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老师的诗十篇

时间:2023-04-06 09:42:19

送给老师的诗

送给老师的诗篇1

我虽然没有丹青妙手

也没有美丽的歌喉。

但我会用这小小的诗,

把我对您的爱表达所有。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您将那宝贵知识教授于我。

人们都说,

藕断也有丝来连。

您对我的恩情将永远。

送给老师的诗篇2

本诗围绕主题,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次教学老师紧紧抓住“钟声”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与钟声有关的诗句,最后导出了本诗,引题可谓新颖。

接着光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让学生感悟此时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喜爱谁来陪伴。老师紧紧围绕“眠”让学生感悟张继的无奈,进而把握古诗的基调,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感受到只有钟声是张继的唯一伴侣,光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尾具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张力,让学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彻悟。总之把张继的愁表现的一览无余,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凤艳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朗读和写话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去感

悟诗情,张凤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用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声,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方法的复习指导,来加强古诗的自学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上。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接着一个小练笔,把学生从忧愁的境地拉了出来,也奠定了此时诗人对董大的勉励,从而使文章的诗风一扫以前的忧伤,变得乐观自信,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一个小游戏,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不同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落实本节课的内容。张凤艳老师的讲课日趋成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将会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送给老师的诗篇3

2.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3.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4.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5.粉笔书写的是知识与文化,板擦擦去的是无知与愚昧,口中絮叨的是坚强与毅力,手指指点的是方向与未来,短信发送的是感恩与祝福。感恩节愿您快乐!

6.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7.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8.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今天是感恩节,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9.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10.你的灿烂笑容长留我心中,你的亲切话语永伴我左右,你的热情激励鼓舞我前行,你的真诚帮助温暖我心房,在这感恩节来临之际,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

11.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老师,祝您感恩节快乐!

12.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13.思念是一首诗写在最深情的午夜,感激是一首歌在最思念的日子唱响,你是一辈子无法忘记的人,感谢你出现在我生命里。感恩节快乐。

14.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15.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老师,祝您感恩节快乐!

16.欢笑如风吹拂着四面八方,快乐似雪闪着耀眼的光芒,快乐像阳抚摸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快乐是细雨洒落在柔和的秋天,愿快乐伴您到老,祝您感恩节快乐!

17.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18.有一种光荣的职业,叫老师;有一种难忘的情结,爱老师;有一种最美的祝愿,送老师;感恩节到了,祝愿博爱无私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送给老师的诗篇4

【教学设计】:

一、初识《诗经》(出示):

同学们,知道《诗经》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共计305首诗歌,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朗读《木瓜》(出示)

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木瓜》选自《诗经》中的“卫风”,是卫国诸侯管辖地域内的乐曲,就是卫国的地方乐调。(一起读文题)

1.出示诗歌(带注音):自读诗,正音

2.指名读,正音

3.屏幕出示标记,师范读,生竖起耳朵仔细听,发现标记的意思,师点拨:

!(入声字、短促)

――(平声字、延长)

出示:平长仄短押韵长

4.按这样的方法自读,指名读(三人依次读三段)

5.齐读

三、理解诗意

读着读着,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出示“木瓜、木桃、木李”的图片,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子)

2.出示“琼琚、琼瑶、琼玖”三个词,齐读词,观察:有什么发现?(斜玉旁,都是指美玉)

出示图片,师介绍:古代,人们佩玉是有讲究的,尤其男子腰间佩玉。玉是他身份地位的象征,洁白无瑕的玉为上等美玉,有裂缝和杂质的玉品级就要下降了。

3.出示诗中字词的注解:投:赠送;报:回报、报答;匪:非,不能。(指名读)

4.把字义送进诗,理解就不难了,师述:你将木瓜赠送给我,我拿琼琚作回报,无以为报,我会永远与你相好。出示第一段注释,齐读。

5.指名生解释第二段,第三段,出示注释,齐读

6.出示“果实”与“美玉”:你送给我――果子,我回报你――美玉,对比看看,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所赠事物价值并不对等)

7.小组讨论:既然不对等,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样回报究竟想表达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确实,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送与收基本对等就是一种礼尚往来,有个成语就叫“投桃报李”,就是懂得感恩的表现;而这里回报更多,报之以最贵重的东西,足以说明对这份情意的看重,把他人送来的情意看得如美玉一般贵,甚至觉得这样也不足以表达感激之情,说“匪报也”,这表现的是对他人情意的珍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吟唱《木瓜》

1.其实,《诗经》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首诗也不例外。出示汉代《毛诗序》:“《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指定学生来读。

师介绍故事:春秋时,各国争雄。当狄国较卫国强大,将卫国打败,卫国国君沿通粮河道而逃,被齐桓公相救,并封之以地,赠之以车马器服等。卫国人十分感激,于是作歌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事实上,卫国君此时无力相报,只是表示永远与齐国相好之意。所以他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国与齐国结成联盟。《诗经》中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即传颂齐桓公的美名,《木瓜》在卫国百姓中广为传唱。(出示全诗,播放歌曲《木瓜》)

2.歌曲很美妙,我们给诗谱谱曲,就能像这样唱出来。师生回忆四声,一起谱第一段的曲(在字上以四声做标记),师示范吟唱第一段。

3.曲调是跟音律走的,依字行腔,依意行调,依照这方法,做手势自学二三段。指名吟唱。想试试吗?(配乐齐吟唱)

4.出示文字:投我木瓜,报之琼琚,匪以为报,永以为好!

是啊,句式错落,一唱三叹,音韵悠长!这首《木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情意的美好,还让我们感受到音韵的美妙!

五、背诵《木瓜》

孩子们,从朗读、诵读到吟唱,你们记住这首诗了吗?谁能试着填一填?

1.出示:投我以(),报之以()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出示:()木瓜,()琼琚。

(,!)……

3.你怎么一下子背出来的?是啊,句式相同,很容易吟唱,想表达的是――(对他人情意的感恩)

4.齐桓公在卫国公身处困境时赠予车马,卫国人为什么不吟唱“投我以车马”,而要吟唱“投我以木瓜”呢?

老师查了资料,有一种说法是:有木,有树,才会有瓜,瓜中有籽,又可长成树,有树又长成瓜,如此生生不息。卫国人吟诵《木瓜》就是想世世代代铭记当年的恩情,木瓜是浓浓情意的象征。

5.创设情境带生反复吟唱:卫国君身处困境时,幸运地遇到了齐桓公,齐桓公不仅救了他的命,还赠送给他兵器衣物,卫国君心中满怀感恩之情,

当卫国公吃木瓜时,他一定会轻轻地吟诵――

当他拿着木桃时,他忍不住吟诵――

当他从树下拾起木李,他会大声吟诵――

六、深化拓展

1.卫国君啊卫国君,你是在感激送来的礼物吗?

原来是珍惜别人对你的恩情,铭记这份情意啊!孩子们,当别人对你有恩时,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要对他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学习赠送礼仪:

古时候,赠予的言行是非常讲究的。出示《礼容》,齐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起立,跟老师学习做动作:脚站稳,双手交握于胸前,女孩右手在外,目视前方,保持安静,站姿端正,神情严肃。赠礼或受礼时,双手从胸前送出去,还回到胸前,当表示非常感谢时,要双手高举齐额,作揖,女孩微微屈膝。

3.出示全诗,配乐,配动作吟唱《木瓜》。

七、布置作业

感恩是种美德,礼仪是种修养,它可以让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

出示作业:

1.吟诵(吟唱)《木瓜》;

2.读《诗经》,选择喜欢的篇目试着吟诵。

注意吟诵方法:平长仄短押韵长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吟唱《木瓜》,感谢你们,也感谢听课老师陪伴我们度过这段美好的学习的时光。(起立,向后转,目容端,色容庄,大方吟唱。)

【教后反思】

课堂在悠悠的吟诵声中结束了……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眸,听着他们动情的吟诵,我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当下大课程观的引领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有更宽的视角,有更高的敏锐度。《诗经・卫风・木瓜》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它兼顾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需要。让孩子们大量地与我们的经典“邀约”,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开阔,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敏锐,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深刻,他们的才能够拥有更为扎实的语文素养……

送给老师的诗篇5

我是1989年春拜识张老的。

那时张老出版的著作还不多,我就把张老的著作全部搜集齐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先生送的,有些是我遇上当即购得的,不论来路如何,我都请先生签名题字。其中的两本书的题字值得一说。

一本是《负喧琐话》的再版本。张老以前赠送过我初版本,封面是红叶。这次再版,我还想要。先生就带我到他人教社的居室里,说:“就剩这一本了,是打算送给启功先生的,你要,就先送给你。”说完,打开书的封面在扉页上签字。我一看,扉页上确实已题好“再拜呈元白上人教正,沙弥弟子,中行、己巳中秋”的字样。先生又在这几行字旁写道:“改赠开平同志”几个字,并钤一朱文印章,“负喧野老”,盖上一小块宣纸,合上,递我。我把这本书当作非常珍贵的“版本”收藏了。先生那时称我为同志,后来了解了,就改称为“开平君”了。开平君的称呼也一直就在我的朋友圈中流传开来。

另一本是《禅外说禅》,这是我自己觅得的。这年中秋,张老来香河过节,次日到我的斗室。请求签名题字时,张老写道:壬申中秋来香河,知开平君购得拙作,正读此书,即乞教正,作者。张老就是这样,赠的就说明是赠的,你买的就说是你买的,你对他的敬意准给你表彰出来,绝不贪人之功,掠人之美,隐人之善。

我学习张老的学问,一向默默地研读他的著作,不好意思随便请教他。因为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写作计划。但《禅外说禅》这部巨著我实在啃不动。因为当时我尚无半点佛学知识,不得不请教他老人家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张老沉思着说:“这书不难呀,要沉下心来,进入妙境,体会那些幽微要渺之义中的大智慧……”

张老的《诗词读写丛话》至今仍是诗学著作中的经典。他老人家还有诗词集《说梦草》问世。先生的诗词,直追汉魏,高古朴厚,言简语淡,味终不薄。心性学养不够的人,即使是有所成就的当代名家,能够学得唐宋,就不错了。后来我在报上得知全国性的诗词组织中华诗词学会在京成立。学会请先生给讲过课。我心生一愿,要加入这个组织以便学习创作。入会须会员二人作为介绍人,1997年春夏之交,我帮廊坊电视台拍摄张老的专题片时,向老人家提出请他作我的入会介绍人。他愉快地答应了。说:“另一位我请刘征大师给你作介绍人!”我一听,刘征大师!惊喜不已呀!刘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国学家、杂文家、诗人、书法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当时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德高望重。过去张老曾把我介绍给刘征先生,刘老还给我写过字。刘征先生也非常敬重张老先生,称张老为前辈、上人。改革开放后,就是刘征先生把张老又聘回人教社任特约编审的,也是第一个向全国宣传介绍张老先生为“杂家”的。能有这样两位大师作入会介绍人,小子何其有幸!我当即把手机递给张老,张老就半躺半卧在我的被窝垛旁,拨通了北京刘征先生的电话,张老笑口大开,露着仅存的两颗大牙,喊话:“大师啊……”不久,刘征先生就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和两份会员登记表。”就这样,我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成为一名正式会员。张老生前亲手栽培下了我和刘征大师的师生关系之根,使得我师承相续,代代不断。可谓小子福份不浅,先生恩重如山。

张老先生一生有两大痴迷。一是书法,一是藏砚。先生的书法,一如其为人,高古、洗炼、不急不火、筋骨内敛。先生却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只是说为了提高鉴赏古书画的水平才练练字的。刚认识先生时,我为了编辑《香河文史资料集存》到人教社去请张老帮忙找位名人题字。人教社在沙滩,紧挨着文物出版社即老北大红楼。正巧这时,文物出版社的一位老者拿着将要出版的古代一种碑帖来请张先生审阅鉴定品评。老者说:“还请什么名人?张先生的字就很有名!你没看我们出字帖都请老先生给审吗?”老者就转过身来指着墙壁上正悬挂的一幅张先生写的条幅说:“你看看,这字多好!”条幅上写的是张老的一首旧诗,是题北京慈恩寺的。诗云:“慈恩废寺夕阳中,旧阁名存迹已空。金粉玉楼随梦去,只留华发对春风。”写于庚午三月,是写给同室语文专家张厚感先生的。从那以后我经常求先生写字。先生有求必应。十七年来,我自己以及代朋友求的墨宝不下百幅,先生没收取过任何润笔及礼物。更为可贵的是,先生所书,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的思想、情趣、诗词、隽语,如同他的日记书信一样,是研究他的思想品格的重要资料。如他给我写道“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此意甚深与开平君共参之”、“贫贱还故乡亦大丈夫之壮举也”、“饭后清茶一杯亦人生乐事也”“安苦为道即心是佛”等等。2002年,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在京举行,展出了包括启功、欧阳中石、沈鹏、文怀沙、刘征、季羡林、乔石、吴阶平、任继愈、周汝昌等20余位大师之作,张中行先生的作品以其年事最高排在展厅首位。我愈发感觉到张老墨迹之珍贵。可惜我手里至今只有先生的两三幅墨宝了。我决定再把散落民间的张老墨迹征集起来,拍成照片,出版一册《张中行墨迹集》以作纪念,原作退还收藏者本人。2004年,我到先生家,先生已是中风卧床不起了。我不忍叫醒他老人家,便与他的大女儿张静谈,家人表示同意。我是想让张老在世时能够看到这个集子,以表寸心。但至今未能如愿作成……

一事当前,是先替别人着想还是先替自己打算,这恐怕就是一个人高尚与卑微的分水岭。在先生最后的有限生命里,我没有把先生的墨迹集征编出版,反而把自己的文集《孤棹斋随笔》急急忙忙出版了,先生给我题写了书名,包括计划未来出版的几本书的书名,而且其中的《舟舆记历》先生还请了美术家刘承汉先生给我设计好封面送来。我的随笔集是张老先生给作的序,这让我感到无尚光荣又受之有愧。那时他正抱病卧床,序文不长,但字字千钧。

送给老师的诗篇6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华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一百多首,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简洁含蓄,极富美感。长期积累古诗,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起到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古诗毕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性强、跳跃性大;从叙写内容上看,它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怎样让古诗教学精致起来,本文从三方面论述如下:

一、课前导入决定课堂的视角

【案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多媒体出示一副嵌名联:山谷中静 大海上平

师:这是我的学生为我写的一副嵌名联,老师的名字就藏在这副对联里面,你们谁来猜一猜?

生:谷平、顾静平、谷静……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老师的名字就叫谷静。我的学生还给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了一副嵌名联,你们猜猜是哪位球星?

多媒体出示第二副嵌名联:三朵梅花 五个西瓜

生:(异口同声地)梅西

师:我国古代的对联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小学生学习古诗,只需要解决诵读和领悟诗文大意的问题即可,平仄、对韵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嵌名联的方式导入本课,就不是很妥当,学生很难被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做了如下改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送别诗的前半句,教师感情引读,学生通过回忆接读后半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

生:天涯若比邻。

改动的意义在于,老师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了以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并通过老师情绪饱满的引读,感受到了这几句诗共同的感情基调,让送别诗中淡淡的忧伤铺陈于学生心底,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一个基调。

二、适时拓展开掘课堂的宽度

【案例】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出塞》

师:战士们饱受思乡之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还会想些什么?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对这一句,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龙城飞将是谁?为什么如果他要在,胡马就不能度过阴山?

师:你们在预习中应该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龙城飞将是――

生:李广。

师:(投影出示)《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学生借助注释,通过小组合作了解了诗歌大意。)

师:这样一位英勇无畏、武艺高强的将军,连敌人都送他“飞将军”的称号,可见敌人也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样一位深受士兵爱戴和敌人敬畏的将军,又怎么能不让将士们怀念呢?

这里有对诗歌中人物的理解性拓展,让学生对诗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并帮助他们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

三、有效迁移沉淀课堂的深度

【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秋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秋思》的诗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生:一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读,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

生:我们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了这首诗中呈现的画面。

生:还联系了其他诗人的诗句理解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成――“四步读诗法”:1.读出古诗味。2.说懂古诗意。3.读出诗中情。4.想象诗中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一首诗。

送给老师的诗篇7

一、“精讲”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虽然古诗词创作者的生活年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文化素养、思想境界与现在的小学生相隔遥远,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和临时抱佛脚搜集来的信息的启发点拨,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精讲背景,减小难度。如南宋林升的《题西林壁》、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等,教者通过对古诗写作背景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就使学生在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减少了难度。

(2)精讲激情,产生共鸣。古诗教学中,教者精讲时以情激情,能促进学生的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再体会诗句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理解了。

(3)精讲入情,探求情理。“诗言志,歌咏言。”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通过精讲,从诗的内容上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教师恰如其分地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心情,再结合诗句,“生平第一快诗”怎能藏住诗人的喜悦之情?怎能掩盖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二、“精讲”为拓展文本着色

精讲必须要求提问要简单,要做到少而精,这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提出的价值,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能给学生价值观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以心智活动为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因而,精讲也是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是啊,领悟内容方能体验情感,如果诗中的一些内涵不经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又怎能深度理解文本,为拓展文本着色,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呢?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不经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只能游刃于山间,还不能见到该诗的“庐山真面目”。该诗本来是说看山,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观赏的效果也不同。教学中如果止步于此,那该诗的涵泳就略显单薄。学完该诗,教者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为该诗着色,让学生透过该诗学会看待问题。同时,看问题应该全面、透彻,防止片面性、局限性地对待问题,并能从该诗中找到答案。教学中,教师的精讲点拨此刻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虽然精讲倡简,但课堂的智慧不能简,只有在高效整合的简单课堂中,才能追求教学的深度,呈现出课堂上思维、情感与文化的张力。

三、“精讲”有助于多元解读

“精讲”不是告诉,而是启迪学生去品读感悟,是唤醒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这样,学生才能从品读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诗中意境的优美。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中多元的。”因此,只有智慧的课堂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如在学完《送元二使安西》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进行拓展延伸: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最后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有位老师认为:“诗词之美就在于意境的朦胧,谁都可凭诗句去想象,老师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呢?”这位老师将“精讲”理解为“强加”,此不是曲解“精讲”之意吗?“精讲”是让学生从诗词中深受熏陶感染,并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古诗中有许多词语的品味及对语境的感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讲”不是堵塞而是引导。

送给老师的诗篇8

一、编剧表演――顾此失彼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编剧表演存在两种偏差:一是在操作策略上顾此失彼。如有课前安排好的,是为演而演,课堂教学气氛虽能好一些,但有作假之嫌;也有课堂表演随意发挥而“故此失彼”。一位老师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学生没有进入意境的情况下,执意编剧表演――老师当母亲,学生当儿子,进行“母子”对话,结果对话游离于诗歌内容。仔细分析,问题出在“儿子”没有情感作铺垫。当然,我们不能责怪老师执教意图。可是,只顾表演效果,演而不读,学生的情感怎能不游离于诗词之外?二是老师不考虑诗词的文体风格,遇诗则演。教《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想象后表演老翁与老太太的对话;教《泊船瓜洲》,让学生表演王安石和亲人隔江对话……试想,如此表演效率能有多高?改进策略如下:

1.演训结合

古诗词教学中课堂表演和语言训练、语言积累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古典诗词积累。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设计的表演可谓匠心独运。于老师引导学生回去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扮演女儿(儿子),老师充当妈妈角色聆听学生的背诵,然后互换角色,老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互换表演得情趣盎然。尤其是老师扮演耳朵有点聋的奶奶(说听不清,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诗词的积累。可见,古诗词表演要富有情趣,犹如教学的剂,演训结合,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2.以演生情

古诗词编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演生情,意在让学生想象画面,体悟诗情。但必须在学生读懂诗词的意境之后,方能采用以演悟情之策略。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诗词的空白点,结合诗词的诵读,让学生演中悟情。如教学《游子吟》中的“密密缝”,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师生进行对话表演:要是你就是诗中的儿子,联系“意恐迟迟归”,想想慈母在儿子的“衣”中缝进了些什么。通过师生表演对话,学生进入了诗境,感受到了母爱之深。

二、以画配诗――过犹不及

古诗词配图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更直接形象地进入古诗的意境。笔者认为以画进入意境本是好方法,但教学中不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怪异现象:一是品味画的时间代替了学生对诗词的感悟时间;二是学生刚读了两遍有些老师就出示画,进行诗句意思的讲解,这样的“画”成了一种形式;三是不分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凡遇上古诗词都让学生动笔作画,就像叙事性古诗有这个必要吗?可想而知,这些做法过犹不及了。改进策略如下:

1.以画悟诗

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为让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采用了板画形式,利用图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枯”和“荣”的含义,把深奥的词语变得浅显易懂了。这种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画服务学生的学。

2.读诗成画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每一句诗都是美丽生动的画面,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儿剥莲蓬、大儿锄豆草、二儿编鸡笼、两老人交谈等诗中所描绘的农村秀丽画面及家园的和谐情景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的确,抓住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或引导学生想象,使诗的意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学生就能体悟诗情。

3.画诗激趣

古诗词教学完成后,可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适当举行“画诗”活动。读和画结合,用图画表达与诗相同的意境,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整合建构――轻重不分

古诗的整合教学为古典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把相似意境、相同主题的多首古诗融合,以主诗为龙头,课堂上情感容量、信息容量大大增加,给人一种丰实之感。但许多老师总试图引领孩子们在一节课时间里深入了解组诗的内涵,背离了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的初衷。如教学《赠汪伦》,同时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比较三首诗的时代、文体、风格的异同,挖掘诗人的表达手段。短短40分钟,把三首诗都作为教学重点,如此教学,学生对诗的感悟积累的效率是很低的。改进策略如下:

1.“精读一首,带读一组”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送别组诗》,主学《赠汪伦》,引导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值得我们借鉴。他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2.构建文化主题

孙双金老师的《走近李白》围绕的主题是:李白是仙。课堂上孙老师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了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是一种开放性教学。这种主题教学,往往是从抓课文“支点”开始的。何谓“支点”?就是能拎起整组诗词文本的切人点、着眼点、着力点。在主题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背景的内容,如低段可选择亲情、童趣等主题,高段可选择言志、哲理、闲适等主题。

送给老师的诗篇9

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

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

给您带来一丝甜蜜.

老师——您辛苦了,

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

是您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

却从来不求回报与索取.

是您给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

是您告诉我们:

遇到困难时,

不要轻易说放弃.

从此我们的生命中,

随时充满了欢喜.

少了许多烦恼,

增添了一份坚毅.

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季,

您仍紧握手色的画笔.

描绘着美好的蓝图,

滋润着祖国的桃李.

深夜里您还在认真地备课,

睡梦中您仍回味着我们成功的乐趣.

我们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

是您给我们奏出美妙的旋律.

您是辛勤的园丁,

我们会牢记您的谆谆话语.

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友爱,健美,求实,进取!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红烛,

照亮了知识的路程。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春雨,

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园丁,

把幼小的我门培育成一个懂得知识的大数。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一把金钥匙,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知识的宝版库。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我们的妈妈,

天天陪伴在我们生边,告诉我们一些丰富多采的知识。

是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知识,

在这里我要祝所有的老师永远年轻、漂亮。

2、《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全诗如下: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明·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全诗如下: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送给老师的诗篇10

今天是9月10日,是教师节啊,是那么神圣的日子啊!又是那报恩的日子啊!我很想给敬爱的老师送一份礼物,到底送什么好呢?送一束花?不行,肯定有很多人送花的。送一首小诗?不行,我写的小诗不感人。到底送什么好呢?想到了,我要亲自画一幅老师的肖像送发给老师。好,这个主意好。

先画什么先?对!先画老师的头发。老师的头发最令我神往,由于工作的疲劳,丝丝的白发过早的在她头上出现了。我专心致志的画着,望着笔下的根根白发,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去年一天的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风雨,同学们纷纷被家长接走,只有我一个人留在了教室里,默默的等待爸爸来,但是妈妈工作忙,爸爸也是,有时还出差几个星期,我失望的趴在桌上,过了一会,有人拍了拍我的肩上,爸爸?我高兴极了,我回头一看,是语文老师啊!我说:“老师你怎么还没走啊?”“我是看到教室里的灯还亮着,所以过来了,你又怎么还没有回去啊!”老师抚摸着她金色的头发说。我微微看见老师的几条白发,老师真辛苦啊!“我送你回去吧!”老师突然对我说,我不好意思的答应了。

一路上我和老师又说又笑的,雨越来越大,似乎听不见雨声,我发现雨伞好像倾斜这边来,我好感动,雨水洒在我的脸上,不知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泪水,到家后,我很感谢老师,这时,借助灯关我可以清楚的看见老师的白发了和她的肩上几乎都是雨水,老师的背影离我而去……

望着老师的肖像,我对老师的敬意和深情有了更进一步了,啊!尊敬的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你献上这份礼物,它代表着我对老师千万个美好的祝愿和那纯真深厚的情感。

我永远都是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