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十篇

时间:2023-04-07 10:36:29

刚开始篇1

刚刚开始,开始什么?开始的是一份新的期待?开始的是一段新的奋斗?开始的是一种新的理想?

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但过程却是艰辛的,一波三折。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经历过的任何不幸的遭遇都过去了,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上帝,关上了一扇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门,你若丧失奋斗下去的能力,那么,对不起,你这一生可能不会有任何业绩;你若坚信上帝给我打开了另一扇充满光明的门,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会有意外的光彩。

今年的残奥会上,多少身残志坚奥运健儿拼搏着,流汗流血,他们不仅仅是为本国争得荣誉,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展示自己那坚强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弱者,自己是强者。那么多的人都是你的榜样:张海迪,海伦·凯勒,霍金……他们哪一个不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去战胜身体的破碎。

意识到了,你的生活刚刚开始,开始变得有理想,有激情,有胜利;没有意识到,你的生活也刚刚开始,开始变得堕落,堕落,堕落,靠着别人的施舍,别人的同情。

上帝,给了你与他人可以公平竞争的身体,你会感到庆幸。你努力过吗?如果把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荒废在网吧里算努力的话;如果把自己高傲,不容藐视的自尊心用在互相攀比的金钱、地位上算努力的话,那么我对你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开始吧,开始新的自己吧,开始抽走身体里的懒惰、无知,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前进吧。记住,你的生活刚刚开始,你的未来刚刚开始,你目标的成功与否刚刚开始。

刚开始篇2

中学是一个小学生憧憬而又向往的地方。当我还是小孩子时,走在马路上看到哥哥姐姐们身穿着的蓝白相间的校服,就有一种朦胧意识——这是长大的标志。今年,我上初中了。当我从老师手中接过这一叠蓝白相间的校服时,我明白了这就是我新生活的刚刚开始。

摘掉到了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代替它的是一套宽松若大的蓝底校服。满是稚气的脸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唯一不变是“学习”,它是小学、中学、大学三步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学生所必不可少的。而我呢?从原先小学的名列前茅落成了现在的成绩一般般,原先全是勾勾的作业本,现在也开上许多红色的“宝马车”,即我们这里的方言,红叉子。回想起,小学时代的三好学生奖章,那时的春风得意,那么轻松愉快,不费吹火之力,就凭一点小聪明,作业就能做得对对的,考试也觉得轻轻松松的。然而现在走老路线的我,却怎么也是行不通,作业本每一发下来,翻开一看,泪水不禁在我眼眶中打转,哎!怎么又是错的。

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下来,甚至后悔来到这个学校,这个班级,但更多的还是自责。为了重新树立起我的形象,我也要努力过,也可能是方法的不对,总是难以起步,未能有好转,这不,英语作业发下来,打了叉子的地咋现在一看能知道怎么做,是少了个“S”,数学作业发下来一看,是少了个负号……面对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我黯然泪下。我就甘心这80份吗,就这成绩还能实现我将来的宏远理想吗?“一、二次失败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的,这才是你新生活的刚刚开始”,妈妈的叮咛又在我耳畔荡起。

刚开始篇3

中秋渐近,大地一片金黄,好似铺上了一层厚实的地毯;凉风一扫,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然而,这点亮农人眼眸的金色,于我却只是一片枯黄——月考失败,我的凌云之志被无情的现实击落到太平洋。想想刚上初中时立下的豪迈誓言,再看看这满目疮痍的各科试卷,我真的好失望,好担心,好难过……

徘徊于铺满落叶的林间小路,心中生起无限惘然:曾几何时,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精彩。而今发现,在浩茫的天地间,我终究是渺小的,世界将不会因我而美丽。

随脚踢飞一颗石子,叮咚一声脆响,仿佛心湖里砸下一滴泪雨,既酸且疼。漫无目的地行走到一棵古树下,僵直地坐在一地的枯叶上,出神地望向远方,又落到脚边……呀!一丝鲜活的绿色闯入了我的视野,宛如一团跳动的绿色的火焰。草,还是树苗?不管它是否出自名门,但它就在这重重败叶间破土而出了,在萧瑟的秋风中喜悦地来汇报生的消息,真足以让人惊叹。

这曾是怎样的一粒种子呀?它历经了怎样的磨难?也许它连名字都没有,只是由于风姑娘的一扇子,它便飘落到了这片平常无奇的土地上。从此,雨水滋润着它,阳光温暖着它,大地呵护着它。渐渐的,种子发芽了,那嫩绿的芽儿代表着绿色的希望。可厄运连连,三五个在树下嬉戏的调皮小孩,不经意间踩弯了这株本就可怜的弱芽儿,可它没有退缩,身子挺了挺,脑袋昂了昂,重新散发出勃勃生机

啊,种子的每一段成长,不都是意志战胜命运的结果吗?

啾啾,两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我的沉思。仰望蓝天,它们早已从枝头振翅云端。我的思绪也随之升腾、飘转……

前时,这些小家伙还在巢中嗷嗷待哺;今日,它们已羽翼丰满翱翔云天了。倘若不是一次次被无情地推到鸟巢边缘,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它们哪有今天自由的飞翔?

在这宁静的自然中,我似有所悟了: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世间万物无时不在历经开始,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无论这开头怎样,都不过是漫漫征途上的一个驿站。真正的强者绝不会为此欣喜过度或哀伤地停留,因为属于他的路还很遥远。人生是个长跑,笑到最后才是真的英雄。

一阵风起,一片枯叶飘落手心,而我丝毫没有伤感。因为一叶知秋,也一叶知春。突然想起屈原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的我不就是那株被踩弯的绿芽儿。不就是那只刚学飞行的雏鸟吗?我将枯叶紧紧地攥在手心,默默地告诉自己:又一个秋天刚刚开始,挺过严冬,守候春天!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初一(3)班点评:

刚开始篇4

出乎意料的是,一切来得是那样的快,2007年刚刚过去一半,已经有以汉密尔顿、卡卡和詹姆斯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集体崛起。

与前辈们相比,这些新秀虽然在整体成就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几乎都已经超越了前辈同龄时的表现。比如22岁开始F1生涯的舒马赫,在处子赛季的最佳成绩仅仅是分站赛第5名而汉密尔顿在这个年龄已经拿到了冠军;比如齐达内直到29岁时才捧起欧洲冠军杯,卡卡却在25岁时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还获得了齐达内想也不敢去想的欧冠最佳射手;乔丹28岁首次进军总决赛,而22岁的詹姆斯已经出现在了总决赛名单里;与29岁赢得职业生涯唯一一座法网冠军的阿加西相比,纳达尔在21岁时就创造了法网三连冠的佳绩。

新秀早早取得辉煌成就的现象,让人看到了他们未来存在的巨大上升空间。而且除了竞技成绩方面,他们在偶像效应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前辈。汉密尔顿作为F1历史上的首位黑人车手,原本就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他在赛道上取得了超乎想象的好成绩之后,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积攒起巨大的人气,英国媒体甚至认为他未来的商业影响力将会超过贝克汉姆;拥有阳光外形的卡卡,是职业足坛为数不多的“乖孩子”。至于詹姆斯和纳达尔,近年来也迅速成长为年轻球迷所崇拜的对象,两人如今都是耐克等国际品牌所力捧的对象。

在老一代体坛明星仅仅告别一年之后,他们在竞技和人气两方面留下的位置空缺,已经被年轻人纷纷填补。其中有些新秀正是把握住前辈退休的机会,乘机完成了一鸣惊人。比如舒马赫在去年宣布退役的结果,在整个F1世界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了寻找舒马赫的替代者,法拉利车队挖来了莱科宁。而后失去了莱科宁的迈凯伦车队,则签下了此前从未涉足F1的汉密尔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舒马赫的退役,或许也就没有汉密尔顿的崛起。

卡卡的爆发多少也与齐达内的刺激有关,去年的世界杯上,巴西队与法国队在1/4决赛中相遇,结果齐达内在那场比赛中显得光芒万丈,令对方阵中的卡卡完全相形见绌。这样一次失败的经历,最终在卡卡身上产生了“知耻而后勇”的催化效果。纪录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中被打破的。

与失败中找到差距的卡卡相反,纳达尔则是通过战胜前辈的方式为自己打开上升空间。曾经在温布尔登赢得个人第一座大满贯冠军的阿加西,原本希望退役之前能在温网赛场再创辉煌。但是在去年温网的第三轮比赛中,阿加西却遇到了年少气盛的纳达尔,结果西班牙少年丝毫没有给前辈留任何面子,以3比0的大比分轻取阿加西。当现场观众为阿加西出局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亲眼见证了一位未来之星的冉冉升起。

2003年以状元秀身份加入NBA的詹姆斯,恰好与前一个赛季正式退役的乔丹擦肩而过,没有机会与这位传奇巨星同场竞技。不过从詹姆斯登陆NBA赛场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被人们不断与乔丹进行比较。詹姆斯选择23号球衣的决定,也显示出自己希望赶上甚至超越乔丹的决心。结果詹姆斯在个人的第四个赛季中就闯入了总决赛。对于现年22岁的詹姆斯来说,未来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冲击各项荣誉。相比起当初同龄时的乔丹,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耀眼的成绩、高涨的人气再加上与前辈之间的传承关系,使得这些新秀目前被普遍看好成为国际体坛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不过在通往传奇巨星的道路上,这些新秀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在国际体坛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伤仲永”的例子。比如在去年退役的运动员除了舒马赫、齐达内等老将之外,甚至还包括了当时年仅24岁的澳大利亚泳将索普,令人对此结果感到颇为惋惜。可见在竞争激烈的体育世界里,要想在一鸣惊人之后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往往需要运动员付出比之前更多的努力。

因此对于以汉密尔顿、卡卡、纳达尔和詹姆斯为代表的这批体坛新生力量来说,他们接下来不仅需要在赛场上战胜对手,同时还需要抵御来自赛场之外的种种干扰。尤其当自己的名字频繁被媒体用来与那些前辈巨星相提并论时,他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踏出了走向辉煌的第一步。

刚开始篇5

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落下来,我深吸一口气——熟悉的夹杂着甜味的空气——秋,刚刚开始。

当地一场秋雨悄悄的来临,浸湿了我的窗帘,我看见,那是秋的使者在向我寒暄,我微笑着向他点头。窗外的雨下得不紧不慢,凉丝丝的,很是可爱。这就是秋雨——秋,刚刚开始。

秋,总是这样悄悄地来,却在不经意间向你问好——秋,刚刚开始。

秋是浪漫的。她总是以金色出现——向前看,眼前是一片金黄的银杏林。那些如同小扇子的银杏叶儿在空中旋转、飞舞,风儿为她们伴奏,“沙沙,沙沙沙”。呵,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向下看,地上铺满了落叶,有金黄的,也有暗黄的。放眼望去,就如同是一条金色的毯子,无比耀眼,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秋,有着金色的浪漫。

秋天是充满喜悦的。田野里,火红的高粱举着火把,金黄的玉米咧嘴笑着,片片稻田随风摇曳着,激起层层浪花。果园中,橘树上挂满了盏盏红灯,苹果们纷纷羞红了脸,石榴红得像一团火,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一切都是充满喜悦的。

我向往着秋,因为它有着金色的浪漫,有着金色的收获,它能给人们无限的喜悦!

刚开始篇6

初见李春,在去年的五六月份,朋友说要到一家店里去喝点茶,便一同前往,这首诗就是那时从李春的口中听来的,她笑意温婉,抬肘添茶,嘴里不急不慢地念着这首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李春说这是她给新客人念的一首诗,也是她最喜欢的,每次念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就像泡茶,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和李春聊天,也是如此,无论你是第一次见她,还是多次往来;无论是懂茶的大家还是不懂茶的客人,她总是能和你聊上一些,最后再让你爱上一些。有时,茶喝的多了,你也许还会忍不住开始欣赏这个泡茶的女人,听着她从茶讲到古玩,从古玩讲到大师,由大师讲到艺术,再由艺术讲到紫砂壶。这时的你一定想象不到,坐在你面前谈笑得当,口若悬河的交谈者是一位仅有高中学历的女子。

赚钱为了生存

2008年夏,刚刚高考结束,李春带着自己的高考估分成绩单走在回家的路上,步伐有点沉重。她记得那是一个特别的夏季,北京奥运会在京举行,而她也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可是她的心一点也激动不起来,因为她已经估算过成绩了,不过刚刚够上一些二级专科的分数线。“还要继续上吗?”这个问题在她的脑海中一直萦绕。

经过反复思考,李春认定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学习的材料,家里供了这么久,哥哥都已经出去赚钱了,而自己连一个本科都考不上。懊恼之心让李春更坚定了不上大专而出去打工的念头,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里人,李春的父母也都是实诚本分的农民,想着孩子若没天赋,出去赚些钱也是好的,于是便同意了李春的要求。

2008年秋,这个名字土里土气的农村姑娘,就从她们的小县城来到大城市里谋生了,那时她还不到19岁。

早早出来打工的李春,脑子里想的只有赚钱,没有太高学历和工作经验,起初只能多做几份发传单、促销的零工来维持生计,但发现微薄的收入让生活难以为继,她找到了一家饭店做服务生的工作。可是慢慢的李春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那种工作,尤其是当她开始负责包间,时不时的总是会遇到一些像口香糖一样“粘人”的客人让她喝酒时,李春开始厌恶,她心里清楚,这不是她要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这只是为了生存,就像去发传单,搞促销一样,不过是为了眼前的生存。于是没多久,她就辞掉了这份可以维持她生计的工作,然后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开始辗转在各种销售之间,卖衣服、卖电器、卖首饰、兜兜转转的,竟耗费了她近两年的时间。李春回忆说,起初的两年她还不懂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个月可以拿多少工资,多少是给家里的,多少是留给自己的,留给自己的这些又是多少是可以去买衣服的。

遇见“第一份工作”

2009年冬,对于李春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冬天,那天她不用上班,因为家里没有暖气,用被子裹着窝在家里,妈妈的来电突然响起,妈妈在那头说,“你最近在卖什么呢?”李春乍一听没有反应过来,“什么卖什么?”“卖东西啊,你不是老在卖东西吗?”妈妈的话让李春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就像泼了一头冷水,“卖珠宝,今天休息。”“春啊,我昨儿个见你小舅了,不行你跟着你小舅卖茶叶吧,反正都是卖,跟着自己人卖好。”李春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村妇,没有什么文化,随意质朴的话语逗乐了这个远在他乡的姑娘,“妈。啥卖不卖的,别乱说。”李春把自己的嘴捂在被子里偷笑,“别人不知道的,听你这话还以为你姑娘在外面做什么事呢。”“哎呦,哎呦,你看妈真是老糊涂了,竟说些混账话。”电话那头的母亲一阵恼羞……

第二天,李春就找到了母亲口中所说的这个小舅,其实是李春的一个远房亲戚,近些年在外面卖茶叶做了点生意,眼看这店铺需要个自己人打理,正巧在回老家时遇上了李春的母亲。小舅看着面显生涩,穿着俗气的李春,二话没说,直接载她到茶叶市场。

这是李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都是卖茶叶的地方,小舅带她来到自己的店里,是一个两层小楼的店铺,装修古朴典雅。小舅让她坐在茶桌旁,便开始给她泡茶,李春当时一看,心里就不舒服了,“瓶瓶罐罐的这么多,不就喝口茶嘛,这么多讲究,别说卖茶了,自己连泡茶都不会,这工作估计是干不成了”。也许是小舅知道李春的顾虑,连眼都没抬就说:“慢慢学就会了,这茶泡是技术活,容易学个形似,只是这识茶、品茶倒需要一些火候,不急。”

没想到小舅当初的一句“不急”,就让李春在这个小铺子里坐到至今――近五年的时间。

刚到茶叶店的时候,李春的小舅还是会陪在身边教导她的,可是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之后,小舅便因其他生意离开,留下一个偌大的王国,“国王”和“国民”只有她一个,不时还经常有外来“访客”,刚开始别说主动跟客户去卖茶了,就连张口说话都要先咽下去三分,怕说错了话,拉低了店面的品位。

李春说,那时她一心害怕失了小舅的面子,害了店铺的生意才下决心做到今天这一地步的,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在后来的日子中她很庆幸能够面对一个这么大的挑战。

正是这么大的挑战,让她这五年来,不厌其烦地反复着泡茶的工作,熟能生巧,如今只是泡上一壶茶都带着优雅。正是这么大的挑战,让一个不懂茶的她,苦于钻研茶经,学习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今才可以胸有成竹地跟客人聊茶,讲茶。

为了应对各种喜好的客户,李春还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关于佛学、古玩的书,李春说这是她的客人们喜欢和她聊天的原因――每次总能听到不同的道理。李春还会自己报名参加一些关于茶的讲课,在网上下载《百家讲坛》;还时不时到其他的茶叶市场里去“交朋友”,其实就是随便去哪个店里喝喝茶,聊聊天,顺便了解一下这个市场的销售情况。有些市场甚至是需要她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才可以到达的……

五年的重复和坚持,让李春由起初一个连喝茶都不会喝的土姑娘变成如今优雅淡然,举手投足,衣着配饰都散发着无限韵味的女人;从一个胆小到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姑娘,到现在面对一台茶桌可以叱咤风云,拿捏得当的专家,李春说,“我越深入这份工作,就越被它的浩瀚和神秘所吸引,我想这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

让“第一份工作”成就“第一份事业”

在别人的眼里李春实在是个实诚的不能再实诚的姑娘了,卖东西的时候,选着适合客户的卖,不合适但昂贵的,客户自己要选她都不给。哪些是实用的,哪些是适合收藏升值的,李春的心里像有把尺子;就连客户在别家看中的,也会偷偷跑过来让她去帮忙买,客户不图便宜,就图真,可李春却从来不在这上面赚一分钱,反而是能搞价就搞价,省下来的还都是客户的。李春总说:“我这不是自己的生意,没办法帮你们省太多,让我代买我可得帮你们看清楚喽。”

李春不但把客户当朋友来做生意,更把小舅的生意当自己的处处上心。在过节的时候,她总是会主动跟老板申请资金给老顾客买些小礼物,有时老板会同意,有时不会,这时候李春就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两千块,买一些不贵但是看上去都很精致的小礼品,然后转赠给顾客。渐渐的顾客都知道了这是个“实诚心”的傻丫头了,然后都相继成了李春真诚的朋友。

有客户讨趣时经常说李春“老傻”喽,李春却总是笑笑不语。李春说:“我的顾客都不是缺钱的人,他们缺的是真诚的关注和关怀。”

现在小舅的店要在郑州撤了,改回到商丘发展,因此跑到门面上挖李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眼馋她的手艺,另一方面是眼馋她手头的客源,可是再好的条件李春都不去。李春的心里有主意,她准备创业。这可是李春暗自给自己的规划,几年的工作生涯,李春除了在自己工作上的微薄收入外,还会靠手艺和人脉接一些私活赚点外快,零零散散积累下来到如今已经算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有些老客户知道了她的想法,便想着法儿地说要投资,说让李春来管理,算是合作,可是李春也都委婉拒绝了。这几年对行业的了解,让她深知两个老板之间不便,她宁可自己借一些拼凑起来,也要做出自己的味道,宁可慢慢从小做大,也不能随便做,只跟着利益做,这应该算是李春的“创业精神”。

刚开始篇7

作为从小在“温室”长大的80后,我从来没有为温饱担忧过,如果没有这次以关注保障房为主题的基层采访,我到现在为止对“低保户”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生活困难的概念上,无法体会到这三个字的沉重。

正准备申请廉租房的易翠华今年49岁,家住武汉市武昌区晒湖小区,结婚后和丈夫一直住在老人的房子里。20世纪90年代初,夫妻双双下岗,两人只能在外打临时工,辛辛苦苦抚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老人的房子拆迁后,他们辗转汉阳、汉口、武昌三镇,一家三口在简陋的过渡房里度过了20年光阴。当得知当年他们居住的位置竟然是在桥洞下面时,我非常震撼。头顶上,车辆川流不息,耳边吵杂喧闹;房间内,闷热潮湿,身上不断长疮。没有厕所和厨房,更别奢望能洗上热水澡。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无法想象。

9月7号这天,我与易翠华一起来到晒湖小区居委会,申请她期盼已久的廉租房。一大早,当她把填好后的廉租房申请表递交给社区干部的时候,她特别激动。能和老伴住上一套新房子,她盼了二十多年。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廉租房申请要具备本市城镇常住户口,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600元以下,且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米以下。当负责人告诉她按照现行政策她能享受廉租房、每月只需要缴纳30多元租金时,她喜出望外,她说,真的没想到自己这个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政府廉租房的待遇。

但随即工作人员拿出的一份资料又让易翠华的心悬了起来。据晒湖社区负责人介绍,小区内有近20家贫困户申请廉租房,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户住进新房,而且这个住户申请了两年多时间。

申请时间为何如此之长?这是否是普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随易翠华到中南街街道办事处咨询,负责人张彦告诉我们,获得审批的申请户在分到房子之前可以享受住房补贴,比如2009年过了资格的申请户,到现在都没房子,但政府已经把他们都纳入租金补贴的范畴。低保户家庭每平方米补9到10块钱,600块钱以下低收入就是7块钱每个平方,按照居住面积来,补到13平方米。

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她已经把我们当好朋友一样看待,时不时地跟我们讲述她女儿的成长和全家的愿望。虽然生活困苦让她看起来黝黑、瘦弱,可她的脸上却未流露出丝毫的悲观与绝望。对于我们的疑问,她说,因为自己有梦想、有希望,她和老伴都信任国家的保障房政策,希望用不了多久就能住上一套廉租房度过后半生。

然而,记者接下来了解到的情况,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乐观,保障房申请时间长并不是晒胡小区独有的现象。

丽华苑保障房社区是武汉市武昌区最大的保障房小区,我们通过走访多家住户发现,他们分到保障房最快也要两年时间。去年三月申请到廉租房的王友华,就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王友华告诉记者:他五六年前就申请了廉租房。申请保障房需要出示低保证、残疾证、所租房屋的房产证、出租证明、本人户口身份证、水费单据等等。为此,他频繁奔走于社区与相关机构之间,这对于身患残疾的他非常困难。王友华记不清自己究竟跑了多少趟社区,好不容易交全了资料,然而等来的仍旧是等待。前前后后花了四年多的光景,王友华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申请保障房为何耗时如此之长?记者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中南街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负责人张彦介绍,社区、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时,首先查验资料,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予受理。资料查验合格后,对申请家庭的人口、收入、住房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和核实,符合条件的,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社区和实际居住地社区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再连同申请材料报送区民政部门和区房管部门。中南路街有32个社区,由于是老城区,困难的居民比较多,所以工作量大,审批时间自然会拖长。张彦还介绍,证明材料提供不全,也是导致审批时间较长的另一个原因。他说,如果发现申请人还差资料,街道就会退回社区,再去补,耗的时间就比较长。因为现在保障房国家抓的比较严,各个职能部门审批也是要求比较严的。不停地有些新的要求新的政策出来。以易翠华的住房证明为例,她需要出具现在所居住房屋的房产证,而当年老人购买时只有一纸合同,并未过户,这便影响了审批程序的正常进行。截至目前,中南街所管辖社区中,从2009年开始申报,但房子仍没分下来的家庭有近160户,这些人还在等待。

审批严格、程序复杂只是一个方面,房源紧张是导致保障房申请时间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随后来到武昌区房管局。负责保障房工作的杨科长介绍,保障房的建设周期性比较长,再加上各种验收时间可能更长。他坦言,房源每年都在建,2008年的房子已经住满了,2009年的房子开工到现在还没建成。房子从开建到建成需要两年,验收还有半年,验收还有环保、质检、市政、绿化、教育、消防等配套验收,一个单位验收一个星期可能还验收不了。

一方面,审批部门各自为政,提交资料重复繁琐;另一方面,建房周期较长。怎么改进这项工作、解决这一问 题?我们走访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他说,保障房的信息核对难度大、耗时长,与其申请资料一层层地往上报,相关部门机构不如转变作风一层层往下跑。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辖区化的办理方式,从而减轻百姓负担。他反问道:“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不能不坐在办公室等待他们报材料,一层层盖章签字,而是亲自到现场,到他所在辖区、居委会甚至到家里去核实材料,为需要保障房的家庭谋福利呢?”

另外,由于申请者要提交多个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这中间便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尚重生建议,政府是否将主要涉及的部门联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办公,尝试建立一个保障房的办事大厅,有可能什么不全的,这些信息如果是真实的,能够一块集中办理,这样可能会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刚开始篇8

O2O是个定义太模糊的词,我们团队内部讨论时往往会把它理解为“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甚至于定义成“在用户和部分生产工具都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前提下,如何重新从用户需求出发,重新定义和设计传统商业模式”。如果大家认可的O2O是这个定义的话,那么这一波浪潮不仅仅没有过去,而且是刚刚开始而已。

重新创造联结

打车,吃饭,旅行,送盒饭,洗衣服,做指甲,洗车,按摩,阿姨打扫,超市购物……这些传统领域正在一个个互联网化。有些是简单地信息传递,有些包含订单,有些开始创造解决方案送“货”(商品或服务),有些则开始自己生产商品(例如自己招募和培训阿姨队伍,并建立管理标准)。

用户的需求(比如被按摩)真实存在,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例如上门按摩)未必靠谱。可这并没有关系,对于市场整体而言,如此成千上万家O2O创业公司涌现,各有各理解,各有各打法,踩到点的活,踩不到的死,优胜劣汰市场整体还是能进化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行行业业多多少少都会被重新定义和设计。

重新定义解决方案去满足“老”需求,这只是开场戏。很快,因为我们提供了更适合用户的工具,用户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而这个改变又会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更深入的推动。

举例来说,以前我们路边找吃饭的地方只能看门面看客流,现在则会打开大众点评查附近的店。这个简单的行为方式的变化聚沙成塔之后,会使得传统经济中门面的价值(这个价值有两部分,一个价值是空间――放厨房和餐桌,一个价值是信息传递――让路人知道这里有店)显著降低,在这个基础上,地理位置极度偏僻但是口碑良好的小店才有可能冒头。

类似的,用户习惯了用手机打车之后,路边会更难拦车,从而导致更多人用手机打车,最终打车软件掌控了绝大部分供需信息,而这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供需信息重新设计产品创造新的价值,专车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早期的尝试。

在重塑体验,和反过来重新创造实体产品之后,我们认为O2O会进入到重新创造联结的阶段。

往小了说,大家用滴滴打车后分享红包到微信,用快递打车到金百万附近被推送优惠券,住进You+公寓里享受到美的专供的空调,这一类的跨界合作会越来越司空见惯成为常态;往大了说,互联网联结一切,未来公司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变得开放,互为支持。竞争将不再是公司个体能力的竞争,而会成为公司所在的价值网和生态系统的竞争。

基于这个前提,对于大公司来说,要保持和发掘竞争力,最重要的已经不是修炼内功,而是涉及生态系统,然后通过双赢合作或者资本关系将社会资源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网络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活力。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在一招鲜打通市场立足之后,也需要更快的加入巨头的价值网络(悲观一点说,站队),才能更好地和资源联结,发挥更大的效能。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看到巨头并购如此之多的原因。

最有价值的O2O公司

在这种思路下,最有价值的O2O公司并不是那种拥有特定能力的公司,而是有着最通用型资源的公司,因为融入网络之后,这类公司被挖掘出价值的可能性最多,想象空间也最大。

通用型资源两类,一类是用户型公司,这类公司拥有的是用户交互频次(而不是一个个沉寂的用户账号)。例如饿了么这家公司,很短时间内从几万单每天做到上百万单/天。这意味着每天有百万用户和这家年轻公司进行着带交易的交互。今天交易的是外卖盒饭,明天联结到水果摊就可以顺便卖点水果;今天送货的人送的是自己店里东西,明天说不定就可以联结干洗店帮人跑腿取个干洗衣服做成了社会化物流;今天京东上卖不了活鱼,明天说不定就能卖――因为京东投资饿了么,就可以谈深度的联结,把订单给饿了么,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能去菜场代买一下。

用户的需求才是一切的源头,大公司搭架子,让像饿了么一样已经被市场和订单证明懂用户需求的公司来唱戏,然后我们一起研究和尝试怎么通过联结来让合作的效果产生乘数效应,这才是有价值的战略投资。

另一类有价值的公司是数据型公司,目前这类公司的价值被显著低估。比如旅游酒店业,拼资源拼用户其实都很难和传统的巨头抗衡,但仍然可能有机会在信息流转间的数据公司那里。因为服务行业的O2O首先需要实现的是信息流转,而这个信息时效性强(昨天的酒店空房信息对今天没用)、变化快(门口进来两个客人,可能就把最后两件空房给占了),所以极为难以控制,只有像携程之类巨头才能用人力呼叫中心的方式来部分解决,这也间接铸就了携程的竞争壁垒。

刚开始篇9

2006年11月22日下午,寒风如刀。

但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稻香湖景酒店,却是一片温暖如春的景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名为“和谐・使命”的庆功大会。一方面庆祝国美与永乐合并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一扫前些时候关于“国美早期贷款”的是是非非。

然而,摆在黄光裕面前的不仅仅是美酒、鲜花,还有更艰难、更漫长的博弈之路正等着他去步量。

或许,这仅仅是一场开幕式。

两大法宝

在国美的人事安排人中,一直都是根据国美“教父”――黄光裕的好恶来确定座次的。只有这一次陈晓的职位安排似乎有点例外,但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新国美的董事局主席,当然是黄光裕无疑了;下设总裁,目前是陈晓,因为陈晓先生将它苦心孤诣经营了多年的永乐电器送给了国美,功劳颇大,理应安排一个显赫的职位。一方面是让新来乍到的陈晓安心工作,多做贡献;另一方面,也是让业界看看,“教父”是多么仁义的人,论功行赏。当然,黄光裕看得更远,如果后面的张近东、张大中等人也如法炮制,将多年打理的苏宁电器、大中电器拱手献上,也会得到同样的优待。

翻开国美短暂而令人心折的历史,不难看出,黄光裕一直是一个弄权高手,这种翻掌为云、覆手为雨的权谋计略,与他堪称完美的资本财技,可以说是“教父”得以控制国美的两大法宝。

亲自过目

由于过度频繁地更换高管,一些职业经理人谈“美”色变。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是某大型连锁超市的高管,在与黄光裕接触之后,打消了前往国美的念头,这位不愿透露姓名职业经理人说:“这人很强权,不易相处。”

熟知国美内部规则的人都知道,它们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乘坐着黄光裕掌中的一个“升降梯”―高兴时升你一下,不高兴时降你一降,黄可以随时调整你在这个“升降梯”中的位置。而且,这种升升降降的游戏,几乎每隔6个月就要在国美上演一次。

每一次高管人员的任免或升迁,都必须由黄光裕本人亲自考核,稍不如意就会立即遭到封杀,轻则降职、重则“另谋高就”。

为了达到完全控制国美的目的,有时,连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二级、三级公司的经理,也得由“黄总”亲自过目。“对于每一个我看重的人,我都会调他到我的身边工作一段时间,一方面让他熟悉一下我,另一方面,我也熟悉一下他。”黄光裕说。当然,这句话的另一半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我不再看重的人,就会将他“高高挂起”,甚至“弃之不顾”。

不屑一顾

现在,陈晓来了,来得突然,或许,也有点无奈。

当初,大中与永乐合并进入僵持阶段时,笔者与北京中洋新悦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池洋闲聊中谈到“如果此时黄光裕来一个釜底抽薪,在陈晓背后插一刀,那永乐就成了碟中小菜!”果然,访谈尚未刊出,就传出国美、永乐合二为一的传闻。消息一出,笔者大跌眼镜,深慕黄光裕手段高明,不愧是一代枭雄!

2006年7月25日晚,霄云路鹏润大厦,同样是国美、永乐举办的联合新闻会。陈、黄出现,记者蜂拥前至。面对潮水般的新闻记者和频频闪烁的闪光灯,黄光裕泰然自若,甚至有一点桀骜不驯。特别是众多的摄影记者一字排开,跪在黄光裕、陈晓等人面前抓拍新闻镜头时,可以清楚地看到黄光裕脸上所流露出的霸王气质,甚至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屑一顾。

反观陈晓及其所带领的永乐原班人马,显然没有见过这种“新闻强盗”及几度失控的局面。有几个摄影记者甚至碰翻了黄光裕、陈晓面前的桌子。这时,陈晓身边的永乐高管大惊失色,转身而逃,而黄的人马却巍然不动……

彻底激怒

原国美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志铭早年是黄的司机,因深得“黄总”信任,才被委以重任。张志铭后来与黄光裕的妹妹黄燕虹结婚,成为黄氏家族中的一员。黄光裕见张踏实肯干、敬业勤奋,日渐看重。在黄光裕的栽培下,张青云直上,一度成为国美的第二号人物,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位亲信,见证了国美历史的风云人物,也成了黄光裕“升降梯”里一枚棋子,成了国美频繁人事变动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张志铭在国美 “五起五落”,成为国美内部最知名的员工。

除了张志铭,何炬也是国美人事变动中著名的人物之一。

何炬,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93年加入国美,随后随“黄总”南征北战。何在为国美效力的10年之中,作为黄光裕的得力干将,在国美步向全国的扩张中攻城掠地、“战功”卓著,为国美问鼎国内家电连锁第一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何炬先后担任过国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即便如此,在“黄总”的眼中,何也不过是其人事升降梯中的一粒普通棋子而已。

2004年夏天,何炬因为不满新一轮人事安排,愤然辞职,离开国美,南下广东,转投中国建材集团投资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何炬此举,算是彻底激怒了“教主”,就在易好家开张的前3天,黄光裕不惜给各大厂商发出《通函》,威胁合作厂商们“不得直接和间接地与易好家发生任何业务关系。”

由此可见黄光裕的霸道。

明知山有虎

这一次,在新国美公布的第一批人事安排中, “永乐系”有七人调进国美总部。原永乐的二号人物束为,2005年3月被陈晓当作接班人引进的原永乐首席运营官、副总裁周猛都已离开永乐。“由他们去吧。”陈晓的话中已有些苦涩的味道。

在黄光裕眼中,国美一直不缺乏人才,国美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一部大刀阔斧的变革过程。

如果说个别高管人员的撤换不足为奇,但整个管理层被撤换那就需要决策者极大的勇气了。黄光裕就是具有这样勇气的人物。

2004年10月,国美上上下下刮过一场“总务风暴”,几乎所有在总务部门工作过的人员都被撤换,人事变动涉及全国30多个分公司和部门。起因是黄光裕发现个别在总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有吃、拿、卡、要等现象,黄借此对全国所有总务部门进行了一次大清洗。

就在“总务风暴”后不久,警惕性一向很高的黄光裕,在国美又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组织架构大调整。

这是黄光裕在全国范围内第四次对国美进行公开的“大手术”,此次调整后,国美的地方诸侯权力得到高度集中,总部和各分公司都将采购权交给全国七个大区,分公司的行政、人事及财务等职权仍然保留。

人事的频繁调整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致命伤,这一点,精于商战的黄光裕可能比谁都清楚。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许这就是我们所不了解的真实的黄光裕。

惟我独尊

现在的国美正处在“打天下”与“治天下”的困惑中。

黄光裕在国美锻造价格“屠刀”在全国攻城掠地的时候,并没有料到这把“刀”现在却成了一把双刃剑――它也成了阻碍国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绳。

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策略时,黄光裕更欣赏手下得力干将们的“冒险能力与执行能力”。“黄总”性格中这种血腥拚杀成就了国美的今天。但是,现在的国美已经不是当初的国美了,其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市场的各种反应,昔日的冒险出击有可能成为国美最可怕的暗礁与险滩。

“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中的一头猎物,你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是国美的一场高层人才招聘面试会被试者的感受,主考官就是黄光裕。

被试者是由猎头从同行企业里推荐过来的一位高管。“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历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这位在行业中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候选人事后感慨说。“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是黄是最不可捉摸的人。”

黄光裕的这种“镇定自若”,往往让应聘者手足无措,更谈不上如何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黄在国美唯我独尊、不可忤逆的神圣地位。

博弈刚刚开始

国美的中层经理一般很少能有见到“黄总”的机会,“你不必问我黄老板的事情,外面对他的了解也许比我们企业内部员工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位国美的中层经理诚恳地对笔者说,“每天他藏在他那深如宫殿的办公室里,除了全国几大区的营销总监能和他直接讲话,下面的人很少能见到他。”

这就是黄光裕,一个神秘莫测的富豪。这种深藏不露的状态是一种刻意的低调,还是故作的神秘?

这个当年初中尚未毕业的17岁少年,仅凭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在经过18年的浴血打拼后,从一个昔日为人轻视的小贩,到今天万人瞩目的富豪,并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财富帝国,黄的任何行为应该都可以理解,关键是:他的这种神秘“光环”是否影响着国美的未来?

要知道,今天的社会喜欢透明、阳光的企业家,谁也不愿意与莫测高深的人打交道,即使他是巨富。

黄光裕说:“我做家电很大程度上是逼出来的。因为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企业,有国家的一级、二级批发站,它们都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强,门路也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而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就是――薄利多销。”

正是这种低价策略成就了国美的今天,也为后来众多的模仿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正是今天国美的困惑所在。

刚开始篇10

步入高中几经半个学期了,可是感觉一切还是那么陌生,我有一点不能融入的感觉。

成为了高中生以后,我多了一个喜好,那就是照镜子。不是我自恋啦,相反的。我越来越对自己的脸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我常常会一个人倚在栏杆上,仰望天空,虽说是件惬意的事,我却不曾享受分毫。因为在我心中,总是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那就是为什么我的脸上会有痘,而别人却没有。每当我看到镜子上那一张恶心的脸,我都有一种想吐的欲望。(哈哈,夸张了些)也由于这个问题,我变得很不自信,而且还多了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把手遮住脸。可别人确永远不懂,有笑则笑

高中以后,我的成绩一直不佳,因此班主任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还找我谈话,呵呵,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她又不是我,怎么能明白我心中的痛呢!幸好英语老师很善解人意,不愧也是痘中人,她总是能明白我心中在想什么,老师啊!爱死你了

总想写点什么,又不知道要写些什么,胡言乱语,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