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规蹈矩的读音十篇

时间:2023-03-25 06:58:07

循规蹈矩的读音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1

针对于此类事件,具体的教学策略有如下三点:1.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2.改变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变得多样性,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3.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激发不同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会固定知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识记、拼读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汉语拼音的功能在“帮助认读生字,学习普通话上”。汉语拼音为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现在很多教材已经尽可能地把拼音的学习变得更加趣味性,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其枯燥性和困难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把汉语拼音的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是我们目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汉语拼音的教学相对比较简单和枯燥,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记住拼音的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确实是很困难的。然而分考虑到了孩子的这一特点,将情景图画融入到了汉语的拼音的教学中,使学生们看见了就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举一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

例如,在教学声母“b p m f”时,教师导入新课后,投影出示“爸爸带小朋友看大佛的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的声母。

师:(指情境图)爸爸带小朋友去看什么呀?

生:看大佛。

师: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山坡的部位)他们看大佛,先要爬一段什么呢?

生:山坡。

师:对,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

生:就想用手去摸。

师:对,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相机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相机出示卡片“b” )。

这样的设计引出“b p m f”,然后再教会小朋友正确认读,教小朋友念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个儿歌和情境剧,学会了拼音的认读,在快乐中学习。

二、改变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变得多样性

刚上学的孩子们对于学习这种枯燥的事情不能够集中精力和提起兴趣,因此教师们就会想很多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们学的有兴趣,有乐趣,寓教于乐。

1.讲故事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如在教学双拼音节时,一位教师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森林里住着两只猴子,他们每天都在一起游戏,生活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他们发愁了,因为森林里的游戏都玩完了,怎么办呢?想啊想,突然,一只猴子说:“我们下山去看看吧。”于是他们来到山下,结果发现了一堆积木。他们高兴极了,就分别推着“b”“a”的积木往中间跑,突然积木撞在一起,发出一个声音“b-a ba ba ba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吗?孩子们十分好奇,兴趣盎然。抓住这个机会,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拼音练习,结果孩子们学得很快,很轻松地过了以往教学中较难的拼音入门课。

2.用音乐、舞蹈激发兴趣

小朋友都喜欢唱呀跳呀,我们在教学中投其所好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引导。一位教师教学声母“d t n l”时,为了拓展书本知识和训练拼读能力,设计了一个音乐舞蹈剧《找朋友》,把写有“d”的头饰戴在一个学生的头上,随着音乐响起,这个孩子就跳着、唱着下去找朋友——单韵母。找到后,两人一起拼读,读正确了就全班齐读。读完后,拿着单韵母的同学把卡片传给另一个同学,而戴头饰的同学则继续找朋友(找不同的单韵母)。唱的歌调如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d-u du du du du ”就这样,不仅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巩固和训练了学生的拼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拼读产生了兴趣。

3.做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语文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将活动引进课堂,在课堂中发挥他们对游戏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刚刚踏入校园的孩子来说,拼音教学如果过分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感到厌倦疲惫。所以教师应该寓教于乐,使孩子们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1)唱拼音歌。

拼音的学习虽然枯燥,但是我们把它们变成有意思的歌谣,就会显得有趣得多。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学习了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巧。因此编写大量的歌谣对于拼音学习的教程是不可或缺的。

(2)游戏竞赛

拼音教学中的游戏竞赛形式很多。如摘橘子、看跳得高、看谁反应快、点兵点将、开火车、找朋友、你应我答……游戏的开展使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同时也会根据游戏的规则学习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3)表演激趣。

教师们根据拼音不同字母的不同特点,给他们分好类,对于同一类的拼音字母一起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扮演不同的字母,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使孩子们记得更牢。

三、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激发不同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会固定知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识记、拼读的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给他们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地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例如,在教她们b的时候,开始教师做示范: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情境图找出与字母相似之处,在学P时:再问同学们准备怎么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2

我和男朋友手牵着手逛城隍庙,看见一个黑人骑自行车。男朋友觉得很好玩,说“使劲蹬,使劲蹬。”黑老外风一样骑过我们身边,大声说“手拉紧,手拉紧。”

我领老爸爬长城,走着走着,看见一个高大的老外坐在台阶上。俺爹跟周围的人说:“看那个老外,没劲爬啦。”结果,老外说:“我歇一会儿,难道不行吗?”

我在小区的露天摊子吃砂锅,挥汗如雨,如痴如醉。一个黑人妇女拖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从我身旁走过。那小孩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口水直流。突然,他用标准的南京话冒出来一句:“妈,我要吃砂锅。”我一口粉丝差点没喷出来。

在广州地铁站,我看见一家外国人,妈妈带着女儿,那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跟洋娃娃似的。旁边有位大叔用标准英语问:“你从哪里来?”小女孩不耐烦地用汉语回了一句:“美国。”

我去逛街,想拉上同学做伴。她犯懒不肯去,我只好一个人上路。在地铁上,旁边坐着一个顿有“姿色”的外国哥哥。我给同学打电话,气她说:“你不跟我来,叫你抱憾终生。告诉你,坐我旁边的外国哥哥,侧面酷似布拉德・皮特,太养眼了。”放下手机,我发现那个哥哥冲我乐,心里“咯噔”―下,脸上发烧。外国哥哥真冲我未了一句:“小姐,你的侧面也很漂亮。”对面坐着的一对情侣当场笑倒,我恨不得跳车。

我去逛夜市,一个很帅的老外在卖毛绒玩具的小摊子前,拿着一个娃娃看了很久。我在他身边挑东西。他拿着一个头很大、身子很小的娃娃,忽然说了一句:“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你有雨伞,我有大头。”然后,掏钱买下娃娃,笑眯眯地走了。

我老家是济南。爸爸和同事去外地出差,到超市买东西时,用济南话讨论。这时,旁边有个美国人用标准的济南话说:“你们是济南的?”老爸他们暴汗,聊了一会儿,发现这个老外是战争时期留在中国的美国人的后代。老爸的同事问他“你的英文怎么样啊?”老外一拍大腿,说:“英语实在太难学了。”

无趣的人

庞启帆

你想变成一个无趣的人吗?如果想,照着以下所说的去做就是了。

1 不停地谈论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光辉历史与未来的伟大计划。不对别人提任何问题,并且,对别人的话题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一开口,你就打断他,然后继续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

2 坚持看电视。不读书,也不去户外运动。一天到晚都坐在电视机前,看言情剧以及各种流行的娱乐节目。

3 循规蹈矩。凡事都循规蹈矩,对那些新鲜玩意儿,绝不去冒险尝试。

4 坚守自己的天地。不到别的地方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或者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不结交新朋友。

5 不设定目标或计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千万不要为自己设定什么远大的目标,你知道,要完成它需要经历多少艰难啊!也不要制定什么适合自己的生活计划,就随波逐流吧。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3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的作用一样关键,因为它是各学科的基础,是表达工具,是沟通器物,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可以说,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主宰着这85%,语文方面的能力甚至于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当然,教好语文,做好教学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期待共同商榷。

一、让学生加强练习后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莫本末倒置,否则必然胶柱鼓瑟,纵然教师殚精竭虑、唇焦舌敝也无济于事。我打破传统窠臼,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比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预习时我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12课《将相和》,预习时我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第13课《景阳冈》,预习时我布置阅读《水浒传》;第14课《猴王出世》,预习时我布置阅读《西游记》。教师除了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一当专家给同学简单地讲一讲外,还可以在一单元结束后,举行一次“专家”讲座——请某些在阅读上下工夫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他们做一次老师,我和其他同学听讲,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二、增强感受,努力发现,加强理解

学习就是需要反复琢磨切磋,唯有如此方能增强感受,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加强理解。

例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3课《灯光》,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为:“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而作者三次提到“多好啊!”又是本篇课文用词上的一个特点。对此,设计预习目标时教师可以要求:(1)找一找“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3)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后的理解或感受。

三、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研究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这样让学生识字,才能加快识字的速度,提高识字的质量。学生才能学得活,学得巧,掌握牢固,运用得正确,有效地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识字教学在方法上要注意三条规律,其中汉字本身的规律对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尤为重要。例如:中—种、青—请—清—情等,通过这些,就使学生认识了字与字的联系,知道了很多独体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意思不同的字,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

我们在教随课文出现的生字时,充分利用结构规律。例如,教“们、码、稼”等形声字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复习“门、马、家”等学过的字,然后加偏旁,告诉学生仍读原来的音,学生就能根据偏旁讲出字义。教形近字时,我们是先复习学生已认识的字,然后换个偏旁,和学生共同研究它的音、形、义。教“快”字,可由“快”过渡到“块”字;教“晴”字时,可由“晴”过渡到“睛”字。不板书音节,不带学生拼读,既简化了识字过程,节省了时间,又使学生明确了区别形近字的方法,掌握了形近字的结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是一个一个地去识字,而是认一个识一串,能够迅速地提高识字能力。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4

[关键词] 艺术性;商业性;高科技性;社会性;复制性

一、电影构成的艺术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于19世纪末在浪漫之都法国诞生。电影融汇诸家之长,跨越时间与空间,灵活运用蒙太奇组构表现技法营造画面。电影尽管在拍摄过程中涉及很多物质因素,但是终极目的以精神层面导向心灵为主。迄今已经是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

电影在艺术构成方面日臻完善。重点凸显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性;艺术情节布构的跌宕性;艺术结构安排的谨密性;艺术语言演绎的生动性;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性;艺术表现内涵的原创性等。每部影片向受众呈现的文化底蕴是不尽相同的,集中体现为生命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身后都不乏“粉丝”趋之若鹜。

电影涵括了诸如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电影画面借鉴造型艺术的点、线条、块面、色彩、光线、画面构成原理、明暗对比、对比与协调等抒发导演的审美理想,塑造艺术形象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造型艺术所具备的美学原则依然在电影艺术中大放异彩。除了造型艺术中的绘画外,电影艺术还荟萃了多种艺术之精华。

(一)电影与音乐

电影通过时间和空间变幻场景,使影片的艺术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这也正契合了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感。东西方对“时间”的认知和处理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西方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借助悬念和矛盾冲突来达成人物心理和电影剧情的时间性,东方电影的处理方式是在平铺直叙中延展时间性。电影表达大多曲折,类同音乐艺术中一系列乐音所表达的旋律、节奏,给人一种或缠绵悱恻、或悲痛欲绝、或天崩地裂、或紧张不安、或悬疑惊险的剧情。通过节奏韵律烘衬气氛,促成电影的氛围制造。安德烈·德尔沃有句名言:“拍一部电影,就是绘制一幅图画和构建一个乐章。”很好的印证了这个道理。

(二)电影与文学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电影的剧本大多源自文学,文学剧本是影片拍摄的前提,是运用电影创作思维塑造银幕艺术形象的文学表现形式。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电影剧本同样不无例外的是编剧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之后,并遵循电影表现手法和拍摄手段通过文学构成方式诠释对电影理想的文学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方式不免流于呆板,达不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电影亦然。所以电影文学剧本在情节构成方面以设思巧妙,情节生动为至上追求。

(三)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同属综合艺术,若把戏剧比作资深“长者”,那电影就是“新丁”了,从最初的规行矩步,到现在的突破藩篱,标新立异。电影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蜕变,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电影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戏剧的影子,但电影所承载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创作技巧相对于戏剧而言则更胜一筹。摄影机的出现颠覆了戏剧局限在有限空间的窠臼,为电影开创了崭新的篇章。电影虽然突破了戏剧艺术的固定空间局限,但却承继了戏剧艺术中的表演与冲突因素。西方国家的戏剧艺术服务于上层或上流社会,并被视为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而电影服务的受众范畴相当广泛,既有绅士名媛也有平民百姓,观赏气氛轻松自由。电影使艺术由贵族化倾向于普罗大众。这是戏剧尤其是西方戏剧所望尘莫及的。

(四)电影与摄影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摄影技术的优劣对一部电影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摄影拍摄的过程亦是电影影像视觉艺术形象创作的过程。电影摄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影片所要呈现的思想内涵进行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为了更好地解读和诠释影片主题,电影的每个镜头及画面构成所涉及的光线、颜色、画面构图都是导演及全体剧组人员精心布置并不断完善的。电影摄影记录的影像是经过导演、摄影师艺术设计后完成的,虽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浓缩了摄影师、导演乃至剧组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电影拍摄涉及多种因素,诸如景别、镜头、光线、构图、角度、色彩、动势、时间、地点、剪辑等。它不仅仅是单纯生活的再现,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五)电影与舞蹈

电影语言的蒙太奇画面构成与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完美演绎共同缔造精彩的舞蹈电影或电影舞蹈,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再现或表现舞蹈作品的主旨和舞蹈者的情思。电影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丰富了电影的画面构成效果。通过舞蹈的形体语言更好的展现电影的精神内蕴。舞蹈电影或电影舞蹈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舞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舞蹈通常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族归属感。而激情四射的快节奏舞蹈可以给人以热情,有利于释放压力,增强影片的娱乐氛围,具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

(六)电影与雕塑

“雕刻时光”是前苏联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的经典理解。雕塑通过某种媒介经由艺术家的艺术设计而呈现的艺术形式。电影是借助摄影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记录现实世界。两者都是以视觉传达的艺术表现形式诉诸受众。不同的是雕塑纯粹以形式语言展现创作者的思想,主要载体是通过各种姿态、表情、动势;而电影除了形式语言外,还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蒙太奇重塑画面。在电影拍摄之初,雕塑艺术家将意念化的角色通过雕塑技法实体化,为电影导演设计电影艺术形象提供参考。

(七)电影与建筑

电影集结了现代高科技成果,打造出独特的镜头语言,对画面创造性的运用蒙太奇技术,在有限的银幕时空内,塑造出无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视觉艺术形象,展现一定影片主题,可见电影与建筑的渊源颇深。蒙太奇原为法语音译,初为建筑学术语,即构成和装配之意,自从前苏联电影泰斗爱森斯坦倡议将其应用于电影艺术开始,蒙太奇这种镜头构成的方式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所认同并广泛应用于电影创作。而建筑则通过空间形体建构自己的价值。建筑是电影内容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电影离不开建筑的衬托渲染。电影通常映射出导演的艺术思维,建筑反映出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理念。尽管二者都是精神的产物,但电影更加侧重对受众精神层面的关注,而建筑更倾向于对人们物质层面的服务。电影拍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建筑目的为人们提供生活之所,是人们生活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两者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电影制作的高科技性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5

我本不想申报了,可又怕辜负领导同事们的厚爱,故惴惴然而报之。其实也不过是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汇报一下。

班级管理创新:

1、创设班级文化(见材料)

2、创设小组班级管理模式(见材料)

3、家校合作(见材料)(见材料)

4、与学生交心常规化(见材料)

5、组织学生活动(见材料)

6、别样的班会课(见材料)

7、读书学习常规化(见材料)

说起读书学习总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我认为一个老师不读书不学习就是不学无术,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与事实来讲,也许是真理。也许我们有一万个不读书不学习的理由,可想想自己肩头的责任,我真的不敢苟同。

自进入中学以来,我一直强迫自己要天天读书学习,钻研业务。最近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而且还成了一种习惯。偶有特殊情况,不能研修,就有一种负罪感。不过我还是尽量推掉好多应酬,把静谧的夜晚留给自己。由于白天要上课备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和学校里的一些应急工作,所以很少有时间学习,更重的是,白天人多事杂,不能静心。所以研修之大任只能在晚上。

每天晚上,我都要熬至深夜,读书写作。而且毫无倦意,读至酣处,如饮甘露,其乐无穷;读到难解之处,便燃烟一颗,凝眉思索,甚而徘徊踱步。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妻儿如梦之后,思维愈加敏捷,情趣更加高昂,每至灵感一闪,偶得佳句,便兴奋不已,可苦无知音倾诉,只好独自窃喜。这次第,怎一个幸福了得!

也许,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悄然间,夜已深深,时光不待人啊。想想明天还要上班,只好摇头去睡。可此刻的思想已达亢奋之状,怎能轻易入睡。往往在朦朦胧胧、迷迷糊糊中还要思索好多。这样,一夜的休息时间不过五六小时耳。好在我已经习惯了,只要能保证午休一小时,基本不会影响正常上班。

我读书学习的途径,一是看图书,二是网上学习。我在网上学习的主阵地是k12教育论坛和新浪博客。我在k12教育论坛的名字是青山依旧,我的新浪博客名称是“小河清清”。真诚欢迎各位同行来我家做客。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反思、收获、心得等全都体现在我的博客里面。现整理几篇教育博客,打印成材料,以供参考。

我虽勤奋,怎奈愚拙,创新不相称,优秀不敢当,责任在肩头,大义岂能丢。要问其中故,或许有思想。

教学创新:

1、自创412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见材料)

2、自创课堂激励措施

3、自创写作(作文、日记)奖励措施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6

关键词:德彪西;拉威尔;音乐风格;比较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的。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德彪西就已经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德彪西于1873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年的学习。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十分突出。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他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拉威尔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拉威尔并没有受到循规蹈矩的学院环境的影响,不断大胆追求音乐上的创新。尽管五次失利罗马奖的角逐,但这却给拉威尔在创作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

1.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以及歌剧等。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为了营造出一种模糊、飘渺的意境,他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协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并经常在这个调的和弦上叠置另一个调的和弦,产生多调性的感觉。此外,德彪西在创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平行的纯音程,如五度、纯四度和纯八度。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许多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印象主义的痕迹。他在《儿童园地》的《木偶的步态舞》中讽刺地引用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练习曲博士》中开车尔尼的玩笑,完成于1888年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更是接近于浪漫时代的沙龙音乐。晚期作品中,芭蕾舞《游戏》、双钢琴作品《白与黑》等也不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2.拉威尔的音乐风格

在拉威尔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西班牙音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拉威尔在创作中更加偏爱西班牙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采用西班牙特色节奏进行的创作,如拉威尔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镜子》中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就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乐特点:曲中的节奏型采用了极具感染力的西班牙舞蹈的节奏,拉威尔还运用了同音轮指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出西班牙民谣吉他拨弦的效果。

相比于德彪西大量的钢琴作品,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在数量上并不算突出,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水的嬉戏》《镜子》《库普兰之墓》。《水的嬉戏》是拉威尔音乐创作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拉威尔对曲式结构的重视,这部作品受到李斯特《艾斯特庄的喷泉》的启示,作品中丰富的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最后一连串的十一和弦、属九和弦、大小七和弦的运用,展现了拉威尔高超的创作技巧。

拉威尔晚期的音乐创作流露出了明显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创作于1917年的《库普兰之墓》采用了拉威尔十分喜爱的法国羽管键琴作曲家库普兰时代的舞曲体裁。拉威尔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不仅运用了优美典雅的古典主义音乐线条,而且融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7

即便如此,被圈内公认为“戏剧守望者”的陈明昊却也在戏中“玩”得淋漓尽致,他不顾另外两只“蚂蚁”的争辩,一厢情愿地围着舞台连续狂奔十几圈;拖着硕大的身体,独自登上通往二楼的单薄梯子;更是在这个倒春寒的舞台上,也被水龙头喷得晕头转向……这就是陈明昊说的,“所有道具和一切花样同演员的表演比起来,都显得容易舍弃,只有演员的表演才是戏剧的血液。”

很多看了《蚂蚁没问题》的观众往往比陈明昊本想要表达的观点更多,也更具深度,在陈明昊看来,“这样挺好,哪怕你看不懂,哈哈一笑也挺好。”显然这并不是编剧杭程的初衷,“能让观众看得懂,才是戏剧的出发点。”即便在《蚂蚁没问题》的呈现中,编剧杭程和导演陈明昊都有着各自的立场和想象,但是他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默契与共识,《蚂蚁没问题》只提出问题,不明确答案。

从武昌起义到问题蚂蚁

陈明昊热爱一切动物,除此以外,他也热爱张楚。

“蝗虫的大腿,蜻蜓的眼睛,蝴蝶的翅膀,蚂蚁没问题……”这首张楚的《蚂蚁》一直催促着陈明昊做一出他从小热爱的,有关“蚂蚁”的戏。

去年,陈明昊找到了正在研读辛亥革命的编剧杭程,告诉他自己想要做一部有关蚂蚁的戏。在研究了几本关于蚂蚁生活习性的书之后,杭程发现,“用蚂蚁来把自己正在读的辛亥革命那点事儿写出来,再合适不过。”

如今很少能够有人把《蚂蚁没问题》和武昌起义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陈明昊二度创作之后与杭程原著最大的不同。“有几个文学社的士兵,因为一次偶然的巡查,把巡查的小头目打死了,这就是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个偶然的因素引发的辛亥革命。”杭程说。即使这个场景在舞台上依然被呈现,却很少有人觉得这就是武昌起义,为此,杭程几乎强迫陈明昊把自己的剧本印出来,随票附赠给每一个进场的观众。

相比于辛亥革命,陈明昊更想表达杭程剧本中蚂蚁的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状态。”他反而更关注“个体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我,剧中的‘爱情蚁’从无意识到了有意识,最终收获了爱情,完成使命,其他两只“技术蚁”和“诗歌蚁”虽依然没有找到自我,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并最终得以实现。问题在于,即使有了自我意识,实现了愿望和理想,生活变了,但他们本质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样子。”这种貌似有改变,本质没有改变的生活状态,也是杭程想要提出的问题。

取舍之间

杭程的剧本写得极其顺手,前后只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在杭程看来,这种顺利的事态,得益于关于一只“耳机”的灵感迸发。

杭程觉得,写作一定有一个点位是难点,这个“难点”是被杭程无意间写出来的一只耳机打破的。“我一想到耳机这个事就马上写通顺了,之前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起笔就写了,写着写着就写出一只耳机,这只耳机是人类的耳机,能发出声音,掉到蚂蚁洞里面。然后就不断地发出声音。这个戏应该不断有一个声音存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刺激。”

在杭程看来,这只耳机就是一个不断激化矛盾的导火索,“蚂蚁的‘觉悟’应该有外部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如果说内部原因,比如他自身劳累、受压迫、受迫害被殴打,是起不到关键性作用的,必须有一个外部的东西不断刺激它,这个外部原因,耳机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这个不断引起蚂蚁“幻听”的外部刺激,在杭程看来,实际上是象征着孙中山,“一个人在不停地鼓噪你去改变的声音,之后就在你身体里发生关键性的变化了。”

在《蚂蚁没问题》最终的呈现中,这只耳机被一个大喇叭代替。陈明昊在一个月的排演中,不断磨合与剧情的关系。在把二十吨土搬到剧场的时候,陈明昊发现,一些跟这些土气质不相符的东西,都需要被淘汰,同时也需要生长出一些东西,但这些都必须在蚂蚁本身有的质感之间。为此,他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演员,“很多东西也都是他们发挥出来的,但是也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再次删减或者增加,慢慢越来越符合蚂蚁本身的质感。”

蚂蚁真的没问题?

“天之下不多不少两亩三分地,冬天播种夏天还不长东西,我没有彩虹也没有牛和犁,只有一把斧头攒在我手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明昊只是喜欢听张楚的这首歌,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歌词中的蚂蚁。

这几年,陈明昊一直在想歌词中“蚂蚁没问题”这几个字究竟代表着什么,“蚂蚁也不会说话,几千万年他的生命系统一直就是这样,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老是这样,分工特别明确,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它这个物种就一直在,就觉得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真的是没问题吗?”

于是,他把三只自认为没有问题的蚂蚁摆在舞台上,他们循规蹈矩,不违使命地辛勤挖洞,他们也一直在唠叨着“蚂蚁没问题”。“虽然蚂蚁们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得出,他们都有问题。反而如果一只蚂蚁有问题,才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陈明昊发现,在通往答案和最终解释的路上,“有很多弯弯绕绕的东西。”

这让陈明昊有了另外一种质疑,“什么事情你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事实上真的是没问题吗?”这成了陈明昊最想发出的提问,对于他和杭程来说,“提出问题就已经足够了。”

三方说剧

“这个剧演到现在,出的很多枝杈,很多是一些讲不出道理的东西。这种感觉有点像,当你对一件事情特别专注的时候,突然间走了一个神,是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走的神,所以我就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当然,确实是有好的东西,一板一眼的,就好像做了一个模子,其实你看到这个模子,铸出来你基本就知道什么样,这有的时候可能你一刀没刻好,刻了一个口子,没准这个模子铸出来的东西就挺舒服,很出彩,当然这个东西是一定要在整个的质感里的,这就是我想保留下来的。”

――导演陈明昊

“三只蚂蚁的生活状态,其实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在革命,但是革命之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说革命之后,他们的工作条件好了,吃的好一点,但是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永远存在,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有反对者,不公平、不自由,我就要去改变,我对此是保持质疑的,你想改变,你怎么改变,你改成什么样?我是在问这个,但是我不会给答案。”

――编剧杭程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8

徐锴的思想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中有所表现,他在“以经解字”的同时,注重引用道家、道教的言论训释字义,对于一些处于中心地位的语汇,他动辄说“《通论》备矣”。我们且看他在《说文解字系传·通论》中对“道” 和“德”的解释。他认为:

道者,蹈也,人所蹈也。一达谓之道,二达曰歧旁,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故夏后太康之第述大禹之戒以歌曰:“微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其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此禹遵陶唐之道也;尧舜同道,尧曰:“稽古”,推可知矣,此夏道也;萁子作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殷道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周道也。

左道者,?僻之径也。直道必循川涂,?径越山,便而行利速也。直道夷而远、安而逸,心泰而无虑,风气舒缓,其所负荷也多;?径险而速、危而逼,心惕而多畏。不有跋踬之患,必有虎狼之患,风气拥迮,其所负荷也少。

权道者,违经而和于道也。道,经也;权者,不久之名也,不得已而行也。若人之遇尊者于途,必歧道以避之。尊者过不旋踵,则复故道也。维君子能行权。

道,积之于雅素也,立身行道,当慎其始,积久则不能自返也。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之行于世,兢兢业业,畏天之渝,不敢驱驰。故于文,?首为道,?者,乍行乍止,首,始也。

在徐锴看来,道是人的践履,或者是践履的对象。他表现出了强烈的“道统”意识,认为一通到底的“道”才是直道。我们不难引申:这样的“道”,因为“一达”而能“传”,也因为“一达”而能“统” ,道是统的依据,又是传的对象,夏、商、周概莫能外。古人言必称三代,就是对那个“道统”念念不忘,在竹简《文子》中,也会发现“道者,先圣人之传也”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徐锴对于“直道”和“邪道”的隐喻,以及他所引用的曾子的话,使我们明白:传统思想中所谓的“形上形下”,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区分,并不是说有些东西是形上的,有些东西是形下的,而是说同一件东西,从“形而上”的角度去看,它就是“道”,从“形而下”的角度去看,它就是“器”。我们所极力追寻、拼命维护的那个“道”,无非就是我们脚下的“路”,可以说是最为“形而下”的东西,但又因为它的“须臾不可离”,要“统”起时间和空间,要“传” 之千万人,它又是最为“形而上”的东西。(1)“道在屎溺”并不是故做惊人之语,而是实事求是。从“形而上”的角度观察世界,诚然是一种“超越”,但又复归于素朴,落实在“形而下”的地方,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2)“极高明而道中庸”,何尝不是超越的超越呢?

徐锴根据“道”从?,从首,强调“立身行道”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乍行乍止”是《说文》对?的解释)要兢兢业业、“不敢驱驰”。《尚书·五子之歌》其一曰:“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檩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是大禹给他的子孙流传下来的治国之道,是何等的有自知之明,又是何等的小心谨慎。而那些自以为君临天下,在“大道”上耀武扬威、横冲直撞、无所忌惮的“独夫”无一不遭受了败亡,古人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道家更强调“无为”、“无执”。

《吴子·图国》:“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 。首者,始也。道家尤其是老子反复强调“慎终如始”和“知止”,特别是认为道的本性是“周行而不殆”——总是从“头”开始,原来都没有离开“道”的字形!

同样是从“首”来训道,郭店竹简中有可以题为《说之道》的一组竹简,对于“道”的训释则是从说的角度:

凡说之道,急者为首。既得其急,言必有以及之。

言以始,情以久。非言不雠,非德无复。言而苟,墙有耳。往言伤人,来言伤己。言之善,足以终世,三世之富,不足以出亡。

文中“急者为首”、 “言以始”的说法显然是以道在字形上从“首”为根据的。所谓的“著书立说”,就是“文以载道”,“说”乃是弘道的基本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在没找到“道”之前,无话可说,在找到“道”以后,“彻悟”之下,说出来那个“道” 就不是平平常常的“道”;但是,任何能够被诉说的“道”,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道”。所谓的“主体性”或者“创造性”是应该被鼓励的,但是又必须是被限制的,否则就会产生“主宰性”或者“惰性”,导致独断独裁与抱残守缺。

徐锴以“蹈”来训释道,兼顾了音义,也使我们有了发挥的余地。践、履、蹈、蹑都有踩、踏、行走、实践、遵循的意思,但是,“蹈”的对象往往是带有危险性的,如“蹈火”、“蹈河”、“蹈虎尾”等等,(3)“循规蹈矩”也是一种危险。筚路蓝缕者往往“不有跋踬之患,必有虎狼之患” ,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负重而忍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几十年乃至几代人以后,方被认可,不亦远乎?自以为走在大路上,安于既得利益或者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就会循规蹈矩,最终是死路一条,不亦悲乎?故而,路在脚下,“直道”并非主宰一切、远在彼岸的主宰,而是可以被讨论、被选择的对象。“大直若曲,道固委蛇”,“直道”与“邪道”的区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或者说他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判断的标准,就在于“德”。

徐锴对“??”的本意“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内得于己,天之性也;外得于人,人之佐也,取于人之言也。”强调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主要是有价值的言论。而自己要对待别人的时候,“??”的要害在于“直心”,“直其心则人归之也”。而“德”又是“??”加上“彳”,徐锴解释说:“彳,小步也。德,升也,言渐进也。” 修养德行的确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易·大畜·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徐锴对道和德的训释,和我们的理解有一致之处。“道”始终和“路”、“走路”或者“言说”分不开的,而“德”则无法脱离“得”来说明。

《素书》开篇把道、德、仁、义、礼、五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其中对“道”的解释,对“德”的理解,和我们在文中提到的徐锴对道和德训释相一致,真可谓“道不远人”: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释:

(1) 形上与形下决然分开的思路在学界颇有市场,但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评,他们认道的特性不是体现在所谓“超越的形而上”的方面,而是在于它的原发性、整体性和不可区分性,否则,又何从理解“道常无名,朴”,何从理解“复归婴儿”的境界。见叶秀山:《我读<老子>书的一些感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郑家栋:《存有的召唤——简释<老子>的道与无》,《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合刊。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9

末日2100

云上之城

中国式“”

窥视缪西娅

非常纽约,非洲制造

筑饰面孔

odarte:初生姐妹花

倔强的伦敦

包豪斯守卫者

100%东京设计:生活从不循规蹈矩

抽象的象形

睡眠盒子

先锋引领,亚洲设计

智·行 智者有梦,行者无疆

马玉:精雕细琢的品质

森林搁浅

墙上风景

洛杉矶需要奇迹

城市总动员

这些杀手有点狂

繁星试验村

艺术:过程碎片

极客2010 35枚未来生活的假想——11张智能时代新面孔

实时网络:实时化想像

语音识别:感官多通道

影院偷窥者

植入人脑芯片

非植入脑机界面

微软:身体遥控器口袋里的革命

艾迪·斯迪曼:青少漫游

雷姆·D·库合斯:未来即是现在

奥莱·詹森:非常态出牌

我是建筑的仆人

他的“太阳城”

中国造

柏林面孔——柏林:荒凉如斯

时而简单,时而奢侈

寂静时刻资讯

阿玛尼黑钥匙精英男士保养系列

黑白森林

银之翼

红妆新编

弹“纸”想象间

悦然纸上水果超市

拼贴梦幻鞋

拼图游戏

一个……梦

空想科学

未来山水

天使的重量

生命之歌

发现,是一种快乐的态度

莫琳

迷你范儿

资讯

乐高乐

另一种生活

一格一世界

新简约主义

削尖我的羽毛笔

溶化

安静中闪现幽默

如果气球也是房子

一水知秋

风的速度

在网袋中喝酒

吃趣

重生

科技掀了谁的裙子?

最可爱的那些人

非常媒介

悦读

一曲难忘的“颂”

2008年全球25个宜居城市

Wallpaper 2008/09

Surface Vol.73

Wired2008/09

前言

序言

侘寂之美:原研哉一切皆生活

从马尔法到富士山

山本耀司即将登场

藤原大 从一块布开始

诗意的概念

秋日IN & OUT

上帝创造伦敦

我与世界的距离

佩蒂·史密斯她还活着!

“雷大叔”的薯片小说

当哀伤成熟时

我讨厌Smart and Casual

演出

时尚

设计

当代艺术

循规蹈矩的读音篇10

如果说我的心胸像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从书中涌来的清泉,如果说我的心胸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的必定是从书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容因书而升起,,多少泪水因书而,揩开。书的港湾含情脉脉,书的清风灌征满帆。“通向知识的大门成千上万,但看门的钥匙只有一把。”对,这把钥匙就是书。

记得4岁时,妈妈把一本图画书扔给我看,我一看,立刻被那五彩斑斓的图画吸引住了,于是,我便让妈妈教我拼音,于是,我便通过汉字上面的拼音读那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书。从此。书就成了我童年必不可少的玩伴,通过童话故事书,我认识了命运悲惨的卖火才的小女孩,娇小可爱的小红帽,甘愿为爱付出的海的女儿……我似乎去了水晶宫殿,海底世界,墙角……那时,异想天开的我竟然让妈妈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身新衣,竟然也站在井玩小球,要领略青蛙王子的风采,身子嚷嚷着要去森林探望七个小矮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让我拥有了良好的品质,善良的心地,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对知识的无限畅想!1,2年级时,我我又有了新的伙伴——唐诗,宋词,古今贤文。世是七色小天使,词是五彩使者,古今贤文是我国的瑰宝,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先着对生活的描述,对人生的理解,对国家的热爱!他们有时悲痛万分,有时豪情壮志,还有是热闹万分。他们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教会了我们孝\行\信任\爱国\知识……“苟利国家生死心,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这是在教我们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苏洵告诉我们:“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国之衰。”拿破仑说过;“爱国市文明人的首要品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对,天才只是勤奋的结果。3,4年级时,我开始与《红楼梦》《海底两万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童年》《在人间》《冰心文集》《朱自清散文》《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书来了一次次亲密接触。可是这些书总有一些搞不懂的问题,这些书基本不是当代的,读起来好有难度,感觉枯燥无味,但是,我还是带着问题一遍遍的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看懂了。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不禁为海伦凯勒叹息,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要让一个弱女子度过87年孤独岁月。不过,人生几何,谁没有区则,莫扎特28岁双耳失聪,司马迁狱中写《史记》谈迁手稿被盗,但一定要勇敢面对。看了《冰心文集》我情不自禁地为冰心奶奶啧啧赞叹,爱是那么伟大,创造了一位这么伟大的文学家。看了《红楼梦》我不禁为古代那些深宫女子叹息,可怜的黛玉干干净净得来,孤孤单单的去。而宝钗呢?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没有自己的情感,袭人却一直不可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元春虽不多出现,但但是贾府地位最高的人,做了一辈子活祭品。这些书,陶冶了我的情操。到了五年级,我又爱上了校园小说,尤其喜欢阳光姐姐、跳跳姐姐、杨红樱阿姨的书。

风儿吹过来,告诉我书是永不改变的目标,阳光照射过来,告诉我书是灿烂无比的人生。小草迎风飘荡,告诉我书是知识之门的钥匙。读书伴我成长。

浦东南路小学五年级: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