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十篇

时间:2023-03-27 07:11:51

情志病篇1

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历来都被人们所重视。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这说明人的情绪因素、心态状况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对人生理、心理之偏倚、衰蜕、变异也有一定影响。情志过盛或偏倚将有碍生理调节,致使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功能紊乱,心理失去平衡,从而诱发疾病,或促使疾病逆转、变异。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怒属肝,喜属心,思属脾,忧(悲)属肺,恐属肾。若情志不节,过则伤脏,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情志伤肝,怒伤肝,怒气直接影响着肝。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一些经验,遇到令人愤怒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血往上涌。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怒的时候一下子气血突然往上冲,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上讲,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就会脑出血。“喜胜怒”,恼怒的时候想一些开心的事就能平息怒气。

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使人心情舒畅。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气血突然急剧涌动,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破裂。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升,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因此日常生活中要防止“大喜、过喜”。可以在大喜的时候想自己在追求得到过程中的担惊和害怕:万一失败了会怎么样呢?因为“恐能抑制喜”。真正的原因是,每一种情志产生所需要的化学物质是不同的,而两种化学物质当中有彼此中和与平衡的成分。

情志伤肺。忧(悲)则伤肺,若过度悲泣,过后会出现周身倦怠、气短乏力等肺气不足的症状,长期下去会严重损伤肺的功能。忧和悲是与肺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受损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病例。忧愁的时候要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所谓“喜胜忧”就是这个道理。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当思念过度时,会出现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说明了这一点。“怒能抑制思”,当我们思虑过度时,可以想怎样发愤图强,就会避免出现思虑伤脾的情况。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目眩、阳痿,甚至可以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恐吓的语言或恐怖的场景而把人吓死的事例,是很多的,最典型的该是《三国演义》中张飞“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吓死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杰。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而“思能制恐”,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人被埋压了好几天,当时的恐惧是可想而知的,但恐惧最后的平和与消失,是因为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自己的亲人或寄希望于救援人员来解救自己。思念这种情绪最后与恐惧中和了。

了解了情志与脏腑的关联后,相信大家都会为身心健康很好地去调适自己的情绪。其实,中医所讲的“情志病”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心理性疾病”或专家所言的“心因性疾病”。人们不易走出心理这一关。同样得癌症的两个人,一样的治疗,有人能活好多年仍健在,而有人则很快一命呜呼。有人想不明白,其实这就是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啊。惧怕癌症的人,因为没有战胜病魔的勇气而被“吓死”了,而心态好的人,对癌症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反而存活得久。可见心理因素关乎到人的命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癌症患者应摆脱病人角色,尽可能减轻精神压抑和心理负荷,培养良好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情志病篇2

【摘要】 从情志因素与脾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论述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强调调理脾胃与调肝养心兼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志因素; 脾胃病 ; 辨证论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早已成为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笔者在跟随导师龚占悦教授诊病过程中,发现情志因素在脾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故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发挥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与特色。

1 情志因素与脾胃的相关性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如喜能使气血畅达,营卫通利,心气舒畅,怒为发泄之志,有助于肝气疏泄条达,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但如果遭受突然强烈或是反复持久而不良的精神刺激,超过个体的耐受能力则可引起紧张状态,情绪骚扰,内伤脏腑,发生精神及躯体疾病。《医醇塍义》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说明情志活动乃人之常情,调摄适度,并不伤人。反之,长期持续的忧愁思虑或暴喜大怒,便将内伤脏腑。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情志活动的产生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情志活动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各种功能活动,神动于内,情现于外,这便是五脏主五神产生情志活动的全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反过来, 脏腑气血的变化, 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降浊。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以营养周身;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气血充足,运行畅达,则神清气爽,情志调畅,而气血的充足及运行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关的。《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机勃勃。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因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类经》)。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气结于中,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泄泻等症; 思虑劳神过度, 常损伤心脾, 导致心脾气血两虚, 出现心悸,失眠,眩晕,健忘,面色萎黄无华,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等症;思虑过度, 气机郁结阻滞, 脾的运化无力, 胃的受纳腐熟失职, 便会出现纳呆、脘胀等症, 进而聚湿生痰而生它病。反之,脾胃功能失常亦会影响情志活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神赖气血的奉养而精明, 气血亏乏则不能滋养神明。如心脾不足, 肾精虚衰, 脑失所养, 可致心悸失眠, 神情恍惚, 健忘, 郁证; 虚则清阳不升, 气陷于下, 血不上达, 可致厥证、癫、痫、痴呆等等。脾胃主升清降浊功能,若素多痰湿, 或饮食不节, 恣食高梁厚味, 则中焦失于斡旋, 脾胃失于健运, 痰浊停滞中焦, 脾不能升清降浊, 痰浊蒙闭清阳, 神失清灵, 则可出现记忆减退, 头昏神蒙, 不寐心烦, 癫、痫、痴呆等病证。若饱食太过, 食停中脘,气机受阻, 壅塞清窍, 则可致突然昏厥, 不省人事,或狂言乱语, 情志错乱等病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则水湿易聚而生痰浊。痰在情志致病中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癫、痫、狂、神昏、痴呆、惊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 这些皆与痰邪为病、神舍不清有关。

肝主疏泄,其生理特点主升,主动,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使周身气血调和,经脉通利,脏腑功能和调,人自然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故肝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若肝的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于急躁,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怒则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

综上所述,情志因素与脾、胃、心、肝之间相互关系尤为密切,心调控人的情志活动,肝调畅人的情志活动,脾胃乃气机之枢,可以调衡情志活动。然而脾胃也是最易受情志所累的脏器之一,故情志因素是引起脾胃病的常见也是重要的病因。

2 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2.1 肝气犯胃型此型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不舒,每因情志不和而发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沉弦。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如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作痛。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在里而属肝主痛,故见脉沉弦。诊病时要详问是否有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的病史。治宜疏肝理气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 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以加强利气止痛,并可加入郁金、绿萼梅、白蒺藜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功;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若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治以抑肝扶脾,痛泻要方为主,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2.2 脾虚肝郁型此型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思则伤脾”“思则气结”,日久易导致脾虚。脾虚运化无力,则气血生化无源,肝体失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另外,土虚木乘,脾虚则肝气更易乘犯之。临床常见:患者性情忧郁,神疲食少,倦怠懒言,口燥咽干,胁肋胀痛,头痛目眩,大便溏泄,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而弱。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用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当归芳香以行气,味甘而缓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活血止痛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肝郁日久化热生火,表现为烦躁易怒,目赤目涩,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逍遥散中加丹皮,栀子,黄芩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力。病久入络入血,可见胁肋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痛甚。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脾虚肝郁亦可见大便色黑等出血之象,逍遥散中宜去薄荷,加入生蒲黄,炒五灵脂,制香附以活血止血。仅见血淤之证,而无出血者,则亦可加入三七粉,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2.3 肝胃郁热型肝体阴而用阳,情志因素长期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而久化热,邪热犯胃,则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郁热,逆而上冲,则烦躁易怒,泛酸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苦口干,舌红苔黄此为里热之象,脉见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方用化肝煎加减。方中陈皮、青皮理气;芍药敛肝;丹皮、山栀清肝泄热。可加左金丸辛开苦降,重用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若泛酸较重者,可加入乌贼骨、瓦楞子制酸之药。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2.4 心脾两虚型此型患者多因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影响脾胃功能,或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神疲乏力,或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舌质淡嫩,脉细弱。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若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等以健脾理气化痰。若心血不足者,可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心血。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女,22岁,学生。因胃痛不适15 d于20050417来门诊就诊。症见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食少,偶有恶心呕吐,舌淡红苔白干少津,脉沉弦,情志不舒时症状加重。追问患者本次发病缘由得知,半月前与舍友闹矛盾,当日未进食,后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善太息,平素属情志易于抑郁型。中医诊断:胃痛(肝气犯胃型);西医诊断:慢性胃窦炎(胃镜示)。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川芎15 g,苍术20 g,厚朴15 g,陈皮15 g,甘草10 g,砂仁15 g,香附20 g,元胡20 g,灵脂20 g,高良姜10 g,槟榔片15 g,枳壳15 g,半夏15 g,竹茹10 g,山药20 g,神曲20 g,山楂15 g。嘱患者要保持心情开朗,规律饮食。服用5剂后患者诸症皆除,心情愉悦。

3.2 病例2男,27岁,教师。脘中饥嘈,时作时止,得食暂止,食已复嘈,甚则脘腹隐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健忘,喜温喜按,大便不调,伴经常失眠,多梦易醒,心悸,于20050619来门诊就诊,舌淡苔白厚腻,脉细弱,每因忧思劳累过度上述症状加重,平素有烟酒嗜好。中医诊断:嘈杂(心脾两虚型);西医诊断:胃肠植物神经症。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 g,黄芪30 g,白术20 g,当归15 g,甘草10 g,茯神15 g,远志15 g,酸枣仁30 g,木香10 g,龙眼肉15 g,龙骨40 g,牡蛎40 g,石菖蒲15 g,合欢花15 g,夜交藤20 g,半夏15 g。7剂后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规律,调畅情志,多做运动。

4 小结

情志病篇3

【关键词】情志病证发病因素;病历资料

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尤其是负性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报道显示:全世界约5%的人罹患情感障碍性疾患,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情绪异常刺激(情志内伤)是导致该类疾患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转型过程中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显得格外重大。为进一步研究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我们从三级甲等中、西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病历资料入手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省中医、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7月-2007年7月近3年14~65岁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患者住院病历。

1.2住院病历纳入排除标准病历纳入标准:现病史中明确记载发病与情绪〔包括模糊情绪(情志/绪相关、情绪激动等)和具体情绪(喜、怒、悲伤等)或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等)〕相关的记述;疾病诊断明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齐备;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上,65岁以下,上述四项标准均具备者方可纳入。排除标准:现病史中没有因情绪致病的记述(包括模糊情绪、具体情绪),也无任何与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引起发病的记述;病、证诊断不完备;发病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65岁。共抽取54703份病历,符合纳入标准者506例。

1.3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婚况等);既往情志病史及过敏史;情志病诊断;脏腑定位;致病情志及伴随情志及相应的生活事件等。

调查方法:对阳性病历由调查员填写自编的《有关情志病证住院病历调查表》。

1.4病历筛选及质量控制对抽样的病历进行筛选,病历一旦被排除将不再录用,因此,如果病历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不能确定,或者有疑问、有分歧者应先纳入。浏览全文,主要阅读现病史及病程记录,根据病历选择标准,筛选出因情绪致病的住院病历,对多次住院患者,根据住院号,取首诊病历为纳入病例。根据以上评价标准,由两人分别独立对纳入的所有病历进行质量评价,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对,遇有分歧,协商判定。

调查员根据病历所提供的的信息逐项、如实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致病情志种类、所致何种疾病。

2结果

共调查住院病历54703份,阳性病历506份占总病历数的0.92%。具体结果如下。

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

结果表明:阳性病历占总病历数0.92%,在阳性病历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密切,明确的单一致病情绪“怒”阳性率最高,说明怒是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3讨论

祖国医学已认识到情志因素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是造成内伤杂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

3.1情志病历中疾病分布情况我们在3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同时展开调查,共调查近3年住院病历54703份,筛选出情志病历(阳性病历)506份,占总病历数的0.92%。我们的调查发现心内科、神经内科疾病与负性情绪因素关系较大,心内科疾病占总阳性病历的62.05%,神经内科疾病占到总阳性病历的12.06%,其次是消化科为7.11%,妇科为3.56%。提示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关系密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癌症、反应性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及等与负性情绪关系密切,与我们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内在损伤的进程,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形成血栓或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2,3];严重的抑郁反应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4]。提示负性情绪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3.2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506例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其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在明确的致病情绪中,怒与疾病的相关性较大,目前国内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尚未见到怒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专门研究,某地在食道癌普查工作中发现,患者中55.6%的人素有忧虑、急躁的情绪状态,另一统计提示性情急躁者占69%,还有资料表明72%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过情绪危机[5]。一项对年轻男性长达36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愤怒情绪使早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3倍[6]。WoodsNF等将40岁以上PMS患者和低压力症状模式女性在压力觉察和反应的生理指标、压力觉察激素、紧张的生活环境、生气、自我和社会的控制力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发现40岁以上PMS患者经历了更多的社会负性事件,更容易愤怒、更关心自我和社会的控制等。她们在皮肤电和肌肉紧张度等生理指标和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方面高于对照组。我们调研结果显示情志病证患者中,怒是比较重要的负性情绪,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

3.3情志病历中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506例情志病历中,显示女性情志病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笔者观察显示女性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敏感性高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35岁以下情志病历占总情志病历的13.64%,36~45岁情志病历数占19.92%,46~55岁情志病历占34.06%,56~65岁情志病历占34.78%,年龄与情志病证发生率呈正相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9]。考虑与调查的情志病历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多发有关。

3.4进行临床情志致病研究意义重大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有关。Kwachi等[10]发现,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发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险增高,其危险度随焦虑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每个人的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60%取决于自己。而在这60%当中有35%是取决于个人的情绪因素。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化,21世纪疾病的重点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由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研究表明[11],在心理障碍患者中,约60%~70%是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诉而就诊于内科各种专科或普通内科门诊。据统计,在我国内科各种疾病中1/4至1/3为心身疾病;在冠心病、糖尿病、风湿和类风湿病、关节炎和恶性肿瘤中分别有40%、33%和42%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对于上述患者,单纯针对躯体症状治疗无效,而抗焦虑治疗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心理及中药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抑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病历中只有0.92%的病历与情志因素有关,与以上结果差距较大,提示当今临床医师对情志因素致病重视程度及识别率低,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4个国家15所综合医院各种心理障碍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上海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15.9%,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8.9%。我们的结果与以上较为一致。因此,研究负性情绪怒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意义重大,揭示情志病证的发病机制,找到有效干预途径和方法,促进病人全面康复,以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8

〔2〕张作记,王长谦,崔立谦,等.负性情绪干预对冠心病绞痛疗效及冠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1999,8(3):189

〔3〕张丽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配对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38-2539

〔4〕陈建平,顾卫平,卢尔滨,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3

〔5〕王宗柱.浅议情志与癌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2):11-12

〔6〕ChangPP,FordDE,MeoniLA,etal.Angerinyoungmenandsubse2quentprematurecardiovasculardisease:theprecursorsstudy〔J〕.ArchInternMed,2002,162(8):901-906

〔7〕PollakSD,CicchettiD,HornungK,etal.Recognizingemo2tioninfaces:developmentaleffectsofchildabuseandneg2lect1DevPsychol,2000,36:679-6881

情志病篇4

论文摘要: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痰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莱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痰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剖析了情志失调引发心身疾病的原因,导致心身病病发展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摄情志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的结论。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即使不是完全的、至少部分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的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

众所周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心理因素成为现代医学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谱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则居次要地位,过去被忽视的心理因素(包括中医的情志因素),再次唤起医学界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综观中医的文献记载和临床观察,足以证明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着多重关系。

1 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

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剖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2004年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与血浆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增高明显相关,而这些指标改变又和患者的血糖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询问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这种情况同时也表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存在对于糖尿病来说应该被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2 情志失调导致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

七情内伤作为引起内伤杂病的病因之一,首先由于它能影响脏腑气机而引发或加重心身疾病。气机指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它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作为生命特征的气化运动,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出来。气又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自身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将告终。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所以气机运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而异常情志刺激可以扰乱脏腑正常的气机运动,从而加重心身疾病的发展变化。《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闭,闭则气环,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大量的临床病例足以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又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病人情绪变化的缘由所在。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情绪活动的中间环节来实现。在强烈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如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持续作用将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处于忧愁、悲伤等状态下,可使消化道功能受累,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抑郁、惊恐等消极情绪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和斑秃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提到的心血管、神经、胃肠的功能紊乱,都符合中医学论述的气机失调理论。

3 调摄情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的指导下。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精神情志因素不仅关系到心身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因此,调摄精神不仅是养生和防病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的情志疗法,又称为“心疗”或非药物疗法,属于中医的心理疗法范畴。这种疗法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以情胜情法、语言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神静志法等等,它是不采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等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二加以说明。

以情胜情法:始见于《内经》,书中载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论述。它是医生在五行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失调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在中医学历史上擅长此法的当首推金元时期寒凉派的代表医家张从正。他在《儒门事亲·九气成疾更相为治》中曾精辟论述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融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情志病篇5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精神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又称为七情。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每一个脏腑都有其情感活动。就七情致病而言,过于强烈的社会事件刺激、个体人格差异产生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时引起过强的正性和负性情绪情感反应,同时伴有持续的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应激功能反应,使卵泡雌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多,导致血浆雌激素升高和孕酮浓度相对减少,促使乳腺腺泡及腺管增生而发。

中医的心理疗法,又称为情志疗法。对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愈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调节情志方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静心养神 在日常生活中,要锻炼自己的意志,陶冶情操,调摄精神,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注意保持豁达开朗的良好心态,抵御紧张、忧虑、消极的不良情绪。注意保持劳逸结合、工作有序,及时缓解工作压力。

情志病篇6

【关键词】 刘完素;情志病;方剂;文献计量学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本文以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宣明论方》中涉及情志病的方剂进行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金·刘完素《宣明论方》(《刘完素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以宋·《圣济总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增评柳选四家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作为前后世对比方剂源。

1.2 处方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a.以汤剂剂型开具的处方。b.直接以药物名称罗列的处方。(2)排除标准:a.非内服方剂。b.虽属汤剂但只写成方名称者。c.虽属汤剂但药物罗列不全、只写主要药物者。

1.3 分析方法

全部资料录入、分析与统计过程由excel表和SPSS13.0统计软件执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情志病方药性味、归经、功效统计

2.1.1 性味分析。

《宣明论方》中涉及治疗情志异常的方剂共44首,(情志病方剂的判断由主治中是否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及热类中所记载的涉及情志异常内容,诸如瞀、郁、惊、惑、悲、笑、谵、妄、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禁栗如丧神守等),全数收录。因唐代情志病方剂资料欠缺,故抽取宋代《圣济总录》中治疗情志病的方剂44首作为前代对比方剂源,清代《增评柳选四家医案》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治疗情志病方剂34首作为后世对比方剂源。统计3类情志病方药四性及五味频次(Xi,Wi)、每方平均四性、五味频次(fxi,fwi),其中fxi=Xi/Zi,Zi表示每类方剂总处方数。结果刘完素以使用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温性、平性。宋代、清代则以温平为主。对3类情志病方剂fxi值行相关分析(P

3类方剂均以使用苦、甘、辛味药物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刘完素与清代使用苦味药物最多(表19)。将fwi指标值行相关分析,三者之间均有相关性(P

2.1.2 归经分析。

统计3类方药归经频次(ji),并计算fJi,结果刘完素使用归脾经药物最多,其次为肺、胃。宋代与清代均使用归心经药物为主,不同之处再于前者兼治肺、脾二经,后者兼治肺、肝二经。将上述资料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有相关性(P

2.1.3 功效分析。

统计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中各药功能归类频数(Gi),计算fGi并排序。结果显示,刘完素与清代医家以使用清热药为主,前者辅以补气、泻下,后者辅以化痰安神。宋代以补气安神为主。对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有相关性(P

2.2 情志病方药其他相关指标统计

根据有关文献[12]及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将治疗情志病方剂治法分为清热泻下、开窍化痰、健脾安神。分别统计3类方剂使用对应功效药物的频次(yi)及平均每方用某药频次(fyi),fyi的计算公式同上,结果刘完素在清热泻下类药中重视大黄、黄芩的使用。对三类方剂源高频药物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刘完素对大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黄芩。

对每类功效药物fyi值行方差分析,如表1(表1 3类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fyi值方差分析(略)与刘完素比较,*P

3 讨论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阐发《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时,大量地描述了异常的心身现象,扩大了心理病机的论述,发展了心理疾病的证治。他将《内经》火热病机扩展为57条,其中有19条涉及心理内容,且论述颇为详细。

本文计量学指标分析表明刘完素确以“火热论”指导了情志病的治疗。刘完素使用苦寒清热药最多,对3种治疗情志病功效药物的频率均值分析则显示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与清代无差别;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这表明,刘完素治疗情志病的创新之处在于清热泻火药的使用,且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被清代医家所继承。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擅用大黄、黄芩对当代医家亦产生深远影响。对3类情志病方剂药物功效、归经、药味分别相关分析,均是清代与宋代最为接近。清代与刘完素仅在药性相关分析时聚为一类。由此推测,清代医家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虽然与刘完素治法思想符合,但并非受刘完素影响最大。在化痰熄风、健脾安神等方面,清代医家更多地继承了宋代情志病证治理论,或至少要说清代在情志病的治疗上是兼容并蓄的。同时,刘完素治疗情志病归脾经药物最多,宋代与清代则为归心经。这是否与刘完素所倡“五志化火生热”,以心立论有悖?有待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情志病篇7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10-02

慢性胃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分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和情志失调等几种,因情志因素致病在现代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据研究统计,因情绪失调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者占70%―80%。《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医醇塍义》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说明情志活动乃人之常情,调摄适度,并不伤人。反之,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尤其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七情之中,尤以忧、思、怒对脾胃影响较大,但凡过惊、过怒、过恐、过悲等皆可致病。现代医学认为,人突然恐惧、紧张时,会使交感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加、幽门括约肌收缩、消化道反射性痉挛,加上内脏血管收缩、局部供血不足,所以情绪过激后会使人感到腹部疼痛,此时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和运动功能增强,增加胃酸排出量和加速胃的排空;同时因外周小血管收缩,造成胃肠道微循环缺血、瘀血,削弱了黏膜自身防御机能,其黏膜发生缺血与淤血则引起胃肠黏膜内自由基、白三烯等造成胃肠黏膜损伤,使胃上皮细胞更新变慢,而导致胃肠道黏膜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通过观察多年的临床治疗的过程,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和交流,深切的体会到医者治病,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还需要积极治疗情志病,即所谓现代医学―社会―心理模式。临床上,慢性胃病由于不良情绪的影响,常使病情变得复杂而难治,因此,如果能掌握患者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的规律,据此施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肝气犯胃型胃痛指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或称“肝气犯脾”。临床表现: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头晕、胁痛、易怒、胸闷、脉弦等。如病情迁延,较长时间失却协调,称为“肝脾不和”.

典型病例:黄某某,男性,68岁,退休警察,平素性情急躁,此次因琐事与儿女争吵发怒后感胃脘胀痛,脘痛连胁,嗳气泛酸、饮食欠佳,苔薄白,脉弦,于2011年2月15日入院。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充血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痛(肝气犯胃型),其治法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口服中药汤剂以越鞠丸加味。患者发病正如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在治疗过程中专门抽调医生与患者聊天谈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建议患者家属和患者多沟通,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来调整心态,化解心结,使患者逐步理解了“心喜胃亦喜”,其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变化,而胃也随着人的精神情绪变化而喜怒着,情志调和则胃病自愈的道理。在情志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太冲、内庭,其选经取穴意义在于,疏泄肝胆暴戾之气,顾护脾胃后天之源,内外兼施,皆以调畅情志为目的而使病解。

肝胃郁热型胃痛是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情志因素长期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而久化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性,40岁,银行职员,平素易生气,常感胃脘部隐痛不适,曾于2011年2月17日我院门诊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中度),HP(+);于门诊治疗2周后自行停药。此次因工作不顺心,感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2天,舌红苔黄,脉弦数,我院门诊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1.胃窦溃疡(A1)2.慢性浅表性充血性胃炎(胃窦部粘膜重度花斑样及斑片状充血,胃窦部前壁及大小弯侧各见一处凹陷,大小约0.5~0.8cmX0.6~1.0cm,无明显伪足,溃疡面覆薄白苔,无活动性出血,溃疡周边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触之易见出血斑),HP(+);遂于2011年4月20日入院。中医辩病辩证为胃痛(肝胃郁热型),其治则疏肝解郁,泄热和胃;口服中药汤剂以丹栀逍遥散加味;配合穴位贴敷,药用川楝子12克,延胡索、白芍、陈皮、青皮、香橼、佛手、丹皮各10克,甘草6克,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蚕豆大小贴敷于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隔日更换一次,10次1疗程。同时配合专职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查房时与患者交流,缓解患者情绪,调畅心情。通过耐心、贴心的情志干预,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患者病情痊愈,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患者,病情无反复。

脾虚肝郁型胃痛是因思虑过度,“思则伤脾”,日久易导致脾虚,脾虚运化无力,则气血生化无源,肝体失养;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另外,土虚木乘,脾虚则肝气更易乘犯之。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性情忧郁,神疲食少,倦怠懒言,口燥咽干,胁肋胀痛,头痛目眩,大便溏泄,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而弱。

情志病篇8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随访情志护理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尚不能根治。由于AIDS的危害性和不可治愈性,当患者得知患AIDS或感染HIV病毒时,多出现震惊、否认、愤怒、惊恐、忧虑、悲伤、恐惧、焦虑等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情志护理,支持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改变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近5年来,利用现有的中外支持和合作项目在社区开展了随访与宣传教育工作,采用情志护理法护理AIDS感染者及患者,现报告如下。

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心理特点

HIV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病程长,病情变化大。通过随访发现新疆的HIV感染的发病时间经历5~7年。随访过程中发现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自卑,都渴望能够延长生命,大部分人有悔恨心理,少数人有轻生的想法和行为,还有部分人存在报复心理。能够延长生命,多数患者有悔恨之心,少数患者有自杀行为,还有部分患者有报复心理。

焦虑与恐惧:通过各种途径获知目前艾滋病还无普遍有效的疫苗,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后易出现恐惧感。同时,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冷漠,担心家人受到牵连,担心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在这种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等表现,进而出现焦虑状态。

悲观与抑郁:由于目前尚未发现能彻底治愈本病的药物,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用药。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一些病情久治不愈患者常会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无药可救,只能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感到绝望,出现寡行独,厌恶交往,抑郁苦闷等行为。因被失望、无援、孤立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抑郁心理。有些患者甚至有自杀的过激行为。

多疑和自卑:由于社会上对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的恐惧与歧视,患者在生活中常怕别人瞧不起,因而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喜欢观察周围人的细微表现,听到别人低声私语,就认为是在议论自己。同时,自尊心扩大化,受到一点点委屈或不理解,自尊心会大受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变得心情沮丧,认为自己被人孤立了,自己没有希望了。

内疚与孤独:经滥交、婚外等不洁传染上艾滋病的患者,对自己轻率的行为往往感到内疚与悔恨,同时,特别害怕家人、同事及身边的朋友知道此事,怕受到冷落和鄙视。既想找人倾诉内心的苦楚,又难于启齿,同时,也担心别人自己到后自己会受到歧视和谴责。

报复心理和偏激行为:有些患者是由于自身的不良行为导致的,但却将问题归咎于别人,产生报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还有些患者是由于某些意外情况而被感染,还需承受他人对自己的有色眼光,进而心理失衡,认为社会对其不公,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即依赖心理增强:由于该病目前尚未能找到理想的治愈方法,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显得更加依赖他人。

制订护理方案

根据随访过程中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原则:必须由两人(1名汉族,1名少数民族或懂双语的医务人员)组成一组,在保密的情况下对感染者或患者进行单独的情志护理,同时制定如下护理对策。

交往原则: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真诚的眼神流露、温柔的话语、细心的肢体语言动作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良好的语言修养,构成美好的舆论氛围。利用交谈这一重要的交流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1沟通谈:为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行业、生活环境以及性格特点,采用沟通性语言与其交流,与其进行情感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在此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过程,给患者以精神的支持。2解释谈:利用有关HIV/AIDS的健康教育资料,反复向艾滋病患者宣传艾滋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的有关知识及变化规律,让患者了解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时加强营养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能使艾滋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艾滋病的治疗与恢复。3鼓励谈:为使患者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疾病,保持心理和情绪上的稳定,主动配合治疗,而采取鼓励性的交谈,鼓励患者接受现实,调动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接受各项治疗方法,主动参与随访过程,让患者丰富自己的生活,对人生充满信心,增强重新生活的信念。4劝导谈: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也都渴望能够延长生命,因此,采用劝导性的语言与其进行交谈,减轻其心理压力。尤其是青壮年,医护人员除劝导其放下心理包袱外,还需加强艾滋病防护知识的讲解,强调改变生活行为方式和避免不安全的重要性,激励患者排除心理障碍。

情志病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2-01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种,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患者常年血压偏高,对靶器官,如心脏、脑、肾脏等造成损伤,容易引发脑卒中、心肌梗塞、心衰和肾衰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作为身心疾病的一种,其发生和发展与情致因素密切关联,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中风的范畴,一般认为该病和忧思恼怒、七情过极、饮食劳倦等关系密切,多种病理因素导致阴阳紊乱失衡,气血凝滞,气机运化失司。本研究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内科病房收住的高血压患者84例进行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获得较佳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内科病房收住的高血压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严格依据中华高血压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将所有患者分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49-78岁,平均年龄(5624±912)岁,文化状况:本科及以上3例,大专及中专12例,高中及以下27例,高血压等级:Ⅰ级5例,Ⅱ级21例,Ⅲ级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49-78岁,平均年龄(5545±917)岁,文化状况:本科及以上4例,大专及中专9例,高中及以下29例,高血压等级:Ⅰ级8例,Ⅱ级19例,Ⅲ级15例。

12 试验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高血压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含服用降压药,高血压饮食教育,每日测量血压,培养健康起居习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情致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①健康疏导:首先应当增进医患沟通,对患者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详细了解,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提供心理引导和教育,同时对患者灌输高血压治疗和保健知识,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应当适当增加医患沟通,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耐心解答,增进医患友谊,提高情致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②畅情致:嘱咐患者平静心态,避免不良情绪、杂念等对身体的进一步损伤,有效降低疾病疼痛度,每日早晚进行静坐及静卧,嘱咐病房走动人员保持安静,改善病房卫生环境,使患者保持清静的居住环境。③音乐治疗,在病房中播放轻松、柔美的音乐,依据患者中医辨证的证型给予相应的音乐治疗,如肝阳上亢较甚的病人宜选择微调乐曲以泻之。④记录所有患者家庭联系方法,每月至少进行1次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增进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状况的了解,嘱咐坚持心理康复锻炼,给予针对性较强的建议和指导。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焦虑状况评估: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后应用Zung焦虑状况评估表进行检测两组患者的焦虑状况。SAS总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严格依据1-4等级进行评估,得出的总分乘以125即为标准得分,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状况越严重。②血压控制状况评估严格依据高血压急症临床治疗体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评估状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估结果均处于较高水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下降(P

情志病篇10

稻瘟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由空气传播,分生孢子落到水稻上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造成重复侵染。

稻瘟病一旦发生和流行,将会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高达50%左右。节瘟、穗颈瘟发生严重,可造成颗粒无收。因此稻瘟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防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的品种,这是综合防治稻瘟病最基本的措施。并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切忌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二、减少菌源

清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三、栽培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提倡健身栽培。多施基肥,早追肥,做到氮肥早施,控制用量,增施磷肥、钾肥,追施叶肥提倡使用磷酸二氢钾,慎用或不用氨基酸类叶肥。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有助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提高抗病性。同时注重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四、药剂防治

7月份的气象条件与叶瘟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关系非常密切,此期如果遇到阴雨连绵、日照时数少、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92%以上,稻株体表保持有6~8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因此,应及时、经常进行查田,一旦田间出现病斑,特别是急性病斑的出现和增长,是水稻叶瘟流行的征兆,应立即进行防治。

叶瘟预防:推荐使用用75%三环唑(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或25%使百克,每亩用量60毫升,或40%富士一号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春雷霉素(加收米),每亩用量100毫升;或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克,以上药剂选择其中的一种,每亩对水15~20公斤,均匀喷雾。

叶瘟治疗:推荐使用40%富士一号,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或20%爱可(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每亩用量50毫升;或75%拿敌稳(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每亩用量15毫升,以上药剂选择其中的一种,每亩对水15~20公斤,均匀喷雾。

如果孕穗末期到抽穗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水稻抗病性降低,极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而抽穗始期至齐穗期和齐穗期后,则造成枝梗瘟和谷粒瘟的发生。

穗颈瘟必须药剂预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月底)、齐穗期(8月5~10号左右)各喷1次药。使用药剂为75%三环唑(丰登),每亩用量20克;或25%使百克,每亩用量100毫升;或稻瘟灵(40%富士一号),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春雷霉素(加收米),每亩用量80~100毫升。以上药剂选择其中一种,每亩对水15~20公斤,均匀喷雾。

药剂防治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叶瘟要连防2~3次,提倡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性产生。

2.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孕穗末期(破口期)和齐穗期。喷药时间要选择上午10点钟之前、下午3点钟之后进行,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和水稻扬花时间。

3.孕穗末期选用长药效药剂,齐穗期打一遍药后,如果雨水偏多,5天后再打一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