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30 08:00:17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1

(一)软件与知识产权

我国新修订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由于计算机软件的易复制性,自它诞生那一天就面临着被非法复制和使用的威胁,所以为了保证软件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保护软件开发者的权益,促进软件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从法律上对软件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是软件技术得于继续创新的根本,因而政府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义不容辞。

目前国际社会已形成以《着作权法》保护为主,《着作权法》(包括《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实施交叉和重叠保护(如:源程序及设计文档作为软件的表现形式用着作权法保护,同时作为技术秘密又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为辅的趋势。由于软件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使得对软件法律保护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保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切忌对仅依靠某项法律或法规解决软件的所有知识产权问题抱有幻想。

(二)软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其日常运营活动主要包括软件市场调研、软件研发及软件产品销售等。软件作为知识产权所保护重要客体之一,势必导致软件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否则企业依靠软件所带来的财富将荡然无存。因此,软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降低潜在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软件企业在软件研发初期就要有意识地预防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严格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购买一份软件只能装入“单机”使用;必须意识到,复制软件并向他人提供是一种商业。只有在和拥有该软件知识产权的企业达成协议后,方能进行关于该软件的商业性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熟悉其他企业的软件,在开发软件时避免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确实要使用时,必须和产权所有者协商解决;企业应聘请法律顾问,在可能遇到法律纠纷时,要向公司法律部门咨询,经其严格评估后方能实行。

2、避免及防范知识产权侵权由于我国软件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软件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防范他人侵权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软件企业若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较为重视,可以对该领域内的研发水平、研发成果何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能够对整个市场及技术领域进行把握,从而能够避免无价值研发的财产损失,同时也能够避免可能由于重复开发而导致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被诉风险。

二、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分析

(一)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可分为以下个层次:

1、宏观战略目标。应有利于促进我国软件行业的进步、经济增氏和社会发展。

2、中观目标。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是软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中观目标。如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推广应用”,就是企业在确立专利战略的中观目标。企业应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于企业与社会。

3、微观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并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只有制定了准确与有效的管理目标后,企业才能够真正朝着所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去发展,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健康成长。

(二)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就是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总目标,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要素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确定其活动条件,规定其活动范围,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根据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晰。每个机构以及这些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每一部分,都与特定的知识产权管理任务、目标有关,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与运作必须以“事”为中心,因“事”而设机构、定职务、配人员。人与“事”要高度配合,不能以人为中心,因人设职,因职找“事”.因此,在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目标、任务明晰原则。

2、分工合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明确每一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个人的职责,但分工要适当,既要考虑分工的专业化,又要从合作的角度来考虑把各种分工组合起来,对类似的工作应该尽可能组合在一个部门,这样可以减少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3、权责对等。企业的每一个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都应按权责对等原则设置。有一定的职务就应担负一定的责任,同时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力。责任是随权力而产生,又是权力的对等物,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责任与权力应该一致,每一个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都不应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权责不相称,更要避免“因人设事”地建立机构。

(三)建立保密协议制度

软件企业与企业员工、外聘人员之间应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以及应就企业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的保密事宜进行约定,建立劳动利益关系合同以及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协议。一些目前不宜马上实行劳动合同的企业,也通过建立或者健全本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的方式进行过渡,以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明确企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软件技术成果归属关系,以预防l瓜业技术人员流动时造成的技术流失和技术泄密等软件企业非常“苦恼”的问题。因此,签订保密协议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三、结论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内部审核;外部审核

1引言

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管理。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对企业知识产权专员个来说,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拓宽个人视野,拓展工作人脉,提升综合能力。

2步骤

2.1总动员

因为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涉及整个公司:人力资源部、物资采购部、生产技术部、科研部门、质量管理部、技改部、行政管理中心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等,所以企业要统一思想,齐心齐力,完成最后的认证工作。

2.2制定相关制度文件

为了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手册,要制定知识产权认证管理制度文件以及程序文件,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目录、空白记录表单格式并执行。制订公司《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配套文件,真实地描述了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过程与运作程序。知识产权手册在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纲领性文件,对内作为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法规性文件,用以协调公司、统一知识产权管理活动;对外可以阐明整个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作为对外提供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保证和第三方审核(例如中知、中规公司)的依据;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运行时需遵守的纲领性文件,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准则,是公司以此统一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项活动纲领性文件,是监视评定、评价企业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能力。所以要求企业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并贯彻执行知识产权手册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文件里面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满足企业知识产权认证的要求,更好的创造、运用以及维护公司的知识产权。

2.3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企业要充分运用专利手段,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强化公司各阶层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围绕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以逻辑性强、规律排布的方式整理公司产品、技术信息,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检索查询,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充分利用专利技术成果,改善研发工作效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点围绕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申请专利,提高保护力度。重视对竞争对手及同行的技术进展监控,定期提交预警报告,作及时作出应对决策。

2.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

企业要按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形成了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记录表单及其他管理、技术标准等系统化文件。实施和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适宜性。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知识产权手册;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记录表单。

2.5知识产权管理程序文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

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承担以下职责: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参与监督和考核其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司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负责落实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标准要求,企业应当规定建立、实施并保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及支持组织过程有效和高效运行所需的文件,包括相关记录。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程序文件、知识产权记录的编写。这些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必须是流程优化、接口处理、语言表达、节点控制、进度跟踪、文件审核、修改调整、最后统稿成批、报批运行。

2.6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

(1)审核包括审核的启动、文件评审(文审报告)、现场审核的准备(审核计划、检查表)、现场审核活动的实施(审核技巧、不符合报告)、审核报告和审核完成、审核的后续工作。(2)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者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例如确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或者获得用于改进管理体系的信息),可作为企业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与正在被审核的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以及无利益冲突的人员进行,以证实审核的独立性。(3)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监督机构或提供认证或者注册的机构。(4)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的依据与标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知识产权管理法律法规,审核包括审核准则、审核发现、审核证据、审核结论;审核方案、审核计划、审核范围等相关内容。(5)审核应覆盖受审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涉及重要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的每一个现场和部门(例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研发部门、专利或商标使用部门现场等)。(6)审核的原则:保密性、独立性、基于证据方法的原则,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审核员应对审核过程获得的信息保密,审核是要建立在可得到足够信息样本的基础上,而且抽样的合理性也与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密切相关,要保证审核的公正性、审核结论的客观性,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审核必须具有客观性、独立性与系统性。(7)审核完成后,就要形成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应提供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的审核记录,审核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组长和成员、现场审核活动实施的日期和地点、审核准则、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8)审核结论是评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9)后续活动:包括审核后续整改及证书颁发,受审方确定和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并向认证机构报告实施纠正、预防或改进措施的状况,认证机构委派的审核员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纠正、措施在现场验证、书面验证。

3结语

最后形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度文件、程序文件,也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后,企业就要为保持目标,保持整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持续发展的后续运行。让验证获得证书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继续满足审核准则以及有关认证要求,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常态化。

参考文献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3

关键词:软件侵权;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软件侵权问题在IT行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何规避软件侵权在IT产业的负面影响,产业界和学界已进行了诸多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某一软件侵权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思考软件侵权的保护渠道和防范措施。

1 案例及其分析

1.1 案例背景 K公司为香港上市企业,公司拥有电脑510台,2011年从中国微软公司购买270套win7操作系统和320套office办公软件。2014年,K公司却收到微软公司的正式通知邮件,邮件中明确指出,“希望” K公司能主动配合微软公司检查K公司是否存在使用盗版微软操作软件的行为。

1.2 各方观点 法务人员:微软公司根本没有对K公司进行检查的权利,即使是公安机关,也要先申请“搜查令”,然后才可以对公司进行检查,作为企业用户,K公司有权利拒绝微软的要求。

公司IT:在国内就是这样,软件侵权方理直气壮,被侵权方却四面楚歌,不敢多说一句话,从没见过有哪家公司敢理直气壮地说:“我用的都是正版,压根没用过盗版软件!”,盗版就是盗版,侵权就是侵权,不要把无知当正义。

公司财务:微软是没有搜查公司的权利,但微软肯定会有办法来搜集证据,比如2008年的黑屏事件,上市公司如果为了这样的事情闹起来就麻烦了!

市场部经理:知识版权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软件公司,我国的软件公司始终形成不了大的规模,其实与我国人民愿意使用盗版软件有很大关系,盗版软件正严重的侵害着我国的民族产业,如果真的觉得微软操作系统贵,那就用正版的Linux吧!

管理部经理:在国内软件侵权现象确实是很突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盗版软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微软软件的用户总量,同时相关应用软件的捆绑或级联也拓宽了微软软件的使用范畴。对于上市公司,IT还是要先检查自身有无侵权行为,盗版软件的使用情况又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和中国微软方面进行协商,看需要怎么来处理这件事,毕竟微软发的是邮件而不是律师函,这就说明这件事还是有商谈的余地的。

1.3 案例结果 K公司无法对剩余电脑的系统状况向微软给出合理解释,最终在2014年又向微软中国购买了180套操作系统,此事双方方才予以了结。

1.4 笔者的分析 不论公司用的全是正版软件还是部分盗版,微软肯定都没有权利来搜查公司。如果微软真的认为K公司侵权了,用了盗版的软件,损害了它的利益,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K公司的违法证据,然后再请公司机关来行使企业检查的权力。因此,这个问题的重点是“K公司是否侵权”,而不是“微软是否具有搜查K公司的权力”。

2 软件侵权案所受启示

2.1 软件侵权制约着IT软件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盗版是指在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对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出版物等进行复制、再分发的行为。我国的软件产业属于起步晚的幼稚产业,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软件从业人员开发、销售软件产品并从中获得利润,再将利润投入到软件公司来培养、吸收更高层次的行业人才,以便推出更优秀的新产品,壮大民族软件产业。但事实上,由于盗版软件盛行,国内正版软件产品要么无人问津,要么由于被盗版太过泛滥而丧失了利润空间,企业因为无法获得正常的利润来维持公司运营,只能变成外资企业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难以建立自主产品。这就是盗版泛滥所造成的中国软件业之痛。

2.2 高管要能辨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 企业高管就是指在公司管理层中担任重要职务、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掌握公司重要信息的人员。公司的专利侵权行为往往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实施或命令下属实施的,高管的这种行为,直接纵容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氛围,从而使企业长期处于不能确定的法律风险中,对于大企业来说,高管的这种行为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高级管理人员明明知道被侵权专利的存在、知道公司行为会侵犯专利权而故意指示、授权下属实施专利侵权行为的,在公司层面应将其立即调离高管核心岗位,在法律层面此高管应与公司一起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3 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据权威媒体报载,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部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只有1万多件,还有2万项左右的成果没有取得专利保护。这就意味着这些技术一旦公开,就等于白白流失,被我们的竟争对手所利用。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知识产权已成为跨国公司打压我国竞争对手、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工具,知识产权纠纷也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对企业而言,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需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企业的利益。

2.4 国家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 由于我国知识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就法律范畴来说,国家虽然颁布了《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但相对于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的知识成果和人类无穷无尽的创新能力而言,现有法律制度仍然很不完备,也很不配套。

就行政范畴而言,国家虽然已经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但面对面广量大的知识市场,面对大量存在的违法侵权行为,仍然缺乏健全的管理网络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进行应对。就经济而言,知识市场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扶优限劣、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往往合法经营的收益微薄,而盗版侵权的则大发横财,这种收入的不对等性也一定程度“鼓励”了侵权案件的发生。

3 结语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4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知识产权 信息披露 内容分析

[分类号]G306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市场鸣锣开市,截至2010年4月2日,中国创业板市场拥有上市公司65家,总市值3 089亿。据清科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我国将有120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处在扩容发展的快速通道。创业板公司大多是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比高,企业与资本市场就知识产权的对话需求相当迫切。因此,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行为,对促进上市公司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程度、减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推动中国创业板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1 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于发行条件中的财务指标低于主板(包括中小板)、高成长性、高风险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有着规制其信息披露的义务。纵观欧美日证监会、交易所等对创业板公司的监管,如美国SEC及NASDAQ,无不制定严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制,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以确保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是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求

创业板公司往往是其细分行业的龙头或翘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上风生水起,成绩斐然,因而得以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得到迅速发展的机遇。所以,创业板企业大都在知识产权上投入颇巨,知识产权成为创业板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信息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为自身发展融通资金,创业板上市公司有着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内在动力。

1.3 是创业板投资者的要求

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分析师对知识产权信息均求贤若渴。2002年日本投资者关系学会的一项问卷调研表明:投资者认为,对于财务报表中未揭示的无形资产,最重要的是信息披露。国内肖华芳等对我国规模最大的1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自愿披露程度较低。创业板企业和资本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其结果是两败俱伤:优秀企业的投资价值被低估,企业资本成本上升,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受挫;资本市场停滞不前和投资者盈利机会的丧失。因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建立健全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规制。

2 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现有制度设计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创业板有着与主板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

2.省略info.省略)。此外,深交所网站(省略)设置了专门的子网页“创业板”,可以登录此网页查询创业板相关信息、规则和动态等。

2.2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内容

创业板公司往往依赖核心技术、核心人员,所面临的技术风险较大。因此,《规则》规定了有创业板特色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内容。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有关核心技术(如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及核心人员(如核心技术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等的重大变化。具体内容包括:①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的取得、使用发生重大变化时需及时披露相关情况;②及时披露关键技术人员的离职情况;③交易标的涉及公司核心技术的,应说明出售或购买的核心技术对公司整体业务运行及经营业绩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④上市公司独立或与第三方合作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或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取得重要进展,该等进展对公司盈利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司应及时披露该重要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有关核心技术的披露内容属于公司商业秘密可申请豁免。

可见,针对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实际和创业企业的特点,《规则》在信息披露制度上有所创新,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缺乏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工作指引,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失之简略,不够系统。因此,亟需研究当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行为,分析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程度与特征,为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引、指导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实践提供依据。

3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现状

3.1 分析样本

本文选择截至2010年2月28日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58家企业。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运作的时间较短,除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比较全面系统外,上市公司的其他信息披露载体如年报、公告等较为零散。因此,本文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为分析样本。样本公司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2 分析方法

由于招股说明书中的知识产权信息多为文字和图表形式,为辨析比较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分析样本进行剖析。

3.2.1 定义分析单元本文参照日本经济产业省颁布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参考导引”定义分析单元。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分析结构归纳为10大要素,即:①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包括对企业核心技术的说明、各业务领域R&D支出、R&D愿景和商业模式的阐述。②R&D与商业战略定位:包括对每一个R&D领域的商业战略的概述。③知识产权概述:包括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类型及其当前用途和潜在用途。④技术市场销路和市场优势分析:包括在竞争优势领域内知识产权和技术的积累、技术用途、潜在用户、市场增长潜力等。⑤R&D与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图,R&D联盟。⑥知识产权管理:包括对根据企业商业战略所实施的知识产权收购管理、商业秘密管理、预防技术泄露政策的陈述。⑦许可证活动:包括按主要技术领域分列的许可收入和支出,企业的战略性专利许可政策、交叉许可情况等。⑧专利组合:包括按主要部门或技术领域分列的专利数量及其战略合理性;按用途分类的专利数量及其战略合理性。⑨知识产权组合政策:包括对

企业知识产权组合管理的陈述。⑩防范风险对策:包括企业作为原告或被告涉及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专利、许可协议、相关法律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上述情形的措施。

3.2.2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一个前提假设是披露的次数或频率越高,该内容要素的重要性越高。因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没有篇幅限制,说明书长度参差不齐,本文选取只计数、不计长度的方法来度量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程度。参考Bozzolan等的计数法,本文以段落为分析单位来计量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要素被披露的次数,判断依据是段落的大意,而不仅是特定的词语。当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结构框架中的任一要素在某段落被披露,则该要素披露计数l,反之,则计数O。招股说明书分析完毕后进行分类汇总,即得某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框架中每一要素的披露程度。

3.2.3 有效性说明 内容分析法利用了数学统计方法,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赖研究者的个人学识和判断能力。因此,研究者的人为误差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为此,作者与2名学生组成了一个3人小组,向其详细解释知识产权信息披露10大要素的含义,仔细研读58份招股说明书,确认并计数与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要素涵义相符的内容,分别独立计量各样本公司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程度,然后比对3份计分表,对其中的分歧进行讨论,直至最终达成一致。

3.3 现状分析

3.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频次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可见,样本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频次在11-87区间,均值为34.2,标准差为18.648,与欧美国家比较存在差距,如公司年报智力资本自愿披露的平均频次在英国是42.5,在意大利是46.33美国为43.975。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程度偏低,且公司之间差异较大,反映出我国创业板市场刚刚起步,不够成熟、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总体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水平不高的现状。从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结构要素来看,各要素披露程度差别较大,技术市场销路和市场优势分析的披露频次最高,均值达7.14;其次是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披露,均值为6.95;最小的是知识产权组合政策,披露频次为0。此外,专利组合、许可证活动及知识产权管理等的平均披露频次均不到1。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较为重视核心技术开发、商业模式和技术市场优势的历炼,但缺乏对公司知识产权等智力资产的系统认知和有效管理,更缺乏对公司知识产权的近期战术和长远战略谋划。

3.3.2 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行业差异分析 以表1中的行业分类作为分析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的依据,对11个行业作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行业差距比较明显,信息技术行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程度最高,其次是电子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企业存亡,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较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实践较有基础。披露程度最低的行业是运输仓储、批发零售和社会服务业,这些行业隶属传统行业,主要依赖规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要素1即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披露程度最高的是信息技术业,最低的是运输仓储业;要素2即R&D与商业战略披露程度最高的是医药生物业,最低的是批发零售业;要素3即知识产权概述披露程度最高的是信息技术业,最低的是批发零售业;要素7即许可证活动披露程度最高的是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

4 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建立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导引,规范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实践。目前,我国现有规制虽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有所涉及,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工作指引,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失之简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参照欧美国家有关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规制,出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引成为当务之急。

・加强有关部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审计和监管。我国创业板是一个新兴市场,正处在高速扩容的发展通道,容易出现上市公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最近曝光的拟上市公司江苏恒久知识产权信息造假丑闻为我们拉响了警钟,要提防上市公司,特别是新上市公司在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上的粉饰和包装。上市公司应承担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责任,而相关部门,如证监会及发行保荐机构应承担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审计和监管责任,以保障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5

1 农化行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1.1 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三种专利权期限为: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均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较为人们接受并被我国专利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叙述了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2 商标

商标(英文Trademark简称logo),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已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商标是距今近千年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以一只白兔图案为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简称WIPO)对商标的定义为: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在柏林大会上曾对商标作出的定义:“商标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法国政府在其《商标法》中则表述为:“一切用以识别任何企业的产品、物品或服务的有形标记均可视为商标”。

1.3 农药产品登记证书

因为农药是一种特殊商品,为有效控制无效或低效甚至有害的农药产品进入市场而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即,农药进入市场前须在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获取批准(登记证或其他证明),取得农药登记证这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分为国内登记与国外登记两块。申请农药登记需提品资料及样品。需要的资料如下:(1)资料真实性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声明; (2)省级农药检定机构的初审意见(境外申请人可以不提供);(3)申请表(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设计的相应申请表填写);(4)产品摘要资料;(5)产品化学资料;(6)毒理学资料(制剂要求急性毒性,原药要求全套资料,但相同原药或过保护期原药除外);(7)药效资料(原药不要求);(8)残留资料(原药不要求);(9)环境影响资料(制剂、原药一般均要求);(10)相同农药产品证明材料(对相同农药产品);(11)技术鉴定资料和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12)标签或者所附具的说明书;(13)制剂所用的原药来源和登记情况证明(对制剂产品);(14)其他,包括企业简介、工商营业执照、产品专利、商标说明等。

1.4 生产批准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书

企标产品办理的是生产批准证书,国标和行标的产品需要办理的是生产许可证。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的,应当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工信部批准,发给农药生产批准证书。企业获得生产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所批准的产品。

1.5 标准

标准的类型: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中国标准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信息化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以及经过验证正确的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国际标准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背景

技术标准的背后往往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专利技术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可以为标准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专利技术常常被作为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制定出标准的大公司,一般都具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它们谋求在专利技术作为标准后,通过控制标准、引导标准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控制市场的目的。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能成为标准,谁就控制了相关市场的主动权。在国家层面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称雄的资本。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这就使得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发达国家多唱主角,主要在于技术领先。将专利与标准捆绑,是一些跨国公司无比娴熟的商战策略,实质是借标准推广掌控市场主动权。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从资金、政策、服务、保护等各方面,鼓励和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引导农业、工业、电子、医药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话语权。

2.2基本原则

2.2.1客观公正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农化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依照流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可操作性原则

在辅导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坚持辅导导入时间短、企业投入少、涉及面小、条件准备容易的原则, 不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

2.2.3与企业实际工作效果相结合原则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效必须由实践进行检验,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与质量、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自主创新和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

3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需要

标准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国际贸易中激烈竞争的“技术壁垒”。没有标准,或标准出现偏差,或有标准但不严格执行,不仅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声誉、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3.2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保障产品质量实质上就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指标是否“达标”。

3.3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

要想技术创新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就会变形、走样,就无法实现产业化。

3.4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农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想了解、掌握农化行业的生产、营销情况以及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首要问题就是要统一农化行业所有在用信息代码的编制标准,形成全行业一体化的信息网络;随着农化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农化产品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大企业、大品牌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而企业和品牌要做大、做强,就要统一相关生产标准,并切实执行到位。在未来几年里,标准化工作必将在农化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农华”)作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海淀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专利标准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发展思路。

4.2 目标

该公司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契机。2010年11月,知识产权、标准化两个领域的发展规划被整合成《绿色农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5年内“把绿色农华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运用保护有力、体制机制完善、专业人才集聚、辐射效应明显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强企,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示范农药企业”的目标。

5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将本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法定的正式标准,通过正式的途径推广使用;二是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扩大自己的农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市场容量,直至占领主要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这两种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让别人去跟随和实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

5.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2.1 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绿色农华”于2009年1月3日研究决定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即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世丰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绩溪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北京绿色农华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出口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和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知识产权部。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5.2.2 坚持“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即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生产批准或许可)“五位一体”。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具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的高层次融合;二是有利于实现专利技术与标准的捆绑,从而增强农化企业的技术在未来国际产业标准中的发言权;三是有利于统筹利用行政资源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5.2.3 健全“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了激励农企业科技创新、切实保护创新成果、努力维护知识产权、积极支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绿色农华”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健全了“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即 “绿色农华”标准化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公司商标管理制度、专利申请跟踪制度、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救助制度。

5.2.4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战略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五大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目的。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逐步实现“五化”:一是对农药企业现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二是商标从决定申请到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三是专利权、产品权从开始立项到申请、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四是逐步实现同行业公司知识产权申请跟踪制度化;五是逐步实现公司侵权预警制度化。开展“农药相关专利及其自主创新产品战略研究”就是为了农药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进行维权和保护。

(3)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该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是“三动”、“三建”、“三专”。

“三动”:一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绿色农华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力支持绿色农华,从而推动了本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二是拉动。近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政策,从而拉动了绿色农华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发展;三是主动。从2007年开始,绿色农华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三建”:一是组建知识产权部。绿色农华于2008年初组建了知识产权部,并对1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强细分工,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公司在制订专利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八项规章制度,即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专利档案管理制度、专利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商标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专题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能为公司提供一种针对性强、使用率高、速度快、且方便的专利信息利用方式,将为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应用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以竞争战略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为基础的专利战略分析。

“三专”:就是将相关的产品研发技术资料、专利信息、专利文件等实行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并将相关专利资料存入计算机中,以便公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查阅和应用。

公司每季度都组织一次大型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对我公司员工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每月进行小规模培训活动,由公司知识产权部技术经理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每半月知识产权部员工进行内部交流和沟通,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作用;公司知识产权部,随时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协会等组织的培训会,派送公司员工参与培训活动,了解国内知识产权政策及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

5.2.5 坚持“三标一护”的商标维权工作

截止目前,“绿色农华”共计申请注册商标124枚,其中授权62枚。近两年来,该公司对已拥有的国标、行标、企标进行了维护。其中申请驳回复审7项,均已胜诉。放弃或无效商标21枚。在商标的申请及相关商标权的维护上,这个公司与北京中理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开展相关工作的战略合作,公司已投入54万元商标申请工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开展商标的维权工作,公司2008年与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就“银发利”商标、2007年与天津人农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金功”商标、2010年与美国思科技术公司就“思科”商标等10余公司开展商标维权工作。

6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

“绿色农华”作为世界第一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三高”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部级农业应用化学开放实验室的民营企业、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生产企业、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09中国农药企业最具成长性100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海淀区创新企业、中关村科技担保信用良好A级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瞪羚企业(一星级)、农资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单位、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员单位、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会员单位为了拓展创新空间,促进农药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诚信企业。近两年来,本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速企业发展,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公司自主研发的24个农药新产品入选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同年获得“中国农民最喜爱农药品牌”荣誉称号。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6

随着上汽通用汽车朝“创领未来、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的目标不断奋进,二十年里,为公司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法律部亦在发展和壮大。法律部负责上汽通用汽车四地六公司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事务,目前由法律部总监John Kajander、副总监刘中明带领,拥有17名复合型法律顾问,共同为公司各业务链主要环节提供有价值的法律支持和知识产权保障,平衡效率与风险。适逢上汽通用汽车法律部荣膺“中国杰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团队”殊荣,在2017年这个对上汽通用汽车极具纪念意义的时间里,记者专访了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法律部总监John Kajander,共话上汽通用汽车法律部与上汽通用汽车创行无界的二十年。

管理流程:知识产权申请与管理自动化

上汽通用成立之初,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仅用个位数就足以表示,彼时公司所谓的专利申请与管理系统也仅仅只是一张excel表格。采访中,Kajander并未回避早年上汽通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如此窘境。“但是公司整体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不断增长,仅使用excel表格来进行专利信息输入的管理模式必须改进,所以我们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采访中,Kajander回顾了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的历程。

“最早的时候,我们采取从excel表格演化为单机版的方式对知识产权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大约到2005年,我们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商标、专利管理在内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并且在2006年利用IT系统来加强流程管理。”Kajander告诉记者,“在这个阶段里,从单机版到局域网版,从由公司的专利管理人员使用单机版软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输入专利与商标信息,到全体员工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知识产权信息的输入,这对于上汽通用的知识产权管理而言无疑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这套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所以我们联合公司的IT部门以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从2008年开始,逐步开发并建立了PAMS系统(Patent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这是一个完全基于我们公司自身需求的定制化系统,帮我们实现了全面的自动化,目前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整体都是通过该系统运作实现的。”

然而与上汽通用汽车永不停息的前进相一致,法律部也绝不会让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停滞不前,Kajander在采访中指出:“我们希望系统每年都会有新的进步,所以每年也都会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为此,Kajander特别提到了2017年即将启用的全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新的系统比起之前的PAMS系统主要特点是:将外部合作机构、顾问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外部合作机构与公司法律顾问的协同效应,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方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秉承“技术驱动法律”的理念,上汽通用汽车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合资企业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逐年优化专利、商恕⒅作权、商业秘密管理流程,利用国内外知名的数据库进行知识产权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实现了利用IT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流程化和标准化。“IP的管理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公司整体的运营相结合。知识产权来源于创意,而不同创意又是基于公司每年为我们设定的目标,综合考量项目、研发投入等因素后形成的产物。而我们法律部要做的,就是从技术本身和产品保护这两个最主要的角度对创意进行评估,并筛选出最值得投入的创意将其‘变现’,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工作。”谈到这里,Kajander自豪地表示,对于繁多且复杂的专利申请工作,目前上汽通用法律部所建立的自动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到二十年间,上汽通用的知识产权数量逐年稳步增长,目前年平均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超过400件,拥有专利数量总计超过2000件,在合资汽车企业中表现抢眼。直线上升的数据充分印证,独立且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对于公司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工作的飞跃进步功不可没。Kajander同时向记者透露:“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对系统再做一个升级与改进,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我们的管理系统变的更聪明,这将是我们努力的下一个方向。”

精英团队:内外部合作一体化

采访中,Kajander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上汽通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整体构成:“除了承担繁多且复杂的专利申请工作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我们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公司内部人员为主,包括法律部的知识产权律师,以及研发部门的知识产权的工程师、协调员;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外部合作伙伴,包括专利商标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开发供应商、检索系统的供应商,目前我们已经与一定数量的外部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不仅仅关注内部流程,还需要关注内外互动,因此上汽通用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在上汽通用内部法律部团队与外部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三方密切联动,使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得以高效运作,推动公司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在上汽通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法律部团队自身无疑是整个体系运转和核心与灵魂。上汽通用法律部目前拥有17名复合型法律顾问,硕士比例超过70%,多人同时拥有CPA、专利人、中美律师资格,平均执业时间超过12年,如此精英化的团队阵容着实令人赞叹。当记者询问起团队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时,Kajander选择了“Smart”和“Young”作为关键词,这让记者倍感意外。“在满足行业通行的标准和要求(比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专利人考试)的基础上,我们更看重加入团队的新人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公司业务,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年轻的、聪明的。” Kajander进一步将“Smart”和“Young”解读为团队对于年轻人学习能力的重视,“我们更看重个人本身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对新生事物的学习激情和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团队选拔新人所最为关注的要素。因为一个人现在拥有的东西代表着他的过去,而未来所能够拥有的东西,完全取决于他的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跨界”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公司法律顾问需要跟随企业的发展部分,对新事物、前沿问题保持必要的敏锐度。”在重视人才的学习能力的同时,Kajander指出,我们部门也会竭尽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吸引有智慧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公司,而在加入我们法律部团队以后,部门会相当重视内部人才培养过程。团队目前已经建立”以老带新”的模式,由资深的团队成员亲自为新成员其提供知识产权、商业交易、业务流程方面的带教,同时部门每年都会拟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邀请内外部资深法律人及其他专业人士针对知识产权前沿问题举行讲座,组织团队成员学习,让他们的工作每天都充满成就感,关注团队成员是否能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增值,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事情。”

除了法律部团队自身,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所连接的另外一端,就是上汽通用的外部机构。上汽通用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数据库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合作渗透于日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多年来合作无间的“秘诀”正如Kajander所言:“我们更多地是将外部机构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供应商。”

“将对方视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将合作伙伴的工作与我们法律部的工作看成一个整体,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进行整体的效益衡量。”聊到这里,Kajander以知识产权管理流程中的成本控制为例,向记者解释了团队与外部合作伙伴间的整体性,“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在逐年增长,我们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况且专利申请也仅仅只是我们知识产权工作的其中一部分而已。面对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我们必须重视成本的控制与保持,故而我们与已经保持着十年以上的合作关系的合作伙伴以及准备长期合作的伙伴达成一致,共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尽量避免我们与合作伙伴间的重复性工作。”在降低重复工作的问题上,法律部团队将双方的日常工作视为整体,寻求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比如,我们与合作伙伴之间通过长期的合作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合作指南,对于合作中的相关事宜进行规范,而这些规范无疑可以提供双方的沟通效率。

商标保护:为品牌保驾护航

“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是,我们汽车行业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B2C,商标对客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商标保护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品牌保护在法律部的工作中受到高度重视。”身处直面消费者的汽车行业,Kajander坦言品牌保护对于上汽通用汽车而言具有不言而喻重要意义,“商标代表了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可以代表这个人的想法或喜好,比如运动型与豪华型之间的选择;也可以代表个人在其亲友之间的形象;甚至有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在很多客户眼中,别克与凯迪拉克就分别代表这不同的特质。这提醒着我们每个商标都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这更加凸显了商标保护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行业特性对于商标或品牌的高要求,上汽通用汽车历来十分重视产品的命名工作。Kajander向记者透露:“公司所有车型的命名,都并非最后关头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与整车的、研发的过程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在车型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联合市场部、公关部进行内部讨论,在力求令人印象深刻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构思车型命名。”

“截至目前,我们所经历的商标诉讼案件并不多,同时基于时间与经济成本的考量,我们团队对于商标及品牌保护的问题,更加重视从自身出发的保护措施以及事前防范,比如近年来我们逐步加强了在零部件上的标识标注,以支持后续品牌保护行动。”但即使如此,团队对于商标侵权纠纷的应对同样毫不懈怠。Kajander向记者透露:“针对品牌保护,我们法律部已经联合市场营销部成立联合团队,在必要时针对商标侵权纠纷采取相应措施,针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而联合侵权行为发生地工商局、公安局等行政部门采取高效有力的‘打假’措施,以维护品牌形象,实现商标保护的目的。”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

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之一,凭借人才、技术、管理、资产和全球营销网络等巨大优势,通过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代表全球先进生产力水平、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和经营文化理念的优强企业群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达6.3万家,产值占全球总产值25%,某些特大型的跨国公司一年的产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在技术领域更是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专利和许可费用的跨国流动中跨国公司占总收入的98%。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竞争,实质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技术之争,专利之争,也是商标之争。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知识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同样深受跨国公司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公司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战略目标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其自身优势,通过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影响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进程,使制度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其竞争优势。可以说,跨国公司早已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服务于公司整体核心目标的关键战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身优势、打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利润。

一、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

知识产权是指行为主体以智力劳动的方法在科学、技术、文艺等领域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专有权,并以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为核心。跨国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不仅拥有较强的研发体系和庞大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承担者,并通过政治的、文化的、经济技术的和法律的手段实现其知识产权的全球垄断,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构成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推行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跨国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是全世界,对其技术成果的保护也需要扩大范围,需要统一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在出现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趋势之后,跨国公司不断推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使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大多数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但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力度还存在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因此,跨国公司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的需求,必须要通过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影响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进程,使其国际化、国民待遇化。

(二)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技术领先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源泉。一方面,跨国公司以知识产权保护其产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形成新的知识产权,利用创新技术或产品获得利润。另一方面,多个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形成技术联盟,不仅能够实现技术共享,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对某种行业的技术垄断。阻止其他厂商进入,同时能够分摊过高的研发费用。总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性、保护性使其处于技术产出的高峰期,为保持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三)战略化地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转让。知识产权作为跨国公司的资产,通过技术转移不断为公司赚取利润。目前跨国、跨地区技术转移的途径有:输出产品、出售专利、与政府合作和在外国投资。跨国公司可以多次、重复地进行技术转让,并且结合企业的其他战略实现其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推行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为全球技术标准。这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出现的新热点。实力相当的企业相互合作,进行专利的交叉许可,形成企业联盟,对外联合许可声明,最终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成为行业标准,保护其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以实现对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

(五)保护企业产权,利用法律手段防止侵权、打击侵权。知识产权的获取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创新的费用、申请和维持的费用。知识产权不仅是跨国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需要巨额运行成本的财产。因此,跨国公司必然不遗余力地利用国际公约、各国法律对侵权行为进行“围剿”,这不仅能够巩固其技术领先的地位,还能够获得高额的侵权赔偿。

二、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形式

(一)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专利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知识产权资源。尤其对于技术领先型的跨国公司更是如此。专利战略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之一。具体包括:

1 鼓励创新,注重生产和掌握专利技术。专利是一种技术垄断资源,掌握了专利就意味着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形成新技术,并以专利的形式加以保护。因此,跨国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是惊人的。例如,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拥有尼龙工业的80%的专利。可以说。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大、投人多,所生产和掌握的专利数量的绝对值是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大量的专利数量也为跨国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首先,凭借技术上的垄断,创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SHARP公司在液晶显示器方面拥有的专利名列世界第一,同时该公司占据了该产品20%的市场占有率。其次,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获得高额技术使用费,跨国公司占据着国际技术贸易额的60%一70%。

2 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利用专利技术。专利为跨国公司带来的实际利润是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一方面,企业通过将专利技术投入生产实践获得利润;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控制核心技术的同时。将部分专利进行商品化经营。比如,波音公司早在1969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叫“波音附带产品”的机构,专门从事波音公司专利技术的转让。已经出售了200件专利许可证。专利的商业化经营包括通过出卖、许可、合资、战略联盟、与目前的商务整合和捐赠等6种途径获取利润。由于各国科技发展和资金状况不同,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技术落差使得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成为可能。因此,跨国公司能够多次向多国转移同一技术,多次获利并能延长专利技术的寿命。

3 利用专利技术构筑贸易壁垒、保持垄断优势。除了常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与专利结合构筑外,还有以专利技术单独构筑的。所谓专利壁垒是指专利所有人依据其专利权,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产品以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司法机构起诉,阻止该产品的进入或向该产品的制造商征收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专利壁垒的结果是使该产品无法进入本国市场,即便进入也会因为产品成本大幅上升而失去国际竞争力。

(二)跨国公司商标战略。商标对跨国公司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商标的最初意义是便于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识别。然而,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管理体系以及强势的企业文化。赋予了商标极高的经济价值。商标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为公众所认识和接受;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广泛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其所代表的商品是优质产品;为广大公众信赖和喜爱,拥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还在于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作价、转让,具有交换价值和投资效用。因此,商标战略也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不断强化商标优势,以品牌扩张和品牌商品化来带动商品的销售。商标的优势来源于跨国公司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的稳定性,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是决定产品优质的前提。由于跨国公司创新能力较强,使其品牌本身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品牌扩张更为容易。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不断地投入研发,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和高质量服务,将其商标使用在不断推出的产品上,使消费者由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同,进而形成对商标的认同和忠诚;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消费者对自己商标的认同,将成熟的商标不断使用在各种产品和服务上,带动企业多元化发展。

2 利用文化手段提升品牌形象。跨国公司极其重视商标文化。一方面,重视商标的本土化,以获取当地消费者最大的认同。为了能将其商标在各个国家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丰富的内涵,跨国公司往往投入巨资,结合当地文化,以最佳方式翻译商标,使其与产品或服务有较为直接的联系并且为商标构想美好的文化内涵。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引进中国时就动用了大量的人物力进行商标的本土化,最终采用了“可口可乐”的中文商标。据说这是该公司在各国市场中翻译最好的商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往往将其商标的文化内涵与其母国文化紧密结合,借助母国文化,利用当地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例如,耐克公司聘请篮球天才乔丹作为广告明星,赞助体育赛事等,逐渐形成“耐克”等于运动、等于NBA、等于体育天才甚至等于一种人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的时尚潮流。因此,“耐克”培养了大批忠诚用户。

3 多种手段结合,提高品牌竞争力。首先,跨国公司重视商标的注册保护,注册的地域十分广泛。其次,跨国公司利用品牌的购并获取竞争优势。在竞争对手同样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品牌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联合的方法解决,例如时代一华纳和克莱斯勒一梅塞德斯。通过这种方式,跨国公司不仅可以通过两家企业的信誉、产品、历史积淀和创新优势合并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同时还可以吞并或弃用竞争对手的商标,一举多得。最后,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原产地标志、技术标准标志、材料标志等商标,增强消费者信心。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规范也越来越复杂,产品的原材料也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因此,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技术标准等证明商标,树立消费者信心,如纯羊毛标记、GB标记等。

(三)跨国公司版权战略。版权也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版权对于经济企业的重要性是次要的。然而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兴旺发达,受版权保护的客体越来越丰富,同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兴盛,使得版权战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经营战略。

1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在各种文化产业形成版权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财富的聚集,文化不再是简单的“思想者的工作”,而是越来越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参与。如一个新软件的开发,不仅需要智慧的创造,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跨国公司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必然拥有比较优势。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时代华纳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达到“视听极限”,制造了有着极强冲击力的影片、音乐等文化产品。

2 版权的流转与专利技术相结合,以战略同盟或战略集合体的方式获利。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版权的载体已经从书、文字、电影、音乐等形式,扩展到各种数字形式的存储格式,实现了媒介的高技术化和数字化。这样就使得掌握技术产品的制造商和文化跨国公司形成战略联盟,互相依赖。相得益彰。

3 利用各种手段保护版权。以计算机软件业为例,侵犯软件知识产权的主要行为是未经许可的复制。即所谓盗版,而著作权法的主要功能是禁止未经许可的复制,对于版权的合理保护是法律所允许的。所以。跨国公司首先利用法律途径对其版权进行保护,可以利用专利法或者版权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实现版权的保护。如利用序列号、对软件进行加密、采取许可协议等;特别是以服务为导向的软件,已经弱化软件本身的价值,强调了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功能,有效地防止了盗版行为。

(四)跨国公司商业秘密战略。商业秘密保护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还不是反不正当竞争的重点。直到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才将商业秘密保护当作了重点,写入了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商业秘密同样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财富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跨国公司注重建立自己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将商业秘密保护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把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丧失或泄露企业商业秘密意味着对企业的毁灭性颠覆,因此,在众多的跨国公司中将商业秘密与专利密切结合的做法已经成为公司技术管理的通用法则。跨国公司不会把所有的技术都公开在专利文献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仍然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来加以保护。例如,每天都要喝掉2.5亿瓶的可口可乐配方仍是最高机密。迄今为止,知晓这一秘方的人还不到10人。不为原液配方申请专利,而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正是可口可乐公司能够独霸市场的奥秘所在。跨国公司的商业秘密战略包括商业秘密的获取策略和保护策略。

1 获取策略。商业秘密的主要获取途径应该是技术的提升和引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技术的积累和研发的投入,是成本比较高的一种获取方法。利用情报是获取商业秘密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有人总结出合法获取商业秘密的十八种主要方法,即“公开文献,提炼合成;企业案例,细心研讨;巧用人才。借鸡生蛋;废旧回收,垃圾淘金;逆向工程,解剖研究;新闻,获取秘密;企业资料,流露秘密;鉴定会中。隐藏秘密;招聘人才,了解工艺;广告招聘,内含商机;法律诉讼,法律调查;专利文献,探明底细;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购买技术,异地获取;浏览网站,跟踪对手;仓储库存,采购渠道;经销零售,侧面了解;招标投标,分析标底”。据美国未来集团统计,在美国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有6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系统。宝洁公司每年投入高达5000万美元以上的巨资用于市场情报的采集和研究。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也曾经公开承认,微软专门有人到其竞争对手办公室的垃圾箱收集情报,并借此掌握了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可见,跨国公司已经把商业秘密提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2 保护策略。对于商业秘密,跨国公司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有效方式加以保护。商业秘密虽然在法律上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但仍有一些司法解释和行政规范,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多数国家对于那些向国外竞争者透漏本国人或者本国境内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人都处以较高的刑罚,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致被削弱或者破坏。比较著名的案例是,199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底特律总部采购部经理洛佩兹跳槽到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任职时,将通用的十几箱保密资料带到大众,引起美国司法部以所谓“工业间谍案”采取调查。从该案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对其本国企业的商业秘密的关注和重视,为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经济手段也是保护商业秘密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下列3个层次:(1)用分配方法来保护商业秘密。即对接触、使用企业商业秘密的职工,给予较优厚的工资、奖金待遇,若有可能再辅之以必要的雇佣合同,写明一旦享受特殊津贴,则应负有相应的保密义务。(2)用长期化劳动契约来保护商业秘密。在人员流动比较普遍的今天,这一方法更具有重要作用。劳动契约长期化,可以使关键岗位的职工由于收益长期化的预期而留在岗位上。再辅之以较优厚的工资、奖金会更有作用。(3)以某种产权安排来保护商业秘密。比如:允许商业秘密的持有者或接触、掌握商业秘密的人拥有部分股权,使之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比如说,日本许多中小企业中掌握和从事关键技术、工艺的职工,往往是终身雇佣的职工或是企业的股东。其用意是既防止人才流失。又防止商业秘密外泄。在内部管理上,企业也会设立专门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机构,由懂技术、懂法律、业务精通的专职人员负责商业秘密的日常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保密制度。包括: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机构和人员职责;企业商业秘密认定机构与认定程序;废弃文件、废物处理的管理制度;商业秘密使用、转让、解密、销毁制度;企业对外交流(发表文章、广告、展示、出席会议等)商业秘密审查制度;对外新产品信息的商业秘密审查制度;企业各类情报、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企业员工保守商业秘密规定;企业商业秘密投资的审查、保护制度;商业秘密争议处理制度、保密工作奖惩制度等;在订立人事合同时签订保密协议等。

三、知识产权战略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战略是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处于绝对核心地位,其意义重大,不仅能增强公司竞争力,而且能够打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利润。

(一)知识产权是跨国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在发达国家,一个企业的资产构成往往可以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越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大大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企业已经屡见不鲜,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以德国西门子为例,它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着该公司各类知识产权约15万项。荷兰Philips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有150多名专业人员,管理着6.5万个专利、2.1万个商标和6 000个外观设计。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财富的同时,又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工具和手段。

(二)知识产权贸易是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形式。所谓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专利的转让、版权的许可、版权的转让、商业秘密的许可等等。近年来,知识产权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掌握可观的知识产权数量及知识产权贸易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

(三)知识产权是跨国公司有力的竞争武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首先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充其量也只是别人的搬运及组装的工具而已,不仅导致国际分工的低级化,而且还严重损害企业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就是凭借着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知识产权成为构筑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比如令我国出口企业损失惨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s)大都与知识产权有关。以欧盟CR法案为例,要求销往欧盟市场的低挡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其实该安全锁的标准技术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公司申请了很多专利,要达到法案的要求,中国企业必需支付专利使用费或者被迫退出欧盟市场。自2002年以来,涉及我国对美出口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数量逐年上升,我国已连续5年位居涉案国家(地区)的榜首,涉嫌违反“337条款”案件达46起。可见,知识产权壁垒已经成为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五)知识产权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的重要内容。跨国公司进行投资,除了投入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外,更加注重投入生产技术、品牌、经营管理、商誉等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近年来,跨国公司把本公司的知识产权在该国未来保护状况作为投资的首要指标,例如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状况和本公司已有的知识产权是否在当地被抢先利用等。“产品未到,专利先行”已经是跨国公司通用的游戏规则。

四、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

(一)跨国公司拥有的大量知识产权和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跨国公司由于规模大、投人多,所生产和获得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是其他类型的企业难以企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其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有力武器。跨国公司的长期发展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除了重视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外,研究与开发、营销、员工培训、管理队伍的建设、财务管理等更为重要,所有这些商业活动相互依赖,但知识和专业技术起到核心作用。

(二)有效的组织和严密的制度是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管理基础。大多数跨国公司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设置,由专业律师和科研部门的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经营和研发情况决定技术以何种法律状态投入市场;定期收集相关信息,交流情况,对侵权行为实施调查、取证、诉讼等工作。这样不仅能使企业掌握本公司的知识产权情况,还可以实施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有着严密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让员工签订各种合同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三)强大的政治手段是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策略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跨国公司在表述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利益诉求时,往往借助于政治手段,使自己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跨国公司实现其知识产权战略的政治手段包括:一是跨国公司通过母国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诉求上升。形成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国家诉求。进而通过国家内部的利益团体的斗争或者国家间的政治斗争来实现其知识产权战略。一般是通过借助民间组织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的力量形成战略联盟,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将跨国公司的利益反映到政权机构,以政治方式实现知识产权利益。二是跨国公司通过利用自身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与东道国进行谈判,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制度安排。东道国政府在谈判中的利益往往是获取对方的专利技术、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跨国公司则利用自己掌握的专利技术、市场资源和资本、技术优势进行要价。在谈判过程中,可以说跨国公司处于主动地位,进而获得在东道国的政治资源。三是部分跨国公司通过政治贿赂来实现其目的。比如,埃克森石油公司向意大利某政党捐献2 800万美元;雷诺公司也曾将2 500万美元用于政治利益。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达到让决策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安排。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8

一、湖北省司法与行政“双轨制”保护知识产权的现状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行使民事、刑事和行政三种审判职能,履行为知识产权提供司法保护的职责。广义上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包括三类:一是行政管理活动,如对知识产权的授权和登记等;二是行政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和检索服务等;三是行政执法活动,主要包括应当事人申请对侵权纠纷进行处理和依职权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两个方面[1](P13)。因不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行政决定的授权确权类行政案件已经统一由北京市的法院管辖,全国其他地区的法院并不受理此类案件,而知识产权行政服务活动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故本课题所调研的行政保护的范围专指的是狭义的行政保护,即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双轨制”保护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体现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强势、司法保护弱势的基本状况。

第一,寻求行政保护多,提起民事诉讼少。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是私权,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无论是到人民法院还是投诉到行政机关,都是寻求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纠纷进行处理并予以救济,只是行政主管机关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还可以依职权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民事侵权行为进行查处。以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这三类最为典型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为例,2007 年至 200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这三类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602件,其中,2007年受理304件,2008年受理429 件,2009 年受理 869 件①。同期,全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共处理这三类侵权纠纷、查处这三类违法行为 5564 件,其中 2007年受理1809 件,2008 年受理 1967 件,2009 年受理1788 件②。以上数据表明,湖北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受理案件的总量是法院受理民事纠纷案件数量的三倍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占据着强势地位。

第二,行政处罚多,行政诉讼少。按照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制度设计,在司法与行政“双轨制”保护的格局中,司法保护应当发挥终局性的作用,即WTO 和 TRIPs 协议所要求的“司法最终救济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不服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的行政处理行为和行政查处行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湖北省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数量极少,2007 年至 2010 年四年期间,总共只有 9 件,这与行政主管机关同期的数千件行政执法案件数量显然不成比例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行政机关的执法经验丰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只有在侵权事实清楚明确的情况下才进行处罚,有的行政机关还采取“一案一评查”等措施,保证了行政执法案件的质量;二是行政主管机关兼有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双重职能,被处罚人不愿成为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重点对象,存有提起行政诉讼的顾虑;三是被处罚人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主观侵权故意,侵权事实清楚确凿,即便提起行政诉讼也没有胜诉的把握;四是行政处罚的力度一般比较有限,而再次侵权的成本极低,被处罚人宁可另起炉灶再次侵权获得其它的利益,也不愿为挽回损失而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诉讼;五是行政执法过程中依然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象,侵权人为避免更加严厉的刑事制裁而宁愿接受行政处罚。这样一来,司法保护并没有充分发挥对知识产权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终局性作用,行政机关在实际上已经基本成为了行政执法的最终裁断者。

第三,行政、民事保护多,刑事惩罚少。2007 年至 2010 年,湖北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只有 97 件,平均每年仅二十余件。其中,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 9 件,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 74 件,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 14 件④。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犯罪行为相比,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数量较少,打击力度比较有限,司法保护并未充分发挥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制裁和威慑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移送标准不明确,以至于行政主管机关执法人员掌握的“罪与非罪”的标准与公安机关的立案标准不统一,其后果是一些本来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案件没有被移送,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侵权犯罪存在“以罚代刑”多、移送司法少的现象。由于认定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比较复杂,一些移送至公安机关的案件因为不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被退回,为了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在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实际上是将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案件以非法经营罪或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进行移送。

第四,保护商标权、著作权案件多,保护专利案件少。我国三部主要的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对于行政保护的规定有一定区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职权主动查处商标侵权的违法行为,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只能依职权查处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而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的查处范围则仅限于假冒专利的违法行为。依据法律规定,商标权行政保护的力度最大,著作权行政保护的力度次之,专利权行政保护的力度较弱。因此,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商标行政查处的数量最多,著作权行政查处的数量次之,而专利行政查处的数量最少。以2007 年至 2009 年湖北省的这三类行政处罚案件的数量为例,行政查处商标案件为 4168 件,行政查处著作权案件为1172 件,行政查处假冒专利案件只有 92 件。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我国行政保护知识产权处于强势地位,司法保护知识产权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都有加强的趋势,但相对而言,近年来司法保护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其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在不断提升,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比重有所下降。以著作权的“双轨制”保护为例,2007 年至 2010 年,全省法院受理的著作权民事纠纷一审案件数量分别为 180 件、218 件、643 件和630 件;而同期行政处罚著作权案件数量分别为404 件、391 件、377 件和 296 件。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更加凸显。

二、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差异性分析

在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中,行政保护依然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行政权具有依职权查处的主动性,而司法权只具有“不告不理”的被动性,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更加依赖于行政保护的模式,更加愿意到行政主管机关进行投诉维权而不是到法院维权。可以说,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既与行政机关充分发挥了行政保护的优势有关,也反映出法院在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审判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通过对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知识产权各自的优势与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更加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分析成因。

1.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与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之所以采用司法与行政“双轨制”保护的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人民法院的审判力量比较薄弱,缺乏审理专业性知识产权案件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传统就是行政执法占主导地位,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方式相对成熟,能够充分发挥行政保护的优势,有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在于:

第一,案件受理门槛低。知识产权侵权具有隐蔽性强、侵权人身份难以查明等特点,被侵权人往往并不知道且无法查清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和住所地,此问题在涉及国际互联网的侵权行为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湖北的部分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本着积极受理是职责所在的执法理念,只要求投诉人提供初步的侵权线索,即便投诉人提交的材料不齐全、信息不完整也会立案受理。有的行政主管机关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甚至只需要投诉人发一封邮件提供相关侵权线索就受理案件。立案后,行政机关再通过行使行政执法的职权去调查侵权人的身份和住所地等信息。这种较低的案件受理门槛,为权利人维权提供了便利,得到了权利人的青睐。

第二,投诉维权成本小。投诉本身不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行政主管机关会应投诉人的申请对被投诉的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再依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对该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进行判断,并进而作出处罚或不处罚的决定。投诉人一般只需要提交申请立案查处申请书、权利证明或利害关系证明、被侵权作品或制品以及其他已经掌握的证据,并在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情况下予以积极配合即可,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更多的义务。在行政保护程序中,投诉人可以节约律师费、调查费和差旅费等费用,也无须为制止侵权提供财产担保。因此,投诉维权对于投诉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这种维权方式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第三,投诉人举证责任轻。投诉人或者提交被侵权作品或制品,或者只需提交被投诉人实施侵权行为的相关信息,举证责任较轻。投诉一经受理,行政主管机关即依据职权展开调查工作,收集相关侵权证据。而且,投诉人还可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到的证据和行政处罚决定书提交到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直接作为侵权的证据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执法活动实际上成为了行政机关利用国家公权力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收集民事侵权证据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权利人取证的效率、降低取证成本。

第四,行政保护程序便捷高效。广义上的执法机关包括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但二者执法活动的价值取向各有侧重。司法机关侧重于追求公正,其执法理念是“公正优先,兼顾效率”;而行政机关侧重于追求效率,其执法理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正”。在执法程序的设计上,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具有立案便捷、程序简单、结案迅速等优势和特点,案件处理时间明显要短于诉讼程序①。对于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而言,获得经济赔偿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维权的首要目的是及时地制止侵权,以占领市场、获得商机。因此,行政保护成为了相当一部分权利人首选的维权方式。

但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也存在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行政处罚的力度有限。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②,知识产权侵权的行政处罚金额一般是依据非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数额予以确定。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价格一般较高,而侵权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很低,我国采取的这种以非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数额为依据再处以若干倍行政罚款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以假论价”的标准,即便处以若干倍的罚款,处罚力度也比较有限。在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酌定罚款数额的情况下,处罚力度同样较为有限。总的来说,知识产权侵权具有成本低、收益高、代价小的特点,侵权人一般不会因行政处罚而丧失再次侵权的能力,往往可以通过转移生产地点、改变销售范围和略微改头换面等形式比较容易地实施再次侵权。

二是行政执法的手段有限。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手段比较有限,主要是现场检查、查询和复印资料、查封或扣押产品和行政罚款等措施。除此之外,只有在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才可以没收制作侵权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③;在侵权人制造专利产品的情况下,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才可以销毁制造侵权产品的专用设备、模具④。因缺乏行使强制措施的职权,在查处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公安机关的配合,所以行政机关查处侵权的行政执法力度要明显弱于公安机关追究侵权人刑事责任的司法打击力度。

三是权利人无法获得经济赔偿。行政保护知识产权的另一局限是在行政查处程序中,行政处罚的款项全部要上缴国库,被侵权的权利人无法通过获得经济赔偿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如此一来,对于权利人而言,行政保护的意义仅仅是制止侵权行为和打击侵权对手,如果要寻求民事权利的救济仍然必须经过诉讼程序,并不能实际节约诉讼的成本和精力。在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中,行政机关固然可以组织调解,化解部分纠纷,为投诉人挽回一定的损失,但行政调解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如果侵权人不主动履行,投诉人还是要提起民事诉讼维权。

四是联合执法声势较大,但侵权状况的整体改观不大。为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我国的行政主管机关经常不定期地联合公安机关等部门,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声势浩大,对于宣传法律政策规定、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集中力量打击侵权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执法方式并非是保护权利的长效机制,侵权人一旦掌握专项执法行动的规律和方式,就能够采取“游击战术”予以规避,因此,社会中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侵权状况的整体改观不大。

2.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优势与问题

与行政保护相比,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司法保护的全面性。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行使审判职能,可以为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的保护,这是其他行政机关都不具备的优势。司法保护不仅可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这一主要是财产权利的民事权利,监督行政主管机关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管理秩序,还可以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当事人予以严厉的刑事制裁,具有权利保护的全面性。以幸发芬侵犯商业秘密案为例,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幸发芬携带该公司的技术秘密资料跳槽到天津立林钻头有限公司,并使用此技术为后者研发生产出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三牙轮钻头产品。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幸发芬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 5 万元。此后,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以天津立林钻头有限公司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此案最终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 1700万元的经济赔偿。这是一起典型的司法全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案例,不仅在刑事诉讼中打击了侵权犯罪的行为,还在民事诉讼中补偿了当事人的经济损失。

第二,司法保护的终局性。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保护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救济途径,具有权利救济的终局性效力。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既是终极的,又是“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定纷止争、维护正义的权利救济作用。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的终局性,使司法保护较之于行政保护具有更加权威的法律效力。例如,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在维权过程中,先是诉诸于行政保护,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活动,下达了《关于组织查处侵犯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合法权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部署打假。但是,侵权人采取“游击战术”逃避惩罚,侵权行为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制止。为此,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控侵权人立即停止侵犯“周黑鸭”商标专用权、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权的行为,停止虚假宣传行为、使用其企业名称并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司法保护的规范引导作用。新型疑难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往往经由个案裁判的推动才形成共识和规则,此类案件的裁判会产生超过案件本身的影响,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功能,使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和参与科技创新、运用科技成果者通过已发生纠纷的裁判结果,预判司法对自己类似行为的评判。在知识创造日新月异、新型纠纷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司法保护具有明晰法律标准、规范社会生活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大意义。最高人民法院自 2008 年起《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通过公布具有普遍典型意义的知识产权案例,充分发挥司法案例的指导作用,统一全国法院的裁判尺度。可以说,知识产权审判的意义不仅是个案的纠纷解决,而且还具有规范引导市场交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第四,司法保护的损害赔偿功能。知识产权首先是财产权,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决定了其保护方式应当主要是通过赔偿损失的方式实现,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应当是民事保护。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不仅可以判令侵权人向权利人赔偿经济损失,支持权利人维权的合理支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甚至还可以处以惩罚性赔偿。这对于全面弥补知识产权权利人因侵权和维权遭受的损失、保护权利人继续创新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知识产权的侵权赔偿力度,还是立法的趋势和要求。以200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为例,此次修订将侵犯专利权的酌定赔偿金额由原先规定的5000 元至 50 万元提高到了 1 万元至 100 万元,为充分赔偿被侵权人的经济损失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由于我国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司法保护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直接影响到了权利人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积极性。目前,司法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立案门槛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然而,知识产权侵权的隐蔽性较强,再加上网络信息容易造假的特点,权利人在时有时甚至不知道侵权人的真实身份,无法确定明确的被告。既然法院不能帮原告查找被告,那么权利人就自然会倾向于到立案门槛更低的行政机关去寻求保护。

二是举证责任重。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法院对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必须采取“平等保护”,处于中立裁判地位的法院不可能帮助一方当事人举证。因此,原告的举证责任较重,不仅要证明自己是享有涉案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还要举证证明被控侵权行为确实存在,一旦证据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或者证据本身存在瑕疵,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此外,知识产权的维权普遍依赖于权利来源的公证和侵权行为的公证,而我国目前的公证———尤其是网络侵权公证并不规范,存在较大瑕疵的公证不一定会被法院采信,这也为权利人的诉讼维权带来了风险。

三是维权成本高。权利人通过诉讼方式维权,不仅要预缴诉讼费,还要承担调查取证的费用和出庭的差旅费,如果聘请律师要承担律师费,申请诉前禁令、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一般还要提供财产担保。虽然法律规定了诉讼费由败诉方承担,赔偿范围包括了合理支出和律师费,但一旦遇上诉讼能力较强的被告,权利人败诉的诉讼风险也随之增高,维权成本也往往会随之提高。在举证不足的情况下,权利人甚至会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极端情况,这都影响了权利人通过诉讼方式维权的积极性。

四是诉讼周期长。由于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较强,为保证审判质量,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提级由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全国大约只有一百家基层法院经最高法院批准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管辖权①。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因此,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为六个月,再加上送达时间、上诉期限、案件移送时间和二审三个月的审理期限,一个案件的审理周期往往会长达一年甚至更长,这还不包括因公告、鉴定、中止审理和其它情况延长审理期限所需的时间。部分诉讼经验丰富的被告,还会通过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上诉、躲避法院送达传票和文书、利用调解机会假意磋商等各种方式拖延诉讼,增加原告的诉讼成本和诉累。没有任何权利人愿意赢了官司却输了商机,因此,诉讼周期过长,必然会损害权利人寻求司法保护的积极性。

五是诉前保护弱。由于诉讼的周期较长,为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被控侵权人毁灭证据、转移财产,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制度,但是,我国诉前保护制度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司法保护始终坚持的是一种对各方当事人的“平等保护”,为防止申请人滥用诉前保护的权利对被控侵权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法院对于诉前保护持有慎重运用的态度,会严格审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权利来源和侵权的证据以及提供担保的情况等是否符合条件。尤其是诉前禁令,法院一般只有在申请人的权利比较稳定且认定侵权的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才会准许。当被申请人不配合执行时,往往需要被控侵权产品的销售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海关、工商部门等单位或个人协助法院执行。然而,对于协助人的协助义务,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无疑给诉前保护措施的执行留下了隐患,导致法院的执行力受到影响,尤其是异地执行的难度较大,执行效果不佳。

六是赔偿数额低。民事诉讼源于当事人的利益驱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知识产权案件原告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及时制止侵权,弥补经济损失;有的是为了通过诉讼牟利,获取惩罚性经济赔偿;还有的是将诉讼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压迫对方与之签订许可使用协议。因此,对于法院而言,根据“利益平衡”的知识产权保护原则,一般不愿意支持通过诉讼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诉讼牟利行为,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酌定经济赔偿数额的标准较低。其结果是,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权利人在立案门槛高、举证责任重、维权成本高、诉讼周期长、诉前保护弱、败诉风险大而获得赔偿少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转而寻求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保护。

三、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建议

英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步入世界现代化强国的行列,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正是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的“天才之火浇上了利益之油”,而司法保护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和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②。如今,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已经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知识产权执法的战略重点,是审时度势、加大保护力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举措。如何改进和完善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立审判机构,拉动司法需求

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是,设立专门的审判机构对司法需求的增幅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这被称为司法需求的“机构效应”。据统计,我国在设立专门的经济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和海事法院之后的十年内,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行政案件和海事案件的数量分别增长了约十倍甚至更多[2](P7- 8)。这一现象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同样存在。例如,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自2008 年 4 月成立知识产权庭受理知识产权案件以来,2008 年受理案件19 件,2009 年受理案件 66 件,2010 年受理案件100 件,案件数量逐年大幅增长③。由此可见,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种类型的案件,可以大幅拉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需求,有效促进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2.优化管辖格局,简化救济程序

在知识产权案件数量较少、人民法院缺乏此类案件审理经验的初级阶段,为积累审判经验,保证审判质量,最高法院将知识产权一审民事案件提级到了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网络科学技术已经普及,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增长,人民法院的审判力量也不断增强,大部分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已经不是那么神秘。早在2000 年,北京法院就已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①。可以说,现在已经完全有条件优化案件管辖的格局,将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之外的专业性并非很强的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下放到更多的基层法院管辖,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以简化救济程序,缩短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方便当事人诉讼,减轻当事人诉累,提高当事人需求司法保护的积极性。

3.加强诉前保护,及时制止侵权

西方发达国家并未采取行政保护的模式,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及时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法院充分发挥了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财产保全等诉前保护措施的优势,及时制止了侵权行为,防止了被控侵权人毁灭证据或转移财产。在我国的司法保护实践中,利用诉前保护措施的数量不多,对权利人的保护显得比较有限。因此,完善诉前保护制度,加强诉前保护力度,可以大大减少权利人对行政保护的依赖,从而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整体优势。当前,我国亟待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知识产权的诉前保护,并着重在三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一是诉前保护措施在执行中需要协助执行的情形;二是协助执行人协助法院执行的相关义务;三是有义务协助执行的单位或个人拒不协助执行的法律后果。

4.分配举证责任,保障原告权利

知识产权案件具有权利本体的无形性、权利来源的流转性、侵权行为的隐蔽性以及侵权事实难以固定等特点,如果要求原告承担过重的举证责任,必将为维权造成障碍。只有公平、合理、科学地分配举证责任,才能切实保障原告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据此规定,如果原告提供了上述证据,就可以视为完成了初步证明其享有权利的举证义务,如果对方当事人提出相反意见,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予以证明。在其它类型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在分配举证责任时也应当依法充分保障原告的权利,即便证据存在轻微瑕疵,也可以根据优势证据原则认定相关事实。

5.坚持全面赔偿,加大侵权代价

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过低,权利人无法得到有效的赔偿,必然没有诉讼维权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是一种司法态度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定位,即在法律范围内,或者在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条件下,应以加强保护为导向②。法院应当强化保护意识,采取积极措施,坚持全面赔偿原则,适度加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力度,切实加大侵权代价,打击侵权行为。在不直接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法院酌定的损害赔偿数额,要本着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做出有利于加强权利保护的判断,切实起到激励创新的效果和作用。

6.统一裁判尺度,增强裁判确定性

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法院裁判结果的确定性,只有可以比较确定地预见到自己的权利会获得什么样的保护,当事人才会积极行使诉权。然而,法律往往是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的,这在科学技术含量很高的知识产权领域尤其突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法院出现了裁判尺度不统一的现象。同样一部影片,有的法院认定原告享有权利,有的法院却认定该原告没有权利;同样一份存在瑕疵的公证书,有的法院采信,有的法院不采信;同样一首音乐作品,有的法院判赔数百元,有的法院则判赔上万元。裁判尺度的不统一,极大地损害了法院的公信力,也打击了权利人诉讼维权的信心。因此,有必要及时总结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裁判尺度,增强裁判结果的确定性。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9

黄登兰

北京市尚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3年开始专职从事律师工作,知识产权、金融、公司、合同等法律业务方面资深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典型案例:

北京市北邮通信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北邮公司)、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炬高新公司)及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系中山泰康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公司)股东。OTMS-98光缆自动监测及管理系统是由北京邮电大学、泰康公司、北京雷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而成,于1999年7月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鉴定,该系统软件所有权人为泰康公司。

2000年5月,北邮公司在未征得泰康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即以泰康公司享有知识产权的光缆自动监测及管理系统技术与泰康亚洲公司(以下简称泰亚公司)进行投资谈判,签订了《合资经营深圳泰康电信网络有限公司合同》(以下简称深圳泰康公司),约定:生产经营范围是生产经营光缆自动监测及管理系统产品,从事相关技术及产品开发以及技术咨询业务,泰亚公司出资4000万元,北邮公司出资技术股1000万元(以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价值为准)。2000年7月,深圳泰亚公司成立,但此时北邮公司并不享有光缆自动监测及管理系统软件的知识产权,为了满足出资人的主体资格条件,北邮公司积极与泰康公司进行协商。2000年8月,泰康公司召开临时董事会,会上达成决议:同意光缆监测项目的知识产权以软件许可证的方式转让给北邮公司,转让价为2000万元,但泰康公司与北邮公司一直没有签订正式的《软件许可协议书》。2000年12月29日,北邮公司通过转账方式付给泰康公司500万元,泰康公司向其开具了六张共计金额500万元的发票,发票项目栏载明为“转让软件使用费”。

2003年4月,泰康公司向北邮公司发出催收“软件许可使用费1500万元”的律师函,未果。2003年7月,深圳泰康公司因未依法参加企业年检被吊销营业。2005年4月,泰康公司向法院提讼,要求北邮公司支付软件许可使用费1500万元及违约金。

案例分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泰康公司和北邮公司之间对涉案OTMS-98光缆自动监测及管理系统软件是否形成著作权转让合同法律关系,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泰康公司作为原告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我国《著作权法》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双方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内容主要包括作品的名称、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转让价金、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违约责任等,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转让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行使。由于本案双方当事人并没有签订书面的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原告泰康公司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与北邮公司之间已经以实际履行的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关系。经过法庭质证,法院最终判定原告泰康公司证据不足,驳回其诉讼请求。

律师坐堂:

虽然本案案由为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出资问题却值得我们关注。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所包涵的财产性权利及专有性特点,为知识产权投资提供了条件。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另外我国《合伙企业法》也有类似规定: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用劳务出资;用非货币财产出资需要评估作价的,可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上述规定,为我国知识产权出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具体实务操作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知识产权出资人主体资格

知识产权出资其实质是知识产权的转让行为,为了保证这种转让行为的有效,出资人应具有相应权利,也就是说,出资人必须是该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者是有权处分的人,否则可能造成出资行为无效。

2、知识产权出资标的范围

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版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等,其中只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知识产权才可以作为出资的标的,因抵押、质押等行为或司法机关查封等行为导致知识产权在处置权上受到制约的,即转让受到限制的,则不能作为出资的标的。

3、知识产权作价出资的金额及比例

知识产权作价出资的金额如何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性质的知识产权其价值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有时也可以由投资人之间根据其利益需求协商确定。经评估确定的作价金额作为出资的对价,出资人因此获取相应的股权,并以其所占比例分享利益、承担风险,该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70%。如果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则可能承担出资不到位、出资不实或者虚假出资的法律后果。

4、有关知识产权出资方式的选择

知识产权出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产权所有权的转让,即知识产权出资人不再享有该知识产权占有、使用、受益、处分的权利,完全由新投资成立的公司享有,成为公司的法人资产;另一种是以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方式出资,即知识产权出资人保留知识产权最终处置权,而仅“让渡”该知识产权中一定期限和范围的使用权给接受出资的公司。在出资协议中,双方可以具体约定该知识产权使用权的范围和内容。

5、知识产权出资转移手续

知识产权出资转移手续,是出资人履行出资义务的必要程序。由于权利类型不同,目前的法律规定也不一样,对于专利权、商标权的登记备案制度相对较为具体明确。我国《商标法》规定: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商标局备案。至于其他知识产权转让使用的,只需依约履行转让手续即可,这也提醒当事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 知识产权 战略

2004年9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地方性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为我国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先导,标志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新的发展。“入世”以来,我国面临了诸多跨国知识产权争端,从2002年DVD产品在欧洲遭海关扣押,到2003年思科在美国起诉华为软件和专利侵权、日本丰田诉吉利公司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反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代价。对此,企业管理中确立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架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战略是企业基于未来内外部条件变化作出的预先安排。不同企业,战略层次不同,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运营战略三个层次。公司战略是公司高层指导和控制公司行为的纲领,解决公司经营理念、产业范围、资源分配和国际化等问题。竞争战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运营战略指上述两大战略的贯彻或流程。因此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构成企业战略的框架。

公司战略是总战略,可表现为:稳定性战略,指企业持续性地向同类型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增长战略,指提高销售额,扩大顾主和市场份额等。收缩战略,是减少经营规模或范围。组合战略,是指同时实行上述若干战略。以上战略由企业利用已掌握的资源,分析优劣而确立。

竞争战略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ichael Porter提出,他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战略,而正确的战略与组织和产业的形势相适应,也就是能建立起保持高于产业平均生产水平的竞争优势。他总结道:管理必须选择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诸如成本优先、别具一格或专一化战略。成本优先必须是成本的领导者;别具一格战略强调高超的质量、非凡的服务、创新的设计技术专长或不同凡响的商标形象;而专一战略则集中在成本专一化和差别化的空间。不管采用何种战略,要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跟上产业演变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阻挡来自竞争对手的侵蚀。企业建立某些障碍使仿制者难以得手,可利用专利或版权减少仿制机会,或与供应商订立专供合同来限制其向竞争对手供应渠道等。因此,竞争战略体现了公司战略的动态变化,也是公司战略确立和调整的核心。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战略是21世纪企业战略的先导,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利器。

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将其上升为战略来设计,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增长不会自然产生,它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热情,保持竞争力来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特有属性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化,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形态。

通常,知识产权管理可从下列几方面展开:制定战略。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如专利战略要求确立专利开发、调查、申请或实施等制度;商标战略要求商标设计、注册、使用和保护常规化;版权战略把握版权的使用和保护。设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成上按不同知识产权类型进行分组,并将其归属相关的部门,如将其隶属于研发部门或法务部门等。管理制度的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可细化成几个部分:新员工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制度;知识产权资料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培训制度;知识产权审检制度,包括产品、合同等的审查和检验;保密制度,如与员工订立保密协议,在规章制度内确立保密条款等;评估制度,主要指知识产权评估的标准和程序。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架,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要义。

知识产权战略的迫切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产品。谁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掌握量和先进度。其特征是创新导致价格倍增,资本追逐知识,知识对价值的贡献比重增加。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生和成长依赖知识的滋养和孵化。企业为追逐利润在此表现的更为突出和迫切。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的进程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在国内,且看各跨国集团在我国的跑马圈地,占山为王,多半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占领市场。如,早在1994年,百事可乐与四川天府可乐合资,百事以参股60%控股,并停用“天府可乐”,使被认为民族饮料象征的天府可乐悄然退出市场,而百事可乐行销市场。1999年,北京亚都科技集团被微软以侵犯软件著作权为由起诉;继而思科公司对我国著名软件企业华为公司提出侵犯知识产权指控。微软则利用其技术优势,形成在我国软件行业的高端市场。2004年初,德国汉高公司收购上海轻工集团“熊猫”品牌,启用汉高牌并停用“熊猫”。这些案例凝聚了我国自有品牌痛失市场的教训,也是跨国企业成功发展的惯用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下,这些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开发上循序渐进,先是放水养鱼,继而步步为营,最后达到市场通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