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十篇

时间:2023-03-26 14:53:32

一个馒头篇1

我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寄宿学校,每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吃穿住行都要在这个地方,而我却始终厌恶这里的饭菜,不为其他,简直是没有胃口。

这天我们早早的放学了,无所事事的我逛了一大圈,又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极不情愿的来到了餐厅,看着各种各样的菜,我却没有一点胃口,我买了两个馒头就走了。

在餐厅里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去,拿出馒头,还有我从家带来的酱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一个馒头下肚,已经吃的很饱了,但是还有一个馒头,我想都不想就直接扔在桌子上走了。

无意间的回头,我看到班里的张宁把那个馒头拿走了,好奇心驱使着我,我跟在他的后面,而他边走边啃着那个馒头,一瞬间,我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确,他的家庭比较贫困,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浪费一点东西,而我,家境与他相差无几,却整天挑三捡四的,想到这,我羞愧的停下了脚步。

一个馒头,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开始接受学校的饭菜,并且乐在其中,我知道,珍惜是最珍贵的。

一个馒头篇2

在六七十年代时,老百姓吃的几乎都是玉米面馒头,只是过年时,可能会有机会吃一些掺有白面的馒头。老爸就出生在那个年代,不过,出生在农村的他,虽然嘴上总说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对吃的从不挑剔,却不爱吃玉米面馒头,听说考上大学就能吃白馒头,因此老爸就认准了考大学这条路,努力地学习。

可是老爸的大学路走得并不平坦,况且平坦的路也并不好走,相信这一点,初学滑冰的人会深有体会。老爸最开始想考军校,但由于高中毕业的老爸,长期营养不良,重只有36公斤,不达标,所以只好无奈地放弃了考军校的这个想法。不知是因为这次打击,还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或是因为别的原因,老爸的重在工作后的几年时间里增长得特别快,有一段时间甚至比高中时的两倍还要多,致使偶尔在路上遇到原来的老同学,他们都不敢认老爸了,打招呼时他们有时也会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我觉得如果有人要搜集有关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实例,采访老爸就行,因为从他的身上应该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不过,老爸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大学梦。第一年虽然没有考上,但因为白馒头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总是吸引着老爸,所以他并没有放弃。于是他改了一个名字,经过一年的努力,重新走进了考场,但是事不如人愿,老爸又失败了。于是老爸又改了一个名字,市着“白馒头仍未吃到,同志仍须努力”的态度,又复读了一年,再次走向考场的老爸,似乎成竹在胸,说数学考一百分以上,果真考了一百零八分,除了最后一题写以外,其它题都写对了。虽然英语只考了五十一分,但在他们同学当中仍遥遥领先,而且老爸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安某所名牌大学。真是“黄天不负苦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呀!

我曾经问过老爸,如果第三次还没有考上大学,他会不会再去考。老爸回答说,你爸为了那个白面馒头,还是会接着考。而且会把名字改为智慧、伟大之类的……老爸的回答,让我想起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进的故事:范进为了考取功名,奋斗了二十余年,在五十四岁终于中举之后,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不过,时代不同了,老爸和范进毕竟不同,从老爸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努力的人,甚至是一代人。因为我的亲戚中就有一个人为了上大学,曾经复读了八年,最终走进大学门。当然,这祥的事不胜枚举。虽然老爸的大学梦只是由一个小小的白馒头引起的,但老爸却为了这个白馒头付出了许多。虽然有过失败的经历,但老爸本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心,你绑架了成功的儿子――失败,还怕他的母亲――成功不来救她的儿子吗?所以老爸并有因为这些挫败,而在自己的大学路上止步不前;而是锲而不舍,继续努力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个馒头篇3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成长经历吧。我原本是一粒麦种,叫“麦子小白”,我的家在中国的北方,我的家族叫冬小麦。我们的成长是非常艰辛的,在我们非常幼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受严冬的考验,待到春天来临时,我们就开始了快乐的成长。我记得我原本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呆了一段时间,好像是坐在车上,摇摇晃晃的走了很远的路。突然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一只粗糙的大手抓住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啊!阳光,阳光照射到了我的身上,好温暖啊!我看到了一位皮肤黝黑略显苍老的农民伯伯,他把我轻轻的放到了泥土中,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觉这就是我曾经的家。慢慢地,我被泥土遮挡了视线,我努力的寻找着阳光,在泥土的缝隙中,我似乎看到了农民伯伯脸上泛着希望的阳光。不知道过了多久,只是感觉到越来越冷,嗖嗖的冷风穿过泥土像刀子一样肆意的划伤我的身体,我感觉自己好无助,只能默默的承受。许久,我感觉好像有东西轻轻的落在我上面的泥土上,看不清,像是白白的冰,好像妈妈给我讲的传说中的雪。慢慢地,有水流了进来,冰凉刺骨,我感觉浑身都麻木了,我记得妈妈说雪是美丽的,可是我看到的雪怎么会变成冰冷的水呢?啊,我动不了了!怎么办?我被雪水冻住了!我要被冻死吗?我好害怕,我想妈妈了,妈妈你在哪啊,快来救救我吧!

我就这样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感觉好像来到了天堂,好暖和啊!我隐隐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啊!我竟然没有死,也没有上天堂,我还在这里,原来是春救了我,她给了我温暖的阳光,温暖的雨水和清新的空气。我感觉浑身充满了活力,我想要迫不及待的长大,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拯救我的春,看看向往的太阳公公。我努力着,努力着,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在农民伯伯的二百多天的陪伴和呵护下,我终于长成一株成熟的小麦了。

隐隐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和爽朗的笑声,一个庞然大物向我走来,啊!我的小伙伴都被它吞进了肚子里,怎么办,怎么办?它向我来了!啊!我的头好晕,怎么天翻地覆的,我到哪里了?眼前一片黑暗,好像坐在车上,就像最初的我。晕晕沉沉中,我好想感觉到了阳光,阳光!阳光一恍而过,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个奇怪的机器。我的身体,好痛!我眼看着自己粉身碎骨,我要死去吗?虽然我的身体已经变成了粉末,但是我仍能感觉到空气,我的意识还在。

此时,我的名字变成了“面粉小白”。当我再看到阳光时,我躺在一个大盆里,有温暖的水流了进来,一双手开始不断的搅揉着我和温水,温水不断的把我和我的小伙伴连接起来,水也融进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被这双灵巧的手揉挤成各种形状,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被刀子分离,变成大小和形状相似的面团。我们被装进了锅里,不一会就水汽缭绕,好像是在雾里云间,好一幅诗情画意,我陶醉在这其中。好热啊,我都快透不过气来了,这白气钻进了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开始膨胀了,我的肚皮会不会被胀破啊?真是煎熬啊!突然,白气迅速的飞到天上去了!云雾中,我看到了朦胧的微笑。

我,馒头小白,诞生了!

我热爱历史和哲学,在我短暂的人生中,我终于弄清楚了我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学。我是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相传《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我们的族人世世代代被汉族人民所钟爱,直至今日,我们还在默默的回报着喜欢我们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口味和各种作法,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

我馒头小白还发现,我们的家族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我们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为了一体。与我们一同陪伴中华民族的还有我们的好兄弟“筷子”,我们是: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我们共同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智慧和情感。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们,有我们的地方,就是中国。

一个馒头篇4

前不久,老陈发现自己的大便是黑色的,过了5天还没缓解,到医院就医。按治疗需要,医生要求他吃一个月的流食。吃了几天后,老陈觉得口中无味,就背着医护人员吃了些馒头。当天晚上8点20分,他突然觉得左上腹部不适、恶心难受、四肢湿冷,测血压为70/50毫米汞柱。随即大量呕血,大概呕出1400毫升暗红色血液。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尽快止血。

医生立即进行补血、补液、止血等抢救。但是由于患者失血太多,造成输血困难,为了更快补液、输血,请麻醉科为患者放置锁骨下静脉通道,连接了三条液路,并在双手处各放置两路留置针补液。但是两个多小时仍未见好转,患者出血达7000毫升。最后,为患者插入三腔两囊管,压迫胃底和食道静脉,出血终于得到控制。

在人群中,肝硬化常见的病因是慢性乙肝、丙肝。近几年来,其他类型的肝硬化也呈明显增多趋势,如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等疾病也可导致肝硬化。

我想就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大家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的防治问题。

首先是饮食。肝硬化或慢性肝病患者,应食用易消化食品。因肝硬化时形成门脉高压,出现了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时间长了,曲张静脉的血管壁会变得很薄,如食用较硬的或粗糙的食物,会造成食管胃底静脉壁破裂而大出血。

其次是保暖。因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因寒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内脏血流增加,使门静脉血流增加,压力升高,使出血的机会增多。

再次是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第四是必须戒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食管黏膜,造成出血。

一个馒头篇5

关键字:网络 恶搞 反思 亚文化

2006年初,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轰动一时,引起了中国网络视频的一次恶搞潮流。它以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法治报道”为主线,充分利用了当时并不是很受大众好评的陈凯歌作品《无极》,把电影的基本线索加以改进,变成当下社会的离奇血案。整个短片没有任何丰富深刻的内涵,充其量是对《无极》的另类演绎,然而,这部非正统的小短片却掀起了网民的追捧狂潮。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兴起

“恶搞”文化本来是日文词汇,是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文化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现在在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等视频网站不乏这样的“恶搞”视频。

“恶搞”文化在当下可以说是十分走红。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可以说,恶搞运用模仿的技巧,以电影、音乐、历史中的故事为底本,加上现实社会中的流行词汇,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的是社会中的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或者说是一种另类创新。但是,恶搞文化无论是反映社会还是抵制主流文化,我们仅仅看到了表面,那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思想解放的社会氛围中表现出的一种宣泄自我的冲动,一种表现自我的欲求,一种张扬个性的狂欢。

按照该片制作者胡戈的理解,“恶搞是一种新型的开玩笑的方式。恶,并不是坏的意思,也不是恶意,而是表示程度很夸张,搞得比较过分。”

二、网络恶搞文化出现发展缘由探析

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产品,网络“恶搞”文化伴随着网络“恶搞”视频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受到大众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和竞相模仿。那么,网络恶搞文化何以以一种万夫不当之势如此受青睐呢?

1.网络恶搞文化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人对此还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网络恶搞文化适逢其时,抓住了市场缺口,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⑴社会化功能;⑵环境监测功能;⑶解释与规定功能;⑷提供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恶搞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恶搞制作者在“恶搞”过程中自得其乐,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

2.网络的出现给大众网民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我们至少在制作者胡戈那里可以看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矛头首先就指向了其“母本”电影《无极》,表达了作者对电影的“讽刺、调侃、批评”。影片《无极》耗时3年、耗资3.4亿人民币,终于“穿上”了好莱坞式的华丽外衣,而其内在则是逻辑混乱、语言滑稽,“败絮其中”自然无法获得公众认可。《馒头》可以说就是对其霸权的颠覆。

3.网络恶搞文化也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成名的新渠

道和新形式。在网络社会中,一些网民经常有意识地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渠道去表现自己,以期引起别人的关注,达到成名的目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通过网络恶搞等极端方式,引起受众关注,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4.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在网络媒体上的缺失,网站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推波助澜。像传统媒介的编辑记者一样,网络也有网络记者、编辑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但由于受众的主动权极大,所以,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似乎已褪色,某种程度上使得那些“草根英雄”及“草根文化”得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传播恶搞文化。

三、网络恶搞文化利弊分析

1.网络恶搞文化之利。首先,网络恶搞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作为娱乐时代的产物,恶搞自然顺应了当下社会的某种需求,恶搞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虽然这种反应未采取直观的方式,但夸张、幽默的视频等形式更能引起大众注意,更具有启发意义和警醒作用。其次,网络恶搞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善当下大众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市群体进入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不免使都市人群在过于紧张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作为网络一道可口的凉菜,网络恶搞文化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响。从现实意义上讲,网络恶搞文化可以让大众快节奏的工作步伐和紧张的都市生活变得轻松幽默,同时,网络恶搞文化容易引起网民的竞相模仿,因此,还可以帮助大众发挥创造力,促进大众个性的张扬。再次,网络恶搞文化也是一种时兴的亚文化。当我们回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表现的这个真实世界再反观它时,我们看到的则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2.网络恶搞文化之弊。首先,恶搞从某些方面是对大众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冲击,易导致大众道德观的异化和人文情怀的消解。网络具有虚无性和自由性,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大显身手,从而导致一些低俗的网络恶搞作品在网上大肆传播,严重影响着网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其次,网络恶搞易造成对人身名誉权利的“模糊”侵犯。就拿《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来说,很明显,是制作者对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的一种不满和指责。其中对某些不合逻辑的情节,竟谈到“在导演的安排下”,这不是对陈凯歌的谩骂,倒也有讽刺与指责之嫌,更容易引导大家对《无极》的鄙视。再次,网络恶搞容易引起著作权的纠纷。我们在优酷等网络视频网站上不难发现,很多恶搞作品就是在别人的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粗糙加工制作而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在央视《法治报道》和《无极》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网络恶搞文化之对策

首先,从大众网民来说,就是要强化道德自律和媒介素养。大众网民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恶搞的各种利弊,既要看到网络恶搞有利的一面,也应认识到网络恶搞消极的一面,努力使自己的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其次,从社会机制来看,要完善网络法观和监督机制。政府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恶搞作品的审查,提高把关力度,充分提高警觉度,对不法网络恶搞作品要严加惩罚。同时,通过立法规定网民的上网言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再次,从网络媒体来说,要加强技术监控,提高“把关”力度。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及时删除不良网络恶搞作品。同时,提高网络净化技术,通过过滤式的选择,提高作品的质量。此外,网站经营者要以社会的责任感去传播恶搞作品,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网站的文化价值内涵。

五、总结

不管网络恶搞作品是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还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及迅速发展,足以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析。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还是抵制了大众文化的进步,网络恶搞文化必将在网络大浪的潮流中逐步找到它的合理定位,必将引导网民朝良性方向发展,也必将成为大众文化论坛中不可不谈的响亮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径宇:《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中国新闻周刊》,2006.8。

[2]姜 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求索》,2006.3。

一个馒头篇6

1、夏季用冷水和面,冬季用温水和面,冬季和面、发面应比夏季提前1到2小时,和面时要慎加水;

2、和面要多搓揉几遍,促使面粉里的淀粉和蛋白质充分吸收水分,表成的面筋真心性好。和好的面团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30度为宜;

3、当面已涨发时,要掌握好发酵的程度,如见面团中已呈蜂窝状,有许多小也,说明已经发酵好,蜂窝状面体的眼子越大,说明酵发得越老,甚至要发过头;

一个馒头篇7

一次,去水房打水,看见水池里飘浮着几个肿胀的白馒头,被水流来回戏弄着,那支离破碎的残骸看着叫人可怜,我小心地捧起它们,放进了垃圾桶里。

一次,饭桌上我不小心把馒头掉在了地板上,捡起拍拍,剥了皮儿,正准备往嘴里放,被女儿生气地抢了过去:“一个破馒头,已经脏了,值得这样?”她扬手把馒头扔进了垃圾袋儿里。我虽愕然,想出口的话却被拦截在嗓子眼儿里。女儿为我健康着想,没有错,但她的一句“破馒头”却搅动起我小时候的一段记忆……

对馒头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曾经是那么地思念过白馒头的味道。

我的童年,如果不是过节或者来客人,平常的日子是吃不到白馒头的。有时很馋白馒头,想得要命,做梦都嚼着那带着麦香味儿的白馒头。在那个不能顿顿吃饱的特殊年代,吃白馒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很多人都有过吃馒头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记得馒头的味道。

现在日子好了,馒头成了人们饭桌上最常见的主食。嘴里吃着白馒头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白馒头的前边还曾经占着过黑馒头,黑窝头呢?又有谁会费神猜想黑馒头的来历?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大人们会往白面粉里加许多东西,诸如小麦麸子、榆树皮面儿,花生皮面儿,黑馒头就诞生了。如果把这些东西掺和在玉米面里,做成的窝头也就成黑的了。虽然很难吃,吞咽艰涩。但还是要吃,因为肚子饿呀。

小时候饭桌上经常放着黑馒头(或者黑窝头)。偶尔也能见到几个白馒头,那是给奶奶准备的。

看着一笸箩的黑窝头,再看看少得可怜几个白馒头,就更加渴望得到白馒头,“物以稀为贵”嘛。那时觉得自己小,不时地会冒出奶奶能赏自己一个的念头,哪怕半个也好。可是看着我们一群孩子,奶奶始终没有给我。

母亲告诉我们,奶奶年岁大了,身体不好,要吃些精粮才能补养。这样的黑“白饭”吃惯了,我也就不再馋奶奶的白馒头了。

后来,我上了初中,每天中午带饭在学校吃。上午最后一节课,饥肠辘辘的,最盼望的就是吃饭,那欲望怎么也拦不住,慢慢的,吃饭就成了一种渴望。我带的饭基本上是黑馒头或者黑窝头,因为饿,每次吃饭的速度却最快。对于别人吃的白馒头,我可以熟视无睹,也能抗拒麦香的诱惑。因为吃惯了,也就不觉得黑馒头难吃了。

有一次,我因为上学早,摸着黑儿错把白馒头当成了黑馒头装进了饭盒。正因为带的是白馒头,我不敢吃,因为那是给奶奶准备的。两个垂手可得的白馒头,被我好好地藏在饭盒里。

午饭的时候,我咽着唾沫,听着肚子饿得咕咕叫,还要承受同学们吃馒头的诱惑,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多难呀!我不断地喝着水,那饿的感觉,一辈子也难忘记。

我熬过了一个下午,拖着快要虚脱的身体回到了家。妈妈以为我故意偷拿了奶奶的白馒头,第一次打了我。我哭着掏出了那两个没有舍得吃的白馒头……

妈妈怔住了,然后大哭着抱住我,我的脸上沾满了她的泪水。

我懂妈妈为什么打我;我懂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

后来,妈妈逼着我吃掉了那两个白馒头,还特意做了一碗鸡蛋汤给我。嘴里嚼着那卖香的味道儿,捧着那碗鸡蛋汤,不知怎的,泪珠子噼哩啪啦地掉下来。

那天的经历,我永生铭记。因为,鸡蛋汤里多了母亲的泪水,白馒头让我懂得了珍惜。

我是咀嚼着黑馒头,品尝着它的滋味慢慢长大的。“我”不仅懂得了珍爱粮食,而且懂得了孝顺母亲。

一个馒头篇8

大家注意是馒头而不是包子、大饼。

若是前阵子,我一定会被自己这个想法抓狂。我怎么会喜欢吃5毛一个馒头?不过,我现在喜欢吃。

我经常去旺旺馒头店。这是我在兜过几个店后货比三家一直信赖的旺旺馒头店。看看馒头店的样子。真是不大啊,还有些阴暗。看样子店主好扣,一张白纱布盖住白胖胖的馒头。玻璃桌上摆着几杯不冷不热的豆浆,哦,还有豆腐脑。一般店里都有糕,这里也有,不过我不喜欢吃,甜极了!

店里只有店主和店老婆,店小二没有。还有一个未来的店主,就是店老婆的小孩。店主皮肤黝黑,手上光滑的,我没撒谎,手上都是面粉,怎么会不光滑呢?至于为什么皮肤黝黑,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店老婆,啧啧,标准上海妇女。瞧吧,多泼辣,动不动“曹你X,你妈去X”她穿的是围裙,上面赫然印着“陆家嘴街道志愿者办事处”,其实,“陆家嘴”的“嘴”只有口字旁,破损的厉害极了。右手食指上有一枚金戒指,是真是假,我也不晓得。不过很漂亮,应该是嫁妆。

这就是旺旺馒头店的基本成员,还差一个。店主的小孩。一个约摸5、6岁的小男孩,身穿奥特曼的夹克。是旧的。旧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别人穿过的再给他穿。头发是光亮的,不是没有头发,而是头发上的汗渍多到某种境界,闪闪发亮,像发胶。

早上的时候,我跑出来,穿过一条小马路,来到一个小店铺。脱落的粉刷使得墙壁显得格外斑斓。“老板,馒头1个!”“好嘞。”他麻利的翻开盖在馒头上的被子,我是他的老顾客了,他也就知道我喜欢吃热的,于是他伸手掏到底部,掏出一个有小小的白色塑料袋包装的馒头。我的眼神又一次的落到馒头筐前的豆浆。自从我从他家买馒头起,就有一杯豆浆在那里,每天都是这个时刻,我有点好奇,店主解释说有位顾客和他预定的,必须每天都为他准备好豆浆。我失口惊呼,“他若是不来呢?”“那只好把豆浆扔掉了,”他耸耸肩,“第二天豆浆就过期了。”

我吃着热乎乎的馒头,站在一旁的车站候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例如背课文啦),我是很乐意观察来买馒头的人。说实在的,21世纪已不满足于馒头了,所以来买馒头的人已经不多了。来买的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就是老到牙齿都没了,饼都咬不动,别无选择,馒头配稀饭。还有的就是街坊大妈,给儿女们专门买特仑苏,自己就吃馒头。看着她们为了一两角的与小贩争吵,末了再拿一把葱。我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位她们,像母鸡。来买馒头的人少得可怜,像我这样的学生买早点至少买包子,至少的。我喜欢吃馒头,里面带一点生面粉,一层层撕着吃一口口“哦呜”就消灭。这是最实在的,吃下去最填肚子。在这忙碌的早晨,馒头店算是街边最悠闲的商店之一。

当我放学回来,馒头店里和早上截然不同,有点“哥等的是寂寞”的样子,店接班人——小孩,正兴致冲冲的拍着皮球,小手像是从煤坑里挖出来的,黑又脏。嘴角上沾了午饭的饭屑,哦,也有的时候是流口水的,或者是背九九乘法表。店老婆嗑着瓜子看着电视,时不时说上两句,“宝宝,别跑,别穿马路!”此时的店主躺在椅子上休息迎接晚上的生意。苍蝇隔着馒头上的纱布,无从下手,整个馒头店就像死了一般。

我原以为小小的馒头店与世无争,不会有竞争对手。没想到,在其隔壁开了一家“皇中皇”。小有名气的“皇中皇”卖着饼,一下子拉开来了许多名气。引来了上班族、时尚MM、嘻哈少年的青睐。于是,馒头店店主就蔫了,店老婆骂着丈夫的无能,只有店小孩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对爸爸说:“卖不掉的我帮你吃!”店主无奈的表情。

不过,旺旺馒头店还是像往常一样开门关门。只是多了些烧卖和重阳糕,但并没有挽回来多少,和隔壁形成对比。

“都是因为你太老实,所以生意一直不好!”店老婆喷沫四溅地数落。很久以后,店主无意给我透露了店老婆是怎样做生意的。

馒头里的面粉少掺点面粉,体积减少。但是看起来还是和平常一样,甚至胖一点。店老婆在其中多放了很多发酵粉。然后又为自己的馒头做上广告,白馒头被叫为“白雪公主”、糯米馒头被称为“埃及艳后”、玉米馒头被换为“缅甸玉翠”。每种馒头从5角涨到2元。这招还真管用。隔壁的“皇中皇”里的顾客时不时向馒头店瞟两眼。每当有顾客来询问,店主非常尴尬,“5角。”“2元一个!统统两元!大家都来尝一尝!”店老婆推开店主,妩媚地对顾客介绍。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里面的虚假成分太多,人又少了很多,甚至原来的老顾客也少了。店老婆没声了。

价格又改回来了,5角。店主又重新回来卖馒头了。

我看着店主为馒头店忙前忙后,那样的辛勤。虽然生意是那样的惨淡,馒头是那样的不畅销,但是店主依然每天早起晚睡,笑呵呵地对任何人。他是个好人。愿上帝保佑他。

“老板,我的包子!”一位农民工叫道。

“来来来,一共30个,1元一个,共30元。”老板把早已准备好的包子从直冒热气的提龙里拿出来,“怎么给你装呢?”

“2个一袋。”

“好嘞,一会儿你拿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口封住,让馒头也‘透透气’。哎,你怎么拿的都是一角两角的呢?”

“怎么?老板,你不收?”

“你没有整的吗?”

“哎呀,别提了,死包工头又扣钱了,已经连续两个多月没给我们一分钱,给我们的一日三餐根本吃不饱,哎,谁要我们文化低,是苦工呢,哎……!”

店老板默默地收下钱,默默地放到抽屉里。

“店主,你就不点点钱?不怕我少给你几角?”

店主笑了笑,“你怎么会呢?你那么老实的人怎么会呢?要是少了,算我请你。”

“店主,也就您会关心我们社会最底层,您要是能当上包工头,我代表弟兄们拼死拼活给你干!”

店主摆摆手,笑了笑,“我希望把馒头店经营好,让老婆孩子过的好,不求别的啦。你快点回去吧,弟兄们该等急了,包子要凉了!”

“谢谢你,下次我还来您这买!”农民工骑上自行车走了。

不一会儿,农民工又急忙跑回来,“老板,你多给我15个啊!”

“算我请你们的,我也就会做包子,只能请你们吃这些!”

“那哪行,我把钱给你!”

店老板摇摇头,摆摆手,“下次再算!”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经营下去,馒头店像这样依旧保存了下来。

突然,这天,一切不一样了!

馒头店厚厚的卷帘门死死的挡住内部。一天、两天、十天……。

我愣愣的看着——“由于家中出些事,故关门停业!”会是什么事呢?不得而知……

慢慢地,馒头店离开了我的视线,我开始在家门口的面食铺买馒头吃。虽然价钱还是5角一个,但那已不是馒头而是一个普通的充饥物。它不在了。馒头,不在了。

1年后。

我着急忙慌地抓起书包,飞奔到车站。“姑娘,慢点!车还没来呢!”那个憨厚的店老板,还是带着浓浓的面粉气味,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你的馒头!”“啊,我……我没带钱啊!”窘迫爬上我的脸。“要是这样的话,我给你四块钱,拿着馒头去乘车!”我怔住了。“谢谢您!”我望着他善良的眸子!我“啊呜”地吃了一大口馒头,活力充满着我全身!“当心点!”我微笑的向他招招手。“我会的!”

随着车的发动,馒头店离我渐远。虽然看不见他本人,但现在他一定在辛勤地忙碌着。

他是个好人。愿上帝保佑他。

保佑他。

一个馒头篇9

通州小学三(3)班江佳树

今天,妈妈做了许多馒头,我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所以我决定小试牛刀,帮妈妈做馒头。我先拿起一个面团,做出了一个白白胖胖的馒头,就像一个熟睡的娃娃。

这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馒头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呢?于是我用自己的巧手做出了五花八门的馒头。有小巧玲珑的六角星馒头,有栩栩如生的雪松馒头,有憨态可掬的小熊馒头,还有可爱的月亮馒头,我还在月亮馒头上用手画了一个笑脸,它好像在对我甜甜的微笑……一个个可爱的馒头在我手中诞生。妈妈熟练地将馒头放入了蒸锅中,十分钟后,妈妈打开锅盖,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咦?这些馒头怎么变“胖”了?看起来真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

一个馒头篇10

说的是中国馒头;说的是,中国馒头会败给洋面包吗?

这显然是一桩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公案了:一只馒头引起的公案。

天天吃馒头,但我们未必去算这样一笔账,中国世世代代吃惯了的馒头,正在日渐萎缩。材料表明,我国每年传统面制主食消耗小麦占总产量的75%,其中馒头消费量占面制食品总量的30%以上。然材料又表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面食却越来越被方便米饭、方便面、洋面包甚至汉堡、三明治取而代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说,“大学食品专业教材里许多内容是讲怎么做面包、罐头,但讲馒头、面条、豆腐这些中国自己的典型蒸煮食品的反倒没有,甚至连什么是好的馒头也不能准确描述”。与此同时,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区把小麦育种放在适用于加工面包的高筋小麦和适用于制作糕点的低筋小麦上。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正在从根子上远离土馒头而亲近洋面包。

馒头能做大吗?馒头能产业化吗?回答是肯定的。一是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馒头传统;其次,馒头也可深加工,做出花来。据统计,我国传统主食多样,馒头、饺子、面条等相关产品有近2000亿元的市场潜力哩!因此我们说,中国馒头产业化,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说,重视馒头,盯住馒头,刻不容缓。

洋面包之类正大行其道。对此,应作具体分析。应当说,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都在变化,比如现在的早餐,吃面包的越来越多。但是,一个基本事实是,洋快餐又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非健康性和非安全性日益凸显,其中很有一些属于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三高”和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的“三低”食品,且营养成分单一。所有这些,西人讥为“垃圾食品”。而中国的面食主食,却少有此类毛病,暗合安全性、健康性和科学性。因此,仅从这一点看,我们也应重视重视馒头及馒头产品了。

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年有了一种极为不好的风气:崇洋,。这不是戴高帽子。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外国人放的屁也是香的。不少官员、媒体热衷此道,广为煽乎,于是社会趋之若鹜。特别是年轻一代中更是广有市场。如此一来,洋货还不长驱直入?加之老外有意占领我国的市场,十分舍得下功夫。比如,外国人就来中国开课培训做面包;培训完做面包又来推销出售他们适宜做面包的高筋小麦,如此等等。人家都产业化运作了,系统化进军了,我们还浑然不觉,这馒头,还会有好日子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