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子规朗读十篇

时间:2023-04-02 02:13:17

第子规朗读

第子规朗读篇1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14

不论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在对小学阶段的最基本的认知上,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点是比较低的,但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且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朗读教学也有其自身规律,朗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和形式适当的对小学生加以影响,只有结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

一、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这一时间段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广度不大,稳定性不强。上课时,对于他们的管理就主要集中在纪律和习惯两个方面。这个时间段的小学生容易理解一些具体的、存在的事物,对抽象的、模糊的事物没有理解力。他们对老师的话就当成最简单直接的命令,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老师给他们创设的具体的情景,并由此展开联想,具体到生活事物。

这一阶段一、二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更容易被那些具体的、实在的事务所吸引。那么就针对这一时间段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时候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之中适当地给以帮助和鼓励。例如我在指导二年级同学朗读古诗的时候,开始同学便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当我说到需要一两个人起来大声朗读的时候,全班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我随机抽了两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了古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两位同学被我略带消极的点评过后显得很悲观,全班同学的气氛也显得很低沉。我见势头不妙,便转换了语气,开始试着说刚才两位同学的优点,读得很好,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就像一个公主遇见了王子,才般配,才合m。而不是像公主和小矮人一样,好的好,不好的一点也不好,这样不搭配,不好。终于在我说完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又回来了,因此,掌握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支持和鼓励是对孩子心理最大的肯定。

而且这一学习阶段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儿童诗歌、寓言等此类文学形式,内容浅显易懂、形式较为容易,语言简洁通俗比较容易朗读。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提高其语文朗读兴趣,就需要老师主导创设情境,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简单的情境,将学生代入其中,培养朗读爱好、提高朗读兴趣。具体到方法,就是语文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平时的课余爱好,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创设一些难度大、不易理解的例子,这样就算是教学设计近乎完美,其可操作性和实际课堂效果也会和计划背道而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到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因为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字句,使得学生们的关注点都在这个故事的内容和他要带给我们的启示,能真正将其作为朗读教材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和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二、第二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第一阶段有了许多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有意注意的能力在迅速发展,开始在他们的注意当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时间延长,广度扩大,使得自己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这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有足够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接受一些抽象的、不具体、不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也使得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朗读的技巧,还要注意在教会他们朗读的过程当中对其适当加以思考的引导,甚至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教育大纲的目标,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达到一个新水平。而在这其中,阅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看见教育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第二阶段的学习文本如写人物、写事物,写景色的记叙文,该类文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篇幅长短、主旨意义、社会概括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改变。文体比较特殊的寓言和成语故事,其形式和内容都值得语文教师仔细揣摩。对于这些较为复杂且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一起对寓言和成语故事展开讨论,归纳各自的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朗读的理解。

三、第三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的文章,主要是从孩子的视角,浅显的表达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对春雨的喜爱、对校园、对生活的热爱等。这就注定这些课文在朗读时应注意朗读的表现力,教师可以简单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增加或者重温感觉体验,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朗读环境,来达到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第二学段出现的文本形式有变化,尤其是叙事类文体有明显的变化,这一学段的课文通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构紧密、内容真实。这时候强烈的感情投入和表现力就显得多余了,而主要是以感情基调的理解为主。第三学段的课文的生僻词汇、语言表达、感情变化、社会意蕴都比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时朗读指导应与教师的精讲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深刻、理解透彻、读得真切、实在。

第子规朗读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91-02

所谓的朗读,就是指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小学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1、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充分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晨读(或午读)及课堂教学中。晨读(或午读)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效果自然不是很明显;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据调查发现:在时间分配上“讲问教学”占35-40分钟,朗读仅占5-10分钟,为了赶时间和课堂效果,朗读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快就转入下一环节。很显然,朗读训练的时间是不够充分。

2、朗读的面比较窄

(1)学生的面窄。一方面在晨读(或午读)中,一些学生“滥竽充数”,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为了赶时间和课堂效果,在个别读环节中教师一般选择那些读得好的学生来读,读来读去还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当观众,得不到练习的机会,训练的面无形中边窄了。

(2)内容的面窄。目前小学生朗读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语文课本的内容,有些学校则增加一些国学的内容,可见朗读的内容比较单一,朗读的面比较窄。

3、教师忽视技能指导

调查发现,很多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朗读训练,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和反馈,只是随意地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注意教材的特点,不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读”不带任何情感。

二、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作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应对策略。

1、保证朗读时间

在学校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间哪儿挤?一方面学校要给予充足的朗读时间,比如早读、午读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教学计划,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训练:首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其次,进行课中练习,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再次,要有足够的评议时间,通过评议,寻找优缺点,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确保每次的朗读训练都能取得实效。

2、扩大朗读的面

(1)全员参与。朗读教学要做到“全员参与”,同时又防止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小学生尤其是低学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教师可通过朗读录音、背景音乐、配画外音等方式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续训练中,变单调的朗读为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2)拓宽朗读的内容。朗读的内容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

3、加强朗读指导

(1)有层次训练,步步提高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一定要有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切记随意性和盲目性。首先,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通过听录音、同桌练、指名读等方式读熟课文,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第三,品读课文, 要求读感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可通过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感情朗读并展示。第四,熟读课文,要求读内化。通过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延伸课外,强化积累,并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会运用。

(2)变化朗读形式,读出乐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阅读的教学中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枯燥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桂林山水》等;当需要给学生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更多想象的空间时宜用自由读,如《但愿人长久》等;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教师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不同的朗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需要;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在选用时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文章内容、思想情感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但要注意的是:不滥用范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三、注意评价提升,掌握技巧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只安排学生朗读,不进行评价;有些老师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大多是“好”或“不好”,评价很简单,不具体,学生读的情况到底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值得注意?哪些地方应该怎样读?学生都不太清楚,老师也不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没有提高。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这一句话你读的真精彩,你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好吗?”等。其次,要用发展的词语评价学生。如“你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如果再多读几遍,你会读得更流利。”再次,要交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调、重音、停顿、语速等等。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舍身炸暗堡》中“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所以,不仅要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朗读的语速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朗读表示叙述或说明的内容用中速;描写、回忆、抒情的内容要读得稍慢;表现急切心情和紧张情境的句子,或者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可以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以心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校、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拓宽学生朗读的面并进行精心的指导,让朗读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第子规朗读篇3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朗读指导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音目标描述为:1.在口头表达和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和流畅;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话语中隐含的意图与态度;3.初步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的语句,能运用恰当的语调、节奏和重音变化等手段,有效地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态度等交流意图。

笔者在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初中教师不重视音标教学,导致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现有的初中教材过分强调交际的作用,而忽视语法的教授,学生朗读时的注意力、停顿划分、内容理解程度等存在很大问题。初中阶段侧重笔试训练,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制约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因此初高中衔接朗读教学非常有必要,朗读应该成为高中生习得英语知识的主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架构

(一)课题的界定。

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朗读指导从高中第一节始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初高中衔接阶段朗读指导的意义: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高中教材比初中教材生词多、篇幅较大、句式复杂的状况。在识记单词的基础上,应用英语朗读的技巧,生动准确地用声音传达语言信息,使朗读者和听者更深刻地理解朗读内容并受到感动。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激励学生主动认知。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边纠正,边体验,边提高。

2.主体性教育思想: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果。在衔接阶段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下,促使学生读出理解和感悟。

三、高中英语朗读教学衔接和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让朗读不可怕。

在高中第一节始业课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朗读动机。根据教学实际,笔者总结出英语初高中衔接关于朗读提高要具备的意识和能力:1.看音标会读,能有关注元音音标对应拼写的意识;2.能对五种基本句型非常熟悉,清楚句子由哪些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构成;3.能从句子成分和结构分析的角度理解句子;4.能在基本句型的基础上知道并列句的构成;5.能清楚地知道主从复合句;6.高度重视词性、构词法;7.有先理解再朗读的语境意识。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能力,设计合理的夯基础提能力的朗读训练方案,在鼓励督促中朗读。在学生坚持不下去或碰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二)夯实基础,让朗读更规范。

1.单词朗读的教学策略。

(1)重视音准和音节

单词的朗读是读好句子的基础,第一次读单词的准确性往往影响一个人对这个单词的永久发音。要让学生明白语音过关对减轻单词记忆负担,改变语音面貌等的重大作用。初高中语音衔接的初级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无论以前的语音基础多薄弱,都能在看到音标后清晰而准确地发音。终极目标是能根据音标正确拼读单词,拼读出读音比较规则的生词。分析我校学生的语音基础发现,他们在衔接阶段的“起始能力”为看着音标能读对大部分的辅音,但元音有错读、漏读,如diary中a和familiar中的i没读出来。

为打好整体的语音基础,对音标进行集体教学和自主补漏。笔者的具体做法为,第一节课首先进行国际音标的辨读,以第一单元单词表至单词dusty为止的单词拼读为能力口头检测,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音有困难的音标,以后凡是碰到含这个音标的单词,都写在此音标后。如必修1中含/?藜:/发音的单词有survey,concern,journal,prefer,earthquake,dirt,curtain,German,journey,determine,purpose。/ei/有survey,suitcase,straight,detail。/?/有gas,actually,gradually,vocabulary。/e/有upset,settle,elevator,petrol,spelling。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约两周),学生基本都能过语音音素发音和单词拼读的难关。纠正初中养成的逐个字母背单词的不良习惯,如c-o-n-c-e-r-n,在高中最初阶段,要教会学生音节的概念,养成先读再拼的习惯,如con-cern。

(2)训练调次和重音

在每单元的单词领读磁带中,都有两种单词的调次领读(升调和降调)。一般课代表在早读课逐词播放,要求全班跟读时,有些学生因为内向会一笑了之,却不知这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洋腔洋调”。在听力中,学生听不出本来很熟悉的词,往往是因为升降调的变化。高一新生普遍不知重音符号,以单词Amsterdam为例进行这样的训练。在不告知任何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去读,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根据中文翻译念成“阿姆斯特丹”,元音没念准,重音在最前面。纠正时首先告诉学生双音节以上的单词都有一个重音,有些单词有重音和次重音。帮助学生划分音节,一起读了元音音标后让学生念,读音准了,但重音仍然有问题。这时笔者把读准重音与读错重音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终于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明白单词重音和次重音的标法。这时再选择几个多音节词让学生试着朗读巩固。对于重音确实不敏感的学生,建议自主归纳整理,大声朗读找感觉,最后到老师处进行评估。以下为学生自主归纳的必修1中的四种类型。

(3)处理好朗读中的生词

在朗读过程中遇到没有碰到过的生词,要求学生不用慌,不要一遇见生词就停下来。可以根据已有的语音基础、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尝试着读,在上下文中理解意思。有些词看似不认识,其实只要有一些构词法知识,就能够识别“生词”。如派生词是在词根上加后缀或前缀构成的新词,合成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

2.句子朗读的教学策略。

(1)句子重音

句子的重音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些单词要读的比其他单词重些。一般情况下,名词、主要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和指示代词要重读,而冠词、人称代词、助动词、介词和连词不重读(戴炜栋,何兆熊,2010)。必修1 Unit2的教参中写道:English is more than an “acting” language. The stress provides the “acting” when you speak English and can make sentences that are written the same sound and mean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由此可见,为了在交流中达到不同交流目的的需要,同样一句话,句子中重读的单词不一样。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Tell me what you are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Somebody else should be there)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The speaker should be somewhere else)

(2)句子语调

语调训练是在读单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一般疑问句需采用升调,罗列同类词、短语或从句在前也采用升调。关于句子重音和语调的训练,在必修1 Unit2 P13有相应要求。Mark the senten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Then practice reading them in pairs.P14:通过听力让学生知道是口音和奇怪的调调让人听不懂,可见交流中两者的重要性。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重视语调的训练。

(3)句子停顿

朗读时在意群的末尾稍加停顿,读者借以调整呼吸和理解所读内容,听者能抓住所听的内容。我们可以“/“来训练学生划分意群。为了帮助学生能自己划分意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句型。每个句型的构成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同的成分需要不同词性的词充当,可根据一成分一群的基本原则来练习朗读的停顿。

笔者利用课文ANNE’S BEST FRIEND中的典型例句统一学生的句子基础,统一学生分析句子时运用的符号,如(...)表示定语,[...]表示名词性从句。

①主语+谓语

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They /had to hide.

②主语+谓语+宾语

Anne Frank / wanted /the first kind.

I/ didn’t dare/open a window.

③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主语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④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The dark, raining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⑤主语+系动词+表语

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 was / her diary.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上面5种基本句型只列出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事实上,句子中还常常有定语、状语和同位语等修饰语,有时还有不充当句子成分的插入语等。除简单句外,还有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等句式。衔接阶段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本,对句子归类整理进行长句朗读训练。例: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I ha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when the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以上句子能训练学生处理后置定语朗读时的停顿,能对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在长句中进行适当的朗读处理。

(三)创设情境,让朗读变有趣。

在实际教学和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词或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朗读,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一次上课时外面下起了雪,笔者就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读出对下雪的情感态度。

①你本来约同学一起去踢足球,现在因下雪踢不成了,你会怎么说?

What a pity! It’s snowing.

②盼着雪地里玩耍的你终于发现下雪了,你会怎么说?

It’s snowing. Hurry up! Let’s go downstairs to throw snowballs.

③你发现晒在寝室阳台上的衣服还晒着,你会怎么说?

It’s snowing. Hurry up! Get for the clothes.

第一种情况下,snowing用降调,要读出懊恼的情绪。

第二种情况下,snowing用升调,要读出玩雪的急切情绪,显得异常兴奋。

第三种情况下,snowing要读得快,用降调,要读出着急和紧张感。

笔者邀请多个学生进行朗读,全班同学在欣赏品评和朗读改进中兴趣盎然,觉得朗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赋予文字生动的意义,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立足课堂,让朗读更有情。

阅读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与文本、作者的互动,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魅力,读出文章的情味、意味和自己的体悟。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1.激活背景图式,激发学生朗读动机。

不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朗读者与作者无法产生生活经历、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思想共鸣。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索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提高朗读兴趣。如:随着微博等“快文字”的出现,学生中很少有写日记的,很难理解日记对Anne的重要性。笔者先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就能从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安妮所面临的困境,就不难理解安妮当时的心境,为什么“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迫切想朗读Anne分享了哪些“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2.梳理文本,确保学生朗读主体地位。

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永远的阅读和朗读主体,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给出答案。如安妮日记中,学生通过朗读在文本中寻找能体现Anne情感的句子,做出合理的推理判断,既理解作品所提供的信息,更体会作者在记日记时的复杂心理。

T: As we know, most people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their diaries. But Anne wrote down he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wrote these? Brainstorm with your partner adjectives of her feeling and find all the descriptions about Anne’s feelings.

Ss(汇总如下):

①I wonder if it is because I haven’t been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eager)

②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regretful; ignorant of the beauty of nature)

③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helpless)

④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eager)

⑤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scared)

⑥Sadly,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the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irty windows.(sad)

⑦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excited)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再次进行朗读时就能与安妮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读出对以往未能珍惜自然美景的悔意,读出对现在两次偷偷看自然的狂热,读出对自由的向往。

朗读时如果能够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的思路进行朗读,不仅能读出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能识别字里行间的意思(read between and beyond the lines),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阅读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文字上、格式上、结构上了解作者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的写作内容、思想和意图。如:

T: Can anyone tell us the strange things happen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

S1:(平淡的,不带感情地读课本)

T:(板书)

Pay attention to verbs in these sentences and then read again. Can you form a picture in your mind while reading.(朗读时对一系列动词词组的关注,使学生脑海中有一幅形象的画面。)

3.走进作者,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与推动作用,朗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必修1 Unit5 Elia’s story里two quotes from Nelson Mandela的朗读有很大难度。朗读前引导学生寻找Elias 遇到Mandela前后的境遇和情感的变化,明白题目虽为Elia’s story,但要体会的是Elias对Mandela的赞颂,认识伟人的非凡魅力。学生以第一人称“I”朗读心中最伟大的人的原话,读到情到浓时完全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长句中的停顿处理声断而情不断,掀起了课堂的情感高潮。

(五)及时评价,让朗读成习惯。

新课标指出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体系。教师以学生自评、学习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做好朗读训练。及时检查评价,督促自律性差的同学加强学习,让英语朗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和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朗读指导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在解构句子、理解意思后反复朗读,以促进内化,带动全文的理解。学生语音基础较齐整,养成了大声朗读的习惯,有了较好的朗读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利于更好地习得语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如引入英语原版动画片或截取美剧片段进行模仿配音等,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实现从朗读到交流的自然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第子规朗读篇4

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成为日后“说”和“写”的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

训练“读”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重视范读的作用 心理学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同时,现行语文教材中,有S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第一,准确发音,感受音韵。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首先,进行有效的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笔者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唬ㄑ剑、w唬ㄍ郏、n唬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笔者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第二,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另外,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明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引导学生对标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第三,理解意蕴,感受情理。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感情提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笔者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训练形象地想。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第二,训练逻辑地想。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第三,训练联系地想。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

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教师评价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u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第一,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第二,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

第三,幽默语。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从评价的内容看,分两方面:第一,语音技巧评价语。即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指导评价。如支老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终于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缘故。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第二,情态评价语。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除口头评价外,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协同评价。像体态语,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感受其间的音乐美。

自己评价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而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相互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第子规朗读篇5

【关键词】有效性 朗读 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朗读教学的几点误区

(一)“多读”的误区

崔峦曾说:“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崔峦老师要求多读书,要充分的读,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常可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对短短的几十个字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地读,用了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但学生的学习收获却非常有限,甚至因为没枯燥、单一的读而厌烦。

(二)“有感情朗读”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的朗读要求中都提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不少教师指导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仅仅是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在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

(三)朗读评价过于模糊

学生朗读后,教师常说“读得不错!”“你真棒,读得太好了”“还差那么一点点味儿”“你还没把感情读出来”等模糊评价语。这种肯定或批评都没有切实起到对学生朗读的点拨和激励作用。

我们的朗读教学应该是有效性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得到增量。

二、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一)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对学生正常地发挥朗读水平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肯读,才会放开读。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个个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课文《两只小狮子》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勤奋练本领和懒惰这两只小狮子间对话的语气,我让孩子们当起了这两只小狮子,给他们带上头饰。现在你就是勤奋练本领的小狮子了,你是那只懒惰的小狮子,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情景,学生乐读也分别走进了文本中这两只不同的小狮子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有配音读,表演读,换位读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朗读应在教师明确的目标下进行,每读一遍都应该有目标。层次性包括:1、对整篇课文的指导应该有层次性。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

2、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的指导应有层次性。不是单纯指读的时间长,遍数多,形式多,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有递进性。如盛新风老师执教的《燕子专列》,她在引导学生理解“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这句话时,她说:“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呵护、照顾,而她却救助了十几只燕子,谁来读这句话?”等一个孩子读好后,她又说:“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一起读这个句子。”接着,她又引导:“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她在乎的是谁啊?”在孩子看图后,让学生说说小贝蒂救助燕子时的动作、神情,可能会对燕子说什么?使学生明白小贝蒂在乎的是手中的这个小生命后,然后再读这个句子。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三)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阅读的情感是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读懂了课文的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请欣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就是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朗读中就是那样。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四)朗读反馈要有指向性

一节课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朗读机会,但朗读训练必须做到全员参与,扎实有效。因此,评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要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暗示”的可能。

“读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感觉;你再试一试。”“读书是一门艺术,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慢,哪些地方读得快,哪些地方读得重,哪些地方读得轻,请大家仔细琢磨琢磨,相信一定读得比刚才更出色!”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其实既有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又是一种朗读方向的引领。学生不仅读懂文本,习得方法,并且增长了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可见,恰到好处的点拨、评议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非常必要。通过朗读吟诵,使学生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第子规朗读篇6

关键词:朗读 兴趣 记忆 背诵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我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训练的机会也很少,除了早读以外就很少有机会去运用,复习和巩固,从而造就了许多 “哑巴英语”, “聋子英语”,甚至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学生的口语能力受到限制,而所谓的语感更是无从谈起。

英语是一门语言,只会看不会讲读,或者只会写不会用,这本身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所以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朗读和背诵对他们学生英语的重要性。

第一,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要给孩子们布置一定量的读背内容,孩子们就可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时间去完成,课前课后,饭前饭后,上下学的路上,有没有同伴都可以,这样就无意间给他们造成了平时多练的机会。

第二,朗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培养语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三,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第四,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让学生下意识的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孩子们知道了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而要让他们自觉的去朗读和背育就一定要他们感受到其中的成就感,而这种自信来源于能自己排除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比如一些词汇的发音,一些段落的停顿等等。这就要我们除了告知学生朗读技巧和背诵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调汉语与英语音、节奏之差异。汉语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而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发音到位、掌握好词的重音和句重音、用好升降调、注意适当停顿、掌握连读技巧及意群的把握等。

2)培养学生独立拼读英语单词的能力。指导学生识别音标符号、拼读以及英语单词的重读音节和读音规则等几个方面。

3)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整句(长、短句)的能力。在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词组的意义,要求他们记住词组的意思。

4)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段落、篇章的能力。单独看几遍不懂的句子,放在英语段落篇章中朗读几遍就豁然开朗了。

第子规朗读篇7

一、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二、诱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不稳定期,他们的很多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诱因引导才能更好的进行,朗读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朗读缺乏兴趣的学生。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配上特定的画面,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朗读的效果,更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不但能成为师生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沟通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读训练,应该交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语音、重音、停顿、语气等几方面。①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②重音: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的声大、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有的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③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需根据实际语言情境作出不同的停顿。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应当掌握连中有停,停中有连,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④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四、变换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子规朗读篇8

[摘 要]低年级语文课堂存在着“伪朗读热”的现象。教师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朗读指导中以读促感悟,以读促想象,以读促运用,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热情,感受朗读的乐趣。

[关键词]伪朗读热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现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已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环视这种阅读教学的课堂,书声琅琅的热闹之余,我们却发现朗读的指导缺位现象严重,呈现出“伪朗读热”现象。问题症结大致为以下两种。

其一,和尚念经式的“假朗读”。朗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指导的形式通常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组读完二组读,男生读完女生读;点评时,既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也没有文本深度解读的对话。课堂看似书声一片,实则是让朗读独行在学生的生活与感受之外。

其二,流于模仿式的“浅朗读”。朗读涉及两个层面:一为基于发声技巧的朗读指导,属于“技”的层面,效果快却短暂;二为基于文章理解的朗读指导,属于“神”的层面,效果慢却稳固。显然两者相结合才是最佳的朗读指导方式。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快速显效,经常会选择以前者为主,如将某个词读重一些,某句话读慢一些等。即使触及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

如何避免“朗读热”的高能低效现象呢?

一、以读促感悟,读出意境

低年级学生情绪特别容易被带动,同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主要靠形象思维主导。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穿插来营造意境,补白学生的理解盲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意境之美。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时,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个整体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笔者借助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多而密,香气的淡而远。有了感官成果铺垫,接下来的朗读便有了意境。

师:(引读)梅花好多呀!(出示语句)

生1:(读)“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师:读得真好,我感到他们在比赛看谁开得美呢?

生2:(读)“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师:那么多、那么密的梅花,美得像一朵朵彩云。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插话引读的方式,合理地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读出景语,感受情语,融情于景,通过朗读深化了学生对梅花多而密特点的感悟。

二、以读促想象,生发情境

朗读是想象的媒介,有效地朗读可以生发想象;想象是朗读的翅膀,能够让朗读更具隽永的回味空间。教师借助话题,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生发出更多与课文情境相关的意象,从而让原有文本的意境更加丰满,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此时的朗读感受就会更加深刻,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时,为了激发学生由爱“小家”到爱“大家”的情感,笔者设计了“哪里是谁的家”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该句式的训练,关注广阔的生活空间,在心中建构出“家”的温情内涵。

师: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家了,你还知道哪里是谁的家?

生1:花丛是蝴蝶的家

生2:屋檐是燕子的家

生3:书包是文具的家

师:是啊,许多生命或事物都有家,就像祖国一样,有了这个温暖的家,我们才能如此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这个关于家的拓展话题,让学生在想象中调集意象,最终由意象的感知上升为情感的升华,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三、以读促运用,增加积累

低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朗读教学也应顺应学生,体现出教学清晰的序列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从教师协助、模仿朗读到自主领悟、个性朗读的转变。教师需要在不同时段体现出不同的朗读指导重点,并让学生能够从教学的序列中慢慢领悟出朗读的方法,形成朗读的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时,笔者是依照以下序列指导朗读的:第一步,扫除“拦路虎”。请学生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生字词,做到熟读。第二步,选读。找出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流利。第三步,通读。读全文,多读几遍,做到通顺、流利。第四步,赛读。展示自己最拿手的段落,请同学点评,共赏共品。第五步,品读。通过主题问题“鸟岛有什么特点”潜入文字,在读中悟,以悟促读,感受鸟岛的鸟多、蛋多、窝多。

朗读五步,基于学情,清晰地梳理出朗读的序列,既能够使朗读的训练步步扎实,环环相扣,也让学生从中体悟到朗读的基本策略,最终自主开展个性化朗读。

第子规朗读篇9

关键词:诵读;必要性;小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2

诵读是介于朗读和朗诵之间的概念。比起朗读,诵读需要情感与技巧的介入;但又不像朗诵对表情、手势、声音技巧有那样严格的要求。换句话说,诵读是每一个能够独立阅读的有心人都可以进行的阅读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并非首创,而是对传统的继承。许慎《说文》说:“诵,讽也”。“讽,诵也”,讽诵互训,但二者实则有别。《周礼・春官・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郏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日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对“诵”和“读”又作了独到的辨析,他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因此,“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读书人就是采用这样的阅读方式来阅读的,被称为“吟咏”或“吟诵”。曾国藩曾描绘说:“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悠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一、诵读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并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段学生所制定的阶段目标的阅读目标中第一点就明确指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阅读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阅读兴趣正是学生在阅读中追求快乐、感受快乐所产生的情感倾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诵读正是开启学生心灵阅读的钥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从而爱上诵读,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对文字的诵读到心灵的阅读。

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

古人就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要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朗读和背诵中提高语文水平。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一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重视诵读,就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积极自觉地参与到诵读当中,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能逐渐地得到提高。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正是来自长久的诵读及阅读。正如我们所赞颂的“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温尔文雅”“纵横捭阖”“博闻强识”这些气质就是诵读的最好体现。茹志娟认为不仅要读书,还要“煮”书,“煮”即反复诵读。多诵读可以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积累材料,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美感、提高写作能力等。

3. 阅读兴趣培养的源动力

“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文本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悟”是阅读的理想归宿。它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而诵读正是强调反复地朗读,多读自然成诵。并让学生能在诵读中感悟、体会文本的意境、人物的心理等。通过“读”“悟”,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到快乐,享受诵读,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源动力。

二、诵读的内容及拓展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为此,笔者设计了“牵手《弟子规》,唐诗宋词伴左右”的诵读活动,以下是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二年级重点为学习《弟子规》。因为低年段识字量有限,因而采用带拼音带注解版本的《弟子规》。

1. 给学生讲解学习《弟子规》的意义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每天学习半句,如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理解句子的意思,积少成多。

3. 每周二的地方课程学生与教师交流上周所学的五个半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行为或身边的真事谈谈。

4. 利用每天的早上、中午,进行晨诵午读《弟子规》,巩固所学。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学习唐诗,了解诗歌的意境,同时经常让学生对照《弟子规》审视自己的行为。

(1)给学生介绍诗的发展以及到唐代的鼎盛,了解代表人物,学习唐诗。

(2)一个星期学习2首古诗,熟读古诗,了解诗人的一生。根据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感受诗的意境。配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

(3)每周二的地方课程,开展古诗朗诵会。深深地感受诗的意境。

第三阶段:五、六年级学习宋词,了解词的意境,同时学生能自觉地按照《弟子规》处事为人。

①给学生介绍词的发展以及到宋代的鼎盛,了解代表人物,学习宋词。

②一个星期学习一首宋词,熟读所学宋词。读词,了解词人的一生。根据注解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配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宋词。

③每周二的地方课程,开展宋词朗诵会。深深地感受词的意境。

总结阶段(即毕业典礼):学生即将毕业,翻开人生的新篇章,让学生谈谈你对诵读的理解,说说它对你的帮助,鼓励学生今后仍要坚持诵读,养成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第子规朗读篇10

关键词:好处;重视;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14-01

初中英语,跟初中语文一样的,朗读和背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正确的朗读和背诵,语感才会丰富,感情才会充沛,单词才会记得准和牢,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在初中英语的背诵和朗读中,教师本身不要怕麻烦,反复指导,多运用新的朗读和背诵方法,通过悉心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提高会水到渠成。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朗读和背诵的好处

1、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2、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3、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4、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还不会运用吗?

二、初一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课文不会读,而不知从何下手。 如果初一就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能大声的朗读,积极的背诵,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会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习惯用法。那么到了初二、初三就很自觉的去朗读、去背诵英语,还愁英语学不好吗?因此,我想对初一的学生说:“珍惜时间,在学英语过程中,请尽量的放出声来朗读英语,力求把一些范文,精彩的段落、句子背下来,这样等你们上了初二、初三,学英语就很轻松了。”初二、初三的同学也不必灰心丧气,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这句话用英语说就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 学不晚。) 所以,只要你们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多背一些实用的英语句子,形成一定的语感,英语成绩照样也可以提高。

三、初中英语教学背诵和朗读的技巧

1、背诵技巧。 背诵英语是有技巧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我们应如何背诵呢? 第一,要树立信心。大家要明白,背诵英语是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想法在内,想要既不花工夫又能记得牢、记得好是不可能的。无论背诵什么东西,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增强记忆效果。因此,背东西前一定要树立Icando it (我能做到)的信心。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时间记忆。每个人的生理时钟都不一样,有的人早晨记忆好,有的人晚上记忆好,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同学们找准自己的生理时钟,合理安排背诵时间。一般来说,早晨空气新鲜,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效果较好。另外,晚上睡觉前也是背诵的好时间,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强制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