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宽容为题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22:17:04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1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更是大智慧的象征、强者显示自信的表现。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1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得生活、工作,都得接触社会与家庭。在居家过日子及烦锁的工作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差错。在这时,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同事的争斗。

不能原谅自己或他人所出现的失误与差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和影响今后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宽容,“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懂得宽容待人的好处。

智慧艺术告诉我们,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

宽容是人类文明的唯一考核标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治国之道,在于猛宽得中”,古人以此作为治国之道,表明宽容在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宽容,是自我思想品质的一种进步,也是自身修养,处世素质与处世方式的一种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或解决时,你不妨用宽容去试一下,或许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生活中,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把退让、迁就也当作是一种宽容,当作是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于是,我们就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退让、迁就,把自己的地位与做人标准都放弃了,那样,我们就对别人的错误一味地迁就,导致更大的错误发生,同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主宰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宽容是对别人和自己最不负责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犯罪。

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

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2宽容是什么呢?宽容是对别人错误的一种凉解。对别人的一种融合,宽容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要具有它,就的有谅解他人的品德,而这种品德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如鱼与水一般,谁也离不开谁。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开启人际关系的一把金钥匙。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错误,当犯错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取的别人的谅解、关怀与帮助。就如你需要别人的宽容,当你注意到这一点,在别人犯错时,别人也会同样需要你的宽容,彼此互相宽容循环及复始,而友好的关系也就建立了我们宽容了别人,实际上也是在笑容私心,提升品位。

即使一个人十分有才能,但古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是一个多么有出色的人,但他终就会再与别人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过失,但需要对方的宽容、理解与关怀。就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学会宽容,那时你就回浑身披满金金灿灿的阳光。

宽容的力量是伟大的,他能够使两个水火不容的人重归于好,能够使志趣不同的人走到一起,能够使冰冷的世界融化。

人与人之间如此,在国际社会中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彼此间没有宽容,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试问:这种生活谁愿意过呢?只有有了宽容,世界才会宁静,才会发展,人们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世界才会变的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然而,宽容决不是绝对的宽容,再社会中,必然会存在一些违法的犯罪份子,对于这些人,我们决不能采取宽容,只有严厉的打击犯罪。社会才安宁,人们才会熙熙而乐得生活。犯罪份子才会日益萎缩,此所谓宽容乃有度也。

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宽容是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保证。宽容决不是没有原则的,在未来世界中会有更多的更复杂的关系,只有有了宽容。人类才回生活的更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说出了宽容的真谛。

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3“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关“宽容”的佳话不胜枚举。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宽容,为他人留点空间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对待他人,遇事让出三分,自己就会多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自然就不会紧张,凡事为他人着想,宽以待人,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在人生的舞台,假若你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人和睦相处,即使是你一身清白,也要允许他人错误,甚至是别人的刁难或者伤害……你都包容理解,反省自身,误会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小肚鸡肠让位给虚怀若谷,最终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正如人们所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让是朴素的,如同泥土,却厚德载万物;举动是细小的,如白雪,纯朴高洁,宽大而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韩信从市井屠夫胯下钻过,对屠夫咄咄逼人的气势做出了退让。蔺相如廉颇负荆请罪,唱出了一首将相和,使强秦不敢欺侮赵国,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叶侍郞毗邻而居,为造房争地皮劝其母:“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家人立即把墙让三尺。他让出了风度,让出了理智,体现出了个人的魅力、远见。

对于一些可以体现一个人良好品质的事,或一些无伤大雅的事,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锱铢计较,该让就让吧,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体现我们博大胸襟,何乐而不为?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就像在夕阳下随风缓缓流动的金色沙粒,尽管渺小,但它流的弧线却能交错辉映出晚霞中最美丽的波纹。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宽以待人,遇事让三分,我们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美好社会。

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4不知为何,母亲总是对我很宽容。

“你去看一会电视吧。”“你作业记得写完,写完玩一会儿吧。”……

母亲总是这个样子,我希望她可以对我严厉一些,哪怕就那么一点点。当然,这样导致了我的自控力直线下降。其实吧,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母亲的确是很幸运,但有的时候我却是深深地惶恐,没错,我害怕别人超越我,我也想学习,但是自控力却……在我玩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时常想起:你要学习,别再玩了。

也许你很抱怨你的父母又多严厉,但是,你想想,他们也是为了你好啊。他们监督你,你的成绩不会下降。我时常希望母亲很严厉,希望她像其他的父母一样。

母亲并不是一点也不管我的学习,但只是偶尔几次罢了。“你该学习了。”但在这一个时候,我不知怎的,有些讨厌。也许这是经常娱乐的原因吧。

母亲是一个暴脾气,她并不温柔。但在学习这件事上她从不凶我,其实,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她从来不会凶我,但如果我犯了错,她会把声音放大一些。但她偶尔会凶一下姐姐。好吧,有些偏题了。

有时候,母亲让我做题。我去做了,但无论我做了多长时间,只要我做了就行,她不管时间的长短。

当我考试考的不好时,她只是沉默,看了我一眼,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管你吗?”我沉默。她接着又说:“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相信你能自律。我以前的脾气比现在差,你姐姐考试考的不好时,我会大声凶她,我并没有给她鼓励,导致现在成绩变得那么差。”我低头“嗯”了一声,母亲又说:“所以,我希望你自律,我会偶尔提醒你一下学习。看一下你的自控力如何。”说完,她就转身去厨房做饭了。也许这就是原因吧,谁知道呢。

宽容到底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

以宽容为主题的高三作文600字5世上有一束美丽的阳光,它是友谊的开始,是人际交往的阶梯;它能化干戈为玉帛,让世间和谐永驻。它,便是宽容。宽容是春风,让祥和布满大地;宽容是夏雨,轻叩人的心扉;宽容是秋叶,唱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赞歌;宽容是冬韵,在一瞬间,芬芳人的生活…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对他人的宽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铸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直言进谏”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宋朝国君对才子学士的宽容,则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高潮。宽容,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个人的气度。

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大度、宽容征服。”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真正的智者会选择一份大度的胸怀。也只有这样做,才不会给自己的心灵添上一层累赘的茫雾。齐王韩信未当王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当王之后,再次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调皮儿郎,却能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巡城校尉。这是怎样一种仁者的修养和境界!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2

一、 宽容的内涵及其价值

宽容历来被认为是人类崇高的美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宽容做了如下定义:“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所谓不赞同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即不喜欢)。……宽容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作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万俊人认为:“宽容是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即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之上,以理解、宽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容忍、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与行为。”美国思想家吉兰・瓦特洛通过对原始宽容与现代宽容的归纳,认为宽容“就是同意这样的观点:在自由的名义和大家所承认的原则下,别人按照我们所没有的或我们并不同意的原则思考和行动。换言之,宽容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可见,学者们对于宽容的阐述,其内涵非常丰富。总体来说,对于个体,宽容是人的一种个性品质,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一个民族,宽容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类,宽容是一种普世伦理,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宽容之于人类成长的价值,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宽容是人类认识得以发展的前提。世界的多样性和真理的相对性为宽容存在提供了合法性。“对于怀疑主义者而言,既然我们不知道真理,那么,我们应该宽容那些与我们有不同观点的人。对于相对主义者而言,既然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应该宽容那些与我们有不同观点的人。”“宽容并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真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认识手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断面临着颠覆和革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真理的相对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宽容为人的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

其次,宽容是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它表现为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展现为博大的胸襟和兼济天下的终极关怀,它能够给个体的生命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为他人提供舞动生命的平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宽容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伦理道德之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都体现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规范。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认同和理解别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再次,宽容是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法则。宽容意味着发展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推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崇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全球化趋势下,必然要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相互宽容与理解,谋求共同发展。尽管对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但追求民族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国家利益的合法化,都使得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矛盾和冲突,甚至有些不可调和。化解这些矛盾的途径,除了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外,还需要各民族国家宽容的心态。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宽容精神的缺乏常常是导致当代文明体系发生剧烈冲突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宽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被动的宽容,而且还要把宽容看成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间能够相互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功能的积极的交往智慧。

宽容教育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民族利益诉求的多元、文化价值多元的趋势下,要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必须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保持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协调和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何况自古以来宽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民族交往、国家统一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历史教育来继承和弘扬这一美德,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支持。

二、 历史课程中宽容教育的价值

教育要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宽容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交往智慧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形成学生主体性人格的重要手段。基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宽容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持有宽容的态度,体验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受的磨难,认识宽容、和谐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宽容的意识和品质,从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历史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其他文科课程根本无法取代的学科的独一无二的核心功能。”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性看法,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的历史观必然包含着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宽容历史是为了正视历史,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过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是历史教育的功能所在,也彰显出历史教育的人文性。

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有助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立足于人类的共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口号,并在世界各大国的教育实际中付诸行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宽容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刻内涵之一。在课改之前,已经有学者对历史教育要倡导“国际理解教育”作出过探讨,并提出“中学历史课程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其两个基本的着眼点就是共存和共生。在全球化时代里,要避免“文明的冲突”以及实现多元文化间的共生和交流,必然要求一个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历史文化环境。实现文化的扩散和多元交流,谋求共同发展,是这个时代共同的命题。

宽容是一种主观感受和意识,它固然需要通过知识的授受提高对它的认识,但更需要活动和交往为其提供实践性认知。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为历史教学实践宽容理念提供文本的指导。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教学的过程,在交往中切身实践着宽容的理念和行为,感受宽容的交往智慧及其带来的课堂生活的愉悦感。因此,历史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和探究性,对于宽容品格的培养具有无以取代的价值和作用。

三、 宽容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缺位的成因

日趋一体化的世界需要宽容的心态来实现多元交流与发展,需要理性地、宽容地对待人类的过去。这种方法和态度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学。传统历史课程的“繁、难、偏、旧”以及教学程式的单一僵化饱受诟病,历史教育工作者希望借助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焕发历史教育的活力。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者看到对待历史的苛刻评判,抑或以偏狭的目光审视过去,影响了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完善和发展。造成宽容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缺位的原因与传统历史课程的习惯性影响不无关联。

首先,从历史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来看,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的理念难以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表述也缺乏宽容意识培养的明确表征。在社会普遍崇尚科学主义的条件下,历史教育的价值受到了严厉的质疑和拷问。传统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或者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且,唯物史观下“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揭开阶级社会历史本质的一把钥匙”,这种阶级斗争史观长期占据着历史教育的制高点,一以贯之地用这把“钥匙”去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窄化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渠道。尽管在历史课程目标中能够找到与宽容教育搭上边界的语词,如国际主义教育,但国际主义教育的内涵比较狭隘,主要指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与宽容的内涵相去甚远。在这种历史教学语境下,宽容教育丧失了必要的生存空间。

其次,从历史课程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很少从人的角度出发,设问和回答“不想从事历史专业学习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宏大叙事的历史叙述方式虽然能够对总体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一个清晰的表述,但它“见事不见人”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宽容意识和行为指向的主体是人,缺失了“人”的历史,自然也就缺失了宽容教育的生存土壤。宽容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自然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正是对人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注,历史课程的生命意义在教学中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宽容意识的培养。

再次,在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尤其在高中成为背诵和记忆的代名词。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忙于记忆和背诵繁琐的时间、人物、背景、过程及意义,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历史的学习实际上被记忆和背诵长期占据。当知识课堂趋向生命课堂,历史教学开始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时候,当老师用思想点燃课堂,历史的学习从死记硬背中回到理解、思考与启迪的时候,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和愉悦。倘若,历史教学习惯于记忆背诵或者娱乐休闲,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学校历史教育何来价值可言!可见,扭转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尴尬局面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

四、 培养学生宽容历史的品质的策略

宽容作为学习者对待历史的应有态度和品质,绝不仅仅是独立于人之外而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一种知识。历史教学中的宽容,一是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在尊重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者能够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宽容地对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二是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宽容理念,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民族与世界,建立起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进而形成宽容的品性。

首先,历史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贯彻宽容教育的理念。历史学科饱含人文性的特点为学生对宽容的认知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对学生宽容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历史教育思想的探讨逐步深入,对于历史教育本体论的认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等不同角度给予回答。历史教学理念逐渐开始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历史教育观念的局限,开始关注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等问题,把通过历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看成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世界意识的概念取代了国际主义的提法,有学者认为这是“历经百年形成的历史课程目标”。而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民族的宽容心态相伴而生,两者的相互交融,更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宽容理念在课程目标中的回归,昭示了历史课程对人的发展的关照。但课程目标向教学目标的转化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转化过程中贯彻宽容教育理念,还需要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和努力。

其次,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宽容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宽容历史的认知。历史课程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事件,为学生理解人类的宽容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是培养学生宽容意识的天然阵地。中国历史上齐桓公与管仲、廉颇与蔺相如、诸葛亮与孟获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二战以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种族仇杀等,都是学生学习的丰富素材,而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理解宽容精神的典范。

世界历史本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冲突与交融的发展历史,了解他国和他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以及道德价值观等,其目的在于交往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宽容、和谐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人类的过去进行完整的认识,能够在全球性和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完成对历史认识的建构。倘若在学习的过程中抱有任何偏见,漠视他文化或他民族对人类的贡献,都有碍于对历史的认知,更不利于学生交往智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平等对待历史上对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民族,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世界意识作为历史课程目标的旨趣所在,也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主旨所在。

再次,重视学生宽容历史的情感体验,教会学生明智地读史。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更需要“教人明智地读史”。历史学习少不了背诵和记忆,这是历史学习最基础的基础;但历史学习更需要体验,体会人类发展的艰辛,感受宽容与和谐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精神品质。倘若历史教学失去了宽容的心态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历史会成为最容易传播仇恨的介质。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我们对近代百年历史的审视和认识上,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我们在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对“西方列强”刻骨铭心的仇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性和公允。历史需要铭记,但人类的普世价值不能在仇恨中偏离航道。如果历史还要在仇恨中传意,那才是真正恐怖的历史教育!

第四,创设“道德两难”的教学情境,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认识宽容历史的界限。对待历史,宽容也需要一个限度。因为,历史不仅充满温情,也充满血腥,它凝结了人的所有内属本性。历史上善与恶的斗争,善并不经常是胜利者。因此,宽容也必然有一个原则和限度――正义和公正。如果宽容失去了限度,人类的这一普世价值也就失去造型。无限度的宽容等于承认违反人的合法性,与人类追求的自由、民主、正义、和平等相抵制,暗含毁灭人类一切美好价值和幸福生活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限度,宽容在实际的生活中才有了它存在的力度。无原则的宽容必然是姑息养奸,是对善的戕害。“真正的宽容能激励人们去深入真诚地追求真理,而远远不是为了换取太平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宽容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积极创设“道德两难”的教学情境,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体验宽容的边界。固然,历史教育中的某些部分如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等历来被认为是需要灌输才能形成的,但“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那些可能处于冲突中的价值作为审慎的决定;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创设道德两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宽容、不宽容和不能宽容的冲突中认识宽容的界限,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功过评说和道德评判,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历史必然地与正义和公正相联系,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联系,即所谓“关乎民族或国家大义的历史问题,也绝不能用所谓的‘国际主义’来调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否则历史教育不仅不能让人的精神获得自由――本质的自由,就连最起码的感知人的良知、良心的功能也会丢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论是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还是对他国文化的欣赏与理解,宽容历史的品质的培养应当在历史教学中给予必要的重视。这不仅是人类普世价值得以传承的应有态度和观念,更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9).

[2]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9.

[3] 房龙.宽容.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 贺来.宽容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2.

[5]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8.

[6] 吉兰・瓦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新慰,译.第欧根尼,1998(01).

[7] 刘曙辉.宽容:历史、理论与实践.哲学动态,2007(7).

[8] 陈其.明确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08(6):67-78.

[9]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

[10] 赵亚夫.历史・文化・理解――从国际理解的角度看学校历史教育的新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8(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12] 魏勇.从一封令我百感交集的信说起.中国教育报,2009-03-20.

[13] 冯一下.世界意识:历经百年形成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4).

[14] 任鹏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追问历史教育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0).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3

曼德拉1944年加入非洲国民大会,开始投身政治。在非国大的一次会议上,曼德拉发表题为《自由之路无坦途》的讲演:“治疗我们(南非人)伤痛的时代到了,弥合我们裂痕的时机到了,这个时代应由我们建立。”不少人评价,这次演讲是对种族主义政权的“宣战书”。1961年,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1962年,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出国罪”逮捕曼德拉,两年后又以“企图暴力政府”罪名,判处他终身监禁,直到1990年2月11日,遭囚禁27年后,71岁的曼德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监狱大门。正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则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选择了用宽容与和解征服世界。他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你们的武器扔进大海。

今天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们都在纪念曼德拉,与其说是学习这位政治家不屈不挠的斗志,不如说是让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宽容和解精神永存。曼德拉很伟大,不仅在于他以非暴力方式创建了新南非,还在于他把宽容和解的精神传播于非洲和世界各地。在争取平等自由的抗争中,曼德拉能瞒着同志们和他最重要的敌人握手,给“叛军领袖”倒茶,使康期坦德将军放弃战争接受谈判,特别是他当选总统时还盛情邀请在罗本岛监狱的三位白人看守出席就职典礼,震惊了整个世界。

11月16日为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宽容日”。

宽容,不仅仅是我们个人修养中为人处世、言行表达的一种品格,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人群与人群、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国际关系准则。早在1945年诞生的《联合国》序言中就曾说过:“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就在那年形成了每年的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提案。

宽容意味着各种相异的事物之间的多样化的共存。宽容承载着平等与公正的理念。它既存在于道德层面,也存在于哲学和政治层面。从微观上看,宽容是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态度,一种度量,一种胸怀,它告诉我们以平等、互敬之心看待世间的人与事;从宏观上看,宽容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历史告诉我们宽容是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世界前行之翼。宽容要求容人;宽容不否认竞争;宽容不等于绝对地容忍。很多人的不宽容源于恐惧或绝对的自信或固执己见,心胸狭隘,不能明了善待异见的好处,更难以虚心学习他者的长处。

宽容意味着创新和进步。宽容伴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进程。人类的历史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唯有宽容才有进步,唯有秉持谦逊的态度,逐渐了解错综复杂的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我们的认识才能无限趋近于完备。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排错”的过程,即不断为解决遭遇的问题而提出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猜想、试探性理论,通过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排除错误理论,选择出其中逼真度高的理论的过程。允许出错,容忍失败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宽容是促进人们的实践和研究向着纵深发展。通过不同学派或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自由争论,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宽容才能促使竞争和争论得以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推行“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促使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新方法等源源不断的首要前提。“议论纷纷、畅所欲言”已经无数次地写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为达此目的,除了政府和媒体提供快捷方便的表达渠道外,公民努力做到胸怀的宽容,这已经不是个人修养问题了,而是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个象征和要求了。

宽容意味着沟通与交流。思想的交流必需依托各种表达方式来完成,而言语是最便利的工具。多元的诉求、多样的表达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缤纷多彩。当社会群体表现出宽容的心态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才能实现知识的融合、人类的发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讲述了对自由交流意见的渴望,希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汲取更多的知识,完善自身。真理是在争辩中产生的,如果将真理凝固起来,真理也就变成了教条。真理的强大源于它即使历经波折也会不断地为历史所证明。

国内事务的沟通需要宽容,国际交流更是如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文化修养与知识结构的人相聚在一起,差异越大,冲突愈激烈,愈加需要开放、和谐、宽容的氛围,换句话说,宽容是实现文化的融合、进步的必要条件。世界领导人在2000年通过《千年宣言》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将宽容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必须建立其上的根本价值之一。他们重申宽容是一项共同基本价值,对国际关系极为重要,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并承认各种文化和文明都为人类的丰富多彩做出贡献。世界领导人还强调体育可以促进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创造宽容和谅解的气氛。

2005年5月3日联合国新闻部在纽约总部举办了研讨会,主题是“宣扬宽容:媒体的作用”。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宽容日”致辞中,呼吁每人每天奉行宽容,消除偏见和仇恨。教科文组织呼吁整个社会普及宽容教育,呼吁不同民族了解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同时强调,宽容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父母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4

论文关键词:宽容;差异性;马克思主义;重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宽容思想促使我们对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命题,因此,明确宽容这一思想的新维度,探寻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加深对宽容思想的含义及其合法性深刻理解的必要途径。

一、宽容的一般蕴涵

对概念的解读和把握,往往是理论分析的先导和前提。何为“宽容”?“宽容”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宽容”这一词语,但对“宽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似乎还认识不足。我们只有在分析宽容的概念之后,明确宽容的主体、内涵及宽容的价值目标,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运用宽容的精神。从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宽容是在平等自由精神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对所不赞成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爱好兴趣的容忍和尊重。”从政治学意义上来看:宽容“指一个人或机构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却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所谓不赞成,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当某一行为或习惯在道义上不被赞成时,对它的宽容则常常被认为是特别成问题的,甚或是自相矛盾的。宽容似乎要求承认错误的东西是对的,它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做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拉斐尔认为:“容忍是审慎地允许或准许一个他不喜欢的事物的实践。只有当一个人有权不准许时,他才能有目的地表示容忍,即允许或准许。”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类似于现代宽容思想的成分。“宽容”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的记载:“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聘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则对“宽容”有精辟的解释,苟子说:“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另外,孔子把宽容作为治理国家的良策之一,他曾经主张:“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论语·阳货》),在《左传·昭公元年》中有“鲁以相忍为国也”。

从以上对宽容概念的不同角度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宽容这一思想归结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宽容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宽容思想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宽容的前提是差异的存在,同时宽容的主体有能力阻止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进行阻止。第二,宽容的主体包括个体和社会,因此宽容有个体宽容和社会宽容之分。它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组织,也可以是一个政党,也可以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力。第三,宽容范围是广泛的。这一范围包括伦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涉及生活的不同层面;同样,宽容的范围可以是人与人之问的宽容,也可以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宽容。第四,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不是一种无原则的忍让,而是在一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这一前提下所作出的让步,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及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后,宽容思想的终极指向是为了求同。宽容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差异的存在而存在,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求同,也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的实现,才使宽容得以存在。

二、历史语境中的“宽容”

宽容作为一种思想和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虽然其表彰的一般形式上的蕴涵没有什么变化,但“宽容”在其一般形式的掩盖下,其在实质性质上可能相去甚远。由此,也带来了哲学家最难解决的问题:它虽然能够达致形式上的共识,但却很难得到其实质上的一致。这正像卢梭在研究人的知识时所说的:“怎样把人身上固有的本性,与环境及人类的进步在改变人的原始状态时增加和改变的性质区分开?就像格老库斯的雕像,岁月、海水和风雨使它改变了模样,不再像一尊神,倒像一头凶恶的野兽;人在社会中,由于不断产生的种种原因,由于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谬误,由于人的体质的变异,由于情感的持续冲击,其灵魂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已变得面目全非,几乎无法辨认。”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看。从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宽容观。

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要标志的古代社会中,奴隶社会既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明社会,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中,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为主要特征,奴隶从来不被当作人来看待,他们仅仅是“会说话的牲口”,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奴隶主常常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可以说奴隶制是最惨无人道的压迫制度。但是,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也表榜自己是宽容的。他们把自己美化成是神的化身,是代表神的意志来统治社会的,表达出对奴隶的宽厚容忍,以达到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其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奴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作反抗。实质上,他们的宽容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宽容,对奴隶而言,则毫无宽容。

随着以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封建社会的确立,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用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对使用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尽管其实现形式各异,但其本质依然是依阶级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

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宣传王权、皇权的神圣,处处宣传人们必须服从于封建秩序;另一方面也通过融人一些有利于阶级统治的思想来宣传所谓的宽容,为其制度的合法性存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这些宽容思想的学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借以麻醉和欺骗民众的道德工具。统治者提倡宽容美德的目的是亲和人际关系,掩盖等级专制下的冲突和不合理性,以防止或化解各种可能的纷争。这种宽容美德的随意性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宽容。这也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佛教慈悲忍让能与古代专制共生的原因。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的必要部分,那么要求宽容就无异于犯罪。”宽容仅仅是保护自己统治权力和垄断地位的策略,却不可能真正地宽容异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普遍的物质交换和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打碎了人与人之间的特定依赖关系,使人不再受狭隘的血缘及地缘关系束缚,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使人从古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摆脱了对特定人的依赖,使人成为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单个的人。这是一个宽容开始生长的时代,宽容是保护人的天赋权利的必要条件,对保证人的自由、个性、多样化是必需的。资产阶级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以天赋人权、人与人之间天然是平等的理论为思想武器,大肆宣扬鼓吹宽容。

因为宽容有利于其社会稳定,极端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这是资产阶级稳定自己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统治地位的经验总结。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维护平等与公正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宽容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人人应当遵守的社会法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宣言》、《法典》中,有着无数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各种规则条文,这些规则条文,就其形式而言都是平等与公正的。正如法国《人权宣言》承认人人都拥有财产的权利,却闭口不谈无产者被排除在外的这一事实。资产阶级所祈求与实施的那种平等与公正只有形式上的外壳,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却没有实质上的内容。这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相比确实是一种历史上的进步,人们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权利。但是,倘若人们只是被这种虚假的幻像所迷惑,停留于这种形式的平等与公正上,那么其结果决不会是人类普遍解放的实现,而只能是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社会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资产阶级最终是要用这种法权意义上的平等,维护的还是他本阶级的利益。因而,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宽容,仅仅是存在于思想领域中的宽容,而不是行为的宽容。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宽容的幌子,来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的稳固。

三、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重建宽容

无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它是一个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使命,就是要通过革命彻底的改造现实的社会,而对革命的直接支撑,则是阶级斗争的学说。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年概括《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的时候作了相当清楚的阐述。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是否有宽容思想的存在?它和阶级斗争学说是什么关系?

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作为方法、途径而不是目标的定位是必须加以强调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作的阐述: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可见,作为手段的阶级斗争,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更加协调发展,马克思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强调宽容思想的重要作用。

因此,马克思的宽容思想是在对资产阶级伪宽容批判的过程中,揭示了资产阶级狭隘宽容后面隐藏着更多的是不宽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其宽容思想的存在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宽容的批判基础之上的。

(一)首先,宽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当中,“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没有妒忌,则是形成较大的持久的集团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集团中才能实现由动物向人的转变”。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宽容这一前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宽容思想不断扩充、完善的发展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宽容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宽容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就其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宽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矛盾,维系着整个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尤其在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就更需要相互宽容,使人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因此,宽容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其次,宽容是有阶级性的宽容。

尽管在不同阶级统治的社会中,都提倡宽容的思想,都把宽容美化成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究其实质,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如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也提倡宽容的思想,也有许多机构对穷人、对无产阶级表示关爱,但是他们这种关爱也仅仅是一种伪善。“英国的财主就不关心穷人?他们不是已经创办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慈善机关吗?呵,不错,慈善机关!你们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施以小恩小惠,使自己自满的伪善的心灵感到快慰,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恩人的姿态(其实你们还给被剥削者的只是他们应得的百分之一),好像这就对无产者有了什么好处似的!”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中,工人一无所有,为了活命,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劳动力的买和卖的领域内二者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又恰恰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前者只是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后者则是潜在的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因而,离开了流通领域,二者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对人的不宽容的过程中,提出了只有无产阶级彻底推翻这个压迫人、奴役人,使人不成为人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才能真正使宽容这一理念获得发展,而宽容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最高级社会形态里,人及人际关系的二重化得到克服和扬弃,片面自由为全面自由所取代,基于物的自由变为基于个性的自由。宽容不仅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则,而且变为人的内在要求,从他律演化为人之自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最后,宽容是有原则性的宽容。

马克思的宽容,并不是一味的宽容,是有原则性的宽容。马克思对于社会中的对抗性的矛盾、原则性的问题是不采取宽容的态度的。在对待欧洲大陆的无产阶级革命摧毁旧国家机器的问题上,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摧毁的是官僚军事机器,因为这是镇压人民最凶恶的武器,是资产阶级国家实力的所在,因而是必须摧毁的;其次是作为“言词的力量”和资产阶级专政橱窗的议会制,也要摧毁。而在一些非对抗性的问题上,马克思也提倡采取宽容的态度。如: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 “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马克思曾断言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他在1872年的《阿姆斯特丹演讲》中指出:“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即使如此,在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中,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可见,马克思对发达的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是宽容的,并且主张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应该“有更好的了解”。马克思在强调宽容时,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是宽容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强调阶级斗争。他认为阶级斗争是达到实现解放人类这一终极目的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宽容”理论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宽容”理念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反映了我们党从20世纪60年代的以阶段斗争为中心的总路线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质的转变,体现了我党的基本性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和谐社会就是以社会生活诸要素或方面已然达到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社会或社会发展状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必须转变对立、斗争的思维模式,要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以和谐理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对抗性的阶级社会,这样,就不能再用矛盾、斗争和对立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宽容的心情,从矛盾双方的协调性、统一性的角度去认识、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宽容”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精神应当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的前提,它有利于缓解社会中存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不断的调整和满足人的不的需求和权利,促进社会的稳定。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5

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就如一泓清泉,浇灭怨艾嫉妒焦虑之火,还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1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

宽容如一场小雨,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污秽,

也依然会洒满它的周身。

宽容似一把花伞,给人以舒适,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当人头顶的“天空”。

——题记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买布的和一个卖布的吵架,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枚钱?”颜回上前劝架,说买布的人算错了。那人不服,拉颜回去找孔子评理,并说定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给颜回,颜回输了就把帽子给他。不想孔子判定颜回输了,让那人把帽子拿走了。孔子对颜回说:“说你输,只输一顶帽子,而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孔子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用一顶帽子救回了一条人命,是很值得的。宽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有阴暗的角落;和风日丽的天空,也会有乌云飘来的时候;巨轮航行在大海上,经常会遇到狂风恶浪在古时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灿烂的阳光下,也的挑战;车辆奔驰在大地上,经常有高山大河的阻碍;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或心胸狭窄、蛮不讲理;或愤世嫉俗、感情用事;或宽容大度、冷静沉着……

在夏天,别人不小心将水,倒在你的衣服上,你回怎么想,如果是我,我会想没事,反正天气很热,凉快凉快,在冬天,我会想,冻一冻才让人清醒。如果你张口就骂泼你水的人,那人只会说声对不起,你生气是何必呢?伤人伤己。宽容为怀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待到你的勇敢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你的慎重一再避免了失误,你的真情融化了别人心头的坚冰,你的灵活使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你的让步给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你的赞美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人们便会更加理解你、信任你。

让我们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

宽容如一场小雨,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污秽,

也依然会洒满它的周身。

宽容似一把花伞,给人以舒适,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当人头顶的“天空”。

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2宽容是冬日里的一团篝火,在冷冽的寒风温暖你我,宽容是夜空中的一首歌谣,在孤独寂寞中的夜里陪伴你我;宽容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在绝望的时刻,给予你我希望,让我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的是人的胸怀。”聪明人将理智的行为以种种行式表现在生活的各个片段,在这其中,有一种理智叫宽容。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宽容背后的那种感恩,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及一颗充满理智和宽容的心。

相传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平定叛乱大捷,特宴请众将,百官,并让爱妾许姬敬兴。突然一阵狂风将所有的蜡烛吹灭。黑暗中,一个人拉住许姬的衣袖调情,许姬不许,顺手扯下了那个人的一个衣角,并请庄公检查每个人的衣服。庄王听后大笑两声,道:‘‘酒后狂态,难免如此,若治罪,必伤人之心,百官不欢而散,得不偿失。”许姬听后叹服。日后吴兵伐楚的战场上,有位战士异常奋勇,为保卫楚国立了大功。庄公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殿上之事乃者。”

其实,做到宽恕并不困难,也不需要付出很多,用一扇敞开的心扉多包容一些,一切够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像楚王一样理智的处事态度和宽容的胸襟。他们往往因此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当年的猛将众多,谋士如云的项羽曾拥有过韩信等一大批勇士,可他霸气冲天,处处不能容人,使众多谋臣良将纷纷挂冠而去,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屠格涅夫曾说:“不会容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宽恕。”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得到了的证验。他若能用比天更广阔的胸怀面对处处为他尽忠的谋士,多一分理性,多一分豁达,当年的楚霸王何至于发出“虞兮虞兮奈苦何”的英雄路地慨叹?

卡耐基曾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宽容,忍让,和善。理性的定义中也有一种名叫宽容的元素,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起点。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人生这一路上,即使被打击的一塌糊涂,也可以从这个底线上重新起航,因为这里有一种理性叫宽容---对别人,也对自己。

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3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宽容”的话题。

孔子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件件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都有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面对别人犯下的错,若他的确不是有意伤人,那我们要给予他的应当是宽容,而不是一昧的埋怨,甚至是挖苦和讽刺。

那什么是宽容呢?顾名思义,宽容就是把心胸放宽一些,来包容别人的错误。有了宽容,我们就能与别人相处得更加融洽,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那宽容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这儿有一个小故事。林肯宽容一位逃兵的故事你们应该听过吧?战火连天的时代里,一个胆小的士兵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被判处枪决。士兵的母亲听说了就向总统林肯请求饶过他的儿子,林肯想答应,却遭到所有将军的极力反对。在两难的情况下,林肯还是选择了宽恕了士兵,他亲手写了一封宽恕信:“我个人认为,枪决一个士兵对他本人绝没有任何好处。”从那以后,当士兵再次踏上沙场之时,就再没有害怕过,最后,他牺牲在了一场激战中。

你看,宽容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他救了一个士兵,它使战场上多了一个勇士少了一个懦夫,它给了人再一次改正的机会,它使人们犯下的错误越来越少……它给了人们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宽容也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如果不能好好使用它,就有可能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平时邻里之间关系不好,总会无缘无故地吵起来。某一天或许是乙家抢了甲家车位,或许是丙家浇花的水倒到了楼下丁家的被子上了,都是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可大家都像“吃了亏”似的,有的据理力争,有的直接蛮不讲理,甚至有可能动起手来,大家一起“搬”去医院“住”几天。

这样的事都是可以避免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随便哪一方退几步宽容一点,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只有学会了宽容,才能将自己的人脉变广,为自己带来更多便利。

同学们,在社会上生存,宽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会了包容别人的过失,才能拥有更多朋友,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成功助力!

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4世间有着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彼此交织,错综复杂,结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我们称之为生活。

试想有一天,这张大网中某一个环节出了一点小小的纰漏,我们该如何看待?

当下,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开网页,批评声、斥责声铺天盖地而来。小至某个明星在某个活动环节中用语不当;大至某些政府机构处事莽撞不公,总是不乏一批又一批的记者、评论员、网友及时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毫不客气地批评、评说他们的种种。末了,总不忘说出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貌似无比美好的希冀……久而久之,一种大受欢迎的新型职业迅速发热,美名曰“批评家”。

我们常说,批评使人进步。但现如今,是否该加上一个前缀:“什么意图的批评”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错了就错了,大家都是普通人,谁没有失误的时候?既然有人已经发现问题,犯错者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何不就此打止呢?可许多人并非如此。他们抓住时机,大肆宣扬,满腔愤怒,慷慨激昂!最重要的是,这之中还不乏一大批不明事理者。于是,一个又一个“--门”接踵而至,义愤填膺的指责铺天而来。同时,也不乏某些冷静者“理性”的质疑:或许,大概,这只是炒作吧……

想想,这是何必呢?

我们何不真正冷静一点,置身他人,做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呢?大家都是网中人,生活、工作都不容易,何不彼此迁就理解。我们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一位资深评委,用自以为严格、客观的标准评论周遭。可事实是:周遭的一切未必就是需要我们评点的选手,我们也未必就真的很称职,很客观,或许我们的种种愤怒,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并将之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已。而已。

以上种种,只是当下。真正痛心的还在之后的种种。

当使者已逝,我们终于在突然间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的评论。这是一种进步、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情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这恰恰使死者难以瞑目,给社会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远的遗憾。当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功绩,对他心生尊重与怀念时,他却已永远的离开。多少优秀的人,多少优秀的作品,都只能在悼念者用忏悔的泪水浇灌的土壤中,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

想想,这又是何必呢?

在生活这张大网中,我们彼此牵连。怀着一颗温暖的心,善意的对待他人,及时宽容,及时说出心中的温情,及时享受生活的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高一宽容议论文800字5妈妈告诉过我,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可以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宽容是高尚的,但要做到宽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对于他人的过失,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这就不是宽容的做法。

老师告诉过我,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会上升一层级;一个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而我认为宽容使自己远离痛苦和烦恼。一个不宽容的人,会整天陷于烦恼之中。心胸狭隘、处处防设,对人淮有敌意,一个懂得和宽容相融合的人,会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诚心帮助他人,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因而受人尊敬。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善于宽容,利人利己。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步入初中的殿堂的我学会了用优美的话句去描写。此时我认为宽容是;

宽容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竞游的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

宽容是高山,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能容下参天大树,也能容下一棵小草。

宽容是丝丝春雨,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爱心,宽容是萧萧秋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唤回迷失的良知。

宽容是涵养,是理解,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新月一弯,是彩霞一片……。

树林里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间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张面孔。人和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互相宽容,需要尊重彼此的个性。宽容是有原则的,不要盲目的。宽容要讲究策略。当我们受到别人无意的伤害时,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切不可冤冤相报,以牙还牙,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以我们的宽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当然,我们绝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度;文化宽容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57—02

一、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环节,人们也不是随意的进行交往。而是根据文化意识来分享信息和思想。所以文化意识是人类交流的基础,主要为重新审视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思想的能力。(Quappe,Cantatore,2007)。在交流中,它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根据Hanvey将文化意识的分类(1976),本文主要研究文化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理解度与宽容度。

文化理解度指学习者感受到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存在,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最终采取行动。文化宽容度是几种文化接受形式,如学习者是否宽容外族行为,并加入其中享受这个过程。但理解度不一定是宽容度的基础,宽容度也不全是理解度的表现。

由于个体的性格和认知不同,他们在文化中尤其是组织和社会群体中有着独特的身份。(Moran,2009)所以在处理冲突中,女生一般会比较敏感,比男生更谨慎,语言表达能力也普遍优于男生。可以说,男生更激进,女生更具社会性。(王米渠,王颖冰,2009)所以教师应关注、分析学生文化意识表现方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在不同文化场景中,中国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度和宽容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以某一场景为例,列出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或国外的处理方式,向学生提问。根据其作答情况,探究其理解度与宽容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示例如下:

请阅读下面几组信息,并如实回答相应的题目,谢谢!性别:

1、中国游客在照相时,觉得摸着雕像会得到神灵的祝福。在东南亚照相时,禁止人们触摸佛像,或把有佛像的东西放在地上。

(1)这两种拍照方式,你能接受哪一种,为什么?

(2)若在东南亚国家,你会按当地的规则来拍照吗?为什么?

2、在中国聚会上,人们喜欢和同性一起庆祝。在英语国家中,在聚会上人们很少与同性朋友在一起。若参加国外聚会,你会采用哪种处理方式?为什么?

3、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若不确定,中国学生会偷偷看书,再回答。外国学生会不参考任何东西,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看资料再回答,是作弊。

(1)这两种方式,你愿意采用哪一种,为什么?

(2)在国外,你会采取他们的方式回答问题吗,为什么?

4、汉族人民宴请亲朋时,喜欢用鱼或肉作为主菜,以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傣族人会吃蚂蚁蛋、蛆和刺猬,他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的精华。

(1)你对傣族人民宴请的方式有什么想法?

(2)在了解了傣族人民习俗后,你可以接受他们的宴请方式吗?为什么?

5、汉族人民大都采用火葬。在,有水葬。人们将尸体抬到河边,用刀肢解,并把它们投到水中。

(1)你对水葬有什么想法?

(2)若你要参加观看水葬,你可以接受吗?为什么?

(三)被试与测试执行

被试来自北京丰台区某中学同一位英语老师教授的两个高二班级学生。共72人:男生32人,女生40人。被试在同一天12:40—13:10,各自班级中进行测试,每个班各有2名人员负责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四种关系类型的出现

统计、分析学生答案后,我们发现其理解度与宽容度关系类型与Hanvey的跨文化表现形式相一致。即A型:理解并宽容,B型:不理解不宽容,C型:理解但不宽容,D型:不理解但宽容。(表1)

在前4个场景中,A型人数和百分比居首位,说明学生具有较高跨文化意识。通过研究学生的解释,发现若学习者理解异族行为,便更容易入乡随俗。

但不是所有同学都是这4种类型,如情景1中,没有人是C型,情景2中,也没有人是C和D型。因此题目场景设置、学习者认知能力和性别性格特征会影响其关系的表现。

(二)影响四种关系的因素

具体在各自性别组别中(表2)以场景为单位,场景3和2中A型人数和比例是5个场景中的前两位,场景3有53位A型同学(73.6%),场景2是50位同学(69.4%)。两者分别是在课上回答问题和参加聚会时,中外处理方式,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生活,所以研究得出若场景越贴近被试生活,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宽容外族处理方式。反之,像情景5,学生觉得它过于恐怖和血腥,此时他们的关系类型与前4种场景的就会有差异。

虽然场景5中,每个关系类型都有相应的学生,但每个类型中,男女生比例都少于25%,甚至比重最大的B型也是。所以外族与本族处理方式差异越大,学习者的关系结果变更复杂。

除了场景设置这一客观因素,学生认知能力等主观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被试的态度影响他们是否宽容其他文化的处理方式,而且他们的取向也是其理解度与宽容度关系最直接的表现。

分析学生表达的观点后,研究者得出不同性别性格也会很明显的影响着学生关系类型。因为场景和问题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外族的环境,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学习者的性格,如外向或内向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因此本研究探究了不同性别的性格是如何影响该学生的关系类型的。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女生的关系类型表现得比男生更复杂。尽管在情景2中,男生、女生都在各类型中有空缺,但在其他场景中,女生在各类型都有体现,男生还是会有空缺。可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女生比男生考虑得更复杂,行为会受更多因素影响,其关系也会更微妙。

最终,研究者得出学生面对不熟悉的场景甚至文化冲突时,男生往往会从自身需求出发,若他们对外族方式或文化有兴趣,他们会更开放些,比女生更积极地参与当地人的活动。、女生会考虑更多因素,特别是她们害怕丢脸,更注意当时的环境和当地人的感受,所以她们考虑会更全面,行为也会更谨慎。

四、结语

由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中的日益突出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教师应更重视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所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有交际的意识,而且在交流中存在冲突或困难,并且学生有想要解决该障碍的动机。

因此教师要首先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学生的观点或理解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阐述文化场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刺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而不是直接传授文化知识。最终,教师还会举出其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场景,来保持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且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恐惧、焦虑和迷茫。

参考文献:

[1]Moran,Patrick,R.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罗尔斯;宽容观念;正义论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56—02

“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1]。在西方,宽容思想最初来源于宗教,随后经思想家进一步发掘其深层内涵,将其延伸应用到政治社会领域,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首先由功利主义确立了政治宽容观念,使之成为自由主义重要的思想资源。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家罗尔斯改造了功利主义宽容观,提出新的宽容思想。

一、宗教宽容及其现代化转型

追溯历史,在遭受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禁锢之后,思想家们开始探索宗教宽容问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获得了世俗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世俗王权取代了教皇权威,宗教宽容观念得到了巩固。

作为宗教宽容思想的集大成者,洛克在《论宗教宽容》的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思想和信仰自由,批判了英国封建教会和长老派的宗教偏见和迫害政策,要求实行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洛克说:“它不能、也不应当以任何方式扩及灵魂拯救”[2]。洛克试图将政治与宗教、公共事务与个人信仰划分开来,为宗教宽容的政治化和制度奠定基础。斯宾诺莎则进一步将宗教宽容观念推进到世俗思想自由领域,认为限制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都是不合理的。国家不仅要遵从宗教宽容,而且也要实行思想自由。由此,宽容逐渐从信仰宗教自由扩展到政治权利层面上,包括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良心自由、出版自由等等,这为宽容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思想家继承了洛克等人的思想,看到宗教和言论自由在社会利益的增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其将人性本贪的特征与人的工具理性相结合,推导出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理,使之成为衡量政治社会合理性的“度量衡”。

根据罗尔斯的说法,功利主义宽容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满足的最大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3]22。当然,功利主义者并非一味盲目地推崇宽容原则、崇尚自由放任主义,而是要求对社会自由有所限制。功利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密尔就提出了个人行为应遵守的三种原则即不伤害原则、责任原则、非强制惩罚原则。这三种原则既为个人自利设定保护带,也为其设定了限度。密尔认为,如若个人的行为没有违反公众的特定权利、没有对别人产生可觉察到的伤害,或者只产生派生性的影响,那么个人就无需向社会负责,社会应该宽容、承受这些非本质意义上的伤害行为;即便是他人对个人性格、表现、行为、观念等不满时,正当手段也只是应该对其进行劝告、说教而非采取强制性惩罚。

二、正义之宽容

功利主义确立了宽容观,试图赋予其价值性、普遍性。但是,功利主义把正当看作是增加善的手段,这种结果主义思想忽视了在行动中的人类动机和普世价值的重要意义。尽管一些思想家试图弥补它的缺陷,却捉襟见肘。罗尔斯则吸取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理论优点,认真分析正当与善的关系,重新确定正当的优先性,探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宽容作出新的解释。

(一)超越功利主义

罗尔斯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功利主义理论的软肋,认为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善与正当关系的错位。首先,“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3]29。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幸福的最大化当成价值判断的标准,罗尔斯认为关于幸福的概念是模糊不清、无法量化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欲望,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也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更何况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幸福也会有不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第二,“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这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满足的总量怎样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3]25。第三,功利主义“原则上没有否认可用一些人的较大利益补偿另一些人的较少损失,或更严重些,可以为了使很多人分享较大利益而剥削少数人的自由”。功利主义没有将宽容原则坚持到底,在个人自由权利和较大的社会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时却偏向了后者,认为为了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对个人的权利采取不宽容的态度,这与自由主义核心价值存在明显的矛盾。

罗尔斯认为,基于正义或自然权利的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是不可侵犯的,自由和宽容原则显然不能建立在最大最多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功利主义的问题,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主张用两个正义原则取代功利主义原则,以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宽容原则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二)宽容之正义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8

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内涵

以大海一样的真挚情怀去爱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渊博文化浸润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博大品格熏陶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核心价值 以传承海洋文化为载体,吸取海洋文化的精神,建设民主、平等、关爱、和谐的校园,构建宽容、接纳、自主、参与的魅力课堂,培养学生宽容自信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在海洋精神的感染下,成为宽容自信的人。

按照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思路建设和谐的“海之家” 通过“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创设海洋主题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培养情趣和爱好,在蓝色和谐的海洋之家中养成乐观、豁达、宽容、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品格。

创设充满海洋气息的校园文化

依托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景观 着力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开辟海之魅科普文化长廊、海之灵生物标本室、海之星才艺展示栏等,使学校成为海洋文化的教育场所。

弘扬海洋文化,提炼校园精神 建立以弘扬海洋品质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以文化立校。通过开展快乐德育课堂、海洋科技艺术节、“我爱大海”主题班会等海洋科普及人文教育活动,形成宽容、博学、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

铸就接纳、宽容、博学的教师团体

海洋的品格特征之一就是接纳、包容、博大精深,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在这一品格特征的启示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建立接纳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倾注爱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播种理想;提高师能,以渊博的知识教导每一个学生。

建立尊重、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

把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民主管理,努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出谋献计出力,力将“尊重、民主、参与”的管理理念真正贯彻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中。

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

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就是把宽容、接纳的海洋精神品格融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营造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开展展示教师风采的“海鸥杯”课堂教学比赛、“海之声”教研沙龙等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构建“海之语”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渗透海洋知识 在低年级,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海洋生物知识,获得初步认识海洋的情感体验;在中年级,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知识,初步获得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与熏陶;在高年级,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生物知识,感悟海洋对人类的重大作用。

校本课程拓宽教育内容 六小结合学校开展的海洋文化特色教育,通过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历史悠久的海疆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等海洋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的教育文化,开发了包括海洋品格、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与人类关系等内容的校本课程――《海之语》、体现学校体育特色的《扬帆展翅武术操》教材,有计划地开展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知识、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奥秘,吸收海洋文化的精髓,形成海洋的个性品质。

实施“海之品”德育工程

六小实施的“海之品”德育工程把海洋的宽容、博大、坚强、热情的精神品质赋予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会宽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自信,做具有海洋品格的学生。

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如举行“我爱大海”主题班会、保护海洋清洁活动等。开展体艺特色活动,如实践类的“海之声”朗诵队、艺术类的“海之梦”合唱团、体育类的“海之魂”武术队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中增强自信,形成宽容接纳的品质。开展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在海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解、保护海洋,增强责任感。组织学生到北海银滩、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信。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宽容 教育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48-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得到的震撼,比惩罚更强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这个男同学到了陶先生的办公室,陶先生掏出第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然后掏出第二颗糖给这个学生:“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当这个同学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这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学生的话,掏出第四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一直为教育界津津乐道,陶行知先生温和而又慈爱的话语似乎总是在我们这些后辈续学者的耳边响起,是因为陶先生的“四颗糖果”教育的巨大魅力,这种魅力实际是陶行知先生宽容的魅力,这种宽容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的实质,是教师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的充分展示。

教师要学会宽容,而宽容的对象便是学生。我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雨季,青春带给他们朝气和力量,也带给了他们盲目和叛逆,初出茅庐,棱角未钝,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在我们的教育不再呼唤生产应试教育下的“机器学生”时,我觉得教师应该以宽容的气度给学生一块芳草地,以一颗宽容之心来看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看待他们的反叛和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宽容中得到自由的呼吸,塑造个性,发掘潜力。哪怕某个学生损伤了教师的尊严,教师也没理由去以牙还牙,针尖对麦芒。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可能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而当我们以一个宽容的心态重新审视和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时,可能就是另一种天地,我的班级里也有早恋的现象,我没有挑明、没有批评,我与他们一起分析这份青苹果式的恋爱,抓住学习这个主要矛盾才是对自己的感情最负责任的举动,才会有他们想要的美好的未来。

在日常工作中,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较高层次的而且基本上是唯一的标准看待和要求学生,把学生行为简单地分为好的和不好的,而且进一步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不好的学生。在好与不好之间少有回旋的余地,忽视了学生实际发展状况,顽固地要使本来应该多层次的、因人而异的现状变成整齐划一的军事操练。我们的工作吃力不讨好就不足为奇了。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学生同样如此,一味的批评最终会让学生越来越听不进教师的话。我班有一名男同学比较好动,换句话说,就是好惹麻烦,但他头脑较为聪明,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我宽容了他的缺点,决定选他当我们班的班干部,协助老师的工作,当时有的老师不理解,认为我这样做不妥,可是我仍坚持我的做事原则,结果那名学生不仅克服了好动的坏习惯,把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是一种爱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十分注重营造一个有感情的教学环境。放了春风收夏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必然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赖、仰慕和敬佩。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协调,胜过命令与说教。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健康的人格,培植正直的品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我们是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来,育人便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严厉的训斥,找家长是否能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此时此刻学生的内心是什么样?以后又会如何呢?

宽容,不是姑息,不是迁就,而是一种积极、灵活、适应的态度。对达到了最低要求的行为表现可以持宽容态度,而对没有达到底线的行为表现,则不能有丝毫的宽容。换句话说,宽容绝不是无原则地滥做好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退让,无原则的宽容必然会导致纪律的松散、道德的沦丧。

以宽容为题的作文篇10

在宽容的主题下写作,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宽容。词典的诠释有四:其一,宽厚能够容忍;其二,包容、原谅、不计较;其三,可引申理解为宽恕;其四,宽舒从容的神色。当然,还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释,譬如:宽容如水,在遇到矛盾时能使人们冷静下来,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宽容如火,明亮而温暖,能将爱的热力辐射进人们的心窝;宽容是诗,不仅能关涉日常生活的琐事,而且是对人生的关照……而要做到“宽容”,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须破除自我观念。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宽容有其适度的原则,需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在理解宽容意蕴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思考:对什么人宽容,对什么事宽容,宽容对自我、他人,对人生、社会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思考,既可以拓展主题,又可以捕捉和选择写作的素材。

就对什么人、什么事的宽容来看,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老人、配偶、子女,还是对领导、同事、同学,抑或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背叛过你的人甚至你的仇敌,都可以怀一颗宽容之心。此外,宽容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个体之间的宽容,还可以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宽容。

从宽容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宽容是人际关系的剂,宽容可化解矛盾,保持家庭和睦,让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互谅互让、容忍大度,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忧愁烦恼,最终获得“双赢”。宽容有时还可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退让,而这种退让可以将主动权更牢地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有时宽容是柔中有刚,是以退为进。 而且纵观历史,“宽容”大多是和繁荣、进步联系在一起,而狭隘、独断、专制则更多的是和战争、灾难联系在一起。心中老是装着怨恨与仇恨的人,人生必会痛苦,只有放下怨恨与仇恨,选择宽容,纠缠在心中的结才会豁然解开,心中才会出现安详、纯净的爱之天空。

在这个被很多人称作“追名逐利”“物欲横流”“情感荒漠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认真思考宽容,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自我、对现实从宽容层面进行认知、思考、观照,能使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自我和不一样的世界,更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而基于内心深处的感悟写作,既是写作,也是在淬炼我们的身心,进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富有诗意。

学生范文借鉴一

宽容

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18)班 张 婷

抱痛守怨,只能是枷锁,唯有宽容,方能完成自我救赎。

狭隘者,唯己是尊,心中再容不得他物,人人皆对其避而远之,只怕稍有不慎将其激怒,从而陷入无尽的怨恨甚至报复之中。狭隘者,满心怨恨,甘愿将自己束缚在痛苦的一隅,也不愿选择宽恕,殊不知,在令他人痛苦不堪的同时,自己也在恨意的侵蚀下落了个疲惫又难堪的悲剧下场,终落得两败俱伤。

周瑜因不够宽容,被后人嘲笑了数百年;王伦因不够宽容,不满林冲,惨遭杀身之祸;曹操因不够宽容,抱着“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的唯我独尊的心态,杀死恩公吕伯奢。对他人的不宽容,并未使自己落得任何好处,反而扯散了人心。

然而,历史上的一次次教训并没有使现代人完全认识到宽容的可贵。近年来,医患纠纷频现,其中也不乏有些过火的事情发生:哈医大医生被砍事件,致一死三伤。原因竟只是因为患者对医生不满,却又无宽容之心平和以待,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该患者意识到自己这么做的后果时,才明白了自己也必须付出生命才足以平息这场巨大的变故。当我们看着血淋淋的事实感叹时,是否该反思一下自身?我们总习惯为自己一时的狭隘找充足的借口,却未思考过这样做的后果,狭隘之人终将害人害己。

宽容者,冷静自持。化仇恨为甘露,让它随日出蒸发;化过错为春雨,让其润物于无声。宽容者懂得宽恕他人就是对自己宽容,不愿让苦痛束缚自己的手脚,不愿戴上怨恨的镣铐,他们更愿在宽恕和原谅中完成自我救赎,实现华丽蜕变,或选择宽容与和解,接纳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用他的宽容换得孟获的忠心不二。直到诸葛亮死,孟获都没有叛乱。诸葛亮的宽容是一种智慧,维护了一方的长治久安。拿破仑没有责怪站岗时过于疲惫而睡着的士兵,而是帮他站了半小时的岗,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他的错误。拿破仑的宽容不但帮助他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也让他的军队更加骁勇善战。虞舜和闵子骞,都受到过继母的虐待、兄弟的排斥,可他们仍待之以宽容之心,并没有凭借血气之勇破坏重组家庭的和睦,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忍让恭谨来维系骨肉亲情,从而守护了一家的和谐。

纪伯伦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他指引我们要学会将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对不敬与伤害投以原谅。正如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伤害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一切都已无法挽回时,那么,请选择宽容吧。

【技法借鉴】

全文采用对照式的结构,正反观点句(“狭隘者,唯己是尊”“宽容者,冷静自持”)相对照,论据和论证过程相对照,首尾也相对照。如果要给“对照”这种手法打一个比方,它有时像是一对知己,在交谈的过程中,时不时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有时像一对冤家,在对抗的过程中,既相斥,又相吸。于是,无论是青涩的还是成熟的执笔者,都愿意携起“对照”这一伴侣,畅快地舞一曲。

学生范文借鉴二

宽容与理解

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三(9)班 张奇

如同一缕清泉,清甜了人们的心灵;如同一阵微风,拂动了大众沉寂的内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这个世界。宽容与理解,如同两束久违了的鲜花。曼德拉带来了宽容和理解,但他并不是带来它们的唯一使者。正是有许许多多如曼德拉一样的使者,带着宽容与理解,这个世界才充满了光明与正能量。

蒙田笔下的贵族们,以他们独特而高尚的情怀,成就了一段段佳话。在“推敲”之间,韩愈的行为为宽容作了最好的诠释。宽容,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个人做到了宽容,便拥有了处变不惊、宠辱皆忘的胸怀。而正因为有了这一份宽容,人与人之间便少了许多平白无故的摩擦与冲突。宽容,就如同油与缓冲垫,为人与人的相处创造了和谐。

宽容,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曼德拉的宽容,正是基于他对南非白人统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因此,理解往往创造出宽容,它与宽容相互依存,相辅相生。如果不是中国表现了莫大的克制与宽容,那日军的战败,将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如果不是林肯的理解,可能李将军将与他的众多将士一起死在投降之后。如果不是公子小白的一句“算了吧”,管仲很可能已经身首异处,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正因有着宽容与理解,世界的进程才会如此多彩,而人性也不至于被侵蚀。

退一步说,宽容也应该建立在理智之上。被仇恨的情感涨红了的双眼是很难看清是非黑白的,只有保持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去理智处事,才能浇熄仇恨之火,播撒宽容的春雨,催生出一片爱的花草。马丁・路德金说:“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而我要补充,宽容之爱,要以理智为养料。

只是,现在的社会,有人似乎已经失去理智,忘了理解,拒绝宽容。结果,为了一两句口角,可以动手打人,马加爵抄起了凶器,药家鑫拿起了屠刀,徐力抡起了锤子……这些人拿起的是固执,是狭隘的气量,而破坏的不只是宽容与理解,更是社会的公正、人类的良知与自己的人格。

“退一步海阔天空”诠释的正是宽容的美好,“理解万岁”赞美的正是理解的明智。如果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那么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鸟语花香,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