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3:43:57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1

1发病情况

牡丹江市近郊一个体养猪场有基础母猪40头,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其中断奶后仔猪100头,有30头陆续出现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喜卧,呼吸急促。发病初期畜主误认为是普通感冒,遂使用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2d的用药,病情不但未见好转,而且逐渐加重,病猪越来越多,并有2头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猪体重约25~30kg,测量其中10头仔猪体温,均在40℃以上,呈稽留热,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欲增加,精神极度沉郁。耳尖瘀血,呼吸急促,部分病猪皮肤潮红,毛孔有出血点,病程稍长的猪皮肤苍白,个别病猪还伴有可视黏膜黄染现象。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附有粘液,尿液黄褐色。

3病理剖检变化

病死猪外观皮肤潮红,毛孔有出血点,腹下有瘀血斑块,眼结膜苍白黄染。剖开后发现腹水增多,呈黄色,血液稀薄,且凝固不良;脂肪轻度黄染,肺脏充血,水肿,心脏冠状沟水肿,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质地脆弱,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4诊断

4.1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高热稽留、贫血和黄染的典型症状以及病理剖检变化,初步诊断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4.2实验室诊断

为进一步确诊,对发病猪采血进行了镜检。从病猪耳静脉采血,放入到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内,轻轻摇匀,取一滴抗凝血加到洁净载玻片上制成压片。镜检发现视野内大量红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呈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且出现红细胞游走现象,来回摆动。由此可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5防治措施

(1)立即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深埋处理,清理舍内粪便,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

(2)未发病猪用强力霉素拌料进行预防,每100kg饲料添加100g强力霉素。

(3)发病猪肌肉注射三氮脒,5mg/kg,1次/d,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每100kg饲料添加100g强力霉素)。为防止高热引起机体发生酸中毒,在饮水中加入0.3%碳酸氢钠,让猪自由饮用。

(4)在对因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柴胡注射液,分点深部肌肉注射进行退热,对重症猪采取强心补液、应用铁制剂等对症治疗措施。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措施,病猪2d后有明显好转。治疗5d基本痊愈,耳静脉采血,血涂片镜检,结果未发现异常的红细胞。之后电话回访,猪群已恢复正常,未见新发和复发病例。

6小结和体会

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蚊虫等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每年7~9月份是该病的多发季节。另外,外伤如去势、免疫注射、剪齿等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可引起该病的传播,也有人提出猪群垂直传播的说法。但近几年通过从许多猪场采集的血样镜检中发现,许多未发病的猪场几乎都携带附红细胞体,因此该病的发生已无明显的季节性。既然猪只基本上都携带附红细胞体,因此吸血昆虫传播该病并不是主要因素,而应激因素对该病的流行表现主导作用,如长途运输、防疫注射、突然换料、营养不良、气候恶劣、仔猪阉割、母猪配种、分娩等致使猪只抵抗力下降时发病较多。该病以群发病居多,其他感染病如流感等也可引起该病的暴发。而饲养管理好的健康猪只,在无应激因素的情况下,有的猪只血液镜检虽然携带附红细胞体,但直到出栏都不会发病。因此,健康的猪体,健全的防卫功能,能较有效的抑制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繁殖,从而使猪和附红细胞体之间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2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在豫北地区的濮阳、清丰、滑县、内黄、安阳、林州等县市普遍流行,大部分50日龄左右仔猪先发病,哺乳仔猪致死率几乎100%,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等现象。发病初期流行快,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后期症状轻微。无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7~12d。如有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延长,且多数愈后不良。现将其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育肥猪和大猪患病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41.5℃左右,猪发热后2d,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腹部,5~6d后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病初食欲废绝,治后有少量采食,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红,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部分猪流粘性鼻液,后期干结堵塞鼻孔,使猪张口呼吸,眼睑发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后肢内侧及腹下部有出血斑,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d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继发其他疾病,症状更加复杂。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串病精神差、喜卧、发热41.5℃左右,所有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食欲废绝,便秘,有的不发热同样出现上述症状,部分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流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但仔猪弱小,死亡率高,这种现象持续1个月左右才恢复正常。哺乳仔猪患病发热、精神沉郁、嗜睡、扎堆、贫血、腹泻,死亡率极高,严重的几乎全窝死亡。

二、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充满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时淋巴结水肿。公务员之家

三、诊断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7~8d,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检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而在后期,血液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减少,血检很难查出。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球形、豆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使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犹如摆动的齿轮。血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节微螺旋钮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凹凸不平。瑞氏染色检查,虫体呈紫蓝色。或采取抗凝血1mL(加肝素或柠檬酸纳)加10%福尔马林液1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附红细胞体呈现由浅至深的枯黄色。

四、防治措施

4.1预防

对已发病的猪场,应及早诊断,防止传给怀孕母猪或哺乳仔猪,实行隔离,加强消毒,驱灭蚊蝇,体表驱虫。对全群用土霉素或金霉素进行预防。可在产前2周用金霉素450g/t拌料和产后4周以220g/t拌料或母猪在产前注射土霉素(11mg/kg体重),能对母猪和仔猪起到防病效果;对于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mg/头),种猪和生长肥育猪用对氨基苯胂酸90g/t饲料可预防猪附红细体病的发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应激,加强通风,防止猪群拥挤和饲料质量突变,严格兽医卫生操作规程,保持卫生。防止人为传播疾病。

4.2治疗

用血虫杀注射液,首次剂量按0.4mL/kg体重,配合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解热药分点深部肌肉注射,2d后再按0.2mL/kg体重分点深部肌肉注射,一般2针即可见效或治愈,少数未愈者隔2d再按0.2mL/kg体重注射1次,其间用抗生素和解热药对症治疗。或用血虫净首次按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成50g/L溶液,臀部肌肉分点注射,同时用环丙沙星或磺胺-6-甲氧嘧啶配合安乃近等解热药物颈部肌肉注射,2d后再用血虫杀按0.2mL/kg体重配伍解热药再注射1次,期间用抗生素、解热药对症治疗。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猪,采用信石耳部包埋,肌注长效土霉素,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VC等药物,同时根据体温、呼吸等状况,采用安乃近、安胆等药物对症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按0.15%的比例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或土霉素,连用2周,停用3d后再连用1周,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宁秀云,王小青,孙泰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2004(4):32.

[2]高俊梅,余德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与公共卫生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89-95.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3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在豫北地区的濮阳、清丰、滑县、内黄、安阳、林州等县市普遍流行,大部分50日龄左右仔猪先发病,哺乳仔猪致死率几乎100%,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等现象。发病初期流行快,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后期症状轻微。无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7~12d。如有继发和混合感染病程延长,且多数愈后不良[1,2]。现将其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育肥猪和大猪患病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41.5℃左右,猪发热后2d,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腹部,5~6d后皮肤呈土黄色,病程再长一些体质差的猪皮肤苍白。病初食欲废绝,治后有少量采食,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红,严重的上下眼睑粘住使眼无法睁开。部分猪流粘性鼻液,后期干结堵塞鼻孔,使猪张口呼吸,眼睑发绀,个别耳部发绀,少数后肢内侧及腹下部有出血斑,部分猪步态不稳,少数猪发病10d左右出现急性死亡,死亡时口腔出血。继发其他疾病,症状更加复杂。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串病精神差、喜卧、发热41.5℃左右,所有发病猪全身皮肤发红,个别猪中、后期皮肤黄染,食欲废绝,便秘,有的不发热同样出现上述症状,部分猪出现流产、早产,尤其是临产母猪流产率高,不流产的产出死胎,有的即使产活仔,但仔猪弱小,死亡率高,这种现象持续1个月左右才恢复正常。哺乳仔猪患病发热、精神沉郁、嗜睡、扎堆、贫血、腹泻,死亡率极高,严重的几乎全窝死亡。

2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3]。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充满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出血点。有时淋巴结水肿。HTtP//:

3诊断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7~8d,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这时血液检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而在后期,血液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减少,血检很难查出。新鲜血液检查,取耳静脉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球形、豆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由于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张力作用,使红细胞在视野内上下震动或左右运动,犹如摆动的齿轮。血片染色检查,取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节微螺旋钮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红细胞边缘凹凸不平。瑞氏染色检查,虫体呈紫蓝色。或采取抗凝血1mL(加肝素或柠檬酸纳)加10%福尔马林液1mL混匀,送实验室用丫啶橙染色检查,附红细胞体呈现由浅至深的枯黄色。

4防治措施

4.1预防

对已发病的猪场,应及早诊断,防止传给怀孕母猪或哺乳仔猪,实行隔离,加强消毒,驱灭蚊蝇,体表驱虫。对全群用土霉素或金霉素进行预防。可在产前2周用金霉素450g/t拌料和产后4周以220g/t拌料或母猪在产前注射土霉素(11mg/kg体重),能对母猪和仔猪起到防病效果;对于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mg/头),种猪和生长肥育猪用对氨基苯胂酸90g/t饲料可预防猪附红细体病的发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应激,加强通风,防止猪群拥挤和饲料质量突变,严格兽医卫生操作规程,保持卫生。防止人为传播疾病[4]。

4.2治疗

用血虫杀注射液,首次剂量按0.4mL/kg体重,配合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解热药分点深部肌肉注射,2d后再按0.2mL/kg体重分点深部肌肉注射,一般2针即可见效或治愈,少数未愈者隔2d再按0.2mL/kg体重注射1次,其间用抗生素和解热药对症治疗。或用血虫净首次按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成50g/L溶液,臀部肌肉分点注射,同时用环丙沙星或磺胺-6-甲氧嘧啶配合安乃近等解热药物颈部肌肉注射,2d后再用血虫杀按0.2mL/kg体重配伍解热药再注射1次,期间用抗生素、解热药对症治疗。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猪,采用信石耳部包埋,肌注长效土霉素,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VC等药物,同时根据体温、呼吸等状况,采用安乃近、安胆等药物对症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按0.15%的比例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或土霉素,连用2周,停用3d后再连用1周,可取得较好效果。

5参考文献

[1]宁秀云,王小青,孙泰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2004(4):32.

[2]高俊梅,余德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与公共卫生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89-95.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4

一、当前疾病的基本概况

1本次疫病的主要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主要是新上猪场及散养户发病,到江苏等地外购猪的猪场发病最早,也最为严重。

发病情况:突然发病,食欲减退,发病后1-5天猪群感染面扩大,发病率30%-100%,死亡率10%-50%。防疫比较好的猪场,发病较慢,零星发生,病程7-15天,经常规治疗部分在20天左右恢复。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发热,精神沉郁,不食,被毛粗糙,体温升高至40.5-42℃,皮肤发红、发绀,还有的发白;个别有神经症状,有的四肢不能站立,关节肿胀,跛行。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喜卧扎堆,打喷嚏、流鼻涕,眼结膜潮红。有的拉稀粪,有的拉干粪,部分尿液呈黄褐色。不同阶段猪均有发病死亡现象,母猪流产、死胎。死亡母猪脊背出血,耳朵呈深紫色,配种率降低。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死亡率较高,公猪死精。保育猪死亡率最高,个别场高达90%,且速度快,也有些是一过性发病,死亡率40%左右。另外,还有青年母猪或育肥猪有呕吐症状,吐出黄色粘液,仔猪粪便腥臭,相当部分猪有明显的附红细胞体病症状。30-100斤的猪易发病并造成死亡现象。

剖检病变:肺部病变严重,肾脏肿胀出血,肝脏肿胀,胆汁变绿,稀薄,部分心包积液、胸腔积水,肠粘膜出血。

2实验室检测情况

据某实验室对109家猪场的送检的1190份的血样进行了检测。这些猪场包括:30-100头母猪场57家,100-150头母猪场34家,150以上18家。检测数据显示:猪瘟抗原检测阳713份,占59.9%;蓝耳抗体阳性(未注射疫苗)581份,占48.8%;流感抗体阳性777份,占65.3%;附红细胞体阳性1085份,占91.2%。

细菌检测:主要细菌包括链球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药敏试验表明敏感药物很少,头孢噻呋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较敏感。

发病以混合感染为主。其中:猪瘟、蓝耳病毒、链球菌和附红细胞体占12家;猪瘟、流感病毒、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占7家;蓝耳病毒、流感病毒、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占57家;猪瘟、蓝耳、流感、链球菌和附红体占33家。

二、对发病原因的调研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5

一、本地区畜禽实际存栏量

猪13万头,牛0.8万头,羊6万头,鸡27万羽,鸭19万羽,鹅0.7万羽。

二、去冬今春主要存在的动物疫病种类

据调查,主要存在的疫病有:牲猪O型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疫、圆环病毒病、仔猪急性胃肠炎、猪瘟、猪附红细胞体、鸡新城病、禽霍乱等。

三、主要发病乡镇村、养殖场名、发病数、死亡数。

在全县9个乡镇,由于牲畜交易而引发牲畜五号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

全县共计有近2000头大小牲猪发病,经县防重指挥部和乡镇农办派人给予处理,共计扑杀深埋发病猪及同群猪计1986头,预计直接损失近100万元。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针对传染性急性胃肠炎等,能够给予救治的,根据情况,指导农户自行购药给予治病和消毒,实施营养保健,增强抵抗力,使之转归于健康状态。

(二)针对牲猪五号病、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一类动物疫病,坚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扑杀深埋,并对周围环境予以严格消毒处置。及时上报至县政府,请求县财政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助。

(三)严格按照“四不一处理”的原则,不准将患病的动物上市销售,一经查出,根据有关法律条文严加处理。

(四)严格加强动物检疫管理,经常派出检疫员进行产地检疫和白条肉检疫,严把肉品上市关。

(五)针对已发病的村庄农户,要求严格消毒,消除隐患,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饲养牲畜,彻底消灭病源微生物。

五、当前防疫工作中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认真摸清底细,调查了解当前存在的重大疫病,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上阵。

(二)各乡镇在春秋两防结束后至产生抗体的阶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与遗漏未免的,及时补免。

(三)在产生抗体后,随机抽样进行检测化验,凡抗体不达标的起不到保护作用的,一律补免。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6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畜牧业(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我国畜牧业(养猪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对养猪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是许多规模化猪场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抓养猪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猪疫病的防治工作。现就我国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流行态势和防控对策作一简析,以供养猪生产者和疫病防治同行参考。

1目前猪的传染病防制和发病现状及特点

1.1猪传染病防制的总体状态

我国规模化养猪单位增多,生产规模较大,养猪数量多,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有利于猪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个人扩大生产,外出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忽视疫病防制工作的倾向;第三,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也缺乏大规模控制疫病的手段和经验;第四,我国养猪的规模和体例很不相同,差异较大,除有规模化的养猪方式外,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总的来说养猪业总体条件较差,由于这种规模化和散养并存,规模化猪场除了要防止本场疫病的发生和从外地传染病的传入外,还要防止从周围农村传染病的传入,这为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制增加了压力和难度。因此,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树立全方位的防疫观念,多方面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以保证养猪业顺利、健康的发展。

1.2猪传染病的种类多,新病不断出现,危害甚大

据农业部199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疫病普查结果统计,我国动物传染病有202种之多,其中80年现的新病达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这17种传染病中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以来又新发现传染病10种,包括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2型感染、猪副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加上原有在我国较多猪场发生的猪瘟、猪气喘病、5号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新旧传染病已是我国较大范围内猪场的常发病和多发病,真可谓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3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近些年来,在养猪实际中,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发病的规律。猪群中发病,常常不是某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即常称的共感染,其结果造成猪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甚至有病原(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或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共同发病的现象。近些年在养猪临床中,经常见到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与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双重感染;还有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的三重感染的现象。据杨汉春教授近年对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死亡猪只57份病料的检测,结果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与猪圆环病毒2型二重感染占54.4(31/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二重感染占10.5%(6/57),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伪狂犬病的二重感染占14%(8/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的三重感染占10.5%(6/57)。在临床实际中,还可见到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病原)、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或三重感染,或者这几种细菌病原体与前述几种病毒病的病原体多重感染,这种细菌间或细菌与病毒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在这些病原污染的猪场,猪群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现场也难以确诊,防治效果也很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1.4猪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或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仔猪培育、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病猪临床表现明显,常见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者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死亡率增高。剖检病理变化以气管、肺脏及胸腔等部位和器官的变化为特征,轻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这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个概念。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一是病原性的,如前介绍的,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或者是病毒和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出现呼吸道症状,促进和加重猪只发病。在此不再重复。另一个主要的病因,就是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把病因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上,特别容易忽视饲养管理和环境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原因。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可以是原发的病原体,如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我国普遍存在,很难说某一猪场没有该病存在)、猪瘟病毒、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猪嗜血杆菌、猪沙门氏菌等,这几种细菌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或肠道带菌比较普遍,一旦有使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就可能引起内源性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疾病的症状。除了上述病原体以外,猪群恶劣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在一起、猪舍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消毒卫生差、粪尿没及时清除、猪舍温度变化大、饲料单一、猪只营养不良以及其它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爆发的诱因。

1.5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养猪中的主要疫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有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回顾养猪历史,在规模化养猪兴起的80年代,我国曾提倡大建规模化猪场,因猪源缺少,到处抢购猪苗,结果导致初产母猪爆发细小病毒病,造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流产风”过后的几年又陆续由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较多的繁殖母猪发病。要特别提出,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为主症的新的致病特点。我国当前以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的损失。

1.6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明显和严重

正如大家所知,引起猪体免疫抑制的因素较多,其中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这两种疫病不但在我国普遍存在,并已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更主要的是这两种疫病的病原主要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猪的细胞免疫的体液免疫的抑制,猪的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健康水平下降,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这可能是猪病增多和越加复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到,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在较多猪场常常呈现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可达50%以上,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或猪群),繁殖障碍性疫病、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必然是十分严重,更难作出确切的诊断和防制。

1.7猪瘟的非典型化、隐性带毒和免疫失败,仍是养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2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从上可知,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疫病众多而复杂,要想控制疫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保证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应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疫病种类多、多重感染和继发感染比较普遍、呼吸道疾病和繁殖障碍性疫病严重、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情况,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2.1正确诊断,确认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在疫病众多而复杂的情况下,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首要的任务,单凭现场的了解情况、观察症状、剖检病猪作出判断是十分不可靠的,即是说凭经验达不到正确诊断的要求的,必须依据疫病流行的特点(或规律)、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的检查的结果综合判定。当前要特别强调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才能作出最后确诊。这样才能找出疫病发生规律、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2.2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农村散养猪场包围之中,加之散养猪场本身的管理和防疫水平不高,养猪环境污染严重,疫病多而复杂,强调和重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在规模化养猪疫病防制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的意义。生物安全措施强调环境因素在保护猪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养猪生产中保护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的新理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兽医管理准则,其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预防(防止)所有的病原进入猪群,抑制或降低和消除猪场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所形成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对防制猪传染病的发生,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出口竞争能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级有关兽医防疫部门、全国环保业相关部门,尽可能指导和帮助大、中型规模化养猪场从规划建场开始,指导他们合理使用饲养地,做好饲养管理和各种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尽可能减少土地、水源、空气和环境等的污染,做好养猪生产全过程的饲养管理工作,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措施,预防猪传染病的发生。

2.3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的应激因素发生

要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猪群整体有好的健康水平,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最主要的。一般要求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其次,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供给营养齐全、均衡的饲料,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猪只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猪只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

第三,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规模化猪场应该积极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按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现状,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猪与仔代间的疾病感染机会。规模化猪场要做到或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

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的技术,以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病原在种猪与仔代间疫病的传播。

2.4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制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菌)苗给猪接种,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种传染病传染,这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对规模化猪场安排免疫接种工作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根据我国及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流行的种类,确定应该接种哪些疫(菌)苗,坚决避免盲目性,并不是所有的猪传染病都有效,也不是所有的疫(菌)苗的免疫效果都好。

其次,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而确定,并需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没有适合全国所有规模化养猪场统一的免疫程序。

第三,要使用高质量的疫苗,避免发生免疫失败。

第四,要重视影响免疫效果的疫(菌)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的稀释、防疫人员的培训和具体操作等,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减少损失。

2.5重视检疫工作

我们除了作好进口口岸检疫,防止猪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外,广大的饲养单位更应重视国内引种和流通领域的检疫工作,近些年发生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后,由于国内引种检疫不严或不进行检疫,致使这几种疫病传遍全中国,将较长时间困绕我国的养猪业,持续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2.6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如本文前面所述,规模化猪场大多数是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疾病往往是继发感染,单纯由病原性细菌引起的疫病较少,因此,兽医防治人员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针对这些年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选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和剂量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育肥猪四个阶段,以及转群时使用,以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7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畜牧业(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我国畜牧业(养猪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对养猪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是许多规模化猪场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抓养猪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猪疫病的防治工作。现就我国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流行态势和防控对策作一简析,以供养猪生产者和疫病防治同行参考。

1目前猪的传染病防制和发病现状及特点

1.1猪传染病防制的总体状态

我国规模化养猪单位增多,生产规模较大,养猪数量多,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有利于猪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个人扩大生产,外出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的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忽视疫病防制工作的倾向;第三,我国对疫病的防控基础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也缺乏大规模控制疫病的手段和经验;第四,我国养猪的规模和体例很不相同,差异较大,除有规模化的养猪方式外,广大农村仍以散养为主,总的来说养猪业总体条件较差,由于这种规模化和散养并存,规模化猪场除了要防止本场疫病的发生和从外地传染病的传入外,还要防止从周围农村传染病的传入,这为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制增加了压力和难度。因此,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树立全方位的防疫观念,多方面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以保证养猪业顺利、健康的发展。

1.2猪传染病的种类多,新病不断出现,危害甚大

据农业部199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疫病普查结果统计,我国动物传染病有202种之多,其中80年现的新病达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这17种传染病中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以来又新发现传染病10种,包括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2型感染、猪副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加上原有在我国较多猪场发生的猪瘟、猪气喘病、5号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新旧传染病已是我国较大范围内猪场的常发病和多发病,真可谓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3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诊断和防治更加困难

近些年来,在养猪实际中,多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已是普遍发病的规律。猪群中发病,常常不是某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即常称的共感染,其结果造成猪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甚至有病原(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或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共同发病的现象。近些年在养猪临床中,经常见到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与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双重感染;还有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的三重感染的现象。据杨汉春教授近年对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死亡猪只57份病料的检测,结果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与猪圆环病毒2型二重感染占54.4(31/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二重感染占10.5%(6/57),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伪狂犬病的二重感染占14%(8/57),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的三重感染占10.5%(6/57)。在临床实际中,还可见到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病原)、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或三重感染,或者这几种细菌病原体与前述几种病毒病的病原体多重感染,这种细菌间或细菌与病毒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在这些病原污染的猪场,猪群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现场也难以确诊,防治效果也很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1.4猪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或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仔猪培育、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病猪临床表现明显,常见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者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死亡率增高。剖检病理变化以气管、肺脏及胸腔等部位和器官的变化为特征,轻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这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个概念。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一是病原性的,如前介绍的,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或者是病毒和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出现呼吸道症状,促进和加重猪只发病。在此不再重复。另一个主要的病因,就是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把病因的注意力集中在病原学上,特别容易忽视饲养管理和环境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原因。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可以是原发的病原体,如猪肺炎支原体(猪气喘病我国普遍存在,很难说某一猪场没有该病存在)、猪瘟病毒、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病原体,如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猪嗜血杆菌、猪沙门氏菌等,这几种细菌在健康猪的上呼吸道或肠道带菌比较普遍,一旦有使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就可能引起内源性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疾病的症状。除了上述病原体以外,猪群恶劣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在一起、猪舍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消毒卫生差、粪尿没及时清除、猪舍温度变化大、饲料单一、猪只营养不良以及其它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爆发的诱因。

1.5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仍是养猪中的主要疫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有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回顾养猪历史,在规模化养猪兴起的80年代,我国曾提倡大建规模化猪场,因猪源缺少,到处抢购猪苗,结果导致初产母猪爆发细小病毒病,造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流产风”过后的几年又陆续由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较多的繁殖母猪发病。要特别提出,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为主症的新的致病特点。我国当前以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的损失。转1.6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明显和严重

正如大家所知,引起猪体免疫抑制的因素较多,其中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这两种疫病不但在我国普遍存在,并已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更主要的是这两种疫病的病原主要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猪的细胞免疫的体液免疫的抑制,猪的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健康水平下降,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这可能是猪病增多和越加复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到,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在较多猪场常常呈现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可达50%以上,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或猪群),繁殖障碍性疫病、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必然是十分严重,更难作出确切的诊断和防制。

1.7猪瘟的非典型化、隐性带毒和免疫失败,仍是养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2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对策

从上可知,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疫病众多而复杂,要想控制疫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保证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实在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应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疫病种类多、多重感染和继发感染比较普遍、呼吸道疾病和繁殖障碍性疫病严重、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情况,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2.1正确诊断,确认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在疫病众多而复杂的情况下,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首要的任务,单凭现场的了解情况、观察症状、剖检病猪作出判断是十分不可靠的,即是说凭经验达不到正确诊断的要求的,必须依据疫病流行的特点(或规律)、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的检查的结果综合判定。当前要特别强调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才能作出最后确诊。这样才能找出疫病发生规律、疫病的种类,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2.2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农村散养猪场包围之中,加之散养猪场本身的管理和防疫水平不高,养猪环境污染严重,疫病多而复杂,强调和重视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在规模化养猪疫病防制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的意义。生物安全措施强调环境因素在保护猪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养猪生产中保护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的新理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兽医管理准则,其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预防(防止)所有的病原进入猪群,抑制或降低和消除猪场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所形成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只生长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对防制猪传染病的发生,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出口竞争能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级有关兽医防疫部门、全国环保业相关部门,尽可能指导和帮助大、中型规模化养猪场从规划建场开始,指导他们合理使用饲养地,做好饲养管理和各种防疫、卫生和消毒工作,尽可能减少土地、水源、空气和环境等的污染,做好养猪生产全过程的饲养管理工作,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措施,预防猪传染病的发生。

2.3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的应激因素发生

要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猪群整体有好的健康水平,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最主要的。一般要求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其次,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供给营养齐全、均衡的饲料,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猪只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猪只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

第三,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规模化猪场应该积极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按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现状,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猪与仔代间的疾病感染机会。规模化猪场要做到或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

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的技术,以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病原在种猪与仔代间疫病的传播。

2.4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制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用疫(菌)苗给猪接种,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种传染病传染,这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对规模化猪场安排免疫接种工作时,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根据我国及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流行的种类,确定应该接种哪些疫(菌)苗,坚决避免盲目性,并不是所有的猪传染病都有效,也不是所有的疫(菌)苗的免疫效果都好。

其次,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而确定,并需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没有适合全国所有规模化养猪场统一的免疫程序。

第三,要使用高质量的疫苗,避免发生免疫失败。

第四,要重视影响免疫效果的疫(菌)苗的保存与运输、疫苗的稀释、防疫人员的培训和具体操作等,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减少损失。

2.5重视检疫工作

我们除了作好进口口岸检疫,防止猪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外,广大的饲养单位更应重视国内引种和流通领域的检疫工作,近些年发生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后,由于国内引种检疫不严或不进行检疫,致使这几种疫病传遍全中国,将较长时间困绕我国的养猪业,持续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2.6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如本文前面所述,规模化猪场大多数是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疾病往往是继发感染,单纯由病原性细菌引起的疫病较少,因此,兽医防治人员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针对这些年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是十分必要的。选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和剂量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育肥猪四个阶段,以及转群时使用,以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8

关键词:霉变饲料;生猪养殖业;危害;防治

饲喂霉变饲料经常会出现畜禽霉菌中毒疾病,由于饲料大多是由玉米、麦麸、豆粕等农作物加工而成,霉变后的饲料往往细菌滋生非常快,用这些饲料喂养生猪危害很大,主要是因为霉变饲料的霉菌长期生产代谢产物,饲料中的毒素不仅有真菌本身的毒素,同时还包含有饲料及原料在真菌感染之后因为变质及营养成分变化所产生的不利于猪健康的物质。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饲料中的营养,饲料品质发生变化,表现出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淀粉含量下降、酸价及脂肪酸值升高、有害物质如酮、醛等含量增加等,最终危害整个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提高霉变饲料危害防治方面的重视度,本文就此展开分析讨论。

1霉变饲料种类及对猪养殖业危害

1.1黄曲霉菌毒素。玉米、花生等作物及制品如果没有做好相应保存措施,受潮后会有黄曲霉菌出现,猪使用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会出现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症。急性病症在1~2月龄仔猪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这一阶段有旺盛食欲及体格的仔猪发病率非常高,仔猪会出现厌食、后躯衰弱、呈头抵墙壁等表现[1],仔猪在中毒后数天死亡,解剖检查存在有中毒性感染及出血等情况;慢性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中毒猪离群低头站立,拱背卷腹,部分患病猪鼻、眼等区域发红,逐渐变为蓝色,部分病猪体表存在紫斑,出现间歇性抽搐等表现,解剖检查可见肝硬化及胸腹腔积液等。1.2玉米赤霉烯酮。赤霉烯酮由赤霉菌产生,生长在较湿的玉米、小麦、高粱等籽粒中,有非常强的耐热性,110℃高温下处理时间超过1h才能有效清除。侵害对象以2~3月龄左右的育肥猪为主,这种毒素作用与雌性激素有一定的相似性,患病仔猪存在有雌激素亢进症等表现。患病仔猪临床上存在有食欲降低、去势母猪乳腺增大、子宫肥大、肛门脱出等表现,妊娠母猪会流产及早产,断奶母猪发情异常,公猪睾丸萎缩,乳头肿大。1.3T-2霉素T-2霉素属于多种真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赤霉菌产生,毒性剧烈,在长期湿冷气候条件下较为多见。猪对T-2霉素非常敏感,降低猪群抗感染能力,患病猪会出现有呕吐、拒食、组织出血、皮肤坏死脱落等表现,反之母猪产仔数量严重降低,因为该毒素有刺激性,还会出现口腔炎等病症。

2霉变饲料危害防治措施

霉菌毒素危害控制措施以预防为主,防霉更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实现全面监测饲料中霉菌毒素,想要提高防霉有效性,可以从饲料脱毒方面出发[2]。一方面,做好饲料及原料中水分含量、饲料加工过程中水分及温度,饲料品种、种植收获技术、产品的包装、运输、防霉剂的添加等方面的控制工作,使用防霉剂无法将原饲料中存在的霉菌毒素去除,仅能预防未来霉菌生长,因此,饲料脱毒十分关键。另一方面,将饲料中已污染霉菌及发生霉变饲料去除,尤其对于大量原料饲料霉变情况,全部丢弃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部分饲料需要采取科学合理处理措施,如果霉变过于严重只能丢弃,如果霉变不十分严重,选择不同的脱毒处理方法。

3结束语

霉变饲料对整个养殖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危害,甚至阻碍整个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霉菌毒素产生的污染及危害经济损失不容忽视,必须要提高霉变饲料的防范意识,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降低霉变饲料的危害和影响,促进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伦.一起猪霉变饲料中毒的诊治[J].兽医导刊,2017(8):149.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9

关键词:猪高热性疾病;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高热症状为主的一种难治的猪病,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有病毒性、细菌性、霉形体、寄生虫等。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而管理不当和营养缺乏引起的普通病则是高热病的诱发原因。

一、临床症状

病猪高热稽留,体温在40~43℃,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发绀,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有的病猪可表现为被毛长而粗乱、关节炎、衰弱、苍白、黄疸、消瘦等,粪便干,呈算盘子状,被毛毛孔铁锈样出血。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发生,但主要以架子猪、肥猪、重胎母猪的发病率较高。母猪发烧,厌食,皮肤发红(耳朵、阴户、臀部等部位特别明显),有出血点,流产,死胎,子宫炎,返情,不发情(后备母猪特别明显),甚至公猪也会发烧、厌食、皮肤发红、败血症。仔猪和中大猪发高烧,达41℃以上;厌食、呕吐;皮肤发红、眼睑水肿青紫,眼结膜炎;鼻腔有分泌物,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二、解剖病变

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包括支气管淋巴、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也明显肿胀,淋巴结出血、发黑、发黄,断面坏死;脾脏边缘或肺脏显著肿大,肺间质内有胶冻样物,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白色、血色);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肾旁淋巴结出血明显;皮下、扁桃体、心脏(内外膜)、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盲肠黏膜溃疡)。

三、发病原因

一是仔猪补栏不规范。由于猪价上扬,不少猪场大量补栏。一些猪场不是从管理规范的种猪场引进,而是从交易市场引进。由于猪只来源复杂,免疫情况不一,加之对猪源地的疫情不了解,引进后发病、死亡率高,损失严重。同时,由于没有进行隔离,个别猪场不仅引进猪发病,还造成原存栏猪发病。二是饲料使用不规范。有的猪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购进低价玉米,客观上导致饲喂霉变饲料。由于霉菌毒素的存在,使猪的免疫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有的猪场饲喂宾馆饭店的泔水,由于蒸煮消毒不严格而造成发病。三是饲养管理不规范。猪群所处环境恶劣、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冬天气温过低、夏季湿度过大等不良因素都能产生应激反应,使猪群整体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增多。四是免疫接种不规范。不少猪场免疫计划制订不科学,或者不符合本场实际,随意使用免疫程序。有的猪场预防猪瘟仅用猪三联苗,剂量不足,20头份的疫苗注射15~16头猪,有的仅注射1次。有的猪场注射猪瘟疫苗7~15d后又注射猪三联疫苗,造成免疫失败,诱发猪病。五是个别猪场病死猪处理不规范。生病猪不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疫情在不同范围扩散,给防疫工作带来隐患。公务员之家

四、防治措施

应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从管理规范的猪场引种,并隔离观察7~15d无异常后方可混群;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饲养,最好全进全出;饲喂优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母猪产后即肌肉注射20%的长效土霉素10~20mL/头,预防母猪乳房炎、子宫炎和无乳综合病;仔猪分别在3日龄、7日龄、21日龄注射20%的长效土霉素0.5mL/头;新购仔猪立即用20%的长效土霉素2~3mL/头肌注,到场后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待猪群稳定后即可进行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补防工作,猪群长期实行“脉冲式”给药,按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粪尿及病死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猪气喘病发病率较高的猪场要有计划地经常对全群进行预防性、组合式投药,饲料添加药物配方,可在1kg饲料中添加氟必康800mg、万克宁2000mg、阿莫西林400mg;或1kg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400mg,喘咳停以0.1%浓度溶于水饮用,可轮流使用,每方使用1个疗程。如猪群患病食欲不佳,可适当增加药物用量,或直接改用饮水给药。对个别严重者,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猪弓形虫病症状较重的病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体重,与10%的葡萄糖100~5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病初1次可愈,一般注射2~3次即可。症状较轻的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体重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每天2次,连用3~5d即可康复。附红细胞体病临床上采用贝尼尔(血虫净)、九一四、土霉素等按规定剂量和疗程治疗有效。流行季节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来预防。

参考文献

[1]刘宏,周圣兵.猪高热性疾病的流行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6):61.

[2]马红兵,许宏兵,曹育明.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47.

猪附红细胞体病范文篇10

关键词:猪高热性疾病;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高热症状为主的一种难治的猪病,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有病毒性、细菌性、霉形体、寄生虫等[1]。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而管理不当和营养缺乏引起的普通病则是高热病的诱发原因。

1临床症状

病猪高热稽留,体温在40~43℃,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发绀,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有的病猪可表现为被毛长而粗乱、关节炎、衰弱、苍白、黄疸、消瘦等,粪便干,呈算盘子状,被毛毛孔铁锈样出血。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发生,但主要以架子猪、肥猪、重胎母猪的发病率较高[2]。母猪发烧,厌食,皮肤发红(耳朵、阴户、臀部等部位特别明显),有出血点,流产,死胎,子宫炎,返情,不发情(后备母猪特别明显),甚至公猪也会发烧、厌食、皮肤发红、败血症。仔猪和中大猪发高烧,达41℃以上;厌食、呕吐;皮肤发红、眼睑水肿青紫,眼结膜炎;鼻腔有分泌物,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解剖病变

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包括支气管淋巴、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也明显肿胀,淋巴结出血、发黑、发黄,断面坏死;脾脏边缘或肺脏显著肿大,肺间质内有胶冻样物,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白色、血色);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肾旁淋巴结出血明显;皮下、扁桃体、心脏(内外膜)、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盲肠黏膜溃疡)[3]。HTtP//:

3发病原因

一是仔猪补栏不规范。由于猪价上扬,不少猪场大量补栏。一些猪场不是从管理规范的种猪场引进,而是从交易市场引进。由于猪只来源复杂,免疫情况不一,加之对猪源地的疫情不了解,引进后发病、死亡率高,损失严重。同时,由于没有进行隔离,个别猪场不仅引进猪发病,还造成原存栏猪发病。二是饲料使用不规范。有的猪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购进低价玉米,客观上导致饲喂霉变饲料。由于霉菌毒素的存在,使猪的免疫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有的猪场饲喂宾馆饭店的泔水,由于蒸煮消毒不严格而造成发病。三是饲养管理不规范。猪群所处环境恶劣、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冬天气温过低、夏季湿度过大等不良因素都能产生应激反应,使猪群整体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增多。四是免疫接种不规范。不少猪场免疫计划制订不科学,或者不符合本场实际,随意使用免疫程序。有的猪场预防猪瘟仅用猪三联苗,剂量不足,20头份的疫苗注射15~16头猪,有的仅注射1次。有的猪场注射猪瘟疫苗7~15d后又注射猪三联疫苗,造成免疫失败,诱发猪病。五是个别猪场病死猪处理不规范。生病猪不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疫情在不同范围扩散,给防疫工作带来隐患。

4防治措施

应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从管理规范的猪场引种,并隔离观察7~15d无异常后方可混群;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饲养,最好全进全出;饲喂优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母猪产后即肌肉注射20%的长效土霉素10~20mL/头,预防母猪乳房炎、子宫炎和无乳综合病;仔猪分别在3日龄、7日龄、21日龄注射20%的长效土霉素0.5mL/头;新购仔猪立即用20%的长效土霉素2~3mL/头肌注,到场后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待猪群稳定后即可进行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补防工作,猪群长期实行“脉冲式”给药,按程序定期进行免疫接种;粪尿及病死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4]。猪气喘病发病率较高的猪场要有计划地经常对全群进行预防性、组合式投药,饲料添加药物配方,可在1kg饲料中添加氟必康800mg、万克宁2000mg、阿莫西林400mg;或1kg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400mg,喘咳停以0.1%浓度溶于水饮用,可轮流使用,每方使用1个疗程。如猪群患病食欲不佳,可适当增加药物用量,或直接改用饮水给药。对个别严重者,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猪弓形虫病症状较重的病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体重,与10%的葡萄糖100~5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病初1次可愈,一般注射2~3次即可。症状较轻的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70mg/kg体重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每天2次,连用3~5d即可康复。附红细胞体病临床上采用贝尼尔(血虫净)、九一四、土霉素等按规定剂量和疗程治疗有效。流行季节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来预防。

5参考文献

[1]刘宏,周圣兵.猪高热性疾病的流行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6):61.

[2]马红兵,许宏兵,曹育明.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