皇甫冉《巫山峡》诗写道:“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刘方平《巫山神女》诗也写道:“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又如蒋洌《巫山之阳香?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所谓“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也记录了类似的心灵访古与意识旅游的轨迹。孟郊《巫山曲》写道:“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又《巫山高》诗:“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郁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结深闺门。”李贺的《巫山高》诗,文句与情感同样飘逸飞荡:“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李白形容三峡风景,有“历览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诗句(《自巴东舟行经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还题壁》)。《宿巫山下》诗又写道:“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裳。”三峡的这种文化气象,往往可以点燃文人的“风情”与诗兴。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即写道:“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可见“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句,其中“断肠”二字,或许即大体表明了人们旅经三峡时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对于三峡的文化体验,恰与当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转”的风格相映合。其共鸣之和叶,千百年后仍然使人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文化奇缘的神妙。

三峡地区民歌,唐人诗作中往往称之为“巴歌”。例如: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巴歌不可听,听此益潺??!卑拙右住兜浅嵌?盘ā罚骸疤鎏龆?忌希?型燎啻掎汀2恢?未?铮?墒前屯跆ā0透杈梦奚??凸?换瓢!!庇秩绾?健妒??偃?住罚骸鞍透韬驼叨啵?籽┪奕撕汀!?BR>对于所谓“巴歌”,又曾经有其他不同的说法:

巴童歌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骤雨暗?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江路险复水,梦魂愁更多。”

巴曲 杜甫《社日两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鸳鸯回金阙,谁怜病峡中。”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巴渝曲 杜甫《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

白居易《寄微之》曾写道:“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巴歌”、“巴曲”、“巴弦”的风格,确实表现出与诗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歌曲显然不同的文化韵味。

王维《晓行巴峡》说:“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里的文化氛围,使诗人体味到野趣和古风。而当地“语”“声”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峡地区文化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峡民歌所谓“竹枝”,也是典型的“巴?Q”,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风格的神奇魅力,使诸多唐代文人倾倒迷醉。三峡“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鲜的营养。受到三峡“竹枝”影响的唐诗的创作者们又通过自己的文学宣传,使这种民歌形式连同其朴实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

“竹枝”:三峡文化的重要发现

李白曾经作《巴女词》,应当也可以看作对三峡地区民歌的录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地。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是过矣。”

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作用当以“竹枝”著于唐人诗作为最。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不确。《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三》如此题解“竹枝”: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

《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

锡曰:“‘竹枝‘,巴?Q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与刘禹锡《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说法是准确的。《刘梦得文集》卷九载刘禹锡原作:

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贵。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Q”,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眩?昴瓴ɡ瞬荒艽荨0媚杖诵牟蝗缡??偈倍?ジ次骼础?BR>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岁正月”,在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称巫县,隋唐时已改称巫山。

刘禹锡又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梦得文集》卷九“道是无晴还有晴”,《全唐诗》卷三六五作“道是无情还有情”。

所谓“巴人能唱本乡歌”,正说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峡地区的事实。

《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也说“竹枝”为“巴人”所习唱。

据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九篇约早70年。

顾况《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收录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其中“瞿唐峡口”、“白帝城头”、“蛮儿巴女”、“巴东”“巴西”诸句,也说明了这种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经成为代表三峡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符号。

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杜诗中仅此一处提到“竹枝歌”。宋人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写道:“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与刘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东??西一万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格调确实近于“竹枝”。“??东??西”所谓“??”,正是三峡地区所称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又有这样的评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夏承焘先生《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也有相接近的论点:“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杜甫这些不调字声的绝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种‘激讦’‘伧??’的声调,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不能臆测。但我们看宋人注杜诗,举出他用‘蜀中语’相当多,如‘上番’、‘禁当’、‘长年’等等,都是(见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引赵注)。他四十八岁入蜀,五十七岁离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还是前半期的话。他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绝句,体式相同,皆七言四句)。”

在《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鹘?献庸嫣洹9轮垡灰苟?榭停??虼悍缫浣ㄏ?

所谓“荆门”、“西陵”、“巫峡”、“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说明作者是借三峡民歌的文体,来抒发三峡行旅的感受。

一并为《乐府诗集》编纂者所采录的,还有晚唐诗人孙光宪的《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乱绳千结”,《五代诗话》作“乱绳寸结”。又孙光宪此作,《全唐诗》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录。据说“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卷八九七即将孙光宪《竹枝》归入词类,作:

门前春水竹枝白?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全唐诗》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桃核竹枝两人同女儿。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刘毓盘《词史》以为“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所说《女儿子》,见《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写道:“《女儿子》现存二首,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词》一名《巴渝词》,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任半塘《竹枝考》以为“必定”“无疑”一说“太过”。然而,作为推想,二者有“渊源”关系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的内容风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峡“竹枝”的先声。

唐人尉迟??吨谐?适隆匪担?跽百易诔??啵?蜃锍鍪鼐D希?崛死钼仔汹敬剩?翟鹛?酰?赣龊Α\沧诔??跽案从茫?兄梁?希?钼追降淇ぃ?鲇?诮?沃衽仆ぃ?镁啤A跽俺?吨裰Υ省吩?钼祝骸磅媛墓?抵裰?耷?钆??!币布锹剂恕爸裰Α钡暮蜕??BR>

“竹枝”的发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马?青《〈竹枝词〉研究》写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写道:“刘氏诗序备述建平《竹枝》声乐,确为创举。自来民间俚艺,受文人重视如此者,史无二例。”“论民间声诗乐艺之蕴藏,仅从百五十四调求之,已极丰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刘氏者各得其遇,则我民族乐舞在历史上所激发之光彩,将燎烛益高,启迪益远!且无论声诗以外者矣。”这样说来,唐代三峡“竹枝”经刘、白等有识者的“传写”“拟制”终于面世,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文化发现。而所谓“建平《竹枝》遇于刘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发生,自有三峡地域文化的特殊风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们对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义,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认识。

三峡的交通地位与三峡“竹枝”的流布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渐于诗人作品中所屡见。这表明,源起于三峡的民间野唱,已经得到当时的主要文化阶层的重视,已经对于当时的主体文化形式发生了影响。例如:

李益《送人南归》:“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汉官新组绶,蜀国旧烟萝。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无穷别离思,遥寄竹枝歌。”

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

于?《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曾经在三峡地区生活的经历,于是其诗作中屡屡说到“竹枝”。例如,刘禹锡的诗作中有: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白居易的诗作中也可见: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九日登巴台》)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听竹枝赠李侍御》)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题涂溪》)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唱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郡楼夜宴留客》)

其他说到“竹枝”的诗作,还有:

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木兰舟。”

方干《赠赵崇侍御》:“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

方干《蜀中》:“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余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蔻

花边唱竹枝。”

郑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

王周《再经秭归二首》之二:“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

蒋吉《闻歌竹枝》:“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岁时感叹“昔壮今衰”,“人生多故”,有“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句,说明他在三峡地区与“竹枝”相共的岁月,在人生记忆中的深刻痕迹。

他的《江楼偶宴赠同座》诗中所谓“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所描写的已经不是三峡风物,反映“竹枝”已经传布到其他地区。又如《听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说到“竹枝”的普及,使得无论南北之别,胡越之异,都同样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竹枝”从三峡地区首先传布到楚地。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李商隐《河阳诗》:“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唇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

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全唐诗》卷三五九题注:“在朗州。”“竹歌”,也就是“竹枝歌”。

又刘禹锡《插田歌并引》说到连州田间民歌有类似“竹枝”的风格:

插田歌并引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殷尧藩《送沈亚之尉南康》:“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南康,即今江西南康。

“竹枝”流入吴地的反映,有张籍《江南行》:“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又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6

不仅仅是背诵默写、解释词句,古诗词大多是诗人们用来表达心境、情绪的,虽然有些更像是在写景、写人、写事,但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情绪。在作文写作中如果能不时引用几句古诗词,也是不错的哟。

小学语文名言名句

一、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二、生活情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三、读书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四、奉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五、战争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六、雄心壮志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七、爱国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7、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8、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10、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11、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2、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八、立志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8、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九、思乡、念友人、思亲人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十、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7

1、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3、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8、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9、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0、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2、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2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22、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3、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2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2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7、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28、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3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3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3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3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3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4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2、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4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4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6、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4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8、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5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53、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5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56、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5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5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1、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5、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6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6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6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7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7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7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73、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7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7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7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80、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3、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8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85、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8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8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8、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8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0、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9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93、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94、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9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96、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9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8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举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9

经典诗句(一):

1、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5、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

6、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8、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1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1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9、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0、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2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

24、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2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2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二首》

29、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3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3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35、人生长恨水长东。——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36、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37、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

3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4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4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4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7、零落成泥碾作尘,仅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8、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9、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50、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经典诗句(二):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0、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11、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2、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1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2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21、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2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2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24、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2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0、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3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3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3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34、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36、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7、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悲痛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3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9、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40、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4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2、雨打梨花深闭门,误了青春,忘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43、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4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

45、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4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7、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4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50、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经典诗句(三):

1、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2、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范云《效古诗》

3、敌人开户玩**,掩耳不及惊雷霆。——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5、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6、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二首》

9、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10、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11、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12、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13、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14、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15、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6、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7、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8、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19、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20、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卢照邻《战城南》

21、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2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23、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4、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25、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6、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2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28、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29、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30、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31、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聂夷中《田家》

32、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33、故国三千里,深宫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5、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李白《秦女卷衣》

3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37、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38、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39、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40、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陈与义《登岳阳楼》

41、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2、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李贺《梦天》

43、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44、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元稹《田家词》

45、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

4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7、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8、较量武艺论勋庸,曾发将军箭落鸿。——章孝标《咏弓》

49、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

50、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51、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52、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四首》

53、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54、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

55、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6、此地以往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刘沧《经炀帝行宫》

57、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李益《江南曲》

58、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59、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6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李梦阳《汴京元夕》

61、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李白《妾薄命》

62、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63、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杜甫《悲青坂》

64、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65、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和项王歌》

66、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6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68、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6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0、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7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72、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73、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74、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韦应物《送杨氏女》

75、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76、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77、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元稹《田家词》

7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79、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81、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8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8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4、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杨广《纪辽东二首》

85、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86、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出塞》

87、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8、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李白《妾薄命》

89、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90、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9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92、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

93、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韦应物《送杨氏女》

94、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

95、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经典诗句(四):

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4、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6、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7、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8、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1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概论》

13、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1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2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2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2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26、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27、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9、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3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3、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3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8、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3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40、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4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4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4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4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4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7、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49、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述剑》

5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经典诗句(五):

1、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5、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6、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1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15、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6、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17、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1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20、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2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22、悲痛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23、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26、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27、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2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9、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明贤集·七言集》

3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3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3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3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

37、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38、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3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4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4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4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45、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46、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47、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48、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4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经典诗句(六):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3、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7、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1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12、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3、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15、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16、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1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18、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9、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佚名《江南》

2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2、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23、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2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7、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2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3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2、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33、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3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偶成》

3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3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7、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38、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39、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0、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4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4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4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4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45、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7、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4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4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50、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经典诗句(七):

1、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2、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

6、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7、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1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3、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1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5、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17、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8、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0、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23、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2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8、井蛙不能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能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29、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篇》

3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32、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3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37、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3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3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4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46、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4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4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9、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5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经典诗句(八):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7、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0、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1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客中作》

12、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3、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14、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6、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7、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18、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9、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2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8、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2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33、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3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3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3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3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4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4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4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43、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4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4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4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8、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0、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经典诗句(九):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4、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7、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8、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0、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11、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1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14、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20、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21、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2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4、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新雷》

2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一样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35、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3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7、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唐寅《把酒对月歌》

3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9、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2、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43、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4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45、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6、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47、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其二》

4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三首·其五》

经典诗句(十):

1、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2、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11、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1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13、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14、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1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16、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7、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1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9、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2、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23、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2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25、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26、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2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2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30、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31、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32、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3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4、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3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7、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绝弦》

38、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篇》

4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41、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4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4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44、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4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迎母漂上作》

48、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4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5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 ·

· ·

· ·

· ·

· ·

· ·

· ·

· ·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篇10

一、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二、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燕新乳。”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三、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四、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五、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六、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七、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八、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