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篇

时间:2023-04-12 10:41:5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1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2、原文:《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来源:文章屋网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2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3、真的好开心啊,我是看到冤家就会诲人不倦说到我的减肥阅历。

4、是的,他们的献身与诲人不倦的精神,清楚的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最高理想。

5、身兼父亲和老师,家父向来诲人不倦,无论是在语文或为人处世方面。

6、我知道很多诲人不倦的球迷已经开始准备告诉我,我如此没有格调的表现作为球迷并不称职。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是的,这些教师都能以言教身教,去?陶学生的人格,他们的献身与诲人不倦的精神,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最高理想。

9、经分析探讨各章节后发现,《易经》蒙卦和《论语》中孔子的古典教育观,如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贵乎专心、同侪学习、自我反省、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从运动中培养德行等教育思想,均适用于现今体育教学。

10、寻求个人成长同时也诲人不倦。()

11、相反,你们诲人不倦问的却是:为什么我们之中这么少人将去华我街?

12、他自诩为一名“诲人不倦的老师”,在那本荟萃了他言论的著名红宝书中,满是关于如何训练、激励、评价低级员工(基层干部);如何创新;如何竞争的管理条目,当然也包括提醒自满者的方法。

13、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3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教师职业素养观 职业素质要求

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1.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术修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有学而不厌的精神。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自称好学入迷,达到“发愤忘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论语》记载:叶公问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乐学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孔子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态度使他获得了各种知识,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勤学不怠。他不仅“敏而好学”,而且“不耻下问”,采用各种方式获得新知。作为一个好学者,他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思想为历代教育家所继承。西汉董仲舒指出:“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即教师学习肯于刻苦、努力坚持,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日益明达。杨雄说:“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对孔子“学而不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师必须“学而不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更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积累,需要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扩大知识面,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2.教师要有不辞劳苦的精神

孔子经常把“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放到一起讨论,说明他对二者同样重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并且经常忧虑自己做得不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是历代教师中“诲人不倦”的典型,他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在他从政的5年中,也仍然从事教学。周游列国时,更随处讲学。他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晚年也没有停止传授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备受学生尊崇。据《孟子·公孙丑》记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贤乎?’孔子曰:‘圣贤则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于是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子贡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作“仁”,不为过誉。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上,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上。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孔子也不嫌弃,仍然接纳他们,耐心劝导,使他们成材。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捐,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把子路改造过来,并成为突出的人才,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诲人不倦”是与敬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格,也是教育实践固有的职业特性,这种特性在中国古代就表现为“诲人不倦”,教师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劳苦,甚至为之奋斗终生。这一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这一思想基础上的,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热忱,就不可能对学生“诲人不倦”。孔子之所以能够教育学生不知疲倦,就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忠诚的感情。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就是他“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除了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诲人不倦的典型人物。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南宋朱熹特别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做科举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要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一度被认为是“伪学之首”,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仍然著书不辍,讲学不休。明末清初王夫之与从游诸子讲学,常常夜谈至鸡鸣,在67岁时,“从游诸子求为解说《周易》”,“乃于病中勉为所传”,授予诸生,如此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精神至今还激励着广大教师,他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

3.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孔子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他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他的弟子颜回似乎体会颇深,他说跟随孔子学习,往往有如下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眼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这是学生的切身体会,反映了孔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所有制的变革,政治上新旧势力的斗争逐渐加剧,新兴地主阶级经过反复的斗争逐步夺取政权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知识的各式各样的新人才为他们服务。官学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已趋于衰落,不能实现其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而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其自由讲学、自由传授的特色受到地主阶级的欢迎。孔子顺应历史潮流创办的私学,不受传统制度的约束,人才培养规格也灵活多样,为他实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同时,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实施也大大加快了人才成长的进程。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学生是“无类”的,老少、贵贱、智愚等情况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只能从各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孔子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充分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学生请教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去做,而仲由做事鲁莽,易于莽撞行事,所以孔子要抑制他。这正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补偏救弊的教育方法的典型表现。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他对学生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孔子经常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最常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孔子经常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几个人一起谈,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理想和性格,从而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二是个别观察。孔子为了避免单凭言论做判断的片面性,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观察。经常“听其言观其行”,有公开场合的观察,也有私下的观察;有一时的行为判断,也有全过程的考察,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通过观察,对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出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以前看不起颜回,认为他对他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而经过私下观察以后,得出结论:“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普遍把因材施教看做师道的具体表现。如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要求“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孟子强调因材施教,并且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材)者,有私淑艾者。”还说:“教亦多述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以教诲之而已矣。”唐代经学教育家孔颖达也有不少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比如:“师者,随材而与之,博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他们对于因材施教的论述对今天的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4.教师要言行一致,起到表率作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因而教师不仅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即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表率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认为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好的教师。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也特别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他说:“教我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政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荀子在总结了儒家的思想后,对教师提出了既全面又极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为人师表,“以善先人”,作“导善之举”,“以身正仪”,成为表率。他还说:“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项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须也。”因为教师只要出言善,凡是希望为善者,必然会同声相应,这是上行下效、言传身范的表现。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育人理念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是传统教育中关于教师职业认识的重要组成,深深地影响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要求,分析孔子关于教师职业素养观,认知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教育领域里的文化财富,深入透彻地学习,以期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10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4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训练。“时习”、“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为师的进修特点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为“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孔子把“乐道”看作是比“不厌”更高的要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如此“乐道”,才能有不懈的“时习”、深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由“不厌”达到“乐道”,由“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自身”上升为忘却得失,操心弟子学业,这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二个内容是“诲人不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诲人不倦”重在以同样的态度教人。这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5

“教学相长”,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常常使用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产生可谓悠悠古远。公认的答案是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教学相长”意义的理解和开掘,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新含义和新精神。在唐代,韩愈在阐发从师与为学之道时指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这里所谓“道”,应该是与当今所说“科学”“真理”同义的。在韩愈看来,为道求学而从师,其选择就是多元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师生共同努力,探求真理,其“教学相长”之义也就在其中了。到了近代,陶行知对于“教学相长”之义的阐发更为明确和简捷。如他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中说:“我们要培养新父母和新教师,以培养更有福的后一代。旧父母和旧教师,凭主观以责儿童之服从;新父母和新教师,客观地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自觉的活动。新父母与新教师,要跟儿童学,教儿童启示自己如何把儿童都教得更合理。”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废名在描写莫须有先生为学生批改作文的时候写道:“他见了学生总是很高兴的,出题高兴,自己总是技痒,碰得一本好卷子高兴,善如己出,碰得一本极坏极坏的卷子虽是十分的感得混饭吃无意义,一个人难于人有益,但慢慢地也惯了,人生在世是如此,反而不急急于要向人传道,还是孔子学不厌诲不倦真是可爱的态度了,于是碰了一本极坏的卷子亦等于开卷有得,是高兴的。”这里,有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包容学生,融入学生的襟怀,有向先贤学习、向生活学习的态度,而所有这一切就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达到“教学相长”的基本条件。

在当今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时代,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从“教学相长”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教育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水平、提升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6

一些报刊关于教师因焦虑、职业厌倦而弃教从商的报道,引起了我对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发现现在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的时间长了,从教之初的激情和追求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和成就感愈来愈淡漠了;享受人生、享受教育的幸福指数与日下降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机械重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应付愈演愈烈了;原先可亲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不太顺眼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尽管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教师个人的因素,而是社会、学校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但我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师,自己应该积极应对和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因为我们教师本身虽然无力改变学校和社会,但我们真的可以正视和改变我们自己,而且必须改变。

黑格尔曾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换个角度看,如果让做父母的教师设身处地想一想,你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给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整天高高兴兴的老师,还是送给那些对生活充满抱怨和烦恼、整日死气沉沉的老师?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什么样的教师,那你就应该努力去做什么样的教师。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可见,教师必须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事实上,同样处于学校,都是教师,为什么有人快快乐乐,不但不倦怠,反而精力越来越充沛?这说明教师职业倦怠是可以驱避的。

教师怎样有效避免和预防职业倦怠并感受到职业生活的美好意蕴呢?这就需要教师有能力,有本领,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发展自己,以终身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行知也认为:“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的快乐首先来自于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真正驱避职业倦怠,千万不要把学习看成负担,我们学习是在寻求幸福!学习不但是读书也要“读脑”,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是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的塑造过程。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育更加美丽;“读脑”可以直接与大师们的思想产生碰撞,激活大脑,激活思维。教师学习不但是耕耘自己的专业,还要在教学研究上努力奋进,也就是研究如何使学生走进并喜欢上自己所学的学科,把教师手里的“金针”给予学生,探讨如何开发好的课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收获快乐的学习生活。先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同时,不断地求知不仅能让教师保持旺盛的教学热情,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不断求知带来的快乐。

因此,教师只有把自我发展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心灵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才能以生气唤醒生气,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才能使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幸福地享受教育,愉快地创造教育,才能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经区西苑学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7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描写老师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老师的词语11、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

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2、满堂灌: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

3、满城桃李:桃李:比喻学生。

城中到处都有自我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

4、青过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教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5、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

成绩优异的学生。

6、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教师。

7、德高望重:德:品德;

望:声望。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8、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教师。

9、良师益友:良:好;

益:有帮忙。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忙的好教师和好朋友。

10、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教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11、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教师,善经商;

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12、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教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描写老师的词语2衣钵之传: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师严道尊:本指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经师人师: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教师。

门生故吏: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我一天的教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教师。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二字的教师。

入室弟子: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到达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异常耐心,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

描写老师的词语3误人子弟: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职责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教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减师半德:谓只学到教师的一半。[由Www.QunZou.Com整理]

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教师。

青蓝冰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公门桃李: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教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教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教师。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教师。

桃李之教:指教师的教诲。

桃李遍天下: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教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必须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教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描写老师的词语41、桃李争妍:桃李争妍。

2、勤勤恳恳:勤劳而踏实。

3、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

4、聪明过人:形容非常聪明。

5、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6、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7、研桑心计: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8、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9、无私奉献:形容不求回报的付出。

10、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11、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2、后继有人: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13、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描写老师的词语5博学多识:指人很有学识,懂得很多。

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诲人不倦: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文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

指路明灯: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

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系毫不马虎。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8

2.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3.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4.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5.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 …… 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6.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7.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8.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9.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

10.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11.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12.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13.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5.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 …… 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16.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8.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 …… 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19.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以辛勤的汗水滋润我们的心田,并抚育我们茁壮成长。愿您所有的日子都充满着幸福、欢乐与温馨!

20.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21.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22.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23.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 —— 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24.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25.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 …… 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26.老师,您好吗?很想您,但请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您---我最亲爱的老师! 19、老老实实育人,世(师)世代代受敬,宁(您)愿白了双鬓,好让小树成材。

27.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28.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29.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9

2、轻轻的一声回侯,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的一切是否安好。

3、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4、祝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5、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节快乐。

6、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7、节日传心愿,老师永年轻。

8、教书育人始不停,师爱无价记心中。

9、教师节,谢老师栽培之恩。

10、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我的祝福伴您昼夜耕耘。

11、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12、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1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4、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篇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8是孔子的一句名言。长期以来,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其实,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中小学教师更有启发意义。现在许多中小学提出培养“研究型教师”,提倡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求把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应把这些理论和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思考,研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孔子的学生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1]3,孔子提出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1]3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87等等,都是强调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不断自省的。当然,自省只是检查过失,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检查出来的过失加以改正,他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68,“过则勿惮改”[1]6。孔子并非不许别人有过失,而是反对隐瞒过失而不改,只要正视过失,迅速改正,才可以“不贰也”,也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203。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177,要求考虑自己的言行诸方面,也可以作为教师内省的内容。因此,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或策略,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而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使教师对自我和自己专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追求促成“反思性实践”[2]。

二、“学无常师”:应在交往中教与学

孔子的教师素质论是全面的,自然没有忘记怎样处理师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1]170。《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请教孔子。孔子说:“有酒窝的脸,笑起来才美丽,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才能顾盼生情,美丽的花卉是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1]25子夏由此引用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孔子听了非常高兴,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25。正因为如此,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11即是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学生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教师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重要的资源。孔子重视青年一代的发展前途,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94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有一次,孔子来到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教育。子游听后反驳道:“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指明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听了这番话后很高兴,忙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而已[1]182。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被看做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主体之间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学习,才能实现双赢。因此对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孔子的师生观不仅包括“教学相长”的内容,还囊括了向一切有学识的人问学的思想。“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1]80。曾子的这一言论便是对孔子的最好概括。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入太庙,每事问”[1]106。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1]72,主张治学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强调学科课程间的相互整合,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合作的实施需要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有学者称这种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为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它比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及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学而不厌”:要懂得“终身学习”

1994年至1997年,有两次世界性的终身学习会议召开,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3]。其实,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孔子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12;年近半百时,他还感叹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71《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可见其好学不倦的精神。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博古通今,不但要了解过去,还要知晓现实。他称自己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66而已。他曾经自信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53他的好学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71的地步。孔子指斥那种“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态度,并且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9,同时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184。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日知其所云,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203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只有人人终身学习,才能实现其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广大的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83的意识。

四、“温故知新”: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

如果说知过必改还只是行为上的自省,能者为师倡导的只是向别人学习,那么,在必须实施终身学习,经常更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尝试教育科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7]这其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不仅要了解掌握过去的知识,还要认识当今社会的实际;二是指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三是指温故创新[4]。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为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设计、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这个命题和他的学思结合的思想是一致的。温故而不能知新,就是学而不思;不温故而欲知新,就是思而不学;只有学思的结合,才能做到温故知新。

五、“诲人不倦”:克服教师发展之职业倦怠

孔子一生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努力于他的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147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有时生活困难,工作受到挫折,但是他还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1]71。其“乐业”精神真是难能可贵。他的学生子贡说:“学不厌,仁也,诲不倦,圣也。”[5]“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他对学生忠与仁的精神的表现,是作为教师的负责精神的表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61,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认识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地献身于这一事业,工作起来才会主动积极,发挥潜力,想方设法做好本职工作。“诲人不倦"正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显著特征,是教师对职业忠诚的最好评判。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引起人们注意。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六、“不令而行”:教师发展之师德教育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古往今来,“传道、授业”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整体。长期以来,浮躁的社会心态和功利性驱使着人们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从而淡化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德育恰恰是教师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个人人格的感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36。这几句话虽不是专对教师说的,但也包含着做教师的应有的规范。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38孔子不仅这样说,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矣”,荀子赞扬孔子“早正以待”。孔子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忠恕信实,言行一致,克己教人,改过迁善,做到断绝四种偏向:不凭空揣测,不完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曾经自我评价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1]67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做的人,我没有这个弊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他经常检查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67。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习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了缺点,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这些主张,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仍然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9.

[3]彭庆华.试析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