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十篇

时间:2023-04-10 21:24:39

必由之路篇1

宽带化――电信发展的必由之路务。多媒体通信已成为建立公用宽带网的主要动力。传统电话网将不可避免要过渡到以数据业务、特别是

ip业务为中心的下一代电信网,这些都对电信网的宽带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含量远远超过以前以单一形式传输信息的数据量,在传输速率不能降低并且同时信息容量增大的情况下,电信网络必须努力提高传输通道的容量和速度,否则必然不能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因此,要实现社会信息的多媒体化,必须依靠宽带技术。宽带网络按其技术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个部分。传输网是所有信息元素传输的基础通道,信息单元和数据就是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移。宽带交换网络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分拣和转发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接入网是整个宽带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到宽带网上。宽带接入网接入网的建设占全网投资的比例较大,是技术最复杂、实施最困难、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合理地发展接入网。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既要节省投资成本,又要坚持高起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低速业务开始,逐渐向高速业务发展。当前常用的窄带接入技术有频带modem技术,v.90标准的modem下行速率是56kbps;窄带isdn接入技术能在一对普通的电话线上,通过基本速率(2b+d,144kbps)接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的多种电信业务。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一)基于电信网用户线的数字用户线(dsl)接入技术dsl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双绞铜线的用户线高速传输技术,包括hdsl、sdsl、adsl、radsl及idsl等,统称为xdsl。adsl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其下行速率达

8mbps,上行速率达640kbps,能传输3~5km的距离。adsl所支持的主要业务是因特网和电话,该技术接入速度可满足宽带因特网接入和部分宽带应用(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更重要的是结合atm等宽带干线网络技术,可以支持广播级的视频分发和vod。利用adsl技术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保护这一巨大投资,并充分发挥铜线的潜力。其次,用户随时可以上网,无需每次重新建立连接,而且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每个用户都可以独享高速通道,没有阻塞问题。其主要缺点是对线对的要求苛刻,目前只有大约30%的线对可以开通adsl业务。目前一种简化型的、无分路器的adsl标准已经问世,称为g.lite。其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速率降低到1.5mbps左右,第二是在用户端不用电话分路器,价格可以下降,安装更为方便。它具有自适应速率适配能力,抗射频干扰的能力比adsl强,主要业务为因特网接入、web浏览、ip电话、远程教育、在家工作、可视电话和电话等。vdsl系统有关adsl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下行带宽,即演变成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系统。这种技术在双绞线上下行传输速率可以扩展至25mbps~52mbps,同时允许1.5mbps的上行速率,其传输距离则分别缩短至

1000m或300m左右。很适合光纤到小区(fttc)的接入方式。由于它能提供高速接入带宽,且能满足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的要求,所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的宽带混合接入方案。(二)基于catv网hfc传输设施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接入技术有线电视网是用来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地面网络,所有用户共享下行带宽,是真正的宽带网络。hfc(hybrid

fiber

coaxial,光缆同轴混合)技术推动了catv网络的发展,hfc网不仅可以提供原有的有线电视业务,而且可以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其他交互型业务。cable

modem方案是以hfc为基础的高速接入技术,cable

modem

用户共享下行数据带宽,而每一个子信道下行通道的数据吞吐量都可以达到25mbps~

40mbps。传统的有线网只能传输单向业务,必须升级为双向的hfc网络才能实现双向宽带传输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可开通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因特网高速接入及语音电话等多种新的增值业务。cable

modem的开通率高,不存在adsl

因线缆质量和串扰引起的开通率低的问题,只会因为共享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每个用户的可用数据带宽。(三)基于光缆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宽带有源光接入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这种系统可称之为有源光接入,主要是为了与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对比。sdh技术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的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仍只是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楼)的程度,光纤的巨大带宽仍然没有到户。因此,要真正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能力,单单采用sdh技术解决馈线、配线段的宽带化是不够的,在引入线部分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

modem、fttb/c+局域网接入等方式提供业务。宽带无源光接入网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

pon)是既能提供传统业务,又能够提供先进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平台。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apon下行采用tdm,而上行采用tdma技术,其下行速率为622mbps

或155mbps,上行速率为155mbps,可给用户提供灵活的高速接入。atm

pon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源点到多点式的网络结构。光分配网络中没有有源器件,比有源的光网络和铜线网络简单,更加可靠,易于维护。特别是如果ftth大量使用,有源器件和电源备份系统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对器件和设备的环境要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周期可以加长,

电子通信论文《宽带化――电信发展的必由之路务》。apon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此外,atm统计复用的特点也使atm

pon

能比tdm方式的pon服务于更多的用户,atm的qos优势也得以继承。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是扩大光纤传输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wdmpon)用于接入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基于以太网(ethernet)的高速局域网接入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相似,技术上可以达到

10/100/1000mbps三级。采用专用的无碰撞全双工光纤连接,已可以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的应用需要。以太网技术将ip包直接封装到以太网帧中,是目前与ip配合最好的协议之一,它以变长帧来传送变长的ip包。在当前因特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太网正在转变成一种主要的接入方式。(五)基于无线传输手段的无线接入技术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其无须敷设线路、建设速度快、受环境制约少、初期投资省、安装灵活、维护方便等特点而成为接入网领域的新军。主要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有三类:已经投入使用的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直播卫星系统(dbs)以及正在做现场试验的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lmds工作在毫米波波段,可用频带至少1ghz。典型lmds由类似蜂窝配置的多个发送机组成,单个蜂窝的覆盖区为2~5km。lmds不仅可以提供因特网接入,而且可以用来互连局域网。lmds几乎可提供任何种类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图像等,还支持tcp/ip以及mpeg2等标准。总的来看,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敷设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较密时成本低,可以作为电信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宽带传输网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传输主要的物理介质必然是光纤。利用光纤组建宽带传输网的优势有三点:(1)能提供高带宽。光纤的带宽允许高速数据传输,通过复用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完全能够适应多媒体通信对传输速度的要求。(2)极低的衰减度。通过光纤进行传输的光信号具有低衰减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无需中继器就可进行长距离传输,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减少由于中间环节而形成的断点。(3)保密性强。传输的光信号是非电子的,不受电磁影响。sdh传输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完整严密的传送网技术体制,它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简化了信号的互通以及信号的传输、复用和交叉连接过程;它安排有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它有统一的标准光接口,能够在基本光缆段上实现横向兼容;采用sdh组网技术还可以构成具有高度可靠性的自愈环结构,确保实现业务的透明性,这对某些方面的业务应用十分重要。光纤通信继续向大容量、高速纵深发展,为宽带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目前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高速传输系统,其产品已可达到400gbps,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已超过3tbps。这也为

ip网络的qos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带宽富余的情况下,当网络利用率低于70%时就可以提供有保证的qos。当前传统语音网络、数据网络正在走向统一。tcp

/ip协议将在整个网络占据统治地位。ip可以承载所有的业务,包括数据业务、实时语音、视频等交互式多媒体业务。未来网络是以ip技术为核心构筑的综合传输语音、数据和视频的大一统宽带ip网络。但ip网只能架构在各种基础传输网之上,目前ip的传输模式如下。(一)ip

over

atm具有动态带宽分配、高qos的atm是一种交换、传输、复用设备,也是承载ip所有业务的理想平台。ip

over

atm是面向连接的atm与无连接ip的统一,也是选路与交换的优化组合,可以综合利用atm速度快、容量大、多业务支持能力的优点以及ip简单、灵活、易扩充和统一性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对于电信网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tm作为多业务平台是比较理想的。即使在将来,在网络边缘地带,atm作为业务汇集点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二)ip

over

sdhip与sdh的结合试图将ip分组通过ppp协议或sdl

协议直接映射到sdh帧,从而省掉中间的atm层,保留因特网无连接特征,简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易于兼容不同技术体制和实现网间互联,在以ip业务为主的骨干网上疏导高速率数据流。(三)ip

over

optical从理论角度分析,ip到传输链路层之间增加atm、

sdh纯属多余。因此ip

over

optical是一种理想的体系结构:层次少,避免了功能重叠;设备和网管复杂度低;额外开销小,传输效率高;组网和网络配置简单;可直接利用dwdm

技术。宽带交换网当传输技术逐渐向宽带迈进的时候,使各种不同业务充分地利用传输资源的交换设备也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是当前网络建设中的热点。ip的灵活特性和atm的快速交换能力互有千秋,必将在将来的网络技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atm异步传输模式——atm就是目前解决宽带综合业务交换的一种方案。为适应多媒体通信的要求,用户必须支持不同的网络:数据网、语音网以及视频网。网络结构也必须适应不同的应用,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用于局域网,ppp、slip

以及modem用于广域网。如此复杂的要求,是以前的交换水平所不能达到的。atm技术的出现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能够提供一个公共的、统一的网络交换框架,支持用户对数据、语音和视频的综合需求。在atm技术中传送信息的基本载体是atm信元,atm

信元与分组交换中的分组十分类似,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使用定长的53字节的信元长度,整个信元字节中包括5个字节的信头和48个字节的信息域,信头用来承载信元的控制信息;其后的信息域一般是承载用户信息。在信头信息中vpi表示虚拟路径标识符,vci

必由之路篇2

                                                

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遇到了一个瓶颈:高考。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少数人进大学,于是竞争激烈,加上人口众多,生存和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市场用人的高学历化,使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都紧紧盯住高考,使竞争剧烈程度日甚一日。中学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受到很大制约,高考成了制约中学教改的瓶颈,解铃还须系铃人,制约教改的是高考,解决问题的还应是高考。

高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先用一句话描述一下高考:在最少的时间里(2—3天),在狭小的范围内,对考生给予一次性检测。

问题就出在这里,时间和范围是紧密关联的,正因为考试内容范围小,所以考试的时间少,这就带来了许多不公平,不能检测出一个人全面真实的水平,特别是不能检测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指定的学科范围考试,只有历史、政治的二选一,理、化、生的三选一,范围实在有限,学生不能充分选择,在众多学科中哪些最基础最主要,就考这几门学科,而且大家都考这几门。如果是以人为本,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人是各有其长的,社会也是需要各种各样人才的,只要他的特长是有益于社会的,就应该肯定之,发展之。为什么要用一个模子去套千千万万的考生呢?

澳大利亚的高考除了英语是必考的之外,另有40几门课供你选择,提供科目之多,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他的兴趣、他的特长能充分表现,因此澳大利亚的高考持续1个月之久,让你不会因为考试时间重合而错过选择机会,从时间上保证你的选择。

我们的教学、我们的高考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

            图一:    

社会需要是非常广泛的,中学教育中只能教授学习基础的、重要的内容,于是范围大幅度缩小,高考不能考察学生所有中学课程的内容,于是第二次缩小范围,每门考试科目都有考纲要求、或考试说明,近年来又有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这些考试重点第三次缩小了范围。我们的几十万师生就是针对被三次缩小的考试重点进行教学、复习、迎考。几年下来、十几年下来,上千万的考生,考同样的科目,学同样的东西,它与原来社会需要的内容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远远大于D。社会原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具有各种各样的特长。现在经中学教育出来后的是单一类型的人,是一个模子铸就的,这对社会发展是绝对不利的。社会需要的,中学教育不能提供,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中学教育却提供了超过需求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人。这对人的发展也是绝对不利的,个人想学的,中学教育不让你学,或不教你,个人不想学的,中学教育却偏让你学,个人擅长的,高考不考,个人不擅长的,高考却偏要考,学生自我的发展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进一步深究下去,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状,有几个认识上的盲点,理解上的误区。从A到B,从社会需要到中学课程有一个误区,社会需要面很广,中学不能都设相应学科课程,只好选择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课程来开设。这里问题的关键错在把中学生看成一个集合概念,把众多的人当作一个人来看。一个人肯定学不了那么多,但是如果把众多的人看作是有个性爱好,有特长的,那么则把众多的学生分类,各学所需,各自发展其爱好特长,大家必修的公共课就普遍开设,其实必修课也可以选择。

这里也有一个长期以来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必修课大家必修,不能有所选择。其实不然,同一科目有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还有与其它学科相匹配的关系不同,比如英语,我们参观澳大利亚一所精英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开设了五种等级的英语,移民英语、普通英语、科学英语、表达英语(英语演讲、辩论)“Ⅲlove英语(英语最爱)”,显然移民英语是浅易的,训练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子女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它与普通英语、Ⅲlove英语就有程度差异,科学英语和表达英语,既考虑英语类型,又考虑与其它学科的匹配关系,比如选择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学生,他的英语自然选择科学英语,选择今后攻读法律的学生自然应选择表达英语,有志于从事语言文学的学生当然选择“英语最爱”。“英语最爱”的教材是经典名著,诗集、长篇小说,一本本的读下去。数学也是一样,今后从事纯数学研究的,中学阶段当然应该挖掘得深一点,今后搞数学应用研究的和从事理工科学习的,数学应加强应用性,今后搞文科的,金融、财会、统计专业与文学、史学又不一样,后者比前者自然要求浅一点。不同的选择可以给予不同的学分,澳大利亚的升学考试与中学课程设置完全匹配,根据各科的学时数、内容多少、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每门科目的单位值(Unite), 高考每个考生所选科目的单位值之和不得少于10,学得深一点相应的可以内容范围窄一点,学得浅一点,相应的内容范围就应该广一些,高校名专业在招生简章中规定其必考科目和级别。大学按考生等级分择优录取,等级分是表示该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位置。这就解决了分科分级带来的横向比较选拔的技术问题。

从B到C,从中学课程到高考科目也有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考试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加重老师负担,因此只能在3天内考完,考试科目不能多。其实这又是把考生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集合概念。考生是众多的人组成的,是可分类的,只要每个考生考试时间总长度不超过三天,他的负担就不会加重,至于是此三天,还是彼三天,根本没有关系,教师也是同样道理,分类阅卷,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间里批改不同科目的试卷,也不会增加负担。相反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自己擅长的科目,适合自己程度的等级考试,他就会信心百倍,情绪高涨。

我们高考一次性检测,又加重了考生、家长、教师、校长的心理负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12年的学习就在7月7、8、9日三天的一搏,难怪人们称之为黑色的七月。显然这不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就应该在考试体制和办学体制上予以改革。澳大利亚的考试体制是这样的,决定考生入大学的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又称高中统考),占50%,另一部分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模拟统考占20%,12年级二次测验(每学期一次)占15%,学科特色分(比如物理就是实验)占15%。这就淡化高考的份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激烈紧张的气氛。

办学体制上以人为本就应该构造立体的完善的教育体制网,多通道,可折算,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就能从根本上淡化高考一次性选拔带来的社会问题,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如下图所示:

   图二:                       

tafe 大学a

幼儿园─小学─初中─────────就业─大学 大学b

(1—6年级)(7—10年级)(15岁以后) 大学c

高中 大学d

(11—12年级)

这一个体制与中国相比有⑷个显著不同

⑴初中毕业以后可以有三种去向,一是进高中,一是就业(年满15岁),一是进tafe(与中国的职校、技校、中专、继续教育学院都有相近处,学生从15岁到80、90岁都可以) 。⑵高中毕业后也有三种去向:一是进tafe, (高中阶段可以选修部分tafe课程),一是就业,一是上大学。⑶tafe结业(或毕业后)有二种去向,一是就业,一是上大学(tafe有些课程可折算大学相应学分),就业以后还有二种选择:一是进tafe,一是上大学。⑷进大学后还有二种选择,专业可以调换,学校可以调换。

这样一种教育体制四通八达,充分选择,给学生以充分的权力,充分自由,因而澳大利亚高考就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各高校学生的统计,情况如下:

1998年澳在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及19岁以下的学生占27%,20—24岁的32.5%,25—29岁占13.5%,30岁及30岁以上的学生占27%, 这个统计表明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是很有效果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来。

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与中学课程相匹配,高考的充分选择将给中学课改注入活力,使之完全活起来,课程的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选择,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喜爱的科目,在必修课中选择与自己程度相适合,与自己其它选择相匹配的课程类型,在不同的升学时机中,选择最佳路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得以满足。

必由之路篇3

“农社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农民、消费者共赢。

利民惠农 ,

流通环节的又一次瘦身

菜价不稳,农民卖难,居民买贵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等网络流行词反映了市民对菜价高涨的酸涩心情。

2012年底,多地蔬菜批发价格连续数周下跌,尤其以山东大白菜跌至“六七分钱没人要,只能烂在地里”最让人心痛。

而在消费端,今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其中蔬菜价格上涨18.9%。

菜价大幅波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社长却很平静,多亏开设了直销店,自己基地生产的菜自己卖,掌握了主动权,店内的蔬菜价格稳稳的。

如何破解农产品价格上蹿下跳的难题?除了加强基地建设,再次给流通环节瘦身成为一剂公认的良方,“农社对接”的试点工作正中要害。

何谓“农社对接”?按农业部门的形象说法就是“保两头,压中间”:以往果蔬上市要经过农户、地头经纪人、批发商、农贸市场商户、超市或小商贩再到消费者手中等诸多环节,如今,这个环节被缩减到从农户(合作社)直供消费者,从田头直供市民餐桌。

专家的定义是,“农社对接”模式又可以称之为“从农场到社区”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它主要是以农村合作社为媒介,以“社区直通车”的形式将农产品直接从地头送到消费者的家门口,但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社不同于以往的中间商,它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完全只作为一个农民与消费者对接点的互经济组织。

10月22日,记者从全国“农社对接”现场交流会议上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参加“农社对接”的合作社已达1.49万家,建立直销店2.3万个,覆盖社区2.7万个,受益城市居民7500多万人,全国“农社对接”销售收入达235.7亿元,“农社对接”的作用日益凸显。

位于宝鸡市金台区行政大道的三迪社区蔬果直销店内展售的蔬菜达60多种,而且要比市场上同类蔬菜价格平均低0.3-0.5元。

据绿丰源合作社社长介绍:“我们从陈仓区绿丰源蔬果生产基地直接上货,按照统一清洗、分拣、分级、整理、装箱、配送原则,每天配送60吨,品种52个,带动市县102个蔬菜合作社,每天早上7点前将干净的蔬菜配送到合作社建成的33个蔬菜直销店。”

这样的配送模式实现了基地到餐厅、到社区的直线对接。由于采购环节大大减少,蔬菜成本也随之下降,即使卖得比市场便宜也有盈利空间。

宝鸡市市委书记唐俊昌介绍说:“在全市累计创办蔬菜、大肉和生鲜乳等各类直销店108家,其中蔬菜类直销店64个,日供应蔬菜108吨,创造了就业岗位1000多个,使40多万居民受益。”

当地居民将这样的蔬菜直销店亲切地称为“爱心菜点”,正在店内买菜的阿姨告诉记者:“有了政府的爱心菜店,我们再也不必为菜价犯愁了!”

湖南郴州的一位合作社社长告诉记者:“政府为我们安排了3万元一次性装修补贴,对我们这样的平价店每年还有4-8万的价调补贴。有了政府的扶持,合作社的发展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目前,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社对接”模式,如社区直销店、电子商务(B2B、O2C)、电话订购、周末车载市场、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模式。

在重庆,部分农民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综合直销门店、社区菜店进行“面对面”销售,重庆润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等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手段进行销售。他们开通了订购热线,开设了电子商务平台。

电话订购,网上下单都很方便,合作社通过现代物流系统把产品直接配送到家里。

在安徽合肥市,记者看到在多个小区门口停有蔬菜销售车,车上载满了蔬菜、水产、禽蛋、肉类等20多种新鲜农产品。社区居民称:“这是徽润农产品营销联合社的销售车,他们的蔬菜新鲜又便宜。”

这里的蔬菜平均低于市场价5%-30%。每周六、日到社区门口销售,每次持续6个小时。

据了解,“农社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美国的“农社对接”模式主要表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日本的社区支持农业表现地产地销模式、生产消费直接对接模式、inshop模式。美国、日本的社区支持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保护了本地区农场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生产与发展。

创新流通模式,

打开多赢新局面

“‘农社对接’是生产和消费的‘直通车’、市场价格的‘调节阀’、 合作社发展的‘助推器’、 农业生产的‘导航仪’。”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说。

“农社对接”为生产和消费搭建了“直通车”。“农社对接”开辟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新渠道,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据了解,安徽徽润联合社采取中心零售加流动车辆进社区直销、团购与配送、场内销售加场外宣传、季节性农产品展销与定期举办农交会相结合、线上加线下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多种形式的对接。

“农社对接”成为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调节阀”。该流通模式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和费用,降低了农产品成本,平抑了农产品价格。据江苏启东市“苏合”销售联社统计,市民的“菜篮子”负担降低15%-20%。在陕西宝鸡,“农社对接”使得流通费用降低40%-50%,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市场20%-30%,平抑了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发挥了调解物价的杠杆作用。

“农社对接”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助推器”。“农社对接”实现了产销互动,延长了产业链,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单纯从事生产或流通,转变为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宝鸡市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参加农社(超)对接,由最初固定资产仅有20多万元的小合作社,发展为有2200亩基地、1500平方米配送中心、30多个蔬菜直销店、年销售额近亿元的全国优秀示范社。

“农社对接”成为农业生产的“导航仪”。“农社对接”使合作社建立了稳定的销路,掌握了市场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合作社参与销售环节,实现了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能准确了解供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以提高生产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降低了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随机性。

此外,“农社对接”利于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市民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哪里生产的,从而通过市场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合作社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蔬菜质量认证,对于建立来源有据,去向可查、责任明确、检测严格的蔬菜安全和可追溯体系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全国“农社对接”直销店销售的产品中,有44.3%的产品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

破解瓶颈,

促进农社高效对接

“农社对接”作为促进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创新,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此,中央、国务院、农业部都曾重要文件鼓励、引导“农社对接”这一新流通模式,重塑农产品流通渠道。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 提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小区。”其目标是通过试点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011年,商务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启动了“农社对接”——周末蔬菜车载市场建设工作,并在北京海淀、朝阳、丰台及石景山等地蔬菜零售网点不足的社区设立首批4家周末蔬菜直销市场试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

2012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抓紧确定“农社对接”试点城市的通知》,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50个城市社区设立直销点或直销店、开展鲜活农产品直销,不断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社对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重视不足。有的地方把“农社对接”看作是合作社自己的事,关心支持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明,办法不够。有些合作社对开展“农社对接”没有积极性,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注重生产,轻视销售。一些社区管理部门片面认为在社区开设直销店,增加了社区管理难度,不愿提供便利。

支持不足。开展“农社对接”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得到农业、财政、住建、交管、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但目前多数部门不仅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还有许多诸如车辆通行、环境卫生、用水用电、经营场所等方面的限制。

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反映:“我们开店,要办很多手续,稍不留神,就会受到管制或处罚。”

供给不足。合作社蔬菜品种不丰富。由于大多数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品种不齐全、季节性强,产量少,农副产品更少,市场出现“多了多,少了少”的问题。

山东聊城市甜翠农产品产销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品种少,直销店无法满足居民购菜的多样化需要。”

缺乏资金。开展“农社对接”,在社区设立直销店(点),需要经营场所、运输车辆、冷链设施,不仅在起步阶段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且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承受。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资金缺乏问题十分突出。

河北栾城县7家果蔬合作社负责人直言:“在石家庄建设50平方米的直销店,再配备上冷链运输设备,一般需要30万-50万元启动资金,市中心地段甚至要100万元以上,合作社无力承担。”

缺乏人才。人才匮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普遍问题,不仅缺乏生产技术人才,更缺乏营销和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农社对接”对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专业岗位的需要。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有限、待遇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专业人员。北京密云县奥金达蜂产品合作社曾经招聘了两名大学毕业生,但因为工作生活条件相对不好,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辞职了。

诚然,“农社对接”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应在发展中解决。事实上,各地正在逐步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江苏省农委、物价局、工商局、地税局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制定出台了扶持“苏合”发展的政策。福建省德化县出台《德化县农业农村“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奖励暂行规定》,对合作社发展生产直销产品生产基地的,给予补贴或奖励。近两年,重庆市农委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产业链建设,支持合作社建设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和加工设备。

专家认为,如今,“农社对接”的趋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做好“农社对接”,还需要不断求索。

双管齐下,

“农社对接”发展进入快车道

“菜篮子”关系“大政治”。“农社对接”事关农民利益、市民生活,是一项发展民生、关乎民心的大事业。

“农社对接”问题的解决,政策扶持最为关键。“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推进“农社对接”工作的思路与任务,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农社对接”持续快速地发展。”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如是说。

提高认识,把“农社对接”纳入“菜篮子”工程。“农社对接”是一种新型直销模式,也是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社会各界对“农社对接”的思想认识非常必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社对接”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尽快出台推进“农社对接”的具体方案,将有助于其发展壮大。

强化指导服务是推动“农社对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政策,争取扩大合作社财政资金规模,新增部分重点支持“农社对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等涉农项目和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对开展“农社对接”的示范社给予信用贷款,有条件的地方给予贷款贴息。陈晓华副部长指出:“明年我部将开展合作社贷款担保试点,试点省市要把“农社对接”贷款需求纳入担保范围重点支持。着手研究支持“农社对接”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合作社也要不断提升内在实力。不断加强协作,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的质检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懂市场,会管理,擅经营的“多面手”加入到合作社的管理中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立足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

必由之路篇4

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定自信、保持清醒、振奋士气,深化改革开放,走好“必由之路”。

要坚定“东方欲晓”的自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圆我民族复兴之“梦”,已是“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定改革自信。改革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自信植根于辉煌的实践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自信增强于经验的总结运用。经验表明,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结合点。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定改革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要保持“莫道君行早”的清醒。美欧正在危机中加快改革自强。马克思曾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欧美金融危机触发、激发了广泛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财政、银行系统、制造业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变革,力图通过加快制度的自我变革、调整和完善,力争尽快从改革中涅,在改革中强身,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再次领跑世界经济。我们改革别人也在改革,而且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改革。改革迟缓,就无法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我国新的战略机遇期“倒逼”深化改革。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转型挑战更为严峻。全球范围的经济低速增长、深度调整创新、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守成大国的遏制,对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巨大 “倒逼”压力。机遇如白驹过隙,改革慢走一步,发展差之千里。改革迟缓,我们就无法抓住用好本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久攻不下的发展方式转变,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和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改革中的“硬骨头”,躲不开、绕不过,只能且必须靠加快改革来解决。改革耽误一时,发展落后多年。改革迟缓,我们就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关键一招”迟疑必然痛失“最大红利”。我们必须清醒忧患,反骄破满,闻鸡起舞,只争朝夕,“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争当排头,永立潮头。

要振奋“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士气。“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道远路艰,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有“踏遍青山”的务实坚韧,防范改革“焦虑症”。充分认识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事业,一项为民、惠民、靠民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要靠科学态度、政治智慧和系统知识,要靠“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要靠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和不懈奋斗,尊重改革的内在规律,运用改革的成功经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推进。既不能一劳永逸,又不能一蹴而就;既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又要避免“时机”不到为改革而改革,为政绩而改革。始终立足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始终发扬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最大红利”释放好。要有“人未老”的乐观豪迈,克服改革“懈怠症”。改革激情历久不衰、创新意志历久弥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胆识,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敢于开路架桥、“排雷”试错,不因懈怠痛失深化改革之机。置人民利益于首位,谋民生改善于改革,“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被诱惑、干扰击溃,不为利益集团左右,勇于突破行业垄断等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推进收入分配、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改革,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群众谋公平、谋幸福、谋尊严。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深化改革做到底。

要实现“风景这边独好”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只要我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深化改革中高举伟大旗帜,在走好“必由之路”中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定然 “风景独好”、屹立东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定然与时俱进、迎风高扬。

必由之路篇5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含量远远超过以前以单一形式传输信息的数据量,在传输速率不能降低并且同时信息容量增大的情况下,电信网络必须努力提高传输通道的容量和速度,否则必然不能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因此,要实现社会信息的多媒体化,必须依靠宽带技术。

宽带网络按其技术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个部分。传输网是所有信息元素传输的基础通道,信息单元和数据就是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移。宽带交换网络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分拣和转发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接入网是整个宽带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到宽带网上。

宽带接入网

接入网的建设占全网投资的比例较大,是技术最复杂、实施最困难、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合理地发展接入网。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既要节省投资成本,又要坚持高起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低速业务开始,逐渐向高速业务发展。当前常用的窄带接入技术有频带modem技术,v.90标准的modem下行速率是56kbps;窄带isdn接入技术能在一对普通的电话线上,通过基本速率(2b+d,144kbps)接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的多种电信业务。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基于电信网用户线的数字用户线(dsl)接入技术

dsl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双绞铜线的用户线高速传输技术,包括hdsl、sdsl、adsl、radsl及idsl等,统称为xdsl。

adsl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其下行速率达 8mbps,上行速率达640kbps,能传输3~5km的距离。adsl所支持的主要业务是因特网和电话,该技术接入速度可满足宽带因特网接入和部分宽带应用(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更重要的是结合atm等宽带干线网络技术,可以支持广播级的视频分发和vod。

利用adsl技术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保护这一巨大投资,并充分发挥铜线的潜力。其次,用户随时可以上网,无需每次重新建立连接,而且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每个用户都可以独享高速通道,没有阻塞问题。其主要缺点是对线对的要求苛刻,目前只有大约30%的线对可以开通adsl业务。

目前一种简化型的、无分路器的adsl标准已经问世,称为g.lite。其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速率降低到1.5mbps左右,第二是在用户端不用电话分路器,价格可以下降,安装更为方便。它具有自适应速率适配能力,抗射频干扰的能力比adsl强,主要业务为因特网接入、web浏览、ip电话、远程教育、在家工作、可视电话和电话等。

vdsl系统

有关adsl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下行带宽,即演变成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系统。这种技术在双绞线上下行传输速率可以扩展至25mbps~52mbps,同时允许

1.5mbps的上行速率,其传输距离则分别缩短至 1000m或300m左右。很适合光纤到小区(fttc)的接入方式。由于它能提供高速接入带宽,且能满足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的要求,所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的宽带混合接入方案。

(二)基于catv网hfc传输设施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接入技术

有线电视网是用来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地面网络,所有用户共享下行带宽,是真正的宽纭fc(hybrid fiber coaxial,光缆同轴混合)技术推动了catv网络的发展,hfc网不仅可以提供原有的有线电视业务,而且可以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其他交互型业务。cable modem方案是以hfc为基础的高速接入技术,cable modem 用户共享下行数据带宽,而每一个子信道下行通道的数据吞吐量都可以达到25mbps~ 40mbps。

传统的有线网只能传输单向业务,必须升级为双向的hfc网络才能实现双向宽带传输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可开通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因特网高速接入及语音电话等多种新的增值业务。cable modem的开通率高,不存在adsl 因线缆质量和串扰引起的开通率低的问题,只会因为共享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每个用户的可用数据带宽。

(三)基于光缆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

宽带有源光接入

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这种系统可称之为有源光接入,主要是为了与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对比。sdh技术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的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

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仍只是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楼)的程度,光纤的巨大带宽仍然没有到户。因此,要真正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能力,单单采用sdh技术解决馈线、配线段的宽带化是不够的,在引入线部分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 modem、fttb/c+局域网接入等方式提供业务。

宽带无源光接入网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 pon)是既能提供传统业务,又能够提供先进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平台。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apon下行采用tdm,而上行采用tdma技术,其下行速率为622mbps 或155mbps,上行速率为155mbps,可给用户提供灵活的高速接入。atm pon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源点到多点式的网络结构。光分配网络中没有有源器件,比有源的光网络和铜线网络简单,更加可靠,易于维护。特别是如果ftth大量使用,有源器件和电源备份系统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对器件和设备的环境要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周期可以加长。apon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此外,atm统计复用的特点也使atm pon 能比tdm方式的pon服务于更多的用户,atm的qos优势也得以继承。

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是扩大光纤传输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wdmpon)用于接入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基于以太网(ethernet)的高速局域网接入

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相似,技术上可以达到 10/100/1000mbps三级。采用专用的无碰撞全双工光纤连接,已可以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的应用需要。以太网技术将ip包直接封装到以太网帧中,是目前与ip配合最好的协议之一,它以变长帧来传送变长的ip包。在当前因特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以太网正在转变成一种主要的接入方式。

(五)基于无线传输手段的无线接入技术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其无须敷设线路、建设速度快、受环境制约少、初期投资省、安装灵活、维护方便等特点而成为接入网领域的新军。主要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有三类:已经投入使用的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直播卫星系统(dbs)以及正在做现场试验的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lmds工作在毫米波波段,可用频带至少1ghz。典型lmds由类似蜂窝配置的多个发送机组成,单个蜂窝的覆盖区为2~5km。lmds不仅可以提供因特网接入,而且可以用来互连局域网。lmds几乎可提供任何种类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图像等,还支持tcp/ip以及mpeg2等标准。

总的来看,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敷设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较密时成本低,可以作为电信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宽带传输网

伴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网络传输主要的物理介质必然是光纤。利用光纤组建宽带传输网的优势有三点:

(1)能提供高带宽。光纤的带宽允许高速数据传输,通过复用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完全能够适应多媒体通信对传输速度的要求。

(2)极低的衰减度。通过光纤进行传输的光信号具有低衰减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无需中继器就可进行长距离传输,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减少由于中间环节而形成的断点。

(3)保密性强。传输的光信号是非电子的,不受电磁影响。

sdh传输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完整严密的传送网技术体制,它有全世界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简化了信号的互通以及信号的传输、复用和交叉连接过程;它安排有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它有统一的标准光接口,能够在基本光缆段上实现横向兼容;采用sdh组网技术还可以构成具有高度可靠性的自愈环结构,确保实现业务的透明性,这对某些方面的业务应用十分重要。

光纤通信继续向大容量、高速纵深发展,为宽带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目前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高速传输系统,其产品已可达到400gbps,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已超过3tbps。这也为 ip网络的qos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带宽富余的情况下,当网络利用率低于70%时就可以提供有保证的qos。

当前传统语音网络、数据网络正在走向统一。tcp /ip协议将在整个网络占据统治地位。ip可以承载所有的业务,包括数据业务、实时语音、视频等交互式多媒体业务。未来网络是以ip技术为核心构筑的综合传输语音、数据和视频的大一统宽带ip网络。但ip网只能架构在各种基础传输网之上,目前ip的传输模式如下。

(一)ip over atm

具有动态带宽分配、高qos的atm是一种交换、传输、复用设备,也是承载ip所有业务的理想平台。ip over atm是面向连接的atm与无连接ip的统一,也是选路与交换的优化组合,可以综合利用atm速度快、容量大、多业务支持能力的优点以及ip简单、灵活、易扩充和统一性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对于电信网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tm作为多业务平台是比较理想的。即使在将来,在网络边缘地带,atm作为业务汇集点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二)ip over sdh

ip与sdh的结合试图将ip分组通过ppp协议或sdl 协议直接映射到sdh帧,从而省掉中间的atm层,保留因特网无连接特征,简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传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易于兼容不同技术体制和实现网间互联,在以ip业务为主的骨干网上疏导高速率数据流。

(三)ip over optical

从理论角度分析,ip到传输链路层之间增加atm、 sdh纯属多余。因此ip over optical是一种理想的体系结构:层次少,避免了功能重叠;设备和网管复杂度低;额外开销小,传输效率高;组网和网络配置简单;可直接利用dwdm 技术。

宽带交换网

当传输技术逐渐向宽带迈进的时候,使各种不同业务充分地利用传输资源的交换设备也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是当前网络建设中的热点。ip的灵活特性和atm的快速交换能力互有千秋,必将在将来的网络技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atm

异步传输模式——atm就是目前解决宽带综合业务交换的一种方案。为适应多媒体通信的要求,用户必须支持不同的网络:数据网、语音网以及视频网。网络结构也必须适应不同的应用,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用于局域网,ppp、slip 以及modem用于广域网。如此复杂的要求,是以前的交换水平所不能达到的。atm技术的出现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能够提供一个公共的、统一的网络交换框架,支持用户对数据、语音和视频的综合需求。

在atm技术中传送信息的基本载体是atm信元,atm 信元与分组交换中的分组十分类似,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使用定长的53字节的信元长度,整个信元字节中包括5个字节的信头和48个字节的信息域,信头用来承载信元的控制信息;其后的信息域一般是承载用户信息。在信头信息中vpi表示虚拟路径标识符,vci 表示虚拟通道标识符,这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信元的路由信息。atm交换机就是根据这两个信息段选择路由线路。

以atm技术为主的宽带交换网是面向连接的。当发送端想要和接收端通信并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数据时,将建立一条虚拟电路。之后,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分割成atm信元,通过建立的路径传送到接收端。当信息全部传送完毕后,该虚电路将取消。atm宽带交换网的目标,也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任何业务形式的数据传输都能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率。这样就能使宽带传输网高速传输多媒体信息,并毫不停滞地通过交换网络迅速、灵活地选择正确的目的方向继续传送。

(二)路由交换机

路由交换机结合二层交换的性能和传统基于软件路由的功能,采用硬件专用电路(asic)进行路由识别、计算和转发,由于其实现了无阻塞交换,速度很快,能够处理线路上满负荷信息,又被称为线速路由交换机。由于它是基于第三层ip的路由交换,也被称为第三层路由交换机。目前吉比特路由器可达线性速率,同时,更高速率的太比特路由器也已问世,足以与atm交换抗衡。

必由之路篇6

在全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以及繁杂软件时期时,现代企业的节制以及通讯机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企业可以树立1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与其他企业连接。它们能在世界规模进行虚拟运作,能够不断地、快速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它们可以变患上像是1个生物有机体,有1个发达的“神经系统”延伸到每一1个雇员的办公桌上。把这类人与计算机形成的有机体称为“计算机节制下的企业”,简称为“计算机化企业”。计算机化企业是依照节制论原则设计的企业;为计算机化空间时期而优化的企业;始终维持警觉,能够对于环境变化、竞争、消费者需求作出即时反映的计算机管制下的企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虚拟运作或者灵便地与其他企业的能力进行连接,是1种为适应快速变化而设计的、能够学习、进化、自我快速扭转的企业。

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化企业有了可能,而剧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时刻维持警戒,成为反映最快、效力最高、有遍及全世界的神经网络的捕食者,以捕猎到尽量多的顾客的需要。

计算机化企业呼叫计算机化政府

咱们的政府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行政隶属瓜葛,该如何面对于市场经济以及计算机化空间呢?

在市场经济下,几近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都面临生存的压力,而政府部门是国家的职能权利机构,是必需存在的实体,没有生存的压力。或者许它不需要直面剧烈的竞争,然而,整个市场经济的流通、消费、出产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丛林中的捕食者正“全副计算机化”地处于高度灵敏的警戒状况时,它请求尽量快地依据市场调剂本身。如果作为管理者以及调控者的政府反映滞后,没法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政策法规,对于暴露的问题没法及时解决,那末势必严重阻滞企业的调剂。

目前,全世界化的计算机化空间更是将市场竞争波及整个世界规模,咱们的企业不但要面对于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更要迎战国外同类企业。想要患上到最大赢利的企业都必需加入计算机化的行列,无论它们是在先进发达的国家仍是处于发展中国家,面对于的将是同1个剧烈竞争的市场,特别是我国正要加入WTO。因而企业必需经由精心设计,能始终维持对于环境变化、竞争、消费者需求作出及时反映的警戒状况。1旦产生变化,立刻做出相应反映、快速扭转。这必将请求咱们的政府机构也要尽快计算机化,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请求,增强我国在计算机化空间中的国际竞争优势。

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

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很容易掉进信息技术的“黑洞”,即投入良多而收效甚微。现在,许多政府机构已经着手进行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为防止技术“黑洞”,他们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传统的政府业务流程的扩散性以及繁杂性

抽象地说,政府机构的业务1般可分解为由基层工作中采集业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决策、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最后反馈到基层采用行为措施等几个流程。因为之前的技术不能实现整个业务条线的联网,整个业务数据流不能不按地舆位置以及人力分配被打碎最多个部门,从1个部门转到另外一个部门,呈现了交接环节。整个数据流无人全程把握,增添了了解的繁杂程度。尽人皆知,1旦接手政府项目,开始几个月大量的人力以及精力都必需花在需求调研上。

二.先进的技术要去适应后进的手工处理方式

信息化建设时,原本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间的矛盾时有产生。习气的做法时常是计算机处理方式要沿用旧的或者现成的方式做事。要扭转各部门原本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组织各部门间协同工作,阻力重重。

三.业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与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必定的教育模式会培养必定的思惟方式。大多没有经由编程技能训练的业务人员对于1种经由抽象出来的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流程不能深入理解,因而老是用手工操作的思路来套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一样,信息技术人员1般担负的责任是保护网络以及硬件、开发利用系统、人员计算机利用培训等工作,不会深刻了解业务情况。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1声声叹气,引发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警惕。詹姆斯·迈天在《Cybercorp生存之路》中1再强调计算机化企业,强调价值流以及价值流的重建。九0年代初哈默与钱皮合著《企业流程重组》,提出了重组的概念。美国的MIT因七0年代初到八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计算机管理项目绝大多数失败,被资助做了1份九0年代的钻研讲演,患上出业务流程重组是获得利用效果最根本的前提,没有做业务流程重组,则利用没有效果的结论。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在管理环节上显然后进,作为中国IT业的杰出代表北京大学方正团体也提出了e-Management的理念,呼吁必需树立现代管理轨制,借助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地到达企业或者政府的高效运行。

价值流以及价值流重组

上面提到的业务流程、企业流程,可以抽象成1个价值流的概念,作用于1个有着业务流程、服务对于象的实体。这个实体可以指企业、政府、学校等任何1个集团。

1个价值流是互相衔接的、有显明存在理由的、为实体服务对于象提供结果的流动。实体服务对于象有必定的欲望或者需要,或许是实体外部的,或许是实体内部某1价值流的使用者。价值流是由致力于知足这些欲望或者需要的、实现某1特殊结果的1连串流动形成。抽象来讲,1个实体就是1组价值流。

传统实体的价值流是按垂直业务体系构建的,逐步构成了垂直条系的业务权利机构。传统实体的价值流往往扩散在多个职能领域,呈分裂的状况。业务数据流只能由手工或者不成熟的计算机以及软件来操作,地舆位置的扩散、管理的分部门和联系的不利便,使数据流分转在不同的部门。跟着工作进展或者业务数据从1个领域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呈现了交接环节,这就致使了延迟以及过错。由于每一1个部门都有1连串的工作或者报表等待完成,这些工作或者报表可能来自不同的价值流。大家说不清这工作所在价值流的名称,也道不明所在价值流是症结的仍是次要的,没有人对于价值流总体负责。只知这工作是从这1部门转来,要转到另外一个部门。因而完成1个工作周期所需的时间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时间。事情常常“堕入部门间的夹缝”中,对于它们的跟踪是很难题的。终究1个能为知足欲望或者需要提供结果的价值流被置于分部门、无管理的状况,造成愚蠢迟缓、“抛过墙就是别人负责“的互相推委扯皮的工作局面。

价值流的重组就是要扭转这类局面。1个价值流包括有许多工作。价值流的设计就是对于必需完成的工作进行辨认,把各种各样的工作结合起来,亲密协作。肃清没必要要的工作,尽可能防止部门间交接。即便当工作经由不同职能部门时也要没有排队等候的情况。

即便没有计

算机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实体也应当不断地重组价值流。无非信息技术为实体提供了无比好的方式,网络通信技术使分隔的部门能够及时联系。实体的1个总的节制部门有了技术上的可能,可以将扩散的业务数据集中起来,能够看清各个业务环节,节制互相衔接的流动。这就是说新技术为价值流的重组提供了比之前好的基础以及解决方案。

价值流重组的意义

计算机化政府的1个首要的内容是运用信息及网络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线,树立1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市民可从不同的渠道获守信息以及服务,即“政府上网”或者“电子政府”。如中国电信、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以及410多家部委办局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将一九九九年定为政府上网年。单单的政府上网不管在技术上仍是在资源上都比较简单易行,1般只要树立Web站点或者租用硬盘空间,将政府机构掌握的信息资源在网上。

然而计算机化政府的含意不止于此,它还有1个首要的内容,即结合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运用最有力的技术,进行价值流重组。

必由之路篇7

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农村社区基于现实情况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在中国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广阔的农村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不仅仅只是依靠城市化的一条路子来实现现代化,农村就地现代化作为植根于广大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现实状况的发展道路,应该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成为与城市化相并行的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农村就地现代化强调转变“老三化”的农村发展观念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建设现代化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培育现代化农民,这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势,也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相符合。

与树立中国城市化的极限意识相联系,还须破除农村现代化的观念误区。最大的误区是把“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看成是现代化的唯一方式,全部工作的重心都放在这“三化”上,甚至把“两个反哺”当成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任务,而不是看作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首先需要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传统的“城市化、工业化、市民化”(老三化)之路,一条是中国农村的就地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新三化),这两条腿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人之两足,缺一不可。其次是要树立全球性现代化观念,避免把全球化、现代化碎化,而要将二者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现代化是就时间而言,全球化是就空间而言。坚持时空统一的全球性现代化观,目的在于观察中国“三农”问题时,避免或只看全球而不看现代,或只看现代而不看全球(目前有不少做法即如是),其危害正在于逃避“三农”自身现代化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别强调:长远解决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在坚持传统“老三化”之路时,必须坚决走就地现代化之路。

通过就地现代化发展的农村社区,其最终走向和归宿不是城市或小城镇,而是在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农村“全要素生产力”的升级换代,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成现代农村文化传统、提升村民现代素质以及发展现代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新农村建设强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就应该是农村就地现代化路径发展下的农村社区景象。罗荣渠先生曾经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过“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同一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同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是由于每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因此,我们应坚定地结合中国实际来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坚决地在中国农村选择一条不同于城市化的就地现代化发展路径。

必由之路篇8

内容摘要: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这是自觉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丰富内涵 基本要求 生产力跨越发展战略

后发国家选择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是有效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重大研究课题,以下就学界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做一述评。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

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厚的多方面的根由。首先,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具体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平台,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形成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区别,形成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不同等级,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其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发展主体而言的。所谓跨越,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利用世界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的道路,而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因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先进国家或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地区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使经济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采取优化的发展战略,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跳跃地步入较高的发展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被大大拓展。由机器大工业所引发的全球性开放和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使得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变为可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又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新机遇。正是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使得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经济对话,而正是由于落后国家在世界交往的过程出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在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世界经济交往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交往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较工业革命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我党不仅明确肯定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跨越,而且提出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怎样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大思路。我党特别强调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时空条件的当代性,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和创造性。我国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充分吸收、利用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先进生产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具有特色新工业化路子。

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含义

探讨生产力跨越发展,首先遇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跨越发展的内容和涵义。所谓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指在现实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上,通过人们能动的改革与实践,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阶段在向高级方向演进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变化,使经济规律、速度和效益实现超常扩大与增长,从而大幅度提高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国家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比如多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差不多用了200年的时间,还付出了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只需要少得多的时间(我国大概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就行了),且可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不必要代价;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先进国家曾经出现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再重复的一些阶段,比如在信息化建设中跳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到个人电脑阶段,跳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到光纤通信阶段,跳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到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等。也有人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跨过先进国家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的历史阶段,达到变落后为先进的目的。还可以从自身特点认识生产力跨越式,即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当代问题,是一定国家和民族在开放条件下合乎规律的自主行为,是后发国家利用其后发优势而达到的生产力内在结构的质的飞跃。

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发展进程的顺序性和跳跃性相统一,发展方式的后发性与超越性相并存,发展特色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发展途径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并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缓解我国目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是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选择。一些学者认为,跨越发展不是原有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通过量的不断积累来冲击旧结构从而使质变迅速发生,是生产力在新的构成基础上质的飞跃,是经济要素在新质的基础达到的一种叠加和溢出的效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固然要通过高增长来体现,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高速增长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由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决定的。

要全面把握跨越问题,必须联系邓小平的有关论述,以反映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而邓小平的跨越思想和理论,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其要义是: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分“三步走”发展思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体现出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的原则,又包涵着一定的跨越发展思想;在发展促进力上,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发展推动因素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发展方式上,提出“经济发展台阶论”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上,提出“两个大局”和“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发展速度上,提出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实现生产力跨越的基本对策和社会条件

(一) 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般而言,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系列特殊的内外条件下所实现的社会整体的、向上的跳跃式发展,因而社会历史领域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什么样的跨越发展,就取决于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任何民族或国家要实现社会历史领域的跨越发展,必须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冲突在一定民族或国家内的特殊化、尖锐化。这是社会跨越发展最深刻的根源。第二,先进的社会历史主体。社会历史实际上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要冲决旧的交往形式对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束缚,必须要有先进历史主体的出现及其自觉行动。第三,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的日益发展。正是因为出现了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此时才实现了从地域史向世界历史的真正转变。这一转变,又使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世界性的互动,反过来又为某一民族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第四,先进民族社会制度的榜样作用。先进民族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及其社会发展往往会作为一种示范,或者是历史的启示,引导其他的民族作出与之相符合的仿效选择。

(二)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注意的问题

现时代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应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第一,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要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尤其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这样一些标志性创新成果的实现,带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全面实施。第二,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果说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那么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具有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来推进经济增长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有学者特别指出,中国生产力跨越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工业化中期,这正是双向互动的最佳结合点,既有很强的互动要求,又有很强的互动功能,只要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其后发优势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学者强调,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受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后发达国家根据其不同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超常发展,是主体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合乎规律的发展和体现。跨越发展不是单纯地不顾国情的头脑发热或主观臆造,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客观条件以及建立在这些客观条件基础上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成了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中国要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面向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和革新现有的教育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通过教育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依据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有哲学认识论根据,主要体现为:第一,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跳跃性的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跳跃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我国社会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第二,落后与先进的对立统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根据。落后与先进、发展与发达、后发与先发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转化。落后并不是绝对的,落后本身包含着成为先进的许多内在要素,即落后的国家本身又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因素。我国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而制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完全有其内在根据的。第三,学习间接经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立足于改革开放,扩大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技术交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为经济腾飞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早日实现。第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和主体性依据,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正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人的不甘寂寞的拼搏精神。

总之,在我国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应树立明确的自觉意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来看,不仅仅是一种自主精神,更是一种自觉精神。这种自觉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自觉性;二是具有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

2.广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J].生态经济,2006(2)

必由之路篇9

一、革新观念、灵活应变

不论是与异媒体还是同媒体的竞争中,地市级广播一段时间内总是处于劣势,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观念陈旧、节目老套、缺乏革新意识。要创办与众不同的栏目,首先要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在广播发展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手段。

吉林省延吉市现有落地广播6个频率,交通之声作为专业化频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颇具影响,占有了延龙图地区大规模的听众市场。而在改革之前,节目收听率和经济创收一直处在徘徊状态,广告收入微乎其微。频率在认真反思之后,认为重要原因是整个频率设置不尽合理,节目没有创新,对象性不明确,难以形成固定的收听群体。2008年,交通之声决定按照“频率专业化、栏目特色化、节目创新化”发展思路,对交通之声现有节目进行全面改版。调改的宗旨秉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你特我独的革新理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社会经济发展标杆特征的汽车越来越多。目前,小小的延吉市汽车拥有量已达23万余辆,上下班高峰开始出现严重堵车现象,大批司乘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广播的移动性、快捷性、伴随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功能最能满足这种需求。节目内容定位在新闻交通音乐为主,将直播间搬进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依靠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提供的海量信息,受众可随时获取权威便民信息,了解城市各类信息资讯。在早中晚建立特色栏目《出行早知道》、《城市透明度》、《下班晚高峰》和《第一时间》四档信息节目,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交通、天气、供水、供热、交通、治安等各方面情况。创新模式运行一年来,节目收听率大幅提高。在广大听众中流传着一句话,在延吉生活就听交通之声。

二、加强节目开发研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广播节目,基本上是由大大小小的编辑部生产出来的。在一些地级台,节目的产生甚至是由一两个主持人每天在走进直播间前才酝酿,既而随时制作随时产生的,节目内容、背景音乐选择等方面未经更多的斟酌、推敲,很难保证节目始终如一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目前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改版也都选择在每年的年初,如此多的媒体在同一时间改换新颜,往往导致新节目出台后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冲击力。而且在信息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每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领域需要开发,新的焦点被人关注,而每年一两次的节目调整和节目改版已经不适应人们及时、快速地了解世界变化、知晓更多信息的需求。因此,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交通广播在竞争中就要摒弃节目出台后可以做上半年、一年的固定想法,要像企业一样,提早开发节目,不要等听众不理、客户减少时再进行节目改换,那时恐怕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延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在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改版就达到7次之多,而更为夸张的是,一些节目开播还不到一周就已叫停,而淘汰的大部分是思路过时、内容呆板、形式老化的节目。所谓的节目创新,就要做到今天比昨天新,明天比今天新的策划和制作理念。当然很多节目负责人起初担心受众的收听习惯被改变后会有一些不良反应,而恰恰相反,在最近的一次收听调查反馈中,很多受众对电台这种常换常新和及时摒弃不适合受众欣赏要求的行为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赞扬。

作为一直以探索服务交通、深入交通、了解交通方向的交通广播,应该加大节目研制开发资金投入,组织精干力量,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发全新节目,根据受众的最新需求和人们关注的最新事物,第一时间推陈出新,引领新潮流、新观念。

三、节目研制开发探索方向:全新节目、换代节目、改进节目

对于要开发的广播节目来说,节目内容的全新性很重要。这就要求节目开发上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现象的分析判断,以超前的意识抓住事物的发展方向,确定社会即将出现的主流动态,做出节目的最佳定位。在节目开发上,依据产品理论,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开发全新节目、开发换代节目和改进现有节目。

开发全新节目成本大,效果显著。在栏目设置上,必须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准确定位,搞清楚为哪个特定听众群办节目,决不能再办过去那种“大一统”的节目,生产大路货。大部分一听而过,不如小部分记忆深刻。所以,要以最新、最亮的内容,包装开创最新局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全新节目要讲究受众喜求,得民爱得天下。延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非常来电》节目在策划之初,就致力要打造一档风格独特、形式超前且无法模仿的全新类型广播节目。最终策划团队采取间接通过广播连线的方式为普通的受众者们传递一份意外和感动,通过广播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问候,演绎平凡生活中点滴的感动和温暖。该节目自播出以来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追捧,收听率连续攀升。此策划向广播这一有声媒体宣告:革新是必由之路。

换代节目的开发要注意大力发展把握新亮点。像换代产品一样,在推向市场时,不仅仅要换上新的包装,更要增添新的服务功能,从节目本质上开发。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一档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的节目《百姓热线》,从主持人单一接听单一反馈,到采用有关部门的录音反馈,再开发出百姓自己的反馈,百姓和有关单位直接对话的换代节目,十分受听众欢迎。

改进节目要讲求新内涵,扩大其服务范围。延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在此方面曾经有成功的探索。午夜节目《的哥直播室》原本只是为夜晚出租车司机开设的聊天节目,可在一次事故后,电波充分发挥指挥作用,上演了一幕动人的午夜大营救。台领导立即加强节目改进,将此节目定位为所有急需的人提供服务的节目,并设立了专门的便民求助热线,开创了广播的新局面。

无论何种节目的开发和出台,一定要树立“包装”的理念和意识,在讲求实事求是、符合广播特点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框框,在播音风格、播出方式等方面大胆尝试。

四、节目制作内外结合,走社会化道路

广播节目的质量要有新的提升,就要打破现在进行的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节目生产方式,打破现在由少数人包揽制作、自产自销的初级格局。要树立“大制作、大开发、大节目”的意识,把广播电台真正办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在确立了全新节目的内容后,节目的制作可以采取三个途径:第一,利用电台现有财力、物力、人力,组成节目研制组独立研制开发节目。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研制人员熟悉电台的定位和听众群体特点,容易找准新节目的设置方向,而且投入少。弊端是由于长期从业的老经验,思维会有些局限,可能使全新的节目少,换代节目、仿制节目和改进的节目比重大,造成新的栏目是本电台或其他电台已有节目的雷同、重复。第二,引进社会上热爱广播事业且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成立专门的节目制作工作室,使节目(不包括新闻节目)制作社会化。吉林省延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的哥直播间》、《律师在线》和《爱车课堂》这3档节目,起初采用由制作人自己或助理配合完成直播工作,播出后效果平平。2010年5月节目改版后,邀请从业15年的出租车司机王春荣担任《的哥直播间》的节目制作人;邀请了延边州大成律师事务所著名律师高杰担任《律师在线》的节目制作人;邀请了有着36年维修经验的延边州志远机动车维修学校副校长冷小平担任《爱车课堂》的制作人。改版后的第3个月,延边州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布2010年上半年广播收听率/市场份额排名,《的哥直播间》节目排名榜首,不仅拿下了同时段收听最高份额,还拿下了全天收听最高份额,并且遥遥领先,《爱车课堂》和《律师在线》节目分列第4和第8,创节目开播以来最好纪录。需要注意的是,节目制作社会化能够在竞争中赢得时间,但其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就难以采用。第三,节目开发研制的独立化和社会化相结合。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节目的最新化。

必由之路篇10

关键词:后发企业 国际化 OEM

从品牌角度来看,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使用自有品牌,二是使用他人品牌。前者依品牌来源又可分为自创品牌和并购品牌,例如:海尔跨国经营使用的就是自创品牌,而哈杉鞋业跨国经营主要使用并购意大利威尔逊公司所获得的品牌;后者依品牌使用方式又可分为租赁品牌和代工或贴牌(OEM/ODM),中国企业很少使用租赁品牌方式,但很多企业都有以代工或贴牌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经营的经历。

实际上,不仅中国企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企业也是这样:在国际化历程中,后发企业总是以OEM方式参与其中,也就是说,OEM是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施振荣在近著《全球品牌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台湾企业99%采取OEM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

在此,我们首先选择中国大陆的双星集团和台湾的宝成集团为讨论对象,从历史和比较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共性和特点,然后就后发企业为什么必须采取OEM国际化方式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双星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双星集团的前身于1921年在青岛设立。1931年,引进日本二手制鞋设备,聘请日本技师,开始生产胶鞋产品。是中国最早的制鞋企业之一和国际化的先行者。1958年,名称为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的产品开始出口,这在当时的中国制鞋企业中是很少的。

1983年的第九橡胶厂总资产达1,000万元,净资产800万元。汪海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从此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双星时代。从1983年至今,双星集团的成长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胶鞋类产品、国内经营阶段(1983-1987年)

主要生产热硫化鞋,后期开始生产注射鞋和冷粘鞋。代表产品主要有解放鞋、白(兰)网球鞋,后期还有足球鞋、排球鞋以及老人健身鞋等。

1984年双星主动进入市场,对国有企业来讲,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型。之后,双星利用先入优势,在中国国内市场取得了相当的业绩。到1987年,双星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7,177万元,销售收入6,224万元,利税总额1,081万元,出口创汇209万美元。

2、鞋类产品、OEM国际化经营阶段(1988-2001年)

1988年,双星集团告别了黄胶鞋时代,开始多种鞋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市场经营中,双星率先采取“下乡、上山、进城”等跨区域和市场营销策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到1995年,双星成为中国制鞋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底,双星旅游鞋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份额、市场覆盖面三项指标,全国第一。

自1987年底参加香港国际鞋业博览会之后,双星开始了以OEM为方式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向双星下订单的外国运动鞋品牌商和经销商主要来自美国,它们是布瑞克、布鲁克斯、凯斯、新泰莱、沃尔玛、派利斯、EXO、菲拉以及PSS、JCP等公司。1988年OEM订单总额达100万美元。到2000年,双星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出口5,0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匈牙利、阿联酋、韩国、南非、俄罗斯、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出口到美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多采用“贴牌”方式。向南非、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出口的产品,则使用双星品牌。

3、多元化经营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双星吸收合并华青股份工作完成,原青岛华青工业集团正式易名为双星轮胎总公司,双星正式进入大规模的多元化经营,新行业是橡胶轮胎和铸造机械。

到2004年,双星已形成了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及包括印刷、绣品、三产配套在内的行业,拥有4万名员工,140余家成员单位,资产总额55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年销售收入68亿元。双星鞋和双星轮胎双双荣获“中国名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

二、宝成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台湾宝成集团于1969年成立,当时资本额仅1.7万美元,员工约10人,以生产塑胶鞋外销为主。随后,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包括塑胶鞋、运动鞋和鞋材等。其国际化历程可划分为以几个阶段:

1、台湾生产阶段(1969-1988年)

宝成初期的运动鞋订单来自美国的Sears Roebuck和日本的Mitsubishi。1979年,宝成拿到Adidas的第一个订单,1985年,Reebok指定宝成为其运动鞋的主要生产厂商。1976-1986年,宝成营业收入从1,323万美元增长至1.17亿美元,几乎全是OEM方式所获得的。

2、海外生产阶段(1988-2000年)

自1986年开始,台湾制鞋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劣势。宝成率先于1 988年开始在大陆和东南亚投资建厂:1988年在珠海建吉大裕元鞋厂,1991年在中山建宝元鞋厂,1992年在印尼建厂,1993年在东莞两处建厂,1996年在越南建厂。

在跨地/跨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宝成于1990年被Nike指定为主要生产厂商。到1999年,宝成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优势的制鞋企业,全球四大品牌Nike、Adidas、Reebok和NewBalance的产品均交由宝成集团代工。2000年,宝成销售量突破1亿双。

3、上游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经营阶段(2001年至今)

随着宝成服务的客户、订单数量和生产线的增加,鞋材的供应开始出现问题。Nike运动鞋所要求的环保型包装纸盒,导致了宝咸上游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大规模实施。2001年8月,宝成与正隆集团合资在大陆成立“东莞正隆纸器公司”,总投资1,800万美元,宝成占60%,生产鞋类包装纸盒。其它上游合作者主要有:美国Prime Tanning公司(皮革加工商)、台湾三芳化学工业公司(超细纤维生产)等。到2002年,宝成集团下属鞋材公司达67家,其中生产经营公司47家。

不仅如此,掌控宝成集团的蔡氏家族还在1999年开始投资电子零部件制造业,全面进入多元化经营阶段。2003年产鞋1.7亿双,全球市场占有率15.8%,集团销售额33

亿美元。

三、双星与宝成国际化战略的比较

尽管大陆双星与台湾宝成存在许多不同,例如双星是国有企业,在大陆拥有宠大的市场,宝成是家族控股企业,台湾本土市场较小,但它们都是制鞋企业,并且主要采取OEM方式参与国际经营,将其国际化战略进行比较,对中国大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还是颇有价值的。

1、经营理念

双星的经营理念是自创纯中国血统的品牌,而宝成一直定位自己为“全球品牌的制造商”。

在上述截然不同的理念指导下,双星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建立和维护“双星”品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OEM方式参与国际市场。没有资料表明,双星品牌鞋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宝成则恰恰相反,自始至今没有提出自创品牌的战略,心甘情愿地为世界名牌商代工,并创造出独特的“共生关系理论”。

2、经营战略

双星的生产制造环节至今仍在大陆范围内,而宝成的生产制造环节遍及台湾、大陆、印尼、越南和美国。这与两家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双星制鞋业务的价值链集中在鞋品生产和国内销售(2000年开始将经营公司和零售商店出售),而宝成制鞋业务的价值链中,没有营销和销售环节(2005年开始考虑在大陆开设零售网络),除鞋品生产外,还有上游的鞋材生产。

双星与宝成均在制鞋业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开展多元化经营,双星进入的新行业包括服装、轮胎和机械,宝成进入的新行业只有电子零部件。双星进入轮胎业的理由是:为人做鞋,也应该能为车造鞋。宝成进入电子制造业的理由是:产业规模大,电子零部件制造和制鞋业在生产管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3、客户结构

双星与宝成的OEM客户主要来自美国,但双星客户中,鞋类经销商较多,且世界级品牌商较少。而宝成的客户中,主要是世界著名前4位的运动鞋品牌商。

这种客户结构的差异,是双星和宝成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和能力所导致的结果。

四、OEM是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OEM作为国际化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先发企业(以欧美大企业为代表),经营方式主要是将自有品牌扩展到其它国家和地区。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先发企业开始考虑外包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许多后发企业开始以OEM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从全球制鞋业来看,首先是韩国企业,然后是中国台湾企业,再后来是中国大陆企业。

以OEM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是后发企业的现实选择。后发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时,面临着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实力强大,拥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后发企业由于实力弱小,大多不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无品牌优势可言。如果采取自有品牌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功。如果采取OEM方式,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竞争优势,同时避免自己在研发和品牌营销环节的竞争劣势。因此,后者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以OEM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同时也是后发企业的合理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先发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研发、品牌和营销领域,而在制造领域逐渐失去优势。先发企业为追求持续发展,必须在制造领域寻求合作伙伴。这是一类新的商业机会,后发企业正好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先发企业的合作伙伴。如果后发企业善于经营,不断提升自己的OEM能力,短期合作将发展成为长期合作,最后的确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而共生关系的形成和稳固,将使OEM厂商与其品牌商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体,从而保证后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说OEM是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是指绝大多数企业,因为今日的后发企业能自创品牌而国际化成功者只是极少数。关于任何从OEM向OBM发展,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阐述。

本文作者: