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意思十篇

时间:2023-03-16 20:15:49

只言片语意思篇1

1、只言片语,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yánpiànyǔ,意思是指个别词句,片段的话语。出自高阳《胭脂井》:“其中或者有只言片语可采,敬烦删定。”。

2、反义词:千言万语、长篇大论。

3、同义词:三言两语、片言只字、一言半语。

(来源:文章屋网 )

只言片语意思篇2

1、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

2、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3、相对于国外而言,信赖利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法律上尤其是合同法上虽有规定,但却是只言片语,且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他威协我说,如果我对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5、建立同盟关系、打击恐怖主义、抗击疾病、促进妇女权利、塑造普遍繁荣——但却对于选举、人权、自由或自治只有只言片语。

6、他擅长于从生意场中找出一个正在流行的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并揭示出它们的荒谬。

7、那时我才知道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

8、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

9、以服务于典礼而采制的诗,以对乐的感悟来评价诗的中国开端之文论,加之对不朽之文的重视,中国文论往往极其珍惜笔墨,因此只言片语的品诗语言形成了中国文论的含糊感悟形态。

10、不仅对于破产管理人行使选择权的一般原则并未详加规定,且对特殊合同的特殊对待与处理也未见只言片语,()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完善。

11、外界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或旅行者的只言片语,呈现间歇性移动,并且经常有很大的滞后。

12、不过,尤文图斯看来希望最大,虽然两边俱乐部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13、简单地知道只言片语,即使你没有完整地把它们串在一起,也往往会让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它是这么撩起的一种感觉:每当你读到报上一则趣闻,在街上遇见一个滑稽怪人,或者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你下意识中世上只有唯一的那个人是你必须倾诉分享的,这就是那种感觉。

15、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学术界从有关这次会议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

16、他擅长于从生意世界中找出正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让读者领悟到它们的荒谬之处。

17、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8、五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从你方收到只言片语,更不用说正式回复了。

19、我只能捕捉到不多的字眼,而即便如此我也收集到了些重要的消息因为除了其他那些意思大体相同的只言片语外,我还听到了句完整的话:“他们中再没有人想加入了。”

20、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我还是了解了所有的情况。

21、本来,事情可以以一个紧张的微笑和只言片语就此结束。

22、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一次是真的离别。

23、但是我们如果历史和客观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学术并没有对文化艺术作出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美学思想,我们只能在他的论著中找到相关艺术的只言片语。

24、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5、不会强求写很多的文字,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但可能的话每天都写就好。

26、在贝幸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27、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父亲如此执着的描绘女儿生活中的那些细微,记录女儿成长中的只言片语?

28、于是,我从纷杂零碎的历史片角中,搜罗着只言片语,想揭开徽州民谣这一庐山真面目,想寻找这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的带韵节奏。

29、每一次相见都令我热血沸腾,哪怕只是看到你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令我心跳加速,无法自持。

30、投资者似乎从来自政府和银行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了信心。

31、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32、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3、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

34、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作者也只让读者瞥见了这场激烈辩论的只言片语。这场辩论还将在他描述的历史中,继续延续下去。

35、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意思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72-0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包含有深刻思想内涵,想要真正理解教材就需要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可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通过语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接触文本、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深层含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语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到更好地感受文本,感受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那么,到底该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语境呢?

1 运用图画创设语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语境,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本来就很低下,而且也不能够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文章内容有关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片能够给学生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能力比文字的理解能力要相对较强一些,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教学的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一年中几个季节的变化:春天到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夏天烈日炎炎,但是海边却是一片清凉的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大树都披上了白白的厚棉袄,孩子们痛痛快快地堆雪人、打雪仗的景象。之后询问学生秋天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初步学习描绘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讲述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的景象,与此同时,教师要用课件来同步展示树叶飘落下来的美景。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美丽的山野的图片,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山野美景,归纳孩子们的发言: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深绿色,浅绿色,黄色,粉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山野有丰富明朗的各种线条,形状,就像画一样……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片上是山野里成熟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的一大片的,大家觉得像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孩子想象,就像金黄的大海。教师还要给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2 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语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语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文章当中。设身处地理解文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非常被动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注意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内容,让学生认真思考假如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一只小鸟,那么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把学生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3 认真品味语言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认真地品味文章中的语言,文章中的很多语言都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本来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也要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教师要带领学生详细理解“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几句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一只画眉刚 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这段话,让学生明白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文章内容有关的图片,也要给学生详细解读文章语言,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认真品味课本的语言,从而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充分的展示出来,在提高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只言片语意思篇4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中西方电影名 翻译

英文电影名翻译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的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中英思维差异、审美差异、文化内涵联想,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分析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1.英汉思维差异方面的影响

英汉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地理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语言倾向于人文文化,尤其强调综合和概括思维的方式;在语言文化方面常常表现为暗示、慎言等。英语语言文化则偏重科学文化,讲求细微、曲折和周到。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名翻译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词汇,例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等。而英语电影题目中往往追求精简和新颖,经常以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命名等,例如pearl harbor、speed等。

2.审美价值的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观众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美学的概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美感。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正确把握源语语言文化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目的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传递目的语的电影艺术受众,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文字排列方面,汉语在审美上讲求修饰和神韵,讲求文字搭配。Death before honor《铁血军魂》这些片名中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化征象,军魂一词深蕴了中国浓郁的文化氛围及译者的文化情感,这样的影片名更能被中国观众接受。

3.文化内涵联想方面的影响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同一事物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语中可能有相反的看法。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影响。例如:《卧虎藏龙》,如果在英语中被翻译成grouching tiger或hidden Dragon,西方国家的观众就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完全不理解影片的真正内容。因为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Drago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是权力、尊严的象征。然而在西方,龙并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西方把龙视作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是血腥和暴力的化身,所以用“Hidden Dragon”译“藏龙”实在不妥。用“Roaring Lion”译就比较好,因为英文中的雄狮是力量、权力、威严的象征。

4.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有,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和思维方式,而中国却有很多人对宗教不甚了解。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美国著名影片seven。该影片反映的是一种西方宗教文化,与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人来讲“seven”不过是一个普通数字而已,很难联系到西方人们头脑中的宗教文化意象。在西方,“seven”从宗教意义上理解就是一种宿命的暗示。汉语影片译为《七宗罪》,充分考虑了宗教寓意,更容易让中国观众了解影片的内容,被中国观众接受。

5.考虑典故、习语对应的影响

电影片名的语言表达通常都是简短、精炼的。虽然只有几个词语,但是内容都是高度概括的。典故习语中大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信息,这就需要在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对等。例如: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顺应西方受众的文化需要,翻译成“The Butterfly Lovers”自然比直接音译要好。但是,别具一格的译名“New Romeo and Juliet”更能引起西方人思想上的共鸣,更能让观众对影片主题一目了然,进而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

6.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忠实原片内容和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译者还必须充分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充分考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宗教文化及典故、习语等方面的文化对应,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只言片语意思篇5

[论文摘 要] 作为承载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电影以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英文电影片名其内含或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内含的英语习语或俚语可以使我们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英语文化,而在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和接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电影作为承载文化及语言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有效传播信息和搭建文化桥梁方面的优势。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义,电影都能真实地反映目的语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往往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有鉴于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极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我们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将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突破口,研究其内容、翻译和传播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英文电影片名内容本身学习英语语言文化

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本身即是英语习语俚语或者内含部分习语俚语,了解这些片名的来源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

有很多英文电影,其片名即是一个英语习语或俚语。比如动作电影《虎胆龙威》,其英文片名为Die Hard,汉语字面意思为“死硬”。说来有趣,“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 die hard,die的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 all 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名词来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 Die Hards (拼死团)。[1]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已把词义演变为“死硬分子”,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这种交融确实令人玩味。了解到die hard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的形象印象深刻。英文电影片名使用习语,往往还具有双关含义。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其英文片名Roman Holiday就是一个英语习语,但意思另有所指。“罗马假日”源于古罗马时代战俘或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换句话说“罗马假日”实际上是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快乐和享受,在英语里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我们如果知道这一词组的含义,就会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而欣赏电影名的一语双关。

除了片名本身就是英语习语之外,还有许多电影片名中包含英语习语或俚语。这类电影的命名和翻译往往根据电影的题材,找出一个契合的词组或习语,然后从中截取或加以改编。因此,观众一看到片名,首先能从字面的解读知道电影的大概情节,再间接联想到片名原来的出处。举例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英语片名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字面意思是杜鹃巢)怎么和“疯人院”扯上关系了?这是因为杜鹃老是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在英语里杜鹃的名声很臭,相应的cuckoo俚语解作“疯子”,因此Cuckoo’s Nest在英语中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译名《飞越疯人院》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而如果对此不了解直译为“飞越杜鹃窝”,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方式支配。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中西语言的语言结构上亦是相差甚远。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那些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剧的内容。因此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多时候都会照顾到中国观众这种心理特点,其中文译名会体现电影情节或主题。如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字面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一个记者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中文译名为《一夜风流》,这一译名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而且不色情不暧昧,照顾到了中国观众重暗示重含蓄的习惯,令人拍案叫绝。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等。而西方人“研究问题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这种思维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在影片剧情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事、地点等作为片名,如Erin Brockovich,Forrest Gump,The Great Waltz,Casablanca等,甚至往往简单的一个单词就是影片的片名。针对这类片名,为体现故事情节以照顾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译者往往采取加译的方法,即根据电影的内容或类型,把观众未知的影片情节或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Suspicion,字面意思为怀疑,讲的是妻子怀疑丈夫这样一个情节,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怀疑的力量。中文译名《深闺疑云》“信、达、雅”俱全,“疑云”二字蕴含许多神秘色彩,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Saw《电锯惊魂》、Matrix《黑客帝国》、Ghost《人鬼情未了》、Island《逃出克隆岛》等。

另外,顺应论认为片名翻译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也就是有策略地选择那些顺应交际语境、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成分的翻译。汉语作为目的语语言,它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悦耳顺口,中国观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大量采用四字结构或者直接将片名翻译为汉语成语,如影片Collateral,Entrapment,My Fair Lady翻译为《借刀杀人》《将计就计》《窈窕淑女》。而一些影片翻译成汉语时会套用某个现成的成语或俗语并稍加修改,比如影片While You Were Sleeping,Mad Money,Wallace and Gromit,分别套用“一见钟情”“点石成金”“掌门人”译作《二见钟情》《点爱成金》《超级无敌掌门狗》,真可谓妙趣横生。

三、从英文电影片名的传播中领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好的译名在推介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介绍到中国市场后,片名汉译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其汉语翻译都差不多。我们会发现银幕上一系列的“总动员”“一箩筐”等电影,而其英文片名却是千差万别,都有其特定的名字。皮克斯 公司的Toy Story是世界上首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美公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票房和口碑都是极佳的。它在中国被译作《玩具总动员》,中国的银幕上“总动员”满天飞,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总动员这一词条,会找到33个以“总动员”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年都有电影被翻译为“总动员”,以近几年为例,2004年的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2005年的Valiant《战鸽总动员》、2007年的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2008年的Wall·E《机器人总动员》。如此众多的片名翻译有着模仿旧译的特点,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去包装这些片名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直接认同。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宣传的途径远远跟不上西方,只好借用现有资源影响而保证票房的无奈之举。另外这是否说明了国人的“跟风”及“从众”心理以及影视翻译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因而在创新力上缺乏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东西方人民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西方“科学+商业”的文明模式和“理性+利益”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自律人格,而中国“农业+伦理”的文明模式和“经验+实用”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他律人格。自律人格因为强调个性,因而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西方人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看重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心理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使人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他律人格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忽视、压抑个性。这也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简言之,西方人相对更重个性,重创新;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具趋同性,随大流。

虽然出于推介影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的需要,可以利用观众背景知识,通过激活观众原有知识储备而模仿旧译。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借用原有影片的影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影片Bruce Almighty《冒牌天神》曾被译作《上帝也疯狂》,这明显是想借影片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的东风,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疯狂”的译名不如原来的译名接受度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冒牌天神》成功地将影片中Bruce借用上帝“万能的力量”(Almighty)这一内容概括出来,观众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影片的有关信息,自然乐意走进影院观看。但《上帝也疯狂》这个译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观众无法从中正确猜测影片内容甚至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反而丧失了其标志。另外,过多套用原有片名,银幕上出现一窝蜂地“魔鬼”“疯狂”,使得片名翻译缺乏特色,这种现象也受到翻译界的诸多谴责。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特色的翻译。如英文电影Wall·E,片名即是片中小机器人的代号,现在大部分网站和杂志还是坚持译作《机器人瓦力》,而非俗套的《机器人总动员》,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56.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1).

只言片语意思篇6

[关键词]教材插图;把握时机;尊重文本;契合文境;关注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4-01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对鲜活直观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教材编者常常在文本中配上相应的插图,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很多教师由于认知的偏差,使得插图的运用与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把握时机,插图运用要避免先入为主

课文插图形式丰富、内容生动有趣,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笔者认为,展示文本插图,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但要建立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莫高窟》时,教师进行这样的导入:“我国的莫高窟举世闻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它迷人的魅力吧!”接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将多幅精美的莫高窟图片全盘托出,让学生先睹为快。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一个自由想象的过程,他们会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本场景,并享受着这一过程。一旦将插图呈现给学生,就会严重禁锢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尊重文本,插图运用要避免本末倒置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语言,一切内容的研制与策略的选择都必须要回到语言的本位上来。因此,对插图的运用教师要慎之又慎,要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感知、运用为目的,切忌将图片异化为教学的主体,喧宾夺主。

课文《九寨沟》文质兼备,是不可多得的语言训练材料。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品味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在教学第三小节中,教师进行这样的处理:“九寨沟美在哪里?你喜欢什么景色?”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即教师出示图文并茂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色彩鲜艳的美景所吸引,致使他们无心去品读语言、体悟语言的精美。只有图片出示的时机恰当,才能有助用学生细心揣摩、品味、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将这些文字有效内化吸收。

三、契合文境,插图运用要避免东拉西扯

在教学中,图片的补充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激活呆板的文字,将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但图片要与文境相符,否则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尴尬。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教师在讲到“春天到了……引来一只只蜜蜂”时,重点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体悟孩子的懂事、勤劳以及父子之间的情感。这时,教师出示一张争奇斗艳的“百花图”,让学生感受。这张图虽然很美,但c文境不符,反而拉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图片运用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以切合主题为宗旨。在面对丰富的图片资源时,教师要具备鉴别和斟酌的能力,筛选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真正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四、关注语言,插图运用要避免越俎代庖

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观念:插图并不是万能的。阅读教学决不能一遇到障碍就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失去与文本文字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分析 “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哪些困难?”时,教师为了让学明白“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直接出示了示意图。学生借助鲜活的图片一看便知,表面上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但笔者以为,即使是文中对“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讲得再具体,学生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切不可以一张图片来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失去感悟文字的基础。直观地看图片,不仅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阻碍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提升的过程。

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体会揣摩词句、分析文本、理解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解读文字,对文字描述的内容逐渐明朗,此时通过图片进行证明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所学知识,又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只言片语意思篇7

关键词: 英语原声电影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英语教学 应用

研究生英语教学目的是在较高的起点上,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语言环境氛围的创设。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因为他们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文,因此学习效果会受到汉语的严重干扰,即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在当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原声电影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另外,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已摆脱了语法、句式等知识的困扰,听力也较本科阶段上了一个台阶,接受原声英语相对更容易。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必然容易接受那些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和情感等几大要素,这种和学习、生活、感情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英语语言更具有生命力。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习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和丰富地道的语言,从而轻松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原声电影在选材上首先要考虑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尤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难度要远远超出本科生英语教材,课堂上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单靠老师的讲解印象并不深刻,如果结合影片材料,让原声电影成为“课本”作为教学平台,帮助传授枯燥的书本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理解。英文原声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的电影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对白清晰简短,发音标准,题材轻松,避免选择有太多俚语、专业术语,选择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发音。要有翻译优良的汉语字幕,最好是既有中文字幕又有英文字幕,便于学生理解影片内容。二是长度适宜。因为每次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影片过长,分成两次放映的话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感,而且学生也会淡忘一些情节。选择原声电影辅助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而且要有效加以利用,使电影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原声电影,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有些名著片段直接能找到同名电影,这是最好不过了,更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筛选相关影片。大部分学生在通过电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学习。适当的英文电影的选择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充分考虑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和电影所包含的信息量。

影片可以在授课前观看,也可以在授课后,主要根据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进行安排,例如在讲授环保这一主体单元时,最好在授课前放映相关的环保记录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现状和将来会发生的情况,之后再对这一单元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就容易得多。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最好在授课后进行影片放映,在放映过程中教师可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此时应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认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英文电影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课堂讨论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也可组织学生写影评或者观后感。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看电影的过程中,而不是消极地看。学生在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因此,学生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教师可把影片中一些表达上与中文特别不对称的用法挑出来给学生讲解。学生平时不可能想到这样来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看电影让他们学到地道的表达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们获益匪浅。

原声电影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

[1] [2] 

,电影的选材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研究生处于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阶段,并不仅限于对画面的简单欣赏,影片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其次,字幕的选择。影视字幕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好地获得对语料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内容、词语、句式记忆更佳,因为在这种融视、读、听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时受到来自画面、话语、字幕三种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记忆和掌握的效果。在播放英文电影时,到底该不该添加字幕,选择英文字幕还是中文字幕,亦或两种都选择,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有疑惑。学生的语言能力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可以同时添加中英文双字幕,而且可以让两个字幕分列在屏幕顶端和下部,让学生自己选择吸收。最后,原声电影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比例还很小,部分英语教师任务繁重,只是把为数不多的电影赏析课当作众多课程的调节放松,电影赏析课变成单纯的电影欣赏课。因此,把英文电影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教学中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和评价者的角色。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英文电影生动真实、冲击力强的特点,思考和设计符合教学目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只言片语意思篇8

学习听力兴趣也很重要。从几年的听力授课经验来看,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课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众所周知,韩剧深受年轻人喜爱,那么韩语听力课为什么不顺应学生的所好,看看电影呢?

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影片

听力课上运用影视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片的选择,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影片。很多教师对影视资料的选择全凭个人喜好,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影视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影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内容是否健康有趣。所选影片一定要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使他们能以正确的视角和心态来解读韩国文化和现代生活。坚决杜绝那些和暴力电影。同时还要考虑到故事情节是否有趣,有趣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对于初学者,可以考虑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如《■》(千年狐)等。

二要看语言是否清晰,发音是否纯正。只有清晰地道的发音才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用词以及使用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看长度是否适中。听力课课时有限,针对电影的类型和学生听说水平,选择电影时要注意影片的长度。

二、影视教学的具体运用

音像料提供的韩国知识、韩语语调、韩语语句比课本等书面材料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听读。学生使用磁带进行影片精彩片段的模仿、朗读、背诵和听写练习,能够巩固学过的句型、短语,提高听说水平。

首先,教师应该放映整部电影给学生欣赏,学生应坚持把电影看完。在看一部电影之前,不提倡让学生看剧本,学生应尽量听,至少要对情节有所了解。教师可以介绍一下影片的背景知识,特别是那些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电影,这样学生就会对影片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放映精彩片段并讲解。在播放时要采取片断播放的方法,通常15分钟为一个片段,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

其次,播放一遍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影视作品中的韩文对白,多以日常对话为主,里面夹杂着大量的口语、俚语和习惯表达法,更有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影视作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不同之处,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如何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真正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影视里的句式,可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句式进行造句练习。

再次,对一些经典对白,要求学生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和背诵。电影对白是语调语气的最佳范本,教师可以播放画面,隐去声音,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配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时重视模仿,一开始可以用中文思考韩国人的逻辑思维,边思考边背诵,然后慢慢用韩文思考,把韩国人的逻辑逐渐变为自己的。

只言片语意思篇9

关键词:影视教学 英语水平 选修课

技工学校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英语世界的多彩魅力,激发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进一步巩固深入英语学习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弥补必修课程学习所存在的不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随便拷贝一部电影,让学生在教室里观看。放映电影之前,教师没有考虑放映这部电影的目的,也没有考虑放映的内容,更没有考虑放映的效果,于是,影视选修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导致影视作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发挥影视选修课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欣赏影片,感受英语的魅力,学习积累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就成了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主题。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就可以真正发挥影视选修课的作用,让学生看得开心、学得快乐。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个课例,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影视选修教学课例剖析

1.片名

《Crash》。中文名:撞车。

2.影片内容简介

美国影片《Crash(撞车)》是由保罗・哈吉斯执导,马特・狄龙、桑迪・牛顿、莱恩・菲利普等主演的犯罪影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一起普通的撞车事故引发的一些种族歧视问题的故事。故事主题是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会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导致了民间动乱。此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其中对白语言有英语、韩语、汉语、西班牙语和波斯语。

3.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Let’s share(第一步,分享)。教师在“每两周一影”的周末作业单中让学生在家观看了影片《Crash》,然后在课堂开始,师生共同分享影视剪辑,理清剧情发展脉络,分享学生的观影任务单。

设计意图:中职学生总体的英语知识水平不高,在开设选修课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有中文字幕的外文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文版的影片有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影片剪辑欣赏来让大部分学生了解影片的主要情节,而且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外文影片欣赏的技巧,让学生从影片拍摄背景到主角扮演者信息到故事剧情发展线索及经典台词赏析等各层面出发,去挖掘影片背后的内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影片的兴趣,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影视欣赏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Let’s imitate(第二步,模访)。首先,教师播放几个故事情节片段,全班同学一起回顾剧情,感知和理解语言。接着教师选出一个片段,让学生听2~3遍,听清每句台词的发音、连读、停顿等。然后,让学生跟着视频模仿、小组合作、练习角色配音。最后,派1~2个小组模仿配音表演。

设计意图:任何影片因受时间和片长的限制,故事发展的情节都会相应地精简和浓缩,尤其是精彩的高潮部分,不仅画面独特吸引人,人物角色的台词更加精彩绝伦。教师让学生模仿剧情片段,不仅是感受故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更好地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吸收和积累语言,为英语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Step 3:Let’s discuss(第三步,讨论)。影片故事情节围绕种族歧视、人性、枪支等多条线开展,从多个角度铺开又交织在一起,影片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枪支合法化的问题,人性的问题,都成了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教师针对学生都喜欢的片首的“坏人”结果洗白成“好人”,而唯一的“好人”,却沦为杀人凶手这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辩论:Is human nature good or evil?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设计意图:每位学生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都会对影片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角色在某一事件中的表现也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能根据剧情的发展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以沙龙的形式各抒己见。不仅给学生交流、分享和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让不同思维火花产生交汇与碰撞,才能生成新的观点。

Step 4:Let’s write(第四步,写作)。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下任意一个题目写影评观后感,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正上完一节影视选修课后,停留在他们心里和脑海里的除了是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外,更多的是思维沉淀之后的浓缩。让学生从影片中感受到故事的发展、曲折、高潮和结局之后,更多的是从影片的人物身上领悟到什么,学到什么,让他们心灵触动的是什么?学生可以从故事内涵提炼、可以从人物性格上反思、更可以从影片背景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

二、有效开设影视选修课的策略

简简单单的四个教学环节,是笔者教学策略的体现。也正因为有这些策略,才让我们的影视选修课开设的有价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策略一:在影片赏析中捕捉信息

影视选修课开设的效果如何,一方面,教师要在影片素材的选材上下工夫,教师不仅要结合英语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英语水平等去选择合适的外文片。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将走进社会,直面就业,教师可以选择反应一些社会核心价值素养的影片给学生欣赏。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影片赏析时,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外文影片所聚焦的内涵,更要正确地引领和指导,教给学生学会赏析影片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观赏过程捕捉一些有关台词、分析角色的人物性格、挖掘剧情所折射的社会现象等等,让学生真正了解影片拍摄背后的意义。例如,上述课例描述的任务单,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去完成。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影片的一些基本背景信息,包括片名、导演、主角、剧情概要等;接着,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去看电影;然后看完影片学生自然聚焦任务单中的四个核心印象:人物、画面、对白及情节,为接下来的模仿、辩论、写作等做好课堂教学铺垫。

策略二:在剧情模仿中积累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不自觉地将中国的习惯混同于英美人的习惯,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将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也会造成语言交际和运用的冲突。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而影视选修课开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语言,在模仿中理解和操练语言,在运用中掌握和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更清晰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提高英语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拓展视野,为英语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选修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选定精彩的瞬间,尤其是遇到精彩对白时,让学生反复观看片段,先听再模仿,多次分角色操练,再来给影片配音。只有通过欣赏台词,感知语言,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并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语言知识。

策略三:在主题辩论中培养思维

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中职学生来说,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尤其重要。评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对各种信息进行独立分析、判断、评价、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因此,在影视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抓住时机,创造机会,通过设计主题辩论、英语沙龙、大众聊吧等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学生对影视剧情进行梳理和理解,对台词语言进行感知和运用,并对编剧的观点、拍摄意图、情感态度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开展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评判性等较高级思维能力。

例如,在看完上述影片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英文实际水平出发,针对学生都喜欢的片首的“坏人”结果洗白成“好人”,而唯一的“好人”,却沦为杀人凶手这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辩论:Is human nature good or evil?(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而当学生拿到这个辩题后,他们首先会去分析剧情中的人物,收集相关信息。以下是学生搜集整理出白人警察Ryan部分信息:

(1)白人警察瑞恩在执勤时小题大做,拦住黑人导演卡梅隆的车,并当着他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2)白人警察瑞恩是有着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父亲重病,被主治医生误诊,他希望能够在有医疗保险保障的情况下把父亲转到更好的医生那里去医治,但是诊所的头儿约翰逊却不肯签单放行;(3)在第二天,白人警察瑞恩在车祸现场奋不顾身地、几乎是豁出命去抢救了前一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

然后,学生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思考,筛选并保留有力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

最后,在辩论的环节,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达成共识。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颗珍珠,不是那种光芒四射圆润无瑕的珍珠,而是都有着一点瑕疵的不是那么完美的珍珠。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罪恶,但每个人的罪恶都有其原因的。人们生活在社会这群体里,就像大海里的水滴,不断地运动着并相互关联。就像我们的命运。作为一名学生,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是思想观念,都有可以影响别人的命运,反之亦然。既然如此,人与人之间为何不多些宽容,努力做到相互去理解,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通过辩论,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思、有所悟并有所获。而且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用探询的方法和态度看待世界,以创造、动态的观点看待事物,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策略四:在影评聚焦中提升素养

影视选修课开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学生接触到一部影片时,除了对画面的欣赏,对台词的理解,对主角的仰慕外,更多的是自身从影片中获得了什么。教师开设影视的目的不仅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是通过影片品鉴,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英语国家的语言、政治、历史、建筑、人文、风土人情等,让学生在感受英语语言魅力的同时,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提升内涵,培养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写影评观后感是选修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沉淀之后续写所思所获,在聚焦影评中提升素养。

这部影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种族文化,也能更为客观地去理解种族歧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评判性思维认为其实宽容、沟通、理解可以避免人与人间的撞车,善与恶皆在一瞬间。我们应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的缺点,更多的关爱,才能造就美好的世界。通过影片聚焦,我们学生学会欣赏、领悟和反思,核心素养有所提升,这也正是影视选修课开设的真正意义所在。

总之,影视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影片赏析,更全面、准确、深刻地接触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政治历史、建筑等,拓展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教师在影视选修课开展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英语学习出发,选好适合的影视素材,善于引导学生去欣赏、挖掘、品味和领悟每一个影视作品,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选修课开设的价值,体现其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萍.英文影视对促进英语听说能力习得的优势[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王秋媛.英美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9).

只言片语意思篇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结题论文。

一 改“线性思维方式”为“四维思维方式”

视听语言教学从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开始,一直到声画关系,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它将各门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串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1]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长期接受文字性的知识,高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视听语言时,思维方式仍是线性的。文字即使描述的再过详细,也是带有很大抽象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观众阅读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传授视听语言课程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改“线性思维方式”为“四维思维方式”。从单一的线性方式,向视听一体化的四维方式转变。比如,我们看到“姑娘的腰肢像垂柳一样柔软”的语句时,我们都能理解它的含义。然而在拍电影、电视时,如果也按照这样的文学思维进行操作,先出现一个姑娘的画面,再接上垂柳的画面,观众则很难明白导演的意图,无法将两者进行联系,很难想到“姑娘的腰肢像垂柳一样柔软”。当然,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并不是将其与文学思维进行对立,更不是对文学思维的排斥,而是在影视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融会贯通,使二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要突出影视艺术的专业性质,配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影视艺术专业的内涵,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也就是说,既要确立视听思维,并且超越视听思维,同时掌握文学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视听思维。

“学习‘视听语言’必须以新的眼光和思维看电影和电视中的形象, 然后掌握关于视觉、镜头、画面创作过程和规律的知识。”[2]但是,现在的学生一般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尤其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打破原有的旧框架,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创造一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用理论知识结合片例分析的方法,具体讲解视听语言所包含的画面造型语言、剪辑、运动摄影与声画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思维启发。

二 细化影视片段赏析教学法

视听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经典影视片段的分析解读,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以下两个误区。一个是影视片段的选取不够简洁,学生忘了案例分析的初衷,倾向消遣娱乐;二是泛泛而谈,案例选择没有针对性,仅仅停留在对主题、人物的解析,没有深入探讨视听语言层次。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将影视片段的引用细化到每个知识点,避免长段落的使用,所有片段最长不超过五分钟,最短也就几十秒。以《画面语言》一课为例,在讲解画面造型时,笔者节选了贾樟柯电影作品《小武》中,梁小武到胡梅梅家的片段。这个片段里,梁小武到胡梅梅家找她,但胡梅梅还没有起床,于是小武就站在门口背对着胡梅梅和她说话,一直等她披好衣服,小武才进屋里坐。在这里,导演运用了一个固定镜头,穿过小武的胳膊拍摄屋内的场景,将小武心里的别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镜头的时间长度很短,但却能说明问题,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不再空泛,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对他们的实际操作也有借鉴意义。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老师应当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影视片段赏析教学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阅片量,既要选取经典作品,也要结合学生口味,挑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影视作品,而且教师要熟知视听语言规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才能甄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使赏析法行之有效。其次,教师要有一套视听思维,能够在观片过程中,迅速抓取与知识点有关的影视片段,扩充自己的素材库。最后,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剪辑软件,能够准确截取影视片段,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更有针对性。

三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比重。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训练,这样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视听语言的课程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视听语言理论是必须的,但是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打破原有的旧框框, 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于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 用理论知识结合片例分析的方法, 具体讲解视听语言所包含的画面造型语言、剪辑、运动摄影与声画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思维启发。目前实践教学的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要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 倍。

其次,应该明白在视听语言的教学中,如何最大化地做好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可以从模仿优秀的影片开始, 要求同学们只需掌握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和镜头调度,然后据此揣测导演的用意和所表达出的意境。

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一个人的旅行”,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老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阶段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学生的影视理论学得到底如何, 最终是要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体现的。“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和‘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和‘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从传统观念上及传统影视教育中,视听语言都被认为是影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许多课程关系密切,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都是本课程的后续应用,这种定位同时也产生了认识的误区,从教学上说,既然被定位为理论基础课,很多院校的传授方式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理论的总结也局限于现有书本的照本宣科,从学生接收的角度,视听语言课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尴尬。以往的视听语言考核大多采用笔试,内容也局限于所选教材,这样的考核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 比如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生硬记忆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构成要素,缺乏深入的认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 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到后续学习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践课程,之前的视听语言基础已全然忘记,只能由实践课教师重新补充相关知识,造成课程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讲,笔试约束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把考核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其中,笔试内容所占比重较小,而实践操作所占比重较大。

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视听语言课程中的硬知识,巩固视听语言中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分类,有助于为实践操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操作的考核则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以5~10 个同学为一组,让他们自己选题、编剧、写分镜头脚本、拍摄、后期剪辑,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这样的考核方式,既锻炼学生们的协调性,也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一次成果检验。使学生不但能写, 而且能导演、表演、拍摄、剪辑和影视宣传营销等,成为专影视而熟戏剧与文学, 能写作而会拍摄与制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甚至还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视听语言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投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有所收获。在视听语言课程中,笔者的实践只是抛砖引玉。对于广电新闻这一需要灵感和创新的专业来说,灌输式教学弊端明显,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适用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也应该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