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影城十篇

时间:2023-04-09 08:24:27

大明宫影城

大明宫影城篇1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1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长安城拥有三处大型宫城,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其中的大明宫,因为规模最大、制度完备、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大明宫的布局非常讲究,它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法配置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等重要建筑,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共有五个门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门楼。丹是红色,代表热烈、兴旺,而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曾被历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图腾。丹凤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凤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凤门为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五门道制的杰出代表,丹凤门的五个门道,每个门道宽8.5米,五个门道总计达51米多,比现在天安门的门道都要宽。丹凤门门阙墩台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它的建筑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都创下中国古代皇宫的宫门之最。

丹凤门是一个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门洞进出;其它官员只能由两侧的门洞通行,右进左出,直到今天,我们的交通规则还是沿用这种“靠右前行”的办法。

丹凤门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统治者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场所。每逢颁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会、献俘等活动时,皇帝会出现在门楼上,供万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时,丹凤门前一侧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悬一只金鸡,另一侧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楼,被赦免的囚犯在鼓声中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后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道:“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说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还曾两次在丹凤门门楼上举行宴会,招待突厥首领和使节。丹凤门在唐代的作用,就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门,或者说,丹凤门就是唐代的天安门。

请大家随着我进入丹凤门,注意脚下的台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它是2005年进行的考古发掘,外侧的宏伟建筑,是根据复原研究和模拟设计而构筑的保护性展厅。它将真正的遗址罩在大厅内。为了达到既保护遗址又不影响参观视线的目的,博物馆由三层框架结构组成,其建筑结构距离遗址的边沿约为60厘米,博物馆外墙的色彩全部选用淡土黄色,为的就是要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气派,又有别于其它仿古建筑。

今天,它作为唐文化的代表,带我们领略了一个统一大国的政治权威。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2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hào lào yù),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3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发展定位

以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

总体思路

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先导,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示范新区,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积累城市整体拆迁与开发建设的新经验。

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遗址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创造规划和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经济与社会、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规划格局

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未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间形态上形式"一心两翼三圈六区"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两翼:以火车站北广场为轴心,沿陇海线形成东西两大城市改造板块;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三个商业圈;

六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等六个功能区。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4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5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包含大型商业中心、城市步行街、甲级写字楼、高级公寓、城市豪宅等,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圈。万达将时尚知名品牌纷纷引入,与西安古都文化气息相融,引导城市新一轮的消费格局更新。辅以万达集团24年商业品牌和客户的积累,以其"不动产运营城市"的经营哲学,全方位满足区域群众的消费需求,提高北城人民生活品质,带动北城新经济中心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时尚潮流商业中心",助推西安城市发展和商业升级。

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举行招商大会 40余家品牌现场签约

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倾,熠动长安"招商大会暨品牌签约仪式在万达希尔顿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接待30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代表,其中,包括H&M、UNIQLO、GUESS、CalvinKlein、TISSOT、星巴克、哈根达斯等全球著名品牌商家出席此次大会。当天40余家品牌现场成功与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签约。据悉,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将于2013年11月底开业,这将是万达集团在西安布局的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全新升级力作。

西安大明宫遗址导游词620__年x月x日上午,我们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来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学习。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宫的宏伟气势,仅核心区域就占地3.5平方公里,相当于现今北京故宫的4.5倍。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也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大明宫微缩景观和具有独特东方古建筑韵味的丹凤门、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宫墙,了解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御道、太液池等宫殿建筑的历史概况,观看了名叫“大明宫传奇”的IMAX3D电影。

首先了解到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是唐代长安城三大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大明宫是唐朝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重点项目,不仅是“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还是世界最大的遗址文化公园。

唐代的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它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夏宫,后改名大明宫。大明宫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唐代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大明宫也是历代规模最大、建设最完备、皇帝朝寝时间最长的宫城,是国家统治中心和象征,是唐代建筑文化和宫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我们参观了大明宫微缩景观。该景观是按照1:15的比例所设计的,全面展示了唐代大明宫的规制格局。每座城楼,每座宫殿,小巧玲珑,清晰可见。大家边看边拍照,仿佛把我们带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

丹凤门属宫城正门,丹凤门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规模之大,均居都城门阙之首。我们眼前看到的丹凤门遗址高达32米,是由建筑大师张锦秋承担设计的,外观采用仿唐门阙建筑的形式,外观包括城基台及五门道、城墙与马道的结构;登楼通道分为三段式,先经35米长的慢道登上城墙,再经一坡道登上城墩台,最后经阶道登上城楼。

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主要是重大庆典和朝会的举行宫殿,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体现了"九天阊闾开宫殿"的磅礴气势。

大明宫北部的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池水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三岛。

太液池西面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命名,其位臵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

太液池西边还有三清殿、大福殿、拾翠殿等,东边有太和殿、清忠殿等,北面有紫蓝殿、玄武殿、承香殿等;最北边是玄武门、凌霄门和银汉门的遗址。

以前来过大明宫,这次来看变化很大,随后,我们步入了现代化的电影放映大厅,观看了名叫“大明宫传奇”的IMAX3D电影,放映的是大唐时一位公主下嫁康国王子的故事。该故事展现了当年大明宫的辉煌气势,也彰显了当年大唐盛世的风貌,让人无比震撼。更使人感受到盛唐的辉煌、博大,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作为陕西西安人,感到非常自豪。唐代是中外史书上最华丽的篇章,长安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光外国人就有5万,非常开放。但现在对盛唐的感觉,因为历史久远而有点抽象。

大明宫影城篇2

【关键词】剖宫产率;升高;相关因素;制度;和谐;医患关系

近几年来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我县剖宫产率2012为26.24%也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比例(15%),虽然没有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剖宫产率高,但是出现逐年升高趋势,这种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现将2009——2012年度喀左县医院2254例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喀左县医院2008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期间2254例剖宫产病例和住院分娩登记簿及孕28周—产后7天围产儿季报表。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统计分析、比例、X2检验方法比较分析。

2结果

2.1影响孕妇剖宫产的因素

2.1.1主要因素2009——2012年度剖宫产孕妇主要因素构成及剖宫产率,见表1。从表1可见:①剖宫产率基本是逐年上升,上升率9.35%,年平均上升率7.9%;②不同年龄组剖宫产构成比和率不同,以20岁-、25岁-构成比较高,35岁-剖宫产率最高,﹤20岁上升幅度显著为150.45%,30岁次之为52.8%;③住址:城乡剖宫产率有别,城镇明显高于乡村,城镇上升幅度164.82%,乡村为9.05%,但乡村剖宫产构成比明显高于城镇;④性别:新生儿性别不同采取分娩方式差距较大,男性剖宫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两者均有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男性19.78%,女性25.63%。

2.1.2次要因素①孕产次也影响着剖宫产率变化,孕1、2、≥3次构成比分别为56.26%、32.7%、11.05%,≥3次上升率显著,由2009年的3.03%上升到2012年22.99%。产1、2、≥3次构成比分别为60.63%、35.80%、3.57%,产≥3次上升显著由2009年0.25%上升到2012年3.57%。②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孕周≤37周剖宫产率上升率为38.9%,新生儿体重≥4000kg剖宫产率上升16.41%。

上述多因素变化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

2.22254例剖宫产指征顺位构成及发生率见下表。

2.2.1剖宫产指征顺位变化情况①四年总的前五位指征依次为:头盆不称四年一直居首位、胎儿附属物异常、胎儿因素、胎位异常、剖宫产史。②胎儿因素和胎儿附属物异常连续两年居第二位。③社会因素不断前移。④剖宫产史连续三年在前五位以内。

2.2.2剖宫产指征发生专率变化情况①四年间剖宫产发生专率上升的依次为:胎儿附属物异常、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子宫附件异常、头盆不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史、产程异常,上升率分别为92%、89.01%、72.22%、47.37%、43.42%、30.69%、27.12%、9.26%。②四年间剖宫产率下降的依次为胎儿因素、胎位异常,下降率分别为49.68%、2.84%。

2.3剖宫产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2009——2012年度县医院阴道分娩围产儿数5514例,围产儿死亡102例,围产儿死亡率18.50%,其中死胎66例64.71%,死产11例占10.78%,7天内死亡25例占24.5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4.6%.同期剖宫产围产儿数2254,围产儿死亡15例,围产儿死亡率6.65%,其中死胎6例占40%,死产1例占6.67%,7天内死亡8例占53.33%,早期新生儿死亡率3.56%,所以说适时的剖宫产明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3讨论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与多因素息息相关,以往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辅助手段,而现在剖宫产是一些年轻孕妇尤其是城市孕妇选择结束妊娠的一种方法。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与人们对某些问题存在认识误区、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效益、防御性医疗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

3.1群众认识误区的影响①对阴道分娩的误解:一部分孕妇认为阴道分娩影响体形,不愿忍受长时间的产痛过成,又担心胎儿受产道的挤压影响孩子健康,不能正确理解阴道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②封建习俗影响:为了给未来的孩子选择良辰吉日而剖宫产,因此城镇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逐年增加。

3.2计划外妊娠影响未婚先孕、未成年人分娩逐年增加,她们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成熟,造成难产增加或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剖宫产。以及多次人工流产、引产使子宫壁变薄,阴道分娩有一定的风险,所以﹤20岁和孕≥3次及产≥3次剖宫产率明显上升。

3.3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影响医疗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医务人员的工资有一定的比例与工作量成正相关,个别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误导了孕妇或家属意愿,人为放宽或扩大了剖宫产的指征,使剖宫产率上升。

3.4防御性医疗的影响孕妇及家属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医务人员确保母婴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为了规避医疗风险而采用剖宫产,不希望承担意外的医疗责任。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更新助产人员,提高技术水平,于2012年1月助产人员做了全部调换,新人上岗,助产技术不老练,心理因素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剖宫产率升高。

3.5降低剖宫产率措施我县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降低本地区剖宫产率。

3.5.1加强对孕妇、家属及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实现医患关系教育层面上的和谐。引导群众走出认识误区,破除“良辰吉日”腐朽观念,转变医学模式,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人的健康的全面关怀,尊重孕妇及家属做出的理性决定。头盆不称在剖宫产中居首位,是因孕妇在孕期活动量减少、营养过盛等因素所致,所以指导孕妇孕期应适当活动,合理营养,减少巨大儿及头盆不称发生例数。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对医学道德的负面影响无法彻底消除,所以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学伦理学教育,扩大市场经济对医学的正效应,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升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医患感情交流,在道德层面建立和谐良性的医患信托关系。从而减少因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病例发生,实现医学发展的新目标。

3.5.2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实现医患关系法制层面的和谐。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提升,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在难以意料的情况下,难免要发生医疗意外,这样医者当事人就要承担精神甚至巨额经济赔偿,所以就会出现防御性医疗现象发生。由政府买单建立健全医疗事故以外的医疗纠纷补偿机制,减轻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的思想负担和经济压力,减少或避免防御性医疗行为,实现医患关系法制层面的和谐。

大明宫影城篇3

关键词:盛京城;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清代盛京城的发展概况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使沈阳从明代的一座卫城一跃成为后金的都城,从而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并没有另建新城,而是在原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重新予以改造与增拓。经过两代帝王近十年的的精心规划和大规模改造与增拓,沈阳城的规模与面积虽然没有扩大,但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初九日,皇太极传谕,改沈阳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穆克敦”。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又在盛京城外东、南、西、北四郊距皇宫五里处各建一塔一寺,合称“护国四塔四寺“,顺治二年(1645)五月竣工。康熙十九年(1680)又最后完成了圆形外城土墙的修筑。这样,盛京城无论在城制、道路格局,还是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景观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地位与形象,而且作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最后一个范例,为研究我国都城规划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考工记》对盛京城规划模式的影响

2.1《考工记》中王城图的规划结构

皇太极在对盛京城进行规划、改造时,较多的接受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营建制度。《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古代都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营建影响深远。实际上,《考工记》确定的只是都城的一种秩序和礼仪规范。其中规定的王城要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等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将城邑建设纳入礼制规范之中,突出王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威仪。它的规划特征就是突出以皇宫为中心,讲究轴线与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从这一点看,盛京城是最接近于《考工记》的。

2.2中国古代典型都城比较分析

《考工记》所记载的营国制度和王城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影响深远,从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都、隋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清初盛京都有体现。通过对上述都城空间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城市形态、规模、规划结构与分区、城市道路网的分布等宏观层面,还是宫城的设置、朝市宗社官署等礼制建筑的布置等微观层面,盛京城都是符合王城规划思想的都城规划实例。

2.3盛京城体现的《考工记》的方正对称的城市格局

城之形制、规模相似。王城形制为方城,规模为“方九里”;盛京城形制亦为方城。在城门设置上,王城为“旁三门”,共十二门;盛京城为“旁二门”,共八门,加之清初使用的镇边门,共九门。虽然城门数目不同,但在分布形态上相近,除去王城图每边中间的城门,盛京城与王城图的城门设置几乎一致,都是三分每边城垣。盛京城吸取了“旁三门”的基本理念,但又根据沈阳城的特点,采用了“旁二门”的规划格局,这样,盛京城就形成了八座城门、井字形街道和“九宫格”式的城市空间框架。虽然每面少开了一门,但格局更合理了,它既可满足皇宫居中的礼制要求,又做到了棋盘式的城市格局,使都城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

三、满族建城理念的影响

3.1盛京城呈现宫城一体的都城特点

满族在兴起前后, 主要在山区生存, 养成了在高处筑房的生活习俗。努尔哈赤起兵后, 不仅筑城于山上,宫室亦筑于高处。努尔哈赤起兵时的费阿拉城和建立后金后的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都建于高处。到了辽阳东京城,他居住的宫与办公的八角殿东西相距100米,并没有围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将其宫室建于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内,大衙门建于明代沈阳中卫城十字大街中心的东南角上,这两组建筑分设城中两处,毫无紫禁城的概念。尤其是大政殿、十王亭一组建筑,没有围墙围合,犹如一个城市广场,构成整个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他的大内宫阙建在了城的居中位置,并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宫殿格局,但与东面的大政殿、十王亭仍是分开的,也无高墙相隔;除后宫位于高台之上,防备严密外,其他地方初期也只围以木栅栏;甚至东路和中路之间的南北通天街也未封闭,尚可通行。宫与城的关系仍是比较紧密的。造成没有独立宫城的原因,固然受当时的紧张形势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重建新的都城,这样安排就更能体现满族宫城合一的规划思想。。

3.2、盛京没有城市中轴线,不强调对称关系

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盛京城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轴线对称的规划方法。沈阳明代的南北门之间的纵向道路应该就是城市的中轴线,虽然迁都初期,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就坐落在北门之内,正对这条中轴线,后来大政殿、十王亭与皇太极的大内宫阙分列这条轴线的东西,也略呈对称格局,但以后这条道路却逐渐弱化,以至不能通行。皇太极规划的是从东西两侧进出皇宫,所以从南面就不能直达宫廷。乾隆初年又在大清门南面修建了一座五彩琉璃影壁以遮蔽。其原因,一是满族历史上并无轴线对称的概念。二是为了保持宫与城的紧密关系,必须保证宫前东西道路的通畅。

四、藏传佛教的坛城影响

盛京城的布局形态为,内外两道城垣,内方外圆,即内城为方形砖城,外城为近圆形土城,井字形大街将城区分隔为八门八关;内城的中心有座中心庙,皇宫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的位置,王府按八旗各自方位围绕皇宫分布。尤为特殊的是,在城外郊区的四个方向各建了一座喇嘛塔和寺,形成“四塔四寺”的城市格局。这种城市格局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进而有人提出,盛京城是按照喇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设计的。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在修法时为防止魔障侵入而划定的区域或构筑的场所。这些曼荼罗坛城的图形,内方外圆,内部是方形坛城;方城四方各有一座建筑,外面有一道或数道圆圈,圆圈内外有的还绘有诸多佛像。这种图形与盛京城十分相似。

盛京城被规划为曼荼罗,与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皇太极时期,大力推行对喇嘛的善养政策,导致大批蒙藏喇嘛来到盛京,其中有不少大德高僧。这些大德高僧中有许多精通塔寺的修建、佛像和壁画的制作技术。因此,他们对盛京城的规划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沈阳故宫建筑上就有许多喇嘛教的装饰手法和纹饰图样。皇太极受喇嘛教思想的影响极深,对这种曼荼罗的规划理念是能够接受的。因此,盛京及其四塔的格局是按照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是有迹可循的。

五、小结

综上所述,盛京城营建的规划思想受中国传统建城思想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基于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城市的建城基础,另一方面是皇太极对汉人建城思想采取“拿来主义”,汉化较深,因此盛京城符合王城建城思想和城市格局。同时,盛京城的建设也保留了满族自身的建城特点,并受喇嘛教坛城的影响。总而言之,盛京城是在吸收中国传统建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满族自身文化,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引入了一些藏传佛教的思想,融入了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规划理念,体现了满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思想的改变,也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大明宫影城篇4

2、上海影视乐园,又称车墩影视基地”,是上海风情实景,30年代灯红酒绿的旧上海,黄包车、有轨电车、老爷车穿梭于街道,还有外白渡桥、黄浦江、天主教堂等。拍摄作品:《情深深雨蒙蒙》、《色戒》、《新上海滩》、《倾城之恋》、《金大班》、《与狼共舞》《飘帅》等。

3、中山影视城,占地面积300亩,拥有中国景区、日本景区、英国景区、美国景区和展览馆区。拍摄作品:《孙中山》、《日出东方》、《走向共和》、《同捞同煲》、《宋庆龄》、《阿有正传》、《井冈山》、《叶挺将军》、《冼星海》等。

4、长影世纪城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以影视文化为主题,设有3D巨幕、4D特效、世界首家的5D影院、激光悬浮、动感球幕、正交多幕等特效影院。拍摄作品:《机密行动》、《导火线》、《斗牛》等。

5、北普陀影视城,集旅游观光、影视拍摄、影视培训的大型多功能影视城,继无锡影视城、涿州影视城之后,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的第三大影视外景基地。拍摄作品:《天桥梦》、《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大宅门》、《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等。

6、同里影视基地,江南水乡,整个影视基地是一个天然摄影棚,水乡风貌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摄影基地就是古镇本身。基地建筑依水而立。拍摄作品:《话说运河》、《戏说乾隆》、《半生缘、一世情》、《风月》、《天之骄女》等。

7、象山影视城,位于浙江省象山县新桥镇。2004年,投资投资达4.6亿元兴建。建有神雕侠侣城、春秋战国城、经济型宾馆、摄影棚等场馆和影视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1091亩。拍摄作品:《神雕侠侣》、《碧血剑》、《少年杨家将》、《封神榜》、《薛仁贵传奇》、《大明王朝》《张居正》、《水浒人物谱》、《那小子真帅》、《井冈山》、《乱世名豪》、《大唐游侠传》、《抗倭英雄吴时来》、《长江七号》、《仙剑奇侠传三》、《熊猫大侠》、《生死线》《水浒》、《西游记》、《新萍踪侠影》、《赵氏孤儿》、《木乃伊3》、《何利彩》、《超强台风》、《画皮》、《楚留香传奇》、《一支梅》、《赵氏孤儿》、《大秦帝国》、《开天辟地》、《四大名捕》、《王的盛宴》、《轩辕剑之天之痕》、《大漠谣》、《华胥引》、《狐仙》、《洛神》、《新天龙八部》、《兰陵王》、《医圣》、《谋圣鬼谷子》、《寒山潜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8、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西夏区镇北堡镇,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作家张贤亮发现了它,并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电影界。拍摄作品:《大话西游》、《红高粱》、《五魁》、《五个女人与一根绳子》、《方世玉之英雄出少年》、《东邪西毒》、《老人与狗》及《荒原女神》等。

9、焦作影视城焦作影视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距焦作市区1公里。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1995年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投资2.3亿元兴建而成,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是以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主要景点由文化广场区、周王宫区、市井区、楚王宫区、古战场区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拍摄作品:《老子传奇》、《水浒传》、《战国》、《乱世后宫:红发美人》、《卧薪尝胆》、《新三国》、《西施秘史》、《楚汉争雄》、《东周列国》、《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曹操与蔡文姬》等。

大明宫影城篇5

关键词:中国古都学;唐长安城;城门管理

中图分类号:K242;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065-07

收稿日期:2011-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ZS005)

作者简介:肖爱玲,女,江苏徐州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古代社会礼法森严,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不同人之间的严格级差,保持人际的尊贵卑贱关系,以巩固政权。唐太宗为确保李唐王朝长治久安,在总结历史经验之后即断定:“在与国内的其他对立集团相处时,中央权力特别是皇室权力必须加强。”为此,在都城建设及空间构成上处处体现了严格的礼法思想,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无论是直观视觉效果上,还是内在心理上都能感受到都城空间的有序性,使之各处其位,各司其职,不得僭越。

笔者曾以《隋唐长安城等级规范》为题有过相关论述,然仍有不到之处,如城门管理制度仅从城门规模、城门门道数量等方面解读,显然不够全面。唐长安城规划整齐有序,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及其内部诸门构成的城门系统不仅是都城内外交通的重要通道,还是维护都城空间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对封闭的都城制度下,唐政府为加强都城防卫及稳定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对城门进行管理。

关于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的研究,目前学界虽有涉及,如万晋、赵贞等学者对城门郎、街鼓进行考证,但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之基础上,以唐代律令资料及相关文献为依据,从门籍制度、宵禁制度、城门启闭及城门维修等方面,对唐长安城不同类型城门的管理制度做一历史解读。

一、门籍制度

唐都长安规模宏大,由外郭城、皇城、宫城组成。宫城包括三大内,即太极宫(含东宫、掖庭宫)、大明宫及兴庆宫。各宫由数量众多、相对独立的宫殿群构成,各建筑群内亭台楼阁数量繁多,故有诸多宫城门、宫门、殿门等相隔使得宫城布局非常有序。有唐一代,出于保护帝王安全及维护中央权力之目的,在宫城区域实行门籍制度,对宫城诸门进行管理。

门籍制度是指京师官员凭借有效门籍经监门官审核后进出宫殿门的一种制度。门籍制度最早可上溯到汉代,《汉书・元帝纪》注引应劭日:“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相貌及身材特征等),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唐代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门籍制度管理宫城诸门。

(一)门籍

所谓门籍,指一种悬挂在宫殿门前的记名牌,上面书写官员姓名、年龄、身份及特征等,门籍每月更换一次,官员凭借有效门籍进出宫殿门。

门籍主要适用于两类人,一类是百官,另一类是宫中服务人员、值宿官吏及一般人员。百官凭借门籍进出宫殿门,左入右出;而宫中服务人员及值宿官吏从便门出人。关于进出宫殿门和城门遵循左入右出原则,《大唐六典》卷25“左右监门卫”条载:“凡宫殿门及城门,皆左入右出。”这一点得到考古发掘资料的证实,20世纪70年代在发掘唐长安外郭城明德门时发现,明德门共有5个门道,除东西两个门道有车辙外,其余车辙是从中间三个门道前面绕至两端门道通行的,车辙绕门而行的原因即遵循左入右出的交通规则。

百官门籍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官员所属机关将其姓名、官爵以公文形式送到需进入的宫殿门,经门司送到监门,核对相符才能出入。“凡京司应以籍入宫殿门者,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以移牒其门,若流外官承角色,并具其年纪、颜状。以门司送于监门,勘同,然后听入。”如果是流外官,需提交个人履历、年龄及相貌特征等。二是九品以上文武官员亲自将门籍送达监门卫,由监门卫送到需进出宫殿门。唐代对出入宫城的官员采取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一般百姓难以进入宫城区域。

(二)门籍制度执行者――左右监门卫

唐统治者在前代基础上设左右监门卫,掌管宫禁门籍之法。“左右监门卫下设大将军、将军、郎将等官,大将军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将军副之,中郎将分掌诸门,以时巡检。”左右监门大将军、将军负责宫殿诸门禁卫及门籍之法,中郎将负责宫殿门的巡警事务及检校出入等工作。左右监门将军的职责有二:其一,检查人员及物品进出宫殿,左监门将军掌管进宫殿门者,右监门将军掌管出宫殿门者。“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伞扇仪仗出入者,阅其数。”左右监门将军除对进宫朝参、奏事及仪仗出入者勘验门籍外,还对出入宫殿的物品进行检查,“凡财物器用应人宫者,所由以籍傍取左监门将军判,门司检以入之;应出宫者,所由亦以籍傍取右监门将军判,门司检以出之。”其二,负责宫殿诸门防卫,如果遇到皇帝大驾行幸,左右监门卫率其所属按照一定的仪仗在衙门监守,以确保皇帝安全。左右监门卫下设的官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共同执行门籍制度,负责宫禁安全。

(三)违反门籍制度处罚规定

唐政府为加强宫城诸门管理,制定出一系列法令,对进出宫城诸门的人员及管理者形成约束。唐律对违反门籍制度者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主要分为无门籍、无效门籍及有门籍三种情况,且对无籍阑入宫门、殿门、阁门者实施不同的量刑标准。

第一,无门籍进入宫殿门,以阑入论;无门籍应人宫殿门,需专人引见,否则减阑入罪五等。唐令规定:“诸于宫殿门无籍而入者,以阑入论。”疏日:“应人宫殿,在京诸司皆有籍。其无籍应入者,皆引入。”“诸应人宫殿,未著门籍而入,减阑入五等。”无籍应入宫殿门与无籍进入宫殿门相比,处罚相对减轻。无门籍冒承人名进入宫殿门,以阑入论。唐令规定:“诸于宫殿门无籍冒承人名而人者,以阑人论。”疏日:“应人宫殿,在京诸司皆有籍……其无籍,不得人引,诈言有籍冒承人名而人者,宫门,徒二年;殿门,徒二年半。”唐律除对冒承人名阑入宫门、殿门的人员进行处罚外,对管理该门的守卫人员亦有处罚规定,根据门的等级,对守卫的处罚不尽相同。唐令规定:“对于无籍冒名进入宫殿门者,守卫不知冒名情,宫门杖八十,殿门以内递加一等。”

唐长安城宫城内的门有宫城门、宫门、殿门、阁门等几大级别,门的等级由外向内依次提高,唐律对无门籍阑入宫内诸门者,依门的等级治罪。《唐律疏议》记载:

诸阑入宫门,徒二年;殿门,徒二年半,持仗者,各加二等。入上阁内者,绞……疏日:“宫门皆有籍禁,不应入而入者,得徒二年。嘉德等门为宫门,顺天等门为宫城门,阑入得罪并同。……太极等门为殿门,阑入者,徒二年半。持仗各加二等,谓将兵器、杵棒等阑入宫门,得徒三

年;阑入殿门,得流二千里。……上躅之内,谓太极殿东为左上阁,殿西为右上阁,其门无籍,应入者准敕引入,阑入者绞。……‘其宫内诸门,不立籍禁’,谓肃章、虔化等门,而得通内,而辄阑入者,并得绞罪。

第一,唐律对阑入宫门、殿门及阁门者,随着各门级别的提高,处罚逐渐加重。唐长安城宫城太极宫的宫门嘉德门、宫城门顺天门(即承天门)不应入而入者,受罚程度相同。阑入太极门等殿门,判处二年半徒刑,若携带兵器,受罚更严。无门籍应人东、西上阁门者,需有皇帝敕令并经专人引见,阑入者受绞刑。

第二,无效门籍不能进入宫殿,违反以阑入定罪。唐令规定:“诸应出宫殿,而门籍已除,辄留不出及被告劾,已有公文禁止,籍虽未除,不得辄人宫殿,犯者,各以阑入论。”一些官员因改任、假患、事故等原因门籍当日被除,或门籍虽未除但因告劾被文牒禁止者,都不能进入宫殿,违反以阑入定罪。

第三,有门籍未合进入宫殿门,减阑入罪五等论处。唐律规定:“虽有长籍,但当下直而辄入者,减阑入五等。”宿卫兵因长期守卫,门籍称为长籍,如果进入宫殿门,未合门籍进入,减阑人罪五等。

唐政府为加强宫城防卫、维护都城治安,设左右监门卫掌管宫禁门籍之法。为保证门籍制度的顺利推行,唐政府依照宫内诸门的等级对违反门籍制度者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种种措施只有一个目的,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构建权力等级秩序。

二、宵禁制度

唐政府为维护都城治安,实行宵禁制度对长安外郭城门及坊门进行管理。宵禁制度是配合都城治安管理实行的一种夜禁制度,即按时关闭城门坊门和禁止居民夜间出行。中国古代城市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实行宵禁制度,“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行者断,必击问行故,乃行其罪。晨见,掌文鼓纵行者,诸城门吏各入请钥开门”这种夜禁制度一直为后代继承,以唐长安城最为典型。

(一)唐代宵禁制度信号――街鼓

唐长安城以鼓声为准,实行宵禁制度,要求城门坊门启闭有时,夜间禁止出入。唐政府在长安外郭城主干街道上设置街鼓,鼓声成为城市居民作息时间表,对维护唐长安城的时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承天门街鼓敲响,城门及坊门按时启闭,人们便开始或结束一天的生活。有学者对唐长安城街鼓进行考证,认为六街鼓目前确定的有承天门街鼓、朱雀门街鼓及春明门街鼓,其他三鼓不可得知。

唐长安城承天门街鼓的敲响是实施宵禁制度的标志,唐令规定:“五更三筹,顺天门(宫城正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挝,坊门皆闭,禁人行。”每天早晨五更三点,顺天门击鼓,打开城门供行人出入;傍晚时刻,顺天门击鼓四百下,关闭城门,又击鼓六百下,关闭坊门,禁止夜行。城市生活因鼓声而受节制,逋亡奸伪无所容足,保障都城治安。

街鼓的敲响是唐长安城特有的一种时间信号,承天门成为长安城的报时中心。唐代街鼓的设置对后代城市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街鼓的设置是后代城市设置钟鼓楼的前奏。唐宋都城在子城设置鼓角楼(即子城门楼)作为传统的报时方式,元大都由于城区寮旷,鼓声不能及远,采用钟报时,开创都城报时用钟的先例,明清南京、北京亦建钟鼓楼,作为都城生活的报时中心。

(二)宵禁制度执行者――左右街使

唐代设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下设左右街使、左右翊中郎将府官等。左右街使掌管六街巡逻,负责长安城交通道路治安,是宵禁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吕,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每当日暮时分,击鼓八百下,守门士兵关闭城门及坊市门,入夜后左右街使在街上巡逻,武官暗中巡查;五更二点,承天门击鼓,随后街鼓响三千下,城门及坊市门开启,左右街使停止巡逻,宵禁结束。

左右街使作为宵禁制度的主要执行者,一般为高级官员兼任。唐代晚期常以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兼任,“郭钊元和初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左街使……穆宗即位,郭从为叔舅,改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充左街使。”左街使由金吾卫大将军担任,足以看出统治者对都城治安管理的重视。

(三)犯禁受罚规定

唐长安城实行宵禁制度,以鼓声为准启闭城门坊门,如果有人在城门坊门关闭后在街上行走,即被认为是犯夜,处罚十分严厉。唐律规定:“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违者,笞二十。”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四月癸丑,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金吾薛坯、巡使韦缥皆贬逐”“右金吾卫将军赵宜,检校街,时大理丞徐逖,鼓绝,于街中行,宜决二十,奏付法,逖有故不伏科罪”上层官员夜间在街上行走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百姓更不用说。如果遇到紧急事务或婚嫁丧病等特殊情况必须夜行者,应持官府或本坊文牒,经检查后才能夜出坊门。

唐长安城以鼓声为准,实施宵禁制度,要求城门、坊门启闭有时,夜间禁止出人。承天门街鼓成为长安城的报时中心,对后代都城钟鼓楼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城门启闭制度

(一)城门启闭时序

唐长安城内存在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门,出于都城防卫的考虑,对不同级别城门的开关顺序、启闭时间、及钥匙出入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城门左入右出,开则先外后内,闭则先内后外。

唐都长安城门启闭在时间上有严格规定,城门启闭根据鼓声而定,击鼓以漏刻为准。城门启闭最初由人员相互传呼进行,后经马周建言以鼓代之。早晨拂晓,承天门击鼓,一刻后开启皇城门、京城门,第一馨馨鼓声之后开启宫城门、左右延明门及乾化门;第二馨馨鼓声后,开启宫殿门。夜幕降临,第一馨馨鼓声后,关闭宫殿门;第二馨馨鼓声后,关闭宫城门、左右延明门、皇城门及京城门。京城门与皇城门在同一时间内开关,宫城门在其前关,其后开。《唐六典》对城门启闭有详细记载:

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阖之节,奉其管钥而出纳之。开则先外而后内,阖则先内而后外,所以重中禁,尊皇居也。候其晨昏击鼓之节而启闭之。承天门击晓鼓,听击钟后一刻,鼓声绝,皇城门开;第一鼓鼓声绝,宫城门及左右延明、乾化门开;第二鼓鼓声绝,宫城门闭及左右延明门、皇城门闭。其京城门开闭与皇城门同刻。承天门击鼓,皆听漏刻契至乃击;待漏刻所牌到,鼓声乃绝。凡皇城、宫城阖门之钥,先酉而出,后戌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宫城、皇城钥匙,每日入前五刻出闭门,一更二点进入;五更一点出开门,夜漏尽,第二鼓鼓后二刻而进入。京城阖门之钥,后申而出,先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京城门钥匙于东廊下贮纳,每去日入前十四刻出闭门,二更一点入;四更一点出开门,夜漏尽,第二鼓鼓后十刻入……。

从上面记载可知,城门郎一般不准随身携带钥匙,而是将钥匙存放于城门东廊下,然后由门仆在规定时间送到城门郎手中,听到鼓声后按时启闭城门。

宫城门、皇城门、京城门的启闭钥匙需门仆传送才能到达城门郎手中,由于城门开启顺序及时间有先后之分,导致门仆传送钥匙时间也不一致。宫城门、皇城门关闭钥匙先酉出、后戌入,开启钥匙后丑出、夜尽入,五更一点出开门、日入前五刻出闭门;京城门关闭钥匙后申出、先子入,开启钥匙后子出、先卯人,四更一点出开门、日入前十四刻出闭门。赵贞在《唐代长安城街鼓考》一文中认为宫城、皇城城门五更一点开启,按现在时间推算应为凌晨3点24分,日入前五刻闭门,即17时48分;京城门四更一点出开门,相当于凌晨1点40分,日入前十四刻闭门,即15时38分24秒。笔者对赵贞推算的京城门关闭时间表示质疑,按照关则先内后外的原则,京城门关闭时间应在宫城门之后,即在17点48分之后,而非15时38分24秒。

唐长安城城门启闭制度非常严格,殿门、宫门、城门及坊门启闭都有特定时间,但因特殊原因,会下令推迟开门。“元和三年(808年)六月,百官初入待漏院,候禁门启入朝。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闭,五更而启,与诸里门同时。至德中,有吐蕃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开。”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建福门、望仙门本来五更开门,与里坊开门时间一致,后来由于吐蕃囚从金吾仗亡命,故推迟开门时间。

(二)城门启闭制度执行者一城门郎

唐政府为加强城门防卫与社会治安管理,设城门郎负责京城、皇城、宫城城门启闭。城门郎这一官职最早可上溯到周代,汉代设城门校尉,隋代改为城门郎,唐仍设城门郎负责京城、皇城、宫城城门启闭。

唐长安城城门、宫门、殿门数量众多,“武德五年,置门仆八百人,番上送管钥”。根据考古资料推测,外郭城门明德门东南侧、西南侧发现的两座房址,可能是门仆值班的门房基址。“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之节,奉出纳管钥。开则先外而后内,阖则先内而后外……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阁覆奏。”如果遇到紧急事务,在城门未开时出入城门,则需到阁门向有关部门奏请,只有遵奉上级旨意、核对鱼符后才能开关城门。非常时受敕开启城门,有以下几道程序:“殿门及城门若有敕夜开,受敕人具录须开之门,宣送中书门下。其牙内诸门,城门郎与见直监门将军、郎将各一人俱诣阁门覆奏,御注‘听’,即请合符门钥,对勘符,然后开之。”城门及殿门若有敕令在夜间开启,接受命令的人首先详细记录要开之门,以文书形式送达中书省及门下省等相关部门;其次城门郎与当值的监门大将军、中郎将等各一人,一起到阁门上奏,请求皇帝批示;最后对勘合符开门。这种非常时开启城门,显示出城门管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灵活性,宫内各门奉敕开关,城门郎、监门将军与中郎将等官员共同协作,体现了唐代行政官僚机构的相互制约与合作。

(三)城门启闭失职处罚规定

唐政府为维护都城防卫与社会治安,派专职人员负责城门启闭,并制定法令保证制度执行。城门启闭时间是唐都长安的官方时刻表,不容有任何误差。唐律对城门启闭失职有以下处罚规定。

第一,城门启闭钥匙的进出若超过规定时间,被认为“进出钥违迟”,要受处罚。唐律规定:“宫殿门闭讫,进钥违迟者,殿门杖一百……宫门以外,递减一等。其开门出钥迟,又各递减进钥一等。”唐律对进钥、出钥违迟者的处罚规定,随城门级别的降低依次减轻。闭门进钥违迟者,殿门杖一百、宫门及宫城门杖九十、皇城门杖八十、京城门杖七十;开门出钥迟者,比进钥迟者各减一等,即殿门杖九十、宫门及宫城门杖八十、皇城门杖七十、京城门杖六十。

第二,城门启闭如果没有按照常规方法操作,要受到处罚。唐律规定:“若错符、错下键及不由钥而开者,杖一百;即应闭忘误不下键,应开毁管键而开者,徒一年。其皇城门,减宫门一等。京城门,又减一等。”如果不依常法开闭城门,受杖一百;关门忘下键、开门毁管键,受徒刑一年。

第三,城门、宫殿门非常时启闭需要有合符、勘符等程序,如果有一个程序不符合,就不能开门,否则要受罚。唐令规定:“诸奉敕以合符夜开宫殿门,符虽合,不勘而开者,徒三年;若勘符不合而为开者,流二千里;其不承敕而擅开闭者,绞。”奉敕开宫殿门,符虽合、未勘而开者,受徒刑三年;勘符不合而开者,流二千里;不承敕擅自开闭,受绞刑。

第四,唐代城门管理制度极为严格,除对城门守卫的工作进行严格规定外,对其在职与否亦有规定,宫门守卫冒名顶替者要受到处罚。唐令规定:“诸于宫城门外,若皇城门守卫,以非应守卫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各徒一年。以应守卫人代者,各杖一百。京城门,各减一等……”守卫人及冒名顶替者都要受罚,皇城门守卫,非守卫人冒名守卫人,冒名者及守卫人都要徒一年;应守卫人代替守卫,代替者及守卫人都要杖一百,京城门如果出现守卫冒名或代替现象,依此各减一等。

唐长安城城门启闭有严格时间规定,遵循开则先外后内、闭则先内后外的原则。唐政府为维护都城社会秩序,设城门郎负责京城、皇城、宫城城门的启闭,并根据城门等级,制定相应法令保证制度实施。

四、城门维修制度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兴建的,城门由于历时较长,受大风、暴雨等自然因素影响,部分有所损坏。建中三年(782)二月已卯,震通化门长庆四年(824)五月庚辰,大风吹坏延喜、景风二门;太和九年(835)四月二十六日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落,拔殿前树三,坏金吾仗舍,废楼观内外城门数处,光化门西城墙坏七十步。城门除受自然因素破坏外,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文宗太和九年(835)秋七月,毁银台门,起修三门楼;代宗大历七年(772)春正月甲辰,回纥使者擅出鸿胪寺以三百骑犯金光、朱雀门。唐长安外郭城门金光门、皇城城门朱雀门遭到回纥兵侵犯,城门为木构建筑,受到一定破坏。

唐长安城城门维修工作主要由将作监负责,将作监下设将作大匠,《唐六典》对将作大匠的职责作如下记载:

将作大匠之职,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凡西京之大内、大明、兴庆宫,东都之大内、上阳宫,其内外郭、台、殿、楼、阁并仗舍等,苑内宫、亭,中书、门下、左右羽林军、左右万骑仗、十二闲厩屋宇等谓之内作。凡山陵及京都之太庙、郊社诸坛庙,京都诸城门,尚书殿中秘书内侍省、御史台、九寺、三监、十六卫、诸街使、东宫诸司、王府官舍屋宇,诸街、桥、道等,并谓之外作。

从以上记载可知,将作大匠掌管土木工匠政令,负责都城“内外作”工程营建与维修,其中“内作”指宫城及禁苑范围内的营建工程等,“外作”指皇陵营建、都城庙社、城门、东宫诸司、王府屋宇及街道桥梁等维修工作。关于唐长安城的外作营缮事务,“大事则听制敕,小事则须省符”。同时城门守卫人员也参与城门维修,“开元二十三年(735)七月劾,两京城、皇城及诸门,并助铺及京城守把捉兵之处,有城墙若门楼舍屋破坏须修理者,皆与所司相知,并量抽当处职掌卫士,以渐修营”。城门门楼及舍屋修理需上报职官,助铺然后派城门守卫

人员对其进行修缮。唐政府对城门维修极为重视,史书对唐长安城门及门楼的维修有零星记载,具体参见表1。

从上表可知,唐长安城城门维修工作多在唐后期进行,其中大明宫的城门修缮较多,凸显出大明宫在唐后期的政治中心地位。唐长安城城门的维修工作主要由将作大匠负责,但根据上表记载,德宗贞元年间户部侍郎班宏奉敕修延喜门及玄武楼、户部尚书裴延龄奉敕修望仙楼,似乎户部尚书侍郎也负责维修城门。其实不然,“户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德宗任命户部尚书侍郎维修城门,主要利用户部侍郎及所属机构提供的经费物资,并非营造机构职能的转移。

五、小结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策源地。唐都长安作为古代封闭都城制度的典型,城门管理制度完备而严格,唐政府不仅推行门籍制度、宵禁制度加强城门防卫,还涉及城门启闭、城门维修等制度,加强都城安全与防卫。门籍制度是唐政府为加强宫城诸门管理而推行的一种制度,要求百官及宫内服务人员凭借有效门籍进出宫殿门,在物态空间上形成一种门障,体现统治者“家天下”的管理思想。宵禁制度是街鼓管理与城门、坊门启闭相配合的一种制度,左右街使掌管六街巡逻,是宵禁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城门启闭根据鼓声而定,主要由城门郎负责,遵循开则先外后内,闭则先内后外的原则。唐长安城的城门管理制度是在前代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城门管理制度极为严格,依据城门等级制定相应法令保证制度的实施。

唐政府推行城门管理制度,对人们在城门的空间活动进行规范限制。非常时受敕启闭城门,需经城门郎、监门将军、中郎将等官员共同协作,才能对勘合符开门,体现唐代行政官僚机构的制约与合作。城门管理职官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形成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证都城秩序顺畅运行。

唐政府为加强都城防卫与稳定统治,制定出完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唐长安城内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城门进行管理,体现权力运作与都城空间管理的密切相关性。统治者运用最高权力推行城门管理制度,通过设置管理机构、管理者及制定一系列法令保证具体制度的实施,从而使得都城空间管理秩序得以有序运行,达到其维护统治的目的。同时唐代城门管理制度也是加强都城空间管理、获取或维护权力的一种手段。

唐长安城的城门管理制度完备而严格,对后代都城城门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展而来的门籍制度,被多个朝代所继承,明清北京皇宫城门的进出依然采用门籍制度来加强防卫;同时唐长安都城管理中的宵禁制度,在宋代之后,被元明清所继承,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依然推行宵禁制度;唐长安城街鼓报时与之后都城钟鼓楼的设置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对后代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肖爱玲.隋唐长安城等级规范[J].建筑与文化,2009(6).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李吉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代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1).

[7]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墨子[M].四部丛刊本.

[11]赵贞.唐代长安城街鼓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2]郭湖生.中华古都[M].台北:空间出版社,2003.

[13]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大明宫影城篇6

关键词:清代;盛京;规划思想

Abstract:Sheng Jing is enters the pass front clear the capital city, is transforms in the bright Shenyang center half back’s foundation, increases develops becomes.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plan has inherited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radition capital city plan idea, moreover also retained the Manchu nationality inherently to construct the city tradition, and has absorbed Tibetan Buddhism’s Mandala thought.The abundant national capital plan designer thes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 the city idea, fuses successfully together, has created an immortal masterpiece for us.Sheng Jing took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in the capital city plan construction history the last model, also has enormously enriched the Chinese capital city plan history treasure house.

Key words:Qing Dynasty;Sheng Jing;Plan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45(6)

沈阳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燕始在此建候城,汉代时是辽东郡(今辽阳市)所辖18县之一,后因北方高句丽的扩张而废弃。辽代在候城的废墟上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兵火。元代又在此重建沈州,不久升为沈阳路。明代在此设沈阳中卫,是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辖的25卫之一。明天启五年(1625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将首都从辽阳东京城迁至沈阳。

在明代以前,由于沈阳地近长城,其城市功能长期以来多以军事为主,虽然城市地位不断有所提升,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使沈阳从明代的一座卫城一跃成为后金的都城,从而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并没有另建新城,而是在原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重新予以改造与增拓。首先是改原来的四门为八门、十字大街为井字大街;加高、加固城墙,改护城河二道为一道。其次是重新确定城内九个区域的功能定位:中心区域建皇宫,各个王府环绕周围;皇宫前建都察院、理藩院,在德盛门(大南门)内大街建吏、户、礼三部衙门,在内治门(小南门)内大街建兵、刑、工三部衙门,在北部的两个十字路口建钟鼓二楼。再次是新建都城必备的礼制建筑:天坛、地坛、堂子、太庙、文庙等。

经过两代帝王近十年的的精心规划和大规模改造与增拓,沈阳城的规模与面积虽然没有扩大,但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京阙之规模大备”。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初九日,皇太极传谕,改沈阳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穆克敦”。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又在盛京城外东、南、西、北四郊距皇宫五里处各建一塔一寺,合称“护国四塔四寺“,顺治二年(1645)五月竣工。康熙十九年(1680)又最后完成了圆形外城土墙的修筑。这样,盛京城无论在城制、道路格局,还是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景观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地位与形象,而且作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最后一个范例,为研究我国都城规划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盛京城的改造,是按照什么思想来规划设计的,体现了设计者一种什么规划理念呢?关于这方面,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记载。过去有种传统的说法,认为盛京城是按照道教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如光绪四年(1878)缪润绂所著《陪京杂述》卷首记载:“沈城建造之初具有深意。说之者谓: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四塔像四象,八门像八卦,郭圆像天,城方像地,角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像天罡,内池七十二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像四季,城门、瓮城各三像二十四气。”另外,民国年间金梁编的《东三省古迹轶闻》所载又略有不同:“陪都按〈周易〉八卦之势而建。清之太庙,适居省城之中,谓之太极,太庙之前为十面,其后有罗儿大天,是二者为太极中之阴阳二鱼眼也。太极生两仪(钟鼓二楼),两仪生四象(四塔),四象生八卦(八门),八八生六十四卦(楼橹),六十四卦生七十二地煞(泡子)。此为故老所乐道,并言其风水之胜者也。”这两种说法出现得都比较晚,显然是后人的附会,当初改造沈阳城的时候不可能是按照这种思想来规划的。盛京城规划思想中有道教的成分是毫无疑义的,比如内方外圆等,但主要的并不是道教的思想,它体现的是多种规划思想和建城理念的有机

融合。

满族是一个从辽东山地走出来的弱小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汉、蒙、藏等民族的优秀文化,迅速壮大起来。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到建都沈阳,曾经规划建设了多座都城,从赫图阿拉,到辽阳东京城,再到沈阳盛京城,体现了满族都城规划和建设思想的不断演变与进步。综观清代盛京城的规划建设,我们明显地感到,这里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都城规划理念,还保留了满族固有的建城传统,并吸收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思想。盛京城的规划设计者将这些多元的建城理念,成功地融合到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不朽的杰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都城规划史的宝库。

1最接近于《周礼・考工记》的建城模式

满族是在短时间内即由部落走向国家,并无多少文化积淀。它最初的费阿拉城和赫图阿拉城,也无严格的规划思想,更多的是部落的建筑传统:城址选在山上,随山就势布局,城市没有固定的形状;城墙、城门的建筑都比较原始;部落酋长的住宅择高而建,办公的“殿”和居住的“宫”并不在一起,也无明确的方位限制;在建筑布局上也无轴线、对称、均衡的概念。到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后,受到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在他规划建设辽阳新城(东京城)时,已有极大的进步。东京城虽然还是选择在山上,但城已经是接近规范的长方形,每面设二门,城墙、城门已经改为砖筑。但城内的规划布局似乎仍然较多地沿袭本民族的传统手法:殿与宫居城的最高处,殿、宫分离。迁都沈阳之后,虽然从山城变为了平地城,但在努尔哈赤在位时,对沈阳城的规划,大多仿照东京城,并没有更多的进步。他虽把办公的大衙门和十王亭放在了城的中心位置,却依然将汗宫建到了一里之外的北门南面;大政殿的屋顶虽采用了琉璃瓦,但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实际上还是满族传统帐幄式布局的固定化,并没有遵循主要建筑位于院落中心的中国传统的模式。

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即位后,在规划、改造沈阳城时,已经较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划理念,特别是《周礼・考工记》确定的都邑营建制度。

《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其中,《考工记》记载了王城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影响极其深远。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把这一记载视为经典,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哪一个朝代的都城是完全按照这一原则来规划的,也就是说,历史上没有一座都城是完全符合这些记载的。实际上,《考工记》确定的只是都城的一种秩序和礼仪规范。其中规定的王城要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等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将城邑建设纳入礼制规范之中,突出王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威仪。它的规划特征就是突出以皇宫为中心,讲究轴线与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从这一点看,盛京城是最接近于《考工记》的[1]。当然,盛京城作为清代第一座都城,是在原来明代沈阳旧城的基础上加以重新规划与改造的结果,而且经过了二代帝王才逐步完成。沈阳城在明代只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卫城,它原有的城市规模、空间格局、主体构架等,对盛京城的规划和改造都起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作用。但无名的规划师既遵循了《考工记》规定的基本原则,又较好地解决了旧城与新规划的诸多矛盾,成功地将明代的沈阳城改造成具有特色的清代第一都城。它所体现的《考工记》的规划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方正对称的城市格局

《考工记》规定的理想的王城图,应该是方城,每边开辟三座城门,这样就形成了“九经九轨”规整的棋盘式的城市格局。但明代沈阳城规模较小,如按《考工记》所规定的“旁三门” ,势必将沈阳城分隔成16个街坊格间,那样的话,每个街坊的尺度就会过小。另外,因为宫城要居中,南北和东西各三条的主要道路,就会使交通受到阻隔。明代北京城的这种布局方式就给城市带来极大的不便。盛京城吸取了“旁三门”的基本理念,但又根据沈阳城的特点,采用了“旁二门”的规划格局,这样,盛京城就形成了八座城门、井字形街道和“九宫格”式的城市空间框架,即所谓“八门正戴,方隅截然”(《钦定盛京通志》语)。虽然每面少开了一门,但格局更合理了,它既可满足皇宫居中的礼制要求,又做到了棋盘式的城市格局,使都城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

1.2“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功能分区

按照《考工记》规定的理想王城,应该是:“左祖右社”:王宫居城市中央,左(东)面是祖庙,右(西)面是社稷坛;“面朝后市”:王宫的前(南)面为朝廷,后(北)面为市场。现在看,盛京城基本是符合这一规定的:皇宫位于“九宫格”的中心,前面是皇宫,后面是四平街(今中街)市场;左面是太庙,只是右面无社稷坛(盛京的社稷坛于雍正年间修建,在天佑门〔小西门〕外西南隅)。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选择在今天的位置建他的大衙门,未必是单纯缘于“居中”的理念,也可能是看中了那里较高的地势。到皇太极时,将自己的大内宫阙选在了城的中心,虽然已有建成的大政殿和原来自己的王府在此的先决因素,但却应该是有意遵循“居中”的原则。因为这时皇太极汉化程度比乃父要深,这从他的宫阙布局基本遵循前朝后寝的布局就很清楚: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前面是大清门,崇政殿位于中部,后面是凤凰楼和台上寝宫。至于太庙初建时,并没有建在宫廷左侧,因为那里原来有一座三官庙(景佑宫),与宫廷的关系较深。可能皇太极认为三官庙在皇宫近旁,对皇室吉利,不应迁移,也许认为太庙不必一定要在皇宫近旁,总之,说明当时皇太极并没有刻意遵循《考工记》的规定。到了乾隆帝东巡祭祖时,为了使其更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才将位于大清门东侧的三官庙迁走,把太庙移建于此。同时,还将皇宫内初建时的不对称的附属建筑拆除重建,使其更符合礼制的要求。

在盛京规划改造过程中,除了遵循《考工记》规定的原则外,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一些建城理念。如:按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两座相对的城门不能互相望到,中间必须有物屏蔽。明代沈阳城有四门、十字大街,在中心路口就建了一座中心庙,四面街口还各建一座牌坊。盛京城重新规划为八座城门、井字大街,为了遵循这一风水理念,在北侧的两个路口分别修建了钟楼和鼓楼,在皇宫前左右两侧各立起一座牌坊,名为文德坊和武功坊,既达到了屏蔽的目的,又起到皇宫左右门户的作用,所以又称东华门和西华门。

2宫城一体的都城特点

后金(清)定都沈阳时,满族兴起未久,建立政权不到十年,到入关灭明时也只有二十八年的时间,因此,尽管在改造沈阳城时,已经受到中国传统建城理念一定的影响,遵循了《考工记》等确定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因为其时汉化尚不深,对礼制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改造后的盛京城,还保留或体现了许多满族自身的建城理念和特点。

首先,盛京没有独立的宫城,宫与城的关系是相融合的。中国古代的都城,发展到北宋,为了突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和保障皇宫的安全,形成了三城环套、“城中之城”的格局。即宫城居都城中心,外面套以皇城,再外又围以外城,三城四面各有城门。城与城之间,都有高墙相隔,即使宫城内部,不同的建筑区域,也都以高墙围成封闭的院落。造成宫与城的关系是封闭的,内敛的。而满族的都城与中原传统都城的一大区别,即没有独立的宫城,所谓的皇宫只是一个围起来的大院落,宫与城的关系是互相融合的,开放的。努尔哈赤起兵时的费阿拉城和建立后金后的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他的“宫殿”仍如一个酋长的院落,周围围以木栅栏,只是房屋多一些,稍微讲究一点。到了辽阳东京城,他居住的宫与办公的八角殿东西相距100米,并没有围成一个独立的院落。迁都沈阳后,殿与宫仍分在两处,每天往返于宫与殿之间必须穿城而过。可见此时尚无紫禁城的概念,“甚至对其常朝之所的大政殿、十王亭一组建筑,当时也并未把它们从城市中绝对地分隔出来,而是犹如一个城市广场,构成整个城市空间的一部分。[2]”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他的大内宫阙建在了城的居中位置,并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宫殿格局,但与东面的大政殿、十王亭仍是分开的,也无高墙相隔;除后宫位于高台之上,防备严密外,其他地方初期也只围以木栅栏;甚至东路和中路之间的南北通天街也未封闭,尚可通行。宫与城的关系仍是比较紧密的。

造成没有独立宫城的原因,固然受当时的紧张形势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重建新的都城,但更主要的是满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使然。

其次,盛京没有城市中轴线,不强调对称关系。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规划都城时,都要首先确定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宫廷建筑都与中轴线形成对称关系。这种规划理念的形成,源于儒家提倡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中庸”以及“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等思想。因为这种布局模式有利于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后来又与阴阳、五行、《易》卦、堪舆理论等相结合,不断得以发展完善。

这条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一般自外郭城南门起,经皇城南门、宫城南门、宫城北门、皇城北门,直到外郭城北门。位于这条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包括皇宫内),都要按左右对称布局。而最受规划重视的是从外郭城南门至皇城南门之间的这段御道。这段御道又称千步廊,两侧对称布置官府、寺庙等重要建筑。皇城南门外,又形成一个“T”字形广场[3]。

盛京城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轴线对称的规划方法。沈阳明代的南北门之间的纵向道路应该就是城市的中轴线,虽然迁都初期,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就坐落在北门之内,正对这条中轴线,后来大政殿、十王亭与皇太极的大内宫阙分列这条轴线的东西,也略呈对称格局,但以后这条道路却逐渐弱化,以至不能通行。皇太极规划的是从东西两侧进出皇宫,所以从南面就不能直达宫廷。乾隆初年又在大清门南面修建了一座五彩琉璃影壁以遮蔽①。其原因,一是满族历史上并无轴线对称的概念。从朝鲜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中所绘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院落都开东西门,而无南门来看,满族也不强调聚落的南向通道。二是为了保持宫与城的紧密关系,必须保证宫前东西道路的通畅。盛京城规划完成后,隔绝了由南部通天街出入皇宫的道路,而将大清门前的东西道路(今沈阳路)作为皇宫的出入通道,并在两侧修建了文德坊和武功坊两座牌坊。这样既保留了城市南部的东西通道,又密切了皇宫与城市的联系。可以说,文德坊与武功坊,既是皇宫的门户,又是宫与城的连接纽带;它与南侧的东西奏乐亭和司房、朝房、影壁等构成前朝的一部分,成为文武百官候朝、上朝的过渡空间。对于盛京这座由明代卫城改造成的都城来说,这种规划是极为高明的,也是成功的。这种宫与城布局的处理,在中国古都规划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沈阳故宫的东路――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手法。院内的主体建筑大政殿并不居中,反居后部,它的南面是两侧作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这种布局在空间视野上的效果极佳,开阔而庄严,有如努尔哈赤在检阅八骑将士。这种布局应该就是满族领袖们所理解的礼制吧。另外,这种布局还使院落南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梯形广场,与城市融为一体。后期由乾隆皇帝增建的沈阳故宫西路一组建筑,进一步发挥了当年规划师的这一构想。“将西路南大门向北推进了五十余米,使西路建筑门前与沈阳路一起形成了一处城市广场,一方面派作轿马场使用,同时又与‘东路’的大政殿广场(原广场南侧并无高大的围墙)形成呼应。这种处理,虽非同期所为,但使得沈阳路大街连同城市空间有收有放,有张有合,充分体现出空间的律动与节奏,犹如一气呵成,令人叫绝。[4]”

3建筑曼荼罗的城市格局

盛京城从规划上来讲,是很有特色的:内外两道城垣,内方外圆,即内城为方形砖城,外城为近圆形土城,井字形大街将城区分隔为八门八关;内城的中心有座中心庙,皇宫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的位置,王府按八旗各自方位围绕皇宫分布。尤为特殊的是,在城外郊区的四个方向各建了一座喇嘛塔和寺。这种城市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格局体现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思想,也就是说,当年盛京城是按照喇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设计的,质言之,盛京城就是一座立体的、建筑的曼荼罗。

曼荼罗,又作曼陀罗、曼荼逻,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译曰坛、坛城、坛场、中围,或为聚集、轮圆俱足。它是佛教密宗在修法时为防止魔障侵入而划定的区域或构筑的场所。在藏传佛教中,曼荼罗广泛地表现于壁画、唐卡以及寺庙的建筑等形式中。这些曼荼罗坛城的图形,多为内方外圆,内部是一座方形坛城,坛城中心是本尊,本尊周围是诸佛;方城四方各有一座建筑(有的作塔形)外面有一道或数道圆圈,圆圈内外有的还绘有诸多佛像。这种图形与盛京城十分相似。

以塔代表四方佛的实例,见于公元11世纪印度青铜造像。如北京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收藏的一件大日如来佛像,整个造像做出坛城形状,大日如来结跏趺坐于莲台中央,四角以四塔代表东、南、西、北四方

佛[5]。喇嘛教中还有一种建筑曼荼罗,又分为寺院曼荼罗和佛塔曼荼罗两类。地区的寺院和佛塔建筑,一般都是按照曼荼罗的仪轨建造的。始建于古格王国的桑耶寺,即是以建筑形成的立体的曼荼罗:中间的方殿,表示(桑耶中央的乌策大殿象征着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环廊外圈四向的四组佛殿,分别代表(桑耶乌策大殿四周的)东胜身三洲、南赡部洲、西牛贺三洲、北妙声三洲;四角四座佛塔,代表四天王等等[6]。所以,内方外圆的盛京城、皇宫和四塔表示的就是立体的建筑的曼荼罗,城中心是皇宫(本尊、须弥山?),外面是内方外圆的城墙,内有八旗环卫,外有四塔镇护。清代皇帝外出,搭建行营,亦作此种形制。据清代吴振著《养吉斋丛录》卷十六记载:“行营之制,内方外圆,中建黄幔城,外加网城,索为之;设连帐百七十有五为内城,启旌门三,每门植纛二,东镶白,西正黄,南正白;外设连帐二百五十有四,为外城,启旌门四,每门植纛二,东镶白,西镶红,南以正蓝、镶蓝分日值之,北正红;外周设宿卫警跸,各帐皆以八旗护军官校环卫焉。” 很明显,这种行营之制与盛京城一样,都是一种曼荼罗(坛城)的形式。

盛京城被规划为曼荼罗,首先与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喇嘛教就通过蒙古喇嘛传入建州女真地区。当皇太极认识到喇嘛教对于笼络蒙古的重要性后,就积极提倡喇嘛教,大力推行对喇嘛的善养政策,导致大批蒙藏喇嘛来到盛京,其中有不少大德高僧。这些大喇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不仅对藏传佛教经典有很高的修养,而且对塔寺的修建、佛像和壁画的制作技术,也十分精通内行。因此,他们对盛京皇宫、塔寺的修建以及盛京城的规划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沈阳故宫建筑上就有许多喇嘛教建筑的装饰手法和纹饰图样。有关文献和碑刻都记载,沈阳实胜寺和四塔四寺都是他们参与设计修建的。如寺的藏文碑记载有:“四座寺庙的如来、观音及佛塔的量度、样式、图画等的设计和作者毕力兔郎苏”[7]。

修建四塔寺的目的,就是护国佑民,所以四寺的名称前都加“护国”二字。四塔寺的汉文碑文后面的铭文概括了修建四塔寺的宗旨:“皇图肇启,宝域弘开,仰兹佛日,跻于春台,雨时叙,国无灾,三途靡惑,五福斯来。”四塔寺的名称不同,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曰流通正法,名曰寺。从名称上看,四塔寺所祈愿的目的各有所侧重。修建四塔寺时,皇太极正在患病,西塔寺名为延寿寺,就是为了虔祝圣寿,即寄托为皇帝祛病祈寿的愿望。但总的来说,当时,明清之间的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喇嘛们把盛京城规划设计成曼荼罗的形式,正是想以宗教的力量捍卫盛京,保佑刚刚建立的大清王朝战胜明朝,一统天下。清初吴振《养吉斋余录》卷一就说过:“寺在盛京地载门外之北,永光寺在抚近门外之东,广慈寺在德盛门外之南,延寿寺在外攘门外之西,各占一隅,皆建白塔一,闻当时有喇嘛善勘舆者云:四塔全,当一统,后果如其言。”

当时,皇太极受喇嘛教思想的影响,对这种曼荼罗的规划理念肯定是能够接受的。清初,五世达赖喇嘛等与皇太极往来书信中,皆称盛京为莲花之城,称皇太极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太宗时崇德七年,达赖、班禅谓东土有圣人出,特贡方物,表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翌年遣使存问,称之为金刚力士。”

曼荼罗的种类很多,因文献阙如,我们现在还没有查到关于盛京城规划为曼荼罗的明确记载,因此,还难以确定盛京城属于哪种曼荼罗。但是,盛京及其四塔的格局是按照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则是毫无疑问的。

综上所述,盛京是清入关前的都城,它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规划改造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一座都城。它的设计融入了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规划理念,体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满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嬗变。作为清朝规划建设的唯一的一座都城(北京是明朝规划建设的,清入关只是利用而已),它也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一个范例,对于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原址现仅存影壁的石雕须弥座,为乾隆年间的作品。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康熙年间绘制的《盛京城阙图》所示,清初此处建有前后两座各为三间的正房。

参考文献:

[1]陈伯超.盛京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陈伯超.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陈伯超.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大明宫影城篇7

宫廷古建筑的概述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官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宫廷古建筑历史特征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官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纥有一万米。

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伺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咪。

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

“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2106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面积18300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字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富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艺术特征

中国宫廷建筑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的宫廷建筑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宫廷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重视重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大明宫影城篇8

关键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址区位;价值定位;民众意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V site park mode of many controvers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V site park three main factors to explain why the building mode in domestic repeatedly see not only.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omestic site park construction work provide certain effect to solve, adjusting the sites and social relations, avoid only attend to sight and ignor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benefit to happen.

Keywords: TV national site park; Site lo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Public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遗址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且遗产价值重大的考古遗址为依托,具有明确的范围边界和专门管理机构,在开展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参观游览、娱乐休闲活动等功能的公益性空间区域。 国家遗址公园以保护考古遗址,展示遗址价值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国家遗址公园应通过国家遗址公园评定程序,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公布。

与国外的heritage site(遗址或遗址区)不同,我国的是heritage park(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提出就是希望能以遗址保护为核心,将公园与遗址保护有机结合以来发挥遗址更大的社会效应,合理的利用资源。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内缺少用地紧张公共绿地,“国家遗址公园”的提出也是希望以这种特殊形式的公园来为公众提供大面积的室外休闲空间。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开园。但是在开园之前的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以及在开园之后的社会反响皆是负面评价占据主导位置。从遗址保护角度出发,其负面评价主要有:没有反映出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遗址公园遗址感不强没有真实的展示遗址的信息,加建建筑、服务设施过多使得遗址没有得到全面的保护。从社会舆论角度出发,负面评价有:商业氛围过于浓重,“曲江模式”的升级版,诸多设计、施工问题使得游园不便。通过对于这些负面评价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争论的缘由来自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的社会职能这对本应统一但却在此表现得异常矛盾的一对矛盾体。经分析各种争论的出发点,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遗址区位、价值定位、民众意识。

遗址区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今天西安市一环与二环之间的一块区域,占地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其南邻西安火车站,北接西安市北二环居住区,东面为原有居住区,西侧为旧城改造后的新型居住区,并临近西安市中轴线。大明宫遗址连同其周边区域是西安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这当然与大明宫遗址的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造后该区域除遗址公园外仍以居住区为主。与常见的远离城市的遗址不同,大明宫遗址是一个完全被现代城市居住区所包围的遗址,遗址与居民共存的关系被延续了下来并有所变化(之前的大明宫遗址许多部分被城中村占压,居民与遗址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今日之情况较当时有大不同,现代城市的生活节奏对环境的影响要较当年更为严重),并这也就注定了其将不同于其他的遗址公园的发展模式。

遗址周边的大规模居住区需要有一块城市公共绿地来做为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但这是目前国内诸多居住区所不具备的。有一块城市公共绿地自然也成为了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这里,遗址公园的存在使得有这样一种可能——将遗址公园的部分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绿地来使用。这一想法引来了诸多争论,一边认为遗址自身环境脆弱应尽量与城市活动隔离,以求能够完整、全面的保护遗址;另一边认为如此之大的一片区域作为“”有些不合理,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实现人与遗址的和谐共存。

我们可以将这两派看作保守派与激进派,保守派看重的遗址本身,所采用的保护方式也是最为普遍成熟的封闭式保护。激进派看重的是遗址公园的社会职能,采取的保护方式也更具有探索性。最终后者的保护观点得以实现,这也就有了今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分区管理的模式。在靠近规划保护范围、地面遗址较少的区域作为免费开放区,实际上做城市公园的用途,其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极具现代感的服务设施可以说明这一点。靠近遗址区内部、地面遗址较多的区域作为收费区,这里的主要功能是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合理的展示。

价值定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如何体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动态的。就如同兵马俑、故宫等国内外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样,他们的社会价值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就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而言,目前选择的以遗址公园为主体,对大明宫遗址做到有效的控制、保护,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展示,配合以先进的服务设施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提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使之在日后能够成为与兵马俑起名的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的代表;同时,利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品牌效应以及环境效应,进一步开发这一区域,为这一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使之能够成为西安市的又一个高品质生活区;利用大明宫的“唐文化”主题,发掘文化资源,使之能够为遗址公园自身发展与周边区域发展提供动力。这也正是“曲江模式”——文化、旅游和城市的基本脚本。在这种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的定位中,遗址公园成为这一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要为这一区域的发展进行服务,所以就有了时下“遗址公园内现代商业气息太重”,“利用遗址公园拉动房地产业”等批评观点。以这种价值定位看来,这些批评都是属实的,但随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会发生改变,届时这种定位也会发生改变,将有可能出现整个区域为遗址公园服务的可能,最后达到人与遗址的和谐共处,使得遗址可以得到真正全面的保护。

但是在这种定位之下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暂时的放弃遗址保护的相关原则而单一的追求遗址的社会价值,并在预定目标达到后回过头来实现对遗址的全面有效的保护,但那时的遗址是否与今日的状况一样?很多对遗址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这也就涉及到遗址公园建设的最根本目的——遗址保护,无论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价值定位是什么,对“遗址保护”这个根本原则不能改变,只有在遗址被安全合理的保护之下才能来开发遗址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目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充分。

民众意识:民众现今对于遗址公园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公园,是用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由于其内有大明宫遗址,所以这个公园内除了普通公园的娱乐活动外还应该能看到遗址。而遗址最好能复原到唐代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大明宫的恢弘气势。”——这就是多数游客对大明宫的期待,这个结论是笔者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后得到的结果。

虽然国家遗址公园是“公园”,但是这个公园有些特殊,它的首要功能是保护遗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遗址的展示和公众的娱乐活动。为了科学、合理、全面的保护遗址,遗址的展示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在遗址展示上,要注重展示的原真性,有依据的对遗址进行展示方案设计,不混淆历史与现代的信息。所以在没有详尽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对遗址进行复原是不可能的,无论从原真性展示的角度还是从遗址环境保护的角度。

遗址保护也会影响到公众的休闲娱乐活动。对遗址的保护要做到对遗址本体、遗址环境和遗址区文化三者的全面保护,所以为公众休闲娱乐活动服务的现代设施在遗址公园中要受到限制——具体在服务设施的种类、体量和数量上。因此许多进入遗址公园游玩游客反映服务设施稀缺导致没有足够的座椅休息,上卫生间需要排队,缺少餐饮店等等。这实际上也是目前遗址公园设计中最存在争议的地方——如果遗址保护影响了服务设施建设,公园如何能让游客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如果服务设施建设影响了遗址保护,那又何谈遗址公园。在这种挣扎中,国内的遗址公园建设正在盛行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采取的方式是以遗址保护为根本,并且在局部可能的情况下遗址保护迁就遗址展示和服务设施建设。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之前提到过的——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社会价值的暂时定位。尽管如此,游客还是觉得这里遗址展示不够“充分”、服务设施种类不全数量太少。这时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民众意识”的问题。目前民众对于遗址公园的需求与普通的公园无异,这与“遗址公园”理念的宣传力度不足,民众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游园参观的习惯和自律性较差有一定的关系。这使得在民众的脑海里没有一个遗址公园的概念,当参观遗址时还本着去“故宫”、“颐和园”的心态其结果必然是失望的,因为这里没有高大宏伟的宫殿,无法泛舟于湖上,不能于树荫下享受一顿惬意的野餐。

大明宫影城篇9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北京来作客,我叫方芳,大家可叫我方导。今天我将带领各位去游览世界闻名的故宫,希望我们能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故宫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在世界上堪称最为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己有近600年的历史。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故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其中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分立两侧。内廷是皇上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嫔妃及幼年的皇子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

故宫共有9000多间宫殿,雕梁画栋,殿宇辉煌,极尽华丽威严。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和能工巧匠非凡技术和丰富相象力的结晶。如:太和殿中有72根支柱,其中6根支柱是镀金的,上有金龙盘绕。透过栏杆往大殿里瞧,你们会瞧见大殿里金碧辉煌。宝座是镀金的,扶手是镀银的,4个香炉是用香木做的,真是富丽堂皇。太和殿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最让你们惊叹的是保和殿后的一块石雕。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有200多吨重。上面雕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腾云驾雾的飞龙。故宫真不愧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呀!

现在我给大家两个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面对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文物时,要格外珍惜,小心,不要损坏,大家可以用照相机照下自己喜欢的部分。还有,除了照片,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身影,你什么也别留下。

我们该回去了,希望大家喜欢北京,有机会再来北京参观其它20处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二

大家好!欢迎游客们到故宫观光游览。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故宫,希望游客们能喜欢我!

游客们!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紫禁城占地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是清代宣统皇帝溥仪,统治全国长达491年。所以说故宫的历史非常悠久呢!

游客们,请往上看,这就是午门,在古代,杀什么人都要在午门前杀呢!从午门进去,我们就可以看到内金水桥。从内金水桥过去,过一个太和门,就可以看到宫廷原状陈列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听政的地方,宏伟之极。从保和殿出来,过一个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传说修故宫时,是为了能天下太平,才修的这三个地方呢。过了坤宁门,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景色秀美,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遇到这些石头时,记住留影纪念喔!

再过了顺贞门和神武门,我们的故宫之游就结束了。回头看看这雄伟的故宫,是不是有些舍不得呢?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三

欢迎各位游客加入阳光之旅行列。我是这里的小小导游,现在,我带领大家共同游览,希望各位遵守秩序,不要拥挤,禁止照相。祝愿你们快乐地度过这美好时光!

明清的两代皇宫,也叫紫禁城。它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有600年了。经过多个朝代的建造现在这故宫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故宫,也是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我说完历史,现在来说说它的布局吧。故宫南边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边是东华门,西边是西华门,是结构精美的角样。多面的城墙有10米多高,护城河宽52米,长800米,既壮观有美丽。

文华殿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会见大臣的地方。坤宁宫和乾清宫是皇帝、太后正式居住的地方,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后三宫和东西六宫。故宫在196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介绍完了,我相信大家对故宫也有些了解了吧。祝大家玩得开心!

北京故宫导游词作文四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故宫观光旅游,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北京故宫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

现在展示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中心,又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位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在1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大殿和天安门,宫殿四周围着高10米、长340米的宫墙,墙外引人注目的护城河有52米宽。

大明宫影城篇10

关键词: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宫殿建筑

1 前言

清朝时期有两个皇家宫殿,一个是沈阳故宫,另一个是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建设在先,明成祖朱棣花费了13年,举全国之力进行建设。清在明宫殿的基础上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迁都之后直接进行使用。沈阳故宫建设在后,历经清帝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王的建设。

在中国的木建筑发展体系中,明清属于同一个历史阶段。社会形态、政治体系、科学技术都有着众多的相似点。但是两者的建设时间和历史背景造成了两座宫殿有着诸多不同点。本文就这两座宫殿不同点展开分析,列举二者之间的一些差别。(注:末代清帝宣统退位后,曾在吉林省长春市建立了短期的洲国,也有宫殿建筑。但其已不属于清正史,也不是中国传统木建筑的范畴,故不记入。)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地方政权后,皇家宫殿建筑也随着政权的日益强大、稳固而得到了发展。努尔哈赤在定都沈阳之前,先后定都过几个城市,但都随着连年征战并没有形成规模。沈阳的皇家宫殿,经历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君王的建设,再加上清朝中期几位帝王的增建,逐渐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中国木建筑的一朵奇葩。

北京故宫,在清帝顺治八关后,也成为了清朝的皇家宫殿。清在明紫禁城的基础上,重建、增建了一批重要的建筑。这样使明初建设的北京故宫打上了新的历史烙印。

2 两座宫殿的不同点

2.1建造宫殿的历史背景不同

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北京故宫时,是在南京夺得帝位后不久。这时的明王朝,虽有周边的战事不断,但全国稳定的政治格局基本形成。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基业。宫殿建设向着全国稳定、延承礼制的方向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按《周礼考工记》的九经九纬修建九门,中轴线贯穿城市,宫殿建设极力渲染皇权的至高无上。整个宫殿建筑群在成祖皇帝任期内一气呵成,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图1)

沈阳故宫建设是在清(后金)初期连年征战的基础上开始的。清帝努尔哈赤刚在辽阳建都后,即决定迁都沈阳。在宫殿未建成时迁入。宫殿建设没有遵循礼制的典范。而是按照满族的游牧习惯,以及当时军政合一的特点建设。大政殿与十王亭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又符合当时的军政合一,大汗与八旗首领一同办公、协商的政治体制。此时的清(后金)尚属于地方政权,人力、物力资源匮乏。建筑规模、等级远低于北京故宫。清帝皇太极继位后,又将自己的建设规划理念用于宫殿建设。与努尔哈赤时期的大政殿、十王亭形成风格迥异建筑群。在清中期的后续帝王中,又对宫殿群进行了增建与改建。由于这些原因,沈阳故宫的整体感较差,一个建筑群有着不同时期的特点。(图2)

2.2两座宫殿与城市结合思路不同

北京故宫既是城市中轴线的一个组成,又是城市序列的一个高潮。在北京外城墙内侧建设宫城,形成城中城的格局。从加强皇权,烘托皇帝的威严来讲,这样处理非常好。一条中轴线贯穿,左右两侧都是低矮的民居,只有宫殿金壁辉煌,黄色的琉璃瓦建在洁白的汉白玉须弥座上。皇宫自筑城墙,与外城隔绝,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身的防卫。但从城市整体规划来讲,皇宫的自成一统消弱了城市的南北、东西联系。旧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尤其是在清时期,因皇家园林多在西北郊,京官们为人宫和入园方便,多在内城西北侧营造宅第(图3)。

沈阳故宫的设立是建立在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之上的。城市中不另设紫禁城,皇宫与城市融为一体。这样,努尔哈赤建造宫殿后,城市规划没有被皇宫所分割。城市南北、东西在“井”字格的街道上连通较为方便。但作为皇宫,不设城墙使安全和防御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使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突出不够。大政殿和十王亭一组建筑,组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城市设计的虚空间。而这个广场空间尽量靠近城市中心。宫殿的地势是最高的,又通过人工筑台的方式加以强调。

2.3两座宫殿建筑群整体规划不同

北京故宫位于城市整个中轴线上,是城市设计序列的一个高潮。宫殿在中轴线的统治下展开布局。中轴线起自大明门,终至神武门至景山。宫殿的前导空间为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及午门前广场;中心为三大殿区:结尾为寝宫和后花园。景山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底景,给了中轴线一个强有力的收尾。宫殿的布局符合先秦文献《周礼・考工记》的前朝后侵模式。中轴线将建筑群中的单体、广场串接起来。其余次要空间在中轴线两侧分开布置,但建筑等级、规模都较中心建筑次之。

沈阳故宫的总体规划成三条轴线。右边为努尔哈赤时期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为皇太极修建的宫殿,左边为乾隆帝修建的文娱建筑群。从建筑的秩序来讲,皇太极修建的宫殿位于中心主导地位,左右次之。但三者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三路建筑横向联系较弱。在礼制方面,皇太极修建的宫殿应该逊于努尔哈赤的建筑,但是其修建的凤凰楼却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也是群中最高的。其他建筑也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右路建筑。这时的皇太极完成了从大贝勒并排而坐公议大事,到独自面南的集权统治,拥有了皇权。政治的变革体现在建筑的布局上(图4)。

2.4汉、满文化体现在两座宫殿的营建上

北京故宫作为明朝皇宫,汇集了几代王朝的文化精华。尤其是礼制上,这既是汉文化所极力推崇的,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周礼・考工记》所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些都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完整体现。皇家宫殿的前朝后寝布局也非常考究。据《周礼・考工记》等先秦文献记载,西周时已经形成宫殿的“五门三朝”制度。五门,指都城正门皋门,大门库门,大门雉门,雉门内的应门和宫殿的前朝,后寝之间的路门。三朝指三个广场,即宫城雉门前的外朝,应门内的治朝和路门内的燕朝。五门三朝在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上都一一被贯穿。

沈阳故宫作为努尔哈赤时期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建筑特色。虽然经后代清帝的增建,而且这些清努力学习儒家传统文化,但沈阳故宫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体现在大政殿和十王亭上。这种建筑群布局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文化。努尔哈赤的汗宫未与朝政建筑同建于一处。这是基于女真古城的营建习惯。不强调皇帝居住与办公同建于一处。而在其他建筑的细节上,满族的民族特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清宁宫的大门主要由“口袋房”和“东暖阁”组成。室内南、北、西三个方位是“万字炕”。这些都是满族在东北寒冷地区形成的建筑特点。

2.5两座宫殿的建筑等级有别

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等级主要表现在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运用、内部装饰、建筑细部构造等方面。北京故宫是现存仅有的、完整的、汉民族大一统的皇家宫殿。其礼制规格是最高的。太和殿采用重檐庑殿顶,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墙身,檐口用和玺彩画。屋脊有十个走兽加以装饰。这些都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有脊建筑,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只有御花园和宁寿宫这些游憩用房有卷棚的造型。仿江南园林的意境营建。北京故宫建筑较为统一,金黄色琉璃瓦,朱红色墙身。中轴线上的建筑多用和玺彩画装饰,坐落在汉白玉的基座上。建筑的斗拱繁杂,脊兽众多,按建筑物的重要性设置(图5)。

沈阳故宫的等级要低一些。只有少数建筑按皇家规模等级建造。大政殿是沈阳故宫内等级最高的建筑,重檐八角攒尖,但规模比太和殿要小得多,气势不宏伟。祟政殿与清宁宫也是按皇家等级建造的,但同样也是规模较小,墙身出现了绿色。沈阳故宫的其他建筑卷棚较多,屋面大量使用青瓦,墙以深灰色砖墙为主。室内装饰逐渐出现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究其原因,因当时为清朝初期,沈阳政权尚属地方势力,等级固然要低于皇家建筑。再加上连年征战,国力不济,使统治者更多关注军事发展。而到了清朝中期,虽有清后续帝王的增建,但沈阳已是陪都,等级应该逊于北京(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