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感想十篇

时间:2023-03-21 01:43:11

新学期的感想

新学期的感想篇1

一个个感想又油然而生,因为这是小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了,如果学习再松懈,我们六年来的成果会是什么?但我们这学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学习会变得多紧张呢?这真让我担忧啊!

但我们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努力点,奋斗,敢于提问,也许成绩会步步高升。

“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学的名言名句,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一直鼓励着我,一直激励着我,是我的学习“一路顺风”。

新学期的感想篇2

[关键词]新生军训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大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文件〕中指出:“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义、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砺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大学生军训工作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在新形势下运用好这个载体,上好大学生入学第一课,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参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的实践经验,从大学生军训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入手进行一些探索。

一、在大学生军训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好切入点。

大学生军训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在此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其特点,找好切入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枯燥、不乏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军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时展、社会影响等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较为淡薄,且对其爱国主义的培养只靠单纯的说教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结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工作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军训工作中开展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创新:(1)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国家安全知识宣传、时事政治事件的例证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力量、国家安全形势以及与发达国家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等,通过一例例鲜活有力的实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其成长成才意识。(2)通过军事技能和理论学习,了解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了解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3)学生工作部门要利用好如“9.18”等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在参加军训的新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同时树立军训学习标兵,开展新生军训恳谈会等,引导新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训练新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的要求是大公无私,是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这种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所缺乏的,刚入校的大学生经历的是紧张的高中生活,刻苦的学习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的溺爱,使他们集体集体荣誉感较低。新生军训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他们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个时期逐渐萌芽、成长,抓好这个时期的集体主义观教育非常重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军训工作都是放在新生开学的前几个星期集体训练、集体学习,这种集中地训练和学习过程中,对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是很有利的,学校一般会利用好这个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比赛增加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增强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在刻苦的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或集体表现比较突出,成绩较好的情况下,学校还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表彰活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荣誉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3.抓住军训良好时机,培养新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品质。

大学生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但长期的和平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和备受关爱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时间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夏天炎热的天气还在继续,通过军训的艰苦训练,站军姿、走队列、练军歌、叠被子、整内务等整齐划一的军人作风培养,很容易锻炼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训练期间,学校组织新生开展拉歌比赛、内务评比、军姿、队列竞赛等活动,使艰苦的训练过程不再枯燥无味,新生的训练热情在这些活动和比赛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还可以及时开展苦练本领、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讲座或进行班级互动联谊交流。

4.在新生军训工作中,要找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良好切入点。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生军训的第一课一定要找好感恩教育的切入点,让感恩意识在军训过程中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可以采用的方法大体有如下几种:(1)做好感恩教育宣传,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比如在新生报到时可以有意识的拍摄或者摄录一些家长带学生报到时的照片或短片,在学生军训期间以主题展板或者网络视频播放的形式,对新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在中秋节时开展如“一封家书”等感恩活动,营造感恩父母、努力学习、回报家人的浓厚校园氛围,让新生在入校之初就养成感恩家人的优良品质。(2)新生军训期间要大力倡导军训学生向帮训部队战士学习,倡导互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榜样、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感恩朋友、感恩师长;军事理论课堂上,要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引导新生意识到和平学习环境的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3)邀请专家开展感恩教育讲座,使新生对感恩精神的理解更上一个新台阶。朴素的感恩意识每个刚入校的大学生都有,比如感恩父母的意识,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很快的养成良好品质,但是对于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老师,进而感恩社会、感恩困难、感恩挫折、感恩大自然等等一系列大感恩意识的培养,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引导。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非军训期间做过“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邀请过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过这方面的讲座,效果非常好。但很多学生听过讲座后都感慨,这个讲座要是在一入校就能听到就更好了。可见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深入理论引导还是有较为强烈的诉求的。如果在军训暨入校教育期间,开展这样的教育讲座,让刚入大学的学生对感恩精神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对于他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巩固新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要抓好关键点。

通过工作实践发现,在新生军训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找好上述切入点,就一定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军训期间的短期效果,保持的都很好。但是,如何能够使这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保持住长期效果,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巩固好新生军训暨入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点。具体如下:

1.抓好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在大学生军训中,抓好养成教育,是巩固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好办法。军训的两个星期内,因为军训的特殊要求,学生都能够养成一些优良的军人作风,但是一旦军训结束,就会因松懈情绪等而恢复到日常状态。只有在军训中就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新生在军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保持长期效果,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甚至校风。抓好养成教育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1)抓好宿舍内务。整理内务、开展内务评比是大学生军训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内务整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变新生由于社会、家庭溺爱等原因养成的作风懒散、内务邋遢等一系列“小公主、小皇帝”毛病,养成洁身自好、爱护集体环境等良好习惯。(2)抓好纪律考勤。按照军训要求,新生军训期间都能够坚持出早操、准时参加常规训练,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官的优良作风成为学生学习和坚持的楷模,部队的这种纪律严明让初入校的大学生感觉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抓好这个大好时机,配合教官做好纪律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配合树立遵守校规校纪典范、班级考勤工作大评比、校规校纪学习及考核等活动,强化新生在大学期间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班风、学风,进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2.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管理实践发现,只有抓好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军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结合实践经验及兄弟院校管理经验,要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做好军训管理模式化建设,增强军训工作的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军训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新形势下,要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军训管理模式,增强其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军训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军训情况,提出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模式,供大家探讨:训前告知――训中参与――训后引导。训前要形成告知制度,要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随附新生军训的相关政策、目的和具体要求,让新生在入校前就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新生入校报到后军训开始前,做好有关军训工作的相关文件、资料的宣传,还可以播放往届学生军训的录像资料等,通过告知制度,充分做好训前动员,让新生做好吃苦准备,改变军训只是临时任务的错误观念;训中要形成参与制度,具体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新生军训当中,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同志,通过直接参与到新生军训,不仅可以掌握新生详细情况的一手材料,还可以通过参与和组织各种活动在军训期间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选拔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集体,一线辅导员的直接参与军训工作制度还可以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通过更为贴近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实践证明,辅导员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班集体凝聚力、优良班风、学风等的形成程度;训后引导制度的形成对于巩固军训成果尤其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除了上文中所说的对新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点引导外,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军营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教官回访作报告等,条件许可的院校还可以与帮训部队形成共建单位,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使新生军训养成的优良传统强化为学生自身的良好品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建章立制,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强大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军训工作形成的一系列好的工作做法,经过论证,可以采用建章立制的办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用学生管理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制度保障。归根到底,科学的管理都要落实到靠科学化的制度来实现,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具体哪些制度适合通过军训建立起来呢,结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及纪律观念形成的制度都可以论证实施。如学生宿舍就寝制度、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制度、班级考勤制度等,都非常适合。另外,结合实践发现,对于此类制度的修订,也最好能够结合新生军训的实施情况开展。藉此时机制订或修订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不会流于纸上谈兵,在制订或修订管理制度时还可以充分听取新生的意见和建议,使这些学生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一旦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就要在今后的非军训阶段实现制度化管理,严格班风、班纪,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陈东霞,姜尖.对当前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军训和国防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新学期的感想篇3

现代派对柯尔律治、艾略特、瑞恰慈的知性理论作了广泛介绍与阐发。柯尔律治的智力调谐理论演变为艾略特诗是经验、避却抒情、非个人化的客观理性的理论;演变为瑞恰慈的强调诗对经验中的兴趣、思想中的对立因素的平衡、组织、管理、有序的能力。叶公超诗学是对艾略特、瑞恰慈知性理论的中国化: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提倡“古今错综的意识”,比较艾略特传统论与宋诗“夺胎换骨”说。金克木以知性理论评论中国新诗,具有实践的品格。知性理论对卞之琳创作发生了根本变革。卞之琳转向知性的实践使其与转向超现实主义的戴望舒形成了鲜明分界,构成了现代派前后期的分界。

如果说象征与意象这两种诗学方法和范畴在20年代中国诗学已经存在的话,那么,知性这个诗学范畴就纯粹是30年代现代派(以下简称现代派)诗学的专利。1933—1934年对柯尔律治、艾略特与瑞恰慈的知性理论之传播及其异同之研究,让此时的现代派在诗学理论风貌和创作特色上都与前期划了一道界线,甚至可以这样说,由于卞之琳向知性的成功转向以及叶公超、金克木、曹葆华在西方知性理论介绍中的跟进,现代派有了一个鲜明的代沟。这就是理论上的叶公超、金克木、曹葆华和创作上的卞之琳,代替了前期理论上的梁宗岱、朱光潜和创作上的戴望舒。30年代知性论的引入及其研究与推广,对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诗学及创作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 知性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笔者1992年已经指出过30年代现代派对知性理论的引入问题①,并且论述了现代派的这一美学特征。这一问题近年也成为学界关注的要点之一②。

30年代最早介绍这一理论的是高明译日人阿部知二《英美新兴诗派》③,文章对当时流行的英美现代派的主知特征作了如下描述:“近代派的态度,结果变成了非常主知的。他们以为睿知(intelligence)正是诗人最应当信任的东西。”“这种主知的方法论”“是依据着顾立治(通译柯尔律治,samualtaylorcoleridge,1772—1834)、爱仑?坡(edgarallanpoe,1806—1849)的系统”,“其特征就在其理论的,主知的,分析的态度,其诗之纯粹性,形式研究的深刻,和超自然的这一点。还有,近代派是作为在这系统之下的法国的诗人把坡尔?伐莱利(通译保罗?瓦莱里,paulvalery)仰作了他们的先辈。”这一介绍当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现代派学者却在向这个方向转向。 随后,知性理论在学院派中成为热潮。这一方面由于30年代初期瑞恰慈来华讲学,一方面也由于清华导师叶公超的提倡,曹葆华、卞之琳都进入了对知性理论的介绍之中。依笔者清理,30年代对知性理论的介绍有如下文献。论文部分:卞之琳译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④,《北平晨报?诗与批评》上发有一系列译文。曹葆华化名鲍和译瑞恰慈《诗中的四种意义》⑤,曹葆华译瑞恰慈《诗的经验》⑥,曹葆华译瑞恰慈《论诗的价值》⑦,曹葆华化名霁秋译艾略特《诗与宣传》⑧,曹葆华译瑞恰慈《关于诗中文字的运用》⑨,曹葆华译瑞恰慈《现代诗歌的背景》⑩,曹葆华化名志疑译艾略特《论诗》11,邵洵美《现代美国诗坛概况》12,冯至《里尔克》13,闻家驷译艾略特《玄理诗与哲理诗》14,周煦良译艾略特《诗与宣传》15,周煦良译艾略特《勃莱克论》16,余生《英国诗:1932—1937—英国通讯》17。专著部分:曹葆华译诸现代主义诗论合集《现代诗论》18,曹葆华译瑞恰慈《科学与诗》19。现代派阐发了哪些知性理论呢?

首先,关于知性的概念。知性即英文intelligence,可译作智力,聪明,智能;在艾略特那里,有时也写作intellect,可译作智力20。它们的拉丁字源是intellectus。日人阿部知二在《英美新兴诗派》里说“知性”源于柯尔律治,“这种主知的方法论”,“是依据着顾立治(即柯尔律治)”“的系统”。指的是柯尔律治的一个论点,即“好诗不只在于意象。不管意象如何美丽,如何忠实于自然,其本身却不能成为好诗;只有意象受主导的激情控制,或有删繁就简、化暂为久的效果,或诗人受智力统率时,这样的意象才是好诗”。这是柯尔律治评论莎士比亚剧作的标准,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一个标准21。在对柯尔律治以后的诗学作探究时,研究新批评理论的学者认为,柯尔律治关于想象能把“不协调的品质调和”的名言广为传播后,导致了后来的倾向新批评的诗学家的发挥。在艾略特和瑞恰慈那里,就有不同思想倾向的发挥。艾略特认为想象能把逻辑上“不相容的经验结合起来”22,瑞恰慈采用中国儒家哲学的“中庸”论作为方法论,认为真正的美是“综感”(synaesthesis),因为“一切以美为特征的经验都具有的因素——对抗的冲动所维持的不是两种思想状态,而是一种”23。但笔者认为,卞之琳、曹葆华以及他们的精神领袖叶公超此时对艾略特和瑞恰慈的热衷,与新批评理论家们的初衷却大相径庭:中国的知音们主要不是在关心一种批评观念,更不是在关心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的产生,他们更关心的是一种新的诗美学的诞生,这种诗美学有别于他们从20年代新月派(卞之琳、叶公超就曾经是新月派诗人)、象征派那里继承下来的象征、意象这两个范畴的诗美学,这种诗美学是一种从根本上反浪漫主义甚至于反象征主义的价值观,这就是知性。特别是在诗人卞之琳那里,翻译了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之后的创作,与对这个诗美学之崛起极不敏感的戴望舒,形成了历史的代沟,也形成了现代派的后期新貌,知性这个概念导致了现代诗学的重要的转向,一是转向客观理性,一是转向综合包容。

其次,在艾略特那里,它变为诗是经验、避却抒情、非个人化的客观理性的理论24。这个客观,是主观中的客观,这个理性,是感性中的理性;在瑞恰慈那里,在诗是经验的前提下,强调诗对经验中的兴趣和思想中的对立因素的平衡、组织、管理、有序的能力25。一则,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客观性,即主观中的客观性。这体现在他的诗是经验、避却抒情、非个人化的一系列论述中。这是现代诗与法国象征主义逐渐疏离,开始倾向英美现代派的一个重要标志。卞之琳与曹葆华等人在1934年先后对艾略特这一思想的介绍,构成了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这一转折。艾略特在中国的至爱叶公超作《学文》主编时,约请卞之琳翻译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并编入《学文》1卷1期(1934年5月1日),在诗界学界加以张扬。曹葆华在主持《北平晨报?诗与批评》时,也受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化名志疑译艾略特《论诗》即《传统与个人才能》26。艾略特在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了两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27在我看来,艾略特的理论逻辑是这样展开的:诗的发展是同人类知识的发展即传统的发展一起发展的,因而诗人的发展也是不断舍弃自我,归附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诗人不断的个性消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消灭个性才能让诗接近科学;成熟的诗人只在于他的头脑是一个更精细完美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各种经验可以自由形成许多新的组合;经验分成情感和感受,诗可以不用感情而用感受写成,如但丁《神曲?地狱篇》第十五章;因而诗人有的并不是自己的个性,自己只是一种特殊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把奇特与意想不到的印象和经验结合起来;诗人个人的感情可以是平凡简单的,诗里的感情却必须错综复杂,诗人的职务不在寻求新的感情,而在运用寻常的感情来化炼成诗以表现实际感情中根本就没有的感情;应该关注诗本身而不是诗人,诗应该非个人化,诗的感情是艺术的表现是非个人的。因而,这个客观就是诗人这个媒介中的客观处理,即主观中的客观。

二 则,艾略特诗学思想的理性,即感性中的理性。这在他的玄学派诗研究中体现为思想的感觉化和想象逻辑的扩张。“玄学诗”(metapllysicalpoetry),是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一个诗派。艾略特于1917年写的著名论文《玄学派》归纳了玄学派的几个重要诗学特点:一是“把最不同质的思想用暴力结合在一起”;二是提炼出“感性的思想,也就是能在感情中重新创造思想”的特点;三是“象对玫瑰花的感觉一样”感觉思想;与此相适应,他在分析玄学派表现手法是“扩展一个修辞格”,“使它达到机智所能联想的最大范围”28;最后这一点即卞之琳所理解的艾略特的所谓“大力扩展想象逻辑”的特点29。而这一点,直接形成了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的诗学风貌。显然,艾略特的理性,即象对玫瑰花感觉一样去感觉思想的观点、“在感情中重新创造思想”,也就是感性中的理性。

艾略特的上述思想,都可以在他对柯尔律治那段名言的理解上找到联结点和理论出发点。他的《安德鲁?马韦尔》一文在分析其《忸怩的情人》一诗时,大段引述了柯尔律治关于想象平衡能力的论述:“这种能力……表现在对相反的或不协调的性质能够加以平衡或其相互和谐上面:使同和异,普遍和具体,概念和意象,个别和典型,新奇与新颖感和古老与常见的事物,不平常的感情状态和高度的规律与深沉或强烈的感情……使以上这些对立面统一起来”30。这同瑞恰慈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的引述有惊人的相似性:“那种综合的和魔术般的力量,我们把想象这个名称专门用来特指它……显现于对立的或不协和的品质的平衡或调和……新颖鲜明的感觉与古老习见的事物,异乎寻常的感情状态与异乎寻常的条理;始终清醒的判断和稳重的自持力与热忱和深沉的或炽热的感情”31。

这一点,是艾略特与瑞恰慈统一的基点。瑞恰慈思想则基本上是柯尔律治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这是30年代知性理论引入的另一个分支。

再次,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综感论、张力论与戏剧化。在瑞恰慈看来,柯尔律治的平衡思想就是相反因素的对立统一,把这个思想引致经验,经验的平衡就成了瑞恰慈整个诗学思想的出发点。在这个基点上,瑞恰慈提出了综感论、张力论和戏剧化。

一 则,在瑞恰慈看来,“诗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什么一种东西?”他认为是“经验”,经验有“次要的一股”即“智力的”;有“主要的一股”即“主动的或情感的”,这是真有作用的,是“兴趣”。“每种经验主要都是摆动到停息的某种兴趣或一团兴趣”。经验就是上述两种力量的作用。诗人想表达的只是“诗歌的整体”,“诗人写作并不是并不像一个科学家。他用这些文字则因为情境所激起的兴趣聚合起来把它们(就是这样)引入他的意识中作为一种工具以整理,管束,和团结整个的经验。经验本身(即横扫过心灵的冲动的潮流)乃是文字的本原与制裁。文字代表这种经验的本身”。在这里,瑞恰慈并不认为智力是诗的主要成份,而恰恰相反,认为它只是次要的成份,诗是智力与情感的统一,其中情感的主动即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合起来是经验。诗是整理、管束、团结经验的。强调这兴趣的产生发动变化形成新的感觉和冲动的过程,即经验的组织管理的过程32。这一点让他跟艾略特有一点区别,在艾略特看来,诗首先是经验,是逃避抒情的,艾略特的经验带有很强的理性内涵,即传统的、知识的内容,在瑞恰慈看来,这个经验不是智力的,主要是情感的;在《科学与诗》第4章《生命的统制》中,他对这一点有更明确的甚至是反艾略特的说法:“创作一首诗歌的动机是发于心灵的深处。诗人的作风是他组织兴趣时所依据的方法之直接表现。把言词安排得条理分明的惊人的才能,乃是把经验安置得井然有序的惊人才能之一部分。”“这就是说,诗歌不是可以用知识与研究,机巧与设计所能写成的。”瑞恰慈接着论述了博学与研究、制作都不是诗,而只是“像诗”,因为没有诗人的“个性”,“只有真纯的诗歌会给予适当的读者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与诗人的经验是同样的热烈,高贵和清朗,诗人因为是经验的驾驭者,因此也是言辞的驾驭者。”33这里第一是直接反对强调音乐的瓦莱里的制作,同时,与强调经验、非个人化的艾略特也划清了界限,反对制作。知性在这里有了两个分端:一个是强调在“组织”、“调和”中更关注个人情感的,一是在“组织”、“调和”中更关注对所有情感的“组织”。后者要深刻得多,也更接近现代诗的创作。前者还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艾略特和瑞恰慈二人,在“对经验的组织”这个问题上统一起来,艾略特和瑞恰慈都同样强调对经验的整理、管理、组织的问题,这个思想源于柯尔律治,二人在柯尔律治那个出发点上和理论基点上得到了统一。

二则,在这个基点上,瑞恰慈提出了他的综感论、张力说和戏剧化理论。.

在《诗与科学》第六章《诗歌与信仰》中,瑞恰慈认为“诗人的职务是使一团经验有着秩序、谐和,并且因而有着自由”34。这一点是瑞恰慈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瑞恰慈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的“综感”(synaesthe-sis)意谓艺术作品所产生的不同冲动的协调,对立情感的和谐;这里强调的是对立中的和谐,即综合感的问题,他在《文学批评原理》里提出的“包容诗”概念(poetryofinclusion)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包容诗才使对立的冲动取得平衡,而“对立冲动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35。还提出了反讽论的观点,认为“反讽性观照”(ironiccontemplation)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销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36。这样一来,瑞恰慈把柯尔律治的思想发挥到极点,同时冲出了柯尔律治把平衡局限在想象的领域的缺点,把它放在整个美的范围内加以立论,这也成为后来30年内新批评“张力”诗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瑞恰慈还提出了戏剧化理念。他认为“具有戏剧结构的诗比我们料想的多得多”37。这个观点与卞之琳后来的创作的戏拟性和非个人化有一定的联系。二现代派对知性理论的接受和变异

正如上文已提到的,艾略特、瑞恰慈的知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诗学来说就成了最前卫的主张,特别是对于还沉醉在象征主义纯诗说里的一些现代派诗学家如梁宗岱,一些从象征主义向超现实主义转变的诗人如戴望舒来说,就成了一个分界的界标。艾略特的上述学说,从两个方面摧毁了现代诗学旧有的价值体系,一个是从郭沫若开始的诗是情绪是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诗学,一个是诗是音乐是象征的象征主义诗学。它强调感性中的理性、主观中的客观,强调对经验中对立因素的统一和综合、平衡。这直接导致了卞之琳的思想转向,叶公超的理论鼓吹和金克木的主知理论的发表,导致了30年代现代派在1935年最后的转向。

叶公超一方面大力在学生中鼓吹艾略特和瑞恰慈的思想,在清华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形成这种思潮,一方面亲自上阵,为艾略特和瑞恰慈呐喊。在这里,叶公超起到了中国现代诗学转向的精神领袖的作用。

叶公超当时任《学文》主编,他亲自命令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发表在其主编的《学文》第1期上。同时,为其研究生赵萝蕤翻译的艾略特的《荒原》作序,并对其工作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艾略特“的影响之大竟令人感觉,也许将来他的诗的本身的价值还不及他的影响价值呢”38。还为其研究生曹葆华翻译的瑞恰慈的《科学与诗》作序,认为当时的中国“最缺乏的,不是浪漫主义,不是写实主义,不是象征主义,而是这种分析文学作品的理论”39。

在这些行动的同时,以“懒”、“公子”著称的叶公超,还亲自写作《爱略特的诗》、《再论爱略特的诗》等论文,评论艾略特和瑞恰慈,这些论文是30年代现代派中极少的知性理论的重头论文。

叶公超的主张是对艾略特和瑞恰慈知性理论的中国化。综合起来看,叶公超的主张有三点,一是提倡一种“扩大错综的知觉”,二是提倡一种“古今错综的意识”,三是对艾略特传统论与宋诗“夺胎换骨”说的比较。

叶公超认为,艾略特知觉的综感有多种内涵。叶公超引用威廉生的著作《论艾略特的诗》认为,一是指艾略特诗里的用词“是有刺激性而有膨胀的知觉的”、“善于引用旧句来唤起同意识的”,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就需要有“自动的思想”、“敏锐的知觉的活动”40。这指的是艾略特诗语的弹性、张力和内涵。二是指用隐喻的意象去暗示其思想和意境,这一点,是叶公超自己的发现。在论述这一点时,叶公超超越了一般论述艾略特诗艺的方法。一般的论述,都以艾略特所谓“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为其特点论述其诗的朦胧性,叶公超认为,“客观的关联物”(即“客观对应物”)是“象征主义早已说过”的“内感与外物的契合”,是“极普通的话”,而艾略特“技术的特色似乎不在这里”,“他的技术上的特色全在他所用的metaphor(即隐喻)的象征功效。他不但能充分的运用metaphor的衬托的力量,而且能从metaphor的意象中去暗示自己的态度与意境。要彻底的解释爱略特的诗,非分析他的metaphor不可,因为这才是他的独到之处”41。这是对艾略特诗学特色的主要概括。三是对立综合的运用。用叶公超的话来说,叫做“用两种性质极端相反的东西或印象来对较,使它们相形之下益加明显”;“这种对较的功用是要产生一种惊奇的反应,打破我们习惯上的知觉,我们从惊奇而转移到新的觉悟上。两样东西在通常的观察者看来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但在诗人的意识中却有异样的、猝然的联想或关系”42。这就是上文所说对“把最不同质的思想用暴力枷铐在一起”的玄学派方法的提炼,所谓大力扩展修辞格,“使之能达到机智所能联想的最大范围”(disas-sociationofsensibility)43,亦即卞之琳“大力扩展想象逻辑”的特点。同时又有叶公超发掘了艾略特诗学这种方法的陌生化效果,这就让传统的分析方法苍白,体现了叶公超理论上的敏锐感和深刻性。叶公超的这个强调,对于卞之琳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卞之琳的创作风格的转变,1935年1月卞之琳发表了运用艾略特“大力扩展想象逻辑”这一方法创作的《距离的组织》一诗,正如蓝棣之所感觉的那样,“好像是忽然之间,从1935年开始,卞之琳的声音有了很大的变化”44。

古今综合意识是艾略特诗学的主张之一,叶公超对此可说是激赏:“他主张用典,用事,以古代的事和眼前的事错杂着,对较着,主张以一种代表的简单的动作或情节来暗示情感的意志,就是他所谓客观的关连物(objectivecorrelative),再以字句的音乐来响应这意态的潜力(见《ezrapound,hismetricandpoetry》一文)。他要把古今的知觉和情绪溶混为一,要使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各个作家本国整个的文学(此当指西方人而言)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见《传统与个人的才能》)。他认为诗人的本领在于点化观念为感觉和改变观察为境界。这种技巧可以更简单呼为‘置观念于意象中'(thepresenceoftheideaintheimage)。同时,因为诗的文字是隐喻的(metaphorical)、紧张的(in-tensified),不是平铺直叙的、解释的,所以它必然要凝缩,要格外的锋利。”45这有两个主要的思想,一个是古今同一意识,再一个是在古今同一中求得错综暗示。这种思想是前卫还是落后,这在当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叶公超引艾略特自己所谓“政治上是保皇党,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的声明和威廉生的古典主义的评价后,坚持认为他是一位“现代的形而上学派的诗人”46,显然,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并不是复古主义的体现,而是古今同一中对现实的批判和审视,这是一种现代主义情绪。叶公超的感觉是对的。艾略特古今意识错综这一诗学要点,在现代诗学中影响不大。也许同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有关。

第三,是叶公超对艾略特之传统论与宋诗之“夺胎换骨”论的比较。叶公超说“爱略特之主张用事与用旧句和中国宋人夺胎换骨之说颇有相似之点”47。叶公超所说的相似,有三点。一是用事用典。二是以古补今之不足,宋人补后可以“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叶公超认为艾略特是“使以往的传统文化能在我们各个人的思想与感觉中活着”,“利用古人现成的工具来补充我们个人才能的不足”48。三是在用中有新意度之,但这一点新之有异,其异在于,宋人是夺胎换骨,艾略特是以旧批新,宋人是继承的,艾略特是批判的。叶公超能将宋诗掉书袋与艾略特传统论比较,是看到其形之一面,但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在工具层面是类似的,但在价值层面是不同的。

叶公超是艾略特在中国最早的知音,其引入的功劳,对现代诗学转向的影响,过去评价是不够的。

如果说叶公超主要是在接受中进行诗学理论的变异,那么金克木就主要是在创作层面上提倡变异。金克木站在知性的角度上评论中国新诗,其创新和应用就具有实践的品格。

金克木化名柯可论新诗的论文《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49被叶公超认为是“近年来论新诗最好的文字”50。这篇论文在现代诗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主智诗”的概念,其基本的思路,是受艾略特、瑞恰慈当时思想启发的结果。金克木主智诗的内涵有四点。第一,主知诗并不是哲理诗,“有时只是平淡无奇的几句话,无不有独特的对人生宇宙的见解,而这种见解又必然蕴蓄浸润于其诗人”。这个“浸润”中的“见解”,就是感性中的理性了。第二,以智为主,“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把这种感性中的理性客观化。第三,“情智合一”,“一要非逻辑”,“二要同感情”即“最直捷的一拍即合而不容反复的绵密的条理”。这强调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相融,并且这种相融给人的感觉是迫于直觉的。第四,是“难懂的诗”,是多义的综合。金克木的变异在承认了从柯尔律治到艾略特、瑞恰慈的情感理性平衡说的同时,淡化了艾略特的经验说、非个人化、逃避抒情的理论,淡化了瑞恰慈的张力说、戏剧化理论。金克木“主智诗”说,对传统的哲理诗作了改造,强调了诗的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借鉴了一些瑞恰慈的综感论的思想,强调在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中表现一种非逻辑的思想,在统一中强调知性因素的增强,这个知性因素,显然主要在思想和智慧,与艾略特、瑞恰慈的知性因素的内涵有了一些区别。区别在

于,对于张力和想象逻辑的强调不够。相同的在于,理性内涵的增加这一点。这个理性,当然在艾略特、瑞恰慈那里也有思想和智慧的因素。思想和智慧,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可以被诗人接受和理解的,所以金克木在总结当时的诗歌创作状态时,把这种诗称为三类之一置首评论。的确,金克木这种不太正宗的知性主张在当时的现代派诗作中已经很多,但与卞之琳那种很正宗的借鉴有了很多区别。也许正因为金克木论文的这一点变异,叶公超才会在称赞的同时又有所保留:“正如柯可先生在《新诗》第4期所说:‘一切见景生情感时伤事咏物寄托唱和赠答等诗即使做出也不能算是新诗了'(除几点外,柯可先生这篇论文是很精确的,我认为是近几年来论新诗最好的文字)”51。这几点,想来与上述淡化而不“精确”有关。叶公超自有叶公超的标准,从他对艾略特的五体投地来看,他作这种推理是很正常的。今天来看,正宗学艾略特的卞之琳成就在其他主智诗之上,也许就是知性本来之用。

现代派的知性理论对卞之琳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上所述,1935年1月卞之琳《距离的组织》之后,其诗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卞之琳1934年翻译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之后,张曼仪在谈到卞之琳这种变化时认为“从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过渡到其后期诗人瓦雷里及20世纪的英、德象征主义诗歌,卞之琳接触到与自己时代更为相近的声音,受到现代人知性的蛊惑”52。

卞之琳这一时期的诗,都在情感的收敛中展开智慧的思索,同时这种思索进入的思想不是裸的,而是“玫瑰花的感觉般的”。比如《断章》里的“你”是谁?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的“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的“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你”,是不是一个人?如果不是,会形成几对关系?这里的“你”和非“你”是什么关系?是情人、是友人?是他人?是人与人?是写的人与人的相对关系,还是写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写人把握不住命运?还是写人把握不住世界?还是写人把握不住他人?还是写人把握不住自己?是不是都有一些?这是不是各种对立思想的错综?时空、主客的错综?是不是综感?是不是非个人?是不是避却抒情?这些知性因素通过各种矛盾的思绪和不相干的意象互相组接到一起,形成一种突兀、尖锐的智慧的魅力,让人久思不已。由于这种思想的收敛和客观对应物的采用,让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致在作者和其友、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之间发生了《圆宝盒》是圆的宝盒还是圆宝的盒的争论和关于《断章》里的“你”的往返讨论53。卞之琳在知性诗的诗歌创作中还特别重视诗的客观性,深得艾略特的三昧,正如他的夫子自道:“我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说的‘戏剧性处境',也可以说是倾向于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而用出了‘戏拟'(parody)。所以,这时期的极大多数诗里的‘我'也可以和‘你'或‘他'(‘她')互换”54。这在中国现代诗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创造社、新月派有前后期的分别,但对现代派至今还没有前后期的区别,这种情况现在可以改变了。我以为,1935年1月《距离的组织》的发表,就是这个后期开始的标志。随后的《尺八》(1935.6.19)、《断章》(1935.10)、《寂寞》(1935.10.26)势如洪水,一些诗人也相继裹进这个新潮中,如孙大雨、金克木、废名、徐迟等。如前所述,卞之琳的这番转向知性的实践让他与不是转向知性而是转向超现实主义的戴望舒形成了鲜明分界,当然,他们此时的分别还有一端主张音乐论、格律论如卞之琳、何其芳、孙大雨,一端反对音乐论、格律论如戴望舒、施蛰存、杜衡。与此同时,诗学理论上的叶公超、曹葆华、金克木与诗学理论上的施蛰存、梁宗岱、戴望舒、朱光潜,也形成鲜明的分界。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言,他们之间形成了代沟,这个代沟,不是年龄的,而是价值的,区别就在是否承认知性。这正如西方的艾略特与马拉美、庞德的区别一样,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派的后期。这个后期,应该说理论与创作各有特色。这个后期,跟其他流派的后期有异的是,它让后期现代派出现两极分化的特点,即戴望舒与卞之琳的两极共存的现象。关于现代派的前后期分别,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发现。

现代派的这个后期,直接开启了40年代“中国新诗”派知性诗的先河,形成了40年代穆旦、袁可嘉、唐、辛笛、杜运燮、郑敏、陈敬容、唐祈、杭约赫的中国新诗派“现实、玄学、雕塑”的新的现代诗风。

注释:

①见曹万生《现代主义影响在诗歌领域里的深入发展》,唐正序、陈厚诚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8页。

②李嫒《知性理论与30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

③12《现代》第2卷第4期,第5卷第6期。④22《学文》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⑥⑦⑧⑨⑩1126《北平晨报?诗与批评》第3、4期,第10、11期,第13期,第14、15期,第14期,第16、17、18、19期,第39期,第39期。1316《新诗》1卷3期,1936年10月。

14《大公报?文艺153期?诗特刊》,1936年5月29日。

1517《新诗》1卷1期,2卷2期。1819商务印书馆1937年4月版。

20“在感觉的指尖上摸到智性(intellect)”t.s.eliot〈se-lectedessays〉,1932年版第185页。

21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卷第527页。

233743转引自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2—53页、第72页,第60页。

24见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53334见曹葆华译瑞恰慈《科学与诗》,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8—39页,第51页。

27曹葆华译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现代诗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2页—123页。

2830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8、22、14页,第37—38页。29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中国新诗》,《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31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白伍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221页。

32曹葆华译瑞恰慈《诗的经验》,《北平晨报?诗与批评》第10、11期。

3536艾?阿?瑞恰慈著、杨白伍译《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228页,第160页。

3842454748叶公超《再论爱略特的诗》,《北平晨报?文艺》第13期,《北平晨报》1937年4月5日。

39叶公超《序曹译〈科学与诗〉》,《北平晨报?诗与批评》第30期,《北平晨报》1934年7月23日第13版。404146叶公超《爱略特的诗》,《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1934年4月。

44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49柯可《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新诗》1卷4期,1937年1月。

5051叶公超《论新诗》,《文学杂志》,1937年5月。

新学期的感想篇4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字词句等语文知识,有助于拓展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要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有所得、有所获,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调动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就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具有的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情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支持和赏识,让学生深受老师的感染,使学生消除对阅读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让学生原本具有的阅读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用明朗的语调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从幽默的情节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觉得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学生兴趣盎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有一种期待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质疑点,给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刺激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答案,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质疑,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经设疑、质疑和解疑将学生探究的火花点燃,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由会答转向会思。

三、注重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不管是什么文章,也不管是什么阅读要求,一提起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去大声朗读。时间长了,学生就认为阅读就是朗读,长时间朗读,他们就会感产生一种疲劳感,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慢慢削减,就会对阅读学习越来越没有期待感。因此,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告诉学生朗读是语文阅读的最主要方法,但不适用于各个题材的阅读文章。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哪些文章适合初读、精读、熟读,指导学生掌握初读、精读、熟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等。待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学生就会逐步学会阅读、善于阅读,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会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就会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当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期待和阅读期待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敢想、敢变。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许多阅读材料中的结局已尽,但是意未穷,有的还会留下一些空白。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局,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期待,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敢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原有的定式思维,为文章重新改写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自主性和独特性,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活动总有一种新鲜感。

2、实施开放式阅读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期待。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能再采用以往的教育教学观点,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以充分的尊重,对学生的个性潜能加以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不要将阅读教学规定在一个框框中,不要再总是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而是应当将开放式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对学生实施“六个鼓励”,即鼓励学生独立观察、鼓励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口表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受感染,才能使学生放松身心,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阅读;才能使学生勤于思维、富于想象、敢于创新,这样他们才会对阅读学习有更多的期待,才更愿意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感受阅读给其带来的美好,才愿意在阅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真正在阅读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

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重给予学生赏识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更多的赏识与鼓励,要肯定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要对学生积极动脑加以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学生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这样才使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所增强,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

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延续学生的阅读期待

新学期的感想篇5

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中心要素,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水利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主要大政方针的贯彻者、执行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方针、措施贯彻落实的好坏,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目标的重要思想推手。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政工干部,仅有一腔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好工作,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要有学习的意识。同志多次指出,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伟大时刻,全党同志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因此,要树立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发展的第一能力、工作的第一责任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把学习当作成长之基,提素之本,不断用知识充实头脑,通过学习,坚定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备敏锐的思维和政治嗅觉,做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者。二是要博学广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水利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不掌握足够多的新知识和新本领,就不具备发展的能力。因此,每一名水利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既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又要掌握业务知识学习。既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必修课,又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水利政策与法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把理论知识转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三是要善于学习。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制订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及进度要求,做好学习笔记;要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自觉地学、主动地学、锲而不舍地学;要善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深入灌区的田间地头,向专家学习,向农民朋友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另外,加强学习培训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学习力度,注重把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送出去交流学习,开拓眼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的成效。

二、立足本职,不断增强履职敬业的责任感

新形势下,水利部门员工的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经济关系显得更加敏感与复杂。因此,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发挥堡垒作用。要围绕水利行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因势利导,通过深入开展“水利发展我有责”大讨论等活动和平台,不断凝聚、增强主人翁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坚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意识,感受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要,从而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要把握行业管理的脉搏,讲明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和工作标准,树立新型的责任感和光荣感,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创新中,有针对性地把教育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明确任务和责任,发挥好政治优势。二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改革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只要改革就难免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要使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必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展开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反映,科学引导广大职工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更快更好的达成发展的共识,从而进一步调动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三是要改进自身工作作风,树立良好道德形象。“正人必先正己”。要做好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作风素质。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履行历史使命的灵魂,是确保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思想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为职工群众服务宗旨观念教育,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联系;要善于抓好典型选树与宣传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发掘领导干部身边的典型,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讲正气、树新风,通过表率作用发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三、敢于探索,不断增强工作创新的责任感

新学期的感想篇6

新学期新感想600初中作文素材一

刚从小学升上初中时的我,对中学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了新的科目,有了新的老师,也有了新的同学……

但是,有些同学却认为,上初中不是一件不太好的事。在临上初中时,在我们班,有的同学哭了出来。和自己相处了6年的小学同学分别,是有些不舍,在情在义,难过是有的。但是我却认为,上初中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上了初中反而还可以认识多些朋友,学习更多知识,是应该高兴才对,就更谈不上悲伤了。

其实,初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初中的班主任老师非常“民主”,考虑问题会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而不会像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一样“独裁”;初中的老师也不会偏心,对成绩优劣的同学,态度始终如一,也对每个同学给予相同的支持和信任;初中的班长不是像小学一样只会整顿课间纪律了,而是班中不可少的人,是带领整个班级前进的人,也是同学们的好领导。同学们不会再像小学时调皮捣蛋了。在中学,可以吸取更多知识和经验,欣赏更为优美的文章,钻研越发神奇的数学,领略中国广袤的版图,研究奇妙的微生物。还可以训练课外实践能力,学习礼仪廉耻,同学们又怎么觉得上初中不好呢?

在中学里,小学时候不怎么热爱学习的我,总觉得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指引我、推动我去努力学习,努力拼搏,让我能更加自觉地做课外练习,阅读课外书籍,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在中学里,总是让人感到有无形的压力,人人都不敢怠慢学习,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学习,在中学往往显得有意思多了。人对学习有兴趣,自然就学得更好了。

“是金子就会发光。”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不会因为一点点瑕疵就埋没一个人才。同学们,亮出你最好的一面迎接新生活!

新学期新感想600初中作文素材二

新的学期又到来了,此时此刻,我已经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初中生。走进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学校,心里既开心,又有点惆怅:站在年级第二的起跑线上,我该如何起跑呢

现在,各种繁杂科目越来越多,以前稍微花点时间就可以轻松学好,而现在的我,必须比以前更加努力,上课加倍认真,下课加倍复习,晚上睡觉再加倍回忆一遍,才能感觉自己不愧处于第二名的起跑线之上。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朋友,更准确的说是我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另一个自己。人们常说:没有竞争对手,就等于失去动力的源泉。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让自己的意志不断燃烧。

我已经顺利升入初中,再过几年,我就要融入社会大家庭。现在的社会,最欣赏有勇有谋,充满自信,而又敢于展现自己的人。如果你遇到了好机会,却因为羞于人前展示而错过,那你只能永远活在后悔和失败中。人生只要有百分之零点零一的机会成功,那就应该自信的抓住,勇敢的挑战自己。努力过,即使不如意,也不会觉得特遗憾。

每粒成功的种子,都是吸收那金灿灿的阳光,努力长成一棵棵大树、一朵朵鲜花、一丛丛小草种子是那么的渴望阳光,那么你渴望什么样的阳光我渴望得到磨砺我,促使我成长的阳光。

初一了,就该让希望的种子开花,让狂风暴雨洗刷,让自信充满胸膛,让金色的阳光照进你的心灵,我能做到吗我一定能做到,因为我拥有最自信的微笑和最佳的心理状态,我可以超越自己,争取站在第一的起跑线上微笑。

新学期新感想600初中作文素材三

又是一个新学期了,没办法,一想到学习计划,我脑中浮现的就是“新学期”这三个字。首先,我认为,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像我——理解能力还可以,老师讲的东西不是不懂,但却总出错,而且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才能学会的东西总觉得不耐烦,因此,在这点上,我希望自己能在新学期里对待学习更认真,更有耐心。

所以我要从此告诫自己:不要等到到新的开始已结束再去期盼下个新的开始。郁闷,怕成绩不好,家长们的压迫,老师们的哀叹。已是我们孩子的最正常的烦恼。开学了就不能整天玩个够,学校就像我们的无形监狱,束缚着我们。但在放假很久时,就会很想很想上学。

新的学期又到了,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有限,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初中生涯的第一段时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在初中,我要改掉小学一些不好的毛病,例如:在小学时我不爱说话,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也拿我没有办法,因此我的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语文的阅读题经常写不出什么感想,再加上我上课有时走神,语文的成绩就非常不理想。我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马虎。妈妈也经常叮嘱我别马虎,而我就是把它当做耳旁风,觉得这并不算问题,只要考试时认真就行。可考试时还是改不掉这个毛病,数学经常抄错数,所以数学也很少的高分,并且我上课不爱认真思考,下课也不爱专心学习,因此成绩一直排在别人后面。

长远的目标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其实我的目标还有很多,也许不能一一实现,但我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当然我明白这一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它总会给我希望让我黯然欣喜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学习。

 

新学期新感想600初中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初中新学期感受600字作文素材

2.关于新学期新希望的初中作文600字素材

3.我的新学校初中作文600字素材

4.我的新学校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新学期的感想篇7

每一个新学期的到来,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想法,但都将会面临一个新的自己,这学期的我,已步入初三的大门,我期盼着,那个新的我能带来新的改变。

开学已有了一周,我仿佛还有些不适应,新的课程,新的课表,我并不熟悉,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烦杂的,每天都得面临不一样的学习,就好像有一座大山一样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感觉自己很累很累,可能是自己在真正的努力吧。但仔细想一想,我和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大家都在努力、、、都很辛苦,所以,我根本就不应该埋怨,学习要想成功,就一定会有付出,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以前成绩不够突出,那是因为我付出的太少。现在,新学期到来,使我充满信心,我也坚信,只要自己加倍的努力,一定不会比别人差。以前的我,是一个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够突出,但总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也给我提了不少建议,可处在青春期的我,难免会有一些叛逆,总是不把妈妈的话放在心里,而且还常常和妈妈顶嘴,把妈妈气得、、、现在想一想,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但那毕竟是过去了,我想,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不要再回忆,回忆那些伤悲。新学期的到来只意味着我应该努力,努力学习。现在的我,还处在一个成长阶段,我所经历的也还太少,但我希望自己能够明白,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付出,才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绩。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面对自己以前所犯下的错,除了掉眼泪,就是用文字来刻写我的悲伤。在这个暑假里,我无数次的拿起成绩单,分析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每一次心里都会有一点不满,总之,我只想忘记过去,展望未来。

新的我会是一个爱学习,懂事,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多的我,对自己有信心的我,加倍学习的我。新的学期新的我。

初三:邓园莲

新学期的感想篇8

1.用热点时事描述生活

教育,始终应该是连接学生生活与知识的最好媒介,这不但是教育的实质内容,更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思想教学的重要理念。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空中楼阁”,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纸上谈兵”,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统一才能够正确对学生施以德育教育。因此,以教材为载体,以热点时事或新闻为媒介,从认知层面对学生展开感恩与责任培养,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既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基本理念[2]。

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与近期我国东南沿海省市的台风和暴雨联系起来,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广东,“麦德姆”袭击山东,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在救灾的同时,应反思人类与大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知识中得到真实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获得成长与发展。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首先是从体会、领悟、了解中得来的。

热点时事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调味剂”,它将书本化的知识转化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示例,从而让知识的释放变得更加灵动,让政治课堂更具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2.以热点时事经验为“线索”,对学生进行现实教育

在高中政治思想教材中,一些政治观点和思想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仅靠书本知识根本无法触动学生的“灵魂”。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要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导向,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点滴做起,让学生的内心重新回归生活、回归现实,让他们将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带到日常生活中,变无形于有形,变思想为行动。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线索”,让他们认真感悟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发生的事件,学会在现实中提高认识,提炼精华,充实思想。因此,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积极为他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在讲“价值与价值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想一想,下列哪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也有?如一味追求名牌;沉迷网络游戏;注重物质享受,等等。并对这些行为及时地进行归类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良嗜好,完全是因为受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影响。然后引入“父母拒买手机,中学生欲引爆液化气”的网络新闻,让学生思考从这条新闻上想到了什么?延伸到感恩与责任意识:“当你们进行消费时,想没想到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面对这种无私付出,你们有何感想?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意识到自己应有所收获,也应该有所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更是回报社会,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3.以热点为媒介,让学生学会感恩

新学期的感想篇9

1.班级德育工作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抓手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但目标明确,即在建立一支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的班干部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班级各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德育工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在养成教育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成果和效力。做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一定要主动思考如何利用好班级德育工作这一重要抓手,开展好班级各项工作。

2.班级德育工作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力量源泉

班主任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重担,需要通过班级德育工作让学生牢固树立坚强的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班级德育工作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不竭动力,能够影响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能够影响到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影响到班主任工作布置与落实的每一个环节。因此,班级德育工作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班级德育工作的积极举措

1.班级德育工作应该目标明确

树立班级德育工作目标是为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加深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班级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掌握其思想的变化及其过程,找到其变化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必要的德育。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明白树立理想与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懂得人的理想是平等的,任何一个脚踏实地的奋斗目标都是值得尊重的,要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讲述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含义。

2.班级德育工作应该形式多样

班级德育工作应该讲求形式多样,戒除空洞的说教、一味的口号,班主任要学会用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来展现班级德育工作的风采。班主任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科学教育手段让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直观令人信服的德育内容。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堂、课间等德育阵地,因地制宜展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小报等教育形式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从思想上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从过程中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3.班级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效

新学期的感想篇10

一、“95后”大学生的特点

1、个人主义突出、维权意识较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95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得影响不可低估。他们的思想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的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只在乎所受的利益和个人感受。对中国的历史、国情、传统文化的了解欠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片面,甚至误读。在倡导大学生增强维权意识的社会氛围背景下,唤起了“95后”学生的维权意识,但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维权行为,也使得自己的维权行为陷入一种误区,使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行为。

2、人际交往问题突出、孤独感较强

“95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倍受家人和呵护和爱戴,也导致性格较为独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步入大学之后,是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独立生活,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在集体里进行,许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无法得到统一。同时他们又不具备能够良好适应集体环境的能力。纵使表面来看他们都以成年,但中学时单一的学习生活内容使他们的心智仍然处于较为单纯的状态,面对真正的集体生活,每天都要自己面对一切人或事,心里缺乏安全感,感觉压力很大,更有少数学生导致心理问题突出。在随机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62人明确的把人际交往认定是大学生活重要的部分,他们更希望大学生活能结交到知心朋友。在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同时,一旦受挫变会产生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情绪表现,孤独感较强。

二、“95后”大学新生出现的问题

1、理想与现实大学之间的差异

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很多“经验人“的介绍,以为大学是个非常轻松,无忧无虑的象牙塔,没有传统的压迫式学习氛围,摆脱了家长对自己的限制自由,对大学都抱有各种憧憬和想象,认为大学像传说中的非常自由、“美好”。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生入学初期的军事化教育,较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现实的大学并不像自己臆想的样子,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周围的人和事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内心易产生落差。

2、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发展的迷茫

很多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不十分了解所报专业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向,所学技能,以及现在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趋势方向,更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而根据自己分数随意填报专业,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喜爱这个这专业,也没有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后,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陌生,没有对本专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起初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课程让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误以为自己入错了行,选择错了方向,又没有及时调整好心理状态,导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失望和迷茫。

3、内心脆弱敏感、自我认知不足

“95后”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成长的一代,在新媒体昌盛的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下,思想活跃,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但同时他们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却又不稳定,受到鼓励就较振奋,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缺乏承受挫折和抗压能力。个别学生对自己的个人认知不足,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我价值,认为读大学主要是为了混文凭,与学习文化知识相比较,更应学会的是搞人际关系、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远离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首要任务的基本前提。对自我的认知和价值定位存在欠缺。

三、对“95后”大学新生教育的思考

1、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

突破现有的“报告周”为主的入学教育集中式教育模式,创新新生教育形式,将团队素质拓展或能够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活动作为学生融入大学的切入点。将大学基本规章制度和校园学习生活指南结合到与学生互动的活动中去。利用现代新媒体通讯的便利条件增加与学生沟通和了解,迎合“95后”的学生特点,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现有的入学教育通常为一至两周左右,在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42%的同学认为自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逐渐适应,还有12%的同学表示需要更久的时间才适应。因此把入学教育的时间可以拓展为几个阶段:入学教育预备期、入学教育关键期、入学教育观察期。同时把入学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评比的制度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扩大高素质的青年辅导员教师队伍

在视察清华大学校史馆时曾指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辅导员是把握学生思想情况的巡查员,更是能够直接引领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引路人。青年辅导员与学生的年纪相差较小,所以青年辅导员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能把握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因此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激发青年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方法,身体力行的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能够顺应时展要求不断的更新、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大学生自觉的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