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在哪范文
时间:2023-03-22 11: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壶口瀑布在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天色渐渐暗下来,吕梁山像从天边扯过来的一幅巨大帷幔,遮得四周黑漆漆一片,寂静而荒凉。天傍黑时,路上来往的车辆并不少,可无论我们怎样拼命挥臂拦截,也没有一辆车停下来。
天愈来愈晚,大家截车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从东北到西北,从长白山到吕梁山,遥遥数千里,异乡野地,风冷雨凉……正在绝望之中,远处又出现了两束光亮,众人顿时来了精神,扯着嗓子呼喊起来。那车果然明显减了速,在离我们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慢慢停下来。师傅从驾驶室里探出脑袋,怯生生地问:
“啥事?”
“我们的车出事了,想求师傅帮帮忙。”
“车在哪儿?”
师傅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幸好那辆出事的车电路还没有完全毁坏,苟延残喘地发出了一点微弱的光亮,足以证明我们的话是真实的。师傅放了心,同车上另外一个人下了车向我们走过来。大家充满了感激,你一句我一句忙着介绍出事的经过。师傅走到汽车近前仔细瞅了瞅说:“这车不行了,明天再想办法。这样吧,你们留下两个人夜里在这儿守着,其余的人坐我的车到山下壶口宾馆住下。”
听了这几句话,大伙儿感动得不知道怎么好。带队的老曹当即点名留下两个年轻人看守,其余的人搭上师傅的卡车直奔山下的壶口宾馆。
到达宾馆,已是夜间11点多钟了。师傅看上去跟宾馆的人很熟,迅速帮我们安排好了住处。随后,他对老曹说:“你买瓶酒,再买点食品,我给山上那两个人送去。夜里山上风大阴冷,不吃点东西不行。”于是,师傅带着老曹又上了一趟山,12点多钟才回来。临睡前他对老曹说:“明天我着急赶路,你早点起来,咱俩再给山上的人送点热水热饭。”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我们起床,师傅已备好了热腾腾的豆浆油饼在等着我们。大家脸也没顾得上洗,匆匆跳上车又去了昨天出事的地方。一路上,师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我们:可以去什么地方找人救援,离这里最近的修车铺有多远,路怎么走……一一告知,生怕我们人生地不熟受到为难。
车到了地方,大家下车后,不知怎样感激师傅才好。这时老曹一把拉住师傅的手,从兜里掏出200元钱硬塞给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一点心意,劝他一定收下。师傅稍一迟疑,没做更多推辞把钱收下了。车开动了,大家静静地目送着,这时,师傅从车窗探出头,把200元钱撒手扔到了路上,朝我们微微一笑,说了句:“收钱就失去帮你们的意义了。”说完,一溜烟跑远了。
望着远去的车影大家全傻了,谁也没有说话,过了好半天,不知谁由衷地感叹一句:“连个姓名都不留,好人,好人哪!”
篇3
1986年6月,我们一行四人,在山西省河曲县下车,要从这里开始步走黄河流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把山西、内蒙、陕西以河相隔,是一个鸡叫三省醒的地方。
黄河由北向南,奔涌在晋陕峡谷里。我们行走在河东岸的山西地界,有时碰到渡船,也会到陕西那边去,在那边碰到渡口,再回到山西这边来。走到险要处,河边没有河滩了,我们就走纤道,在河道最窄的地方,还能看见河西岸的陕西人家,还能和陕北汉子吆唤着拉呱家常。我们问他们活得好不好,他们说凑糊(和)吧,活在山里有口饭吃就行啊。这种时候,纤道也变得越来越窄,难以通过,到了这种危险地段,先得有一个人把旅行包放下,空着身子蹭过最窄的地方,然后再把背包一个一个接过去,背包里装着再也不能精简掉的雨衣、地图册和干粮。脚下是深深的峡谷,黄河黑一块儿黄一块儿,翻起来沉下去,翻起来像大蘑菇,沉下去像炮弹坑,那河水翻翻腾腾,旋转着流淌,仿佛挟雷带电的滚滚乌云。
当纤道迂回到离河面较近的时候,便可听到“啪啦啪啦”的沉沉的闷响,那闷闷的长音,仿佛充满了妖气,仿佛一瞬间会从河里跳出一个妖怪。那是一股股暗流从河底凝聚了一股股向上的力量,拧转到河面时便发出一声旋流散开时的“啪啦”声,如同一条大鱼越出水面,凝聚的力量爆发了。
二
拂晓凉快,我们总是天蒙蒙亮就启程了。已经两天没遇到人家了,在山里遇不到人家是常有的事情。这天中午看到半山坡上有一个村庄,我们离开河边走进村里,这是一个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村里很安静,有一点劳动能力的人都出去种地了。我们走进一户农家,农家妇女见了我们感到稀罕,说是这里很少见到外人,农家妇女给我们煮了一锅面条,我们吃了面条又继续赶路。
有时候,我们会暂时离开黄河,但不离开黄河流域,诸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我们都要去那些地方转转,看看,去体会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榆林县有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是蒙语“不好的水”。我们生长在城市,第一次看见沙漠,看见连绵起伏的沙漠黄漫漫与天相接,一如黄河泱泱,四处流淌。我们脱了裤子,抱着衣物,过榆西河,兴奋地跑向黄灿灿的沙漠,虽然心里一边害怕陷进沙漠里而永远消失,一边又兴奋不已地往沙漠深处跑。每一脚下去,沙子便埋住膝盖,再再陷进去,空寂的沙漠里不断响起放荡的欢笑声。这时候,我们脱离了人群,再不需要伪装自己,再不用控制自己的本性,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任其挥发,我们变成了三十岁的孩子,一时间荣辱皆忘。我们抱住头往沙坡下滚,边滚边哈哈大笑,站起来再往高处走,再往下滚。每踩一脚,脚窝上方的沙坡便裂开一道长长的裂缝,好像要地震。
我们发现了一只野兔,于是便大喊大叫起来,一跳一跳地跑在沙漠里,开始围追那只野兔。野兔在围圈里惊慌奔跑,一直跑到跑不动的时候才停了下来,显出恐惧哀伤的样子而抖抖颤颤。我们没有去抓那只战战兢兢的野兔,而是远远地看着那只野兔慢慢地走向沙漠腹地。
三
从壶口到禹门口,是黄河流程中最狭窄最险要的河段,黄河两边没有公路也没有人烟,我们无法估计出我们将要走几百里路,当然也无法预测会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正在前面等待着我们。
当地老乡管壶口瀑布叫龙王。老乡说,早头儿有河运时,船行至此,船夫们就把船拽到岸上,全都跪在岸边给龙王烧香磕头,祈求平安。黄河在壶口处形成两三米落差的大瀑布,浩浩荡荡跳下石峡,这里就不能行船了,船得提前上岸,走旱路。船走旱路,情景十分壮观。船头上系着两根胳膊粗的大绳,叫走绳。走绳上有无数个铁环,数十名或者数百名拉船的汉子,各背一根拉绳,拉绳的一端有铁钩,铁钩钩住走绳上的铁环,众人呼号起来,拉动大船,船便滑行如飞,假使有人摔倒了,往往会被旱船搓死……万里黄河从上游滚滚而来,忽然间缩窄了河道,就像偌大的黄河要从一个壶嘴里喷涌而出,那可真是急不可耐的样子。在这里,汹涌咆哮的黄河毫不犹豫地跳下几十米宽的石槽里,把河水砸出十几米深的水坑,砸起的水射向空中,就像一个一个巨大的蘑菇冲天而起,那些巨大的黄色蘑菇在天空散开时,水雾会飘出几十米几百米远,而壶口瀑布那隆隆的撞击声,却可以让人在一里之外就能清晰听到,那时你会错觉是晴天霹雳,抑或是以为前面正在打仗,那里炮声隆隆。黄河在这儿既显示了蕴藏量也显示了巨大威力,一如千万匹黄鬃烈马,你冲我撞,一同狂奔,抖鬃长啸。
壶口瀑布是旅游点,有饭店,我们买了很多馒头,买了猪肉罐头,每人背一些,做长期准备。饭店的掌柜担心地说,你们最好别往里走了,走进去还不愁饿死呢。
从壶口出发,走了两天,一直没见到村庄,我们真是有点发毛了。一天傍晚,看到黄河对面的陕西岸上,有一个很小的村庄。隔着黄河,我们跟一个挑水的陕北汉子吆喝拉呱,知道对岸的村庄叫圪针滩,住着七八户人家。后来,又在山西这边的山坡上见到一个村庄,叫山弯子,只有两户人家。我们跟老乡买了些玉米面窝头,咸菜,补充了一点食物。老乡很不理解地说,你们为啥要往里面走?里面除了荒山野岭,啥也没有,我们从来没听说过里面住着人家,你们走进去做啥?
我们没说走进去要做啥,吃完了饭,又急匆匆上路了。
六月的黄河正是枯水季节,的河床被黄河刮涮得伤痕累累。石头上显露出一孔一孔圆洞,就像被钻机钻出的洞子,那便是河流的力量、旋流的象征。
河边傍晚,最是湿润凉爽。野兽爪印和白白的粪卷散布岸边。我拾起粪卷搓碎,搓出了猪毛。前些天听一个地质人员说,在我们将要走进去的峡谷里,会有狼群出没。他说晚上八点钟以后,你们千万别到黄河边去,那时候狼群要到河边去饮水,一旦碰上就麻烦了。上个月,就在我们要走的那个地段,他们碰着过九只狼,幸亏他们四个人都背着枪,他们向狼群开枪,把狼群吓跑了。他们有枪,可我们有什么呢?说起来可笑,我带了一把短藏刀,一个朋友带了一把军刺,另一个朋友带了一把消防斧子,剩下的一个朋友是赤手空拳。
月光下的黄河是白白的、静静的样子,就像一条冰河,一条美丽宁静的冰河。水湿气滋润着我们干渴的气管和肺脏,这时的黄河是那样温顺、那样亲切,已然是一个温情的少女。为了吓狼,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们边走边唱,其实那哪是唱啊,简直就是在吼。不会唱流行歌曲,就唱样板戏,瞎唱。边走边放炮子,爆竹声在寂静的峡谷里咯啦啦回响,不次于三八式步枪的枪声。
白天走路,夜宿山里。
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左右,我们被一条汇入黄河的山川河拦住了去路。我们停在两条河的夹角里,茫然不知所措。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横渡过黄河,所以我根本看不起这条山川河。我脱了衣裳,抓着一根军用绳子,这根绳子是我们出发时带出来以备使用,这时候可能真就有了用处。我要抓着绳头游过去,另一头留给朋友,等我过去以后,其他朋友再拽着绳子往对过游。半夜的水,冰凉,我慢慢走向水里,走一步吸一下肚子,走一步吸一下肚子,冷得心惊胆颤。忽然,一位写诗的朋友惊叫起来:“看――山上有手电光!”
没人搭理他,都认为他是发了诗性,都认为那是他的希望给他带来的幻视。
“没错,就是手电光!”他再次惊叫,举起手电,向夜空照射,两道白色光柱在空寂的夜空上交叉相会。我们呼喊起来,充满了意外、充满了惊喜。从山上下来一位老农,把我们引上山去,这真是绝路逢生。
山坡上有间破烂石屋,两个老农每年春天就住在里面,开始耕种山地。
石屋完全是用片石和方石垒成,坐在石屋里,可以看到月光一束一束地穿过石缝射进屋里,幽光丛丛,神奇美妙。
两个农民汉子坐在屋里的石头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每年春天,他俩就从远处的村庄里背上粮食,来到这石屋里住下,埋锅造饭,然后就日复一日地播种种子,日复一日地侍弄庄稼,直到庄稼成熟,两人把打下的粮食再一趟一趟背回遥远的村庄去,与家人团聚,共度寒冬。这几乎是两个中国的“亨利・戴维・梭罗”,这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
两个汉子很真诚地邀请我们住下,他们说他们在这里还是第一次看到外来人,也觉得很稀罕,可我们只顾沿着黄河走,只顾夜行凉爽能多走一程,我们只坐了一袋烟的工夫,就匆匆地离开了那间似如睡梦中才能梦到的石屋,或者在睡梦中也不会梦到的石屋。这让我一直后悔至今,我总是后悔没在那间石屋里过夜,没和两个汉子好好聊聊,好好体会一下他们是怎样安静做人的。
两个汉子指点着我们过了那条山川河,告诉我们过河以后,就能看见一个石门洞,但别进石门洞就往山下拐,就可以再次回到黄河边,就可以沿着黄河继续往前走。沿着黄河走,人就不会迷路了。如果生活中也有一条不会让人迷路的河流该多好。
月亮很好,月光下可以写字,远远地就能看见一个朦朦胧胧的石门洞,正当我们要往山下去的时候,手电光照见了一条拦路蛇,我们慌慌张张绕开那条拦路蛇,只多绕了很短的一点距离,就已经绕到了悬崖峭壁上,就再也不能回到黄河边去了。这就像人生,一旦走错了,就很难再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了。黄河相对于大山,是水平的,沿着河边走,就相当于是走平路。
我们没能回到河边,所以只能贴着崖壁小心行走。我们拉开距离,以防有一个人失脚掉落时,会把身边的人也一同拽下去,那样就会多一个粉身碎骨的人。
这样当然不行,假使真摔死一个,活着的人会承受不起那种打击的。可这样一寸一寸地挪动,即使挪到天亮也不会挪动多少距离,还不如碰到合适的地方休息一下,蓄养精力,天亮再行。
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平平的大山石,那块山石就像一张石床,我们决定把这块石头作为宿营地。我们点燃了蜡烛,山风像舌头一样舔舐着火苗,同时也舔舐着蜡水,一支蜡烛很快就燃尽了。
黑莽莽的山峦里,一簇一簇的灌木就像一只一只不怀好意的野兽,正以吓人的气势逼将过来。手电不能长亮,耗完了电,以后急需要时就没辙了。可是,没有灯光的长夜就像没有方向的人生,让人难受让人困惑。
拿出罐头、馒头、酒。
用军刺猛刺猪肉罐头,罐头油噗一声射出来,热乎乎地射在我们的脸上和身上。背在包里的罐头被阳光辐射,膨胀成这样,可想人在走路时被晒成了什么样子?用树枝做筷子,在罐头里捞来捞去,只能捞到一点肉皮,猪肉都已经融化了,里面全是热乎乎的猪油。
“能不能用猪油做一盏油灯呢?”我这样想着,从背包里拿出绷带,搓了一根油灯捻儿塞进罐头里,用火柴一点,居然亮了。一盏猪油灯摇摇曳曳,陪伴着我们度过后半夜。那半个夜晚是那么漫长,就好像一个混沌的世纪一样漫长。我们不敢睡觉,害怕睡着以后,被狼吃了。看一看,天不亮,再看一看,还是不亮,不知道这亮天是躲到哪儿去了。
一声凄清的鸟鸣,终于啼出了黎明,天光似有的时候,我们打了一点柴禾,点起篝火,把军用水壶架在火上,烧了一壶开水,每人喝了几口,暖暖肠胃。一瓶白酒没喝完,不是喝不完,是舍不得喝完。剩下的白酒,往山崖下的黄河洒了点,又往山坡上洒了点,祭山祭河,祭神灵。瓶里还剩一点酒,留在宿营地,写张纸条压在瓶子下,留给后来的汉子们驱寒解乏,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的想法。
昨天的河,已经遥远而去,一条崭新的河流又从远方奔涌而来。
白天炎热,行走艰难,往身上抹一把,就能抹下一把亮晶晶的盐面子。黄河水也好似晒蔫儿了,板着极其疲倦的面孔,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我们已经下了河滩,河滩上到处都有野兽的爪印。凭经验,只要有野兽的爪印,就不愁没路可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们发现河边野兽的爪印已经越来越少,直至后来就彻底消失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这说明我们又走到了绝路处。我们贴着崖壁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进不能进退不好退的境地,我们不情愿退回去,因为每前进一段路程真是太艰难了。我们相互间又一次拉开距离,能走就走,不能走就爬,反正是不想退回去浪费掉走过的路程。人们背着背包,必须得防止背包蹭住岩壁把人顶下悬崖去。这样挪动了一个多小时,只挪出去大约二百米的样子。这样挪动下去,如果挪动到黑夜,想退也难以退出去了。不能再往前试探了,这些日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河边的野兽脚印绝迹时,前边就一定是黄河贴住了陡峭的绝壁。我们只能退回去另想办法。昨夜没睡觉,背的干粮已经吃光了,除了那天半夜在石屋里见过两个人,我们已经三天三夜没见到人烟了,这时候我们是那么盼望见到人家,见到人。
黄河在这儿拐了个直角弯,想过去,必须得爬上山顶,走一段相当于直角形斜边的路程,才能绕过这个死角。但是,山和别的不同,也许你爬到山上,那一边却是悬崖峭壁,你不可能在半天或者一天里就能下到黄河边去。就像民歌里唱的:对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年。
我们站在绝壁下,观察到一棵树,用军用绳子拴住一块石头,使劲往树上扔,拴着石头的绳头绕住一个树杈掉了下来。我们拽住绳子,开始攀缘峭壁和陡坡,攀上山去。我们穿行在一片圪针丛里,圪针刺穿我们的裤子,划破我们的大腿和小腿。穿过圪针丛,发现一片树林,好像有一点人工植种的迹象,我们断定那是一片人工林。那时候,我们变得异常兴奋。我们跑进树林里,有杏树、毛桃树、还有桑树。我们拼命地往嘴里塞杏子、塞毛桃、塞桑葚儿,我们好像变成了食果动物。肚子胀胀的,又有了活命的本钱。出了树林,看见一片飘动着白穗草的草地就像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在高高的草丛里,隐隐约约地能看见窑房。终于见到村庄了,我们跳跃似的越过草丛,去寻找我们的同类――人。可是,当我们跑到第一孔窑前时,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孔荒窑。又跑向第二孔窑,窑里已经长满了很高的灌木。又跑向第三孔、第四孔,全是荒窑。那些荒窑坍塌出破败样子,犹如一处原始部落遗迹。这是一个久已荒芜的山村,连农村里特有的烟气和牛粪味儿都闻不到了。
我们悲伤失望,撇下荒村,走上山顶,被悬崖拦住了走向黄河边的去路。一道山川河,同样把山峦切割出一道深深的峡谷,峡谷上长满了一人高的荒草,让人无法判断出真正的边缘在哪里,所以我们不敢再往前走了。站在稍远一点的悬崖边上,看着那条隐隐的山川河汇入黄河,有一种大势已去的感觉。
依稀地看见对面山上有村庄,村庄上空飘动的袅袅炊烟,就像一条一条摆动的手臂,正在向我们招手,可我们就是过不去。
用斧子砍出一根长长的树棍,把衣裳绑在树棍上,高高举起来,摇啊摇啊,划着圆圈摇,就像摇动着一面旗帜。假使有人能发现我们,我们可能就有救了,如果没有人发现我们,我们的后果真就不堪设想了。一个人摇乏了,另一个人再接着摇,摇了很久很久,可没有一点被发现的动向。
一个朋友突然惊叫起来:“对面山坡上有人!”
对面山坡上,有一个红色斑点,一会儿消失在荒草里,一会儿又从荒草里显露出来。这是一个打猪草的小女孩,我们齐声大喊,把小女孩喊到了悬崖下,小女孩给我们指点着走下悬崖的路径。有一块比四五层楼房还高大的巨石依在悬崖边,我们从悬崖上跳到那块巨石上,攀缘着巨石和悬崖之间的崎岖缝隙,慢慢慢慢蹭到悬崖下,挽起裤子过了那道山川河。
我们走近小女孩,让小女孩带我们到村里去。小女孩坐下去,脊背依住一大捆草,把两只小胳膊塞进捆草的绳套里。我要替孩子背草,孩子不用。不用也罢,用了也只是这一回,孩子以后还得天天打草天天背草,我们却是必定要离她远去的。女孩九岁,问她上学没,她说这里没有学校。女孩背起草,向山岗上走去。那捆高大的草,像一座小山一样压在孩子背上,孩子走一步,那捆草便颤悠一下,那捆草一颤一颤地把孩子的童年往地里压。
我们问小女孩,坐落着村庄的山叫什么山?小女孩说叫万宝山。山顶上的村庄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也叫万宝山。
万宝山这个村子,坐落在万宝山的山顶上。我们随着小女孩走进村,正好遇见一位种地归来的农民,就到了这个农民家里。我们要用钱买水喝,农民笑了笑,说是不要钱。我们也不客气了,抓起葫芦水瓢,就从水缸里舀水喝,那水里有磕头虫儿摇来摇去,据说这种磕头虫儿会变成蚊子,不管它们是虫子还是蚊子,我们全都顾不上了,全都咕嘟咕嘟地喝进了肚子里。老乡给我们拿出馒头让我们吃,掰开馒头,那馒头拉出亮晶晶的丝线,知道这馒头已经有些日子了,老乡舍不得吃,所以放久了。吃过晚饭,我们想在睡觉前烧点热水烫脚解乏,就商量着要给老乡点钱,买点水,可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说不出口。这水是用驴从山下的山川河里驮上来的,有多少钱,能和这种水作比价交换呢?
这天晚上,月亮一如前夜,皎洁明亮,月光像水一样把天空洗刷得十分清澈,是蓝莹莹的样子。在这么好的夜晚,完全可以在老乡家的院子里睡觉了。老乡不要晚饭钱,所以我们就更不好意思再睡在老乡家里了。
老乡说:“你们要睡在院子里?不行不行,那可不行,我们这地方从来没来过外边的客人,你们大老远来了,怎么能让你们睡在院子里,不行不行。”
经过一番友好争论,我们说睡在仓房里就可以了。老乡找来一张破旧帆布,铺在地上,帆布下枕着砖头,老鼠在脖子下的砖头缝里窜来窜去,把帆布搞出噗隆噗隆的响声。这里的老鼠很大,尾巴就像一根筷子。
那一夜,好像刚一闭眼就天亮了。
早晨,老乡把我们送出村庄,送到黄河边,给我们指点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衣裳,,跳进黄河里,洗掉身上的盐面子和前几天的疲劳与恐惧。经过一番休整,似乎是轻松了许多。
黄昏时分,我们走进一个村庄,叫小滩,一共有四户人家。
我们和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农民拉呱起来,知道这个村庄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了。他说他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是怎么来这里定居的。他们家一共是兄弟六个,老大在解放前当了中央军,下落不明。老二少年病亡。老三为了逃避日本人抓壮丁,跳进黄河想游到对岸去,对岸是陕西的中央军管辖地,中央军和日本鬼子经常隔河开炮,其实是谁也打不着谁,就只是瞎放炮。老三游在黄河里,眼看要上岸了,却不料被中央军当作汉奸,开枪打死在黄河里,尸首被黄河卷走了。老四参加了中央军,后来随军投降了八路军,也是下落不明。老五一直在家务农。跟我们拉呱的农民是家里的老六,他参加了,升到副连级,正在他理想勃勃的时候,他爹找到部队,拼死拼活地把他拉回家来,要他在家务农。在小滩,埋葬着他的母亲和亲人,就在他回家不久,他的父亲也去世了。
老乡给我们煮了挂面跌鸡蛋,那挂面是他走了好几十里山路,在赶集时买回来的,一直舍不得吃。我们要给老乡钱,老乡说,不要不要,我们山里人憨厚,不像城里人那么不实在,那么看重钱。
夜晚凉爽,月光也好,趁着美丽的夜色,我们上路了。凌晨三点钟,跟着黄河,走进了一片灯火阑珊处,这便是禹门口。
这一片灯火,其实在后半夜里并不明显,只不过是零零星星的样子,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山里经过了许多个黑夜都没有看见灯光的人,就感到那可真是一片灿烂灯火了。
我们看见一块墙壁上有一个斗大的红漆字:店。我们估计是客店,就欣喜地敲门,店掌柜问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说从壶口来,店掌柜一下子就不迷糊了,马上惊讶地问:“啊呀,你们从龙王走到这儿来?你们是咋走到这儿来的?”
“你去过那个地方?”
“没去过,没有路,根本去不了。过去,听老年人经常说起那个地方。据说龙王的河底下有一个大山洞,洞里住着一个老头儿,洞口有两只大鳖把着,日本人用翻山镜看见过,把日本人给吓跑了。”
我们一行四人,全都睡不着了,全都兴奋地畅谈着各自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新看法。我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就以小滩上那户人家为背景,因为我觉得那户人家就像一部充满了战争和苦难的孤独的民族史。是中国的《百年孤独》。
天刚亮,我们就兴冲冲地走向黄河边去看黄河,这一看,竟好像是看见了一位久别的亲人,那种感觉真是特别,真是亲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篇4
金钥匙之一:选择恰当的交际话题――让交际更轻松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误区之一就是所选择的交际内容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由于话题选择不当,与学生生活脱节,致使学生不感兴趣,无话可说,从而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展开。
在引导低段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应努力选择贴近其生活的话题,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话题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让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二是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经验重复的层面,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三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例如“好看的书”“了解小伙伴”“我喜欢的电视节目”“我会了”“我的快乐”“改掉坏习惯”……这些话题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且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
【案例1】“我最喜欢的玩具”导入环节
1.猜谜激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关于玩具的谜语)
2.展示玩具。
师:老师小时候也喜欢玩玩具。看,我把它们都带来了。(出示一些旧玩具,有买的,也有自制的,并取出自己最喜欢的手偶玩具)
3.揭示课题。
师:陪伴我们、和我们玩得最多的就是玩具,所以,玩具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好朋友。小朋友一定也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玩具”。(揭示课题)
以上案例以“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在后面的交际中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交流。
金钥匙之二: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交际更有效
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另一误区就是教师成了交际课堂的“节目主持人”,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口语交际能力弱,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主导性,抓住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模仿的对象是教师,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
【案例2】“我的照片”磨课片段
师:介绍照片要说清楚拍照的时间、地点,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并能表达出自己拍照时的感受。同学们都带来自己的照片了吗?
生:带来了。
师:请你把照片介绍给同桌听,介绍的同学要注意说清楚,听的同学要注意听仔细。(生互相介绍照片)
由于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交际的效果不甚理想。经过磨课,我们提出了教师“示范引路,指导交际”的教学策略。
1.示范引路。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想看吗?(课件出示执教教师在壶口瀑布前的照片)
师: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充满好奇)
生:老师,您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呀?
生:您在哪儿照的呀?谁给您照的?
生:您背后的河是黄河吗?
……
师:现在老师就来回答小朋友的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介绍照片,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
师:说说老师的介绍好在哪里。
生:老师讲得很有趣。
生:老师说得很清楚。
生:老师词语用得好,像“波涛汹涌”“情不自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说清楚)
师(小结):要让别人听明白自己介绍的内容,一定要把时间、地点、干什么,还有当时的心情这些内容说清楚。
2.指导交际。
师:同学们都带来自己的照片了吗?
生:带来了。
师:谁能像老师一样把照片介绍给大家。注意,介绍的同学要说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听。
(指名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照片并介绍照片。其他同学听后互动评价)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这种示范引路的方法切实可行。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清楚地介绍照片,而且能对同学的表达做出相应的评价。听者和说者的角色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从而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实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
此案例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教学中“目标明确,方法可行”很重要。教师要清楚,通过该话题要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又该通过怎样的方法落实目标,避免为说而说,流于形式。低段口语交际还要注意由易到难,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示范指导,规范语言,从而循序渐进地说好一段话,使学生的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金钥匙之三: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让交际更精彩
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三个误区就是将口语交际课当成说话技巧的指导课,就说练说,缺乏互动性,而且具有很浓的说话训练的色彩。如要走出此误区,创设具体的情境很关键。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境。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关注学生的交际心理,给学生创设听说互动的交际情境。
【案例3】“问路”教学步骤
第一步,录像导入,揭示话题。
第二步,出示挂图,学习问路。(有礼貌,怎样问,问什么)
第三步,再现教材情境,表演问路。
第四步,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实践问路。
第五步,师生评议交际情况。
【案例4】“客人到我家”教学片段
1. 创设情境。
(1)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能不能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呢?
(2)师生合作:老师扮演客人,请一位学生做小主人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心看。
2.角色演练。
(1)同桌或四人小组表演。
(2)小组上台表演。
(3)生生互动评价。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录像、语言、互动、表演等方法创设了数个交际情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世界里,学生交际的情感被激发,表达的欲望被点燃。
【案例5】“我的照片”结束环节
1.总结。
师: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的照片,回忆了美好的过去,分享了彼此的快乐。知道了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与别人交际时要有礼貌,还知道了如何去介绍照片。
2.拓展。
师:今天回家,你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照片用卡纸制作成一本相册,向家人、朋友介绍“我的照片”。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交际活动,为学生提供多个练说的舞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案例5中在最后的“总结收获,拓展延伸”环节布置了制作相册、介绍照片的作业。这也是一种交际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增加了交际实践的机会,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篇5
云山怒水——虎跳峡
9月19日,晚22时33分,从昆明到丽江的火车启动了。次日清晨7时,抵达丽江。
天色蒙蒙,玉龙雪山被阴云笼罩,不露真容。在城边的一个饭店用过早餐后,大巴就载着我们,前往香格里拉(中甸)。出了丽江城,就是玉龙县境内了,214国道,大约跑了40公里,车子开始滑行下坡,约10分钟,看到一条大河,从正面远处迤俪游来,是金沙江!回望右首处,有一块指示牌——“万里长江第一湾观景台”。这可是我期待的大景观呀。导游说时间紧,明天返程时再看吧。
沿着金沙江,车子又跑了约10公里,跨过一座大桥,过了江,进了迪庆州境内,沿江再跑了10多公里,在一条支流处拐进入一个山坳,有大片的楼房,是虎跳峡镇(以前名桥头镇)。继续前行,如雷贯耳的虎跳峡,期待已久的虎跳峡。
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我们的游程安排是上虎跳,主要景观是“峡口”和“虎跳石”。旅游车驶离虎跳峡镇9公里,在临峡一侧山坡稍缓的停车场停下,宽阔的了望观景台,江峡边修建了环行观光木栈道,一下一上,1100个台阶,峡谷另侧,是丽江玉龙境内,沿江临水,建有一条简易的观景公路,贯通全峡。
虎跳峡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而名列世界峡谷第8位。
吾观虎跳峡,一险在于山。峡口江面海拔约1800米,江岸两峡,高山对峙。南岸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临峡山体陡峭,山腰怪石嵯峨,山脚几近直壁,直插江底。北岸哈巴雪山,主峰海拔5386米,峥嵘突兀,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峡谷海拔高差3900多米,位居世界前列。反观国内三峡,世称壮观,它的江面与峰顶海拔高差仅1500米;世界著名的美国地狱峡谷,最大高差也不过2400米。
吾观虎跳峡,二险在于水。由于山岩的断层塌陷,造成无数石梁跌坎,加之两岸山坡陡峻,巨岩摩天,山石风化,千万年来无数巨石崩塌谷底,形成江中明礁暗石,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急流。从上虎跳峡至下虎跳峡口,落差达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湍急,不少段落,江水流速达每秒6—8米。加之上游雨水无常,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拧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雾气空蒙。山与水相烘托,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交融相依相斗之奇观。
虎跳峡最窄处,江面仅30来米宽,两峡夹江,江水汹涌,江心右侧更有一块巨石横卧,如一道高坎陡立中流,把激流一劈为两。传说曾有一猛虎从玉龙雪山一跃,借助此江心巨石,跳到哈巴雪山,故而得名“虎跳石”。
当我手扶栈道下到上虎跳峡谷底,翘首仰视,双峰欲合,山门半开,天飘一蓝带;低头俯瞰,天水远来,近流激翻,江走一金龙。“虎跳石”巍然屹立,如中流砥柱,搏击金汤,滔滔江水从巨石两旁倾泻而下,犹如双龙出海,风驰电掣,水花激射,山谷轰鸣。游客头顶绝壁,脚临激流,若不是栈道平稳,难免心惊胆寒。
虎跳峡天下险,自古不通航,因“险”而蕴藏着摄人魂魄的壮美,故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人到此寻幽探险。有许多中外漂流探险队胸怀壮志欲征服虎跳天险,然而到实地考察一番,无奈只能打道回府。
伫立金沙江畔,让我想起了当年第一位漂流长江的四川乐山人尧茂书,就是在漂行了1270公里后,于1985年7月24日在金沙江段遇难的。还有,1986年9月21日,有河南洛阳漂流队队员2人乘坐密封船,在中虎跳滩下游下水,经过搏斗,终闯下虎跳,此前,洛阳漂流队有5位健儿分别于9月10、11、12日征服了上虎跳和中虎跳,这是迄今为止宣告以一个漂流队为单位完成征服虎跳峡的报道,在那次漂流活动中,有3名队员在中虎跳遇难。今天,当你亲见虎跳峡水情之险,就可以明白“征服长江”的说法为什么至今仍被质疑。
站在虎跳峡观景台上,自然会联想到黄河壶口瀑布。这是两处相似的天堑奇观,难分高下。
从谷底登栈道上行,回到停车场,观光历时整一个小时。因为行程安排缘故,我们离开了号称“世界各地徒步旅行者心中的圣地——虎跳峡”。上虎跳领略了,可是,中虎跳、下虎跳成了梦想,尤其中虎跳,有奇景“满天星”、“一线天”,是虎跳峡中最精华的一段,其中的那块江石才是传说中真正的“虎跳石”,那里是长江漂流队员的遇难地,没看成,这就是团队游的缺点,令人遗憾。
灵山秀水——普达措
离开虎跳峡,车回214国道,前往香格里拉县城。
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
“香格里拉”一词,英语发音源于中甸的藏语方言,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一个故事:19世纪中叶,几个英国人意外地来到一个陌生的藏区,那里雪山环绕,大峡谷底有富饶的金矿,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虽然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人们无不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在喇嘛寺领导下,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随着小说的畅销流传,“香格里拉”成了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从此,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将“香格里拉”列入英语专用词汇,与汉语的“世外桃源”同义。
从虎跳峡镇往香格里拉去,约105公里,海拔从1800米逐渐上升,山高,自然坡陡,弯来弯去,从山脚到山中再到山顶,直线距离并没有多少差别。在2000—3000米的山中,主要是彝族居住区,青山峻岭中,有一些红土坝子和彝寨。当车子行驶过3000米海拔,大山多甩于脚下,道旁是满眼的狼毒花,虽然花已开败,而类似灌木的狼毒树丛却如火如荼。路边的青稞刚刚收割,田野中矗立着高大的青稞架,不时可以看到慢悠悠地打场藏民。土木结构的藏式民居宽大气派,楼顶正中巾幡飘扬。我意识到,“香格里拉”到了。导游安排大伙先游览县城龟山公园,说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
香格里拉县城海拔3200多米,对我而言,上了高原,心跳加速,心理压力陡然而升。龟山公园位于县城中心,依山而建,山顶是一座藏传庙宇,红墙金顶,气势不凡,主楼朝阳楼,高三层,当我缓缓登到朝阳楼前,早已上气不接下气。沿小道绕楼一周,不经意间香格里拉县城尽收眼底。北面为宽阔的新城区,各种建筑,无不高大气派;南面为古城区——独克宗古城,夕阳的余辉中,木板覆顶、土木结构的藏式雕楼民居和远处野地里高大的青稞架,显得古远而神秘。
次日晨6点,去普达措国家公园。景区入口距县城22公里。
这是一个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它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中心地带,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拥有奇特的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景观,主要的3个观光点——硕都湖、弥理塘草甸和碧塔海,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湖清天蓝,林涛水激,鸟语花香,是一个难得的无污染的童话世界,是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净域,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乘旅游观光车环绕车程达69公里,连观光需4个小时。
听着介绍,使人兴奋与期待。可惜,当天天公并不作美,刚进入景区大门,小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远山一片迷蒙。
第一处景点是硕都湖,这是当地最大的一个高原湖泊,海拔3500多米,相传它是众神饮水的地方。旅游车在湖泊入口处停下,有半数的游人下了车。湖畔修有平坦的木栈道,徒步4.2公里可以穿越全湖,这本是最佳的赏景办法。可是雨雾打消了我步行观景的念头。坐在车内,看那绵绵细雨中,山中云雾飘渺,宛如天境。当游览车到达硕都湖终点,我下了车,来到观景台,驻足远眺,湖面云雾茫茫,迟迟不开。
排队近半小时,又上了游览车,跑了10多分钟,到达弥里塘草甸,给10分钟的拍照时间。据介绍,这草甸像一只巨大的佛眼,镶嵌在高原森林之间。远处有几处藏式木屋,袅袅炊烟,还有成群的牦牛,使高原上有了生气。
离开了弥里塘草甸,游览车完全驶入原始森林,要穿越4100多米的高山区。保护区内的植被以长苞冷杉为主,由于海拔及阴阳坡的区别,还分布着杜鹃、箭竹、苔藓、高山松、白桦等。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两旁,植物生长茂盛,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奇特的是,高大直立的冷衫枝头吊挂着无数的“树胡子”。当车子驶达山颠,窗外是无垠的大叶杜鹃,每年5、6月间,千百种杜鹃竟相开放,姹紫嫣红。
到了碧塔海,细雨竟然停了,天上的云似乎也解人意,渐渐地淡开。乘船过海,3.6公里,50元钱的船票,却吸引了许多游客。站在码头观海,感觉有点九寨沟的影子,也许阳光不足,海面清莹莹的。导游绘声绘色地给游人讲“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说是碧塔海里生长着一种“重唇鱼”,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藏民奉为神鱼。每到杜鹃花盛开的时候,飘落湖中的花朵吸引重唇鱼来觅食,因花瓣有微毒,饱腹的鱼儿成群“醉”倒,成为下山老熊口中的美食……
普达措国家公园游览后,赶回县城吃午饭。
接着就返回丽江。奔波几千公里到香格里拉,主要意义就在于看了这个公园。我,终于到了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这是原来没有意识到的。可是,期待中的“香格里拉”又留有多少印象呢?
半个多世纪来,许多外国人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大西南,苦苦寻觅消失在地平线上的香格里拉。上世纪90年代,各地都在开发旅游,云南、四川、三省区各有一县考证认为《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香格里拉”与本地的风貌风情最吻合,向国务院申报更改县名为“香格里拉县”,结果花落中甸。从此,众多的中外游客不再盲目,纷纷涌到这里,争睹香格里拉的绝世风采,“香格里拉热浪”在中国大西南翻滚。但是,香格里拉之争没有结束,怒江、丽江还有四川的稻城等地说:“‘真正的香格里拉’在他们那里”。于是,一批批“香格里拉迷”又在川滇大地继续寻觅,他们感到眼花缭乱,究竟哪里是世外桃源?
不管这世上有没有香格里拉,也不管香格里拉在哪里,这说明人们对旅游开发与原生态文化挖掘的高度认同,也同时说明现代人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回归和追求。无论是“真正的”香格里拉,还是“最后的”香格里拉,只要心中有“香格里拉”,那里就是你的“香格里拉”。
奇山珍水——石林
云南石林,天下闻名。“石林县”原为路南县,1998年更名。
石林是一种并不罕见的地质外观,本来是“荒漠化”的代表。路南石林因其是荒漠化的极致,竟成了“天下第一奇观”。此类地貌俗名“溶岩”,因为地质学家最早在欧洲南斯拉夫喀斯特地区发现相似的地貌,故而学名“喀斯特地貌”。
路南石林距昆明70多公里,交通方便。我2007年到云南时,曾经专程游览过。那时,“石林”被列为云南的两个5A级景区之一,正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的另两处喀斯特地貌捆绑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当年获准。
这次旅行,行程中又有它。来一次云南也不容易,常看常新嘛。到了景区大门,发现门票已经从申遗前的140元升到了175元。联想到普达措门票180元,云南的景区门票总体都贵。
路南石林——“世界喀斯特的精华”,景观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景区范围广袤,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气势恢弘,山光水色应有尽有,涵括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洋洋洒洒,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立体全景图。
按景观空间分布及景观特点,石林分8个旅游片区,以大小石林景区最有代表性,为核心区,由于游览的时间一般只有2个小时,所以,到此“一”游者无不例外地被安排到大小石林景区参观。
大石林景区由密集的石峰组成,有如一片石盆地。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超过40米。其中有“莲花峰”、“剑峰池”、“千钧一发”、“极狭通人”、“象踞石台”、“幽兰深谷”、“凤凰梳翅”等典型景点,最著名的当数龙云题词“石林”之处的“石林胜境”,而“望峰亭”为欣赏“林海”的最佳处。人们行走在峰林间,不几步便被石峰挡道,曲折迂回之后,又是别样洞天。
与密集的大石林相比,小石林便显得疏朗、清雅、秀美。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小石林中最有名气的景致当数“阿诗玛”:这是两个相连的石峰,她仰着头,裹着美丽的头巾,背着背箩,太阳光映照着丰腴的脸颊,一张微启欲语的嘴,显得典雅圣洁,妩媚动人,她就是当地撒尼人传说中美丽善良勤劳的姑娘——阿诗玛。人们无不被这苗条的石头姑娘迷住了,纷纷在她的身前合影。
行走在大小石林景区,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悠游于海底迷宫。看:峭壁林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惟妙惟肖;石峰嶙峋,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栩栩如生。在一幅幅神韵流动、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面前,不由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叹为观止。
在“喀斯特”地带,地表一般存不住水,因此,水更显得珍贵。大小石林景区内建有若干水塘,水的灵动妩媚,更伸展了石林的雄浑气势。其实,在石林县境内,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不只有雄奇的石林奇峰,也有湖泊、瀑布、溶洞、地下河,景区中就包括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等。据介绍,飞龙瀑垂直落差达90余米,宽54米,雨季最大幅宽60余米,是珠江水系中落差最大、最为壮观的瀑布,被誉为“珠江第一瀑”。因为集体行程的缘故,再次失之交臂。可惜。
潜山隐水——九乡
云南省有众多高等级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名胜景观。在国家前3批119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云南有10处。
看完了石林,中午饭后,旅游车就回昆明,下午安排是到“七彩云南购物”。对于这个例行的安排,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我来说,浪费了半天时间。
次日返京,特别把机票选在下午6点,不仅为便宜,还为了再看看。可是,看什么?我早做了打算。西双版纳名气大,但受时间限制。建水,在红河州,也远。近一点的,就是九乡。
“地上看石林,地下看九乡”;“不到九乡,枉到云南”。在高速公路旁,有赫然醒目的广告牌提示人们。实际上,九乡离石林特近,两大风景区相距还不到30公里。如果统一安排,从昆明出发,上午看石林,下午看九乡(反之亦可),两全其美。
在旅行车上,导游介绍九乡也在石林,是其一个乡,因为当地少数民族爱喝酒,是个“酒乡”,因“酒乡”不雅,更为“九乡”。此说或是无知,或是忽悠。
据我先前所查资料,九乡风景区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自治乡境内,是一处以溶洞景观为主、溶洞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九乡开发的时间并不很长,却享有“溶洞博物馆”之盛誉,是因为它有奇形怪状的岩石、错综复杂的迷宫、深邃黑暗的峡谷、轰鸣直落的瀑布、从地面潜下的伏流暗河、一落百丈地狱般的竖井……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下世界。
一路观光下来,名不虚传,九乡给我留下九点印象,就以此“九项”诠释彼“九乡”吧。
第一景,清幽迷人的荫翠峡。峡长600米,游客均被安排划船游览,两岸古崖苍黄,浓荫遮蔽,一袭碧水,清幽迷人,如诗入画的景观致令人放喉。有历代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诗篇,荫翠峡因而又名情人谷。
第二景,惊魂摄魄的惊魂峡。峡长700米,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为壮观的地下大峡谷,两岸刀劈斧削一般,峡底到洞顶将近百米,峡中最窄处仅只3、4米宽,游人走过,无不感到惊心动魄。
第三景,空旷平坦的地下广场雄狮厅。总面积15000平方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广场大厅,可容万人联欢,曾有大型交响乐队在此演出。更为神奇的是,整个大厅顶部有一个完整的板块构成,板块上嵌有几个窝形的漩涡,整个顶部板块可谓天衣无缝。
第四景,玲珑剔透的神女宫。为典型的喀斯特地下风光代表作,其中的钟乳石玲珑剔透,或依或偎,或坐或卧,宛如一群仙女云集宫中,轻歌曼舞,争奇斗妍,使游人如临天宫。
第五景,惊天动地的雌雄瀑布。为地下双飞瀑,两条瀑布略分高低,一正一欹,犹如两个难舍难分的浪漫情侣。每秒达到320立方米的水流,从30多米高的悬崖上轰然直下,坠入10余米深潭,震耳欲聋,是国内洞穴中仅有的一大奇观。
第六景,天造奇观神田。神田是大型边石湖群,面积100多平方米,深达10余米,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景观奇伟壮丽,为世界上罕见的一大奇观,被国际洞穴专家誉为世界之最。若状奇景,颇似四川黄龙的微缩版。
第七景,浓郁风情的林荫寨。在深达百米的地下世界中,蕴藏着独特的彝家风情的景观——土司城堡等,反映了古彝先民们淳厚的民族风情特征。现场有表演,现场的“阿诗玛”有金花,有银花,也有狗尾巴花。参与表演的游客入洞房不能不散点财。
第八景,神奇的倒石林蝙蝠洞。其特点是钟乳石倒悬垂挂,如同石林倒长一般,这些钟乳石倾斜幅度大,不规则,细究起来,是因为空气流向不同而造成的。此洞不甚高,长年有蝙蝠栖息。如无光照,必然阴森。
第九景,跨山过壑的返程索道。索道跨度近1000米,如一条飞虹横跨于青山翠岭之间,游人可以闲适地领略九乡远近的地表风光,还可俯瞰古人类遗址张口洞,跨越数万年的时空。
篇6
一首小诗充满着苏绣的历史与沧桑,处处散发着苏绣话不尽的惆怅与过往,纤纤素手在细细绢帛上静静游走,流露出的是姑苏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花针、蚕丝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娇嫩如花的姑苏女孩,任伊老了,也依旧眷恋。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姑苏女孩对苏绣的喜爱更是一种刻骨铭心地老天荒般的爱情,女红之巧,十指春风。
2012年9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红英的绣品《双鹿图》被国家航天局选中,搭载“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中翱翔。这份荣誉将女孩们对苏绣的爱推向了痴狂。苏州女子似乎因苏绣而生,因其性情柔和,因其心灵手巧,因其擅长慢针细活。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成女子生活中的主色调。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孙权曾命名士赵达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首,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尖上舞动的生命
苏绣因沈云芝而一举成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大利朝野;她的《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其《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盛况空前。沈寿用平针技法开创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每一种艺术的传承,都是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苏绣平针绣技艺发展到这一时期,在沈寿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期间大批著名艺人出自她的门下,譬如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
20世纪30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的杨守玉先生在吕凤子先生的帮助下,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这一改革为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又一片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这一针法传承人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的杰出人物,如丹阳周巽先和苏州任娴等。
平针绣发展了几千年,乱针绣发展了80年。平针绣是中国传统的绣法,做工精细;乱针绣像油画,由各种色彩不断的堆积起来。现在的女孩子更多的喜欢学习乱针绣,因为乱针绣很快就能绣出一副作品。平针绣法下一幅画要绣几个月,针距小到2~3毫米,刺绣速度相对很慢,同时还要注意虚实关系,这样绣出的写意花鸟才能很传神,最关键还是绣娘对画稿的理解程度。
姑苏女孩的丝线情缘
“一股蚕丝线分20小股,一小股线有24根,一根线由两绒构成,一绒又可以拆出8丝,一丝由16毛组成,普通的绣娘往往采用一两丝进行刺绣,而精良的绣品却成于3毛甚至更细的丝线。”陈红英一边劈着丝线一边为我们讲述着刺绣的玄机,和每一个出生在苏州湖镇的女孩一样,陈红英从小沉浸在传统苏绣氛围中,30余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份事业。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江南民间刺绣基本都是母女相传、姐妹相传,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互相学会刺绣方法。8岁左右,陈红英在姐姐的引导下开始接触刺绣,“姐姐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都是非常严厉的,甚至让人害怕,她对我的绣品挑剔得极为苛刻。”陈红英回忆着自己学习刺绣的经历,“每次被骂之后,我都会加倍的去练习针法,直到别人再无法找到不足。”这也许正是她在日后能够吸取到乱针绣权威大师任娴先生和全能型大师王祖识先生绣法精髓的主要原因吧。
苏州绣娘当前有10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陈红英说:“镇湖女孩子的长处是好学,能吃苦。休息时间很少,多做多练就是学习,绣多了就会精通绣艺。所以,苏州的绣娘以镇湖最多。”
学习刺绣是个苦闷的过程,往往一位资质平庸的初学者在练习基础针法上就要花掉三五年时间,没有十年的苦功很难有上得了台面的作品出来。陈红英的一副作品《》被纪念堂永久收藏,这幅与本人一同被众人瞻仰的绣品成为一大批年轻女孩慕名前来学艺的动力。陈红英记得老师常说绣人物像最关键的是眼睛,多一针少一针都不行,多一针则“爆”,少一针则“空”,这一“爆”一“空”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绣娘背后付出的艰辛。
不要让苏绣成为“记忆”
“苏绣的绣功讲究的是平、整、匀、和、顺、滑、齐、润,一幅绣品整体讲究精细雅洁。”在一幅副齐白石的《虾》前,陈红英向记者介绍着苏绣的核心要素。精、细是苏绣艺人高超技艺的表现,雅、洁则是苏绣的美学特色。这些是她从各位老师和各种书籍中总结出来的,凝结着苏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她向学生们和同行们反复强调的,希望每一件苏绣作品都能显现出的精髓。
近年来,基于国家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加,政府统一规划的绣品街为刺绣艺人提供了宝贵的落脚点。苏绣现在正处于全盛时期,各种题材、针法技艺从未像如今这样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苏绣既能用作装饰、美化家居,许多精品又能成为收藏家索求的对象。产业群聚有效的推进了艺人间的广泛交流以及商业活动,为苏绣的发展给予了经济动力。
然而,商业同时又是一把矗立在绣娘们背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陈红英有些无奈,她说:“周围很多人跟我说,你都开了两个工作室自己当老板了,为什么还要亲自绣东西?每逢这种情况我就要进行反击,艺术不只是为了赚钱,我对钱财已经知足,更高的艺术境界才是我的追求。”过度的商业追求依然对苏绣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苏州绣品街上许多工作室甚至沦落成为批量复制绣品的“工厂”。陈红英告诉记者,“我的部分作品不敢留电子版,图片一旦流失出去,很快市面上就会出现大批的粗糙手工仿制品,且屡禁不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绣娘们的“武器”绣花针也正在成为其创作的困扰之一。市面上的绣花针,如果像原先那么细的,都没有韧劲,很容易折断,没法用,只能买粗一点的。针的粗细对乱针绣等技法的作品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特别精细的双面绣等效果就有明显差别。
除此之外,最令陈红英担忧的,始终是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能力正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即将成为现代镇湖绣娘的短板。希望从事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且大多急功近利,每年近七成的人才不是被淘汰就是因无法坚持而流失掉了,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代绣娘你们在哪里?
陈红英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中国刺绣之乡苏州镇湖,师从“顾氏”和平奖获得者,苏州著名刺绣艺术家王祖识,期间,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娴、蒋雪英、王文瑛等大师的教诲和指点。
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大型展览会上屡获殊荣。2008年8月,《捣练图》等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观众如潮,盛况空前,九月赴台北举办个展,取得极大成功。2010年作品《壶口瀑布》、《赤壁图》、《郎世宁・花鸟》由中国邮政集团收藏。
品味苏绣的几个好去处
中国苏绣博物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274号王鏊祠内
简介:全馆陈列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古代刺绣品室”;二是“明清刺绣品室”;三是“近代刺绣品室”。共展出几百件珍贵展品,系统地展示苏绣发展的历史。
开放时间:8:30―16:00
票价:5元/人
电话:0512-65225756
中国刺绣艺术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绣品街(近太湖湿地公园)
简介: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全馆分为绣史馆、镇湖馆、江苏馆、全国馆等几个展区,除展出历代精美刺绣作品外,更能现场观看振湖绣女刺绣过程。
开放时间:8:00―16:00
票价:30元/人
电话:0512-66800528
镇湖绣品街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绣品街(近太湖湿地公园)
简介:建成于1998年,全长1.7千米。街道两侧有从事刺绣研发、展览、制作、销售的绣庄四百余家。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刺绣销售额超10亿元人民币。绣品街已成为集旅游、展览、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工艺美术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