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造句子十篇

时间:2023-03-30 20:07:51

甚至造句子

甚至造句子篇1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让孩子不怕写的同时,还要教孩子怎么写。模仿是这一阶段孩子学习写话的主要途径。本课的设计就从诵读积累范文语言,学会直接迁移运用入手,让孩子在理解词语、积累语段、仿说课文语言中感受写话并不难,写话原来就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写得特别生动、有趣的句子,说出理由,并迁移仿说。

3.理解“甚至”的意思并造句。

4.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直奔主题

(板书“石榴”,指导写“榴”字:左右结构,“榴”字里面的一颗石榴子儿不能丢。用红笔表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看板书进行梳理: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还有美味的子儿)我们重点学习了抽枝长叶和开花部分。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秋天的石榴园,一起去学会四个本领。(屏幕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南。及时准确地展示学习目标,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便于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读悟交流,迁移运用

1.出示第三小节。

师:认真读第三小节,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生动、有趣,请把它们画下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关语句。

(1)交流。

出示句子一: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颜色变化写得真细腻 ,还用上了“先……逐渐……最后”,写得很有条理,难怪说它生动、有趣)

出示句子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生:作者把石榴当成娃娃来写了呀!

师:“笑得咧开了嘴”,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榴?

(原来就是裂开了一条小缝。“笑破了肚皮”就是裂开了很大的缝)

出示石榴图。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熟透了的石榴,有的裂开了一条小缝,有的甚至裂开了一条大缝,露出了满满的子儿”,却说“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你觉得怎样写好?

(课文这样写,把石榴娃娃写得既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石榴娃娃有着一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师:让我们就带着喜爱之情来好好地读这句话吧。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一环节正是体现了课标的这一新理念。】

(2)理解“甚至”。

师:可同样是“笑”,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嘴,再去写笑破肚皮呢?

(这是按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写,有程度逐渐加深的意思。难怪作者用了“甚至”这个词。我们也在书上给这个词加上着重号。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师: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程度加深的意思读出来吗?(学生读)

(3)积累佳句。

男生女生互背。

(4)用“甚至”造句。

师:先看这句话是怎么组成的?先写石榴怎么样,再写了两种不同的笑,程度在加深,用“甚至”来连接。

出示练习:

·他走得很急,早饭没吃,甚至

·风猛烈地刮着,有的大树

,有的甚至

·创设情景:他爱吃冰棍(冬天吃、夏天吃),请你判断这两种情况的程度,用“甚至”连接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由扶到放,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扶的过程中掌握对“甚至”的运用。】

(5)迁移运用。

情境创设: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水果,在水果摊上看到了这两只成熟的榴莲(出示图片)。你会生动有趣地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吗?想一想。

生:熟透了的榴莲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嫩黄色的果肉。

师:学以致用,真是个好办法啊!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运用中学会经典语言,感受到写话其实真的很简单。】

3.出示第三小节。

师: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有趣,不仅因为作者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更重要的是她对石榴有着浓浓的喜爱之情。一起朗读第三小节。

三、积累词语,读写结合

1.学习第四小节

(1)样子美。

教师引读:石榴成熟了,剥开外皮看看,只见——(学生齐读)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师:这里的“玛瑙”就是子儿,子儿就像玛瑙一样。那它们俩哪些地方像呢?

(看图比较:颜色、光泽、形状、美丽……这么一比较,多形象啊)

师:后半句话虽然不长,却写出了子儿的好几个方面。

(数量 ——一颗颗,姿态——紧偎,颜色——红白相间,光泽——晶莹透亮,样子——玛瑙)

(2)味道好。

师:光看不吃可不行——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引读——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师:哪两个词让你一读就想流口水?

(“酸溜溜,甜津津”,这两个词写出当时品尝后的味道,多形象啊)

师:表示味道的词你还想到哪些?

(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出示)

香甜 香辣 苦涩 清凉 甜滋滋 咸津津 麻辣辣 酸甜可口 鲜甜多汁 甜而不腻

(3)小结,朗读。

师:第四自然段,作者先写看到的子儿样子,再写了尝到的味道。齐读。

2.仿写:橘子。

(1)认识专用的名称 。

师:要写好橘子,我们得先认识关于橘子的专用称呼。

出示:橘瓣 橘瓤 桔络

一弯弯 一瓤瓤

(2)引导说话。

在演示中指导说话:剥开橘子外皮,只见月牙般的瓤一弯弯地紧偎在一起,橙色的果肉外面还有一层白色的橘络。

(3)尝橘味。

小组长迅速分发,每人拿一瓤橘瓣。放入口中嚼一嚼,说说什么味道。

(4)记录下橘子的样子和味道。

甚至造句子篇2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版权所有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如下例:

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这种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公文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分公文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也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电话通知、会议报告以及经计算机处理的语音形式传递处理的文件,都可能存在同音异义带来的歧义问题。“3日内,油轮不准进港。”的电话通知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海滨城市断邮3天,或者对该城市的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油轮”与“邮轮”“游轮”发音完全相同,而含义却相差甚远,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或其他处理,收文(实际上是“听”文)各方很可能分别将其记录为不同的词,从而作出不同的理解。类似现象在领导者所作的各种会议报告中也会出现。

(九)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请见例句:

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

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类似的例句还如:

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反对,A国侵略者支持B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应在侵略者后)而使语句产生了非常有害的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误,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十)滥用修辞格,破坏文体风格的统一,引起歧义。

公文需要修辞,甚至公文更讲究修辞,但公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这种修辞主要是在更有效地选词、炼句方面下功夫,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格,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采用有碍于庄重、准确、直接表意的方式,如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就是使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引用等方式时,也必须符合公文文体的特殊要求。背离了上述原则,滥用修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繁,还会因破坏公文文体风格的统一,无限制地扩大了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请见下面例句:

甚至造句子篇3

一、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

由于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心理上对其有畏惧和抵触心理,所以提到英语写作,不少学生就厌烦,他们不会写,也不愿写,觉得下笔难。其原因之一是写作要求的条条框框过死过严,不符合学生口味,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应在平时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去写,只要语句基本正确,语法基本正确,能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就应该给予肯定,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顾虑。

二、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

环境,对于写作训练非常重要。良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始终给予学生期盼和鼓励,创造宽松、友好、和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乐于表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大量的输入才能输出,有道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1.词汇的积累

在平时授课时就注重让学生积累词汇,一点一滴,积少成多。这里的积累不是单纯地记忆单词,而是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词汇库。所以,教师在讲授单词时就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读和写,而要把词汇放在句子里讲,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词汇,进而如何熟练、正确地用词汇。

2.句法结构的积累

学生掌握的句法结构越多,写出的作文句型才会丰富。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思维去写句子,而不是写中文式的句子,更不是单词的堆砌。这就要求平时教学中精准透彻地分析句子,而不是简单地翻译。如果教学时间较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课文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要一词不漏地精讲,而泛读可以不求甚解,只求整体了解课文和学习文化知识。

四、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范文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更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美文,甚至背诵其中的优秀篇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写作素材,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储存句法、语篇知识,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还有模仿所读文章的句型和结构,通过用词的比较,有利于避免逐词翻译的中文式句子,学习正确使用词汇。

五、复述和口语表达的练习

一般来说,讲话有条理,口语表达比较强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说促写,说写结合的方法,而复述和口语表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英语的语言思维方式,并能练习正确地使用词汇,为下一步的“写”奠定基础。口语的练习方法很多,比如Daily report,复述课文,课外活动举行的英语角,或有目的地用英语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看图说话比赛等。

六、实践创造

甚至造句子篇4

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规模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当。而同样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普通本科教育。这其中,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英语词汇量小,不足以支撑学生进行正常的口语表达。原本学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就较小,再加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英语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英语词汇量的提高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不少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高职英语学习后,英语词汇量反而出现下降、退步现象,还不如中学时的英语基础。

2、英语句法知识欠缺,不能掌握英语表达的规律,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表达,语言支离破粹。究其原因,不能充分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表达规律是主要的症结所在,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进行英语表达时经常出现想说却又说不出、感觉非常憋屈的局面。

3、学生的英语信心不足。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缺失,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信心严重不足。其实,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以交流表达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中有时出现一些诸如词汇、句法上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也不能例外。而高职学生由于在英语上的严重不自信,使他们不敢开口说话,得不到应用的口语锻炼,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英语口语变得越来越差。

二、英语口语提高的本质

表面看来,英语口语表达似乎是简单的由“听”到“说”的转换,但仔细分析看来,这中间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译”,而且正是翻译的这个环节,决定了我们的“说”这个环节表现性,即流畅程度。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译”的环节决定了英语口语的成败。这对于我们严重缺失英语学习环境的中国高职学生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来说尤为重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从“听”这种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到“说”这种复用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则离不开要研究或提高学生“译”的能力(interpreting competency)。

三、汉英口译技能提高的重点

1、全面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两种语言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差异明显,但明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主要差异,无异对于汉英语言的转换起着重要作用。总结起来,两种语言在一下三个大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在句式上,中文善于用短句,且喜欢用逗号将中间隔开;英文则擅长用长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严谨;2)在用词上,中文擅长于使用动词,属于动态语言,而英文中则存在名词大量使用的现象,属于静态性语言;3)在句意上,中文是意合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连词较少,英文则是形合语言,句与句之间频繁使用连词。

除此以外,英汉两种与语言也还有很多小的差异,例如主谓搭配不同、时态、语态表达不同等。但掌握好了以上三个大的方面的差异,则可基本上能够做到汉英翻译中英语句式表达的准确性。

2、掌握几个非常实用的汉英口译技能

仔细总结起来,汉英口译的技能可以说不胜枚数,但高职学生掌握好几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汉英口译技能,对于英语口语的提高将是非常实用的。

1)正确理解汉语一词多义,避免“中式英语”。很多学生翻译出来的英语,很多时候令人费解甚至难以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进行汉英转换时在短时间内未注意摆脱汉语的束缚,机械地搬用对应词,缺少释译的能力。例如下面各句中的“看”,对应到了英文中就会有不同的译法:

我看出了他的情感。I could read his emotion.

这件商品要是看的过去,就买了吧。If you think the article is ok,buy it.

我看出了他的破绽。I spotted his weak point.

明天能否去郊游,还得看天气。Whether we’ll go hiking tomorrow will depend on the weather.

如果学生们在进行快速口译表达时,不假思索一味地将“看”对应到英语中的look或see,则会出现表达不清甚至是错误。

2)快速定位英语的主谓搭配,抓住句子结构。仔细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难发现,中文的主语较长,谓语和宾语较短,而英语则是一种“平衡性语言”,注重较为均匀地分配主谓宾。因此,能够做到灵活、有效地将汉语的句子转换成地道的、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句子至关重要。例如:

中美两国贸易中经常出现纠纷。

在这句典型的中文句子中,如果要分析句子结构,那么主语应该是“中美两国贸易中”,谓语部分则为“出现”,因此,如果生搬硬套,中式英语的表达则会为“in Sino-US trade appear”,会令人啼笑皆非。

而实际上,对词句的翻译我们可以迅速定位至少4个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主谓句式结构:(1)中美两国贸易经历:Sino-US trade experiences(frequent disputes);(2)纠纷出现:dispute appears frequently in Sino-US trade.(3)中国和美国有: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frequent dispute in trade.(4)There be句型:There is frequent dispute in Sino-US trade.

观察不难发现,迅速定位英语句式的主谓结构,实际上就把握住了英语的整个结构,对译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实际上也是用新的中文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而对中文进行重新翻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做到适当增减词,使英文句子更加简练、通顺。英汉两种语言互相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增词或减词,而进行汉英快速口译时,我们需要做到适当地对中文进行减词,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例如:

我们成功地处理了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We have succeeded in solving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risks.

原文中的“所遇到的”在译文中就没有了,“这样或那样的”也简化成了一个单词“various”。再比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Every country or nation has its ow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strong points and advantages.

为了做到通顺、简洁,英语译文中就省掉了第二个“每个”、“自己的”,虽然这在汉语中为了强调,十分常见,但在英语中就显得非常??嗦,因为英语这门语言是非常忌讳重复的。

增词的内容主要涉及连词,使有内在联系的句子、短语等通过连词甚至从句、不定式、分词等将其关系显化。例如:

坚持创新,理想就会变成现实。

If we insist on innovation,we’ll be able to turn our ideal into reality.

此句的翻译中,我们就添加了“if”这个连词,将中文中隐性条件状语从句表达出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其他一些汉英口译中的技巧,诸如反译法、合译法、同近义词的处理等诸多方法也都适用于快速汉英口译,做到顺畅地英语表达,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四、结论

甚至造句子篇5

1、搭配不当

句子中一对词不能搭配或违反语言习惯就是搭配不当。

2、重复罗嗦

重复罗嗦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同时出现使用。

3、归类不当

归类不当是指将不属于同一属类的事物放在一起。

4、成分残缺

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枝叶”齐全,意思完整明确的。若句子中缺少了“枝”或“叶”,就是成分残缺。

5、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指句中所用的词不符合语境,或用了词义相近,甚至相反的词。

6、前后矛盾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的意不清晰和矛盾。

7、词序颠倒

词序颠倒是指句子中所遣用的词没有按一定语法顺序进行造句,而是词的顺序颠倒了。

8、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意思不合常理,违反常规。

9、指代不明

甚至造句子篇6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年来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要求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尽量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基本思想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2. 力求做到“信”“雅”“达”。

信,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句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雅,指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达,指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二、文言文句式翻译的基本步骤

1. 顺,指顺语言环境,即先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文中去理解,只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很好地理解要翻译的句子。可以对文章进行两遍阅读,第一遍集中心思浏览或跳读,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大意即可;第二遍精心研读每一个难点。所涉及的句式先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式,然后尽量把每一个实词和虚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到位。如:

甚至造句子篇7

【关键词】“句画”法 词汇教学 应用 教学效果

[Abstract] “Sentences in Paintings” method i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at suggests vocabularies be memorized in sentences and then be imagined as vivid pictures. In recent years , with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t has been promoted gradually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sentences in paintings” teaching method will make the traditional, rigid, and inefficient vocabulary teaching mode become vivid and efficient.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entences in paintings” method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its positive teaching effects .

[Key words] “sentences in paintings” method vocabulary teaching application teaching effects

一、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词汇方面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方面,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补充,课堂上教师为了符合阅读教学进度而不能过多地讲解词汇;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词汇主要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拼写及含义,投入精力多,却收获甚微,因此也对词汇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感到迷茫。这种学生记忆难,更谈不上活用的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笨,不是学英语的“材料”,再加上高职高专要求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为4000词左右,一下子要背旧知新学会这么多,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二、“句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

“句画”法,即词汇入句的“画面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中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言、行、情融为一体,其目的在于为英语教学设计一种体现英语学习规律及学习者学习心理特征的学习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种特设而实用的“画境”中学习英语知识。“句画”教学法的成功引入,能够使传统、呆板、低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

三、“句画”法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画面式”交际的原则,即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贴近课文,贴近生活的句子和画面,从而引出所学新词,突出新词的含义和用法,使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感知新词并在交际过程中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识记和灵活应用新词。整个过程中“句画”法教学的主要操作应用步骤有:

1.组词入句

高职英语所学词汇的词义,一般情况下是用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用得比较少,但是,即使是本义,许多词语也有若干意思,因此,确定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必须联系具体的句子情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英语词汇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实”,帮助他们掌握词汇学习的技巧,组词入句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把能与新单词组句的相关词汇搜集整理,准备看词说句。另外,在看词说句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词汇模块的单词分成几组,并且学生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组单词创造一个句子情景,即培养学生看到一串单词能创造出一个完整句子的能力。

2. 联句成画

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还应该富有画面感。因为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英语单词、句子等的掌握要靠直观形象的帮助。所以,高职英语词汇的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应做到词融于句,句融于画。设计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所学内容产生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其在画面中感知、理解和应用,对他们形成新概念,掌握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新编实用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三单元课文“I Hate Flying”中出现passenger, luggage, check in等核心词汇,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单词和生活中的真实行为联系起来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并由此联想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如:A passenger is checking in his/her luggage. (一位乘客正在办理行李托运);还可以说成:Any passenger will be refused to get on the plane without checking in his/her luggage.(任何没办理行李托运的乘客都不能上飞机);甚至可以说成:Passengers, Attention, please! The flight A2755 is boarding. Please hurry up if you haven’t checked in your luggage. (各位旅客请注意:A2755次航班马上就要登机了,请旅客们抓紧办理托运。) 通过这种实际型的句子操练,学生的词汇学习不仅没有脱离课文语境,还和实际生活相连,变成其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与这些单词相关的生活画面,并由此萌生更多灵感。很多学生会借助身边的生活学习资源,说出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语句来。

其实,每一个情景都是一个生活画面的再现,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感知、理解和应用新单词时更容易,更形象,也会让学生对词汇学习更感兴趣。而且,在复习阶段,这种画面还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以单词为载体,由此及彼,由课本到生活,建立起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学习体系。这样,在每一个词汇模块学习结束后,或在复习中,学生一看到单词表中的一个单词,很自然地就会重现学习新知识时的句子,会马上把单词和当时课堂上创造的句子和画面联系起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单词在课文对话中的句子或同学们曾经创造过的句子,然后发挥每个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画面进行再创造,看谁创造的句子更富有个性,新意和生活气息。由于每个学生想到的句子可能都不一样,每个小组的创意各异,创造出来的生活画面也就各不相同,这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享最大化成为可能。

教师在指导学生联句成画时中应注意创设蕴含文化的画面。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民族的词汇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高职高专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处理涉外业务的能力,在词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异国文化是必要的。例如,在进行饮食词汇教学前,可以播放一些与外国西餐厅文化相关的视频作为导入,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资料了解一些西方餐饮文化,这样,学生在饮食词汇学习中,就可以将餐饮文化与词汇相结合进行语言操练,不仅帮助了词汇的记忆,还加强了词汇的应用。

四、“句画”法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有了“句画”法的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单词置于生活画面之中,让单词的学习富有了句子画面感,这样单词就由抽象的存在变成了学生熟悉的,容易记住和理解的东西,一些被动记忆的词汇转化成了主动应用的词汇。同时,学生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联想,可以将一个词汇模块的内容像穿珠一样串成富有创意性的美丽项链。学生掌握的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和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而是加入了个人生活经验和个性创意的生活化的英语知识,是结构化的语言体系。这样以来,词汇学习不仅在由抽象走向形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而且成为知识体系的引线,成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纽带,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就会收到“非生动不足以铭记,非形象不足以应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凤山.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及课堂组织与测试的创新[J].中学课程资源,2008,(05).

甚至造句子篇8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121―01

在初中英语考试的各种题型中,完形填空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失分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包含着大量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以及各种句型结构等。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和常识的能力。完型填空题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题型之一,那么,如何做好完形填空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小小体会。

一、充分利用首句信息

完形填空所用的短文一般不给标题,但短文的主题句,往往在每段文章的首句,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束处。主题句提供全篇的性质、大意等,这是深入了解全文的“窗口” ,常常包含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由此句可判断文章的大意乃至主题,也可以根据首句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果文章的首句交待了when、where、 who、what等几个要素,就是记叙文;如果首句是解释说明某个新事物,一般是说明文;如果首句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论点,很可能是议论文。学生还可以通过首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包括时态和语态,把握重要线索,并以此来推断文章的中心,为下一步通读全好铺垫。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遇到一个需要填的词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在句子中的成分是什么?词性是什么?2.如果需要填的是名词,就要考虑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形式。3.如果需要填的是形容词或副词,就应考虑是用原级或是比较级,还是最高级。如果需要填的是动词,则要考虑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变化、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的一般式、被动式和完成式等。4.如果需要填的是介词,则要注意固定搭配的用法。5.如果需要填的是冠词,则要注意是用不定冠词还是用定冠词。另外要注意一些固定句型。

二、要学会从上下文中找线索

文章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而上下文则是营造语境的基础,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通读全文,理顺大意,根据上下文找出信息词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关键。近年来,中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题在命题设计上的趋势朝着深层化及语境化的方面发展,逐渐摒弃单纯的语言分析考查,而越来越侧重逻辑推理判断。就空格设空而言,体现了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的特点,而且几乎不暴露明显的语言错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隐含信息大都无法光凭字面或单从个别句子甚至若干句子的表面理解获知。这就大大加强了干扰项的迷惑性,从而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只有借助上下文乃至全文语境的启示或限定才能够准确作出判断。一般来说,文章后面所给的选择答案可分三类:一类是语法正确,而意思不对;另一类是意思正确,而语法错误;第三类是语法正确,意思也正确。在选择答案时,一定要考虑到上下文的意思,还要考虑到句子的结构、习惯用法、固定搭配、近义词的区别和词类的功能等,尽量使选出的答案既符合语法又符合原文的意思。要注意的是有的空不是一次就可及时填好的,这不要紧,可暂时留着,等看完后文答案就会明朗化,有时后文还会有明显的提示,这个后文可能是下句、下段甚至是文章的最后。

三、关注搭配,提升效益

考生在做题过程中要考虑到有关的语义搭配、短语搭配,现在的搭配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安排得都非常精巧,跟上下文似乎都有联系,所以要仔细考虑它的语境和语意。词语辨义也跟以前不一样,四个都可以去,但是意思差别非常微妙,所以需要根据上下文细心判断。面对该类型题目时,考生应力求做到胸有成竹,答题做到眼明手快,十拿九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而且可以节省答题时间,提高该类题目答题质量。

甚至造句子篇9

在许多的选择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选择语言。从早到晚,与人交往,就得说话。而“话有几样说,菜有几样切”。语言丰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怎么说法?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最佳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见面说“您好!”这已经习以为常了。虽然说“您好”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却也是选择出来的。因为“您好”这礼貌用语体现着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得到大众的认可,才盛行开来。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 交流思想的工具。”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沟通。我们正面临着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选择能够体现和谐的语言。在父母面前说话,选择孝敬的语言;面对老师,选择恭敬的语言说话;与同学对话,选择和睦的语言……

总之,应当选择文明、 优美、 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的语言。我想,我们这一代中学生基本上是在“风平浪静”和平幸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没有受到年代的生死奔波;没有经受飞机大炮的轰炸,没有经过枪刀手榴弹的恐吓,性情该是温和的。在人际交往中,理应心平气和,带头选择和播种上述和谐语言。让和谐的“金玉良言”遍地开花结果;为共同创建没有对抗,没有人身伤害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并且带头拼弃自己的恶语和脏话。“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恶语伤人,同时也伤害自己。恶语如唇刀舌剑,出口伤人,也会导致害己。常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由如出言不逊 ,恶语脱口,就惹出祸害的事并不少见。青少年有要强好胜的特点,这本是学习和工作上进的动力;但是若用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去争强赌胜,都想用语言压倒对方,压来压去,就动起手脚来,打架斗殴,甚至“捅刀子”。结果两败俱伤,后悔莫及。有的为了一句话,吵闹不休,各不相让,不仅?低并损 害了自己的形象,也使团结友爱的关系遭到破坏。甚至牵连到家庭和学校,扰得大家不得安宁。“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你伤了人家的心,就造成“千桌酒席交个朋友,一句话变成仇人”的局面。有人说“不就是一句话吗?何苦呢?”过细想一想虽然是一句话,还要看你是怎么说的。青少年气盛,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柱香”,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如意,气上心来,就操起家伙打拼,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小事如此,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句话”更是举足轻重。过去有说错一句话被打成“右派分子”受牢狱之苦的;有的说错了一句话被打成“反革命”,断送了光明前途命运,甚至丢掉了性命的。古人还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之说教。可见“一句话”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和利害程度。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特别注重语言的选择,养成选择语言的习惯。即使是“一句话”,也应当“敏于事而慎于言”,想好了再说。让我们选择的语言都有利于团结、 和谐;有利于学习进步;有利于把事情办好;有利于趋 利避害;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

甚至造句子篇10

造句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训练不但是训练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已对巩固所学词语,培养思维和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当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同语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指导造句时更要多下一番功夫。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词语教学,理解词的意思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应首先把同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否则,造句时很容易出毛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采用直观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对那些很难下确切定义,词典上的注释比同语本身还难理解的词语,应采取多听、多看的方法。见多了,听多了,凭着语感就能理解它,运用它。再说,有些同语的使用、搭配,纯属习惯,也只有多听多看、多运用,才会逐步明了。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反复地变换句式和内容,使用学生新学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同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彩和使用范围。学生经过“耳儒”,用它来造句,不但不感到困难,而且能造出内容丰富、句式多样的句子。另外,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应该扩大阅读量,号召学生多读书报。

二、造句训练能培养多种能力

1、造句训练能发展认识能力

造句不能只看句子通不通顺,还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词语的意思,是不是对句型有了正确的认识。

要纠正下列几种偏句:

其一,内容空洞。如“我很愉快”,从结构上看,句子是完整的。但为什么愉快呢?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改为“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愉快。”这就不仅用上“愉快”,而且学习了从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方法。

其二,别解词义。理解是运用的前提。教学造句,首先要重视词义的教学。教师要把词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使学生明白词义。否则,学生造句里就难免会毛病,甚至闹出笑话。例如:“冬天,我给王大爷雪中送炭”,句子也通顺,但是把“雪中送炭”当成事实来叙述,就曲解了它的比喻义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加深对词语比喻义的认识。

其三,另组词语。有的学生没有弄清造句的要求,勿用多义词,改变了词性,甚至另组词语造句。教师用“着、了、过”三个时态助词让学生造句,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1)他的铅笔盒丢失了,心里十分着急。(2)我站在山顶上了然大海,心里十分舒畅。(3)他有勇于改过的精神,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弄清造句的要求,加深对多义词的认识。

其四,重文轻道。造句不但有符号、语法逻辑的要求,而且要注意思想健康。在训练学生造句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真、善、美的人、事、物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造出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句子来,千万不能重文轻道。如用“不然”、“大概”造句,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爸爸就要打我。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造句训练能训练思维能力

第一,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低年级学生思维定势很明显。用“爱”口头造句,第一个造“我爱爸爸”,第二个便 “我爱妈妈”,接着是“我爱爷爷”等。这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好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求“新”求“异”,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二,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造句训练中,引发学生求异思维,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词语的意思,扩大词语的功能。如用“顽强”造句,一般取它为褒义,也可作贬义用。

第三,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小学生不讲语法,从意思上来体会句子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进行推理的逻辑训练。

三、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造句

1、指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别造句

在我们的说、写中,因为要表达的内容、情景、思想不同,就应指导学生分别运用基本义、引申义。

2、指导学生从内容着眼,把句子造的丰富多彩

指导学生造句,要引导学生多找新鲜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一个词不要制造一句,而要多造几句,使造出的句子内容宽阔、新颖。

3、指导学生从句型考虑,把句子造的多样活泼

指导学生运用词语造句子时,使他们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造出不同句型的句子。还可以从复句的“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上考虑造句。

4、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上考虑,把句子造得具体、生动、形象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但希望人家听(读)明白,还希望人家听(读)后印象深刻,就要讲究修辞。因此指导学生造句,也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还可以从句子长短、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四、让造句训练植根于学生生活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