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英文昵称十篇

时间:2023-04-05 09:27:45

好听的英文昵称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1

2、blurred(迷离)

3、Bitter(苦涩)

4、Heart plug(心塞)

5、Forgive(原谅)

6、hug me(拥抱我)

7、The wound(伤口)

8、Evader(逃避者)

9、Invader(瑾年)

10、Unique(唯一)

11、Summer°(初夏)

12、Gardenia(栀子)

13、Beginning(始于)

14、Turn[转身]

15、Geek(怪咖)

16、Silence(看淡)

17、Wind Rises(起风了)

18、Temporize(敷衍)

19、Depend(依靠)

20、Alley(小巷)

21、aorable°(萌)

22、Oxygen(氧)

23、Absent(不在)

24、Finish(结束)

25、Weirdo(怪人)

26、Compromise(妥协)

27、Elope(私奔)

28、Betsy(安好)

29、Animai°(情兽)

30、Initia(倾城)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2

尔字本义指亲昵、昵称,如尔汝之交,引申为不拘小节;指如此、这样,如尔馨。用作人名意指言行举止雍容尔雅、有礼貌、文雅、斯文之义。蓝指蓝天白云,引申为无边无际、广阔。也指荆蓝、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尔蓝组合寓意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斯斯文文、优秀。

男孩好听的名字:

旭鹏、旭东、旭炎、炫明、宣朗、学智、轩昂、彦昌、曜坤、曜栋、曜文、曜曦、曜灿、曜瑞、智伟、智杰、智刚、智阳、昌勋、昌盛、昌茂、昌黎、昌燎、昌翰、晨朗、昂然、昂雄、昂杰、昂熙、范明、飞昂、高朗、高旻、德明、德昌、德曜、智伟、智杰、智刚、智阳、瀚彭、旭炎、宣朗、学智、昊然、昊天、昊苍、昊英、昊宇、昊嘉、昊明、昊伟、鸿朗、华晖、金鹏、晋鹏、敬曦、景明、景天、景浩、景行、景中、景逸、景彰、昆鹏、昆明、昆杰、昆雄、昆纶、鹏涛、鹏煊、景平、俊晖、君昊、昆琦、昆鹏、昆纬、昆宇、昆锐、昆卉、昆峰、昆颉、昆谊、轩昂、彦昌、曜坤、曜文、曜曦、曜灿、曜瑞、曦晨、曦之、新曦、鑫鹏、旭彬、旭尧、旭鹏、旭东、浩轩、浩瀚、浩慨、浩阔、鸿熙、鸿羲、鸿禧、鸿信、泽洋、泽雨、哲瀚、胤运、佑运、允晨、运恒、运发、云天、耘志、耘涛、振荣、振翱、中震、子辰、晗昱、瀚玥、瀚昂、瀚彭、景行、景中、景逸、景彰、绍晖、文景、曦哲、永昌、子昂、智宇、智晖、晗日、晗昱、瀚昂、昊硕、昊磊、昊东、鸿晖、绍晖、文昂、文景、曦哲、永昌、子昂、智宇、智晖、浩然、鸿运、辰龙、运珹、振宇、高朗、景平、鑫鹏、昌淼、炫明、昆皓、曜栋、文昂、治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3

”董阳膘“,他当NO。1是实至名归的。他一个星期至少有三次被老师请去办公室。如果他一周被请去“喝茶”的次数达不到三次,我真担心深圳明天会下冰雹。为什么他被请去那么多次呢?那是因为他上课都在倒腾他的手指“足球场”。他自己的两只手当守门员,用纸做成MINI足球场,用一小条纸做成拱形做成球门,用两张大的白纸四周折成边做成足球场的场地,上面画上边作为边界线,还满象那么回事的。他让别人来闯关,到高级关数时,足球场上还有障碍物,像一个必须让球通过的小洞呀,一个纸做小石头呀……你别说,这游戏还挺好玩的。他们玩这个游戏我不反对,但是上课玩就不好了。很多人都很爱玩他的游戏。他的游戏稍有改动,其他男同学都争着抢着去看,你说这课能上好吗?

“罗卜特”,NO。2。“罗卜特”是我们给他起的昵称。因为他上课总是活蹦乱跳,像只发了疯的萝卜,这说一句,那说一句.这玩一下,那玩一下,一刻不停,所以我们才给他起个这么特别的昵称。顺便提一句,这两位都是”便便大队“的成员哦。如果你们看过前几篇日记,你就知道”便便大队“是什么意思了。

“糖袋子”,NO。3。他的名字又是一个昵称。他上课时总是人在教室,脑子在天外飞仙。所以我们的英语老师喜欢说他思想抛锚,数学老师说他灵魂出窍,语文老师上课对他只说一句话”你上学怎么光带身体不带脑子呢?”。而且,他上课时还喜欢发呆。他发呆时很奇怪,身体坐得直直的,目视前方,眼睛一眨不眨,呆若木鸡,至少十分钟,像机器人停了电一样,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4

好久,没听QQ音乐里面的那些歌,好久没有记起那些故事了!

熟悉的旋律。

又是你的面孔,带给我是笑容。又是你的问候,带给我是问候!

记得这首歌,在初二的时候,被我们改编了,我们女生宿舍根据这首歌的调,编了一首骂班主任的歌,开头是这样唱的:骚浪贱的面孔,带给我是伤痕。其实,后来,骚浪贱成了我们队班主的昵称。

我们也编了一段回家的歌。根据的旋律是《好想你》,有一句是这么唱的:是真的真的要回家了,不是假的假的要回家了,是真的真的要离开了,不是假的假的梦话。好想你好想你好想你好想你,是真的真的好想你,是.......

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把班主任叫做帝王,八年级的时候,我们把班主任叫做骚浪贱。九年级的时候,我们说,还是想念骚浪贱!想念三班。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5

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P字之后是Q。当今计算机键盘沿用了昔日打字机的键盘,Q排在第一列的第一个。这个字母的几种字体的大写看上去都有点滑稽。瞧!一个后脑勺拖着一条小辫子,一个没有颜面的脸伸出一根舌头,一个缩头乌龟仿佛摇着尾巴。

图形文字往往会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

不过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这个符号带着异乎寻常的语义,因为无论老少,心目中都有一个阿Q的形象,无论他读过或者只是听说过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

是鲁迅,他无情地、冷静地、痛苦地解剖民族的沉重负担,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

阿Q来到人间已八十年了,却还有学人考证说阿Q的“Q”应读作“桂”。可能这样的考证出自博大精深的学问家之手,但是我还是像平常人那样,照英文字母表的Q发音,按国际音标[kju]来读。

阿Q还是Q!阿Q本来就是阿Q嘛!

Hi!嗨!

我喜欢美国人见面时,嚷一声“嗨”,万事大吉,各干各的,少唆。

小孙子来京探亲,回美国前夜,我跟一位阿姨请他吃饭,所以他一回去,就发来E-mail(电子邮件)。除了向我“Hi”之外,还说:

Say hi to Ms――

“向阿姨问好!”

口头语也好,书面语也好,都那么“嗨”一下,好了!

多么简洁,多么省事――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一个Hi有那么神通?有的,在有情者一个“嗨”字无限情深,无情者唆半天只能使人恶心。

社会节奏快,见面语就只能简洁、明快。

打电话时说“喂喂”,只不过是促使对方注意的声音,没有什么语义的,正如英语说“Hello”,日语说“moshimoshi”一样。

可是在特殊的语境里,“喂”可不一般。

比方一对青年男女最初接触时,总是一本正经地互叫“先生”“小姐”;来往多了,有点交情了,或者男的对女的说,我可以叫您名字吗?女的说,当然可以,那就入港三分了。或者女的先主动,说,别叫小姐小姐啦,叫我名字好了。再后来,友谊加深了,有了感情了,两人互叫的可能是彼此的小名(如果有的话)、绰号(肯定会有的),也可能是两人发明的只有他们俩才知道的代码――这代码包含着甜甜蜜蜜的希望和爱意,并非肥皂剧中说的什么“心肝宝贝”“达令”之类无感情的套话。

但是当两人在某些公开场合不自觉地不叫姓名或昵称,只是尖声叫出“喂……”时,一切就进入新的境界了。

从普通名词(例如“叔叔”)到代名词(例如“你”“我”)到亲昵的代码再到“喂”……这个语言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示了人生的片段……

没有名字,没有客套,没有定语,只有一声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6

1.容貌漂亮的女子

《诗经・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战国策・楚策一》:“大王曾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能充后宫矣。”《战国策・韩策三》:“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千金。”《六韬・文伐》:“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后代诗文中多用此义,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一边是拼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对比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唐顾况《悲歌》:“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朱阁。美人二八面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诗中的“二八”是女子十六岁的代称,这里的美人指少女。(辛弃疾《汉宫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立春时节,女子们剪彩为幡,戴在头上。范同叔云:“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

2.美好的人,理想的人,所怀念的人,所思慕的人

《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汉赵岐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后转而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楚辞・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王逸注:“举与怀王,使览照也。”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乌、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这里的“美人”是指楚怀王。“美人”也可以指所思慕的人,如苏轼《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国君帝王身边的妃嫔、宫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汉书・文帝纪》:“出孝惠皇帝后宫美人,令得嫁。”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宋王安石《答韩求仁书》:“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朱庆馀《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4.汉代以后妃嫔中一个等级的称号

《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后汉书・皇后纪序》:“(光武中兴)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序》:“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好,有容华,有美人。”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美人》:“光武又置美人,历代多有之,国初亦置之,正四品也。”

5.在特定的诗歌背景中,美人也指具体的人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诗中的美人专指在乌江自刎的虞姬。《红楼梦・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诗中的美人专指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女。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7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8

老+姓或姓+老(老王或王老,老李或李老等)这种称呼形式在中国最为流行,常见诸于中老年人或同事、同辈之间。另外,夫妻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屡见不鲜;一些年轻人也竞相效仿,相互之间常以“老”字互称,一口一个“老马”、“老郭”;出自小孩之口的“老爸”、“老妈”“老爷爷”、“老奶奶”不绝于耳;“王老”、“李老”等将“老”字置于姓之后的用法,则是对专业造诣精深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尊称。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其内涵不是所有“老外”都能领会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老外”,应算是一种对外国人不含任何贬意的昵称。实际上,此类称呼对中国人说来都是尊称形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老”除了表达无标记的表示年龄大的意义之外,还作为一个有标记的敬语,在各个年龄段广为运用。中国人崇尚“尊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被人称为“老”,中国人听了通常会觉得受到尊重,非常高兴,甚至连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也常常互称“老+姓”,“老”在中国文化中的标记意义此处可见一斑。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一些研究生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视自己为雇员,这可能与导师需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付给研究生一定的劳务费有关,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别无它意,其中的“老”近似于“老师”一词中的“老”,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与“老师”区别不大,仍然与前边所说的“老李”或“李老”之类中国式称呼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包含着对导师的敬畏与尊重。但是,对于动辄称“老”的称呼,俄罗斯人听了很不理解:有些人根本不老,可为什么偏偏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实际上,是他们把汉语中“老”的无标记的字面意义与有标记的语用意义混为一谈,因为“старый”在俄语里只表达字面意义,不涉及有标记的“尊称”意义,更何况俄罗斯人最忌“老”字,最不愿听到带“老”字的称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尤其“恐老”,一听到别人说自己“老”就火冒三丈,感到是莫大的污辱,谁也不想“老”得太早太快。因此,在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妇女群体中,在谈到另外一个人时,不能谈论“Онаужестарая”或“Ну,вэтомвозрасте...”之类敏感话题,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俄罗斯成年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表示礼貌的尊称形式:名字+父名,如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ТатьянаАлексеевна等。无论是同辈和同级,还是晚辈和长辈以及下级和上级之间,都可以使用这种称呼。这是俄语中用得最多、也是最合乎言语交际规范的称谓形式。

2行政职务脱口而出与避而不提

姓+行政职务(朱主席,黄经理,李副局长,冯副主任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形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属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不惜有意拔高,随意“扶正”,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冯副主任”成了“冯主任”等,似乎这样才能表示敬意,才能显示对方的身份。俄罗斯人对这种称呼难以接受,他们不明白,称呼对方时为什么非得说出职务?即便是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也不常这么称呼对方,惯常的称呼是“名字+父称,同志+姓,同志+职业称谓”。苏联解体之后,尽管“同志”这一称呼逐渐被代之以“先生”,但在平时的言语交际中,俄罗斯人也不习惯叫你什么长,什么官,而是按照他们的习惯直呼其名或者使用“先生+姓”(如господинЛи等)这种尊称形式,切莫以为这是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和尊敬的表示。当然,在一些正式的交际场合,俄罗斯人出于礼仪的考虑,也会使用“先生+职务”的尊称形式,如господинпредседатель等。最常见的还是上述“名字+父名”形式,对国家总统也不例外,如无论俄罗斯普通百姓或是政府高级官员,一般都当面称普京总统为“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或“господинпрези-дент”,认为这是最为贴切的礼貌称呼。笔者以为,中国人平时习惯以职务称呼对方,除了作为尊称之外,还往往带有奉承含义,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官本位”现象和残留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等级观念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比较强调等级制度的国家,级别或职务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别人对他的称谓。“礼”往往是下对上而言,故古人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下对上毕恭毕敬,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尊敬有加。由此看来,古人的“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非整个社会不分尊卑贵贱,人人有“礼”。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口必称官,言必叫“长”在中国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尊称形式,某些说话人认为只有这样称呼才是看得起对方,唯恐用之有误,而听话人也坦然面对,乐于接受,更有某些喜欢摆谱的人,甚至因为对方没有称呼自己的官衔而心怀不满,觉得对他不恭不敬。这种以官为荣、以“长”为耀的中国式称呼实质上是“官本位”的一种变体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标记,没有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俄罗斯人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韵味的。

3职业或学位学衔屡被提及与偶尔说起

姓+职业或学位学衔(如张老师,孙医生,陈师傅,马博士等)这种在中国较为流行的称呼常见诸于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是一种谦恭和礼貌的表示。这种情况在俄罗斯也有,所不同的是,俄罗斯人直接以职业或学位学衔称呼对方,较少使用姓名,即便使用,也是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把姓或名放在后边,如профессорИванов,докторАлексей等。另外,中国人还出于尊敬,有时把本来没有师徒关系的人称为“师傅”,称非职业教师的人为“老师”,比如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常常尊称著名老前辈赵忠祥、宋世雄为“赵老师”和“宋老师”。俄罗斯人对此不大理解。在他们看来,有师徒或师生关系的人才可以称“师傅”、“老师”,不当教师的人不能称其为“老师”。中国学生常常直接称教师为“老师”,而俄罗斯学生对教师只用“名字+父名”这种标准的称呼,不能直接称之为“учитель,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更不能把女教师称为“учительница,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视其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尽管俄罗斯女性对男性吝于言辞,但对同性则温情有加,常常称呼相互熟悉的一些并不年轻的女性为“девочка”,“девчонка”,以此表示友好和亲近。即便是面对素不相识的商店营业员、饭店服务员、列车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女性,无论她们年龄多大,哪怕是50-60岁的老太太,人们都习惯称呼她们为“девушка”,并不提及职业称谓,否则会被视为不敬,如果在商店称呼一位50开外的女售货员为“продавщица”或者“бабушка”,她会非常生气,甚至故意不理睬你。俄罗斯女性对对女孩子经常会使用无标记的阳性词语,以表达自己的之情,如“Ахтымойми-лый”,“Голубчиктымой!”等。对于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男性,俄罗斯人有时会称呼他为“молодойчело-век”,尽管某些被称呼的人已经并不年轻,但乐于接受,毫不见怪。这种鲜明的俄罗斯性别称呼标记在中国很少见到。与之相反,中国男女两性对年龄问题不是很在意,相互之间问起年龄时,一般都会如实回答,即使不愿回答,也不会生气,特别是一些年长者,喜欢年轻人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甚至加上一个“老”字取悦于老年人,这在俄罗斯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西方流行的表示亲昵的称呼语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例如,在2001年唐国强与金韬共同导演的24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中,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和妻子孟庆树仍然保留了用俄语互称“亲爱的”的习惯,这与他们长期接受俄罗斯称谓文化熏陶不无关系。但遗憾的是,孟庆树在称呼王明时,也照搬了王明称呼她的“Доро-гая!”,令人啼笑皆非。可能是不懂俄语的中国演员以为俄语和汉语的“亲爱的”一样,男女通用,殊不知这一俄语称呼语带有明显的性别标记。

4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

按照学界普遍公认的二分法,称呼语被分为社会称呼和亲属称呼,上述3种称呼形式无疑属于社会称呼(包括职业称呼、姓名称呼、排行称呼、通用称谓等)或拟非亲属称呼,而亲属称呼则是带有明显的中国标记。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指由遗传决定的,不论亲疏程度,彼此有血缘的关系)的词语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姐、二哥、三弟、姑姑、舅舅等),乃至用其称呼朋友和陌生人等,这种现象在西方实属罕见。除此而外,另有一种称呼语,即口语中广泛运用的从他亲属称呼语,或拟转称形式,回避直呼对方的名字,如孩子他爹,孩子他娘,向第三者表示谦虚时,称父亲为“家父”、“舍君”、“老爷子”、“老头子”等,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十分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有标记的称谓方式是指说话人跟着某一个亲属去称呼另外的亲属,其中包括:从儿或从女称谓、从夫或从妻称谓、从父或从母称谓、从孙称谓等等。例如,用自己儿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作为丈夫或妻子对对方父母的称谓,丈夫用妻子对她妹妹的称呼作为自己对姨妹的称谓,妻子用丈夫对他自己的亲戚的称呼作为自己对这些亲戚的称谓,用孙子或孙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为老年夫妻之间的互称等。从他亲属称呼现象多半发生在女性身上,并且多数是以男性,如丈夫和儿子为中介来完成称谓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儿”称谓和从“夫”称谓。女性称呼丈夫的父母,即自己的公公、婆婆时,常常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称呼他们为“爷爷、奶奶”,显示了女性对长辈的尊重。妻子与丈夫家族成员的亲属联系实际上是以丈夫为中介的,她与夫家成员的亲属关系也主要是以儿女为纽带来联结的,这在称谓上体现为她常被人称为“xx他娘”,而她也惯用从儿称来叫其它家族成员。女性对丈夫的兄弟姊妹没有一个独立的称谓语,通常也常跟着孩子称他们为伯父、叔父、姑母等。也就是说,女性对夫家的亲属没有自己单独成体系的称谓,在称呼丈夫这一边的亲戚时,基本上是按照丈夫或孩子对他们的称谓来进行的。丈夫对妻子的直系亲属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称谓,没有经过妻子的中介,如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妻子的姐妹为“姨”,妻子的兄弟为“舅”等等。虽然划分得没有血亲亲属称谓那样丰富细致,但毕竟自成一体,与男性自己的亲属相区别开来(张莉萍2007:165-168)。伍铁平曾提到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所谈到的关于称谓与说写者的视点的相互关系问题。视点是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语言表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体现着说写者的立场和看法。“语言学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时,曾提到某些从他称谓的来源,例如,汉语中“公公、婆婆、伯、叔、姑、舅、姨”等属于从儿称谓,此外还有从夫称谓、从父称谓等。”(伍铁平1985:244)也就是说,说写者所处的不同位置和视角直接影响着从他称谓的结果。除上述有标记的称呼形式外,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拟亲属称呼语,即指在一般非正式交际场合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是一种体现汉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有标记称呼形式。拟亲属称谓实际上是将亲属称谓语延伸使用到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这种延伸使用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于熟悉的人们之间,表示交际双方在过去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亲近感情和亲密关系,并且起到维持、增强己有关系的作用。另一种是用于陌生的人们之间,作为民间礼仪表示对称谓对象的敬重心意和亲近意图,起到拉近双方距离、为交际创造亲近语境的作用。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一种是非世袭的。非世袭的关系根据对方性别、年龄确定称呼,世袭的关系要加上世袭的辈份这一因素。拟亲属称谓语具有口语性特征,主要以性别和年龄作为确定称呼的依据。称呼对象是男还是女,年龄的大小都与正确称谓语的选择有关系,年龄比自己大的男性,可称为“大哥、大叔、大爷、叔叔、老哥”等,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可称为“大姐、大嫂、大妈、大娘、老奶奶”等,年龄比自己小的男性称为“老弟、小兄弟”等,年龄比自己小的女性可称为“小妹、妹子,大妹子”等。如果不分性别和年龄随便称呼陌生人,那将会招致不良后果(张莉萍2007:169)。实际上,“大哥、大姐”之类称呼与年龄关系不大,被称呼者不一定年长。这种称呼在我国东北一带较为流行。上述称呼方式在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频繁使用,给人以亲切与平等之感,可以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与生疏感,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和亲近,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国内汉语学界一些学者对拟亲属称谓进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如陈松岑(1984:45-51)认为,汉语中的称呼可以大别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两大类。亲属称谓不仅可以用来称呼亲属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用以称呼某些本无亲属关系的人。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汉族十分重视亲属血缘关系,不但亲属称谓系统比较复杂,用来称呼非亲属的亲属词也很多。例如,对上一辈非亲属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只有uno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单是北京话就有“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儿、伯伯、伯父、伯母、大娘、叔叔、阿姨、姑、姨”等。郭展(1996:80-83,95)描述了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的小城镇寒亭的称谓习俗,分析了拟亲属称谓使用情境制约因素,认为当地的称呼语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必须按规则称呼,如寒亭城区中心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周围8个自然村环绕。村子和中心区紧密相连,从地理上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然而,就是在这个整体中,称呼语却把中心区和8个村子分为两个天地。在中心区,以“老”、“小”冠于姓前是较为普遍的称呼,而村镇则以年龄划定“老”与“小”:18至30岁之间称“小”,30岁以上称“老”。但这并不绝对。30岁左右的同龄人可互称“小”,20岁对30来岁的就必得称“老”,以此表示尊敬,40-50岁的又称这个30岁的为“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男性和女性同性之间,也见诸于异性之间的称呼,无疑是一种带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称呼形式。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称呼语远不像中国那么纷繁多样,尤其是在亲属称谓和拟亲属称谓方面差异没有可比性。但在从他亲属称呼方面有近似之处,具体表现为从儿或从女称谓,如夫妻之间会以孩子为中介,互称“папа”(孩子他爸)“мама”(孩子他妈)。另外,俄罗斯人面对和自己同龄、甚至稍微年长一些的长辈亲属,会直呼其名,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呼“叔叔”、“婶婶”、“姑夫”、“姑姑”、“姨父”、“姨”、“舅舅”、“舅妈”等。即便是面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中国人也习惯于按照辈分称呼对方,不好意思直呼其名,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尊重长辈,不礼貌。这也许是等级观念对人的称呼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尊老”理念传承的结果,无可非议。笔者以为,上述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不仅体现了汉俄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而且折射出中俄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同理念,诚如张会森(2010:43)所说:“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受到语言本身的约束,即受到语言系统决定的规则的约束,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诸方面的约束。影响语言在交际中运用的除了语言规则,还有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文化规则”,也就是非语言系统或结构决定的规则。比如汉语亲属称呼中常用“大叔”、“二叔”、“三叔”、“四叔……,而俄英语中却不会这么称呼。这是非语言因素制约的,也即我们的俄汉语用对比所要研究的问题。”

5俄汉称呼语的社会性别变换对比

除以上所述之外,俄汉语中还存在着称谓视点的性别变换现象,即“异性而呼”,男女均有,两性分别倾向于用同自己性别一致的称呼来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接受,用异性的称呼来表达戏谑的意味,它反映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赵蓉晖2003:190)。俄语中的阴性名词用来指称男性,能够表达出亲昵的感彩或者轻蔑的态度,如“краснаядевица(девушка)”常被女性用来称呼那些“大姑娘似的男子,腼腆的小伙子”,“баба”(娘们儿)被用来讽刺缺乏阳刚之气的男子、懦夫,“кисейнаябарышня”(目光短浅、矫揉造作的娇小姐)用来表示娇气十足的男人或者女人,“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проститутка”(政治娼妓)则蔑指那些为个人利益不惜出卖灵魂的小人。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在上海的川沙方言里,中、老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常常称呼小男孩为“阿妹”,以显示亲昵。即使是三十多岁的男子,有时也会被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昵称为“阿妹”(卫志强1992:116-118)。但是,按照当地习俗,男人无论无何都不会称男孩子为“阿妹”,而是叫名字,或者叫“阿弟”、“弟弟”等。也就是说,“阿妹”成为高龄或大龄女性称呼年龄小的男性的专利。如果使用阳性名词指称女性时,既能够表达景仰、佩服、的含义,也可以表达亲昵的感彩,这种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的做法“一方面是出于语言表达手段欠缺(即语言的缺项和不对称)而带来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男性群体对个别女性的承认与接受,受到褒奖和肯定的特质(坚决、果敢、成就斐然等)都是人们印象中男性所具有的正面特征。”(赵蓉晖2003:192-193)例如,俄语中的“свойпарень”在指称女性时含有明显的赞许意味,表示“果敢的女子”或者“信得过的伙伴”:Танячастеньковоспринималасьими(молодымиофицерами)каксвойпарень.Ониделилисьснейсвоимимужскимизаботами,обсуж-далисьслужебныедела(Кулешов,Голубыемол-нии).俄语中还常看到女性用阳性名词称呼小女孩或者亲密的女友,如母亲会对女儿说“Ахтымойголуб-чик!”,女子会对自己的女伴说“Тымоймилый!”等等。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将女性称为“先生”表达了对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女性的高度敬仰,如宋庆龄一直被等人尊称为“宋先生”,丁玲、冰心、杨绛等知名女性曾被人称作“先生”。再如,人们常把泼辣能干、风风火火的女孩子称为“假小子”,有的男士常把自己的爱女称作“儿子”,有些女性之间以“哥们儿”互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亲昵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认为,俄汉称呼语中出现上述社会性别变换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性别原型概念(ген-дерныестереотипы)的影响。所谓社会性别原型,按照А.А.Денисова(2002:62-64)等俄罗斯学者的阐释,是指文化中形成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言行举止的普遍化概念,即在世界各个宗教戒律、民间口头传说和民族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定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们对男女两性适切行为,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都会构成某一历史时期相对固定的社会性别原型,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言语交际能力中尤为明显。尽管每种文化中的男女两性都具有一系列社会所认同的社会性别行为既定规范,但现实世界中经常可以看到逻辑性强、积极、支配欲强烈的女性以及多愁善感、消极、逆来顺受的男性,也就是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来看,没有纯粹的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自己的性别本身和异性相“混合”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周民权2012:6)于是,当男性或者女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这种“混合型特征”时,就会出现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或者赋予男性以女性化称谓的现象,但是,有时对对方使用同自己性别一致或者与对方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称呼,是为了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认同,或者出于亲近之情和尊重。

6结语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9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51-02

一、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我校有一位姓邓的老师,40多岁,矮矮的身材,其貌不扬,原来曾在一所村小任教,几年前由于村小班级人数过少就撤并到我们现在的学校。她平时言语不多,课上得也很简洁,但是,在我镇数学教师中,却是很有名气,听过她的课的人都会由衷赞赏她的课非常有趣。

【片段一】“你是我们的老板。”

某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偶尔闲谈时,邓老师说,他们班上的学生都叫她老板!当时我听了很是惊讶,一番询问才知道这个称呼其实早就在学生间亲热地叫开了。

“老板”是什么?百科释义这样解释“老板”的概念:①是指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②是旧时对著名戏曲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③现今多指那些决策者或下指令者。从学生围在一起帮邓老师扎辫子的情形可以看出,邓老师不是冷冰冰的指令者,更不是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老板”是同学们对由衷喜爱的老师表露真情的一种尊称!因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中的平易率真,喜欢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享受快乐,喜欢老师那家长般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关爱,所以学生亲昵地称呼她为“老板”。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又焉能有和谐的课堂?又怎能有凝聚的集体?没有兴趣的驱动,没有对知识的需求,又如何有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教师能够真诚地关爱学生,以自己的善意和真诚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心灵的大门就会自然而然为你敞开。原来,教师只要做好自己,学生就会是你的铁杆粉丝!

【片段二】“老师,最近你怎么不笑了?”

课间,教师们正在办公室里休息。两位小可爱(学生)拉着手,笑盈盈地走进来,递给邓老师一封信。教师们好奇地围过来看,只见信里写着几个稚嫩的字:“邓老师,你最近怎么不笑了?”

姑且不议邓老师不笑的原因,老师每天的喜怒哀乐有时也是写在脸上的,甚至会表现在课堂上,从学生的信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其实也是很细心的。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也是师生个体的生活过程。在学生的眼里,期待老师有一份好的心情,是一份多么真诚的祝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真的自我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使学生像对待朋友一样来和老师相处。师生关系若能发展成这样,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

【片段三】“跟着老师,嗨!嗨!”

三(2)班的学生胆子大,特别活泼,思考问题思维很活跃,学习效果很显著。――教师们如是说。

我校近年来被南通市确定为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学校,小班化教学对于多年在村小任教的邓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曾经她的班级学额也就10多个学生,她的小班化教学经验比我们丰富。在她的课堂里,你会看到她笑真喜怒的真诚表演,不时听到她对学生亲昵的称呼:“那个小不点你来回答问题。”“亲爱的蓉蓉同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MissLi,do you know?”邓老师在村小时同时任教过英语和数学,所以,在她的数学课堂里,偶尔会满怀激情地用英文来表扬学生,或是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在她的课堂里,一个知识点她也会引领学生像上语文课那样读上几遍。所不同的是。她会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声音抑扬顿挫,振臂一挥,声音一遍高过一遍,语速一次比一次快,很有激情。她那神情绝对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多年形成的习惯。看到学生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时候,她会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当场毛遂自荐给学生唱一段黄梅戏。因为她上起课来很有激情,近乎忘我,富有感染力和诱惑力,同事们都引用一个词语把她的数学课描绘成“疯狂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有兴趣时,身心会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跟着教师疯狂时,那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全情投入课堂中,教学效率自然也不会很低。

二、对“以人为本”的思考

【片段四】“老师。有人在做晚上的作业。”

一天中午,由于时间有限,我在班上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课堂上先完成半张试卷,还有一半留着晚上完成。因学生做作业有快有慢,不一会就有学生率先完成。为了统一,我要求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检查作业或者看书,但是,过会仍然有学生反应:“老师,有人在做晚上的作业。”

听到这样的话,以往我的第一反应会是:这些学生真不听话,不守纪律。经过课改实践后,我认为,其实学生抢先完成作业是为了回到家就有时间玩耍或者有别的学习安排,但教师担心家长说老师不负责任,不布置作业,所以顾虑重重。十个手指有长短,这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教育亦然。新的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颇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纠正心理偏向,应不偏袒不歧视每一位学生,切勿先入为主。教育只有凸显人文关怀,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

【片段五】“最近的正确率怎样?”

我班班长是个聪慧的女生,学习也很认真。有一天晚上我接到班长的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她孩子近来的学习情况。该家长每晚都帮孩子检查作业,最近发现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少,问我班级其他孩子的错误是不是也很多,正确率高不高。当时,我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这不是怀疑我的教学水平吗?你孩子错误多不代表其他孩子的错误也多,再说那段时间也没有什么特别难学的内容,其他同学的错误也的确不是很多。

过后我仔细一想,“最近的正确率怎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难看出,现在家长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教学。平时可能我们做得较多的是不时给家长做家庭教育辅导讲座,经常发家教信息,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做这些事情,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一个高处,以俯视的眼光看待家长和家庭教育。时代在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家长的素养在不断提高,需求度也在不断增长,老师,你站得稳吗?

新的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开发型的课程观是什么?我们以前注重的是如何开发课表以内的课程,而忽略了课表以外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生活是课程,家长也是课程,只有充分地开发与创新,教学才有更律动的活力,才有更滋润的生长点.才有更和谐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