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4 05:24:38

想念的诗句

想念的诗句篇1

2.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柳永

3.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4.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岑参

5.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

6.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

7.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

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9.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0.满园春*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1.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12.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

1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

1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1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甬

1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想念的诗句篇2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想念的诗句篇3

一、分析诗中的重要字词

1.出题模式:诗或词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请具体赏析。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哪个字词指什么?

3.品读体悟:古代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贾岛“推敲”的故事广为传颂。“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作答此题不能单一解释字词,还须回归到文本,高屋建瓴,通观全诗来解答。

4.应对策略:(1)用恰当的语言诠释该字词具体含义。(2)运用丰富想象力将该字词迁移到诗人描摹的意境当中。(3)指出该字词有什么作用,或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5.真题演练: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恨”是指闺中妇女对于远在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很久未归家,思妇将这思念升腾为一种怨恨,越是怨恨,更能见到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二、揣摩诗词中的具体句子内涵

1.出题模式:阐释诗中某句的含义。

2.出题变体:诗中某句历来为人激赏,试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诗歌是灌注了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形象的生活画面,诗句是宣泄感情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性的语句,应值得我们注意。一句诗可能使描摹意境的,也可能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瞻前顾后,结合整首诗来作答。

4.应对策略:(1)用现代汉语疏通这个句子的意思,(2)进一步深入开掘此句在写景状物或抒感方面的作用。(3)最后扼要谈一下此句的表达效果。

5.真题演练: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句表层意思是山像太古一样静,诗人拿“太古”来写“山”之“静”,展开联想,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三、赏鉴诗词的表达技巧

1.出题模式: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或词的某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品读体悟:做表达技巧类试题比较难,首先我们平时应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比如表达方式有几类,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都应烂熟于心。然后以高中课本中经典诗词为依托,就表达技巧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此类题会驾轻就熟的。

4.应对策略:(1)明确概念,准确说明诗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对号入座,指出诗词中哪处用了这种手法。(3)通过此表达技巧,可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5.真题演练: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1.出题模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出题变体: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试加以分析。

3.品读体悟:鉴赏语言风格,应明确诗歌语言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类:形象生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精致,突出了杏花的特点;委婉含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言此意彼,耐人寻味;精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王维的诗;质朴,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4.应对策略:(1)就语言风格用恰当词语高度概括。(2)回到诗中结合相关诗句进行佐证。(3)对诗词蕴含的情感态度加以说明。

5.真题演练: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全诗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质朴含蓄。“十二三年就试期”“何如学取”“一笑君王”“着绯”等用语通俗,委婉曲折。

五、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

1.出题模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出题变体:某联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读体悟:对此类题型,首先我们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去考察。对不熟悉的诗人,后面的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然后我们要熟知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术语。如壮志未酬、思乡怀人、坚守节操等。

4.应对策略:(1)使用准确的词语点明思想感情;(2)结合诗中相关句子印证这种情感。

5.真题演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念的诗句篇4

摘要 陆游《陇头水》一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内容单纯,语言浅显,率意造语,直吐胸臆。但在主题表现及人物刻画上,却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诗人通过设置悬念、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及层层剥笋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爱国主题,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陆游 《陇头水》 主题表现 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平生以报国为念,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呐喊,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陇头水》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云: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冬,时诗人已七十二岁高龄了,赋闲山阴七载。在悠长的闲居岁月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丝毫不减。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

诗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壮士夜不能寐,三更半夜爬起来,在霜凝大地的旷野里踽踽独行,想起在此虚度光阴,欲归不得,不禁泪流满腮,泣不成声。于是,“我”走来对这位壮士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是平常的事情,怎么能够顾妻恋子,作儿女情长之态呢?”然后,这位壮士向我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屈辱求和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每年只见大车小车的金银绢帛送往胡羌,只求苟且偷安,哪管人民的死活!我夜观天象,太白星暗淡无光,可知朝廷无意于收复失地。我虽欲以死报国,可是报国无门啊。”全诗就在壮士的悲叹声中结束。

壮士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陆游始终想做一名操戈上阵的战士。在他心中,也一直燃烧着收复失地、赶走金敌的爱国信念。在陆游9300多首诗作中,吟咏壮士的多达四十余首,如“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字里行间始终激荡着一股滚烫的爱国之情,展现出了一位虽备受挫折但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志士形象。

而诗中的“我”则是诗人形象的另一半。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存在着无法排解的矛盾:一方面,诗人坚决主张抗敌御侮,为国雪耻,不管受到多少打击,他的“恢复神州”的爱国信念却始终坚定不移,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在他的诗作中常有表现,“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异梦》)。后人评价他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语),可见其爱国热情的强烈和执着。另一方面,南宋小朝廷卖国求和的投降政策已成定局,诗人抗金复国的抱负以及个人的功名事业,都长久得不到伸展,理想变成了梦想、幻想。这不能不使诗人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痛心。这个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于是诗人只好将它寄托于梦境或幻想之中,通过这种非现实的境界,来表达自己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

全诗紧紧围绕着“报国欲死无战场”这一中心题旨来展开。为使行文有波澜、有起伏,诗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手法,先抑后扬,逐层推进。首四句为一层,写戍边壮士难以排遣的乡愁,是一抑。首句“陇头十月天雨霜”即突出边地早寒,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哀伤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点明所写对象的身份是戍边将士:“壮士夜挽绿沉枪。”诗人以一个“夜”字,既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抚枪兴叹之意,又为下文抒写乡愁作了铺垫。三、四两句写战士的乡愁。古乐府《横吹曲・陇头流水歌》有“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之句,《陇头歌辞》也有“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的内容,都写征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而导发的愁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即化用此意,显见思乡之切。

“我语壮士”四句为一层,写“我”以长者的口吻勉励壮士以天下为志,为国家立功,鼓励他从哀伤中解脱出来,又一抑。诗人抓住壮士正值立志之年的年龄特征,有意指出,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不应割舍不断故乡之恋、家人之思。为了加强说服力,更有效地激发壮士的爱国热情,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从正反两面加以劝勉:先用马革裹尸的英雄壮举从正面鼓励这位士兵,以豪语激奋将士。“裹尸马革”典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用“马革裹尸”这一成语形容英勇作战、献身国家的意思。接着再以困守闺阁、足不出户的妇女作比,从反面进行戒勉:男子汉大丈夫,本不应作女子态,留恋家庭小天地。“妇女不下堂”,典出《春秋》襄公三十年《谷梁传》:“妇女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岂若”意即“怎么可以像……那样呢”,语气中带有明显责怪的意思。

“生逢”四句为第三层,写战士对劝慰者的回答:乡愁固是难禁,但最可悲伤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金银布帛每年数以万计的送到金人那里以求苟安,国势日衰,身为战士却不能为国出力,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气愤和悲伤!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我”还能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对方呢?留给读者的只是一片无言的沉默,在这沉默中又分明回响着作者与戍边壮士的愤恨共鸣。

“和亲”指与敌人议和,结为姻亲。《史记・匈奴传》:“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这里指南宋朝廷先后两次与金人签订的屈辱和约。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小朝廷与女真贵族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二年(1164),宋金又订立了“隆兴和议”,议定金、宋之间是叔侄之国。诗中“和亲”、“岁辇”即指此而言。“岁辇金絮输胡羌”,是说每年要用车子装了无以数计的金银丝帛,送到金人那里苟求偏安。句中“辇”原指用人拉的车,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用的车。这里作动词用,指用车载运。“金絮”指金银布匹。“胡羌”指胡人,羌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金人。

这里,诗人通过将士之口,表达自己对南宋投降派屈膝辱国、耻事敌虏行为的痛心疾首之情。“夜视太白”两句,又从上两句中化出,是上两句内容导出的结果。“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主杀伐。故诗中多以此比喻兵戎之事。李白《胡无人》即有“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之说。“夜视”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金星的光芒收敛,象征朝廷苟安半壁江山,无意收复失地,一统天下,以致有志之士无舍身报国的机会。

这末四句绾结全文,点明题旨。它既是紧承中间四句而来,回答劝慰者的误解,又同开头四句遥相呼应,揭示了壮士之所以抚枪难眠,悲戚忧伤的原因。原来前线战士“三更起坐泪数行”,绝不仅仅是思乡之泪,更重要的,是因为报国无门,一年年过去,老死疆场,徒劳无功,叫人怎能不悲伤!

就全诗来看,首尾四句都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写报国无战场是实,是本旨,语劝慰之意是虚,是引言,只是为了引出“报国无战场”的感慨。所以,就整首诗看,诗中感情的抒写是逐层深入的,诗中的内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前线战士的哀伤,而是反映了全国广大人民对朝廷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和批判,表现了一切爱国仁人志士的无限悲愤。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他始终不能忘怀恢复中原的大业。“报国欲死无战场”,也就深刻反映了诗人这种强烈的舍身报国的热切愿望和深沉的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主题的完美表达,有赖于诗中壮士形象的成功塑造。作者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匠心独运,将一个舍身报国的爱国者形象凸显于读者的面前。诗人首先运用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手法,简笔勾勒出壮士所生活的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以及陇水呜咽、角声四起、肃杀萧条的边塞氛围。“陇头”,即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处系特指壮士所处的边防前线。“雨”在句中作动词用,“雨霜”即降霜,点出了天气的苦寒;“十月”则表明寒流来临之早。此时的南方正是天高气爽,冷暖适宜的金秋季节,可在这西北边陲,寒冷却过早地降临了。这就抓住了北方气候的特点,点染环境气氛,为下文人物登场作铺垫。诗中虽没有一字涉及到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而其痛苦艰辛之状,已尽在不言之中。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勾勒点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有“层层剥笋”之妙。先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因为是在晚上,看不真切,只看见一个大概轮廓,所以不作细致的刻画,而只突出一个基本特征:带枪。表明身份:是一位在边地打仗的士兵。一个“挽”枪的动作神态,又写出了士兵形象的“这一个”。他既不是昂首肃立,高度警惕的哨兵;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的将军,而只是一个思想上极度苦闷,精神颓废不振的守边战士。

接下来再写人物的内心苦闷。作者以追叙的笔法,揭示人物思想情绪的转变过程。先是“闻”,因为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所以陇头流水的哗哗声就格外刺耳,这就自然引起了“壮士”的怀乡思归之情。接着是“思”,思归而不得归。不仅如此,现在功未成,名未就,在此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日月逝于上,形体衰于下;国耻未雪,失地未复,虽有为国捐躯之志,却无杀敌报国的机会。

由己而家,由家而国,家国之恨,身世之感,芳草之思,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厚,终于使得这位壮士难以自恃,无法入睡,就只好起来,接着写“起”。夜深人静之时,这位壮士轻轻地披霜起坐,独自抚枪兴叹。一个“夜”字,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的苦况。最后写“哭”,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眼前这位壮士三更起坐,泪流成行,可见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以排解的伤心事。这就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客对答。诗人以外写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深刻,真切感人。

再次,诗中悬念的运用也很成功。开头四句作者先用浓墨重彩之笔,渲染出边地浓浓的乡情,这就给读者和“我”留下一个错觉,即壮士抛洒热泪似乎是因“思故乡”而起。接着即引出第二层“我”对壮士这种儿女情长行为的批评,不像志在四方的堂堂男儿。显然,“我”认为这是壮士“泪数行”的原因。其实,这是“我”故作误解。第三层通过壮士的回答,解开了悬念,原来壮士洒泪是因为“报国欲死无战场”,说明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诗意的展开,一波三折,别具一格。

用韵方面,本诗采用的是颇有民歌风味的一韵到底,句句押韵。这种每句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这种格式写不好容易使声韵密集,结构板滞,但陆游采取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既保存了乐府的“古直悲凉之气”(《唐宋诗醇》),使人感受到诗人犹如江河奔涌,澎湃倾泻而出的感情,又具有灵活折宕之势。

最后,文章以对话作结,一方面是作者有意借“壮士”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另外,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情节,揭示本质,明显地是采用了古代民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使诗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矛盾通过人物对话逐层表现出来,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议论,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向彤:《陆游诗词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王树溥:《陆游诗作中自我形象的塑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想念的诗句篇5

学生初读一首古诗,并不能很好地读通、读顺,那就更难理解诗意。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创作背景,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与传说,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促进背诵与积累。如在指导学生诵读《示儿》时,我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听了我的介绍,学生无不为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诵读时既读出了诗中的悲愤,又读出了诗中的激昂,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著、深沉,做到了与诗句、与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二、百般红紫斗芳菲——多式多样诵经典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经典诗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多式多样的诵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活泼好动是孩子的特点,在读古诗时,口、手、脚并用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富有节奏感,让学生拍拍手、摇摇头、挥挥臂、扭扭腰、跺跺脚,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诵读兴趣,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例如:诵读刘禹锡的《途中早发》中的“马踏尘上霜”时,我让学生诵读时加上了跺脚、骑马的动作,学生犹如一匹骏马,读起来非常有劲。读《鸳鸯篇》时,我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就让学生配上小鸟飞翔的动作诵读。根据古诗的不同节奏和内容,配上不同的动作读,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历来古诗都讲究“吟”。根据古诗的韵调,许多古诗也被配上了有现代气息的典雅曲调,如《明月几时有》《游子吟》《春晓》等,这些大家熟知的古诗,唱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在诵读古诗接龙时,我也试着让学生自己给诗配上了熟悉的曲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吟唱,加上编的动作,真是一片载歌载舞、趣味盎然的诵读场面。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以诗想画知诗意

在诵读古诗接龙时,我经常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背诵,如借助多种媒体组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启迪想象;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唱,丰富想象。在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时,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让学生品读“放歌”“纵酒”“还乡”“穿巫峡”“下襄阳”等诗句,边读边想象所叙述的人和事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领悟。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同时,想象也能把诗句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多理解诗句,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促进背诵和记忆。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以诗促学显才气

新课程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注重积累。古诗接龙游戏里的篇目,都是经过精选的、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正是学生积累的好素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学到了有关地理、历史、习俗等各类知识。如读到“郁孤台下清江水”,知道了郁孤台就在家乡赣州;读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孩子们了解到古人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

课外吟诵,课内受益,诵读古诗,让学生积累了语言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习作语言简单,却也会用诗句表情达意。在习作《妈妈的爱》中,有的孩子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读诗用诗,以诗促学还体现在课外活动中。清明节前恰好下起了小雨,学生望着窗外低吟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去春游,学生喊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有学生念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的“出口成章”,运用诗句得心应手,表达情感恰如其分,个性飞扬地展示着自己的才气,令老师们不由得感叹:小荷才露尖尖角啊!学生有如此诗韵,古诗接龙诵读功不可没啊!

想念的诗句篇6

诗歌是寄托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诗言志是诗歌的终极目标,其中“志”就是诗人的思想和感悟。所谓“关键诗句”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和感悟的诗句,阐述哲理的诗句,表现诗人写作意图的诗句。这一考点的常见题型有:咀嚼诗意型,体味意境型,品析写法型,赏析名句型。

解题金钥匙

一、咀嚼诗意型

题型:1.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3.这两句诗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诗中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研究试题要求,抓住试题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明确诗句的表层含义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咀嚼诗意时要能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诗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来具体分析。

答题要点:通过……内容+抒发……感情。思想感情如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离别思念之惆怅等。

二、体味意境型

题型:1.描述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这两句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4.对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的描写。

解读:关键诗句是整首诗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解答此类试题时,应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关键诗句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答题要点:1.理解诗歌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分析诗中形象:找出具体意象,概括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中诗人寄予的情感。3.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结合意境。

三、品析写法型

题型: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感的?

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感、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3.修辞手法: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词语或句子作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四、赏析名句型

题型:1.欣赏诗歌中写得最妙的一联。2.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

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时,可综合运用上述三种题型的答题要点,即根据具体的句子,从诗句的含义、意境、表达技巧、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或从其中一方面重点阐述。

答题要点:1.表现(修辞)手法+意境+情感。2.含义+表现(修辞)手法+表达作用。3.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说说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展现出的画面,并说说诗句的含义。

4.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极具艺术表现力。诗人赋予“日”“春”以物的新旧交替,“生”“入”以人的意志情思,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喻身世,借“春泥”明心志,决心远离官场,退隐避世,化作春泥,栽培桃李。

想念的诗句篇7

春蚕到死丝方尽③,蜡炬成灰泪始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⑤,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㈦,青鸟殷勤为探看⑦。

[注释]

①前一“难”字指困难,相见的机会难得;后一“难”字指难以禁受,难分难舍。

②这句一说以百花残败比喻自己的爱情没有成功的希望,一说离别之时恰逢暮春,更使人悲哀伤感。

③这句以蚕丝象征情丝,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④蜡炬成灰,指蜡烛烧尽,喻死亡。泪,蜡烛燃烧时流溢的油脂。这里比喻别后相思的泪水。

⑤这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晓镜,早晨对镜梳妆。云鬓,指年轻女子的鬓发丰盛如云。改,指由黑变白,比喻青春容颜逐渐消逝。

⑥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座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居住的地方。

⑦青鸟,神话传说中的鸟儿,是西王母的使者。后被用作男女间的信使。

[说明]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他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潦倒终生。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

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风格,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寄予深沉、构思精密、富于想象、色彩浓丽的独特风格。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后人的注本有清人冯浩的《李义山诗文集详注》、今人陈永正的《李商隐诗选》等。

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也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些以《无题》和作品中某个词汇为题目的爱情诗。清辞丽句,情深动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忠贞不渝的爱情,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写难以禁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

首句写离别的痛苦,却从相见之难着笔,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景语——以百花凋谢的自然景象象征爱情的被摧残;又是情语——是苦恋着的双方的心态刻画:由于刻骨铭心的爱情无望成功,眼前的景色也成春风渐衰、群芳凋残。妙在两句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名句。“春蚕”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丝,爱的情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这是何等深沉、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情表露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一个“泪”字,使多少后人唏嘘不已,“蜡泪”同洒。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爱情的痛苦永不消逝,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意,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熬煎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因这两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其中所蕴含的无所畏惧、以死殉情的精神形象,后人在引用它时,一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往往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着态度。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一笔两到,用白描的方法着力抒写男女双方在离别厚道无穷思念。诗人神思飞越,设想对方每到晨起梳妆之时,便会目睹镜中因痴心思念而不断改变的鬓发容易慨叹年华流逝,从而倍增对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自己想念着对方,对方也牵挂着自己,“夜吟”句从女方角度设想男方同自己一样,也在经受着爱情的痛苦折磨,以致夜不能寐,借吟诗来派遣内心的愁情。一个“寒”字,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亲爱的人啊,长夜漫漫,冷月浸人,你一定要多保重啊!这两句思念着的双方互为设词,蕴含着恋爱的双方精神上的沟通相容、心心相印,隐含着对爱情更多的期待和渴望,比直接描摹双方的心态更为细腻,更为曲折,也更为缠绵。上下对句还造成这样一种客观效果:恋爱的双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想念的诗句篇8

深入学习和理解作品

我们常说:“诗言志”,作者“言”的究竟是什么“志”?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的?如果朗诵者并不清楚,就无法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意图。所以,细致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所含内容,使朗诵者本身首先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染,由此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饱满的热情,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把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观众,确是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朗诵《天安门诗抄》中《扬眉剑出鞘》时,就要结合“”对的迫害和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来理解。在那“黑云压城”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怀念,又抑制不住满腔的悲忿之情,于是血和泪凝成了战斗的诗章,这是人民内心的表露,也是对“”的痛斥。我们为总理的逝世悲痛欲绝,洒泪痛哭时,听到凶手的狂笑和吼叫能不恨吗?能不横眉冷对,拔剑向前吗?如果对这四句诗不认真理解,朗诵起来就不会有激越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朗诵诗歌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感叹的字,都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在一些诗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呵”字,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一“呵”字是赞颂、疑虑、叹息、回忆?还是不解、发现、醒悟、失望?……如何理解?如何表现?我们都要反复琢磨,切不可一样对待。

注意提高朗诵技巧

诗朗诵主要是运用语言去感染听众的,因此,在朗诵语言技巧上还必须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这方面的几个问题:

字音 朗诵者要让诗句中的每个字都使听众听清、听懂,就必须掌握好字的发音。特别要强调吐字清楚,准确有力,分清四声。

节奏 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朗诵起来都是一个调子,听起来就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由此看来,朗诵技巧的核心是要掌握好节奏。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要运用好重音、停顿以及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要自然而不生硬,切忌拖腔拉调。

朗诵的过程中,为了使某句诗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我们就要重读,这就叫作重音。

如叶挺烈士诗《囚歌》中的两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句中该重读的字突出了,才能更鲜明地塑造出一个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才能对比出那些叛徒的和卑贱。

另外,由于重音强调的字、词不同,往往句子的含义也就不同。所以哪里需要重读,一定要把握准确。

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

回答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给以重读,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

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

如:《办公室的灯光》中有这样两句:

最难忘十年呵,

休息得更少,更少。

“更少更少”这个重叠词语是应该强调的,但由于环境、气氛不适于加强音量,只宜于轻轻念出才能表达人们深沉和难受的心情。这样的轻念和前后词语的音量一经比较、映衬,也同样得到了突出,分量并不减轻。这也可叫作感情重音。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突出、丰富诗句的内容和感情。

如:叶帅的五言诗《攻关》,就应该这样停顿: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这种有规律的停顿,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量。

又如:跳蚤//大模大样地//坐在黄牛的鼻子//尖儿上。

这句话连起来念,就失去了幽默感,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而在“跳蚤”之后加一个停顿,就把这微小动物的形象,用“特写镜头”突出出来了。接着在“鼻子”后面又加一个突然停顿,然后再慢慢地念出“尖儿”两个字,是为了说明“鼻子”尚且不大,“尖儿”就更小了。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出其不意、更为有趣的笑料,生动形象地对跳蚤进行讽刺。

停顿的长短也要恰当,不要让人感到是忘了台词或是感情断线了,而要使听众从停顿中看出表演者的思想仍在活动,感情仍在燃烧,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除了重音、停顿而外,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如朗诵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最后两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就需要用必胜的信念,高亢的声调,非常有力地朗诵出来,特别是“全无敌”三个字,一定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魄。

如《办公室的灯光》:

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祖国渡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梦里发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露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这一小段就需要用深沉的感情,缓慢的语调,较轻的声音来朗诵。这样才能把观众带到一个宁静的夜晚中去,勾引起大家对生前往事的回忆和对敬爱的的无限思念。

但是当朗诵到:

在西安,在重庆,

在南京梅园新村三十号……

任凭反动派监视、盯梢,

办公室的灯光啊,

是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速度就要逐渐加快,尤其是朗诵到最后两句时,要以激昂的感情,排山倒海之势,一字紧接一字,一句紧接一句,似连珠炮喷射出来,这时无论是感情和声音都要达到高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敬爱的英勇机智、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一般情况下,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需要读得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

在朗诵诗歌时,我们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短的两行诗句,就要有较大的变化。

如:敬爱的,

人民的好总理!

在朗诵第一句时,声音可以放轻一些,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这是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充满深厚的情谊,好象总理就在面前,我们在亲切地和他老人家打招呼一样。第二句却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因为这里感情发生了急骤的变化:近在眼前的竟离开了我们,我们的耳边还回荡着那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身上还保留着带给我们的温暖……今天,党和人民是多么需要您啊!“好总理!”是人民的崇高评价,这里既是对总理的赞颂,也是对“”的示威。两句诗一慢一快,一轻一重,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想念的诗句篇9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 buddhi st monk begins at dawn one daywalking up a mountain,reaches the top atsunset.meditates at the top for soveraldays until one dawn when he begins t0 walkback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which hereaches at sunset.making no assumptionsabout hi s starting or stopping or about hispace during the trips.prove that there is aplace on the path which he occupies at thesame hour of the day on the two 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想念的诗句篇10

关键词:翻译;文化;意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65-01

Thinking in a silent night

By Libai

There is a cold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chair

As if the freezing hoarfrost landed on the ground

Lift up my head and watch the light moon

However,missing my hometown while I down my head

外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本身就很难,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审美思想。很多的文化学者有很好的翻译能力,但我自己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这里一起和大家商榷。

首先,首句采用“there be”句型,这里是为了突出“in front of the chair”这个地点状语,进而使读者能联想到作者作此诗时已经到了该入睡的时候了。这里“明月”若按表面意思一一对应来翻译就应该是“light moonlight”,但是在外国人的思维里,“light”多表达“明亮的”意思,看到这样的词就会单纯的想到月光的明亮,因此我这里用了“cold”来代替“light”。原因很简单,这并非很适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外国人表示月光都会用“light balmy”之类较温和的词,而我感觉到,在这里用一个“cold”,而且加上一个“a”,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在这里能够进行思考,这样作者的心情和他想表达的感情在首句中就可以略有表现。当然,这句话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It has a l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chair”,“有一轮明月在床前”显然这句话是无法把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表达出来的。这里还有一个常识,“床”在这里不是我们平常睡觉的“床”,而是指一种“坐具”,就像我们现在的“圈椅”。

第二句,这句的关键在于“疑是”,这句若让外国人来翻译的话,用他们的文化习惯,这句话就会翻译成一个疑问句。我们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判断这句话是否应该有疑问的语气,“疑是地上霜”,这是紧接着上一句“床前明月光”而来的,那么,这里的“地上霜”其实就是在比喻月光照在地上的情景,而“霜”的特点是“冰冷”,这正好与作者远离家乡,与游子思家而不能回归的普遍的孤独、凄凉的感情相呼应,显而易见,这句话就不应该是一个问句,“疑是”就是“好像是”的意思,那么这里有“like,as if”等词汇可供选用。但是,“like”在语法中通常是“……像……”,大多用于“某人看起来像……sb looks like sth”之类,所以这里选用“as if”更贴切一点,而且“as if”引导的还有虚拟的意思,自然而然读到这里就会想到这句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霜”只是虚拟的。在“hoarfrost”前加“freezing”,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On the grond”也可以用“on the earth”替换,但“grond”这个词用在这里让人更感到亲切,更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大结构上无所谓怎么样翻译,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里是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的。“明月”的翻译是否要和首句一样,用“cold”,我觉得这里用“light”更好些,“cold”与“light”刚好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不仅仅是把作者很多的感情融进在其中,并传达给了读者。

最后一句,“however”作为插入语,对中国人的文化表达习惯无所谓,可要可不要,但对于外国人,他们看见这里的插入语,自然会在读到后面的内容时转化一种思维,所以这里显得会更好一些,这也是遵循了外国的文化习惯。翻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一种文化的习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体现出来,能够使两种语言达到共通就是最佳效果了。

“望明月”这个“望”更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的神秘性,用“to see”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态或目的,不是非常的合适。用“saw”是一种准确刻意的动作行为,不符合诗人的感情。“glimpse”表示一种短视的动作行为,但更表达的是一种不经意性,这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syare”是瞪着眼睛凝视,盯着看的意思,但过于强调动作性,而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随意性,因此用“look at”比较好一些,但还不是最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意思。诗人在这里的思乡感情是通过“看”的动作表达出来的,但这个动作是一个“看”的动作,但又不是一个专注的动作,这个动作是随意性的,但又不是不在意的随意,只是一个伴随动作,不轻又不重,不专又不随意,不在意又是很在意的动作。

“思故乡”和“低头”,选择用“while”连接起来,“when”只表示“当……的时候”,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while”有一种伴随的状态,这就能反映给读者诗人“missing hometown”是从“望月”开始的,是一种浮想联翩的心理和情绪的反映,更是一种感情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