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十篇

时间:2023-03-28 12:28:27

往事依依篇1

暮然回首,我认出了儿时的自己,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白色的羽绒服,一摇一摇的跟在父亲的身后,漫步在田间通往学校的小路上。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天天跟着父亲往学校跑。幼小的我用一只手扯着父亲的衣襟,另一只手握着几支刚从小路旁边采撷的一束白色的野花,眨巴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用稚嫩的童音问道:“爸爸,你看,这花多好看?爸爸,你等等我,你看嘛,好不好看?”爸爸总是在我的摇晃中放慢脚步,微笑着转过头,把我拉到他身边,看着我慈爱的说:“嗯,是挺好看的,可是不比我们家的小燕子好看。”我总是在爸爸这样的回答中开心的蹦蹦跳跳,爸爸还教我唱歌,唱《小燕子》,田间小路上总能留下我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到了学校,爸爸上课,我就和师姐师兄们坐在一起,翻看他们的自然课本里一幅幅美丽的插图,那时候的我很乖,能够看着一幅美丽的插图发半天的呆,所以师兄师姐们都很喜欢我,虽然我不识字,可是,我仍旧记得父亲总爱教他们读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欲意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也许,我后来对唐诗的热爱便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深深的根植在我的内心,当年的我,只是被那一幅牧童骑牛的插图所吸引,却未曾想过,那时候起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父亲,成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转眼间,我上了小学,我没有和父亲在一个学校,在一年级的那个夏天,那一次,才是真正让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我记得,那天,我在家里乱翻,偶然间翻到一本封面精美的书,天蓝色的封面,上面是几朵百合花,好美的书,于是,我便踩着凳子,把书从高高的架子上拿下来,上面有几个字,《小学生作文选》,那时候,这几个字还是能认识的,于是认真地看起来,虽然里边的字不全认识,猜着一点,越看越爱,原来是父亲给四年级的师兄师姐们订阅的,我便向父亲讨要了过来,父亲说喜欢就拿去看吧!我记得,当年我看书,不认识的字总爱去问父亲,渐渐地,知识也增长了不少。那个时候,每天晚上睡觉,父亲总会教我背一首首唐诗,李白的,杜甫的,等等。唐诗里,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因为我记得有一次,父亲下午把我叫到书房,让我给他背前一天晚上学的《望庐山瀑布》,我没有好好背,以至于没有流利的背出,因此挨了两板。那时候,恨死这个跟我同姓的李白,我想,都是姓李的,这个叫李白的人何苦让我这么为难。到了三四年纪的时候,父亲开始让我背宋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跟诗一样美丽的语言。父亲教我的第一首词,至今记忆犹新,那是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我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父亲跟我到外边去散步,乡村的风景总是很好,杨柳依依,轻风拂过,湖水泛着清澈微波,几只快乐的小燕子在从空中掠过。还记得父亲教我念:“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便一字一句的跟着念,我最喜爱这两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年的我,就最喜爱这两句,可能是那时候爱荡秋千的缘故吧!与父亲有关的孩提时代的记忆,总是这般美好!

时光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上了初中,这个时候,我开始变得忧郁起来,莫名的,变成了一个忧郁的女孩。由于住校的原因,与父亲的交流便不是很多了,这个时候的我,一直在关注成绩,班里的竞争很激烈,力争上游,是我的奋斗宗旨。由于一直在刻苦念书,成绩还是能排到年纪前十名。关于初中时父亲的记忆,唯有一次最清晰,那便是初二时有一次我不慎考差了,一下子成绩飞流直下三千尺。我记得那一天拿到成绩通知单的时候,我看着那可怜的分数,悲痛欲绝,我感觉,周围的同学好像都在嘲笑我,我强忍住泪水,那种感受真是“风刀双剑严相逼。”那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故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夕阳将要落下,我徘徊在回家的路上,内心在不断的挣扎。深秋的风肃肃的吹着,我冷得裹紧了单薄的衣服,几片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到我的身上。我不敢回家,因为害怕,害怕父亲看到我可怜的成绩。“茕茕白兔,东走西顾”,那时候,我像极了那只可怜的小白兔,不敢回家,可是终归要回去的,一分钟对我来说,便像一年一样,而我,也走了整整二十年,才回到家。到家了,父亲看到我回来,像往常一样关心的问了我在学校的一些情况,直到问到了成绩,我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于是颤颤惊惊的从书包里拿出了成绩单,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不争气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父亲看了成绩单良久,出乎意料的,他并没有发火,他还是那样平静,我记得,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艳儿,过去的,就过去了,只要肯努力,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啪”,一滴晶莹的泪珠从我脸颊滑落,滴落在地,碎成几半。那是欣喜,是被理解的感动的泪。而父亲的话,也成了后来不断激励我奋进的座右铭。高中时代,离家更远,回家的日子就更远了,与父亲的交流更少了,不过那时候,学校的宿舍里都有电话,家长找学生都可以打这个电话,那期间,我的电话总是很多,父亲总是在每个周五的晚上打电话来问问问我学习和生活,总是令我很感动,而室友也挺羡慕我有一个这么关心爱护我的父亲。父亲也会经常在闲暇时间来学校探望我,给我带点水果呀牛奶呀等营养品,记得高三时,那个冬天,我生了一场病,医生说挺严重的,父亲带着母亲连夜赶到学校把我接走送到县人民医院,那一晚很冷,父亲和母亲到的时候,我已经被在县里医院的伯伯接出来了,我看着冷得有点发抖的父母,一阵心酸,更多的是感动,我记得,我哭了,有这样的父母,还有什么病痛不能克服,我还记得我难受到想哭的时候,我抱怨说上天不公平,老是折磨我,父亲对我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艳儿,要坚强!”于是,我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少年时代,父亲,就这样,以鼓励和关心的方式,陪伴我一路走来!

往事依依篇2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我们到过的地方,经历的事情,相识的朋友有很多都已随风飘散而去。每当我们打开记忆,不免为时间带走的一切感到一丝惋惜。但往事也只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岁月带给我们得只有一丝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思考。

打开记忆的相册看着那毕业照,思绪又被拉到了小学毕业,随着摄影师的咔嚓一下,我结束了6年的小学生活,看这那母校的花花草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了我小学的点点滴滴,背上书包回头看看,眼光里充满了不舍,还记得以前的不良习惯都以往事随风了,这是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小学,我的母校永别了,我的小学生涯。

我告别了那个令我回味无穷的母校,升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中学,进入中学的每个新生都必须参加军政训练。“军训”——多么可怕呀,令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对军训产生了恐惧感。然而军训对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孩也是有好处的。有人说:“为什么要军训?军训有什么好处呢?”军训能使我们养成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们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有时间培养一技之长,创造新的财富,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是中国的未来不致落空。

军训的感受像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军训是残酷的,记得刚开始军训的第一天,教官就吹响了挂在胸前的口哨,挺胸抬头地看着同学们,指挥我们排好队,教官宣布:“下午的训练项目是立正、稍息跑步。”哦,这容易,从学前班到现在,听口令立正、稍息已有几年了,不仅易如反掌,而且十分娴熟的。谁料到,收腹、挺胸、目视前方等等一大堆要领做下来,便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长时间站立,双脚已像没有了知觉,额头的汗珠一滴一滴地掉入土中。解散之后,又开始立正操练,时间为20分钟,操场上鸦雀无声。,紧接着又给教官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立定。全体都有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随着那响亮的口号,让我们在烈日炙烤后的塑胶跑道上站上半个小时。热气不断的从地里面往上透,脚底又酸有烫,汗不断地脸上流下来,滴在地上,而且还口干舌燥的,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一直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时间快到了,再忍一下就行了,要是现在放弃的话,那前面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于是我就咬着牙,硬撑了下来。一天下来,我已全身酸痛,连脚也抬不起了。

这么一天下来,我已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我软绵绵地躺在床上,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这虽然很累,但我觉得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军训时,我们和训练员在烈日下同甘共苦,他们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严格,一发现我们的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便细心的给我们讲解,纠正我们的错误,争取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好。尤其是在站军姿时,我们的双肩酸痛,双腿麻木,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苦和累。但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苦和劳累,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它带给了我们一个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任何权势卑躬的品质。正所谓人生苦短,年轻时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俗语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在训练员队长的引领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微笑着,这微笑的力量,感动了周围的一切,细细想想,幸福,快乐时常酿造着并荡漾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觉,便能找到瞬间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在军训的活动中,还增添可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看电影,听讲座等等。这些活动,既磨练可我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学生干部队伍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又改善可我们的精神风貌,提高可我们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为校院的人才发展奠定可坚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能力。

我睁开双眼,合上相册和同学录,关上装满记忆的抽屉,才发现我只是一个人在阳台上。窗外的暖阳照着我,阳光有些刺眼,我眯着眼睛,眼角有些湿润。我心中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可能是对往事的怀念吧,可能是为身边来来往往走过的人和事的感伤吧,也可视为自己好友的离去自己的寂寞悲哀吧。但我还要面对现实,往事如烟,早已随风飘散。

人在世界上行走,在时间中行走,无可奈何地迷失在自己的行走中。人生这一路上有悲有泣有喜有乐,有诗有画有幻有梦。面对这些哭也从容笑也从容,且歌且行步履蹒跚走走停停,我们会为自己留下一份永恒。

往事依依篇3

柳欣

时间如流沙,冲去了许多回忆,童年的天真,童年的无暇。回首往事时,我的左边总是挂着笑。记得在每年春天时,我和妈妈都会拿出风筝来到广场。这时我就会把不快乐的事放下,来到广场中央。

风筝可能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去,但我至今吧放风筝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我就离着竞争激烈的社会远了些了当春天来临之时,地上的鲜花吧草地点缀得万分美丽,而天空就显得单调,像人们孤独的心一样。我把风筝举过头顶,跑几步,风筝随风升高,一收一拉像音乐家之间配合的那么和谐。开心之时,手中的线不觉渐渐少了,风筝也高了,像蓝色绸布上唯一的花朵,自由开放,无忧无虑。

高空中的气流很大,风筝还想再升,可惜已没有线了。又不忍心把风筝拉下,我站不稳了,也许再把几个风筝递在我手中,我会被风筝拉起来,那时候,我就会忘掉所有不快,伤心,负担,可以静下心来体会属于大自然的气息。我不想长大,那样就可以像风筝一样自由地翱翔在快乐的天空。

也许,风筝是上天赐予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礼物。我爱风筝,爱大自然,也爱童年。

快乐的时光总是十分短暂,童年的天真只能在小孩的身上才能看到了吧,小孩子那天真的笑容,银铃似的笑容,无暇的眼睛,是否可以使我们被污染的心灵净化呢?现代人的心随着时展变麻木,失去了原本的纯洁,像原来整洁的环境被污染一样。

往事依依篇4

柳欣

时间如流沙,冲去了许多回忆,童年的天真,童年的无暇。回首往事时,我的左边总是挂着笑。记得在每年春天时,我和妈妈都会拿出风筝来到广场。这时我就会把不快乐的事放下,来到广场中央。

风筝可能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去,但我至今吧放风筝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我就离着竞争激烈的社会远了些了当春天来临之时,地上的鲜花吧草地点缀得万分美丽,而天空就显得单调,像人们孤独的心一样。我把风筝举过头顶,跑几步,风筝随风升高,一收一拉像音乐家之间配合的那么和谐。开心之时,手中的线不觉渐渐少了,风筝也高了,像蓝色绸布上唯一的花朵,自由开放,无忧无虑。

高空中的气流很大,风筝还想再升,可惜已没有线了。又不忍心把风筝拉下,我站不稳了,也许再把几个风筝递在我手中,我会被风筝拉起来,那时候,我就会忘掉所有不快,伤心,负担,可以静下心来体会属于大自然的气息。我不想长大,那样就可以像风筝一样自由地翱翔在快乐的天空。

也许,风筝是上天赐予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礼物。我爱风筝,爱大自然,也爱童年。

快乐的时光总是十分短暂,童年的天真只能在小孩的身上才能看到了吧,小孩子那天真的笑容,银铃似的笑容,无暇的眼睛,是否可以使我们被污染的心灵净化呢?现代人的心随着时展变麻木,失去了原本的纯洁,像原来整洁的环境被污染一样。

往事依依篇5

表格交上去,老师说没有革命家庭这个成分。他问我父亲是干什么的,得知在上海民政局工作,他就划掉“革命家庭”,填上了“职员”两字。

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在上海工作,因为有六个孩子,开支大,就把家安在苏州,租了仓街25号一个带院落的洋房,很宽敞,我们姐弟六人放学就在院子里嬉戏。我入读的是尚德小学,一所坐落在颜家巷的教会私立学校。

1949年的一天,大伯父黄一欧驾驶一辆军车载着大姑妈黄振华,一起从上海来到苏州家里。当时大势已去,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大姑妈,是来劝父亲,和她一起飞台湾去。父亲看着一家老小近十口人,迁移实在负担太重,就选择留下来。大人们说完话,大姑妈转过来问我,学英语了没有。我说学了字母和单词,她就要我用英语说铅笔和书。大姑妈听后,纠正我的发音,并说英语一定要学好,长大了要去外国学习。当时我才三年级,觉得长大还是非常遥远的未来。不久,解放了,学校改名为颜家巷小学,不再有英语课,大姑妈也远走台湾。等再度见到大姑妈,已是四十年后。

大姑妈去台湾,是搭乘最后一班飞机,随身只带两只箱子,箱子里是她收集整理的黄兴照片、诗词、书画、文件、图章以及一些文具用品。但最后一班飞机只允许上人。她赶紧打电话让我父亲赶到机场,取回箱子。后来,开始搞运动,父亲觉得黄兴的遗物放上海公寓不安全,悄悄把箱子运回苏州家里藏起来。但是到了,还是被红卫兵搜走,片纸无存。结束,我们去问有关部门,都说不清楚到哪里去了。

我父亲黄一中,排行老二,生于1901年6月。祖父黄兴1903年在长沙起义时,他还只有两三岁。伯父黄一欧一直跟随祖父四处奔波革命,家里的重担就交给了我父亲。祖父一直用书信和我父亲联系,嘱咐他照顾好奶奶和母亲,并承诺今后也带他出国留学。1914年,我父亲带着他的奶奶和母亲还有小妹黄德华赴日本,和祖父团聚了仅两个月,黄兴又远赴美国,留下四口女眷,都靠我父亲照料。过了两年,黄兴电报要他带家人回国。年仅15岁的父亲完成了任务,把一家老小从日本带回了上海。不久,他又返回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书。这期间还遇上了廖承志,他是父亲的学弟,曾向父亲学习日文。

我父亲把家人照顾得好,让祖父一心革命没有后顾之忧,这种从小开始的磨砺,也锻炼了父亲,他早熟稳重,秉承了祖父实干的一面。北伐战争结束后,我父亲从日本归国,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担任参事。后来又出任过内务部统计司司长。当时,国民政府要统计人口。战乱时期,财政困难,拨款有限,人口统计又被列为当年政府必办之事。怎么办?父亲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好办法:因为每人每月的食盐量基本是个定值,只要统计每个县、市的食盐量,便可统计出每个地方的人口总数。此思路提出后,得到大家一致赞扬。后来四万万五千万人口数字统计出来了。解放前后几十年间一直是用这个数字。

父亲是国民政府普通职员,兢兢业业工作。解放后,也在政府机关当职员,当选了苏州市政协委员。他完全秉承了祖父提出的家训“笃实无我”。1957年大鸣大放中,耿直的父亲说了些真话,被内定为。原本每两周回一次苏州,从此就不允许回家探亲了。我弟弟高中毕业,成绩非常优秀,抱定考上清华大学的决心,但莫名其妙没被录取,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父亲,政审没通过。

有一次,父亲和我谈起信仰,又提到了祖父。他说,和孙中山一样,祖父也信奉三民主义。祖父在日本和孙中山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第一次见面就很投缘。孙中山对国外的情况很熟悉,去过日本、美国,他认为孙中山见过世面,对于外面的世界很了解。从那时起,无论做什么,他都把自己排在孙中山的后面。他和孙中山的主张基本一致,最大的分歧就是组建中华革命党。

父亲对我说:“1914年,袁世凯篡权后,孙中山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党。担心下属不听指挥,无法从事革命行动,就制定出一个规矩――凡入党者,都必须按手印,发誓对他效忠。你祖父对此非常反对,没有参加。孙中山为了维护他在党内的权威,写信劝黄兴病休两年,彼此不谈公事。你祖父照办了,便把军权、政权交给了孙中山,自己避让到美国。”这是父亲唯一一次跟我谈起辛亥革命中的祖父黄兴。后来我通过上海民革,在档案馆里见到了孙中山写给祖父的信件,印证了父亲的说法。

后期,两岸可以通信了。大姑妈就一封封来信,敦促父亲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她在一封信里写道:

“端弟!希你教育好再下一代(孙子辈),第一把本国文字读通,做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历史地理懂得清楚,方能了解国家社会之所需。端弟!好好培养子孙,至要至要!”

一结束,大姑妈就请三姑妈从美国来大陆,要她挑选后辈出国深造。我们结婚生子,过了读书的年龄。最后选了小弟黄力文去美国留学,一切费用都是大姑妈承担。

大姑妈一直在台湾“立法院”工作,年过九旬才退休。她一直保存着祖父写给她的“无我”字幅。年轻时,她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她和在“教育部”任职的姑父没有孩子,两位老人一生节俭,在台湾建立了“克强奖学基金”,慷慨捐赠教育。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完美承续了黄兴“无我”、“能行”的精神特质。1989年,大姑妈执意要回大陆,把台湾的房产变卖取现,后来三姑父薛君度就用大姑妈的钱,在美国成立了黄兴基金会,用于研究辛亥革命和资助学子。

当大姑妈飞抵北京时,身体还好,后来在老家长沙病倒了。经多方协商,最后决定让她到苏州来治疗,市委统战部出面跟学校打招呼,让我半脱产来照顾她。

往事依依篇6

只要有人经过,只要用心聆听,就会在耳边响起一首歌——诗人的眼泪。

故事是这样的,在初中有两个学生,男生是从初三重读到初二的学生,女孩是应届生,她们都有相似的经历,男孩叫苍雪,女孩叫随枫。他们其貌不扬,但都算得上是才华横溢,而且,都很喜欢枫叶,这就是故事的主题了,女孩一直喜欢他,女孩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男孩可被无情拒绝了,到了上初三的时候,女孩重读了,女孩考入的也是重点班,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男孩第二年考入了南郊中学,女孩在经历了重读之后变得更加成熟了,女孩在初三发奋学习也考入了南郊,可事情却不是那么顺利。

在中午刚刚放学有一个男子进入了校园【通常在中午的时候防守比较松,因为学生进进出出,无法分辨】一学生走过来,男子迎过来,

这里我们将男子称为甲,

甲请问,你认识苍雪吗

【女孩迷茫中,疑惑的望着他】

乙;嗯,是我们班的同学,你是他的谁,

【稍加思索】

甲;我---我是他的哥哥,找他有些事,请你帮忙找一下他,好吗,

乙;你可以打他的手机呀

甲;我没有带手机,你能进去找一下他吗,谢谢了

乙;【觉得他还挺有礼貌,上下打量了一下他,】那好吧

【乙上楼,找到苍雪,苍雪还在勤学,她敲了敲窗,

乙;苍雪,有人找你,好像是你的哥哥

【苍雪疑惑的看着她,】

苍雪;好的,我去看看

【下楼,看见他】

苍雪;请问你是找我吗,你是,为什么自称是我的哥哥呢

【甲拉着他就往科技楼走,苍雪不住的问他要干什么

苍雪;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你到底是谁,有什么话不能在这里说吗

甲;你是不是认识??,那天和她在大街上见面,你到底想怎样

苍雪;你是他的谁

甲;我是她的男朋友,她和我明明很幸福,为什么你还要纠缠着她

苍雪;——

甲;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占有她,你自认比我更有能力去爱她给她幸福吗

苍雪;——你告诉我这些是为了让我死心吗,对不起,我做不到,为什么允许你爱她而我就不能,为什么,【愤怒中

甲;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况且,我不仅仅是因为她一个人而来,也为了另一个为你付出一切的人,

苍雪;请你回去吧,我不想听了,我最主要的是学习,我没有要想这么多

甲【抽手打他,一拳上去,】那你为什么还要找她,明明是你想与她再续前缘,你这么会这么麻木呢

【旁边有学生走过,大声疾呼,打架了。快来人了,旁边有人过来,事情越演越烈,学生叽叽喳喳站了一围,甲似乎很激动了,

【再说说随枫,随枫去食堂吃饭,听到周围学生叽叽喳喳议论着,还有的学生不去吃饭赶去凑热闹,】

同学A;你知道吗,刚才在科技楼有人在打架,不知道现在怎么了,听说打得很惨烈,

同学B;听说了,你看,现在这么多的人去看热闹,听说是??级部的大才子苍雪

同学A;这下有好戏看了,【笑道】

【随枫连饭都来不及端,转身便跑出食堂】

同学A;这事情弄得,连随枫这样号称冷面才子的人都能去管这事,

同学B;你不知道,随枫喜欢的是苍雪,好几年了,听说当初还因为在一个级部会影响学习她重读了一年,她为她都浪费了今年青春而且不知道背后作了多少事,全校都知道这事,就苍雪不知道,你光看看她看见他的眼神就知道有多爱他了,而且他还是网络高手呢,经常会------

同学A;嗯,就是就是,唉,不知道会出什么事,这样痴情的人

同学B;去看看吧

【甲看到随枫来了,很激动,随枫同样很惊讶,也很难过,背过身擦了下泪水

随枫;你----这么会---

甲;很惊讶吧,随枫,对不起,我应该叫你冷面诗人吧

苍雪;【很惊讶的看着她,眼睛瞪大了】啊,你是---

随枫;我还是我,不曾变,只是你,白发多了好多--【满怀深情的说】

甲;想不到你还是这样痴情,真应该叫你痴情诗人而不是冷面诗人

随枫;为什么要和他打,为什么不放过他

甲;对不起,在我知道你喜欢的是他以后我就暗下决心放手了,在我知道还有另一个痴情的人一直喜欢着我,我就和他在一起了,她就是苍雪曾经喜欢的那个人了

随枫;【惊讶,眼泪滑落,用手拭去泪水】嗯,那为什么要打他呢

甲;他现在还喜欢着她,【随枫真的是快要崩溃了,双眼无助的望着他】你知道吗,为什么你还要这么执着,他,无论你付出什么代价,他都不曾被感动,你怎么还这么傻【好像是被太激动了,狠狠地瞪了苍雪一眼,满眼的杀气,突然冒出一把匕首直刺向苍雪,苍雪来不及防备,被随枫挡道,随枫胳膊受了上,血不住的流

苍雪见状连忙扶起她,】

甲;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我--

随枫【忍着剧痛】你走吧,在还没有酿成大错之前,这一刀就当是我还你的对我的爱吧,走啊,走啊,保安来了你就走不了了

甲;不,你的伤-----

【保安来了,甲的情绪更激动】

甲;我知道已经晚了,【抽出匕首又一次刺去,又被挡住,但这一刀却捅向了她的心脏;倒,血如岩浆爆发,此时那股热情已经被血完全埋没----】

甲;啊-----随枫,随枫【大声呼叫,】,对不起,随枫,对不起,为什么你要这样傻呢,为什么呢,你为他不值得呀,

苍雪;【好像顿时醒悟,对旁人怒吼】叫120呀,快呀,【一把推开甲,眼中布满血丝的愤怒让人望而却步】

随枫;‘天空飘着雪,诗人的泪,两者都太悲都太美【奄奄一息状,呼吸都变得微弱】

苍雪【此时似乎很淡定了,他知道随枫已经不可能活下去了】’因为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破碎----【这是他们曾经QQ上的一句暗语】

苍雪掏出手机,颤抖着,那首歌,他们两个手机上都有的一首歌-----诗人的眼泪,他们唯一值得纪念的歌谣

天空飘着雪

诗人的泪

两者都太悲都太美

因为爱情化作冰冷白雪

结晶破碎

天空飘着雪

诗人的泪

手提金屐鞋步香阶

都是不被祝福还是愿意

背负原罪

愿意为爱独憔悴

——

天空中飘的不是白雪,而是满林的秋枫,但,却犹如白雪般纯洁——结晶——破碎

往事依依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溢出效益递减;外部依赖;外商依赖

一、中国加工贸易与附加值过低问题

中国当前的加工贸易的确存在附加值过低的问题,对于“两高一低”的产业,高污染、高能耗,并且资源主要用的是国内资源的应该予以升级或者摒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加工贸易所用的资源并不都是国内的。事实上认为“中国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故应摒弃”的说法忽视了中国当前参与的是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中后期生产工序的事实,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加工贸易是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中后端,“两头在外”的局面可以帮助加工贸易通过进出口来平衡两高的产业。而对于国内自有的资源量威胁较小,所以说可以接受。

二、中国加工贸易与对溢出效益递减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加工贸易溢出效益,例如产业升级和带动作用正在下降,所以加工贸易的意义已经大不如从前,甚至可以抛弃。事实上,上游产业的指导与拉动带动下游企业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主要的是加工产品而不是自主产品,另外这些技术的引入恰恰确实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使得抛弃之说违背了事实根据。而且中国企业在进行加工贸易的同时往往可以免费学到技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

三、中国加工贸易与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

一些夕阳产业往往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果说放弃加工贸易,就相当于抛弃中国的比较优势,做中国不擅长的,容易变成没有发展前景的。而且这种放弃和重新选择往往陷入与西洋产业的竞争,因为他不是通过内生的因素而是通过外部的资金投入增加的,不是长远之计。因此,选择传统优势项目,选择加工贸易是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的。另外,通过与西方的交往,可以实现原始的技术积累,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保证现有的就业,因此是可持续的。

四、中国加工贸易与对外商严重依赖问题

外部经济波动会打击中国的产业链。中国的经济基本事实是大量的外资存在使得中国的经济脆弱性很明显,但这并不是否定中国加工贸易的理由。依靠外部资源发展自我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走上强国的道路,是可借鉴的途径。因此外商依赖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外商依赖的度,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外商依赖是可以迫使中国企业在外部的成本依赖下寻找新的解决渠道。成本压力下,或是寻找替代能源,或是进行技术创新。这对于企业或是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外商依赖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五、中国加工贸易与外商企业严重依赖问题

中国的加工贸易外商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问题。因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题是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在某些环节上的确具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这种依赖与中国国内企业的结构有关,它的类型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是民营企业,后者是资本家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管理的目的是逐利的,也就是说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只要能获利。但在市场中能够生存的确是企业家的企业,它是一种同时具备三项职能的人格化装置: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活动、获得经营收益。企业家追逐的不仅是利润,还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他们所造成的问题几乎是微小的。

六、中国加工贸易与拉美化问题

所谓拉美化问题就是本土经济萎缩、社会福利下降等问题。本土的经济萎缩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部热钱的快进快出,导致本土的经济波动很大,一旦外资撤出,很容易经济萎缩。这其实与严重的外资依赖有关,中国的外资依赖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关于福利下降问题不在于加工贸易,而在于采用了进口替代。它采用的是极端的方式,由外来完全依赖到完全内部依赖。用自己的产品替代进口,社会资源严重集中于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导致社会不均。当它们与部门相联手,掌握国家的最主要的领域,必然出现行业腐坏,社会福利下降。所以说拉美化问题重要来源于历史。

七、中国加工贸易与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破坏在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对于污染的评判就主要取决于国家对环境破坏门槛设立的高低。事实上,即使不进行加工贸易,采用中国的其他形式来进行发展经济还是会破坏环境,况且外国采用的技术不是他们国家最先进的,但即使这样往往还比中国的先进环保,如果纯粹由中国自己的企业来进行,可能污染会更严重。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两头在外”的,污染较小。而且中国的环境破坏门槛太高,有点不太合理。不能成为否定加工贸易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孙桂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贸易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2)

往事依依篇8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做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就目前我国的法治现状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法可依,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却不尽如人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还相当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切实抓好乡镇依法行政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迫切的社会需要。

依法行政就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亲身体验,认为当前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难点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原因,当然更不能排除人为的原因。

一、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现状及分析

(一)执法条件落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当前,在乡镇公务员中,极少有从全日制大专院校毕业的人员,而大量的乡镇干部都是高中以下学历,他们在个人素质锻炼方面相对要欠缺些,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短期的培训班,而法律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短期的突击培训是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这样,自身素质的不足,加上客观上学习深度的不够,造成了乡镇执法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和个人素质低下。如,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女服务员吴某在河北一派出所4个民警的刑讯逼供下,“咬”出了9名“嫖客”。当吴某拿出法医做出的处女鉴定来为自己讨说法时,公安局却无视有关办案人员涉嫌犯罪的事实,对其实施拘捕。还有类似的轰动全国的多起“处女案”,都暴露出了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的不足。同样,一些乡镇干部大摆“官老爷”架子,认为自己是一方“土诸侯”,遇事不分青红皂白,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奉行“顺我者荣耀,逆我者倒霉”,盲目行政,充分暴露了个人素质的欠缺。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实践屡见报端。

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执法机关不是严格依法办事,而是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乱处罚、乱罚款、乱收费,擅自越权执法。

执法不到位,定性不准确。部分执法人员不严格执法,程序混乱,工作不认真履行职责,敷衍草率,使违法者有可乘之机,钻法律空子,进行不合法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一些无证经营者,受执法单位个别人的庇护,有持无恐,不缴税费,获取暴利,破坏了经济秩序。

(二)地方风俗习惯影响依法行政

基层农村,存在很多的风俗习惯,有些风俗习惯是和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悖而行的。例如,在当前的农村,在遗产继承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沿袭的习惯:夫妻一方去世,去世一方的财产往往是由其配偶“继承”,其子均无权继承,而其出嫁的女儿,即使是父母均亡,也无继承权。这样,当父母与儿子、兄弟与姐妹之间发生遗产纠纷时,乡镇机关进行调解时,往往要尊重当地风俗,结果是违背法律;而要依法办事,又往往在农村遇到重重障碍,无法“依法办事”。否则,面对的是群众的反对、“公愤”。类似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在客观上造成乡镇依法行政的困难。

(三)乡镇政府“红头文件”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违背

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很大一部分在内容上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一些乡镇往往为了解决某一时期的突出问题或急于推进某一个方面的工作而盲目出台政策,最后往往是“文件出台之日,也是废止之时”。如某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就曾经出台过一个政策,鼓励镇干部带头外出经商(停薪不停职的),这明显与《公务员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国家公务员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相违背,造成百姓对干部法律素质、法律知识的怀疑。进而对乡镇人员执法素质的怀疑。这也为乡镇依法行政增加了难度。

(四)现行法律法规的“依法打架”

我国的立法体制应该是“一元制”的,从法理上讲,不会存在法律之间的打架现象,但是由于我国规定了不同层级的立法制度,加上立法者本身法律素质的欠缺,在现实中还是经常会发生现行有效法律体系中同层级或上下层级之间法律法规的“打架现象”。如曾在网络上争论一时的武汉中院“女法官免职”案,直接导火线就是由于武汉市的地方法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违反。

(五)法律体制的不完善,是依法行政的不可避免的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法律的“立、改、废”,在客观上造成法律的空白。例如新婚姻法规定,个人婚前财产在婚后仍是个人财产。这样,夫妻双方在离婚时,一方就可能处于无房的境地,而法律有无规定相应的离婚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补偿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有些立法的模糊,也造成行政执法人员对有关法律概念的界定的不清楚,如什么叫“”,以前恐怕连男女之间的同居也是纳入这个概念的,导致了群众的不满,行政权的滥用,才出现了全国不下十几起的“处女案”。也导致了浙江金华公安局“同居非”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在全国引起关注。

再次,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丧失了法律的权威。目前由于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环境较差,使得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案件久拖不决,致使民事纠纷案件激化为刑事案件。一些执法部门,对自已有利的事情争着管,特别是涉及罚款处理的案件。而对自已没有利的事情则嫌麻烦,互相推诿不愿意管。最后,判决的执行工作阻力重重。有的判决涉及“三角债”问题而难以执行;有的当事人自持靠山强硬,拒不执行;还有的无理取闹,抗拒执行,甚至殴打执行法警。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二、乡镇依法行政问题、难点分析

一是依法行政体制不顺,与现行

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对依法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甚至认为依法行政妨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行政工作讲起来重要,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往往不容易落实到位。

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着部门利益化倾向,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不够,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

四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牟利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

五是政府解决纠纷机制不够完善,、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

六是违背法制统一原则和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法治的权威。

七是对行政权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相当程度地被滥用,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影响了政府形象。八是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依法行政的观念、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切实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乡镇人民政府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

1、要牢固树立行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十分明确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由于受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施庶民”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是广大群众一提到法治,就自觉不自觉地首先想到是治理老百姓,而很少首先想到治官、治权。

2、要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中国现行体制下,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极其重要。同志就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要形成制度”。

3、要加大群众普法力度。我国的普法已进入了第四个五年普法阶段,但作为依法行政中处于行政相对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仍十分局限。因此,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大力推行“送法下乡”等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知识。

(二)坚持“以法为纲”,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关于依法行政的“法”,在法律界有不同的定义范畴。

有的主张只能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教授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指出依法行政的“法”指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也有的主张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还有执政党的政策行政。笔者赞同应松年教授的观点,因为依法行政不等同于依法执政。共产党是依法执政的主体,而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党的政策,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形成法律文件后,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党的政策不是依法行政的“法”的范畴,自然乡镇人民政府也不能按党的政策执法、行政。在明确了依法行政“法”的范畴后,笔者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扩大、不缩小、不扭曲法的本质,现行有效的法律必须得到有效的遵守。其次是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法律体系,但是不应该草率立法,草率立法的结果是人们对法律信心的丧失,其结果是比没有法律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其三是执法必须平等,不畏权、不畏情,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强化“执法监督”。没有监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专制政府,没有监督的执法,最终也只会沦落为“无法无天”的境地。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们的行政权力,只能来自与人民,终极目的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必须强化执法监督,使权力为民所用,利民所需。

笔者认为在法律规定上并不缺乏各类监督。我国法律规定,有人大的监督、政协及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的是这些监督的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强化监督,关键是要强化监督主体的法律意识、赋予他们法律上的保障权利,使他们能够监督、敢于监督。

(四)突出“程序优先”原则。在我国的法律传统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往往重结果轻过程。

往事依依篇9

关键词:海上交通肇事案件 交通肇事罪 案件移送程序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上航运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船舶数量、运量及航行密度等均得到了快速增加,伴随而至的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部分交通肇事案件中,相关涉案人员的行为构成了交通肇事罪,应当依法追究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随着我国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海事部门执法水平的提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海上交通肇事案件也越来越普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海上交通肇事案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肇事案件,相比较多发的道路交通肇事案件而言,并不具备相对完善的移送及责任追究程序。下面拟从有关法律规定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规范水上交通肇事案件的移送程序。

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移送的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另外,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具体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对违反本法构成犯罪的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对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及船舶、设施的所有人或经营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

《交通运输部关于海事管理机构向交通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依据刑法、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交通公安机关移送,交通公安机关应当受理。未设置交通公安机关的,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移送,必要时,交通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移送存的问题

1、海上交通肇事罪判断标准不明确

在《刑法》在第一百三十一条和一百三十二条分别规定了飞行事故和铁路运营事故的定罪标准,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海上和公路统一的交通事故定罪标准。而从事故导致的危害后果来看,海上交通肇事案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往往远远高于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损失程度。交通部《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将水上交通事故分为小事故、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五类。其中重大事故中所设定的死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的标准均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2)款设定的情形不一致,因此,该司法解释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上交通肇事案件。法律规定的缺失及标准的不一致造成了实践中对海上交通肇事案件刑事立案标准不明,使海事部门和公安等司法机关的工作陷入被动。

2、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移送存在的滞后性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同时第六条规定移送案件时应当附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等材料。而该调查报告只有在海事调查结案后才能够最终确定。因此造成刑事移送工作只能在海事调查结案后开展。

上述情况在海事调查和司法实践中造成了下列问题,一是事故受害方认为事故责任方涉嫌构成犯罪,向公安部门报案后,公安部门往往以海事部门尚未移送案件为由不予接收立案。二是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的调查及结案等工作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即便是海事部门在通过调查认定当事方可能存在涉嫌犯罪的情况并完成移交,但由于案发及移送时间间隔较长,事故中的部分证据可能出现遗失。

解决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的移送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海上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

由于从事海上运输的船舶吨位大、所运输的货物价值高,船上工作人员数量多,海上交通肇事案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远高于道路交通肇事的损失程度,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上交通肇事案件。

另外,交通部《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所限定的重大事故的认定条件又与《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不完全一致,这就给海事部门移送涉嫌构成犯罪的海上交通肇事案件造成了一定分歧。因此,有必要针对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的特殊性出台专门的司法解释或相关规定,具体可参照交通部《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将海上交通肇事罪从当前的交通肇事罪中分离出来,设定专门的定罪标准,真正做到使海事部门在移送涉嫌构成犯罪的海上交通肇事案件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移送程序

往事依依篇10

晚清州县诉讼中的审断问题

里赞著,法律出版社,2010

陶希圣曾言,“清代行政系统最高的顶点是全权的君主,最低的基点是全权的州县官”。清代州县正印官(下文根据时人习惯简称“州县”)的“全权”也意味着“全责”,职掌相当繁重,而处理狱讼乃是其中最庞杂的部分。虽然州县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司法训练,却兼负查勘、缉捕、管押、审理、执行之责,相当于一身担当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职任,甚至还要扮演验尸官和典狱长的角色,可谓责任重大。

关于清代州县审断的讨论,近年来已渐渐溢出法律史学科的范围,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除理论探讨外,还产生了一批利用地方档案的实证研究,如黄岩、宝坻、巴县、淡新档案都有专论问世。里赞先生则依托国内尚未有专门研究的四川省南部县正堂全清档案,考察了晚清南部县审断的具体情况,并对既存研究进行了深入反思。作者强调,州县审断的本质并不是现代三权分立下的“司法”行为,而是其全权父母官政务的一部分。

州县审断程序可分为理、准、审、断四个阶段。嘉道年间的刘衡在《州县须知》中称,“状不轻准,准则必审,审则断,不许和息也”。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清代州县断案的普遍状态,但据本书对原始档案的考察,刘说并不准确。州县的审断过程实际可概括为:告则理,理不一定准(审),审不一定断,断不一定依律。

作者首先对“理”和“准”做了区分。“理”是指州县接受告诉人递送到衙门的词状,“准”则是州县大略判断案情,确定是否进入审理程序。一些研究者将“理”等同于当下司法中的“受理”,就会得出“告不一定理”的结论,其实不然。“告则理”表现了父母官对下辖子民所有诉求都予以关怀的形象;“理不一定准”则反映出州县对是否开始审断程序可灵活处置;“审不一定断”意味着案件虽经正式审理却并未以判词了结,而是由州县以批词结案,或调解息讼。

州县裁断时是否依律,是近年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滋贺秀三和黄宗智等学者曾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大致来说,滋贺秀三认为州县审断是以情理为主的教谕式调停,而黄宗智则认为这一过程是严格依律的法律实践。双方都意识到应避免以西方或现论套用在州县审断上(如寺田浩明即认识到清代并不存在“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的区别),但其在实际研究中并未能脱离后设的框架,基本上仍是以三权分立的“司法”眼光考察本属政务的审断实践。

长期任职州县的清人樊增祥认为,“州县终年听讼,其按律例详办之案,至多不过十余起”。这一说法可大致表明州县按律详办的案件不多,但具体的情形则需利用档案重建。在《大清律例》涉及私人关系的条文中,婚姻类的规范相对详尽,依律而断的压力最大,故此类案件中州县不依律而断就更为典型。里赞先生统计了光绪年间有明确判词的五十四件涉婚案,其中依律而断的只有三件,绝大多数都未严格依律,尤其是“转房”类案件。转房即兄弟之间若有身故,则生者娶兄嫂或弟媳为妻。《大清律例》将这一行为定为“亲属”,最重可判绞刑。南部县衙也多次张贴晓谕,反复强调要按律惩办转房“恶俗”,但实际上州县无一例外都违背了律例和自己的文告,对转房案从轻发落。

过去戏词中的“法外施恩”,其实很能反映州县审断的实际情形。州县在判词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本应”、“姑念”、“免究”、“宽免”这样一些语词,尤其在不涉及“重情”的案件中更是如此。以现代司法的标准来看,这或可被诟为法官的个人感情影响法律适用,但站在时人的立场,州县表现出的爱民、怜民、宽民的态度则恰恰体现了父母官教化民众的苦心和刑辅德主的考量。从“本应依律”到“从宽免究”的表述,显示了律例多为州县说服告诉人的工具。与其说是为了适用律例,不如说是为了结审断而援引律例。

若要准确解释清代州县审断不依律的现象,就需要回到清代的历史情境中,去区分中国传统州县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审断行为”和现代法官的“免除社会责任的司法行为”。清代州县的角色与现代法官群体大相径庭,当下的职业法官在做出判决时必须重视法律条文的运用是否确当,至于判决会给社会整体带来什么影响,理论上并非其主要关怀所在,但州县的社会责任不仅未能免除,反而正是其最重要的思虑。州县的责任,集中体现在保持地方社会的稳定之上(“息讼”即是其重要表现)。故其审断时就不会首先考虑是否依律,而更关注如何以最便捷的方式了结纠纷,从而维护地方秩序。当法律条文有利于迅速解决纠纷的时候,州县就会严格依律办理;若严格依律对审断没有多大助益,州县就会依据律法的精神而不是条文,以灵活的方式了结官司。

州县在审断中未必严格依律,也与当时的社会特点有关。传统社会并非“法治”社会,其运行更依赖道德与习俗的共识,而不是律例规则。诉讼的产生往往因被告方违背日常伦理而非“违法”,而告诉方目的往往在于“伸冤”,而非“维权”。与此相应,社会对官府的期待亦更多在于“评理”。作者在档案中发现,即使在涉及经济利益的纠纷中,告诉方也很少控诉对方违背契约,而是强调被告违情背理。当老百姓对州县的诉求不是“依法维护合法权利”而是“讲理”时,州县也就很难靠引用律例使双方平息争执。

除应对诉讼双方外,作为父母官的州县还要始终考虑地方社会的反响。如汪辉祖所言,“所判不协舆情,即滋议论”,故“每听一事,须于堂下稠人广众中择传老成数人,体问风俗,然后折中剖断”。必须虑及的“舆情”与“议论”,迫使州县要同时应对来自情、理、律的压力,故其判词往往是综合考虑律例、情理、风俗之后再予折中的结果。如果从现代“司法”的角度看,不严格适用法律的州县是不合格的法官,甚至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性。但若将案件的审断作为其治理地方事务的一个部分,则州县作为就很好理解。毕竟国法远在中央,习惯则近在身边;律例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并不确定,习惯却常存于百姓之中。权衡之后,州县经常会主动选择不严格依律而断,在一定程度上默认已深植于老百姓生活中的习俗。

一般情况下,由科举考试而入仕途的州县官往往更坚守儒家治道合一的信念,也就更敢于突破某些律法条文的规则来解决纠纷,以贯彻经义体现的“道”,来实现其“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而非正途出身的官员则不太敢于自认已理解了“道”,往往在审断中畏于突破制度规范,更倾向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依律而断。乾嘉年间的谢金銮即将刑名分“公式”和“儒者”两种,公式之刑名“按法考律”,可由幕僚代劳;儒者之刑名则需“准情酌理,辨别疑难,通乎法外之意”,不可假手于幕。进士出身的樊增祥也说,“审判之事,一要天分,二要学问,三要阅历,四要存心公恕”,恰未强调通晓律例。不仅如此,在其著名的《樊山政书》中,他所举的大量案例,都不曾严格依律裁断,而他正以此自豪。

从今天的观念看,“执法不严”的确是清代审断的一个特色。不过,传统社会中的“法”本就包含多层次的意义,而非单指狭义的“律”。以《大清律例》为主,包括会典、则例、省例在内的“具文之法”,并没有现代法律所具备的规范社会的强大功能,依律例或依情理实际上都符合清代裁断纠纷的规则。既然情、理、律皆为“法的渊源”,就不存在依律就“合法”,而依情理就“不合法”的问题。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或可以说情也是法,理也是法,融天理、人情、国法于一体,使三者协调一致的审断,才是传统社会认同的最高境界。州县并不严格依律的审断,正是在其理解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定“律”的目的。

简言之,州县审断本是“政务”而不是“司法”。在具体的审案断案之中,可以灵活运用“具文之法”、“情理之法”以及“经义大法”来进行纠纷裁断。若以今日“依法判决”的标准衡量,未严格依律的判词当然是“不合法”的。但在清代,正是这种不依律,才更能体现州县的“依法”精神,只是他们所依的“法”是高于律例条文的大经大法,是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故无论是依律还是依情理、风俗、舆情等因素了结,都可以被视为州县的“依法审断”。

州县一级的审断是近年的热点,多数论著仍以“民事”与“刑事”的分野为基点,讨论“清代民事诉讼”等主题。问题是,没有现代法律知识的州县,在审断时会考虑什么民事和刑事么?里赞先生回到州县实际运用的“重情”与“细故”标准,重新诠释了在民刑框架下难以索解的现象。如州县在审断某些重情案件时并未依律处刑,却以细故的方式了结纠纷。依当下的标准,刑事案件以民事方式结案是不可思议的,但由于重情与细故的标准由州县掌握,故可以灵活解决。反之,在关于户婚、田土等当前属于民事范畴的案件中,州县也会采取类似刑事程序的调查手段。与当代司法程序的标准化不同,中国传统更提倡给规则的执行者以荣誉和公心,允其自主调整。当然,州县在获得权限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示”的社会责任。

与民刑之分类似,不少学者根据现代法律体系将州县的“批词”视为关于审判程序的指令,而“判词”则是最终的判决,但在作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批词内容远不限于审判程序,而是包含程序、实体、息讼等层面,“批即了案”的情形也不鲜见。判词也与现代司法中的判决不同,它的形式更加灵活,既可针对案件事实,也可以针对相关程序,不仅大量使用法外施恩、姑从宽免等语言,并常有州县对于当事者的道德褒贬和期望,颇能体现父母官的亲民姿态和推行教谕,敦化风俗的意愿。

近来利用地方档案研究清代州县审断的学者越来越多,这是学术研究的进步,但如果继续以当下的“司法”框架套在传统“政务”实践上,则不仅无助于把握史事本相,反而会陷入研究愈有条理系统,去昔日真相愈远的境地。里赞先生的研究主要依据档案,但关注的问题则超越档案,其成果突破了现存国际法律史研究中的惯性思维,显示了以个案修正整体认知的可能,使本书成为实证研究的范例,也开拓了一个重新思考清代州县审断的新方向。

本书关于州县审断的重建,也可以作为反思“中国传统政治集权专制”这一通说的切入点。既存研究多批评中国传统政治重“集权”而不像现代西方那样强调“分权”,但州县在审断等层面上的自主很能体现传统政治制度的开放一面,或许“中心明确、边缘模糊”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准确描述,也适用于政治和法律层面。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