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9 09:41:33

感动人的文章

感动人的文章篇1

关键词:动人;文章;情感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给自己带来的酸甜苦辣。学会体验,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体验生活的滋味。只要自己多留心,多动笔,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写出来,让人感到真切、具体、感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人难忘,让人动情,让人认同。比如:施耐庵写《水浒传》吧,尤其是写武松打虎那一段最精彩: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稍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撩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这一节,曾多次独自上山观察老虎,有好几次差一点被老虎给吃掉,一边观察,一边用笔描写老虎的生活习性,所以,在他的笔下,把老虎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写人物武松真的跟老虎搏斗一样,更能突出武松的打虎英雄的形象。

总之,我觉得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来,一定要写自己有真实经历体验的,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倾吐出来,才能感人

感动人的文章篇2

关键词:写作现状 生活真实 表达方式 细节描写 潜在意识

全面分析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这几方面:一、文体“四不像”[1]。说是记叙文,文章没有具体的人和事,说是议论文,文章缺乏说服力。二、文章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最大问题在于以叙代描[2],情感失真。文章全篇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故事,通篇往往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学生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干巴巴的文字直接告诉读者,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这样的文章缺乏再现当时人、事的魅力,也就是缺少让人感动的大环境,较少能以情感人[3],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尤其是记叙文的生命。《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庄子》、《史记》、《红楼梦》莫不如是。那么,考场记叙文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写别人的故事,自己不能融入其中,感情体验不深,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二、遵生活真实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或者说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情不足以表现文章的主旨。真实固然好,但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

文学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拷贝,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4]。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允许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或别人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糅合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那虚构的故事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存在,但我们总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他们的影子。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作文是真实思想的负载,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自我的释放。真实是作文的灵魂[5]。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写故事,明人事要素

记叙文必须写好人事要素,有具体可感的故事,文中作者感情的抒发,情感的宣泄必须借助故事这一载体[6]。化虚为实显真情,记叙文不能只有空洞的口号,必须选取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展开描写,才能让文章血肉丰满。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篇以体现文章的中心。这里重点强调记叙,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只是一味地抒情却忽略了具体的记叙,所写情感也就无所依托。须知感情的来龙去脉需要通过记叙来交代。

写好人物是根本,写好典型事件是关键。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要使文章感情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受到感染,必须有真实可感的故事。

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7],起码必须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叙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在考场上,切忌以叙代描,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获得高分,就要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五、增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8],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曹文轩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 、充分地 、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 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

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表现出来的。而最能撩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一些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一些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六、表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有真情实感固然好,但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罗曼蒂克情调喜欢写“泪”“愁”“无端的烦恼”或超脱现实的自由,这些情感往往缺乏积极意义是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昂扬奋发的思想情感。

脱去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就让我们用我手写我心[9],用我心抒我情,情满人间花自开!

参考文献:

[1]曹如民等著.《学会写文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2]李启明编著.《学会写作真本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3]张中行著.《作文杂谈》[M].中华书局,2012(4).

[4]王士雄编著.《写作学门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5]夏D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M].中华书局出版,2007(10).

[6]陈果安,高静著.《小说的欣赏与写作》[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7]张文质著.《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

感动人的文章篇3

作文开头:

1、 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 开头简明扼要

3、 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 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 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6、 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7、 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 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 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作文过程:

1、 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 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 …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 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 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 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 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 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1、 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2、 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 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 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15、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 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17、 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 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 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21、 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 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3、 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4、 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 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作文结尾:

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3、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5、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6、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7、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8、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9、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10、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感动人的文章篇4

1、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2、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4、剪裁得体。笔墨集中,详略有致。语言简洁,概括性强。主题积极、开头简洁、结尾有力之外,善用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材料典型。

5、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6、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7、…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8、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9、你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孩子,你也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也爱你的家,可是当你的家庭出现不愉快的事后,你就不爱它了吗?用你的聪慧,用你的爱去召唤家庭的和睦幸福吧!

10、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1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12、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13、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法,把自己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真切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14、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5、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7、本文写出了真情实感。很充分、很具体,另外,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写法,很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18、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9、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0、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什么人物,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人物,从那个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性格等去体味、去揣摩、去进入角色,切不可用自己的学生腔去套别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请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细心琢磨、推敲,让人物进入角色。

21、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22、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23、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4、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25、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26、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27、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8、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当时的特定情境。另外,开头的几句环境描写并非闲笔,而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结尾点出主题,对小读者有警示作用。

29、你的作文能对秋天的田野进行细致的描写,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可是秋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老师真希望在你的文章中能感受到那一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的秋天!

30、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1、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32、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33、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总能听到一阵哭泣,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你想想,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而轻视你的作文时,你不是也会哭吗?

34、你是一个多么重情的孩子啊!你多么善于感悟生活中的情,尽管你对作文有些胆怯,但你却把握了作文的真谛——我笔写我情。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老师一定非常喜欢你的。

35、这篇作文的题目立得好,内容也真实、具体,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成功。无论是感觉描写,

36、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7、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38、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3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40、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2、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43、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44、在你的笔下,秋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我多么想对秋天说:秋天啊!化腐朽为神奇的秋天,你使学生的作文多么优美啊!

45、,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46、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7、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4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感动人的文章篇5

审美鉴赏类题目在初中阅读中占40%,属于高层次能力考察题,拉开了得分距离,学生们对审美鉴赏类题目的困惑和迷茫是:没有答题的方向,不能确定答题的角度、没有归纳出答题技巧和套路。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下审美鉴赏类题常考题型及答题套路。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

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④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注意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答题套路】对应选项+看分踩点+综合作答

3、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答题技巧】此题一般有固定的答题套路:

①动词: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特点、情状、心情(性格)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场景)、心情

【操作方法】文中圈出+体会思想情感+答题套路的选择使用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具体修辞及作用:

①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事物)的特点、情态(人物的情感)

②拟人:把(什么)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写出了)+(事物)的情状、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③排比: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强调(突出)了+事物(人物)的……

④夸张:夸大(缩小)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⑤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⑥设问:开头出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引起了对……问题的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⑦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什么)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⑧引用: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的语言更优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神秘感,吸引读者

⑨对仗(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5、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题技巧】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具体作用】(1)在文章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2)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3)在文章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

6、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感动人的文章篇6

文章是时代的反映,语言也须具有时代色彩。文章的语言要与进俱进。随着网络的普及,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网络语言应时而生,最具生命力,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词语。这些词语生动活泼,时尚新颖,给人以生动活泼、时尚新鲜的感觉。如“雷人”、“神马”、“浮云”、“给力”等流行的语言,作文时,我们要根据作文内容活用网络语言,及时的把这些鲜活的词语,给予恰当的引用,会为语言增添亮点,让文章充满活力,彰显时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打造文采斐然、鲜活亮丽的语言

1、引用古诗词句。引用古典诗词,化用名言警句,巧用新诗歌词,这是增加文采的便捷途径。我国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其中蕴含着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特别是我们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我们要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2、巧用修辞格式。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会让你的作文语言鲜活起来。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让人感到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或沸腾的感情。恰当的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运用拟人句,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

3、描写生动画面。场面和气氛描写能为文章增添靓丽的色彩。要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具体生动细节描写,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对文章的气氛渲染要充分而恰到好处,使语言充满激情。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语言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融情于景,生动具体,给人美的享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感动人的文章篇7

一、强化抓主旨,淡化随心所欲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让每个学生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老师的政策过于宽大,对于一些理解发挥性的题型,只要学生写上几句话就开绿灯。我以为这样做是欠妥的 ,因为每篇文章都是有灵魂的,都是哲人对我们的教诲,所以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旨。那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甚至跟着感觉走的答案我认为是对作者的不最重。如何抓住主旨呢?第一就是读出主旨,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对文章至少读两遍,且边读边对一些重点句子做标志:议论性的、抒情性的、细致描写性的,这些句子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主旨,也可能在后面的设计题中出现,所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将文章读很多遍,尤其在考场上,边读边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抓住题目。 好的文章题目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要言不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形象生动,意味隽永。3、对比突出,情感鲜明等等。俗话说:好题一半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常引导学生对题目问答,如为什么用??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作题目,通过阅读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生命行走”概括了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倾听”则表明作者对此的感悟。再如??生命中那簇野??,阅读后学生能感知到野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让尾巴高高翘起来。文章的结尾不容忽视,古人用豹尾来形容它,恰如其分。好文章的结尾或收束有力或画龙点睛或耐人寻味,尤其是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更应引起注意,很多经典的、哲理的、点题的句子都在这里,所以我常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结尾。有些艰深晦涩的文章学生读了两遍后可能仍一头雾水,但细细品味结尾可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拨云见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二、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淡化教师的包揽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其实是一个全身心的享受过程,这个享受的权利应属于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收到熏陶感染,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震撼,让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纯真……,这些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要同作者、同文中人物同呼吸、共思维,即感同身受,由此才可能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如在生命中的那簇野一文中有一段对野细致描写的句子,极力突出野的灿烂(外)和精神(内)。这段描写对文中的我(体弱多病)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把自己设想成主人公(蓝天白云下,一大片开得耀眼的野,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女孩),这样就很容易得到人应该像野一样努力活得“美丽”的人生感悟,能够说出“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美言,并表明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会努力寻找自己的那簇野。这其实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让老师说出来,在学生的心里不过是蜻蜓点水,基本不留痕迹。阅读理解有一个重要的题例就是对句子进行赏析,这更需要学生的用心体会,否则再优美的、再经典的句子在他们眼中也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而已。为此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如是描写的句子,就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色彩怎样,动静怎样,有看的有听的吗?用了什么手法,整个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几个问题的答案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如果是哲理性的就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人物的特殊情况,不同的情况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紧密联系,就能较容易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了。还有一类动作描写的句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用再现法。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情感,如将杨树桩顺手一“插”,表现了作者的漫不经心、随随便便,而双手“搂着’枝繁叶茂的杨树,则传达出对生命的惊叹与景仰。这些理解单靠老师的讲解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动起来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写作中的“炼”字也有一定的作用。

感动人的文章篇8

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少学生会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过多。如何做阅读理解题?如何尽量拿到高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利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2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3描写

一、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二、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三、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动人的文章篇9

一、热爱生活,体悟情感是前提

情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细心体悟身边的种种情感,才能够培养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动情之处。

所以说,生活阅历愈丰富,其情感体验愈丰富。作为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其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那么,间接的情感体验无疑也是很重要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间接体悟情感的有益渠道。

二、丰富情感,抓住要害是基础

人生中,让我们动情的事物太多了。从文体上归结这些动情点,应有所侧重。如文学作品的动情点是人物、情节以及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情感。我们就从记叙文、议论文及写景文的动情点上谈起,看这些文体该如何抓住其各自的要害,去捕捉动情之处。

(一)记叙文的动情点

记叙文是通过记叙具体的、真实的人和事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动情点就在人、事两端,人和事又浑然一体,不能分割。所以,要想使人和事动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人和事的性质要清楚。尽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会表现出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来,既然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就应该让人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感。

2.人和事的经历过程要完整。事件曲折、完整,才能激发出读者的情感。

3.人和事的结局要可预测。结局可预测,情感才有着落。街亭要“失”,林冲要上梁山,人物的性格才更鲜明突出,才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

4.人和事的描写要生动形象,突出细节。而写作技巧的运用则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

(二)议论文的动情点

首先,观点要明确。文章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要鲜明,态度要坚决。议论就是对人或事表明观点,亮明立场。

其次,道理要正确,正确的基础就是求真务实。《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人们常将“情”“理”并称,凡事讲究“合情合理”。“合理”了,才能说服人,打动人,才能情感充沛。

再次,论据要新颖有力,论证要严密周全,这也有助于让读者动情。耳目一新的论据能让人怦然心动,老生常谈的论据则令人味同嚼蜡。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论证让人拍案称好,而那些结构松散、思路混乱的文章则让人不知所以然。

(三)写景文的动情点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代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欣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等等,情由景生,莫不令人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景或明丽或阴暗、或雄浑或小巧、或繁茂或残缺、或自然或人为,都能牵扯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把握景的不同特点,揣摩景中情,即可捕捉到动情之处。

另外,要准确捕捉写景文的动情点,对古诗中的经典意象也应该有所把握。如“明月”代表思乡念家,“杨柳”代表惜别深情,“冰雪”代表忠贞高尚,“哀鸿”代表苦痛流离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定的情感符号,每吟咏之,就会让人思接千载,情意油然而起。

三、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是关键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其实只谈到了“知”情与“捕”情,至于学生在作文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并且最终能以情动人,还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一)内容上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突出时代精神为主旨

学生可以义正词严地表达正义,可以豪情满怀地追求理想,可以情真意切地歌唱爱与奉献,也可以感叹生活的些许无奈,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抨击社会的某些不公等。只要这些文章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关注现实,言之有理,就一定能够打动读者。

(二)技巧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1.情不可遏,直抒胸臆。悲喜交加,爱憎分明,于叙事评人后,直抒胸臆,以情激情。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空洞、直白、缺乏内涵,这就需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兴譬喻,外景和内心融合,可以加强文章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文章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3.细节生动,渲染真实。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细节生动地描写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

4.以小见大,升华情感。作文要能够以小见大,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华,让情感的热流闪耀出理性之光。

5.排比反复,强化情感。排比反复都能增强语言的气势,集中表达某种情感,且形式整齐,能够增强文章的形式美。

6.设问反问,引发想象。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设问句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也能够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7.对比突出,善用人称。对比显示差异,差异打破平衡,情感的起伏也在所难免了。今昔对比、贫富对比、美丑对比、顺逆对比等,都可引发读者情感的波动。

四、多积广储,新颖别致是保障

应该说,把真情实感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就能感动人。但是人生有限,情感无垠,人们能捕捉到的情感毕竟有限,而那些微妙复杂、不易捕捉甚或尚无名称的情感何止“千种(风情)”。

感动人的文章篇10

一、替换式品读,领会文本的准度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了很多的美文。这些文章用词精炼,描写准确恰当,是引导学生开展品读教学的优秀例文。为了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识,也为了培养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学会推敲词语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美文中精到的关键词,开展替换式品读。学生在对词语进行替换阅读后,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提高语言把握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文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石梯的险,用了“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一句来形容。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在此处比喻之妙,我这样引导孩子们进行品读。

师:小朋友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法?

生:是比喻。

师:很好!那文中将什么比做什么呢?

生:将石梯比喻为一根细细的银丝。

师: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把石梯比喻为铁丝可不可以呢?

……

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品读。在比较之中,学生感觉到作者使用银丝作比喻的形象、准确,使人能形象地感受到天游峰石梯之险。这样,学生懂得了用字用词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揣摩词语的自觉性,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联想式品读中,感悟文本的广度

语言文字是作者描写情境、表达情感的基本元素。在优秀的文本中,作者还能在字里行间留下广阔的天地,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在品读中,教师要抓准这样的点,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从有字的文章中放飞翅膀,延伸到无穷的想象空间之中,感受文字背后的广度与厚度。通过联想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例如,《虎门销烟》这一课,作者描写了当时销毁鸦片烟的盛大场面,文章用语凝练,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但是当时这么多参加销烟活动的人群,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文章并没有刻画,针对这样的情感空白地带,正是发挥孩子们的联想,进行扩展阅读的土壤。

师:小朋友们,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吗?

生:成群结队的老百姓,他们心中充满着热情,这十恶的鸦片烟终于要被除掉了,平时那些耀武扬威的洋人现在也只能在林大人面前低下头了,总算盼到这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在这一片段中,我找准文章的情感空白地带,引导孩子们进行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实现了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大大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拓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使他们学会怎样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读出文字的丰满。

三、对话式品读,品味文本的浓度

文章本是有情物。作者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这样的感情,才是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情感是文章的“软实力”。在品读活动中,教师揭开文本的情感面纱,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浓浓的情感,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深入品读中总是能让人感到文本中浓浓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将军与士兵相互之间的兄弟情深,也是战士们与动物之间结下的深厚的战友之情。在阅读中,我引导孩子们品味文中的这份深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说说给你感觉最深的是哪句话。

生:“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师:为什么要“悄悄地塞”?

生:因为长征中粮食非常缺乏,大家都没吃的。

师:通过这个“悄悄地”,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将军对马的深情,也是他对自己战友的感情的体现,他爱自己的马,但他更爱自己的战友。

冰冷的文字组成文章,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媒介,才使文字变得富有生命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品味、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