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31 19:43:17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bit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mustcome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comes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Mid-autumn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Thanksgiving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the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4、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旧教材第一册(下)介绍了一种玩具frisby,新教材换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乐),porridge(粥,稀饭),dumpling(水饺),tofu(豆腐)等新词。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册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10单元,则通过一个虚构的摇滚乐队(aSwedishRockBand)“YESTERDAY”,介绍了音乐、旅行等内容,这适合现在崇尚现代音乐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单元,利用有关动物园的话题,操练有关提建议的话题,像“Don’tfeedtheanimals”(请勿投喂动物)、Let’smakeithalfpastnine(让我们定在九点半)等。第12单元,谈论世界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气温状况。第二册(下)第28单元,把著名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剧目搬上了教材,实在是别出心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memory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weheardSamaranchsaid“Beijing”,wejumpedupandshouted“Wehave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youuseplasticbags,youmustn’tthrowthem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atthe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 memory 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 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 we heard Samaranch said “Beijing”, we jumped up and shouted“ We have 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 you use plastic bags, you mustn’t throw them 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 at the 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 I return the history boo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 I give the history book bac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 。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 … 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 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 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 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关键词]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0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四能”目标的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专题课是教师实现“四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加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布

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统计,苏教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一共有17课时,详细内容见下表: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分布情况表

以上表的课时数为依据,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主要关注从条件或问题着手解决;四年级主要关注用列表、画线段图解决两积之和差、和差问题;五年级主要是用一一列举和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主要是用替换和假设法、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编排意图解读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修订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能”,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途径的愿望;二是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题目转变成简单的题目;三是在解题中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展现解决问题完整的解题过程

苏教版教材编排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单元系列课,能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步骤:通过读题明白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并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与老教材相比,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1首先出示了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旨在要求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旨在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筛选,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最后通过列表法呈现解答过程,还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借助验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完整过程的展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它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流程范本,也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模仿的范本,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以单元为主要体现承前启后

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含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又复习了之前的计算知识,实现了“生活数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起到 “承前”的作用。有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简单呈现,到另一册时又继续出现,这就是“启后”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借助文字、线段图从问题想起,这与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文字、线段图从条件想起相似,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启后”体现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已经能列出两个分步算式并正确计算,而第四单元的“混合运算”不仅把前面掌握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还能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供理论基础。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由图形的转化过渡到计算中的转化;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转化”,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转化,这又是转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让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进行系统化备课,把编者想要传递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不同的学生解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虽然有的解题思路繁琐,有的解题思路简单,但是这都是学生思考后的产物,教师可以尝试将复杂的解题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轨道上。因此,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编写时注重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计算题“■+■+■+■”,教材先是呈现了学生马上能想到的通分方法,再呈现通过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建立起算式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同解题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呈现,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提供了机会。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呈现了列表和列式计算两种方法,还出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低起点、高跨步的教材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为小组合作提供思路。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从学生最能想到的“摆一摆”入手,再呈现用列表法寻找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最后还把运用列举策略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理念,让学生能踏着巨人的肩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以分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有的学困生不能正确解题,关键原因就是不能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或者图画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分析和解答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说数学”的结构化训练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大量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就为训练学生“说数学”提供了模板。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从题目中知道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再建立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中间问题”;接着根据每一步的问题列式解答,最后验算。

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难度的加强,教材“说数学”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编者就更加强调说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图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渗透了图形的简洁美。

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说数学”,不仅能了解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关键词:汉语教材 科学性 《汉语教程》

一、引言

汉语教材的编写,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等几大原则。其中科学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是所有图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编写各级各类教材应遵循的普遍原则”(李振荣,2010)。“科学性原则是说,第二语言教材的语言要规范;对有关知识的介绍和解释要科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吕必松,1993),或者说,“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准确”等(刘,2000)。科学性原则尽管被认为是汉语教材编写的最重要原则,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题研究和分析却仍存在不足。

根据前人的论述,科学性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四点:1.是否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是否足够规范、通用;3.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除此之外,鉴于“任何有关技能的学习都有赖于练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同样也有赖于语言练习”(李邵林,2003),所以我们认为,在科学性原则中也应给予练习以较为突出的地位。因此,还可以加入一点:4.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相是否一致,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是否得当,主干题型是否鲜明。

本文以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为例,根据上述四点,对其科学性原则的贯彻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以探讨如何在汉语教材的编写中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汉语教程》在国内发行量较大,使用人数较多,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材,曾引起相关学者(如:乔智慧,2008;张珑舰,2006)的注意,并把这部教材和其他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或者是对其词汇做了专题研究,包括文化词汇(潘薇薇,2014)和离合词(刘茜,2012)等。也有部分文献提到过它的科学性(潘薇薇,2014),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二、《汉语教程》第三册的科学性分析

在上述科学性原则的四点内涵中,我们发现,《汉语教程》第三册在“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够规范、通用”这一方面上做得较好,即无论是课文的语言,还是注释、练习、词语用法等都能做到足够规范。不过,在其余三点中,仍然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下文就此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限于篇幅,我们仅以《汉语教程》第三册的上册为例,分别从生词的难易度和课文的难易度这两个方面来考察。

1.生词的难易度

我们知道,教材每一课的生词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根据《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初级阶段的生词是指甲级词和乙级词共计3000余个。有学者通过研究12套初级教材,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词等级划分》为参考标准,经统计分析,得到下列结果:初级教材课文中,甲级词在65%~80%之间,乙级词在7%~18%之间,丙级词在1%~7%之间,丁级词在1%~5%之间,超纲词在0%~15%之间比较合适。(邢蕊堂,2008;李永红,2016)

《汉语教程》(第三册)属于初级汉语教材,我们据此统计了上册1~13课的生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上册中每课生词大都在35~45个之间,最少的(第1课)有33个,最多的(第11课)有59个。总体而言,其词汇量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而言还是较合适的。

不过,上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较小,而超纲词比例过大。其中只有第1课和第4课达到了73%的比例,其余都在72%以下。另一方面,有7课的超纲词都在15%以上,其中10到12课的超纲词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我们认为,超纲词太多会让学生觉得难度太大,可能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而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达不到要求,则会出现虽然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以上的学习,但部分初级词汇仍然没有掌握的情况。

2.课文的难易度

在课文难易度的测量上,有学者提出,每一百个字的平均句数为10以上的教材属于入门教材;平均句数为6~10的儆诔跫督滩模黄骄句数为6以下的,属于中高级教材。按照平均句长来说,句长在10以内的属于入门教材;句长在10~16.7的属于初级教材;句长在16.7以上的属于中高级教材。(张宁志,2000)

据此,我们统计了上册每百字所包含的句数和平均句长,见图1。

由图1可见,上册各课课文每百字所含句数最大为5.88,最小为3.51;平均句长最短是17,最长为28.45。说明其难度属于中高级教材的范畴。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难度是否逐课递增。通过图1可知,课文难度并没有随着课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是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起伏状态。这说明上册在各课课文的编排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

总体而言,《汉语教程》第三册的内容能做到准确无误,但也存在一些不够准确之处,主要表现在不必要的重复、生词处理的滞后和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等几方面。

1.不必要的重复

首先是生词的重复。例如,上册第7课《成语故事》的生词表中首次出现生词“儿子”,而在下册第14课《谁当家》中,“儿子”一词又出现在生词表中。而且两者的解释都是“son”,没有任何变化,看不出编者反复将“儿子”当作生词的意图何在。同样是在下册第14课,生词表中的“回答”一词在上册第5课《回头再说》的生词表中已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者的解释完全一样。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出。可见这是该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词语用法讲解的重复。例如,上册第1课《离家的时候》“注释”中解释了“说实话”的意思,即“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也说‘说心里话’‘说真的’”,而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注释”中又对“说心里话”解释了一番。又如,同样是上册第1课“注释”中,对“一下子”做了一次讲解,而第17课《再试一次》的“词语用法”中又对“一下子”做了基本相同的解释。

2.生词处理滞后

所谓生词处理滞后,就是某个词在某课中首次出现时,未被处理为生词,而是在相隔好几课之后再次出现时才被列入生词表。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一文中有“爱恋已久”,其中的“久”在生词表中没有出现,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课文中出现了“向往已久”一句,才把“久”列入生词表。

还有一些词是先在练习中出现,之后过了好长时间才被列为生词。例如,上册第8课,练习3“选词填空”B之(4)是“世界上常常会发生一些(突然/忽然)事件”,其中“事件”一词直到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中出现“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又如,同样是上册第8课,练习7“改错句”之(6)是“请大家尽量地唱吧”,正确答案是应把“尽量”改为“尽情”,而“尽情”一词却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一课中出现“尽情地反对我的理论”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那么,当学生掌握的词库中还不存在“尽情”一词时,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3.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

第三册每课都安排了“词语用法”部分,其中对一些容易混用的同义词做了辨析,这是很实用的。然而,在辨析的时机选择上,该教材仍然有着改进的空间。一般来说,词语辨析应在某一组同义词先后都学过的基础上进行,而该教材却没有贯彻这一点。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出现了生词“立刻”,“词语用法”对此做了讲解,并对“立刻”和“马上”的区别做了辨析,暗示着“马上”已不是生词。可是,下册第14课《谁当家》的“词语用法”中又对“马上”做了一番讲解,不知何故。

又如,上册第10课的“词语用法”中,对“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做了辨析,但在下册第16课《话说“慢点儿”》中,“后来”一词才出现在生词表中。这就意味着,学生虽然在上册第10课已经掌握了“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可“后来”一词直到下册第16课才被当作生词。

(三)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练习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就要求编写教材应特别重视科学的练习。根据前人的建议,我们认为判断练习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的相一致;(2)练习符合课文内容;(3)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得当,主干题型鲜明(周健,2004)。我们发现,《第三册》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上做得比较好,而第二点“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还可商榷。

关于是否符合课文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练习重点是否属于课文中所学的重点,二是练习内容是否符合所学内容。

第三册每课的练习一般都是“词语用法”中讲解过的重点词语,可以说是重点突出。但在是否符合所学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即练习中部分生词的词义和课文中所学的词义并不相同。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的生词“自然”,对应课文中的“常常表现得很不自然”一句,义为“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生词表中的解释也仅限于此。但是在课后练习3“选词填空”中,为“自然”一词列举的例句“女孩子长得漂亮,(自然)会引起男孩子的注意”,采用的却是“自然”的另一个义项,即“理所当然”。那么,学生只掌握了“自然”的当前义项,如何能够完成该项任务?

三、对汉语教材编写贯彻科学性原则的思考

上文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在充分肯定该教材的基础上,对其可商榷之处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在相关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做到下列几点。

(一)协调对教材不同部分编写,使之配合得更紧密

上文提到,该教材在内容准确性上存在着一些瑕疵。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教材不同部分的编写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以至于出现了生词处理和词语用法方面的重复或滞后等问题。

一般来说,一部教材,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教材,往往由多人合作完成,即先由不同的编者分工编写不同部分的初稿,再由一人统稿。初稿编者需根据统一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而统稿者需要将不同部分初稿的热菁右哉理和协调,使之如出一人之手。然而,该教材所存在的这些瑕疵表明,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举手之劳”也未能履行,以致留下缺憾。例如,关于重复的问题,只要将上册和下册所附的词汇表做一次对照,即可避免两册生词的重复,而该教材似乎并没有仔细执行这一程序。

由此可见,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加强对不同部分编写的整理和协调,是确保教材科学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在课文的选择和改编方面,控制难度

上文提到,《第三册》课文难度偏高。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该教材属于一年级下学期的教材,需要为进入中级汉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编者选用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章作为课文。

不过,编者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课文难度降低到适当水平。就句长而言,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长句改写为几个短句。例如,上册第9课《幸福的感觉》文中有一句:“幸福其实就是一种个人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感觉。”建议改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只要心中感觉幸福,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样,句长和难度就更加合适。

(三)注意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由易到难编排课文

该教材的《前言》指出,“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应该借助语法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和渐进性,把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用这三者结合起来”。不过,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该教材可能更注重语法结构难易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因而对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考虑不周,以至于出现前后课文忽难忽易、起伏不定的状况。

为了确保课文难度的渐进性,除了考察平均句长和每百字包含句数,还可以根据生词数量、生词等级以及课文篇幅长短来决定。也就是说,初级词汇比例大、生词数量少、篇幅小的课文排在前,反之则排在后。

(四)每课各部分内容应当相互体现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该教材在《前言》中强调:“课堂上要把生词放在句子中去讲练。因为只有句子和课文才能规定词义的唯一性。”但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教材对这一正确理念似乎并没有贯彻到底,出现了如“自然”一词那样的练习中的词义与课文中所学词义不相同的情况。

在为课文编写相应练习时,应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配合,以确保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我们发现,在《第三册》的所有练习题型中,泛化练习和分化练习数量非常少。泛化和分化的理论越来越被重视,可适当补充这样的练习,如写出近义词、反义词,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等。实际上,泛化练习并不拘泥于形式,凡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把若干语言项目相通效果的练习都属于泛化练习。

对课内和课后练习进行区分,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课内练习可以及时给教师和学生以学习效果的反馈,课后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如果练习有明确的区分,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3,(3).

[2]李永红.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的课文编排研究――以《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文》和《发展汉语》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李振荣.对外汉语教材编辑中的科学性问题――《国际少儿汉语》编辑心得[J].出版科学, 2010,(4).

[4]刘茜.《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研究及留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15-316.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J].世界汉语教学,1993,(4).

[7]潘薇薇.《h语教程》文化词汇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乔智慧.《汉语教程》与《发展汉语》(初)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0]张珑舰.《汉语教程》与《新实用汉语课本》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一、人教版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特色

1、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组专题内容有关,但各年级在编排上也有发展变化。

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编排上我们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搞好低幼衔接,做好平稳过度,教材的组织是按照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这样几大块来组织的。在口语交际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安排了跟儿童生活很贴近的话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愿意说。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我们在教材的组织上采用了以专题组织单元的方式,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组专题内容有关。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美丽的春天”,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春天在哪里”; 第二组“温暖的家”,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该怎么办”。当然,随着年级的不同,口语交际在具体安排上也有所不同。

(1)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栏目中,安排了写话练习。要求学生练习用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写话,将口语交际和写话结合在一起。

(2)        从中年级开始,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口语交际成为其综合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中年级的安排,还出现与习作紧密结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安排“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等多项活动。

2.目标要求循序渐进,体现年段特点。

教材在口语交际的编排上努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和阶段要求。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阶段要求是这样的:

 

1-2年级

3-4年级

情感态度

认真听,主动说,有表达的自信心。

认真倾听,请教、商讨

语言习惯

讲普通话的习惯,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文明得体

口语交际能力:

倾听

了解主要内容。

把握主要内容

表达

会讲述、复述。

讲得清楚明白,打动他人,能转述;

交流

积极参加讨论、交流。

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

 

教材在编排上努力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一般是鼓励学生大胆说,认真听。如,一年级下册“该怎样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谁的做法好。二年级上册“我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应该听谁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我想这样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大家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

到了中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就有所不同了。如,三年级上册:“讲名人故事”:最近,你读了哪些名人故事?请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三年级上册“秋天的快乐”: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金秋时节所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三年级下册“教你学一招”:听的同学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最后评一评,看谁的本领最拿手,看谁说得最清楚。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向他人请教。

3.话题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才不会有距离感,容易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容易交际得起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话题贴近生活,倒不一定必须是学生经历过的,但一定是孩子熟悉的,是出在孩子的生活范围中的。人教版教材在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上,不仅注意努力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孩子有话可说,而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

围绕日常生活确定话题:“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怎么过‘六一’儿童节” “动脑筋解决问题”。

讨论现实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想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但爸爸妈妈不同意,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让学生交流垃圾从哪来,该怎样处理。 “如果自己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该怎么做呢?”

围绕学校生活确定话题:策划秋游活动;班里选干部,就是否应该自己选自己谈看法;当值日生要不要秉公办事等,展开讨论;夸夸自己的同学。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看图,练习续讲故事,就故事内容展开讨论: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一年级下册设计“未来的桥”,三年级下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四上“我们的奇思妙想”,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

话题的设计,既与当代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但又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重复,给孩子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对孩子富有挑战性。既便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便于提高认识水平,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交流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认知,丰富想象。

4.口语交际的形式活泼多样。

把动手做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如,一上“我会拼图”,先用纸片进行拼图,再和同学交流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评成的;二下“我们的小制作”,先动手做小制作,然后再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或做游戏。

先有体验,再进行交际。一上,“有趣的游戏”;二下“伸出我们的双手”,三上“秋天的快乐”。

先画后说。一上,先布置学生画一幅自己最理想的画,再进行展示、交流、评议——“我们的画”;一下:“春天在哪里”——把画的春天给大家看,再给他们讲讲你的画。“未来的桥”——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 “我们身边的垃圾”——把想法画一画。

先阅读,后交际。二上,阅读“骑驴”,然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先观察,后交际。一下,学习伙伴先提出“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二下“春天里的发现”,二上,“有趣的动物、植物”;一下,观察了身边的垃圾,谈谈“我们身边的垃圾”;三上,“观察中的发现”,图中伙伴的话只是一个引子,主要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

通过游戏、讲故事,说见闻,进行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交际。一下,看图“续讲故事”;“猜谜游戏”;二上“我们去‘旅游’”,模拟生活,角色扮演;二上,“应该听谁的”,要求想法一样的同学自由组合,按自己想的演一演。

以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将活动的开展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起来。如,三上“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下“我们能做什么”“谈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丰富社会认知,增强表达自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教学建议

我们刚刚听了卢静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接下来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基本过程。

卢静老师的这节课,是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游戏嘛,孩子们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说明老师口语训练的意识是比较强的。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接下来,教师进入课文中的口语交际。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发言很踊跃,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在这里,老师进行了转述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中年级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要求。当学生在转述别人的某一个发现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有没有记住别人两个或更多发现的?”鼓励学生多说,体现出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这种转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里,口语交际的方式由侧重于单向的讲述转变为侧重于双向互动的交际。学生围绕这个有趣的发现,相互提问、补充和置疑,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在全班示范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然后是小组汇报交流。老师示范介绍自己的一个发现,从中引导孩子讲述的时候更具体,更丰富。以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训练学生说得越来越清楚,这时的训练要求是能说一段完整的话了。归纳起来,整个这节课,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口语交际的阶段要求。

我们上任何一节课,首先应该明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卢静的这节课,从表达的角度,老师主要是训练学生要把话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能转述;从说的角度,培养的是认真倾听,不理解的地方要提出问题,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商讨,可以看出老师对于目标的把握是基本正确的。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准确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将阶段目标细化或具体化,要针对本节课口语交际的特点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际,如,羞于开口,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

2、引向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小伙伴和老师、父母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自自然然、无拘无束的。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在今天这节课上,卢老师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将学生引向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中,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调动了学生说的欲望,人人都想说,这本身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营造生动活泼的口语交际情境,不仅仅只是卢静老师的这一种做法。有的口语交际,教材已经安排了一定的活动内容,如,

呈现生活情境。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或者借助录像、表演都手段再现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业已存在的某种现象,以此营造真实的交际情境。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另一幅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图上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地方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见过草坪。教学时,在学生观察插图,说明图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如,可以是本校的某些同学,踩坏了学校的草坪,或者折断了学校的花草树木等,可以是校外有些小孩经常会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可以是本校的卫生设施经常发现有同学没有及时关上水龙头,而浪费了自来水。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这样,话题就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学生就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交际活动,易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易于打开学生的话匣。

再如,有的老师在进行“该怎样做”一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时,课前采访了两三位家长,并将家长对如果自己的孩子打碎了花瓶该怎样做的谈话进行了录像,在课上适时播放,使家长也参与到交际之中,效果很好。如果话题适合,条件允许,也可以在实地(如,郊外、校园、风景名胜地)上口语交际课。

模仿生活情境。模仿现实生活进行交际,甚至可以让学生以他人的身份,参与交际,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相互间展开交际活动。

3、体现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设计多个回合的交流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能力的通俗含义是学生原来不会的现在会了,原来说的不好的现在说的好了,原来说的简单的现在说的丰富了。这才能体现“教”与“学”的作用。卢静的这节课,口语训练的层次性很明显,这里不在赘述。

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多个回合,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多个回合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际的质量,体现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一年级上册光盘“我会拼图”的口语交际课,也是很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先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动脑思考,动手拼图。儿童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拼出的图案很少与别人相同。而后,让同座互相拼图,说拼图(我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出来的),做到人人开口。接下来,老师请一位同学带上拼图上台和自己交流(老师的拼图贴在自己胸前),这既是师与生的互动,又是交换司在互动中示范、引导,交流的内容比同位之间交流的丰富了,有问有答,有介绍有补充。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看、说、评议。由于老师示范在先,交际的水平有所提高。再往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分组“开拼图商店”,一个是邀请听课的老师欣赏自己的拼图(此时,已将每个同学的拼图贴在教师四周的展板上),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拼图。这节课,训练的密度大,回合多,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中渗透了教师的指导,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又如,三年级下册“说说我自己”,我们也可以创设多个层次的训练情境。

(1)转学了,到了一个新的班级,你一定想尽快地让同学和老师认识你,怎样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在好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向新朋友做自我介绍;在旅途中遇到了外地的游客,互相做自我介绍等等。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多媒体数字化的出现为深层次实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提供了可能,随着课改的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国家大量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多媒体教学实施成为一种必然。为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我们率先推出《义务教育多媒体教学课件》。

科目全、版本全、系统、完整是本系列课件一大优点。教师们虽然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但是不系统,因未经专业出版单位审核,质量得不到保证。本课件内容分为“精品课件”、“精品资源”两部分:“教学课件”完整、系统、连续,教学线索明晰;“教学资源”既可下载,又可修改,随教师喜好加以运用,资源丰富。此套课件既有完整的编写体例,又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强大的编写队伍,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新课程》杂志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联手打造,既有好的编写队伍,又有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科目版本如下:

语文:一~六年级有人教、苏教、语文S版三个版,七~九年级有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一学期两盘。数学:一~六年级有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七~九年级有人教、北师大、华东师大三个版,一学期两盘。英语:三~六年级有人教PEP,沪教牛津版,外研版,译林版;七~九年级有人教新目标,一学期两盘。品德与社会(生活):一~六年级人教版、河北人民版、浙教版,一学期两盘。音乐:一~六年级配所有版,一学期两盘。七~九年级配所有版,共四盘。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全一册)、三四年级(全一册)、五六年级(全一册)、七~九年级(全一册)配所有版,全一册共四盘。美术:一~六年级配所有版,一学期两盘,七~九年级配所有版,共四盘。科学:三~六年级教科版、苏教版、河北人民版,一学期两盘。思品:七~九年级有人教、山东人民、北师大、教科,共四个版,一学期两盘。历史:七~九年级有人教、北师大、华东师大,共三个版,一学期共两盘。地理:七八年级有人教、湘教、晋教三个版,一学期两盘。生物:七八年级有人教、苏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物理:级有沪粤、人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化学:有人教、沪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7

关键词:分级教学 教学法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且不断下降,但是高校的教学要求并没有下降,老师们“赶着一群水平不同的羊要过一个相同的坎”,就了水平高的,就不了水平低的,按水平高的讲课,水平低的跟不上,按水平低的讲课,水平高的没收获,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让全部学生都受益。因此,为应对上述情况,自1990年以来,部分高校开始分级教学,并研究新的教学法以应对由于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要求》。

2 分级教学的提出及依据

分级教学是扩招下的产物,它的产生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有充分的理论根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所以,将入学的新生经考核后,分为三个等级,通过几年的学习,努力达到以上三个要求,将是必然之选。

另外,很多研究分级教学的高校教师,如刘丽娟(2008),李琴(2008),李圣爱(2009)林文娟(2009)等都提到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的i+1理论(Krashen1985)。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即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刘丽娟2008)。i+0或i+2都不利于学习,没有新的知识输入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兴趣,挑战过大则使学习者产生焦虑,丧失自信心。通过分级,将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对低水平的学生降低要求,对高水平学生的更高要求,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国内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不同要求,使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各自都获得进步。

分级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现代英语教学改革的科学性。

3 分级教学的策略

确立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方案后,即定下分级的原则和方法,各级学生的比例,以及各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教务处共同协商,定下本年入学学生的培养方案,实施分级教学。

3.1 分级的原则和方法

由于我校学生来源广泛,不仅东部省份同西部省份差异大,城乡差异也很大,各省考题不统一,难度不一致,阅卷标准不统一。因此,为获得客观的分数,我校每年举行入学后的分级考试,考试题型包括听力、语法、语音、词汇、结构、翻译、阅读,以保证考的内容全面;难度从中学到大学甚至有少量的托福题,以保证有一定的区分度。

根据考试结果,和各级别的比例定下分数线。我校的一级班(初级)、二级班(中级)、三级班(高级)的比例是20%、50%、30%,学生一旦分进班级,则不再改变,不像有些学校的学生需要保级,因为每学期或每年升级或降级的仅涉及少数几个学生,由于各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学生的英语学分管理有连续性,中途改变级别会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教学。为给学生提供连续的英语学习条件,我校采取四年不断线的方式,即一至三年级:一级班学大学英语1至大学英语6,二级班2至7,三级班3至8;四年级再选修一门英语选修课,其中三分之一的课是网络课,提供学生广泛的资源做听、说、读、写、译练习及测试,并进行管理,以及与学生网上交流,答疑解惑,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 分级教学的目标

对于三级班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配套网络资源自学,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答疑解惑。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甚至更高要求,考研,英语过六级,在各种全国性的英语口试、笔试大赛中获奖,平时,除了完成课本内容外,广泛阅读英语书籍、报刊、收听收看BBC、CNN、VOA、CBS、CCTV9,选修课也可尽量选修高级听力、阅读,以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对于三级班的教师,则要求课堂上大量使用英语教学,在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任务外,根据各人学有所长,给学生额外增加有益的学习内容,介绍更多的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对无限的知识有所拓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于二级班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课本的知识,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甚至较高要求,努力过六级。课堂上仍以教授课本为主,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二级班的教师,则要求在课堂上使用一定量的英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收听收看阅读一些英语资料,作为课外的有益补充。

对于一级班的学生,鼓励他们对英语有学好的信心,努力学会课本知识,通过几年的学习,尽量达到《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

3.3 分级教学的内容

三级班学生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开始学,学习2、3、4、5册,辅之以《体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和听说教程1-4册。

二级班学生《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开始学,学习1、2、3、4册,辅之以《体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和听说教程1-4册。

一级班学生《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级2》开始学,学习预备级2、1、2、3册,辅之以《体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和听说教程1-4册。

每晚通过无线广播形式讲解《听说教程》,周一第一册、周二第二册、周三第三册、周四第四册,学生根据不同程度选择不同课程。

同时,利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在网络复习、预习配套教材以及其他网络资源,并定时开放机房,鼓励学生课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译水平。

3.4 分级教学的检测

根据《教学要求》的精神,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期末考试加大听说比例,听力占35%,口语占35%,语法、阅读、翻译、写作占30%。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在期末总评时,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督促学生持续认真学习,而且降低学生期末考的偶然性,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每学期的成绩。

4 分级教学的优势

4.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分级后,成绩好的学生被分到三级班,与同专业的同学纵向比较,充满自豪感,希望保持住这种优越性;与不同专业的三级班同学横向比较,充满竞争性;由于三级班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好,学校又为他们提供了高层次的学习资源,比如难度大的阅读材料、听力材料,更多更难的写作和翻译作业,配合着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更高的期望值,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愿意付出更多努力达到更高水平,比如考试获高分,比赛获奖项,毕业评优秀,考研获成功。事实证明,分级后,三级班学生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更坚强地面对困难,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因而上课时能对教学有更多的回应,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成绩中等的学生分到二级班,感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保持现状还需继续努力。由于老师不布置难度大的任务,学生基本能完成作业,对大学英语课有了信心,愿意跟随老师向前学习,至少跟上三级班的步伐,为将来的过四级、考研、就业做准备。

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级班,学生成绩差有诸多原因,有一些是开始没学好,逐渐掉队,有一些是方法不当,有一些的确是不努力,有一些则是不愿意学,也有的是因为原来的学习条件不好造成落后。学生在用了难度低的教材后,渐渐培养兴趣,基本能跟上进度,尽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业。

4.2 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竞争性

经过分级后,同班学生的起点基本上一致,二级班尤为整齐,教师可以按照一种难度教学和要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同级别的学生相对而言机会更均等了。对老师的教学有更多的回应,教师的教学热情被更大地激发出来,对有结果的努力更愿意付出,学生则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培养,获得更多的因材施教的收益。同级别的教师之间也希望自已班上的学生更出色,带动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为教师和学生的成功付出更多努力。

5 分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5.1 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分级教学打散了学生原来的学院和专业,给学生的学籍、成绩、分级班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也给教务处、各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尤其是新生入学时,从分级考试到排课、分班、订购不同级别的教材及统计的工作量最大最繁琐,很多工作在新生入学前就必须准备好,甚至提前一个学期就开始安排,所以,要求各部门精诚合作,共同商议最佳方案。有可能的话,学校一级应适当考虑配备一定的专人专款专门负责部分工作,以便教学管理顺利实施。长期将额外的工作交由教学人员办理,加重教师工作量,妨碍体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方面,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每年欢迎教师进行“读写议”的教改,鼓励教师申报校级、省级、部级课题,安排适当的导师就近指导,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激励教师在教改中有所建树。

5.2 三级班的问题及对策

三级班的学生属于本年级的优等生,学本年级最高层次的课本,学习的劲头最足,对老师的期望值相应最高。该级别的教师应不断研究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采用诸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互动,并适当配合学生的四六级考试、英语竞赛、口语大赛、以及研究生考试,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5.3 二级班的问题及对策

二级班的学生是整个年级的主体,抓好这部分学生对抓好全年级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教师可在传统的教学法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鼓动起学生的欲望,把他们的潜能发掘出来。比如,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语言在课外比在课内更容易学(Asher1977),实际运用中学到的知识更实用,记得也更牢。二级班的学生中,一部分也很优秀,只是分级考试发挥不好,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鼓励,在班上起到带头作用。激励全班共同进步,达到大纲要求。

5.4 一级班的问题及对策

一级班的学生基础较差,有的方法不当,有的缺乏毅力,有的缺乏兴趣,有的缺乏信心,由于课程已降低要求,教师应根据情况分别给与指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尽力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而不应简单地放弃学习,尤其有已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大学英语差,其他科目还好,希望进步的学生更是激励的对象,随着不断的努力,逐渐会有较大进步。任课教师应付出较大耐心,因材施教。

6 结语

分级教学是近年来由于扩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开始尝试教学的新举措,希望通过调整学生构成,合理配置资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则应积极参与教改,深入研究现阶段的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保持教学效果,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丽娟.对高等院校基础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李琴.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4]李圣爱.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09年第11期

[5]S D 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1-4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8

一、实物图片导入法

教师利用实物和图片导入,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回忆,使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一般来说能用实物导入的,就不要用图片,因为实物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我首先利用实物导入basketball, volleyball, soccer ball, pingping ball等词汇,再用图片导入tennis 等词汇。

又如在导入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Section A第一节课时, 我对学生说:Do you have a QQ number? Did you ever use it to chat with your friends?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these pictures mean. 然后出示不同的QQ表情图片导入happy, angry, sad, scared, tense等单词和话题。这样利用QQ表情导入,新颖、时尚,学生也很熟悉,所以兴致很高。

二、歌曲视频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英语歌曲或视频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英语语言输入。如在导入七年级下册Unit 3时,我播放了flash英文儿歌Two Little Tigers,然后与学生互动:What animals did you see? Do you like tigers? Why? Where can we see them? ... OK! Let’s go to the zoo to see more animals. 我还用有关天气和职业的英文歌分别导入七年级下册Unit 6“How’s the weather?”和八年级上册Unit 10“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好动,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游戏导入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B第一节课时,采用了做猜测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我挎着一个包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对学生说:I have a nice thing in this bag. What is it? Guess! 学生都急于想知道包里是什么,争先恐后举手问老师。S1: Is it a pencil? T: No, it isn’t... 待学生把本单元Section A 中学过的单词全部猜完之后,我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导出本节课要学到的新单词notebook, 再引出key, watch, ring, baseball等其他新单词。利用这样的游戏法引入新课,不但可以复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而且给学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他们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动脑筋、动口,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入英语课堂学习。

四、自由交谈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自由”交谈。自由交谈的话题最好贴近学生生活或具有时代性,师生好像是在聊天一样,再自然而然地转到新课的话题。如,在导入九年级Unit 4第一节课时,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T: Are you happy today? Ss: Yes. T: Why? Ss: Because it’s Friday today. We can go home today. T: Oh, I’m happy, too. I can have a good rest on weekends, too. 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S1: I’ll go fishing. T: That sounds good. But if it rains, what will you do? S1: If it rains, I’ll play computer games at home. T: If you couldn’t go home today, what would you do after school? S1: If I couldn’t go home, I would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然后我把学生说的这两句if引导的条件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这节课我利用“周末计划”这一话题与学生自由交谈,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条件句,又引入了这节课要学的虚拟语气条件句,再加以比较,学生感到很轻松自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英语课堂。

五、情景设置导入法

情景设置导入法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新课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或课堂实际紧密相关的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课。例如在导入八年级下册Unit 3第一节课时,我课前安排一位学生在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在黑板上画画。我进教室后与这位学生进行了对话。T: What are you doing, Zhang Jiang? S: I am drawing. T: Oh! It’s a nice picture. But it’s time for class.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学生回座位后,我问全班学生:What was Zhang Jiang doing when I got into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回答:He was drawing when you got into the classroom. 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了即将学习的过去进行时。

六、偶发事件导入法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9

摘 要: 目前《体验汉语》高中1―5册教材正在泰被广泛使用,是一套泰国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副词在这一整套教材中属于比较大的一类词,副词学习是泰国学生学习掌握的重要语法部分。本文通过对教材中的副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套教材中的副词等级分布较为合理,副词作为语法点在教材分布上不均衡,复现率较低,类别分布不平衡,教材中出现的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针对以上这些特点,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理,对教师进行对泰汉语教学时,尤其是对泰高中生汉语副词教学,就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验汉语》 副词 教学策略

据统计在《体验汉语》(以下简称《体验》)1―5册中共有七十个副词。在《体验》1―5册中,66%的副词为甲级词汇,丙级和丁级副词分别只占总数的6%和1%。从词汇等级来看《体验》1―5册中出现的副词大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的词汇,这样的等级分布符合教材编排要求;副词在这一套教材中作为语法点共有十六处。副词作为语法点呈现主要分布在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第一、二册很少涉及;这七十个副词在1―5册中分布不均,最多的一册有24个副词,最少的只有3个副词,从数量上看这样的比例差距相当大;对《体验》1―5册中七十个副词进行了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各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1―5册中重复出现最多的共计231次,而最少的只出现过1次。分析结果显示,整套教材中的副词复现频率比较低,在1―5册教材中只出现1次、2次、3次的副词约占总数的43%。复现次数在10次以下的副词,占了总数的66%,不超过3次的又占很大一部分。重复出现次数在30次以上的副词只占了总数的17%;在《体验》1―5册中一共有八类副词,统计结果显示这八类副词在教材中数量不一,分布相对较分散;教材七十个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鉴于以上这些特点,本文就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此系列教材使用对象是泰国零起点的高中生及相应水平的其他汉语学习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泰国高中生平均年龄在16岁―18岁,正处于特殊年龄层次,兴趣广泛,对事物充满好奇。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外界的认可和赞扬,在课堂上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急于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由于所处年龄层次的特殊性,他们虽然渴望收获新的知识,但又缺乏持久的耐心,这是他们表现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泰国本身的教育制度,泰国高中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泰国大部分高中生通过义务教育获得学习汉语的机会,但能在新鲜期之后仍然保持汉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却凤毛麟角。目前汉语课程在泰国大部分高中作为选修课,少部分学校作为必修课,随着汉语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必将是未来汉语教学在泰国高中发展的一个趋势。泰国的教学体制和理念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的展示。泰国高中生比较活跃,课堂上勇于表现自我,教师如果能把握好学生这一特性,为课堂所用,就会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将难于驾驭课堂。大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即为了修满学分,少部分是想把汉语作为参加高考的一门语言科目。另外,调查发现部分必修课班级汉语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划分的,不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这样就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泰国高中生汉语学习内容基本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与操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比较少。由于缺乏教材,除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外,学生很少拥有其他相关汉语教材。泰国高中生一般没有做课后作业的习惯,并且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十分理想。除了教师课堂讲解以外,课后只有部分学生能借助电子词典查阅解决遇到的难题,但是目前能拥有电子词典的学生十分有限,课后能自主学习汉语的学生相对较少。关于汉语的课时量,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总体上课时量都相对较少。

二、找准教材副词重点和难点

《体验》1―5册七十个副词中,哪些副词多讲、精炼、多练,哪些少练,应该有所侧重,找准教材中副词的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的173名学生就教材(1-3册)中的副词,根据学习程度测试他们对副词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高一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有点儿”、“最”、“才”等;高二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已经”、“从来”、“刚”等;高三年级学生副词偏误较多的是“好像”、“好”等。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句子具体如下:

1.我有点儿包子(书/木瓜/米饭)。

2.他高真!/他帅最!/我爱妈妈最!/刘新爱老师非常!

3.我有才100块。/我给茉莉花才妈妈。/我给水才她。

4.我去中国已经。

5.从来我不喜欢喝咖啡。

以上所列副词,学生出现偏误比较多。“有点儿”是大部分高一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副词之一。《现代汉语八百词》把“有点儿”看作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儿”有时是“动+量”。在教材中“有点儿”基本上都是副词,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偏误,教师可以多加举例说明,先介绍其最主要的用法。副词“真”、“最”、“非常”等几个副词,在泰语里被修饰的词是放在修饰语之前的,如“他很帅”。泰语的表达就是“他帅很”。因而学习之初出现这样的偏误在所难免。同样副词“才”也是受学生母语影响。在高三年级测试中,学生对属于兼类词的副词掌握得不是很好,产生的偏误比较多,有时只知道其中一种词性的用法。如“好”,大部分学生只掌握其形容词词性,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副词词性基本上没有掌握。另外,副词“好像”也是如此。据前面分析统计,教材中虽然大部分副词不属于兼类词,但是七十个副词当中也有36.1%的副词兼有其他词性,这些词将成为学生学习副词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据前面统计分析,教材中出现了部分语法等级比较高的副词及水平等级高的副词,对于这些高等级的副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优先学习等级较低、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等级较高的副词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考虑。找准教材中学生副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

泰国高中生在副词习得过程中,由于副词的特殊性、复杂性及重要性,汉语副词不同于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大部分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对等的词,汉语副词却很难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及用法都对等的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副词教学时应该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对比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表现在汉泰语副词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要从意义上进行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语用上进行对比分析。如汉语否定副词“不”第一次出现在教材第一册第4课的生词表中,对应的泰语是[mai41],泰语大部分表示“不”的意思基本上都用[mai41],对于初次接触汉语的高中生来说,首先对“不”的意义和用法有了大体的了解。而“没”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是以“没有”这个词语呈现的,生词表中“没有”对应的泰语是[mai41mi33]。教材中否定副词“没”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但是教材中却没有明确标出相应的泰语。这样对于这两个词,根据前面教材的相应泰语解释,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跟“没”都相当于泰语的[mai41],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汉语“没”是跟泰语[mai41]+[dai41]和[yan33]+[mai41]两个词组相对应的。对于这样的副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汉泰语之间的对比,尽量减少学生母语对汉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另外,进行副词间的对比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两组或两组以上近义副词间的辨析。汉语副词中存在很多近义副词,它们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在语法功能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此外,在前面统计中发现,教材中出现的七十个副词大部分只有副词一种词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副词兼有其他词性,教材生词表中也没有明确注释词性,由于词性不一样,其语法功能大不一样,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区分,区别对待,不让学生混淆具体用法。

四、对副词进行归纳教学

《教材》1―5册共出现八类副词,这八类副词各个类别分布不一。如否定副词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一册;语气副词分布较为广泛,1―5册中均有分布。针对副词类别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归纳法。例如否定副词“不”和“没”出现在教材的第一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两个否定副词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否定副词,在教材后几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否定副词语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教材中“不”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没”出现的次数相对少一些。两者都经常出现在口语里,意思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主要用于客观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学生学习初期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偏误,如“我明天没来学校”。另外,“不”可以用在所有助动词前,“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如以下一些例句中只能用“不”,不能用“没”:不会讲。/不该去。/不可以用。/不应该问她。/不愿意走。

对于两者之间的这些差别,教师可根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点进行归纳,随着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就否定副词“不”的另外一些用法进行归纳补充。如否定副词“不”,有时候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如“我不吃辣的”。“不”还可以表示假设,例如“不吃药感冒能好吗”?教材中其他类的副词也可以进行归纳教学。针对分布较为广泛的副词及类别数量较大的副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

五、注意副词教学的有序性

副词在教材《体验》1―5册中分布不均,各册之间副词数量差距比较大。副词数量在教材1―5册中的呈现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材副词整体分布没有较好地呈逐步上升或下降趋势,这样的分布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参照前文统计,充分考察教材副词的等级分布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优化教学顺序,同时结合副词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由于教材1―5册副词数量差距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副词等级分布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比如教材第二册是整个教材中出现副词最多的一册,各个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优先重点进行教学,如“太、就、一起、最、又、更、特别、更、只、一定、一直”等。剩下的一部分副词可以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在教材课文中的意思,在下一册教材中再次出现时再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教材第二册中部分副词分流到第三册中,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掌握第二册副词的难度,又可以弥补第三册副词数量分布的不足,使得二、三册之间有序地连贯起来。同样,第四、五册中出现的等级难度较高的副词,教师也可以先优化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另外,具体到每一课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出本课学生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副词,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习掌握的内容变得有序化。整体上1―5册各册间做好相应的衔接,把教材中副词数量分布不均现象在教学上变得有序可循。

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

根据副词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如教材中副词的平均复现率比较低,大部分副词只重复出现过1、2次。副词复现率低是此系列教材中副词呈现的特点之一。另外,参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教材中部分副词难度较大,超过学习者学习水平要求。针对这两个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首先,针对复现率低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复习、巩固。尤其是第四册、第五册教材中的副词,这两册中的副词大部分只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两次,而大部分属于常用的、等级难度不高的副词,如副词“忽然、必须、尤其”等在教材中只重复出现一次,而在使用中又属于常用词语且等级难度较低。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副词,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练习,编排相应的复习资料,在练习中增加副词重复出现的次数,加强学习掌握。其次,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部分超过学生掌握要求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删选,有针对性地教学。如副词“居然、竟然、颇”等,对于这一类副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简讲解,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重点讲解。教学重点放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词汇,与学习者水平一致的语法点。教材1―5册中没有出现处所副词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补充处所副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部分处所副词。在新《HSK词汇等级大纲》三级词汇等级中出现了“必须、几乎、总是、终于、其实、别”等副词,教材中这些副词却没有出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参考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学习,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参加新HSK考试。最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水平不一,同一阶段的学习者其水平差异比较大。就副词的学习来说,即使有的副词难度较大,但对于学习水平较高者来说,教师也可以补充其用法,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完善副词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张义.副词“又”和“再”的对比分析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常见问题的解释[J].长沙铁道部学院学报,2010(2).

[3]冯芳.对外汉语教材评价研究――以泰国初级汉语教材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赵金铭.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0

一、提供线索,利用关键词语复述课文

在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或词组,可以是句子的谓语动词,也可以是一些连接词,或者能体现文章中心意思的一些有用词汇,来向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根据线索来复述课文,学生可边看边想、用词扩句、用句串段、由段连篇、逐步扩展。如: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下册 Module 6 Unit 2 He said it was on at the student cinema . 课文介绍的是一部美国电影《加勒比海盗》,在教学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将以下词语版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复述: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an old ship、sail around、find、come face to face with、fight them、lots of action、 the fighting、save Knightley、plays、the scenes with

有了以上词语的提示,学生复述就有所遵循,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复述下来。逐渐删掉一些词语,这样增加了复述难度,但有前面的基础,复述起来也不会太难。这样学生花时间少,记忆又快。

二、列表格复述课文

在学习一些介绍人物、事件、城市、国家的课文时,由于这些课文信息量较大,含有较多的人名、地名、时间、数据等等,一般采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册 Module 5 Unit 2 London is bigger than Cambridge这一课文时,可将课文的主要信息列成以下表格,让学生进行复述。

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m.

For example: Cambridge is in the east of England, but London i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通过表格,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这样复述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看图复述课文

教学中最好的辅助方法是直观的、生动的方法,即用教学挂图、简笔画或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图片,凭借图片,把抽象的课文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会对课文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印象。如果在图片下面加一些关键词作提示,学生就能更好更完整地组织语言进行复述。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册Module 9 Unit 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这一课文时,将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六幅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图画进行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