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代表作十篇

时间:2023-03-17 11:15:46

海涅的代表作篇1

    关键词:欧里庇得斯 《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 伦理结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作者简介:韩霞,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上演于公元前405年。在这部悲剧中,欧里庇得斯沿袭了传统题材,塑造出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特洛伊战争,阿伽门农率领希腊大军来到奥利斯海湾,海风全息,战船无法继续前行,预言家卡尔卡斯认为只有把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格涅亚献祭给月神阿尔忒弥斯,才能确保希腊军队继续前行,伦理结由此产生。欧里庇得斯在该剧作中围绕着伊菲格涅亚是否应该献祭这一伦理结(即矛盾冲突的焦点),反映了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克吕泰涅斯特拉、伊菲格涅亚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表现了古希腊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对伊菲格涅亚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欧里庇得斯一直以来对女性同情主题的再现和延伸,他更是以人性化的真实描写,歌颂了这位纯洁少女的高尚情操,赞美了为维护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美好品格。

    一、阿伽门农:集体利益高于儿女亲情

    一边是希腊联军能否继续前行,一边是女儿性命能否保存,阿伽门农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作为统帅,他有责任带领大家克服障碍继续前进。作为父亲,他有义务确保女儿生命的安全。在困境面前,他的首要选择是——维护集体利益,牺牲女儿的生命。他采取了欺骗手段,派人送给居住在密刻奈的克吕泰涅斯特拉一封信,叫她把女儿送到奥利斯去和阿喀琉斯结婚。应该说,阿伽门农对女儿的爱也是神圣的,作为父亲,保护女儿是他的职责,他不能眼看着女儿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所以,当伊菲格涅亚母女快要到来时,阿伽门农非常懊悔当初的决定,他又写了一封信让老仆人秘密送给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希望她们母女不要到奥利斯来。

    在伊菲革涅亚是否献祭这个伦理结上,阿伽门农首先表现了作为联军统帅的责任感。当儿女亲情与希腊联军的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重,这是古希腊时代英雄伦理的特点之一。但是,作为父亲,阿伽门农疼爱女儿、保护女儿的表现合乎亲情伦理的要求,所以在某种特殊的境遇中,对儿女亲情的扞卫代替了对集体利益的维护,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这也是欧里庇得斯对阿伽门农形象刻画的特别之处。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指出的:“认识人,认识我们自己,关心我们的感情,探讨和热爱自然界里一切最平坦、最简便的道路,按照目的判断每一个事物,这些使欧里庇得斯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转引自陈洪文水建馥116)。在伊菲革涅亚献祭这件事上,欧里庇得斯还原了一个父亲的自然本性——保护女儿的性命超越了一切。虽然集体的利益大于一切,但集体的发展是为了确保每一个个体更加幸福安宁地生活,阿伽门农保护女儿的思想是人的自然感情,作为联军统帅的英勇是英雄的行为,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人性化的真实可感的英雄。作者通过阿伽门农对女儿的保护,再现了一个生活中爱护儿女的慈父形象,虽然他自己说这样做是“昏迷了”,但他还是催促老仆人抓紧时间送信,以免她母女先行一步到达奥利斯。

    在老仆人奉命送第二封信时,不巧遇到了墨涅拉俄斯,他抢到了密信而且阅读了信的内容。墨涅拉俄斯指责阿伽门农意志不坚定,为了女儿竟然对朋友们不忠诚,要牺牲全体希腊人的利益。阿伽门农的回答是:“我不想去杀我的儿女,……使我日夜在眼泪中煎熬,因为我对于所生的女儿做了这种无法不道德事情”(249)。而且他明确地告诉墨涅拉俄斯,“我和你同具有那理性,不同具有那狂病”(250)。也就是说,作出救护女儿的决定,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理智思考的结果,因为全体希腊军人出征特洛伊的目的是为墨涅拉俄斯夺回他的妻子海伦,而海伦的出走是墨涅拉俄斯自己“管制得很不好”造成的,墨涅拉俄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让全体希腊军人受罪,这样做是不义的。在这里,阿伽门农不仅展示了因墨涅拉俄斯的一己之怨带来了希腊全体人民的饱受战争之痛苦,也对献祭生命的必然性——根据众神的意愿——表示懊悔,也正因如此,才能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

    当妻子带着女儿来到军营时,面对一切还蒙在鼓里的她们母女,阿伽门农更加痛苦不安:“我将对我的妻子说什么呢?怎样地接待她呢?用了什么面目和她相见呢?……她跟了女儿前来,给她办理婚事,尽她最亲爱的职务,却在这里发现我的坏事!”(251)这时,身为联军统帅的他,心里只有女儿。但是,他毕竟是个英雄,所以,痛定思痛后的阿伽门农,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现在已落在运命的必然当中,须得来做杀害女儿的血腥的事了”(253)。

    在献祭女儿之前,阿伽门农做了周密的布置,但秘密还是被揭穿了。在将要献祭女儿时,他也是理智的,充分显示了他作为联军统帅的品质——保证全体希腊人利益的责任和义务高于对女儿性命的维护。他对妻女的解释是:“我爱着我的子女,知道什么应是哀怜,什么是不,要不然我是发了狂。……孩子,这不是墨涅拉俄斯在役使我。我也不是随从他的意思,但这乃是希腊,为了它须得牺牲你的,不管我愿意不愿意”(279)。在这里,欧里庇得斯借阿伽门农的最终选择,表现了对英雄伦理的认识。英雄伦理驱使着阿伽门农杀害无辜而把女儿的生命献于神圣的祭坛上,女儿年轻的生命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他维护集体利益的工具。

    阿伽门农保护希腊的利益与保护女儿生命是一致的,在英雄伦理和亲情伦理上,都是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但是,当集体利益和亲情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舍弃亲情利益,维护集体利益。阿伽门农最后下决心献祭女儿时,与其说是听从于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对英雄伦理以及由此形成的伦理秩序的一种自觉扞卫,而这种扞卫,也再次彰显了阿伽门农作为联军统帅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二、墨涅拉俄斯:得失的错觉与纠正

    如果说阿伽门农在伊菲革涅亚献祭这件事上表现了英雄伦理崇高的一面,那么,欧里庇得斯借墨涅拉俄斯在此事上得失的纠正,说明了在自我利益与他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保全他者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英雄伦理的另一种内涵体现。

    墨涅拉俄斯是伊菲革涅亚的叔叔,参与了伊菲革涅亚献祭的策划。悲剧开始时,他愤怒于阿伽门农竟然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而忘却了统帅应有的职责,斥责他置希腊利益而不顾、一心只考虑自己和女儿的安危。但是,正如阿伽门农所指出的,此时的墨涅拉俄斯非常自私,他只想凭借全体希腊军人的努力夺回海伦。因为他“想要有一个容貌齐整的女人抱在怀里,便把思虑和名誉都抛弃了”(249)。阿伽门农还进一步指出了墨涅拉俄斯的错误:“你

    丢掉了一个坏妻子,正是神所给与你的好运,你却想要把她找回来”(249)。也就是说,墨涅拉俄斯坚持阿伽门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献祭品,并非是为全体希腊人着想,而是借全体希腊人曾经在海伦结婚之事上的盟誓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夺回海伦。

    当伊菲格涅亚母女来到奥利斯后,听了阿伽门农的绝望哀叹,墨涅拉俄斯明白了献祭与自己利益得失的关系,他纠正了曾经的错误判断,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阻止阿伽门农献祭女儿:“我现在站在你的地位上,我劝你不要杀你的孩儿,也不要把我的利益看得比你的重要。因为这是不正当的,你在哀叹,我却是快乐,你的孩子去死,我的却见着阳光。……你的女孩儿与海伦有什么系呀?你叫军队解散,离开奥利斯吧!,,(252)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父亲要保护女儿性命是出于自然意义上的骨肉亲情。同时,他还认为兄弟感情大于夫妻情意:“我想要结婚,我不能去找一个别的中选的妻子么?我却来失掉一个弟兄,这我所最不该失掉的,去得来海伦,将恶来与善交换么?”(252)他甚至出主意要把那个预言家卡尔卡斯杀死。

    矛盾冲突的任何一方必须带有理想的因素,这些因素与永恒的宗教和伦理有关,名誉、地位、价值等在有效程度上是不同的,但必须符合理性。从家庭和个人利益角度看,墨涅拉俄斯借希腊全军的利益夺回妻子海伦,是正当的,但是这一利益的实现却要以伊菲格涅亚的性命为代价,也就是说,他的自我利益的实现是以损害他者利益为前提的,是建立在一个父亲失去女儿、一个家庭不完整的基础上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究竟是夺回妻子海伦和自己团圆,还是保护伊菲格涅亚的性命安全,墨涅拉俄斯选择了后者。他的这一选择,也是英雄伦理的表现,彰显了英雄时代英雄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正如黑格尔指出的:“在英雄时代的情况里,主体既然和他的全部意志、行动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也要对他的行为的后果负完全的责任”(黑格尔,《美学》240)。如果不顾一切后果去夺回海伦和自己团圆,那么墨涅拉俄斯势必陷入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带来的惩罚中。

    当个人的利益和他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个人利益而保全他者的利益,欧里庇得斯借此显示了他所着力歌颂的英雄品格的高贵,而墨涅拉俄斯曾经为了扞卫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过不理智的事情,正因为他的刻意扞卫自己的利益,也表明了这一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在危机面前,自我保护及对自我利益的扞卫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欲求。但后来他转变了,为保全伊菲格涅亚的生命,宁愿失去妻子海伦。所以他依然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作者也借歌队的唱词表达了这一认识:“你高贵大方,配得上坦塔罗斯,那宙斯的儿子,你没有辱没了你的先人”(253)。

    三、克吕泰涅斯特拉——用智慧坚守亲情伦理

    作为伊菲革涅亚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本是怀着满心欢喜奉丈夫阿伽门农之命送女儿去和阿喀琉斯结婚的。来到奥利斯后,她首先关注的就是女儿将要嫁的男人的出身经历,当得知阿喀琉斯是神的子孙后,她更加期待着女儿婚礼的到来,虽然阿伽门农已经多次暗示伊菲格涅亚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伊菲格涅亚将会和他们永久分离,但兴奋中的她全然没有听懂阿伽门农的话,只是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婚礼的喜悦中。

海涅的代表作篇2

关键词:欧里庇得斯 《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 伦理结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上演于公元前405年。在这部悲剧中,欧里庇得斯沿袭了传统题材,塑造出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特洛伊战争,阿伽门农率领希腊大军来到奥利斯海湾,海风全息,战船无法继续前行,预言家卡尔卡斯认为只有把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格涅亚献祭给月神阿尔忒弥斯,才能确保希腊军队继续前行,伦理结由此产生。欧里庇得斯在该剧作中围绕着伊菲格涅亚是否应该献祭这一伦理结(即矛盾冲突的焦点),反映了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克吕泰涅斯特拉、伊菲格涅亚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表现了古希腊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对伊菲格涅亚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欧里庇得斯一直以来对女性同情主题的再现和延伸,他更是以人性化的真实描写,歌颂了这位纯洁少女的高尚情操,赞美了为维护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美好品格。

一、阿伽门农:集体利益高于儿女亲情

一边是希腊联军能否继续前行,一边是女儿性命能否保存,阿伽门农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作为统帅,他有责任带领大家克服障碍继续前进。作为父亲,他有义务确保女儿生命的安全。在困境面前,他的首要选择是——维护集体利益,牺牲女儿的生命。他采取了欺骗手段,派人送给居住在密刻奈的克吕泰涅斯特拉一封信,叫她把女儿送到奥利斯去和阿喀琉斯结婚。应该说,阿伽门农对女儿的爱也是神圣的,作为父亲,保护女儿是他的职责,他不能眼看着女儿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所以,当伊菲格涅亚母女快要到来时,阿伽门农非常懊悔当初的决定,他又写了一封信让老仆人秘密送给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希望她们母女不要到奥利斯来。

在伊菲革涅亚是否献祭这个伦理结上,阿伽门农首先表现了作为联军统帅的责任感。当儿女亲情与希腊联军的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重,这是古希腊时代英雄伦理的特点之一。但是,作为父亲,阿伽门农疼爱女儿、保护女儿的表现合乎亲情伦理的要求,所以在某种特殊的境遇中,对儿女亲情的捍卫代替了对集体利益的维护,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这也是欧里庇得斯对阿伽门农形象刻画的特别之处。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指出的:“认识人,认识我们自己,关心我们的感情,探讨和热爱自然界里一切最平坦、最简便的道路,按照目的判断每一个事物,这些使欧里庇得斯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转引自陈洪文水建馥116)。在伊菲革涅亚献祭这件事上,欧里庇得斯还原了一个父亲的自然本性——保护女儿的性命超越了一切。虽然集体的利益大于一切,但集体的发展是为了确保每一个个体更加幸福安宁地生活,阿伽门农保护女儿的思想是人的自然感情,作为联军统帅的英勇是英雄的行为,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人性化的真实可感的英雄。作者通过阿伽门农对女儿的保护,再现了一个生活中爱护儿女的慈父形象,虽然他自己说这样做是“昏迷了”,但他还是催促老仆人抓紧时间送信,以免她母女先行一步到达奥利斯。

在老仆人奉命送第二封信时,不巧遇到了墨涅拉俄斯,他抢到了密信而且阅读了信的内容。墨涅拉俄斯指责阿伽门农意志不坚定,为了女儿竟然对朋友们不忠诚,要牺牲全体希腊人的利益。阿伽门农的回答是:“我不想去杀我的儿女,……使我日夜在眼泪中煎熬,因为我对于所生的女儿做了这种无法不道德事情”(249)。而且他明确地告诉墨涅拉俄斯,“我和你同具有那理性,不同具有那狂病”(250)。也就是说,作出救护女儿的决定,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理智思考的结果,因为全体希腊军人出征特洛伊的目的是为墨涅拉俄斯夺回他的妻子海伦,而海伦的出走是墨涅拉俄斯自己“管制得很不好”造成的,墨涅拉俄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让全体希腊军人受罪,这样做是不义的。在这里,阿伽门农不仅展示了因墨涅拉俄斯的一己之怨带来了希腊全体人民的饱受战争之痛苦,也对献祭生命的必然性——根据众神的意愿——表示懊悔,也正因如此,才能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

当妻子带着女儿来到军营时,面对一切还蒙在鼓里的她们母女,阿伽门农更加痛苦不安:“我将对我的妻子说什么呢?怎样地接待她呢?用了什么面目和她相见呢?……她跟了女儿前来,给她办理婚事,尽她最亲爱的职务,却在这里发现我的坏事!”(251)这时,身为联军统帅的他,心里只有女儿。但是,他毕竟是个英雄,所以,痛定思痛后的阿伽门农,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现在已落在运命的必然当中,须得来做杀害女儿的血腥的事了”(253)。

在献祭女儿之前,阿伽门农做了周密的布置,但秘密还是被揭穿了。在将要献祭女儿时,他也是理智的,充分显示了他作为联军统帅的品质——保证全体希腊人利益的责任和义务高于对女儿性命的维护。他对妻女的解释是:“我爱着我的子女,知道什么应是哀怜,什么是不,要不然我是发了狂。……孩子,这不是墨涅拉俄斯在役使我。我也不是随从他的意思,但这乃是希腊,为了它须得牺牲你的,不管我愿意不愿意”(279)。在这里,欧里庇得斯借阿伽门农的最终选择,表现了对英雄伦理的认识。英雄伦理驱使着阿伽门农杀害无辜而把女儿的生命献于神圣的祭坛上,女儿年轻的生命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他维护集体利益的工具。

阿伽门农保护希腊的利益与保护女儿生命是一致的,在英雄伦理和亲情伦理上,都是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但是,当集体利益和亲情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舍弃亲情利益,维护集体利益。阿伽门农最后下决心献祭女儿时,与其说是听从于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对英雄伦理以及由此形成的伦理秩序的一种自觉捍卫,而这种捍卫,也再次彰显了阿伽门农作为联军统帅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二、墨涅拉俄斯:得失的错觉与纠正

如果说阿伽门农在伊菲革涅亚献祭这件事上表现了英雄伦理崇高的一面,那么,欧里庇得斯借墨涅拉俄斯在此事上得失的纠正,说明了在自我利益与他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保全他者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英雄伦理的另一种内涵体现。

墨涅拉俄斯是伊菲革涅亚的叔叔,参与了伊菲革涅亚献祭的策划。悲剧开始时,他愤怒于阿伽门农竟然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而忘却了统帅应有的职责,斥责他置希腊利益而不顾、一心只考虑自己和女儿的安危。但是,正如阿伽门农所指出的,此时的墨涅拉俄斯非常自私,他只想凭借全体希腊军人的努力夺回海伦。因为他“想要有一个容貌齐整的女人抱在怀里,便把思虑和名誉都抛弃了”(249)。阿伽门农还进一步指出了墨涅拉俄斯的错误:“你

丢掉了一个坏妻子,正是神所给与你的好运,你却想要把她找回来”(249)。也就是说,墨涅拉俄斯坚持阿伽门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献祭品,并非是为全体希腊人着想,而是借全体希腊人曾经在海伦结婚之事上的盟誓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夺回海伦。

当伊菲格涅亚母女来到奥利斯后,听了阿伽门农的绝望哀叹,墨涅拉俄斯明白了献祭与自己利益得失的关系,他纠正了曾经的错误判断,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阻止阿伽门农献祭女儿:“我现在站在你的地位上,我劝你不要杀你的孩儿,也不要把我的利益看得比你的重要。因为这是不正当的,你在哀叹,我却是快乐,你的孩子去死,我的却见着阳光。……你的女孩儿与海伦有什么系呀?你叫军队解散,离开奥利斯吧!,,(252)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父亲要保护女儿性命是出于自然意义上的骨肉亲情。同时,他还认为兄弟感情大于夫妻情意:“我想要结婚,我不能去找一个别的中选的妻子么?我却来失掉一个弟兄,这我所最不该失掉的,去得来海伦,将恶来与善交换么?”(252)他甚至出主意要把那个预言家卡尔卡斯杀死。

矛盾冲突的任何一方必须带有理想的因素,这些因素与永恒的宗教和伦理有关,名誉、地位、价值等在有效程度上是不同的,但必须符合理性。从家庭和个人利益角度看,墨涅拉俄斯借希腊全军的利益夺回妻子海伦,是正当的,但是这一利益的实现却要以伊菲格涅亚的性命为代价,也就是说,他的自我利益的实现是以损害他者利益为前提的,是建立在一个父亲失去女儿、一个家庭不完整的基础上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究竟是夺回妻子海伦和自己团圆,还是保护伊菲格涅亚的性命安全,墨涅拉俄斯选择了后者。他的这一选择,也是英雄伦理的表现,彰显了英雄时代英雄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正如黑格尔指出的:“在英雄时代的情况里,主体既然和他的全部意志、行动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也要对他的行为的后果负完全的责任”(黑格尔,《美学》240)。如果不顾一切后果去夺回海伦和自己团圆,那么墨涅拉俄斯势必陷入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带来的惩罚中。

当个人的利益和他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个人利益而保全他者的利益,欧里庇得斯借此显示了他所着力歌颂的英雄品格的高贵,而墨涅拉俄斯曾经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过不理智的事情,正因为他的刻意捍卫自己的利益,也表明了这一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在危机面前,自我保护及对自我利益的捍卫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欲求。但后来他转变了,为保全伊菲格涅亚的生命,宁愿失去妻子海伦。所以他依然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作者也借歌队的唱词表达了这一认识:“你高贵大方,配得上坦塔罗斯,那宙斯的儿子,你没有辱没了你的先人”(253)。

三、克吕泰涅斯特拉——用智慧坚守亲情伦理

作为伊菲革涅亚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本是怀着满心欢喜奉丈夫阿伽门农之命送女儿去和阿喀琉斯结婚的。来到奥利斯后,她首先关注的就是女儿将要嫁的男人的出身经历,当得知阿喀琉斯是神的子孙后,她更加期待着女儿婚礼的到来,虽然阿伽门农已经多次暗示伊菲格涅亚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伊菲格涅亚将会和他们永久分离,但兴奋中的她全然没有听懂阿伽门农的话,只是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婚礼的喜悦中。

战船已经停留在奥利斯海湾多日,阿喀琉斯代表众将士来询问阿伽门农何时出发,克吕泰涅斯特拉因为对女儿婚礼期待的兴奋,听到阿喀琉斯的声音就从军帐里走了出来,以未来岳母的身份要求阿喀琉斯握着自己的右手。阿喀琉斯茫然不解,拒绝握手。克吕泰涅斯特拉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凭她王后的身份,让阿喀琉斯认为是自己在撒谎,而且还竟然替女儿向别人求婚。正当她感到无地自容时,老仆前来揭穿了事实真相。

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聪明在于,在即将到来的危机面前,她适时地把阿基琉斯变成了共同应对灾祸的同盟者。她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使阿伽门农无法冷静:“他们要杀害我的女儿,却用了和你结婚的话去骗他”(268)。这句话对阿喀琉斯来说有双重的打击:一是阿喀琉斯是阿伽门农等人利用的工具,二是伊菲格涅亚如果被杀害,阿喀琉斯也有责任,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们母女是奔着和阿喀琉斯结婚的目的来到奥利斯的,而这将是对阿喀琉斯名誉的最大伤害。对于阿喀琉斯这样的英雄来说,名誉就是一切,所以,他必然要和伊菲格涅亚母女一起去面对这件事。

当知道献祭女儿是必然时,克吕泰涅斯特拉为了保护女儿的性命,不顾一切跪在阿喀琉斯面前,以更加哀切的语言来恳求他救护自己的女儿:“啊,女神的儿子啊,请你保护在这不幸中的我,和那说是你新娘的人,那时虚假的,但总是那么说过的!我是为了你把她戴上花冠,带她来做新娘的,现在却是带她来就宰呀!这非难将要归于你,为了你没有救得她,因为即使你不曾和她结婚,可是至少你是被叫做这不幸的闺女的亲爱的丈夫”(268)。她的这一番话,更加强调了阿喀琉斯和伊菲格涅亚即将被献祭的关系,充分说明了阿喀琉斯无法逃避应该担负的责任,甚至有威胁的意味:如果伊菲格涅亚被献祭了,那么阿喀琉斯也是间接的责任者,更重要的是,如果阿喀琉斯不去救护伊菲格涅亚,这将使阿喀琉斯将来蒙受着因此而带来的非难:一个丈夫——即使是名义上的——却任凭妻子的生命被别人夺去,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大家会鄙视他的。

在利用阿喀琉斯救护女儿这一情节中,充分显示了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聪明机智。她善于察言观势,巧妙地利用当时男性无比珍视名誉和尊严的特点,在危机面前,为自己找到了强有力的同盟者,使得救护女儿成为了可能。

四、阿喀琉斯——伦理身份的被利用与名誉的捍卫

阿喀琉斯和伊菲革涅亚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在悲剧中也并非主要人物,但他却是伊菲革涅亚被献祭这一伦理结形成的条件和化解的钥匙。在献祭这件事情上,作者对他的刻画,既体现了古希腊时代英雄的特质。

阿伽门农等之所以哄骗克吕泰涅斯特拉母女说是来奥利斯和阿喀琉斯结婚,就是利用了阿喀琉斯的伦理身份。首先,阿喀琉斯是帕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出身高贵;其次,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中重要的将领,地位非凡。这足以使克吕泰涅斯特拉心甘情愿地把女儿送到奥利斯来。所以,在她们母女来到奥利斯之前,阿喀琉斯是被利用的工具,阿伽门农并没有就此事征求过他的意见,这也是对他的不尊重。但是,恰恰也就是因为他,将要带来少女的血祭。他的存在,为伦理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虽然他是无辜的。

当克吕泰涅斯特拉母女来到奥利斯后,与克吕泰涅斯特拉的相见,才使阿喀琉斯知道了自己的名誉被侵犯,他发誓要保护伊菲格涅亚的性命,其实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我的名字将要杀了你的女儿,虽然它没有举起钢刀。你的丈夫是这事的原因,可是我的身名也不得干净,若是因了我和我的婚事的缘故,使这闺女灭亡了,忍受着那不可堪的苦难,和不可信地冤曲的侮辱。那么我将是阿耳戈斯人中最卑劣的一个汉子”(269)。

为了实现救护伊菲格涅亚的目的,悲剧中的阿喀琉斯既是血性的英雄,也不缺乏深思熟虑的细致,这和《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鲁莽率性有了较大的不同。虽然答应了克吕泰涅 斯特拉,但他又让她先去请求阿伽门农,使其放弃献祭女儿,这样做如果成功了,将会一举两得:“因为倘若他听了你的请求,我就不必作了,这样就可以保全了她。我也可以对于朋友显更要好,军队方面也不会非难我,若是我办成了这事凭了道理,不是用的强力”(246)。在这一周密的安排中,显示了阿喀琉斯捍卫名誉大于挽救伊菲格涅亚生命的意图。

对阿喀琉斯来说,救护伊菲格涅亚并非是自己必须的责任,因为他没有参与哄骗她们母女的计划,他也是受害者。但是,如果逃避,伊菲格涅亚的死亡将与自己难逃干系,因为大家都将会知道她们母女来奥利斯的目的不是为了来献祭,而是为了和他结婚。如果直接和阿伽门农兵刃相见,将会使军队方面非难他。所以,他就安排克吕泰涅斯特拉先去请求阿伽门农,如果请求成功,那么将皆大欢喜:既保全了伊菲格涅亚的性命,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誉。如果请求不成功,他就必然会实现自己的誓言,以武力去救护伊菲格涅亚。

献祭的时刻即将到来,希腊军人也都知道了伊菲革涅亚的事情,这时的阿喀琉斯,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边是众将士对他的责骂,说他做了婚姻的奴隶,要用石头砸死他;另一边是已经对克吕泰涅斯特拉做过的承诺。虽然阿喀琉斯承认自己“被那叫嚣所压倒了”,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他表现了英雄无所畏惧的品质,告诉克吕泰涅斯特拉“我还将帮助你”。当伊菲革涅亚明确表示为了希腊的利益,她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时,阿喀琉斯为她的深明大义所感动:“我看你那是高贵的性质,更是热望想得你做我的妻室。你注意,因为我情愿帮助你,带你到我的家里去。凭了忒提斯说,我如不去同达那俄斯人战斗救你下,我将怎么地懊丧呀”(284)。

古希腊人珍视名誉胜过生命,他们不是用善恶苦乐的伦理观去考虑人生,而是特别关注自己的尊严,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神的品行或具有神一样的高贵气派。面对伊菲革涅亚即将被献祭而失去生命这一现实问题,阿喀琉斯已不仅仅只是战场上那个所向披靡、英勇无畏的将领,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言行实现了维护个人名誉和救助他者生命的双赢。

五、伊菲格涅亚——生死考验面前的英雄

伊菲格涅亚怀着甜蜜的向往和母亲一起来奥利斯和阿喀琉斯完婚,但等待她的却是以青春的生命献祭于女神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的存在,“反映出女性神灵的统治作用、主宰作用和女性的势力与智慧”(唐珍50)。但是现实社会中处于父权制背景下的女性却居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依附与屈从。欧里庇得斯通过伊菲革涅亚对待献祭前后态度的不同,还原了女性应有的价值和力量。在伊菲革涅亚的形象刻画中,体现了“集体利益大于个人的一切”的时代伦理观,她是作者集中力量歌颂的具有高贵品格的人物。

欧里庇得斯对伊菲革涅亚性格的刻画是本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人物性格必须一致,他在《诗学》中指出:“即使诗人所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不一致的“性格”,可举《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中伊菲革涅亚的‘性格’为例——请求免死的伊菲革涅亚与后来的伊菲革涅亚一点也不相合”(40-41)。亚里士多德认为欧里庇得斯的刻画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前后一致的要求的。正因为欧里庇得斯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本剧中伊菲革涅亚形象性格的前后不一致,恰恰反映了人性的真实因素,也是欧里庇得斯超越同时代悲剧诗人的表现。

得知献祭的真相后,伊菲革涅亚最初的想法是,献祭等于死亡,她诉说着生活的甜美,恐怖地畏缩,发出了绝望的呼号:“帕里斯与海伦的婚姻与我有什么关系?父亲,为什么他来了就是我的灭亡呢?请你看我,只看一眼,再给我一个亲吻吧……你怜恕我,可怜我的青春吧!看得到那阳光,这对于凡人是多么甜美的事呀,那地下的生活全是虚空,谁有祷告想死的人便是发狂的人。恶活胜似好死呀!”(278-279)伊菲革涅亚畏惧死亡的态度,是真实人性的表现,也是古希腊人热爱生命的人生观表现。生命的价值虽然无法衡量,所有的生命虽然都将逝去,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因为他人的死而使自己的活着得到补偿,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权利。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是古希腊人生命伦理的重要体现。《荷马史诗》里描写俄底修斯见到阿喀琉斯的鬼魂,对他诉苦说,他宁愿活在世间做佣工,和没有土地的穷人住着,也比在冥土统治着死者好。但是古希腊人又爱家乡和祖国,重名誉,当意识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对于死又看得很轻了,伊菲革涅亚态度后来的变化,就是这个原因。

伊菲革涅亚的献祭,并非是阿伽门农或其他人的意图,而是天神的旨意。虽然阿伽门农是联军统帅,但他也无力保护自己的女儿,不能给女儿带来幸免于难的希望,因为神的旨意无人能加以反抗。于是,欧里庇得斯以热烈紧张的抒情笔调,表述了伊菲革涅亚被作为献祭品的由来,是别人的罪恶落到了她身上,命运就是如此凶残难以逃避。普里阿摩斯弃置他的婴孩帕里斯的事件,帕里斯和女神们的裁判,海伦的被拐走,报复的希腊

联军在奥利斯的集结,一节一节地锻成了运命金刚不破的锁练,结果却锁住了无罪的伊菲革涅亚,这个束缚只有死才能解开。面对即将到来的不幸,伊菲革涅亚希望与特洛伊战争有关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但一切毕竟已经发生了,所以,她只有哀叹:“人类真是多烦恼呀,命在旦夕的人,多烦恼呀!人们的命定要找着什么的苦难”(281)。

古希腊人敬畏天神,相信命运,但是更相信人的力量。虽然神的命运与人的命运是同形同构的,神谕所代表的命运具有超越一切的神秘色彩,是一种抽象的本质和超验的逻辑,但同时神谕是可以被预知、被漠视、被抗拒和被验证的。在被安排的命运和主动追求的欲望之间,古希腊人用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大胆积极的创造精神,解释着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欧里庇得斯在他悲剧创作中对神谕经常是持怀疑态度的,他更相信人的力量和智慧。在伊菲革涅亚被献祭这件事上,他继承了传统的表达,但更多的是还原了人物真实性的一面,借传说中的故事,着力歌颂了伊菲革涅亚的高贵品质。

当得知献祭已是无法更改的必然,又看到阿喀琉斯为保护自己而甘愿犯众怒,伊菲革涅亚审时度势,冷静而坦然地接受了现实——献祭。悲剧的高潮是退场部分,希腊军人叫嚷着要伊菲革涅亚献祭,阿喀琉斯准备用剑来抵抗他们。但是,伊菲革涅亚已经克服了她最初的恐惧,平静地审视眼前的情势:“那伟大的希腊全都看着我,就只在我使船只前进,……我的一死可以成就这一切,我的解救希腊的荣誉也将是有福的”(284)。她明白自己的死可以使全体希腊人的利益得以保全,而且已经有千万个希腊人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战场上拼杀,怎么能为了自己这一条性命的保存而使一切得以停止呢?同时,自己被献祭是天神的旨意,一个凡人怎能违抗女神的意思?她勇于面对死亡,认识到了献祭这件事情对希腊这个集体是有益的,对自己将来的影响也是积极的:“牺牲了我,去把特洛伊毁灭吧!这是我永久的纪念,这对于我就是子女,结婚与名声了”(284)。这里充分展示了一个女子的高尚情怀: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个人生命而保全集体利益。

海涅的代表作篇3

关键词:安提戈涅 索福克勒斯 艺术特点

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可被看作是古希腊悲剧作品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相对于前辈埃斯库罗斯的剧作而言,索福克勒斯的剧作结构更加完善,人物处理和事件安排更加出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戏剧结构程式”。

索福克勒斯于公元前四四一年写下《安提戈涅》,这是其现存的第二部悲剧创作,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我们既能够看到古希腊戏剧的大致样貌,也可以窥见索福克勒斯戏剧作品的一些艺术特点。从戏剧史角度看,《安提戈涅》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

《安提戈涅》的内容结构是:开场白,安提戈涅姐妹的谈话,安提戈涅表明要孤身一人违反禁令埋葬死去的兄弟;进场歌、歌队抒情。第一场,国王克瑞翁下禁令以及尸体被埋葬的事实;第一合唱歌,歌队抒情。第二场,违法者安提戈涅被抓并同克瑞翁进行对话;第二合唱歌,歌队抒情。第三场,王子海蒙与克瑞翁针对安提戈涅是否有罪进行争执;第三合唱歌,歌队抒情。第四场,安提戈涅在被押走前的感受;第四合唱歌,歌队抒情。第五场,先知赶来规劝克瑞翁修改命令,二者产生争执,克瑞翁回心转意;第五合唱歌,歌队抒情。退场,安提戈涅、海蒙、王后之死。由此可见《安提戈涅》结构框架可归纳为:开场白——进场歌——五个戏剧场面及每个场面后各有一首合唱歌——退场。

此结构中,戏剧场面与合唱歌的分配最值得关注。在索福克勒斯这部戏中,一个戏剧场面跟一首合唱歌,也就是说作品的戏剧成分和抒情成分是一对一交互出现的。众所周知,戏剧场面和合唱队抒情一直是构成古希腊悲剧的两个重要部分。但在之前的作品中,虽然两者同样是穿行但是分配十分不均衡。以埃斯库罗斯作品为例,剧中常有一个戏剧场面后连续出现两首歌曲的情况(《乞援人》、《七将攻忒拜》中悲歌和合唱持续进行,《复仇神》中出现了两组相连的悲歌且之后紧接有一组欢送曲)。古希腊的戏剧不同于现代剧,它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统一的地点。当整个戏剧动作都在一处发生时,跟在戏剧场面后的合唱歌正可以起到划分戏剧动作的作用,使得连续的故事得到一个间歇,类似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索福克勒斯把这种一场面一合唱曲的结构固定下来,既是古希腊悲剧向近现代戏剧演化发展的标志,也暗示了歌队作用的变化(这一点在下面的歌队部分进行详述)。

二、角色数量增加

《安提戈涅》一剧中角色明显增多。剧中主要人物有安提戈涅、克瑞翁、海蒙;次要人物为王后、伊斯墨涅、守卫、先知以及报信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台词的人物,如仆人、先知的领路童。大致算来,除了歌队外,仅算有台词的角色就有八位之多。而在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所有的角色(不计歌队成员)加在一起平均算来仅有五位角色(其中《乞援人》仅三名,《波斯人》仅四名)。角色的增加有利于故事的丰富,情节较之以往复杂,场面也较为热闹。

角色数量的增加不仅体现在整部戏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同台角色上。悲剧之父在戏剧中运用第二名演员,让剧中人物之间直接产生了冲突。而索福克勒斯更进一步,他引入了第三名演员,也就使同场面角色增加到了三个。这样一来,舞台除了两个针锋相对的对抗力量外,还有一个“第三者”,他可以加剧冲突的程度,也可以减缓调和此冲突,同时能够推动情节发展、丰满人物角色。例如本剧第二场,除了歌队,场上的人物有安提戈涅、克瑞翁以及伊斯墨涅,原本单独的矛盾冲突由于伊斯墨涅的出场演变成多线形——三人的关系都存在着冲突。这样一来,既为故事增加了张力,也从侧面突显出安提戈涅的性格、锐化安提戈涅同克瑞翁之间的矛盾。另外,同台角色的增加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例如,安提戈涅被押到国王面前就需要三位演员。假设一下,如果按照埃斯库罗斯时期演出的特点来看,台上必须少一个角色,而这里少掉哪一位都是不妥当的。

三、歌队作用变化

戏剧不同于史诗,它是对一段行动进行模仿。由于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其歌队的抒情成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埃斯库罗斯使用两名演员,增加对话比重,减少合唱抒情,但是在剧作中,歌队的合唱成分往往占全剧的百分之五十。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一剧中,歌队的合唱部分占剧作的比重已经降至百分之十八。显而易见,在这部戏中,歌队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唱合唱歌以抒情,它的不同作用比重产生变化,最重要的用途应为以下三种:

首先,歌队作为剧中角色参与到了戏剧事件中。我们可以将整支歌队看成一个人物角色,他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和主要人物进行对话,协助故事向前发展并且对主人公的行动起到一定的推动或劝阻作用。如剧中第五场,歌队劝克瑞翁不要忽视先知的警告并说服国王取消了之前的命令。所以说,歌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剧中角色的作用。合唱歌的部分减少并不影响歌队的这种作用,反而使得他在性质上有了一些变化(从主要唱抒情曲到更多地参与到剧中)。

其次,虽然希腊悲剧中的抒情成分在逐步减少,但合唱曲是一定要有的,这是因为合唱曲起着一个间隔戏剧动作的作用。笔者大胆猜测,合唱曲保留的最大原因便是为了用来做“幕”的标志,不至于让戏剧行动一口气进行下去,能够给演员和观众一个间歇的时间,这也是为全剧作一个串联。当然,这种间歇时间不宜过多,因为与听抒情曲或大篇叙述相比,观众似乎更加热衷于看直接呈现在面前的戏剧场面。所以在《安提戈涅》与后面的戏剧作品中,不会再出现几首歌曲连续出现的情况,而是一首曲子跟一个戏剧场面,合唱曲以间隔作用为主,整出戏剧以对话部分为主。

第三,古希腊的半圆形剧场非常大,观看演出的公民数量非常多,人们也并不容易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场面上。歌队的演唱一般会伴有音乐伴奏以及舞蹈,这可以提高戏剧的观赏性,增强舞台效果。而且音乐比较容易引起人情绪上的共鸣,可以引导观众感受悲剧气氛,提高演出的整体效果。同第二点一样,这种作用对整部作品而言也是辅的,绝不应当喧宾夺主。

从歌队的作用变化上,我们能够看出雅典人民兴趣点的转移。观众们已经不再喜欢抒情诗一类的主观抒情,而是偏爱于史诗性质的客观叙事。

四、使用机械设备

虽然古希腊剧场条件有限,但在演出时仍会使用一些设备来增强演出效果。在《安提戈涅》中,我们可以看到推台的运用。由于悲剧避免在舞台上出现流血场面,所以剧中三个角色的死亡都被放在了后台发生。报信人讲述了安提戈涅和王子海蒙的死亡过程,跟随国王上场的推台上陈放着海蒙的尸体,这既印证了报信人的话,也增强了剧场效果。接着,在报信人报告第二个噩耗时,舞台上使用了第二个推台,旋转呈现王后的尸体。这种机械的运用既帮忙解决了“舞台不可流血”这一困难,也放大了死亡带来的恐怖和震惊效果。

《安提戈涅》中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剧本的表现张力,扩展了舞台的内容。从当代戏剧研究角度来看,这些戏剧艺术手段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戏剧艺术的发展变迁。从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开始,希腊戏剧走向稳定,后继者欧里庇得斯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希腊悲剧作了进一步改进,将歌队的地位继续降低,使得古希腊悲剧一步步走到现代戏剧样式上来。

参考文献:

[1]张竹明译.索福克勒斯悲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王焕生译.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埃斯库罗斯悲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4]吴光耀译.西方演剧艺术[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海涅的代表作篇4

2008年8月8日是一个中国人值得祝贺的日子,它是我国北京拥抱世界的一次机会,我们华夏大地有着5000年的历史,我们以它自豪,现在世界以它自豪。

我们的国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一次次的困难中我们一次次站起来。

现在我们中华民族要让世界瞩目,奥运以前是一个中国人不敢提的字眼,一直没有我们亚洲人参加,当我们的许海峰打破了0的记录,当时奥运会场竟拿不出2面5星红旗,因此颁奖拖后了半个小时,许海峰那深深的目光表现出无尽的思绪。

如今我们能在我们中国北京举办我们。我们要以绝对的热情去参加奥运。

正文

射击

最后一枪,成功或者失败在此一举。无数双眼睛注视下,举枪,瞄准,一切忽然那么寂静,像是在等待上帝的裁决。

这是这场较量的最后一枪,此时,中国选手杜丽落后俄罗斯名将加尔金娜0.4环,这在10米气步枪项目中,是一个不小的差距。

步枪射击是射击运动中开展最普遍、比赛项目最多的一种。步枪的枪管长,装有木托,瞄准射击时双手握枪,枪托抵肩,射手腮部贴于木托上,因而枪支晃动小,射击精度高。第一届奥运会的射击项目均为大口径步枪项目。由于大口径步枪和子弹的价格高,需要长距离的大型射击场,致使这项运动的广泛开展受到限制,因而小口径步枪引起人们重视。

气步枪是利用压缩气体推送弹丸前进的枪支,气枪弹不装火药,价钱便宜,使用安全,气枪射击在室内小型场地进行,便于在群众中普及,因而在各国迅速流行,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被列为男女比赛项目。这也是中国射击队的优势项目之一。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上,中国和俄罗斯选手可谓实力相当。而在首金争夺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中俄双方就在心理战上暗中开始较劲。

中国队的最大劲敌俄罗斯名将加尔金娜在各种场合宣称,“中国队实力确实很强,但她们的心理不过关,而我能做到比中国选手更轻松。”毫无疑问,加尔金娜是在给中国选手施加压力。对于俄罗斯队的“挑衅”,中国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说,不去想比赛的结果,说不定结果就会好一些。

让我们再回到雅典奥运会射击赛场,杜丽以398环的成绩进入了女子10米气步枪的决赛。在决赛前试枪时,杜丽非常出众,第一发就打出了10.8环,9发子弹的平均环数为10.3环。

如果杜丽能保持试枪时的技战水平和良好的发挥,那么,将冠军收入囊中,自然也不是件难事。可是谁也没料到的情况发生了,决赛开始的第一枪,加尔金娜稳稳地打了10.2环,杜丽却打出了全场最低分:9.4环。

步枪射击属于慢射性质的项目,比赛时间长,比赛规则只限制射击总时间,没有单发时间的要求;10米气步枪比赛射击目标小,精度要求高,射击时要求射手在不对称、不自然的姿势结构条件下,保持静止的协调力。如果没有保持好静止协调力,轻微的晃动,让手、眼、枪无法协调地配合,就会影响射手的水平发挥,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发子弹,杜丽像前面的9发一样,迟迟没有扣动扳机。射击运动的难度就在于,在一片嘈杂的枪声中,在心理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运动员还必须集中精力瞄准几十米乃至上百米之外小小的靶盘,因此射击竞技不需要像其他运动项目那样研究他人的战术、打法,而是需要极强的定力,在比赛中把握自己的心神,稳定自己的情绪。

步枪射击要求射手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每枪重复同一套动作,并在精力高度集中、心情十分紧张的状态下,保持动作的高度一致性,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竞技体育项目。在这场角逐中,杜丽的第一枪稍逊一筹,但她很快修正了技术上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几枪中,做到了重复同一套动作,保持了动作的一致性,紧紧地咬住了加尔金娜,决赛前九枪打完之后,杜丽还落后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 0.4环。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杜丽仍然没有行动,她在等待,在等身旁的加尔金娜先扣动扳机。

扣扳机是步枪射击的关键动作。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功臣、射击队总教练许海锋曾经说过,手指扣在扳机上的力量,一旦超过21克就会走火。

21克,可能只是一只蜂鸟或者一块巧克力的重量,而姿势不稳定的立射,扣扳机的技术更难掌握。

人们通常会认为扣动扳机的时机是在瞄准靶心最为稳定的时刻,而实际上,晃动中击发才是射击的常识。因为举枪是要有一个力来维持的,这个力就是手臂和枪的重力平衡。由上向下落枪进瞄准区,是肩部和腰部的调节,也就是这个力的部分释放,从而达到在瞄准区的平衡。在击发过程中,晃动是不停的,食指的扣动也应是不停的。只有这两个动作不间断的连续完成,才能保证发发都在晃动区内扣动扳机。

扣扳机是步枪射击的关键动作。姿势不稳定的立射,扣扳机技术很难掌握,从而成为射击技术训练的重点。常用的扣扳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枪支在瞄准区内微微晃动时,食指均匀地增加扣扳机的压力,在似乎是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形成击发。另一种方法则是事先掌握枪支晃动规律,当枪支尚未精确瞄准时预先增加食指扣扳机的压力,待枪支指向瞄准点时,立即击发。两种扣扳机方法各有利弊,可根据射手特点,加以选择。

当加尔金娜扣动这次比赛的最后一下扳机时,鬼使神差,她只打了个9.7环!场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机会来了,只有杜丽自己不知道赛场上的比分变化,

习惯后发制人的杜丽稳稳地一扣,最后一枪准确命中,她以0.5环的优势战胜加尔金娜。

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曾经用精确的数字展示了射击比赛的残酷一面:气步枪比赛一共50发子弹,如果成绩相差0.2环,平均下来每发子弹只赢0.01毫米!而最后一发子弹,杜丽打了10.6环,加尔金娜打了9.7环,如果这两发子弹都打在同一个靶上,相差的距离只有2.25毫米。在奥运会赛场上,这微乎其微的差距就决出了金牌的归属。

杜丽告诉记者说:“打到最后一发才能决出胜负的思想准备,我早就做好了,所以直到最后一枪开始前,我一直都很自信,我觉得自己能行。”

有人说,射击是一项“至静”的运动,但是,“静极反乱”这是很多射击选手遇到的最大障碍,甚至一次不协调的呼吸也会断送一名运动员的前途,身体的静止造成了思想的脆弱,经不起一个气息的拂动,因为射手们安静地瞄准时,头脑的风暴却一刻也没有停息,这就反不如剧烈运动更容易进入忘我境界。射击选手可以控制躯体,但无法控制思想,这便是“静极反乱”的原因。射击技巧只能帮助一名选手暂时找到平衡点,而一名经历残酷训练的运动员,通常都会不间断地受到头脑风暴的袭击,

体操

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发生的一幕!观众这样的表现、涅莫夫大度的向观众行礼……这些在奥运会体操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涅莫夫,俄罗斯体操名将,5岁开始体操训练,属于全能型的体操运动员。

1996年亚特兰大和2000年悉尼两届奥运会涅莫夫共夺得14枚奖牌,其中有4枚金牌,被称为 “体操沙皇”。单杠,是涅莫夫的最强项。

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夺得单杠金牌。

1896年,单杠被列为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体操比赛项目。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静止姿势完全被淘汰。单杠,形成了完全以摆动为特点的一项体操竞赛项目。

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在雅典奥运体操馆进行。

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的单杠为两柱横架一杠,由4条钢索从两立柱上端向外斜拉绷紧,固定于地面。杠高2.55米,杠长2.4米。单杠的横杠成圆形,直径2.8厘米,由镍铬钢制成,富有弹性和韧性,可以帮助运动员充分利用杠的弹性来更好地完成动作。

决赛开始后,前两位出场的选手都得到了9.787分。涅莫夫第三个出场,现场的观众欢声雷动。这很可能是28岁的涅莫夫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了。尽管如此,涅莫夫无疑还是单杠金牌最有力的争夺者。

涅莫夫上杠后,开始做大回环!

一套现代单杠动作是运动员运用各种握法,流畅的完成各种摆动、转体和飞行动作的过程。单杠比赛中,运动员通常以杠为轴来进行旋转,即称为大回环。

涅莫夫从手倒立位置开始下摆进行大回环。下摆时,涅莫夫稍伸髋,双臂伸直,使身体重心远离转轴,拉长转动半径;至杠下45°时,充分使肩下沉到垂线,然后快速“兜腿”,顺势提臂,使人体重心尽可能靠近转轴,从而快速使身体上腾。几个大回环后,涅莫夫髋关节急速屈伸,利用肌肉群的弹性和器械变形的弹性来增加大回环摆动中的动力,使身体加速摆动。摆动中,涅莫夫的身体犹如一个鞭子抽打之前屈伸的动作,故被称为“鞭打振浪”。在单杠大回环中使用鞭打振浪,有利于获得最大程度的腾空高度。

涅莫夫连续做出了4个难度空翻动作,其中有3个“特卡切夫腾越”。 “特卡切夫腾越”,即为“向后大回环向后分腿腾越”当肩上摆至杠前水平时,涅莫夫两腿迅速制动,同时充分展髋挺身,快速向上挺胸,使背部呈弓形,随即放手,在放手的瞬间,涅莫夫稍弓背,向前抬头,进入腾越过杠,下落时主动伸手抓杠,完成动作。

“特卡切夫腾越”因首先由前苏联体操运动员特卡切夫率先完成,故以特卡切夫的名字来命名。国际体操联合会规定,运动员第一次创新难度动作并在体操大赛中成功使用,这个动作即以运动员的名字代替动作的名称。我们所熟悉的“李宁大回环”以及“程飞跳”和“特卡切夫腾越”一样,因动作首先由李宁和程飞做出,故用其名字来命名。

尽管涅莫夫下杠时向前迈了一小步,现场观众还是抱以热烈的掌声。观众和涅莫夫都在等待着高分的出现。

9.725分!涅莫夫低于前两名选手的9.787!只排在第3位!

这么低的分数是观众所不能接受的。前面的日本选手杠上动作一般,得分却不低。

9.725分对涅莫夫似乎有些不公平。

现场的观众对裁判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几分钟的嘘声。

准备上场比赛的哈姆只能站在场边等候。

比赛被迫暂停。

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极为罕见。

裁判为什么给涅莫夫打这么低的分数呢?

裁判评判一套单杠动作的得分,一看动作的难度;二看杠上动作的完成情况;三看下法的稳定性。

涅莫夫在杠上做的空翻动作确实漂亮。但是空翻动作只是裁判评分的一个标准,涅莫夫在杠上的动作确有不规范之处,摆动中身体有几次都出现了变形,而且下法也没有站稳。裁判根据评分规则比较公正的做出了判罚。

为了使比赛继续,迫于观众的压力,体操官员开始与裁判组进行商讨。

9.762!裁判作出了改判。

但是这个分数对涅莫夫来说没有意义,他仍然排在第3位。

观众依然不依不饶,继续给裁判施加压力。

出于判罚公信力的考虑,裁判没有再次提升涅莫夫的分数。

但是观众的嘘声越来越大,比赛仍然无法继续。

这时涅莫夫上台向观众行礼,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分数而影响比赛的继续。嘘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涅莫夫失去了自己最想拿的金牌,但他却给观众奉献了一场完美的单杠表演,也得到了各国观众对他的尊重。雅典奥运会体操单杠的比赛赛场属于这位28岁的俄罗斯老将!——阿列克谢•涅莫夫!

福娃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

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

福娃贝贝 福娃晶晶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

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

迎您”。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

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

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

庆2008奥运盛典。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

“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

的蓝环相互辉映。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

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

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

色的一环。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

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

环中黄色的一环。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

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海涅的代表作篇5

通常人们认为,《伊利亚特》是男性的,阳刚的;《奥德赛》是女性的,阴柔的。而后者的阴柔美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史诗的女主人公珀涅罗珀身上。甚至有学者指出 《奥德赛》中存在着一种“珀涅罗珀诗学”。我们知道,“诗学”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诗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其原义为“制作的技艺”。在古希腊人看来,诗人作诗,就像鞋匠做鞋一样,靠自己的技艺制作产品。“诗学”(poietike techne)就是“作诗的技艺”的简化。因此,从该词的本义来讲似乎更应该译为“创作法、创作学”。刘小枫教授便将该词译为“诗术”。珀涅罗珀一直在为公公编织寿衣,这种编织也是一种“诗学”,它以隐喻的方式指向诗歌的创作。珀涅罗珀也在编织故事,并编织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经纬,可以说,“一个从事纺织的珀涅罗珀就是一个隐喻意义上的诗人”( 陈戎女《荷马的世界——现代阐释与比较》,中华书局,2009年版)。从这个意义上说,荷马就是一个珀涅罗珀式的说唱诗人。

珀涅罗珀是荷马史诗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她和俄狄修斯具有很多相似的品性和特质。“智谋”是他俩都具有的,并且,“智谋”是他俩共同的生存武器,在“斗智”方面他们夫妻二人可谓难分伯仲,他们在史诗中也的确有过“智慧”的交锋。这里似乎也透露出史诗作者的男女平等意识和女性思想。作为求婚者之一的安提诺奥斯,对珀涅罗珀的智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眼中,“从未见古代人中有何人如此智慧,/美发的阿开奥斯妇女中没有,即使提罗、/阿尔克墨涅和华髻的米克涅也难相比拟,/她们谁也不及珀涅罗珀工于心计” 。而另一位求婚者安菲墨冬,甚至在死后阴魂到了冥府也还在赞扬珀涅罗珀:“她终于不得不违愿地把那匹布织完。/待她把那匹宽布织完,把布匹浆洗,/给我们展示,光灿如同太阳或明月。”珀涅罗珀的智慧和人生似乎完美无缺,她最终织造的那匹光亮斑斓的织布,似乎可以看作是她智慧的象征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荷马史诗不外乎就是女人争夺战,《伊利亚特》的战争争夺的是海伦;《奥德赛》中俄狄修斯和求婚人争夺的是珀涅罗珀。史诗中的英雄用生命去争夺属于他的女人,于是,女人成为了男人战争的根源。早在特洛亚战争爆发之前,有许多英雄都向海伦求婚。海伦的父亲采用俄狄修斯的主意,让所有求婚者立誓决不对海伦未来的配偶动武,并在海伦夫妇婚姻遭到麻烦时给予帮助。阿伽门农兄弟日后正是利用这一誓言召集起一支远征特洛亚的庞大军队。海伦是一个复杂的充满魅力的形象。她的倾国倾城的美,她的诱惑力和洞察力,她的矛盾和复杂,使我们难以对她进行定性分析。海伦的美举世皆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三卷这样描写海伦的美。两军战斗间隙,女神将海伦请上特洛亚城门,那些特洛亚的长老们:

坐在斯开埃城门上面,他们年老,

无力参加战斗,却是很好的演说家,

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

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

特洛亚的领袖们就是这样坐在望楼上。他们望见海伦来到望楼上面,

便彼此轻声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

“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

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

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

西方著名荷马研究专家皮埃尔·维达尔-纳杰指出:“渗透到希腊文明核心当中的那种美”,“在荷马时代,是通过海伦这样迷人而又危险的人物来展现的”。“海伦是个美人,但是她把自己看成是一条母狗……因此,从古至今多少代,由于她的种种矛盾的特性,海伦代表着永恒女性的形象。”(《荷马的世界》,王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许当初正是由于海伦的形象,使荷马产生了吟唱和编制史诗的兴趣和欲望。正如在《伊利亚特》中,荷马通过海伦之口对帕里斯说道:“是宙斯给我们两人带来这不幸的命运,日后我们将成为后世的人的歌题。”

荷马在史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美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堪称完美,比如完美的母亲,如忒提斯;完美的妻子,如安德洛马克;完美的少女,如瑙西卡。荷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些古老传说中最美好最迷人的女性身上。对于海伦,荷马虽有所批评,但仍多有赞扬和爱护,最后给了她不错的结局。她在特洛亚城毁灭后平安回到了斯巴达,仍然是王后,仍然管理着她的后宫。荷马对于那些声名狼藉的女子要么不愿提及,要么一句带过。譬如荷马史诗中从未让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默斯特拉正面出场,有关于她的故事总通过他者之口来叙述。这当然表明了荷马对女性的态度和立场。

比较而言,《伊利亚特》中的女性并不多,但战争的缘由是因为海伦被劫持而引发的,而只要特洛亚人肯归还海伦,战争随时可以停止。史诗又是由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为了克丽塞伊斯和贝丽塞伊斯这两个女人而发生冲突开始的。“荷马没有说过在围城的十年里,亚该亚人的军营中曾有一个孩子出生过。”在特洛亚一方,荷马描写过赫卡柏、卡桑德拉和安德洛马克。赫卡柏既是老人又是王后,卡桑德拉是公主和预言家,安德洛马克是唯一被荷马认定为妻子和母亲的人。总之,以上这些女性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也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即从不同的女性角色,譬如女俘、妻子、半神女子、女先知等的眼睛来看待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给她们家庭造成的难以想象的灾难。

安德洛马克无疑是荷马史诗中最重要女性形象之一。安德洛马克(Andromache)的名字兼有“男人”(Andro)和“战斗(mache)”的含义。这似乎是在暗示:安德洛马克其实是一个渴望像男子一样去战斗的女子。安德洛马克在与赫克托耳见最后一面时,讲述了自己家族的故事。这个故事表明了一个女人的战争观:战争毁灭家庭。安德洛马克没有讲述战争双方的攻城略地和激烈厮杀,她所突出的是战争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后果,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都死于战火,她除了丈夫和儿子外已经一无所有。当然,随着特洛亚城的毁灭,她的丈夫和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难。

安德洛马克在荷马心中的地位如此崇高、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奥德赛》中,当主人公俄狄修斯听到得摩多科斯吟唱特洛亚城被毁灭的故事后,不禁心中悲怆、潸然泪下:

有如妇人悲恸着扑向自己的丈夫,

他在自己的城池和人民面前倒下,

保卫城市和孩子们免遭残忍的苦难;

妇人看见他正在死去作最后的挣扎,

不由得抱住他放声哭泣;在她身后,

敌人用长枪拍打她的后背和肩头,

要把她带去奴役,忍受劳苦和忧愁,

强烈的悲痛顿然使她面颊变憔悴;

俄狄修斯也这样睫毛下流出忧伤的泪水。

俄狄修斯这位杰出的英雄,在这里被荷马比作了安德洛马克。而史诗中那位特洛亚王子帕里斯,作为小伙子他过于漂亮,他的头发和他的美貌是那位金色的阿弗洛狄特赠与他的美妙礼物。这位还没有完全长大成年的青年,在史诗中其实是一位半男半女的王子。

海涅的代表作篇6

临“震”受命

房屋晃动、吊灯摇摆,2010年3月11日中午,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在强烈余震中就任智利总统。

3月11日中午,位于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的智利国会荣誉大厅里,各国使节政要齐聚,出席智利总统皮涅拉的就职仪式。11时39分,11时45分,12时06分,12时26分,在短短的40多分钟内,突如其来的4起震级分别为里氏7.2级、里氏6.9级、里氏6.0级和里氏5.4级的强烈余震撼动了整个建筑。议会大厦晃动,一些宾客抬头瞧向天花板及吊灯,但仪式继续。

一名外国记者在议会大厦附近拍摄。她提示观众:“看,镜头内的画面轻微抖动,高压线在颤动。这是余震。”

两起余震刚过,荣誉大厅里仍是一片骚动,来宾有人起身离席,有人注视天花板剧烈摇摆不停的灯具,各国元首尚表现镇静,没有惊慌失措。作为主角的皮涅拉镇定自若,对参议院议长“是否宣誓捍卫国家宪法,忠实履行全民族赋予的职责,按良知严格指导行准,保守国家秘密,尊重并执行议会决定”的提问,以简单一句“是的,我宣誓”作答。

宣誓后,皮涅拉披上红白蓝相间的总统绶带,开始宣读他的内阁成员名单。长长的政府各部部长名单还没念完,又是一波山摇地动。

有惊无险的仪式结束之后,皮涅拉说:“该是干活的时候了。”随后,议会大厦里面的人员被疏散。皮涅拉来不及庆祝就立即乘坐军用直升机赶赴这次余震的震中视察,随后又访问了海啸灾难严重的地区。皮涅拉向所有遇难的民众表达了哀悼,并献上白色的康乃馨。皮涅拉希望民众保持镇定,并证实新政府正开足马力进行灾情调查。

2月27日发生的里氏8.8级地震也许是上天给皮涅拉安排的一场“大考”。在时任总统巴切莱特多次出面呼吁民众保持冷静并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后,皮涅拉却一直没有露面,一时间,皮涅拉成了“生死不明”的候任总统,智利政权能否顺利交接被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皮涅拉并没有让人们等待多久,他很快向公众传达了他与大家在一起的信息,给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鼓舞智利受灾民众、展示睦邻友好,皮涅拉、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及一些智利退役球星3月10日甚至参加了一场足球友谊赛,皮涅拉还打入比赛首粒进球。

不过在就职典礼后,皮涅拉就没有工夫踢球了。他立即投入工作,前往重灾区康塞普西翁,看望受灾民众。

“我们不会是地震的政府,我们将是重建的政府。”他多次重复这句话。

“我希望你们知道,即使在你们休息的时候,我们的政府仍然在努力的工作,为的是你们醒来以后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就是我在这向你们的承诺。我相信,这是我给每一个失去家园的智利人送去的最好的礼物。”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皮涅拉当场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号总统令,宣布向420万受灾民众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这道总统令,智利政府将于3月拨款约64万美元,向最贫困的每个家庭提供约合80美元的月援助。

亿万富翁

皮涅拉1949年12月1日出生于圣地亚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智利基督教创始人之一,历任智利驻比利时大使与智利驻联合国大使。作为外交官之子,皮涅拉的童年在纽约以及布鲁塞尔度过。在智利度过“一路名校”的青年生涯后,皮涅拉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并在三年后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皮涅拉在智利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企业家,其资产超过14亿美元。他拥有多家知名企业的股份,其中包括智利航空公司、智利电视台(CHV)、智利科洛科洛足球俱乐部等。20世纪80年代,皮涅拉将信用卡业务成功引入智利,获得巨大收益,赢得了第一桶金。作为智利第三大富翁,皮涅拉在“200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701位。一方面要为“经济强国”而努力,一方面却不得不放弃自己钟爱的商业帝国。因为可能与未来行使的权力发生利益冲突,目前,皮涅拉已经将部分财产做保密委托处理,并承诺将其在智利航空26%的份额悉数售出。皮涅拉在当选后表示,要做“企业家总统”,努力改造智利的公共领域。

皮涅拉既有商业头脑,又有政治手腕,被形容为南美洲的贝卢斯科尼。一些智利民众希望,这位成功商人出身的政治家能重振智利经济。在海啸中失去家园的渔民卡洛斯・弗纳斯说:“他是一名商人,那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给我们的孩子创造就业机会。他的担子不轻。”

经济滑坡,又遭遇百年难遇的大地震,智利人急需一位强有力的总统。皮涅拉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却行动敏捷,充满活力,喜爱运动,潜水,足球,滑板,甚至驾驶私人飞机,这些本应属于年轻人的运动,他样样拿得起。在竞选期间,他还通过这些“招数”来拉近与年轻选民的距离。经常跟随皮涅拉采访的记者透露称,皮涅拉“天生是个幽默的人”,他谈吐风趣,讲话常常“眉飞色舞”,表情丰富。连智利的保守派政治评论家也认为:“皮涅拉在很多领域都有杰出表现,包括政治、传媒、体育和运输,他是成功人士的典范,也是乐观派的代表。那些老派政客爱把自己包装成深知人民疾苦的样子,但皮涅拉不会这样。”

右翼总统

20世纪80年代末,皮涅拉加入智利民族革新党,并在1990年至1998年间担任智利参议员。2005年,皮涅拉第一次参加总统选举,但最终在第二轮投票中以微弱劣势输给智利上任女总统巴切莱特。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智利驻比利时和联合国大使。皮涅拉一旦投入工作,立马精力充沛,他也因此获得“火车头”的美称。

在此次选举前,皮涅拉打出了变革的口号,表示要给智利人带来希望、改变和未来。皮涅拉表示,希望自己能像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肯尼迪一样让智利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鉴于智利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负数,因此皮涅拉的亿万富豪身份为他在竞选中加分不少,因为很多人希望,一名懂经济的政治家改变国家目前的经济现状。智利媒体民意调查,56%的民众认为皮涅拉政府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智利民众希望,这名亿万富翁能用他娴熟的商业技巧帮助智利经济反弹。

皮涅拉打出了带有个人风格的选战目标,以全新的温和形象示人,并向智利的穷人与弱势群体靠拢,承诺帮助智利50万人在2014年前摆脱贫困。皮涅拉在竞选中提出的口号是给所有智利人“希望、改变和未来”,他承诺创造100万份就业机会并使智利人均收入增长6%,达到12000美元,承诺将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Codelco铜公司的20%份额私有化,雇用1万名新警察改善治安,推动可再生资源发展,改善公共教育。

观察人士称,保守派阵营的皮涅拉上任意味着智利将“向右转”。皮涅拉以温和的中间派政治家形象出现,他承诺,新政府将会继承前任已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带领智利人民走向富裕。他挑选的22名内阁成员多为保守派学府智利天主教大学经济学家,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

海涅的代表作篇7

拦阻索――很不简单的钢索

之所以首先就说“拦阻索”这个细节,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最近的国际新闻热点。2016年的11月和12月,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编队在地中海的军事行动中,短短不到3个星期就相继发生了米格-29K和苏-33的坠机事故,而事故原因都与拦阻索的断裂有关。事后,有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引发祸端的拦阻索产自乌克兰。但笔者看来,即便这些拦阻索可能因为工艺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比美航母拦阻索)寿命短的天生缺陷,但“库”舰上拦阻索这么“频繁”的断裂,更多的是暴露了舰员们飞行前检查的疏漏与日常维护保养的不利,未能防患于未然。

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早在“辽宁”舰的改装期间,有外媒评论道,中国无法制造拦阻索,拦阻索将成为中国发展航母的重大瓶颈。而如今事实已经证明,这纯属无稽之谈。“辽宁”舰上的拦阻索系统承受住了成建制的歼-15舰载机上舰训练和试验的考验。而这背后离不开“辽宁”舰的航空部门起降保障中队对拦阻索系统的细致维护,这在过去几年里的官方报道中已有重点展现,比如“辽宁”舰高级士官群体的专题报道中,刘坤龙就负责“辽宁”舰上拦阻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

在报道中提及的“拆卸板弹簧”,其作用简单说就是将拦阻索支离甲板,升高到指定高度以便于着舰的舰载机尾钩钩得上拦阻索。“板弹簧”是拦阻索支撑系统的一部分,在功能实现上是靠位于甲板下的气缸通过凸轮顶杆的移动来达到顶起拦阻索的板簧的拱起和放平。而“辽宁”舰上4条拦阻索被支撑起的高度既要保证舰载机的尾钩可以钩到,又不能阻碍机轮的越过。美海军航母上规定的拦阻索与飞行甲板之间的距离是2~ 5.5英寸(5~14厘米),我们的“辽宁”舰也差不多。而这个距离也需要人工测量,检查是否达标,使用的测量工具类似于U型尺,拦阻索与飞行甲板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在尺子的“内部”区间即符合标准。 拦阻索断裂阴影中,俄媒记者走进航母甲板下的拦阻机(用来吸收舰载机的着舰动能)舱室,可见航母上的液压缓冲式拦阻装置的体积之庞大 美国海军航母上的拦阻索与板弹簧支撑装置的特写

着舰成功的舰载机在停止滑行后,拦阻索从舰载机的尾钩上解脱下来,并被舰面人员用长杆推回,同时甲板下面的拦阻机的复位阀打开,拦阻索及整个拦阻装置复位,为下一架舰载机的着舰做好准备。在着舰的过程中,拦阻索直接承受着舰载机尾钩的冲击力和拦阻力,也关系到回收作业的最后成败和舰面人员的安全,因此飞行任务前的检查、日常的维护检修、定期更换等繁琐的“费时费力”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拦阻索的使用次数和使用周期都有一定的限定次数,但在舰载机回收作业完成或出现过载拦阻的情况后必须要对拦阻索进行细致的检查“探伤”,进行维护保养或者直接更换。对拦阻索的全面维护或更换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技术活,更需要多个“工种”的齐心协力。

至于“辽宁”舰上的拦阻索具体是什么样的?可惜目前还没有特写镜头或照片公开。不过参考目前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上MK-7Ⅲ型拦阻装置所用的拦阻索来看,每根拦阻索都是由6股钢丝绳组成的,每股钢丝绳又由2根主钢丝、12根中间尺度钢丝和6根呈三角形布置的细钢丝扭成,每根钢丝绳芯部设有油浸大麻纤维或聚酯纤维芯。即6×30平钢大麻纤维芯拦阻索和6×30平钢聚酯纤维芯拦阻索,它们的最大可承受拉力和直径分别为835千牛(85吨力)/34.9毫米和911千牛(93吨力)/36.5毫米。虽说拦阻索看着就是根钢索,但由于要承受舰载机着舰时拦阻减速的巨大冲击力,要承受被尾钩钩住拖拉时与甲板的摩擦力,以及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和舰上各种油液等化学物品的腐蚀,因此拦阻索不仅要有很高的强度,还需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对钢材和编织工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辽宁”舰飞行甲板上的拦阻索与板弹簧支撑装置。不仅甲板上有多少架歼-15值得细数,甲板的整洁有序和保障有力,也值得我们鼓掌

LSO着舰指挥官的“打分”

在最近的“|宁”舰编队远海训练报道中,不仅再次出现了着舰指挥官(Landing Signal Officer,简称LSO)的身影,而且还细致地展现了着舰指挥作业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着舰引导小组对飞行员着舰表现做评估“打分”。从报道画面细细看来,能看到着舰引导小组在身后的风挡上做评估记录,在表格的纵列分别对应着编号为“101”和“126”的歼-15舰载机,而最上面的那一行,分别是“X”“IM”“IC”“IR”“CJ”“S”和“Q”的字母缩写。这组英文缩写是什么意思?笔者猜测如下。首先是参考美国海军航母上的着舰指挥官LSO标准作业手册(英文缩写NATOPS,在上期《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中曾提及,作用都是一致的)来看,“X”、“IM”、“IC”分别是指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的X开始阶段(at the start)、IM中间阶段(in the middle)、IC接近阶段(in close)。也因此,有理由推测画面中出现的“IR”和“CJ”(或许就是中文“触舰”的拼音首字母)分别是拦阻着舰过程中接下来的“决断阶段”和“着舰阶段”,只不过在美国海军的着舰指挥官LSO标准作业手册上,这两个阶段的英文缩写是AR(At the ramp)和TL(To land)。

X、IM、IC、IR、CJ正是将舰载机最后的着舰过程划分为了以下五个阶段。 美国航母上的拦阻索,可见复杂的钢丝缠绕关系

在美国海军的LSO标准作业手册上,X开始阶段是指,舰载机由转弯进场到距离理想着舰点最后1英里(约等于1.6千米)的范围。在这一阶段舰载机若偏离理想状态,后续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也所以说这一阶段飞行员的表现对舰载机的最终拦阻着舰影响并不是很大。IM中间阶段,是舰载机距理想着舰点3/4英里到1英里的范围,这一阶段是开始阶段的延续,舰载机已经进入下滑道飞行的稳定阶段,对最终的拦阻着舰影响较小。IC接近阶段的范围是,舰载机距理想着舰点的1/2~3/4英里范围,是飞行员对飞行状态进行小幅度调整的最后阶段,再后续阶段就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了。因此,IC接近阶段飞行姿态调整的如何直接决定了舰载机的落点精度,是最终着舰表现的主要影响阶段。AR/IR决断阶段,之所以意译为“决断”是因为,这一阶段马上就飞临甲板的舰载机处于是否需要拉起复飞的决策阶段,在1/4~1/2英里这个范围内舰载机已经离理想着舰点很近了,舰载机的飞行姿态已经没有可能再调整偏差了。若姿态偏差过大,飞行员的唯一选项只有拉起加力复飞,否则就是舰载机的尾钩未能钩挂上拦阻索,进而冲出斜角甲板或是冲向航母的舰艏区。所以说“决断阶段”的飞行员表现直接关乎拦阻着舰的安全性,是拦阻着舰过程的关键阶段。而最后这1/4英里的范围就是“着舰阶段”了,舰载机能否挂上拦阻索是飞行员拦阻着舰飞行表现如何的最终也是直接的体现。

正是因为拦阻着舰的这五个阶段对飞行员最终着舰表现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各个阶段的评估指标也有不同,而且在最终的“打分”上这些指标的权重也有高有低。舰载机着舰的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接近阶段都还是处于下滑道调整过程,因此要评估的指标有:下滑道偏差、速度偏差、航迹角偏差、下沉速度、对中偏差及横向速度偏差。而在决断阶段,飞行员和着舰信号官都要根据舰载机的飞行状态来判断舰载机是否满足安全着舰的条件、是否需要复飞,此时评估的指标包括,决断点净高、决断点下沉速度、决断点滚转角及决断点俯仰角等。至于最后的着舰阶段表现的如何,评判标准除了尾钩挂索时舰载机的下沉速度、滚转角等飞行数据外,还有最直观的尾钩挂在了第几道拦阻索,以及挂索时尾钩的横向纵向的落点偏差。在“辽宁”舰着舰引导小组的记录中,还有字母缩写“S”和“Q”,二者很可能代表着舰载机最后的落点相对于理想着舰点的偏差。但从“Q”所对应的疑似“2900”的数字来看,联想起来这很可能是指舰载机着舰前的剩余油量,所以“S”和“Q”也有可能代表着相应的舰载机着舰前的数据。 此前的报道中在飞行准备室观看歼-15起降视频资料的飞行员、指挥官。舰载机起降过程的摄像记录正是飞行员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着舰阶段的这般精细的划分和对每个细节的打分,也是舰载机飞行员作业难度的一个侧面体现,各个细小的环节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是着舰失败要再次复飞,严重的话更有可能会引发着舰事故。为了确保着舰安全性,就必须要求每位舰载机飞行员都拥有娴熟的着舰技能。在每次舰载机的回收作业中,着舰引导小组对舰载机飞行员的着舰表现进行细致的记录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对飞行员个人的反馈,便于查漏补缺提高着舰技能,也便行联队掌握飞行员的飞行技能与状态。这种细致的记录,对于目前我国海军的舰载机飞行员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飞行员着舰技能的有效途径。

再结合“辽宁”舰的舰载机飞行员培训来看,最近的“辽宁”舰报道中所展现的着舰引导小组的“打分”细节,也还只是对飞行员着舰技能评估的一部分。结合以往的画面来看,对于着舰技能的评估,特别是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资格认证上,还有结合航母上起降综合视频监视系统(ILARTS)所采集的舰载机起降过程摄像记录来进行“打分”评估的过程。而这套“起降综合视频监视系统”的摄像记录不仅便行甲板控制室、着舰指挥官、航空军官等指挥人员对舰载机起降情况的了解,并辅助指挥、决策、调度,更对每次起降的事后分析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起落过程的分析可用于讲评考核飞行员的起降水平,并帮助飞行员改进起落技术提高起降的成功率,还可用于新飞行员的观摩教学;另一方面,全场记录对事故险情的分析有着关键作用。 美海军作战部长也曾访问“辽宁”舰,可见红色制动轮挡的升起(准确的说是“翻起”)

为舰载机点亮归航的明灯

说到“辽宁”舰的歼-15舰载机着舰,当然不能错过报道中的“光学助降系统”的若干特写镜头。至少从外观上来判断,“辽宁”舰上光学助降系统的中央核心光学单元也是“菲涅尔”指示灯组,所以可以称之为“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在中央的“菲涅尔”指示灯组上方的是绿色切断信号灯,两侧的是红色禁降复飞灯和紧急禁降复飞灯,两侧横列的是绿色基准灯。“菲涅尔”指示灯组是这套系统的核心光学单元,上下垂直排列含有5盏“菲涅尔”透镜灯。“菲涅尔”透镜灯由位于最前端的由机玻璃材料制成的“菲涅尔”透镜与后方的投射灯组成,可投射出高度指向性的光束。这5盏“菲涅尔”透镜灯借助滤镜可投射出由上到下一共5层、具备2种不同颜色的光束。上面的4盏灯光为琥珀色(或者说橙色),最下面1盏为红色。

飞行员通过目视看到的“菲涅尔”透镜的琥珀色“光球”,通过比较该光球与两侧绿色基准灯的相对高度,便可知道自身舰载机的进场下滑角是否适当。如果看到琥珀色的“菲涅尔”透镜灯光位于两侧绿色基准灯上方,代表下滑角过高;看到琥珀色的“菲涅尔”透镜灯光位于两侧绿色基准灯下方,代表下滑角略低;如果看到“菲涅尔”透镜灯的灯光为红色、且位于两侧绿色基准灯下方,代表下滑角已低到危险限度,必须立刻拉起复飞,否则有与飞行甲板相撞酿成严重事故的危险;只有当看到琥珀色的“菲涅尔”透镜灯光球位于两侧绿色基准灯中央时,才表示当前的下滑角准确适当,能保证舰载机的尾钩钩上拦阻索,成功着舰。

在“菲涅尔”指示灯组两侧垂向布置着两列4只和3只的禁降复飞灯、紧急禁降复飞灯,虽然无法确切判断到底哪个是,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这些红色灯光高频闪起后,舰载机飞行员是万万不能着舰的,必须尽快拉起复飞。而“菲涅尔”指示灯组上面的“切断灯”,在光学助降系统问世之初是用来提示螺旋桨动力的舰载机飞行员何时关闭发动机油门,后来这个“切断灯”就成了“万能灯”,通过不同频率不同时间间隔的闪烁或持续闪烁来代表多种不同的信号意义。光学助降系统中的“禁降复飞灯”与“切断灯”是由着舰指挥官手中的便携式开关的按钮来手动控制的。 “辽宁”舰上的光学助降系统

甲板上的@个“刹车”很有必要

翻转式机械制动轮挡,平时与飞行甲板平齐,舰载机进入起飞阵位后轮挡升起挡住两个主机轮,使舰载机可在原地打开加力、不断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功率。当发动机的功率达到最大后制动轮挡快速放下,舰载机就以最佳的离舰速度从舰艏的14°滑跃甲板跃升、起飞。至于在滑跃起飞中制动轮挡放下的速度有多快?笔者曾好奇地以一帧一帧的速度来看歼-15的起飞视频,制动轮挡的释放画面只停留了3帧,按照“1秒25帧”来简单估算,制动轮挡的释放只需0.12秒左右,真是极快地放下,歼-15就能猛的向舰艏滑跃甲板冲去。

海涅的代表作篇8

卡尔图诺娃博士的寻觅

我馆在1986年中国共产党诞生65周年时,就曾通过外交途径,向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求帮助寻找尼克尔斯基的照片。2006年,我馆又曾托共产国际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研究员,帮助寻找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寻找无果后,李玉贞又托她的朋友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卡尔图诺娃博士帮助寻找,并把我馆委托卡尔图诺娃博士寻找的公函转给她。原来,卡尔图诺娃早就在搜集尼克尔斯基的资料了。她的研究成果《中共一大参加者内曼-尼克尔斯基》,是尼克尔斯基生平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发表在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2006年第4期上。不久,该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马贵凡研究员翻译,刊登于《百年潮》杂志2006年第12期。卡尔图诺娃在这篇文章中说:“1987年,苏共中央一位书记应中共中央邀请访问了中国,回国后,他给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院长办公室提出一项任务:寻找中共一大参加者尼克尔斯基的生平材料和照片。那时我在该院工作,这项任务就交给了我。”卡尔图诺娃与同仁几乎查遍俄国各大档案馆,依然没有找到照片。最后,只查到一张尼克尔斯基在狱中被折磨得形象不堪的照片,有关方面不同意将此照片提供给中国。她很无奈,只得在《远东问题》杂志上撰文:“我吁请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一旦发现内曼-尼克尔斯基的照片,请寄给我们或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

布亚科夫教授的突然出现

正在“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有人把尼克尔斯基的照片送上门来了。2007年6月29日上午9时多,阿列克赛・布亚科夫手持照片要求见我们馆的领导。我们与他交谈之下,知道布亚科夫是俄罗斯人,1958年生,1981年毕业于远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远东国立海事大学当教师,现在远东国立大学当教授。他的专业是研究苏联特种历史、特种服务,也研究苏联海军史和中国移民史。布亚科夫正在写一本《1920―1945年远东地区情报人员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涉及尼克尔斯基此人,因此开始收集尼克尔斯基的资料。他用了几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历经曲折才找到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应笔者的要求,布亚科夫写了一份寻找照片经过的文字材料,即《弗拉基米尔・涅伊曼:在寻找照片中已知晓的和不知晓的事情》。弗拉基米尔・涅伊曼,即尼克尔斯基的俄文原名,尼克尔斯基只是他当年到中国活动使用的化名。在这份材料中,布亚科夫是这样描述寻找尼克尔斯基照片过程的:

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不仅在苏联正式出版的资料中找不到,就是在各个部级的档案馆里也没有。

1927―1929年,涅伊曼曾在海参崴的国家联合政治局海参崴地区反间谍处工作过。我希望能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当地党组织的党员登记卡中找到他的照片。我向滨海边疆区国家档案馆写去函询,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没有带来惊喜:在众多的档案资料中,国家安全部门的许多工作人员的党员登记卡都在,但是没有涅伊曼的党员登记卡。我不得不再次向伯力边疆区国家档案馆写去函询,因为在苏联之后,苏联共产党伯力边疆区委员会的档案移交到那里。过了一段时间,伯力边疆区国家档案馆给我回信,没有找到涅伊曼的党员登记卡和照片。

我没有就此停止,我又向俄罗斯联邦安全部伯力边疆区安全局发去函询,提出寻找曾是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的涅伊曼的照片的请求。两个月后有了回答:在伯力边疆区安全局的档案资料中只有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的侦讯案件档案,但在案件档案中没有发现照片。此外,他们指出,在联邦安全局的档案里没有涅伊曼的人事档案或档案照片。他们在回信中建议向俄罗斯联邦安全部提出函询。

我又写好相应的征询函,寄到莫斯科的俄罗斯联邦安全部。后来收到了他们的回信,在标准格式的信函上写着,我们这里没有涅伊曼的照片。但是,这封信同时又给我带来了一条有益的信息,它与涅伊曼生平的某些事情有关。俄罗斯联邦安全部的回信建议我应该到俄罗斯联邦安全部鄂木斯克州联合档案馆看看,那里可能有涅伊曼的照片。

于是,我向鄂木斯克州联合档案馆发去了下一个函询,过了两个月,那边的回信来了,同时还寄来一个光盘,里面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涅伊曼人事档案封面的照片,另一张是带有涅伊曼本人照片的履历表的照片。

就这样,我终于成了尼克尔斯基照片的拥有者。从照片上可以推断出他是于1932年底在什么地方拍摄的。再把目光投向照片上这个人,这是一张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貌的脸:高高的额头,微秃的额角,向左分的头发和向前突出的鼻子。原来,涅伊曼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在那个离我们现在很远的那个现实生活里,他这样的相貌也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布亚科夫说起他给我们送照片的缘起:他2006年曾来我馆参观,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纪念馆,但在陈列中看到只有马林的照片,没有尼克尔斯基的照片,觉得实在太遗憾,决定下次来上海时,要把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带来送给我馆。我们对他提供照片表示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并愿意按规定对他的艰辛付出给予一定的酬谢,他耸耸肩、摊摊手说:“我不是为这个来的,现在是俄罗斯中国年,能为此做点事很高兴。”这使我们很感动。

为慎重起见,我们希望布亚科夫复制一份带有尼克尔斯基照片的原始档案给我们,他答应日后复制好寄给我们。即使如此,我们决定还是暂不公开此事。因为我们担心党史界、文博界未必会首肯这张照片,这毕竟是孤证。

达西达瓦教授的确证

布亚科夫走后才一个多月,8月份,我们得到蒙古方面的消息,说他们也找到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事情是这样的:2001年蒙古国人民革命党一位负责同志来我馆参观。当这位负责同志知道了尼克尔斯基照片的位置空着的原因后,主动说他愿设法寻找。我们听了很高兴,就托他帮助查找。他回去后把蒙古国的有关档案馆都查了,没有找到。他就向曾任蒙古国家档案馆馆长、现任蒙古国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朝伦・达西达瓦教授咨询蒙古国有没有尼克尔斯基的照片,达西达瓦肯定地说蒙古国内没有尼克尔斯基的照片,要找只有到俄罗斯去找,而达西达瓦与俄罗斯学术界有密切关系,于是找照片的任务就落实到达西达瓦身上了。

达西达瓦在为我们所写的《简述尼克尔斯基》中叙述了他查找的经过:“2006年4月,我在莫斯科学术交流期间,到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国家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查找尼克尔斯基的相关资料,工作了14天。2006年9月到伊尔库斯克、乌兰乌德参加会议期间,到布里亚特民族档案馆、伊尔库斯克省档案馆工作了10天。2006年10月,到俄罗斯赤塔参加会议期间,到赤塔省档案馆工作了7天。同时到过上述地区和城市的图书馆进行查找,并查阅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研究人员撰写的学术文章,并与俄罗斯研究共产国际问题和研究远东中国问题的学者进行座谈。上述工作的结果,使我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尼克尔斯基的个人简历、工作情况。在上述工作中,我也注意查找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但查找照片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因为从其简历上发现尼克尔斯基当时做地下工作,身份特殊,其照片不知在哪个档案馆里。”最后,达西达瓦还是通过朋友找到了照片,并于2007年7月底寄给他。

接到蒙古方面8月打来的找到照片电话,我们喜出望外。因为这样达西达瓦的照片与阿列克赛的照片就可以互相印证作进一步的考证了。于是相约 9月份达西达瓦来我馆送交照片。

海涅的代表作篇9

其实在近5年里,俄罗斯关于发展新航母的报道比较频繁,但军方总是在建与不建之间徘徊,使新航母一事变得扑朔迷离。在争论了数年后,2011年11月初,俄罗斯海军总司令部再次发表了新航母计划,之后国防部和建造机构也陆续证实此事。这也许表明俄罗斯新航母计划将正式提上日程。

俄罗斯新航母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于2027年前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建立两个航母打击群:航母编队除航母外,还包括15艘其它水面舰艇、潜艇和军辅船;新航母于2017年完成方案设计,2018年开工建造,2023年下水;为节约资金,新航母将在联合造船集团下属的两个企业进行模块化建造,最终在北方机械制造厂进行组装;建造航母保障基地和舰载机航空联队陆基训练场。造新航母设计能力足够,建造能力还待提高

位于俄罗斯境内的涅瓦设计局是苏联唯一的航母设计机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航母研发设计工作,到1991年苏联解体,共参与设计建造了4级航母,最后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满载排水量达到75 000吨,首次采用核动力装置、蒸汽弹射器和阻拦装置,在当时,整体性能就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除了这4级9艘航母,涅瓦设计局还设计论证过其它大型核动力航母方案(1160型和1153型),虽然这些方案最终没能付诸建造,但涅瓦设计局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苏联解体后,尽管俄罗斯一直没有新航母计划,但涅瓦设计局并没有因此中断航母的技术研究。尤其是在2007年船舶工业重组之后,联合造船集团主席曾多次表示,涅瓦设计局已经在从事新航母的设计工作。涅瓦设计局还承接了为印度改装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设计任务,涉及到更换动力装置,加装滑跃甲板、阻拦装置、导航设备、电力系统等多项内容,总工作量已接近设计一艘新航母。涅瓦设计局在此项工作中不仅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人才。

因此从设计能力来看,目前俄罗斯在储备有大型航母设计经验和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完全具备设计新型航母的能力。

在建造能力方面,基础设施还需完善。苏联所有的航母都是在位于乌克兰境内的黑海造船厂建造的。目前该厂设施陈旧、业务偏民用,已经完全没有建造航母时的辉煌。加上俄乌两国不明朗的军事合作关系,在黑海造船厂建造航母基本没有可能。而俄罗斯船舶行业的几家大型建造厂,如北方机械制造厂、海军上将造船厂、北方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等,虽然部分船厂已经具备建造10万吨级舰艇的能力,但对其基本设施综合评估,还都不具备独立建造一艘航母的能力。为此俄罗斯要想建造新航母,需要投入相当资金新建船厂或对现有船厂进行改造。近几年,俄罗斯已经为此做了一些准备,除了着手新建可建造大吨位舰艇的海军上将造船厂分厂以外,在北方机械制造厂为印度改装航母过程中也对现有设施进行了升级,包括新建大型船坞、新增1200吨的吊车、铺设管路等,但距承担新航母建造任务还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技术能力也有待提高。苏联解体后,几乎把所有航母的建造经验和大量技术人才都留在了乌克兰。俄罗斯的船厂此前只进行过航母的维修,没有任何建造经验。正因为如此,在北方机械制造厂承接为印度改装航母的任务中,因缺乏技术经验和娴熟工人遇到了技术、工程上的种种问题,导致进度一再拖延。另外,目前俄罗斯其它主要舰艇项目,如“北风”级核潜艇和22350型护卫舰等也都存在同样问题。

虽然俄罗斯造船企业在承建新航母上还欠缺能力,但新航母建造之前还有几年的设计论证时间,在此期间俄罗斯会对现役“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进行改装,加上总结为印度改装航母的经验,在新航母建造工作启动前,还有一定的缓冲期来培养人才和积累经验。关键技术已有突破

航母是一项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军事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系统配套、设备应用和集成。

俄罗斯掌握了成熟的水面舰艇核动力技术。现役的“基洛夫”级巡洋舰采用2座反应堆,总功率14万轴马力。苏联唯一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是以“基洛夫”级巡洋舰上KH-3型反应堆为原型进行的改进,计划采用4座反应堆,总功率可达28万轴马力。

正为印度改装航母的北方机械制造厂,也是俄罗斯主要的核潜艇建造厂,海军最新型“北风”级战略核潜艇和“亚森”级攻击核潜艇都是在此建造,工厂拥有丰富的核动力装置组装和调试经验,有能力承担未来航母动力装置组装任务。

俄罗斯未来新航母的设计建造,除了可以解决动力装置、舰载机等关键技术外,其现代化武器装备和电子系统等也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主要水面舰艇项目所采用的新型武器装备和舰载设备,在未来几年技术会更为成熟,到时可直接应用或改装后应用于未来航母。

另外,苏联已成功研发蒸汽弹射器,样机已在“尼特卡”试验场进行过试验,用于阻拦装置试验时对飞机加速。俄罗斯完全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航母弹射器的改装。航母舰载机

苏联拥有非常雄厚的飞机研制和建造实力,在设计建造四级航母的同时,发展了雅克-38、苏-33、米格-29等多型固定翼舰载机和卡-25、卡-27等舰载直升机。目前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上的苏33舰载机将于2015年退役,为此海军有意采购为印度研制的米格29K来替换老化的苏-33舰载机。

海涅的代表作篇10

关键词:天主教;东正教;罗斯

一、历史背景

罗斯西北地区,即现在的拉多加湖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分布着人口众多的部落。

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基督教,991年诺夫哥罗德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此后,在罗斯西北地区基督教也得到了传播。

罗斯受洗后不久,基督教的西方教会与东方教会,由于各自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尤其是对基督教最高领导权和势力范围的争夺,在1054年终于彻底决裂,形成各自独立的教会。西方教会成为天主教,东方教会成为东正教。由于在地域和经济文化联系上、在宗教从属关系上,罗斯地区都与拜占庭帝国过从甚密,自然属于东正教系统。

天主教的德国也想在罗斯西北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在12世纪中期,不莱梅的德国商人来到了这一地区,并在西德维纳河河口建立了两个设防的居民点。1200年,德国在德维纳河河口建立了里加城,由德国军队守卫。与此同时,丹麦王卡库特六世也使爱沙尼亚沿海地区居民受其保护,并利用权力在那里推广天主教。

在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支持下,阿尔贝特·布格斯根夫金主教从德国为新城带来大量移民,还带来本来准备前往巴勒斯坦地区的德国骑士。经教皇批准,1202年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成立了圣剑骑士团。1224年,圣剑骑士团猛攻尤里耶夫市。这座城市是楚德地区罗斯人最为古老和坚固的据点,由智者雅罗斯拉夫所建。虽然未能攻克,但这表明此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天主教势力已相当强大。与此同时,天主教的瑞典势力也在加强。自1221年起,伏里库戈夫家族的亚尔德·比尔盖尔开始统治瑞典,他是一个野心勃勃、力图对外扩张的统治者。

而此时的东正教世界,则处在空前的危机之中。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骑士统治的国家。东正教中心遭到十字军疯狂掠夺和破坏。1236年,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下越过乌拉尔山西征,第二年渡过伏尔加河,侵入罗斯。蒙古人破坏并洗劫了梁赞、莫斯科、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基辅等罗斯城市。罗斯各公国都丧失了独立,王公们被迫臣服于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

二、13世纪罗斯西北地区的宗教战争及其影响

罗马教皇注意到罗斯在遭到蒙古人入侵之后出现的有利时机。他打算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对东正教的宗教战争,把罗斯西北地区变成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宣布对芬兰地区的多神教徒和罗斯的东正教徒进行十字军远征,对参与远征的天主教徒赦免其罪,并给予永恒的祝福。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一支天主教十字军在瑞典集合,其中有贵族、骑士、军人、冒险家等,他们准备在1240年之前入侵罗斯。这支十字军的统帅是瑞典国王比尔盖尔,由他护送天主教主教和其他神职人员。

此时在诺夫哥罗德执掌政权的是31岁的大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他精力充沛、有勇有谋,深得诺夫哥罗德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他意识到此时诺夫哥罗德所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天主教的十字军。为了孤立敌人,他派人带着贵重礼品到金帐汗国京城萨莱拜谒大汗,获得了蒙古人的支持。作为报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协助蒙古人对诺夫哥罗德居民进行人口登记造册,而这种人口登记造册正是蒙古人征收赋税的依据。

1240年夏季,以瑞典人为主力组成的十字军在涅瓦河南岸登陆。比尔盖尔计划先进攻拉多加湖附近地区,肃清那里的罗斯军队之后再南下夺取诺夫哥罗德。比尔盖尔认为自己会相当轻松地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派人告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如果你敢于抵抗,那就来与我交战,我现在就在你的土地上等着被俘”。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收到对手傲慢的挑战之后,他一面不断派人去监视敌军行动、获取情报,一面积极准备作战。他命令,集结了诺夫哥罗德所有的罗斯军队。他还前往诺夫哥罗德市中心的圣索菲亚教堂,在那里领受了诺夫哥罗德主教斯皮里东的祝福。出征之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诺夫哥罗德军民发表演说:“弟兄们!上帝不崇尚武力,而是崇尚正义!让我们回忆起大卫王的话吧:‘拿起武器,跨上战马,上帝会给我们以奖励……’尽管敌人数量众多,但上帝与我们同在!”他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比较分析了双方力量,看到天主教十字军比罗斯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他认为只有快速和突然地对敌军进行袭击才能够取得胜利。1240年7月15日——圣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纪念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到达涅瓦河沿岸地区。当时这一地区居住着信奉多神教的伊若拉人,他们中有一名信奉东正教的缙绅,名叫别尔古西(Hearycn),他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报告了关于天主教十字军的可靠情报。得知十字军营地的确切位置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敌军发动突然袭击,步兵在中路,骑兵在两翼。出其不意的进攻在十字军营垒中造成很大惊慌。瑞典国王比尔盖尔在激战中受伤,仓皇逃窜。由于攻击突然和战术得当,罗斯军队仅损失20人。瑞典人的损失则大得多,有3艘战船被击沉,200多名指挥官战死,阵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只有一小部分人上船逃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获全胜。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打败了瑞典国王比尔盖尔领导的以圣剑骑士团为主力的天主教十字军,这引起罗马教皇极大不满,他紧急命令立窝尼亚骑士团向罗斯进行扩张。杰尔普特主教国的主教格尔曼响应罗马教皇的号召,召集了一支军队。他们未经宣战就攻入普斯科夫地区,随后准备进攻诺夫哥罗德。当来自瑞典的威胁消除之后,由于同诺夫哥罗德贵族关系恶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得不一度离开诺夫哥罗德。正当立窝尼亚骑士团准备进攻诺夫哥罗德的时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佩列亚斯拉夫利一扎列斯公国建造修道院,闻讯后他立即返回诺夫哥罗德。1241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以强攻占领科波里耶要塞,接着又和随后赶来的苏兹达尔人一起,夺取了普斯科夫。骑士团组建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军队,准备一举消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面对这支敌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楚德湖迎击,当时正值冬季,湖水已经结冰。

1242年4月5日,立窝尼亚骑士团与诺夫哥罗德的罗斯军队在冰上展开激战。立窝尼亚骑士团部队成楔形攻入罗斯军队中,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骑兵包抄了立窝尼亚骑士团部队的后方,最终击败了他们。立窝尼亚骑士团在会战中遭受严重损失,约500名骑士和数千名武士战死或被俘。楚德湖大捷对罗斯和东正教世界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遏止了天主教立窝尼亚骑士团为占领罗斯领土并使其殖民地化而进行的侵犯,在许多年内保障了罗斯西部边境的安全。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

至此,罗马教皇妄图通过武力使罗斯接受天主教的计划彻底破产。但是他并未死心,企图设法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接受天主教。1248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向诺夫哥罗德派去教廷使节,企图劝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其他诺夫哥罗德人改宗天主教。但这一做法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诺夫哥罗德人拒绝改宗天主教。

1266年,普斯科夫爆发内讧,来自立陶宛大公国的王公多夫蒙特·季莫费夺取了王公之位。在当上普斯科夫的王公之后,他因保护普斯科夫不受圣剑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的侵犯而出名。在这一时期,这两个骑士团曾想再次扩大天主教的领地。在他统治的最后一年——1299年,他打退了天主教骑士团的进犯。

虽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多夫蒙特·季莫费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天主教骑士团的统治仍然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巩固下来。里夫人、列特人、楚德人被迫接受了天主教,东正教会由于实力相对弱小,被从这些地区排挤出去。

三、对斗争结果的分析

综上所述,13世纪的大环境对于天主教方面来说是较为有利的,而东正教此时则处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天主教的圣剑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军队数量也多于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虽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一些部落被迫接受了天主教,但天主教妄图使整个罗斯西北地区接受其信仰的企图却破产了。整体而言,13世纪天主教与东正教在罗斯西北地区的这场斗争是东正教取得了胜利,其原因何在呢?

从战争的性质而言,天主教方面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东正教方面则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各部落居民采取各种措施反抗天主教十字军的侵略行径,使天主教方面不得不增派大量援军去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正教方面的正义战争则得到人民广泛支持。在作战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所率领的队伍表现相当英勇,击退了强大的对手——立窝尼亚骑士团。正因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东正教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在1574年被俄罗斯东正教会宣布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